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生代公务员突出的心理问题
新生代公务员突出的心理问题
青年干部心理健康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38岁正在成为官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分界点。
三十而立的干部们面临着最大的人际交往困局,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青年官员在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在人际交往与情绪体验中则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与此同时,参与《小康》杂志社“官员心理压力调查”的官员们几乎都认为,“工作责任心太强,追求完美”是自己活得太累并产生压力的首要原因,“工作负荷重”则被排到了第二位。受访的官员,涉及宣传、教育、财政、信访等多个领域,从科级、县处级、厅局级,直至省部级,基本涵盖了官员群体的各个层级。
公认压力较大的官员群体普遍拥有的几大压力源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组织压力和社会压力。
上万名中央国家机关的职工干部参加了由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举办的“名家谈心理”讲座,这一讲座几乎场场爆满,显示了这一特殊群体对心理解压的迫切需要。据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不完全统计,在参与心理健康调查的青年干部职工中,有八成的受测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以上,但是也有近二成的人群值得关注,他们的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水平。测试结果显示尽管大部分人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表现稍好,但也有五分之一以上的人比一般人更苦恼不安,情绪调节能力不足以应对他们面临的压力。
最突出的存在心理困境的是新生代公务员群体,一方面他们有着非常强的适应能力,但另一方面,他们面临着相当大的人际交往困境。当下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青年干部的心理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官员心理压力如何改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给出的建议是:应该充分把握其适应能力好、学习能力强的优势,接受心理管理知识的熏陶和系列心理能力训练,努力提升心理素质,提高特定岗位的适应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另外要针对该群体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劣势,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以及情感表达与心灵沟通交流平台。
万名官员“强心”集训记
一系列关于压力与健康、亲子教育、婚恋心理、情绪管理、危机管理的讲座吸引了超过一万名中央国家机关干部职工参加,据不完全统计,在志愿参与心理压力测验后得出的报告中显示:参与者的整体心理健康指数略低于全国普通人群水平,有近1/3人的人际交往属于较差或差的水平
“从心理学上讲一个道理,A和B两条线是不是一样长?同意吗?”
张侃指着大屏幕上的两条线段,移动着手里的鼠标,目光紧盯着台下正在听他说话的人群,没人说话,可以一目了然得出结论的东西并不会引发他们的好奇。
他们在等待下文,张侃下翻了一页,PPT投影显示出新的图像,他把原来的线段放到了不同的地方,听众们有轻微的骚动。
“一旦分开它们在不同的系统当中,你们再看感觉它们一样长吗?”
“不一样了吗,其实线还是原来的线,只是放在不同的地方给你们的感觉不同罢了。同样,人也一样,你还是你,但是放在这个岗位和其他岗位,周围对你的评判就是不同的。”
讲台上的张侃边讲边和台下互动,一问一答气氛热烈。有人笑着点点头,也有人疑惑地皱着眉,很多人都摊开了笔记,时不时地记点什么。
讲心理与个人、职业与社会,中科院心理所前所长张侃并不陌生,但是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们挤满了会场来听这个讲座还是出乎了他的意料。这个以“健康生活,从心开始”为主题的心理学“名家谈”由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主办,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下简称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承办,在2010年一共举办了12场这样的讲座,几乎场场爆满。
公务员们为什么对自己面临的心理压力有如此迫切的需要?
看得到的压力
当张侃开讲的时候,能容纳800人的会场没有一个空座,跟一般开会越开人越少不一样,这次讲座越开人越多,后面赶来的人已经没有座位可座。
36岁的处长李志是赶来听讲座的人之一,但是他来晚了,甚至都挤不到会场里面去,他站在最外面听了一会,准备放弃。
不过,会场外面放着的四台机器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李志走过去看了看这些陌生的玩意儿,一位咨询师告诉他这是生物反馈放松仪,可以测知他的压力以及感受如何放松的过程,这激起了李志的好奇心。
他决定试一试,根据皮电和心率的显示,李志看到了屏幕上一颗枯萎的菩提树。咨询师告诉他,当人有压力和不放松的时候,这棵菩提就会呈现这样枯萎的状态。如果能够放松状态,这棵菩提就会改变。李志努力让自己放松下来,可是怎样都无法改变枯萎的状态。而他旁边机器上的一位女士显然很高兴,因为在指导下很快就看到了屏幕上的菩提慢慢变得茁壮开花、绽放光芒。
从原先的部门调换到现在的部门已经半年了,李志一直无法融入新的环境,下属觉得他的做事风格太古板,不如前一任领导能力强。上司找他也谈过两次话,希望他能尽快融入新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
李志失眠很久,就算睡了也是一直做梦。觉得特别累,每天早上都很害怕出门上班,而到了单位还必须要装作没事一样,就怕被人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而更被看不起。听说旁边的贵宾室专门安排了心理咨询师可以做一对一咨询。李志决定去聊聊。在一个小时的交谈中,他一直都在说,而心理咨询师只是偶尔发问引导他的思路,他觉得对方并没有给他任何意见,可是却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看清了自己,心里明快了一些。
这一天的讲座似乎引发了连锁效应,有很多像李志这样的处级官员开始打电话到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询问下一次的讲座和培训会在什么时间开始。
这让一手策划和推动这个活动的闫洪丰感到很高兴,事实上在第一场讲座开始之前,闫洪丰心里很没底。2010年3月14日这天,北京下着大雪,闫洪丰心里凉了半截,雪天路滑,他很担心此前想要来听讲座的人赶不来。
这位中国残联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残联直属机关团委书记赶紧拿起手机,四处“拉人”,要求那些承诺来听讲座的领导们不能失信。
“能有需求吗?哪有那么多人会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呢?”这是闫洪丰第一次向国家机关的一些领导交流进行心理培训时得到的反馈,要是第一场讲座就办砸了,后面肯定没法继续。闫洪丰正是因为看到了在工作中像李志这样需要心理疏导的人越来越多,才萌发了给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进行心理培训的念头。但他也不确定会有多少人对此感兴趣,但是在他的奔走、推动下,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中国科学院工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三方联合组建的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最后建立起来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史占彪博士担任咨询服务部主任,闫洪丰担任了顾问的角色。
在讲座期间,来参会的培训者都可以做一份心理测评,或者在现场做,或者可以回家登录网站操作,然后会出具给其一份完整的个人分析报告。李志也做了一份。在整个讲座期间共有三分之一的人参加了测评,其中1437人是在24~44岁间的青年干部职工。中心的心理健康研究组就重点依据这些数据做出了第一份关于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报告。
这次调查依据情绪体验、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认知效能和适应能力等五个维度考量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采用的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理健康量表。报告指出,参加本次测验的青年干部职工的整体心理健康指数略低于全通普通人群水平,而五个维度的考量中,除了自我认知外,其他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人际关系得分最低,有近1/3人的人际交往属于较差或差的水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咨询服务部主任史占彪表示,从现实的心理接访看来,鉴于国家机关工作的特殊性,人际交往中的压力的确是比较突出的一块,这些显而易见的压力很容易阻碍他们的家庭、工作及其他方面的适应能力,造成内心的冲突与焦虑。
