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推行以工代赈方式[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2:5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推行以工代赈方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推行以工代赈方式》。

第一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推行以工代赈方式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8]123号 【发布日期】2008-09-11 【生效日期】2008-09-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推行以工代赈方式的指导意见

(甘政办发[2008]123号)

陇南市、甘南州、天水市、庆阳市、平凉市、临夏州、定西市、白银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了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广泛推行以工代赈方式,帮助灾区群众优先就近就业,获得劳务报酬,保障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有力、规范有序进行,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推行以工代赈方式的重要意义。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省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后重建任务艰巨,百废待兴,亟需大量人力物力,同时灾后生活补助资金有限,数百万受灾群众面临衣、食、住、行及医疗等生活困难。推行政府投资、群众投劳的以工代赈方式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把重建与赈济结合起来,对重建灾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为灾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灾区群众收入,充分发挥灾区群众的主体作用,达到又好又快重建家园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拓宽安置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受灾群众收入,改善受灾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是通过组织灾区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在劳动中掌握并提高实用技能,可以增加灾区群众就业和发展能力,为灾后重建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三是可以营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氛围,增强抗灾自救的信心和决心,激发灾区群众重建新家园的积极性;四是可以在重建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有效缓解财政压力、降低重建成本,提高赈灾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灾区城乡基础和公共设施重建为载体,以向当地受灾群众提供就业援助为主要实现手段,培养受灾群众自身发展和自我造血能力,为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帮助灾区群众实现灾后经济社会重建的多重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扶持、群众自力更生的原则。灾后恢复重建各类工程的建设要积极推行以工代赈方式,通过政府组织引导和政策扶持,调动灾区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积极性。

2.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原则。按照灾后重建规划,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就业等各类政策,统筹协调好灾后恢复重建中工程建设和赈灾资金物资、劳务报酬(实物)发放之间的关系,做到有机结合,形成合力。

3.坚持优先就近、充分就业的原则。恢复重建项目要优先吸纳安排当地受灾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同时通过开发公益性和服务性就业岗位、加强岗位技能培训等方式,为灾区群众提供多种就业援助,增加就业机会。

4.坚持自愿协商、保障权益的原则。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与受灾群众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用工协议,坚决杜绝违背灾区群众意愿强行组织投工投劳等行为,切实保障灾区群众的合法权益。

5.坚持严格把关、加强监督的原则。建立健全灾后恢复重建各类资金检查、稽察制度,认真落实工程建设劳务报酬的发放,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整改。

三、适用范围。

恢复重建中,凡使用中央财政资金(含恢复重建基金)、各级地方财政资金、对口支援资金以及无特定要求捐赠资金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中,技术成分低、劳动密集型的项目,都要广泛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实施。

(一)适用区域。“5・12”汶川特大地震甘肃灾区地震烈度在Ⅵ度以上的陇南、甘南、天水、庆阳、平凉、临夏、定西、白银8市州的44个县区以及其他使用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地区。

(二)适用对象。一是赈济对象必须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二是赈济对象的劳动技能水平必须符合工程建设的需要。对达不到要求的赈济对象可通过技能培训使其满足工程建设需求。

(三)适用项目。恢复重建推行以工代赈方式的适用项目:一是技术要求比较低的基础性、公益性工程和有关灾后恢复重建以劳务投入为主的服务性工作,包括城乡居民住房、基本农田、农田水利、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医院、城镇供水、人饮工程、机关事业单位用房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和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益性岗位等;二是所有以工代赈项目;三是扶贫开发项目中的小型水利、梯田、集雨节灌、村组道路等所有工程类项目;四是所有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项目;五是鼓励企业利用相关政策在重建和生产经营中推行以工代赈方式。

四、政策措施。

(一)认真查清劳动力供求信息,强化培训及协调组织。

1.建立和完善灾区劳动力供需衔接体系。依托乡镇和县级劳动保障平台,采取农民自主登记和入户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办法,摸清灾区群众的年龄结构、技能素质、培训需求和就业情况,建立灾区劳动力档案。同时,根据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计划编制和工程方案设计中所需的各工种用工量,及时掌握建设项目的劳动力需求信息。通过双向摸底调查,建立灾区劳动力供求信息库,完善劳动力供需衔接体系。

2.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务培训。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基础,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灾后恢复重建劳务需求结构为出发点,根据灾区劳动力档案,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由技能培训需求地对灾区劳动者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并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政策,保障灾后重建用工需要。

3.做好劳动力协调组织工作。各级劳动部门和乡镇要根据灾区劳动力供需信息库,及时组织当地受灾群众参与灾后恢复重建,优先就近安排就业。灾区临时服务性和劳务性工作所需的劳务人员由社区负责组织;恢复重建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由乡镇、村社负责组织当地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参加,其中跨乡镇项目由县重建办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协调组织。按规定实施招投标的重建工程,由施工单位直接招用项目所在地的农民工。

