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潮安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潮安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我省重大的发展战略之一,是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围遶省委、省政府的这一中心工作,省政府参事室组织参事开展了多次调研和参政谘询活动,9月7日—10日我室组织由省政府参事和有关专家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的调研组赴粤东地区的潮安县等地进行调研。潮安县是粤东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县,在工业化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食品、印刷包装、不锈钢产品、服装、卫生陶瓷和皮塑制鞋等六大支柱产业均形成了产业集群。培育瞭如笑咪咪、雅士利、华海、嘉香、联和等一批名牌企业。然而,调研中也发现,潮安县在工业化进程中,遇到如土地、人才、区域协调等方面的问题。本报告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潮安县基本概况
潮安县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处韩江中下游,韩江贯穿全县南北96公里,南连汕头经济特区,县城距汕头港、汕头机场各十多公里,处于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金三角”地带。
全县共有18个镇、461个行政村和1个林场,总面积1238.77平方公里,人口约107.21万人。1991年12月,潮州市升格扩大区域,潮安县恢复建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全县已形成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协同发展的局面,县域经济发展较快。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33亿元,比1992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15.26%。潮安县先后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全国农村改厕普及县、全国电气化县、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近期目标达标县等称号,耕地保护、造林緑化、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工作顺利通过省验收达标,万峰林场已成为省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全县共建成上等级公路662.84公里,实现了县通镇道路硬底水泥化和“村村通”目标。广梅汕铁路贯穿西南部,并在县城庵埠镇设立客货站场。汕汾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汕揭、潮揭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与潮汕公路、安揭公路、安黄公路等三条出口公路形成交通畅通的运输网络。
二、形成若干产业集群
潮安县奉行“工业立县”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印刷包装、服装、五金不锈钢、陶瓷、皮塑制鞋等六大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产业集群。2003年,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共有不同规模生产企业4000多家,其中达到规模上企业125家;实现产值128.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7.4%;实现增加值29.29亿元,占全县GDP的31.72%;实现出口总值1.82亿美元,占全县外贸出口总值的88.08%。
食品产业集群。以庵埠为中心,扩展到古巷、金石、江东、东凤等镇,这些镇规模有不断扩大趋势。全县现有食品企业近870家。其中庵埠镇750家,有雅士利、佳宝、康辉、佳香、笑咪咪、威士雅、安乐等一批骨干企业;古巷镇有食品企业25家,其中华海水产有限公司是潮安县食品出口龙头企业;江东镇有4家食品企业,其中真美集团获得肉类制品出口质量认证企业;东凤镇共有各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83家;金石镇初具规模的食品类企业有7家。食品业主要产品有凉果、糖果、饮料、营养食品、保健食品、膨化系列和肉类制品、烤鳗制品、蔬菜腌制品等十八大类、二千多个品种。2003年,创工业产值28.6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5%;出口总值5230万美元,占全县外贸出口总值的25.31%,其中华海水产有限公司出口4181.9万美元,占全县外贸出口总值的20.24%。
印刷包装产业集群。分布于庵埠与东凤两镇,现有企业480家,主要为本地及国内相关行业提供配套服务。其中,庵埠镇现有印刷包装企业450家,拥有华业、中港、宝佳利、阳天、彩达、美达、龙彩等一批骨干企业;东凤镇有印刷包装企业30家,拥有各种印刷生产设备60多台(套)。整个行业已形成从油墨、粘合剂生产、薄膜材料经营到电脑设计、电雕制版、凹凸彩印一条龙配套完整的行业结构。产品主要为食品包装材料、药品包装材料两大类,出口较少。2003年创工业产值24.8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3%。
服装产业集群。是潮安县发展较早的传统产业。主要产品有抽纱、刺绣、机绣、珠绣、晚礼服、针织品、梭织品等八大类。产品远销港澳、东南亚、欧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部分产品在国内占有一定市场。2003年实现产值22.9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2%;出口总值2620万美元,占全县外贸出口总值的12.68%。企业主要分布在江东、龙湖、浮洋、东凤、彩塘、沙溪、金石、磷溪等镇,现有企业近1000家。江东镇是生产服装的专业镇,共有较上规模的服装生产企业46家。该镇以机绣服装进出口公司为龙头,2003年全镇服装出口总值1840万美元,占全县同行业出口总值的70.23%;睡袍出口量居国内同行业第二位。浮洋镇现有服装生产企业205家,2003年全镇服装企业实现产值4.09亿元,占全镇工业产值30%。龙湖镇现有服装生产企业34家,2003年实现产值和加工值1.76亿元,拥有丽源、享达、金绣、龙盛等规模企业和出口大户。彩塘镇共有服装企业7家,2003年实现产值4500万元。东凤、沙溪、金石等镇服装行业发展状况良好,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五金不锈钢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彩塘镇,并逐步向金石镇、东凤镇等周边镇区发展。彩塘镇现有五金不锈钢生产企业750家,从业人数约2.5万人,年产值约19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70%。培育了联和、顺发、创生、思宝、振龙等一批骨干企业。主要产品有不锈钢厨餐具、不锈钢建筑饰品、日用品系列、医疗器械、整套型材生产系列和汽车配件等六大类、上万个品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出口规模也不断扩大。2003年,实现工业产值21.4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1.2%;出口总值2400万美元,占全县外贸出口总值的11.62%。
陶瓷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两个地区:一是以生产卫生洁具为主的古巷、凤塘两镇;一是以生产圣诞及工艺陶瓷为主的浮洋、龙湖两镇。全县现有陶瓷生产企业1320家。形成了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配套加工到销售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涌现出天健、华中、欧美尔、康纳、金山、裕利、加信、嘉利等一大批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生产企业以及金鹿、金澳特等一批产品上档次企业,并有非凡、华中、永盛等19家企业获自营进出口经营权,拥有“恒洁”“金山”“梦佳”“康纳”“欧美尔”“科陶”“COCO”“YOYO”等80多个品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均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凤塘镇受凤溪、古巷的辐射带动,近年来以生产卫生洁具和日用陶瓷为主的陶瓷工业发展迅猛,全镇共有陶瓷生产企业267家,其中规模上企业9家。龙湖镇、浮洋镇分别有陶瓷生产企业400家、228家,其中规模上企业分别为3家和4家。主要产品圣诞陶瓷及工艺资产品出口港澳、东南亚、中东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2003年,实现工业产值20.0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5%,出口总值4850万美元,占全县外贸出口总值的23.47%。
皮塑制鞋产业集群。是潮安县正在形成的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东凤、彩塘、庵埠、龙湖四个镇。现有企业160多家,其中东凤镇25家,彩塘镇90多家,庵埠镇30多家,龙湖镇18家。皮塑制鞋企业主要分两类:一是制造成品鞋企业、产品主要有各式PU、PVC泡沫全塑凉、拖鞋和皮鞋,如东凤镇的众利、华达、鑫华、彩塘镇的顺兴利、翡翠、华荣、劳特斯等;二是生产各式配套产品企业,产品主要有鞋跟、各式电木配件等,如彩塘镇的胜发、东佳等。2003年实现工业产值10.8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7%;出口总值3100万美元,占全县外贸出口总值的15%,其中众利实业有限公司出口1051万美元,占同行出口总值的33.9%.三、潮安县经济发展在粤东的地位
潮安县由于工业化进程较快,从而促进了整个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都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与周边县、区比,潮安县显示出在粤东的经济强势地位,其产业集群在粤东具有一定的领头效应和示范效应。
1.与周边县、区相比经济实力雄厚。潮安县与本市的湘桥区、饶平县相比,2003年工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税收收入、出口总额均处于领先地位。与临近的澄海市、揭东县相比,在经济总量上,高于澄海市,但低于揭东县;从人均水平来看,均低于澄海和揭东。
2.六大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从六大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潮安县已基本形成了庵埠的食品、印刷包装,彩塘的五金不锈钢,江东的机绣、服装,古巷、凤塘的卫生陶瓷,龙湖、扶洋的工艺陶瓷,东凤、彩塘的皮塑制鞋等不同特色的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并成为潮安县工业的基础和支柱,并带动了周边镇同行业的发展。
