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监管-银发〔2014〕127号及银监办发〔2014〕140号正文及解读(共5篇)

时间:2019-05-12 02:0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同业监管-银发〔2014〕127号及银监办发〔2014〕140号正文及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同业监管-银发〔2014〕127号及银监办发〔2014〕140号正文及解读》。

第一篇:同业监管-银发〔2014〕127号及银监办发〔2014〕140号正文及解读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关于

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答记者问

为促进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银监会于近日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140号,以下简称“银监办发140号文”),作为人民银行牵头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的配套性政策文件。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银监办发140号文”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请简要介绍“银监办发140号文”出台的背景和意义。为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规范性要求,银监会发布“银监办发140号文”,与人民银行牵头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相配套。“银监办发140号文”旨在促进银行机构提高同业业务治理水平,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意义:

一是“强管理”。“银监办发140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应具备与所开展的同业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同业业务治理体系,将同业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前中后台分设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确保商业银行依法合规开展同业业务,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银行业监管要求。

二是“控风险”。“银监办发140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开展同业业务实行专营部门制,由法人总部建立或指定专营部门负责经营,强化法人总部对同业业务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对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统筹管理,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回本质”。“银监办发140号文”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回归流动性管理手段的本质,有利于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

二、“银监办发140号文”有哪些主要内容? “银监办发140号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明确适用业务范围和机构范围。“银监办发140号文”适用于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同业业务。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

二是明确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总体要求和专营部门制的具体要求。“银监办发140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和分支机构不得经营同业业务。

三是明确商业银行法人总部的职责。“银监办发140号文”要求商业银行的法人总部对同业业务专营部门进行集中统一授权、专营部门不得转授权;法人总部对表内外同业业务进行集中统一授信;法人总部对交易对手进行集中统一的名单制管理。

四是明确商业银行专营部门制改革的工作任务。商业银行应于2014年9月底前实现全部同业业务的专营部门制;监管机构要按照职责分工推动商业银行专营部门制改革。

五是明确违规处罚要求。商业银行违反“银监办发140号文”规定开展同业业务的,监管机构将按照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进行查处。

三、“银监办发140号文”对专营部门制有哪些主要规定? 一是要求商业银行法人总部建立或指定专营部门负责经营同业业务,专营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和分支机构不得经营同业业务,已开展的存量同业业务到期结清;不得在金融交易市场单独立户,已开立账户的不得叙做业务,并在存量业务到期后立即销户。

二是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对不能通过电子化交易的同业业务,可以委托其他部门或分支机构代理部分操作性事项,但是同业业务专营部门需对交易对手、金额、期限、定价、合同进行逐笔审批,并集中进行会计处理,全权承担风险责任。三是对于商业银行作为管理人的特殊目的载体与该商业银行开展的同业业务,应按照代客与自营业务相分离的原则,在系统、人员、制度等方面严格保持独立性,避免利益输送等违规内部交易。

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 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

2014-05-16 16:29:42

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全面推进,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创新活跃、发展较快,在便利流动性管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经营行为,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在鼓励金融创新、维护金融机构自主经营的前提下,按照“堵邪路、开正门、强管理、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就规范同业业务经营行为、加强和改善同业业务内外部管理、推动开展规范的资产负债业务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十八条规范性意见。

《通知》逐项界定并规范了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投融资业务。要求金融机构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同业业务,应当按照各项交易的业务实质归入上述基本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同业业务实施分类管理。

《通知》强化了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内外部管理要求,规范了会计核算和资本计量要求,设置了同业业务期限和风险集中度要求,强调了加强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同时,《通知》为金融机构规范开展同业业务开了“正门”,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发展,积极参与银行间市场的同业存单业务试点,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标准化和透明度。

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符合国务院“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有利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促进同业业务健康发展,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利于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利于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强金融和经济体系的韧性;有利于落实信贷政策,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将加强协调配合,统一监管标准,依照法定职责,按照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加强对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促进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完)

附件: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创新活跃、发展较快,在便利流动性管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经营行为,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所称的同业业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业务,主要业务类型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融资业务和同业投资业务。

金融机构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同业业务,应当按照各项交易的业务实质归入上述基本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同业业务实施分类管理。

二、同业拆借业务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网络进行的无担保资金融通行为。

同业拆借应当遵循《同业拆借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7〕第3号发布)及有关办法相关规定。同业拆借相关款项在拆出和拆入资金会计科目核算,并在上述会计科目下单独设立二级科目进行管理核算。

三、同业存款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同业资金存入与存出业务,其中资金存入方仅为具有吸收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业务按照期限、业务关系和用途分为结算性同业存款和非结算性同业存款。同业存款相关款项在同业存放和存放同业会计科目核算。

