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河南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工业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困难和挑战,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运行调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多策并举,科学应对,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的总体环境不断改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初步形成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增长。总体判断,2010年全省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将好于2009年,但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需求不足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要素保障难度增大,工业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产能调整压力日益强化,产业竞争和区域竞争格局更为加剧,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一、2009年河南工业经济运行特征
(一)工业增速前低后高,成功实现“V”型反转
2009年,河南工业经济运行在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和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下,经历了持续回落、止跌企稳、企稳回升的复杂过程,全年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和企稳回升的态势。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85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6%,增幅居全国第14位。
各月增速单边上扬,政策作用逐步显现。继2008年第四季度金融危机对河南工业影响明显显现之后,2009年初工业生产延续了上年四季度的下滑态势,相当数量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形势异常严峻。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1.6%,创新世纪以来的当月新低。随着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需求不足政策措施效应的逐步显现,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积极变化不断出现,急速下滑的势头得以扭转,生产增长速度稳中趋升,底部趋稳态势日益明显。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以来,工业经济运行的动力逐步增强、态势逐步趋好,增加值增速屡创新高。从全年分月增长速度看,上半年逐月走高,三季度略有徘徊,四季度加速增长,基本呈现出前低后高、单边上扬的走势。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运行曲线来看,“V”型增长特征明显。
但由于金融危机对全省的影响较深、冲击较大,年内工业生产连续5个月以低于10%的速度低速运行(下文中除了特指“全部工业”的以外,均指规模以上工业)。尽管第四季度各月增速都在20%以上,全年增速也仅为14.6%,比2008年回落5.2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增速。主要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企稳回升态势基本形成。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及世界经济的复苏、全国经济的回升,反映工业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些主要指标逐步恢复正常。行业回暖面不断扩大,绝大多数行业实现增长。2009年12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长的行业占97.4%,分别比3月份、6月份、9月份高25.6个、12.8个和2.7个百分点,比2008年9月份高5.1个百分点;产量同比增长的产品占88.1%,分别比3月份、6月份、9月份高40.6个、30.5个和10.1个百分点,比2008年9月份高36.4个百分点。复产复工步伐明显加快。全省停产半停产企业所占比重从2008年12月份的18.9%迅速减少至2009年3月份的13.7%和6月份的11.5%,12月份进一步下降至11.4%;与2008年9月份基本相当。工业用电量大幅回升。全省全部工业用电量在5月份之前持续下降,但降幅逐月收窄,6月份首次实现正增长,12月份增幅达到37.4%,比2008年9月份高出29.2个百分点;另外,1月份全部工业企业日均用电34528万千瓦时,4月份回升至40142万千瓦时,接近2008年9月份的用电水平,12月份又进一步上升至52101万千瓦时。各项数据及先行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甚至出现较高增幅,表明工业经济运行最困难时期已经渡过,企稳回升的态势基本形成,并为2010年工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
(二)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工业对全省经济的主导作用有所减弱
2009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在上年完成9546.08亿元的基础上有所增加,达到9858.40亿元。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省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集中表现在工业领域,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增速较上年明显放缓,而第一、第三产业所受冲击相对较小,增速回落不明显,导致工业对全省经济的主导作用有所减弱。200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0.9%,比2008年下降1.0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长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0 %,比2008年下降10.3个百分点。
(三)轻工业波动相对较小,重工业回升较为明显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省轻重工业增速均有所放缓,分别于2009年2月份和1月份跌至5.0%和-0.6%的低点,随后出现程度不同的回升。从全年运行态势来看,轻工业主要受消费刚性需求拉动,波动程度小,生产形势相对稳定,12月份回升至21.2%,全年月度增速极差为16.2个百分点;重工业在经历了半年多的调整后,前期高价购进的原材料基本得到消化,产品库存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企业运行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全年增长15.0%,比轻工业高出1.3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增长34.0%,比年初回升34.6个百分点,回升幅度比轻工业高出18.4个百分点。由于重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近七成,重工业的回升有力支撑了全省工业经济稳定上行。
(四)非公有制活力凸显,对工业的支撑作用增强
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省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发挥了经营管理机制灵活、善于创新、富于生机活力的特点,表现出了比较旺盛的生命力,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企业个数大幅增加。2009年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单位数净增3190家,而公有制工业由于合并重组、被市场淘汰等原因净减419家。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全年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8.3%,增幅高出公有制工业11.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长16.9%,高于公有制工业31.8个百分点。支撑作用增强。全年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8.5%,比2008年提高4.9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8%,比2008年提高7.6个百分点,带动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12.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回升的主要力量。
(五)受市场政策双重影响,产业结构出现积极变化 2009年,市场约束增强形成的倒逼机制以及中央及省结构调整政策为全省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创造了新的契机。六大优势行业及高技术产业比重上升。2009年,全省食品、有色等六大优势行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5%,增幅高出全省工业增速0.9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1.7%,比2008年提高0.7个百分点,较好地发挥了“稳定器”作用,也夯实了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回升的基础。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5%,增幅高出全省工业增速3.9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8%,比2008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比重有所下降。全年煤炭、化学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4%,增幅低于全省工业增速1.2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43.3%,比2008年降低1.2个百分点。
(六)收入缓慢提速,利润增速由负转正
2009年,受市场需求低迷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年内大多数月份企业收入增速维持个位数低速运行。为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摆脱困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组织了全省工业产品产销对接会、工商企业对接会、煤电企业供需对接会、重点项目和企业产销对接会,使市场需求从低迷中逐月恢复,企业销售形势在4月份之后逐月缓慢好转。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219.43亿元,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回落21.4个百分点。
年初由于企业高价库存较多、成本较高,加之需求不足、销售不畅,前两个月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8.7%。随着去库存化的完成,企业盈利降幅逐月收窄,到前三季度,工业企业盈利同比下降2.2%。四季度之后,由于部分工业品尤其是钢铁、电解铝售价出现快速上扬,钢铁、有色等行业利润降幅明显收窄,工业企业利润于10月份后止跌并连续3个月出现回升,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376.99亿元,增长10.7%,比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
二、政策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努力,多管齐下战危机 在外部环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省工业经济能够企稳回升,工业结构能够得以优化,企业生产经营能够基本恢复正常,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宏观调控、大力帮扶;同时也是企业积极应对、化危为机、积极应对的结果。
(一)多策并举、科学应对,力助平稳较快增长
面对金融危机引发的工业增速明显回落、企业效益急剧下滑的困难局面,省委、省政府以多项特殊之举科学应对。为及时把握不同时段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先后五次召开经济运行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强化工作指导;创造性开展工作,抓住市场开拓、企业服务、投资拉动、招商引资等关键环节,实施“8511”投资促进计划,开展“企业服务年”、产销衔接、大招商等活动,及时出台并不断细化完善“十项举措”、“八项措施”、“六大攻坚战”及“五项重点任务”、“七项行动计划”、“八项提速工程”等一整套应对危机的政策举措。围绕扩内需、保增长,紧急行动,快速出击,严格筛选上报项目,共争取四批中央新增投资178.5亿元,省财政多方筹措调配资金230亿元,新增贷款达到3044.9亿元,为扩内需、保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一系列应对措施见事早、节奏快、措施准、出拳重,使工业经济运行成功实现了“V”型反转。
(二)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增强跨越发展后劲
在全力“保增长”的同时,省委、省政府着眼长远,抢抓机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努力培育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后劲。一是密集出台产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年9月,全省围绕贯彻国家产业振兴规划,陆续编制出台了装备、汽车、有色、钢铁、化工、食品、纺织、轻工、电子信息、生物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二是推动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发挥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导作用,组织158家行业骨干企业编制新一轮发展规划,引导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加快转型升级步伐。2009年,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7家,比2008年增加了3家。三是大力实施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省政府年初确定的1074个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完成投资1467亿元,501个项目开工建设,433个项目建成投产;下半年实施的 “双百计划”项目完成投资223亿元,230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15个项目建成投产,全面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在成套装备、轿车、金属深加工、食品、服装、家具等高终端领域形成一批生产能力。四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进入2009年以来,借着金融危机冲击下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全省出台了《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承接产业转移,并在省内陆续举办了一系列承接产业转移洽谈会和各种产业对接会,签约项目327个,总投资592亿元。五是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围绕《2009年河南省战略合作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中央企业的重组合作,与中船重工、国机集团等19家央企和国内外优势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与央企战略合作洽谈会,确定了中铁大型盾构装备生产基地、中航集团电动汽车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
