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气十条实施中期报告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2016-07-06
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称《大气十条》)。根据《大气十条》相关要求,中国工程院组织50余位相关领域院士和专家,对《大气十条》进行中期评估。评估认为,《大气十条》确定的治污思路和方向正确,执行和保障措施得力,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已经显现。全国城市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呈下降趋势,总体预期能够实现规定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但环境空气质量面临形势依然严峻,冬季重污染问题突出,个别省份的PM10年均浓度有所上升,北京市完成2017年终期目标需要付出努力。今后两年和更长的时期内,需要加大力度释放能源结构调整的污染削减潜力,并构建精准化治霾体系,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保障空气质量长效改善。
一、空气质量改善情况
通过整合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和有关科研院所的地面长期定位观测、典型过程综合观测、卫星遥感反演等数据,采用多种技术方法对全国空气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和污染特征进行了评估和印证。主要结果是:
(一)《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PM2.5、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一氧化碳(CO)年均浓度和超标率均逐年下降,大多数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
2015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相对于2013年的72微克/立方米下降23.6%;日均值超标天数的比例由2013年的33.2%降至2015年的20.8%。全国PM10平均浓度(338个城市平均浓度为87微克/立方米),相对2013年(330个城市平均浓度97微克/立方米)下降10.3%;日均值超标天数的比例由2013年的14.5%降至2015年的12.1%。74个重点城市共发生846天次重度污染和238天次严重污染,较2014和2013年降幅分别为28.1%、24.9%以及49.9%、63.7%。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NO2浓度相对2013年分别下降9.8%、11.9%、19.5%和15.8%,SO2分别下降44.9%、30.0%、38.1%和48.3%。卫星资料反演显示,2013~2015年,全国NO2和SO2垂直柱浓度年均值和颗粒物光学厚度(AOD)总体呈下降趋势,与地面监测数据分析结果一致。
(二)空气质量面临形势依然严峻,冬季重污染问题突出,重点区域大气臭氧(O3)污染问题显现。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进行评价,2015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占21.6%;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3.3%,重度及以上污染占3.2%,其中67.4%发生在冬季。全部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次中,以PM2.5、PM10、O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次分别占83.4%、15.3%和1.3%。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全国重污染天气高发地区,占全国总天次的44.1%。冬季重污染对全年PM2.5平均浓度有明显的拉升作用。2013~2015年,重污染天气对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地区PM2.5年均值的贡献分别为40%、10%和20%。
(三)多数省份PM2.5或PM10年均浓度下降幅度达到或超过《大气十条》规定的中期目标要求,可望实现2017年的考核目标。个别省份PM10年均浓度有所上升,北京市完成2017年终期目标需要付出努力。
考核PM2.5的10个省(区、市)和广东省珠三角地区PM2.5年均浓度下降幅度均达到或超过《大气十条》中期目标的要求,多数省份展示提前实现终期目标的势头。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较为明显,但实现PM2.5年均浓度达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标,需要付出努力。考核PM10的21个省(区)中,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和新疆等14个省(区)PM10年均浓度下降幅度达到了《大气十条》中期目标的要求,辽宁、吉林、河南、湖北、陕西、甘肃和宁夏7个省(区)PM10年均浓度有所上升。
二、主要措施执行效果
基于《大气十条》详细配套政策及各省(区、市)实施细则、目标责任书、年度自查报告等数据资料,核算了2013~2015年各部门各行业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解析了各项政策措施对减排量和PM2.5浓度下降的贡献。主要结果是:
(一)各省(区、市)均基本完成了阶段性重点任务,总体落实情况良好。重点行业提标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燃煤锅炉整治和扬尘综合整治四类措施是对PM2.5浓度下降贡献最为显著的措施。
评估测算结果显示,实施《大气十条》使全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分解各措施对减排量的贡献发现,重点行业提标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和燃煤锅炉整治是对减排量整体贡献显著的措施。SO2减排效果最明显的措施是重点行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和产业结构调整,分别贡献SO2减排量的39%、29%和22%;NOx减排效果显著的措施有重点行业提标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和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与油品升级,分别贡献NOx减排量的63%、20%和9%;PM2.5浓度下降贡献最为显著的措施是重点行业提标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燃煤锅炉整治和扬尘综合整治,分别贡献了PM2.5浓度下降的31.2%、21.2%、21.2%和15.2%。机动车的减排贡献在城市更为显著。以北京市为例,2013~2015年北京共淘汰黄标车122.2万辆,NOx、PM2.5减排量为3.47、0.26万吨,分别贡献了两种污染物减排量的71%和16%,说明《大气十条》在控制机动车污染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有效的。
(二)北京市及周边省份的重污染应急措施能够有效降低PM2.5浓度,两次启动红色预警使得重污染期间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下降17%~25%。
基于空气质量模型对京津冀2015年12月两次启动红色预警的减排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京津冀两次应急减排措施使得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7%和20%~25%,说明在重污染天气启动应急预案能够有效降低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而显著削减PM2.5浓度峰值。
(三)2014和2015年,重点地区污染气象条件相对2013年略为不利或变化不大,气象条件在近两年没有对空气质量的改善起到“助推”作用。
京津冀地区2014、2015年污染气象条件状况相对2013年分别转差约17%、12%,长三角地区转差约6%和1%,珠三角和成渝地区污染气象条件状况变化不大。气象条件状况在《大气十条》实施过程中没有对空气质量的改善起到“助推”作用,在京津冀等重点地区甚至起到了不利作用。2014、2015年冬季期间,各重点地区不利气象条件出现天数均超过2013年,特别是2015年冬季京津冀地区超过2013年的天数在各重点地区中最多,导致重污染多次发生,严重影响人们对空气质量年均值改善的直观感觉。
三、主要对策建议
(一)以北京市为战略重点,破解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若干难点问题,实现首都空气质量长效改善。一是采取坚决措施应对秋冬季重污染问题,重点破解冬季采暖燃煤散烧顽疾,针对北京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地区以及南四区(丰台、房山、通州、大兴),采用煤改电和冬季特别电价等措施,解决冬季居民采暖问题。二是重点推进北京南四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精细化城市管理,严控扬尘污染,基本淘汰南四区燃煤锅炉,优先启动南四区民用散煤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尽快完成南四区污染小企业退出。三是进一步提升北京市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能力。四是建立和完善非道路移动源的大气污染排放控制体系,建立统一的非道路移动源台账系统。五是科学确定北京市VOCs与NOx的协同减排策略。六是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力度。
(二)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尽快率先启动《京津冀环境综合整治重大工程》大气部分。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尽快率先启动《京津冀环境综合整治重大工程》的大气部分,深入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严格控制北京周边传输通道上的污染排放,严控周边地区高架点源。采取措施切实降低秋冬季污染源活动水平,在京津冀地区划定“工业错峰生产区”。增加对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额度,采用煤改气、煤改电等方式对北京周边传输通道地区的工业用煤和散煤进行替代。针对保定、廊坊等北京周边城市,除《大气十条》规定的PM2.5下降比例目标外,增加PM2.5年均浓度目标。
(三)以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为突破口,加大秋冬季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实施冬季供暖地区应优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编制技术体系和相关制度,实现对城市重污染应急预案的科学制订、动态评估和持续优化。加大冬季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如制定针对冬季(或其它典型污染季节)污染防治法规,对重点源排放实施季节性排放限值,优化工业生产过程,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调整。提高重污染预警的提前度和精确性,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强化应急控制的实施力度和监管强度。