同业借款是指现行法律法规赋予此项业务范围的金融机构开展的同业资金借出和借入业务。同业借款相关款项在拆出和拆入资金会计科目核算。

四、同业代付是指商业银行(受托方)接受金融机构(委托方)的委托向企业客户付款,委托方在约定还款日偿还代付款项本息的资金融通行为。受托方同业代付款项在拆出资金会计科目核算,委托方同业代付相关款项在贷款会计科目核算。

同业代付原则上仅适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跨境贸易结算。境内信用证、保理等贸易结算原则上应通过支付系统汇划款项或通过本行分支机构支付,委托方不得在同一市、县有分支机构的情况下委托当地其他金融机构代付,不得通过同业代付变相融资。

五、买入返售(卖出回购)是指两家金融机构之间按照协议约定先买入(卖出)金融资产,再按约定价格于到期日将该项金融资产返售(回购)的资金融通行为。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相关款项在买入返售(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会计科目核算。三方或以上交易对手之间的类似交易不得纳入买入返售或卖出回购业务管理和核算。

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应当为银行承兑汇票,债券、央票等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卖出回购方不得将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从资产负债表转出。

六、同业投资是指金融机构购买(或委托其他金融机构购买)同业金融资产(包括但不限于金融债、次级债等在银行间市场或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同业金融资产)或特定目的载体(包括但不限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投资计划、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公司及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保险业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等)的投资行为。

七、金融机构开展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和同业投资业务,不得接受和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八、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业务,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遵循协商自愿、诚信自律和风险自担原则,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确保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九、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业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用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确保各类同业业务及其交易环节能够及时、完整、真实、准确地在资产负债表内或表外记载和反映。

十、金融机构应当合理配置同业业务的资金来源及运用,将同业业务置于流动性管理框架之下,加强期限错配管理,控制好流动性风险。

十一、各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业务应当符合所属金融监管部门的规范要求。分支机构开展同业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本机构统一的同业业务授信管理政策,并将同业业务纳入全机构统一授信体系,由总部自上而下实施授权管理,不得办理无授信额度或超授信额度的同业业务。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同业业务的类型及其品种、定价、额度、不同类型金融资产标的以及分支机构的风控能力等进行区别授权,至少每年度对授权进行一次重新评估和核定。

十二、金融机构同业投资应严格风险审查和资金投向合规性审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根据所投资基础资产的性质,准确计量风险并计提相应资本与拨备。

十三、金融机构办理同业业务,应当合理审慎确定融资期限。其中,同业借款业务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年,其他同业融资业务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业务到期后不得展期。

十四、单家商业银行对单一金融机构法人的不含结算性同业存款的同业融出资金,扣除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后的净额,不得超过该银行一级资本的50%。其中,一级资本、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2年第1号发布)的有关要求计算。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省内二级法人社及村镇银行暂不执行。

十五、金融机构在规范发展同业业务的同时,应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发展,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积极参与银行间市场的同业存单业务试点,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标准化和透明度。

十六、特定目的载体之间以及特定目的载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业务,参照本通知执行。

十七、中国人民银行和各金融监管部门依照法定职责,全面加强对同业业务的监督检查,对业务结构复杂、风险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的金融机构加大现场检查和专项检查力度,对违规开展同业业务的金融机构依法进行处罚。

十八、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金融机构于通知发布之日前开展的同业业务,在业务存续期间内向中国人民银行和相关监管部门报告管理状况,业务到期后结清。

请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会同所在省(区、市)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将本通知联合转发至辖区内相关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 银 监 会 证 监 会 保 监 会 外 汇 局 2014年4月24日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

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

银监办发[2014]140号

各银监局,国家开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

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一些银行机构存在经营行为不规范、风险管控不到位的问题,不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银行业监管要求,不利于银行体系稳健运行。为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促进同业业务健康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同业业务。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借款、非结算性同业存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同业投资等业务类型。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

二、商业银行应具备与所开展同业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同业业务治理体系,由法人总部对同业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将同业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前中后台分设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确保同业业务经营活动依法合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商业银行开展同业业务实行专营部门制,由法人总部建立或指定专营部门负责经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和分支机构不得经营同业业务,已开展的存量同业业务到期后结清;不得在金融交易市场单独立户,已开立账户的不得叙做业务,并在存量业务到期后立即销户。

对于商业银行作为管理人的特殊目的载体与该商业银行开展的同业业务,应按照代客与自营业务相分离的原则,在系统、人员、制度等方面严格保持独立性,避免利益输送等违规内部交易。

