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打造美丽乡村---浅谈西坡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 打造美丽乡村
---浅谈西坡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坡镇党委书记 王卫平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农村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卫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环境脏乱差直接影响农村环境质量和农民生活质量。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和谐稳定。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坚持不懈地做好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显得任重而道远。
一、目前我镇农村环境卫生现状
西坡镇共有13个行政村,1个社区,3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398户,总人口5887人,其中农业人口4370人。随着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却不容乐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重点。近年来,通过在全镇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农村环境卫生得到了一定改善。
一是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深入集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活动,以清理“三堆”为重点,对全镇各村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重点对社区和街道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对街道两边乱停乱放、乱搭乱建进行了治理,共开展大清扫50余次,镇村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明显改善。
二是农村环卫基础进一步完善。对镇区周边行政村实行了统一处理模式,或焚烧,或填埋,并不断完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解决镇、村垃圾处理难题,彻底改变了“垃圾随风飘,污水随风干”的传统习惯。
三是长效保洁机制逐步建立。聘用三名保洁人员每天对镇区周围进行清扫和日常保洁,一名保洁人员对镇区周围及公路沿线村庄垃圾进行统一清运。在各村明确岗位职责,签订保洁协议,使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成为一项日常工作,保障农村环境卫生。同时制定落实《农村卫生公约》、《村庄保洁制度》《河道保洁制度》、《门前四包管理》等保洁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环境卫生宣传,提高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培养良好卫生行为习惯,使村民成为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作的主体。
四是群众的清洁意识普遍提高。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发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倡议书,与村民签订“门前四包”责任制等有效途径,村民的卫生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清洁卫生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村民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到主动参与,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率不断提高。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是认识不到位,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部分村民卫生观念淡薄,对环境污染威胁健康的严重性缺乏认识,存在党员干部搞卫生,群众坐等嘲讽挖苦的现象。部分群众对搞好环境卫生的主体意识淡薄,很少主动参与卫生工作。
二是经济条件差,卫生保洁资金难保障。目前大部分农村的集体经济薄弱,经济来源较少,筹资途径较窄。由于资金不足,正常的卫生保洁经费难以保证,要真正实现长效保洁缺乏保障。
三是规划滞后,农村乱搭乱建难整治。由于规划编制不完善,导致“村容整洁”难以落到实处。此外,村民建新不拆旧的现象普遍存在,新房建在自家地块上,错落不齐,缺乏统一规划,环境卫生整治比较困难。
四是制度不落实,卫生管理监督不到位。集中整治后,各村虽然都建立了相应的长效管理措施,配备了保洁人员,但由于对保洁员的监督考核没有真正到位,且年龄普遍偏大,保洁质量不高。有的村虽然有卫生管理机制,但真正按制度管理村庄卫生的不多,特别是对群众缺乏教育引导,对村民不良行为约束监管无力。
三、对策措施
介于目前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本人认为在采取对策措施上要着力突出四个结合。
1、坚持提高思想认识与理顺机制相结合,破解工作责任推诿难题。一是要提高干部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让干部认识到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积极性,增强责任心,消除畏难情绪。二是理顺机制,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协调指导作用,整合各方力量,实行责任分包捆绑制度,形成分工明确、通力合作的工作局面。三是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和干部工作实绩考评,强化各级责任主体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参与意识、服务意识。
2、坚持工作常态化与提升水平相结合,破解集中整治成果巩固难题。对于集中整治工作做得还不到位的村,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责任,着力做好常抓不懈的准备,再次组织开展集中整治工作,广泛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彻底清除卫生死角,清理破败建筑物和废弃物。对于集中整治到位的要坚持常态化,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度、落实责任、规范考核、强化教育,着力在提高标准、长效保洁、村民行为习惯养成上下功夫,不断巩固整治成果,提升工作水平。
3、坚持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办法,破解长效管理落实难题。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要按照“属地管理、专人管护、群众监督、全民参与”的管理模式,实行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一是建立长效管理目标责任制,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作为对村评先评优和奖励的依据,加大指导、考核力度,开展定期不定期督查通报。二是实行“三定”责任制。实行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每月安排人员负责检查评比。要安排专人巡查,负责本辖区环境卫生的管理、监督,指导各村的环卫工作。实行“驻村干部和村卫生管理捆绑式责任制”考核,使村干部、驻村干部、包片领导“人人有担子、个个有压力”。三是各村实行卫生管理公示制。组建专门的监督小组,每周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卫生检查,督促环卫保洁人员和各农户做好卫生落实工作,并及时在村公开栏予以公示。同时各村要将村庄环卫管理写进村规民约,形成群策群治的良好氛围。
