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第二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将其技术扩展到金融行业,但是由于互联网安全技术有限,使得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系统性的技术风险、包括交易主体和计算机系统的业务风险和法律风险更加突出。本文认为我们应该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监管体系、安全体系和法制体系,从而对互联网金融所遇到的风险进行防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分析 防范措施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产生了互联网金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交易时间,对金融服务的市场有所拓展。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高科技化、虚拟化、法律法规监管缺位、跨国经营等特点,导致其风险管理更加复杂,这对我国的金融稳定是一种新的挑战。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当今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三方支付平台和网络贷款模式。其中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依托网络,在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作为第三方提供资金的保管、支付清算以及信用担保服务的平台。例如网易宝和支付宝等。在2013年1月,我国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已有223家。网络贷款模式即为我们所说的P2P,它包括网络贷款中介和网络贷款公司。其中网络贷款中介起的是中介的作用,而网络贷款公司直接向消费者融通资金。截至2013年,据不完全统计,网络贷款公司超过600家,交易额已经超过了500亿元。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其遇到的风险越来越复杂,例如系统性的技术风险、包括交易主体和计算机系统的业务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系统性的技术风险
系统性的技术风险包括系统性安全风险、技术选择风险和技术支持风险。
系统性安全风险是由于黑客攻击、互联网传输故障和计算机病毒等因素引起的,这会造成互联网金融计算机系统瘫痪,从而造成技术风险。表现在三个方面: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不完善、TCP/IP协议安全性差、病毒容易扩散。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资料都被存储在计算机内,而且消息都是通过互联网传递的。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在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不完善的情况下,黑客就很容易在客户机向服务器传送数据时进行攻击,危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TCP/IP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信息沟通的流畅性,而很少考虑到安全性。这种情况容易使数据在传输时被截获和窥探,进而引起交易主体资金损失;通过网络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的扩散并传染,一旦被传染则整个互联网金融的交易网络都会受到病毒的威胁,这是一种系统性技术风险。
技术选择风险是由于在选择技术解决方案时存在操作失误或设计缺陷。它可能来自于技术落后,也可能来源于信息的传输过程中效率较低。如果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技术创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或选择的技术方案已经被淘汰,则会出现网络过时、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从而导致互联网金融机构或客户错失交易机会。技术选择失误对于传统的金融业务而言,只会增加业务的处理成本,而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会影响客户及交易机构的交易机会,最终导致互联网金融机构失去生存基础;如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效率较低,则会出现传输速度降低或中断的情况,从而延误交易时机。
技术支持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受技术所限或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而以外部技术支持解决内部的管理难题或技术问题,在此过程中,可能由外部支持自身的原因而无法满足要求或中止提供服务,导致造成技术支持风险。还有的一方面是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较缺乏,需要从国外进口,这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安全造成了技术支持风险。
(二)包括交易主体和计算机系统的业务风险
包括交易主体和计算机系统的业务风险有:操作风险、市场选择风险和信誉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交易主体操作失误或有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系统造成的。从交易主体操作失误方面来看,可能是由于交易主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要求不太了解而造成的支付结算终端、资金流动性不足等操作性风险。从互联网金融安全系统方面来看,可能是由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账户授权使用系统、与客户交流信息的系统等的设计缺陷而引起的操作风险。
市场选择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而使得客户面临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的业务风险,或者是使得互联网金融市场成为柠檬市场。互联网的虚拟性增加了交易者信用评价和身份的等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其在选择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还有可能使价格低但服务质量差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被客户接受,而高质量的机构被挤出市场。
信誉风险指互联网金融机构不能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导致其无法有序开展金融业务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互联网技术,而互联网技术容易发生故障或系统容易被破坏,所以势必会引起不能满足客户预期需求,进而影响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誉,出现资金链断裂和客户流失等问题。
(三)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违反法律或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未遵守相关权利义务引起,或者是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立法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或比较落后,现有的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都是为传统金融业务,对于互联网金融不太适合。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电子合同有效性的确认、个人信息保护、交易者身份认证、资金监管、市场准入等尚未有明确规定。故在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过程中容易出现交易主体间权利义务模糊,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
三、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措施
