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重要思想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 关于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重要思想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三个区分开来” 重要思想,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广大干部积极作为、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根据中央纪委驻国资委纪检组《关于中央企业纪检工作贯彻落实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重要思想的指导意见》(驻国资纪发〔2016〕39号)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容错纠错是指对单位和个人在推动发展、改革创新、维护稳定过程中,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偏差失误,但不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勤勉尽责、未谋取私利的,不作负面评价,及时纠错改正,免除相关责任或从轻减轻处理。
第三条 实施容错纠错,必须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重要思想,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实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第四条 容错纠错工作实行一事一议,坚持依纪依法、坚守底线,区别对待、宽严相济,旨在鼓励改革创新、支持干事创业、及时预防纠错。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总部部门、事业部和各子企业、单位(以下简称“企业”)及全体党员干部。非中共党员的容错纠错参考本办法执行。
第六条 容错纠错的实施主体为公司党委、纪委和各企业党委、纪委。
第二章 工作原则
第七条 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重要思想,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支持实干、鼓励创新。坚持保护改革者、支持担当者的鲜明导向,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良好氛围,让党员干部卸下思想包袱、放开手脚干事,鼓励各企业研究制定符合“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符合工作实际的创新思路和改革举措。
(二)把握政策、区别对待。坚持“七看”标准,合理划定容错界限:
一看初衷,是出以公心还是源于私利,是为了公司整体利益及企业和职工合法利益,还是为本人、他人或者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
二看节点,是在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尚未明令禁止前实施,还是明令禁止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三看方向,是符合中央、国资委和公司决策部署,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四看程序,是履行程序还是破坏规则,是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等程序,还是利用职权独断专行、搞暗箱操作;
五看缘由,是无心过失还是有心之过,是遵守党纪和法律前提下的工作失误还是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是因不可抗力因素或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失误或失败,还是主观故意、失职渎职、贪污腐败; 六看后果,是轻微负面影响,还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严重危害;
七看处置,是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消除影响或挽回损失,还是掩盖过失、知错不改。
(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坚持辩证历史地看待和处理改革发展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尊重企业发展历史,综合考虑问题发生的背景原因、动机目的、政策依据、性质后果等方面因素,认真甄别、准确研判、妥善处置,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执纪效果的统一。
(四)严守底线、精准量纪。严守党纪“高压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正确辨别失误过失与违纪违法的情形,在支持和保护改革创新的同时,坚决惩治借改革创新之名徇私舞弊、贪污受贿、利益输送以及严重侵害职工群众利益等行为,坚决杜绝保护变庇护、宽容变纵容,保持监督执纪严、紧、硬。
第三章 容错适用条件和范围
第八条 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建立容错机制,容错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法律法规和纪律没有明令禁止,或法律法规虽没有明确规定,但符合公司和公司党委决策部署精神的。
(二)经过民主决策程序,不是个人专断、一意孤行的。
(三)遵守廉洁从业规定,没有为自己、他人或其他组织谋取不当利益的。
(四)没有与其他组织或个人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利益的。
(五)主动纠错,及时挽回损失或消除不良影响的。
(六)未直接造成重大及以上安全质量责任事故和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责任事故,或未引发严重群体上访事件的。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研究认定可以容错免责或减轻责任:
(一)在决策中严格执行了民主决策程序、“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等规定,充分评估和积极防控决策风险,进行探索性试验而出现失误的。
(二)在处置突发事件或执行其他急难险重任务中,出于担当尽责,紧急情况下临机决断,事后及时向企业党组织报告并按程序予以追认的。