(三)广拓市场,深挖潜力,稳定企业生产经营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面对市场销售不畅、产品售价下滑、货款回收困难的严峻形势,全省工业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稳定生产经营。一是扩大市场营销。中信重工、北方玻璃、天瑞集团等企业在稳定国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加快国际化进程,扩大订单产量;中平能化积极顺应市场变化,巩固煤钢、煤电联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适时调整营销策略。二是加快技术创新。许继集团、平高电气、新航集团、安钢集团等众多企业加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盈利能力强的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品种创效、结构创效能力。三是延长产业链条。中平能化、洛玻集团、华兰生物等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深加工程度,提升产品结构层次。四是引进战略投资。新飞集团、金龙铜管等企业通过与国内外投融资机构开展合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有效缓解了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不足。五是强化成本管控。河南煤化、义煤集团等企业大力压缩楼堂馆所建设以及公务用车、差旅费、招待费等消费性支出;并按照“监督制衡、公开透明”的要求,在集团公司内部对物资实行统一招标采购、统一储备和统一调剂,降低了采购成本。
三、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需求不足问题仍很突出
在政府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和稳定出口等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工业产品的有效需求有所增加。但由于多年来的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市场需求不足问题仍很突出。从工业品价格看,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4.9,远低于2008年112.1的水平,说明供大于求的局面未根本改变。从产品生产销售看,需求不足导致企业产量下降、增收乏力。今年以来,全省重点监测的59种产品中,盐酸、金属切削机床、氧化铝等15种产品产量低于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8年的增长33.5%迅速回落到12.1%,比增加值增幅低2.5个百分点。
(二)大中型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尚显不足
全省有色、火电、钢铁、化工等行业的部分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组织仍存在相当难度。全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3.4%,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57.8%,比2008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按照经济波动时期的一般规律,在经济回升期,大中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能够带动经济持续稳定回升。但目前全省大中型企业的这种发展特征,不利于其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从而可能影响工业经济复苏过程的稳定性。
(三)消化过剩产能的难度较大
2009年,全省钢铁、铝业、水泥、焦炭、电力等受到国家重点监控的行业完成投资1130.60亿元,增长13.9%,增幅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加快0.5个、9.1个和8.3个百分点。投资方向的倾斜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2009年,全省要淘汰的电解铝产能达8.5万吨,占全国的27.1%;造纸5.2万吨,占10.3%;酒精2.5万吨,占7.0%;焦炭、铁合金也分别占到2.2%和2.0%。另外,先进产能也存在过剩的风险,部分地区出现了光伏发电、风电、碳纤维等新兴产业一哄而起的现象。由于这些行业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在国外,在外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消化这些新兴行业产能的难度不断加大。
(四)小型企业资金环境依然严峻
当前小型企业贷款需求强烈。2009年4季度央行开展的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当季小型企业贷款需求景气指数分别比大型、中型企业贷款需求景气指数高15.15个和15.24个百分点。而在实际贷款投放中,大中型企业较易获得贷款审批。2009年,驻豫各家银行虽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创新信贷产品,但由于小型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可用于抵押担保的物品较少等因素制约,针对小型企业的贷款投放量依然不高,增加值总量占工业42%左右的小型企业仅获得了21%左右的贷款金额。
四、对2010年工业经济发展环境的基本判断
总体判断,2010年全省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将好于2009年,企稳向好的态势更加明显。但工业经济尚未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入到健康、稳定复苏的状态,要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也还面临着种种问题与挑战。
(一)宏观环境总体趋好
从积极的方面看,全省工业经济在2009年一季度触底后开始企稳回升,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全省工业经济向好的态势仍在逐步巩固并不断发展。在未来不发生大的变故前提下,2010年仍能持续目前这种回暖态势。
一是国际经济走势将进一步企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0年世界贸易量将实现恢复性回升,有望增长2.5%。2009年12月份,我国出口形势已经出现明显好转,全省出口也增长17.0%。出口贸易的复苏回升将直接带动全省出口导向型的发制品、橡胶轮胎、精炼铜管、毛皮制品、热轧非合金钢板、光敏半导体器件、油气井钻机零件等相关行业的业务增长;并预示沿海出口加工型省份对全省能源原材料企业的订单有望稳定回升。
二是国家宏观政策导向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2010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加快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把加强“三农”基础、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并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这有利于全省继续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加强薄弱环节建设。
三是企业积累了应对困难形势的经验。面对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企业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后来的从容应对,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坚定信心,善于在危机中捕捉发展的机遇,通过不断增强市场应变能力来应对金融危机;又如强练内功,加强企业管理切实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等。这些经验对企业今后的发展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
2010年全省经济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区域发展环境更为复杂,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
一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更加强化。受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资产大幅缩水影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大幅抬头,我国经济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型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103起,其中反倾销67起,反补贴13起,保障措施16起,特保7起。此外,我国还遭遇美国337调查6起。涉案总金额共约120亿美元。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等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2010年出口企业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
二是政策递减效应将逐步显现。目前,我国及全省经济社会基本上处于“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全面过渡的关键时刻。在这一节点上,若大规模刺激性政策的力度不减,可能使政策主导性反弹压制市场复苏力量的培育,未来投资驱动增长模式的内在矛盾将越来越激化,结构恶化、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宏观经济在中期的不可持续,甚至存在着出现第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所以,大规模刺激性政策的力度不可长期持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定调,目的就是在保持政府刺激性需求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改变刺激政策的着力点,适当降低投资和信贷的增速,为市场性需求的复苏以及内生增长机制的形成打下基础。因此,2010年政策递减效应将逐步显现。三是全省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全省工业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行业及为能源原材料行业提供装备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其中相当数量的行业属于传统行业及产能过剩行业。从2009年12月份的分行业数据看,工业加速增长仍是这些行业推动的结果。其中,贡献率超过5个百分点以上的行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这种过分依赖产业链中前端和价值链中低端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周期波动或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波动幅度比较大,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2009年初中央和省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但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保增长”被强化,“调结构”被弱化,产业结构调整任务更为紧迫、更为艰巨。
四是中央对房地产、汽车等先导性行业的税收政策调整将影响全省相关行业。从近年来行业景气轮动的基本规律看,以房地产、汽车为代表的先导性耐用消费品行业,由于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拉动作用较强,其发展将带动机械、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中游投资品的发展,并将传导到煤炭、石油、电力等上游能源原材料行业。因此,先导性行业的复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产能过剩的压力,对工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为避免行业过热带来的风险,近期国家对房、车政策进行了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 2 年恢复到5 年,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臵税也由5%上调至7.5%,这可能是今后国家刺激政策逐渐减力的一个信号。因此在2010年放宽中小城市户籍政策显效前的几个月内,房、车市场销售增速将逐步下降至较平稳水平;相应地将会对相关上游行业产生一定影响。
五是要素供应保障难度较大。据煤炭行业协会预测,2010年全省煤炭需求应该在2.1亿吨左右,其中需要从省外调入约0.7亿吨,比2009年多调入0.3亿吨左右。由于省外煤炭调入运距远,容易受运输条件、安全整顿,以及天气等突发因素的制约,并将抬高全省用煤成本,增加煤炭稳定供应难度,可能会对电力供应及有色、炼焦、钢铁、化工等行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2010年全省天然气需求仍将保持旺盛增长,但中原油田产量锐减,供全省天然气量相应减少1亿立方米以上,而西气东输二线和榆济线将于年底才能建成投运,新增资源量有限,天然气供应仍非常紧张,将对部分以天然气为燃料的食品、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制约。
综合分析,2010年全省工业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有利条件,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预计2010年全省工业经济将呈现前高后低的增长态势;如果没有大的意外事件发生,工业经济运行会好于2009年。
五、对做好2010年工业经济工作的建议
当前,全省工业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阶段向持续复苏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和十分重要的关口。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在扩张工业经济总量的同时注重提升工业经济质量。2010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更为突出的位臵,把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工业经济今后更长时期的平稳较快发展打下更好基础。
(一)着力抓好工业经济运行,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势头 一要加强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分析。针对“后危机时期”的特点,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变化对企业运行造成的影响,进一步健全经济运行月报、旬报等制度,加强和改善经济运行监测,努力形成系统高效、反应灵敏、具有权威性的经济运行监测调节体系,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二要建立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要在总结2009年企业服务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战略重组和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注重服务实效,建立健全政策导向、市场开拓、困难企业帮扶等十项服务企业长效机制,推动企业服务工作常态化。