对于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我们提出的应对措施有四个方面: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法制体系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一)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包括对互联网金融运行环境要进行改进、对数据的管理要加强、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改进运行环境需要从硬件和网络运行方面对其进行改进,加大对硬件安全措施的投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防病毒能力和防攻击能力。保证互联网金融的硬件环境安全。其次对网络运行方面应用分级授权和身份认证登陆来访对非法的用户登陆进行限制;对数据的管理要加强可以通过利用数字证书为交易主体提供安全保障;要大力开发数字签名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和互联网加密技术,从而降低技术选择风险,保证国家金融安全。
(二)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加强内部控制并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内部控制方面应该从内部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方面入手,制定完善的业务操作规程、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和安全管理办法,建立技术队伍来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方面要从建立全面客观的电子商务身份认证体系、个人和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着手,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选择性风险。
(三)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法制体系建设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法制体系建设包括加大立法力度、完善现行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加紧立法计算机犯罪、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和电子交易的合法性。明确电子凭证和数字签名的有效性,对各交易主体的权力义务进行明确的解析;对现行的不适合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适时的加大量刑力度;对交易主体的责任、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持电子交易凭证、识别数字签名等做出详细的规定,保证能够有序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四)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在此方面应对市场准入管理进行加强并完善监管的体制。确定准入条件并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加大扶持力度;互联网金融对分业监管模式提出挑战,故应协调混业和分业监管模式,实行综合监管。我国应向国外学习,及时协调可能出现的国际司法管辖权。
据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新兴的移动支付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交易规模分别为9.64万亿元和1060.78亿元。电子支付交易规模超过1000万亿元。在该年,我国电商的交易规模已经达到8.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27.9%。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往处于垄断状态的理财和信贷等金融服务逐渐以新的形态出现,银行、网络金融公司和互联网企业为增强其本身的竞争力进行自主创新,从而塑造全新的金融生态圈。在这种移动支付的发展态势下,做好金融监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健全监管体系需要综合政府、企业各方面力量,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保证互联网金融平稳发展。
第二篇:浅析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浅析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摘要:金融风险是一定量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可以分为市场风险、制度风险、机构风险等。要防范金融风险,所要采取的措施是金融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建立和完善金融法律框架及保障体系,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井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完善市场和加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建立一套严密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资本的全球化是继农业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我国金融业改革的逐步深化,促进了现代化建设及经济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分业经营的出现,风险管理体系必将走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道路。我国金融监管趋势国际化,既要保证我国金融的稳定发展,又要提高金融效率,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更紧迫的任务则是如何做好的风险监管体系的建设。
一、金融风险成因的分析
(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金融企业积累了大量资本,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企业界出现了一股走出去的热潮,大多数金融企业对于投资海外心情急迫,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主要体现在国际游资冲击和他国金融危机的波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看到一些国家金融市场开放后,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趁之机的情况。受冲击的有经济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服务市场对外开放也存在金融风险。我国目前已逐步开放保险市场,扩大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初步形成了外资金融机构与国内金融机构竞争的局面。
(二)股票市场的金融风险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制的推行,我国股市也在短时间内里高速发展,作为股市交易客体的上市公司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经历着一个急剧膨胀的过程。我国上市公司数量成倍增长,但上市公司质量欠佳,掺有虚假成份:中介机构操作不规范,甚至联手造假,欺骗投资者;人市主体不理性。这些情况表明,股市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最危险的部分。
(三)加大直接融资比例的金融风险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共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和债券)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国际上融资证券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资金融通方式更多的是通过直接渠道连接投资者和经营者,而不是借助银行信贷业务。但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长期以来是银行最主要的负绩业务,如果加大直接融资比例,势必买股票,容易造成银行资金周转困难,进而引发挤兑风险。
(四)资产风险