(四)持续发力严格落实《大气十条》各项措施,进一步大力度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在持续提高煤炭集中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核电和天然气,同时严控新增燃煤量,更大程度地实现对煤炭的替代;改进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推广使用天然气,将天然气用于替代工业、供暖用煤特别是散煤。尽快形成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对策。重视整个区域的能源结构调整,降低高耗能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防止城市中心区高耗煤、高污染企业转移到郊县地区。
(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减少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大气污染物排放。选择秸秆锅炉、沼气锅炉、燃煤锅炉和煤改电等方式,实行农村集中供热,减少农村生活用煤。实现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秸秆露天焚烧。减少种植业和养殖业氨排放。
(六)大力推进非电行业达标排放和超低排放技术及应用。尽快部署非电行业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升级。针对水泥、玻璃、陶瓷等建材行业,发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新技术研发及示范,开展主要污染物达标和超低排放新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
(七)尽快启动国家“清洁柴油机行动计划”,重点开展柴油机、非道路、船舶的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同步实施柴油车国Ⅴ排放标准并尽快在全国推广。加快制定柴油车国Ⅵ排放标准,加强柴油车及后处理产品生产一致性与在用符合性检测,推进车载测试、远程诊断和遥测技术等应用;尽快淘汰国Ⅱ及以前不达标柴油车,实施国Ⅲ和国Ⅳ不达标的柴油车技术升级和改造。研发非道路用柴油机机内与机外净化技术体系,研究和推广岸电使用、船舶尾气脱硫脱硝技术,在重点区域、核心港口率先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措施,进行综合应用示范。
(八)以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为抓手,加快实施国家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尽快核定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的VOCs排放总量和源成分谱,确定三大区域(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高于NOx减排要求的VOCs减排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重点源VOCs减排技术方案,建立重点行业和企业的VOCs减排核算和监管体系。对具备可监测、可统计、可考核条件的重点行业进行重点控制。
(九)构建精准治霾技术体系,创新机制体制,加强科技引领,持续提升环境监管和执法能力。强化顶层设计,形成研判—决策—实施—评估—优化的决策支持体系;加强区域一体化的大气污染监测网络、动态污染源清单和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到精准管理的新阶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机制。注重大气污染防控的监管和执法能力建设,大幅度提升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监管和执法以及法律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保障水平。
第二篇:医院数字化医院建设中期实施报告
医院数字化医院建设中期实施报告
一、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布置前实施情况
医院信息系统作为三级甲等医院评审的重点标准之一,自去年3月院办公会提出打造数字化医院平台以来,医院各级领导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通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医院于2013年5月邀请国内知名HIS厂商到医院演示产品功能;6月底根据国内四家知名HIS厂商在院内演示评估结果,形成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性需求报告;7月18日医院以“三重一大”请示上报市卫生局;7月29日取得市卫生局“关于XX医院实施数字化医院建设项目‘三重一大’”的正式批复;8月10日通过市卫生局,市财政局的采购审核;9月25日完成招标采购工作;10月23日与重庆中联公司签订实施合同;10月28号中联公司工程师入场实施;12月26日完成全院临床、药剂、医技人员的培训;2014年1月1日正式启用:门诊(住院)挂号、收费、药房、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等系统,基本实现新老系统的切换。
二、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情况
1、投入运行的软件功能模块
截止2014年4月14日,软件功能模块投入运行的有:门急诊挂号系统;门急诊收费系统;门诊中西药房管理系统;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住院费用管理系统;住院药房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取药排队叫号系统;门急诊医生工作站;门急诊电子病历系统;住院医生工作站;病区护士工作站;住院电子病历系统;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系统;临床路径管理系统;超声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医技执行管理系统;财务监控系统;经济核算系统;药库管理与药品会计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卫生材料管理系统;综合查询与统计报表;医保/农合接口;自定义报表系统等。
2、运行情况--重点模块评估
2.1、门诊、住院医生工作站
医生工作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开医嘱和电子病历。其功能在于实现病历的电子化。医生已熟练掌握医嘱下达和病历书写的操作技能,对于软件的界面、工具、标识符号等设计模式有良好把握,完全适应医院当前制定的业务流程。但是,在细节操作上尚存在一些小问题,例如:(1)、同一组药品的一并给药,有时忘记一并给药操作或者增补治疗药品,只在医生嘱托中加以说明,而不会作废错误医嘱下达正确、规范的医嘱,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电子病历的质量;(2)、下达医嘱方面,为了增加医生的工作效率而设计的成套方案功能应用不理想,初期使用中过程中,因我院医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而在同一个环境下培训导致对软件操作的把握程度亦不一样,在使用成套方案的过程中造成了部分垃圾数据,大部分医生不会使用成套方案的覆盖功能来处理并修正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服务器数据冗余及工作负载;(3)、电子病历书写的三大高效方法:复制粘贴、词句示范、范文导入,复制粘贴功能还有少部分医生未熟练掌握,而词句示范功能基本没人使用,范文导入功能同医嘱成套方案,不会使用覆盖功能,依然留有垃圾数据;
建议:需要加强对系统完善性培训的科室请尽快与系统工程师联系;科室应加强对新员工及老同志的帮,带,教。
2.2、护士工作站
经过几个月的临床应用各科护理人员大多能熟练软件操作技能,已能适应医院业务流程,对于护理文档的书写、打印,医嘱的核对、执行,三测单、护理记录单的管理,费用系统的查询等都有较好把握。
不足之处:大部分护理人员明白工作过程中的正向操作流程,从入科到出院,但是对于业务的逆向操作流程,从出院到入科把握不足,更重要的是病人在科内的就诊流程外还有与收费室的配合不足,表现在:病人办理入院再入科,有极少患者需撤销入院时,科室须先撤销入科这一工作执行不太理想;另外,病人在科室办理出院后,还须到收费室办理结账,患者到达收费室结账时,出现病人尚未办理出院提示频率较高。
建议:护理人员在病人需要换床、转科、转病区、出院之前必须将需要整改的护理记录单、三测单等护理文件整改完成后再进行操作。需要加强护理人员对系统完善性培训的科室请尽快与系统工程师联系;科室应加强对新员工的帮,带,教。
2.3、临床路径管理系统
截止当前,临床路径病例出径率不到5%,与其他医院做数据比较,可判定应用效果不理想。培训阶段因培训环境及人力资源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覆盖面不广,每个临床科室只有一医一护参与;
应用阶段因部分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及把握不足(有几例病例不符合导入路径的原因定义为超过标准住院日,因此可判定使用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不足),以及培训阶段的局限性等因素造成效果不理想。
2.3.1、推行临床路径的建议
推行临床路径一般要经历准备阶段、制定路径、实施路径、改进路径、监测及评价五个阶段,后四个阶段根据pDCA原理循环往复,不断改进,逐步使临床路径的内容更全面,项目更合理,更符合临床科室的工作和成本实际。
建议:①由医务科加强督导: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开展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②质量控制,评估改进:明确进入路径病历的选择要求,记录应用过程与变异分析数据,确定并跟踪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制定单病种质量控制措施;③增强临床科室对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求细化工作方案,确定具体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建立信息报送工作制度,完成单病种每例诊疗后要对病例进行登记,填写单病种质量控制统计表,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做到责任到人、指标到人,保证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加强临床路径编写应用的科室请尽快与系统工程师联系学习。
2.4、病案管理系统
存在的问题:当前各临床科室提交病案时间相对缓慢,直接影响了病案管理部门对电子病案的审核工作,间接影响到医院与病案监管部门间的数据对接工作。
建议:科室当天病历及时完成并打印签字,做到患者出院与病案提交同步,病案管理部门及时审核电子病案,存在丙级病案需及时修正并存档,完善医院月报、季报等数据上报工作,为医院等级评审奠定良好基础。
2.5、LIS,pACS系统