三要加强煤电油气运综合协调。加强煤炭生产组织和协调,尽快推进煤炭战略储备基地建设,提高煤炭保障能力;建立电、煤双方互保机制,积极开展大工业直供电试点,增加铁路运输计划,加强电力运行调节、油气总量平衡和运输组织,进一步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和保障能力。
四要增强企业资金保障能力。继续加强银企对接,分行业、分地区举办各类银企洽谈会。要尽快出台贯彻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切实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支持政策落到实处。继续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和多层次融资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支持各地建立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要积极开拓市场。探索建立省内上下游企业之间、重点项目和生产企业之间、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之间的产供销对接长效机制,引导帮助企业扩大销售网络,探索实施全省名优消费工业品的下乡活动,进一步开拓市场。
(二)着力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从当前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最终胜利,保持工业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才能使增长更上层次、更有后劲、更可持续。首先,要拉长原材料工业产业链条,围绕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提高产业链中高端产品比重,重点发展高精有色合金及深加工、高强优质钢和高端化工产品。其次,要提升重型装备制造业层次,要围绕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郑州百万辆汽车基地,重点发展大型成套装备、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施工装备、现代农机、新能源设备和轨道交通设备;并适当发展为消费品工业提供装备的轻型装备制造业,从而增强装备制造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第三,要加快发展最终消费品工业。要围绕打造全产业链企业和优势品牌,重点发展冷链食品、基地型深加工食品、品牌服装、中高档面料和现代家居用品;并依托专业园区,积极承接集群式转移,做大服装产业规模,切实扩大全省食品、轻工、纺织等行业的市场占有率。第四,要在条件较好的地区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和优势先导产业,并以之为依托,强化技术创新支撑,加大产业链前端产品研发和后端推广应用支持力度,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全省产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良性轨道。
(三)着力推进战略合作和企业改革向纵深展开,增强工业发展活力
一要深入推进与央企战略合作。深化与央企和行业优势企业的战略合作,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加强与央企的对接,积极拓展合作领域,争取在战略合作协议落实、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加快省管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以资产、产业、技术和资源重组整合为主体内容,重点推进煤炭化工、铝工业、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等12个优势板块重组。继续推进省管煤炭化工企业战略重组,提升煤炭化工产业集中度。
三要高水平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突出产业集聚区招商,打造好招商引资载体,采取专业招商、专题招商等方式,充分发挥中介机构、民间商会的作用,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推动食品、纺织、服装、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式转移。
第二篇:2008年河南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2008年河南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09年03月26日
来源: 省统计局
【字体:大 中 小】
2008年是近年来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中遇到困难最多、挑战最大的一年。面对困难和挑战,全省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宏观调控,齐心协力,积极应对,全省工业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对我省工业经济影响日益加重,市场需求不足凸显,并与我省工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任务非常艰巨。
一、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工业生产增速前高后低,全年仍处较快增长区间
2008年,这一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从上半年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资源瓶颈约束,到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迅速蔓延,工业经济经受了热与冷的严峻考验。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8%。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看,上半年各月增速基本在23%左右,继续保持上年以来平稳快速发展态势,三季度工业增速有所回落,各月增幅也保持在22%左右。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市场需求减弱等不利因素影响,四季度以来我省工业生产增速明显下滑。据测算,第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与前三季度22.5%的增幅相差9.8个百分点。尽管如此,由于前三季度全省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为全年增长奠定了较好基础,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接近20%,达到19.8%,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这一增幅与2003年基本持平,仍处于近年来较快增长区间。
(二)工业总量跨上新台阶,对全省经济的主导作用持续增强
2008年,河南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跨越8000亿元、9000亿元两个台阶,达到9546.08亿元,比上年增加2037.7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7000亿元,达到7305.39亿元。全部工业经济总量和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继续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5、中西部省份第1的位次。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比2003年提高10.0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2.3个百分点;工业增长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带动全省GDP增长7.9个百分点。
(三)工业企业效益保持增长,利润增速明显放缓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5000亿元,达到25292.02亿元,比2003年净增20000亿元,比上年增加6355.20亿元,增长33.5%。近年来,河南工业利润连年高速增长,2002-2007年工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60.2%。在上年较高的利润基数前提下,2008年前三季度继续实现了同比增幅37.1%的快速增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四季度利润出现下降,但全年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突破2000亿元,达到217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企业盈利提高的同时,对社会的贡献不断增加,全年上交税金1279.72亿元,增长22.0%,比利润增幅高9.1个百分点;利润税金合计3458.82亿元,增长16.1%。与2003年相比,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和利税分别增长7.5倍和5.2倍。
(四)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非公有制工业贡献突出
非公有制工业经济保持强劲增势,对全省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在2007年突破1万家的基础上增加2494家,达到13401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84.9%。年末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44.13万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60.8%,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长24.9%,实现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达到4646.32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8.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5.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于2006年首次突破50%,2008年达到63.6%,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比2003年提高37.3个百分点。经过多年尤其是近年来的发展,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份额对比角色发生重要而深刻的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
全省高技术制造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62.32亿元,增长23.3%。其中,信息化学品制造、生物生化制品、电子计算机制造、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增速领先。全省50户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194.48亿元,增长24.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据省信息产业厅统计,2008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169亿元,增长25.4%。轻工业生产快于重工业,2008年,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4.8%,重工业增长17.6%;轻、重工业比例有所改善,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30.7:69.3,2003年为29.1:70.9。
(五)六大优势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高耗能行业增速减缓
我省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培育打造的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行业继续较快增长,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减弱。2008年,全省六大优势行业实现增加值3726.77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4%,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2.0个百分点;六大优势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0%,比2003年提高3.5个百分点。受宏观调控政策和下半年需求减弱影响,高耗能行业增速明显减缓,全省煤炭开采和洗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3247.92亿元,增长13.9%,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水平低5.9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4.5%,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比2003年降低1.5个百分点。
(六)着力培育优势企业群体,重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引导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积极促进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着力培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重点企业竞争力继续提升。2008年,全省百户重点工业企业和50户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完成投资687.8亿元,增长32.1%,永煤集团、中信重工、平煤集团、郑州海马、豫联集团、神火集团等13家企业完成投资超过10亿元,新飞集团、中原内配、舞钢公司、洛阳石化等43家企业超额完成投资计划。2008年,全省百户重点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048.47亿元,增长16.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55.86亿元,增长28.4%。有18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百亿元,其中,永城煤电首次突破600亿元,平煤、安钢双双首次突破500亿元。有7家企业利润分别超10亿元,永城煤电利润超过50亿元,居百户重点工业企业首位;义马煤业(集团)利润首次超过10亿元,增长39.1%。
二、多策并举,全力促进工业经济较快发展
2008年,在外部环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省工业经济能够保持较快增长,工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大,这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切实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结果。
(一)以保增长为首要任务,着力加强运行调节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省委、省政府见事早、行动快,迅速抓住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因势利导,多策并举,及时调整工业经济运行调控的方向、力度和重点。2008年上半年,针对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增幅同比回落、生产要素和资金供应趋紧等突出矛盾,省政府多次召开运行工作会议,深入基层和企业协调解决问题,建立煤电油运长效工作机制,加大流资贷款协调力度。