4、坚持宣传教育与建立舆论导向机制相结合,破解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难题。一是营造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氛围。要充分利用会议、标语、展板、广告牌以及散发宣传资料等各种途径,进行不间断、不松懈的宣传教育,努力营造舆论氛围,使整治环境的目的、意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抓好示范带动。通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示范带动,让群众明白整治环境卫生既是党和政府惠民的实事,更是老百姓自己的好事,引导他们不论是突击行动还是平常时期,都要积极响应,主动参与。三是制定好整治规划。做好环境卫生建设规划工作,把新民居建设、垃圾处理、柴草堆放、道路规划、美化绿化、公共设施等纳入村庄建设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走和谐优美、生态发展之路,从源头上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从基础上促进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
第二篇: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 打造美丽乡村
强化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打造美丽乡村
摘要:
随着社会进步和农村的不断发展,伴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解善,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卫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县农村环境卫生的现状
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居住环境的基础建设还相对滞后,村民环保意识相对薄弱。绝大多数农村中普遍存在“脏、乱、差 ”的现象。
1、垃圾随处乱丢。很多村民存在随地乱丢垃圾的不良习惯,水塘边、马路旁、屋前屋后的空地上都成了倒垃圾的场所,日晒雨淋,臭气熏天。
2、建筑余物乱堆乱放。不少村民新屋建成后,砖石等垃圾没有做到及时清理,乱堆乱放,既影响村容村貌又阻碍交通。
3、简易厕所乱搭建、住宅与禽畜圈舍混杂。不少农村厕所无规划的搭建,每到热天虫蛆乱窜,臭气难闻; 牛栏、猪舍建在屋前屋后,家禽家畜的粪便,冲洗的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露天沟渠;放养的狗和家禽(如鸡、鸭、鹅),其排泄物随处可见。
4、村中坑渠污水横流。绝大多数村民排出的生活污水直排村中水塘或小河小溪,加之水塘边堆积的垃圾,致使塘水发黑发臭,滋生的蚊虫乱飞,既难看又难闻。
5、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使垃圾得到集中处置,但是垃圾回收后的不科学处置,造成再次污染。现在大部分村落对垃圾的处理是焚烧,每当焚烧垃圾时,远看还以为袅袅炊烟,走近却是刺鼻的恶臭;每到下雨天,污水横流,造成了再次污染。所以农村对垃圾的焚烧不但污染了土地和饮用水流,同时污染了空气,扩大了污染范围。
农村上述“脏、乱、差”的存在,造成村容不整洁,还滋生“四害”(蚊子、苍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污染环境,严重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农村“脏、乱、差”的根本原因
1、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差。由于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以及缺乏宣传教育,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薄弱,与城镇居民有一定的差距。村民不但垃圾乱丢,杂物乱放,而且对村中的“脏、乱、差 ”长期视而不见。
2、管理机制缺失。一是村级没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二是缺少公共卫生保洁队伍;三是缺乏先进科学技术的指导。
3、资金投入缺乏。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脏、乱、差 ”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县、乡两级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建设长期缺乏应有的资金扶持。
4、极少数乡、村干部的思想认识没有到位。认为搞环境卫生吃力不讨好,只有付出,没有收益,不愿花力气治理环境卫生。
乡村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
1、导致农村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成堆的垃圾、堵塞的河道不仅有损美观,而且一到夏天,蚊蝇孳生、细菌繁殖,导致疾病的传播。另外,长期闻着伴有臭气的空气,接触并使用受到污染的水,会诱发疾病的发生。
2、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成堆的垃圾不仅堵塞了河道,一些物质在水中腐烂、变质、分解,加上禽畜养殖场排放的粪便以及田中的剩余农药、化肥的渗入,各种有毒物质汇合在一起。这种水源灌溉农田,污染了人们食用粮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3、制约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强劲的经济支柱为后盾,而环境整治工作同样需要资金投入,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也会有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4、不利于各种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卫生技术力量不足,疫病监测体系不够健全,农民普遍缺乏必要的卫生防疫知识,防范疫病的意识差,农村存在着“非典”、“禽流感”等疫情扩散的渠道和隐患。
5、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今天我们不注意环境问题,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生活在被污染的环境里,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
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几点建议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日益提升。长远来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也会趋向于城市化管理方式。政府引导、宣传教育、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创新机制是当下搞好农村环境整治值得思考的方向。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素质
农村环境卫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不够,文化素质低,卫生意识差,对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考虑得不够。因此,提高人们的总体素质,改变卫生观念是改善环境问题的关键。
(二)、采取有效措施,狠抓主要环节
1、抓好农村环境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针对目前农村环境的状况,我们应当首先解决原来留下的那些“难题”,即进行大规模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彻底疏通河道,清除农民宅前屋后的垃圾遗留点,确保公共部位有专人保洁,并配备好相应的硬件设施。
2、加强农村改厕、改水工作
应加强对农村改厕工作以及改水工作的管理,加强对水源地水质的管理和保护,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
3、加强禽畜养殖污染控制
加强对禽畜养殖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调整养殖场布局,对水源保护区内的养殖场应逐渐关闭。推行农场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禽畜粪尿还田和综合利用是治理禽畜污染的重要出路,必须常抓不懈。