医技辅助系统实施,从管理角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数据分散模式,实现了统一的数据化采集、存储、查询、统计分析。当前,本院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均已进入实施阶段,LIS系统因血常规仪器不符合其他仪器的数据通信模式,尚在研发讨论中,其它仪器已接入医院网络;pACS系统的超声内窥系统已投入使用,放射影像信息系统已经做好大部分准备工作,即将投入使用,很快可以实现临床与医技数据共享,及时查阅并打印检验、检查报告模式。
2.6、药品管理系统
药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药房管理系统、门诊药房(处方发药)管理系统、住院药房管理系统。完成医院内所有药品的申领、配药、发药、退药,以及药房工作量统计、盘点等业务。
存在问题:特别是在住院药房,操作人员偶尔会将临床科室护理人员没来药房领药的情况误操作为发药,导致在护理人员来领药时药房无对应数据发药。门诊、住院发药混淆,出现大面积的住院病人发药号为0。
建议:药房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药品领用规范,只有相关科室护理人员到药房领药才执行发药。需要加强操作人员对药品管理系统完善性培训的人员请尽快与系统工程师联系;药剂科应加强对新员工的帮,带,教。
3、未建设功能模块及计划
办公自动化(OA)系统、感染管理系统、后勤物资管理系统、体检管理系统、病人自助服务系统、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及处方点评、电话(12580),网络预约挂号。
3.1、办公自动化系统
该系统是当前未实施系统中覆盖面相对较大的功能模块,信息科的服务器环境已经搭建完成,考虑当前其他剩余子系统的落实情况,而覆盖面又相对较大,时间暂定于时间2014年5月7日开始。
3.2、感染管理系统
主要涉及感染病人资料、疾病诊断、感染情况、易感因素、细菌培养等内容的录入、查询,以及各类医院感染统计报表;可从医院信息系统导入或手工录入病人基本资料及感染相关信息。鉴于该系统在医院业务范围内覆盖面较广,需感染管理科根据医院的业务需求尽快联系工程师做中联感染管理系统。时间2014年4月30日前。
3.3、后勤物资管理系统
该系统已调试完成,但由于现物资管理部门当前没有办公室,仓库,办公区无网络,所以暂时无条件部署。
3.4、病人自助服务系统、体检管理系统
病人自助服务系统、体检管理系统与LIS及pACS系统联系紧密,在LIS及pACS未完善的前提下实施,虽可实现电子化及数据统一管理,但是一定程度上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所以待LIS及pACS完善后医院将联系对应职能部门完善并实施,时间预定于2014年4月30日开始。
3.5、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及处方点评
该系统已做好全部准备工作,服务器环境已安装完毕,请药剂科负责处方点评人员于2014年4月23日前联系工程师安排工作细则。
3.6、电话(12580)/网络预约挂号
电话(12580)/网络预约挂号,我们将改变传统的挂号方式,现新的预约挂号系统将与第三方电信运营商合作,实现电话预约自助挂号及票据打印。请医务科于2014年4月30日前收集科室及门诊医生个人信息,照片。
三、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持续性发展
数字化医院建设项目(一期)原计划四个月内完工,然因项目实施中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余下系统的部署预计在6月前全部完成;届时医院信息管理科,系统实施工程师,将转入新系统的完善更新及可持续性改进阶段。
根据我院近几个月数字化医院平台的使用情况来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化医院平台建设是医院长期性、全院性的日常工作,医院的每一个职工是数字化医院平台的主体,而软件实施公司只是一个支撑辅助,是不可能代替医院骑马牵绳的。我们必须要在现有的系统基础上进行再次挖掘,整合“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服务为内容”、“以管理为抓手”的理念以实际工作业务需求提出持续性改进方案,突出信息化高效整合优势,为病人提供高品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的医疗服务,使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起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自身业务修养,提高信息化的处理能力,根据医院业务发展需要促使医院数据化平台不断改进。就像老师一样,只能教学生理论知识、考试方法技巧、应变措施等,而不能代替学生考试,更不能保证学生考试得高分,能否取得好成绩最终还是靠自己的学用结合,以用促学,以学促改。
信息管理科
二〇一四年四月十五日
第三篇:“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区司法局“十三五”规划纲要
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根据区发改局《关于开展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对承担我区“十三五”规划的社区矫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治宣传教育等相关工作进行认真总结评估,现就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目标及任务的进展情况
(一)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以及问题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教育、帮扶、引导工作稳步推进。一是严格落实矫正制度,加强重点人员管控。规范了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的相关档案,建立了“6+1”帮教模式,将各项专项整治、隐患排查与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全面开展对特殊人群的大排查活动,着力打造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天罗地网”。二是与团区委协调,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帮扶、引导。邀请台安监狱心理矫正工作者,对未成年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状况评估,通过量表和测试做出评估结果,从思想根源入手,减少重新犯罪风险。2016年至今年6月底,全区共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95人,累计接收1036人,累计解除845人,正在社区服刑191人;受理省内外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监狱委托审前社会调查委托217件,累计受理471件;安置释解人员共计524人,累计安置1095人;到省内各监所衔接共计221人,累计衔接510人;组织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育1689人次,个别谈话教育762人次,进行心理辅导37人次,组织社区服务829人次。
(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制度逐步健全。一是完成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法律服务惠民平台建设工作。定期组织法律顾问参与基层法律服务,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等活动。二是推进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制定了《区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业务进驻区市民服务中心。目前,该方案正提交区政府党组会审议。三是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建设。对15个法律援助工作站、97个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和“148”平台建设进行督查,完善制度、改善设施,全面加强基层法律援助服务站(点)的规范化建设。四是逐步健全完善了15项法律服务制度,把未成年人、军人军属以及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等困难家庭纳入了援助对象。2016年以来,区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376件(其中诉讼案件359件,非诉讼案件1017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42.6万余元;村(社区)法律顾问开展法律服务活动126次,提供法律服务500余人次,解决群众法律问题259件,参与化解矛盾纠纷92件。
(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工作模式正在建立,“大调解”格局逐渐形成。一是建立“警民联调”、“诉调对接”调解工作机制。将人民调解员派驻进入联调工作室,与派出所民警配合开展联调工作;与区人民法院建立了“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人民调解组织在调处纠纷中遇到疑难复杂
问题时可要求人民法院给予指导、帮助。二是大力推进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委会建设,目前区住建局等3家单位完成调委会建立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建立人民调解组织116个,其中人民调解委员会115个,人民调解室1个。全区共有人民调解员729人,全区省级规范化调委会总数107个,占全区调委会总数的92%。2016年至今,全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矛盾纠纷2946件,调解2946件,调解成功2946件,纠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100%。
(四)“七五”普法规划顺利实施,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深入,全民法律素质不断增强。一是高标准启动“七五”普法规划。2017年6月召开了全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会上表彰了“六五”普法先进集体和个人,下发了《区委、区政府转发<区委宣传部、区司法局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委发〔2017〕9号)文件,对“七五”普法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二是通过成立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七五”普法工作纳入机关绩效考核目标管理,将普法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等系列措施,使“七五”普法领导体制不断健全,制度更加完善,经费得到保障。三是以“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动全民普法、全程普法、精准普法。2016年至今,共组织送法“进机关”39次,“进乡村”33次,“进社区”378次,“进学校”128次,“进企业”54次,“进网络”发布微博、微信普法信息789条,浏览量近8万次;累计发放各类普法宣传材料百余种21万余份,各类普法宣传物品40余种1.4万余件,直接受教育干部群众14.9万余人次,提供和接受法律咨询1万余人次。2018
