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贵州工业经济发展统计报告
2017年贵州工业经济发展统计报告
2017年,贵州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实施“双千工程”,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克服月度波动较大、部分行业亏损等各种困难,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较快、结构向好、效
益提升的发展态势。
一、总体情况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5%。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8.0%,非公有控股企业增长10.7%。19个重点监测的行业中,16个行业保持正增长,其中8个行业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1.8%。重点监测的制造业中,酒、医药、电子、汽车等行业形势较好,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3.5%,医药制造业增长21.3%,汽车制造业增长19.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86.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35.1%。其他行业中,烟草制造业增长2.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6.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
加工业10.5%。
采矿业比上年下降1.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1.9个百分点。其中,受煤炭价格指数前三季度持续高位、第四季度有所回落影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全年下降4.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3.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6.9个百分点。其他行业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4.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0.9%,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9.0%。采矿业拉低规模以上工业
增速0.2个百分点
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增长14.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0%,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5.5%,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2.9%。
二、主要特点
2017年,在煤价居高不下、电煤供应紧张、投资需求回落、技改力度加大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全省工业经济增长出现一定波动。全省上下积极应对,狠抓运行调度,强化要素保障,全力稳定工业经济基本面,努力保持工业在较快增长区间运行的同时,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一)运行逐渐趋稳,保持追赶态势。从全年工业增长线看,月度波动较大,各月增速线呈不对称“W”型,高峰值和峰谷值分别位于6月、7月,月度增速最大差值为3.0个百分点,而上年月度增速最大差值为0.9个百分点;7月之后增速回升,逐渐趋稳,11月回到两位数增长线。从累计增长看,全年保持在9%以上,最高点为6月份的10%,最低点为8、9、10月份连续9.1%。与全国比,各月累计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线2.4个百分点以上,全年增速列全国第4位,位于第一方阵,保持追赶态势。
(二)运行质量提高,效益明显改善。扎实推进以降成本为主要突破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抓电力体制改革机遇,扩大电力直接交易,全年电力直接交易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超过100亿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全年平均价格指数96.6,其中电力生产价格指数91.5,用电价格明显下降。一是产业链上游保障要素价格稳定回落,企业成本稳定下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79.54元,比上年下降0.5元;二是企业亏损面收窄。规模以上亏损企业数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亏损面收窄1.1个百分点;三是盈利能力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利润率比上年提高1.5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提高1.48个百分点,加上煤炭市场价格持续高位运行,酒类行业保持高速增长,助推规模以上工业税金总额增长18.4%,利润总额增长46.4%;四是行业整体风险下降。到年底,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总体上处于安全可控范畴;全年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比上年少用1.6天,流动资金周转略有加快,防风险能力增强。
(三)结构持续调整,动能加快转换。2017年对214家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以点带面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千企改造”企业1600户、项目1650个。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育和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加快结构调整。一是制造业巩固工业经济第一引擎地位。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比重达66.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个百分点,贡献率83.8%。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26.6%,拉动增长2.5个百分点,贡献率26.8%,比上年提升6.7个百分点。电子类保持第一速度行业地位,19个重点监测的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比列第2位的行业高出51.2个百分点。二是酒、医药引领轻工业快速增长。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高于重工业4.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其中,酒类行业保持第一支柱行业地位,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0.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贡献率28.7%,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1.8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7个百分点,贡献率比上年提升1倍。三是部分传统行业贡献明显下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由于受价格指数影响,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为-5.9%,负贡献比上年扩大4.7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贡献率2.0%,比上年下降3.7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贡献率5.8%,下降7.5个百分点;其他传统行业中,黑色金属贡献率由正转负;有色金属贡献率下降1.8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4个百分点,贡献率25.8%,比上年下降10.9个百分点。
(四)新增企业较多,增长贡献突出。以“千企引进”为抓手,突出“强基补链”抓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行业和产品覆盖面均有扩大。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类行业共有176个,覆盖面87.6%,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341种,占工业目录产品56.5%,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新建投产入规企业514户,新增企业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0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1.8%。
(五)运行有喜有忧,局部问题显现。一是电力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在降低用电成本方面,电力生产企业贡献较大,电力供应企业贡献较小。全年电力生产出厂价格平均下降8.5%,电力供应价格仅下降0.1%。受煤炭价格上涨、电煤供应不足、发电价格下降等影响,规模以上火力发电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增加15.7元,火力发电行业亏损面60%,累计亏损6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同期水力发电行业盈利37.9亿元,电力供应行业盈利31.9亿元。二是部分主要行业运行风险增加。电力生产、化工、冶金等行业资产负债率高于70%的警戒线。三是新增企业贡献减弱。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上年少128户,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下降10.2个百分点。
