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灾害活动总结
地质灾害活动总结
一、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
2010年4月底,项目部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对项目部洞室工区的引水隧洞洞挖、压力管道上平洞洞挖、调压室开挖、上竖井开挖(准备工作)、压力管道下平洞洞挖、厂房基坑砼浇筑、厂房后边坡支护等进行地质灾害安全检查,对检查出的地质灾害安全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经检验合格,下发整改反馈单,进行闭合安全管理。
二、加大地质灾害安全宣传力度,营造人人遵守安全制度的良好氛围
项目部通过安全生产会议、深入施工队班组(利用吃饭时间)学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临灾处置和应急救灾》的形式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增强了员工的地质灾害防御知识,提高自救能力,并积极主动配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抢险救灾工作有序展开,教育大家人人关注生命、关注安全,营造人人都要重视地质灾害安全的重要性和遵守安全制度的良好氛围。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渡口坝水电站工程项目经理部
2010年5月8日
第二篇:地质灾害活动总结
***镇地质灾害培训活动总结
今年是六十年一遇的大旱之年,随着主汛期的来临,依据“大旱必有大涝”的规律,为进一步加强村组基层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管理,提高我镇村组地质灾害监测员综合素质、组织领导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国土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镇党委、镇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于5月13日召开了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培训会议。现将培训活动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成立领导机构。
为切实做好该项工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国土所、经济办、安环站、文化站、广播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培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国土所,负责全镇具体宣传培训组织协调工作。
二、结合实际,编制实施方案。
制定了“***镇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具体宣传培训主题、目的、对象、内容、进度安排及组织机构等。
三、认真准备,保证培训质量。
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培训经费、师资队伍、培训教材进行了认真准备,组织对全镇村两委干部和村组地质灾害监测员进行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明
确了各自的职责和任务。通过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保宣传培训任务按时完成。
四、抓好典型,及时推广。
培训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在掌握各村、各部门宣传培训工作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和总结各地的好做法,并组织推广,促进宣传培训活动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效果。
在探索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新方法中,新街村创新实施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并把地质灾害搬迁治理与土地复垦、扶贫搬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彻底消除灾害隐患。
五、注重沟通,营造宣传氛围。
为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培训氛围,培训前,文化站、广播站、国土所等各部门及时沟通,认真组织开展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通过设立咨询点、悬挂宣传横幅、出动宣传车、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掀起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热潮,为开展培训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六、严格纪律,培训取得实效。
此次培训,严格执行签到制,将培训与考核挂钩,不按时参加培训的,一律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要求所有同志村组干部一律以学员身份和谦虚态度参加学习,自觉接受培
训办公室的管理。整个培训期间有条不紊,无请假、无缺课、无外出;课堂上自觉关闭通讯工具,不得随意更换座位,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培训期间学员们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课堂纪律,专心听讲,认真作笔记,得到了领导、授课老师的好评
六、找出不足,整改努力方向
尽管本次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干部认识不到位,学习氛围不够浓。缺乏应有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课上仍然出现讲小话、接听手机等现象。二是教学方式仍显单一,吸引力不够强。三是培训管理制度不完善,培训机制不够健全。学习制度、考勤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同时,工学矛盾比较突出、难以解决。