年开始,区司法局将“法律六进”拓展为“法律八进”,即以精准普法为理念,探索推广“入户式”普法,开展送法“进家庭”活动;以加强对人民军队的法治宣传教育为新目标,开展送法“进军营”活动。
二、规划实施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突出抓好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2016年以来,区社区矫正中心依法严格落实基础排查、手机定位、预警预防、应急处置等环节,建立了高效的维稳工作体系。一是加强社区矫正等特殊人群管控。严格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强化社区服刑人员纪律意识,严格执行外出请假、集中教育、社区服务等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加强对社区矫正列为“严矫”的、有再犯罪倾向的、“轻刑快办”等社区服刑人员管控力度,确保我区社区服刑人员无重新犯罪,无违规违纪行为,坚决防止发生社区服刑人员等特殊人群人员因脱管失控而造成重大刑事案件和极端个人暴力事件。二是健全完善社区矫正长效工作机制。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定期开展社区矫正专项检查,管理措施得到不断完善。三是推进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无缝衔接。全区各街道均成立了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在各社区(村)成立了帮教小组,形成了6+1的帮教模式。加强与公检法部门衔接配合,协调人社、民政等部门,切实解决刑释人员就业、临时性救助、低保、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同时,积极寻求社会力量帮助,在山南建立了一处安置帮教基地,为刑释解教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二)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按照区“十三五”
规划纲要发展目标要求,坚持以服务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量。一是稳步推进法律援助工作。将法律援助范围从低保人群扩展到低收入家庭人员,不断加强对农民工、未成年人、残疾人、妇女和老年人的援助力度,对困难群体做到应援尽援。二是拓展法律服务领域。积极推动社会律师参与,建立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法律服务惠民平台,为村(居)民及辖区企业提供公益性法律咨询等服务,实现了法律服务在村(社区)的全覆盖。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服务惠民活动。利用日常工作和重要节点,采取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提供现场(电话)法律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为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
(三)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我局始终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紧抓不放,呈现了纠纷量下降,调解满意率上升的良好态势。一是每年坚持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狠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着力抓好重要时间节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切实将“调解优先”原则贯穿人民调解工作始终。二是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了“诉调对接”工作机制,落实矛盾纠纷发现机制、研判机制和解决机制等工作制度,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台账和研判会议纪要,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三是主动指导、推进涉及房产物业、劳动争议、医疗纠纷等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设。
(四)深入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严格落实“七五”普法规划,广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深化法治创建。一是全面加强重点对象和全社会普法。
与区法制办配合,制定出台《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方案》,推动全区形成普法合力。完善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等4项制度,以“法律八进”活动为载体,深入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社区、单位、网络和军营广泛开展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二是推动群众性法治文化传播。开展了“区法治书画摄影作品巡展”“法治谜语竞猜活动”“法治主题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法治文化宣传活动。积极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开通了“铁东普法”微信公众号,建立了全区普法工作交流QQ群,进一步加强全区普法信息资源整合和各部门间沟通交流合作,畅通了“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渠道。三是加强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等建设活动中,制定了区法治创建活动标准,全区各相关单位均开展了法治单位、法治学校等创建活动,基层民主法治创建率达到100%,全区依法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育矫正模式单一,安置帮教基地少。矫正监管网格化机制还不完善,各相关部门衔接配合还有待加强。二是基层法律服务有待进一步拓展。对基层法律调研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强。三是全区人民调解组织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事业单位调委会围绕涉企矛盾纠纷需加强调解力度。四是基层司法人员配置不足,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开展培训的质量不够高,基层人员素质能力还有待提升。五是法治宣传形式单一,全区成规模的法治文化阵地很少,普法知晓率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进一步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的对策
(一)要围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基层建设,做好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和监督检查指导。定期不定期对司法所建设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召开调度会、典型经验报告会等形式,总结工作经验,查找薄弱环节,抓好工作落实。加强基层司法所行政业务培训,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基层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二是开展“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活动,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面开展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和工作机制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消费纠纷、医疗纠纷、物业纠纷等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设。三是全面落实社区矫正改革基本任务。加大社区服刑人员管控力度,切实防止和减少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完善教育学习、审前社会评估等制度,发挥手机定位功能,提高监管工作有效性和针对性。深化区、街监管安全研判机制,及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动态和监管安全动态,确保社区矫正安全形势稳定。四是全面提高社区矫正执法水平。充分发挥社区矫正领导小组会议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及时解决执法和管理衔接配合问题;加强社区矫正档案和工作台账规范化建设,确保刑罚执行过程可查,可追溯。建立社区矫正典型案例发布制度,强化对社区矫正执法和教育管理工作指导,促进提高社区矫正规范化水平。
(二)要围绕促进民生问题解决,大力加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做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年检注册工作,严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准
入关。不断强化基层法律服务管理和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基层法律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二是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街道司法所服务站(点)建设,提升法律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优化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宣传等工作对接,发挥集成效应,提高运行效能,扩大辐射效应,使其成为司法行政工作创新的“第一窗口”。进一步发挥“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惠民平台作用,为群众提供及时、方便的法律服务。三是不断推进法律援助工作。扩大民事法律援助覆盖面,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扩大法律援助知晓率。逐步将涉及劳动保障、食品药品、教育医疗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事项范围。重点做好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军人军属等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和服务质量,建立健全便民措施,简化程序,丰富服务内容。