三、工作建议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防止发展思路和发展资源“脱实向虚”,以更高要求、更严标准、更准服务推动工业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一)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促进“虚实互济”。到年底,41个主要工业行业中,有9个行业资产负债率超过70%,高资产负债率成为金融机构对企业发放贷款的重要“门槛”,而缺乏流动资金又成为企业扭转局面的重要瓶颈。一方面实体经济流动资金缺乏,企业主体间资金流动慢,上游产品供给方回收资金时间长,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超过1个月;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超过2.6万亿元,资金流动性不足,应加强研究金融支持工业实
体经济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大力扶持民营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千企改造”等政府服务“公私兼顾”。民营经济是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平台,是促进群众增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2017年,私人控股企业平均用工人数52.3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用工人数的54.8%。从企业运营成本看,规模以上私人控股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09元,比国有控股企业高14.52元。与上年同期比,私人控股企业成本上涨0.77元,国有控股企业下降2.61元,从这组数据看,私人控股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力度有待提高。
(三)全省一盘棋实施“千企引进”,强化产业集聚发展。整合全省招商引资项目资源,以国土空间规划、产业集聚、产品升级为导向实施“千企引进”。一是把正确的项目引进来,放在正确的区域,为全省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做贡献;二是引进高质量、高水平企业,禁止引进伤害生态环境,影响群众健康的项目;三是完善考核制度,避免一个产业全省无差异化考核比拼。当前一些考核办法容易引发产业重复建设,项目小而全,产业链短,缺乏竞争力,浪费资源,且易产生新一轮过剩产能。同时,可能出现一个项目多地争夺,甚至省内互相“挖墙脚”现象,出现省内拼条件比许诺的恶性竞争,无益于产业发展。
第二篇: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5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企业效益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71.36亿元,增长13.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价)196.69亿元,增长16.3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现价)82.82亿元,增长20.66%;重工业增加值(现价)113.87亿元,增长11.53%;轻工业增长速度超过重工业9.13个百分点;股份制经济工业增加值99.39亿元,比去年增加21.46%;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127.93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2.34%。其中: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68.86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5.91%。公有制工业工业增加值135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1.49%,非公有制工业工业增加值61.68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4.55%;高技术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35.35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6.16%。市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86.4亿元,同比增长18.08%;产销衔接较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利润大幅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1.8亿元,同比增长26.7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16亿元,同比增长18.2%。工业重点行业中的烟草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仪器仪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等行业增势强劲。主要工业产品中比2004年同期增长较快的有:卷烟(10.33%)、彩色电视机(19.09%)、啤酒(18.51%)、数控机床(18台,增长38.46%)、化肥(61.69%)、移动电话机(82.84%)、中成药(28.44%)、轮胎外胎(4.41%)、水泥(4.04%)、黄磷(17.60%)、磷矿石(4.35%)、轴承(840.57%)、铝材(19.73%)、铁合金(12.86%)、汽车配件(5.77%)、铝(2.31%)、成品钢材(10.96%)等。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出口交货值为24.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58%,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4.56%,比去年同期降低2.06个百分点;完成的新产品产值为49.0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66%,占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去年的11.01%下降到8.59%,下降了2.42个百分点。2005年,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前高后低、非公有制工业增长快于公有制工业、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九大行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等特点;其中,九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38.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3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80%,与去年基本持平;实现工业增加值158.9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15%,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3.7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83%,比去年同期提高1.73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达98.62%。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增长,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取得进展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完成35.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16%。贵州汇通华城楼宇自控设备,益佰、益康、新天、汉方、同济堂、圣济堂、宏宇等药业新药开发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成。我市72家制药企业今年生产经营情况良好,生产产值达48亿元。全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5.22亿元,同比增长25.33%。其中:中央项目完成投资28.53亿元,同比增长27.37%;地方项目完成投资46.69亿元,同比增长21.49%。实施重大项目带动,继续推进我市重点技改项目建设,顺利完成了开工建设、建成投产、达产增效30个重点项目。组织实施省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4项,组织申报7个财政部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完成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项。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有6家企业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授牌,占全省获得授牌企业的54.5%。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有24个产品(项目)获得贵州省十一届(2003-2004)优秀新产品暨优秀技术创新项目奖励,占全省获奖产品(项目)总数的41.4%。2005年,贵州双开司综合利用黄磷尾气2万吨甲酸项目、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新型抗肿瘤药物――注
