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团体理论的中国控烟政策困局与政策效果分析

时间:2019-05-12 02:3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团体理论的中国控烟政策困局与政策效果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团体理论的中国控烟政策困局与政策效果分析》。

第一篇:基于团体理论的中国控烟政策困局与政策效果分析

基于团体理论的中国控烟政策困局与政策效果分析

摘 要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消费国和受害国。2003年,我国签署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多个省市开展公共场所控烟地方立法,但是,烟草流行水平仍然居高不下,吸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在当前控烟成为世界性政策议题的情况下,中国国内众多利益团体围绕控制吸烟的公共政策展开了激烈的博弈,中国的控烟政策在这些利益团体的互动过程中产生。本文运用团体理论模型,分析中国控烟政策涉及的各利益团体,以发现它们的互动对公共政策带来的影响,并基于政策工具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团体理论 控烟政策 困局 政策效果

一、前言

2015年6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政策实施已双满月,事实证明全面控烟绝非易事。其实,中国的“官方”控烟征程已达十余年,2003年我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时曾做出承诺,在2011年1月9日前室内公共场所和室内工作场所实行100%禁烟。如今,爽约已成既定事实。

2011年中外专家发布的关于中国烟草使用与烟草控制联合评估报告《控烟与中国未来》指出,以百分制评价我国对世界卫生组织《公约》关键政策的执行情况,我国平均得分仅为37.3分,履约情况处在100多个公约缔约国的最末几名。[1]从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我国卷烟商标从1049个减少到了150个左右,但烟草收入却从2830.93亿元增长到了1.01万亿。早在参加世卫组织《公约》谈判时,国家烟草专卖局的一位官员就曾指着卫生部官员大骂,“你们要控烟?我告诉你们,这是在卖国,你们是公务员,工资的十分之一都是拿我们的钱!”这一切都显示着中国控烟政策面临的巨大困境。在这困境的背后是中国政府与烟草业相关的各利益团体的力量博弈,控制吸烟的公共政策正是在这些团体力量的均衡点产生。

二、团体理论分析框架

团体理论将公共政策看成是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订约和妥协的产物,把团体看作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基础并当作政治分析的基本,以社会团体的性质和相互作用解释政治与行政现象。[2]在这一理论中,所谓公共政策就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里,团体内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体现了那些一直试图获得优势并互相看成是利益集团的相互竞争者的派系或团体之间出现的均势。

本文团体理论的分析框架分为静态的利益团体与动态的利益团体两个层次。静态层次讨论参与控烟公共政策的利益团体及各自立场,动态层面分析它们相互之间的互动过程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三、中国控烟政策利益团体

(1)国家卫生计生委(简称“卫计委”)。原卫生部,主管全国卫生工作的国务院隶属机构。基于改善全国人民健康状况的职责,卫计委对中国控烟政策的态度非常明确,即积极推行控烟工作。

(2)国家烟草专卖局(即中国烟草总公司)。控烟政策无疑会对烟草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较大限制和影响,直接威胁到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巨大利益。

(3)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发改委是全国经济的宏观调控部门,一方面支持控制吸烟;另一方面考虑到烟草行业上缴的各类税占国家税收的10%,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在控烟问题上,发改委的态度主要是平衡各方的利益。而工信部作为烟草专卖局的直接上级部门,又担任了“控烟履约领导小组”的组长单位,这一安排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实际上,在接管控烟履约领导小组后,其在控烟方面基本无所作为。

(4)地方政府。由于烟草行业丰厚的利润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可观的税收收入,而且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因此,地方政府对待控烟政策的态度是不明朗的。

(5)非政府组织。目前,中国控烟领域最重要的非政府组织是中国控制吸烟协会。虽然该协会名义上是志愿从事控烟的各行业成员自愿组成,但实际上有着相当深厚的政府背景,正因为如此,该协会能够接近公共政策的决策层,并通过成员的渠道施加影响。

(6)专家、教授以及医务工作者。这一利益团体在中国控烟的过程中有着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在专家控烟阶段,正是他们利用自身的专业背景推动了控制吸烟这一公共政策议题,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更带来了国际资源,通过科研活动促进控烟运动。

四、利益团体间的互动

在中国控烟政策领域,存在着卫计委、国家发改委、国家烟草专卖局等政府利益集团,也存在着中国控烟协会这样的民间团体,在国际层面包括了世界卫生组织。这些团体基本代表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在中国控烟政策制定、实施等过程中,相互发生各种联系,影响着中国控烟运动的发展。