四、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对同业拆借、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债券、同业存单等可以通过金融交易市场进行电子化交易的同业业务,不得委托其他部门或分支机构办理。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对不能通过金融交易市场进行电子化交易的同业业务,可以委托其他部门或分支机构代理市场营销和询价、项目发起和客户关系维护等操作性事项,但是同业业务专营部门需对交易对手、金额、期限、定价、合同进行逐笔审批,并负责集中进行会计处理,全权承担风险责任。

五、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同业业务授权管理体系,由法人总部对同业业务专营部门进行集中统一授权,同业业务专营部门不得进行转授权,不得办理未经授权或超授权的同业业务。

六、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同业业务授信管理政策,由法人总部对表内外同业业务进行集中统一授信,不得进行多头授信,不得办理无授信额度或超授信额度的同业业务。

七、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同业业务交易对手准入机制,由法人总部对交易对手进行集中统一的名单制管理,定期评估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动态调整交易对手名单。

八、商业银行应于2014年9月底前实现全部同业业务的专营部门制,并将改革方案和实施进展情况报送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

九、商业银行违反上述规定开展同业业务的,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将按照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进行查处。

十、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按照法人属地监管原则推动商业银行专营部门制改革。银监会相关监管部门负责推进银监会直接监管法人机构的改革,必要时各银监局参与配合。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负责推进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上级监管机构应加强工作指导。

2014年5月8日

(此件发至辖内银监分局和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

第二篇:银保监办发〔2018〕21号及解读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 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跨省票据业务的通知

银保监办发〔2018〕21号

各银监局,各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外资银行:

为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票据业务,有效防范风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现就跨省票据业务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所称跨省票据业务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为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外地区注册的企业办理的票据承兑、贴现等授信类业务,以及与营业场所在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外地区的交易主体之间开展的票据转贴现、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交易类业务。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严格落实《关于加强票据业务监管 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银发〔2016〕126号)、《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银监办发〔2015〕203号)和《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等监管要求,加强对票据承兑、贴现的授信管理,票据转贴现和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交易对手管理、同业结算账户管理等重要环节的风险控制。持续加强员工行为管理,严禁员工参与各类票据中介和资金掮客活动。着力培育合规经营文化,提高管理层和员工合规意识,树立审慎经营理念。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尽快接入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和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票据交易系统,不断提高电子票据在转贴现、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票据交易业务中的占比。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通过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和中国票据交易系统等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开展跨省电子票据和纸质票据电子化转贴现、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交易。

本通知印发前已开展跨省纸质票据转贴现、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的,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6个月内,可继续开展相关业务,但应逐步压降业务规模;自本通知印发之日6个月后,应停止开展相关业务,存量业务在合同到期后自然终止。

四、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审慎开展跨省票据承兑、贴现业务,业务开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应与其跨省授信管理能力相适应。拟开展或已开展相关业务的,应建立包括票据承兑、贴现等授信方式的异地授信内部管理制度;应实行严格的授权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法人总部根据本机构相关业务管理规定、分支机构风险管控能力、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目标客户类别等实施差异化授权;应建立分支机构之间的协同与控制机制,避免出现内部竞争,在客户所在地设有分支机构的,票据承兑、贴现原则上应由当地分支机构办理,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开展与供应链相关的上述业务除外。

五、各级监管部门应密切监测银行业金融机构跨省票据业务,发现大额往来和异常波动等情况应及时提示风险;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跨省票据业务的现场检查。针对日常监管和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办理业务、不当交易和套利等各类票据业务问题,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整改,严肃问责,健全内控,堵塞漏洞。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应依法依规从严从重处罚。

2018年5月2日

(此件发至银监分局和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

附:

1.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跨省票据业务的通知》

http://

2.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跨省票据业务的通知》答记者问

http://

第三篇:《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银监办发﹝2010﹞114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的通知

银监办发[2010]114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

为加强商业银行数据中心风险管理,保障数据中心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加强灾难恢复管理,提高业务连续性水平,现将《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

二0一0年四月二十日

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

(三)应配备不间断电源、应急发电设施等以满足信息技术设备连续运行的要求。

(四)通信线路、供电、机房专用空调等基础设施应具备冗余能力,进行冗余配置,消除单点隐患。

(五)机房区域应采用气体消防和自动消防预警系统,内部通道设置、装饰材料等应满足消防要求,并通过消防验收。

(六)应采取防雷接地、防磁、防水、防盗、防鼠虫害等保护措施。

(七)应采用环保节能技术,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八)应集中监控重要信息系统和通信网络运行状态。采用监控管理工具,实时监控重要信息系统和通信网络的运行状况,通过监测、采集、分析和调优,提升生产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可用性。监控记录应满足故障定位、诊断及事后审计等要求。