热线背后 不能说的痛苦
杨莉是中心心理热线的咨询师,每周六都坚守在热线旁边,从下午2点开始,晚上8点结束。普通单位五六点正常下班的时间是她一天里相对较忙的时候,电话比较集中。中心像她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共有8名。他们对于需要当面心里咨询的干部职工,向心理所的心理专家预约,目前共有12名博士、教授参与门诊咨询工作。
自从热线开通以来,电话咨询大概有200例左右,面对面咨询50例左右,虽然量不高,但涉及的内容却很广泛,有的是咨询职场上人际交往的压力,有的是倾诉婚姻情感的烦恼,也有的是来自亲子关系的问题。经心理咨询中心初步统计,这些来访者的问题多以职场压力和亲子关系居多,情感问题次之。史占彪分析认为,这如实反映了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事业和子女教育双重压力下,存在诸多心理困惑需要解决。
杨莉就曾接到一位女性正处级干部的电话,她和丈夫都是部门的负责人,两个人工作很忙,儿子从小到大几乎都是奶奶带的。上小学的儿子十分顽皮,三天两头被老师找家长,有时候早上没带作业,有时候和同学打架,有时候就在教室乱跑。
这位干部苦恼地告诉杨莉,她和丈夫工作压力本来就大,孩子又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在工作时总是担心孩子在学校又会出什么乱子,回到家夫妻与奶奶因为对教育孩子的意见不统一,又经常发生争吵。这位能搞定很多复杂工作的官员,却教育不好自己的儿子,这让她感到很焦虑。因为电话咨询的成效很有限,杨莉曾建议对方过来和专家聊聊,但对方拒绝了。
这是个很普遍的现象,杨莉发现这个群体总是对自己的身份十分谨慎,无论是咨询孩子问题,还是自己的认知问题,在交谈中能知道他们都在压抑自己的痛苦和难处,不愿意让单位的任何人知道。“很多人觉得看心理医生就代表着他们的心理素质不够好,如果被别人知道了,他的仕途肯定要受影响。所以有些人甚至打电话都是偷偷的。”杨莉无奈地说。
史占彪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中心成立后,针对这一群体也设计了一些培训和讲座,虽然每次都向各部委做了宣传,但收效并不大。每次联系那些部门做心理讲座时,有的总是会笑笑以“最近很忙,改期再办”推脱。就算是有的已经定好的部门,也经常会突然接到电话说临时有重要工作必须改期,甚至直接取消了。
他和闫洪丰交流过这个苦恼,总的来说就是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对心理学的认识不够。在史占彪看来,心理压力、心理问题不是问题,就像是感冒吃药一样是可调可治的。技术上基本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必须要了解心理学,愿意从中找到一些方式方法,寻求一些渠道去改变心态。
他们希望借由“名家谈心理”讲座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心理学的好处。史占彪和闫洪丰商量后,邀请了12名国内首屈一指的心理学界专家。因为时间或其他因素,名单一改再改,最终确定了张侃、杨凤池、李子勋、王登峰、张建新、罗劲、车宏生、乐国安、樊富珉、刘翔平、丛中、张梅玲等12位名家,在2010年为公务员们进行心理减压和疏导。
有压力就有需求,系列讲座前后吸引了10000多人参加,学员涵盖了所有的部委,很多讲座都爆满,随着每一讲的深入,一些部委还特别组织处级以上干部集体观摩学习。
婚恋危机
必须重视的问题
40岁的李建峰人生经历一直是顺顺利利的,大学毕业后在家人的要求下报考了公务员。工作10年后,他从科员、副科级、科级,提升为副处级干部。李建峰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但坐在这个岗位上,重要的事并不是他说了算,自己的很多想法也难以完成,干的工作有些是他不喜欢干的事儿,或不赞成干的事儿。
工作中的压力让他脾气变得很不好。有时候下班回到家仍然板着脸,妻子关心问问,却都被他冷冷地回绝了,“你能懂什么?”时间久了妻子对他也有埋怨,觉得他对自己就像是对下属,体会不到伴侣的感觉。为此两个人经常吵架。
身为团委书记的闫洪丰本身是心理专业出身,还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因此,他更能理解他们的心理压力状态。很多人知道他是学心理学的,因此无论是开会还是去其他部门办事,总有人会找他谈谈,即使会上不方便说,私下里也一定会打电话。他也经常在中心给那些负责热线的心理咨询师做督导,在他看来,李建峰是一个普遍现象,因为工作压力造成的婚姻情感失衡的例子太多了。
因此,在考虑“名家谈心理”讲座的内容时,大家很早就确定了探究婚恋心理提升家庭功能这样的题目。这次的讲座酝酿了两年之久,每周都会开协调会,研讨的最多的其实就是到底该给这些公务员们讲什么。
十二讲的每一位教授都有着各自擅长的专业,他们原本想讲自己最熟悉的那一块,但商量的结果是,他们必须讲授最贴近这个群体需求的东西。每次例会,大家都会拿出很多案例进行分析和研讨,找出这一群体最迫切需求的东西。闫洪丰觉得必须有针对性的内容才会更加吸引人,才能达到一针见血触动这一群体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目的。在反复的探讨下,他们最终定下了压力与健康、亲子教育、婚恋心理、情绪管理、危机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讲座最终定在了2010年3月到2010年6月间。心理咨询中心印发了大量的海报和宣传册通过团工委下发到各个部委去,此外,他们还在机关内部网站上推广,每名职工只要下载入场券并加盖单位公章到时就可以免费入场。海报上除了讲座安排,还清楚地标明了路线图,甚至还包括在哪里停车可以不花钱的攻略。
闫洪丰事先还特别给每个团委书记写了一封信,信中他再三表明心理学对大家的重要性,并表明这十二讲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他请这些书记帮忙号召更多人关注此次讲座。“其实做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让这个群体真的来了解心理学,了解他们自己的心理压力,了解他们能够通过这一学科让自己过得更快乐和轻松。很多人都逃避压力,不愿意说,不愿意去看,但往往心理的那个负担只会越来越严重。只有认识它、重视它,并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它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闫洪丰感慨地说。
200人的心理专员队伍
“米卢说什么?态度决定一切!我个人认为,米卢是我们的好同志,他不是中国足球总教练,而是总心理医生。态度决定一切,实际上是给国足做了心理辅导和校正。不管是凑巧也好,有缘也好,最后中国足球就是冲出了亚洲。”当心理学专家杨凤池在台上说到这时,坐无缺席的台下再次爆出了阵阵笑声。
在十二讲中,张梅玲的《亲子互动与儿童心理素质教育》、张建新的《亚健康状态的表现与调节》、李子勋的《探索婚恋心理提升家庭功能》、杨凤池的《公务员的兴趣管理》等都是最受欢迎的讲座,其中杨凤池的讲座,很多没有地方坐的人将过道也挤得满满的。
杨凤池很善于讲故事,一个又一个案例让台下听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案例过后,他也对下面的人说,提高情商是大家的主要任务,他告诉他们应对压力的主要有自我减法、理性互动、有效管理三个方面,讲到这些时,台下的人又收起笑容纷纷拿起笔认真记录。闫洪丰注意着现场每一次的动与静,他都把这些记录下来,再反馈给下一讲的专家,让他们更容易地了解到台下观众的兴趣点和基本的需求。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现场很多人举手提问,可是时间关系,杨凤池只能回答三个人的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有人问他,“现在很多人忙惯了,闲不下来,一旦闲下来就心里发慌,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杨凤池认为这可能是在社会转型期间人们会有的一种惶惶然和不安全感,觉得只有忙碌才能让自己踏实。他指出现在大家特别需要的是忙里偷闲,坦然面对内心的焦虑和烦恼。话刚说完,现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讲座刚结束,很多人就把还没下讲台的杨凤池围了起来,一些部委的相关领导热情地邀请他能够单独去做一次讲座,还有一些人见缝插针地问上一两个来不及课上问的问题。
“名家谈心理”讲座就像是一场“强心”风暴席卷了各个部委。讲座结束后的半年里,闫洪丰陆续接到了20多个部委的电话,希望他帮忙联系请专家去单独做报告。据事后了解,截止到目前,有将近40个部委都先后开展了这样的后期培训。中心和各个部委间的合作逐渐多了起来。虽然还不能达到普遍的状态,但这次的讲座激发了这个群体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在史占彪看来,这对中心未来工作的开展非常有利。在新一年的工作规划中,他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建立一支200人左右、分属于各个部委的骨干心理管理专员队伍。在设想中,会从每个部委挑选一到两名骨干培养对象,由中心统一专业培训,由他们配合中心开展各个部委的心理健康工作。在他看来,这些专员将成为每个部委和中心的桥梁,通过他们及时发现和了解这一中青年官员群体的心理压力状态。史占彪认为,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要持续关注,而且需要经常进行心理支持,毕竟他们肩负着执行国家各项决策的重任。