(三)为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严格执行决策程序,在体制机制等改革创新中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但由于缺乏经验未达到预期效果或造成损失的。
(四)在依纪依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过程中,因经验不足工作出现偏差,尚未造成严重影响的。
(五)因国家宏观政策等影响,企业改制重组、产权转让、产业升级、资本运营等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的。
(六)因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政策变化,致使企业项目投资等重大事项未实现预期效果或造成损失的。
(七)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抢占市场先机,但受市场因素变化等影响,导致对行业和市场研判出现偏差,未达到预期效果或造成损失的。
(八)境外投资由于受所在地法律不完备、法律环境复杂、政治风险不可控等原因,虽然经过努力仍出现法律诉讼或造成损失,其中无主观故意且不涉及个人违纪违法行为的。
(九)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过程中,出现失误的。
(十)在化解矛盾焦点、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和干部职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中,因勇于破除障碍、触及固有利益,造成一定损失或引发信访问题,或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采取临时性措施有瑕疵,但事后补正并及时向企业党组织报告的。
(十一)根据有关规定可以适用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 对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办法以及公司有关规定等明确追究责任的情形,不属于容错范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适用容错机制:
(一)从事非法或明显超出经营范围的经营投资活动。
(二)违反程序决策或个人决定重大事项。
(三)超越权限擅自作出决策,或应报告、报备而隐瞒不报乱作为。
(四)违反信息公开制度暗箱操作或不听取不同意见一意孤行。
(五)在企业改革和经营投资活动中,存在关联交易不报告、不回避。
(六)假公济私,利用职权或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或为特定关系人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七)有法不依、有规不行,明知故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者明显损害职工群众合法利益。
(八)不作为,放任国有资产损失或职工群众利益受损。
(九)作出违背常识常理的经营管理行为。
(十)个人违反法律、纪律和党内规矩的行为。
第四章 容错工作程序
第十一条 对于单位或个人认为符合“三个区分开来”情形、要求免予责任追究或者从轻减轻处理的,应严格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单位或者个人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经党组织研究后,由纪检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办理。个人写出书面申请的,所在单位党组织要出具明确意见。
(二)核实。纪检组织受理申请后,报分管纪检工作的领导批准。对符合容错情形的,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调查核实,广泛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充分听取有关单位或个人的意见,认真开展调查核实,全面、客观、准确地作出认定,形成调查报告。
(三)决定。纪检组织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报同级党组织研究,作出处理决定。
(四)反馈。纪检组织及时向申请单位或个人反馈处理决定,并送达有关部门,作为领导干部廉洁评价、提拔交流、年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
第十二条 对于认定不符合容错情形的,纪检组织应当及时给予解释答复,并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公司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五章 容错结果运用
第十三条 经认定予以容错免责的,对容错的单位或个人,在以下方面不受影响:
(一)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
(二)干部提拔任用、职级职称晋升。
(三)干部年度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奖金发放。
(四)党代表、职工代表和后备干部资格。
第十四条 经认定不能容错免责,但可以容错减责的,酌情从轻、减轻处分或组织处理。
第六章 纠错工作程序和方法
第十五条 建立纠错机制,对符合容错情形,存在过错或失误的单位或个人,应当采取以下程序实施纠错:
(一)启动纠错。党组织在作出容错决定的同时,一并作出启动纠错程序的决定。
(二)发送通知。纪检组织向纠错对象发送纠错通知书,说明纠错事由,提出纠错要求,责成纠错对象限期提出书面整改措施。
(三)督促整改。采取适当方式,跟踪了解纠错对象的整改情况,督促其限期改正。对整改不力、不良影响继续蔓延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等组织处理,并责令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四)完善制度。在督促纠错对象整改的同时,督促有关企业和部门认真分析原因,深刻吸取教训,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堵塞漏洞。
第十六条 建立澄清机制,对所反映问题失实或受到诬告的单位或个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澄清:
(一)对受到诬告、错告的单位和个人,可以通过谈心、召开会议和通报等方式,及时澄清事实,消除负面影响。
(二)对恶意中伤诬陷、干扰改革创新或持续无理上访造成恶劣影响的,坚决查处,依纪依规追究责任。
第七章 组织领导
第十七条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责任体系,确保容错纠错工作取得实效。