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灾难亭件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程度,亭件起因、应急处置措施、灾难恢复实施情况和结果、回切方案。

(五)组织架构,包括部门设置与岗位职责、人员配备、主要负责人名单等。

(六)管理制度和规范清单及相关说明,包括运行管理流程、安全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和规范(含应急恢复策略、信息系统备份和恢复方案、应急管理流程及预案、应急演练及培训计划等)、灾难恢复预案。

(七)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要求提供的其它文件和资料。

三、数据中心重大变更报告材料目录

(一)变更说明,包括变更原因、目的、内容、时间和影响范围等。

(二)变更方案,包括变更准备、变更计划和步骤、变更应急和回退措施。

(三)风险评估报告,包括风险分析,控制措施、变更有效性评估。

(四)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要求提供的其它文件和资料。

四、报告材料格式要求

数据中心规划、设立及重大变更报告材料应向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送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档。

第四篇:舟银监办发〔2014〕22理财、同业业务自查要点

附件1:

理财、同业业务自查要点

一、理财业务自查要点

(一)内控管理总体要求。理财业务组织结构是否清晰,产品设计、销售、客户评估、资金运作等环节是否有明确的归属部门,职责是否明确;特别是今年以来,是否单独建立理财业务组织体系、归口一个专营部门;是否建立单独的业务管理与监管体系,实施单独建账管理,强化全业务流程监管。是否按照监管要求及时更新完善理财业务制度;产品开发程序是否合规;业务发展规模及风险状况;是否根据理财计划及产品特性设定和执行相应的风险限额管理指标,是否依据产品类别开展风险评估;是否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计提资本和拨备;针对每期产品是否制定具体的风险管控措施;是否对各级分支机构进行合规有效的授权并得到严格执行;是否按照银行监管要求及时核准报批或报告理财新业务情况;是否实行理财投资合作机构名单制管理并按规定于业务开办前报告监管部门;理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是否到位。

(二)理财产品设计与开发。理财产品开发流程是否规范;是否制定产品定价与风险评级政策,预期收益率测算是否完整规范,风险评级操作是否科学、与客户承受能力评估是否匹配;

(三)理财产品销售管理。理财业务销售人员、销售文本管理规范性,是否落实“四个严禁”,即严禁未经授权销售产品、严禁销售私募股权基金产品、严禁误导消费者购买和严禁销售超过风险能力的产品;相关信息系统是否与中债公司开发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登录系统顺利实现对接;所销售的理财产品是否均已通过理财系统进行电子化报告;所有代销理财产品,是否通过专门的销售系统出单;代销产品合作机构和产品是否符合准入要求,是否进行风险评估,是否在授权范围内与相关机构进行合作;代销代理其他机构发行的产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时,是否由总行审核批准;是否严格遵循理财产品销售金额起点规定;是否建立客户适合度评估制度,客户分层、风险评估及其管理是否到位;理财产品的募集期、起始期和清算期运作是否规范,与披露信息是否吻合,是否存在无故延长期限、变相留存客户资金的情况。

(四)理财产品资金运用和投资管理。理财资金与自有资金是否进行严格分离;理财资金投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完善,基础资产审批、内部资产配臵等投资活动的内部审批程序是否规范;投资组合和风险分散是否合理,理财资金用于投资高风险金融产品、信托贷款、信托计划、票据资产、境外市场、股权类资产以及购买信托受益权的合规性,是否用于发放委托贷款或支持政府公益性项目,有无购买本银行贷款或存在银行间互相购买理财产品相互搭桥消减信贷规 模情况(上述投资运作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总行、异地分行或他行间接运作的对接本行表内资产情况);是否存在承担受托人、委托人双重身份发放委托贷款的行为;理财资金池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做到单只产品和基础资产的清晰对应,每个理财产品是否单独建立投资明细账,相应的投资资产是否单独管理、单独核算;今年以来是否做到不开展理财资金池业务,切实做到资金来源与运用一一对应。存续期内理财资金的划拨和使用是否规范,托管账户是否发生非正常的资金划转;基础资产的后续管理是否到位,相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是否得到监测,有无及时开展风险报告,风险缓释措施是否有效。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是否均能做到不超过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规定,是否存在比例超限仍新增投资问题。

(五)理财产品收益核算与兑付。是否真实开展投资收益核算与兑付,产品实际成本与收益测算是否规范,实际收益率测算模型设臵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未核算而直接按照预期收益率兑付理财产品情况;对理财资金运作形成的盈利资金有无明确的财务监督制度;银行是否为理财产品兑付提供了“隐形担保”;是否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融资提供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

