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一、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一)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这是我国第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在黑龙江垦区农业风险互助模式基础上改制而成,2005年1月正式成立。实行公司统一经营为主导、保险社互助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公司统一经营种、养业分保业务和防灾减灾业务,保险社具体办理农险业务,自留保费50%,其余向公司分保。目前总公司下设1个分公司、9个中心支公司、94个保险社和1540个保险分社,共有会员20万人,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垦区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2006年,公司承保五大粮食作物2424万亩,承保其他经济作物40万亩,保费收入2.28亿元。随着业务范围由垦区扩大至全省,该公司在开展种植业保险基础上,与省畜牧局合作开展了奶牛保险试点业务,省财政局补贴1000万元,为在全省开展奶牛养殖保险业务奠定了基础。目前已承保奶牛500头,保费收入10.8万元。
(二)吉林省安华农业保险公司。2004年12月,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粮食集团等7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安华农业保险公司。省政府安排了包括农业风险基金、政策性保费补贴和保险业务补贴资金在内的专项资金,并要求省内试点地区按同比例配套补贴资金。公司经营首先从龙头企业订单农畜产品开始,2005年重点开展了对德大公司、广泽乳业、吉粮集团等龙头企业经营的六大主要品种的政策性保险,覆盖10万农户,户均保险金额7500元、自交保费100元。在此基础上,公司扩大业务范围,开展商业性保险业务,至2005年底,已涵盖种养业、农民财产、房屋、健康、人身意外、责任保险等各个方面,走向了“大农险”发展之路。
2006年,安华农险在总结经济作物保险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推动农村大田粮食作物保险。按照“保障基本,盈亏平衡”原则,开发了玉米、水稻种植成本巨灾保险,在吉林市通过行政部门统一推动。玉米每公顷保额3000元,费率为10%;水稻每公顷保额4000元,费率为8%,保障责任为旱、洪、雹、风灾造成的生产成本损失。省政府划拨资金给予农民60%的保费补贴;当赔付额度不超过农民自筹保费时,公司将差额部分作为保险专项基金,用于下一年的保费补贴;大灾年份,公司最高赔付额度不超过农民自筹保费的2倍。截至2006年底,吉林市共承保玉米和水稻43668.7公顷,保障金额14100.61万元;保费收入1330万元,赔款支出666.8万元。
(三)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该公司在原人保上海分公司农险部基础上组建,上海市各区县财政或农委所属投资公司为主要投资人,共出资2.2亿,于2004年9月正式成立。公司采取“政府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模式,延续了上海市两项补贴政策。一是自1996年以来实施的市、区(县)两级财政对水稻、生猪、奶牛、家禽等九类传统种养两业险种实行30-35%的保费补贴;二是从1992年开始,将农村建房险纳入农险业务经营范围的“以险养险”补贴政策。目前该险种累计保费收入占农险总保费的一半左右,平均赔付率为10.5%。同时,根据农险业务的实际需要,上海市决定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和数量,并建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对种、养两业险实行超赔补偿。
公司成立两年来发展势头良好。成立当年,市农业风险基金和公司保费收入0.99亿元;2005年,保费收入1.32亿元;2006年,保费收入1.63亿元。农业保险占上海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从2004年的8%增加到目前的18%;保险产品由开业时的37个增加到60个;保险范围从传统农业扩展到现代农业,从自然风险拓展到市场风险,由生产领域延伸到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2005年,上海经历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和台风侵袭,安信农险累计赔付8000万元,2006年又先后为奶牛场患病奶牛无害化处理和碧利斯台风造成的损失赔偿53.9万元和55.3万元。
二、新疆自治区的保险公司自办模式
中国人保新疆分公司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自治区政府行政、税收等政策支持下,自办以棉花为主的农业保险。其特点是:政府推动、公司经营;单独立账、独立核算;建立基金、封闭运行;滚存积累、逐年发展,做到了按灾赔付,略有节余。同时,中华联合保险公司也在兵团内依靠行政方式推行农业保险业务。
但是,自2001年以来,由于税收等支持政策不能落实到位,以及人保公司统一核算等原因,农业保险发展遇到一定困难。按照保监会统一部署,新疆保监局加大农业保险工作力度,组织开展新形势下的试点工作。2005年提请区政府恢复成立了新疆农业保险领导小组,2006年研究制定了农业保险试点实施方案,选择阿克苏、喀什、和田、塔城、昌吉等五个地州作为首批试点地区,以粮食、棉花、大宗特色作物和大宗家畜等为主要险种,制定了为期三年的试点发展规划,印发全自治区,形成了政府主导、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区域统保、风险基金为后盾的发展模式。目前,农业保险下滑局面已初步得到扭转,2005年实现保费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8.3%,承保各类作物1609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8.87%。其中:承保棉花种植面积1171.38万亩,承保率达到67.44%。2006年,5个农业保险试点地区业务规模达到2998.6万元,同比增长9.19%,覆盖25个县市;全区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84亿元,同比增长4.84%,为农业生产提供了64亿元的保险保障,支付赔款1.76亿元,自治区停办农业保险业务的地区已经逐步恢复。