资产风险是金融机构的根本性风险。事实上,我国的金融风险突出表现在银行资产风险
上,贷款逾期、发生呆滞、呆账情况比较严重。场利率变化引起金融机构持有资产价格变动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协定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即金融机构从事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时对市场行错误预测而发生损失的风险巨大。随着我国货币市场成熟发展,利率机制将趋于灵活,有管制的浮动利率将向开放的市场利率转变,必将使金融机构面临比较明显的市场利率风险。
(五)流动性风险
这是指存款人按照正当理由要求提款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能支付的风险。一是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二是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等存款者转账支付需求。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会触发银行信用风险,即存款者挤提存款而银行无法支付的风险。居民储蓄余额的稳定增长掩盖了银行流动性问题,因为高额储蓄增长使银行在资金方面有回旋的余地,而一旦因为某种原因造成储蓄挤兑,银行有可能会遇到支付困难,这将影响金融秩序的混乱。
二、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金融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金融政策要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进行,脱离宏观经济政策的金融政策是不完整、欠科学的。金融政策与金融工具要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品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使我国引进外资及对外融资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金融业风险,中国再难独善其身,远离国际金融风险。我国目前开放经济的特点是准固定汇率制度、资本管制和持续的“双顺差”,这些特点的组合造成了我国经济金融宏观调控的复杂往。我国为了保持内外政策的平衡,除了采用传统的财政、货币和外汇政策外,还可以考虑选择其他一些政策工具用于政策组合。
(二)加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
中国外汇储备已高达1.6万亿美元,如何管理及运作中国增长过快外汇储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往我们将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的CDO和MBs产品,这些产品被视为高收益和低风险的投资产品同时,却严重低估了其风险。现实情况则是,住房按揭证券化产品市场风险没有被充分披露及信息不透明,包括美国的评级机构也没有完全公正的履行评级标准。
(三)建立和完善金融法律框架及保障体系
我国将进一步完善金融业内部的法律体系,理顺银行业和征券业、信托业的法律边界,明确不同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分清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的特征对有关法规中的金融各行禁止性规定和肯定性规定进行统一并与各行业的法规保持协调。健全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金融经营活动应在严格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界定下进行,为此,针对我国已开始运行的证券、期货、信托业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度,对于已有法律法规,在健全监管体系的同时,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确保健康的金融秩序。
(四)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此次金融危机表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有着严重的内在缺陷,而且愈发严重,对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严重障碍,急须解决。美元贬值,金融海啸的冲击,给中国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在没有创造出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当今,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降低我国金融风险。
(五)完善市场和加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
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我国将大力发展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内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促进金融机构改革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我国需要进一步推进国有金融企业和国有工商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革,使国有部门产权实现多元化,增强出资人的经济理性,从建立责权分明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的经营发展战略,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职业操守等五个方面着手,逐步建立现代化金融企业。
第三篇:浅析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 副本
浅析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资本的全球化是继农业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我国金融业改革的逐步深化,促进了现代化建设及经济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分业经营的出现,风险管理体系必将走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道路。我国金融监管趋势国际化,既要保证我国金融的稳定发展,又要提高金融效率,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更紧迫的任务则是如何做好的风险监管体系的建设。
一、金融风险成因的分析
(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金融企业积累了大量资本,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企业界出现了一股走出去的热潮,大多数金融企业对于投资海外心情急迫,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主要体现在国际游资冲击和他国金融危机的波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看到一些国家金融市场开放后,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趁之机的情况。受冲击的有经济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服务市场对外开放也存在金融风险。我国目前已逐步开放保险市场,扩大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初步形成了外资金融机构与国内金融机构竞争的局面。
(二)股票市场的金融风险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制的推行,我国股市也在短时间内里高速发展,作为股市交易客体的上市公司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经历着一个急剧膨胀的过程。我国上市公司数量成倍增长,但上市公司质量欠佳,掺有虚假成份:中介机构操作不规范,甚至联手造假,欺骗投资者;人市主体不理性。这些情况表明,股市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最危险的部分。