(六)理财产品流动性管理。理财产品流动性管理基本状况,关注滚动发售、循环兑付的开放式理财产品风险控制 措施的完备性和合规性。

(七)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产品宣传中的风险揭示及投资范围、比例等信息披露是否充分,理财产品存续期间及终止时的信息披露是否规范;能否向理财产品投资人充分披露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情况(含代理总行发售的),包括融资客户和项目名称、剩余融资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结构等;投资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发生变更或风险状况发生实质性变化的,能否做到在5日内向投资人披露。

二、同业业务自查要点

(一)内控管理总体要求。被查机构是否针对各类同业业务制定了业务政策、制度和程序,并定期对其进行评价、检讨和修订;是否明确专业委员会或相关部门履行业务风险管理职能;各业务部门设臵是否遵循了必要的分离原则;岗位之间是否存在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是否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授权和转授权;是否存在超出授权范围的交易;限额管理情况如何;是否设定交易对手或投资对象的授信额度和期限;业务记账方法和会计科目的使用是否正确,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对账是否及时、全面;后台结算部门如何对前台交易进行监督;是否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根据业务实质和实际承担风险情况纳入表内或表外核算。是否存在通过少计或不计加权风险资产以降低资本要求的行为;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政策和程序是否完善、有效;是否建立了完整的现金流测算和分析框架,有效计量、监测和控制现金 流缺口;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是否有效;是否建立了有效的业务操作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并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

(二)传统同业业务。包括存放类、拆借类、债券投资(回购)以及机构一对

一、业务单纯、非投资性的票据转贴现和信贷资产转让等业务。

1.同业存放/存放同业。有无存放于非金融机构款项和非金融机构的存放款项;资金用途是否合规;是否存在私下协议,将款项存放同业进行违规经营;是否在存放同业款项中核算贷款、投资、拆借等款项,有无账外存放同业;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准确;是否建立科学的资金价格管理机制,是否存在虚增、隐藏、截留存放同业款项利息收入的情况;是否将同业存款(变相)放一般性存款核算。

2.同业拆出/同业拆入。是否建立科学的资金价格管理机制,是否拆新还旧,是否存在利率异常的交易;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准确;是否为规避监管,将拆入资金纳入同业存放科目核算,或将拆入资金与拆出资金轧差核算反映,或私设会计科目核算;资金用途是否合规,是否存在假拆出真投资、假拆出真贷款,或利用拆出资金进行其他违规经营的情况;是否存在账外拆放;是否存在场外交易。

3.债券投资/回购。债券投资/回购业务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状况如何;是否将银行账户与交易账户相分离,期内是否存在重分类;持有到期和可 供出售债券实际利率和利息调整金额是否准确;相关债券信用等级是否均经适当评估、及时备案并定期更新;是否针对回购交易对手的资信状况进行调查并定期更新;是否存在同一交易对手相同金额的连续逆回购交易,交易的真实性如何;是否存在网下回购交易,是否存在实际交割日期早于协议签署日期的情况;债券投资的损益确认、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准确。

4.票据转贴现。转贴现业务运作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将票据业务异化为规避监管、腾挪规模的情况:是否存在借助相关“通道”,通过转贴将资产腾挪至“同业往来”科目的情况(如“卖断+买入返售+买断”模式、“卖断+买断”附加交易对手以“卖出回购”交易从他行搭桥融入资金模式),是否存在发行票据类理财产品将已卖断的票据资产进行回购,达到票据资产“表外化”的情况。

5.信贷资产转让。正常类信贷资产的转让是否严格遵守真实性、整体性和洁净转让原则;转让双方账务处理是否衔接一致,监管指标调整是否及时;是否存在使用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等行为。

(三)新兴同业业务。包括同业代付、银信合作、他行理财产品投资或买入返售以及各类类信贷同业业务。

1.同业代付。是否具有真实、合法的贸易背景,委托行是否承担主要审查责任,会计处理是否符合监管规定;是否体现真实“受托支付”,由委托行真实委托代付行向借款人的 交易对手直接支付款项;代付行是否对同业代付业务的合作银行采取名单制管理,并将代付同业款项与无指定用途的一般性同业拆借区别管理;是否存在交易对手资金回流并用于滚动开证等不合规的用途等问题。

2.银信合作业务。是否存在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投资于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投资于权益类金融产品或具备权益类特征的金融产品的,投资者是否符合相关条件要求;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中,产品期限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开放式的信托产品;银信业务转表情况是否符合监管要求,并按照固定比例予以压缩。