三、江苏省的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办共保模式
2004年11月,中华联合保险公司与淮安市政府签定联办共保协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稻、三麦(大麦、小麦、荞麦)、养鱼和农民意外伤害等保险试点。除市县财政给予参保农户50%的保费补贴外,还建立了超赔共保的风险分散机制,即出现超出保费规模的损失时,按照3:7的比例,由企业和政府共担风险,既降低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又减轻了政府财政兜底的压力。试点两年来累计承保20个试点乡镇的小麦和水稻88.49万亩,承保面积约占试点乡镇种植面积的80%;参保农户达10万多户,保费收入约505.41万元,支付赔款394.04万元。
2006年7月,人保、太保苏州市分公司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水稻保险试点,试点范围覆盖全市所有67个乡镇,政府给予60%的保费补贴。一旦发生灾害,农户即使没有购买保险,也可以获得60%的赔偿。保险公司提取11.45%的管理费用,如遇大灾年份,分摊超赔损失10%(淮安模式分摊30%),且分摊上限不超过累计收取的管理费总额。试点以来发展较快,截至12月底,已承保水稻154.72万亩,覆盖57.12万农户,保费收入1569.62万元。
四、浙江省的共保经营与互助合作模式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浙江省采用“共保经营”和“互助合作”两种方式开展试点。主体形式是共保经营,由在浙10家商业保险公司组建“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实行“单独建账、独立核算、盈利共享、风险共担”的管理核算制度,占最大比例(60%)的人保财险受共保体委托具体经营日常业务。互助合作是辅助形式,主要做法是依托农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对风险较小的单一农产品进行“农户自愿缴费、财政适当补助、合作共享、自负盈亏、自我管理”的互助合作保险探索。试点时间统一暂定为3年。
在保险对象上,共保经营主要面向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鼓励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统一参加投保;互助合作的参保对象主要是自愿入会、自愿缴费的会员。在试点品种上,选择了规模大、投入大、产出效益高的11个农产品,产值约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70%。各试点县(市、区)从中选择不超过5个农产品进行试点,水稻是必选参保品种。在风险分散机制上,实行赔款不超过全省范围内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5倍封顶政策。在保险工作推动上,充分借助政府行政力量。
试点工作自2006年3月正式启动,截至2006年底,实收保费1221.33万元,赔付1537万元。其中,水稻投保面积17.86万亩, 生猪投保48.36万头,蔬菜大棚投保1.53万亩,奶牛投保3496头,青蟹投保6716亩。
五、四川省的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模式
四川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是在保险公司自办基础上,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而形成的代办模式。2004年5月,人保财险在眉山开展奶牛保险试点;2005年2月,中华联合在资阳、内江开展生猪保险试点。此后,这两家公司又逐渐扩大业务范围至10个市的20个县区。三个试点地区政府均采取了财政以奖代补的保费补贴政策,即农户在投保后,持保险凭证到有关部门领取保费补贴,保证了保费补贴及时到位。眉山市为鼓励农户投保,还出台了贷款优先政策,即农村信用社凭保单给予参保者相应保额的优先贷款,并借用行政力量强势推动。
2005年,试点地区共承保生猪4.35万头,奶牛1.03万头,保费收入226.3万元,赔款229.3万元;2006年承保生猪27.27万头,奶牛0.12万头,保费收入189.6万元,赔款162.9万元。由于经验不足,两个试点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经营亏损。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派出了包括保监局在内的联合调研组开展调研。今年5月,省政府专门下发“三农”保险发展意见,提出对政策性保险业务要单独建账,独立核算,用非亏损业务弥补亏损业务,实行“以险养险”。最近,眉山市政府修改了奶牛保险试行办法,适当提高了费率,改进了赔付程序,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试点工作。
第二篇:论我国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
一、构建农业保险新模式的原因
(一)建设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和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我国是世界上农业 自然 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受灾面积广,成灾比例高。2004年全国农作物洪涝受灾面积11590万亩,成灾面积6280万亩,受灾人口1.17亿人,直接 经济 损失600多亿元。广大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脆弱,急需提供风险保障。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农民收人水平和风险意识提高,保险有效需求明显增加。
