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ICU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三、ICU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ICU建筑布局和设施管理
1.周围环境应清洁,无污染源,区域相对独立。
2.放置病房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3.气流组织
3.1普通ICU,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自然通风不良时应安装辅助通风设施。
3.2洁净ICU,气流组织应为上送风下回风。
4.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的原则。
5.有合理的人员和物品流程,设置不同的进出通道。
6.医疗区域
6.1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12张为宜。
6.2应设置单间病房。
6.3每张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9.5m²,建议15-18m²,床间距≧1m,单间病房的使用面积18-25m²。
6.4温度应维持在22―25℃,湿度应维持在50%~60%。
7.手卫生设施
7.1洗手设施应符合以下要求:流动水、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纸。尽量使用抗菌洗手液。
7.2洗手设施,单间每床―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一套。7.3每张病床都应配备卫生手消毒液。
二、ICU环境管理
1.基本要求
1.1污染的环境,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洁,再消毒。
1.2清洁工具应标识清楚,分区使用.使用后清洁、消毒、晒干、分类放置。
1.3清洁消毒人员应接受消毒隔离基本知识培训。1.4清洁消毒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2.空气
2.1每天进行2次空气消毒,每次60分钟.每天开窗通风至少2次,每次至少30分钟。
2.2每月对空气细菌菌落总数、物表、手、消毒液等进行监测。3.墙面和门窗
3.1定期使用清水擦拭,保持清洁干燥。
3.2有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4.地面
4.1所有地面,包括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城等,应使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擦拭,每日至少2次。
4.2有体液、血减、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推荐消毒剂包括0.2%过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剂。应先去除污染,再清洁,消毒。4.3多重耐药菌等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时,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班不少于1次。
5.物体表面
应使用消毒剂对卫生间、污物处理间、洗手池等台面进行清洁消 毒,每日2次,有污染时,应先去除污染、再清洁、消毒。
6.不适宜的做法
6.1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盆栽植物。6.2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
6.3在入口处放置喷洒消毒剂的踏脚垫。6.4在门把手上缠绕喷洒消毒剂的织物。三.ICU工作人员的管理
1.医务人员
1.1应根据床位设置配备足够数量的医生和护士,医生人数和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达到(0.8-1.0):1和(2.5―3.0):1。1.2医务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常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基本知识培训,工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等基本知识培训,上岗后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
1.3疑有呼吸道感染综合症、腹泻等可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
1.4进入工作区域应着清洁的工作服、洗手或卫生手消毒。2.患者 2.1经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的感染患者,应与其他患者分开安置。
2.2经空气传播的感染患者应收治在单间病房。
2.3经飞沫传播的感染患者应收治在单间病室,应有缓冲间。
2.4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患者应收治在单间病室或相对独立的区域,病床问距≥1.1m,并拉上病床边的围帘。
2.5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2.6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隔离病室和ICU普通间的病人。2.7如无禁忌,应将床头抬高300。
2.8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氯已定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1次。3.探视人员
3.1应以宣传栏、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向探视人员介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如:手卫生、呼吸卫生礼仪。
3.2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探视,疑有呼吸道感染综合症、腹泻等可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或为婴、幼儿童及在医院感染性疾病暴发期间应谢绝探视。
3.3应指导探视前后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必要时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指导采取额外的防护措施。探视时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鞋套或ICU内专用鞋。
四.ICU物品的清洁管理 1.基本原则
1.1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灭菌,接触完整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1.2各种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终末清洁消毒,使用中应定期消毒,污染时随时消毒。
1.3所有医疗器械检修前,应先经消毒处理。
1.4用过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去除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后再消毒或灭菌。
2.经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专人专用,条件受限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3.听诊器、血压计、叩诊锤,手电筒、血管钳、剪刀等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一床一套,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至少1次。4.床栏杆、床旁桌、门把手等患者周围环境的物品,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至少2次;有多重耐药菌等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每班至少1次;护理站台面、病历夹、电话按键、计算机键盘、鼠标等应每班擦拭清洁消毒至少1次。