3.他行理财产品投资或买入返售业务。是否纳入对同业机构的统一授信管理,并根据风险承担主体的不同进行区别授信;是否了解所购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和各类资产比例,评价产品风险;对非保本型理财产品,银行对自身能够承担风险是否有所评估,是否存在商业银行之间互相购买理财产品相互搭桥消减信贷规模等情况;是否持续跟踪理财产品的资金运作情况及风险暴露情况;各环节合同、协议是否合法有效,基本要素是否齐备。

4.类信贷同业业务。

(1)授信管理。是否纳入对同业机构的统一授信管理;如融资客户为本行客户,是否纳入融资客户统一授信管理;集团客户是否纳入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统一授信管理(准入、审批等)标准是否低于信贷类资产。(2)审查与审批。是否按照相关信贷审批程序,在客户授信额度内合理确定融资金额和期限。对于类固定资产贷款:是否认真审核项目合规性,包括项目的投资主体资格和经营资质,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土地、环保等相关政策,是否符合国家有关项目资本金的规定,是否履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合法管理程序;是否对融资项目技术和财务可行性,对项目现金流、贷款期限、还本付息方式进行认真测算。对于类流动资金贷款:是否根据借款人生产经营的规模和周期特点,合理设定融资期限及金额,是否合理测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审慎确定融资企业的流动资金授信总额及具体贷款额度。

(3)担保措施和后续管理。是否要求同业、融资企业提供有效担保防范信用风险。是否落实后续管理责任单位(部门)及责任人,是否按约定用途使用资金,是否收集了相关凭证,是否存在资金流向与协议约定不一致、不合规的情况;有无存在抽屉协议;对业务的风险预警与监控措施如何;如已出现信用风险,应对措施如何。

(4)资金来源和资本管理。此类业务资金来源有哪些,银行通过哪些措施保持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期限匹配。是否按业务实质占用资本,计提拨备,资产风险权重计算是否合理。

备注:1.类信贷同业业务是指银行用自有资金或从同业等其他渠道获取资金,以债权投资或权益投资方式为本行或他行对公客户(项目)提供融资的同业业务。2.融资类理财业务是指银行通过向零售或公司客户募集资金,以债权投资或权益投资等方式为本行或他行对公客户(项目)提供融资的理财类业务,与类信贷同业业务的资金投向相同,资金来源不同。附件2:

理财、同业业务自查问卷

第一部分 理财业务

(一)总体情况。

1.2013年以来你行理财产品业务开展的总体情况(至少涵盖2013年全年及年末本行自营、代理总行发售的标准类和非标类数据);非标资产运作比例是否达到监管要求?

2.目前理财业务合作机构有哪些?简要描述各业务类型、合作模式及业务开展情况。

3.理财业务管理架构如何?分别说明对公对私理财产品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及对应产品系列。

4.2013年行内适用的关于理财业务的制度有哪些(请列表说明,并标明文号,监管文件除外)?

5.理财业务的授权管理如何?执行是否到位? 6.理财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如何,能否全面、准确、及时反映全行理财业务开展情况?

7.针对理财计划及产品特性,你行设定和执行了怎样的风险限额管理指标?

8.对理财业务的操作风险控制主要有哪些措施和手段? 9.理财业务的资本和拨备计提情况?

(二)理财产品设计、开发与投资管理。

1.请描述理财产品从产品开发、募集资金、资金投向、产品托管等环节的相关流程(可用图表说明,应涵盖全行目前运作的各业务类型)。

2.制度规定产品定价方式如何,具体操作上是否严格遵循?

3.理财业务风险评级政策如何,操作是否科学,与客户承受能力评估是否匹配?

4.你行建立了怎样的理财资金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5.理财资金与自有资金是否分离?理财资金有无用于发放委托贷款或支持政府公益性项目(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总行、异地分行或他行间接运作的对接本行表内资产情况)?

6.是否存在承担受托人、委托人双重身份发放委托贷款的行为?

7.你分行是否有理财资金池?资金池管理情况如何?今年以来是否及时停止开展资金池业务,切实做到资金来源与运用一一对应?

8.结构性理财产品、资产组合类理财产品、衍生金融产品等投资对象较为复杂的产品是否存在真实的交易对手?

(三)理财产品销售管理。

1.你行落实“四个严禁”(即严禁未经授权销售产品、严 禁销售私募股权基金产品、严禁误导消费者购买和严禁销售超过风险能力的产品)情况如何?

2.代销产品合作机构和产品是否符合准入要求? 3.代销代理其他机构发行的产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时,是否由总行审核批准?

4.是否建立客户适合度评估制度,客户分层、风险评估及其管理是否到位?

