第一篇:2012公务员解读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条件解析作者:保学涛 日期:2011年09月09日 来源:互联网 浏览:2212 次 我要评论(0)
核心提示: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条件解析 ——报考条件之学历问题 1.什么是国民教育学历?
一些考生对于自己的文凭能否通过学历审核这一项不是很清楚。在线咨询工作人员经过多年的实践指导经验及总结,发现考生比较集中的问题就是对与国民教育学历的概念不是很清晰。
“国民教育系列”指在教育部颁发毕业证书范围内的全日制毕业生、自学考试毕业生、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函授或电大毕业生等。颁发的文凭都是在教育部电子注册的,是被国家和社会承认的。对于考生部分关于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受不受认可的问题,专家将为考生详细解释一下目前全国一共有68所高校的远程教育受国家承认,亦属国民教育系列。此外,一般来说党校的文凭不可以报考公务员,因为党校文凭是行政机关为了解决领导干部的学历水平而设定的,在其它岗位是不可以替代的,不是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不属于国民教育系列。2.第二学历能否报考?
有考生咨询所学的第二专业是否可以报考符合专业要求的职位。关于专业问题,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了《2011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公告》,其中只提到:“对《招考简章》中的、专业、学历、学位、资格条件、基层工作经历以及备注的内容等信息需要咨询时,请报考人员直接与招录机关联系。”而全国海关《关于201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有关事项的通告》中要求:“全国海关招考职位要求具备本科以及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学历的,必须同时具备与该职位所需专业相应的学历和学位。
具体到这一问题,考研究人员认为,通常情况下,以第二学位报考岗位时,要同时具有学位证和毕业证。只有学位证是不够的,因为有些招考单位在资格复审时只看毕业证而不看学位证。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各招录部门的做法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考生报考时最好与招考单位取得联系,求得确切回答。
3.高于职位中的学历要求能否报考?
在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中,学历一栏只要求是本科、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没有了以往本科及以上或硕士及以上的字样。很多考生的学历高于职位的学历要求,但却不知道可不可以报考。对此,只有全国总工会有明确规定,其招录通知中提到:“职位中明确要求学历为本科或硕士的,高于或低于该学历的考生均不能报考。”建议考生,在报考时严格按照招考简章中对于学历的要求,或求得招录部门明确答复,准确衡量自己是否具备报考资格,不要凭主观理解轻率决定报名或放弃报名,以免失去一次宝贵的机会。——报考条件之专业要求
专业要求历来是公务员考试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考生遇到的具体问题也是层出不穷,针对这一现象,给考生一些建议:
有些考生认为自己的专业和招考职位非常类似,但其实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对专业的要求非常严谨,很多省市都出台了公务员考试录用专业指导文件,详细叙述了学科类别和本科专业、研究生专业、专科专业的具体要求。根据对此次6个省区公务员考试专题的汇总来看,重庆、福建及河南都设有本省市的公务员招考专业指导目录,这时考生需要结合报考省市的专业指导目录选择符合专业要求的职位。如果报考省区没有设置本省区的专业分类指导目录,考生可参考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指导目录选择职位。不同的招考机关对于专业的具体要求不同,比如同样要求新闻类专业,对于摄影、编辑、出版、广告这种类似专业,有的招考机关就认可,有的招考机关就不认可。对与这种容易出现歧义的问题,考生一定要打电话到当地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具体咨询,得到官方的明确说法。此外,考生在填写专业名称时一定注意和学历证明上的专业名称保持一致,如果考生在报考时稍不留神,填的有所偏差,那么在初审时就会面临通不过的情况。
——报考条件之基层工作经验
招考职位明确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的,要特别强调,报考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是指具有在县级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曾在军队团和相当团以下单位工作过,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
招考职位要求有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经历的,是指报考人员为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四类人员。
“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中“两年”的计算方法是指截至公务员报考日期,报考者累计在基层工作的时间已满两年。
——应届生能否参加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
其实,“公务员不再招录应届生” 是对于招考政策的误读。所谓不再招考应届生的 “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职位”只在公务员考试当中占据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地市级以下职位并没有对应届生关上大门,他们仍旧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比如,去年国考公告中指出“中央及省级机关 85%的职位要求有工作经验”,据悉今年这一部分要求将达到100%。但是从国家公务员局历年招录统计来看,中央直属机构招考人数在整个招考人数中占不到 10%,省级直属机关招考人数占整个招考人数的比重不到 30%,总共加起来不超过 40%,是这40%的人中的 85%要求具备两年工作经验,应届生仍有近70%的职位可以报考。从去年情况来看,在共计招考的1.6万人中仍有约1.4万个名额可供应届生选择,由此可见,应届生仍有非常大的机会可以成为国家公务员。所以,考生们一定要抓住机遇,积极备考。
考情篇:考试更加稳定规范
很多同学在明确了可以报考之后,接下来却发现对于即将到来的国考,了解不够。希望以下的部分能够帮助大家对于国考的相关情况有一些基础性了解,提高备考的有效性。考试定义:所谓国考的全称是“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录考试”,指中央、国家机关以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也称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国考。
考试流程:国家公务员考试采用网上报名的方式。
大致流程为:职位查询——考生注册——考生报考——资格审查结果查询——报名确认——下载和打印准考证——参加公共科目笔试——笔试成绩查询。
考试科目:从考试科目来说,国考包括笔试(公共科目、专业科目)和面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时间由招考部门自行确定通知,除了对一些技能有特殊要求的职位,大部分职位不要求专业科目考试。
考试时间:从2002年起,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工作的时间已经基本固定:报名时间在每年10月中旬,考试时间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周末。
笔试当天上午9:00—11:00 进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下午14:00-16:30进行申论考试。
笔试形式:国考科目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与《申论》两门。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2007、2008、2009、2010年国考都是140题,2011年为135题,要求在120分钟内完成,满分100分;《申论》满分也是100分,要求在150分钟内完成。试题构成:《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与常识判断五个部分。《申论》往年一般包括5~6道大题,分成“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和“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两种情况。备考篇:科学计划 复习从现在开始
一、初期准备阶段
1.考生应精心选择一套权威应试教材。认真研读考情综述,从宏观上把握公务员考试的考试内容、题型、题量、难易程度等情况,做一些习题,先熟悉考试。
2.考生可以先购买《2012版国家历年真题精解》试卷,做2002~2006年国家行测真题,可按照能力逐一答题,无需限时;了解考查形式与内容,评估自己实力,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
二、基础复习阶段
1.精读教材,着重夯实基础。透彻理解各个基础知识点,熟练掌握各个题型的答题思路和应试方法,进行习题演练,对知识点及时巩固,从而提升应答能力。