5.呼吸机操作面板、监护仪面板、微量注射泵、输液泵等手频繁接触的各种仪器表面,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不少2次,有多重耐药菌等医院感染暴发式流行时,每班不少于1次,呼吸机外壳、监护仪外壳等非手频繁接触的各种仪器表面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不少于1次。6.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湿化罐、湿化瓶、咽喉镜等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直接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集中回收处理,若被阮病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则应使用双层封闭包装袋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消毒供应中心单独回收处理。
第二篇:ICU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ICU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建筑布局和设施管理
1、周围环境应清洁、无污染源,区域相对独立。
2、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染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3、气流组织:
(1)普通ICU: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自然通风不良时应安装辅助通风设施。(2)洁净ICU:
1)气流组织应为上送风下回风。
2)当洁净ICU为正压时,压差梯度设计成病房>洁净走廊(缓冲间)>外界,病房大于走廊0.1Pa以上,走廊大于外界10Pa以上。
3)当洁净ICU为负压时,有两种气压设计:洁净走廊或缓冲间为负压设计,走廊大于病房0.1Pa以上,走廊小于外界8Pa以上;洁净走廊或缓冲间设计为正压时,走廊大于病房8Pa以上,走廊大于外界10Pa以上。
4、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的原则。
5、有合理的人员和物品流程,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设置不同的进出通道。
6、医疗区域:
(1)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12张为宜。
(2)新建或改建ICU应设置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条件许可时设置正压和负压单间病房各一个。
(3)每张病床使用面积大于等于15㎡,床间距大于等于1m;单间病房使用面积大于等于18㎡。
(4)温度应维持在22~25℃,湿度应维持在50%~60%。
7、手卫生设施:
(1)洗手设施应符合以下要求:流动水、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纸,应尽量使用抗菌皂液。
(2)洗手设施,单间每床一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3)每张病床均应配备卫生手消毒剂。
8、在人员流动通道上不应设空气吹淋室。
二、环境管理
1、基本要求
(1)污染的环境,应先去污,彻底清洁,再消毒。
(2)清洁工具应标识清楚、分区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3)清洗消毒人员应接受消毒隔离基本知识培训。(4)清洗消毒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2、空气
(1)普通ICU 1)保持空气清新,每天应开窗换气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
2)不建议对空气进行常规消毒。自然通风受限时,有人情况下应使用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可连续消毒的方法;无人情况下可选用紫外线照射消毒。(2)洁净ICU 1)使用中应每日自检正负压1~2次,方法:在门缝处采用烟柱、飘带,观察其气流方向,吸入烟雾的房间为负压。但精确的压差应采用仪器检测。2)使用中应每日监测温度、湿度1~2次。
3)定期对空气细菌菌落总数进行监测,每季度不少于1次。
3、墙面和门窗
定期使用清水湿式,保持清洁、干燥。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先去除污染,再清洁、消毒。
4、物体表面
应使用消毒剂对卫生间、污物处置间、洗手池等台面进行清洁消毒,每日至少一次。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再清洁、消毒。
5、地面
所有地面,包括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域等,应使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擦拭,每日至少2次。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污染时,先去除污染,再清洁、消毒。有多重耐药菌等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时,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班不少于1次。
6、不适宜的做法
(1)在室内摆放干花和鲜花、盆栽植物(2)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
(3)在入口处放置消毒剂的脚踏垫。(4)在门把手上缠绕喷洒消毒剂的织物。
三、人员管理
1、医务人员
(1)应根据床位设置配备足够数量的医生和护士,医生人数和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达到0.8:1和3:1以上。
(2)医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常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基本知识培训,工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等基本知识培训。上岗后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
(3)疑有呼吸道感染综合征、腹泻等可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4)上岗前应接种乙肝疫苗,每年宜注射流感疫苗。(5)进入工作区应着清洁的工作服、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2、患者
(1)经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感染患者应与其他患者分开安置。
(2)经空气传播的感染患者应收治在单间负压;条件受限时,单间普通病室与病区走廊之间应有缓冲间。
(3)经飞沫传播的感染患者应收治在单间病室,病室与病区走廊之间应有缓冲间;条件受限时,病室与病区走廊之间应有实际屏障。
(4)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或定植患者应收治在单间病室;条件受限时,宜收治在相对独立的区域,病床间距大于等于1.1m,并拉上病床边的围帘。
3、探视人员
(1)应以宣传栏、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向探视人员介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如手卫生、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2)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探视,疑有呼吸道感染综合征、腹泻等可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或为婴、幼儿童,以及在社区感染性疾病暴发期间应谢绝探视。