第二篇: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及特点
摘要:本文以80、90年代的农民工为例,突出其余上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旨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并且从多层次的维度探析影响其心理特征的原因。从而以此为契机,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政策,提高其心理素质,这不仅仅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大潮,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现。时至今日,农民工的总体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且平均年龄正趋于年轻化,尤其是“90“后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群体。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市民化、城市化倾向明显,具有更高的生活期望与更强的权利意识。也正是这些特征,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和第一代农民工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处境时,许多人不免会产生更大的心理不适,进而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因此,这些状况有可能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并阻碍他们的再社会化和社会融入过程,使其既不愿或无法回归农村,又很难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因此,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点,对于理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发展变化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建议是十分重要的。适时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有助于对其思想动态、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解,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以使其在社会化大发展的浪潮中继续大力发挥生力军的强大力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的意义
自“农民工”一词诞生二十多年以来,“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第二代农民工,由于与第一代农民工和过渡代农民工存在着社会历史、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的差异,他们在观念和行为方面必然存在着其特殊性,特别是作为离土且离乡的他们,有了在城市生活的要求。现有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更多是关注其生存权利和身份认同问题(王春光,200l;于扬,2005;钱正武,2006;陈占江、李长健,2006),有一部分学者关注青年农民工的外出动因及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罗霞等,2003;张叶云,2006),有学者对农民工的代际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突显了不同代际农民工在年龄、初次流动年代、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王东、秦伟,2002),这些研究为我们进行农民工群体比较分析提供了新颖的视角。显然,现有的研究更多侧重于从现实层面对解决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权利问题进行探讨,对于农民工精神层面的关注较少。
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特征的关注不仅仅可以加强对其心理特征的把握和了解,同时关注其精神层面的状态,同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加强相应质素建设,对于规避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发他们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都重要的意义。
三、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年龄在16岁——28岁,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或21世纪初开始进入城市打工、经商的农村人口”。他们大多是一毕业就进入城市务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大多未婚,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与农村社会生活日渐脱离,而对城市生
【】活则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1。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分析
由于年龄、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新生代民工身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被有关专家归纳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其实新生代民工与上代农民工的区别远不止这些,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需求、文化素质、法律知识乃至人生态度等方面与上代农民工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2:
第一,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新生代民工普遍受到过相对规范的教育,许多人都已初中毕业,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完成了高中学业,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所以,与上一代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多数人都接
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更多的人接受了职业培训。另外,新生代民工成长在改革开放后较好的生活环境中,从小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的报刊、广播和影视的影响,接受了多元化的开放价值观,他们的行为、观念已经相当城市化、现代化了。这不仅使得他们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可以通过报刊、书籍以及网络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来为自己服务。
第二,消费观念更加开放。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城打工,或是从小跟随着打工的父辈在城市成长。也正因为如此,城市人的消费观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影响很大。
第三,生活目标明显转移。生活目标上,老一代农民工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十分记挂,终归要回农村去。而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大甚至出生在城市,没有什么务农经历,因而他们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乡土情结。比起父辈,他们更希望留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要远远大于农村。
第四,生活方式差别显著。从生活方式的变化看,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娱乐活动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新生代农民工从小接触的多是城市的大众文化,他们和城里同代人的差距相对较小,日常穿着、谈吐以及生活习惯基本都与城里人一样。受城市的大众文化和流
【】行时尚文化的影响,他们也像城市人一样重视享受生活3。
五、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
【】1.身份认同的双重边缘化——被农村边缘化、被城市边缘化3。