2.第一轮复习,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择报中公精品班,可大大减少个人复习的盲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考生每天应至少要花四个小时复习基础教材,在本轮复习结束时至少要将教材复习两次。考生在此阶段可以2002~2008年国家行测真题和2009~2011年联考真题为主,辅以部分省考真题进行复习,可按照能力逐一答题,无需限时;答题结束后,认真对照答案和解析,比较不同,记录下来,并及时了解自己的弱项。
三、专项复习阶段
1.制定全面复习计划,开始第二轮复习。通过第一轮的复习,了解自己的弱项,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专项教材和专项题库进行专项突破,突破短板才能最终获胜。
2.以系统阶段式学习模式为基础,复习进度讲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系统不间断,跟教材学习一个阶段后带着学到的各种方法、思路和技巧去做题、揣摩,之后带着疑惑和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寻求解答,如此往复。
3.考生可以2011年各省市最新真题主,辅以模拟试卷,坚持每周1~2套。可按照能力逐一答题,无需限时;答题结束后,认真对照答案和解析,比较不同,记录下来。
4.对前两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重点内容要进一步巩固,逐步总结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最好在教材中做出明显的标记,以备最后冲刺的使用。
四、综合提升阶段
1.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发布,考生注意网上报名。
2.第三轮复习阶段开始,对行测各科的综合提升复习要进行查漏补缺。
3.每天花两个小时做一套题,以2007~2011年国家行测真题为主,辅以模拟卷,需模拟考试现场来限时。考生在大量做题的过程中对于经常出错的题型、自己擅长的题型以及比较经典的新题型要善于分析归纳,这样有助于查漏补缺,因势利导。
五、临考提升阶段
1.以2009~2011年度国考行测真题进行模拟实训,推荐用书:《2012版最后15天密押试卷》。答题结束后,认真对照答案和解析,比较不同,记录下来;最后梳理考点,调整考试状态。2.每天花两小时左右时间做一套行测题,花两小时左右时间温习看过的教材、做过的题和记录的错题。
3.周六周日:模拟考场。上午9:00至11:00做一套行测题,下午2:00至4:30做一套申论题。
第二篇:地方公务员解读
地方公务员
我国公务员正规统一都叫国家公务员,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是国家公务员,具体才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地方国家公务员。中央公务员考试是指:中央、国家机关以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地方的公务员考试是指: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社团等为招录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而组织进行的各级地方性考试。
从概念来说
中央和地方考试单独进行,不存在什么从属关系,考生根据自己要报考的政府机关部门选择要参加的考试,也可同时报考,相互之间不受影响。编辑本段从考试性质来说中央公务员考试和地方考试性质一样,都属于招录考试,考生填报相应的职位进行考试,一旦被录取便成为该职位的工作人员。
金饭碗
地方考试有资格考试和招录考试两种,例如北京市的公务员考试就是一种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公务员资格证书,考生可凭此资格证在北京市、区、县等具体机关的招录,有的需要再参加具体部门的一些考试,有的直接面试考核。其他地方公务员考试采用的是招录考试的方式,考生选择职位报名参加考试,考上后就直接录取为该部门的公务员,和中央公务员程序一样。
从招考对象来说
中央的公务员考试是面向全国进行招考的,而地方的公务员考试主要面向当地的居民和在当地就读的大学生以及本省生源的大学生,但现在大部分省份也不要求户口,主要是一些沿海发达地区,比如江苏,山东,广东、浙江、上海、北京这样的,其他一些地方对户口不做限制,也是面向全国!!
从考试科目来说
中央的公务员考试包括笔试(公共科目、专业科目)和面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时间由招考部门自行确定通知,除了对一些技能有特殊要求的大部分不要求专业科目考试。
各个地方的考试科目都是地方自定的,一般都分笔试和面试。笔试科目各有不同,北京考的是《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公共基础知识》;上海和广东考《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浙江省的笔试科目为《综合基础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要报地方公务员考试的同学要注意查阅当地政府公布的招考简章,以便有针对地进行复习。目
前的趋势都是向考《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两科靠拢。
从考试时间来说
从2002年起,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工作的时间将固定下来:报名时间固定在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六,考试时间则固定在每年12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地方的公务员考试时间差异很大,而且每年招考时间会有一些变动,一些省份一年还有春、秋季两次考试。此外,政府还会组织一些选调干部到基层的考试,有些部门还会单独招考。除了省里的考试,各个城市也会有一些零散的考试。目前的趋势都逐步实现全省统一考试,各个地市或单位不单独组织考试。
北京的公务员考试相对于其他地方很特殊,每年公务员考试分为三次,一次是面对北京市生源的应届毕业生,还有一个是京外生源(我记得好像不是很准确,大致差不多),第三个就是面向社会在职人员的,三次考试都是考公务员资格,通过这个资格考试后,才能参加具体部门的招考。
报考各类公务员考试不受什么次数限制,只要时间上不冲突,你可以参加多次公务员考试:中央的公务员考试、学校所在地的公务员考试、生源地的公务员考试,还有一些对生源没有限制(像广东)的省份、城市的公务员考试,只要是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都可以参加,所以,考公务员这条路还是很宽的。
国家公务员与地方公务员的区别
我们国家的公务员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两种,按照过去的说法,就相当于“朝庭”和“地方”的区别,但也有共同点,就是都是国家财政拔款,都吃“皇粮”。但他们也有区别,就招考时间来说,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招考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一般集中在10—11月份,地方国家公务员招考时间比较零散,各个省份的时间不同,从11月到第二年8月都有,当然也有个别省市一年会招两次,但属少数。
中央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是指国家部、委、署、总局招考的在中央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招考条件相对比较苛刻、严格,一般均要求全日制本科应届、历届毕业生,部分职位要求硕十研究生和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地方国家公务员目前也基本上要求全日制,成人类高等院校毕业的,只有少数省市还在招考,学历上,如果是市直机关的,一般要求本科以上,县级机关的,要求大专以上。随着用人机制的改革,对于文凭逐渐也放开,不管中央还是地方,自考、成教等后续教育学历都允许报考。
公务员招考相对于户口限制来说,将会越来越小,目前中央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已基本上不再要求户口限制,人才不限地域,这是人事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地方国家公务员也基
本上在逐渐取消这一限制,近年来,很多地方公务员招考都是面向全国,包括人民警察的招考。
中央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国家公务员在地位上完全平等,只是在待遇和条件上有区别,这在各省也都有区别,条件好的沿海各省就要比内地公务员工资待遇高。中央国家机关的待遇是按照北京和全国水平确定,工资待遇只能属于中等,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如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都比中央国家机关待遇要好。
目前公务员工资正在改革,过去部门、地区之间工资差异较大,现在逐步要求统一抹平。比如,过去地方税务系统工资相对于其他部门待遇相对很高,改革之后税务的工资将会下降,其他部门的相对上升,从而到达同一水平,估计在两三年内这个将完成。
地方公务员考试报考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适当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70年2月10日以后出生);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经市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的公安、司法系统基层人民警察等部分职位可放宽至大专学历;
(八)具备中央和市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招录职位明确要求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报考人员必须具备。基层工作经历,是指在乡镇街道、垂直管理系统基层单位、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以及自谋职业、个体经营的经历。曾在军队团和相当团以下单位工作过,也视为基层工作经历。
