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抗洪救灾物资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抗洪救灾物资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近日,南方多发大水,灾难无情人有情,部分企业纷纷进行捐赠,向南方输送不少抗洪救灾物资,捐赠支出不仅可以按规定在所得税前扣除,还可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又能为国家尽一份心力,那么捐赠抗洪救灾物资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呢?又如何进行纳税申报呢?今天我们就通过案例来详细介绍一下。
案例
某食品公司A,通过类似腾讯公益这类公益性社会团体向受灾地区捐赠一批自制食品,符合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条件,该批食品的生产成本是30万元,公允价值是70万元,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增值税率为17%(不考虑其他附加税),该企业的年度利润总额为1000万元,假定没有其他所得税纳税调整事项。那么该如何处理?
一、实物捐赠的会计处理
假设1:A公司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三)〉的通知》(财会〔2003〕29号)规定,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产成品和外购的商品、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有价证券等用于捐赠,应将捐赠资产的账面价值及应交纳的流转税等相关税费,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
假设2:A公司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由于准则规定,销售商品收入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才能予以确认。
(一)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二)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三)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四)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五)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按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捐赠支出不符合上述第(三)、第(四)个条件。虽然企业对外捐赠可以提高企业声誉,会带来间接经济利益,但会计上核算的是直接经济利益,因此,实物捐赠在会计上不能以公允价值确认收入,而应以成本价和相关税费作为营业外支出。
可见,不管A公司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还是《企业会计准则》,都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41.9
贷:库存商品3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1.9
二、实物捐赠的所得税处理
1.视同销售处理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第三条规定,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即按公允价值确认收入。所以,在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必须按70万元确认视同销售收入,按30万元确认视同销售成本,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0万元。
2.税收捐赠支出确定
企业在税收上的捐赠支出应按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确定,A公司税收上确认的捐赠支出应为81.9(70+70×17%)万元,其扣除限额为120(1000×12%)万元,捐赠支出没有超过限额,可以按实捐数扣除,不做纳税调整。
三、公益性捐赠支出
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
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
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向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具体范围包括:
(1)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活动。(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3)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4)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捐赠住房作为廉价租住房的视同公益性捐赠按上述规定执行。
作者/中财讯编辑部 来源/中财讯
尊重版权,从我做起!
版权说明:本文为原创内容,由中财讯编辑部进行搜集编写,著作权属于中财讯教育培训集团,转载需与管理员联系获得授权,转载时必须注明作者和来源。联系邮箱:bianji@cctax.net
第二篇:按揭业务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按揭业务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中华财会网()2003-04-
21时下许多中小公司按揭买楼、买车。按揭在改变人们消费观念、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会计处理上带来了新的内容。
由于1992年出台“两则”、“两制”时,我国银行对购房、购车尚未普遍开展按揭贷款业务,因此财务会计制度未对有关按揭方面的业务制订相应规定。笔者在审计中发现,一些企业在对按揭业务进行账务处理时,将按揭本息都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笔者认为有些不妥,并谈点自己的看法。
为了便于理解,现举例说明。2000年2月A公司按揭购入写字楼3间,价值400万元,首期支付30%,按揭20年。
1.购入并签订合同和办妥按揭手续时
借: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 400万
贷:银行存款 120万
长期借款——××银行按揭借款本金 280万
2.由于按揭利率一般是一年一定,采取等额还本付息归还银行借款,其利息是浮动的。假定当
年每月等额还款19100元,因此,应将等额还款数扣减每月归还的本金以后作为利息额。具体计算如下:
每月等额归还本金=贷款本金/还款年限×12个月
=280万/20年×12个月=11666.66元
当年每月利息额=等额还款数-每月等额归还本金=19100-11666.66=7433.34元
每月计提利息时作账务处理:
借:财务费用 7433.34
贷:长期借款-××银行按揭借款利息 7433.3
4每月还款时作账务处理:
借:长期借款-××银行按揭借款本金 11666.66
长期借款-××银行按揭借款利息 7433.34
贷:银行存款 19100.00
固定资产按400万元原值计得折旧。按上述方式进行账务处理,可避免虚增固定资产价值,且符合会计核算的原则和要求。否则上述固定资产价值会在700万元左右(首期款+20年还款本息),这样不仅违反了固定资产完工后的相应长期借款利息应作为当期费用不得作为资本性支出的规定,又违反了会计核算的历史成本原则、可比性原则。
第三篇:企业减资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企业减资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交纳哪些税款?