首先,世界卫生组织作为一个国际利益团体,它的态度非常鲜明,就是坚定不移地支持控烟运动。然而,参与控烟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主要政府部门却在这一问题上缺乏共识,态度相互矛盾,导致目前我国控烟政策十分松散,政策工具乏力。国家烟草专卖局即中国烟草总公司,作为烟草行业在政府内部的代表,自然是维护本行业的利益,从而反对控烟政策。地方政府是控烟政策的重要执行者,但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严重影响了控烟政策的贯彻执行。在民间利益团体方面,专家和医务工作者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另一民间利益团体――非政府组织,特别是中国控烟协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控烟政策的积极力量。

五、团体作用下的中国控烟政策及执行效果

当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控烟法律,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涉及比较全面的控烟政策。但是,《烟草专卖法》还规定主管全国烟草专卖的部门是国务院烟草专门行政部门,即同时兼为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国家烟草专卖局,这一规定显然不利于控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烟草专卖法》对控烟的规定非常笼统,难以在实践中有效执行。因此,针对特殊人群和特别场合,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控烟法律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卫计委、铁道部和中国民航总局都曾发布通知,规定公共交通工具中禁止吸烟;卫计委在2005年发布通知,要求医院成为无烟场所。但是在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因为公众意识薄弱、缺乏惩戒及监督手段,难以保证执行力度。

在北京实施最严控烟令之前,我国一些城市也陆续出台了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但是涉及的场所范围较狭窄。根据《公约》要求,医疗机构、教育机构、政府机构等8类场所应建立无烟环境,但是《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仅涉及了医疗和公共交通2类场所,杭州的控烟条例只涉及4类,上海的控烟条例仅包括5类,只有香港的《吸烟条例》规定在8类场所全面禁烟。

总体来看,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控烟政策,但是由于利益团体博弈的结果,这些政策都留下了相当大的执行裁量空间。为了切实落实控烟政策,就必须协调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出台可被各方接受的控烟公共政策,对中国烟草生产消费做到真正的有效控制。

(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参考文献

[1] 沈文伟,王俊??.从政策工具的角度分析我国控烟运动[J].产业观察,2011(10).[2]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 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 杨方.从解构到重构:公共管理视阈下中国控烟政策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4).[5] 陈方平.浅析我国控制吸烟政策实施效果[J].科技创新导报,2011(30).

第二篇:控烟政策

我国青少年吸烟影响因素及控烟干预策略的研究综述

黄明涛 1009010

2摘要:吸烟对于人体健康有着巨大危害,对于生理和心理均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危害尤为严重。如果青少年时期没有吸烟,则其成年后吸烟的概率大大降低。而青少年因其特殊性,容易受到各种因素诱导而形成吸烟行为。因此,青少年控烟工作已成为控烟工作重点关注的领域。本研究首先分析了青少年吸烟的各影响因素,结合影响因素探讨了目前针对青少年的控烟策略,并指出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以后的控烟提供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吸烟;干预策略

Abstract:Smoking does a great harm to human health, especially for the teenagers whos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s immature.An adult will hardly develop a habit of smoking, if he does not smoke in his adolescence.However, adolescent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easily form a habit of smoking by some inducing factors.Therefore, keeping teenagers away from tobacco has become a focus in the field of tobacco control.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tobacco control, the influences of adolescent smoking were analyzed, th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pplied to teenagers’ tobacco control were discussed and the main problems were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Key words: adolescent;tobacco control;intervention strategy

吸烟对于人体健康有着巨大的危害,可以导致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中国全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7.4亿非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危害。烟草消费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约10万人死于二手烟暴露导致的相关疾病。当今控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青少年吸烟问题日益严重,且人数呈低龄化逐步上升趋势。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其中青少年吸烟者约1500万,青少年初次吸烟平均年龄为10.7岁,30.5%在1 0岁以前开始吸烟。青少年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吸烟对其身体健康的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对青少年吸烟问题进行干预。本综述主要分析青少年吸烟的影响因素,并针对青少年控烟干预策略进行讨论,目的是为今后的控烟工作进行更好的指导,为解决青少年吸烟的问题找出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