本次培训活动已告一段落,但地质灾害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切实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不断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执行力强的基层干部队伍。
***镇国土所
二○一○年五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总结地质灾害类型
总结地质灾害类型,并以实例分析每种地质灾害类型,说明其诱发因素和防治措施
概念:所谓地质灾害,它是一种与地质过程相联系的灾害现象。当地质过程一旦超过了临界值,就会产生灾变,对人类健康、生命安全、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威胁和破坏,则称为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类型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按成因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人为地质灾害、复合地质灾害。按对人类社会造成威胁破坏的时间长短,还可以分为短期地质灾害和长期地质灾害。
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一.地震
地震是大地发生突然震动的地质现象,实质是地应力的突然释放。俗称“地动”。广义的地震包括自然作用产生的的人工诱发的地震。地震总是突然袭来,在数秒内发生,造成的破坏和惊恐是最为严重的。例如: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发生在我国唐山的7.8级大地震,在数秒内,将整个城市化为一片废墟,扼杀24万余人的生命,残伤16万余人,7千家庭断门绝烟,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另外,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的8.0级地震,是中国自我国经济法会计分录还是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造成学校大面积损毁,震源烈度达11度。该地震成因:
一是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抬升。
二是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地震类型:
汶川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震源深度:
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据不完全统计,遇难:69197人,受伤:374176人,失踪:1822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元人民币。
地震的防治措施:在现代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地震是无法控制的。目前人类在这个领域内所能做到的是研究其发生规律,设法对这些过程进行预测预报。加强规划,积极采取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等预防措施,警钟长鸣,使人类有可能更好地建立减灾后援工程系统,以减轻生命财产的损失,迅速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和生活。
二.崩塌
崩塌是岩土体的突然垂直下落运动,经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过程表现为岩块顺山坡猛烈翻滚,跳跃,相互撞击,最后堆积在坡脚,形成倒石碓。
降雨、融雪、河流、洪水、地震、海啸、风暴潮等自然因素,以及开挖坡脚、爆破、修筑水库、开矿泄洪等人为因素,都有可能诱发崩塌。
崩塌会损害农田、厂房、水利设施和其他建筑物,导致人员伤亡。铁路、公路沿线的崩塌,会造成交通堵塞、车辆损毁、行车事故。
三.滑坡
滑坡是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向下滑动的现象。发生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除滑动体边缘存在为数极小的崩离碎块和翻转现象之外,其他部位相对位置变化不大。
影响滑坡的主要因素有:
1.地表岩土特征 包括岩石、土壤的类型及结构特征、厚度、组合、含水性特征。以及断裂、节理发育程度。边坡与层面特征及其产状,以及边坡岩土孔隙压力、变化等。
2.地形地貌特征及自然环境 即山坡地形的陡峭程度,临空面的特征和产状。距水源、河流、沟渠的距离。植被发育特征、类型。土壤风化壳的含水量及变化等。
滑坡的诱发机制
激发产生滑坡的因素很多,如地震、火山爆发、特大暴雨、以及人类活动等常诱发滑坡灾害。最常见的外来干扰因素为地震、过量降水、人类工程活动。
滑坡受自然地质运动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会对城镇建设、交通运输、河运航道、工矿企业、农田村庄、水利水电建设等造成重大破坏。世界上有资料记载的最大滑坡是1920年12月我国宁夏海原县8.5级地震诱发的黄土滑坡,造成18万余人死亡。另外,秘鲁瓦斯卡朗地区发生滑坡,滑坡体以400KM/H高速下滑,瞬间掩埋2个城镇,造成2.1万人死亡。
弥补和解决滑坡灾害,需要扎实的地质资料作为基础,才能决定采取何种控制和预防措施是最合适的。一般来说,程序上应开展滑坡的地质调研,包括区域填图、局部填图,评价不稳定滑坡体的规模、大小、组合方式,岩土类型及组合,岩层节理、层理特征及风化特征等等。防治方法要对症治理,最好是在滑坡前,研究其发展规律,做到合理避让。对于可疑治理的滑坡,应弄清楚滑坡的性质属推移性或迁移性、剪出口位置、滑层深度、地下水源、滑坡体地质情况、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顺层滑坡、切层滑坡等等,在选择适当的工程治理、化学加固治理或综合治理。
1.工程治理 首先是预防为主,合理规划选择山区工程建设路线和地点。已开挖的斜坡地段,采用适当的形式的边坡和护坡。由于水是绝大多数滑坡的诱发因素,因此,疏干滑坡体范围的地表水合地下水,是防治滑坡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采用岩石锚杆岩栓增大边坡的稳定性。滑坡坡脚加设支挡工程抗滑、防滑。
锚杆设计示意图
2.化学加固处理 即采用物理化学方法配合工程治理,多数采用灌浆法,包括高压帷幕灌浆,固结灌浆、滑动带焙烧固结灌浆等。一般采用高标号快速凝固水泥、石灰,以及化学物质水玻璃、造纸废液副产品丙凝、尿醛树脂等等。其目的是改变土壤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能,增加抗剪强度。