5.理财产品的募集期、起始期和清算期运作是否规范,与信息披露是否吻合,是否存在无故延长期限、变相留存客户资金的情况?

(四)理财产品的核算与兑付。

1.理财业务涉及的具体核算会计科目有哪些? 2.理财业务涉及的收费名目有哪些?并详细说明对应入账科目(明细子科目)、收费标准以及各科目收费情况。

3.是否为理财产品兑付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

4.有无通过内部转移价格、变相补贴等方式实现收益?

填报部门:

联系人:

填报日期:

联系电话:

第二部分 同业业务

(一)总体情况。

1.概述2013年以来你行同业业务开展情况,各同业业务品种及规模(全年及年末数据,并提供各类品种的业务台账);

2.同业业务管理架构如何,涉及哪几个管理部门? 3.同业业务对应的具体核算会计科目有哪些?详述收费名目、对应入账科目(明细子科目)、收费标准以及各科目收费情况;

4.2013年行内适用的关于同业业务的制度有哪些(请列表说明,并标明文号,监管文件除外)?

5.你行是否将所有同业业务纳入对同业机构的统一授信管理?

6.同业业务授权情况如何?

7.目前行内信息系统能否全面、准确、及时反映全行同业业务开展情况?

8.是否按同业业务的实质占用资本、计提拨备,资产风险权重计算是否合理?

(二)同业代付。

1.是否进行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

2.是否对同业代付业务的合作银行采取名单制管理? 3.是否将代付同业款项全额纳入对同业机构的统一授信管理?

(三)票据转贴现。

1.你行对同业授信的管理情况,相关交易是否在同业授信额度之内?

2.是否存在票据资产回购情况?

3.是否存在任何显性或隐性的回购条件?

(四)银信合作业务。

1.投资于权益类金融产品或具备权益类特征的金融产品的,投资者是否符合相关条件要求?

2.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中,产品期限是否符合规定? 3.是否存在开放式的信托产品?

4.银信业务转表情况是否符合监管要求,并按照固定比例予以压缩?

(五)他行理财产品投资或买入返售业务。

1.是否了解所购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各类资产比例,明晰产品风险?

2.对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你行对自身能够承担风险是否有所评估?

3.是否持续跟踪理财产品的资金运作情况及风险暴露情况?

(六)类信贷同业业务。1.简述你行开展的各类类信贷同业业务的流程(包括银银、银证、银基、银保、银信、银租等机构的合作业务)。

2.类信贷同业业务融资客户为本行客户的,是否纳入统一授信管理?授信管理标准有无低于信贷类资产?

3.对类信贷同业业务的审查、审批管理如何?程序是否合规?

4.类信贷同业业务是否落实后续管理责任部门?有无存在抽屉协议?

5.对业务的风险预警与监控措施如何?

6.是否存在“增信类”同业业务(即:业务的基础资产为本行信贷客户,但在业务链条中并未体现,而实际也承担了相应信用风险的业务)?

填报部门:

联系人:

填报日期:

联系电话:

第五篇: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银监发2006-51号

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

银监发[2006]第51号2006年6月27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健全内部审计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可参照执行本指引。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风险状况、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发展。

第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保证国家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监管部门规章的贯彻执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框架内,促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运营,增加价值。

第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独立于经营管理,以风险为导向,确保客观公正。

第六条 中国银监会依据本指引检查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

第二章 机构和人员

第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负责建立和维护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没有设立董事会的,由高级管理层负责履行有关职责。董事会应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成员不少于3人,多数成员应是非执行董事。审计委员会主席应由独立董事担任。没有设立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组成及委员会负责人由高级管理层确定。

第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审计全系统经营管理行为的内部审计部门,可设立一名首席审计官负责全系统的审计工作。首席审计官由董事会任命并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核准范围,首席审计官岗位变动要事前向中国银监会报告。

第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审计预算、人员薪酬、主要负责人任免由董事会或其专门委员会决定。内部审计人员薪酬不低于本机构其他部门同职级人员平均水平。

第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原则上按员工总人数的1%配备,并建立内部岗位轮换制。

第十一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从业资格:

(一)专业水平。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掌握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熟悉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及内部控制制度。

(二)从业经验。内部审计人员至少应具备两年以上金融从业经验;审计项目负责人员至少应具有三年以上审计工作经验,或六年以上金融从业经验。

(三)道德准则。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正直、客观、廉洁、公正的职业操守,且从事金融业务以来无不良记录。

第三章 职责

第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以制度形式明确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首席审计官和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职责。

第十三条 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负责批准内部审计章程、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工作计划等,为独立、客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必要保障,并对审计工作情况进行考核监督。