7、8月间,针对迎峰度夏和奥运期间全省电力供应异常紧张的严峻形势,成立了“省政府煤电油运应急指挥中心”,启动了煤电油运调度协调应急预案。9月份以后,针对市场需求不足,研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重大措施,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和帮助企业渡难关,有效地减缓了工业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12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3%,增幅比11份回落2.8个百分点,与11月份相比回落幅度减缓3.9个百分点。
(二)加强项目建设,推动工业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抓投产、保进度为重点,强化项目建设责任制,加大建设条件协调力度,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工业结构调整。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积极谋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集中省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2.5亿元引导社会投资,实施了866个重大工业结构升级项目,开工建设了郑州日产第二工场、郑州海马15万辆汽车、舞钢新宽厚板生产线二期等302个项目,建成投产了洛阳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造一期工程、永煤集团和中原大化50万吨甲醇等292个项目。2008年,全省城镇工业投资4885.10亿元,增长33.6%,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56.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一批落后产能淘汰,食品、装备制造等六大优势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增速分别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水平2.8个和3.5个百分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国家批准中硅建设多晶硅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实现了我省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
(三)推进改革重组,提升企业活力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和战略重组。2008年末,全省98%的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国有工业实力继续增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31家,比上年减少92家,比2003年减少58.7%,但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456.82亿元,比上年增长24.9%,比2003年增长1.6倍;总资产8280.16亿元,比2003年末增长76.0%。以资本为纽带,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为主、自愿互利、务求实效的原则,全省共实施重大战略重组项目128个,天方药业与中国通用、神火集团与商电铝业、永煤集团与安化集团等实现战略重组,永煤、鹤煤、焦煤、中原大化、省煤气化等5大公司整合成立了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平煤和神马集团整合为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大型企业集团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四)坚持优化环境,形成支持企业发展的合力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工业发展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工作落实和作风建设,形成了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重点建立完善监控预警、引导服务机制、市场化发展机制,提高了对经济运行调节、调度能力,对工业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百户重点工业企业和50户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六大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措施在较好的发展环境中得到贯彻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2008年四季度工业生产迅速下滑。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2.5%,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和蔓延,10月份开始工业生产形势急转直下,10月、11月和12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迅速回落至14.8%、8.4%和5.3%,12月份增速为2003年以来单月最低增速,且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0.4个百分点。全省工业生产下滑呈现出重工业先行回落并向轻工业蔓延,传统制造业先行回落并向高技术制造业蔓延,公有制经济先行回落并向非公有制经济蔓延的特点。工业企业效益大幅下降,规模以上工业10月份当月利润开始出现负增长,且降幅逐月扩大,据测算,四季度各月降幅为14.5%、20.1%和38.5%;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电力、石油加工、化纤等行业全行业亏损,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大幅下降,其他大多数行业利润增速比前三季度明显下滑。企业停产面扩大,12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停产面达10.2%,比上月扩大2.3个百分点;产量同比下降的产品数量增多,到12月份重点监测的主要工业产品中已有68.1%的品种同比下降。
(二)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诸多困难
一是市场需求不足,订单减少,开工不足是当前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全省联网直报企业四季度问卷调查显示,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认为订单比三季度下降的企业占39.9%,预计2009年一季度企业订货数量同比增幅与2008年四季度增幅相比减少的占37.8%;有37.1%的企业认为主要产品生产(设备)综合能力没有得到发挥,预计2009年一季度主要产品生产(设备)利用率与四季度基本持平,约为75%。二是企业盈利难度增大。2008年,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幅持续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全年主营业务成本增长36.5%,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3.0个百分点,比前11个月扩大0.8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扩大1.0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幅从上半年开始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全年利润增幅低于收入增幅20.6个百分点,比前11个月扩大7.1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扩大16.6个百分点。由于市场急剧变化,需求陡然不足,产品售价大幅下降,导致前期以较高价格购进原材料的企业的巨大亏损,企业消化库存原材料的压力依然较大,价格倒挂现象较为严重,铝锭价格年初18000元/吨左右,12月份为11000元/吨左右,成本在15000元-16000元/吨;氧化铝成本价是2300元/吨,售价接近2000元/吨,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跌,严重影响了铝工业的经营利润。企业陷入高成本、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经营困境,致使部分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三是企业资金依然紧张。由于经济形势严峻,企业亏损增多,银行放贷谨慎,相当部分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紧张。据调查,与三季度相比,四季度有51.2%的大中型企业认为流动资金紧张,47.4%的企业认为基本正常,只有1.5%的企业认为资金较为充裕。目前,虽然部分原辅材料价格有所回落,但企业前期高价位采购的原材料尚有库存,挤占了企业流动资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四是国内竞争加剧。随着沿海省份出口受阻,产品销售大量转向国内市场,企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目前,世界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加深。由于内需启动明显见效还需一个过程,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将面临需求不足和竞争加剧的双重挤压,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三)部分行业从业人员有所减少
由于需求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凸显,为适应市场,部分企业采取停限产措施,有的企业实行了减薪,还有部分企业正把减薪纳入计划,企业用工需求减弱。2008年12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同比增长3.2%,比9月末减缓1.6个百分点;12月末有12个行业从业人员数比9月末有所减少,其中饮料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纺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橡胶制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等行业从业人员减少较多,这8个行业合计减少1.87万人,占行业从业人员减少数量的95.9%。
(四)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日渐暴露
当前,我省工业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等长期积累的矛盾在市场形势突变情况下的集中暴露。我省现有工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初加工产品为主,重工业中采掘业、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达60%以上,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所占比重近80%。产业层次低,加工链条短,资源依赖度高,产品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点比较明显,高技术类和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产品数量不多、规模偏小,产品竞争力和效率受到制约。煤炭、电力、有色冶炼、化工等能源原料类行业受到市场冲击较大。加工链条短的行业,如铝工业中铝加工环节比例偏低,自备电厂机组容量偏小,煤电铝和氧化铝、铝加工的一体化竞争优势未能形成。我省甲醇产能已达到350万吨,前9个月月均产量在15万吨,12月只有7.7万吨,也是因为加工链条短所造成。企业普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管理方式粗放,不具备核心竞争优势,也是造成我省工业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因素。
三、2009年工业经济形势展望和建议
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加之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同时也要看到支撑全省工业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和条件。一是经过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省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能源、劳动力、资源等要素供给总体比较充裕,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为我们应对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我省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等方面有很大空间,内需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可以更好承接产业转移。三是当前部分资源价格下滑改变不了未来总体上涨的趋势,作为资源大省仍具有一定优势。四是国家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大政方针下,采取了一些短期和长期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为应对复杂经济形势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全省工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结构,进一步扩大投资,提升消费需求拉动,推进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较好。五是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调整,去年12月中旬以来,有色、钢铁、化工、建材等产品价格已开始止跌回稳,中央一系列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只要我们继续在顺应宏观调控中积极应对不利因素,抓住机遇、谋求发展,全省工业经济将会度过“严冬”,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
当前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要落实好国务院制定的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紧密结合实际,发挥我省优势,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克服困难,真抓实干,化挑战为机遇,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量和质的关系,狠抓落实保增长,提高质量促发展。