射用盐酸拓扑替康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及原料药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项目、贵州汇通华城楼宇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项目、威门药业贵州道地苗药“头花蓼”、同济堂制药淫羊藿中药材抚育种植及提取物加工、新材料矿业耐高温多孔泡沫特种陶瓷等一批在建高新技术项目正在抓紧实施;申请到国债的高新技术项目有: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新型抗肿瘤药物――注射用盐酸拓扑替康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及原料药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项目、贵州汇通华城楼宇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项目。
(三)企业体改力度加大,国资重组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筑党发〔2003〕35号文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配合市资产重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参与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重组的协调工作。办理“退二进三”企业的土地出让金返还共10户企业,返还金额960万元。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开发项目55个,向国家开发行贵州分行推荐企业(项目)33户(个),共申请贷款金额1.77亿元,获得贷款企业23户,获贷款金额1.32亿元。认真组织申报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申报工作,全市有24户企业获得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总资金590万元。
(四)非公企业发展快速,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08亿元,为年计划目标204亿元的101.96%,同比增长17.2%;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完成106.01亿元,为年计划目标的101.87%,同比增长20.21%;30户重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0.93亿元,为年计划目标的113.33%;实现税收5.17亿元,为年计划目标的109.91%。按国家对新型企业的划分标准,截止2005年底,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8户,中小企业680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8.8%;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行业分布上,已由制造、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业等领域为主,开始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重化工等领域拓展。一方面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市场,另一些中小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改制、联合、“退二进三”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重组,推进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并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结构上正在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全市产值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71户,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34户,占19.89%,形成了京瓷振华、老干妈风味食品、益佰制药等一批龙头企业,造就了西洋肥业这一非公有制大型企业。益佰制药成为省内首家上市的非公有制企业;2005年,30户重点非公企业纳税达5.2亿元,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纳税额达1亿元以上。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达(现价)374.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5.61%,同比增长15.1%;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现价)108.5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5.16%,同比增长15.6%。
回顾我市“十五”工业发展,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工业发展一直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竞争和自身资源及环境约束方面的挑战,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集中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层次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小、产业链和供应链不完善、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积聚度较低的情况,存在着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等问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6年目标及任务
结合2005年完成情况,2006年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全市工业总产值预计增长1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确保增长14.5%,力争20%左右;工业产品销售率95%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盈利;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7%,力争18%;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上升2%;更新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0%以上;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160万吨,节约能源、原材料价值1.5亿元,16户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取得实效,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万元总产值综合能耗下降5%。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是按照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确保投资重点,通过技术进步改造或高新技术产业化来提升传统产业,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二是组织重大技术改造项目30项,确保开工建设黄果树集团贵阳卷烟厂异地改造、中外合资前进CMA橡胶轮胎有限公司200万条半钢子午胎生产线等项目;加大协调工作力度,积极促成贵阳中化开磷化肥有限公司60万吨/年硫基复合肥技改、贵州水晶有机化工集团公司汞污染治理技术改造等项目按期建成投产。三是继续加大技术改造的贴息支持力度,以调动全社会的投资投入技术改造;四是强力推进我市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启动“1261”工程。五是组织实施国家、省和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加快铝工业、磷化工、煤化工、卷烟工业、特色食品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现代中药业、新材料等领域的开发利用,进一步促进产学研联合,提升现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水平,加快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六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财政、金融大力支持的企业技改投资机制,多渠道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七是加强项目规划管理,与财政、土地、环保、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工作协作,完善项目监督,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二)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积极推进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抓紧现代农业、中药现代化、新材料、制造业信息化、西部专项、电子商务、工业自动化等专项的实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力争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抓好贵州汇通华城楼宇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项目、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新型抗肿瘤药物――注射用盐酸拓扑替康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及原料药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项目等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项目投产达产,以核心技术带动下游生产,形成产业链。抓好贵阳舒美达制药厂有限公司贵州苗药珊瑚姜产业化、贵阳市三联乳业奶牛胚胎移植技术推广应用、贵阳黔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血液制品――狂犬病、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等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以名牌产业为中心,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提高特色支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益佰制药、老干妈等特色知名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积极组织申报机床工业、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国产化项目,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抓紧实施“1261工程”,推动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