4、科学处理生活垃圾
推行垃圾分类处理,按可回收的回收利用,厨余垃圾科学处理后制成生物肥料,有害垃圾需特殊安全处理,其他垃圾卫生填埋等方法处理。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乡村环保的工作机制
政府部门要起到引导和督促的作用,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和增加农村环卫工作经费,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给农村居民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三篇: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 打造美丽乡村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 打造美丽乡村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农村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卫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从下乡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我县许多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状况令人堪忧。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排放不畅,夏日蚊蝇乱飞,冬日垃圾乱堆。环境脏乱差直接影响农村环境质量和农民生活质量,农民群众改善环境状况的意愿日益强烈。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在2005年12月31日发布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协调推进并尽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坚持不懈地做好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显得任重而道远。关键词:环境卫生 治理 美丽乡村
一、目前我县农村环境卫生的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城市相比,农村村居环境的建设还相对滞后,村民环境意识相对薄弱。绝大多数农村中的“脏、乱、差 ”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如下:
1、垃圾随处乱丢。由于受传统陋习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存在随地乱丢垃圾的不良习惯:或丢在村前的渔塘边,或丢在村前的路边,或丢在屋前屋后的空地上。过去演戏、放电影、开社员大会、打篮球的的空旷地方,现在居然成了倒垃圾的场所,垃圾足有一米多高,日晒雨淋,臭气熏天,村民无不掩鼻而过,这是很多农村的卫生状况的一个缩影。
2、建筑余物乱堆乱放。目前不少农村村民新屋建成后,由于缺乏自觉性,缺乏管理和监督,余物没有做到及时清理,乱堆乱放,有的一放就是半年、一年,有的甚至是几年。既影响村容村貌又阻碍交通,并逐渐成为藏污纳垢之处。
3、露天厕所建在村前屋后。由于历史、习惯、观念的原因,不少农村厕所建在渔塘边或村前屋后,部分还是露天的,虫蛆乱窜,臭气难闻。
4、住宅与禽畜圈舍混杂。目前,除了养猪大户外,多数农户也会养上几头猪,但多数的猪舍都是建在屋前屋后,猪舍的粪便,冲洗猪舍的污水,流出露天排水沟渠,极不卫生,繁殖细菌。部分村个别农户的牛栏也是建在村前屋后,苍蝇乱飞。村民养的狗和家禽(如鸡、鸭、鹅),几乎没有圈养,狗粪和禽粪随处可见。
5、村中坑渠污水横流。据调查,绝大多数村的坑渠都是明渠,家家户户排出的生活污水直排村中鱼塘或小河小溪。有一个村,村边几口鱼塘,家家户户流出的污水,以及塘边堆积的垃圾,致使塘水发黑,不能养鱼。不少村的坑渠,由于疏于管理,垃圾堵塞,臭水长期积压,滋生的蚊虫乱飞,既难看又难闻。
6、现代工业产品的不断渗入,农村的生活垃圾正日益“城市化”,而农民生活习惯却还没有改变。一些老农民说,过去种田,牛栏、猪圈里铺稻草,一年三五回,大家争着挑去放田里当肥料,就是路上见了猪粪也要捡回去当肥料,现在这些活都没人干了,如农家肥、运秸秆,挖淤泥、除草等基本没人干,出现了“家家户户忙挣钱,不问怎么种好田”的局面。农村上述“脏、乱、差”的存在,造成村容不整洁,还滋生“四害”(蚊子、苍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污染环境,严重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这种落后的环境卫生必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根除。民间流行的顺口溜夸张又形象地反映了乡村污染日趋严重的历史:“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饮水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到了今天,癌症灾害。”
二、造成农村“脏、乱、差”的根本原因
1、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差。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以及缺乏宣传教育,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普遍比较差,与城镇居民有一定的差距。村民不但垃圾乱丢,杂物乱放,而且对村中的“脏、乱、差 ”长期视而不见,这种观念和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1、管理机制缺失。一是村级没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长期无人抓、无人管、放任自流;二是缺少一支公共卫生保洁队伍;三是缺乏先进科学技术的指导。
2、资金投入缺乏。多数村虽然搞了村级公路硬化建设,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村民出行环境有所改善,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脏、乱、差 ”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县、乡两级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建设长期缺乏应有的资金扶持
第四篇: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打造美丽乡村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 打造美丽乡村
谭明交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农村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卫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从下乡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我县许多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状况令人堪忧。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排放不畅,夏日蚊蝇乱飞,冬日垃圾乱堆。环境脏乱差直接影响农村环境质量和农民生活质量,农民群众改善环境状况的意愿日益强烈。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在2005年12月31日发布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协调推进并尽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坚持不懈地做好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显得任重而道远。关键词:环境卫生 治理 美丽乡村
一、目前我县农村环境卫生的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城市相比,农村村居环境的建设还相对滞后,村民环境意识相对薄弱。绝大多数农村中的“脏、乱、差 ”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如下:
1、垃圾随处乱丢。由于受传统陋习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存在随地乱丢垃圾的不良习惯:或丢在村前的渔塘边,或丢在村前的路边,或丢在屋前屋后的空地上。过去演戏、放电影、开社员大会、打篮球的的空旷地方,现在居然成了倒垃圾的场所,垃圾足有一米多高,日晒雨淋,臭气熏天,村民无不掩鼻而过,这是很多农村的卫生状况的一个缩影。
2、建筑余物乱堆乱放。目前不少农村村民新屋建成后,由于缺乏自觉性,缺乏管理和监督,余物没有做到及时清理,乱堆乱放,有的一放就是半年、一年,有的甚至是几年。既影响村容村貌又阻碍交通,并逐渐成为藏污纳垢之处。
3、露天厕所建在村前屋后。由于历史、习惯、观念的原因,不少农村厕所建在渔塘边或村前屋后,部分还是露天的,虫蛆乱窜,臭气难闻。
4、住宅与禽畜圈舍混杂。目前,除了养猪大户外,多数农户也会养上几头猪,但多数的猪舍都是建在屋前屋后,猪舍的粪便,冲洗猪舍的污水,流出露天排水沟渠,极不卫生,繁殖细菌。部分村个别农户的牛栏也是建在村前屋后,苍蝇乱飞。村民养的狗和家禽(如鸡、鸭、鹅),几乎没有圈养,狗粪和禽粪随处可见。
5、村中坑渠污水横流。据调查,绝大多数村的坑渠都是明渠,家家户户排出的生活污水直排村中鱼塘或小河小溪。有一个村,村边几口鱼塘,家家户户流出的污水,以及塘边堆积的垃圾,致使塘水发黑,不能养鱼。不少村的坑渠,由于疏于管理,垃圾堵塞,臭水长期积压,滋生的蚊虫乱飞,既难看又难闻。
6、现代工业产品的不断渗入,农村的生活垃圾正日益“城市化”,而农民生活习惯却还没有改变。一些老农民说,过去种田,牛栏、猪圈里铺稻草,一年三五回,大家争着挑去放田里当肥料,就是路上见了猪粪也要捡回去当肥料,现在这些活都没人干了,如农家肥、运秸秆,挖淤泥、除草等基本没人干,出现了“家家户户忙挣钱,不问怎么种好田”的局面。农村上述“脏、乱、差”的存在,造成村容不整洁,还滋生“四害”(蚊子、苍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污染环境,严重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这种落后的环境卫生必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根除。民间流行的顺口溜夸张又形象地反映了乡村污染日趋严重的历史:“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饮水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到了今天,癌症灾害。”
二、造成农村“脏、乱、差”的根本原因
1、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差。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以及缺乏宣传教育,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普遍比较差,与城镇居民有一定的差距。村民不但垃圾乱丢,杂物乱放,而且对村中的“脏、乱、差 ”长期视而不见,这种观念和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1、管理机制缺失。一是村级没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长期无人抓、无人管、放任自流;二是缺少一支公共卫生保洁队伍;三是缺乏先进科学技术的指导。
2、资金投入缺乏。多数村虽然搞了村级公路硬化建设,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村民出行环境有所改善,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脏、乱、差 ”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县、乡两级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建设长期缺乏应有的资金扶持。
3、极少数乡、村干部的思想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认为这都是上级政府的责任,与己无关;甚至认为搞环境卫生吃力不讨好,只有付出,没有收益。这些观念就导致表面应付、得过且过,甚至熟视无睹,不愿花大力气改善环境卫生。
三、乡村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
(一)直接导致农村环境质量恶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成堆的垃圾堵塞的河道不仅有损美观,而且一到夏天,蚊蝇孳生、细菌繁殖,导致疾病的传播,直接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另外,长期闻着伴有臭气的空气,接触并使用受到污染的水,时间长了,也会诱发慢性病的发生。中国卫生部官方网站发布的第三次中国居民死亡原因抽烟调查报告显示:癌症已成为中国农村居民最主要死因之一,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肠癌死亡率及其构成上升趋势,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30年分别上升了465%和96%。
(二)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
成堆的垃圾不仅堵塞了河道,一些物质在水中腐烂、变质、分解,再加上工厂排放的污水,禽畜养殖场排放的粪便以及田中的剩余农药、化肥的渗入,各种有毒物质汇合在一起。这种水源再灌溉农田,污染了农作物,人们食用粮食,常年累月造成间接中毒,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更为严重的是污水一旦进入水产养殖场,将会造成大量鱼虾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环境问题制约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强劲的经济支柱为后盾,而环境整治工作同样需要资金投入,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也会有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许多外商,大小老板将目光投向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环境面貌已成为吸引投资者的第一印象,并直接影响到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进展
(四)不利于各种疫情的预防和控制
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卫生技术力量不足,疫病监测体系不够健全,农民普遍缺乏必要的卫生防疫知识,防范疫病的意识差,农村存在着“非典”、“禽流感”等疫情扩散的渠道和隐患。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五)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今天我们不注意环境问题,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生活在被污染的环境里,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这是环境问题带给人们最为严重的后果。
四、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几点建议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日益提升。长远来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也会趋向于城市化管理方式。政府引导、宣传教育、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创新机制是当下搞好农村环境整治值得考虑的因素。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素质
