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设计说明20130512
美丽乡村——天台山头下村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天台山头下村规划
设计说明
一、规划背景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是对“千万”工程建设的深化和提升。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浙委办〔2010〕141号)和《台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台市委办〔2012〕1号)等意见中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举措。全面实施县委“四大战略”部署,以“和兴家园、美丽乡村”为主题,围绕“四美三宜”的总体要求(即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努力建设一批全省领先“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最终实现“村新、业兴、景美、人和”的目标。
本次天台县山头下村的村庄整治工程就在此背景下展开。
二、场地概况
1、项目名称:天台山头下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2、项目地点:本项目建设地点为天津市宝坻区大唐庄镇东淀村。
场地背景资料:天台县隶属于台州市,因天台山而得名,位于浙江省东部、台州市区西北部。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北界新昌,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天台地处浙东丘陵南部,山地占县总面积82.3%,人称“八山半水分半田”。
本案山头下村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该村北临雷马溪,东靠始丰溪,南依鲤鱼山和金山。
三、规划依据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务院2012.01.13)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浙委办〔2010〕141号)◇《台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台市委办〔2012〕1号)◇《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T 82—99 ◇根据项目需要调查和收集的有关资料和设计基础资料。
四、现状分析
现状调研与分析:
山头下村内建筑风格杂乱,绿化缺少整体规划,景观平淡、缺少文化特色与品味,公共游憩空间缺乏等问题较为突出。
公共基础设施缺失,由于缺少公共停车场,机动车乱停放导致公共空间愈发狭窄;道路两侧杂物堆放现象较多,卫生环境差;标识系统的种类不足,缺少一些必要的垃圾桶、景观标识牌等。
山村特色景观风貌逐渐消失,无论是景观绿化还是乡村单体建筑设计,其独具特色的山村风貌已无从体现。很多新建或者翻新的居民住宅盲目热衷于效仿城镇的建筑模式,随意选择材料与色彩,使得建筑风格与布局混乱,缺乏传统的淳朴自然的山村特色。
公共景观游憩空间的缺乏,村庄集中绿地少,绿地率低,村民公共游憩空间缺乏。无法提供可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场地。
五、设计理念
山头下村规划设计以宜居、富民、和谐为重点,以“生态文明、美丽乡村”为规划主题,本着以人文本、农村地方特色、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原则进行规划与设计,强调“人、建筑、自然”三位
美丽乡村——天台山头下村规划设计
一体,形成“可居可游”的理想生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完善村庄生态设施建设和生态空间景观建设,实现“品质提升、人村共美”。
六、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1、与现状相结合,合理的改造、开发。
与山村现状相结合,立足建设现状,满足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观性、生态性、游憩性等综合要求,对不合理的因素加以改造,并增设必要活动场地、标识设施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等,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充分考虑其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2、开发“体验经济”
与山村旅游发展相结合,结合山头下村特色旅游资源,乡村景观营造改善地方村容村貌的同时,在提升农家经营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可参与性强的有特色的项目,开辟公共景观游憩空间,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让观光者体验到“回归自然,健康为本”的感受,吸引城市观光者广泛参与到示范园的生产、生活中,增强农耕、民俗体验。
3、挖掘山村的地域特色,突出当地自然景观和乡村风味
与山村地域特色相结合,调查分析村民的生活、游憩特征,尊重山村的自然环境、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民俗传统等地方文化。充分考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延续文化脉络,突出地方特色,营造地方特色的乡土景观,展现山村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
七、项目规划原则
山头下村的建设规划,将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倡自然循坏和自然生态,保护好生态环境,把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可持续发展农业与乡村发展有机结合起米,实现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可促进的良性循环。规划原则:
本项目总体规划建设方案坚持“以保护原生态为基础,保护环境第一、旅游开发第二、经济效益第三”为总原则。
1、生态性原则
山头下村自身的生产生活将更为注重生态方面的要求,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在建设过程中不对乡村产生不良影响。
2、经济性原则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最大的效果。
3、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与体验、自娱自乐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山头下村在观光项目的设置上将充分考虑体现“参与感”、“体验感”,吸引城市观光者广泛参与到乡村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层面地体验农村生活的情趣,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4、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乡村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此,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山头下村具有更鲜明的市场特色。
5、多样性原则
鉴于人们在当今的休闲娱乐中将充分展现个性,设计在进行休闲观光规划中安排观光线路、方式、时间和消费水平上,将综合考虑多种方案,组织多样的休闲项目和线路供观光者选择。
八、项目建设战略
1.项目建设与分期
山头下村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共分为四期
美丽乡村——天台山头下村规划设计
一期为启动期,包括入口形象区、服务接待区、山地新居区、宗族文化区、果园采摘区。
二期为拓展期,包括老屋提升区。
三期为成长期,包括乡村体验区、人口文化长廊、龙门堤坝景观带、龙马精神景观区、龙门观景台、沙滩烧烤区。
四期为完善期,包括山体林相改造区、民俗展示区、林中木屋体验区、原生态林区、垂钓休闲区。
九、总体布局
山头下村在结合现状用地特征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的理念和有关的设计原则为指导,形成了“一轴连三片,两溪汇龙门”的布局:“一轴”——串联“三片”的空间景观轴,以龙门观景台为起点,以鲤鱼山、金山为终点。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在一起。“三片”——乡村文化体验区、新村新貌提升区、山体民俗文化展示区。“两溪” ——两溪是指雷马溪与始丰溪。两溪环绕山头下村在龙门观景台汇聚。设计通过对该村文化的提炼及沿岸景观的提升。展示山头下村的风俗人情与精神风貌,营造优美宜人、富有山水灵性的自然景观。山头下村的规划设计围绕着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线、面结合的形式,使整个山村形成一个完整的美丽乡村建设体系。
十、设计分区
山头下村规划总体分为三个区,分别为:乡村文化体验区、新村新貌提升区、山体民俗文化展示区。
10.1乡村文化体验区
(1)入村形象区
结合北面水系的优美,创造品味高雅的休闲环境,成为反映乡村文化面貌的窗口。该区在原有9棵松树的基础上,设计有增加了9棵松树,在松树下点缀景观石,或立、或卧。营造“九石十八松”的宏大气势。
(2)“龙马精神”景观区
“龙马”来源于雷马溪的“马”跟龙门的“龙”字。通过乘风破浪与力争上游来体现“龙马精神”。该区包含“力争上游”、“乘风破浪”、大水车等主要节点,(3)龙门观景台
龙门观景台位于山头下村东北角。雷马溪和始丰溪的两溪交汇处。该处设计了船形观景台和“龙门”,寓意山头下村村民,通过这里,鲤鱼跳龙门,发展的更好。
(4)乡村体验休闲区
该区主要包括竹林迷踪、阳光大草坪、儿童嬉戏池、如意岛、五谷杂粮、踩水车、油菜花迷宫的景观节点。
美丽乡村——天台山头下村规划设计
“阳光草坪”——在水上乐园的岸边就是阳光大草坪。该草坪是游客体验与接触大自然的场地。在草坪上可把该区的景色都尽收眼底。
“竹林迷宫”——在景观游憩片区之间开辟游步道,并以观赏竹子作为道路两旁的主景树种,下层植物采用紫竹、菲白竹、冷竹、南天竹等混植的方式,营造具浓郁乡土特色的街道景观。
“儿童嬉戏池”——主要针对青少年游客活动而设置,是以以前农村玩乐体验为特征,还原以前在外婆家抓鱼、捉虾、滚铁环等童趣体验场。
“五谷杂粮”——以“五谷杂粮”为主的“农耕田”。
“临水茶舍”——在如意岛一侧,开辟场地设置临水茶舍,静室幽憩,清茶缓啜,徐徐冲散胸中郁积的烦恼。犹如身在山林,清芬满怀,幽趣油然而生。
(5)老屋提升区
该区为山头下村的旧建区,设计通过景观改造来提升该区的形象。主要的提升内容有:建筑外立面的改造,宅间增加了门头,在该区的主要通道栽植行道树。选择枫香、黄山栾树作为行道树,沿线种植,搭配香樟、金桂等常绿乔灌木,打造山头下村标志性的主题迎宾大道。
10.2新村新貌提升区
(1)服务接待区
服务接待区位于入村口南侧,承载着该村的服务节点功能。该区主要包括酒店、食堂、停车场。(2)宗族文化区
该区位于山头下村中部,这里有一个古祠堂。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文化色彩。本区利用现有丰富的人物、事物等资源塑造地方文化景观。
(3)山地新居区
该区块建筑根据原山地跌落的地形,采用层层跌落的布局形式。一条蜿蜒的小溪各家各户门前潺潺流过。溪水闪动着细碎的鳞纹,铺抖绸缎一般,水窜岩石,摇铃击磐似的,声声作响。
在铺装材料运用上选用乡土性建筑材料如天然石材、木材等体现原始自然的乡村民居风格。
10.3山体民俗文化展示区
(1)山体林相改造区
该区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配以针叶树及秋色叶,乔灌草结合形成高郁闭度的生态风景林。(2)民俗展示区
该区以生态植被与自然风景为主,山坡上分布有台地花海、山顶上设置了平安钟亭与休闲茅草亭及旧件文化展示区,收集原农耕旧件及生活旧件作为展示,例如谷风车、石磨、石臼、等等作为民俗文化展示。
(3)果园采摘区
果园采摘区主要是由跌落式台地园组成,层层台阶随山型跌落,在台地上种植成片果树,形成果园,游客可以在此地体验采摘。
(4)原生态林区
该区位于山头下村的东南部,景区内生态环境良好,有大量的自然野趣环境,在此处沿坡向上开辟一道亮丽的透景线,将山下的景色一直延续到山顶,两侧宜建风景林带,以秋色叶为主,配以常绿阔叶乔木和针叶树,乔灌草结合形成高郁闭度的生态风景林。
(5)林中木屋体验区
该区位于金山,区域中心为金山绿林,建筑布局以金山绿林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布。各功能木屋空间完全独立,互不干扰,同时采用林中木栈道将各个木屋有机相连。既有利于服务的便利性,又为木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方便。使人们尽情游戏于天地之间。为山林增添不少野趣。
美丽乡村——天台山头下村规划设计
(6)果园采摘区