(一)各企业党委要切实担负起容错纠错的主体责任,将其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推动工作的重要举措,一级对一级负责,上级为下级担当,有序推动落实。
(二)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应当把握政策界限,将“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落实到执纪审查工作中,树立正确执纪导向,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符合容错情形的干部及时容错,对反映问题失实或受到诬告的干部及时澄清是非,对必须纠错的干部要抓早抓小、坚决纠错。
(三)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对符合容错情形的干部要及时予以容错,客观评价、宽容理解、大胆任用。
(四)各级宣传部门应当统筹运用各类媒体资源,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树立积极作为、敢于担当的正面典型,通报不担当、不作为、不敢为的反面案例,形成鼓励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五)公司和各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结合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业务的需要,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完善制度、创新制度,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做到规章制度明、政策界限清。
第八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若党内法规、法律法规和上级对容错纠错有其他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公司纪委负责解释。
第二篇:关于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思考
关于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思考
提纲
一、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是新时代的必然工作要求
(一)是鼓励引导党员干部担当尽责的必要举措
(二)是及时纠正党员干部失误错误的必要途径
(三)是对管理制度体系的必要优化
二、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整体氛围尚未形成(二)操作依据不够完备
(三)主体责任有待加强
三、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提升制度建设
(二)提升可操作性
(三)提升有效性
正文: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但是,容错并非宽容一切错误和失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强调:“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牟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应“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容错纠错机制是宽容干部失误错误,鼓励干部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其核心意涵是:依法依规对于干部在履职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特定类型的失误错误予以宽容,免于或从轻问责,并对失误错误进行纠正的一种机制。容错纠错机制不是搞纪律“松绑”,更不是违法乱纪的“挡箭牌”,而是要以“三个区分开来”作为根本遵循,依法依规鼓励担当作为、宽容特定失误、及时纠正错误。
当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步入攻坚区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遇到了多方面的阻力、障碍以及其他难以预料的难题和挫折。可以说,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干部消极应对改革的现象,“不干不出错、越干错越多”“
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的心态日益凸显,“懒政、怠政、为官不为”等现象已经成为推进改革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也让群众深恶痛绝。另外,一些干部大胆改革、进行创新,在改革实践中的新思想、新做法,会冲击旧的发展模式、旧的思维方式,触动某些人的利益,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甚至引起一些人的恐慌、质疑、愤恨。特别是一旦改革者在实践中出现失误,犯一些错误,就可能招致别有用心的人大做文章。因此,如何从制度机制上调动各级干部抓改革、促改革的积极性,争做改革的促进派,成为推动全面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落实
“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势在必行。
一、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是新时代的必然工作要求
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作为针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公职人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政府治理现代化和适应新时代工作的必由之路。在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一)是鼓励引导党员干部担当尽责的必要举措
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为官不为”“庸政懒政怠政”现象屡见不鲜,少数党员干部出于“有限理性”的本能在严格的问责制度下更多选择了“趋利避害”的自保,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是针对当前广大干部中普遍存在的对于“如果做错就得担责”行为逻辑的破除,从激励的源头出发,首先消除干部“只要做就有可能出错”的顾虑,明确并不是所有的“错”都必须担责,也不是所有担责行为都会直接或者最终导致晋升的终结;其次积