问:房开企业A的股东为B企业(B企业为A企业的母公司),B企业初始投资2.7亿,所以房开企业A账面显示0.2亿实收资本,2.5亿资本公积。现房开企业A正在开发项目,当达到交房条件时确认收入和成本,利润抵减完A企业前期的亏损(主要由前期的三费构成),如此时A企业的未分配利润为0.1亿,(此时的所有者权益构成为:实收资本0.2亿,资本公积2.5亿,未分配利润0.1亿)此时股东B企业申请减持房开企业A的资本公积2.2亿初始投资,不分配A企业利润,此笔减资业务A、B企业分别需要交纳哪些税金,如何计算?
答:公司减资,是指公司资本过剩或亏损严重,根据经营业务的实际情况,依法减少注册资本金的行为。根据减资的原因,可将其分为实质上的减资和名义上的减资。
(1)实质上的减资是因为公司预定资本过多而形成大量的过剩资本时,为避免资本的浪费而由公司将多余的资本返还给股东的行为。
(2)名义上的减资一般是由于公司经营不佳,亏损过多,造成公司实有资产大大低于公司注册资本总额时,公司以减少注册资本总额的方法来弥补亏损的行为。所以,名义上的减资,并不会发生公司实有资本的减少并现实地返还给股东的情况,而只是名义上减少了公司注册资本的数额。减用于弥补亏损属于这一类。
你公司的减资可判断为实质上的减资。
(一)减资的法律规定:
1、《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企业的注册资金应当与实有资金相一致。
2、《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九条规定:“企业法人实有资金比原注册资金数额增加或者减少超过20%时,应持资金信用证明或者验资证明,向原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3、《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规定可以用法定公积金和当年利润弥补亏损,第一百六十九条明确禁止用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但《公司法》上述条款均未禁止当公司发生巨额亏损后可用减少注册资本的办法来弥补,因此,减资弥补亏损没有违反《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实际操作中,一些上市公司就采取过减资弥补亏损的方式。
(二)减资程序及限制。
《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公司需要减少注册资本时,必须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减少注册资本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经公司股东会做出决议,并修改公司章程。公司减资后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法定的最低限额。
(三)实质上减资的会计处理
(1)如果是资金过剩将股本将多余的资本返还给股东的实质性减资行为,正常情况下,账务处理应该是:
借:实收资本(股本)贷:银行存款等
(2)如果出现股东收回投资金额超过注册资本的情况,则支付金额应当按照总局2011年第34号公告规定进行处理。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第五条规定、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的税务处理规定:“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其取得的资产中,相当于初始出资的部分,应确认为投资收回;相当于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按减少实收资本比例计算的部分,应确认为股息所得;其余部分确认为投资资产转让所得。”
超过实收资本的部分,要依次冲减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借:实收资本(股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贷:银行存款等
但是,你公司提出的单纯收回资本公积,恐怕不符合减资的规定,应当是减少的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按投资时的比例计算一并减少。
由于,未涉及股权转让,不会涉及企业所得税等税收。
以上建议供参考。
第四篇:会计实务:金银首饰消费税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金银首饰的零售业务是指将金银首饰销售给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金银首饰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单位(以下简称经营单位)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的业务。下列行为视同零售业务:
(1)为经营单位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加工金银首饰。包括带料加工、翻新改制、以旧换新等业务,不包括修理、清洗业务。
(2)经营单位将金银首饰用于馈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集体福利、奖励等方面。
(3)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经营金银首饰批发业务的单位将金银首饰销售给经营单位。
金银首饰消费税由生产环节改为由零售环节征收后,需要缴纳金银首饰消费税的企业(主要是商品流通企业),应在“应交税费”账户下增设“应交消费税”明细账户,核算金银首饰应纳的消费税。
一、自购自销金银首饰应纳消费税的会计处理
消费税是价内税,含在商品的销售收入中,故金银首饰应纳的消费税计入销售税金。商品流通企业销售金银首饰的收入计入“主营业务收入”账户,其应纳的消费税相应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