(二)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停滞不前的局面亟待改善。近年来“三农” 问题 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探索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指示,对农业保险的 发展 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随着保险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人保等保险公司的海外上市,极大地限制了保险公司内部用商业性业务利润补贴农业保险亏损的做法,农业保险业务急剧萎缩,与当前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及保险业发展状况极不适应,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农业保险制度。
(三)农业保险政策性特点的要求。农业保险的特点是保险经营成本高,风险高,费率高,有些农险产品的保险费率甚至超过10%,远远高于其它险种费率水平,而农民支付保费的能力十分有限,保险覆盖面小,赔付率高,农业保险的这种准公共晶属性,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提供准公共产品,必然会出现供给不足,如果没有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很难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建立与农业保险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模式。
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
(一)构建我国农业保险新模式的基本思路。根据 目前 我国农业和农业保险政策性特点的要求,改变传统商业性农业保险经营形式,构建农业保险新模式的总体思路应是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农业保险不能等同于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其它险种,完全实行商业经营,也不可能完全依赖国家财政补贴或照抄照搬外国的任何。一种现成模式,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各地特点的多种模式并存,具有 中国 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新模式。
(二)积极借鉴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根据世界各国发展农业保险的 历史、特点、操作方式和 法律 制度的不同,农业保险大致可以分为五种不同的模式。一是政府主导模式,如美国、加拿大模式;二是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如日本模式;三是政府垄断经营模式,如前苏联模式;四是民办互助模式,如西欧模式;五是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持模式,如亚洲发展中国家模式。在以上五种模式中,美国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美国的农业保险由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管理,负责对全国性农险险种的费率厘定,对经营农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进行指导和检查,提供管理费补贴,国家对农险给予免税和法律支持。2004年美国各家经营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共收入保费41.9亿美元,其中政府对农险的补贴为24.8亿美元。美国这种在政府支持下商业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模式,在许多国家得到推广和使用。
各国农业保险在政府支持下,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以此促进了农业保险的发展,但这种补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公平角度上说,受益的只有少部分人,如美国有300万农民,仅有约30多万人参加了政府支持的农业保险计划。政府不仅补贴保费,还要补贴管理费,业务规模越大,补贴费用越高。墨西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就因为政府补贴过高,而被迫停止。
(三)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借鉴国外农业保险的经验,总结 过去我国农业保险的经验教训,近期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各种不同形式的农业保险模式,一是设立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经营农险业务;二是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三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设立由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四是设立农业相互制保险公司;五是引进国际上经营农险较为成功的外资公司,如法国安盟保险公司。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化、区域化、现代 化发展很不平衡,农业保险不可能完全照抄照搬国外农业保险做法,完全套用一种模式,但也不宜过于分散。如果完全由各地分散决策,自行选择农险模式,今后如何整合和统一,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制度变迁的成本,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在积极鼓励各地探索农业保险新模式的同时,应建立全国相对统一的农险经营模式,以下两种模式是比较好的选择。