一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的削弱使得农民工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又阻碍政府对其身份的制度认同, 于是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背离使得
【】农民工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 形成“新二元结构”和自我隔离, 难以融入城市5。总之,新
生代农民工在对自己身份作总体性的认知和评价时, 呈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内心自我矛盾性。
【】2.价值取向发生变化6。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意识增强7,权利意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市民化意识增强。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之消极表现也很明显。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厌
【】农”、“弃农”思想严重,亲情意识较为淡漠,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迷失8。由于各方面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却遭到了城里人的漠视乃至歧视。强烈的被排斥感加剧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焦虑心理,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个别甚至产生了强烈的被
【9】剥夺感以及仇视社会的心态。
【】3.心理情绪问题增多10。
【】(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11。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
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
(2)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
(3)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
(4)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
(5)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
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
六、关于农民工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解释
【】1.社会心态12。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存在相对剥夺感、社会差异感、社会距离感、混乱的身分认同和不满情绪等。
2.对城市的适应。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
【】活、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拓展13。新生代农
【】民工对城市社会价值观念的适应要高于对城市规则的适应14。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望倾
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 很多青年农民工的愿景参照系已经由农村劳动者向城市同龄劳动者转变,由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向拿自己的现在与他人的现在比转变,由个体纵向
【】比较转向群体横向比较转变15。
3.就业问题。
农民工流入城市是农民工一种自主的选择,具有高度的自发性特征。农民工在流入城市的途径中与政府、单位的组织没有很大的联系,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政府组织的途径的比率很小,不管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第一代农民工,他们进城打工的途径主要都是通过亲友或同乡介绍,这其中主要应该是一种血缘和地缘性社会支持网络在共同起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在农民工找工作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农民工获取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服务水平也不高。此外,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期
【】望值比较高16。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就业途
径仍受人际局限,专业职介体系有待加强。② 超时用工问题比较严重,正常休息难以保障③工资收入普遍偏低,欠薪现象令人堪忧④ 工作环境满意度下降,经验技术成为就业驱动因素⑤劳动合同管理不太规范,合同解除随意性大⑥农民工流动性大,保险购买形同虚设⑦
【】职工代表大会普及不够,个体维权力量单薄17。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高有三个途径:
正规教育、社会资本的支持以及“干中学”。考虑到教育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 新生代农
【】民工通过职业技术以及技术教育提升就业能力, 无疑是最佳选择18。
4.社会保障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18。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大方面
来说,农民工都没有得到应有完善的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会使农民工危机意识加重,从而影响农民工心理,导致一系列随之而生的社会问题。
5.家庭因素的影响
【】通过阅读《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家庭养老的影响》19从中了解到,农民工进城务工在家庭养
老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但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家庭负担的加重与社会引导的缺失也是影响农民工心理的重要方面。农民工数目的不断增加,使得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更加凸显起来,主要表现有其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进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受不公平待遇等,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不等得到有效解决也是影响心理状况的【21】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
【1】融入与冲突: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基于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研究郭科西北大学 2009,6
【2】论新生代民工的特点与作用韩振方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4【3】“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的身份研究季孝龙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8,01(10)
【5】社会记忆中的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胡晓红中国青年研究2008,09
【6】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变化长子中社会科学报2009,04
【7】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唐有财学习与实践2009,12
【8】“新生代民工”的心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连丽霞中国农学通报2006,04(20)
【9】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及其成因梁宇三农探索2007,04
【10】农民工心理与情绪问题调查及其调适对策康来云求实2004,07
【11】农民工群体的心理困境与疏导策略刘亚敏农业经济2009,07
【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许传新社会心理科学2007,01
【13】浅析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及对策时光辉青年科学2009,11
【14】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李伟东北京社会科学2009,04
