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消毒供应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上班时应按照不同区域进行防护着装,衣帽整洁,不穿工作衣进会议室、食堂或离院外出。
去污区:在该区缓冲间更换专用鞋,做手卫生、戴圆帽,口罩,穿该区工作服、抗湿罩袍(抗湿围裙加抗湿袖套),戴手套,必要时带防护面罩或护目镜。
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在该区缓冲间更换专用鞋,做手卫生、戴圆帽,穿该区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戴手套。
无菌物品存放区:在该区缓冲间更换专用鞋,做手卫生、戴圆帽,穿该区工作服。
2.工作人员操作前后认真洗手。
3.工作人员应当接受与其岗位职责相应的培训,正确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3.1各类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的知识与技能。
3.2相关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的操作规程。3.3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和方法。3.4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知识。
4.压力蒸汽灭菌器操作人员必须取得质量监督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持证上岗。
二、环境管理
1.严格执行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要求》。2.消毒供应室选址宜接近手术室、产房和临床科室,或与手术室有物品直接传递专用通道。
3.周围环境应清洁,无污染源,区域相对独立;内部通风、采光光良好。
4.建筑布局应分为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4.1辅助区域包括工作人员更衣室、值班室、办公室、休息室,卫生间等。
4.2工作区域包括去污区及检查、包装、灭菌区(含独立的敷料制备或包装间)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区域划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
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
5.工作区域设计与材料要求
5.1去污区、检查包装区、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应设有实际屏障。
5.2去污区、检查包装区,灭菌区之间应设物品传递通道,去污间设污染物品接收区;并分别设人员出入缓冲间。
5.3缓冲间设洗手设施,去污区工作区域应增设洗手设施和洗眼装置,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无菌物品存放区内不应设洗手池。
5.4检查包装、灭菌区的洁具应设置独立的洁具间。
5.5工作区域的天花板、墙壁应无裂隙、不落尘,便于清洗与消毒;地面与墙面踢脚及所有阴脚均应为弧形设计;电源插座应采用防水安全型;地面应防滑、易清洗、耐腐蚀;地漏应采用防返溢式;污水应集中至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6.空气应达到(GB15982-1955)中规定的Ⅲ类环境标准,细菌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板,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三、设备、设施管理
1.CSSD应合理配置清洗消毒设备及配备设施,设备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规定。
1.1应配有污物回收器具、分类台、手工清洗池、高压水枪、超声清洗装置、干燥设备及相应清洗用品等。
1.2宜配备机械清洗消毒设备,特别要有针对管腔器械清洗有效的专用清洗架,可选择加超声的清洗消毒设备,确保清洗干净。
2.检查、包装设备
应配有带光源放大镜的器械检查台、包装台、器械柜、敷料柜、包装材料切割机、医用热风机及清洁物品装载设备等。
3.灭菌设备及设施
3.1应配有压力蒸汽灭菌器、无菌物品装、卸设备等。3.2根据需要配备压力蒸汽灭菌蒸汽发生器,干热灭菌和低温灭菌装置等。
3.3各类灭菌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配有配套的辅助设备。4.储存、发放设施
应配备无菌物品存放设施及运送器具等。
四、消毒隔离制度
1.清洁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10.3-2009)执行。
2.灭菌合格物品应有明显的灭菌标志和日期,专室专柜存放,在有效期内使用。
3.下收下送车辆,有明显标识,洁污分开,每日清洗消毒,分区存放,保持车辆清洁、干燥。
4.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拆除外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间,其使用与管理见医院《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管理规定》。
5.有健全的质量管理和监测措施
5.1对购进的原材料、消毒洗涤剂、试剂、设备、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进行质量监督,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消毒供应室。
5.2对消毒剂的浓度、使用中的消毒液、常水和清洗用水的质量进行监测。
5.3对灭菌后成品的包装外观及内在质量有检测措施。
5.4建立质量管理追溯制度、登记制度,完善质量控制过程的相关记录,所有质量检测、效果监测、工作流程均登记备案,灭菌质量记录保存期不少3年。
6.严格区分灭菌与未灭菌物品,定点放置。对各类无菌包应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包括包装规范及包外标注等,发放前必须认真检查,过期重新灭菌。
7.凡需要消毒、灭菌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先清洗再消毒灭菌。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原体污染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单独包装,明显标记,先经高水平消毒后再清洗;并执行WS310.2-2009中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应遵循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储存与发放等基本工作流程。
8.污染器械的回收应遵循如下原则:
8.1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定时到使用科室收集使用后的器械、物品,回收应使用封闭式回收车或收集箱,按照规定的路线封闭运送。
8.2收回的污染器械、物品,应及时进行清点、核查和记录,尽快进行去污处理;避免在使用科室清点、核查污染的器械物品,减少交叉污染概率
8.3使用后的一次性污染物品不得进入消毒供应室进行回收和装运处理。
8.4回收车或收集箱每次用后应清洗或消毒,干燥存放。9.器械、物品的清洗,应根据其不同材质和性质、性状、精密程度与污染状况进行分类,选择正确的清洗方法。耐热、耐湿的器械与物品宜采用机械清洗方法,精密复杂的器械应先手工清洗,再采用机械清洗方法。
10.经过清洗、消毒、干燥处理的器械、物品,必须进行清洗质量检查和器械功能检查,符合要求后再包装灭菌,灭菌包必须包装严密、正确,松紧适度,包外标注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操作人员代号、天菌锅号、锅次等,使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
11、根据器械、物品的用途、性质等选择适宜的灭菌方式,灭菌物品的装载、卸载、存放与发放正确、适合,严格遵守消毒供应技术操作程序,确保供应物品的质量。
12.消毒供应室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包括清洁剂、洗涤用水、润滑剂、消毒剂、包装材料(含硬质容器、特殊包装材料)、监测材料等,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要求。
西安工会医院感控科 2016年9月25日