(三)加大直接融资比例的金融风险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共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和债券)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国际上融资证券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资金融通方式更多的是通过直接渠道连接投资者和经营者,而不是借助银行信贷业务。但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长期以来是银行最主要的负绩业务,如果加大直接融资比例,势必买股票,容易造成银行资金周转困难,进而引发挤兑风险。
(四)资产风险
资产风险是金融机构的根本性风险。事实上,我国的金融风险突出表现在银行资产风险上,贷款逾期、发生呆滞、呆账情况比较严重。场利率变化引起金融机构持有资产价格变动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协定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即金融机构从事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时对市场行错误预测而发生损失的风险巨大。随着我国货币市场成熟发展,利率机制将趋于灵活,有管制的浮动利率将向开放的市场利率转变,必将使金融机构面临比较明显的市场利率风险。
(五)流动性风险
这是指存款人按照正当理由要求提款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能支付的风险。一是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二是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等存款者转账支付需求。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会触发
银行信用风险,即存款者挤提存款而银行无法支付的风险。居民储蓄余额的稳定增长掩盖了银行流动性问题,因为高额储蓄增长使银行在资金方面有回旋的余地,而一旦因为某种原因造成储蓄挤兑,银行有可能会遇到支付困难,这将影响金融秩序的混乱。
二、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金融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金融政策要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进行,脱离宏观经济政策的金融政策是不完整、欠科学的。金融政策与金融工具要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品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使我国引进外资及对外融资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金融业风险,中国再难独善其身,远离国际金融风险。我国目前开放经济的特点是准固定汇率制度、资本管制和持续的“双顺差”,这些特点的组合造成了我国经济金融宏观调控的复杂往。我国为了保持内外政策的平衡,除了采用传统的财政、货币和外汇政策外,还可以考虑选择其他一些政策工具用于政策组合。
(二)加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
中国外汇储备已高达1.6万亿美元,如何管理及运作中国增长过快外汇储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往我们将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的CDO和MBs产品,这些产品被视为高收益和低风险的投资产品同时,却严重低估了其风险。现实情况则是,住房按揭证券化产品市场风险没有被充分披露及信息不透明,包括美国的评级机构也没有完全公正的履行评级标准。
(三)建立和完善金融法律框架及保障体系
我国将进一步完善金融业内部的法律体系,理顺银行业和征券业、信托业的法律边界,明确不同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分清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的特征对有关法规中的金融各行禁止性规定和肯定性规定进行统一并与各行业的法规保持协调。健全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金融经营活动应在严格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界定下进行,为此,针对我国已开始运行的证券、期货、信托业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度,对于已有法律法规,在健全监管体系的同时,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确保健康的金融秩序。
(四)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此次金融危机表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有着严重的内在缺陷,而且愈发严重,对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严重障碍,急须解决。美元贬值,金融海啸的冲击,给中国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在没有创造出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当今,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降低我国金融风险。
(五)完善市场和加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
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我国将大力发展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内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促进金融机构改革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我国需要进一步推进国有金融企业和国有工商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革,使国有部门产权实现多元化,增强出资人的经济理性,从建立责权分明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的经营发展战略,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职业操守等五个方面着手,逐步建立现代化金融企业。
第四篇: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2013年以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在冲击着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本文在分析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潜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分析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现状 风险 防范措施 发展趋势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行业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电子支付,包括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平台主体的电子银行支付体系,以及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代表的非金融机构支付组织为主体的第三方支付体系。电子银行支付体系是开展支付活动的主要渠道,自1997年中国出现第一家网上银行以来,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的迅猛发展,2013年全国电子支付业务已达1075万亿。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财付通、微付通(微付天下)、快钱等,它们以网络为依托,在电子商务交易双方间作为第三方提供资金保管、支付清算和信用担保服务。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兴起于1999年首信易支付的运营,2004年以后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进入快速增长期,截止2013年12月,我国拥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牌照的互联网金融共有250家,2013年全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已达17.9万亿,且其同比增长速度达43%,增长势头强劲。