【15】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意识的几个特点刘俊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3
【16】新生代农民工城乡转移及就业路径探析潘寄 青谭 海燕 李娜天津理工大学、山东财政学院
【17】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维护的调查与思考颜海林 周建武中国青年研究 2009,09
【18】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李晓红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19】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林静江海纵横2009,02
第三篇: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调查
班级:1 学号:
姓名:
时间:2012年9月6日 为深入了解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和生存状况,笔者在新疆对来自甘肃、四川、安徽、河南等地的农闲流动农民工进行了实地调研,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调查数据显示,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在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特征。
摘要:农民工问题是一个时代问题,他们双向流动,亦农亦工,现实的不稳定性引起了很多危机。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去留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通过对合肥市经开区新生代农民工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意愿,探索了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内在因素。在对其现状进行描绘的同时,构造出一个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模型。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发展趋势;解决策略
国务院2010年一号文件中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新生代农民工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改革开放的新生代产物,新生代农民工处在怎样的生活条件?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理想?现实社会对农民工有什么要求?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借用在假期打工生活的有利机会在对此项内容进行了深入体会、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态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调查对象与方式
调查地点:包括新生农民工工作所在地,住处。调查对象:主要在乌鲁木齐市内流动新生农民工。方式:访谈式调查。
调查对象为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即出生在80年代或者90年代的工作在城市里的具有农村户口的居民。他们或者出生在城市或者具有独立能力后来到城市务工。调查的重点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工作时间、工资收入、家庭情况)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自己的要求。
三、调查时间
2012年7月26日2012年7月26日
四、调查结果
(一)家庭成员较多,受教育程度中等。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多为多子女家庭。导致多子女家庭外出务工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两点:一,多子女家庭教育成本高,农村家庭收入无法承受巨大的教育投入。二,多子女家庭存在家庭成员间的歧视。在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导致女性受不到公正的受教育权利,男性由于生活条件的影响未能完成学业。三,由于高考独木桥的限制,义务教育的差等生被迫选择外出务工。新生代农民工多为单身。由于当前社会扭曲的婚姻观念,农民工买不起城里的房和本身农民工受到城里人的歧视,所以婚姻问题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普遍存在问题。四,自身思想原因,受某些读书无前途论影响,认为与其花费时间金钱呆在学校不如乘早出来混熟社会为将来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水平比较老一辈农民工普遍提高。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教育水平的趋势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教育程度较高。所以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找工作中与60、70后农民工相比具有显著优势。
(二)月收入水平低,工作时间适中
受到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处于社会底层。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销售业和服务业,他们的体力劳动相对于老一辈农民工较少,因此他们不能像老一辈一样获得足够的支撑全家生活的收入。他们的工作不仅需要足够体力更需要很好的忍耐力和娴熟的技巧。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生代,他们不再单纯的追求足够的工作时间换取微薄的收入,因此他们的工作强度相对较小,每月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比例低于父辈很多,但是由于他们的工作不具有季节性,他们全年的工作时间大于父辈的工作时间。
(三)社会地位尴尬,就业结构缺乏弹性
毫无疑问农民工的生活水平一直处于社会底层,他们不仅忍受着城市露天生活的痛苦,而且要忍受着城里人的辛辣目光。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从高中或者初中校园里直接进入社会,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因此在今天以“证”论能力的时代,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范围狭窄。调查发现,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赚钱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他们逐步认识到“证”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在夜校和各种辅导班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一)文化程度差异较大,技能培训需求较为强烈
调查对象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31.6%。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新生代农民工对培训特别是免费培训需求较为强烈,对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知识培训极其渴望,但是对诸如法律、卫生、人文、生活知识的培训需求度不高。
(三)期望待遇与实际待遇差距较大,工作动力缺乏
调查显示,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大多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月支出在1500元以下,收入与支出基本相抵。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坦承,期望待遇与实际待遇差距较大。另外,近50%的受访者基本没有储蓄,这一方面是由于其收入确实较低,另一方面城市生活开销很大,每月收入扣除基本生活消费以及社交、娱乐和人情花费,所剩无几。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状况也不乐观,只有20%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满意或者较为满意,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存在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对未来生活缺乏细致规划,将工作仅仅视为一种满足温饱的手段。
(四)市民化意愿强烈,对城市的归属感明显
