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思考(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02:2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思考

关于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既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也是新形势下建设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有效保障。

一、安徽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情况

安徽省公益林面积2495.2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37.5 %,主要分布在生态区位极为重要和生态状况极为脆弱的皖南和大别山等山区,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安徽省是全国首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的11个省之一,从2003年开始建立补偿基金,经历了从无到有、补偿范围从小到大、补偿资金从少到多的过程,通过十几年的实践,提高了林区广大干群对生态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纳入补偿的生态公益林从最初1200万亩增加到目前规模,生态公益林的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珍稀动物的数量明显增多,为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保护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安徽省生态公益林补偿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在面上,从2009年开始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实施综合财力补偿政策,到2014年已安排补偿资金14.45亿元。在点上,逐步提高省级公益林补助标准,2012年将省级公益林标准不分权属统一提高到每年每亩10元,2015年提高到15元。点面政策配套,把森林资源补偿、水资源补偿、国土资源补偿等有机结合,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二)建立多层次生态有偿使用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在国家层面,中央和皖浙两省共同设置补偿资金,到 2014年已安排17.5亿元用于黄山市和绩溪县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在省级层面,2014年省财政安排1.2亿元,启动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建立横向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建立生态有价、使用有偿的机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综合治理。

(三)建立多级次生态保护机制。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原则,2014年中央财政补助安徽省2.3亿元对1767.4万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给予补偿,省财政安排8046万元对727.8万亩省级公益林给予补偿。铜陵市从2008年开始实施市级补偿制度,市财政安排200万元,对国家和省级公益林在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偿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标准,并对5.9万亩市级公益林给予补偿。淮北市2013年启动市级公益林补偿制度,区划界定了4万亩市级公益林,市财政安排40万元进行补偿。

(四)建立多环节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完善财政补助补贴政策,整合良种育苗、科技推广、造林绿化、抚育护林、防火治虫、贷款贴息、保险补贴等一系列育林、造林、护林、兴林、活林补助资金,2014年省级以上财政投入林业资金达26.7亿元,支持森林增长、资源保护、民生林业、生态家园等项目建设,形成政策支持合力,发挥财政资金最大化效益。

三、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思考

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快的步伐,着重解决好四个方面问题,进一步强化生态理念,开拓资金渠道,完善政策制度,创新补偿机制。

(一)为何补。安徽省是全国南方集体林区集中省份,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的集体林达 2136万亩,占生态公益林的86%。随着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林地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相比经营商品林预期收益或林地租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经营生态公益林收入明显不足,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效益补偿形成了不小的压力。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不仅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和现实要求,也是激励调动林农参与保护积极性、提高依法治林自觉性的重要举措,给予林农合理的生态效益补偿,改变“砍树卖钱”作为唯一收入来源的现状,更好地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二)如何补。人们对森林资源的传统认识,侧重于木材物质产品供给,忽视了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的确定,首先是营造、抚育和管护成本,其次是失去的直接经济效益,再次是体现生态多种效益的价值。建立合理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可以保障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资金来源,有助于建立新型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更重要的是可以明确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将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谁来补。继续发挥财政补偿托底作用,对森林资源产品的公益性生态补偿,将是公共财政政策的一大亮点。碳汇林业因具备“交易”潜质,蕴藏着巨大商机和光明前景,通过财政补偿等政策引导,将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将隐性的森林生态效益转变为显性的经济效益,建立吸引社会资本的市场化机制是解决生态效益外部性的根本途径,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开发森林的碳储存服务、水文服务、生物多样性服务以及森林景观服务方面巨大的市场化交易,共同承担生态公益林补偿责任。

(四)怎么补。一要建立与财力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补偿制度,财政既要有所作为,也要兼顾财力,提高补偿标准需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除国家和省级适当提高标准外,有条件的市县要确定本级公益林保护区,政府给予适当补偿。二是完善公益林经营利用政策。在不影响生态建设的前提下,开展抚育、更新性质的采伐,增加直接经营收入。三要加快森林资源和资产的价值评估和核算。科学计量评估森林的经济使用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为深化森林资源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支撑和依据。四要加快实施市场化补偿试点。借鉴国内先进经验,转变思路,创新方式,加快碳汇林业的实践步伐,开拓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来源渠道。五是健全农民增收致富扶持机制。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手段,积极引导林下经济等产业化发展,完善畅通林业投融资渠道,加快森林旅游服务业发展,大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林业,让森林资源“活树”变“活钱”,让农民增收致富有新门路,取得生态增优、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第二篇:关于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几点建议

关于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几点建议

戴广翠1 闫春丽2 缪光平1 闫宏伟3 王 丽1

(1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714;2 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 北京 100714;3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 北京 100714)1公益林区域分布及补偿现状

目前,根据《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联合颁布了《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实施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同时,各省(区、市)根据各自的生态保护需要,区划界定地方公益林,并由地方进行补偿。