3.综合治理 即生物、化学加固综合治理。植树种草对维护斜坡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效果,一般常选用根深而又有益于环境的树种,与工程治理、化学加固等共同预防治理滑坡危害,可以有效地减少滑坡地质灾害。
滑坡的前兆
·断流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忽然干涸。
·滑坡体后缘的裂缝扩张,有冷气或热气冒出。
·有岩石开裂或被挤压的声音。
·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形。
紧急防护措施
(1)前期预防
·不在危岩下避雨、休息和穿行,不攀登危岩。
·夏汛时节去山区峡谷郊游,要事先收听天气预报,不在大雨后、连阴雨天进入山区沟谷。
(2)危机救助
·行人:立即离开岩土滑行道,向两边稳定区逃离。切记不可沿着岩土体向上方或下方奔跑。
·驾车者:应迅速离开有斜坡的路段。
四.泥石流
1.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又称泥石洪流,是山区降暴雨后突然爆发的、历时短暂、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等固体物质,并且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类型
1.按物质组成不同 可分为a.泥流:主要由细粒泥沙组成,多见于西北黄土高原;b.泥石流:含大量泥沙和石块,多形成于基岩出露的山区;c.水石流:由稀泥浆和少量碎石块组成,多见于石灰岩分布区。
2.按物质组成比例和流动特点 可分为a.稀性泥石流:属紊流-半紊流,固体含量少,一般为10%-40%,水含量多于固体物质量,容重仅1.3t/立方米,其流动速度大于粘性泥石流,侵蚀下切作用强:b.粘性泥石流:属结构性泥石流,固体含量约占40%-60%,甚至高达80%。是水合泥沙、石块混聚成粘稠的流动体,容重达1.6-2.3t/立方米,其侵蚀,搬运作用强,破坏性极大。
3.按水的补给来源和方式 可分为a.暴雨型泥石流;b.冰雪融水型泥石流;c.溃水型泥石流。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据中国舟曲灾区指挥部消息,截至21日,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累计门诊人数2062人。5·12”特大地震致使山体松垮,半年多长期干旱,加之瞬间性强降暴雨,是造成这次特大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1984年5月27日凌晨4:30分左右,东川因民黑山沟发生灾害性泥石流。造成121人死亡,34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100万元人民币,粮库损失137万斤粮食,油脂3万余斤。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首要的是营造深林植被、灌丛和草地,稳定边坡,并严禁砍伐、放牧、开荒。另外,我们应建立工程系统。主沟上游修建水库或蓄水池,削减洪峰量。修截水沟,拦截上游地表径流或汇水面的径流。中游深挖沉砂池,建子母坝、拦砂坝和格栅坝,将大量泥沙、碎石过滤、停积下来,形成天然堆石坝。下游建排洪道、渡槽、导流堤、溢流坝等工程。在时间安排上,近期以工程措施为先导,以解灾害的燃眉之急,主要是稳边坡、拦沙石、停淤、排洪导流。远期以以生物工程治理为基础,以求实效。
泥石流爆发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山谷雷鸣、地面震动、浓烟腾空、巨石翻滚,浑浊的泥石流沿着料峭的山涧峡谷冲出山外,堆积在山口。
由于突发性、凶猛性、迅时性以及冲击范围大,破坏力度强等特点,泥石流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泥石流前兆
·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杂着较多杂草、树枝;
·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
·沟谷深处忽然变得昏暗,并伴随着轻微的震动感。
紧急防护措施
(1)前期预防
·泥石流多发区居民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环境,熟悉逃生路线。
注意政府部门的预警和泥石流的发生前兆,在灾害发生前互相通知、及时准备。
·去山地游玩要注意收听当地天气预报,不在暴雨之后或持续阴雨天气进入山区。
宿营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低的凸岸。不要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
·在沟谷遭遇暴雨、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地或陡峭的山坡下避雨。
危机救助
·发现有泥石流迹象,要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千万不要沿着沟向上或向下奔跑。
·逃生时抛弃重物。
·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
·不要停留在低洼处,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五.火山喷发
1.什么是火山喷发
地幔物质在地球内部动力的作用下不断运动,当岩浆中气体成分游离出来使内压力增大到一定极限时,岩浆就会顺地壳裂隙或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从公元1000年以来,全球已经有几十万人死于火山喷发。
2.火山喷发的前兆
·火山活动增加。
·出现刺激性酸雨、很大的隆隆声。
·火山上冒出缕缕蒸汽。·附近的河流有硫磺味道。
3.紧急救护措施
·熔岩:迅速跑出熔岩流的路线范围。
·火山喷射物:如果从靠近火山喷发处逃离,应佩戴头盔,或用其他物品护住头部,防止砸伤。
·火山灰:具有刺激性,会对肺部产生伤害。逃生时应用湿布护住口鼻,或佩戴防毒面具。当火山灰中的硫磺随雨而落时,会灼伤皮肤、眼睛和黏膜。应戴上护目镜、通气管面罩或滑雪镜——但不是太阳镜。到庇护所后,要脱去衣服,彻底洗净暴露在外的皮肤,用干净水冲洗眼睛。
·气体球状物:火山喷发时会有气体和灰球体以超过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滚下火山。可躲避在附近坚实的地下建筑物中,或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钟左右,球状物就会滚过去。
·泥石流:火山喷发可能诱发泥石流,对此,可采用“泥石流自救互救方案”应对。