调查中,有81%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愿意定居城市,表明其向市民角色转变的意愿强烈,但仅有6%的受访者有信心在城市购买住房。在对城市同龄人的态度上,54.5%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既不羡慕也不反感,平等对待”,有近80%的男性新生代农民工还表示会尝试寻找城市女孩作为配偶,这表明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大都能以较为平和、客观的心态看待和接受城市人群。
(五)权益保障状况不容乐观,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程度提高 调查中仅有54.1%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27.2%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口头协定,其余没有任何协定;仅有28.8%的受访者表示在发生劳动纠纷时,将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大多数受访者将工友、政府、媒体等视为寻求帮助的对象。这表明在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面对纠纷处理方法日益多样化。
(四)对现实生活不满,知识决定未来
中国社会的80后和90后分为两个部分:步入高等教育殿堂的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是那些因学习能力差或者没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由此给他们带来很多的挑战。缺乏技能的工人得到极其微薄的工资,微薄的工资使新生代农民工不得不利用更多的时间弥补生活金钱的漏洞,更多的时间被用来工作而不是学习技能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得不到提高。这样进入一个循环,最终的结果是新生代农民工被社会淘汰。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他们也有学习知识的意愿。但是打破这个怪圈仍然需要突破很大的障碍。(表四)
表四: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
工资期望值 百分比 继续教育 百分比 愿望 百分比 一千~二千 46% 一直想 32% 自主创业 69% 二千~三千 31% 偶尔想过 68% 保持现状 15% 三千~五千 15% 从没想过 0 回乡 7% 五千以上 8% 加薪升职 9%
五、调查讨论与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不仅是农民工自己的问题,更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另一方面,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积极进取精神和时代的紧迫感。
(一)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农民工概念歧视
农民工问题存在的根本是中国的城乡户籍制度。户籍制度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里青年受到不同的评价标准,得到社会不同程度的关注。只要户籍制度存在,就会存在农民工与城里人不同的概念,农民工就会受到城里人的歧视。因此改革户籍制度成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关键。
(二)改革教育体制,农民工带着技能进入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区别于老一辈农民工的特点是他们不具有务农经验,但是他们普遍接受了义务教育或者接受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对于社会的要求距离相差太远,甚至大相径庭,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进入社会后感到基础教育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教育改革应该致力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进入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进入职业技能的培训,这样的教育才能达到为所有学生服务的目的。教育应该不只是为走高考独木桥的同学服务。
(三)开拓就业渠道,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机会
新生代农民工即使没有工作却仍然愿意在城市碰运气。这样的社会理念导致城里农民工劳力廉价,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等严重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带着城市学来的技术回乡发展建设新农村,这将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生代农民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
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最终发展的策略
(一)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
1、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
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壁垒,必须加快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准入与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各地城市可通过制定一定的准入条件,探索和构建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具有可行性的新户口管理办法,使进城劳工可以有条件地成为城市正式居民。
2、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政府应逐步建立完善农民工的失业、养老、医疗保障和工伤赔偿制度,促进农民养老方式的社会化和市民化,化解其市民化进程中的市场风险。在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时,政府应把农民工劳动保障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3、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城乡统一平等就业
继续加快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企业用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逐步取消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社会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增加农民进城的机会。
4、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加大劳动执法力度
加强违反《宪法》的法律和法规条文的审查,保障农民工的平等、自由的公民权利。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立法。同时,强化劳动法律的执法和监察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劳动法律普及工作和社会成员法律意识的提高。最后要建立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援助体系。
(二)对返乡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的建议
1、政策扶持,资金支持
对于返乡后自主创业的农民工,政府应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制定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多种形式,加大扶贫力度,在政策上给返乡农民工最大的扶持。用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大胆创业。同时,政府用于开发性生产经营项目的资金,在其调拨和使用方面,应适当向他们倾斜。
2、组织管理,市场治理
为了避免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宝贵人力资源的分散流失,应该对农民工进行组织化的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的集聚效应。建立返乡新生代农民工信息档案,按照农民工的工作类别、职业技能等详细分类,归纳整理出人事档案资料,形成规范的人才资源库,方便乡镇企业和农村基层对返乡农民工的开发再利用。同时,实行市场化治理。一方面,引入市场调节理念;另一方面,强化市场竞争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可设立专项资金,奖励为城市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民工,帮助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工。建立健全市场中介组织,促进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合理有序流动;进行信贷与保险扶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二是针对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情况,继续加大对西北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应的技能培训项目和返乡创业扶持政策,支持一部分有能力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还应该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向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层次