(三)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资重组和国企改革步伐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一是加快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步伐,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改革,市属国有商业企业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基本实现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加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组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以股份制改造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工作;二是积极推进资产重组,使国有资本尽快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提高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和效益,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三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四是积极推进投资、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对政府投资项目逐步实行重大项目公示制,建立政府投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进“代建制”,全面实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不断扩大采购范围和规模。
(四)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步伐,实现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优化中小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配合市减负办,治理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减轻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负担。切实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规划和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市场,参加各种投资展销会,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进和拓宽服务手段。
着力推动和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充分利用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分行达成的下一步贷款协议,在工作中加大对我市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开发和扶持,确保3亿元贷款额度,力争完成5亿元贷款额度。加快发展资源禀赋型优势产业,抓好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兖矿50万吨合成氨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进一步支持西洋肥业、益佰制药、老干妈等一批重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加快发展步伐,争取完成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2006年的发展目标: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确保增长17%,力争18%;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使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篇: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7年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一)整体实力不断攀升
工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56亿元,增长16.1%;实现工业增加值244.7亿元,增长15.1%,增幅比2006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于“十一五”规划目标0.1个百分点。其中,市属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5.8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工业增加值106.9亿元,同比增长14.4%。实现利税165.9亿元左右,其中利润58亿元左右,分别增长21.2%和24.5%以上;全年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203.6,创历史最好水平。
支柱产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市“十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同比增长16.1%;实现工业增加值205.4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79.4%、84%,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0.2及0.5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净增产值94.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净增总量的79.5%,净增量比例高于总量比例0.1个百分点。其中,铝及铝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1.8亿元,增长23%;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2.4亿元,增长21.2%;电力工业及食品工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04.3亿元、34.7亿元,均增长16.2%;磷煤化工完成工业总产值102.3亿元,增长14.5%;烟草工业及医药制造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70.6亿元、66.4亿元,分别增长7.8%、6%。
重点企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产值上亿元企业117户,比2006年净增16户,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5.4%,比2006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24户,净增6户;10亿元以上企业9户,与2006年持平;20亿元以上企业6户,净增1户; 50亿元以上企业3户,即中铝公司、贵阳卷烟厂、贵阳供电局,实现产值分别为83.9亿元、69.9亿元、64.2亿元,同比增长11%、8%和18.7%。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8%;其中,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1.1亿元,同比增长16.3%;完成工业增加值70亿元,同比增长15.4%;全市30户重点非公有制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16.8亿元,增长15%。
(二)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顺利开展。编制了《贵阳市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和《贵阳市磷化工清洁生产规划》规范性文件;完成了对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申报条件的39户企业的46个产品约5000万元税费减免的现场初审工作。纳入全市节能考核的28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下降至1.73吨标准煤,比2006年下降3.89%,比全年目标降低22%;全市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实际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达195万吨,比上年增加14.7%。清洁生产及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积极推进。2007年,以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水泥厂为试点,清洁生产及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制定清洁生产方案40余项,并实施了30项,节约成本6000余万元,是我市首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贵州水泥厂制定清洁生产方案211项,实施了165项,共节约成本2200余万元。