一要切实加强工业经济运行预警监测。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经常性调研工作制度,提高工业运行监测频率,完善调研分析机制,多部门协调配合,做好对工业运行的日常监测,及时把握工业经济运行动态。当前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变化,认真研究和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企业科学决策;进一步协调解决重要生产要素供求衔接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和主要产品的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研究制定对策,认真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促使全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大政策宣传和服务力度,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用好政策,增强发展信心。对市场前景好、有竞争力的企业予以政策扶持,减轻负担,创造环境,帮助企业克服暂时困境,渡过难关。多数企业困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下降,要帮助其分析原因,降低成本,开发适应市场产品,扩展盈利空间。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资金环境等实际问题。整合出台扶持企业发展的新的资金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担保机制。引导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产销衔接,减少资金占压,防止因企业暂时困难资金供应不足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要严格加强管理,充分挖掘潜力,降低经营成本,确保质量和安全。当前企业经营困难,部分企业减员、减薪,这给社会就业和社会稳定带来隐患,要及早制定相关措施和预案,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三要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改善招商引资和投资环境,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有利时机,结合国内需求结构的特点,围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现代装备制造、有色、食品、化工、纺织服装等产业竞争力,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及早论证,快速推进。结合市场需求,加强薄弱环节和国家鼓励的行业投资力度,在改善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尽快形成一批新的生产能力,补充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抓紧研究消费市场规律,把握新一轮消费增长点,及早谋划和新上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着力改善民生的大项目,增强工业增长的稳定性,改善工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资源整合,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终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抓住时机,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扩大循环经济试点,推动节能降耗工作开展。支持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等行业用好国家政策,进一步发展壮大。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是科技的竞争,要抓住时机,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培训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素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三篇: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5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企业效益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71.36亿元,增长13.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价)196.69亿元,增长16.3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现价)82.82亿元,增长20.66%;重工业增加值(现价)113.87亿元,增长11.53%;轻工业增长速度超过重工业9.13个百分点;股份制经济工业增加值99.39亿元,比去年增加21.46%;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127.93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2.34%。其中: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68.86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5.91%。公有制工业工业增加值135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1.49%,非公有制工业工业增加值61.68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4.55%;高技术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35.35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6.16%。市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86.4亿元,同比增长18.08%;产销衔接较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利润大幅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1.8亿元,同比增长26.7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16亿元,同比增长18.2%。工业重点行业中的烟草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仪器仪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等行业增势强劲。主要工业产品中比2004年同期增长较快的有:卷烟(10.33%)、彩色电视机(19.09%)、啤酒(18.51%)、数控机床(18台,增长38.46%)、化肥(61.69%)、移动电话机(82.84%)、中成药(28.44%)、轮胎外胎(4.41%)、水泥(4.04%)、黄磷(17.60%)、磷矿石(4.35%)、轴承(840.57%)、铝材(19.73%)、铁合金(12.86%)、汽车配件(5.77%)、铝(2.31%)、成品钢材(10.96%)等。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出口交货值为24.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58%,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4.56%,比去年同期降低2.06个百分点;完成的新产品产值为49.0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66%,占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去年的11.01%下降到8.59%,下降了2.42个百分点。2005年,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前高后低、非公有制工业增长快于公有制工业、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九大行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等特点;其中,九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38.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3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80%,与去年基本持平;实现工业增加值158.9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15%,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3.7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83%,比去年同期提高1.73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达98.62%。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增长,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取得进展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完成35.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16%。贵州汇通华城楼宇自控设备,益佰、益康、新天、汉方、同济堂、圣济堂、宏宇等药业新药开发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成。我市72家制药企业今年生产经营情况良好,生产产值达48亿元。全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5.22亿元,同比增长25.33%。其中:中央项目完成投资28.53亿元,同比增长27.37%;地方项目完成投资46.69亿元,同比增长21.49%。实施重大项目带动,继续推进我市重点技改项目建设,顺利完成了开工建设、建成投产、达产增效30个重点项目。组织实施省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4项,组织申报7个财政部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完成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项。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有6家企业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授牌,占全省获得授牌企业的54.5%。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有24个产品(项目)获得贵州省十一届(2003-2004)优秀新产品暨优秀技术创新项目奖励,占全省获奖产品(项目)总数的41.4%。2005年,贵州双开司综合利用黄磷尾气2万吨甲酸项目、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新型抗肿瘤药物――注
射用盐酸拓扑替康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及原料药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项目、贵州汇通华城楼宇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项目、威门药业贵州道地苗药“头花蓼”、同济堂制药淫羊藿中药材抚育种植及提取物加工、新材料矿业耐高温多孔泡沫特种陶瓷等一批在建高新技术项目正在抓紧实施;申请到国债的高新技术项目有: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新型抗肿瘤药物――注射用盐酸拓扑替康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及原料药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项目、贵州汇通华城楼宇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项目。
(三)企业体改力度加大,国资重组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筑党发〔2003〕35号文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配合市资产重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参与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重组的协调工作。办理“退二进三”企业的土地出让金返还共10户企业,返还金额960万元。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开发项目55个,向国家开发行贵州分行推荐企业(项目)33户(个),共申请贷款金额1.77亿元,获得贷款企业23户,获贷款金额1.32亿元。认真组织申报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申报工作,全市有24户企业获得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总资金590万元。
(四)非公企业发展快速,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08亿元,为年计划目标204亿元的101.96%,同比增长17.2%;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完成106.01亿元,为年计划目标的101.87%,同比增长20.21%;30户重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0.93亿元,为年计划目标的113.33%;实现税收5.17亿元,为年计划目标的109.91%。按国家对新型企业的划分标准,截止2005年底,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8户,中小企业680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8.8%;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行业分布上,已由制造、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业等领域为主,开始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重化工等领域拓展。一方面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市场,另一些中小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改制、联合、“退二进三”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重组,推进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并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结构上正在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全市产值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71户,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34户,占19.89%,形成了京瓷振华、老干妈风味食品、益佰制药等一批龙头企业,造就了西洋肥业这一非公有制大型企业。益佰制药成为省内首家上市的非公有制企业;2005年,30户重点非公企业纳税达5.2亿元,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纳税额达1亿元以上。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达(现价)374.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5.61%,同比增长15.1%;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现价)108.5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5.16%,同比增长15.6%。
回顾我市“十五”工业发展,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工业发展一直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竞争和自身资源及环境约束方面的挑战,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集中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层次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小、产业链和供应链不完善、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积聚度较低的情况,存在着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等问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6年目标及任务