1.政府主导由商业性保险公司办理政策性农业保险。该模式的特点是按照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作的原则,实行委托经营。国家对农业保险给予免税和补贴,由国家或各地政府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委托商业性保险公司管理,实行单独立账、单独核算。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现有资源,节约成本,易操作。如人保公司在20多年的发展中,在农业保险方面积累了技术、人才和许多有益的经验,保险机构遍布乡村,可以利用人保公司现有机构和人员,解决政府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前期基础性投入问题,提速农业保险发展进程。只要国家政策到位,人保公司是完全有能力办好农业保险的。
该模式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政府应对农业保险给予优惠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支持。一是对受委托保险公司经营的农险业务免征一切税收,并按照经营规模给予相应的管理费补贴;二是对投保农民给予保费补贴,解决农民保费支付能力低的问题,调动农民投保积极性,扩大承保覆盖面。其次,农业保险在承保理赔时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农险标的面广、分散,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熟悉农民情况,只有依靠县、乡、村政府的组织推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优质保险服务。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最终版)
农业产业化极影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5、农业园区带动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农户型),6、中介组织协调型(“农产联”十企业十农户),7、其他组织模式(主要以以上几种模式衍生而出)
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企业或农户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龙头,对某一农产品实行系列化生产经营,带动农产或相关的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紧密程度不同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龙头为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②“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与农户利益直接对立的状况,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③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资金、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生产要素上实现了优势互补,龙头企业负责技术、资本密集、风险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和风险小的部分交由农户负责,形成新的生产力。龙头企业与农
户结合,既发挥了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弥补了农业小生产在经营环节上的缺陷,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双层经营。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户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
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②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②农村流通中介组织还未发展完善,还需要培育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及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投资少、易起步、风险小,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②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专业村、专业乡。③形成产、加、运、销为一体的产业群体。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资源比较优势战略的影响,不容易把握市场需求。②产业层次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③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对市场的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不强,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②较好地解决了农户生产规模小与市场大的矛盾。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有些服务以盈利为目的,不考虑农民利