果园采摘区主要是由跌落式台地园组成,层层台阶随山型跌落,在台地上种植成片果树,形成果园,游客可以在此地体验采摘。
(7)垂钓休闲区
该区为垂钓休闲区,围绕中心水池设单人、双人、多人垂钓台、茅草廊、多功能花状平台等,游客既可尽兴垂钓。
十一、项目建设所需条件及各专项设计
1、巷口及山墙改造
老屋提升区主要是针对道路、山墙立面、巷口的改造。
道路提升主要是在现状道路两侧各加1m宽的人行道.这样可以减少人行与车行的相互干扰。人行道与山墙之间是绿化带。绿化带中种植行道树,行道树主要以枫香、银杏等落叶树种为主。搭配香樟、金桂等常绿树种,打造山头下村最美丽的主题迎宾大道。
巷口改造是在原有建筑与建筑的宅间出入口增加了门头。门洞宽为4.5m,高为3.5m。车子可以正常通行,基本满足消防要求。巷子的铺装采用了当地的块石。体现原始自然的乡村民居风情。
山墙改造主要是对原有建筑墙面进行美化。1-2层墙面均为青石贴面。3-4层为白色涂料。
2、民俗旧件展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受着生产方式、社会、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山头下村的发展经过了漫长、曲折的历程;民俗展示区主要将山头下村的农耕文化“原汁原味”的展示。通过旧件的陈列,将先辈们那些被人们渐渐淡忘的往事全面展示出来,使我们感受到先辈们生活的情趣和劳作的艰辛,从而唤起民族的自豪感和对悠久民族文化的咏赞,唤起人们对民俗文化的珍惜和对往昔岁月的记忆。
第二篇:建设项目-设计说明
第一章
建筑设计说明
前言、概述
——校园规划中最重要的设计原则是:分区明确、联系便捷;环境舒适、空间交融。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相互穿插;建筑形象与广场庭院景观的相互照应,投射出深刻的文化观念,以及校园所固有的精神内涵――开放、交流、协作、责任......
——小学,一段天真烂漫的时光,一段记忆悠长的纯真。良好的教学环境、宽敞的运动空间、充满着奇思妙想的交流平台,才是少年们在这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想要得到的和最应该得到的。
1、设计依据
1、xxxxxxxx投资有限公司提供的设计要求,及规划红线图。
2、xxxxxx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
3、国家现行相关规范及标准。
2、地理位置
本项目基地位于xxxxxxxxxxx粮丰村4、5、10组,西南侧为规划道路,东北、东南侧为绿化代征地,东南侧绿化代征地紧靠主要规划道路,西北侧为未知规划用地。该工程的给排水、供电、信息接口均需设置在规划道路上。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约15210.04平方米。
3、环境分析
场地分析: 该方案用地较为规整,四周为规划道路,用地东北、东南侧规
划有绿化代征地。本设计通过对建筑总平面的合理分区布局,对建筑单体的体形、体量以及立面的精心设计,对广场道路、环境景观的优化设置,达到良好的减噪效果。场地四周水、电、气、道路等市政设施均有良好的就近接入条件。
4、规划设计理念
设计一座极具吸引力的小学。一方面营造安静、安全、安心的学习环境,强化人文、自然的主题元素,丰富校园内涵;另一方面在延续校园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树立活泼开朗、与时俱进的教育以及学习氛围。本设计充分利用长廊、平台、庭院、小品等建筑元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交流活动的空间,令校园生气勃勃、充满朝气。
5、总平面构思
基于地块现状,通过大量调查分析以及多方案比较,最终确定以明确的功能划分为基础,以几何的构图为框架,构筑整个粮丰小学的总平面布局。应用有机的长廊和平台作为建筑与庭园的骨架,将不同体量的空间串系起来,作为设计构思的起点。单体建筑以简明、活跃的风格为主,与广场、步道、绿地、小品等相互交织,穿插演绎着时间与空间、开敞与封闭、实体与虚空的相互渗透更迭,并以流畅而亲切的构图作为立面造型的设计手法,愉快而又充满活力。
总平面布局分为校前广场区、教学区、生活辅助区、办公区、室内体育活动区、运动区六部分。功能划分细致,动静分区明确,互不干扰,交通流线清晰合理,管理方便实用。主入口处设置了校前广场区,疏散人流的同时,利用绿化,长廊等隔离道路噪音。右侧利用运动区和绿化带作为第一道防线缓解来自东南侧主要规划道路的影响,再通过将生活辅助区、主要办公区、室内体育活动区平行于运动区布置,形成第二道防线,既杜绝了交通噪音,又使运动区与教学区互不干扰。在主要办公区架空一层,形成敞廊,保证空间的通透性和连续性。
6、道路交通、停车规划
道路规划充分考虑了与城市道路的相互协调和有机联系,同时使地块内交通安全、便捷。整个道路网络的系统设置,建立在科学实用与经济合理的基础上。
校前广场左侧设机动车专门通道和停车场,既方便集中管理,又使人车在进入广场前就已实现分流。为生活后勤服务的车道设置在左侧建筑边缘用地上,并在食堂处设回车场,与教学区人流完全不交叉,对建筑及中心绿地毫无影响。沿教学楼形成环形消防车道,为消防安全提供充足保障。人流主要通过教学楼的连廊,平台和内部的庭院到达各个功能区。
7、空间与庭院绿化、景观规划
本工程在空间规划设计上强调:统一与协调,对景与呼应。利用完整流动的交通体系对校园内部多个功能区块进行穿插联系。使校园内部各功能区间形成既自成一区又相互渗透的有机体。建筑形体搭配错落有致、疏
密相间,空间形象变化丰富。作为主要的聚集交流平台和休息活动空间,内院是整个校园的景观和交通中心,通过内院联系交流平台,文化长廊,进而沟通集散广场和体育活动场地。从静怡的学习空间,到半开放的交流空间,再到开放的活动空间,通过内院的联系既变化丰富又一气呵成。另外建筑中不论是敞廊还是挑台,即可利用小品丰富美化空间,又使交流渗透出立体的多样性。
8、单体设计
与总平面规划相呼应,综合楼主要以长廊相联系,为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相结合的综合体。由教学区(专业教室,普通教室)、生活辅助区(教室教学辅助用房)、主要办公区、室内体育活动区这四部分组成,即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
外廊是主要的交通、交流的载体。在教学区普通教室的外廊均朝外,既可保证教室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又使学生可在外廊上感受自然的气息和享受开阔的视野。在生活辅助区,教师教学辅助用房也是通过外廊与办公区及教学区相连,方便了教师工作生活的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小学校自身的特点及需求。
单体建筑采用水平条窗、外廊、构架、小品等建筑元素,建构亲切近人的尺度,传承优秀的校园文化。通过诠释现代的建筑设计理念及手法,着力表达空间的变化、虚实的对比、材质的表现、色彩的搭配(以白色为主题色彩,配以绿色作为竖向分割),将光影引入到建筑的每个角落,光与影的交织,明与暗的渐变,刻画出饱满的建筑形象,烘托出厚实的文化氛围,营造出多姿多彩、朝气蓬勃、意趣盎然的校园。
9、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一.总用地面积:15210.04平方米 二.总建筑面积:11446.91平方米 1.地上计入容积率面积:11047.67平方米 其中:A教学综合楼建筑面积:9513.07平方米
B 食堂建筑面积:801.97平方米
C辅助用房及门卫建筑面积:45.75平方米 D教学辅助用房建筑面积:686.88平方米 2.地上不计入容积率面积:399.24平方米(架空层)三.容积率:0.73 四.建筑基地面积:3418平方米 五.建筑密度: 22.47% 六.总绿地面积:4693平方米 七.绿地率: 30.85% 八.地上机动车位: 32辆 九.地上非机动车位: 90辆
十.主色调号:C0M0Y0K0
14-2-7 十一.200米标准跑道
第二章
结构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1.1、本工程设计所依据的规范、规程、标准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1 1.2、自然条件
本项目基地位于xxxxxxxxxxx粮丰村4、5、10组,西南侧为规划道路,东北、东南侧为绿化代征地,西北侧未知规划用地。气候温和,无冻土层,基本雪压ω0=0.5kN/M2;基本风压值ω0=0.3kN/M2。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设计地震分组为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2、结构设计
2.1、本工程各子项,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抗震类别丙类。
2.2、教学综合楼为4层框架结构,教学辅助用房拟采用3层异形柱框架结构; 体育馆为2层框架结构,19.2M跨球场上空采用钢结构网架屋盖; 食堂为2层框架结构。
2.3、基础形式需进入初步设计阶段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方可确定。
第三章
给排水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GBJ99-86;
业主提供外部资料。建筑专业提供总平面图。
2、设计范围
红线界区内给水、排水及消防设计。
3、给水设计方案 3.1、用水量标准为 教学楼:30L/d·人 教学辅助用房:150L/d·人 食堂:25 L/人·次
最高日用水量约为240m3/d,最大时用水量约为35m3/h。3.2、生活给水系统
以市政自来水为水源。从周边道路上市政给水管网引入一根DN150给水管,并在区域内形成给水环状管网供生活及消防用水。
3.3、消防给水系统
项目设室内外消火栓灭火系统,同一时间内火灾次数1次,室外消防用水量为25L/s,室内消防用水量为15L/s,消防水池储水量288m3,屋顶消防水箱储水量9m3。
4、排水设计方案
4.1、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4.2、污水排水
室内粪便污水经管道收集后排入室外污水管道,再经过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教学楼中实验室的排水需经过中和调节池后再排入化粪池;食堂含油污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化粪池。4.3、雨水排水 成都市暴雨强度公式
q= 2806(1+0.803logP)/(t+12.8p0.231)0.768
L/s.has
重现期P=2年,降雨历时t=10分钟,综合径流系数为Ψ=0.69。
雨水系统:雨水经室外雨水明沟收集,汇入室外雨水管道再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第四章
电气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1.1 相关的国家规范及行业标准。1.2 其它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2、设计范围
2.1 强电包括校园10/0.4kV变配电、电力、照明、及防雷接地及安全措施等系统设计。
2.2 弱电包括校园有线电视、电信、综合布线、广播等系统设计。
3、强电设计
3.1 电源:根据目前地块的供电情况,本项目电源由城市10kV电网引来1路10kV电源供电。3.2 负荷等级
本期工程由教学综合楼、教师教学辅助用房、体育馆、食堂、辅助用房等组成,其用电设备为三级负荷,应急照明等用电为二级负荷。3.3 负荷计算
采用单位指标法及照度功率密度确定用电负荷。经计算,本期工程电气设备安装容量共计525KW,有功计算负荷325kW,视在计算负荷335kVA。3.4 配电所设置
在校园内设置一个户外箱式变配所,变压器容量为1x400kVA,在变电所低压侧设置低压电容补偿装置,补偿后高压侧功率因数不低于0.90。3.5 设备选型
在满足使用功能及要求的前提下,各系统及设备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维护管理方便的原则,确定系统及设备选型,同时考虑能满足将来系统进一步发展和扩充,以及对新技术.新产品采用的可能性。3.6 低压配电
采用树干式和放射式相结合的低压配电系统。
从户外箱式变配所采用电缆放射式向住宅楼配电,配电干线采用电缆在室外沿电缆排管敷设。
3.7 照明
按照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采用高效切能电光源及照明灯具,照度标准按《建筑照明设计规范》GB50034-2004的标准执行。为了减少动力设备用电对照明线路的电压波动影响,照明用电与动力用电采用分别供电,应急照明采用蓄电池供电,其连续供电时间为不小于30min。应急及疏散指示照明灯具应设玻璃或其他非燃烧材料制作的保护罩。3.8 室内电气设计
按照国家相关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户内电气设计。3.9 防雷与接地
本项目按照三类防雷建筑物采取防雷措施。屋顶女儿墙四周采用镀锌圆钢暗敷作避雷带,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利用结构砼柱内钢筋和基础内钢筋。
低压配电系统采用TN-C-S制接地型式。
各种不同系统(包括防雷接地、保护接地以及各弱电系统接地)共享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并于变电所内和各单体低压进线处进
行总等电位联结。另外,在教师教学辅助用房每户卫生间进行局部等电位联结。