群众是垃圾的产生者,也是垃圾污染环境的受害者,更是环境治理的受益者。农村环境卫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不够,文化素质低,卫生意识差,对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考虑得不够。因此,提高人们的总体素质,改变卫生观念是改善环境问题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有计划,有耐心地去进行,要常抓不懈。可以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在农村进行大量宣传,加强对乡村环境危机意识的宣传,在村(居)制作悬挂环境卫生保护、健康教育宣传版面及标语,不断提高农民对环境卫生与健康知识的知晓率,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用以约束规范村民行为,逐步养成自觉的健康卫生习惯。
(二)采取有效措施,狠抓主要环节
1、抓好农村环境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针对目前农村环境的状况,我们应当首先解决原来留下的那些“难题”,即进行大规模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彻底疏通河道,清除农民宅前屋后的垃圾遗留点,确保公共部位有专人保洁,并配备好相应的硬件设施。所以说,农村必须加强卫生村与文明村的创建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软件管理。创建工作必须制定系统的计划、措施、方案,软件管理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创建工作的全过程,使创建工作真正纳入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管理轨道。
(2)硬件投入。在各村的公共场所建造垃圾箱;大型企业、幼儿园等单位内设臵水冲式厕所:村委会、厂区内,办公楼进行改造、装修、美化;公共部位、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等。
(3)健康教育。每进行一次对农村居民卫生评比,并在全镇公布结果,奖优罚差。各卫生室做好防病宣传工作,及时掌握村民的健康状况。教育村民养成不在河内倒马桶、粪便,不用河水洗碗筷、瓜果,不乱倒垃圾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能自觉做到室内外杂物、柴草堆放整齐,场地整洁,鸡鸭圈养等,并做好土井消毒和灭鼠工作,食品店杜绝“三无”产品。
2、加强农村改厕、改水工作
应加强对农村改厕工作以及改水工作的管理,虽说农村已大部分解决了饮用自来水的问题,但还须加强对水源地水质的管理和保护,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农村改厕工作更应加强管理,农村部份老人因水费问题而继续使用马桶,势必遗贸下粪缸,或将粪便直接倒入河中,造成河水污染,并造成传染病的传播。所以说,改厕工作在农村中留下小尾巴一定要处理掉,应统一取消粪缸,建造三格式粪池,并做好消毒工作。
3、加强水利建设
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思想上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意识薄弱,水利投资强度不够,不能满足建设需要。水利建设的投入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根据“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三级政府三级管理”和“政府投入和受益者合理承担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多元化水利投资体制,使水利产业化。
4、加强农村绿化、美化工程
鼓励农民种植绿化,不仅提高经济收入,同时美化环境、减少污染。另外,农村的各公共场所,主要交通要道两侧更应加强绿化率,农民应当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抓住历史机遇,敢于闯市场,以取得经济与环境美化的双丰收。
5、加强企业排污的管理(1)加强禽畜养殖污染控制
加强对禽畜养殖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例如:有一些养猪场,场主们在费尽心思来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大量的猪粪都进入了河道,河水流淌之处蚊子、苍蝇成群,水质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为此调整养殖场布局,对水源保护区内的养殖场应逐渐关闭。推行农场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禽畜粪尿还田和综合利用是治理禽畜污染的重要出路,必须常抓不懈。(2)集中处理生活污水
根据污水处理厂运行不足的情况,可因地制宜将污水处理厂附近的直排污水通过管道工程收集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在乡村地区,可根据当地情况建立污水处理站,使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河道中。严格控制企业排污制定引导性政策,引导未进行治污的企业对排污进行治理,使企业的污染负荷实现削减。同时做好监督和管理,防止有治污设施的企业为节约成本不运行或者低负荷运行。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乡村环保的工作机制
政府部门要起到引导和督促的作用,而资金投入是最能调动起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所以应该逐步加大用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补助额度。而乡镇、村也要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如争取辖区内厂矿企业的支持,向店铺收取合理的卫生管理费用等途径,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和增加农村环卫工作经费,为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而做出积极努力。此外,还可激发民间环保组织投身乡村环保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乡村优美如画的自然环境的诗意写照,倘若自然风景优美,环境卫生却很糟糕,村庄四周垃圾乱倒、污水横流,那就大煞风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之一是“村容整洁”,通过大规模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不仅有利于引导城乡居民改变生活陋习,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有助于提升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品牌,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亮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核心是农村。农村面积大,基础设施较差。具体到环境卫生整治,不能仅关注过去那些重点区域,还要关注广大农村。希望我县踏着国家“十二五”建设的节拍,借着国家惠顾三农的大好政策,抢抓机遇、共同进步,让武陵山区部分乡村也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好景象,为共同实现国家十二五各项预定规划目标而做最大的努力和贡献。
(作者简介:谭明交,湖北巴东人,硕士研究生,现工作于湖南省龙山县委办秘书室)
第五篇:我省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省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在2005年12月31日发布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协调推进并尽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9年,中共四川省委和四川省政府做出《关于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决定》,各级政府组织力量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了集中整治和连续推进,使我省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然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何破解难题,坚持不懈地做好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显得任重而道远。