1.1公益林的区域分布

重点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根据《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截止2006年,在全国近2.87亿hm2林地中,经各地区划界定并由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核查认定的重点公益林面积1.04亿hm2,占全国林地面积的36.33%。2007年,财政部对部分省提出的漏划 问题予以认可,目前,全国重点公益林实际认定面积达到1.05亿hm2,约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37.2%,范围涉及除上海市以外的30个省(区、市),以及内蒙古森工集团、龙江森工集团、大兴安岭林业公司、解放军总后勤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5个单位。

——按权属分:根据申报面积权属比例推算,国有占59.52%,面积约为0.63亿hm2;集体占34.06%,面积约为3580万hm2;个人及其他占6.42%,面积约为673.3万hm2。

——按区位分:江河源头506.7万hm2,占4.8%;江河两岸2480万hm2,占23.6%;保护区与自然遗产893.3万hm2,占8.5%;湿地和水库533.3万hm2,占5.1%;边境地区493.3万hm2,占4.7%;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4900万hm2,占46.6%;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红树林及海峡西岸100万hm2,占0.9%;2001年试点面积中不符合94号文件但延续补偿的面积453.3万hm2,占4.3%;解放军总后勤部153.3万hm2,占1.5%。

——按地类分:有林地5300万hm2,占50.4%;疏林地293.3万hm2,占2.8%;灌木林地3440万hm2,占32.7%;灌丛地100万hm2,占0.9%;未成林造林地346.67万hm2,占3.3%;宜林地486.67万hm2,占4.7%。

——按工程区分:天保工程区4886.67万hm2,占46.4%;非天保工程区5633.3万hm2,占53.6%,其中有林地4453 万hm2。

——按地区分:东部地区673.3万hm2,占6.4%;中部地区1173.3万hm2,占11.1%;西部地区7586.7万hm2,占72.1%;东北地区1086.6万hm2,占10.4%。

——按流域分:长江流域4633.3万hm2,占44.0%;黄河流域3093.3万hm2,占29.4%;黑龙江流域1193.3万hm2,占11.3%;珠江流域706.6万hm2,占6.7%;淮河流域166.67万hm2,占1.6%;辽河流域166.67万hm2,占1.55%;闽江与太湖水系393.3万hm2,占3.77%。

地方公益林是指各省区根据保护本区域内生态安全的需要,由地方人民政府或林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确定的公益林,主要包括中央认定的重点公益林范围以外的,对本区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问题具有重要影响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据统计,全国现有地方公益林约7666.67万hm2。1.2公益林补偿情况

根据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的《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财农字[2007]7号)的规定,生态效益补偿的对象是承担公益林保护管理的单位或公益林经营者和所有者,具体包括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乡村集体组织、林农个人等;补偿范围是重点公益林林地。中央补偿基金按照国家核定的补偿面积,平均每年每1/15hm2补助 5元。其中,4.75元用于重点公益林的管护等开支,0.25元用于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重点公益林管护情况验收、跨重点公益林区域开设防火隔离带等森林火灾预防以及林区道路的维护等开支。截止2007年,中央财政已对4453万hm2重点公益林实施了补偿,每年投入中央补偿基金33.4亿元,累计投入133.4亿元。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实施,带动了地方公益林建设和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建立,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25个省(区、市)建立了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2006年补偿资金约为12亿元。

2公益林的管理与成效

2.1公益林管护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手段明显加强

一是建立了严格的重点公益林管护制度。各省根据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的要求制定了重点公益林管理、管护核查和绩效考核等办法,确保公益林管护工作规范运行。二是层层落实管护责任制。各省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层层签订了行政责任书,明确了管护责任主体。通过采取资源登记、签订管护合同或协议等方式实现了重点公益林的有效管理和保护。三是建立了公示制度,强化了社会监督。各省将公益林管护责任人及其管护面积、范围、补助标准、责任和义务向社会张榜公布,增加了执行政策的透明度。四是结合实际,探索试行了不同的管护措施。各地根据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 管护难易程度,总结出分户经营分户管护、分户经营集体管护、集体经营集体管护、国有林专职护林等不同的管护形式,使重点公益林资源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江西省崇义县总结出“三看、二查”的质量检查方法。“三看”,即一看人,看是否落实了护林员并签订了有效的管护合同;二看山,看公益林小班是否出现盗伐、滥伐林木以及砍柴、烧炭、采石、修路、挖笋等违规现象;三看档案,看实施单位公益林管护合同、协议书、验收单、各级责任状、林权证等资料档案是否齐全。“二查”,即一查实施单位管护费使用账目,审查管护费使用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做到了专款专用;二查出勤表,了解护林员是否坚持日常巡护,督促其尽职尽责。严格的检查验收,有效地促进了管护质量不断提高。目前,该县公益林管护合格率、管护制度执行情况合格率、资金使用管理质量合格率都在90%以上。

2.2资金运行机制不断强化

各省将保证资金安全运行的原则贯穿于资金管理的始终,由于机制健全、运作规范,保障了补助资金的安全运行。一是严格执行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二是采取建立工资账户、张榜公示等公开透明的方法,确保管护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例如,北京、湖南、福建等省市由乡镇财政所对补偿基金实行专账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并依据 乡镇林业站对公益林管护的检查验收情况、管护人员的出勤情况所出具的通知书,兑现补偿。三是通过采取招标制和政府采购等方式,有效堵塞了资金使用和管理上的漏洞。四是加大了资金监督检查力度,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