(三)要围绕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区。一是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宣传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党内法规建设,使全区干部群众了解和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二是突出学习宣传宪法。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教育引导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增强宪法观念,坚决维护宪
法尊严。三是全面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法律八进”活动,突出重点对象和以企业为主的社会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创建,巩固已有的创建成果,以点带面推动法治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四是加强普法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普法志愿者、讲师团建设,积极倡导和推进普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普法志愿者面向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活动。
区司法局
2018年8月10日
第四篇:“十三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XX市xx县区
关于“十三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按照xx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报送xx县区“十三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材料的通知》《xx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XX政发〔2016〕7号)等文件要求,xx县区人社局高度重视,按要求开展中期评估工作。现将评估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软环境
以维护社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为目的,今年1月以来,共主动监察各类用人单位31户,协调处理案件15件,涉及劳动者人数818人,涉及金额1521.546万元。办结劳动保障监察案件10件(其中9件涉及支付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1件涉及社会保险类),涉及金额88.4593万元,涉及劳动者人数113人(其中为103名农民工追回工资86.8955万元)。
为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工作的应用,建立健全网格机构,按照区厅要求,实行案件办理数据当月录入制度,今年1-6月累计录入劳动保障监察案件10件。
二、完善机制促进就业
(一)指标完成情况
截至6月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47人,完成全年任务数2200人的70.3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2%,控制在任务
2年“春风行动”招聘会,据不完全统计,当天活动先后进场15000人次,达成就业意向574人次。其中高校毕业生37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18人次,残疾人3人次。此次合作有效的促进了我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四)加强创业指导和帮扶 1.做好政策宣传,激发大众创业愿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动大众创业,首先要广泛的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为此,我区以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对象,广泛宣讲我区的创业扶持政策,分析创业优势,解答创业疑惑等,做好创业宣传工作。增强大众的创业信心,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
2.构建众创空间,搭建创业平台
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人社厅《关于确定创建创业孵化基地试点市县的通知》(桂人函〔2014〕777号)和自治区人社厅、发改委、财政厅、国土厅《关于开展农民工创业园建设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桂人社发〔2015〕10号)的文件要求,积极推动和开展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工作和农民工创业园建设试点项目申报的工作,努力构建众创空间,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目前,我区已建成楼宇型创业孵化基地1个,总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可容纳8户孵化企业入驻,目前入孵企业4家,吸纳创业人数4人,直接带动就业12人。企业涉及广告及设计、产品经销、代理等领域。目前有三家企业申请入驻孵化基地,材料正在审核中。
3.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
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以提高群众的职业技能,增强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我区劳动职业技术学校的职能作用,采取长班短班相结合等多种培训形式,有针对地开展就业培训。针对不同创业群体、不同阶段创业活动,积极探索创业培训与技能培训、区域产业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通过选择有市场前景、适合创业的项目,开办了育婴师、保育员、IYB(改善你的企业)和SYB(创办你的企业)等培训班,有效地提升我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创业能力。截至2018年6月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育婴师职业技能培训班两期,培训合格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94人。
(五)强化各类协同机制
完善制度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服务,实行统一的招用工备案和就业失业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体系,保障城乡劳动者的平等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建立企业劳动用工录用备案制度和空岗报告制度,完善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加强对就业和失业状况的动态监测分析。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xx县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xx县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表中,涉及社保局工作是加快基本社会保险全覆盖,主要是基本养老参保率≥
六、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促进就业创业
1.积极举办2018年农民工技能大赛,引导和激励广大农民工学技能、练本领,全面提升我区农民工技能人才队伍素质,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稳定就业形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开展多形式就业服务,继续做好扩大就业工作,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着力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进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3.抓好就业服务政策的落实,做好公益性岗位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审核、审批工作,落实《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政策,做好就业人员动态监测。切实为求职者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加强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监测和统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
4.完善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和落实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基地场地租金减免、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为非公企业、小微企业等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推动大众创业。
5.根据“美丽贺州·宜居乡村”活动的决策部署,组织开展“服务惠民”专项活动,做好村级就业服务。全面推进就业信息体系建设。将城镇就业服务延伸到全区所有行政村(社区),建成覆盖全体农村劳动力的资源状况信息库。以“网络到村、信息到户、调查入户”为目标,通过配备计算机、就业信息发布终端,安装宽带或无线网络等,将就业信息系统延伸到村(社区),在原来四级连通的基础上提升到自治区、市、县(区)、乡(镇)、村(社区)五级连通。
(二)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继续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加大征缴工作力度,大力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政策,稳步提高参保率,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七、工作建议和意见
(一)建议加大对乡镇、村的培训场地和资金的投入,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能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
(二)建议政府协调各部门配合我区加大开发公益性岗位,满足日益庞大的“4050”、“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就业需求。
(三)建议在目前上级下达的每年就业专项资金补助额度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
(四)建议完善及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公益性岗位期满又难以社会就业的这类人群的困难,保障其生活水平及各项福利。
第五篇: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全文