第四篇: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进程,经济状况的变化带动了三次“民工潮”的出现,催生了第一、第二代农民工人群。农民工作为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从最初的农民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进军乡镇企业,到1992年4000万农民工进城务工,再到港澳回归、产业转移催发的第三次“民工潮”,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人数和转移速度骤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外出的农民工总数约1.5亿,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就有1.2亿,占了总数的80%,而在这80%中,又有60%的农民工是80后、90后,1这个群体有个新的称谓,叫“新生代农民工”。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
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作为新一代的社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有着
1《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年9月1日,59页。
和祖辈不一样的特征,对城市的向往和本土农村的归属在程度上都与第一、第二代农民工群体截然不同,他们在为生活奔波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当然,这也与他们的成长环境、环境培养的心理需求特征有关系。
2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大多在18岁到25岁之间,约有80%处于未婚阶段。在童年生活中,虽然物质生活水平不及城里孩子,但是他们同样受到父母的呵护,大多没有辍学务农,而是专心上学,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部分孩子更是随着父辈一代进城接受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子女或者是留守儿童的经历大不相同。他们与生于斯的土地隔绝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等没有父辈、祖辈那样浓厚的感情,相反,他们的思维方式已经以城市为坐标,憧憬着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的大城市生活,希望可以脱下“农民工”的帽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里人,融入更高的社交圈子,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他们的理想是很丰满,但现实也很骨感。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政府和媒体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和帮扶,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于传统的农民工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相同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下,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同进城务工的父辈们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的社会问题,诸如社会保障、住房、户籍管理等。成长的环境造就的性格让他们的骨子里有着“不安分”的因子,虽然他们的受教育程度高于父辈,但是由于他们本身的劳动技能并未随着市场对劳动力的调剂而有所提升,和社会的其他群体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高职业期望值以及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下,是高“埋怨率”和高“漂泊率”。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曾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这样的描述: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 2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同上,61页。
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3王春光教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看法,比较综合地反映出他们的特征,也正因为这些经历和所生活的环境,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比第一、第二代农民工更个性化的心理特点。下面,我将从两方面总结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1.满腔热情,对未来的人生充满期望。
新生代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由于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加上务工前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和父辈或者在农村成长的农民工子女相比,兄弟姊妹少。生活质量较之父辈提高了,大部分未曾挨饿或者受冻,对温饱和生存问题没有什么概念。种种因素作用下,他们对城市的生活有了更高的向往和追求。加上他们受教育水平高于父辈,见识见闻也更加广泛,这些都使他们对自身能力有了更高的认可,进而对工作、生活和社会待遇有了更高的要求。4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希望自己和子女后代能在城市扎根,而不仅仅是充当过客和经济发展旁观者的角色。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当做谋求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而且注重自身权利的实现,维权意识也有所提高。惊讶于大众传媒和通信技术的进步,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逐渐被潜移默化,更加开放,更加多元。虽然他们当中大部分都处于职业道路起步阶段,但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融入更高的社交圈子,彻底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成为绝大部分人心中的信念。
2.残酷现实,打压热情和信心。
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过程之中,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在城市靠务工谋生,重视劳动关系和工作报酬等,关注工作条件和社会待遇的改善,具有明显的工人特征,但也因为受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他们的制度身份仍旧是农民,即在户籍管理上仍是属于农业户口人员,和非农户口群体享受着不一样的待遇,包括教育、工作、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再加上自身文 3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丛书:融入篇》,王御覃、冯刚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1日,23页。《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发展出版社(第一版),2011年8月1日,109页。