3.10 导线、电缆选择及电缆敷设
(1)10kV电源高压电缆采用YJV-8.7/15KV型电力电缆沿电缆沟引入户外箱式变配所。
(2)各楼层配电箱出线在吊顶内沿桥架(线槽)敷设、穿钢管沿墙板梁暗敷或在吊顶内明敷。一般配电线路选用YJV-、BV-型线缆,消防配电线路选用ZR-YJV-、ZR-BV-型阻燃线缆。
4、弱电系统 4.1 有线电视系统
本项目有线电视信号从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引来,电视前端设备设置在教学综合楼弱电机房间内。信号经过调解器、调制器、放大器放大及混合再经分配器分支器,送至楼栋的电视分配箱,电视插座则采用暗敷电线管方式敷设。
网络传输采用862MHz邻频传输,系统为双向传输,以满足电视信号、数据双向传递。4.2 电信系统
电话电缆直接由市话网引入小区内的电话交接箱,由电话交接箱引出通信电缆至各单元的电话分线箱,经分线箱引至各电话用户点。
室外电话电缆选用HYA型全塑通信电缆,穿排管埋地敷设;室内干线电话电缆选用HYA型全塑通信电缆,户线选用HBV-2x1.0 mm2 型通信线,线路沿桥架或穿管敷设。4.3 综合布线系统
校园网络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进线采用6芯单模光缆穿钢管埋地引入。总配线架(CD)设在教学综合楼的弱电机房间内,楼层配线架(FD)设在各层电气竖井内。网络设备按超5类配置,具体选型由建设单位与网络公司协商确定。
从CD至FD的干缆选用光缆,线路沿桥架或穿管敷设;从FD至信息点的数据线选用1061004UTP 型非屏蔽4对双绞线,线路沿桥架或穿管敷设。4.4 广播系统
在教学楼2层设一个广播室,广播系统采用定压输出,输出电压采用100V。各教室、实验室等场所选用3W扬声器,室外操场选用户外型音箱。广播线选用ZR-RV-2×1.5mm2型阻燃铜芯软线,线路沿桥架或穿钢管敷设。
第三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建议书
村委会
大新寨村民小组2014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
1.1项目建设背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最靓丽的名片,2013年初,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的美丽云南。同时,云南省加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要内容,逐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华溪镇大新寨村委会大新寨小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以建设“富裕大新寨、生态大新寨、平安大新寨”为总体目标,以“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为切入点,通过生态旅游体系、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文化建设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经济,着力打造构筑“美丽大新寨——生态家园”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快速实现美丽乡村必须达到的“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基本要求,并通过本项目,摸索因地制宜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方法与模式,进而带动和推进华溪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整体建设。
1.2项目所在乡镇基本情况
华溪镇位于华宁县南部,两州市(玉溪市、红河州)三县(华宁、通海、建水)交界处,距县城27公里、玉溪市区80公里、昆明170公里。全镇总面积140.1平方公里,辖华溪、甫甸两个社区,独家村、黑牛白、小寨、大新寨四个村委会,4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518人,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华溪镇主要产业为柑桔、烤烟,核桃、柿子、蔬菜、畜牧业具有一定规模。其中,柑桔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年平均气温19.5℃,具有“天然温室”的美誉,所产特早熟柑橘比全国任何产区早上市近50天,被誉为“云南蜜橘第一镇”。2013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完成2.57亿元,本级财政收入4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20元。其中柑桔产量6.5万吨,实现柑桔收入2.59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0%,人均柑桔收入15000元。华溪柑桔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华宁旅游业的发展,万亩桔园成为了华宁旅游产业的一大亮点,观花、赏桔、游园、品桔、食宿农家乐,一个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特色的生态镇已初具雏形。
1.3项目所在村组基本情况
大新寨村委会是华溪镇连接通海、建水县两县的西大门,与华溪镇小寨村委会和通海县的倒马坎村相接,平均海拔较高,达1850米,但地势平坦,土地平整。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950毫米。距华溪镇27公里,辖区面积19.25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有人口266户962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9%以上。全村委会现有耕地总面积3300亩(其中:田1300亩,地2000亩),人均耕地3.5亩,主要种植烤烟、蔬菜、玉米、核桃等作物。拥有林地2500亩,生长着大量的云南珍贵松、杉等树种。2013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7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00元,农民收入以烤烟、蔬菜、经果、养殖等为主。
大新寨村民小组为村委会所在地,现有人口136户506人,其中彝族132户490人。当地沿袭原始的彝家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人民勤劳,民风淳朴,尤爱歌舞,彝文化氛围浓厚。村庄处于2000多亩平坝田地的东南角,背靠茫茫林海,前视宽广平坝,千亩森林的滋润使当地雨水充沛、空前清鲜、别出雅致,出产干巴、青头、羊肝等多种野生食菌,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香格里拉”。村庄通往通海、华宁两县道路宽畅、便利,非常适宜旅游、观光、踏青、休闲度假,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的条件和基础良好。
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1项目建设必要性
大新寨村为彝族聚居村寨,彝族文化底蕴浓厚,彝族风俗传统传承较好,彝族歌舞等独具特色,特别以“五山腔”为著,历来备受关注。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当地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每逢这一天,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高举火把,欢度节日。
彝族人民过火把节已有很长的历史,每年的火把节,节日一到,家家接姑娘,邀亲朋,户户客人满座,远近村寨,锣鼓喧天,一片欢腾。在村寨中央的空地上,人们围成大大小小的圈子,跳起烟盒舞、响杆舞,各种腔调的彝族民歌迎来了各族兄弟姐妹,为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晚上是节日的高潮,家家在门前燃起火把,村前村后一片通红,欢呼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入夜,场园内、公房内,篝火通明,男女老少欢歌起舞,老少尽兴而归。
祭龙节:是当地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在农历二月初一至初四左右,是彝族先民图腾崇拜的遗俗,祭祀的主要愿望是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烟盒舞:是当地彝族比较完整的舞蹈,俗称“跳乐”,烟盒舞由于使用的乐曲是先辈人在地里劳动,休息时偶尔用装旱烟的牛皮烟盒弹响得到的启示,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成为现在样子的烟盒,故而得名“烟盒舞”。烟盒舞属于自娱性舞蹈,不分男女老少,人数不限,可多可少,不分季节均可跳。烟盒舞舞步复杂,形式多样,变化无穷。烟盒舞的动作大多是生产劳动和摹拟动物的动作。
响竿舞:是一种集体情绪舞蹈,主要表现欢乐、热烈的气氛。它不受场地的及时间的限制,道路、广场、庭院均可表演。每当春节、祭龙节、火把节等节日来临,响杆舞都是必不可少的娱乐舞蹈,其舞蹈人数不限,中老年妇女非常喜爱打,而男性不打响竿,常以三弦、四弦为其伴奏。其曲式短小、完整规范,节奏鲜明强烈,速度适中,常给人一种轻松愉快之感。
目前,大新寨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1)村内缺少排污设施,污水乱流,破坏环境卫生。(2)村内道路大多未硬化,村民出行及其不便。(3)村内主要道路没有安装路灯,村民晚上出行极为不便。(4)缺乏卫生文体设施,老年人没有休闲活动之场地。(6)村内中心地带闲置空地乱堆乱放现象突出,与周边环境十分不协调。
因此,建设大新寨美丽乡村是华溪“生态立镇”发展的需要。大新寨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扩大华溪对外开放程度,通过发展休闲生态观光游,使一、二、三产业配套协调发展,特别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拓宽就业门路,使直接的生态开发收入转换为间接的三产收入,既保护生态,又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促进华溪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节假日增多,过惯了喧嚣的城市生活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进行休闲生态观光旅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特别是近距离、有特色的生态休闲、民族风情游、农家乐等是上班族的一种最实际的旅游消费,大新寨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生态野生菌令人留连忘返,可见加快大新寨村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已势在必行。
2.2县乡规划
1、建设目标:大新寨村委会大新寨村美丽乡村建设以建设旅游带动型美丽乡村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经村民民主议事会议商定,将彝族文化活动场所改造工程:是大新寨美丽乡村建设申报项目,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民主作用为动力,以政府投入资金为引导,塑造富有特色的村庄风貌,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美丽乡村。
2、建设任务:坚持规划先行,注重风貌塑造,提升村庄整体形象,统筹兼顾,处理好功能与品位、现代与传统、人文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村庄风貌定位,建设宜居、宜游、生态、现代农村。
3、建设意义: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提升村庄整治、新社区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内在要求。总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建设美丽乡村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实事,是功在当代,利在后代的好事。我们将从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更加自觉地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主旋律,强化组织领导、要素投入、宣传引导、管理服务,形成共建、共创、共享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
2.3项目优势
1、交通优势
大新寨村交通便捷,为华溪通往通海、建水的重要通道,距各县城均为30公里左右路程,非常方便。