一、我省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
为了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各市、县(市、区)成立了由分管市、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市、县爱卫办、建设局、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水务局、环保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办事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市、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检查、指导、督促、协调等工作。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也分别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建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办公室,结合实际制定了整治方案,层层细化分解工作任务,逐级夯实工作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从上到下,统筹协调,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广泛宣传动员,引导全民参与。
为了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各市、县、镇(乡)都加大了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宣传力度,通过召开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和动员。
(三)开展集中整治,改善农村环境。
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各市县结合“百万军民环境卫生大整治”、“农村环境治理进村社”等活动,重点对场镇环境卫生、公路两侧的白色垃圾、河道沟渠及农户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现象等进行了集中清理和整治。
(四)抓好示范建设,重建优美环境。
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各市组织乡镇结合灾后重建项目实施“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开展示范村建设,在示范村建设中重点抓“一池三改造”(改厕、改卫、改厨和建沼气池)、“四清理”(清理危房破屋、清理垃圾粪便、清理无序排污、清理乱堆乱放)、“五建设”(建垃圾池、建排污沟、建卫生饮水站、建入户路、建花池)和“五无”(房前屋后无乱倒垃圾、无乱堆粪土、五乱放柴草、五乱排污水、五敞养禽畜)的庭院美化和清洁家园工程,恢复和重建了地震破坏的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在农民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农户的参与积极性高涨,许多示范村成为农家乐热点,实现了环境改善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五)多方筹集资金,改善环卫设施。
各市、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风貌治理和道路改造。各乡镇和村组通过列支整治经费、收取卫生费、村集体补助和“一事一议”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整治资金,加快建立垃圾台点、垃圾箱、垃圾填埋点,配备保洁人员和清运车辆,努力改善农村环卫设施基础条件,为长期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我省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群众环卫意识还需增强。
对于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的问题。一是部分领导干部认识不够。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农村环境整治提高到“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上来,“农村环境就这个样”在少数基层干部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临时应对的思想比较严重,基础设施投入、农村污染控制等问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市、县两级重视程度高一些,工作力度大一些,但有的镇、村干部积极性不高,工作敷衍塞责,走过场,对老百姓宣传教育引导力度不够,为检查考核而突击整治是部分镇村的主要做法,为“拿牌子”而创建的思想观念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用新土临时覆盖的垃圾堆,还没有过几日垃圾重现。还有一些地方是暂时无法搬运又影响市容的材料,就让人拿布去遮起来,能搬走的就藏起来,等检查过了再任群众搬出来放回原位。二是农民群众认识不够。广大农民群众对整治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对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弊端认识不足,改变缺乏主动性;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识不足,环境卫生意识淡薄。部分农民长期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反差较大,保护农村环境卫生的意识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支持和参与的热情不高,珍惜和爱护生活环境的意识不强,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现象依然存在,解决乡村脏乱差问题困难较大。
(二)工作进展不快,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思想认识、经济条件、方法措施等方面的差异,全省各地方整治工作进展很不平衡。总体上看,经济发达镇乡好于欠发达镇乡;试点镇乡(村)好于一般的镇乡(村);公路沿线镇乡好于相对偏僻的镇乡。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有很大改观,但总的来看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一是农村集中居住地缺乏污水处理池,致使大量污水自由排放,对河流、地下水源污染严重;二是部分乡镇新建垃圾池闲置浪费较多,垃圾乱倒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垃圾屋、垃圾中转站的垃圾因清理不及时或就地焚烧常常造成二次污染;三是不少乡镇重集中整治,轻日常管理,反弹现象严重;四是农村面源污染仍未得到控制。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导致的禽畜粪便污染大幅增加,农膜的广泛使用形成的“白色污染”比比皆是,农药、化肥对土壤、水源污染日益严重;收获时节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挥之不去给农村环境卫生带来新的压力。五是河流污染日趋严重。我省河流众多,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区域,现在很难在全省境内很难找到几条河水清清的河流。企业直接排放工业废水引起水质严重恶化;河道养殖鹅鸭导致河道污染。加之人们对水环境的观念淡薄,河道成为人们心目中天然的垃圾箱了;河道泥砂沉淀淤积严重、河道综合功能日益退化,许多河面已经是淤泥长年露底可见,百多米宽的河面仅只显出一条很窄的流水道。