第二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室安置,病房按时开窗通风;特殊呼呼道感染病人,执行标准预防;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二)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半卧位,并尽早下床活动。
(三)训练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正确咳嗽排痰方式,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四)昏迷患者取平卧位时,头偏向一侧。
(五)绝对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
(六)吞咽异常的病人经口喂食宜量少、缓慢,以防误吸。
(七)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八)对气管插管或切开病人,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九)注意患者口腔卫生,使用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1次。
(十)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更换;湿化器内添加灭菌水,每天更换。
(十一)冷凝器应始终保持在最低位,冷凝水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十二)一次性气管插管、吸痰器、呼吸机螺纹管严禁重复使用。
(十三)呼吸机外表面清洁消毒每日一次,包括界面、键盘、万向臂架、电源线、高压气源管路等。污染严重和呼吸机用毕终末消毒时,须用75%医用酒精擦拭触摸屏式操作面板,擦拭时应避免液体进入呼吸机内部。
(十四)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量减少机械通气和插管天数。在拔插管或解除气囊前,需将插管气囊以上的气管分泌物清除干净。
(十五)呼吸机各部件消毒后,应干燥后保存备用,保存时间为一周,过期应重新清洗消毒。
(十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送检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十七)严格按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支气管镜。
(十八)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范,减少经手传播造成的交叉感染。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掌握导尿指征,根据需要决定置留导尿管及留置时间。
(二)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三)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四)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五)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六)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七)留取尿标本时,以无菌方法从导尿管留取尿液,以保持集尿系统的密闭性。
(八)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九)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十)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十一)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十二)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十三)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三、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二)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三)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四)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六)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做好导管的护理。
(七)做好导管的护理:
1.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2.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3.外周静脉导管:每间隔72-96小时更换导管,并改变穿刺部位;中心静脉导管,无须常规更换导管,通常置管不超过30天为宜。
(八)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九)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十)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四、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应完善患者术前各项检查,积极治疗其基础疾病,如肥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尽量缩短等待手术时间。
(二)手术前尽可能治愈其他部位感染,并限制使用皮质类固醇。
(三)做好病人手术前皮肤准备。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四)患有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感染的医务人员未愈前不得进入手术室。
(五)加强手术室环境卫生学管理,保持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六)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七)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八)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采用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九)加强病房环境卫生学管理,减少陪住,严格探视制度。
(十)改善病人营养状态,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稳。
五、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衣服宽松,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二)对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者,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护理时避免推拉动作。
(三)增加病人营养,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四)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应及早控制;对反复发生皮肤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酌情应用免疫增强剂。
(五)合理选用抗生素 无菌手术或皮肤功能障碍的患者,不主张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如手术创面大,或发生皮肤感染的机会增加时,可酌情使用,以外用药为主,减少抗生素应用,防止耐药性发生。
六、消化系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食物。餐具、鼻饲器具一用一消毒,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
(二)严格洗手,护理病人前后,尤其是接触食物前、处理排泄物后必须认真洗手。
(三)医院食物从采购、保存、烹调、运送、分发各个环节要符合食品卫生标准,防止细菌污染。定期对营养室工作人员、配餐员进行健康检查与食品卫生培训。