二是网络信贷平台。包括直接向资金使用者的网络贷款公司以及起中介作用的网络贷款中介。在P2P网络借贷领域,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已超过350家,累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在非P2P的网络小额贷款方面,截至2013年12月31日,阿里金融旗下三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已达1500亿元,累计客户数超过65万家,贷款余额超过125亿元。
三是众筹融资。众筹融资是利用网络的传播功能,向网络投资人募集资金的金融模式。在众筹融资领域,我国目前还在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约有21家众筹融资平台,如点名时间、追梦网、淘梦网,海色网、人人投等。具体的融资模式是:当一些小企业或者个人一些有创意的想法但是缺乏资金时,可以在众筹融资网站上发起项目,针对项目设立目标金额、项目周期、回报率,吸引爱好者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四是互联网金融理财。如阿里金融推出的类存款理财产品“余额宝”,其商业模式成功打破了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两种业态的真正交融与合作,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上购物、支付宝转账等支付功能。自2013年6月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额宝”以来,其规模迅速增长至2500亿,天弘基金也由此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虽然对于其争议一直不断,但是其在互联网金融理财上的创新功勋卓著。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法律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它是传统金融、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融合体,传统金融行业的监管法律并不能满足这一领域的监管要求,导致了对于这一领域的立法存在空白,虽然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中把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上了人大会的议程,但是鉴于互联网金融的涵盖领域的多元性,使得立法必然难以在短期内健全。一方面,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给互联网金融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了中不可控的因素,如2014年3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通知,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使与阿里、腾讯合作推出网络信用卡的中信银行股价大跌。另一方面一旦出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纠纷,金融参与者将缺乏法律依据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的开展是基于信用建立的,所有的业务开展基本都是以数字的形式在网络上呈现,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其客户间存在着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一旦发生信用危机,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透明,同时缺少第三方的监管机构的测评和评估,势必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自2013年以来,超过六十家P2P网贷平台出现的倒闭现象警醒着我们,信用危机已“走进”互联网金融。
(三)运营风险
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开放式的网络通讯系统、电脑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网络金融诈骗等极易引起的互联网金融参与者资金的损失,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如果其安全性得不到保障,那么,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安全和正常运作就会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并没有建立保护个人隐私的完整机制,这极大地增加了互联网金融参与者信息泄露风险。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参与主体是无法现场确认各方合法身份的,所有的交易信息均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无法进行传统的交易以及信息确认模式,此时个人信息和交易数据有可能被非法盗取或篡改。个人资料频繁泄露、钓鱼网站的频繁出现、网购支付不安全事件的屡发,正是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又一个风险问题。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业务
一是要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关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如个人信息的保护、信用体系、电子签名、审查机制和准入机制等方面的法律规范,来确保互联网金融企业。二是需要及时地立法跟进,来保障互联网金融企业业务的开展,这也只有健全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和行业监管,才能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此外,尽快针对新型互联网金融形式(网络信贷、众筹融资等)建立全面规范的法律法规。
(二)加快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
在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之前,首先要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我约束。正由于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再加上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审查机制和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很多没有资质和实力的公司进入该行业,使得整体行业环境鱼龙混杂,迫切需要行业自律,创建公平良性的市场环境。
(三)加强数据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管理
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最大的优势是它拥有数据信息和平台,但是相对传统的金融机构来说,它们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预测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由此,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在得到用户授权的情况下,统一的数据平台可以对数据进行整合、深入分析和加工,建立评分机制,信用审核机制。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数据来监测自身风险能力以便形成自身安全的营运环境,用户也可通过数据平台进行互联网金融企业信用状况以及营运状况的查询,实现数据的市场价值,由此来建立统一的、标准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信用体系。与此同时,要采取加大互联网金融安全投入、建立行业安全标准等来应对网络数据丢失以及恶意的互联网攻击,从根本上确保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安全。