极解决或提醒干部工作生活中的“小错”,防止其成为“大错”,进一步减小干部积极作为的阻力,激发其敢于作为的主动性。
(二)是及时纠正党员干部失误错误的必要途径
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时刻面临着来自上级部门、辖区民众、媒体舆论等多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的工作量,愈发繁杂琐碎的工作内容,以及日益全面且细化的问责条款,这些都使得党员干部在履职过程中有着越来越高“犯错”的可能。而且越是积极担当作为,敢于履职尽责的党员干部,其出现失误错误的几率通常也越高。当党员干部出现失误错误时,如果纪律法规制度框架内缺乏必要的容错纠错渠道,那么即便当事党员干部犯了一些于情有原、于法可容的错误,也无法及时纠正其所犯的过失,进而使得相关失误错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难以得到消除。
正因如此,为了确保各项改革发展稳定事业的平稳推进,承受更小的探索风险,就必须尽快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进而在法规制度层面为正当合理的容错纠错行为提供依据,在秉持“容纠并举、有错必纠”原则的基础上,使得相当一部分于情有原、于法可容的失误错误能够更为及时地得到制止和纠正。
(三)是对管理制度体系的必要优化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常常面临着工作内容繁杂琐碎、软硬件条件不足、乡土人际关系复杂、服务对象素质参差不齐等诸多困难,因而极易出现各种失误错误。与此同时,随着问责条款的逐渐细化,甚至出现了机械化问责、泛滥化问责等问题。还有一些问责条款由于出台时间较早,已经难以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亦或者新出台的问责条款主要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而制定。对党员干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情有可原、依法可容的失误错误而一味问责惩处,便缺乏对党员干部合理权益的必要维护,那么显然从制度建设的角度而言是存在缺陷的。
因此,从制度体系建设的角度而言,当前亟待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以优化现有的基层干部管理制度体系,从而鼓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依纪依法基础上积极履职作为、大胆干事创业。
二、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当前,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容”和“纠”中间“错”的认定标准以及执行细则的不完善。“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能否顺利实施与案件本身是否能够适用当前的制度规定密切相关,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尚有一些困难和曲
折。
(一)整体氛围尚未形成自2016年提出建立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以来,迄今已有5年的时间,虽然机制的主体逐渐建立起来了,但是各种具体的规定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充实与完善,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仍然处于初始建立阶段,塑造起良好的整体氛围也仍需继续努力。同时,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顾虑还没有完全打消,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将“为官不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因此,打消思想顾虑还需要积极的宣传引导以及不断的实践来共同努力。
(二)操作依据不够完备
当前关于容错纠错机制的相关规定主要是《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等,以及由此出台的各种地方性文件。总体上来看,一方面,中央层面已经建立的容错纠错制度体系只是对容错纠错的制度性规定,操作性规定欠缺,更多体现出地方先行的特征;另一方面,部分省市县层面虽已出台了相关的制度文件,但是其中的具体内容基本上都与中央文件保持一致,探索范围有限,尤其是关于“错”的认定没有具体的相关规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是确定容错纠错内容和边界的依据,各地虽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具体化,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恪守道德底线、法律红线以及党纪高压线的基础上进行错误识别。
(三)主体责任有待加强
实施主体是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因素,其作为机制中重要的能动性要素,首先是能够保证机制的顺利实行,其次则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制实施的有效性。“三个区分开来”和容错纠错机制能否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主体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主要表现为能否积极主动担当作为。虽然当前已有制度文件中已明确规定了要对广大干部尽力容错纠错,但是如何操作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那么实践层面的操作就成为制度落地的关键,也成为广大干部能否担当作为的“风向标”。
三、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有效途径
为切实回应当前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有效抵御风险以及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提升机制的制度明确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推向深入。
(一)提升制度建设