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同社会其他群体相比不具有明显优势,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难以获得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工资报酬最低的5个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批发及零售贸易服务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工资都低于我国平均工资水平,但新生代农民工在这些行业就业的比例高达82.5%。处于城市的底层,又对农村没有归属感,他们处在城乡两端的边缘化状态,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们渐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对社会和自身群体的生存状况没有足够清晰、客观的认识,加上缺乏历练,心理承受能力和工作耐受力低,又远离亲人,无人可倾诉内心郁闷,于是梦想破灭后就容易自甘堕落,迷失自我。很多新生代农民工频繁换工作,对正在从事的工作也常常不满、抱怨,敬业精神明显不如父辈。另一方面,他们处在特殊人口年龄阶段,具有同龄青年共有的人性特征。喜欢追求时尚,消费观念比父辈开放,也更加注重享乐,但不成正比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常常让他们陷入经济困境,自身能力又无法帮助自己脱离困境。长此以往,他们就容易产生心理危机,适应困难、焦虑、自卑、人际交往困难等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也因为法律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差,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特别是侵财性犯罪,或者通过自杀等形式试图躲避问题。法国社会学“鼻祖”涂尔干曾在他的代表作《自杀论》中提过: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孤立、越疏离,就越容易自杀。5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受高强度的工作压迫,和周围人缺乏必要的交流,生活中缺少必要的关爱,像富士康员工那样走上不归路,也是人性所致,却也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谁应该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买单”?2010年5月29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强对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使他们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实现体面劳动。
要让新生代农民工感觉到被认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要对新生代农民工采取新的社会管理措施,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和救济的渠道,消除其后顾之忧;要加大对他们的教育与培训投入,不断提升其职业技能素质;《漂泊与寻根: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郭星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1年7月1日,82页。
要制定完善保护农民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落到实处。城市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和管理,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让他们在脱离了农村的组织与管理的背景下,在城市里能够得到“组织的关心和爱护”,不至于成为边缘人;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引导和教育,适当地调节他们的心理承受水平,以合理应对挫折。每个城里人在面对他们时,能少一些鄙夷漠视,多一句问候感谢,真正做到城乡一家亲。妥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危机,让他们能在城市里温暖地栖居,有尊严地生活,我们才能享受到更好的来自于他们的服务,社会才能更加健康、和谐。
第五篇:新生代劳务工心理需求分析
新生代劳务工心理需求分析
劳务工自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以这么决绝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呢?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因都有在于他的内部心理需要;劳务工的心理问题行为也不例外,它也是由劳务工的心理需要引起的。所以研究和了解心理需要对劳务工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影响,对我们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劳务工心理需要的结构分析
本文总结了通过访谈了解到的劳务工的建议和意见,这些建议一定程度反映了新生代劳务工的基本心理需求问题。结合一些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来看,新生代劳务工的心理需要结 构的构成要素如下:
(一)生理需要: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睡眠及性等的需求都是生理需求,生理需要是最低层需要,但是一旦没有满足这种需要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工资待遇是劳务工关注的主要问题。员工反映工资较低,调资不公平,没有工龄差别;饭菜质量差:集体宿舍人太多,有些宿舍卫生条件差;宿舍和车间距离较远,公交车少。有些车间环境差,太热、噪音大。员工工作生活环境应有待改善,比如厂内幼儿院,双职工的福利房建设,厂内治安较差等方面。据统计,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二十几岁,正值渴望爱情的年纪,但收入低,休息时间少,地位低,由于职业原因,几乎没有机会结识异性朋友等等,使恋爱婚姻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违背了人类生理需要的客观规律。
(二)安全的需要:心理安全方面,希望解脱严酷监督的威胁,避免不公正的待遇等等。职业安全方面,部分员工反映存在有害粉尘吸入,危害健康,人员流失严重,最长工龄一年等问题,希望厂房采取保护措施;经济安全,希望医疗、养老、意外事故有保障。有些员工反映,基层管理人员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绩效,工伤不上报。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感到威胁与恐惧。
(三)爱和归属的需要:员工反映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基层管理者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人与人之间漠不关心,缺乏感情交流,体会不到集体的温暖。他们渴望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能被人关注、接纳、关心、爱护,并归属於一定的群体,得到群体的认同和接纳。爱和归属的需要是一种情感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不但促进新生代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形成自信、开朗活泼的性格,而且能使其心情愉悦,提升工作效率。
(四)被尊重、肯定的需要:员工反映一线管理者管理方法简单粗暴,管理不公,严重伤害了员工的情感和自尊。劳务工希望受到公正的待遇和客观的评价,包括自己的想法、情感、个性差异、人格及创造性得到别人的理解、接纳和尊重,自己的努力和有价值的尝试得到鼓励,自己的优点、长处被肯定,获得自尊和自信“能够体面地劳动,有尊严地生活”。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包括成为自己能够成为的人的驱动力,包括成长、发挥潜力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目前,“80后”、“90后” 新生代劳务工已经成为主力军。他们身上有着明显的代际烙印,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维权意识。然而企业中劳务工日复一日从事的高度分解的、专业化的、重复性很强的高强度劳动,及壁垒森严的等级界限限制了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创新精神逐渐被剥夺,创新能力渐渐缺失,以致麻木、机械、冷漠、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二.员工需要与企业利益“双赢”
通过这次访谈,对员工的需要有了初步了解。下一步的工作是:进一步深入理论探索,从心理学角度摸索一套有力措施,与社会各界其它研究成果有机结合,综合干预,逐步使新生代劳务工实现生活相对舒适、阳光自信、有安全感、在集体中感受到爱与归属,被尊重、被欣赏、尊重他人,追求理想,意气奋发,成长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团队,最终与企业的生命
融为一体,实现“双赢”。这是我们各界努力的目标,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