2、环境优势
大新寨村有丰富的天然生物资源,以云南松、栎椤树等树种为主,林区面积2500亩。平均海拔1850米,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6.7℃。全村耕地面积3300亩,人均3.5亩,为全镇耕地较多的村委会。
3、资源优势
大新寨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供游客开展踏青、休闲、文化体验等活动外,3至6月的满山遍野的山茶花、杜鹃花和金黄色的油菜花足以让人陶醉,绿色环保生态蔬菜、烟叶庄园也值得游客驻足观赏,开发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大有可为。游乐之余,尽情享受名副其实的生态菜肴和地方特色小吃,定能让您回味无穷、留连往返。
每年二月二的祭龙节、七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浓郁的彝家风情的“五山腔”、烟盒舞、响竿舞,定会让您激情燃烧,不虚此行。
2.4群众意愿
大新寨村委会“三委”领导班子团结务实,领导素质高,具有带领群众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增收致富和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健全,集体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完善。大新寨村群众工作基础较好,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党员和干部群众积极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工作,彝族文化活动场所改造工程:位于村内中心区域,村民建设意愿非常强烈。村组新一届领导班子,作风朴实,开拓精神强,干群关系融洽,农民综合素质较高,观念更新快,有强烈的创业激情和勤劳肯干的精神,已经成为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和主力军。
2.5前期工作
按照《云南省财政厅关于组织申报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通知》要求,县委新农办、县财政局及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我县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申报工作。镇政府结合我镇实际,积极开展选村选点工作,要求充分认识一事一议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严格按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程序,确定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明确项目建设内容,认真准备申报材料。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沟通协调,认真做好一事一议美丽乡村项目前期规划和申报工作。
三、建设内容
3.1规划说明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大新寨村委会大新寨村中心区域,充分体现人文、自然、建筑相融洽的设计原则。从空间上把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建筑功能、形式与人的行为规律进行完美的融合,坚持“安全、节能、实用、美观”的原则,方便群众生活、出行。
项目规划村内占地1152平方米的民族文化活动广场,位于本村中央位置,集娱乐、集散、休闲为一体;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能更好的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较大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和生产水平,切实提高乡村的新形象。对现状地形进行踏勘,结合周围已建构建筑,最后本着“安全、节能、实用、美观”的原则进行设计。
3.2建设项目内容
1、民族文化工程
图腾牌坊:1道;
彝族文化活动场所改造工程:1152平方米;
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经村组会议研究,拟把彝族文化活动场所改造工程作为2014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申报项目。
四、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4.1投资估算
本次大新寨村建设规划项目总投资40.3万元,其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内容为村内彝族文化活动场所改造工程,总概算投资40.3万元。
附:大新寨村委会大新寨村民小组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投资概算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工程量
单价
(元)
合价
(万元)
备注
一
彝族文化广场建设费
40.3
C15埋石挡墙
M3
380
3.7
申请美丽乡村资金
铺设紫红色30*60广场砖
M2
1152
12.4
申请美丽乡村资金
C25砼硬化
M
230
400
9.2
整合其他项目资金
图腾牌坊
道
150000
整合其他项目资金
二
总计
4.2资金来源
大新寨村委会大新寨村民小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40.3万元,其中:村民筹资2.5万元,以劳折资3.1万元,村集体投入4.7万元,申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30万元。
五、组织保障
5.1项目实施组织管理
项目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服务优良的美丽乡村。为此,华溪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华溪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从相关部门抽调组成,明确工作职责。华溪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机构框图如下:
组长
办公室
招标管理
施工管理
财务管理
副组长
组长:由华溪镇人民政府镇长担任,负责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全盘工作。
副组长:由分管新农村建设和城建的副镇长担任,协助组长做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工作。
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财政所,由财政所所长任办公室主任,抽调镇村组有关人员组成,负责日常事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5.2实施计划
(1)进度安排。大新寨村委会大新寨村彝族文化活动场所改造工程拟定于2014年10月上旬开工,204年12月30日竣工。在实施的过程中,加强机械化施工、提高施工进度,合理安排工程的施工秩序,确保工程施工总进度。建设项目总工期为90余天,分为筹建期、施工期、完工期、验收及交付使用期。
(2)资金落实。由大新寨村委会和大新寨村民小组负责落实村民筹资、投工投劳等自筹款项的筹集,镇财政所负责协调财政奖补资金的到位落实。
(3)招标采购。由华溪镇住建办负总责,镇纪委、人大、财政所、新农办、环保办、农经站、社区村组干部参与,负责施工招标等工作。招标范围为大新寨村彝族文化活动场所改造工程。根据《玉溪市限额以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玉溪市人民政府公告第7号)的规定,100万元以下投资的项目采用邀请招标方式进行招标,100万元以上投资的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招标。故本工程采用邀请招标方式进行招标。
5.3项目管理
由华溪镇住建办组织项目实施并负责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和工程监理,保证项目“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5.4资金管理
由镇财政所负责,建立工程资金使用管理制度,项目建设资金实行报账制,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决算验收时由华溪镇住建办负责总责,抽调镇纪委、人大、财政所、新农办、环保办、农经站、社区村组干部组成,负责竣工验收、结算、决算、固定资产移交等工作。项目建设中要加强宣传,做好工程建设中图片、影像资料的收集管理。
六、效益分析
6.1建成目标
项目建成后,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了村容村貌,把大新寨村打造成为大新寨村委会中心村,带动大新寨生态无公害烤烟走出华溪,对有效带动和促进全镇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示范带动作用。
6.2经济效益与城乡一体化
项目实施后,完善了村内基础设施,极大地解决村内行路难、活动难、发展难、生活生产难的问题,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大新寨小组群众的居住环境,更有利于集人气、聚财气,促进大新寨烤烟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大新寨经济发展起到显著的、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人均纯收入在原有8300元的基础上,增加1000元以上,群众生活质量提升至新的台阶,基本实现小康生活。
6.3社会效益与村庄治理
该项目的实施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凸显出巨大的社会效益:
(1)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树立干部在群众心中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形象,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干事创业,无私奉献的凝聚力,促进邻里和睦,为村民解决了行路难,生产生活难,无钱办事难的问题。
(2)进一步唤醒了村民的民主意识,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
(3)项目建成后相关管理制度的实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4)为群众提供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丰富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唤醒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群众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6.4生态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项目旨在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占用土地面积少,施工中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施工中工程废料少,对当地环境不会产生不利影响。项目实施后,群众的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会得到明显改善,环境保护设施和功能会进一步增强,为推进绿色社区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七、设施管护
为了加强村级公益事业美丽乡村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项目工程的综合效益,项目建成后移交大新寨村委会大新寨小组管理和养护,结合村组实际,制定管理和养护制度。
第一条
管护的原则
(一)资产归大新寨小组集体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坏。对损坏项目设施的行为,要予以迅速坚决制止,责令其赔偿损失,并限期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工程设施的完整性和有效发挥作用。
(二)项目由村级组织负责管理和养护,真正做到项目工程建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发挥长远效益。
第二条
管护人员的确定和培训
(一)在项目建成后,按照对群众、对项目认真负责的原则,把具有履行管护的能力的人员,通过民主议事制度推选或由村级召开三委联席会议确定人员,并签订管护协议,担当起项目的管护任务。