报考公安、司法系统基层人民警察职位的人员,须参加并通过公安部、司法部规定的体能测试。
经市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对少数紧缺急需的专业性职位,面向全国招考优秀非应届毕业生,必须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且符合上海市人才引进的条件。
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在中央及地方公务员招考过程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录用纪律行为的人员;公务员被辞退未满五年的人员;试用期内的公务员;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现役军人;具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名。报考人员不得报考录用后即构成回避关系的招录职位。
地方公务员考试报考流程
(1)申请报名
正式报名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员应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领取报名所需的各种表格和报考须知资料,认真填写好报名表并了解报考须知。
报名表的内容一般包括:
①个人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住址、通讯地址、照片;
②考试法规定的要求事项,如:有无不良的嗜好,是否受过奖惩或刑事处分等;③资历、资格事项:文化程度、工作经历、个人品德、习惯、专长爱好、体格与健康状况等;
④其他事项:婚姻状况、家庭状况、社会关系、个人负担等。
(2)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是以审查报名登记表和有关证件是否符合规定的报考条件的一种方法。其由政府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共同负责资格审查的程序为:
①对报考职位的审查。审查报考者所具备的资格条件是否符合其拟报考职位的要求。②对证件的审查。着重审查户口簿(查居住地、年龄)、学历证明及有关证件。③报考者的体格外貌。一般来讲,对报考国家公务员考生的体格外貌并无特殊要求。但到政府机关工作的人起码应无明显生理缺陷,身高不能过矮。考试组织者除身体检查要有明确标准外,资格审查也应有一定的标准。
④审查报考者的照片。主要是防止替考等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
⑤招考公告规定的其他内容。
职业道德
国家公务员局近日发布《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十二五”期间,我国全体公务员将进行职业道德轮训,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职业道德培训包括基础知识、四大专题以及典型案例三大部分。基础知识中除了公务员的责任、义务和纪律,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等,还包括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正在成为中央治吏的新思路。
各省市公务员报名时间(可为2013年考试时间提供参考)
四川省内江市2012年公开考录公务员报名时间调整为:3月23日—26日
浙江省2012年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2011年12月21日0时— 12月27日24时上海市2012年考录公务员职位报名时间:2012年2月6—10日
江苏省2012年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2012年2月7—13日
河北省2012年省市县乡四级联考报名时间:2012年3月8日—3月16日
河南省2012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位置报名时间:2012年8月8日—8月12日吉林省2012年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网上报名时间:8月7日—17日
第三篇:媒体解读公务员晋升
媒体解读公务员晋升
2013-6-18 09:22
几天前,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开庭审理。事实上,从一个普通的科员一路晋升至类似刘志军这样的省部级官员的公务员已是凤毛麟角,要经过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副厅、正厅、副部、正部,八级台阶。根据计算,从一个普通科员成长为一位正厅局级官员,大约需要25年。如果你不能在35岁升到正处,45岁升到正厅,那么你的仕途很可能将从此止步。考上公务员公务员起步:22岁升迁比例:1.45%升迁关键:在国考大军中突围取得公务员资格这意味着你要加入国考大军。2012年123万,招募比例1.45%,也就是平均68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被录取,某些热门职位你只需要淘汰4895个人就可以上岗了。你可以和近千人抢夺一个热门职位,也可以选择一个冷门职位。热门和冷门的区别,你懂的。按规定还有一年的试用期,转正后,你就从临时工变成科员了。科员到县处级干部正科级:28岁升迁比例:4.4%升迁关键:以尽量短的时间完成副处到正处的升迁只要你好好“为人民服务”,按规定3年就可以从科员升至副科级,再3年到正科级。大部分人到此为止了。如果你真心想当“领导”的话,需要获得组织的培养。全国科级干部有90万人,组织部门要从中选出4万人作为县处级干部的后备人选,升迁几率小于4.4%。如果你很幸运得到升迁,你至少需要7年的时间做到正处级。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年可升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也有7年之后还是副科甚至科员的。如果你是硕士或者博士,试用期满后可以分别直接定为“副主任科员”或“主任科员”。相对而言,反而是捷径。上述说的都是“职级”而非“职务”,比如主任科员是正科级,但是你可能没有科长这个正科级“职务”。有时从主任科员到科长,还需要一定的年限和机会。所以在一些机关,一辈子做主任科员的也不是没有,很多主任科员到退休时能混一个副处级的“职级”,也就到头了,这就是所谓“天花板干部”。北京市委党校曾受市委组织部委托,参与过一项针对北京市优秀官员成长规律的研究课题,这项研究调查了200名北京优秀局、处级官员样本。这些“优秀”官员,都是用了大约11年从普通科员升至副处。随后从副处到正处的时间,是第二轮较量。北京市委党校教授鄯爱红长期关注官员成长规律问题,她说,升至副处后出现了一个分水岭——能否以尽量短的时间完成副处到正处的升迁非常关键。也就是说,你在正科级之后,要保证在4年左右时间内升到副处。否则,将被落下。通常,如果一个官员能在3—4年内由副处晋升为正处,那么他由正处升为副局、正局的空间就较大。在这个阶段,“小步快跑”是升至较高级别的不二法门。上述北京市的调查显示,在这一环节,高位者明显比低位者“进步”快——而关键阶段一两年的时间差,则往往意味着这个官员是否能确保年龄不过线。按照最佳状态,你会在35岁左右升至正处。根据公开资料统计,现任外交部部长王毅就是从“小步快跑”脱颖而出的官员。他仅用7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科员到处长的多级跨越。当然,对于大多数北京官员而言,在仕途上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极个别非常低层级的干部选拔中,即使你的年龄资历都满足了条件,忽然发现又有一些苛刻条件从天而降,与那个有背景的人相比你只剩下背影了。县处级干部到正厅局级正处级:35岁升迁比例:0.01%升迁关键:基层经验不可缺少此后的阶段,就越来越是少数精英的游戏了。成为县处级领导之后,你可要经得住“滚滚红尘”的考验,美女、金钱等。这时候你有60万县处级同僚,其中只有6000人可以成为厅局级后备干部,你至少还需要11年才能升到正厅局级。对这个级别官员来说,此后的关键则是具有基层经验。北京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成长规律调研组所做的《领导干部成长规律研究》的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官员自己认为的晋升最有效的几种途径是:进行基层锻炼、增强个人修养、提高群众威信、轮岗交流和争取领导重视。基层锻炼还排在增强个人修养和争取领导重视之前。因此,对市局的机关官员来说,调任区县或委办局,则通常是提拔
“培养”。虽然基层经验颇为重要,但若仅以速度论,专家认为在从普通干部升至正处官员的阶段,市直委办局的官员在升迁速度上较占优势。但机关的处级干部,如果不补上基层经验这一课,就不容易有上升的空间。完成了从处级到局级官员的跳跃之后,其升迁还可借助于“交叉锻炼”。截然不同的锻炼经验能使官员思路更加开阔,作风也更务实。专家说,官员在其成长过程中,普遍经历多个岗位,其中正局级官员平均经历过6-8个岗位,正处级官员平均经历3—4个岗位。值得关注的是,在“交叉锻炼”的岗位中有的部门是升迁的“福地”,比如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区县和部门中,稳健型或创造型的官员都更容易获得提升,而在“看摊型”单位的官员则上升的空间一般不大。如果成为公务员时是22岁,这时候官至厅级你已经47岁了。即便一切顺利,组织也对你寄予厚望,但由于任务完成得不和谐,机会可能就没有了。例如,拆迁遇到钉子户,群体事件犯众怒,微博开房被围观,安全生产出事故。当然,关系到你升迁的远不止这些。正厅局级到省部级正厅局级:47岁升迁比例:0.025%升迁关键:关键要看空缺的是什么岗位然而高层职位毕竟有限,哪怕是仕途的佼佼者,他们绝大部分的政治生涯也都止步于局级。当官至厅局级后,这时候组织部门会从4万个厅局级干部中选出1000人,作为省部级后备干部,升迁几率小于2.5%。一位进入副部级人选考察视野的官员曾表示,“到了区委书记这一层,谁当副市长都行,很少有人不胜任,但决定能否晋升的因素是多样的,关键要看空缺的是什么岗位”。689万公务员,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8个中央部门,从普通公务员上升到这些部门党政一把手的几率是1/5万。如果你在某个岗位上耽搁了一两年,到了升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年龄超限了,你就可以进入后备老干部的队伍发展了。