1.青少年吸烟的影响因素

1.1个人因素

青少年时期具有其特殊性,是人生中性格塑造和行为形成的关键阶段。首先,青少年心理上不够成熟,缺乏足够的正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对于吸烟可以造成的长期危害没有清醒的认识。比如在遇到同伴劝导吸烟时往往不会加以拒绝。沈少君等在对广东省中学生吸烟行为知识态度行为现状[1]的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四成的中学生会对朋友的劝烟行为表示拒绝。其次,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学习能力,对于周围环境中成人行为可以很快的加以学习和掌握,如果身边吸烟者占大多数,则极易受到影响养成吸烟的行为。王绍华等在对北京市延庆县青少年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2]的研究中发现尝试吸第一支烟的最主要原因是出于好奇。最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通常具有逆反心理。在一项对西安市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3]的研究指出,青少年的自尊心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个性和尊严, 而父母的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正是与他们这一强烈的需求相违背的, 而吸烟作为一种方便易行的反抗形式, 成为他们经常采用的反抗方式。因此,青少年人群具有的个人特性,使得青少年时期是吸烟行为形成的重要阶段。有研究表明[4],从青少年早期就开始吸烟的人会引发成年后成为重度吸烟者;20岁以前不吸烟的人,成人后吸烟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1.2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是否养成吸烟的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家庭环境是青少年身处时间最长的环境,父母又是人在青少年时间接触最为密切的成年人,父母吸烟与否及其对吸烟的态度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养成。家庭环境可以从多个方面影响青少年的吸烟行为。李芳等针对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5]的研究中,家长的吸烟行为、青少年觉察到的家长对于吸烟的态度及家长对子女监管和关心的频率,均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养成有比较显著地影响。首先,在父母吸烟的家庭中,尤其是母亲吸烟的家庭中,青少年的尝试吸烟率要普遍高于母亲不吸烟的青少年。其次,能觉察到父母非常介意自己朋友吸烟的青少年尝试吸烟率显著低于其他青少年。同时,青少年越觉得父母了解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或忧虑,尝试吸烟率也越低。同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对青少年吸烟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在一项研究江苏省青少年吸烟情况[6]的研究中父母受教育水平高的青少年比父母受教育水平低的青少年更可能倾向于有吸烟行为;生活在经济状况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尝试吸烟率较高。但这些家庭因素并不是互相孤立、独立作用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吸烟行为。

1.3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吸烟文化对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形成也有比较大的推动作用。主要是影视剧中的吸烟镜头和烟草广告。在一项针对吸烟镜头对影视剧吸烟镜头对青少年吸烟态度与行为的影响[7]的研究中,吸烟镜头在电影电视中广泛存在,例如。对美国1996至2004年销售较好的100部电影调查发现, 1996年, 96%的电影出现了吸烟镜头, 在其中100% 的R 级电影(限制级电影)和93%的青少年级电影中出现;虽然在2004年, 这一比例在R级电影中有所降低, 但仍然达到了88%, 青少年级电影中为73%。研究中提到,影视剧中的吸烟镜头对人群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烟草广告。影视作品中吸烟行为往往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将吸烟描述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其对青少年的态度可以产生直接的影响,使得青少年认为吸烟是受社会认可的, 是非常时尚的行为。同时烟草广告也未能完全禁止,《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13条及其实施准则要求缔约方广泛禁止所有的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而我国在1994年通过的《广告法》中对于烟草广告的禁止,只限于五种媒体、四类场所。因此,烟草业利用法律的限制不全面、不完善,通过其他媒介、载体发布烟草广告。此外,由于监管仍存在疏漏,在《广告法》已经明令禁止的媒体和场所,烟草广告仍未绝迹。这导致我国目前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随处可见。为吸引新一代的烟草使用者,烟草业设计了大量的针对青少年的宣传,例如游戏机抓卷烟,网络游戏中植入烟草元素等,刺激青少年吸烟[8]。青少年又是最容易受到诱导的群体之一,生活中大量的烟草广告对其吸烟行为的形成会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

1.4同伴因素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通常倾向于和教育水平相同、经历相似、年龄相仿的一群人在一起。这样的人就称之为同伴。同伴因素对青少年各方面的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有明显的影响。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和心理、行为成熟过程中, 他们的认知和行为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和他人行为的影响, 尤其是伙伴之间的相互影响最为明显。调查结果显示, 青少年尝试初始

吸烟获得途径主要是来自朋友,说明同伴关系是影响青少年吸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与吸烟

[9]的伙伴交往中, 更易形成一种相似的行为, 从而融合成一股潮流。有研究认为同伴吸烟是

影响学生吸烟行为的最显著因子,在吸烟行为发生中被认为是主要因素。同伴吸烟的青少年比同伴不吸烟的青少年吸烟的可能性要大,同伴对吸烟持宽容、赞成态度的青少年比同伴持反对态度的青少年吸烟的可能性要大;同伴的吸烟人数也是影响青少年吸烟的重要因素[10]。同伴因素对于青少年吸烟的影响在各项研究中都有涉及。在李融等对高中生吸烟行为影响因素[11]的研究中提到,最好的朋友吸烟和在同龄的朋友中流行吸烟是青少年开始吸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反映了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具有群体聚集性特点。提示同伴的吸烟行为榜样可以显著地增加个体的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2.青少年控烟的干预策略

2.1健康教育策略

健康教育策略是青少年控烟工作中最为常用的策略之一。通过与吸烟有关的健康教育让青少年了解到吸烟对于自身危害,从而降低青少年吸烟率。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的效果不太明显,因为有多人在知道吸烟有害健康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吸烟。但在青少年吸烟行为预防和控制的12整个过程中,使用健康教育的方式来传递相关信息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结合青