3.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和产品。全县有“雅士利”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一项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雅士利”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金都”牌咸菜、“顺发”、“思宝”牌不锈钢真空杯、“华孚”牌冻烤鳗等7项产品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汾煌”、“佳宝”、“雅士利”、“佳香”、“华孚”、“笑咪咪”、“康辉”等7件商标获“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有152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4500项产品获国家专利。全县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在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市场销售网络。
4.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为依托,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专业镇和较上规模的大中型企业都相应成立科技创新机构,企业创新能力及产品技术含量较大程度提高。目前,全县有威士雅、顺发五金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有安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威士雅“基因工程研究中心”等民营企业科研机构10多家。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5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13项、省级科技计划65项。
四、潮安县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潮安县工业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规模扩大,从而出现了四大亟需解决的新问题:
1.工业用地问题。用地难问题在潮安县普遍存在。一是由于潮安县预留工业用地少,因此,不少企业在创业阶段是用村、镇中的民居进行生产,而在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后,政府没能给予解决扩厂搬迁所需用地,导致目前潮安县产业集群主要布点与居民住宅相互交错。结果是,以前小规模生产时可以将就的车间,现在已无插针之地,个别企业由于生产场地狭窄,人员拥挤,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而大部分规模扩张快、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因缺乏用地,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此外,由于各镇缺乏长远的统一规划,或者有规划而无法实施,导致各镇道路交通建设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小而散”、“遍地开花”的现象,陶瓷、不锈钢企业因其产业特点需占地较多,扩大生产用地更加困难。
2.行政隶属关系问题。第一,行政管理链条方面:潮安县的经济规模在潮州市所有县(区)中最大,因而其资源需求相对较其他县(区)要大,而且与省一级的机构联系也更直接,然而,由于多了市一级行政隶属关系,导致行政管理链条长,环节多;个别机构对其发展支持不足,资源截留严重,制约了潮安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区域协调方面。潮安县处于潮州和汕头市的中间位置,从工业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来说,与潮州市有经济发展、行政隶属的关系,与汕头市在各种经济方面上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加上地域上与汕头市接壤所存在的问题(如排污出口经汕头市出海工程),使潮安县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3.区域人才问题。粤东地区人才普遍缺乏。潮安县由于工业增长快,产业扩张和升级迅速,这一问题更为明显。其中既有当地环境对人才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又有政府和企业引进和留住科技人才和管理型人才能力较弱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粤东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水平与珠三角比落差较大,人才吸引力不足,本地人才外流现象普遍,多数企业所吸纳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外来工或农民工,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相对较低,高科技人才和现代化管理人才缺乏。此外,也与潮安县的学习、休闲等方面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未能创造一个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环境有关。
4.产业结构和组织问题。六大支柱产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科技含量较低。如:食品行业中的凉果生产大都还是采用传统制作工艺,设备简陋,产品只是经过晒干、腌制等简单的加工制成的,技术含量较低,且卫生、营养、环保等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陶瓷行业存在着原材料质量不高、制作工艺流程简单等问题。不锈钢行业家庭作坊式较多,设备水平相对较落后。县、镇政府对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仍需努力。从产业组织看,企业内部管理相对落后,机制不够健全。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原有经营管理水平上,未能引进和融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粗放经营,企业生产质量和效益提高缓慢;六大工业支柱产业不同程度存在“散、小、同”现象;大部分企业尚处于模仿为主阶段,开发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区域内同行业无序竞争、各自为战,特别是皮塑制鞋业和服装业,还没有成立自己的行业协会,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差。
五、潮安县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潮安县已形成六大产业集群,幷且其产品品牌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这在全国是较为少见的,在粤东近年经济低迷的形势下仍能保证较高速度发展这一现实,就说明瞭这个县的经济活力强大,所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新问题,解决得好有利于推动潮安县成为本省的经济强县,成为粤东的经济明珠,解决不好则可能导致潮安县长期艰苦创业形成的六大工业产业集群很快散架,因此省政府应给予重视和支持。潮安县也不应坐等政策,而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想办法,解决潮安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两个层面的建议供有关领导决策参考。
(一)省政府层面
1.协调潮州、汕头两地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由省政府有关部门出面组成协调机构,制订粤东韩江下游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规划并予以实施。
2.对潮安县给予一些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
3.因地而异,采取特殊政策解决土地需求问题。规划管理部门要在执行中央政策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县域进行土地需求调研,并上报国家争取优惠政策,适当协调用地,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所需的土地问题。
4.组织有互补优势的县结成经济发展战略联盟。由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组织协调机构,一方面起牵头、协调作用,使工业用地比较宽裕的县与粤东或其他工业发展快而用地紧张的县结成战略联盟;一方面在土地征用、税收、用工、县级财政收入等方面设计新政策,让战略联盟双方既能解决问题,又有实惠。
5.对粤东人才需求出台新政策。省政府有关部门出台新的人才鼓励政策,对到粤东工作的毕业生、工程师以上人才,给予户口、补贴、住房等优惠。
(二)县政府层面
1.通过完善规划,加强土地二级市场管理,解决发展用地问题。加强工业用地资源管理,在确保全县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通过土地置换、兼并、易地保护、易地开发等形式,解决好企业发展用地问题。县、镇规划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产业优势,合理利用及集约利用土地,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
2.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潮安县的传统产业,不断淘汰落后技术。通过加大投入,积极推动建立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或研发中心,形成技术依托。积极支持建立各种形式的公共创新平台,帮助中小骨干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向国家、省、市、对口部门申请各类政策性扶持资金;同时从县级财政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省、市以上扶持项目的配套。
3.通过机制创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对企业的各类人才在户口迁移、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方面提供便利。同时要加大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积极推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经营者阶层向企业参股,以及对有贡献的经营者和科技人员奬励企业股权等方面的探索,在公司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员工持股的改革。
4.引导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素质。政府要主动引导企业建立现代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引导企业以引进先进标准,建立企业的内控技术标准体系为突破口,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通过行业协会协调行业内企业的发展,使行业内企业形成良性竞争态势。
5.以诚信建设为核心,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深入抓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和侵权行为。以整治促进信用建设,以信用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要努力营造稳定的治安环境、公正的法制环境、适合竞争的人文环境、弘扬正气的舆论环境、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004年9月27日)