“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全文 2008-12-24 12:28:20 来源: 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十二月二十四日电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二十四日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作的国务院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报告全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
——2008年12月2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平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国务院委托,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请予审议。
一、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十一五”规划《纲要》后,我们加强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2007年底提出了进展情况报告。在此基础上,依据人大常委会监督法有关要求,今年3月份以来,我们组织开展了对《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
一是及时组织部署。为扎实有序开展评估工作,年初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评估对象、方法、组织分工及时间进度安排,组织有关部门和各地区按分工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二是确定评估重点。为使中期评估成为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将评估重点放在《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指标实现情况、重点领域任务进展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增强对后两年规划实施的指导作用。
三是开展第三方评估。为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充分借鉴国际经验,采取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三家机构,分别以各自的独立视角开展了第三方评估。
四是广泛听取意见。为深入了解社会各界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看法,我们深入基层进行了实地调研,向专家、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问卷调查,召开了有关方面的座谈会,并向全国人大财经委作了专题汇报,及时接受指导。评估报告稿形成后,还召开了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会议,听取咨询意见。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提交本次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第三方评估报告、问卷调查报告的摘要等,一并提交本次会议,供各位委员审议时参考。
二、《纲要》实施总体进展情况
《纲要》实施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狠抓落实,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 1
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纲要》实施总体进展情况是好的。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实现情况看,《纲要》确定的22个主要指标大多数达到了预期进度要求。14个预期性指标中,反映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10个指标完成情况达到或超过预期,反映经济结构的4个指标中,除城镇化率达到预期外,其余3个指标完成情况低于预期。8个约束性指标中,除森林覆盖率指标因缺乏数据难以准确评估、节能减排2个指标进展相对滞后外,其余5个指标均好于规划要求。
——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前两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高于规划预期,经济处于紧运行状态,资源环境压力过大。国务院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宏观调控,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9%,呈现比较平稳和适度回调态势。两年半来,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028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67%;转移农业劳动力2166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4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的规划目标以内。前两年,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3.1%,总体保持稳定。但今年前4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较快,随后连续7个月涨幅回落,物价总水平出现波动性变化。前两年货物贸易顺差分别达到1775亿美元和2618亿美元,国际收支仍不平衡。
——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前两年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与2005年持平,与五年累计分别提高4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的规划预期相比,进展较慢。200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49%,两年提高了0.15个百分点,与五年提高0.66个百分点的规划预期有一定差距。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取得积极进展,东中西部开始出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局面。城镇化快速推进,2007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4.9%,两年累计提高1.9个百分点,快于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的规划预期。
——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两年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6%,完成目标的53%;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0.02,达到规划预期要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前实现目标;节能降耗目标进展滞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下降5.38%,完成规划目标的26.9%。
——可持续发展方面。2007年末全国总人口132129万人,年均增长5.2‰,控制在年均增长小于8‰的目标以内;全国耕地面积1.217亿公顷(18.26亿亩),年均减少0.1%,控制在年均减少不超过0.3%的目标之内。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进展相对滞后,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比2005年增长1.57%和0.99%,2007年两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出现双下降,分别比2006年下降4.7%和3.2%,两年完成规划目标的32%和22%。
——基本公共服务方面。2007年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7年,比2005年提高0.2年,实现规划目标的40%。截至今年6月底,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1亿人,实现规划目标的7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覆盖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方面。两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8.4%,均高于年均增长5%的规划预期。
从重点领域任务完成情况看,《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稳步推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三农”工作得到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连年丰收,2007年总产量达到10032亿斤,今年又有望创历史最好水平。粮食优质化率进一步提高,2007年四大粮食作物品种综合优质率达到61.3%,比2005年提高9.7个百分点。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涉农税费,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大幅增加,“十一五”前三年预计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年均增长26%以上,总额已超过“十五”期间的总和。农村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大幅增长。培养新型农民取得较大进展。农村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产业规模和出口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振兴装备制造业成效显著,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进展加快,大型成套设备国际竞争力增强,2007年产业规模居世界第四位。能源工业结构有所优化,石油天然气工业稳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交通运输、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发展加快,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新