企业采用以旧换新方式销售金银首饰的,在销售实现时按旧首饰的作价借记“物资采购”账户;按加收的差价和收取的增值税部分,借记“库存现金”等账户;按旧首饰的作价与加收的差价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账户,按收取的增值税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账户;同时按税法规定计算应交纳的消费税税金,借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账户,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账户。
二、受托代销金银首饰应纳消费税的会计处理
企业受托代销金银首饰的,以受托方为消费税的纳税人。受托代销有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收取手续费方式,即根据所代销的金银首饰量向委托方收取手续费。在这种情况下,收取的手续费计入代购代销收入,根据销售价格计算交纳的消费税,相应冲减代购代销收入,销售实现时,借记“代购代销收入”账户,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账户。
不采用收取手续费方式代销的,通常由委托方与受托方签订一个协议价,委托方按协议价收取所代销的货款,实际销售的货款与协议价之间的差额归受托方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受托方缴纳消费税的会计处理与自购自销相同。
三、金银首饰包装物应纳消费税的会计处理
根据有关规定,金银首饰连同包装物销售的,无论包装物是否单独计价,均应并入金银首饰的销售额,计征消费税。为此,现行会计制度规定,金银首饰连同包装物销售的,应分别按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1)随同金银首饰销售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其收入随同销售的商品一并计入商品销售收入。因此包装物应交的消费税与金银首饰本身销售应交的消费税应一并计入销售税金。
(2)随同金银首饰销售单独计价的包装物,其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因此包装物应交的消费税应计入其他业务支出。
四、自购自用金银首饰应纳消费税的会计处理
从事生产、批发、零售业务的企业将金银首饰用于馈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的,应按企业同类金银首饰的销售价格作为计税依据计算应交的消费税;没有同类金银首饰销售价格的,按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纳税。企业应于金银首饰移送时,分别下列情况进行会计处理:(1)用于馈赠、赞助的金银首饰应交纳的消费税,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2)用于广告的金银首饰应交纳的消费税,借记“销货费用”科目(外商投资的商品流通企业)、借记“经营费用”科目(其他商品流通企业)、借记“营业费用”科目(旅游企业),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3)用于职工福利、奖励的金银首饰应交纳的消费税,借记“应付福利费”科目、借记“应付工资”科目(外商投资企业);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
【例】某商场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某月举办卡拉OK大奖赛,并将本企业经营的金银首饰一批作为奖品发放给获奖者,该批金银首饰的成本为30000元,当月同类金银首饰的零售价为40950元。
则该企业消费税的计算和会计处理如下:
应纳消费税=40950/(1+17%)×5%=1750(元)
应纳增值税=30000×17%=5100(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36850
贷:库存商品3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5100
——应交消费税1750
其他企业涉及金银首饰消费税的核算,比照商品流通企业金银首饰消费税的会计核算处理。
第五篇:建设单位如何使用固定资产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建设单位如何使用“固定资产”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颁布实施以来,建设单位大部分会计人员对建设单位账务中如何使用“固定资产”账户存在着模糊认识,笔者有较多的实际工作接触,对其进行了认真钻研,现就其发表粗浅见识,以求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一、建设单位购建后交付给生产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建设单位均通过“交付使用资产”科目核算,不能使用“固定资产”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1.建设单位购建竣工验收后,交付给生产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应通过“交付使用资产”科目核算,不能使用“固定资产”账户进行会计处理。会计处理分录如下:
借:交付使用资产
贷: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设备投资
2.建设单位购置的不需要安装设备直接交付生产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也是使用“交付使用资产”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一是购置时。借记:“设备投资” ;贷记“器材采购”