第二篇: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12年5月底最新工作计划总结类 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现状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民营企业已成为市域工业经济的发展主体。从年起该市大力推进“国退民进”、“两个置换”、“产权多元化”等改革措施。到xx年底全市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国有、集体企业全部退出市域经济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民营企业和产权清晰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的蓬勃生机全面激发了市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活力市域工业经济驶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全市共有规模工业企业43家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已由年的17增加到37规模工业实现的产值由年的5.48亿元增加到13.4亿元。全市工业税收由年的98xx年的xx年来该市着力抓好太子庙生物医药园、蒋家咀棉麻纺织工业园、城关镇杨木及食品加工工业园的建设培育了棉麻纺织、食品加工、黑杨加工、生物医药、汽车制造及新材料、精细化工六大市域支柱产业。从入园企业户数来看三大园区规模企业户数较3年前增加了一倍。年三个园区仅有规模企业18家目前已达36家。从园区工业产值看三大园区规模企业产值是3年前的近三倍。年末三个园区规模企业产值不足3个亿今年可达8.5亿元。目前三大园区规模工业实现的现价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9xx年前翻了三倍。年末三个园区规模企业入库税收只有5xx年将达15xx年新增项目投入5亿元是前xx年工业投入总和的1.3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成为市域经济的主要特色。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39家其中规模企业26家出口规模企业5家。xx年全市产值过1xx年苎麻产品出口交货值13xx年市政府财源建设奖励支出xx年来全市引进投资3xx年产值13.4亿元实现税收18xx年来随着一些职能部门划归“线管”市级政府职能越来越弱这种“条块分割”的局面使得市级政府经济调剂缺乏手段。如工商、税务、国土、质监等部门上划后市级的调控能力下降了收费优惠等承诺难以落实到位。二是财税体制方面。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市级财力相对减弱了增值税、所得税增量部分大头被中央、省级拿走严重挫伤市级发展工业经济的积极性。三是投资融资体制方面主要向大城、大型企业倾斜也不利于市级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受国土、电力等宏观调控因素的影响加大了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困难。对策突破瓶颈培育特色筑巢引凤打造品牌 拓宽融资渠道破解瓶颈难题。一是要抓好企业诚信建设营造诚信环境。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协会负责制定行业规范监督信用行为组织信用评估。把不守信用的企业及法人代表列入黑名单使之难以在场上立足。二是帮助企业摒弃落后的家族管理模式优化股权结构逐步实现资本社会化管理职业化建立符合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三是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市级财政应设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重点项目的贷款贴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支持本地优势产业、特 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是要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公司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可采取政府投入、企业参股、民间集股等办法建立担保基金。五是要激活民间资金引导民间投资转移到工业项目上来。六是要支持鼓励企业上发挥企业直接融资的功能。突出特色培养龙头企业。特色就是优势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经营特色。要立足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在“特色”二字上做文章打造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作用大、场占有率高和发展前景广阔的龙头企业。如的苎麻产业省政府将苎麻产业纳入了全省七大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规划市被列为基地建设项目市。务必抓住这一发展良机在加紧规划种植的同时加大规模加工企业的扩张改造开发延伸下游的印染、服装等“链条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快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要根据园区的不同功能与特色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提升园区品位为民营工业上规模上档次提供一流的设施和一流的服务。二是要明确主导产业创新机制加快产业集聚。要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转移淘汰产业的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紧紧围绕业已形成的支柱产业按专业化分工协作要求优化整合形成地域产业链。三是要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招商引资。要立足资源特点和区域优势认真筛选、编制、准备一批建设条件成熟、场前景广阔、预期效果理想的新项目为园区做大做强夯实项目基础。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特色。实施品牌战略首先是要抓“原创”把产品质量搞上去把品牌数量积起来。要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帮助企业关注科技场捕捉科技信息主动积极寻找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合作伙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鼓励企业主动靠大投强以特色创优势以优势创品牌。其次要抓“整合”利用
已有的特色品牌资源实行品牌扩张发挥品牌价值倍增作用和行业带动效应。第三要抓宣传和服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场占有率。第四要抓奖励对拿到省以上知名品牌的企业要分层次给予重奖。同时要引进和培养一支高技能的人才队伍积极实施“名企、名牌、名人”工程不断提高企业的对外影响力和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特色的不断提升。
第三篇:县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历年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修水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呕心沥血、夙兴夜寐,制订、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采取了一揽子办法,取得了卓然成绩。使我县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初具规模。在今年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会上,我县工业园区更是取得了综合发展第一的好成绩。
今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和我县地理区位还处于劣势、产业集群还未形成以及2017年我县决战工业700亿宏伟目标的确定,需要我们再一次深入思考我县工业发展思路、模式、路径。
元宵节过后,我校本着锻炼教师、发挥咨政作用的宗旨,成立了修水工业经济发展调研组,并请来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吴志远博士指导,对修水工业经济进行调研。
我们的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工信委、国土局、矿业局、环保局、统计局、人民银行修水支行等单位调研,组织了发改委、财政局、劳动就业局等单位负责人和供电公司、裕发食品、凯达服装、辉运饰品、新中英陶瓷、华伟矿业等企业负责人座谈。
通过调研我们梳理出发展修水工业经济的三条建议和一些公共扶持政策,这些建议更侧重于思维层面,旨在开启多种视角,具体操作层面的做法还有待相关部门专题调研并制订措施。文中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坚持产业集群,优化区位条件,努力形成反梯度发展态势。
1、强化集群公共政策研究,坚持集群发展模式。加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制订和实施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制度,坚定不移地走集群发展的模式。
过去,企业选址首先考虑的是成本因素,更倾向于沿海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接下来,当劳力等成本控制不下来时,关注产品市场区位因素,产品市场销售量大的地区成为企业首选。现在,企业发展更趋向为集群发展。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发展可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产业集群也就成为最大的区位优势。产业集群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集群为近距离的相关或上下游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竞争合作平台,成为吸引更多同行参与的“吸铁石”,集群的最大功能在于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低成本环境和创新环境。无数事实证明,集群才真正是企业成长的“摇篮”和“大家庭”。
我们可根据本地特色资源、市场需求、区域分工来大规模引进关联度大的中小企业,同时加大目前我县“两头在外”企业的“嵌入式”发展,加大对这类企业的补贴,重点支持这些企业信息化、企业家培育、蓝领工人培育以及工业物流等,增强其稳定性和本土化,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大量稳定性强且逐渐本土化的中小企业的存量成长为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同时,集群的形成还需要行业中的大企业的参与。大企业的形成既可依托已有中小企业的重组整合,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
从集群培育的角度看,如果产品差异性较大的企业大量扎堆,是不利于企业长期成长的。所以,我们要摒弃无序式的、面面俱到的产业布局,根据国土空间开发和布局、本地资源优势,有选择地规划和打造若干专业集群。将支柱产业的摊子铺大了并不能降低县域经济风险,反而可能因资源配置拮据而导致整体陷入困境。