少年自身的特点,对其采取合适的健康教育方法。同伴教育作为一种对青年人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已经广泛用于艾滋病等疾病的预防之中。在青少年控烟工作中也可以借鉴此种健康教育的策略。青少年同伴教育是由经过培训的同年级学生或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实施教育, 由于文化背景、阅历相同, 彼此易于沟通。这种团体干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团体成员间较密切的群体互动机制, 以及他们对团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通过教育和行为指导

[13]活动, 改变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张风岐在对一所中学进行中学生吸烟同伴教育效果观察

中发现学生吸烟同伴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上升、学生现在吸烟率明显下降。提示吸烟同伴教育活动值得在青少年控烟工作中进行推广。

2.2社会影响干预策略

社会影响干预策略主要的侧重点在减少社会因素的诱导作用对于青少年吸烟行为形成的促进。首先要让青少年了解对吸烟行为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因素,并提高抵制这些因素的技能和方法。在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的吸烟行为时,教给青少年识别引诱他们吸烟的社会因素,并提供抵制这些因素的技能和方法以达到行为干预的目的。单纯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对吸烟有害健康的认识,但往往会出现“知行背离”的现象。即在众多社会因素的诱导下,纵使青少年在了解吸烟对自身严重危害,仍会形成吸烟的行为。主要作用于青少年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育、同伴诱导、榜样效应和媒体影响等,干预也必须从多方面出发。社区干预对于减少青少年接触不良的社会影响有重要意义。要达到无烟青少年的目标,社区医务工作者可以做好家长的咨询及指导工作,教育他们关心孩子,对其不良行为进行及早干预,指导戒烟方法。教会青少年识别引诱他们吸烟的社会因素,并提供抵制这些因素的技能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掌握应付来自伙伴、家庭、媒体和其他可能迫使他们吸烟的压力的技能,努力改变青少年的不良行为[14]。同时,社会对于媒体上有关吸烟宣传也应进行有效地干预。可以运用各种社会媒体进行宣传教育[15],在电视、广播以及平面广告中播放禁烟节目等,有助于降低青少年吸烟率。禁止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发布烟草广告,不在各类公共场所设置烟草广告。社会控烟宣传应从社会层面宣传吸烟的陋习不值得提倡,教育人们改变传统对吸烟的认识,提倡远离烟草的社会风尚。

2.3行政管理干预策略

行政管理干预策略的目的在于建立有利于控烟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包括了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及单位的规章制度以及有关行业的行业标准等。通过这些公共政策的制定,以期从法律、经济、制度等生活中各个方面杜绝烟草对于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对青少年控烟立法是干预中行之有效的手段。考虑到烟草销售通路是影响青少年吸烟的明确因素。2007年6月1日我国开始正式实施的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

16出示身份证件[]。英国一项回顾性分析发现,提高最低合法购烟年龄可有效减少青少年吸烟

率。将香烟购买的合法年龄从16岁提高到18岁后,青少年常吸烟量(每周至少吸一支烟)显著

17减少[]。同时,有关部门对于香烟的价格也应该进行调控,因为价格是影响青少年吸烟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多方研究证明较高的烟草价格可以有效减少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烟草使用量

[18]。

3.目前青少年控烟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期待

随着各项控烟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在控烟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的进展,在青少年控烟方面更是有比较大的突破。但是,在青少年控烟工作中还是存在比较多的问题。首先,我国对于烟草广告的控制尚不够严格,一些烟草企业抓住政策漏洞,致使变相烟草广告泛滥[19]。如:一些烟草企业通过扩展品牌产品、多元化产品共享品牌来间接提升烟草品牌;有些企业向社会公众免费发放印有烟草企业名称购物袋,甚至有一些烟草企业向社区、卫生、福利或环境等组织提供财政或实物捐助来提升烟草企业形象。对此,我国在烟草广告控制上应与《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相接轨,将“任何形式的商业性宣传、推介或活动,其目的、效果或可能的效果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推销烟草制品或促进烟草使用”规定为烟草广告的范围,使变相烟草广告无处遁形。其次,学校内对于控烟的健康教育也不到位。学生易受到教师言行的影响 青少年尝试吸烟和吸烟率的上升 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了教师的影响。控制吸烟的关注点在于控制青少年过早开始抽烟 在此过程中学校健康教育需要扮演重要角色 切实向青少年宣传吸烟危害及恶劣影响 令他们提高控烟意识并能主动参与控烟活动控制教师这一重点人群的吸烟率 从而使教师成为降低青少年尝试吸烟和吸烟率的主要力量[20]。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形成存在多种影响因素,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同伴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青少年。在控烟工作中,我们必须结合青少年自身的特点采取合适的干预策略,利用健康教育、社会干预和行政管理等手段综合作用,以期达到良好的控烟效果。最后,面对控烟中存在的如对烟草广告管制不够严格等问题,在国家层面还应有更进一步的举措。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是今后控烟工作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8沈少君, 聂少萍, 何伦发, 等.广东省中学生吸烟知识态度行为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5): 581-583.王绍华, 张镇权.北京市延庆县青少年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Chin J Public Health May, 2012, 28(5): 670-672孙果, 钱玉燕.西安市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8): 912-913.李梅生.对我国青少年吸烟现状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实用医药, 2010(030): 269-270.李芳, 龚洁, 孙惠玲, 等.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6): 738-740.戴月,袁宝君.江苏省青少年吸烟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0(7): 842-843董志隆, 杨杰.影视剧吸烟镜头对青少年吸烟态度与行为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5): 634-63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中国吸烟控制报告[R].2013: 20那苓.青少年吸烟行为与控烟干预影响因素[J].广西医学, 2010, 32(10): 1262-1264.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青少年吸烟者的吸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2): 121-123.11 李融, 马迎华, 庄丽丽, 等.高中生吸烟行为影响因素问题行为理论方法分析[J].2011, 27(8): 945-947 12