(二)切实加强劳务报酬的发放管理。

1.合理确定以工代赈方式劳务报酬标准。市州、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参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以工代赈工程劳务报酬发放标准和办法(试行)的通知》(甘政办发〔2006〕47号),结合灾区实际制订以工代赈方式劳务报酬标准和发放规范办法。灾区群众参与恢复重建项目的劳务报酬应参照当地同类工种工资标准、结合劳动技能水平确定,原则上不得低于当地同类工种工资水平。

2.在恢复重建项目有关文本中明确劳务报酬相关内容。工程建设单位在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中应当单列有关劳务报酬的章节,内容包括工程量、报酬标准及数额、支付方式、用工条件及人数、组织管理及措施等。同时,在编制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招投标文件、设计方案、施工合同中也应当单列非技术性用工数额和以工代赈方式劳务报酬的条款。

3.规范以工代赈方式劳务报酬发放办法。以工代赈方式劳务报酬发放坚持按劳取酬和公平、公开的原则。凡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建设的工程,要建立“劳务报酬发放花名册”,劳务报酬由投劳群众本人签字领取,不得通过乡、村、社等组织转发,严防冒领,杜绝漏领;以工代赈方式劳务报酬以现金或实物的形式及时、足额发放,严禁克扣和拖欠。对拖欠、截留、克扣以工代赈方式灾后重建劳务报酬的单位和个人,劳务人员有权举报、投诉,有关单位要及时整改,限期兑付。劳务人员对劳务报酬发放情况有异议的,有权向有关部门提请劳动仲裁或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强化项目管理工作。

1.实行项目公示制度。所有灾后重建项目均实行公告、公示制度,项目实施单位要将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效益、总投资及构成、劳务报酬发放、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督电话等内容通过公示牌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2.加强恢复重建项目的招投标和竣工验收管理。灾后重建项目除桥梁、水库、渠首等极少数技术复杂的重要工程外,其余工程在招投标时要将组织当地受灾群众参与工程建设作为承包项目的必备条件。工程竣工验收时,要在财务决算和竣工决算中列出受灾群众参与和劳务报酬支付情况,对没有受灾群众参与、没有足额支付劳务报酬或劳务报酬支付不合理的项目,不予验收。

3.全面落实四方合同管理制度。凡以工代赈项目,均由县级发改部门与乡镇(村社)、施工单位及行业管理部门分别签订合同,明确发改部门项目管理与协调、乡镇(村社)组织群众参加工程建设、行业部门工程技术管理及质量监督检验、施工单位按要求支付群众劳务报酬的责任。

五、工作要求。

(一)明确工作职责。省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省重建办共同监督指导灾后恢复重建中以工代赈方式的开展。陇南、甘南、天水等有关市州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推行以工代赈方式工作的协调、指导。有关县市区政府为灾后恢复重建推行以工代赈方式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以工代赈方式开展恢复重建项目的组织实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中以工代赈方式的有序开展。

(二)广泛宣传动员。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大以工代赈政策宣传力度,做到相关政策措施家喻户晓。大力做好群众思想发动工作,鼓励灾区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参与恢复重建,并对返乡旅费给予适当补贴。同时,引导异地搬迁尚未落实安置地的群众参与恢复重建获得劳务报酬,以补生活所需。

(三)落实政策措施。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实施办法的通知》(甘政发〔2008〕54号)等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政策措施,结合我省地震灾区大部分位于偏远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加大财政及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切实改善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确保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开展灾后重建的政策落到实处。

(四)加强监督检查。各级监察、审计、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建设单位组织灾区群众参加工程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支付工作不力和因监督管理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从严处理。市州、县市区重建办、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本地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进展、资金到位和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发放情况。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关市州和县区要据此制定具体实施细则,通过全面推行以工代赈方式,促进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有序进行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九月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行政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行政效能问责规定(试行)》的通知

川办发[2008]28号 二○○八年七月三日

《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行政效能问责规定(试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照此执行。

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行政效能问责规定(试行)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又好又快开展,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根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决定》(川委发〔2008〕11号)及《四川省行政机关责任追究制度》等法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由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违反行政效能有关规定的行为都有权进行投诉、举报。受理投诉和举报的机关和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力量调查处理。实名投诉、举报的,应当将处理结果反馈投诉、举报人。社会影响较大的违规违纪行为,处理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四条 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在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动迟缓,讲条件、打折扣;执行走样,落实不力的。

(二)在过渡性安置工作中,未按要求完成安置任务;安置方案的制定或实施存在明显疏漏,造成工作失误和不良影响;不按规定履行职责,致使发生社会秩序混乱、群众基本生活无保障等问题的。

(三)在调查评估、鉴定、统计等工作中,敷衍塞责,弄虚作假;不及时、准确提出调查评估、鉴定结论或者统计数据影响工作的。

(四)在制定、实施规划中,违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基本原则、时间限制或法定技术规范;或者出现重大遗漏、失误的。

(五)在组织实施规划方案中,不服从统筹安排,自行其是;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影响工作进度和质量的。