我们要尽快了解和掌握集群治理的先进理念和基本规律,可通过颁布地方性政策、制定各种战略计划以及开展促进集群创新的财政支持等方面帮助实现企业间良性互动,以此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2、坚持有限目标原则,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鉴于我们工业积累和现状,我们要坚持有限目标的发展原则,注重区域专业分工,要采取非平衡发展战略,有重点地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可考虑对现有工业项目运行状况进行分类梳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维度、从多指标分析入手,全面详细地掌握各工业项目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发展潜能,再据对各工业产业进行排序并扶优限劣,逐渐凸显我县工业特色,营造主业优势,打造地方品牌。对我县来说,区域专业分工是实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发挥优势、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形成专业化经济格局的重要方式。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规模扩张,达产达标乃至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的跨越增长。地方经济越专业、越特色,就越具有向心力,对后续资源的吸附能力就越强,地方经济规模就越可持续,才能真正做大做强,进而突出地方特色,做出地方品牌。
3、研究市场供求状况,锁定招商引资范围。长期以来,工业企业投资区位选择都十分关注运输成本因素,特别是“两头在外”的企业。修水因为地处山区,交通条件并不十分便利,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工业企业的投资意愿和积极性。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特别是以扩大内需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国内背景下,不少出口企业已开始关注并满足国内市场,中部地区市场需求潜力较大。中部地区市需求场规模将成为替代具有成本优势的重要工业区位因素。修水地处三省九县中心地带,工业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理念,扩大内需并以我县为中心辐射的中部地区市场应该成为当前修水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所在。
当前,可以组织专门队伍科学、深入、细致研究以修水为中心的适度区域范围内的市场需求特征和市场潜能,并结合修水现有资源与条件,确定可供选择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而锁定招商范围,招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被动或主动地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更重要的是形成对未来国内外企业跨区域布局时的重要影响力。我们可以主动谋划,要变被动招商为主动招商,积极引导长期以来“两头在外”运转模式的企业转向关注和研究内地市场,促使企业商业模式或商业战略转型,如果能实现这种转型,企业物流成本将大大下降,企业在修水投资的盈利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修水必将成为良好的工业投资聚集地。
4、优先抓好矿业产业集群。我县矿业经济发展主要瓶颈在于科技创新,为此,我们要不断强调科技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工作管理水平,熟悉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不断优化并适应科技型企业所要求的区位条件。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项目带动、以引入若干具有竞争合作关系的骨干企业为抓手,精心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矿业经济规模化、精深化、集群化发展。反梯度战略是不少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成功案例,我们完全可以在自然资源和基本的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胆发展和拓展矿业经济,在产业链打造上下功夫,形成局部优势,以此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创新思维,突破工业发展瓶颈
1、跳出工业发展工业。修水工业怎么抓?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一、二、三次产业内在关系中找到依据乃至办法。三次产业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又必然影响着三次产业包括工业各自的发展过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要特别注重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联动性。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就为我县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要继续坚持。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可以形成以修水农业乃至旅游业优势、品牌和名气为抓手的工业经济。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并营销修水区域品牌,通过修水区域品牌的提高,进而优化修水工业区位条件,带动工业发展。
一、三产业为工业发展打造影响力,工业为一、三产业奠定基础。
2、跳出修水发展工业。基于各地差异和经济的互补性,我们要主动谋求跨县资源的整合和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多赢共享的良性互动新格局。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对口支援的机会,另一方面,主动与周边地理优势地区、产业优势地区对接,参与区域分工。
我们可以赴周边地区广泛协调并征集意见,积极谋划政府间合作并由此带动政商全方位互动。一是可考虑将修水现代农业、旅游业发展与周边地区结合起来,支持并匹配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从而共享跨区域范围工业发展成果。二是可考虑在与周边对接过程中寻找工业分工的突破口,主动纳入周边工业分工体系,加大中间产品生产范围和规模。依托周边强势产业并与之配套,逐步形成低端集群,慢慢发育,渐渐由低端集群向高端集群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未雨绸缪,建立良好的公共科技政策体系,支持集群的渐进升级,最终形成创新驱动的县域经济态势。待时机成熟,再通过周边寻求或直接寻求与外部更大区域范围的对接,进而实现在更大范围中寻找丰富的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企业资源等。
3、跳出融资看融资。越是粗放的工业发展模式越迫切需要金融支持,越依赖银行贷款投放,大量低效率企业的融资冲动往往不符合贷款要求。银行业是风险管理行业,银行的信贷对象是集约化水平高的经营主体和项目。所以,我县工业发展思路要逐步调整到企业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上,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信贷融资问题不仅仅是融资本身问题,而是县域工业发展思路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低效率企业融资难问题恰恰在于低效率企业本身。我们要详细诊断修水传统工业中落后产能状况并提出有效的优化举措。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融资问题的解决又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整体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角度来抓,单纯的政银企对接往往难以奏效。优化整体金融生态环境就是培育和增强修水经济软实力。
三、强化工业发展软环境,培育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沃土。
1、打造企业家成长摇篮,培育商业文化。企业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拔苗助长型的公共政策推动必然失效或扭曲企业投资行为。公共政策支持应从推动企业扩规模即达产达标向提升质量方面转变,更侧重于支持企业技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家及员工培训。
企业家是生产要素配置和投资的决策主体,企业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古往今来,经济生活中无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贫困与欠发达状态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的不足。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王国中的国王”,一批具有宽广战略眼光、积极的市场开拓精神、高超的管理创新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将是修水工业经济腾飞的奠基者。企业家的经营能力是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也是经济欠发达县域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
如何培育、开发并利用好这个最稀缺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由此可见,企业家的培养十分重要,应列入公共培训计划,建议在县委党校开设企业家培训专题班。可重点将返乡创业人员作为修水本土企业家队伍来打造,建立并搞活企业家协会,培育企业家间频繁的的互动交流学习机制,了解并政策上支持企业家成长,逐步构建修水主流商业文化,一个地方商业文化氛围的多少往往与一个地方经济繁荣程度成正比。如果说融资问题是我县工业运行面上的问题,那么,企业和企业家素质才是影响或制约修水工业运行内在的根本性问题。
2、大力培育蓝领文化。打造一支规模充足、稳定性强的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熟练一线工人队伍,使其成为企业乃至我县工业战线的生力军,并使其成为我县产业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这将是我县工业发展史上的一项战略工程。实践早已证明,产业工人队伍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是产业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基于此,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在已有各种保障用工招聘措施的基础上,还须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研究性地开展工作,拿出有效措施,大力培育蓝领文化,政企分工,制定中长期产业工人培育与激励政策,激励广大职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逐步稳定并壮大现代产业工人队伍,为我县经济发展建功立业。