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强商业合作,共享金融数据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掌握客户平时的生活数据,未来这些数据将在客户进行互联网贷款、购买保险、理财等发挥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这些数据可以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有据可查的信用数据,为构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保障。然而金融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目前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弱势,利用传统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数据分析挖掘能力,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与金融业共享数据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互联网金融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移动支付是互联网金融的新的发展领域,移动支付是互联网金融未来一个重要的基础支付方式,目前互联网金融运用最广泛的是客户群为出生在80年以后的年轻人,在未来几十年中对市场影响最大的也是这个庞大的客户群体,比较传统的支付方式,他们更偏好于第三方支付或网银。虽然移动支付在国内才刚刚兴起,也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完善,鉴于国内移动市场的不断,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以及对未来移动支付市场的看好,阿里和腾讯正是看到了未来移动支付市场的庞大,推出“嘀嘀打车”、“快的打车”来提前抢占移动支付市场。未来的移动支付必将部分的挤占现有传统银行卡的业务,为互联网金融带来新的发展领域。
(三)中小企业是网络信贷发展的立足点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目前我国的一个突出的现状,由于以往的商业银行一般偏好贷款给风险相对较低的大型企业,但是,近些年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的加剧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大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业务竞争开始加剧。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和云计算进行信息处理,建立可靠实用的信用审核体系,再有网络信贷比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具有成本上的绝对优势,使中小企业业务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真正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中网络信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
(四)金融脱媒是互联网金融的又一发展机遇
“金融脱媒”是指资金供给绕开传统的商业银行,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金融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将会持续下降,社会融资方式必然由传统的间接融资转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在这一机遇中必然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产生许多积极地影响,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众筹融资等新型的融资方式将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
参考文献
[1]何虹.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风险隐患应予以重视[J].华北金融,2013(8).[2]冯静生.网络金融风险:我国的监管状况及完善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01).[3]王国贞.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J].经济纵横,2013(11).[4]逄渤.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浅析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变革浪潮[J].国际商务财会,2013(10).作者简介:庄博丞(1988-),男,山东临沂人,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王智勇(1969-),男,云南昆明人,云南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第五篇:浅谈我国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状况及防范措施
浅谈我国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状况及防范措施
摘要:我国的网络金融风险监管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行业协调及风险监管不理想、现行的风险管理模式与网络金融的发展不适应等诸多不足。因此,要通过健全法律制度、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完善监管体制、调整监管策略、构建安全体系等措施来加强我国的网络金融风险监管。
关键字: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状况防范对策
一、网络金融发展
网络金融的发展,是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决定的。首先,在电子商务体系中,网络金融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完整的电子商务包括商务信息流,资金支付和商品配送三个阶段。表现为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三个方面。银行能够在网上提供电子支付服务是电子商务中最关键要素和最高层次,起着联络双方的纽带作用。可是,网络金融是未来金融业主要运行模式。电子商务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环境,这种新的经济环境需要金融业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发展,同时金融业又必须适应这一环境的变化才能获得在未来的电子化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其次。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从而金融走向网络化。电子商务使网络交易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控制,信息获得的成本比传统商务运行方式大大降低。表现在资金中介作用被削弱,现现脱媒现象。电子商务的出现动摇了金融行为在价值链中的作用。使传统的金融机构失去了在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信息优势。
最后,降低成本。网络金融的巨大吸引力,建交一个金融网络站。可以每天面对数以万计的用户查询和交易而不降低服务质量,同时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Booa Allen Hamitor估计:银行处理一笔交易的费用,虚拟形态的网络银行比平均物理形态的分行的成本低100倍。电子商务的发展使金融机构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这个网络金融得以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纵观网络金融的发展历史,信息技术运用于金融产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最初应用范围仅局限于银行体系或局域网中,运用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工作效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互联网商业性应用的发展,传统金融开始向网络金融转变。1995年10月,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CSFNB,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成立标志网络金融业务的真正诞生。网络金融从此开始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兴起。网络金融是金融与网络技术全面结合的产物,其包括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期货,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金融业务。