明确建设“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相关制度,从容错纠错的对象、组织、追溯问题上作不同情况的区分。一是容错纠错的对象。党员干部是具体决定的制定者或执行者,也是失误错误的直接关系人,当然是实施容错纠错的第一对象。在对党员干部容错纠错的处理实践中,要充分结合制度,考虑主客观因素以及后果,综合考量处理结果。二是容错纠错的组织方面。组织或部门是党和国家职能的承担者,也是党员干部的管理机构,因此,一些工作失误并非一两个党员干部能够直接导致的,这时,容错纠错更多的应体现组织或者部门的担当。三是追溯时效。在容错纠错的过程中,对因历史政策所导致的问题,要结合当时历史条件来看,不能搞“一刀切”,应辩证地看,不随意泛化和扩大化,坚持从旧兼从轻原则。
(二)提升可操作性
对于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中的“错”的认定,要明确何为“错”、责任在谁的清单,提升容错纠错的操作性。分不同情况而言:一是违反程序但结果良好的,包括因为情况紧急没有严格遵照程序以及因程序复杂、所需时间过长、存在延误时机的可能性而对程序进行简化或缺项,但结果良好的情况。二是执行偏差类,包括落实上级重大决
策部署过程中,确因不可抗力、难以预见等因素或现有政策文件不能适应、涵盖现有情况等所导致的执行偏差。三是未达预期结果类,是指主观意愿良好、决策程序完备、执行过程严格,但仍出现结果不良的情况。四是探索创新、先行先试类,主要是指在先行先试或急难险重等工作中,因无先例或政策界限模糊而出现的某些失误。
(三)提升有效性
在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中,要注重容错纠错核心要件的甄别,提升容错纠错的有效性。一是看主观意愿。看容错纠错对象是秉承公心还是一己私利、是无心之失还是有心之过、是履行程序还是破坏规则、是遵纪守法还是违法乱纪,理清容错免责的界限。二是看错在何处。看是属于明令禁止、明知故犯的,还是属于界限不清的,应当予以宽容的,亦或是属于大胆尝试、改革创新的。三是看实际结果。在“三个区分开来”的基础之上,实际结果良好或者虽造成一定不良结果但当事人能够积极弥补,是实行容错的必要条件。四是看主体责任。实施主体能否积极担当作为是实行容错纠错的能动性要件,因此扎实推进容错纠错机制离不开相关主体的积极履责,最终实现保护和激励干部的目的。
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是进一步激励
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有力措施,通过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为形成“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的良好局面和汇聚激励担当作为、崇尚真抓实干的强大合力打下坚实基础,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提供坚强保障。
第三篇:建立容错纠错机制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让担当者轻装上阵
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实践中,许多干部的失误错误是在先行先试、缺乏经验、客观条件不成熟等情况下,导致的探索性失误和无意性过失。同时,也有的人是为求速度,走捷径,打政策“擦边球”,结果欲速则不达,砸了锅、犯了错。判定哪些错该容,哪些错不该容,不能一概而论,应妥善把握事业为上、实事求是、依纪依法等原则,结合动机态度、客观条件、程序方法、性质程度、后果影响以及挽回损失等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是要准确把握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明辨“为公”还是“为私”,分清“无心”还是“有意”,判定“无禁”还是“严禁”,严格划分“失误、错误”与“违纪、违法”的界线。
容错首先是组织上的“包容”。考核考察“不戴有色眼镜”,评先评优“不一棍子打死”,选拔任用“一碗水端平”,是考核任用干部的应有态度。让“不干事、不担事、不出事”的机会主义者没机会,就是对“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实干主义者最大的激励。同时,容错也需要全社会的宽容,我们应当摒弃“求全责备”“一旦有污点,永世不得翻身”的错误观念,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大胆干、大胆闯,鼓励敢担当、敢作为的良好氛围,让锐意进取者放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包袱,轻装上阵。在实际工作中,失误错误的情形千差万别,容错纠错也应分类施策、对症下药,为敢想敢干者装上‘减压阀’、提供‘意外险’。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实践中要做到“四看”:一看动机是为公还是为私;二看是否符合党纪法规、政策原则及上级要求;三看程序是否经过集体民主决策;四看后果是产生了积极的经济社会效益还是造成了较大损失。
容错有底线,纠错是关键,只容不纠就是对错误的纵容。坚持容之有度,对不该容的错误坚决不容,不让容错免责成为违纪违法的“挡箭牌”;坚持关口前移,抓早抓小,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亮黄牌”“敲警钟”,促使及早纠正。
容错纠错机制是锐意进取干部的“定心丸”,也是改革创新者的“保护伞”,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关乎干部个人的是非功过、成败得失,更挑动着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激情活力,指引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
当然,容错不是纵容。一方面,同样的错误不能一犯再犯。再小的错误“屡教不改”也是不能容忍的。应当坚持有错必纠、有过必改,对失误错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汲取教训,改进提高。另一方面,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一旦失了“街亭”,就是“挥泪斩马谡”也无济于事。应着眼建立一套发现错误防范风险的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叫停、早纠正,绝不能让小问题积累成大错误,更不能让个别的局部的小差错,蔓延成全局性系统性的风险。特别需要强调,容错容不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更容不下腐败行为,容错不能成为胆大妄为者胡作非为的借口。
在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今天,面对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只有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才能让改革永不停顿、创新永无止境。充分发挥容错机制的导向作用,让担当有为者放下包袱,让违法乱纪者受到惩戒,我们才会有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形成千帆竞发的干事创业氛围。