结合2005年完成情况,2006年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全市工业总产值预计增长1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确保增长14.5%,力争20%左右;工业产品销售率95%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盈利;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7%,力争18%;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上升2%;更新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0%以上;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160万吨,节约能源、原材料价值1.5亿元,16户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取得实效,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万元总产值综合能耗下降5%。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是按照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确保投资重点,通过技术进步改造或高新技术产业化来提升传统产业,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二是组织重大技术改造项目30项,确保开工建设黄果树集团贵阳卷烟厂异地改造、中外合资前进CMA橡胶轮胎有限公司200万条半钢子午胎生产线等项目;加大协调工作力度,积极促成贵阳中化开磷化肥有限公司60万吨/年硫基复合肥技改、贵州水晶有机化工集团公司汞污染治理技术改造等项目按期建成投产。三是继续加大技术改造的贴息支持力度,以调动全社会的投资投入技术改造;四是强力推进我市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启动“1261”工程。五是组织实施国家、省和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加快铝工业、磷化工、煤化工、卷烟工业、特色食品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现代中药业、新材料等领域的开发利用,进一步促进产学研联合,提升现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水平,加快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六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财政、金融大力支持的企业技改投资机制,多渠道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七是加强项目规划管理,与财政、土地、环保、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工作协作,完善项目监督,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二)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积极推进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抓紧现代农业、中药现代化、新材料、制造业信息化、西部专项、电子商务、工业自动化等专项的实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力争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抓好贵州汇通华城楼宇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项目、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新型抗肿瘤药物――注射用盐酸拓扑替康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及原料药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项目等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项目投产达产,以核心技术带动下游生产,形成产业链。抓好贵阳舒美达制药厂有限公司贵州苗药珊瑚姜产业化、贵阳市三联乳业奶牛胚胎移植技术推广应用、贵阳黔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血液制品――狂犬病、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等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以名牌产业为中心,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提高特色支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益佰制药、老干妈等特色知名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积极组织申报机床工业、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国产化项目,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抓紧实施“1261工程”,推动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
(三)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资重组和国企改革步伐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一是加快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步伐,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改革,市属国有商业企业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基本实现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加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组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以股份制改造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工作;二是积极推进资产重组,使国有资本尽快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提高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和效益,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三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四是积极推进投资、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对政府投资项目逐步实行重大项目公示制,建立政府投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进“代建制”,全面实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不断扩大采购范围和规模。
(四)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步伐,实现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优化中小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配合市减负办,治理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减轻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负担。切实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规划和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市场,参加各种投资展销会,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进和拓宽服务手段。
着力推动和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充分利用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分行达成的下一步贷款协议,在工作中加大对我市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开发和扶持,确保3亿元贷款额度,力争完成5亿元贷款额度。加快发展资源禀赋型优势产业,抓好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兖矿50万吨合成氨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进一步支持西洋肥业、益佰制药、老干妈等一批重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加快发展步伐,争取完成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2006年的发展目标: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确保增长17%,力争18%;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使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篇: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7年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一)整体实力不断攀升
工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56亿元,增长16.1%;实现工业增加值244.7亿元,增长15.1%,增幅比2006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于“十一五”规划目标0.1个百分点。其中,市属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5.8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工业增加值106.9亿元,同比增长14.4%。实现利税165.9亿元左右,其中利润58亿元左右,分别增长21.2%和24.5%以上;全年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203.6,创历史最好水平。
支柱产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市“十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同比增长16.1%;实现工业增加值205.4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79.4%、84%,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0.2及0.5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净增产值94.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净增总量的79.5%,净增量比例高于总量比例0.1个百分点。其中,铝及铝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1.8亿元,增长23%;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2.4亿元,增长21.2%;电力工业及食品工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04.3亿元、34.7亿元,均增长16.2%;磷煤化工完成工业总产值102.3亿元,增长14.5%;烟草工业及医药制造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70.6亿元、66.4亿元,分别增长7.8%、6%。
重点企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产值上亿元企业117户,比2006年净增16户,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5.4%,比2006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24户,净增6户;10亿元以上企业9户,与2006年持平;20亿元以上企业6户,净增1户; 50亿元以上企业3户,即中铝公司、贵阳卷烟厂、贵阳供电局,实现产值分别为83.9亿元、69.9亿元、64.2亿元,同比增长11%、8%和18.7%。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8%;其中,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1.1亿元,同比增长16.3%;完成工业增加值70亿元,同比增长15.4%;全市30户重点非公有制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16.8亿元,增长15%。
(二)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顺利开展。编制了《贵阳市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和《贵阳市磷化工清洁生产规划》规范性文件;完成了对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申报条件的39户企业的46个产品约5000万元税费减免的现场初审工作。纳入全市节能考核的28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下降至1.73吨标准煤,比2006年下降3.89%,比全年目标降低22%;全市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实际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达195万吨,比上年增加14.7%。清洁生产及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积极推进。2007年,以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水泥厂为试点,清洁生产及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制定清洁生产方案40余项,并实施了30项,节约成本6000余万元,是我市首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贵州水泥厂制定清洁生产方案211项,实施了165项,共节约成本2200余万元。
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强制推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要求,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0户。同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认真组织申报淘汰落后产能的有关补贴。
(三)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投入进一步加大。2007年,全市技术改造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达110.3亿元,增长22.8%。其中,地方项目投资86.9亿元,总量的78.8%;工业技改成为投资重点,完成投资90亿元,占总量的81.7%;制造业投资居首,达73.5亿元,占总量的81.7%。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多功能工程车、贵州轮胎(集团)有限公司、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重大投资技改项目进展良好。