2.3重点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灾害及林政案件明显减少

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使森林资源管护有了可靠保障,管护能力增强,成效显著。补偿区内森林案件、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明显降低。浙江省2005年全省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和损失立木蓄积,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83%和90%,同时,盗伐、滥伐林木案件较去年同期有明显下降,生态公益林得到了有效保护。北京市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后,森林火灾下降了85.71%。广西区重点公益林林地逆转面积控制在0.007%,林业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森林火灾、林政案件明显减少。

2.4公益林质量有所提高,生态环境趋于改善

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使公益林资源总量稳步增长,林分结构得到改善,质量逐步提高。如江西省崇义县2005年重点公益林活立木总蓄积量278.96万m3,比2002年增长了9%;遂川县重点公益林蓄积量年均增长6.8%。江西省通过公益林补偿政策的实施,重点公益林抚育力度加大,以杉松阔混交林、落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体的森林群落结构 正逐步形成,混交林面积占乔木林面积的比重由15.2%上升到52.1%。

2.5广大群众公益林管护积极性得到调动,收入增加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立,提高了广大林农生态保护意识,调动了林农参与公益林管护的积极性。各地在安排补助资金时,不分所有制性质、不分经济成分,将财政资金直接补助给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得到了林农的拥护。部分山区农民通过参与公益林管护增加了收入。据测算,目前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已使7000多万农民直接受益。

3省际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经验借鉴

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建立了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2006年补偿资金约为12亿元。3.1资金来源

(1)地方财政预算安排。据调研,广东、浙江、北京、福建、江西、广西、云南等7省(区、市)均在省级政府财政预算设立地方补偿基金,预算总金额达到9.4亿元。如广东省1998年开始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将广东的东江、西江、北江、韩江等生态公益林纳入保护范围,列入省级财政预算。广西自治区2006年启动区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自治区财政当年安排2000万元补偿基金。

(2)受益者补偿。一是从旅游收入中征收。如福建省政 府规定,依托森林资源开展旅游的,从旅游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资金,直接用于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的补偿;四川省的青城山风景区将门票收入的25%用于景区森林管护。二是向矿产等行业征收。如山西等地从煤炭收入、其他矿产收入中提取生态建设和维护基金,用于生态恢复。三是从水、电收入中征收。如广东省每年从东深供水工程水费收入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东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福建省根据省内主要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量筹集资金补偿上游地区的公益林;湖南省的一些县市从水力发电中提取0.01元/度,用于公益林补偿;云南省的龙陵、腾冲等县分别从自来水、水库发电等行业筹集一定补偿资金;广西每年从水电经费中拨出100万元用于全区的水源涵养林建设。四是从其他工业及副业产品收入中征收。如辽宁省对省内采矿、造纸工业、药材、蚕茧收购企业等单位征收林业开发建设资金,每年拿出一部分用于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

3.2资金用途

(1)弥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不足。如广东、浙江省在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标准在每年每1/15hm2补偿5元的基础上,再增加3元,达到每年每1/15 hm2补偿8元;北京市山区公益林补偿,平均每1/15 hm2每年达到21元。

(2)省内补偿。大部分省区地方森林生态补偿基金都用 于本省区内的地方公益林保护。

(3)省际补偿。如广东省每年拿出1.5亿元给珠江上游的江西省寻乌、安远、定南三县用于东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4生态补偿制度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4.1补偿标准偏低

(1)补偿标准低于木材经济利用价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经营林业积极性提高,而且近年来南方各省区发展商品林的态势很好,农民经营商品林获得的收入比以前大幅度增加。相比之下,经营重点公益林得到的补偿基金远低于木材的经济利用价值。以木材生产为参照标准,测算每年每1/15hm2公益林的直接经济价值约74.70元。例如,湖南、江西、广西等南方省区,经营杉木用材林到25年成熟林时,每1/15 hm2至少可产木材7同甘共苦,获利至少在2000元以上,年均收入达120元/hm2;每1/15 hm毛竹林平均每年至少能采伐10株,收入超过750元/hm2;大部分林地每1/15hm2年租金约20元,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已超过100元。由于经营公益林与经营商品林之间存在巨大的收益差距,林地所有者或经营者普遍认为现行补偿标准太低,远不能弥补农民的经济损失。

(2)补偿标准没有根据价格指数变化调整。目前的财政补偿标准为每年每1/15 hm2补偿5元,从2001年政策执行 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物价上涨对补偿标准进行动态调整。同2000年相比,2006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8.96%,GDP上涨44.60%,中央财政收入上涨292.69%。