(六)在资金和物资的管理使用中,滞拨、滞留;决策不当,导致使用效益低下;肆意挥霍;管理不善,损失浪费严重;分配、发放中出现重大遗漏;截留、挪用、侵占、贪污救灾资金和物资的。

(七)在群众工作中,不按规定征求、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不及时、有效处理群众诉求;态度恶劣,故意刁难,蛮横对待群众的。

(八)在监督检查中,敷衍了事、不负责任,对存在的问题应发现而未发现,或者发现后不及时有效处置;对受理的投诉举报不及时调查处理的。

(九)违反机关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规定;推诿扯皮,牵头部门不牵头、配合部门不配合;应当请示、报告而不请示、报告;对下级的请示、报告不及时答复、处置;工作岗位无人值守,在岗不履职、不作为的。

(十)其他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

第五条 对违反规定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情节较轻的,给予责令限期整改、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取消评先评优资格、通报批评等处理;情节较重的,给予告诫、诫勉、限期调离工作岗位、降职、免职等处理;情节严重的,给予责令辞职、辞退等处理。

涉嫌违纪违法的,依纪依法移送有关机关和部门处理。

本条所列责任追究措施,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从重或加重处理。

第六条 对违反本规定实施问责的提起、调查、责任认定、处理、权利救济等工作程序,依照《四川省行政机关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 本规定由四川省监察厅解释。

第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关问题和政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关问题和政策措施的意见

陕政发 〔2008〕35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和《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我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关问题和政策措施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国家、各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灾区各级政府、企业和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统筹规划、精心组织,统一政策、加强保障,突出重点、分类支持,又好又快地重建家园,使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地方经济有较快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1.全面支持,突出重点。政策措施支持范围覆盖工农业恢复生产和重建的各方面,同时重点支持城乡居民倒塌毁损民房、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恢复重建。

2.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必须科学规划,认真做好灾害评估和地质地理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等基础工作,按照安全、实用、经济、节约用地的要求,从实际出发,通盘考虑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因素,尊重群众意愿,科学民主决策。要明确优先恢复重建的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灾情核查统计要实事求是,客观真实,严禁弄虚作假、“搭车”虚报。

3.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统筹协调财政、税收、金融、就业等各类政策,统筹协调灾后恢复重建中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社会捐赠、对口支援、国内银行贷款等各类资金,实现各项资金和政策安排相互衔接,有机配合,形成合力。

4.因地制宜,分类支持。根据受灾的严重程度、恢复重建对象的不同性质,实行分类支持。对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病险水库加固、地质灾害治理等公益性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要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赠等其他投入为辅。对工商等企业恢复生产和重建,要运用市场机制,以企业生产自救为主、财税等政策支持为辅,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带动作用。

5.立足自救,各方帮扶。贯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把政府支持、社会援助和生产自救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受灾地区政府、企业和群众灾后重建的积极性,加快灾区恢复重建步伐。

6.加大力度,简便易行。根据受灾地区损失严重、恢复重建任务艰巨等特殊情况,依法加大政策措施支持的力度和针对性,同时做到科学简明,便于操作,容易执行。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

按照灾后恢复重建“三年规划、两年实施”的要求,把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作为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把农村受灾群众倒塌房屋恢复重建,县乡医院、乡村道路、水利设施修复与民生八大工程、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一村一品”结合起来,把震后堤坝修复加固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结合起来,把农村中小学损毁校舍恢复重建与中小学整体布局调整、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结合起来。

(一)把解决受灾群众住房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农村受灾群众重建住房时,要把农户自建、政府补助、社会帮助结合起来,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大部分就地恢复重建,个别异地迁建。对可维修的住房要抓紧维修,提高建筑质量,就地取材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移址新建的,要安全选址,改进建筑结构,提高设防标准。农村受灾房屋散户重建工作要在年底前基本完成,确保无房户有新房过冬,异地整村迁建和整村就地重建的,明年全部完成。

各县(区)政府要实事求是,加快核准、查实农房因灾倒损情况,建立完整的农村房屋档案,做到“一户一表一卡一证”(建房审批表、建房登记卡和集体土地使用证)、“一乡一册”(恢复重建花名册)、“一县一台账”(农房重建户台账),并按照农户申请、群众评议、村组公示、乡镇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确定重建对象。

城镇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要与当地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和供应结构相衔接,以县(区)为责任单位,纳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统筹解决,并优先安排维修、加固轻微损坏和中等损坏的住房。

(二)尽快恢复重建灾区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要提高设防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增强安全保障能力,使其成为社会应急的避难场所和救援中心。农村地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建在县城,初中建在中心乡镇,小学布局相对集中,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和比重。校舍维修加固要在今年秋季开学前完成,新建小学校舍原则上在明年春季开学前完成,中学和职业学校新建校舍,按照先建教学设施、后建其他的顺序,到明年底基本完成。受灾县(区)医院、卫生院等恢复重建要以县乡两级建设为主,尽快完善县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基层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医疗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