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强制推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要求,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0户。同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认真组织申报淘汰落后产能的有关补贴。
(三)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投入进一步加大。2007年,全市技术改造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达110.3亿元,增长22.8%。其中,地方项目投资86.9亿元,总量的78.8%;工业技改成为投资重点,完成投资90亿元,占总量的81.7%;制造业投资居首,达73.5亿元,占总量的81.7%。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多功能工程车、贵州轮胎(集团)有限公司、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重大投资技改项目进展良好。
新产品开发成效显著。2007年,我市有30个产品获优秀新产品、新技术奖,其中有5项另获专利优秀新产品、新技术称号;64个产品(项目)获市2007年技术进步奖。
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我市完成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5项;完成重点产学研联合项目8个,实施了20-30吨工程机械液压及电子控制系统等具有重大影响的自主创新项目,基本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联合模式,企业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2007年,我市有5家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授牌,占全省的33.3%,累计达57家。其中,贵阳市属企业有国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6家,其中国家级2家,分别为轮胎、益佰技术中心;“老干妈”公司的企业技术中心,设有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是一种规模较大、级别较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二、2008年工作安排
2008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完成工业总产值900亿元;工业增加值确保增长14%,力争16%;产品产销率达95%以上;
——力争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25亿元;完成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项;完成“产学研”联合项目6-8项;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下降5%,达到2.11吨标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确保比2007年降低4.1%,力争比2007年降低4.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200万吨;
——非公经济增加值确保增长17%,力争19%;
——完成12户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
——推荐3户企业进入上市审批程序,整合进入上市公司。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把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大力振兴和发展装备制造业。坚持“装备主机为龙头、专业化协作配套为支撑、产业基础平台建设为保障、集群式发展为目标”的思路,积极打造铸锻造、工模具、热表处理等基础装备制造业平台;打造工程机械及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特种数控机床及零部件、航空航天零部件等重点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全面启动规划建设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组织实施詹阳重工生产流程布局改造和装配线技改、险峰机床厂异地搬迁、贵阳工具厂数控铲齿刀磨床产业化等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技术改造项目。
大力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支持开阳息烽磷煤化工基地、清镇煤化工基地、白云铝及铝加工基地的建设,重点抓好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开阳化工股份50万吨合成氨、中铝贵州分公司氧化铝挖潜技改;支持和鼓励安达磷化工黄磷尾气生产6万吨/年甲酸钠项目、紫江水泥120万吨磷渣水泥项目、黔能天和黄磷尾气发电项目、国华天鑫磷业综合利用磷渣制备高细高活性微粉等循环经济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特色食品工业。重点支持“老干妈”清真食品生产线建设、水豆豉车间改造、出口产品车间技改等项目实施; 支持“老干爹”、“乡下妹”、“苗姑娘”等第二梯队辣椒制品生产企业加快发展;促进“康乐豆业”、“中意”、“云雾”等品牌豆制品规模化生产。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促进铝工业、磷化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优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贵阳华翔半导体四英寸晶园芯片生产线、贵阳高新阳光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能级多晶硅产业化等项目建设。
(二)坚持把强化经济运行协调、优化要素配置作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是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结合我市实际,着眼长远,及时提出应对措施,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二是强化经济运行的预测、预警和分析,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事前预警与事后分析的结合,着重分析月度与季度目标完成情况,确保全年目标顺利实现;三是切实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切实做好“煤、电、气、运”协调服务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积极推进银企结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三)坚持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是加强节能管理基础工作,按照《贵阳市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及《2008年贵阳市节能工作实施意见》,抓好对企业和主管部门的指标考核和监控;制订节能管理制度,落实节能措施,明确节能管理责任人及专职工作人员;二是着力抓好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主要抓好市重点监控企业(含列入省重点监控的16户)的节能降耗考核工作,做好主要产品能耗考核指标和节能量目标下达工作。2008年,将在重点监控企业中选择3-5户进行能源审计,选择10户重点企业开展国际、国内同行业能耗先进水平对标活动;三是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展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森林“三剩物”、建筑废料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四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按照省经贸委要求,制订并落实好我市2008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四)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体系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环节
一是搞规划,对发展所面临的技术瓶颈、技术应用等问题进行认真研究,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推进技术创新能力的较快提升;二是加大投入,对涉及行业共性、关键、核心的技术加大支持力度;三是加强平台建设,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为重点,大力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机制,促进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四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探索激励、考核、培训、监督机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2008年,重点抓好20-30吨液压挖掘机液压及电控系统开发、经济型数控磨床以及系列产品开发、CXS楼站式粉碎工作站的开发等技术创新项目;争取新增3—5家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五)坚持把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作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强力推进工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整合中小企业担保、科技风险投资等投融资机构,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为目的、实现政府产业发展战略为目标,创新政府项目管理和资金的使用方式,探索建立产业投融资平台。2008年,初步建立政府性产业发展基金和“专业化、市场化”的基金运作管理机制。