4.2补偿标准单一

不同地域、区位、地类和质量的公益林,其管护成本和生态价值是不相同的,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重要性有差异。不同区位的重点公益林基,其生态价值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中确定了我国重点公益林按照区域重要性的排列顺序是:重要江河源头、江河两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和水库、边境地区陆路或水陆的国境线、荒漠化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红树林、台湾海峡西岸的林地。二是管护成本有差异。由于地区间经济差异和重点公益林的管护难度不同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和不同难度的公益林实际管护成本差异也比较大。如陕西省陕南地区每年每1/15hm2公益林的管护费用只需4元,而陕北地区则需要几十元。三是不同类型公益林经营投入差异。如公益林的天然林经营成本每年大约在60元/hm2~90元/hm2,而人工公益林经营管护成本多达225元/hm2~375元/hm2。四是不同经营主体在投入水平上也会存在差异。由于不同经营主体实施的管护模式不同,投入水平和管护成本相差较大,如江西靖安县,国有林场的管护投入为每年180元/hm2,而对集体和个人的管护补助每年仅为64.5元/hm2。面对公益林在经营上存在的诸多差异,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按照单一的标准对经营管护者进行补偿,这种表面的公平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

4.3未对全部重点公益林实施补偿

国家认定的重点公益林面积1.05亿hm2,目前中央财政仅对其中4453.3万hm2实施了补偿,尚有9亿多亩未予以补偿。此外,天保工程区内的4866.7万hm2重点公益林均未列入补偿范围,管护天保区内的重点公益林目前仅依靠每1/15hm21.75元天保工程管护经费支撑,尤其是对于划入天保区的集体和个人的林地,同重点公益林75元/hm2的补偿经费相比,存在重大差别,这种补偿差别不能不影响着管护主体的积极性。甚至还出现这种情况,即同一个山头的公益林由于补偿经费来源不同,竟会存在两个补偿标准。各种补偿标准的不同,当然会影响到公益林的管护效果。

4.4非公有制造林因划入公益林其预期的收益难以实现

一些地方因生态保护与治理的需要将农民的自留山、责任山、承包造林以及社会多元主体的投资造林划为公益林。划为公益林以后,由于实行禁伐或限伐,导致他们无法通过木材收益回收造林投入,甚至使一些造林大户成为负债大户。我们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调查中了解到,造林大户马 淑芳1985年和1993年两次贷款造林,共造林83.2 hm2,目前本息合计共欠银行37万元。由于她的林地被划入公益林,已进入主伐期的林木不能采伐,使这位80年代的万元户现在变成了贫困户。延安市黄陵县侯庄乡贾塬村农民贾中全,1984年承包本村荒山荒坡造林19.2 hm2,累计投入资金16.5万元,目前,林木总蓄积已达1600多m3,产值达78.2万元,已进入采伐期,由于无法变现,至今仍负债11.6万元。4.5补偿资金渠道单一

森林生态效益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生态效益补偿主要应由政府“埋单”。但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维护公益林生态效益的成本相对较高,单靠国家财政有限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单一的政府投入也难以激发生态受益者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防止生态破坏。

5政策建议

5.1提高现行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标准,实行分类补偿 在最近1-2年内,应将中央财政补偿标准提高到平均每年每150元/hm2的补偿水平,并根据区域生态的重要性和脆弱性,综合考虑森林质量、地位级差、管护难度等指标,对现有重点公益林进行分类补偿:重要江河源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重要水库和湿地的重点公益林保护事关国土生态安全与民生之大计,建议按照300元/hm2给予 补偿;江河两岸、边境地区、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红树林、海峡西岸的重点公益林按照150元/hm2给予补偿;荒漠化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重点公益林由于幅员辽阔,人烟稀少,管护相对容易,建议按照105元/hm2给予补偿。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国家财力情况,逐步提高补偿标准。

5.2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渠道的生态补偿机制 积极研究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补偿森林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一是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公益林资源保护的受益者直接补偿体系。如,从依托公益林景观施业的旅游部门的经营收入、内河航运、利用水资源发电等企业的营业收入,以及狩猎等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该区域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通过碳汇市场交易和碳基金实现公益林的补偿,鼓励一切有志于中国森林资源保护的国际国内企业、政府以及个人通过绿色碳基金“购买”碳汇。二是继续推进建立地方生态补偿基金,落实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补偿政策。受益明显的下游地区应对上游地区的公益林给予补偿。同时,鼓励社会捐资、认养等形式筹集资金用于公益林的补偿。三是研究探索以森林生态效益入股、参与经营性收入分成。如鼓励以森林资源入股方式参与新建水电站和旅游区的开发,以林地入股森林公园等,以达到完善公益林保护和增加入股者收益“双赢”的目的。5.3积极探索重点公益林收购政策

根据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对部分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区域由非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营造的重点公益林,特别是农民投资营造的重点公益林,由国家进行征收或赎买,转变其所有制形式,以保障投资造林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其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应尽快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确定收购标准,落实收购资金,在充分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收购中,应优先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等对国土生态安全影响较大的非国有重点公益林,以及农民个人投资营造的、事关农民收益、生存等切身利益的个人所有重点公益林进行收购。同时,对生态脆弱地区,应考虑和实施生态移民。

5.4积极探索重点公益林的经营利用政策

对于部分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生态区位不十分敏感的公益林,可以考虑在不会对生态带来影响的前提下,开展抚育、更新性质的采伐,充分利用生态公益林的景观资源、林下资源,开展公益林的非木质的经营利用,在提高公益林林分质量的同时,增加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陈波,支玲,邢红.中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问题,2007,(01)陈源泉,高旺盛.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04)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2007