(二)项目的管护责任重大,必须由热爱公益事业、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对于不负责任,管理不好的责任人员要追究其责任
(三)管护人员的培训由镇住建办、环保办等职能部门负责。
第三条
管护责任的落实
(一)对已经明确的管护人员,自项目建设完工开始,就必须不定期地到项目地进行巡查、管理和维护。如有群众反映没有到位,村级组织就必须调查处理,要求管护人员迅速落实。对拒绝落实的,应更换管护人员。
(二)村级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管护情况,每半年向村三委汇报养护情况,做到责任明确,落实到位。
(三)村委会或小组有制止任何毁坏设施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村内公益设施长期发挥应有效益。
(四)村委会或小组要对所管理的项目定期进行维护,每季度或半年组织一次清扫和维修。
第四条
认真执行项目管护标准,采取村委会组织村民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第五条
做好项目建后管护的宣传工作
项目村组要利用广播、墙报、黑板报、标语等形式,对项目管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提高项目村农户管护自觉性,唤起村民主人翁的责任感,形成人人爱工程、管工程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设施的利用率,确保项目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第六条
项目管理经费
高度重视美丽乡村长效管理资金投入,拓宽筹资渠道,采取政府支持一点、村委会自筹一点、农户集资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等形式筹集后续管理资金,确保有经费保障日常维护。
第七条
项目移交专门人员负责,负责人大新寨村小组组长。
第四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建议书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建议书
一、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立项的必要性
建设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根据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本项目以建设“富裕XX、文化XX、生态XX、平安XX”为总体目标,以“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为切入点,通过3大体系(生态旅游体系、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文化建设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休闲旅游经济,着力打造构筑“美丽XX——生态家园”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快速实现美丽乡村必须达到的“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基本要求,并通过本项目,摸索因地制宜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方法与模式,进而带动和推进XX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整体建设。
(二)项目可行性
1、有优越的自然条件。XX乡地处XX南街源中心地带,是XX县深山区人口最多的乡镇,也是全省闻名的梯田之乡,总面积84.54平方公里,是久负盛名的梯田之乡、有机茶之乡。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有利于林、茶、桑、果等农作物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木本植物品种多,飞禽走兽诸多,已探明的矿产有萤石、黄铁、石煤,也有少量锑矿。
2、有较好的文化底蕴。XX乡历史悠久,据旧志记载,唐设十六乡,每乡设五里,全县共设八十里,XX属长寿乡XX里中心村,至清沿袭。现有省保单位2处,一处XX村百年古戏台,一处是蜈蚣岭村大队部旧址。2016年通过“知乡贤、学乡贤、颂乡贤”活动,建设XX乡贤馆、XX徽剧馆和乡贤文化墙。
3、有保障的技术和资金力量。该项目获市规划局、县美丽办、县财政局、县农业委多个单位、省市专家和科技人员的大力支持,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给予项目资金支持。
二、项目建设进展
该项目实施的时间为20XX年X月前完工。
三、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
区域名称
项目名称
项目清单
资金(万元)
XX乡
XX中心村
滨河停车场及公园建设
建设村内公共停车场(配套护磅等建设),小型文体健身广场1个;配套设置文化墙(文化墙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好人墙、普法宣传、家风家训家规格言、农俗文化、民俗文化、孝道文化等)
60.00
污水处理
分片式生活污水处理,铺设污水管道、建污水处理池
49.00
道路畅通及污水沟建设
新建、维修村内石板路、鹅卵石路1500米,配套生活污水沟同步建设;政府门口柏油马路200米,配套埋污水管;沿途配套“三格式”化粪池,设置窨井,并将沿途雨水管接入雨水沟
25.00
河坝建设
新建一条拦河坝,配套设置便民水埠
16.00
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乡办茶厂盘活,改造成村公共服务中心(配套“两站”“两中心”、留守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在村部围墙上配套设置好人墙、好家规好家风家训展示墙。
28.00
村口节点打造及小型公园建设
电站桥头菜地砌挡墙,填方硬化长20米、宽6米,做文化休闲长廊;电站桥头塌方点砌石磅,长25米、高12米,并绿化植物100平米,配套小型公园
16.19
排水沟建设
对村内排水沟、沟底硬化部分盖板(部分同步配套生活污水管埋设)
15.50
“三线”整治
建设范围内有线电视、电力、通讯线路等“三线”,按照《XX县“三线”整治工作操作手册》整理规范
7.50
垃圾桶购置
垃圾桶购置50个
0.60
村史文化整理汇编
挖掘整理本地本村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等,传承和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彰显特色文化及古树古民居保护工作资料等,汇编成册(报县美丽办审核后编印)
0.30
公路两边公益广告设牌设置
穿村公路沿线设置文化墙或公益广告宣传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好人榜、普法宣传、家风家训家规格言、农俗文化、民俗文化、孝道文化、文明经营等)
0.80
村庄环境整治“三带头一带动”网格化常态化建设
按XX美办发〔2016〕19号要求,建立推行农村环境整治“三带头、一带动”工作制度,做到:村组干部包片到人、骨干党员包街到人、村民代表包点到人、亮牌亮岗亮责亮承诺亮网格、大力推行门前“三包”、完善保洁员绩效考评、加强村庄日常保洁、定期集中整治环境,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村庄环境卫生网格化、常态化、长效化管护运行机制,坚持动态巡查、定期评比、适时表彰,营造引导村民发挥主体作用的浓厚氛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村民讲卫生、树新风,村庄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0.30
XX乡
XX中心村
乡风文明创评活动
1.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不少于4次;开展乡风文明“十项创评”活动,公开评选、集中表彰一批“文明户”、“五好家庭”、“孝心家庭”、“好儿女、好婆婆、好媳妇、好夫妻、好邻里”、“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最美庭院”、“遵纪守法户”、“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示范户”、“优秀留守儿童”、“学雷锋优秀志愿者标兵”(证书到人、挂牌到户),资金0.5万元。2.“美丽乡村建设民生工程集中宣传月”活动宣传经费0.1万元。3.美丽乡村建设宣传经费0.1万元(①建设前应召开户主大会;②其他宣传资料印刷费)。
0.70
交通标识设置
主干道设置规范醒目的交通标志、标线、指路牌、路名牌;学校周边道路增设和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学生横穿马路集中地段,考虑斑马线、减速带);穿村马路因地制宜划设绿道、停车位等标识
1.00
祠堂后公厕
拆除旱厕17个,并新建公厕1个(公厕标识、男女厕所标志上外墙;公厕内各蹲位隔离、设门,内设洗手盆、镜子、拖把盆,公厕节水及卫生提醒标识、管护制度牌上墙;落实管护人员日常保洁)
8.70
停车场边公厕
拆除并新建公厕一个(公厕标识、男女厕所标志上外墙;公厕内各蹲位隔离、设门,内设洗手盆、镜子、拖把盆,公厕节水及卫生提醒标识、管护制度牌上墙;落实管护人员日常保洁)
6.50
村庄绿化
中心村公共场所及马路两边绿化
4.00
村庄亮化
新装路灯24只(建成后凭明细清单附各灯盏所在图片报账,同步建立路灯管护制度,落实路灯管护人员并在主街道等地固定公示牌上墙)
5.20
村中小型文体广场
90㎡硬化、边沿绿化,配套体育器材
2.50
旱厕整治
拆除村中旱厕40个(拆除后卫生改厕或绿化、硬化,或旧砖围栏小菜园)
2.00
电站桥头至胡氏宗祠环境整治、垃圾治理
胡尚顺户整治乱推乱放,猪舍、柴棚翻修;村头文化墙下整治清理杂草、垃圾,填土种绿化竹子;胡尚顺户房下菜地整治旧砖砌围栏,清理荒山、杂草、废树;胡发喜户厕所边菜地清理杂草、废柴,用竹子旧砖砌围栏;江养花户水沟清理、并盖水泥板等环境整治、垃圾治理清运
3.56
XX乡
XX中心村
胡氏宗祠到方家农庄环境整治、垃圾治理
胡木根店边空地清理废石头、废铁,并堆放整齐;胡苏明房边菜地整治脏、乱,菜地旧砖砌围栏;江振生地基清理废砖、垃圾,并用废砖围栏;胡尚松周边道路硬化;清理石头、砖头、柴火,并堆放整齐;胡红彤户水埠清理堆放砖头、石料;砌磅填平并硬化、绿化;下面为“三格式”污水池等环境整治、垃圾治理清运
3.21
方家农庄到垃圾池环境整治、垃圾治理
方家农庄门口拆除两个水池;胡新建户拆除水池一个,并在家建一个;供电所出口周边清理杂草、竹子、垃圾,整治柴火、旧轮胎,菜地旧砖砌围栏;其名大理石厂周边整治大理石原料并堆放整齐;菜地园旧砖砌围栏;后山路边菜地清理杂草、垃圾,并用旧砖砌围栏等环境整治、垃圾治理清运
3.79
后街胡卫清户至乡政府路段环境整治、垃圾治理
胡卫清户周边清理垃圾、柴火,堆放整齐,并做门一扇;水沟清理干净;菜地用旧砖砌围栏;胡承良户旁山沟清理垃圾、竹子;山沟拓宽;胡月时户旁空地小路硬化;清理空地杂草、垃圾;胡尚堂户清理垃圾、杂草、柴火、砖头,并堆放整齐;胡发平户屋后清理杂草、垃圾、沙子等环境整治、垃圾治理清运
7.25
XX乡
XX中心村
XX村村部
清理、化解原XX乡茶厂债务、并对原办公楼及厂房进行翻修、改造,对院内平坦进行硬化、绿化
40.00
XX乡XX村
敬老院
XX乡敬老院一座,消防工程配套
135.00
XX乡
一事一议
璜蔚源头里源华道路拓宽硬化;天堂下山亩至上山亩公路拓宽及硬化;胡埠口双星组新建拦河坝;XX下坞组道路拓宽及硬化;蜈蚣岭公路至过小坑道路拓宽及硬化;六联沙塔下阴产河道拓宽、护岸建设及沙塔下古树群公园打造;沙坦村石门坞道路拓宽硬化
60.00
XX村
移委
下XX拦河坝2条;XX桥维修;XX下水道铺网;璜蔚村滑坡治理
181.50
璜蔚村
阴山
璜蔚源头公路至阴山拓宽硬化
40.00
XX乡沙坦村
沙坦塌方整治
沙坦东山坦新建挡土墙2条
14.70
XX乡六联村
六联道路拓宽
XX县农村道路畅通工程XX乡六联老村道加宽,前进口到沙塔下拓宽2.355㎞
50.00
合计
788.80
(二)资金筹措
XX乡美丽乡村建设共需建设资金788.8万元,资金来源为县美丽乡村专项资金和其他项目资金。
四、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XX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能够优化农村发展的硬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注入强劲动力。项目实施完成将有助于基础设施改善和产业发展,社会效益显著。提升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效益
1、项目建设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任何一个社会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可以扩大全国的市场规模,不断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2、项目建设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修筑防病改水工程、架设乡村电网、建立自来水供应系统和其它基础设施等都是高度劳动密集的项目,以使用农村廉价劳动力和当地材料为主,所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够在农村地区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3、项目建设是XX县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重要反映
