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转变云梦县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认真深入研究这一课题,三月下旬到四月下旬,我和工业经济界的相关专业人员,深入经信局、环保局、科技局、清明河乡、富思特集团、优尼科公司等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云梦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湖北云梦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依托龙头企业做强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了县城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1、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增强。云梦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大批优势骨干企业迅速做大做强,2010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77家,比2005年净增9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54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税收2.36亿元,同比增长32.9%,税收的增幅明显高于产值的增长幅度。工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十五”末的35%上升到“十一五”末的47%,净增十二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云梦县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要求,狠抓工业企业技改扩能改造,狠抓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狠抓产业提档升级,使一大批优势骨干支柱企业发展迅速,规模日益扩大,活力不断增强。
2、以工业项目、招商引资为重点,规模企业日趋壮大。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定不移地抓项目建设,依托现有优势抓项目,在价值含量最大的地方建项目,抢抓政策机遇上项目,优化投资环境引项目,主动有效沟通争项目,以兑现承诺拓展项目,不断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开展专业招商、“三定招商”、以商引商。“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引进资金8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8倍。经过几年的发展,云梦“一主两翼、一区五园”的工业布局基本形成。城南开发区通过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扩大了园区规模,盘活了一批闲置资产,壮大了园区经济实力。城北工业园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初步建成了汉正街、城关、物流和益嘉四个工业“园中园”,还有沙河、伍洛、隔蒲、倒店等4个工业小区招商引资力度大,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3、以六大产业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初具雏形。云梦县以“一区五园”作为产业发展的平台,逐步形成了以中盐宏博、蓝天盐化、华昌化工、美味全调料为龙头和重点的盐和盐化工产业集群;以富思特集团、鑫光印刷、金达塑料为龙头和重点的塑料包装产业集群;以亚川齿轮、赛福机械、德立电机、优尼科电子、中一科技、正信齿轮为龙头和重点的机电产业集群;以久顺实业、楚嘉利食品、龙云蛋白、高金食品、天成实业、孝武食品、富思特“双籽油”为龙头和重点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同诚服饰、明阳针织、鑫泽棉业为龙头和重点的棉纺服装产业集群;以大展钢铁、益嘉工业园、京兰水泥为龙头和重点的建材产业集群。2010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税收2.36亿元,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57%提高到64%,特别是云梦县的塑料包装产业以富思特集团为龙头,企业通过多年的发展,产品由单一的彩印包装平膜加工已延伸到辅料添加剂自制,由薄膜基材生产延伸到加工激光压印膜、镀铝膜、涂布膜、复合膜、剥离膜,并向香烟包装材料,生产防伪商标、定位印刷
产品延伸,已形成国内配套较为齐全的产业链条。食品加工产业的久顺实业通过引进实力雄厚的股东,产品由原来单一的肉鸭分割延伸到饲料加工、鸭苗孵化、鸭子喂养,还可以向下延伸到羽毛加工、羽绒服装产业链条的延伸,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挑战
云梦县工业生产发展势头来势可喜,“十二五”开局良好。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弱等原因,工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反映出经济总量偏小,骨干龙头企业的行业带动力不强,中小企业成长不快,产业结构不优、发展方式粗放、控制污染和低碳减排的压力大等系列问题,有待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加以解决。
1、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少,成长慢。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虽有177家,但税收过百万元的企业只有20家,仅占规模企业总数的11.3%,还有近九成的企业的税收贡献都在百万元以下,而且有一些企业,产品结构和品种,生产经营方式和模式基本上是十年、甚至二十年一贯制,企业缺少外在的动力注入和内部机制创新的动力迸发。
2、规模工业生产工艺粗放,科技进步步子不大。云梦县规模工业企业的生产,60%以上还是依靠资金、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单位产品消耗资源多,循环利用资源的意识不强,办法不多,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和容积率低,投入产出率不高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从人才配置来看,高层次人才占全部人才的比重低,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进程;从技术要素投入分析,2010年,全县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为9.03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69%,与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原因是,企业研究开发的智力财力投入不足,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合不紧,企业技术创新的平台建设水平不高。从机制管理创新分析,云梦县虽有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但技术创新的设备、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创新层次低、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的专利保护意识不强,专利保护制度不够健全。
3、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但控制污染的形势不容乐观。在云梦县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盐化、造纸、建材、冶金等重污染行业,将在我县继续发展,从源头控制污染、低碳减排刻不容缓。同时,现在企业减排工程项目不多,积极性不高,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相对滞后,支撑减排的能力不够。目前,全县在消化新增污染排放的同时,还要持续消减存量,因此,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努力打造低碳云梦、环保云梦、宜居云梦。
三、找准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实现云梦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云梦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式的战略方向是:争取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使云梦县工业经济的发展实现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由资源发掘型向资源综合利用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劳动力密集型向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由资源高耗型向低碳环保型转变;由手工作坊型向规模聚集型转变;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由单一产品结构向系列化方向发展转变;由相关企业之间松散型联系向集团式紧密型合作方向转变;由重点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挖潜与招商引资并举转变。
转变云梦县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业聚集度强,企业成长快,税收贡献大。
转变云梦县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路是:
1、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急需的高科技技术创新人才。二是选派有创新潜质、乐于学习、善于创造的年青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对口深造,增强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使产学研紧密结合。四是重奖对企业发展和产品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2、坚持招商引资与技术改造挖潜两手抓。由于全县工业经济的块头不大,因此需要通过招商引资,借用外来力量加快工业发展。招商引资需要从源头上限制能耗高、技术落后、污染大等落后产能落户我县,将招商引资变为挑商选资。将科技含量高、能源原材料消耗低、投入产出率高、产品销路好、产业集约化程度强,经济效益优的大型骨干企业引进来,壮大云梦县工业经济实力,改善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与此同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全县的传统工业,使传统老企业、传统工艺技术提档升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3、围绕六大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集群的密度和规模,是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景和竞争力水平的标志。首先,要紧紧围绕全县初具规模的制盐和盐化工、塑料包装、机电、食品加工、棉纺服装、建材六大支柱产业,配置生产要素,注重围绕产业链条的上下承接,积极引进争取一批新项目、新技术、新工艺,努力形成一个产业链条配套,关联企业高度聚集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从而使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之间流转顺畅及时,成本费用降低、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其次,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长舟货运为战略支点,配套完善货运物流设施和服务,充分发挥云梦县有汉渝铁路、316国道、汉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的交通优势,努力把长舟货运及工业园区打造成鄂、豫、川、陕货运物流集散地。三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创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运作方式,大力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四是科学合理工业布局。城东、城西适宜发展居民区,城南、城北发展工业园区。现有城西、城中的工业向工业园区迁移,努力打造既有快速优质、健康发展的工业经济,又有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新云梦。