受灾地区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院恢复重建规划总的要求是:一个县建一个标准化寄宿制高中、一个标准化职业高中(职教中心),中心乡镇建一个标准化寄宿制初中,每个乡镇建一所标准化寄宿制中心小学和1—4所完全小学;一个县至少有一个综合型的县级医院、一个中医医院和一个妇幼保健院,每个乡镇建设一个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标准要求的乡镇卫生院;一个县要有一个中心敬老院,几个乡镇联合建立一个敬老院,尽快完善社会福利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批准后,分批实施。

在基本完成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按照节俭实用的要求,恢复重建基层行政机关办公设施。

(三)抓好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

抓好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重建工作,重点抓好病险水库、地质灾害等治理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抓好工农业生产恢复重建。

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环境承载能力、产业政策和就业需要,合理安排受灾企业的原地重建、异地迁建或关停并转,加快恢复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服务业。

(五)抓好商贸流通企业的恢复重建。

按照稳定市场、保障供应、满足需求、便民安全、促进就业的要求,优先恢复重建对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恢复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的市场服务设施,恢复市场服务体系功能。

三、灾后重建资金来源

为支持受灾地区恢复重建,统筹和引导各类资金,在积极争取中央资金的同时,省财政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从2008年起,三年筹集20亿元。所需资金以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为主,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彩票公益金、水利建设基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用于灾后重建的资金也列入基金。调整经常性预算安排的有关专项资金使用结构,向受灾地区倾斜。统筹使用好受灾地区财政投入、对口支援、国内银行贷款等资金,引导各类捐赠资金合理配置、规范使用。

四、有关政策和措施

(一)财政支持政策。

根据我省实际受灾情况,将受灾县(区)划分为重灾区和一般受灾区两类。重灾区包括宁强县、略阳县、勉县和陈仓区,其他受灾县(区)为一般受灾区。重灾区恢复重建所需资金,主要通过中央重建资金和对口支援解决。一般受灾区的城乡居民因灾倒房和维修加固按规定政策执行,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院恢复重建,根据全省统一规划,除中央支持外,省上综合考虑受灾程度等因素,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助。有对口支援的县(区),对口支援资金优先用于地方配套。社会捐赠资金除有明确用途外,主要用于农村倒损房屋补助和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类支持、包干使用”的规定,采取对居民个人补助、项目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对城乡居民倒塌毁损房屋、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以及工农业恢复生产和重建等给予支持。

1.倒塌毁损农民住房恢复重建。受灾地区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无房可住的农户建房,在中央财政每户补助1万元的基础上,省市县按5∶3∶2的比例每户再补助1万元,其中未列入对口支援范围的汉中市汉台区和留坝县、凤县以及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受灾县(区),县级每户2000元的配套资金由省上统筹解决。对部分贫困地区的特困户,再从扶贫资金或红十字会捐赠资金中给予一定补助。贫困户接受中省补助资金仍无力建房的,省、市政府筹集资金2000万元,给予贷款贴息。对20户以上的整体搬迁村,省上对其配套的基础设施投资给予补助。住房受损需要维修加固的农户,除执行中央补助政策外,我省再对每户补助1000元,省市县按5∶3∶2的比例负担。因地震造成地质灾害需要整村搬迁、失去土地的农户,60岁以上的老人,符合低保条件的,优先纳入农村低保,在分类施保时给予照顾;中青年农民由县上实行就业培训,帮助解决劳务输出;对在校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费,高中阶段给予补助。

2.倒塌毁损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的城镇居民和其他城镇无房可住居民的住房建设,中省财政采取对项目投资补助、居民个人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受灾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组织建设安居房出售或出租给符合条件的家庭;由政府投资建设适量廉租住房按照低租金出租给符合条件的家庭;对居民购买各类住房(包括安居房)或其他方式自行解决住房的,每户按一定标准给予补助。

3.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受灾地区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按照省上批准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组织实施。严重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要按照总体规划本着填平补齐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现有学校、医院逐一评估,需要加固的要尽快加固,需要重建或新建的要加快建设步伐。受灾地区中小学校、乡镇医院、社会福利院倒塌和D级危房恢复重建资金,除中央补助外,主要由省上筹措。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及县级医院由省县共建,省上适当补助,包干使用。布局调整后需保留中小学校的B、C级危房加固资金,以市县统筹为主,中省给予一定补助。

基层政权机关办公设施恢复重建,根据中央有关政策,省上给予适当补助。

4.农业、工商企业恢复生产和重建。中省财政采取项目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方式,对受灾地区种子、种苗、种畜等农业生产资料,土地整理以及受损农田水利设施,规模化种养殖棚舍池,良种繁育设施,农林推广和服务基础设施,森林防火设施,受损林木和农林业病疫情控制等以及工商、旅游等企业恢复生产和重建,给予适当支持。