从“生产发展”来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生活宽裕”来讲,设施完备、环境优良同样是农民生活富裕的基本体现;从“乡风文明”来讲,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从“村容整洁”来讲,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只有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加快电力建设改造,完善供排水设施,建设生产生活配套设施,集中治理空心院落和垃圾、污水围村现象,才能改善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因此,项目建设不仅是XX县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重要反映,同时又是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的全面体现。
4、生态效益
本项目通过对基础设施和环保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可改变原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染物难处理,土地利用没有进行功能分区,集约化种植、养殖等与居民点相邻等一系列问题,极大地改善居住点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
项目成立美丽乡村领导小组,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党委委员、农业站、文化站、项目办、组织办、派出所、卫生院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
成立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为组长,下属果蔬、园艺、土肥、产业等站负责人为成员,成立技术小组,技术小组主要是配合做好农户技术培训工作,按项目要求开展工作,督促农户落实好培训技术等相关工作。
采取多部门、多渠道筹资、多项目覆盖的方式,抓好项目综合配套建设,提高项目的综合效益。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加大协调配合力度,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服务,为项目建设通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项目实施
一是建立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建立督查机制。成立项目督查小组,定期不定期对对项目实施进度,资金安排,实施效果等方面的督促和检查。不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确保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三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实行项目捆绑,技术捆绑,部门捆绑,人员捆绑“四个捆绑”。将项目建设任务纳入对相关人员、部门的单项考核,完不成任务的,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工作到人、责任到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六、结论
1.本项目建设符合安徽省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政策,符合国家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符合黄山市的国民经济,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是国家和地方各种支农政策的体现。
2.项目区的自然条件、气候资源、社会经济及地缘优势等均有利于该项目设计内容的实施。项目的建设对于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育乡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项目的建设符合XX县规划要求,布局合理,系统完整,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已有效展开,具体改造计划均已落实。
4.通过社会评价得知:项目建成后社会效益显著,不仅能显著改善XX村基础设施状况和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能通过项目建设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从本项目的风险分析来看,本项目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该项目建设方案合理,建设条件成熟。该项目的实施,将取得生态、社会“双赢”的显著效益,同时对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都有极为重要的示范推广作用。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切实可行的。
七、建议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本项目是XX县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部分,项目成败与否对以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运作将会有很大的影响,为保证项目早日建成并发挥预期效益,本报告特提出以下建议。
1.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项目实施
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依次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招投标等前期工作,为项目实施打好建设基础。
2.协调各方关系,落实项目建设资金
项目最终能否顺利实施,主要取决于项目资金是否及时落实。项目单位应协调好党委和政府等各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作用,尽快落实项目资金。
3.充分发挥农民的作用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是主体,因此本项目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改变农村面貌。
第五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方案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大埔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致力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慢城,抓好百侯镇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镇葵坑村、大麻镇小留村等县级示范村庄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到2015年底全县完成100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县打造成为“宜居、宜游”村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3、坚持保护为重。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4、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打造大埔大公园。
5、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6、坚持整体推进。认真分析,结合各村的特点,各镇抓好2个以上示范点建设,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提升景观。
四、建设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一是改造旧村。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对空城村和居住分布星散的人群要动员搬迁,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二是改造危旧房。结合扶贫工作,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三是改造林相。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中心村村民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四是改造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交通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客家风貌和地域特色。(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根据村庄特点,合理规划,整治农村死畜禽乱丢到溪河现象,动员群众填埋。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有碍景观、未经审批或手续不完备的广告牌。制定广告布点控制性规划,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按照“谁建造、谁所有、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村野公园,整治农村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蜜柚、茶叶、烤烟、仙人草等生态农业专业村,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有美景”。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造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按照大埔大公园理念,利用现有果园、茶园等建设水果公园、茶叶公园等特色生态公园,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旅游慢城。根据区委、区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和《市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XX“美丽乡村”示范村庄创建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村实际,特制定村“美丽乡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村幅员面积1.25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共1037.23亩,其中田796.8亩,土240.43亩,20XX年人均纯收入为4675元,全村现有人均收入2800元以下贫困户95户307人。
二、贫困现状
村以浅丘地貌为主,全村经济来源主要为传统种养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村民增收致富缺乏门路,发展产业无技术、资金支撑,主要困难如下:一是群众综合素质偏低。全村考入高等院校的少,高中毕业人员不多,初中、小学文化人员占少数,还有相当部分为文盲。对接受宣传、运用新政策、新技术差,观念滞后,严重影响全村经济的发展。二是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瘠薄,水源较差,农业综合效益极低。三是基础设施差。村级公路路况差,没有便民路,广播及通讯发展缓慢,严重地影响到农民群众对外联系与沟通,制约了各方面的发展。四是群众增收难。以传统种植为主,养殖业以生猪、零星鸡鸭为主,农民务工效益低,从事经商少。没有成片,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支撑,无村办及民营企业,导致农民收入低,使全村仍处于贫困村之列。
三、主要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原则及方法
1、指导思想:完善基础、配套产业、政府引导、村级组织、群众参与、脱贫致富。