积极做好企业上市工作。一是早规划、早准备,对有上市可能的企业进行跟踪并帮助其进行上市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为企业上市营造良好氛围;三是明确专门机构、人员对企业上市工作及时跟进,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各类问题,进一步加大上市工作力度。
加快推进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坚持“破产不破生产力,破企业不破产业”的理念,按照“统一领导、规范操作、妥善安置、分期分批、稳步推进”的原则,实行包保责任制、严格问责制和风险抵押金制度,确保2008年完成我市已获国家批准的14户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
(六)坚持把实施大企业带动、强化产业协作配套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经营团队、财务状况、产业发展等方面考察,对发展前景良好、行业带动强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形成1个100亿元级的特大型企业,3个50亿元级中型企业和一批10亿元级“小巨人”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做好配套服务,形成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形成工程机械、特种数控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紧密战略联盟或企业集团,以此推进铸锻件、结构件、通用零部件、电机、电子元器件等的专业化、社会化协作配套;积极支持老干妈以及第二梯队辣椒制品企业的发展,并带动包装、标签、密封材料的配套以及原材料基地建设。
(七)坚持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是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非公36条”、省42条和市有关文件精神,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发展环境;二是按照“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模式,重点抓好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市中小企业信息网的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三是加紧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进行磋商,促进3亿贷款尽快落实,不断提升融资能力与水平,为非公企业加快发展提供融资条件。
第四篇: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6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企业效益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现价)完成666.53亿元,增长14.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价)227.37亿元,增长15.08%。其中,轻工业增加值(现价)86.75亿元,增长11.49%;重工业增加值(现价)140.63亿元,增长17.45%;轻工业增长速度落后重工业5.96个百分点;股份制经济工业增加值129.91亿元,增长18.36%;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152.17亿元,增长12.83%,其中: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71亿元,增长9.92%。公有制企业工业增加值157.25亿元,增长12.65%,非公有制企业工业增加值70.13亿元,增长20.72%;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37.26亿元,增长11.92%。市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37.68亿元,增长16.97%。产销衔接较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05%。利润大幅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45.9亿元,增长68.3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6.79亿元,增长76.39%。工业重点行业九升一降,这十大行业中除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下降16.85%外,其它九大行业仍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其中,九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0.58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5.5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60%,实现工业增加值187.35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5.7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2.40%,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达86.19%。主要工业产品中比2005年同期增长较快的有:卷烟(1.81%)、彩色电视机(0.55%)原煤(18.22%)、啤酒(37.71%)、数控机床(23台,增长27.78%)、化肥(62.37%)、中成药(26.28%)、轮胎外胎(4.24%)、水泥(22.18%)、焦炭(7.84%)、成品钢材(10.33%)、铝(59.26%)、钢芯铝绞线(3.44%)、铁合金(64.56%)、汽车配件(30.18%)、挖掘机(69台,100.84%)等。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出口交货值为22.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7%,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3.57%,比上年同期降低1.14个百分点;完成的新产品产值为42.7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74%,占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70%下降到6.41%,下降了2.29个百分点。2006年,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前高后低、非公有制工业增长快于公有制工业、轻工业增长慢于重工业,重工业的主体地位不变。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增长,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中铝集团四期电解铝、中化开磷股份公司20万吨湿法磷酸、振华集团车用电子组件生产线等一批项目达产增效。海信液晶电视、贵州蓝天科大年产10万吨超磁致伸缩材料、华烽电动轮椅生产线等建设项目已建成投产。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开阳双开司黄磷尾气综合利用2万吨甲酸、兰花水泥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山东兖矿50万吨合成氨、中铝股份贵州分公司40万吨氧化铝扩建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贵阳卷烟厂异地搬迁、黔能天和甲酰胺、贵州铝厂10万吨铝合金圆铸锭等项目已开工建设。企业竞争力增强,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贵阳黔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贵州汇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重组后,产值和效益大幅增长。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取得进展
全市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完成37.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2%。贵州汇通华城楼宇自控设备、贵阳黔峰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人体免疫球蛋白、贵州益佰、维康药业、汉方制药、同济堂制药、圣济堂制药等药业新药开发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全市72家医药企业2006年生产经营情况良好,生产总产值达62.98亿元,同比增长30.02%;工业销售额49.06亿元,同比增长35.51%;纯利润3.81亿元,同比增长43.35%。产值1亿元以上的有18家,5000万元至1亿元的有13家;单一产品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有15个;全市药业现有国药准字号药品1110个。全市技术改造投资累计完成89.78亿元,同比