5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中省财政重点对破坏严重需整体重建或搬迁的非经营性城镇市政设施给予项目投资补助,对经营性或有收费(收入)来源的城镇市政设施恢复重建给予贷款贴息。对交通基础设施(主要指公路,包括受损国道、省道及桥梁、涵洞、县乡公路)恢复重建,以争取中央项目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为主,省市予以适当配套。纳入国家除险加固规划的因灾受损水库,结合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政策给予投资补助,未纳入国家除险加固规划的因灾受损水库和重灾区的其他水利设施,中省财政给予适当支持。对震后地质灾害治理、环保监测设施等,中省财政给予项目投资补助。

(二)税收政策。

1.促进企业尽快恢复生产。

(1)自2008年7月1日起,对重灾区实行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允许企业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予以抵扣。国家限制发展的特定行业除外。

(2)对重灾区的损失严重企业,免征2008企业所得税;对受灾地区企业取得的救灾款项以及与抗震救灾有关的减免税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3)企业实际发生的因地震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4)对受灾地区企业、单位或支援受灾地区重建的企业、单位进口国内不能满足供应并直接用于灾后重建的大宗物资、设备等,在三年内给予进口税收优惠。

2.减轻个人税收负担。

(1)对受灾地区个人取得的各级政府发放的救灾款项、接受捐赠的款项,对抗震救灾一线人员按照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规定标准取得的与抗震救灾有关的补贴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2)因地震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个人,自2008年5月1日起2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因地震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3.支持受灾地区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物等恢复重建。

(1)由政府为受灾居民组织建设的安居房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转让时免征土地增值税。

(2)对地震中住房倒塌的农民重建住房的,在规定标准内的部分免征耕地占用税。

(3)由政府组织建设的安居房,所签订建筑安装、销售、租赁合同免征印花税。

(4)对在地震中损毁的应缴而未缴契税的居民住房,不再征收契税;对受灾居民购买安居房,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契税。

(5)对重灾区开采应税矿产品的企业,确因地震灾害遭受重大损失的,减征或免征2008资源税。

(6)经有关部门鉴定,对毁损不能居住和使用的房屋及危险房屋,在停止使用后,可免征房产税;房屋大修停用在半年以上的,在大修期间免征房产税。

(7)纳税人因地震灾害造成严重损失,缴纳确有困难的,可依法申请定期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经有关部门鉴定,对因受灾无法使用的房屋或建筑物占用的土地,可依法申请定期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

(8)已完税的车船因地震灾害报废、灭失的,纳税人可申请退还自报废、灭失月份起至本终了期间的税款。

4.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

(1)对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无偿捐赠给受灾地区的,免征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

(2)对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受灾地区的捐赠,允许在当年企业所得税前和当年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3)财产所有人将财产(物品)捐赠给受灾地区所书立的产权转移书据免征应缴纳的印花税。

(4)对专项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够提供抗震救灾证明的新购特种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

(5)对外国政府、民间团体、企业、个人等向我国境内受灾地区捐赠的物资,包括食品、生活必须品、药品、抢救工具等,免征进口环节税收。

5.促进就业。

(1)重灾区的企业在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中,招用当地因地震灾害失去工作的城镇职工,经县级劳动保障部门认定,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

(2)重灾区因地震灾害失去工作的城镇职工从事个体经营的,按每户每年 8000元的限额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以上优惠政策中,除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政策外,凡未注明优惠期限的,一律执行至2008年年底止。

(三)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

为了减轻重灾区企业、单位和个人基金、收费负担,3年内对重灾区减免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1.减免部分政府性基金。对重灾区的用电企业、单位和个人,免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对企业和有关经营者免收教育费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水路客货运附加费。

2.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除中央对受灾地区出台的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外,省级出台以下减免政策:

(1)免收因地震破坏需要灾后重建的一切建筑物的工程定额测定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

(2)2008年12月31日前,免收地震灾害地区卫生学评价及调查鉴定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对地震灾害地区河道砂石资源费、卫生监测费、环境监测服务费减半收取。

(3)按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减免及缓缴排污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03〕38号)规定的权限范围,减免排污收费。

(四)金融政策。

受灾地区要充分利用好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对受灾地区恢复重建实施的倾斜和优惠信贷政策,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受灾地区重点基础设施、重点企业、支柱产业、中小企业、“三农”发展、因灾失业人员的信贷支持,以及住房信贷和各类保险优惠政策等。

(五)土地政策。

1.免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收入。对重灾区为安置受灾居民新建各类安置住房以及非地震受灾地区为安置受灾居民新建各类安置住房,重灾区的行政机关、学校等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人民团体、社会团体等单位因地震造成房屋倒塌、毁损,需要在原地区进行重建或迁至异地重建的,免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收入。

2.划拨土地。对利用政府投资、社会捐助以及自行集资为受灾居民建设非商品住宅用地,采取BOT、TOT等方式建设的经营性基础设施、公益性设施用地,规划易地重建村庄确需用地,按规划需要整体搬迁并收回其原有土地的工业企业用地,实行划拨土地。