第四篇:公司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
公司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充分调动XX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营造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合理容错的良好环境,根据有关党内法规,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容错纠错,是指单位或个人在经营管理和改革创新过程中,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偏差失误,但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勤勉尽职、未谋取私利的,不作负面评价,及时纠错改正,免除相关责任或从轻减轻处理。
第三条适用对象及实施原则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本部及所属企业领导人员。
容错纠错工作坚持“三个区分开来”,遵循鼓励改革创新、支持履职担当、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容错纠错要准确把握标准,宽容领导人员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把领导人员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同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第五条建立合理容错机制。把支持企业改革发展与严格执纪相结合,正确处理执行政策、严明纪律与调动和保护企业领导人员的积极性的关系,历史辩证地分析干事创业中的失误和偏差,综合考虑问题发生的背景原因、动机目的、政策依据、情节轻重和性质后果等方面因素,认真甄别、准确研判、妥善处置。
第六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容错:
(一)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集团公司决策部署中,主动作为、创造性开展工作,但因无先例可循,出现失误和偏差;
(二)在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探索与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中,因缺乏经验、无先例可循或政策界限不明确,出现探索性失误、偏差或未达到预期效果,但经过民主决策程序,主观上出于公心、行为上没有谋私且未造成国有权益重大损失;
(三)在企业改革创新中,在服务、管理和商业模式等创新方面,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探索性失误;
(四)在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深化内部用人制度改革、探索市场化劳动用工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中、突破常规惯例,在工作中出现某些失误和偏差;
(五)在重大项目建设和管理服务工作中,因着眼提高效率容缺受理、容缺审查,但未谋私利、未优亲厚友,工作出现一定失误或偏差;
(六)在开拓市场过程中,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根据授权临机决策并在事后按规定报告,但受到市场因素变化等影响:未达到预期效果,出现偏差失误或者其他不良后果的。
(七)在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按相关规定经过充分调研论证、风险评估等工作,但在项目实施后因宏观政策性、行业基础性评价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未达到预期效果,出现偏差失误或者其他不良后果的。
(八)在推动重点工作、破解企业发展要素保障瓶颈、化解企业矛盾焦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突发事件中,因勇于破除障碍、大胆履职,触及固有利益或引发信访事件,出现一定失误,受到非议行为或造成意外损失后能及时补正;
(九)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无明确限制,按程序经集体研究、民主决策、阳光运行,创造性开展工作出现失误或造成影响和损失;
(十)在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等工作中,为有效应对、及时平息事态而采取临时性措施造成意外损失或存在程序瑕疵,但事后及时补正;
(十一)符合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因实际工作环境复杂或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导致未达到预期效果或造成负面影响和损失;
(十二)其他符合容错情形的。
第七条容错认定工作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申请。
单位或者个人认为符合容错情形之一的,应在启动问责程序后7个工作日内,向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个人写出书面申请的,所在单位党组织要出具明确意见。(二)核实。
受理申请后,对符合容错情形的,经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批准,由纪检监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调查核实,广泛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充分听取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认真开展调查核实,并在15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调查报告。(三)决定。
核实结束后,受理部门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规定和法律法规为准绳,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容错认定结论。对于不符合容错情形的,应在核实结束后10日内给予书面答复。对一时难以定论的,可以暂缓作出决定,一般暂缓时间不超过3个月,期满后给予结论性意见。(四)反馈。