益,借服务为名随意加价收费;②有些社会化服务不扎实,随意性太大,农民难依赖;③有些服务抓不住重点,不能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农业园区带动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农户型)这种经营模式的优势在于:①典型示范作用强。②农业科技推广效应大。
这种经营模式的缺陷在于: ①资金投入巨大,受资金约束强。②科技水平要求高,受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不高因素的制约,目前大面积推广的条件尚不成熟。
6、中介组织协调型(“农产联”十企业十农户)
这种经营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信息渠道畅通,便于信息沟通。②便于过协调上级、县市政府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得到省(市、自治区)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避免不正当竞争。③方便合作开发,“农产联”在市场、产品、人才和生产企业等方面可进行合作开发,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素质、人才素质和产品质量,更高效地开发国内国际市场。
这种经营模式的缺陷在于: ①这种类型的中介组织主要是行业协会,其类型属松散型组织。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
以上例举出来的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种典型模式。在实际生产中为适应所在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科技成果的特性,一些非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各地是主要模式。
由于各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科技成果的特性不同,产业化模式的优劣很难比较。不论哪种模式,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即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引导和组织分散的小农户进入社会大市场,促进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强市场农业自立发展的能力。但根据各个产业化模式的适应性及优缺点的综合评价可以选出相对适宜大范围推广的模式。
根据近几年来中央关于农业方面的政策,“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这种非典型农业产业化模式的优势日益凸显。这种模式不仅继承了服务组织带动型产业化模式的优点,同时拥有了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协调型产业模式模式的优点。其中企业拥有资金和技术,合作社及充当中间协调的角色,又能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逐渐成熟,可以预料,一些新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还会出现。农业产业化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第四篇:保险公司早会经营
保险公司早会经营
■浅谈早会经营
早会经营是一种时间的经营,一种计划的经营,一种活动的经营。我们常说:寿险的经营,就是早会的经营。那如何使我们的早会能被充分利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进一步促使业绩发展呢?这是作为一个早会经营者的重点问题。
一、时间有续经营
就时间有续性而言,早会每日一次相对独立,但我们早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应贯穿某一主题,在主题之下安排早会内容并不断检查自我,反馈信息、总结经验而进一步提高。
A.时间经营: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安排不同的主题,例如:在年前安排“缘故,客户大回访”,年后安排“收心,新年计划”,在6月以前贯穿“高峰会议宣导”,在7、8月安排“送英雄”及“英雄座谈会”,10月份安排“服务月”,11、12月安排“冲刺”,及“来年计划”;而在这单个的主题当中又必不可少穿插有“心态调整,技巧培训,业务提升”这条主线。每一个经营主题的单独设立并不难,但我们要注意到:每周的小主题能否串成1个月的小段落;3个月的小段落能否连成一个季度的篇章;4个季度的篇章能否组成一篇有文有形、浑然一体的文章,这就谈到有续经营。
B.有续经营:散开的每一日经营是多种多样的,但他们就像一个个美丽的词组,汇成全年这一篇很美的行文。例如:“心态,技巧、道德”是我们不断向业务员宣导的工作,但我们不可能天天就这一个话题谈论不休。我们将他们分散到每一季、每一月、以乃每天那些单独的主题中去,使这条主线能时时回响在业务员的耳边,而又不被其厌倦,这就是一种持续有效的经营。那么如何具体实施这种持续有效的经营,就谈到“早会计划经营”。
二、“早会配当表”计划经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指出万事都应有计划性。这里向大家谈的是“早会配当表”计划经营,具体如下:
每月月末由早会经营提交出下月早会经营的经营主线,每周主题,每日专题,而在这其中又穿插有“业绩、心态、技巧”这些全年工作主线,有时专题讲述,有时在相关的主题报道中侧面宣导,这需要周密、系统的计划。例如:今年高峰宣导是上半年工作重点,从1月份“新年定计划”开始就提出相关话题;2月份的“收心”、“3月计划”、“97期许”等主题侧面宣导“高峰会议”,那么3月份主要专题就是“高峰会议”这条主线,而从本质上讲这些宣导又是以“业绩、心态”这条总纲为基础,而所有这些系统的早会经营都在“早会配当表”中体现。对于每月的“配当表”就要制定出每日早会经营的主题及人员,而这些具体经营者必须事先写出本月他所负责主题经营的书面报告,做到有备而战,并且这些书面材料积少成多就会形成丰富多彩的专题内容以及话术大全。那么如何做好当日早会经营就要谈到活动经营。