(3)应指导探视人员探视前后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必要时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指导采取额外的防护措施。
四、ICU物品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1、基本原则:
(1)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2)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除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后再消毒或灭菌。
(3)各种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终末清洁消毒,使用中定期清洁消毒,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
(4)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消毒处理。
(5)应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首先物理消毒灭菌方法。
2、呼吸机操作面板、监护仪面板、微量注射泵、输液泵等手频繁接触的各种仪器表面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不少于2次;有多重耐药菌等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时,每班不少于1次。呼吸机外壳、监护仪外壳等非手频繁接触的各种仪器表面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不少于1次。
3、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湿化罐、湿化瓶、咽喉镜等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直接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处理。
4、听诊器、血压计、叩诊锤、电筒、血管钳、剪刀等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一床一套,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至少1次。
5、经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专人专用,条件受限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6、床栏杆、床旁桌、门把手等患者周围物品表面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至少2次;有多重耐药菌等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时,每班至少1次。护理站台面、病历夹、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每日擦拭清洁消毒至少1次。
第三篇: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除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严格遵循 WS/T31—2009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二、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或同病原同室隔离,隔离病房不足时,才可实施床边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在隔离病房门口放置一警示牌,限制、减少无关人员进入,并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出病房前洗手。
(3)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在床头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4)必须尽量减少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每班诊疗患者为一个护士、一个医生,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接触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吸痰时采用密闭式吸痰器;离开病房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等置黄色垃圾袋中,洗手。
(6)对于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仪器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1000mg/L含氯消毒剂)。
(7)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换气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30min,持续动态空气消毒。
(8)病室环境和医疗器械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一次,床头柜、床单元、监护仪等物体表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试。出现或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加强清洁和消毒次数。抹布、拖把专用,并有隔离标志,使用过的抹布、拖把必须消毒处理。
(9)限制探视人群,家属应穿隔离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10)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
(11)如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应先电话通知相关诊疗单位,以便做好隔离准备,防止感染扩散。患者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交班应采取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12)病人出院后,对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病人使用过的生活用品,需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
三、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减轻抗菌药物选择压力。严格控制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2)抗菌药物专家组成员进行会诊,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3)每季公布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药敏结果,对耐药率>75%的药物予以暂停使用。
五、医疗废物的处理:
医疗废物置双层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锐器置锐器盒,贴上特殊感染标识,由专职人员集中收集后用防渗漏密闭容器送医疗废物存放处。
六、教育与培训:(1)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2)保洁工人:进行面对面的现场指导与演示,主要是手卫生、消毒隔离知识。
(3)患者与家属:进行耐心的说明,并告知洗手等消隔离措施的重要性,提供速干手消毒剂。
第四篇:ICU预防重点部位感染制度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 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与控制制度
一 常规对患者进行监测,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介导的多重耐药菌肠杆菌等),立即上报院感科。二 防控措施