3.降低地价。对投资规模大、促进经济发展作用明显的新建工业或大型商业设施等项目用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地价。

(六)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险政策。

1.加大就业援助。

除前面所列鼓励就业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外,加大对受灾地区的就业援助力度。

(1)将确定的因地震灾害出现的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及时纳入就业援助的对象范围,优先保证受灾地区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2)将本地就业困难人员(不含志愿者)正在参与的抗震救灾相关工作,按规定纳入现有和新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认定范围,时限为3个月。对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的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提供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3)对受灾地区企业重建中吸收就业困难人员的,按规定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险补贴。

(4)对从事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5)对因灾中断营业后重新开业的个体工商户,按规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6)在确保失业保险基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前提下,对受灾地区企业采取适当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措施。

(7)按规定对受灾地区从事个体经营的有关人员实行三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8)对受灾地区实行就业援助所需相关资金,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适当支持。

(9)受灾地区企业恢复生产、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对口支援项目建设,要优先吸纳当地受灾群众。组织引导好受灾群众参加以工代赈和生产自救活动。

2.保障养老保险待遇支付。

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因灾困难企业的职工,可按《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国务院第111号令)有关规定办理内部退养,达到退休年龄后,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对受灾较重、暂停生产的企业,允许缓缴社会保险费;对因灾关闭破产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费,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使用破产财产清偿,不足部分应按规定报批后予以核销。

3.保障受灾困难人员基本生活。

对受灾地区符合《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人员,按规定纳入城市低保范围,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符合享受临时生活救助条件的人员,按规定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五、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大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承担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省级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受灾地区市县政府要立即全面部署本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省内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市和相关企业要抓紧做好对口支援各项工作。

(三)细化政策,完善办法。省级有关部门要尽快制订具体实施细则,明确适用范围、标准和执行期限,并根据恢复重建进展情况和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其中涉及到省政府批准减免的税收优惠,由省财政厅、省地税局制定并落实。受灾地区市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具体操作办法,以便各项政策措施的执行。

(四)狠抓落实,确保效果。省级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市县政府要严格按政策规定执行,并及时将执行情况向省级有关部门报告,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达到预期效果。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八月七日

第四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改委关于《成都市市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改委关于《成都市市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成办发〔2008〕72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市发改委关于《成都市市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九月十六日

成都市市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

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市发改委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规范我市市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项目(以下简称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的管理,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决策制度和组织实施程序,提高市重建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推进项目顺利实施,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和国家、省有关规定及《成都市市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项目范围)

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安排的主要范围为我市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和邛崃市。市重建专项资金优先安排关系民生的基本生活、公共服务设施和受损基础设施功能恢复,重点用于我市地震灾区纳入国家、省、市灾后恢复重建先期启动的项目和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项目,主要包括:

(一)灾区农民住房重建和城镇居民住房重建按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给予的政策性补助项目;

(二)教育、卫生、文化、基层政权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项目;

(三)破坏严重需整体重建或搬迁的非经营性城镇市政设施项目,受损的交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项目,险情水库加固、江河堤防修复加固等项目;

(四)符合灾后恢复重建目标,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其他项目。

第三条(安排原则)

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项目轻重缓急进行安排。

第四条(管理机制)

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安排,实行集体决策,逐级落实管理责任,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督促项目建设单位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国家、省、市有关建设项目监管制度,确保完成项目建设目标。

第五条(管理机构)

市重建专项资金管委会是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最高决策机构,负责确定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投向,审定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投资计划和调整方案,协调处理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建设管理中的有关问题。

市发改委负责建立和管理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储备库;初审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并向市重建专项资金管委会提出建议意见;编制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投资计划;组织对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的建设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向市重建专项资金管委会报告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的建设管理情况,并按照市重建专项资金管委会的要求协调有关事项。

第六条(投资方式)

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投资方式主要包括政策性资金补助、项目直接投入、项目投资补助、项目贴息、资本金注入等。

政策性资金补助是指符合国家、省、市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在市重建专项资金中按照政策给予的适当补助。

项目直接投入是指事关民生且主要由政府财政直接投资的项目。

项目投资补助是指对符合条件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给予的投资资金补助。

项目贴息是指对符合条件、使用了中长期银行贷款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给予的贷款利息补贴。

资本金注入是指对承担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的市级政府性投资公司的资本金注入。

第七条(建立项目储备库)

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由各区(市)县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市级投资公司根据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范围向市发改委申报,市发改委会同市级有关部门汇总初审,报经市重建专项资金管委会审定后纳入项目储备库,并根据项目情况实行动态管理。未纳入项目储备库的项目不得使用市重建专项资金。

第八条(申报条件)

申报市重建专项资金的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省、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政策规定;

(二)符合市重建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安排原则;

(三)提交的相关文件齐备、有效;

(四)项目的主要建设条件基本落实;

(五)符合市重建专项资金管委会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申报材料)