(三)规划建设滞后,环卫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是一项长久性与突击性相结合的工作,编制一个全省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专业规划,是确保农村环境卫生的关键。目前,我省尚未启动农村环卫整治专业规划编制工作。由于环卫规划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卫事业的发展,导致一些地方的环卫工作无法按照统筹工作要求落实环卫基础设施的定点建设,更无从解决相应的资金、用地等问题,就是已建的一些环卫设施也无法正常运转。乡镇一级规划建设更加滞后,全省仅有少部分乡镇建成了污水处理站,大多数乡镇污水直排;村落规划建设中普遍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不具备污水处理设施,水、污基本处于自由排放、乱泼乱倒状态;一些偏僻乡村无垃圾池,无环卫车辆,无保洁员,清扫保洁工作无法落实到位。
(四)资金缺口过大,环卫治理成果难以巩固。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资金严重短缺是制约我省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瓶颈,尽管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拨出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但因农村点多面广,具体到村的资金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需要。目前,我省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所需经费主要通过项目经费或者“上面给一点、自己筹一点、下面收一点、企业捐一点”的方式解决,但耗资巨大,长期保障困难。资金的紧缺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只能分村、分步进行,也决定了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所需工作经费大、运行成本高。单就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而言,现采用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每个乡镇每年为此支付的费用高达几十万元,大部分无法长期承担,造成有的乡镇整治工作欠账严重。据初步估算,一个公厕的正常管理费用每年需要2万多元,其中包括水费、管理人员工资、维修清理等费用。村内环卫清扫工,每人每月约需支出800元。按一般人口村计算,拥有3个公厕、雇用2个清扫工,每年需支出8万元。加上设施正常维护费用,每个村的环卫投入平均需要10万元以上,对于我省一大批村集体来讲,目前还无力承担。这是村级环卫状况至今难如人意的经济原因。由于乡镇财政较为窘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特别是近几年镇村在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已投入了大量资金,镇、村两级难以安排较多资金用于环境卫生整治。由于资金短缺,现有的管理机构、人员都是临时组建和抽调的,部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根本配不起保洁员,有的即使配了保洁员,但保洁员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工作积极性不高,清扫垃圾间隔时间长,有的困难乡镇只有在上级检查时发动群众突击打扫,缺乏开展长期整治的规划及有关的监督、考核措施。总的来说,农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很大程度上停留在集中整治、临时应对阶段,尚未建立长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机构、人员、经费三个根本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很容易出现反弹现象,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成果难以巩固。
(五)管理机制不全,部门协作缺乏统筹兼顾。
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自扫门前雪就能取得成效,必须建立健全一个统一管理机制。由于我省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起步较晚,加上以往主要关注市区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冶,忽视农村环境的整治和保护,在管理上,完全把城区与农村区分开来,缺乏统一规划,在资金投入、项目实施、部门力量整合上也缺乏统筹兼顾,城乡一体的整治局面没有形成,存在城乡二元分割现象。各地还没有把环境卫生整治当成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没有真正形成良好的长效工作机制,整治工作仅停留在应付性、临时性的层面,“一阵风”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一是缺乏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总体规划。农村环境卫生涉及到环保、农业、林业、畜牧、水务、建设、交通、工商等多个部门,而相关部门工作职能有所交叉,没有一个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很难全面、协调、有序地开展。二是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队伍力量薄弱。农村保洁队伍的参差不齐以及机械装备的缺乏,有的村挑选保洁员是出于对老弱病残人员的照顾,而不考虑此类人员能不能担负起职责;有的村虽然配备了专职保洁员,但是疏于管理,缺乏监督考核,干好干坏一个样。三是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未深入。受人力、资金等条件限制,保护农村环境的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增强农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
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效,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要把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当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事来抓,要认识到农村环境卫生差不仅会影响农村的村容村貌,而且有可能造成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危害生态环境。要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管理。一是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在早、中、晚时间反复宣传,利用报刊、展板、宣传标语等形式强化宣传,使环卫知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二是与开展“改陋习、树新风”和健康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农民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定期组织村民参加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自己动手美化生活环境,努力营造大家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四是建立对环境卫生文明户的奖励机制,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五是在中小学开设环保、健康教育课,加强对青少年环卫意识的培养,通过“小手牵大手”,带动家长去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科学的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长远成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镇村建设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长远成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规划不合理,势必影响农村的后序建设与发展。