三、灵活多样的活动经营 具体的早会经营就像一次活动经营,具体的经营者利用各种模式来调动大家的情绪。早会经营的格式多种多样。例如:专题演讲、辩论、游戏、话术演练、抢答、每周一歌等等。每日早会经营者就像一个策划师,把某种方法应用到早会经营中去,但无论使用何种方法,重要一点是调动大家的参与性。在我们接受“成长培训”当中有一课是让我们制定班歌,在短短的5分钟之内我们7人就编排一首独特的并带有舞蹈动作的班歌,只要与会者参与进来会场就会活跃,收效也就更佳。
就具体模式而言:专题演讲适用于较强的主题以及经营理念。如:“寿险是终身可为事业”、“高峰会议”、“为了明天更美好”等。辩论适用于大家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游戏有利于活跃气氛,但要注意“形散神不散”。每周一歌适用于每周三来经营,调动大家情绪。话术演练要注重实战性,组织业务员自己提高,自己解答。概而言之,就是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家参与,切勿经营者个人侃侃而方,过多的理性认识只会使听众毫无兴趣。
一个成功的早会经营必须有“经”——即有计划的主题来提纲挈领:有“纬”——众多的人员参与进来,形式多样。这样才会形成一张网,将业务员的心网进来,使早会经营收到更好的成效。
■早会经营五式
第一式:室外进行的早会
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适合的室外场所,如公园、新村、广场等,某些进行早会的地点需要事先做好联络及确认。约好时间、地点,定下早会主题,如在公园里进行工作计划制定会;在新村社区举行目标市场开拓会;在广场街道招集陌生拜访现场会;在酒楼边吃早茶边开个特别沟通座谈会;在分公司进行认识泰康各内勤部门参观会。在开完早会后即进行工作。偶尔在室外进行的早会,会让业务同仁有新鲜感,并创造集体活动如主顾开拓及陌生拜访的机会。室外进行的早会可以是整个部门的,也可以是某个主管带领的小组。
第二式:击鼓传花式早会
锣、鼓或铃铛任选一个,红花一朵,写好问题的竞答纸条若干(内容包括客户拒绝问题、新商品知识、投保实务细则等),小奖品几份。主持人(部经理)上台,背对着大家打鼓,规定好顺序在所有业务员中间传递红花,鼓声停时,持花者即上台抽取竞答纸一张,念出问题,然后回答,答案正确或能令众人满意者获奖品一份,否则认罚表演节目或背诵公司训导。击鼓传花,是传统的有奖竞答方式,它能活跃气氛,调动全场参与,并可结合不同需要对业务员的业务基本功进行考核。
第三式:头脑风暴式早会
将遇到的一些较棘手的问题,如为什么出勤率差?为什么拜访率低?为什么不愿意记工作日志?作为每次头脑风暴的题目。当然也可以研讨诸如售后服务的方法、目标市场的开拓等。主持人在白板(白报纸)上画一个大圆圈,将要讨论的主题写在里面,然后动员全体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越多越独特越好,每一个想法先不做评论全都写在白板上,最后做总结归纳,得出有益的结论。头脑风暴实在是值得经常使用的一种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良策,它可以群策群力,在收集众人意见的基础上改善我们的工作。
第四式:PTT的早会
PTT是专门训练如何做有效的语言表达的一门经典课程。而学过PTT的人,都会对里面的一分钟、三分钟和五分钟即兴演讲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学员最害怕的就是这种临场发挥性讲话,但事实证明,它确实是训练语言表达及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若把它用来训练业务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样是非常合适的。操作的方法是在每张卡片上写一个演讲题目,越怪异越无法理解越好,如“潘多拉的盒子”、“再作冯妇”或“智慧理财”等。请平时较沉默寡言或不善言辞的业务员上台做三分钟或五分钟的演讲。如果是跟保险无关的题目,要求绕到保险上来;如果是某个险种名,则要求做商品说明。主持人注意掌控时间。
第五式:发泄式早会
人吃五谷杂粮,总有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尤其是做寿险推销的业务员,遭遇到的甜酸苦辣更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隔一段时间,或有特殊需要的时候,不妨让业务同仁有个释放情绪的空间,倾吐一些心声,发泄一点怨气,寻求几许心理慰藉,然后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这是极有必要的。
组织这样的早会,主持者要善于做好引导,最后将大家的情绪调整到积极的方面来。先是由主持人慰劳部门同仁最近一段时间的辛勤工作,然后让大家畅所欲言,讲述自己在展业中的各种艰辛,倒苦水(经理可以准备一些小礼品发委屈奖),并让大家针对营业部门的工作提些不同看法和建议,最后主持人鼓舞士气,点燃热忱,边敲击桌子,边齐声共呼“我一定会努力,我一定会用功,我一定一定一定一定一定会成功!”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经营模式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经营模式研究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胡晓明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在村容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两大问题
1、土地问题——农地减少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土地问题。农村中的土地,分为农民宅基地和耕地以及集体建设用地,还有就是没用的荒坡地等。新农村建设,村委往往引入房地产开发商建设新村,建设好了把房子分给村民,但开发商不是慈善家,而是企业,是要赢利的,于是,就有了利用节约出来的宅基地开发房地产,销售给城里人。但其实节约出来的宅基地没有多少,开发商就通过各种手段,与村委合作,征用耕地,其中一部分用来继续开发房地产,一部分以“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园”等名义持有或转让给其他公司。耕地逐渐被侵占,基本农田转为一般农田,一般农田再转为旅游用地等性质,最后部分成了建设用地。2008年至2011年,耕地总体净减少126.4万亩。这违反了国家的基本国策,与保障粮食安全是相悖的。