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2004 李文华,李世东,李芬,刘某承.森林生态补偿机制若干重点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02)刘晓红,虞锡君.基于流域水生态保护的跨界水污染补偿标准研究——关于太湖流域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 2007,(08)张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3(经研中心)

第三篇: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制度

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制

度(1)

摘要: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重要的环境生态效益。森林资源的建设和保护陷入了资金不足的困境,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制定一部《森林生态补偿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森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文就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作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森林生态补偿法》

一、引言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水早灾害严重。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森林的兴衰与生态环境的好坏密切相关。

根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我国现有林业用地面积万公顷,森林面积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亿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为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面积的1/5;人均蓄积量为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72立方米的1/8。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和森林环境问题不容乐观。

虽然从1998年起我国就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并在“九五”《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提出:①XX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19%,达到遏制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②203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4%以上,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③2050年全国宜林地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但是我国森林资源的建设和保护面临着现实的困难:森林建设和保护缺乏资金。因此,资金问题也就成为解决森林问题的关键。为此,急需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创造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现状

森林除了具有经济效益外,还具有以下生态效益:美化环境、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防、科研、教育等,这些目前是不能通过有形市场交换的,也不能给生产经营者带来收益,森林的这种外在经济性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使森林的建设和保护丧失了经济动力,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了森林分类经营改革试点,将森林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以不同的经营思想进行运作。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既是森林分类经营的核心,也是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的关键。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问题实质上是对生态产品给予定价的问题,目的在于把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虽然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还处在研究、审定、个别实施的初步阶段,国家尚

未出台正式的《森林生态补偿法》,但有关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问题在国家的相关政策中已有所体现。(见表1)(表1)

时间颁布机关政策名称主要内容

1992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文件关于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的通知要建立林价制度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

199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外交部、国家环保局文件关于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情况及有关对策的报告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要逐步开征资源利用补偿费,并开展对环境税的研究

199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造林绿化的通知要改革造林绿化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实行征收森林生态补偿费制度 1994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使用制度,实行森林资源开发补偿收费

1995林业部《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应本着“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补偿机制和相应的经济政策体系

199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九五”时期和今年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按照分类经营原则,逐步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制度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投入机制,加快森林植被的恢复和发展

199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9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县和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要尽快建立水利建设基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也要抓紧研究,尽快建立起来 1998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XX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问题的意见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XX财政部财政部财农[XX]5号文件同意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助基金,主要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统称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

三、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条件分折

1、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逐步提高,使建立补偿制度成为可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较快。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50亿元。提前五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保持在7~8%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我国加入WTO以后,为经济发展打开了国际市场,国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为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供了物质条件。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提出了更高的精神需求。当前我国的旅游业不断升温,特别是生态旅游得到人们的青睐就是例证。另外,居民的环境意识增强,更多的人愿意承担生态环境建设费用。

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日趋成熟 从上文(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关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问题在国家的相关政策中已发展,这表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问题给予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XX年11月开始,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在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广西、新疆11个省的685个县和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开,涉及亿hm2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而且已经有个别省区试行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如广东省,以政府令的形式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生态效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1998),福建三明市政府于1998年批准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办法,浙江省的同类制度也在商议过程中。这就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供了借鉴和经验,也为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奠定了基础。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第四篇: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设的思考 热 荐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设的思考

摘要: 结合当前国家在猫儿山实施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已有的有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研究成果,对猫儿山现在实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现状和当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桂林市乃至于整个广西探索“构建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促进广西生态安全”提出可供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 森林生态效益

补偿机制

建设

对策

1.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生态公益林的基本情况

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1然保护区位于桂林市北部,地处兴安、资源、龙胜三县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0′~110°35′,北纬24°48′~25°58′,距桂林市区72公里。保护区地质构造以花岗岩为主,地貌以中山地貌为主。保护区属南岭山地越城岭山系,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峰。保护区土壤类别有山地红壤(分布海拔800米以下),黄红壤(分布海拔800-1000米)山地黄壤(分布在海拔1000-1600米之间),山地黄棕壤(分布海拔1600-2000米之间),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800米以上),泥炭土(海拔1800米的八角田一带)。保护区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春夏多雨,秋冬干冷,相对湿度大,日照时数短,光、热、雨同季。年均气温12.8℃,极端最高气温29.5℃,极端最低气温-19.0℃,≥10℃的有效年活动积温为2510~5691℃,年均降水量2509.1毫米,相对湿度92%,无霜期274天。保护区内植被繁茂,结构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国家保护的动植物物种、漓江源头水源涵养林。据2000年综合考察:拥有热带亚热带分布为主的植物共219科782属2120种,属国家一级的有5种,二级19种,三级8种,特有植物11种。现有脊椎动物隶属5纲29目89科206属31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5种,二级保护的有32种,国家保护的有益动物155种。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高,地表水系十分发育,发源于猫儿山的主要溪流有39条,其中流入漓江的有19条,汇入资江的有4条,汇入浔江的有16条,是漓江、资江、浔江的主要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素有漓江的心脏,桂林山水的命根子”之称,区域内森林植被瞬时水源涵养量为4738.3万立方米,年径流量达3.14亿立方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水库”,受益的县、市众多。仅桂林市境内直接受益的就有桂林市区及资源、龙胜、兴安、灵川、阳朔、平乐等6个县30多个乡镇100多个村,受益人口上百万,灌溉耕地30多万公顷。对调节漓江水量和改善漓江水质起到重要作用。保护区土地总面积17008.5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7008.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森林覆盖率(含国灌)为96.5%,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334589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1316269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98.63%。保护区林地总面积17008.5公顷。其中:有林地7991.6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90.3%;灌木林地1050.6公顷,占6.2%;灌丛地598.9公顷,占3.5%。保护区有林地面积为15359.0公顷。其中:公益林15359.0公顷,占100%;无商品林。