增长19.42%。全市完成技术更新改造施工项目共762个,同比增长32.52%。其中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456个,累计完成80.08亿元,占全市总投资89.2%。2006年,全市“三个一批” 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共30个,技改项目运行良好的有:贵州大力士轮胎有限责任公司40万条全钢子午线生产线项目、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项目、清镇煤电公司45万吨/年煤矿坑口项目等10个开工及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贵州益佰杏丁、艾迪注射液生产线技改项目、险峰机床厂高精度轧辊磨床等10个项目已全部建成投产;10个达产增效项目运行良好,促使这批企业2006年实现产值165.45亿元,同比增长27.76%,实现利税36.59亿元,同比增长44.33%。认真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切实加强管理服务。其中:实施财政部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项,获得资金支持280万元;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4项,获得资金支持320万元;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34项,资金扶持445万元;项目总投资8.7亿元,项目完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14.46亿元,利税26.14亿元。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2006年,全市企业技术中心有46家,其中市属企业技术中心3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有2家,分别是贵州轮胎股份和贵州益佰,其余29家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有6家企业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授牌。
2006年,贵州双开司综合利用黄磷尾气2万吨甲酸项目、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新型抗肿瘤药物——注射用盐酸拓扑替康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及原料药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项目、贵州汇通华城楼宇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项目、威门药业贵州道地苗药“头花蓼”、同济堂制药淫羊藿中药材抚育种植及提取物加工、新材料矿业耐高温多孔泡沫特种陶瓷等一批在建高新技术项目正在抓紧实施;贵州民族制药大果木姜子栽培及制剂技术开发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贵州博士文化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数码相机图像打印彩色材料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贵州宏宇药业年产500万瓶保妇康泡沫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国债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申请到国债的高新技术项目有:贵州省小油桐生物柴油种植示范工程项目。
(三)非公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2006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工业增加值251.1亿元,同比增长18%,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到58.4%;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50.08亿元,同比增长20%。30户重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1.06亿元,为年计划目标的106.59%;实现税收5.7亿元,为年计划目标的107%。按照国家对工业企业新的统计口径划分标准,截止至2006年底,我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326户,其中:大中型企业有33户,轻工业150户,重工业176户。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6.51亿元,同比增长20.83%;完成工业增加值70.13亿元,同比增长20.72%。全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现价)190.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25%。全年累计工业产销率为88.07%,比上年同期降低1.36个百分点;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74.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27%;实现利润总额9.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96%;实现利税总额170.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22%;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62.99%。2006年,全市全年非公有制工业经济运行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1)非公有制工业增长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和公有制工业的增长。(2)非公有制工业占全市比重继续加大,较上年提高0.71个百分点。(3)主要非公有制工业行业增长较快。(4)由于受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有限公司和京瓷振华通信设备公司产值大幅下降的影响,全市出口交货指和新产品产值继续下降。(5)工业产销率过低,主要受医药制造业工业产销率过低的影响。(6)各区县市地域的非公有制工业发展不平衡。(7)经济效益总体较好,但个别行业亏损严重。
二、2007年目标及任务
结合2006年完成情况,2007年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确保增长16%,力争18%。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00亿元,完成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个,产学研项目6~8个。非公有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确保比上年增长17%,力争达到18%。纳入市节能降耗考核的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4%,力争达到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比上年目标增长10%以上,达到180万吨。
(一)积极做好协调服务,确保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围绕市政府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部署和预期目标要求,狠抓落实。二是加强经济运行的预测、预
警和分析。三是继续实行流动资金贴息政策,支持我市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生产企业快速发展。四是着力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抓好工业经济增长点的综合协调服务,确保工业经济增长点的顺利建设及建成投产。
(二)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支柱产业做大、高新产业做强、传统产业做精、劣势企业淘汰”的目标,不断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铝业、磷化工、煤化工、卷烟、特色食品、现代中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强力推进70余个产业续建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建设30个新上产业项目。继续抓好开磷集团磷铵、贵州开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合成氨、黔能天和公司黄磷尾气发电、息烽合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磷渣利用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快清镇电厂2×60万千瓦异地技改、贵阳卷烟厂异地搬迁、老干妈公司扩建工程、贵州轮胎年产40万条全钢载重子午胎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贵州詹阳多用途工程车技改一期、贵州威顿电子级磷酸生产、贵州劲嘉新型包装材料生产等一批项目。抓好开阳、息烽磷化工产业基地、清镇煤化工和铝工业基地、小河国产装备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白云铝工业和新材料等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龙洞堡食品工业园、扎佐医药工业园等建设力度,使之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四是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降耗指标。
(三)努力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坚持技术创新,严格禁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资源浪费,鼓励传统优势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先进装备制造国产化。二是鼓励和引导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施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技改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自身竞争能力。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解决企业资金瓶颈问题,加大技改资金引导力度。四是继续抓好现有国家级、省级企业中心建设,重点帮助和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争取能有5~7个技术中心能通过国家和省级认定;争取完成产学研联合项目6~8项,强化产学研结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资重组和国企改革步伐