16梁淑华.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2, 29(1): 78-80.张风岐.中学生吸烟同伴教育效果观察[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1, 26(12): 999-1000.吴熹.社区青少年吸烟依赖者自我管理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7): 638-639.邓红艳.“家校社会三联合” 对吸烟青少年健康教育干预设想[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z5): 32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R], 2008Millett C, Lee J T, Gibbons D C, et al.Increasing the age for the legal purchase of tobacco in England: impacts on socio-economic disparities in youth smoking [J].Thorax, 2011, 66(10): 862-865.姚婷婷, 李强, 姜垣, 等.中国 MPOWER 控烟政策现状和建议[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9(3): 221-223.19 王玉青.法治视野下青少年控烟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3): 75-76.20 唐铭坚, 谭礼萍, 刘争红, 等.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及控烟策略[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22): 155-156.

第三篇: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效果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效果

1.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中国政府控制人口的努力在下个世纪将充分显现出来。1950年,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为22%,1998年为21%,到2050年将下降到15%,亦即中国人口从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强降到七分之一弱。同期,占发展中国家的比重从1950年的32%下降到2050年的17%,或者说,从三分之一下降到六分之一。到2050 年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桂冠将戴在印度的头上,我国计划生育的成效可谓不言自喻。

2.中国人口增长速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总和生育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人口已经从过去的高增长转向低增长,人口增长率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属于较低之列。总和生育率已接近目前发达国家水平,当人口惯性增长消除后,我国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倍增时间如果包括中国为40 年,如果不包括中国则为35年。我国对减缓世界人口增长所起的作用可见一斑。

3.计划生育使中国人口转变时间缩短,人口乘数降低

人口转变是世界各国已经或正在经历的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过程。由于人口转变过程中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的时间和速度不同,人口转变必然带来人口的转变增长。人口乘数是用来刻划人口转变增长特征的一个综合指标,它指的是转变结束时的人口规模与转变开始前人口规模的比。人口乘数受转变的时间长度和转变的高度即人口峰值增长率两个因素的制约。生育率下降越晚,下降速度越慢,人口乘数越大,反之,加速生育率下降,缩短转变过程,则人口乘数就会大大降低。同样,转变乘数与峰值人口增长率成正比。我国在人口转变的早期没有采取控制人口措施,因而人口的峰值增长率很高(例如,1963年达到3.3%)。如果不采取急刹车的办法降低人口生育率,缩短人口转变的时间长度,我国的人口乘数将非一般之高。然而,事实是,我国推行了快速降低人口生育率的政策,大大缩短了转变时间,把人口乘数控制在了最低限度。表5的数字表明,我国人口乘数不仅在发展中国家位于最低,甚至低于某些发达国家。研究表明,如果中国的计划生育推迟10年或20年实行,则人口乘数将会高达5-7,人口规模就有可能高达25亿以上,其后果将不堪设想(陈卫,1996)。计划生育使我国避免了由人口转变增长可能带来的人口灾难性膨胀,缓解了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宝贵时间。

4.稳定低生育率有利于减低人口的增长惯性,削减人口的峰值高度

如果把人口转变开始到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时的人口增长称为转变增长,则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到人口实现零增长时的人口增长即为惯性增长(陈卫,1995)。欧洲国家的人口转变所用时间长,峰值人口增长率低,因而,人口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和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几乎同时。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完全不同情形。由于人口的峰值增长率很高,生育率下降迅速,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因而,在总和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之后,人口仍要继续滑行30至40年的时间才能最终停止增长。世界银行曾计算过世界各国的人口惯性值,其结果为:发达国家均低于1.3,新兴工业国家为1.3-1.5,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为1.5-1.7户,中国为1.5,拉丁美洲国家在1.7-1.8,西亚和非洲国家则高达1.8-2.1。如果我们把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之下,则我国的惯性值将降到1.2,峰值人口将不是世界银行估算的17亿而是15亿以内,这对于已经严重超载的我国,无疑是较好的结局。对于不堪重负的地球来说,也是一大幸事。