3、从形象和品牌上抓工业。形象和品牌优势可以通过努力获取,并可大大缓解修水地理区位的不足。一方面,大力推进修水行政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法治建设力度,维护经济秩序,做出亮点,并通过各种媒体扩大宣传,形成舆论优势,以此来凸显我县本地特色,进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形成吸引力。同时,当前要注意防范和避免非银行金融机构行为可能导致的县域经济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修水地区形象塑造,做好区域营销,为大规模引入项目奠定基础。同时,可考虑从修水发展历史中寻找工商业文明成果和经济发展线索。
四、公共政策扶持重点
1、突出强调并从政策上支持“科技强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将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主导推动力。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工业曾一度辉煌,就是因为我们敢为人先与科研结构对接,宁红和上海中医学院,康顺与景德镇陶瓷学院。为此,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政策。大力加强与知名科技中介机构的对接与联系,或扶持培育本土的科技中介机构。以此扩大我县科技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科技资源,逐步优化修水的工业区位因素,这对急需技改转型的传统产业企业乃至新兴行业企业的引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实行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与上级科技部门、科研院所、相关行业知名科技企业对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当前我们需要在推动协同创新广度和深度上有所作为,不拘一格地吸纳各种创新资源,大手笔借助外部创新资源快速提升我县创新能力,大量科技资源的汇聚将无疑对修水跨越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
2、加大对企业家和工人的培训力度,优化我县人力资源状况。我县有部分企业家多年来从“草根”到“贵族”靠得是自己的经验和不知疲倦的拼搏。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深知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具有时代发展眼光、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对企业长远发展起着决定性因素。解决好家族管理、企业运作、战略发展、核心竞争力等等问题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因此,企业家们渴望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我县企业员工队伍也缺乏经常性的高水平技能培训。鉴于此,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宜迅速针对这种情况开展调研,了解需求,政企合作,达成共识,制定相应的培训政策和制度。
3、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综观当今工业发展形势,信息化已成为改善工业运行状况、优化工业产能的重要关键手段,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是当今工业运行的基本特征,信息化既降低了工业运行成本,又改善了工业运行的效率,可直接将工业运行推上快车道,加大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其因“两头在外”而增加的物流和信息成本。我们可以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刺激政策,逐步地帮助企业完成并运用信息化。
4、加大对区域物流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我县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两头在外”企业较多,产品市场范围较广,工业企业对运输物流的依赖性较强,为实现由易到难地优化我县工业发展区位条件,物流业应作为当前修水最主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先导性服务业来规划、落实。物流业的先导性发展将有助于相应地改善我县工业区位中的其他条件,比如可扩大修水工业产品市场范围,降低工业运行成本。近年来,物流业的发展受到了各界关注,宏观决策部门多次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全国性政策措施,我可以抓紧调研,掌握全面信息和数据,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同时,在国家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性配套支持措施,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我县物流业发展。
第四篇:瑞金市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瑞金市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浙江大学赴瑞金博士生报告团
执笔:马俊英、陶颜 2007年8月
一、瑞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背景
在今年的年初,国家批准包括瑞金在内的江西41个县市,比照西部大开发的相关优惠政策,实施经济发展。这一举措,以更加灵活的区域发展机制,将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融入中部崛起战略。同这次西部大开发延伸政策一道出台的还有,南昌、萍乡、景德镇、九江等江西4个设区市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同一个区域,有针对性分而治之的区域发展模式,同样又是一次新的创新。
在近年来中部经济整体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中部同东部的发展差距日益增大,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也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于中部。因此,新政策的出台,将为包括瑞金在内的江西41县市,在税收优惠、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契机。另外,江西本身良好的区位优势,也会相对其他中部省市“近水楼台先得月”,率先吸引到三地投资和产业转移。
二、瑞金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带来的机遇
第一,低成本优势促进东部地区投资及产业转移。长珠闽三地的民营经济,近年来面临着日益匮乏的土地资源以及增加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问题,发展条件的束缚已促使一批民营企业家进行更大范围内的资源、生产要素的整和。同时,伴随本地产业结构发展和升级的需要,长珠闽将更进一步承接来自国际、以及港澳台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在这一发展背景下,瑞金将以更具竞争力的低成本优势以及便利的地理区位优势、一定的工业发展基础,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的转移,成为新一轮的制造业加工基地。
第二,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带动产业升级。瑞金已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多,同时,传统企业的科技含量不高。高新技术对传统企业的带动和提升不足,而传统企业在技术改造、升级中也存在资金和技术上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利用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如税收、企业实验室建设等,鼓励现有高新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也对现有其他企业起到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出台相关外购技术服务等支持性政策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因中小企业自行实现研发功能不现实,故在政策上缓解其资金和技术困难,鼓励其更加主动、积极的购买和利用先进技术和服务,实现产品、工艺等改造和升级。
第三,农业产业化基地规模化发展。瑞金已有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存在规模小,技术推广等问题,不能适应企业大规模生产的原料供应环节,已有企业的原料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外地购进,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使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利益和机遇流失。以优惠政策培育瑞金农业大型产业基地的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进程,与此同时,大型龙头企业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带动农业产业 化进程的实施和实现,解决自身的原料供应链问题。
第四,产业基地政策性扶持带动瑞金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对于瑞金市来说,在吸引大量企业前来投资建厂的同时,各类企业组成的上、下游产业集群或同行业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工业化发展的新一轮力量。而目前这类产业基地,有资源禀赋、劳动力条件、土地低成本、税收低成本等优势,但缺乏资金支持,以及理想的合作伙伴。一方面,可通过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对这类中西部大型建设项目的相关配套性工程,给予低息配套贷款的支持;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可发挥桥梁中介,将有效的企业资源与瑞金大型产业基地有机结合,实现项目与企业的成功对接。
(二)瑞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一,新一轮区域间的同台激烈竞争。作为长珠闽三个经济先行地区的近邻,加之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瑞金的工业化发展将因为有了西部优惠政策的延伸,而比起其他中西部地区获得更多的契机,加快经济发展。然而,和瑞金一样,江西其他40个县市也同样获得了这一优惠政策的支持,大家都在新一轮背景之下思考如何去发展自身,也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在招商引资、地方政策优惠等层面面临激烈的竞争。同时,还将面临来自相对较发达的四个设区市的竞争,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抓住和利用好机遇,融入新一轮地区间的竞争、合作和发展,而不被边缘化,需要长期的思考和努力。