2.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效益分析

2.1生态效益

森林对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平衡、净化大气、土壤肥力、特别是自然平衡的持久生产力是巨大的,任何其它资源都无法替代,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可以使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和建设得到保障,生态效益进一步提高。

2.1.1涵养水源效益

森林枝叶茂密,可起到截流雨水,调节地表径流,涵养水源的作用。据有关研究显示,重点公益林每年涵蓄水源替代价值70.5元/亩计,猫儿山自然保护区重点公益林中有16409.6公顷属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其涵养水源替代价值为每年1735.3万元。

2.1.2保持水土效益

由于森林的存在,其枯枝落叶富含养分,能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同时,林冠和枯枝落叶的覆盖避免了雨水的直接冲刷,减缓了地表径流;其根系附着土壤,起到减少表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的作用。按森林每年固土替代价值7.3元/亩、每年保肥替代价值29.1元/亩计,猫儿山自然保护区16409.6公顷重点公益林的固土替代价值为每年179.7万元,保肥替代价值为每年716.3万元。

2.1.3净化空气效益

森林具有吸收污物、阻滞粉尘、杀除细菌、释放负氧离子和萜稀物质的机能。森林通过其高大的树干、茂盛的枝叶,降低风速,使悬浮于空气中的颗粒灰尘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于地面,同时森林有释放负氧离子的功能,使净化后的空气更为清新。按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污染物、阻滞粉尘、杀除细菌、释放负氧离子和萜稀物质等而对空气进行净化的替代价值57元/亩计算,猫儿山自然保护区16409.6公顷重点公益林的净化空气替代价值为每年1403.0万元。

2.1.4固氮制氧效益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CO2利用太阳能生成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并放出氧气。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社会、生物界乃至全球大气平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每年每亩森林固氮制氧替代价值32元计,猫儿山自然保护区16409.6公顷重点公益林的固氮制氧替代价值为每年787.7万元。

2.2社会效益

2.2.1防灾减灾效益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合山市森林植被局部遭到严重破坏,旱灾、洪灾发生频繁,影响程度趋大,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产带来巨大危害,致使政府每年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防汛、抗旱及救灾济民。森林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十分明显,可使林内的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历时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区域的空气湿润度、地面蒸、散发量和流域的水文过程,使径流的年内分配过程更趋平缓,从而减免洪灾旱灾,保障国民经济的发展。

2.2.2农田灌溉效益

俗话说“青山常在,绿水常流”。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通过管护好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利用其截流雨水,调节地表径流,涵养水源,然后将涵育的水量缓慢释放,不但利于农田灌溉,减少旱情发生,对农田的稳产增产也起到关键作用。依据《林业在农业生态体系中的作用》森林土壤吸收贮水量5163.75吨/亩计,猫儿山自然保护区16409.6公顷重点公益林的土壤贮水量为127102.6万吨,在干旱之年可以灌溉1412.3万公顷(90m3/亩)。

2.2.3 社会就业效益

保护区列入重点公益林14609.6公顷,按人均可管护面积800亩计,则可以安排274个人的就业,社会就业效益就是263.0万元。

2.2.4 森林游憩效益

生态公益林具有森林旅游和休养的功能,其替代效益为13元/亩.年,则保护区列入重点公益林的森林游憩效益为320.0万元。

3.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现行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为保护公益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2001年广西试行生态效益补助,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列入补助试点单位。2003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文件精神,各级政府按照事权划分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列入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建立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助单位。

3.1补偿范围及补偿标准办法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列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重点公益林为自然保护区林,全部为中央补偿的重点公益林,面积共17008.5公顷。

涉及范围包括保护区内的老山界、高寨戴云山、九牛塘、八角田、猫儿山顶、塘洞戴云山、清水江、大竹山、长毛界等区域。

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重要来源,用于重点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现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给猫儿山每年补偿标准为每亩5元,其中4.75元用自然保护区管护等开支;0.25元用于自然保护区开设防火隔离带等森林火灾预防、以及维护林区道路的开支。现中央给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安排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每年总额为114.795万元。

3.2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及现行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存在的问题

3.2.1资金不足

据科学调查统计,猫儿山自然保护区16409.6公顷重点公益林每年创造的生态、社会效益价值总和为5224.6万元。目前,虽然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了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但每年仅114.795万元,这与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所创造巨大的生态、社会效益相比相差太远。这些补偿基金只能基本维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日常运转,跟本谈不上对猫儿山进行科学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即在对猫儿山这个物种基因库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对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与科学研究,并发挥其物种基因库的作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对实现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科学的管理,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巨大的效益得以永续利用和发挥,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也就是说必须加大对保护区科学管理软硬件设施的投入。