至于跨入省部行列,则需要升得更快,更年轻。2009年一份对时任31个省份的省委书记履历的分析表明,他们初任地级市市委书记(或相当职务)的平均年龄为41岁,这要求他们在每一个层级都领先于同僚5-10岁才行。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大概53岁的时候升至正省部级。对于那些能够在千军万马中晋升到省部级的官员而言,除了到点退休外,继续的升迁之路则是进入中央或通过交流到其他省任职。事实上,地方官员从副部级,甚至局级岗位调至中央部委任职的情况都并不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是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何鲁丽,她们均是在北京市副市长的位置上被调入中央,并最终进入国家领导人行列。当然,无论具体升迁轨迹如何,所有官员更替都在遵循一条朴素而普遍的法则:适者生存。据壹读、南方周末、优酷视频、某直辖市有关领导干部成长规律研究相关报告、中央相关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网友总结从科员到部长升迁七要诀其一,年纪要轻。当今中国,干部升迁是要划出一定杠杠的。比如,副处,一般35岁以下,副局,一般45岁以下,副部,一般55岁以下。同样条件,年纪轻者,自然占有先天之地利优势。其二,学历要高。过去,只要有基层经验,政绩比较显著。如今行情已变,处长局长们递过来的名片,博士甚至博士后已是稀松平常。其三,岗位要多。岗位的轮换交叉,几乎是高层次干部的必备条件之一。其四,基层要下。基层虽然级别不高,但一个基层就是一个小社会,任务非常艰巨,情况十分复杂。这对干部综合素质的考验与锻炼,远非坐机关朝九晚五可比。如今,凡提拔省部级及以上更高级别干部,必须有基层工作经验,这已成为不成文的规定。其五,班子要强。往往是,某一地区或某一部门,因为业绩突出或其他原因,干部升迁很快,反过来,因为干部升迁很快,又会有更多优秀干部被派到此一地区或部门。于是,形成良性循环,越是出干部的地方,越是多出干部。其六,领导要爱。主政一方且掌握着干部升迁大权的主要领导,其经历和喜好,不可避免地决定了某一时期官员的升迁命运。其七,机会要巧。常言道,来早了不如赶巧了。比如某一部门领导因为贪污受贿犯了错误,另一部门领导前去接任,此一部门缺额需要填补,您单位一把手奉调前往,于是,您成为唯一接任者。
第四篇:2013河南公务员招考公告解读
www.xiexiebang.com), 开封市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专用网站为开封市人事考试培训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南阳市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专用网站为南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二)现场报名
报考除采用网上报名以外的省辖市直单位、县(市、区)直单位、乡镇机关的,优秀村干部报考乡镇机关的,于2013年8月15日至8月17日每天8:00至16:00到有关省辖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www.xiexiebang.com
市设立的报名点进行现场报名。
现场报名时,报考人员须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等(留学回国人员须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证、我国驻外使(领)馆教育(文化)处(组)出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等),以及4张近期同底版免冠一寸照片(每张报名表贴2张)。我省招募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定向招考职位的,还须提交相应的服务证书(大学生村干部须提交由本人服务所在地省辖市市委组织部和县委组织部出具的证明,证明内容包括:大学生村干部姓名、性别、毕业院校、专业及毕业时间、身份证号码、服务地、服务时间,目前是否在岗)。退役大学生士兵报考定向招考职位的,还须提供本人入伍通知书、退伍证。
报考人员现场报名时,填写《河南省2013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表》一式2份;我省招募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定向招考职位的,填写《河南省2013年从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定向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表》一式2份;退役大学生士兵报考定向招考职位的,填写《河南省2013年从退役大学生士兵中定向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表》一式2份。优秀村干部报考乡镇机关的,填写《河南省2013年从优秀村干部中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报名、审查表》一式2份。《河南省2013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表》、《河南省2013年从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定向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表》、《河南省2013年从退役大学生士兵中定向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表》和《河南省2013年从优秀村干部中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报名、审查表》由报考者在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河南省公务员局网站、河南人事考试网上下载打印。
通过资格审查的人员,按规定缴纳笔试考务费,同时进行数码照片采集,并由相关省辖市人事考试机构核发准考证。领取准考证的具体时间、地点由相关省辖市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务员局确定并通知报考者。
(三)报考人员只能选择一个职位报考,报名与整个考试录用过程中使用的身份证及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www.xiexiebang.com
相关信息必须一致。
(四)根据省财政、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除经批准免缴笔试考务费的人员外,报考者按每人每科30元(两科共60元)缴纳笔试考务费;现场报名的报考者,另行缴纳数码照相费12元。
(五)各拟录用职位的报名人数与拟录用人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1。不足5:1的,需相应核减拟录用人数;核减后仍达不到比例的,该职位不再招考。报考者可在报名结束后3日内到省直有关单位或有关省辖市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务员局重新选报其他职位。不愿重新选报的,退还所缴的笔试考务费。
(六)农村绝对贫困家庭和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城镇家庭人员报考的,可免缴笔试考务费。其中报考省直单位的,网上报名提交申请、按规定上传本人电子照片并通过资格初审后,于2013年 8月17日8:00至8月18日18:00到省人事考试中心(地址:郑州市未来路与顺河路交叉口)办理免缴费用的手续。报考省辖市直单位及县(市、区)直单位、乡镇机关的人员,现场报名的,于报名时直接向相关省辖市人事考试中心提出免缴笔试考务费的申请,并办理免缴费用的手续;网上报名的,办理免缴费用手续的办法由有关省辖市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务员局确定并公布。
拟免缴笔试考务费的报考者应提交以下材料:农村绝对贫困家庭的报考人员,提交其家庭所在地的县(市、区)扶贫办出具的特困证明原件和特困家庭基本情况档案卡(原件和复印件);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城镇家庭的报考人员,提交其家庭所在地的县(市、区)民政部门出具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证明原件和低保证(原件和复印件)。
(七)报考者关于资格审查的有关问题,请向省直各招考单位或有关省辖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务员局进行咨询(咨询电话见《河南省2013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职位表》。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www.xiexiebang.com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http:// www.xiexiebang.com
根据笔试成绩,按拟录用职位1:3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参加面试的人员。笔试有一科缺考、作弊或成绩为零分等情况的,不得进入面试。
面试主要采取结构化面试的方式进行。根据职位特点,经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同意,也可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文件筐作业等方式面试。面试满分100分。