(一)预防: 1 合理使用抗菌素;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留置各种管道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二)控制:实施接触隔离
1、首选单间隔离,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考虑床边隔离,在床牌上贴接触隔离标识,床间距≥1米,并拉上床帘。
2、严格手卫生。在接触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摘掉手套后、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
3、病室卫生管理:每天以含氯消毒剂拖地并擦拭消毒室内物体表面,仪器设备以75%酒精擦拭;血压计、听诊器等物品专人使用,每天以75%酒精擦拭,使用完毕终末消毒。
4、患者被服应袋装送被服中心消毒后清洗。患者出院后床单位终末消毒并登记。
5、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 小时)方可解除隔离。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监测与控制制度 如无禁忌症,抬高床头30-45度; 口腔护理2次/日;尽量减少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如H2受体阻滞剂或制酸剂。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正确咳嗽排痰,病情许可每2小时予以翻身扣背;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适应症,需要使用呼吸机时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吸痰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实施手卫生;吸痰管一用一弃,气道和口腔吸痰管及吸痰水应分开。呼吸机管理:每周更换一次螺纹管,有明显污染随时更换;湿化水使用灭菌注射用水;及时倾倒冷凝水于有盖的感染性垃圾桶内。
呼吸机配件消毒:
外壳、面板、按钮每天以75%擦拭消毒,使用完毕终末消毒;
螺纹管、湿化罐袋装密闭送供应室清洗消毒; 每天评估人工气道和呼吸机使用必要性,尽早予以停机和拔管,保持气囊压力20cmH2O以上。加强人工气道湿化和温化,湿化水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每天更换;呼吸机患者使用加热湿化器;不使用呼吸机患者使用人工鼻。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监测与控制制度
一 插管时预防: 操作者戴口罩、帽子、穿无菌手术衣; 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选择带抗菌涂层的药物中心静脉导管; 3 认真执行手消毒,戴无菌手套,深静脉置管应遵循最大限度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铺无菌单;插管时严格无菌操作。二 插管后防控: 以无菌纱布或透明专用贴膜覆盖穿刺点,定期更换:纱布每周更换2次,贴膜每周更换一次,有污染随时更换; 每天更换输液、测压装置和三通,保持三通清洁,以消毒巾包裹,有污染随时更换三通和消毒巾,输液尽可能现配先用,严格无菌操作; 3 严格手卫生:更换敷料或接触导管、三通时,严格手卫生; 4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立即拔除;不建议为预防感染常规更换导管;每天评估留置导管必要性,尽早拔除。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
尿路感染(UTI)监测与控制制度
一 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预防: 1 避免不必要的置管; 选择粗细适宜的导尿管,成人选择16F;
3严格无菌操作和手卫生:导尿前执行手卫生并戴无菌手套,导尿时仔细清洗消毒尿道口及会阴,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留置导尿时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使用抗反流集尿袋; 二 插管后防控: 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头;留取尿常规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长期留置导尿定期更换集尿袋(抗反流集尿袋每月更换1次,普通引流袋每周更换2次); 会阴清洗: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以0.05%碘伏清洗尿道口2次; 3 不建议为预防感染常规膀胱冲洗;病情允许嘱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冲洗尿路。
4疑似尿路感染时,尽可能停止留置导尿,需要留置导尿时更换导尿管。不建议为预防感染常规更换导尿管。5 每天评估留置导尿必要性,尽早拔除。
CRRT相关感染监测与控制制度 严格执行CRRT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有CRRT护理常规、仪器操作规程,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CRRT仪应符合国家产品质量规定的要求。严格按照滤器及管路产品说明使用,滤器及管路一次性使用,不得复用。置换液配置在层流洁净室内进行,严格无菌操作。
6使用过的滤器及管路按感染性垃圾处置;使用中CRRT仪器每日以消毒液擦拭,使用完毕终末消毒。用于CRRT的深静脉导管,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与控制制度》及《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常规》执行。
第五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室安置,病房按时开窗通风;特殊呼呼道感染病人,执行标准预防;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二)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半卧位,并尽早下床活动。
(三)训练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正确咳嗽排痰方式,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四)昏迷患者取平卧位时,头偏向一侧。
(五)绝对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
(六)吞咽异常的病人经口喂食宜量少、缓慢,以防误吸。
(七)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八)对气管插管或切开病人,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九)注意患者口腔卫生,使用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1次。
(十)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更换;湿化器内添加灭菌水,每天更换。
(十一)冷凝器应始终保持在最低位,冷凝水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十二)一次性气管插管、吸痰器、呼吸机螺纹管严禁重复使用。
(十三)呼吸机外表面清洁消毒每日一次,包括界面、键盘、万向臂架、电源线、高压气源管路等。污染严重和呼吸机用毕终末消毒时,须用75%医用酒精擦拭触摸屏式操作面板,擦拭时应避免液体进入呼吸机内部。
(十四)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量减少机械通气和插管天数。在拔插管或解除气囊前,需将插管气囊以上的气管分泌物清除干净。
(十五)呼吸机各部件消毒后,应干燥后保存备用,保存时间为一周,过期应重新清洗消毒。