(四)发生胃肠道感染病人,根据其传染性确定是否隔离,必要时转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院治疗。
(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菌群失调和发生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六)对可能导致传播和污染的各种途径均应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七)改善病人营养状态,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八)保护易感人群。婴幼儿、老年、长期卧床等病人免疫功能差,容易患胃肠道感染,应加强对这些病人的保护,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病人免疫机能。
七、产褥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加强孕期保健,积极治疗各种孕期并发症。
(二)作好对孕妇的健康教育:注意营养和维生素的摄入;临产前2个月内勿行盆浴,避免性交。
(三)严格无菌操作是控制产褥的关键:产房以及接生用具应该严格消毒灭菌;所有与产妇接触的人必须戴口罩;助产者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不轻易作阴道检查,认真观察产程,避免产程延长和产后出血;仔细检查软产道和胎盘、胎膜,发现产道损伤应及时缝合,怀疑有胎盘、胎膜,发现产道损伤应及时缝合,怀疑有胎盘、胎膜残留,需在严格消毒后进行宫腔探查,剥离残留的胎盘。
(四)落实手卫生,为产妇做检查前后应严格洗手。
(五)产褥期应保持外阴清洁:每天会阴护理2次,应用消毒会阴垫,便盆及用具也应消毒。
(六)加强对感染产妇的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限制探视人数,所有用具、被褥床垫均须消毒。
第三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感染与预防控制制度
1.组织管理: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监控网络的建设,落实三级网络职责。
2.控制规划
(1)法定报告传染病及时报告率100%。
(2)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控制目标:
①医院感染漏报率≤10;②医院感染发生率≤10%;③一类切口手术不我感染率≤0.5%;④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⑤抗感染药物应用率≤30%。
(3)感染性疾病暴发的报告与控制措施
①报告制度:发生科时1h内填感染病例紧急报告卡或打电话报告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临床微生物是在短时间之内、不同伤病员的同类标本中3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活在同一病区的不同病理中3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1h内电话或书面报告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在接到报告后1h内向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进行电话报告,同时报告医教部医疗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非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暴发由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书面报告大学临管处、杨浦区卫生局和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感染暴发除医院感染办公室按感染暴发程序报告外,信息科疫情传报负责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向前述上级部门报告。
②处置措施:识别暴发,及早发现暴发对于减少传播非常重要,潜在问题大多先由护士、医生、微生物专家、其他医院工作人员进行感染监测时发现。调查暴发:通过调查确定暴发来源以执行控制措施。控制暴发:控制方法根据不同的因素和传播方式而定,但均应包括隔离措施、环境清洁和患者护理的改进这几个方面。
(4)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控制目标
①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②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
生物监测:消毒剂细菌含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器械保存液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检测: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浓度符合标准。
③消毒、灭菌物品: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微生物。
④灭菌器:压力蒸汽灭菌器(含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器、干热灭菌器、内镜灭菌器均生物检测合格。
⑤内径:消毒后的内镜(如:胃、肠镜、喉镜、气管镜等)监测,细菌总数≤20cfu/件(镜),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后的内镜(如膀胱经、腹腔镜等)、活检钳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⑥餐具:细菌总数≤5cfu/cm²,未检出大肠菌群,并且未检出致病菌。
(5)环境卫生学监测:符合卫生学标准。
环境类别
范围
标准
空气(cfu/m³)
物体表面(cfu/cm²)
工作人员手(cfu/cm²)
I类
洁净手术室(含急诊手术室)、洁净病房(含产房、监护室、血液透析中心)、洁净静脉配置中心
≤10
≤5
≤5
II类
普通手术室、供应室的无菌间、产房、普通保护性隔离室、烧伤病房、新生儿室
≤200
≤5
≤5
III类
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抢救室、检验室、各类普通病房
≤500
≤10
≤10
IV类
传染科病房
≤15
≤15
以上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比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3.医院感染控制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按照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医院分级管理》的“三级甲等”医院标准要求,建立管理目标、计划、管理制度、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报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审议。
4.负责全院各级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培训,每年举办医院感染学习班1~2期。
5.协助和监督各部门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落实。
6.参与全院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工作。
7.对上述监控指标每年回顾一次。
—
END
—
第四篇:检验科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精选)
检验科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操作时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手套。2.进入隔离间,穿隔离衣、胶鞋、戴手套并严格执行实验室操作规程。3.工作人员下班时应整理好各室内务,消毒洗手后离开。
(二)环境、安全管理
1.实验室内保持干净、整洁,对细菌室、免疫室、生化室、临检室等污染区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抹地板,桌面1~2次,室内空气及各实验室台面每天紫外线消毒。