新产品开发成效显著。2007年,我市有30个产品获优秀新产品、新技术奖,其中有5项另获专利优秀新产品、新技术称号;64个产品(项目)获市2007年技术进步奖。
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我市完成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5项;完成重点产学研联合项目8个,实施了20-30吨工程机械液压及电子控制系统等具有重大影响的自主创新项目,基本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联合模式,企业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2007年,我市有5家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授牌,占全省的33.3%,累计达57家。其中,贵阳市属企业有国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6家,其中国家级2家,分别为轮胎、益佰技术中心;“老干妈”公司的企业技术中心,设有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是一种规模较大、级别较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二、2008年工作安排
2008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完成工业总产值900亿元;工业增加值确保增长14%,力争16%;产品产销率达95%以上;
——力争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25亿元;完成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项;完成“产学研”联合项目6-8项;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下降5%,达到2.11吨标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确保比2007年降低4.1%,力争比2007年降低4.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200万吨;
——非公经济增加值确保增长17%,力争19%;
——完成12户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
——推荐3户企业进入上市审批程序,整合进入上市公司。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把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大力振兴和发展装备制造业。坚持“装备主机为龙头、专业化协作配套为支撑、产业基础平台建设为保障、集群式发展为目标”的思路,积极打造铸锻造、工模具、热表处理等基础装备制造业平台;打造工程机械及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特种数控机床及零部件、航空航天零部件等重点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全面启动规划建设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组织实施詹阳重工生产流程布局改造和装配线技改、险峰机床厂异地搬迁、贵阳工具厂数控铲齿刀磨床产业化等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技术改造项目。
大力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支持开阳息烽磷煤化工基地、清镇煤化工基地、白云铝及铝加工基地的建设,重点抓好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开阳化工股份50万吨合成氨、中铝贵州分公司氧化铝挖潜技改;支持和鼓励安达磷化工黄磷尾气生产6万吨/年甲酸钠项目、紫江水泥120万吨磷渣水泥项目、黔能天和黄磷尾气发电项目、国华天鑫磷业综合利用磷渣制备高细高活性微粉等循环经济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特色食品工业。重点支持“老干妈”清真食品生产线建设、水豆豉车间改造、出口产品车间技改等项目实施; 支持“老干爹”、“乡下妹”、“苗姑娘”等第二梯队辣椒制品生产企业加快发展;促进“康乐豆业”、“中意”、“云雾”等品牌豆制品规模化生产。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促进铝工业、磷化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优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贵阳华翔半导体四英寸晶园芯片生产线、贵阳高新阳光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能级多晶硅产业化等项目建设。
(二)坚持把强化经济运行协调、优化要素配置作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是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结合我市实际,着眼长远,及时提出应对措施,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二是强化经济运行的预测、预警和分析,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事前预警与事后分析的结合,着重分析月度与季度目标完成情况,确保全年目标顺利实现;三是切实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切实做好“煤、电、气、运”协调服务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积极推进银企结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三)坚持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是加强节能管理基础工作,按照《贵阳市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及《2008年贵阳市节能工作实施意见》,抓好对企业和主管部门的指标考核和监控;制订节能管理制度,落实节能措施,明确节能管理责任人及专职工作人员;二是着力抓好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主要抓好市重点监控企业(含列入省重点监控的16户)的节能降耗考核工作,做好主要产品能耗考核指标和节能量目标下达工作。2008年,将在重点监控企业中选择3-5户进行能源审计,选择10户重点企业开展国际、国内同行业能耗先进水平对标活动;三是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展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森林“三剩物”、建筑废料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四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按照省经贸委要求,制订并落实好我市2008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四)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体系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环节
一是搞规划,对发展所面临的技术瓶颈、技术应用等问题进行认真研究,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推进技术创新能力的较快提升;二是加大投入,对涉及行业共性、关键、核心的技术加大支持力度;三是加强平台建设,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为重点,大力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机制,促进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四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探索激励、考核、培训、监督机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2008年,重点抓好20-30吨液压挖掘机液压及电控系统开发、经济型数控磨床以及系列产品开发、CXS楼站式粉碎工作站的开发等技术创新项目;争取新增3—5家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五)坚持把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作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强力推进工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整合中小企业担保、科技风险投资等投融资机构,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为目的、实现政府产业发展战略为目标,创新政府项目管理和资金的使用方式,探索建立产业投融资平台。2008年,初步建立政府性产业发展基金和“专业化、市场化”的基金运作管理机制。
积极做好企业上市工作。一是早规划、早准备,对有上市可能的企业进行跟踪并帮助其进行上市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为企业上市营造良好氛围;三是明确专门机构、人员对企业上市工作及时跟进,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各类问题,进一步加大上市工作力度。
加快推进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坚持“破产不破生产力,破企业不破产业”的理念,按照“统一领导、规范操作、妥善安置、分期分批、稳步推进”的原则,实行包保责任制、严格问责制和风险抵押金制度,确保2008年完成我市已获国家批准的14户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
(六)坚持把实施大企业带动、强化产业协作配套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经营团队、财务状况、产业发展等方面考察,对发展前景良好、行业带动强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形成1个100亿元级的特大型企业,3个50亿元级中型企业和一批10亿元级“小巨人”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做好配套服务,形成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形成工程机械、特种数控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紧密战略联盟或企业集团,以此推进铸锻件、结构件、通用零部件、电机、电子元器件等的专业化、社会化协作配套;积极支持老干妈以及第二梯队辣椒制品企业的发展,并带动包装、标签、密封材料的配套以及原材料基地建设。
(七)坚持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是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非公36条”、省42条和市有关文件精神,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发展环境;二是按照“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模式,重点抓好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市中小企业信息网的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三是加紧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进行磋商,促进3亿贷款尽快落实,不断提升融资能力与水平,为非公企业加快发展提供融资条件。
第五篇: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6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企业效益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现价)完成666.53亿元,增长14.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价)227.37亿元,增长15.08%。其中,轻工业增加值(现价)86.75亿元,增长11.49%;重工业增加值(现价)140.63亿元,增长17.45%;轻工业增长速度落后重工业5.96个百分点;股份制经济工业增加值129.91亿元,增长18.36%;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152.17亿元,增长12.83%,其中: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71亿元,增长9.92%。公有制企业工业增加值157.25亿元,增长12.65%,非公有制企业工业增加值70.13亿元,增长20.72%;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37.26亿元,增长11.92%。市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37.68亿元,增长16.97%。产销衔接较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05%。利润大幅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45.9亿元,增长68.3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6.79亿元,增长76.39%。工业重点行业九升一降,这十大行业中除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下降16.85%外,其它九大行业仍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其中,九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0.58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5.5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60%,实现工业增加值187.35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5.7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2.40%,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达86.19%。主要工业产品中比2005年同期增长较快的有:卷烟(1.81%)、彩色电视机(0.55%)原煤(18.22%)、啤酒(37.71%)、数控机床(23台,增长27.78%)、化肥(62.37%)、中成药(26.28%)、轮胎外胎(4.24%)、水泥(22.18%)、焦炭(7.84%)、成品钢材(10.33%)、铝(59.26%)、钢芯铝绞线(3.44%)、铁合金(64.56%)、汽车配件(30.18%)、挖掘机(69台,100.84%)等。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出口交货值为22.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7%,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3.57%,比上年同期降低1.14个百分点;完成的新产品产值为42.7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74%,占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70%下降到6.41%,下降了2.29个百分点。2006年,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前高后低、非公有制工业增长快于公有制工业、轻工业增长慢于重工业,重工业的主体地位不变。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增长,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中铝集团四期电解铝、中化开磷股份公司20万吨湿法磷酸、振华集团车用电子组件生产线等一批项目达产增效。海信液晶电视、贵州蓝天科大年产10万吨超磁致伸缩材料、华烽电动轮椅生产线等建设项目已建成投产。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开阳双开司黄磷尾气综合利用2万吨甲酸、兰花水泥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山东兖矿50万吨合成氨、中铝股份贵州分公司40万吨氧化铝扩建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贵阳卷烟厂异地搬迁、黔能天和甲酰胺、贵州铝厂10万吨铝合金圆铸锭等项目已开工建设。企业竞争力增强,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贵阳黔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贵州汇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重组后,产值和效益大幅增长。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取得进展