第二,各类优势是工业化发展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交通、优惠政策等优势是工业化发展的硬条件,不可缺少。但与此同时,这类硬性条件在经济发达的长珠闽地区和江西其他地区也或多或少都具备。一个重要的体现在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尽管近年来面临各类成本普遍提高的情况,但这类地区仍然是投资的热点地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工业化发展软环境的成功营造。而软环境的建设也将是瑞金同其他40个县市竞争的根本,而不是实行在政策上恶性的竞相下调优惠税率等措施。技术、市场、劳动力素质、甚至包括文化、观念等软环境的营造需要长期的努力。
第三,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在长珠闽三地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部分水泥、造纸、纺织等污染性企业的转入,在国家对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兼顾的发展要求下,一要强调引入企业的技术水平,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减到最低;二要实施有效的手段,包括技术和设备层面,促进循环生产、清洁生产工艺的实现。因此,为生态性工业发展的产业链配套发展,需要争取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三、瑞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处于初步阶段
首先,瑞金市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处于缺损状态,尚未形成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五大主导产业分工层次不高,产品附加值有限,资本积累速度较慢,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存在技术断层,原材料的产品结构与加工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结构之间咬合程度尚需提高。这种产业链的缺损,将导致上、下游产业之间难于通过互动和外溢机制来促进瑞金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使得产业的竞争力严重不足;其次,我们看到五大产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目前研究、开发、示范、推广等科技支撑体系的四大要素都处于企业或有关部门的自发、零散的组织状 态,产学研官处在相互脱节的状态。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互动不足
瑞金城市化程度不高,未能与工业化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表现之一为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人口较多,导致企业在办厂时面临工人短缺的现象。而这一点势必影响到工业化的发展。但反之分析,工业企业本身数量缺乏,对本地劳动就业带动力量弱,也是造成劳动力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
有效的城市中心商业网点未能建立。城市的吸引力和集聚力,首先来自最初的中心区商业功能。改革开放之初的杭州武林地区,正是在杭州市政府的主导下,最先发展起杭州百货大楼这一商业购物网点,使得武林地区集聚起了一定人气。随后,伴随一系列的购物中心、大型连锁超市、银行、中介服务业、企业总部等进驻武林地区,形成了今天的武林商圈。而瑞金市中心城区的人气未能有效形成和集聚起来,商业中心网点欠缺规模化发展,外来商业资本缺乏,一个伴随竞争而充满活力的商圈结构有待及时发展。城市中心区商业功能的发展,和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的中心区商务功能,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而城市化对于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也由此展开。因此,发展工业化的条件之一的招商引资固然重要,但城市化的打造对工业化的发展同样重要。
(三)工业经济发展中缺乏主导和带动性力量
瑞金现阶段的工业发展模式同“温州模式”的形成初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两者都有着以出口为导向、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生产方式。然而,另一点不同在于,在中小企业成长的同时,瑞金的工业经济中还伴随着大型产业基地和地方龙头企业的崛起,这也正是第二代“温州模式”的特点。
但是,工业经济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协作和联系,形成了工业经济发展的“两张皮”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地方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和当地的企业在行业层面没有太多联系,对当地工业的有效拉动力量不足;二是地方龙头企业本身也正处于企业内部成长和发展时期,尚未走向成熟。因此,形成一套上下游企业的投入产出链还需时日。三是瑞金的一些大型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前期建设还在进行中,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基地还未形成。因此,对本地企业和行业的资源整和只能随后进行。
四、瑞金市工业经济发展思路
(一)产业集群驱动工业化发展之路
从浙江等民营经济形成的产业集群式发展,到中西部地区的大型、特色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正在由产业集群这样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所引领。而产业集群从某种程度上也变成了区域经济实力竞争的一部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集群内企业具有关联性和互动性,彼此共享资源、技术、信息等要素,共同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收益。同时,集群内企业通过形成一种竞争合作,分工协作的互动式关系,构成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产业创新,从而带动产业集群升级。
瑞金工业企业数量较少,工业园区内企业间上下游产业链的分工协作关系未能形成。在未来各类大型重化工、医药、水产等产业基地打造的过程中,引入相关上下游产业,与龙头生产企业配套合作是关键所在。同时,产业集群也应该成为未来进一步承接来自闽东南、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产业转移的重要空间组织 形式,吸收东南沿海先进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以产业集群而非单个制造业加工企业的发展,实现工业结构转变、产业升级,打造出成功的“第二代温州模式”。
(二)积极打造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
高速公路城市发展轴是继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发展力量。通过高速公路的时空优势,以高速公路道口或节点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发挥,促进高速公路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表现之一就是围绕高速公路建立起来的都市圈。对于三省通衢的瑞金市,交通条件的优越是发展高速公路经济带的一大优势;同时,近两年赣州一小时都市圈的发展,也是瑞金借以拓展经济发展思路的契机。而以都市型农业和物流业等高速公路特色行业的发展不足,没有有效利用起高速公路这一优势。
围绕都市型农业建立起来的大型农业种植和养殖基地,将调整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收入。近两年反映都市型农业发展特点的蔬菜、蛋禽、肉类、乳业等产业在瑞金的农业发展中所占比例不高,且呈现负增长趋势,农业产业规模化和农产品的深加工度化有待进一步提高。物流业的发展也已成为瑞金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部分企业来说,流通对生产的作用已取代了之前的生产对流通的决定作用。同时,在打造特色产业基地的过程中,也需要生产性服务业,诸如物流、原料供给等行业的配套发展,因此,围绕高速公路建立的物流园区等工业功能区亟待发展。
同时,借助于这次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延伸,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产业转移,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通过高速公路的时空优势形成的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这将更进一步加强瑞金同其他省市的经济联系,因此,高速公路城市发展轴将是引导瑞金工业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先行条件。
(三)发展新型重化工业产业基地
瑞金重化工业产业基地打造的过程中,将会面临三类优惠政策:西部优惠政策的延伸、国家对新型重化工业的政策倾斜、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同时,瑞金又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资源优势,因此,将会吸引到来自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等多元化资本前来产业基地投资的兴趣,发展大型产业基地大有可为。
同时,在周边长珠闽地区也在同时发展新型重化工业的背景下,瑞金应主动积极融入到整个重化工业的产业链条之中,成为其产业链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周边长珠闽重化工业基地形成对接可能性。
(四)适度发展相关生产性服务业
在瑞金大型特色产业基地打造的过程中,产业链上各行业、各企业在合作、生产的过程中,势必会引发对物流、研发、原料供应等配套产业的要求;同时,尽管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南昌、赣州等经济中心城市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但围绕瑞金自身产业基地建立的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将构成区域生产性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瑞金市工业经济发展相关建议
(一)重视和确立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如果将企业放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那么这一地区的经济建设成效将非常显著。这一命题,已经被浙江、福建等地的发展经验充分证明。一方面,需要让 企业、企业家和员工逐渐形成担当经济发展重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进行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政府主动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放低姿态、找准位置,积极地为企业发展创造流畅和谐的服务环境。这一工作任重道远,目前已有江浙闽粤等地政府的实践经验可供参考。
(二)千方百计做好观念和制度创新