2.科室需配备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标本运输转箱及高压消毒灭菌设备。
3.布局合理,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设置专门的清洗消毒间并有明显的标志;临床微生物室及HIV筛查实验室应设置门禁开关,入口处有生物危险标志,限制与试验无关人员进入。每个工作区设有流动水和非手触式洗手设备、手消毒用品,操作完毕后及时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
4.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医学检验中心有关操作规程。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保洁处理,湿式清扫,遇有污染时立即消毒、清洗。
5.无菌间、生物安全柜、超净台的紫外线必须保持清洁并定期消毒。无菌间应配备空气消毒设备,超净台的紫外线消毒灯应定期监测有效强度,按要求记录。
(三)消毒隔离 1.建立健全科室医院感染控制,防止微生物扩散及个人防护等生物安全制度,并严格执行。
2.必须使用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一次性检验用品,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且不得重复使用;存放时须拆除外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柜,使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置。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进行无害化处置。4.重复使用的器具用后,必须无害化彻底清洗干净后再消毒或灭菌。5.废弃的病原体培养基,菌、毒种保存液及标本等,必须就地消毒灭菌,按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转运、暂存或焚烧。
6.菌种、毒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管理;各种传染性标本、污染物、一次性注射器等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规定处理。
7.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查后,应及时消毒,如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被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有关职能部门报告。
8.使用中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根据其性能定期监测;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符合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9.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存放,灭菌物品包外贴指示胶带,并标明灭菌日期、失效日期、操作人员姓名及无菌包名称等。
(四)传染病日常管理
1.每月2日前将前一个月的病毒性肝炎标志物、HIV抗体、梅毒抗体检测病例数上报至医院感染管理科。
2.建立传染病阳性登记簿,每天传染病的阳性病例予以详细登记、备查。3.传染病阳性结果的检验单必须与检验单开具医生进行交接登记。4.遇特殊传染病例阳性结果及本地罕见的或3年内一直未曾发生过的病原微生物请及时与医院感染管理科联系。
(五)细菌耐药监测
1.微生物实验室应保留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至少每半年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医院感染管理科和临床科室。
2.微生物实验室至少每半年将主要目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耐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医院感染管理科和临床科室。
3.微生物实验室当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医院感染管理科联系。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2年10月
第五篇:控制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制度
控制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制度 一、一般隔离要求:
1、医护人员上班时要衣帽整洁,下班、就餐等应脱去工作服,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前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医疗器械(搪瓷管、治疗的镊子等)每周高压灭菌一次,消毒物品(切开包、敷料等)应有失效日期,在有效期内使用,病人被服,每周至少换洗消毒一次,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先消毒后清洗,在消毒和灭菌。
3、发生可疑传染病人时,应按传染途径予以隔离,确认后的传染病人要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4、医院的手术室、分娩室(产房)、传染病室、血库、注射室、药剂制剂室、化验室、供应室、隔离观察室以及可以成为传染源的处所均应有严格的消毒制度。
5、传染病方应备有单人房间,如确有困难,没有传染病房,可安排在病房的一角,单人病房,患者不能随意离开病房。
6、传染病员的排泄物和分泌物,须经过消毒处理后倒掉,病员所在的病室,应按时进行消毒,用过的器皿、被服、餐具等,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再用。
7、消毒剂必须保持有效浓度,医护人员要了解掌握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因素。
8、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管道等,应定期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二、住院防止交叉感染
1、病房
(1)病员住院期间,如发现传染病,应按隔离消毒原则处理。
(2)病房经常保持整洁,住院病员应按期进行卫生处理,如洗头、洗脚、理发、剪指甲等。
(3)病员用过的用具,如便盆、便壶、脸盆、餐具等应进行消毒并固定使用。
(4)病室应定时通风换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用湿拖把擦洗地面、床、床旁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抹布专用,用后消毒。
(5)被脓血、排泄物所污染的敷料和布类等应用可靠方法进行。浸泡消毒后洗涤,必要时再行煮沸消毒,小件敷料可焚烧处理。
(6)病员的衣服、被套、褥单、枕套等应定期更换,必要时随时更换,所换下的脏被服,放于指定处,不随地乱丢,不在室内清点。
(7)病人出院后将所用的物品彻底消毒一次,用消毒液擦洗床头小柜及更换行李等。
(8)有传染病可疑的衣物或污染的衣物、被褥及书刊等,应用日光暴晒或其它方法消毒。
(9)打扫厕所的清洁工具,与打扫其他场所的工具应严格分开。
2、传染病室(或隔离病室)除严格执行病房的有关规定外:(1)传染病房的实设立应尽量集中,不得与居民住宅或职工宿舍设在同一院内。
(2)遇有急性传染病,应暂为隔离,并尽快转送传染病院,当地无传染病院的应按急性传染病隔离措施处理。
(3)每一病房只能收治同一病种的传染病人,如确有困难,可安排在病房的一角,用屏风隔开,同时实行床边隔离。
(4)患者不能随意离开病房,得到医师许可者,可在指定范围内活动。
(5)传染病患者一般禁止探亲,特殊情况须经医生或护士决定。
(6)进入传染病房须穿隔离衣,遇不同病种须更换隔离衣。(7)胃肠道传染病的便盆、便壶固定专用,并严格消毒。(8)传染病房的地面和墙壁应注意消毒,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病房和用具须作终末消毒(处理方法须视病种而异)。
(9)工作人员应定期做大便培养,大便常规检查,咽喉培养,工作人员患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须隔离观察,直到检疫期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