纪检组织在容错认定结论作出后3个工作日内将结果反馈给申请单位或本人。属于免责的,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第八条免责减责范围
(一)经认定予以容错免责的,对容错的单位或个人,在以下方面不受影响:
1.单位目标责任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
2.领导人员提拔任用、职级职称晋升。
3.领导人员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奖金发放。
4.党代表、职工代表和后备干部资格。
(二)对确需追责的企业或领导人员,根据有关规定可以减责,酌情从轻、减轻处分或组织处理。
有一定影响期的,影响期结束后提拔任用不受影响。第九条建立纠错机制,对符合容错情形,存在过错或失误的单位或个人,应当采取以下程序实施纠错:
(一)启动纠错。
受理党组织在作出容错决定的同时,一并作出启动纠错程序的决定。(二)发送通知。
纪检组织向纠错对象发送纠错通知书,说明纠错事由,提出纠错要求,责成纠错对象限期提出书面整改措施。(三)督促整改。
采取适当方式,跟踪了解纠错对象的整改情况,督促其限期改正。对整改不力、不良影响继续蔓延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等组织处理,并责令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四)完善制度。
在督促纠错对象整改的同时,督促有关单位和部门认真分析原因,深刻吸取教训,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堵塞漏洞。第十条各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容错纠错工作的组织领导,公.文思.享文.库出.品,树立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的鲜明导向。各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支持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按有关政策规定开展容错纠错工作。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对容错纠错的人员在考核任用中客观评价、宽容理解、大胆使用。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若党内法规、法律法规和上级对容错纠错有其他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本办法由公司纪委负责解释。
第五篇:面试热点: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面试热点: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热点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
【命题预测】
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对此,你怎么看? 【思路解析】
中央所提出的容错纠错机制,可以特别好地让干部敢于担当,在改革的锐意进取区更好地突破自我、大胆创新。具体而言,针对这样的容错纠错机制,我是这么看待的:
一方面,我们党现在处于改革攻坚期、克难期、探索期,改革开放40年表明,我们很多成绩都是在试错当中进行探索的,所以摸着石头过河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大胆前行;可是现在呢?由于我们很多政策和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的指引,一些干部在工作过程当中,本来想干事,但是怕干错事,所以往往就会忍着、就会有顾虑。容错纠错机制可以更好地让干部明白,在改革探索过程当中,大胆前行,国家是支持的,党是保护的,以引导更多有想法的干部,不要怕出事、不要怕犯错、不要怕担当,增加我们体制内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容错纠错机制,也可以真正践行好李克强总理所说的“大众创意,万众创新”。创意并不仅仅是通过体制外创业可以实现,在体制内进行改革也依然可以实现。容错纠错机制无异于给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干部戴上了护身符,能够让干部真正解除后顾之忧,真正践行“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样的理念。
中公教育
当然同时第三点我们必须看到容错纠错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可能会面临一些难题。那就是可容与不可容的界限可能很难划清,干部们可能会打着锐意去创新的口号去做一些党和政府法律法规规定范围之内不允许的事情。而且容错纠错机制用不好,会将容错变成纵错、会将保护变成庇护,干部们的思想意识提升不到位,干部的能力跟不上,再好的容错纠错机制也难达到效果。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央容错纠错机制的落实,避免政绩工程,我想再提供以下几个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一定要厘清容错和纠错的范围,要能在法律和法规可允许范围之内进行容错和纠错,并且干部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所犯的错,必须是以单位利益、百姓利益为前提,要能够细化好我们政策标准,并且可以采取容错和纠错机制终身的追责制,一经发现当时通过容错纠错机制被包容,但后续产生后果更加严重,或者后续发现是谋取私利所犯的错误,那么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更要予其严惩,从而有效厘清我们的具体界定。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对干部们的思想政策的培训,尤其要借助“三严三实”“四讲四有”“三会一课”等这样的党的群众教育路线活动,让干部们明白转作风、讲担当、促落实才是根本,在工作过程中践行一些锐意进取、勇敢创新的干部,例如黑土麦田守望者秦玥飞等等,让干部明白容错纠错机制是为了让干部们勇敢前行,也鼓励干部思想上真正地改变。
第三点我们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干部进行一些业务法规的培训,尤其是对于在改革创新过程中需要的一些互联网+政务知识的培养,这样让干部既有思想、又有能力,又有好的制度,从而真正促进改革攻坚期、克难期、深水期我们能够勇往直前、突破困难。
中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