一是继续加大企业的改革改制力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确保完成国企改革重组50户,力争完成60户。二是继续做好国有企业破产工作。按照“统一领导、规范操作、妥善安置职工”的原则,一方面积极稳妥的抓好国家批准的政策性企业破产项目的实施工作,按计划逐户实施,成熟一户,启动一户。另一方面继续做好依法破产企业的各项准备工作,予以适时推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三是认真贯彻落实我市《关于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实施意见》,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五)着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一是提升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高能耗传统产业,推广节能技术。二是制定《贵阳市节能监察办法》,对贵阳市行政区域内的高能耗企业、机关、商厦、宾馆等进行节能监测,强化节能监督检查。三是加强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做好进行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工作。四是做好“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目标的分解考核,做好“工业固体废弃物”首次纳入对区(市、县)目标考核工作。五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森林“三剩物”、建筑废料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利用粉煤灰、磷渣、磷(氟)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建材产品及新型墙体材料。
(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中小企业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中小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协调服务,继续加强对规模以上重点非公有制企业的跟踪监控。继续做好市政府与国开行贵州分行确定的小额贷款平台建设工作,确保扶持贷款额达到3亿元,力争达到5亿元。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测算体系;继续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培训和信息化工作。
第五篇: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12年5月底最新工作计划总结类 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现状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民营企业已成为市域工业经济的发展主体。从年起该市大力推进“国退民进”、“两个置换”、“产权多元化”等改革措施。到xx年底全市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国有、集体企业全部退出市域经济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民营企业和产权清晰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的蓬勃生机全面激发了市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活力市域工业经济驶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全市共有规模工业企业43家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已由年的17增加到37规模工业实现的产值由年的5.48亿元增加到13.4亿元。全市工业税收由年的98xx年的xx年来该市着力抓好太子庙生物医药园、蒋家咀棉麻纺织工业园、城关镇杨木及食品加工工业园的建设培育了棉麻纺织、食品加工、黑杨加工、生物医药、汽车制造及新材料、精细化工六大市域支柱产业。从入园企业户数来看三大园区规模企业户数较3年前增加了一倍。年三个园区仅有规模企业18家目前已达36家。从园区工业产值看三大园区规模企业产值是3年前的近三倍。年末三个园区规模企业产值不足3个亿今年可达8.5亿元。目前三大园区规模工业实现的现价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9xx年前翻了三倍。年末三个园区规模企业入库税收只有5xx年将达15xx年新增项目投入5亿元是前xx年工业投入总和的1.3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成为市域经济的主要特色。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39家其中规模企业26家出口规模企业5家。xx年全市产值过1xx年苎麻产品出口交货值13xx年市政府财源建设奖励支出xx年来全市引进投资3xx年产值13.4亿元实现税收18xx年来随着一些职能部门划归“线管”市级政府职能越来越弱这种“条块分割”的局面使得市级政府经济调剂缺乏手段。如工商、税务、国土、质监等部门上划后市级的调控能力下降了收费优惠等承诺难以落实到位。二是财税体制方面。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市级财力相对减弱了增值税、所得税增量部分大头被中央、省级拿走严重挫伤市级发展工业经济的积极性。三是投资融资体制方面主要向大城、大型企业倾斜也不利于市级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受国土、电力等宏观调控因素的影响加大了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困难。对策突破瓶颈培育特色筑巢引凤打造品牌 拓宽融资渠道破解瓶颈难题。一是要抓好企业诚信建设营造诚信环境。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协会负责制定行业规范监督信用行为组织信用评估。把不守信用的企业及法人代表列入黑名单使之难以在场上立足。二是帮助企业摒弃落后的家族管理模式优化股权结构逐步实现资本社会化管理职业化建立符合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三是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市级财政应设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重点项目的贷款贴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支持本地优势产业、特 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是要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公司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可采取政府投入、企业参股、民间集股等办法建立担保基金。五是要激活民间资金引导民间投资转移到工业项目上来。六是要支持鼓励企业上发挥企业直接融资的功能。突出特色培养龙头企业。特色就是优势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经营特色。要立足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在“特色”二字上做文章打造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作用大、场占有率高和发展前景广阔的龙头企业。如的苎麻产业省政府将苎麻产业纳入了全省七大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规划市被列为基地建设项目市。务必抓住这一发展良机在加紧规划种植的同时加大规模加工企业的扩张改造开发延伸下游的印染、服装等“链条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快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要根据园区的不同功能与特色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提升园区品位为民营工业上规模上档次提供一流的设施和一流的服务。二是要明确主导产业创新机制加快产业集聚。要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转移淘汰产业的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紧紧围绕业已形成的支柱产业按专业化分工协作要求优化整合形成地域产业链。三是要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招商引资。要立足资源特点和区域优势认真筛选、编制、准备一批建设条件成熟、场前景广阔、预期效果理想的新项目为园区做大做强夯实项目基础。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特色。实施品牌战略首先是要抓“原创”把产品质量搞上去把品牌数量积起来。要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帮助企业关注科技场捕捉科技信息主动积极寻找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合作伙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鼓励企业主动靠大投强以特色创优势以优势创品牌。其次要抓“整合”利用
已有的特色品牌资源实行品牌扩张发挥品牌价值倍增作用和行业带动效应。第三要抓宣传和服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场占有率。第四要抓奖励对拿到省以上知名品牌的企业要分层次给予重奖。同时要引进和培养一支高技能的人才队伍积极实施“名企、名牌、名人”工程不断提高企业的对外影响力和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特色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