应试者须在面试前持本人有效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等(留学回国人员持本人有效身份证、我国驻外使(领)馆教育(文化)处(组)出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等)证书原件到有关省辖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务员局和省直单位进行面试确认。应试者是在职人员的,还须提供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应试者是我省招募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定向招考职位的,还须提供相应的服务证书(大学生村干部须提供省辖市、县党委组织部门共同出具的相关证明);应试者是退役大学生士兵报考定向招考职位的,还须提供本人的入伍通知书、退伍证。凡报考的拟录用职位对基层工作经历和政治面貌、从业资格等方面有要求的,应试者还应提供有关证书、证明。
面试确认的时间、地点由各省辖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务员局和省直单位确定并公布。逾期不参加面试确认的应试者,视为自动放弃面试资格;应试者有关材料主要信息不实的,取消其参加面试的资格。因应试者自动放弃或被取消面试资格后出现的空缺,由有关省辖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务员局和省直单位从报考同一职位的人员中按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依次递补。面试确认成功的应试者,确定为参加面试人员,并发放面试通知单。
根据职位需要,各省辖市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务员局和省直单位可采取相应的测评办法测试专业知识或实际操作技能,满分100分。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www.xiexiebang.com
实际参加面试的应试者人数形不成竞争的,应组织现有人员面试,应试者面试成绩须达到本面试考官组使用同一面试题本面试所有人员的平均分,方可进入体检和考察。
(三)考试总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采取相应的测评办法测试专业知识或实际操作技能的,考试总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60%+专业知识测试成绩或实际操作技能测试成绩×40%。
笔试成绩、面试成绩、专业知识测试成绩或实际操作技能测试成绩、考试总成绩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两位数。
五、体检和考察
根据考试总成绩,按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等额确定参加体检和考察的人员。如同一个职位出现应试者考试总成绩相同的情况,则按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等额确定参加体检和考察的人员;如笔试成绩也相同,则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等额确定参加体检和考察的人员;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成绩也相同,则共同确定为参加体检和考察的人员。
体检按原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的通知》(国人部发〔2005〕1号),原人事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的通知》(国人厅发〔2007〕25号)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关于修订〈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9号)等公务员录用体检的有关规定进行。报考人民警察职位的,体检项目和标准还要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公务员局《关于印发公务员录用体检特殊标准(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82号)等规定执行。
报考人民警察职位的,还要进行体能测评。体能测评按照(参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www.xiexiebang.com
障部、公安部、国家公务员局《关于印发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能测评项目和标准(暂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48号)规定执行。
考察按公务员法和公务员录用考察的有关规定进行。
因体检、体能测评、考察不合格等造成的职位空缺,由有关省辖市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务员局和省直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是否递补的意见,报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备案。递补须从报考同一职位并参加面试的人员中,按考试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依次进行。
六、公示和录用
各省辖市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务员局和省直单位根据考试总成绩和考察情况,择优确定拟录用人员并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公示结束后,由用人单位组织填写《公务员录用审批表》等有关表格,按照管理分工和管理权限办理录用审批手续。
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1年,试用期间接受初任培训。试用期满后由用人单位进行综合考察,合格的正式任职定级,不合格的由用人单位提出取消录用的意见,报录用审批机关批准。被取消录用的人员,由户口所在地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推荐就业或自主择业。试用期间及试用期满后的工资福利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www.xiexiebang.com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第五篇:公务员之社会热点解读
2010年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解读:群体性事件近年来,伴随着经济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政治体制调整、社会文化重构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主观愿望和客观需求。同时,各类社会问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转型期的酝酿累积也相继浮出水面,并呈现局部“量变到质变”、群体性事件高位运行的时代特征。
回归到公务员面试真题中,综合分析类面试题往往是以近来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众多社会热点中以群体性事件考查概率最高,题目类型和角度也变化多样。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就2009年社会热点中的群体性事件,选取代表性案例进行深入解析,希望能对参加2010年公务员考试的广大考生有所裨益。
自从1978年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初步确定市场经济的历史地位至今,三十余年的经济改革使中国社会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创造出令世界瞠目的物质财富,同时也逐渐出现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由劳资矛盾导致的群体性事件近年逐呈爆发之势。
2009年,河北保定棉纺厂千名职工“徒步进京旅游”事件、吉林通钢事件、河南林钢事件、重庆嘉陵工人罢工等群体性事件,都以极其激化和暴力的形式释放出转型时期的社会疼痛。可以说,劳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目前和未来几十年的一个主要矛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际上,近年来频繁爆发的以劳资矛盾为核心的群体性事件正是以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起点累积而成的。收入差距悬殊、贫富差距过大、劳动环境恶化、就业保障落后等成为工人利益受损并寻求非理性解决的主要动因。
变化即孕育着风险,转型中的社会摩擦乃至一定程度的激化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难以避免的阵痛。利益分化格局下的劳资矛盾成为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有着其历史性和客观性。
在诸如吉林通钢事件、河南林钢事件以及更早之前的云南孟连事件等经由劳资矛盾引致的群体性事件中,当地产业工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同一化、行动协同化”应当引起深刻的反思。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分化与积压,底层社会潜隐的结构性压力和排斥力量正在增大,且在人与人更紧密联系的互联网时代更容易被激活和表面化,实际上留给社会自主调整的空间已变得逼仄。
从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表层的劳资冲突,深入至冲突背后人与人经济关系的利益矛盾,劳动与资本的天然对立是产业工人和企业工厂主利益不可调和的源头,若又逢弱势阶层与强势阶层之间排斥压力无处疏导,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就成为这股社会压力的可能导向。
从转型期中国社会暴露的各类问题及作为代表的群体性事件而言,表面上,是民众缺乏社会安全感、产业工人对企业改制漠视工人利益不满等具体问题;实则反映了民众对既有规制和秩序权威的不认可,同时也暴露了社会法治缺失、企业原罪豁免的利益制衡缺失,根本上是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无法有效协调而引致的压力井喷。如何在社会的运动发展中缓解矛盾、平衡各个群体利益,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基本任务之一。