4、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抢抓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机遇,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为主攻方向,引进、培育“四低一高”(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产出)产业,研究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以中一科技、优尼科电子为龙头,大力发展新兴电子产业;以益嘉工业园为重点,做大做强新兴建材产业;以美林制药为依托,加快培育先进制药业;以亚川齿轮为重点,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孝武食品和富思特集团“双籽油”为载体,发展壮大新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培植生物制药、生物肥料、生物能源、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促进全县工业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5、实施品牌战略,助推产品品牌化。品牌是附加在产品身上无形的价值,也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价值。企业要快速长足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是必由之路。要以市场为导向,着重在盐化工、塑料包装、农产品深加工、机械电子等方面,集中培育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完善品牌战略规划,按照企业不同等级的创建全国、全省知名品牌的不同要求,力争培育一批、申报一批、生产一批、储备一批,形成梯队名牌产品不断涌现的局面。
6、不断创新,促进企业提档升级。一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和不竭动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二是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没有产品创新,就没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管理创新。根据市场竞争形势和企业内部发展的实际情况,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和方式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管理创新,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促进生产经营发展。四是服务创新。在企业内部做好售后服务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服务方式和手段,克服服务就是收费,只收费不服务,多收费少服务的弊端,为工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五是加强环境保护。环保对提高员工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在严把开工建设入口关、实行环保“一票否决”的基础上,做到环保设施“三同时”,使工业企业排放的烟尘、汽体、液体达到环保排放标准。
由于我们的调研面和时间有限,加之对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这个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不足,以上报告定有许多不妥之处,敬请有关领导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第二篇:调研报告--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090109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调研报告
郭庚茂
《河南日报》2009.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又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加快两大跨越、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途径。
一、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原崛起的重大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经济强省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河南立足自身省情和优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大而不强的特征非常突出。2007年GDP总量居全国第5位,但人均GDP列全国第17位,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列第25位。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不仅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做大经济总量,而且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河南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由于受发展基础、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制约,我省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仍然粗放,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虽然不少自然资源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人均资源占有水平相对不足;资源利用水平低,2007年我省能源消耗总量高居全国第5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1倍;环境容量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我们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路径上看有“两个走不通”,即发达国家走过的高消耗、高消费的现代化道路走不通,我们自己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道路也走不通。否则,我们的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也不可持续。我们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努力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提升区域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河南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宏伟目标,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赢得了主动,主要经济指标居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前列。然而也要看到,全国区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并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我们稍有懈怠就可能被甩到后边。这次省政府三个考察组到广东、山东、天津等6省市考察学习,了解到各省市都在纷纷采取措施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深切感受到区域竞争压力在进一步加大。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我省要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不仅要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在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迈出新步伐。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的现实选择。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全国各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从各方面情况看,由于产业结构、产业层次、创新能力不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受到的冲击大不一样。在这次危机中倒闭、停产的企业大部分是缺乏创新能力、没有自主品牌的“三来一补”或“贴牌生产”型企业,而真正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有自己拳头产品的企业,受到的冲击和影响相对较小。如广东省去年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不但没有下降,而且分别高于全部出口增速5.1个和4.6个百分点。我省的中信重机、黄河实业、华英集团、宛西制药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的形势下,企业优者更强、劣者更弱,两极分化、优胜劣汰的现象尤为明显。可见,加快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各种经济风险和挑战最有效的途径。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总体上看,我国、我省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因为金融危机影响而逆转,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作为克服当前困难、应对挑战的当务之急和有效举措,又作为增强竞争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和治本之策,努力为推进两大跨越、实现中原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一)必须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既要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着力增加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又要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显著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要把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当前拉动投资增长和优化结构、促进转型的中心环节,抓住国家调整投资方向和支持重点以及能源、原材料价格回落的机遇,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抓紧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在拉动即期经济增长的同时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重视“三农”问题解决,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优化消费环境,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出口,要走以质取胜、集约化、多元化发展路子。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开拓非洲、拉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扩大高技术和机电类产品出口,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建立资源勘查开发基地、生产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积极承接国内外高层次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必须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着力构建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现代农业、工业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