二、网络金融中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安全性风险
由于网络金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缺陷必然形成其安全隐患。国内软件平台环境较为单一,国内的计算机用户普遍采用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目前绝大多数黑客软件和病毒等对安全构成威胁的程序都是针对它的,这就使用户个人信息由于木马或间谍软件的原因而泄露的可能
性大大增加,进而增加了用户资金损失的可能性。
(二)、法律性风险
随着金融业务网络化、虚拟化的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越来越落后于网络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比如,在网络银行业务中,各方当事人均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活动,其间,无论是网络本身的差错还是人为因素,都有可能引起交易纠纷甚至法律诉讼,那么,有权对此进行仲裁的权威机构是谁?网络银行系统一旦被人恶意破坏,又有谁有权将其绳之以法,所依据的法规又是什么?可见,网络业务能带来的一系列法律问题,而我国相应的法规还相当缺乏,在网络金融市场准入、交易者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确认等方面尚无明确而完备的法律规范。因此,利用网络提供或接受金融服务,签定经济合同在有关权利与义务等方面面临相当大的法律风险,容易陷入不应有的纠纷之中,不仅增加了网络金融的交易费用,甚至还影响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监管性风险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强了金融机构的实力,改变了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力量对比,有利于金融机构通过技术手段规避金融监管,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网络金融资金的大规模快速流动将导致中央银行难以准确了解金融机构资产的实际情况,造成信息不对称,使风险集中,速度加快,风险形式更加多样化网络银行主要通过大量无纸化操作进行交易,不仅无凭证可查,而且一般都设有密码,使监管当局无法收集到相关资料做进一步的稽核审查。同时,许多金融交易在网上进行,其电子记录可以不留任何痕迹地加以修改,使确认该笔交易的过程复杂化,监管当局对银行业务难以核查,造成监管数据不能准确反映银行实际经营情况。网络金融服务的延伸,也使金融监管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监管力度。
(四)、金融创新风险
网络金融创新产品对金融产业产生重塑性的影响,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国际金融寡头利用网络金融创新产品对我国业务的扩张更为迅猛,而我国目前的金融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可能使得我国金融市场逐渐被国际金融寡头渗透,甚至垄断,丧失巨大的产业利润。
三、目前我国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现状
(一)风险监管的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涉及网络金融的法律和制度仅有2004年8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下简称《法》)和2001年6月发布实施的《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网络交易平台服务规范》等几个办法。“办法”显然带有一些过渡性特征,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的规定不够深入或并未触及,且条文空洞,可操作性较差,已经不适应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实践。对于网络犯罪行为,《刑法》中量刑也很轻,不足以威慑其犯罪行为;作为故意犯罪,网络金融机构内部工作人员作案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害,但目前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来制裁。
(二)行业协调及风险监管不理想。这样导致了同业服务联合与行业间的深度合作,也不利于网络金融行业的统筹发展和整体风险防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缺乏统一的行业规划。由于我国网络金融在起步阶段没有一个负责统筹规划的部门,整体上缺乏统一和长远的规划,各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各自为政。
2.缺乏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由于缺乏行业协调,各金融机构网络业务采用的硬软件标准、数据加密强度、密码设定、通讯安全控制等核心安全技术、传输数据包括格式、用户接口(如IC卡)标准等关系安全的技术参数,目前仍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
3.缺乏统一的行业权威。由于统一的金融认证制度建设滞后,一些主要金融机构的网络金融认证大都采用自己的认证体系,致使已建成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颁发的电子证书覆盖率较低。不仅影响网络金融证书的服务效率,而且各家金融机构重复开发认证系统,对社会资源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三)现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网络金融的发展
这个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来说:
1.分业监管体制面临挑战。网络金融的发展已经逐步突破了传统金融业的分工,模糊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界限,尤其是银行业可以为客户提供超越时空的服务,这不仅是对传统银行业务的挑战,更是对现阶段分业监管模式的挑战。
2.外部监管体制面临冲击。网络金融是以全球客户为服务对象,和传统金融活动相比,它超越了分支机构设置的局限性,实现了服务对象的广泛性,这为小金融机构和大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和进一步推动全球金融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增加了监管难度,特别是对我国按经济区域设置人民银行和按行政区域建立银行业监管机构的体制冲击较大。
3.监管内容亟待充实。网络金融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金融机构与客户的联系方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产品销售方式和交易处理方式,这一系列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扩张了电子货币的发行与创造功能,不仅促使金融市场潜在风险日益加大,而且使现行的金融监管内容亟待充实。
4.风险控制策略急需调整。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过程中,主要是表现为事后控制,事前规划、事中监测与控制明显不足,风险控制措施表现出很强的事后补救性,在风险控制手段上,表现出静态性、滞后性,不能随着业务的发展而不断地
调整控制策略与方法,这与网络金融的发展态势极不适应。
(四)监管人才缺乏。网络金融业务的综合性、高科技性对监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熟悉金融业务和管理知识,又要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实践经验;既要有丰富、扎实的金融法规功底,又要有开拓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宽广视野,但目前在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中,远没有形成一支能满足网络金融业务监管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