第十四条 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根据董事会授权组织指导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并可视需要邀请高级管理层人员列席。

第十五条 首席审计官负责组织实施内部审计章程、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工作计划,做好协调工作,及时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主要负责人报告审计工作情况,并对内部审计的整体质量负责。

第十六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对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负责,制定内部审计程序,评价风险状况和管理情况,落实审计工作计划,开展后续审计,监督整改情况,对审计项目质量负责,做好档案管理。

第十七条 内部审计事项主要包括:

(一)经营管理的合规性及合规部门工作情况。

(二)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三)风险状况及风险识别、计量、监控程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四)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开发运行和管理维护的情况。

(五)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与风险相关的资本评估系统情况。

(七)机构运营绩效和管理人员履职情况等。

第四章 权限

第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以制度形式明确赋予内部审计部门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

第十九条 内部审计部门有权列席或参加与内部审计部门职责有关的会议。

第二十条 内部审计部门有权及时、全面了解经营管理信息,并就有关问题向审计对象和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质询、取证。

第二十一条 内部审计部门认为必要时有权向董事会直接汇报审计发现。

第二十二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具有处理建议权和必要的处罚权。

第二十三条 内部审计部门对拒绝接受或不配合内部审计、拒绝提供或提供虚假资料、打击报复或陷害审计人员的,有权向上级报告,要求及时予以制止并做出处理。

第五章 质量控制

第二十四条 内部审计部门可就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有关问题提供咨询服务,但不应直接参与或负责内部控制设计和经营管理决策与执行。

第二十五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审计频率和程度应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性质、复杂程度、风险状况和管理水平相一致。对每一营业机构的风险评估每年至少一次,审计每两年至少一次。第二十六条 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实施审计项目,并定期进行自我评估。

第二十七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回避制度,确保内部审计的客观性。

第二十八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后续培训制度,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等执业资格,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第二十九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建立完善非现场内部审计监测体系及内部审计操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

第三十条 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经董事会批准后,可将部分内部审计项目外包,但需事先对外包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和专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估。

第三十一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审计复议制度,对审计对象提出异议的审计结论,由作出审计结论的审计机构的上级机构进行复议。

第三十二条 董事会可聘请外部机构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尽职情况进行评价,并保证外部检查人员独立于评价对象、具备专业胜任能力以及与评价对象没有利益冲突。

第六章 报告制度

第三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与垂直管理体系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报告制度和报告线路。

第三十四条 审计委员会应按季度向董事会报告审计工作情况,并通报高级管理层和监事会。

第三十五条 首席审计官和内部审计部门应按季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主要负责人报告审计工作情况。每年至少一次向董事会提交包括履职情况、审计发现和建议等内容的审计工作报告。

第三十六条 首席审计官和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事项结束后,应及时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主要负责人报送包括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结论、审计决定、审计建议、审计对象反馈意见等内容的项目审计报告。

第三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与中国银监会的沟通和报告制度。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就重大审计发现及时向中国银监会报告。内部审计部门应就以下事项向中国银监会或中国银监会派出机构报告:

(一)向董事会提交的全面审计工作报告。

(二)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异地审计的,应同时将审计报告抄报审计对象所在地的中国银监会派出机构。

(三)内部审计部门发现重大问题并报告董事会后,在问题未得到认真查处整改的情况下,应直接向中国银监会报告相关情况。

(四)外部中介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计报告。

(五)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要求报告的其他事项。

第七章 考核与问责

第三十八条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内部审计成果得以充分利用。高级管理层对未按要求进行整改的问题,应督促整改,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承担未对审计发现采取纠正措施所产生的责任和风险。

第三十九条 董事会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内部审计相关各方的尽职、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建立内部审计工作问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免责的认定标准和程序。

第四十条 董事会应对具有以下情节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追究责任:

(一)未执行审计方案、程序和方法导致重大问题未能被发现。

(二)对审计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者未如实反映。

(三)审计结论与事实严重不符。

(四)对审计发现问题查处整改工作跟踪不力。

(五)未按要求执行保密制度。

(六)其他有损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益或声誉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经检查监督和责任认定,有充分证据表明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指引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制度勤勉尽职地履行了职责,并及时报告了审查出的问题,在审计对象相关问题暴露时,可视情况免除或部分免除内部审计部门和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本指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中国银监会备案。

第四十三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解释。第四十四条 本指引自二○○六年七月一日实施。

下载同业监管-银发〔2014〕127号及银监办发〔2014〕140号正文及解读(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同业监管-银发〔2014〕127号及银监办发〔2014〕140号正文及解读(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