5.从老年人口乘数看计划生育产生的未来老年人口队列效应

同计算总人口乘数一样,我们可以计算老年人口乘数。结果表明,下世纪中叶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乘数将大幅度上升,2050年达27.6。而老年人口中80 岁以上的老老年人口乘数增长更是惊人,2050年将高达115.17。下世纪中叶前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程度最高的时期。然而,这正是过去人口高增长的结果。低生育率对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长远效应将在低生育率时期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时充分显现出来。100年后我国的少儿人口乘数、老年人口乘数和老老年人口乘数将远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中国人口现状:http://

第四篇:中国就业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就业政策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在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实行的以促进劳动就业、加强就业管理为主要形式,旨在解决就业问题,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一种社会政策。目前我国政府实施的是一种“促进就业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就业。

(二)社会政策主体

社会政策主体是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的责任承担者或行动者,它是社会政策运行中的核心要素之一。社会政策有不同的主体,它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民间组织。就业政策的主体主要是政府。

(三)社会政策对象

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具体实施对象,也可以说是社会政策的受众或受益对象。一般性对象,也就是全体国民或公民;特殊性对象,也就是某一部分或特定的国民或公民。社会政策对象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具有依赖性和能动性。当前就业政策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以及残障人士就业困难群体等。

二、就业政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政策从抛弃统包统配方式开始,逐步打破固定工用工模式,改革指令性劳动计划体制,全面推进劳动、就业和用工政策创新。它确立的目标,是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竞争就业机制。此后,围绕这一目标,出台了再就业工程计划、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解决农民工问题,以及促进残疾人就业等新政策。就业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政策的出台有效的实现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三、当前就业政策出台背景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岗位数量减少,下岗失业人数、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稳定企业现有岗位成为当务之急。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通过缓缴五项社会

保险费、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负担,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来稳定就业岗位,从而鼓励困难企业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稳定就业局势。这是积极就业政策实施以来,首次提出并实行的稳定就业的政策,填补了积极就业政策的空白,实现了稳定就业与扩大就业的并举。2011年,中国又提出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重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四、就业政策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

1.能够实现收入再分配,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大力减少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

2.促进社会投资和社会建设。增强人们对于社会、市场和国家的信心,促进对于社会的贡献,提高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3.有利于增强社会控制。就业政策能够缓解当前社会沉重的就业压力,防止社会动荡,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状态,减少人们的不良行为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及其危害。

(二)经济功能

1.实现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解决就业人员健康、医疗等保障,就业促进。

2.能够调节经济运行。实行合理的就业政策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公共事业投资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为经济改革创造社会条件。

3.够激励劳动者积极性的功能。就业政策力求满足职工安全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的凝聚力、积极性。

(三)政治层面

1、充分实现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政府社会管理机制有直接控制、调解社会矛盾和提供有效服务实现社会管理目标,就业是当前社会的重要问题和矛盾之一,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有利于充分实现政府对社会的管理。

就业政策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有4个方面:(1)满足人们基本的工作需要,即使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生存需要,以此实现社会管理(2)促进就业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提高社会管理效果;(3)就业问题是当前普遍的社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能够促进社会管理;(4)通过政府与社区、民间组织的合作实施有效管理。

2、调节各利益群体矛盾,主要是解决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市场配置的矛盾。

3、增强执政党基础和维护政治稳定。

五、就业政策的受益群体

就业政策的受益群体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受益群体即就业者自身、就业者的家庭成员;另一类是间接受益群体,即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的所有社会成员。

六、就业政策资源的来源

就业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者和劳动者之间的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因此首先要有详尽的社会就业状况信息以供参考和依据,政策的实施也需要市场资源的配合以及政府、学校、街道、社区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对就业政策的执行情况、落实情况以及效果做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指导国家下一步的政策制定方向和计划。

七、就业政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积极的就业政策稳定了就业局势,就业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首先,积极就业政策的多年实施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并且仍在继续发挥作用。其次,由于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新增就业还在延续增长,有利于总体就业局势的稳定。第三,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保持了增长的势头,弥补了部分外需减少的损失。另外,对于高校,国家2011年就业政策和2010年接近,增加了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包括MBA、MPA,以及正在申办的会计专业、人力资源专业学位招生,扩大大学生到西部,扩大大学生到基层,扩大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

2.保企业、稳岗位的政策局部发挥效应,带动企业不减员、少裁员。国家实行保企业、稳岗位的就业政策,使得企业有了切实的保障,增加了企业的信心。人多造成就业难,也是从单方面考虑的,如果资本也充裕,就业就不难。因此,在中国经济社会现状下,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稳定岗位的政策有利于稳定就业形势。