申报纳入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储备库的项目,项目单位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二)项目基本情况(建设内容及规模、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建设地址、建设年限等);

(三)区(市)县政府或市级有关部门对项目的审查意见;

(四)申请贴息的项目须出具项目单位与有关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协议;

(五)项目单位对项目申请报告内容及附属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六)市重建专项资金管委会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条(项目计划)

经市重建专项资金管委会审定通过的项目计划,由市发改委下达项目投资计划,市财政局依据投资计划拨付资金。已经下达投资计划的项目,如项目条件或项目实施情况发生变化的,由项目业主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核,项目主管部门报市发改委,市发改委汇总报市重建专项资金管委会审定后,按程序进行调整。

第十一条(项目审批)

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按《成都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成府发〔2001〕133号)确定的审批管理程序进行审批,其中,使用国家、省灾后重建资金的投资项目,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进行审批。

第十二条(项目管理)

(一)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要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规定,对市重建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按照经批准的建设规模和内容组织实施,有效控制项目建设成本,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不得擅自改变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

(二)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应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规定实行招投标、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制和监理制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三)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单位要定期向市发改委报告项目建设实施情况和重大事项。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建设目标的,项目单位应及时报告情况,说明原因,提出调整建议,并经市重建专项资金管委会同意后进行相应调整。

(四)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竣工后,要按有关程序组织验收。

第十三条(项目监督)

(一)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区(市)县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要依据职责分工,对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加强监管,保证市重建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如发现项目单位在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重大问题,应及时向市发改委报告,经市重建专项资金管委会同意,停止执行投资计划和资金拨付。

(二)市政府投资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要按照《成都市政府投资项目稽察办法》对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进行稽察;市财政局对市重建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市监察局对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市审计局对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进行审计。

(三)凡不涉及保密要求的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均应向社会公开项目有关信息。

(四)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单位要加强对本单位项目的监管,保证项目按照要求顺利实施,防止资金被侵占或挪用。

第十四条(责任追究)

对在市重建专项资金项目审批、资金安排、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五条(解释机关)

本办法由市发改委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实施日期)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

【发布单位】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 【发布文号】财税[2008]104号 【发布日期】2008-08-01 【生效日期】2008-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税务总局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0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

为支持和帮助受灾地区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使地震灾区早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的有关规定,现就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关税收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的税收政策措施

1.自2008年7月1日起,对受灾严重地区的所有行业(国家限制发展的特定行业除外)实行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政策,允许企业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予以抵扣。具体实施办法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另行规定。

2.对受灾严重地区损失严重的企业,免征2008企业所得税。

3、自2008年5月12日起,受灾地区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取得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款项和物资,以及税收法律、法规和本通知规定的减免税金及附加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4.自2008年7月1日起,对受灾地区企业、单位或支援受灾地区重建的企业、单位进口国内不能满足供应并直接用于灾后重建的大宗物资、设备等,在三年内给予进口税收优惠。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将所在地企业或归口管理的单位提交的直接用于灾后重建的进口国内不能满足供应的物资减免税申请汇总后报财政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提出处理意见,报请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二、关于减轻个人负担的税收政策措施

自2008年5月12日起,对受灾地区个人接受捐赠的款项、取得的各级政府发放的救灾款项;对抗震救灾一线人员,按照地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规定标准取得的与抗震救灾有关的补贴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三、关于支持受灾地区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物等恢复重建的税收政策措施

1.对政府为受灾居民组织建设的安居房建设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转让时免征土地增值税。

2.对地震中住房倒塌的农民重建住房占用耕地的,在规定标准内的部分免征耕地占用税。

3.由政府组织建设的安居房,所签订的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合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产权转移书据、房屋租赁合同,免征印花税。

4.对在地震中损毁的应缴而未缴契税的居民住房,不再征收契税;对受灾居民购买安居房,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契税。如因地震灾害灭失或损毁居民住房而重新购买住房(包括安居房)的,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62号)的规定,准予减征或者免征契税,具体减免办法由受灾地区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5.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对经有关部门鉴定的因地震灾害损毁的房产、土地免征2008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经批准免税的纳税人本已缴税款可以从以后的应缴税款中抵扣。

本通知所称安居房,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的标准执行。所称毁损的居民住房,是指经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房屋主管部门出具证明,在地震中倒塌或遭受严重破坏而不能居住的居民住房。

四、关于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税收政策措施

1.自2008年5月12日起,对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捐赠给受灾地区的,免征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

2.自2008年5月12日起,对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受灾地区的捐赠,允许在当年企业所得税前和当年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3.财产所有人将财产(物品)直接捐赠或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捐赠给受灾地区或受灾居民所书立的产权转移书据,免征应缴纳的印花税。

4.对专项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够提供由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单位出具的抗震救灾证明的新购特种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符合免税条件但已经征税的特种车辆,退还已征税款。

新购特种车辆是指2008年5月12日以后(含5月12日)购买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且车辆的所有者是受灾地区单位或个人。