(十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送检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十七)严格按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支气管镜。
(十八)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范,减少经手传播造成的交叉感染。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掌握导尿指征,根据需要决定置留导尿管及留置时间。
(二)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三)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四)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五)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六)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七)留取尿标本时,以无菌方法从导尿管留取尿液,以保持集尿系统的密闭性。
(八)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九)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十)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十一)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十二)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十三)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三、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二)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三)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四)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六)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做好导管的护理。
(七)做好导管的护理:
1.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2.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3.外周静脉导管:每间隔72-96小时更换导管,并改变穿刺部位;中心静脉导管,无须常规更换导管,通常置管不超过30天为宜。
(八)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九)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十)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四、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应完善患者术前各项检查,积极治疗其基础疾病,如肥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尽量缩短等待手术时间。
(二)手术前尽可能治愈其他部位感染,并限制使用皮质类固醇。
(三)做好病人手术前皮肤准备。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四)患有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感染的医务人员未愈前不得进入手术室。
(五)加强手术室环境卫生学管理,保持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六)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七)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八)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采用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九)加强病房环境卫生学管理,减少陪住,严格探视制度。
(十)改善病人营养状态,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稳。
五、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衣服宽松,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二)对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者,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护理时避免推拉动作。
(三)增加病人营养,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四)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应及早控制;对反复发生皮肤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酌情应用免疫增强剂。
(五)合理选用抗生素 无菌手术或皮肤功能障碍的患者,不主张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如手术创面大,或发生皮肤感染的机会增加时,可酌情使用,以外用药为主,减少抗生素应用,防止耐药性发生。
六、消化系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食物。餐具、鼻饲器具一用一消毒,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
(二)严格洗手,护理病人前后,尤其是接触食物前、处理排泄物后必须认真洗手。
(三)医院食物从采购、保存、烹调、运送、分发各个环节要符合食品卫生标准,防止细菌污染。定期对营养室工作人员、配餐员进行健康检查与食品卫生培训。
(四)发生胃肠道感染病人,根据其传染性确定是否隔离,必要时转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院治疗。
(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菌群失调和发生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六)对可能导致传播和污染的各种途径均应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七)改善病人营养状态,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八)保护易感人群。婴幼儿、老年、长期卧床等病人免疫功能差,容易患胃肠道感染,应加强对这些病人的保护,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病人免疫机能。
七、产褥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加强孕期保健,积极治疗各种孕期并发症。
(二)作好对孕妇的健康教育:注意营养和维生素的摄入;临产前2个月内勿行盆浴,避免性交。
(三)严格无菌操作是控制产褥的关键:产房以及接生用具应该严格消毒灭菌;所有与产妇接触的人必须戴口罩;助产者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不轻易作阴道检查,认真观察产程,避免产程延长和产后出血;仔细检查软产道和胎盘、胎膜,发现产道损伤应及时缝合,怀疑有胎盘、胎膜,发现产道损伤应及时缝合,怀疑有胎盘、胎膜残留,需在严格消毒后进行宫腔探查,剥离残留的胎盘。
(四)落实手卫生,为产妇做检查前后应严格洗手。
(五)产褥期应保持外阴清洁:每天会阴护理2次,应用消毒会阴垫,便盆及用具也应消毒。
(六)加强对感染产妇的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限制探视人数,所有用具、被褥床垫均须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