型业态蓬勃发展。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初步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三是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2007年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超过东部地区,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有所缩小。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联合重组进程加快,外向型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就业状况改善,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成效显著,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积极推进。中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地位得到强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也在积极有序推进。研究制定了一批促进重点地区发展的政策文件和区域规划。
四是节能减排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加大。通过建立节能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制定高耗能行业市场准入标准,遏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严格节能目标责任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能耗降幅呈现逐年加大的良好势头,前两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分别比上年降低1.79%和3.66%,今年上半年同比又下降2.88%。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重要进展。以火电行业为重点大力削减二氧化硫排放,以城镇及造纸行业污水处理为重点大力削减COD排放,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开始出现双下降。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展开,能力不断提高。
五是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科技投入快速增长,前两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分别增长18.7%和23.5%。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近四分之一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56.9%,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有48.3%来自企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依托行业骨干企业新建了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了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确定的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按计划顺利推进,知识创新工程稳步实施,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取得“嫦娥”探月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等重大科技成果。
六是改革开放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审批事项继续减少,规范完善了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经济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始试行。邮政体制实现政企分开,电信行业重组和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正在推进。推行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全面实施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转型在试点基础上将向全国推开。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得到加强。重大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近一半的省份出台了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高。“两高一资”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过快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方式更加多样化,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规模迅速增长。境外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领域不断拓展,与国内经济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
七是民生改善取得新进展。全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通过加强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政府引导,健全市场调节机制,支持劳动者自主择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结构继续改善,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地区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差距明显缩小,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财政性教育经费快速增长,2007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3.32%,比2005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面持续扩大,今年6月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1亿人、2.5亿人、1.2亿人、1.3亿人和8450万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已形成改革方案并广泛征求了社会意见。
三、《纲要》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新挑战
《纲要》实施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对后两年规划实施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从需求结构看,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2007年投资率仍高达42%以上,消费率进一步降至48.8%,外贸依存度高达66%以上。从产业结构看,工业增速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工业带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近两年,工业增速都在13%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2.2%提高到2007年的43%,其中,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69%提高到70.6%。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服务业就业比重均未达到预期要求。从要素投入结构看,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够,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物质资源和简单劳动投入带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
二是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带来水质、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较快,节能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形势更加严峻,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三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还不到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垄断行业改革总体推进缓慢,竞争性市场格局尚未形成;资源要素价格改革进展不快,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有待深化,不能满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难以提升金融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此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改革也需要进一步加快。
四是社会建设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收入分配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城乡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做实个人账户进展缓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有待完善,城乡间、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等事件时有发生。
规划实施所面临的新挑战,主要是后两年规划实施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今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目前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时期。我国对外依存度已相当高,外部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较大,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调整不可避免地使我国经济增长、就业、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和金融安全等方面受到影响。加之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经济下行风险比预想的要严重,经济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而且可能会越来越突出。伴随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就业、“三农”、节能减排、金融领域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也可能会进一步显现。这对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构成了新的严峻考验。