本通知中的捐赠行为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管理使用的通知》(国办发[2008]39号)的相关规定。

五、关于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措施

1.受灾严重地区的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中,招用当地因地震灾害失去工作的城镇职工,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县级劳动保障部门认定,按实际招用人数和实际工作时间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可上下浮动20%,由灾区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此幅度内确定具体定额标准,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按上述标准计算的税收扣减额应在企业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税额中扣减,当年扣减不足的,不得结转下年使用。

2.受灾严重地区因地震灾害失去工作的城镇职工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应缴纳税款小于上述扣减限额的,以其实际缴纳的税款为限;大于上述扣减限额的,应以上述扣减限额为限。

六、关于税收政策措施的适用范围

根据《民政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地震局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结果的通知》(民发[2008]105号)的规定,本通知所称“受灾严重地区”是指极重灾区10个县(市)和重灾区41个县(市、区),“受灾地区”是指极重灾区10个县(市)、重灾区41个县(市、区)和一般灾区186个县(市、区)。具体名单见附件。

七、关于税收政策措施的执行期限

以上政策措施,除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政策外,凡未注明期限的,一律执行至2008年12月31日。

各地财政、税务部门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把大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贯彻落实好相关税收政策措施。同时,要密切关注上述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反映。

附件: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结果

一、极重灾区

共10个县(市),分别是四川省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

二、重灾区

共41个县(市、区),其中:

四川省(29个):理县、江油市、广元市利州区、广元市朝天区、旺苍县、梓潼县、绵阳市游仙区、德阳市旌阳区、小金县、绵阳市涪城区、罗江县、黑水县、崇州市、剑阁县、三台县、阆中市、盐亭县、松潘县、苍溪县、芦山县、中江县、广元市元坝区、大邑县、宝兴县、南江县、广汉市、汉源县、石棉县、九寨沟县。

甘肃省(8个):文县、陇南市武都区、康县、成县、徽县、西和县、两当县、舟曲县。

陕西省(4个):宁强县、略阳县、勉县、宝鸡市陈仓区。

三、一般灾区

共186个县(市、区),其中:

四川省(100个):郫县、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青白江区、成都市新都区、成都市成华区、成都市锦江区、成都市青羊区、成都市温江区、成都市武侯区、名山县、邛崃市、金堂县、南部县、蒲江县、成都市龙泉驿区、射洪县、乐山市金口河区、巴中市巴州区、新津县、丹巴县、南充市顺庆区、夹江县、天全县、丹棱县、金川县、通江县、雅安市雨城区、洪雅县、双流县、仁寿县、乐山市沙湾区、峨边彝族自治县、康定县、沐川县、仪陇县、马边彝族自治县、井研县、南充市高坪区、彭山县、犍为县、荥经县、荣县、西充县、泸定县、乐山市五通桥区、峨眉山市、简阳市、马尔康县、青神县、南充市嘉陵区、蓬安县、资阳市雁江区、眉山市东坡区、华蓥市、平昌县、乐山市市中区、营山县、安岳县、达州市通川区、乐至县、大英县、遂宁市船山区、万源市、甘洛县、威远县、遂宁市安居区、红原县、岳池县、达县、武胜县、广安市广安区、自贡市大安区、资中县、越西县、渠县、蓬溪县、自贡市自流井区、自贡市沿滩区、富顺县、内江市东兴区、自贡市贡井区、内江市市中区、隆昌县、屏山县、宜宾县、南溪县、大竹县、宜宾市翠屏区、若尔盖县、宣汉县、美姑县、雷波县、泸县、邻水县、开江县、阿坝县、道孚县、冕宁县、九龙县、高县。甘肃省(32个):礼县、宕昌县、清水县、崇信县、天水市秦州区、临潭县、武山县、甘谷县、灵台县、平凉市崆峒区、天水市麦积区、秦安县、迭部县、张家川县、通渭县、岷县、漳县、庄浪县、渭源县、泾川县、华亭县、静宁县、陇西县、镇原县、卓尼县、定西市安定区、庆阳市西峰区、会宁县、宁县、临洮县、碌曲县、康乐县。

陕西省(36个):宝鸡市金台区、南郑县、留坝县、凤县、汉中市汉台区、陇县、麟游县、太白县、宝鸡市渭滨区、眉县、西乡县、岐山县、千阳县、城固县、扶风县、凤翔县、佛坪县、镇巴县、永寿县、洋县、石泉县、周至县、武功县、乾县、彬县、长武县、咸阳市杨陵区、兴平市、西安市碑林区、汉阴县、宁陕县、紫阳县、礼泉县、西安市雁塔区、户县、西安市莲湖区。

重庆市(10个):合川区、荣昌县、潼南县、大足县、双桥区、铜梁县、北碚区、壁山县、永川区、梁平县。

云南省(3个):绥江县、水富县、永善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隆德县、泾源县、西吉县、彭阳县、固原市原州区。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推行以工代赈方式[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推行以工代赈方式[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