全市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完成37.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2%。贵州汇通华城楼宇自控设备、贵阳黔峰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人体免疫球蛋白、贵州益佰、维康药业、汉方制药、同济堂制药、圣济堂制药等药业新药开发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全市72家医药企业2006年生产经营情况良好,生产总产值达62.98亿元,同比增长30.02%;工业销售额49.06亿元,同比增长35.51%;纯利润3.81亿元,同比增长43.35%。产值1亿元以上的有18家,5000万元至1亿元的有13家;单一产品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有15个;全市药业现有国药准字号药品1110个。全市技术改造投资累计完成89.78亿元,同比
增长19.42%。全市完成技术更新改造施工项目共762个,同比增长32.52%。其中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456个,累计完成80.08亿元,占全市总投资89.2%。2006年,全市“三个一批” 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共30个,技改项目运行良好的有:贵州大力士轮胎有限责任公司40万条全钢子午线生产线项目、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项目、清镇煤电公司45万吨/年煤矿坑口项目等10个开工及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贵州益佰杏丁、艾迪注射液生产线技改项目、险峰机床厂高精度轧辊磨床等10个项目已全部建成投产;10个达产增效项目运行良好,促使这批企业2006年实现产值165.45亿元,同比增长27.76%,实现利税36.59亿元,同比增长44.33%。认真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切实加强管理服务。其中:实施财政部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项,获得资金支持280万元;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4项,获得资金支持320万元;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34项,资金扶持445万元;项目总投资8.7亿元,项目完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14.46亿元,利税26.14亿元。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2006年,全市企业技术中心有46家,其中市属企业技术中心3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有2家,分别是贵州轮胎股份和贵州益佰,其余29家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有6家企业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授牌。
2006年,贵州双开司综合利用黄磷尾气2万吨甲酸项目、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新型抗肿瘤药物——注射用盐酸拓扑替康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及原料药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项目、贵州汇通华城楼宇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项目、威门药业贵州道地苗药“头花蓼”、同济堂制药淫羊藿中药材抚育种植及提取物加工、新材料矿业耐高温多孔泡沫特种陶瓷等一批在建高新技术项目正在抓紧实施;贵州民族制药大果木姜子栽培及制剂技术开发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贵州博士文化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数码相机图像打印彩色材料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贵州宏宇药业年产500万瓶保妇康泡沫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国债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申请到国债的高新技术项目有:贵州省小油桐生物柴油种植示范工程项目。
(三)非公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2006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工业增加值251.1亿元,同比增长18%,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到58.4%;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50.08亿元,同比增长20%。30户重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1.06亿元,为年计划目标的106.59%;实现税收5.7亿元,为年计划目标的107%。按照国家对工业企业新的统计口径划分标准,截止至2006年底,我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326户,其中:大中型企业有33户,轻工业150户,重工业176户。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6.51亿元,同比增长20.83%;完成工业增加值70.13亿元,同比增长20.72%。全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现价)190.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25%。全年累计工业产销率为88.07%,比上年同期降低1.36个百分点;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74.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27%;实现利润总额9.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96%;实现利税总额170.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22%;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62.99%。2006年,全市全年非公有制工业经济运行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1)非公有制工业增长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和公有制工业的增长。(2)非公有制工业占全市比重继续加大,较上年提高0.71个百分点。(3)主要非公有制工业行业增长较快。(4)由于受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有限公司和京瓷振华通信设备公司产值大幅下降的影响,全市出口交货指和新产品产值继续下降。(5)工业产销率过低,主要受医药制造业工业产销率过低的影响。(6)各区县市地域的非公有制工业发展不平衡。(7)经济效益总体较好,但个别行业亏损严重。
二、2007年目标及任务
结合2006年完成情况,2007年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确保增长16%,力争18%。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00亿元,完成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个,产学研项目6~8个。非公有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确保比上年增长17%,力争达到18%。纳入市节能降耗考核的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4%,力争达到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比上年目标增长10%以上,达到180万吨。
(一)积极做好协调服务,确保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围绕市政府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部署和预期目标要求,狠抓落实。二是加强经济运行的预测、预
警和分析。三是继续实行流动资金贴息政策,支持我市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生产企业快速发展。四是着力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抓好工业经济增长点的综合协调服务,确保工业经济增长点的顺利建设及建成投产。
(二)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支柱产业做大、高新产业做强、传统产业做精、劣势企业淘汰”的目标,不断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铝业、磷化工、煤化工、卷烟、特色食品、现代中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强力推进70余个产业续建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建设30个新上产业项目。继续抓好开磷集团磷铵、贵州开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合成氨、黔能天和公司黄磷尾气发电、息烽合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磷渣利用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快清镇电厂2×60万千瓦异地技改、贵阳卷烟厂异地搬迁、老干妈公司扩建工程、贵州轮胎年产40万条全钢载重子午胎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贵州詹阳多用途工程车技改一期、贵州威顿电子级磷酸生产、贵州劲嘉新型包装材料生产等一批项目。抓好开阳、息烽磷化工产业基地、清镇煤化工和铝工业基地、小河国产装备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白云铝工业和新材料等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龙洞堡食品工业园、扎佐医药工业园等建设力度,使之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四是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降耗指标。
(三)努力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坚持技术创新,严格禁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资源浪费,鼓励传统优势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先进装备制造国产化。二是鼓励和引导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施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技改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自身竞争能力。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解决企业资金瓶颈问题,加大技改资金引导力度。四是继续抓好现有国家级、省级企业中心建设,重点帮助和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争取能有5~7个技术中心能通过国家和省级认定;争取完成产学研联合项目6~8项,强化产学研结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资重组和国企改革步伐
一是继续加大企业的改革改制力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确保完成国企改革重组50户,力争完成60户。二是继续做好国有企业破产工作。按照“统一领导、规范操作、妥善安置职工”的原则,一方面积极稳妥的抓好国家批准的政策性企业破产项目的实施工作,按计划逐户实施,成熟一户,启动一户。另一方面继续做好依法破产企业的各项准备工作,予以适时推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三是认真贯彻落实我市《关于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实施意见》,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五)着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一是提升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高能耗传统产业,推广节能技术。二是制定《贵阳市节能监察办法》,对贵阳市行政区域内的高能耗企业、机关、商厦、宾馆等进行节能监测,强化节能监督检查。三是加强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做好进行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工作。四是做好“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目标的分解考核,做好“工业固体废弃物”首次纳入对区(市、县)目标考核工作。五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森林“三剩物”、建筑废料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利用粉煤灰、磷渣、磷(氟)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建材产品及新型墙体材料。
(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中小企业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中小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协调服务,继续加强对规模以上重点非公有制企业的跟踪监控。继续做好市政府与国开行贵州分行确定的小额贷款平台建设工作,确保扶持贷款额达到3亿元,力争达到5亿元。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测算体系;继续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培训和信息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