地质灾害还有河湖变迁地质灾害,海岸地质灾害,海啸与风暴地质灾害,冻土的冻胀融陷与环境灾害,固体废弃物的地质灾害等等。
地质灾害防治
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是:城市、农村和其他人口集中居住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重点工程设施、主要河流、交通干线、重点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等。
三、地质灾害具体防治措施
针对辖区基本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群策群防”的防御工作方针,并严格按照以下措施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落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及时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值班表,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街道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工作及发生地质灾害后及时组织转移群众撤离工作。
(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充分利用公开栏、宣传栏、科普画廊等社区文化宣传阵地,广泛深入地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以此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强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预报。汛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检查,并落实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社区平安中心户长和楼幢长的作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
2、落实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并制定和完善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每个居民了解灾害隐患、撤离路线、防灾避灾措施等事项。
3、各社区要督促居民、基层单位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尤其是汛期加强监测频率,密切观察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上级部门及领导报告,如情况紧急要立即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撤离。
4、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巡查,做好防范突发性地质灾害工作,并做好值班记录。对重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协调有关单位,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
5、要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机制。当天气情况发生变化时,立即将相关信息通知到辖区各有关单位、企业、地灾监测人和受威胁的群众,并做好有关防灾减灾工作。
(四)严格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要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辖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知悉灾害情况,确保上报下达、传递到位。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协调有关单位,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2011年5月27日
第四篇:地质灾害演练总结
地质灾害演练总结
本次演练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预期目标,做到安全第一,无意外事故发生,大家积极参与表现很好,提高师生预防地质灾害的认识,希望大家再接再厉。
牟春玲2012.6.19
第五篇:地质灾害防治总结汇报
地质灾害防治总结汇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区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下步工作计划作一简要汇报。
一、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一)落实“两个”保障,打好地灾防治工作提前量。一是落实后勤保障,夯实防治工作基础。牢固树立“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理念,加强专业力量配置及物资储备的保障。4月22日,我局通过竞争性磋商方式确定了*区2022—2023年地质灾害驻守督导单位,为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分级分类储备了足够的铁锹、防水苫布、编织袋、对讲机、照明设备等应急救援物资,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快速调拨,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成本及时控制险情。二是落实方案保障,健全防治工作机制。
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组织编制了《*区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22年修订版),正按程序送审。督促各镇(街道)编制了防治方案、应急预案及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一表两卡一预案”,确保责任不悬空、工作不断档,共计发放防灾预案表、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工作明白卡各84份,实现了受威胁对象“一表两卡一预案”发放全覆盖,责任压力全面传达到防治的神经末梢,真正做到防治工作“上热下烫”。(二)狠抓“两个”重点,织密地灾防治工作安全网。