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以粮为基、统筹三农、推动全局”,从落实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规划入手,逐步建立起粮食生产稳定增长长效机制,走出一条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双赢”的发展路子。推进工业主导产业升级。围绕推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有色冶金、化工、食品、服装纺织等产业升级,完善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洛阳重型装备、郑州百万辆汽车、现代煤化工等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启动一批重大产业升级工程,尽快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重点产业,在硅材料与光伏、生物及新医药、数字化装备、新型功能材料及制品、光电技术、生物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物流、旅游、文化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高成长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比较薄弱的农村服务业,不断提升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信息化为重点,着力谋划实施一大批发展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集聚效应明显、带动能力强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续支撑能力。
(三)必须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不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的现实看,我们都必须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带动经济增长。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以集中科技资源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开放合作为有效途径,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巩固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突出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动力,抓住与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机遇,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由职业教育大省向职业教育强省的跨越,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推动政府和企业管理创新。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扎实推进“两转两提”,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能。引导企业全面加强科学管理,严格成本核算,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搞好质量管理。
(四)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把加快城镇化进程放在活跃全局的重要地位,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向城镇和产业带聚集,扩大生产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搞好城镇规划和建设,逐步形成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居民点协调发展的城乡布局结构。继续完善中原城市群规划,推动形成以郑州为中心,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城市发展格局。搞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体现城市发展转型理念,为城市长远发展和战略布局创造条件。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完善并实施中原城市群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方案,继续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并以此为核心推动中原城市群在交通一体、市场统一、产业链接、社会公共资源共享、生态环保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选择部分城市在辖区内开展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强化城市产业支撑。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化发展的基础环节来抓,按照整合资源、提升功能、强化特色、增强竞争力的要求,突出抓好200个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集聚区对城市产业、人口、环境的承载功能,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逐步形成投资带动就业、就业创造消费、消费拉动增
长的良性发展机制。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建设“紧凑型”城市和“复合型”城市,构建产业聚集、人群宜居、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格局。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市承载和吸纳能力。
(五)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将资源接续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组织体系。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在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包括政府、社团、企业、学校、社区、家庭,推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节约环保型社会组织体系。着力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在能源资源领域,重点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特别要搞好工业、交通和建筑节能,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在环保领域,要把水、空气、土壤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落实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任务,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努力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扎实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健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政府引导、法规支撑、企业为主、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加强节约环保的法制建设,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编制重点行业和领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把节约环保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六)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走出为发展而发展、单纯追求GDP增长的误区,把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发展效益结合起来,做到“好字当头、好中求快”,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做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深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健全政府行政职责,在改善经济调节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注重法律调节,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法律保障。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效整合各类政府性资金,完善管理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运用税收政策抑制高消耗、高污染产业、产品发展,推进资源税、燃油税费改革,加快推行增值税转型,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良好的财税导向机制。
第三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背景链接】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北京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及“十一五”时期经济工作,研究部署明年各项任务。市委书记刘淇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情况和明年重点工作安排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市政协主席阳安江、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出席会议。