现今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矛盾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即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面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张力需求与生产关系中的局限性,政府首先应该在充当市场第三方发挥协调人的角色中有所作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整逐渐成为渐进、有序、可控的过程。企业作为市场运行的主角之一,要求其自我反省与自我约束并非久治之举,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的法治完善与秩序重立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可靠保证。
总之,站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必须全面分析当今中国的社会矛盾与利益失衡,充分理解和清醒认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困境与挑战,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逐步走向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伟大复兴。
一、注意事项
1.本次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用公文的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150分钟,其中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申论各题均在答题卡上规定位置作答,准考证号须用2B铅笔填涂,答题须用蓝、黑色墨水笔(圆珠笔)作答,在作答时,不得使用本人姓名,答题中凡出现本人姓名者作违纪处理。
二、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如下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1.根据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情况,对我国群体性事件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进行概括。
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字数不超过350字。(20分)
2.请根据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简述当前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方法。
要求:准确全面,条理清晰,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字数在350字以内。(30分)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结构清楚、语言流畅。(50分)
三、给定资料
1.“没事当作有事办,小事当作大事办,发现在小,处置要早。不扩大、不升级、不激化,防止简单问题复杂化、局部问题全局化、非政治问题政治化。”这是江西九江市公安局副局长、浔阳分局局长孙亚平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群体事件观”。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同时,“群体性事件”,也是指社会群体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从事的活动及其表现。如集体冲击党政机关驻地,拦截交通工具,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违反规定的集会、游行、集体上访等活动。
任何事件都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的爆发,通常都是当事人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呼声得不到及时答复,导致矛盾越积越重,问题越压越多,群众不得已利用极端手段宣泄不满情绪。因此,如何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如何才能翻越横亘于官民之间的鸿沟,成为了考验执政者智慧和执政能力的难题。
2.2008年6月28日16时至29日凌晨3时左右,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部分群众和中小学生,因怀疑一名女中学生死因的鉴定结果,对公安机关不满,聚集到瓮安县公安局和县人民政府请愿,围观群众骤然聚集达2万多人。在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极少数不法分子趁机鼓噪,甚至在光天化日下,肆无忌惮地打砸抢烧,县公安局、县政府多间房屋被烧毁、多台机动车被砸坏,数十台办公电脑被抢走,大量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公文、档案、办公用品被毁,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人们称为瓮安“6·28”事件。
2009年3月,一部剖析瓮安“6·28”事件的深层原因、探索新形势下处置群体事件的书《新群体事件观——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启示》,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部书由原新华社贵州分社社长、新华社高级记者刘子富撰写。他在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的支持下,深入瓮安,通过大量详实的调查和深度分析,用1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长达14万字的调查报告。
瓮安事件发生后,刘子富主动请命,两次进入瓮安,实地观察,前后经20天时间,走访了当事人、参与者、旁观者、目击者,试图还原事件现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访谈。刘子富在书中首次提出了“新群体事件观”的新概念,这是对贵州处理“瓮安事件”实践的总结。过去处置群体事件的模式是:一是理念上,习惯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好人不闹事,闹事无好人”的思维定势看待本是经济、民生诉求的事件,并将其视为反对执政党的反革命行为;二是凡事发生,还未细查就匆忙定性,如称为“有组织、有预谋”、“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教唆”、“有黑恶势力操纵”,将成千上万的群众,轻则称为“不明真相的群众”,重则称之为“少数别有用心的坏人”、“不法分子”等;三是处置措施上,随意动用警力,动不动就将公安武警推到第一线压制群众,让警民直接对峙、对抗,随意采取强制措施,酿成流血事件。
从书中介绍的贵州处置“瓮安事件”的实践看,作为执政者化解社会冲突和社会抗议的理念和原则,“新群体事件观”归纳为如下内容:第一,现场第一原则。党委、政府及有关负责人必须以身作则,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在第一线做工作,“靠前掌控指挥”;第二,就事论事原则。不对群体事件作“过度政治化”解读,不轻率地将群体事件定性为“敌我矛盾”,不将群众的集体行动视为是与政府的对抗行动,且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经济、民生利益诉求;第三,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原则。在黄金24小时内公布准确、真实信息;查明多少,知道多少,就公布多少,以后用滚动方式逐渐增加;一定要准确,不能掩盖事实,更不能说谎;第四,反思自责原则。群众聚集事起,首先查找自身原因,检查政府工作中的缺失,公开坦承失误和不足,争取群众信任,重塑政府形象;第五,问责制原则。上级不为下级“买单”、“背书”,迅速启动问责程序,分清责任,罢免失职、渎职官员;第六,慎用警力原则。不与群众发生直接对抗、冲突;在“妥协”和“压制”之间拿捏尺寸,该“柔软的要柔软”,该“强硬的也要强硬”,如发生打砸抢烧,就要果断处置,将肇事者绳之以法。
3.2009年6月17日,湖北石首市永隆大酒店厨师涂远高坠楼身亡,有关部门没有对死因深入调查,就草率作出“自杀”结论,引起家属不满。调解时,公安局的领导一口咬定是“自杀”。而当网上出现种种猜测后,在长达80个小时中,没有见到当地主要负责人出面,看不见他们的身影,听不见他们的声音。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认为,相对于瓮安事件,石首政府在此事情的处理方式上“不仅没有进步,原地踏步都没有做到,反而是一种退步”。
4.2009年6月27日,江苏海安县一名开三轮车男子车祸身亡,网友称事故原因是他被两名交警开车追赶。当晚,这个事件的相关帖子在当地论坛全部被删;但仅仅几个小时后,很多当地网友都惊讶地发现帖子不再被删,几个小时后,海安信访局专门跟帖回应,网民情绪得到舒缓。
6月27日晚10时,网民发帖称,当天上午,两名交警在追拦一辆三轮摩托车过程中,摩托车司机在转弯时“一头撞在墙上,导致当场死亡”,“当事的两个交警私下拿汽油处理现场,把血迹洗掉„„”。该帖在当地论坛遭到“全面封杀”。
几个小时后,情况就不同了,当地网友惊讶地发现帖子不再被删。不但不再删帖,到了28日中午,距离事故发生仅1天,距离网友发帖仅一晚,政府已经跟帖回应了。这一天还是星期天休息日。海安县信访局28日12时29分跟帖,感谢网友“对此事的关注”,并介绍了最新情况,承诺调查结果一出来就向网友公布。两个小时后,信访局又发帖:“希望网友们不要猜测,也不要听信他人转述。好吗?”回应不仅在劝解网民,甚至连语气都有些“恳求”的味道:“希望网友们不要猜测,也不要听信他人转述。好吗?最后的结果调查后公开。欢迎大家监督!”