一是狠抓隐患治理重点,打好防治工作“主动仗”。目前,全区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分类制定了工程治理、避险搬迁等防治措施,相关治理工程全面有序推进。其中:*街道*村5、7组危岩已完成工程治理待验收,*镇*村2组红碑梁子滑坡、*街道*村3组石灰窑滑坡、*街道*村8组尹家湾滑坡等3处治理工程正在进行施工费财评,*镇*村4组危岩治理工程正在进行勘察设计,*街道*村2组新尔湾滑坡、*街道*社区5组唐家岩危岩和*镇*村8组石灰窑滑坡等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拟进行避险搬迁或其他搬迁政策。二是狠抓隐患排查重点,下好防治工作“先手棋”。
坚持树立“以防为主”的理念,把风险隐患排查作为打赢防治攻坚战的“第一道关口”。在汛期组织各镇(街道)、驻守督导单位等相关人员对全区进行了拉网式、地毯式风险隐患排查,重点紧盯各镇(街道)上报的疑似地质灾害隐患点、已投入运行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全区在建工程、傍山切坡建房区域及人员密集场所等重要部位、重要设施和薄弱环节,先后友情提醒区级有关部门存在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的在建工程4处,涉及教育、交通、民政和水务等部门,切实做到不放过任何一处风险隐患,不留任何一点工作“死角”。(三)紧扣“两个”环节,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础。
一是紧扣防治演练环节,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4月14日,在*镇*村2组红碑梁子滑坡隐患点组织了全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9个镇(街道)及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演练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中,在实战中进一步完善预案、磨合机制、拉练队伍。二是紧扣宣传培训环节,加强群众地防灾减灾意识。3月16日,组织召开区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地灾防治能力。利用各类集中宣传活动及日常巡排查等契机,集中或分散宣传培训人员累计达1200余人,累计分发宣传册400余本,切实增强全社会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二、存在问题。
一是去年镇(街道)及村委换届后,过去负责地灾防治的基层领导干部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干部对地质防治工作认识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二是汛期来临后,全区各类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需要监控的点位多、防控的难度大。三是地灾防治工作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持续鏖战下的基层干部群众或多或少存在麻痹松懈、消极厌战的情绪。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应急演练。督促各镇(街道)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切实提高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及时开展应急抢险演练,坚决做到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不打折扣,切实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主动避险意识和能力。(二)强化隐患整改工作。
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整改工作,对已排查出来的隐患,要逐一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整改,及时编制防灾预案,设立警示标志,采取防灾措施,制定隐患整改台账并实行闭环式管理。为实现市政府制定的“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我区2023年将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清零且保留隐患点上限为0的艰巨目标,因此对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切实整改到位,做到“发现一处,整治一处,销号一处”。(三)强化隐患动态排查。
牵头组织各镇(街道)及行业主管部门深入开展辖区或行业系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对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人员居住地和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排查,尤其是学校、医院、旅游景点、工矿企业、村寨、交通干线、高陡边坡和项目营地等重点区域进行排查,隐患动态排查工作要贯穿于汛期始终。(四)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完善群测群防网络。
广泛深入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全民防灾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组—点”五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明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专职监测员等各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人。(五)加强监测预警。
树牢“防灾胜于救灾”理念,不断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隐患点“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和“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的工作制度;坚决落实“三个紧急撤离”做到“应撤必撤、应撤尽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