刘淇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央要求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要突出主题、主线,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宝贵经验和基本要求,结合首都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标准表述】 [深度分析]
2011年北京市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建设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着力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宜居健康水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出色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5%和4%,力争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重达到75%,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权威观点]
各区县、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来确定发展速度,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上来。要妥善处理好创新驱动与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的关系,妥善处理好首都性质功能定位、人口资源环境与推动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市与区县的关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一是要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责任感。首都发展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能否利用现有的各种优势资源和中央给予的各项先行先试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继续走出一条物质消耗最少、增长效益最高、环境不断改善的发展道路,起到首善之区的作用。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切实在“加快”上下功夫。
二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理念和模式上统一思想。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就是要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三个北京”是奥运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实践转化,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首都规划建设发展的基本指向,反映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全市上下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认同,是在发展中崇尚以人为本、重视科学技术、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今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抓手和重要载体。
三是要找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要着力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使首都的发展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要着力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能力。要着力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努力抓好中央赋予中关村的先行先试政策的落实。
一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曾高达91%以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但投资和出口增长更快,出现了投资比重过高、贸易顺差过大、消费比重偏低的格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内需不足,又加剧了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性。而外贸顺差过大,引发诸多贸易摩擦,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必须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从而切实扩大消费、改善民生。
二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从最近几年我国各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情况看,第一产业随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
当前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把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着力点放在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上,通过持续实现第三产业的高增长和提高其贡献率,相对降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这既是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基本思路,也是从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
三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增长要素结构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迅速扩大生产能力,许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比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实现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我们要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充分运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产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就能够不断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转自:育路公务员考试网
第四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河南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更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战略性系统工程,各项任务和举措密切联系、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必须多管齐下,统筹兼顾,综合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是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长期目标,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运作,深化体制改革,既要保增长速度,更要注重结构改善,确确实实将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重心,实施配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组合,发挥宏观调控促进加快转变的功能。需要采取的重点措施主要有:
(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弘扬和鼓励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的宗旨,从规划、政策、法律、规章各个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不断增强全党和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确确实实按科学发展观办事,才能有效推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河南实际看,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技术创新要建立在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基础上,必须在河南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等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二是集群式创新。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结构,它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河南要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资源节约、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着力建设我国农产品重要产区,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稳固。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铝加工、汽车、矿产、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第二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使其在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调整优化需求结构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努力稳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尤其要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为扩大消费市场拓展新的空间。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在稳定政府投资的同时,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积极培育市场驱动的投资增长,增强投资的内在约束,提高投资效益。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继续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出口过快增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城乡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是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河南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应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到一个大系统中,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新格局。消除对农民的多种歧视性、限制性束缚,让城乡居民在同等条件下、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竞争就业。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通过制度创新,完善机制,真正改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的状况。