从世界各国以及我国工业发展历史来看,任何一地区在从农业型走上工业化之路同时,必定经历一个观念与制度创新的过程。这一工作关注于人的思想的改变,工作繁重,时有反复,需要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加强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采取有关措施,培育形成良好的区域社会文化氛围。通过观念的创新,不断清除不适应市场经济与阻碍工业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转变各种陈腐观念、小农经济观念及地方保守封闭观念,切实将“等跟学”、“等靠要”等被动执行、行政依附观念转变为主动思考、灵活调整、奋发拼搏、大胆创新观念,树立新的开放观、将相对封闭、自我循环、小富即安的观念转为以开放促发展、以开发促改革的观念。
(三)积极引领民营经济成长
瑞金目前的民营经济力量主要来自福建闽东南的民营资本,本地民营资本数量较少,且来自珠三角、长三角的民营资本也较少。民营经济在瑞金的成长和发展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近两年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劳动、土地等资源和要素的成本也日益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正在形成;同时,两地“块状”集聚经济的发展和壮大,需要企业跨区域进行资源和要素的整合,形成新一轮生产和加工能力。因此,瑞金作为长珠闽地区的近邻,应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同这三个地区开展更多、更深入的联系和交流,吸引民营经济进驻瑞金。
第二方面,瑞金本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融资难等一系列发展问题,而本地部分民营资本却在其他地区寻求投资合作项目。资本和项目的成功对接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桥梁作用,在农业产业化、旅游业、大型产业基地等方面实现民营资本参与生产和经营。同时,政府也可从有关方面争取,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基金,鼓励有项目、无资金的企业,在涉及到政府鼓励发展领域,竞争获取相关创业基金的援助或低息贷款。
(四)逐步以“择商选资”替代“招商引资”
从工业企业数量来看,企业数量的缺乏是瑞金工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因为企业数量少,对正处在成长中的瑞金经济,缺乏重要的支撑性力量;同时,地方财政收入有限,不能更好的发展为工业生产配套服务的其他产业和设施;因为企业数量的缺乏,有效的上下游产业链也不能有效建立,现有各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过高;以上下游产业链构筑的产业结构整体质量不高,将进一步影响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造成未来招商引资难度加大。
对瑞金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来讲,量变和质变需要同时进行。第一,瑞金各类工业企业数量较少,量的积累势在必行;第二,增加工业企业的种类,拓宽发展各类工业行业,质的提升也必然进行。这样做一个重要的原因更在于为已有的企业提供上下游企业和行业发展和合作的空间,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各类企 业配套生产、相互交流、信息共享的企业网络集群。固然在这一过程中,各县市会面临激烈的招商引资争夺战。但结合本地工业发展的特殊情况,合理的选择需要优先引入和发展的工业企业和行业,促进本地工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也将构造起更好的工业经济发展软环境,吸引未来更多企业前来投资和发展。
(五)建立起卓有成效的人才体制
需要推动人才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高度重视本地人力资本存量的运用,采取积极务实的态度引进具有创新潜力的科技人才、拥有核心技术的专门人才和具备学识魄力的管理人才。积极创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生活环境和强烈的事业发展氛围,是人才的人格和才华得到广泛的尊重。形成崭新的人才流动和优化配置机制,可以学习浙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管理使用方法。(瑞金市中小企业局供稿)
第五篇: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泾县工业经济发展有关情况汇报
根据市经信委调研活动要求,现将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工业企业1473户。其中,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320余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户、亿元以上企业8户。主要分布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28个行业。全县工业企业就业人数2.2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约11000余人。工业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二、一至五月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1、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1至5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23.37亿元,同比增长46.53%;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2.7亿元,同比增长48.86%;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6.47亿元,同比增长33.9%,产销率达97.2%。规模工业用电量16162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25.9%。
2、规模以上企业个数逐年增多。2009年达到130家,目前又筛选10家企业准备进入规模企业,预计年底可新增规模企业15家,总数达到145家。
3、重点监控企业拉动作用明显。隆鑫铸造、榕航铸造和万顺球墨等3家重点监控企业共完成产值28047.2万元,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12%;尤其是电机生产较好,1-5月份产值达到36081.3万元,同比增长29.36%,产量达218万千瓦,同比增长45.33%。
4、工业投资比重加大、速度加快。1-5月份完成工业投资82255万元,同比增长59.28%,增幅位全市第三位。
5、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较快。重点推进南华电机工业园、50万吨精密铸造园、中小企业创业园、江浙科创园和职高实训中心、物流服务中心等“四园两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东阳产业园、绍兴示范园建设。经济开发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兰山工业区申报省级工业园区进展顺利,同时,城西工业区、琴溪农民工创业园等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投入在加大,步伐在加快,为产业集聚提供了较好平台和很大空间。
(二)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融资依然困难。由于融资困难,部分企业举步维艰,难以实现更大发展,部分续建项目进展缓慢,新上项目开工率低,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不多。
2、成本压力加大。一是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二是利率、汇率、出口退税率变动和调整,造成外向型企业普遍效益下降。三是新《劳动法》实施,社保“三金”扩面征缴、土地使用税上调和工业用电等价
格上调等政策性因素增加了企业负担。
3、招工难。我县大部分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在用工待遇等方面与苏浙沪等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差异,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愿意在本地企业就业,人才难以引进,中层技术管理人才和一线技工严重缺乏,造成新办企业招工难,部分老企业因人员流失开工不足。
4、土地紧张。我县属后发地区,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必须依靠加快发展,但每年分配我县土地指标不足200亩,远远不能满足新上项目需求,与先进地区“一刀切”的土地政策对后发地区显然不利。
5、产业产品和投资档次低。一是产业层次低。除目前的电机、铸造等产业层次和密度较好外,其他产业几乎处于松散状态。二是自有品牌少。我县工业产品国家级名牌仅1个,省级名牌12个,竞争还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三是产品档次不高。我县的工业大多是初加工的中低档产品,还有一部分是代加工,高精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很少,以致工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四是投入层次低,规模偏小,财政贡献率不大,科技对GDP贡献度小。
6、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机制相对滞后,管理粗放的现象仍比较突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引人、用人、留人和管人机制还未建立。我县工业企业中除少数规模企业外,大部分企业仍沿用家庭式、厂长式的管理模式,有些企业甚至是作坊式生产
经营方式,制度简单、管理粗放,用人招人都有老板说了算,根本谈不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7、发展环境仍需优化。目前我县“一站式”服务还不够完善,办事程序仍需要进一步简化。少数部门没有做到积极主动为企业、为投资者和群众提供服务,缺乏工作热情,对能很快办妥的事或直接能办的事,还要等一等、放一放、拖一拖再办,特别是少数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向管理对象“索、拿、卡、要”的现象还存在。
(三)下半年工业经济发展预测
根据我县上半年工业发展情况、工业总量发展测算和增长走势分析,全年我县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亿元左右,实现销售收入 亿元左右,实现利税 万元左右,其中利润 万元左右。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幅度大约在30%-35%之间,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大约在28%-32%之间,实现利税、利润的增长幅度大约在24%-30%之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 个,5000万—1亿元的项目 个、超亿元的项目 个。
(四)下半年全县规模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及发展趋势 下半年新的增长点主要是安徽联友制造和泰威电气两个公司投产,可新增产值1亿元。