2、工作思路:
(1)搞好项目规划的调查,摸清群众的意愿,解决实际问题;(2)做好规划项目的实施,按投资概算和技术标准完成规划项目的建设;(3)搞好项目的后续管理,发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工作原则及方法:严格项目规划,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建设,捆绑使用财政扶贫资金,实行物资采购招标制和资金公示制。
四、规划目标
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完善该村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强势有力的优势产业,村民素质普遍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为贫困户解决温饱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公路建设,解决群众出行、运输难题。二是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大力发展柠檬等经济作物,发展林下养鸡等小家禽。
三是加大技术培训。学习新的种植、养殖技术。集聚致富资金、智力优势。树立自强自立意识,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五、规划内容
代市镇村美丽乡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组织保障六个方面。(一)基础设施(总投资91万元,整合部门资金91万元)(1)村内道路硬化。硬化村内道路1.873公里。(2)新修泥结石公路400米。(3)新修便民路865米。(4)维修公路670米。(1)村内道路硬化:
(二)劳动能力提升(总投资4.8万元,部门整合资金4.8万元)计划提供劳务培训60人,每人补助800元,由部门整合资金解决,共计投入资金4.8万元。
(三)人居环境(总投资481.3万元,其中美丽乡村资金247万元,整合部门资金219.2万元,农户自筹15.1万元)(1)贫困户房屋新建3户,总投资20.9万元,其中:部门整合资金9.9万元,农户自筹资金11万元。
(2)贫困户房屋维修加固4户,总投资6.9万元,其中:部门整合资金2.8万元,农户自筹资金4.1万元。
(3)民房风格修葺47户,按川东民居风格对房屋进行统一风貌打造,每户2.5万元,总投资117.5万元,其中:美丽乡村资金解决47万元,整合部门资金70.5万元。
(4)牌坊院子仿古修葺,对村1组牌坊院子进行仿古式修葺,挖掘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该院落共计21户,预计每户使用资金8万元,总投资168万元,美丽乡村资金解决1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68万元。
(5)恢复牌坊院子石质牌坊,为充分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和历史底蕴,将对牌坊院子石质牌坊进行恢复,总投资100万元,其中:美丽乡村资金100万元。(6)沿途院落打造及庭院经济,每户投资1万元,总投资68万元,其中:整合部门资金68万元。
(四)公共服务(总投资33.5万元,美丽乡村资金33.5万元)新建文体休闲广场1处,面积600平方米,总投资25万元。标准化卫生站1个,总投资5万元。健身设施一套,总投资3.5万元。(五)产业发展(总投资66万元,其中美丽乡村资金19.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46.5万元)规划建成柠檬产业园1个,占地面积2000亩,每亩栽植55株苗木,按照6元/株补助业主,总投资66万元,其中:美丽乡村资金19.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46.5万元。
(六)组织保障(总投资3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0万元)建设村两委活动室1个,总投资30万元。
六、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村20XX年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集中规划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组织保障六个方面,总投资706.6万元,其中:美丽乡村资金3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91.5万元,农户自筹15.1万元。
村内道路建设91万元,能力提升4.8万元,贫困户新建房屋20.9万元,贫困户房屋维修6.9万元。民房风格修葺47户,总投资117.5万元。牌坊院子仿古修葺,总投资168万元。恢复牌坊院子石质牌坊,预计投资100万元。沿途院落打造及庭院经济,每户投资1万元,总投资68万元。新建文体休闲广场1处,总投资25万元。标准化卫生站1个,总投资5万元。健身设施一套,总投资3.5万元。规划建成柠檬产业园1个,总投资66万元。建设村两委活动室1个,总投资30万元。
七、项目效益预测分析
1、公路建设项目完成后,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可使全村1385人全部受益,全面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困难问题,使农副产品交易更加快捷、方便。
2、民房风格修葺和牌坊院子仿古修葺完成后,可有效带动当地人气,拉动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3、柠檬产业园建成后,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形成业主 农户的良性循环。
4、通过完善文化休闲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可有效缓解群众办事难等问题。
预测项目实施后两年,基础设施转化为生产性项目,调动村民自力更生、改变面貌的积极性,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年人均增收达到1500元左右,基本实现项目增收目标。
八、组织实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
为了扎实推进代市镇美丽乡村试点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落实,代市镇组建工作班子,以党委书记谢建平同志任组长,镇长赵小林、副镇长吴毅同志任副组长,镇纪委书记、党政办主任、财政所所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经济发展办副主任、驻村干部等为成员的代市镇美丽乡村试点项目领导小组,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驻村干部蹲点抓的工作格局,强化对项目实施的监督与管理。(二)强化对接,摸清情况做规划
由副镇长牵头,与帮村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一道,准确把握村的基本情况,吃透户情的基础上,精心编制本村规划,充分调动群众激情,组织群众主动参与,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项目顺利实施,卓有成效。(三)搞好协调配合,抓好项目实施
1、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成立代市镇美丽乡村试点项目工作实施小组。
2、搞好村民自治,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成立代市镇美丽乡村试点工作项目民主理财小组,发挥干部和代表的资金监管作用,把有限的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
3、加强项目质量监管,成立代市镇美丽乡村试点工作项目质量监督小组。
4、实施项目公示制,充分发挥理财监督的作用,让广大群众明白实施、资金运作的全过程。
(四)加强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效益。
规划的实施项目,必须以足够的建设资金作保障。一是做好过细的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积极组织农户集资和投工投劳,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作用;二是从村情出发,从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优势项目,使产业项目资金发挥效益;三是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作风赢得上级的鼓励和支持,在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等公益性项目方面,争取国家无偿资金的足够投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财政资金的管理办法,实行县级报账制,专户存储,专户管理,同时,必须做到资金安排到项目,支出核算到项目,报账到项目,并进行公示,在镇、村工作活动集中点公示不少于七天,让广大群众监督项目的全过程。在使用时严格按照“六不准”规定,即:一是不准挥霍浪费财政试点资金;二是不准截留、挤占、挪用、克扣财政资金;三是不准擅自决定,优亲厚友;四是不准将财政资金用于办公费、招待费、奖金以及福利费用等;五是不准抵扣农户或集体上交的有关费用;六是不准将财政试点资金用于与岂不相符的支出。同时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加强管理。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持续、有效、扎实推进xxxx县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依据xxxx县20XX—2020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项目整合、资金捆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典型引路、连线扩面”的工作思路,结合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现制定20XX年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城乡共建”的原则,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以建设“县域经济富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和美、生态环境优美”新xxxx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示范村建设为抓手,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全面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状况,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目标
(一)示范村建设有序推进。20XX年全力抓好36个示范村建设,其中:县级以上重点示范村12个,示范村12个,巩固提高村12个。(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重点示范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以上,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0%以上,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比重达到30%以上,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或其他技能。(三)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以上,且具有抗御本地区基本烈度地震能力,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电话(含移动电话)入户达到全覆盖,人畜安全饮水率达到90%以上。逐步扩大农村绿化面积,建设美丽新农村。
(四)村庄建设有序整洁。合理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村间街道实现硬化、美化、绿化、新化、净化、亮化等,建有基本排水设施,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堆放、定时清运并实现无害化处理,建立健全长效卫生管理机制,农户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60%以上。(五)村级管理规范有序。“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率达80%以上,村两委会班子团结和谐、制度健全,“双高双普”目标全面实现,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有完备的两委会阵地、文化广场、图书室及健身设施。