(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河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建设中原城市群。以客运专线和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重点以郑东新区、汴西新区、洛阳新区建设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合作,推进区域内城市空间和功能对接,率先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政策和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加强国土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同时,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落后山区的政策扶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八)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坚持走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河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举措。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不是单纯做好某些方面的工作,而是全面系统地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贯穿于理念、行为、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投入,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
第五篇: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怎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04月12日来源: 河南
日报
卢展工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抓住“转变”和“加快”这两个关键词。关于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卢展工指出,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到在立场上到位、观念上到位、方法上到位。二是切实转变发展途径。要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从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入手,着力解决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结构性矛盾。三是切实转变发展机制。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法,着力创造机制、创造氛围、创造环境、创造条件,更好地凝聚合力、激发活力。四是切实转变发展目的。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惠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具体利益,始终把人民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标准,通过科学发展的实践来体现对人民负责。关于怎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卢展工强调,要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八个加快”的任务和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四个大力”的要求,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提升认识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观念能不能转变、思路能不能拓展、头脑是不是清醒至关重要,说到底还是认识问题、信心问题。一方面,要多做理性思考。坚持多学习一些知识、多研究一些问题、多思考一些工作,不断提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切实增强信心。
信心是推动工作的重要保障。既要从各种有利条件和良好发展势头中增强信心,更要从看到困难、问题、不足、差距中寻找信心,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改进不足、缩小差距中坚定信心。二是坚持发展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核心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发展条件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好要不要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要着眼于我省的基本省情,着眼于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现实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把保持当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增效。
三是重在持续求加快转变。一方面,要持续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好成效,持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累的好经验好举措,持续这些年各方面工作取得的好成绩;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始终持续加快转变的力度和韧劲,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要把握优势,认真研究、充分发挥河南在区位、文化、人口、粮食等方面的优势;要准确定位,明确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特别是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影响、带动和示范作用;要弄清概念,科学界定中原、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的内涵,引导各级各地在中原崛起中找准位置、作出贡献;要持续思路,坚持重基础、重集思广益、重科学决策,始终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三化”协调发展、推进“两大跨越”等重大战略方针来研究,以思路的持续确保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续。
四是突出创新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创新。要靠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总开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全盘皆活、全盘皆通。要
把解放思想的意识和观念体现到领导实践和一切工作中去,通过解放思想把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广泛调动起来、充分激发出来。要靠体制机制创新。更多地从自身工作、从体制机制方面找原因、寻对策,努力构建体制机制新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要靠科技创新。深入研究如何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科技创新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原始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善于“借梯登高”、“借鸡下蛋”、“借脑生财”。要靠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创新。领导干部要做到谋划多一点、服务多一点、创造条件多一点、依法依规多一点、求实求效多一点,肩负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导责任。
五是统筹协调求加快转变。只有坚持统筹协调,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广泛的共识,才能凝聚起方方面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智慧和力量。要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切实把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融入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要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坚持把民生改善作为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发展的保障和评价发展成果的标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统筹“三化”进程。认真研究如何统筹协调“三化”进程,使之更符合河南实际,把农业农村、工业产业与城镇建设更好衔接起来。要统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既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引领、集聚功能和作用,又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以城镇化为切入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创造更大空间。要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作为
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要途径,更加重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六是有效运作求加快转变。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立足于学,认真学习中央精神,学习各方面知识,学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要立足于实,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求实务实。要立足于做,想好了再说,说了就要做,做好做到位。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做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切实抓好基层、打牢基础,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形成合力。要立足于效,强化效益、效率、效果、效能等概念,在效上见“转”、在效上见“调”,在效上见“快”、在效上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