尽管只有这么两个跟帖回复,但显然网民的情绪得到了舒缓。有网民说,“信访局连续几次回帖,我们应该相信政府会公正处理此事。”还有网友认为,这说明当地政府汲取了石首事件不及时公开信息、回应质疑的教训,有助于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5.2009年8月20日,湖北省恩施市再次召开督办会强调,全面推进“四个一”、“全代理”,目的只有一个:为民办事不能许空诺!
到目前为止,恩施市各级各部门共无偿代民、为企业办事8200余件,有效化解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
根据业主强烈反映,恩施市首先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名局长负责、一名政法干警参与、一名纪检干部监督”的“四个一”负责制。市委书记谭文骄、市长秦斌带头协调解决矛盾,相关局长、政法干警、纪检干部跟踪落实。现在,湖北中烟恩施卷烟厂、腾龙水泥全面投产,大唐国际煤矸石发电项目进入可研阶段,老渡口等5座水电站将提前竣工。
2009年,恩施市已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家,新签约项目13个,总投资超过40亿元。
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最先在板桥试点。板桥镇山大人稀、民众办事极为不便。为此,他们让村干部代理村民办理准生证、低保审批、独生子女证、残疾证明、林权证和其他事务。如今,“全代理”已在恩施市全面推行,建立起市、乡镇、村、村民小组四级服务网络。群众根据服务联系卡上有关干部和10多个部门的电话委托办事,极为便捷。农民以前办建房手续要跑半年,现在给干部打个电话,10天就办结。随着“全代理”的推行,恩施市越级上访、群体性事件直线下降。
6.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行政法专家马怀德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之所以现在发生越来越多各类社会群体性事件,原因无外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政策不公,决策违法。很多地方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地采取的某种政策是不公平的,决策是不妥当的、不合法的。人们就是这样,你有不公平的东西,他总是要有反映的途径和渠道,今天不反映,明天会反映。他是随时捕捉泄私愤或者表达政府不满的渠道,有宣泄的欲望和要求。一旦抓住了那一点,比如说“瓮安事件”,实际上它跟政府有多大的关系吗?没有,就是平时对政府政策的不公表达一种不满。而这时正好有一个出气口,所以就通过这种方式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动辄几千人、上万人,为什么?因为这些人对政策、对决策有意见。
第二,政府不作为。很多事情政府积极作为了,及时的化解纠纷、及时采取措施、及时的解决矛盾,不会引发或者不会导致群体性事件不断的升级。就因为你拖延,不处理,明明是政府做的错事你不去处理,或者是明明有人犯了罪你不去追究,它就会激化矛盾,引发升级。
第三,沟通不畅。有些不是政府做错了什么,也不是老百姓恶意的找茬,根本在于双方的沟通不畅,没有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当然这跟我们的信息不公开,老百姓知情权不落实有关系,由于沟通不畅就有很多误解。比如瓮安事件,政府不及时的向社会宣布事情调查结果是什么,没有抓住黄金的24小时政府权威、主流媒体发声音的过程,就会导致谣言四起。大家就说学生是被轮奸之后扔到河里的,打捞上来是一丝不挂的等等,这就是谣言四起,为什么?就是政府跟老百姓沟通不畅,信息不透明、不公开。
第四,问责不力。很多都是官僚主义导致的,漠不关心导致的,或者说是基层官员不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导致的,又没有很强的问责制度。大家觉得GDP上不去是责任,计划生育没搞好是责任,好像法制健不健全不是责任,社会稳不稳定也未必是多重的责任。这两年通过信访等方式加强了问责,但更多的情况下官员对这些东西是麻木不仁的,没有太多敏感性。技术也不够,意识不到有的问题会发展到这种程度。
这是从主观上来讲、制度上来讲的缺陷。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跟传媒的发展有关系,过去不是说没发生过这些事,有些事件天天在发生,但是没有像今天这种发达的传媒和互联网的作用。
正是有了许多门户网站,现代的通讯手段,信息的传递手段,导致了有些东西会被放大。
实际上互联网起到了很大的“放大”效应。我们很多领导干部对这些东西没有敏感性,不知道怎么去应对现代的媒体和特殊的环境,觉得按传统的管制方式就可以解决问题,恰恰不是这样,有些是“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不懂得怎么去处理,自然就会有很多深刻的教训,这些实际上都是在交学费。现在每发生一个群体性事件,都等于是基层政府党委在交学费、在学习。
7.2009年5月9日,中央纪委副书记张惠新出席全国县纪委书记培训班并作报告。他强调,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作用,立足源头防治,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纪律,积极主动做好信访举报工作,妥善应对群体性事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张惠新深入分析当前信访举报工作和应对群体性事件面临的形势。他指出,过去的一年,全国维护稳定和信访工作总的形势是好的。中央因势利导,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措施。通过开展县(市、区)委书记大接访、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下访活动,妥善处置一些地区发生的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增多,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集中显现,信访举报工作和应对群体性事件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形势十分严峻,任务更加繁重。
张惠新强调,做好信访举报工作,妥善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坚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及时排查发现各种矛盾和隐患;必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就地解决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耐心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张惠新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做好信访举报工作,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一是认真做好预防工作,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加强对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纠风工作力度,切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改进基层干部作风。加强对重大决策的信访评估。二是切实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处理工作。畅通和拓宽信访举报渠道,进一步优化信访举报环境。认真解决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开展重信重访专项治理,集中化解多年积累的矛盾纠纷。加强非正常上访和突发情况处理工作。全力做好国家重大活动期间的来访接待工作。三是认真做好大规模集体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建立健全大规模集体访和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明确提出党员干部在群体性事件中应遵守的纪律要求。严格落实大规模集体访和群体性事件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严肃查处大规模集体访及群体性事件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有关善后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张惠新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信访举报工作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做好信访举报工作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责任制度,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提高做好预防处置大规模集体访和群体性事件工作的能力。
8.记者日前在沪苏渝皖等多个省市采访时发现,群体性事件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在网络上同样发生。而其中的一些负面“网上群体性事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损害百万群众心中的党政机关形象。对此,许多地方党政干部还缺乏足够明确的认识,对网民回应不足、不及时、不充分的现象普遍存在。多位受访专家建议,应提高干部对“两个舆论场”的敏感度,认真回应多形式的群众诉求。
“在网络上,一个普通人就可能做到‘一呼百万应’”,安徽省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主任车敦安说。
如2008年11月的“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记者2009年2月在网上搜索,仅“温州赴美考察团”一项,相关网页就高达八万多个。仅新浪网一条相关新闻的网页,网民评论就高达8098条。
“这一事件的网上点击数至少是在百万人次以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蒋家平说。在相关部门对事件涉及干部作出免职等处分后,这一网上群体性事件才告一段落。
近期“百万级点击率”的“网上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如“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贫困县县委书记戴52万元名表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等。
同样,另一情形“网上群体性事件”也同样是“一呼百万应”,比如汶川特大地震中,网民对参与救援干部的好评铺天盖地;中国向索马里派出护航舰队等事件中,在网上均引起了“百万级的点击”。
记者发现,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公职人员,极容易成为网络热点新闻炒作的焦点。
例如以“史上最牛”、“天价”等词搜索,就会发现“史上最牛的中部地区处级官员别墅群”、“史上最牛的官腔”、“史上最牛的官员语录”、“史上最牛服务通知”、“史上最牛公章”、“天价烟局长”、“天价薪酬高管”、“天价表县委书记”、“天价公款账单”等话题,无一例外都是网上热点。而且总是呈现为“滚动散发型”,过一段时间总能出现类似的一个帖子引发网民热议。