一是要高度重视镇村规划工作,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大盘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真正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进行农村村镇建设规划,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当地农民群众发展养殖、堆放柴草等生产生活实际,综合考虑道路、水沟、公厕、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标准要高、要实用、要注重体现人文特色和生态特色。二是各市、县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科学的规划配置本区域环卫基础设施,建议由市治理办牵头,对各市农村环卫基础设施情况进行一次摸底检查,对不达标的县(市、区)要督导其迅速将缺失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对镇、村缺损的基础设施由各县(市、区)财政根据其财力状况按比例从专项资金中给予补贴,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级管理。三是在新村建设规划时要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综合考虑道路、水沟、公厕、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使村庄建设科学合理,整洁美观;四是对已实施的不符合要求的镇村建设应尽快制定整改方案,以弥补规划滞后带来的种种弊端,规划实施时,城建部门及镇、村两级要加强指导,强化服务,提供与当地特色产业展示相吻合的户型供群众选择,使村庄建设科学合理、整洁雅观。通过多方努力,共同加快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三)多方筹措、加大投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瓶颈,关系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久和成败,地方政府应该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政府拿一点,群众集一点,集体补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整治资金。一是政府主导。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争取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整治项目资金,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逐年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扶持,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工程。二是财政金倾斜。提高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环境建设资金的倾斜比例,安排量化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以物代补等有效形式,确保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对经济薄弱村,要增加村庄环境整治专项资金补助力度,加快推进“小五化”(硬化、亮化、绿化、洁化、净化)建设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扩面提升。三是部门挂联。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工作,提供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帮助联系村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四是村企结对。积极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采用立功碑和给冠名权等形式,积极创造条件,发动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各项工程建设,鼓励在外创业能人回报家乡建设。五是乡村投资。重视乡镇和行政村在农村环境整治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整合农村各种资源,抓住新农村建设大好机遇,进一步加大项目的申报力度,整合资源,打捆投入,集中实施,增加整治成效;并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大力发展镇村经济,壮大镇级财政和村集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筹集建设资金,逐步改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六是改革体制。创新投资新渠道,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行农村区域间的环境卫生整治补偿。落实环境卫生有偿保洁制度,在企业、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向企业、农户适当收取卫生保洁费,切实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农民环卫意识,拓宽村级保洁经费的来源。七是专项投入。设立农村环境卫生专项资金。由各县(市、区)财政拔出资金设立农村环境卫生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整治工作经费,对镇、村按其财力状况按比例从专项资金中给予补贴,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长效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四)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勤督查、严考核,是做好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明察暗访、电视曝光、公开报道、重点巡查、现场办公、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等方式,定期不定期地深入乡镇、村组一线,全程督促检查和指导整治情况。要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纳入中共各级党委、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具体任务分解到个人,实行县级干部帮镇带村,乡镇干部帮村带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加大考核力度,把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列入对乡镇、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年初有计划、月月推进、年终有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监督考核机制。依据标准采取明查暗访、互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对工作开展不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要敢于曝光,并依据《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启动问责程序,对责任主体实施严格问责。同时,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成果巩固。一是完善对农村卫生镇、村、户的奖励政策,以典型示范带动农村环境卫生的全面好转;二是增大对农民修建无害化卫生厕所实行用地和资金补助政策的覆盖面;三是制定针对农村畜禽养殖大户养殖废物处理的补贴政策和监督管理办法,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四是尽快制定农村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根据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区域的镇、村制定不同的征收费率,一方面解决镇村工作经费不足,另一方面也可强制提升农民的环卫意识。(农工民主党四川省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