二是交付时。借记:“交付使用资产”;贷记“设备投资”
3.建设单位购置自用办公用房屋、为生产使用部门购置房屋、为新建单位购置办公生活用家具和器具、可行性研究购置的固定资产,移交给生产使用部门时,也要通过“交付使用资产” 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一是购置时。借记:“其他投资”;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是交付时。借记:“交付使用资产”;贷记:“其他投资”
以上三种情况,均是建设单位建造或购置后交付给生产使用单位,要通过“交付使用资产”科目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但是,建设单位要于年终时将“交付使用资产”账户同相关资金来源账户对冲结平后,再转次年建新账。
二、建设单位购建后,准备移交生产使用单位,但因建设工作需要,暂时由建设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建设单位不能作“固定资产”账务处理。
根据《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第201号科目“固定资产”核算第一条:“建设单位按基建计划用基建投资购建完成交付生产使用单位的已完工程(如宿舍、办公楼、汽车等),在未移交以前,因筹建工作需要,经批准暂时使用的,不作为建设单位的固定资产,不在本科目核算。”此种情况下,建设单位的会计处理仅核算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和“设备投资”等会计科目,由于未交付给生产使用单位,也不通过 “交付使用资产”和“固定资产”科目进行会计核算
三、建设单位用基建投资购建的自用固定资产,不交付生产使用单位,而是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自用的,要通过“固定资产”账户进行会计核算,并且将固定资产损耗价值通过计提折旧的形式,分期计入不同投资项目的投资完成额中,相关会计处理 如下:
1.购建时
2.交付建设单位时
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借:交付使用资产
设备投资
贷: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贷:银行存款
设备投资
3.交付建设单位的同时
4.使用过程分期计提折旧时
借:固定资产
借:待摊投资--建设单位管理费
贷:交付使用资产
贷:累计折旧
5.固定资产报废时
6.结转清理净损失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 借:待摊投资—固定资产损失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清理
贷:固定资产
注:清理净收益要冲减待摊投资
此种情况下,建设单位用建设资金购建自用固定资产,通过“交付使用资产”账户结转,同时将“交付使用资产”账户结平(注:不是在年终时同相关资金来源账户对冲结平),转入“固定资产”账户核算。从理论上讲,这样就不能将“交付使用资产”账户与相关资金来源账户对冲结平,但可理解为“固定资产”账户代替了“交付使用资产”账户。然后再通过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及固定资产报废净损失(或净收益)的方式,增加“待摊投资”。“待摊投资”在项目峻工交付使用时要分配结转到“交付使用资产”,这时“交付使用资产”账户就可以同相关资金来源账户对冲结平。
另外,如果建设单位自用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要交 付给生产使用单位,这时相关会计处理应如下:
借:交付使用资产(净值)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这里计入“交付使用资产”账户的价值是建设单位购建后自用的固定资产净值,是建设项目建筑安装投资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增加了“待摊投资”,“待摊投资”在项目峻工交付使用时又分配结转到“交付使用资产”了。这样“交付使用资产”账户就可以同相关资金来源账户对冲结平,就能使建设资金来源全部对冲。
综上所述,建设单位使用“固定资产”账户应注意如下问题:
1.建设单位无论是否使用“固定资产”账户,都不会影响“交付使用资产”账户同相关资金来源账户全额对冲,但对冲的时间是不同的。建设单位使用了“固定资产”账户,在将固定资产价值转入“交付使用资产”的过程相对要复杂些。
2.交付生产使用单位或准备交付、暂时由建设单位使用的已完工程,建设单位都不能进行“固定资产”核算。
3.建设单位的建设投资账和本单位业务经营账合并设置一套会计账簿情况下,针对建设单位自用,且使用期限接近经济使用年限的已完工程,建设单位可以进行“固定资产”核算。其原因是能通过全额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增加“待摊投资”,结转后全额增加了“交付使用资产”,不影响与相关资金来源账户全额对冲。4.在建设单位就是生产使用单位的情况下,按照以上阐述的账理,建设单位不应进行“固定资产”核算,原因是“资产准备全部移交”(注:本文章所阐述的第二个问题),依据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第201号科目“固定资产”核算第一条的规定。否则,建设投资总额结转较复杂,“交付使用资产”同资金来源对冲的过程显得累赘。另外,使用“固定资产”账户核算的已完工程资产,最终交付时不能独立存在或独立存在时价值核算不完整,其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列入“待摊投资”将其价值进行了分配,计入到其他交付使用资产成本,造成了交付使用资产价值的内部转移,价值核算缺少了合理性基础。所以,这种情况下的“固定资产”核算是无意义的且不能保持交付使用资产价值的完整性和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