四、推进《纲要》实施应采取的举措
进一步推进《纲要》顺利实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和任务,关键是要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围绕解决规划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保增长、扩内需和调结构更好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
取得新进展,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着力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以扩大内需为着力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后两年,有效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注重综合运用减税、扩大中央政府投资等多种手段,加大对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保障民生的支持力度。要坚持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结构并举,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和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集中加快建设和启动一批支持“三农”、改善民生、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结构优化、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重大工程,支持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最关键的是要继续增强消费这一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支撑。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定消费预期,提高即期消费水平。要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努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特别是要稳定住房和汽车等大宗消费,促进房地产和汽车市场健康发展。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要继续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二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优化结构为着力点,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国际市场收缩、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全面加剧,使我们不可能再走依靠低成本优势推动数量扩张的老路,必须紧紧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中心环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延伸,逐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高度重视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完善相关政策,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发展水平,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要加大融资服务和技术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同时,要利用当前有利时机,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把推进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改善城乡结构的两个重要“抓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尽快发布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三是以资源要素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为着力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要素价格未理顺、财税体制不完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理顺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使资源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促进企业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生产方式。同时,通过理顺要素价格、调整盈利预期,扭转资源在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过于集中的态势。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形成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和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从源头上遏制一些地方盲目大上工业项目特别是重化工项目的势头。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深化税制改革,引导经济活动主体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四是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继续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和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开发、推广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技术,继续做好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力度,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土地、水、草原、森林、矿产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节能减排2个约束性指标的实现,对于《纲要》提出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任务的全面完成具有关键意义,各级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强化法律实施和监管,加强行政问责制,坚决打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攻坚战。
五是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着力点,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各级政府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完成《纲要》提出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任务。后两年,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加快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与创业培训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重点做好困难群体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要高度重视解决经济减速带来的农民工失业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的相互衔接,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快制定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办
法,加快推进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强对受灾群众、困难群众等的社会救助。继续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多渠道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等监管,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背景下的五年规划,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红线的五年规划,是首次用约束性指标来强化政府责任的五年规划。两年多来的实施情况表明,《纲要》所确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正确的,规划实施总体上是顺利的,未来两年的任务也是相当艰巨和繁重的。
在巨大挑战面前,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继续推进《纲要》顺利实施也具备很多有利条件。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的体制、物质和技术基础,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国内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大,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就完全有信心和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较好地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与此同时,我们要着眼长远,及早对后两年难以有效解决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包括能源资源利用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空间开发结构优化问题、粮食安全保障问题、城镇化健康发展问题、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等,谋划好“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战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