3.职业培训计划和公共就业服务,使得劳动者素质提高和就业环境改善。人多造成就业一般形势比较困难,但不同专业之间会不一样,有些专业难,与人多没有直接关系,因此还要把握好培训和服务的方向问题。从短期来看,这项政策保证了部分困难企业职工能够留在企业中,并稳定了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劳动者情绪;从长远看,它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改善了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匹配状况,适应了未来劳动力需求变化,为我国长远的经济发展做好了积极的准备。

4.多项政策综合作用增强了企业和劳动者信心,激发了活力。国家多项政策并举,全力改善就业环境。一是创业环境得到改善,创业服务有所跟进;二是农民工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并没有出现大量农民工滞留城市或在城乡间盲目流动的现象;三是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已达68%,总体比较稳定;四是困难群体就业得到较好安置。

(二)困难和问题

1.就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仍面临困难。就业新政策出台时间并不长,尽管有些地方已开始实施并收到初步效果,有些地方还处在制定实施办法过程之中。主要体现在:(1)农民工就业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农民工市场的“不规范”将长期存在(2)大学生找到的工作并非真正的稳定的工作,很多只是有表面的形式,并未真正的解决就业问题。

2.就业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的实际结合仍有差距。就业政策是应对金融危机系列政策措施中的一部分,只有与宏观经济政策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政策的落实到位和确保见效还需加快进度。目前较稳定的就业形势,主要得益于老政策的坚实基础和新政策的及时接续。

4.与当前及未来就业的新增长点相适应的政策还有待完善。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对外需和投资过高依赖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势在必行,由此会对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不同产业、行业间将会出现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这就要求我们应更加关注培育就业的新增长点,调整完善政策并加大支持力度,注重技能培训。

5.部分政策只注重当前应急而忽略长远、长效,影响了企业和社会的信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见底,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客观上要求现有应急政策做好长期实施的准备,而期限过短不仅会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更会影响企业和劳动者的预期。

八、未来就业政策的变动趋势

(一)确立更加适合的就业政策创新目标。就业政策正在朝着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向演变。它的创新目标,就是通过劳动、就业和用工政策的全面创新,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竞争就业机制。这一时期,政府就业工作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下岗和失业职工的再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后,要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三年以后还没有再就业的下岗职工,也要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转到社会保险机构领取

失业保险金;享受失业保险两年后仍未就业的,转到民政部门领取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这“三条保障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使就业政策走向创新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工作。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委托职业介绍机构、参加劳动力交流洽谈活动、以大众传播媒介刊播招用信息、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招聘,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自主招用人员,并对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不得采用的行为作出规定。

(三)跟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仍是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和重组改制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问题。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明确再就业工作目标和责任;努力开辟就业门路,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完善和落实促进再就业的扶持政策;改进就业服务,强化再就业培训;坚持统筹兼顾,搞好就业的宏观调控;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要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和被征地农民等的就业再就业工作。

(四)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1.大学生回流中等城市是未来趋势。从长远来讲,特大型城市人才密集度太高了,再进一步密集下去,收入上就递减了,回流中小城市,至少中等城市,应该是一个趋势,是不是到中小城市不敢确定,到中等城市是一个趋势,大学生不是完全集中到大城市,相当一部分要回到地级市,未来来讲应该是一个趋势。

2.大学生走向民营企业是趋势。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民营企业,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促进供需见面,尽快实现就业。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五)制定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六)完善残疾人就业政策。国家对残疾人就业实行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依法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应当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以及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贪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我国的就业政策,将会沿着既有的目标指向继续推进创新,从而更加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

参考文献:

[1]《人保部调研就业政策效果研究报告》 2009年11月04日

[2] 莫荣.《当前中国就业形势与加入WTO后的政策建议》 2002年

[3]《就业促进法》2008年

[4]《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2004年

[5]《残疾人就业条例》2007年5月1日

[6]《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2002年9月30日

[7]《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2005年11月4日

[8]《关于全面推进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2007年6月28日

[9]《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年1月19日

第五篇:中国近年来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之效果分析

中国近年来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之效果在我国近年来房地产业朝气蓬勃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上却也陆续出现了房地产供不应求、房价地价都上涨过快、投资炒作充斥整个市场等问题。自从2003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包括行政调控政策、金融调控政策、土地调控政策。以2006年和2007年为例,对我国的房地产宏观政策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其效果何在与问题何在。

2006年是中国房地产业大风大浪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政府先后共出台了13项房地产政策。其中有代表性的有2006年5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国六条”),包括住房供应结构、税收、信贷、土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方面;同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国办发(2006)37号),人称9部委“十五条”,是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7月26日,国税总局发布《关于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108号文),宣布从8月1日起,各地税局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强制性征收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