3.2.2猫儿山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管理难度大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初(1976年),由于历史的原因,保护区内存有一定面积的可由周边社区群众生产经营的插花毛竹山林,而且当时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社区签订充许老百姓长期经营砍伐的协议。根据现场调查,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内共分布毛竹插花林53块,共计1996亩,保护区周边毛竹有9处侵蚀接近保护区边界,有12处共11960米已侵入保护区边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把自然保护区划定为重点生态公益林加以严格保护,依据《森林法》的规定,生态公益林禁止商业性采伐,但是保护区内分布的毛竹插花林,由于划定保护区时有协议规定允许他们长期生产经营,甚至允许砍伐毛竹插花林内的阔叶树,因而造成严重的毛竹纯林化,物种多样性明显降低,有的毛竹林分布在保护区的缓冲区和核心区,村民进入已严重违反了保护区条例的规定,生产活动更是严重破坏了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给保护区的森林防火、动植物保护工作也带来极大压力。根据调查统计显示,毛竹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下,每年平均以4米的速度向外扩张,可以说它们在日益蚕食着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猫儿山保护区1976年定界时划入的毛竹插花林,现面积已扩大了几倍,如阳雀村毛竹插花林当时为60亩,现调查显示达450亩,是原有面积的7.5倍,并且已连接成片。这种农民追求经济效益与国家追求生态效益的政策性矛盾,给猫儿山保护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一方面国家不允许砍伐,另一方面老百姓多次找到保护区要求砍伐,提出如果不能砍伐要求自然保护区赔偿损失,由于保护区自身没有资金来源,别外现行的中央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又也没有这个开支口径,因此这种矛盾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变得越来越严重,大大增加了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难度,这种矛盾既不利于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和管理,同时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3.2.3猫儿山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不健全

目前只有中央安排了猫儿山每亩5元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治区和桂林市以及受益的县都没有建设立配套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在目前已经建立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使用的支出口径范围过于狭窄,不利于发挥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最大作用,另外在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筹措方式和方法上还非常简单死板,猫儿山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很不健全。亟需建立起新的科学、完善的适合猫儿山实际和自身特点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机制。

3.3对猫儿山公益林管理和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3.3.1增加对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投入

猫儿山是漓江的源头,被誉为“漓江的心脏,桂林山水的命根子”,加大对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投入,保护好这里的生态公益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级政府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猫儿山的重大意义。建议一是提高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补偿标准。向上级建议把当前的补偿标准从5元/亩.年提高到8元/亩·年。二是各级地方财政无偿扶持。

当今世界各国中,林业发达国家一般都很注意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作用,重视对森林生态环境的投入,其主要办法是通过政府对林业的补贴或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例如,法国建有森林基金,有国家政府支持,从收益团体直接投资建立特别用途税及发行债券等方式开辟林业基金来源渠道。奥地利除联邦政府每年对林业直接投资外,为了创造更接近自然状态的森林,还鼓励小林主不生产木材,只要其经营的森林达到接近自然林状态,可以得到相当于木材生产收入额的补助。日本森林法明确规定,国家对于被划为保安林(生态公益林)的所有者加以适当补偿。同时,要求保安林收益团体和个人承担一部分补偿费用。国外的成功经验显示,财政是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物质基础。因此各级财政要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一定的钱用于漓江上游猫儿山的生态环境建设。

3.3.2加大保护和宣传力度,政府安排专项生态补偿基金资金解决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目前最大的矛盾

安排资金一次性对猫儿山现有的毛竹插花林进行补偿,收回插花毛竹林经营权,不再允许村民或集体经营利用,以减少他们对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资源的依赖,同时减少进出保护区活动的机会,减少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干扰。征收行动估计需要专项资金1100万元。这笔钱的筹措必须要政府下决心、动真格用历史的眼光和站在发展的高度来对待,要强化政府作为生态公益林建设投资主体的责任意识,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和“受益多、补偿多”的原则,建立起以国家和地方财政统筹为主,部门补偿为辅,社会参与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补偿机制。只有解决了这一当前困绕保护区稳定的矛盾,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和管理才会趋于稳定,同时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3.3.3 建立健全完善的猫儿山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机制