三、建设任务
(一)科学编制规划。坚持“节约土地、完善功能、方便群众、超前发展”原则,按照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科学编制村庄建设及旧村改造规划,切实增强规划连续性、权威性、严肃性和实用性。(牵头单位:住建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住建局、新农办、农林局、发改局、国土局、环保局)(二)引领发展产业。根据各示范村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做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高标准规划猕猴桃产业、设施农业、畜牧业、手工布艺等一批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引领全县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一村一品”彰显特色,产品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牵头单位:农林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农林局、新农办、财政局、发改局、畜牧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发办、科技局)(三)建设完善阵地。阵地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强基础、促发展、壮实力、构和谐的重要载体。20XX年结合新型社区建设,完成村级两委会阵地建设任务。(牵头单位:组织部;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纪检委、组织部、新农办、住建局、民政局、国土局、财政局、审计局)(四)建设文化广场。以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综合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为目的,切实加强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20XX年全面建成15个示范村文化广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农家书屋,充分发挥其作用。(牵头单位:新农办;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新农办、财政局、国土局、文广局)(五)强化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达标,实现“六化”和“六个一”的目标,“六化”即:道路硬化,边沟围墙一体化,村道路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文化活动经常化。“六个一”即:有一个科技文化活动室,有一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有一个幼儿园,有一个休闲健身场所,有一个便民超市,有一个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牵头单位:发改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发改局、财政局、交通局、水利局、农发办、国土局、电力局、卫生局、教育局)(六)整治村容村貌。结合“四城联创”目标,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入户工程,积极实施“五化”、“一池四改”、“绿色家园”建设,实现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建立健全长效卫生管理机制,实现村庄美、环境好,辐射带动全县乡村环境卫生明显改善。(牵头单位:新农办;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新农办、城管局、住建局、环保局、卫生局、创建办、农工部、民政局、人社局、国土局、交通局、财政局)(七)强化技能培训。按照各村产业发展实际,因村、因人、因时而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分期分批进行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和乡土人才培养,重点加强对猕猴桃产业和手工布艺从业人员的培训,实现“一户一策”、“一人一技”,提高广大农民实用技能水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牵头单位:农林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农林局、人社局、畜牧局、科技局、农发办、财政局、教育局、科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党校、教育局、工商联)(八)创建学习型村镇。按照《创建学习型村镇实施方案》要求,以“一镇两村”示范点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管理功能,加强指导、强化落实,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群众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牵头单位:宣传部;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宣传部、新农办、信息办、广播电视台、妇联、团县委)(九)提高农民素质。利用春节、农村古庙会、夏日纳凉晚会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按照“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对全县12个重点示范村进行精神文明户创选评活动,对评选出的“十佳好公婆、好媳妇、十大孝子”进行表彰。新闻媒体要加大对身边好人好事和见义勇为等行为宣传报道,加大群防群控力度,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牵头单位:宣传部、政法委;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宣传部、政法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文明办、计生局、广播电视台、信息办、团县委、妇联、信访局、文广局)
四、实施步骤
(一)规划准备阶段(20XX年1月1日—3月31日)。按照新农村建设任务和工作实际,做好宣传、动员、安排部署、同时做好两委会阵地、文化广场的选址、村庄建设、旧村改造、产业发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和各个项目的前期资金筹措等工作。特别要做好猕猴桃产业发展前期的土地流转、规划、苗木购置、栽植及春季田间管理工作,以及做好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XX年4月1日—11月10日)。具体实施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重点是推进两委会阵地、文化广场的建设,积极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发展“一村一品”。要根据农时气候及猕猴桃生长特点,及时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结合“三夏、三秋四禁止”活动,采取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对农村环境卫生及村容村貌进行整治,确保乡村环境卫生取得明显成效。
(三)检查验收阶段(20XX年11月11日—12月31日)。对新农村建设20XX年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做好查漏补缺和考核验收总结等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继续采取县级领导包抓、部门帮扶、各镇(中心)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包抓机制。牵头单位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责任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具体措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营造氛围,创造条件。各级干部要带头宣讲新农村建设理论政策。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宣传美丽新农村、新风貌、新农民、新科技、新政策等。及时推广新农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将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融入新农村,丰富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三)加大投入,增强后劲。县上继续按照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部门帮扶、项目捆绑”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阵地建设、文化广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各涉农部门要积极争取省、市涉农项目和补助资金,重点向示范村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金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引导资源向农村有序流动,夯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逐步缩小城乡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真正实现农村农民共享改革成果。同时,要严格按照《xxxx县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xxxx县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加强对各类规划设计指标完成情况,工程项目完成情况,投入情况等全面进行考核。
(四)合力共建,齐抓共管。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充分利用地缘、亲缘、人缘等关系,组织引导全县所有企事业单位、机关工作人员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企业帮扶,增强村企之间的联系,共同发展实现双赢。通过“同乡联谊”活动,吸引县外能人回乡投资建设,为家乡做贡献。邀请曾在我县工作过的领导干部回乡视察指导,为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帮扶单位与镇(中心)、村的联系,充分调动帮扶单位和包村干部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推动新农村建设。(五)明确主体,发挥作用。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引导,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以奖代补”谁投资谁受益等奖补政策,调动农民群众自己投入发展产业、改善环境的积极性。对于村内集体公益项目建设,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方式,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坚决杜绝村集体举债搞建设,倡导农民办好自己的事,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六)示范引领,树立典型。县、镇(中心)、村都要着力培养和选好各类典型,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好经验、好做法,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以典型示范、典型带动促进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
(七)加大督查,严格奖惩。将新农村建设纳入镇(中心)目标责任考核。对全年新农村建设成绩突出的镇(中心)进行表彰,考核排名最后一位的镇(中心),全县通报批评,电视曝光。对半年和年终两次考核排在最后一名的镇(中心)给予经济处罚,由纪委、组织部对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按效能问责办法进行问责。对帮扶措施到位、责任到位、成效显著的包扶单位,在次年农业农村工作会上进行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