三、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一)工业和财政支持项目情况
1、重点工业项目。共16个,总投资111000万元人民币和1350万美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1)金丰矿业碳酸钙开采与深加工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2)年产14万吨碳酸钙精加工和3万吨亚纳米碳酸钙精加工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3)高品质冶金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4)年产26万吨矿山开采和10吨碳酸钙精加工项目,总投资1350万美元和9000万元人民币,已完成投资 万元。
(5)年产20万吨石英微粉生产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6)年产100万千瓦高压大功率电机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7)年产轧制2.5万吨金属复合板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8)年产30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项目,总投资55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9)年产50万吨精密铸件铸造(二期),总投资4亿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10)包装盒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11)文体用品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12)电机及家电生产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13)氨基膜塑料及餐具生产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14)碳化球等冶金材料生产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15)东阳中小企业创业园标房建设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16)年产200万套高档油画笔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2、财政支持项目。共18个,总投资20534万元,已完成投资17665万元,政府专项资金计划340万元,实际到位281万元。
(1)技术改造项目。共6项,总投资7560万元,已完成投资6140万元,政府专项资金计划164万元,实际到位105万元。
(2)技术创新项目。共5个,总投资4150万元,已完成投资3700万元,政府专项资金计划68万元,实际到位68万元。
(3)节能利用项目。共3 个,总投资4495万元,已完成投资4495万元,政府专项资金计划70万元,实际到位70万元。
(4)中小企业项目。共4 个,总投资4329万元,已完成投资3330万元,政府专项资金计划38万元,实际到位38万元。
(二)列入省2010年工业投资导向计划项目竣工情况 共 17 个,总投资48127万元,可实现销售收入122714万元,利润17403万元,税金9655万元,创汇1750万美元。
1、皖南电机200万千瓦高效电机产业化项目(也称南华电机园项目),总投资12000万元,2008年建设。
2、皖南电机HD系列核电站用三相异步电动机与高效电机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2008年建设。
3、皖南电机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500万元,2009年建设。
4、威能电机100万千瓦高压大电机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2009年建设。
5、宣纸集团传统宣纸产业化建设项目,总投资5500万元,2009年建设。
6、卧龙泵阀年产2000台大型砂浆泵技改项目,总投资2800万元,2008年建设。
7、卧龙泵阀氟塑料磁力自吸泵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2009年建设。
8、民生工贸年产30万套件新型复合材料技改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2009年建设。
9、春雅工艺品年产200万套高档油画笔和100万套笔刷技改项目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2009年建设。
10、江东科技年产14万吨碳酸钙技改项目,总投资2500万
元,2009年建设。
11、新维电机蓄电池车辆用交流牵引电动机的研发制造,总投资800万元,2009年建设。
12、红达电机年产20万台套高效电机配件技改项目,总投资1400万元,2009年建设。
13、新维电机以ERP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及集成技术项目,总投资300万元,2009年建设。
14、祥盛科技年产300万套电脑外设(鼠标、耳机、有源音箱)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2009年建设。
15、乌溪金矿400t/d采选矿技改项目,总投资5898万元,2007年建设。
16、千年古宣厂区改扩建及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2809万元,2007年建设。
17、金泰农林年产300吨脱水笋尖综合加工项目,总投资1420万元,2009年建设。
(三)3月份全县集中开工项目情况
3月份,有6个落户项目在泾县经济开发区集中开工,分别是:总投资2500万元的金丰工贸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的天和泵阀制造项目,主要生产各类特种泵、阀门等;总投资3000万元的编织袋生产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的办公家具生产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的电机配件加工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的祥盛电脑配件加工项目,主要生产电脑音箱、耳机等电脑配件。6个
项目的总投资达到1.9亿元。
(四)重点企业投资情况和下一步打算
(五)制造业投资完成情况、特点及下半年投资形势预测
(六)下半年竣工投产项目情况
年内共有18个项目可竣工投产,总投资77680万元。分别是年产26万吨矿山开采和10吨碳酸钙精加工项目、年产200万打羽毛球生产项目、年产2万套气体分装项目、年产20万吨石英微粉生产项目、年产2.8万吨纱管纸项目、年产2万台套电机配件项目(扩建)、年产轧制2.5万吨金属复合材料项目(扩建)、宣纸燎草基地建设、棉纺加工项目、年产300台(套)电脑零部件加工项目、高品质冶金项目、年产50万吨精密铸件铸造(二期、续建)、年产14万吨碳酸钙精加工和3万吨亚纳米碳酸钙精加工、年产20万吨石英微粉生产项目、年产100万千瓦高压大功率电机项目、年产30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项目、年产200万套高档油画笔项目。
四、工业节能降耗总体情况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存在的问题。一是企业还存在对节能工作的意识不足,个别企业还没有把节能工作真正重视起来。他们只把眼光放在生产上而忽略了节能的重要性。二是资金短缺制约了企业节能工作的实施,因为只有企业有了足够的资金才能改进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三是小企业在节能方面投入较少。节能带给企业的效益不是很大,所以企业不原意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节能工作上。
2、节能工作建议。一是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度。二是需上级政府部门投入一定资金,促进企业改进项目,达到节能目的。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能够利用工业废弃物,工业废液的企业,变废为宝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四是成立泾县节能监察(监测)中心,监察(监测)中心编制问题建议在机构改革时予以考虑。
(三)采取的措施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1、进一步强化节能工作认识。我们将进一步统一思想,牢
固树立抓节能降耗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充分认识节能降耗工作的长期性、艰苦性和复杂性,切实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确保实现市政府下达我区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2、进一步严格节能目标责任制。积极做好节能减排目标分解和督查工作,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工作问责制。同时,加大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考核和约束力度,对不能如期完成省、市、县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不得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加快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对新上项目做好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评价,对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从源头上把关预防。发展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三低一高”产业,同时压缩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产业。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4、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节能工作。帮助重点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建立和推行严格的节能降耗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节能的积极性。强化基础工作特别是统计工作,配备专职人员,将节能的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监督,定期公布重点企业能源利用情况,督促企业围绕降低重点产品能耗单位的目标开展工作。
5、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监察。规范企业的节能环保行为,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强化企业的节能降耗责任。认真指导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帮助企业完善运行台帐和软件资料,提供有效的节能减排依据。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监督,定期公布重点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督促企业围绕降低重点产品能耗单位的目标开展工作。
(四)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