2、农民问题——就业困难
农民,有的出去打工了,有的还在农村种地,大多老人还留守农村。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得到房子,但失去了土地,留在农村的农民就是失去了生活依靠的耕地,留在农村怎么就业,有什么收入来源?也去城里打工吗,以前不去肯定就有不能在城里找到工作等的原因,提高劳动技能不是一时就能办到,因此,农民在农村就地就业的问题是必须关注的问题。即使部分农民通过参加劳动培训,在城里找到工作,遇到国际金融危机等大的经济形势不景气,城里企业裁员,可能农民工为了节约生活成本,会返乡,如果农民工大规模返乡,可能引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农民会要回当初被征去的耕地,这对当初征地的开发商乃至整个社会应该说都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压力山大的问题。
(二)问题根源
1、利益之争——一次性剥夺农民利益
目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上述两个主要问题,其实根源就是利益之争的问题,一是农民的利益,一是开发商的利益。农民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弱势群体。开发商可以通过种种手段,或租或征,往往均是低价,取得农民的土地,开发经营,赚取高利润。而农民拿到可怜的一点补偿,一次性的(有些还不能一次性到位)。农民不能从开发商的赢利中分得土地红利,更没有后续的可持续的土地收益。可以说,是开发商在抢夺农民的利益,是开发商与有关合作方在与农民争利。
2、经营模式——后续利益分配不公平
新农村建设,开发商除开发房地产不与农民分利外,以“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园”等名义经营的企业,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为了方便管理,用工方面也少用甚至不用失地农民。经营模式大都是自持经营,或转让给其他公司,大都不会再分包回给原先的农民。这样的经营模式,开发商由于拿地成本低,经营压力小,几年不赚钱也不急,反正有房地产开发在来钱,因此,时不时见到农地撂荒,还没人心疼,失地农民在旁边看着着急也是干着急,种不了,地是人家的了。从大的视角看,这是资源浪费,影响就业,是个比较大的社会问题了,可以说,就是这种利益之争导致的经营模式引发了这个大的农民问题。
二、绿维的农业经营模式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根源,我们经过研究,提出如下新农村建设中比较理想的农业经营模式,我们的理想是,通过比较合理的经营模式,让农民参与进来,让农民和开发商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基本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一)土地入股
我们提出的模式首先是土地入股,以土地入股方式让农民作为股民,在每年股份分红时持续获益。具体来讲就是村民集体决定以村委会名义出面,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村民出地,开发商出资,合股成立公司。
1、入股房地产开发
村民出宅基地、出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商出资,合股成立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这些村民宅基地、村集体建设用地,是可以用来开发房地产的。合股新农村建设公司中,村民集体的代表——村委会占51%的股份,开发商占49%股份。
开发的房地产包括村民安置的新村居住区,利用节约出的宅基地和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的养老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等。这些多出来的地产,或售或租给城里养老机构、商业企业、旅游企业或商业、旅游业经营个人,赚来的钱作为合股公司盈利,年底分红分给村民。村民在这些养老机构、商业企业、旅游企业或者物业公司上班,挣的是劳动工资,与股份分红没有关系。股份分红加劳动工资合起来,才是保障这些失地农民的收益。
2、入股农业开发
村民出耕地,开发商出资,合作成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些耕地,由于土地性质的限制,只能用于农业,可以通过合股农业开发公司进行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现代农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股份跟上述的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一样,其中村民集体的代表——村委会占51%的股份,开发商占49%股份。农业按农地具体情况,分类经营,下面会详细介绍农业分类经营模式。部分农民可承包回部分土地,按公司规定耕种,上交部分收成,其余归己;部分农民可在公司上班,成为职业农民工,给公司耕种,领取劳动工资。不管是承包部分土地的农民,还是在公司的职业农民工,都将作为村民的身份,在年底从村委会手里领到公司的股份分红。
(二)农业分类经营
我们的模式在土地入股后是农业分类经营,明确地说,就是农民耕地入股农业开发公司,农业开发公司根据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原则,根据土地成片状况,看是不是适宜规模化耕种,而进行不同的开发模式安排。根据项目土地现状,一般可把项目农地分为至少三类,一类为大块成片集中农地,就是耕地;一类为大块成片林地,村里多见的是新开发的果园;一类为零星边角农地,适宜种少量蔬菜、花卉、中草药,另外就是鱼塘,也归为此类边角地块。我们提出,农业开发公司根据不同类别的农地,实施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