四、控制网络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网络银行必须有足够强的安全措施,否则将会影响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是一个综合集成的系统,它的规划、管理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IT界通力合作,进行科学的、强有力的干预和导向,同时还应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打击网络金融犯罪。
(一)加快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的立法进程。针对目前网络金融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尽快出台有关网上交易和网上银行的法律法规,降低银行的法律风险,规范网络金融参与者的行为。电子商务立法首先要解决电子交易的合法性、如怎样取用交易的电子证据,法律是否认可这样的证据,以及电子货币、电子银行的行为规范,跨国银行的法律问题。其次,对电子商务的安全保密也必须有法律保障,对计算机犯罪、计算机泄密、窃取商业和金融机密等也都要有相应的法律制裁,以逐步形成有法律许可、法律保障和法律约束的电子商务环境。再次,充分运用政策手段,鼓励网上银行按健康的发展方向开展业务。最后,提升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信用制度。
(二)调整监管策略。首先要不断提升网络金融监管的现代化水平。在监管实践中,应提高全面掌握网络金融机构业务经营情况的能力和对网络金融风险的预测水平,增强宏观控制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还要加强网络金融监管规范化建设,提高网络金融监管的现代化、科学化水平。其次还要完善对网络金融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内容体系。在现场检查中要着重对技术要素进行检查:对网络金融客户口令管理、网络防火墙功能、网络金融的场地与关键设备的安全情况进行检查,确定网络金融是否恰当选择适用于其环境的加密技术、关于网络金融系统病毒检测和预防程序。在非现场检查中要着重检查业务发展规模,包括交易额、网上银行客户数、业务覆盖区域和盈利能力,监测受到黑客攻击和入侵的次数、受到病
毒感染的次数、业务运作系统出现问题的次数等。同时还要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比传统金融业务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规则,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频度及职责等,通过财务报表、网上公示等手段披露有关网络金融业务的信息。最后创新监管方式也很重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优势,建立实时跟踪监测系统,加强监控,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采取“制定规则,巡逻抽查”的方式,对网络金融的运行状况及是否“违规”进行抽查,一旦发现,及时纠正或采取处罚措施。
(三)大力发展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网络金融的安全,最终是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和支撑的,其关键技术有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和智能卡技术等,主要是通过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构筑防火墙、安全接口、数字签名等高新网络技术来实现。从硬件方面来说,目前我国在金融电子化业务中使用的计算机、路由器等软、硬件系统大部分由国外引进,而且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从软件方面来说,我国目前的加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及数字签名技术都落后于网络金融发展的要求,增大了我国网络金融发展的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风险。因此,迅速缩小在硬件设备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是防范减少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性能的根本性措施。
(四)建立大型共享型网络银行数据库。要保障网络银行的资产安全,必须要解决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透明度的问题。依靠数据库技术储存、管理和分析处理数据,这是现代化管理必须要完成的基础性工作。网络银行数据库的设计应该采用社会化大协作的思路,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科学管理,不同银行可实行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建立不良借款入的预警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对有一定比例的资产控制关系、业务控制关系、人事关联关系的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数据库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统计,统一授信的监控。
(五)建立网络金融统一的技术标准。目前我国金融系统电子化建设存在规划不统一、商业银行技术标准不统一、技术规范不统一、商业银行之间使用的安全协议各不相同的问题。应制定金融业统一的技术标准。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成立为此奠定了基础。确立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才有利于统一监管,增强网络金融系统内的协调性,减少支付结算风险,并有利于其它风险的监测。我们要
尽快熟悉和掌握国际上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标准和规范,如掌握和应用国际ISO对银行业务交易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等,制定一套较为完整的国际标准,以便我国网络银行在风险防范上与国际接轨。
(六)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我国对金融创新的研究,特别是其应用目前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许多金融衍生工具尚没有得到利用,学术界和实务界应联合攻关,不断创造、设计、开发出各种新的组合金融工具,使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和风险控制能得以加强,以期在一定风险度内获得最佳收益。
(七)加快人才培养。例如进行学科培养。金融或财经院校要把握网络金融发展趋势,加大金融知识的融合力度,对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网络技术等相关课程要进行交叉教学、重合教学,着力培养复合型、综合型金融管理人才,为网络金融监管提供高水平后备人才。还可以适度引进。可以有计划地从国际市场上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网络金融监管队伍人才结构,也可以借机学习国际同行的监管经验和技术。同时应该注重对现有监管人员的培训提高。要积极采取举办培训班、考察学习、交流访问、异地异行实习、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现有监管人员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网络金融运作和风险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迅速、有效地促进我国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车志红.我国网上银行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厦门大学,2009
【2】陈光春.网络金融风险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20)
【3】冯静生.网络金融风险:我国的监管状况及完善对策[J].中国改革论坛,2009
【4】曾志耕.网络金融风险及监管[J].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6
【5】程吉生.论网络银行的风险防范和监管[J].江西社会科学,2000,(12)
【6】王罡,张军.网络银行的风险及防化体系的建设[D].上海金融,2001
【7】刘桂清.浅谈我国的金融风险及防范[J].现代情报,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