曾任上海市政府新闻办网络新闻管理处处长的张晓宇说,“史上最牛”加“三公部门”型的网络事件,溯其本源其实就是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涉腐”、“涉富”、“涉权”等三类事件。在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背景下,人们对于公权力如何参与社会利益的调整非常敏感,因此才会对这些网络事件如此关注。
蚂蚁网CEO麦田等互联网专家说,多元性是网络意见表达的突出特征,但是在涉及“三公部门”的负面新闻时,往往看到的是一边倒的批判浪潮。
9.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基层干部认为,近期某些网上群体性事件频发,暴露了基层党委政府对处置这类网上群体性事件的手段薄弱,而这个薄弱的背后,是一些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对网上群体性事件缺乏清醒认识。
受访的基层干部将处置“网上群体性事件”的手段缺乏概括为“三个进不去”:对网络,基层党组织“进不去”,思想政治工作“进不去”,公安、武警等国家强制力“进不去”。
更关键的是,一些基层干部反映,部分基层党委政府目前依然认为“网上群体性事件”仅是百姓闲暇之余的聊天,而对其造成的心理情绪影响,进而导致人心向背的政治影响缺乏正确认识。
这就导致一些负面消息甚至不实消息扩散,引发网络民意沸腾时,地方党委、政府仅仅依靠公安网络警察、地方宣传部门去应对处理,孤军奋战。
但上述两个部门在处置网上群体性事件时都有很大的局限。从公安网络警察看,其力量受到现行体制、技术的限制。安徽省一位公安网监主管干警说,网络没有属地划分,可在现实中,各地公安遵循属地管理原则。网上出现群体性事件时,往往是天南海北的网民就某一地的某件事形成聚集,如何把我们本已有限的网络处置手段整合,在紧急时能够做到快速联合反应,加以有效处置,目前尚无良方。
从地方宣传部门看,则缺乏法律手段。目前,我国每天新增3000家网站,其中90%为体制外的商业网站。对他们传播转载不实信息,应依法管理,而现在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此外,由于外资大量进入中国互联网关键企业,一些网站的倾向明显受到外资影响。
处置手段不足,主因还是基层干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认识相当不到位。
比如有的县处级基层干部向记者“倒苦水”:“现在工作压力和强度比过去高得多,要完成的考核指标也比过去多得多,就这样累死累活老百姓还是不满意。真是想不通。”
还有的基层干部对互联网存在明显的对立情绪,认为网络热点事件大多是“炒作”,不足为信,没什么大不了的。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负责“公共行政与媒体关系”课程教学的王石泉博士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过去许多基层领导干部对媒体存在着“不敢说,不会说,不能说”的问题,现在互联网传播时代,除了这三大问题之外,还有许多领导干部对当前网络传播的规律理解程度不深,还习惯于“宣传部把关”,结果导致“小问题引发大热点”,最终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
王石泉等干部教育培训专家提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国传统文化就非常强调个人细节,加上网络高倍的“放大器”、快速的“传播器”等特点,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在“聚光灯”下。他建议,今后对领导干部的培训,要特别增加“互联网时代中,领导干部应当如何提高党性修养和执政能力”的内容,通过深入分析近年来网上热炒的多起涉公案例,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和教训,教育领导干部树立更加健康正确的财富观、权力观,维护好党和政府在互联网上的公共形象。1.答案提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和凸显期,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一不小心就会酿成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激烈的冲突对抗、严重的破坏性后果、恶劣的社会影响,给基层党委、政府敲响了警钟。一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仍未得到有效治理。其问题主要表现有:
信息公开制度落实力度不够,民众了解政府公开信息渠道不畅;
相关领导宗旨意识不强,综合服务水平相对滞后;
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缺乏科学依据,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存在滥用权力;
日常工作中相对忽视了潜在矛盾的延续性,未能即时化解矛盾等等,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事态的扩大化。
政府应当本着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完善群众诉求机制,尽早处置群体性事件,让其消除在萌芽期。
2.答案提示
首先,要把构建以利益表达与利益满足为核心的利益平衡机制作为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核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和利益分配的不均与不公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处置和改变相连。
其次,要把构建以普遍福利化为核心的社会安全网机制作为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保障。一个社会的成熟度、和谐度与事关普通民众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问题以及切身利益的有效解决密不可分。在当前来看,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方面。
再次,要把构建以信息公开为核心的信息沟通机制作为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手段。构建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社会各主体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力度,增强政府舆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是防止群体性事件向恶性方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最后,要把构建以平等协商为核心的社会对话机制作为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有机载体。群体性事件因直接关涉民众的切身利益、公共安全、心理预期,需要有制度化的运作平台去切实解决,需要构建各社会主体的平等协商、友好对话的氛围和机制,这也是群体性事件最终得到妥善解决的不二法门。3.答案提示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进入一个社会结构变动急剧、思想文化冲突增加、社会矛盾相对活跃的时期。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发展到激烈程度的一种极端表现。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由社会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多、涉及面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发生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因为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直接原因主要是企业改制、城市拆迁、农村征地等工作中存在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以及司法不公、干部腐败等。政策因素也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某些地方和单位的个别政策不稳定、不连续、不合理,导致特定群体利益受损。部分群众为了引起重视、尽快解决问题,以极端方式上访请愿,以过激行为制造影响,以违法形式表达诉求,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各种社会矛盾进行合理疏导、科学化解,抓住基本矛盾,达到纲举目张,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科学发展,注重源头预防。要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注重调解、综合调处,贴近基层、源头化解,还要及时化解矛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方面。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从根本上说,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要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根本出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蛋糕”做大,为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把统筹兼顾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力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协调发展,平衡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别。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发展的着力点,重点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环境保护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切实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健全经济领域中各种法律、法规,建立起不同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矛盾的法律调节机制,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把各种矛盾和冲突控制在适度范围内。通过法制、法规形式建立健全社会道德的养成机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要教育和引导人们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办事、依法律己,约束不道德行为,尤其要加强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的法规约束。
化解社会矛盾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矛盾化解不了,社会就难以稳定,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更加重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加重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