1、第一类:“公司统一经营”的经营模式
该类农地为大块成片集中农地,可建设成现代化绿色生态农业区。由公司的农工统一采用现代化农机具,实现机械化耕作。可根据农忙需求,临时雇佣农户参与耕作。收获的农产品,由公司统一加工,申请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并注册商标对外销售。
根据合股协议,公司的农工应尽量使用村里的农民,该部分农民是公司的职工,挣的是职工工资,公司还应该给他们缴纳社保、住房公积金,他们还享受公司业绩奖金等薪酬制度规定的收入。农忙临时雇佣的农民工,按天取酬,即时结算。另外,他们作为农业开发公司的股民,都应该在年底时取得农业开发公司的股份分红。
2、第二类:“农户承包管理+公司统一销售”的承包经营模式
该类农地为大块成片果林地,按测算的田间管理工作量(如每人10亩左右),由农户对公司承包经营。农户负责果园的田间耕作、管理、采摘。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以适当价格统一收购并对外销售。对未挂果期或育苗期的果园,可暂由公司统一雇佣农户进行田间管理,直至成熟期,亦可考虑在不影响果树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允许农户套种低矮农作物,以减少公司投入。
果园未成熟期,还是第一类“公司经营”的经营模式,公司雇佣部分农民作为公司农工,进行果园管理,这部分农民挣的是公司职工工资。当果园成熟后,再承包给村里农户管理,签订承包协议。根据承包协议,农户挣的是公司统购价,可能与市场价有一定差距,这是公司管理和销售的成本及合理利润,农户应有契约精神,不可私自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否则,公司有权收回承包权。当然,作为农业开发公司的股民,承包果园的农户还有权在年底参与农业开发公司的股份分红。
3、第三类:“农户包干”的承包经营模式
该类地为零星边角农地,包括鱼塘。边角农地适宜种少量蔬菜、花卉、中草药,可建设成休闲观光农业区。经营模式采取“农户包干”的承包经营模式,即:按测算的田间管理工作量,由农户对公司承包经营,向公司交纳一定的承包费用,经营收益归农户。
此类农地,对农业开发公司而言,基本没有多少利润剩余,但农业开发公司在村民入股的大片耕地上,应该是有较大赢利的,因此,这些承包边角农地的农户当然还要参与农业开发公司的股份分红,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利益。
三、绿维的农业经营模式案例——郑州马渡村项目
(一)项目开发现状
马渡村位于郑州市东北25公里处,北依黄河大堤,南临郑州东区大学城。
总面积7000多亩,农业用地4000多亩。马渡村由马渡、小庄、郭当口三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村民520户,人口2000余人。2007年,郑州金成房地产开发公司与马渡村委联合,组成金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马渡村进行新农村建设。2008年,马渡村被列入郑州市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
目前,马渡村已完成农民新村建设,农民已全部搬进新居,腾退的宅基地指标已建两期养老项目,并以引进人才的方式售完,第三期养老项目正在建设中。另外,在整理的农地上种植了美国大樱桃等果林,采摘农业、观光农业已初具规模,但农业项目尚不能形成良好的收益。
综合考虑项目地人多地少的现实,项目地的农业开发,应转变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二)项目农业经营模式策划亮点及重点项目策划
我们根据项目地的现状,分别针对三类不同规模不同用途的农地,策划了不同的重点农业项目,采取了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
针对马渡村外围东南和西南部较集中、较深入的成片区块,我们策划了马渡现代农业园项目,主要功能就是种植无公害、有机蔬菜或粮食等现代农业种植。我们将其规划为现代化绿色生态农业园,采取“公司统一经营”的经营模式,由公司统一种植无公害、有机蔬菜或粮食。蔬菜品种可选择七彩甜椒、莴苣、番茄、茄子、黄瓜、苦瓜、南瓜、丝瓜、葫芦等;粮食品种可选择小麦、玉米等,种粮由公司的农工统一采用现代化农机具,实现机械化耕作,可根据农忙需求临时雇佣农户参与耕作。收获的农产品,由公司对外销售,收益归公司,农民通过在公司做工和参与公司分红取得收入。
针对马渡村外围东北部和马渡村西南较集中的成片地块,由于地块范围内现有较成片的樱桃林约1400亩,因此我们策划了马渡樱桃园项目,经营模式采取“农户承包管理+公司统一销售”的承包经营模式。按初步测算的田间管理工作量(如每人10亩左右)农户对公司承包经营,农户负责成熟樱桃园的田间耕作、管理、采摘,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以适当价格统一收购并对外销售。公司通过以市场价对外销售取得销售收入,农户通过公司统购价取得稳定的收入,另外农户通过参与公司股份分红取得另外一笔收入。
针对马渡村西北靠近黄河大堤的零星农业地块和中部及南部北四环两边的
沟渠、道路周边零星边角农地,我们分别策划了鱼塘垂钓休闲园、菜园农业体验园、花卉种植园、中草药种植园等项目。这些项目采取“农户包干”的承包经营模式,农户对公司承包经营,农户负责田间耕作、管理、采摘,向公司交纳一定的承包费用,经营收益归农户。农户还通过参与公司股份分红取得一部分收益。
我们通过上述几种比较合理的农业经营模式,让农民有机会参与到失地后的农业经营中来,让农民和开发商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能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基本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能缓和农民和开发商之间的矛盾,挽回开发商的一些负面形象,最终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更稳步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