当前中央财对猫儿山已实施了生态补偿,但自治区、桂林市及相关受益县财政目前还没有建立对猫儿山的相应的补偿机制,建议根据国家的补偿标准建自治区、桂林市、相关受益县也建立起对猫儿山生态效益补偿的机制,同时,在财政允许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对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的投入和补偿标准。同时享受猫儿山生态效益的相关单位和经济主体有责任以货币资金的形式对猫儿山生态予以补偿,建立猫儿山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猫儿山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筹集。一是财政统筹。借鉴广东省、广州市经验,争取桂林市人大的支持,规定和监督各级政府财政用于林业建设的投资比例达到0.5%以上,大幅度增加政府财政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二是受益区域和部门补偿。争取上级人大、政协的支持,争取出台地方税费政策,由税务部门征管,对漓江流域受益的单位和企业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上缴财政管理。通过转移支付,全额用于猫儿山及桂林市的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对直接依靠森林生态效益获取经济效益的部门,如水库、水电、风景旅游区、森林公园、林地采矿、内河航运等,提取一定额度的生态效益补偿费,纳入财政专项管理,用于生态补偿。例如可以从桂林市的各景点景区的旅游提出门票、水管部门在水价中附带提取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猫儿山周边以及利用漓江上游水资源发电的水电站很多,政府可以出台政策要这些电站每年交纳一定的生态效益补偿费。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毗邻的资源县积极探索,早于2006年2月通过一系列的调研后,县人民政府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建立县级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每年从小水电每度电提取0.1分作为生态补偿金反哺林业生态建设,建立了地方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再有就是林业部门按照规定提取一定比例育林基金用于生态公益林建设。三是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和命名认养猫儿山的生态公益林,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猫儿山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活力。

4.结论

建立猫儿山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一个新的课题,是改善桂林生态环境、解决猫儿山生态建设资金的根本途径,虽然中央已经开始对猫儿山生态效益实行补偿,但猫儿山的生态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进一步深入研究,如生态效益价值评估,同时借鉴外国及处省林业发展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努力促进猫儿山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本文中提出的对策建议,有必要引起政府重视,林业部门要主动介入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猫儿山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方案

2、刘宏振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设的思考,2006年3月福建林业科技,第33卷第1期。

3、杭州市林水局

翁逸锋

郭新保

应媚

对我市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议。

4、曹明德

万丽丽

论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第五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查报告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查报告

地区林业局:

根据林资[]3号《关于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查工作的通知》和新林稽字[]6号文件要求,我局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情况: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投资计划139555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347750元、公

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

2、财政到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49555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447750元、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

70000元)。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际支出641000元[其中:①管护人员劳务费支出571000元。②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情况: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投资计划151280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60000元、管护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站经费475000元)。

2、财政到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51280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60000元、管护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站经费475000元)。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际支出1372600元[其中:①管护人员劳务费支出1171700元。②公共管护支出00元。

三、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营造林资金)300000元,暂时在财政专户结余,营造林工程正在实施。

四、自治区(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元,暂时在财政专户结余,此项工程已竣工,资金正在拨付。

五、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人员管理情况:

我县胡杨林管理站招聘护林员55名,按自治区要求签订劳务合同55份,没有一个中心站和4个管护站,均建立健全了森林资源档案,目标管护责任制落实到位,共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55份,巡护记录填写全面,规范,管护措施到位,管护效果显著,公益林区森林覆盖率有明显提高。

我县招聘护林员26名,按自治区要求签订劳务合同26名,各个管护站负责人与胡杨站站长签订了管护责任书,胡杨林管理站站长与林业局局长,林业局局长与政府县长分别签订了责任书。各管护站档案齐全,管理规范,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到位,巡护记录均按照地区反馈意见进行了整改,管护措施到位,管护效果显著,公益林区森林资源覆盖率有明显提高。

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新建管护站一个,维修中心站一个,新建管护站2个,安放标志牌6面,安放宣传牌28个,订做警示牌30个,其中已安放20个,另一个中心站招投标手续已于11月办理完毕,近期将开工建设,档案齐全,管理较规范。

县林业局在监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期间,无挤占、挪用、占用情况,严格按照《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使用管理办法》执行,做到专款专用。通过自查,存在的问题有:

1、管护人员工资较低

2、补助基金不能及时拨付到实施单位,造成国家公益林管护工作相对滞后。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局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适当的提高管护人员管护费的标准及公益林管护员的待遇,改善基层站生活和工作条件,更好的做好国家公益林管护工作。

附表:

1、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支出

情况汇总表

2、重点公益林管护情况汇总表

3、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余情况自查表

4、违纪资金情况汇总表

县林业局

3月10日

下载关于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思考(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思考(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情况汇报

    土地总面积530.14万亩,林业经营面积853,404亩,林业用地面积841,359亩,有林地面积561,198亩,活立木蓄积1,339,799立方米。经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722,905亩,其中重......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情况汇报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情况汇报土地总面积530.14万亩,林业经营面积853,404亩,林业用地面积841,359亩,有林地面积561,198亩,活立木蓄积1,339,799立方米。经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全县生......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查报告

    地区林业局:根据林资[]3号《关于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查工作的通知》和新林稽字[]6号文件要求,我局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查的情况汇报如下:一、森林生......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查报告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查报告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查报告地区林业局: 根据林资[]3号《关于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查工作的通知》和新林稽字[]6号文件要求,我局......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情况汇报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情况汇报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情况汇报 土地总面积万亩,林业经营面积853,404亩,林业用地面积841,359亩,有林地面积561,198亩,活立木蓄积1,339,799立方米。......

    林业经济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摘要】:森林资源补偿制度在我国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森林生态功能的退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逐渐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我国森林生态效......

    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制度(合集5篇)

    摘要: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重要的环境生态效益。森林资源的建设和保护陷入了资金不足的困境,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7]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林业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