2007年宏观政策的频繁出台使得2007年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多事之秋”:央行一年内6次加息;开征了土地增值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物权法》终获通过;第二套房首付提至四成国土部39号令出物业税有望正式征收旨在对存量房市场的投资性需求将起到抑制作用;建设部、发改委、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央行为管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十次上调准备金率。

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新年伊始央行便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目的在于继续抑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从而开启了2008年楼市调控的第一章,也定下了全年打击囤积土地的基调,这一举措势必对房价走势产生决定性影响。专家纷纷预测:整顿闲置土地将成为2008房地产政策调控的重头戏。而具体政府将如何举措,我们且拭目以待。

综观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房地产业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不难看出,国家正力图以多种工具相结合的方式来对房地产业进行规范和调整。其效果究竟有多大也初步显现了出来。我们可以看到银行信贷的收缩抑制了房地产业的过热投资,百姓开始持币观望而非盲目购房,在交易环节加大征税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炒房;也有效阻止了开发商蓄意囤积土地的行为

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些政策措施虽然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正如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所说:“与政策目标和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差距还很大。” 房价仍居高不下,2007年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1%,创两年来新高。购房者最为关注的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涨幅更甚,同比上涨

7.4%,涨幅比上月高0.8个百分点;土地价格仍旧不透明;房地产开发商和银行之间是否为利益同盟也无从得知。

那么,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为何迟迟不见强效?房价为何仍然居高不下? 首先,单独从政策角度来说,从一项政策的出台到真正见到实效应该是有实滞的。不单单是货币而言,房地产本身就是一个环节众多时间周期长的产业,从中央政府出台政策到地方政府执行不善又是中国的通病。

其次,在相关交易环节加大征税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虽抑制了炒房但同时也阻止了房源的流通和房地产市场的配置,也会导致卖主将税收成本转嫁到买主头

上,进而又将刺激房价的上升。来自中大恒基的数据显示,税收政策虽然使二手房交易量明显下降,但其价格并没有受到遏制,反而由2006年8月1日前的6250元/平方米上涨到6400元/平方米。而二手房需求的减退又将部分需求挤压至一手房市场,成为一手房市场房价上涨的因素之一。

另外,严格控制土地供应也具有反向效应。其一,从中长线来看,土地供应的减少,势必导致地价抬高,房地产开发成本上升;其二,开发商压缩成本,工程偷工减料,从而造成建筑质量低劣的负面效应,不知5月12的汶川地震中的住房有否因为些原因而倒塌的;其三,土地供应紧张无法完成原本计划又加剧了供需矛盾;其四,提高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推高了房价,最终还是将成本转嫁到买房人头上。

对此,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博士后张金华分析,供给方面现在很多政策是从结构调整上去调控,除了会有地方政府阻力外,由于市场中的真实消费需要仍很旺盛,实际效果不会明显。在打击和抑制投机性需求方面,征收个人所得税、五年内转让收受营业税、调高按揭成数、加息等政策,专家认为,一方面局限在了房地产交易环节导致成本被转嫁,另一方面忽视了真实的消费需求。可见:房地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房地产市场秩序仍需进一步规范。各项政策的效果还有待时日显现,更完善的措施期待国家来提出并得到实现。

参考数据与部分资料来源:《2006年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如何》http://

下载基于团体理论的中国控烟政策困局与政策效果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团体理论的中国控烟政策困局与政策效果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金融理论与政策

    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农村需求背景下,为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国家先后颁发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政策。2010年5月13日,财政部、国家......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泛指国际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2. 对外贸易( forei......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 1、经济一体化较低级和松散的一种形式是( D ) A、经济同盟B、自由贸易区C、关税同盟 D、优惠贸易安排 2、进口配额制主要包括两种:绝对配额和( A )。 A、关税配额B、全......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案 一、 使用教材: 《民族理论教程》:何叔涛、赵学先、桂镜光编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9月版 《中华民族理论新编》:吴仕民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

    形式与政策作业理论作业

    2010~2011年上学期 形式与政策课 理论作业 组长:撰稿人: 收集人: 打印校对人三年高中生活转眼就过了,高考完,三个月的短假期也很快就过去了。等待我们的将是新的校园,新的生活。当......

    形势与政策分析

    形势与政策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创立100周年,党在这一百年里,带领人们打败帝国主义,赶跑国民党,实现民族的独立,然后帮助人民逐渐富裕起来,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

    形势与政策分析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对当前国际格局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综合性、整体性判断,具有多向度的内容结构体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世界历史发展三个内在......

    《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 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作者 王昕炜 考试批次 东财2012年三月课程考试 学籍批次 1103 学习中心 安徽省直奥鹏学习中心 层次 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