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农业保险工作现状和问题分析

时间:2019-05-12 02:3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阳农业保险工作现状和问题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阳农业保险工作现状和问题分析》。

第一篇:安阳农业保险工作现状和问题分析

安阳市农业保险工作现状和问题分析

王景顺 李晓珍 李现社

(安阳工学院,安阳455000;安阳市农作物良种试验示范站;安阳市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

123搞 要:开展农业保险工作以来,安阳市认真落实农业保险强农惠农政策,严格农业保险考核机制,促进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对稳定农产品生产、保障农户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对安阳市开展农业保险工作主要做法和问题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农业保险 做法 问题 思路 创新 1近年来农业保险基本情况

我市自2007年首先启动了养殖类的能繁母猪保险,2009年增加了奶牛和种植类的玉米保险,2012年涵盖了所有中央财政补贴保险品种,2014年增加了育肥猪保险。

按照省农险办确定的承保机构和财政补贴保险品种,2015年,我市9家有资格的保险机构均参与全部品种的承保业务。目前,我市农业保险承保机构主要有人保财险、中华财险、永安财险、太平洋产险、国寿财险、平安财险、安邦财险以及今年新成立的中原农险、国元农险共9家承保机构。承保品种主要是种植类的小麦保险、玉米保险、花生保险,养殖类能繁母猪保险、奶牛、育肥猪保险,林业类的公益林保险。养殖业保险主要由人保财险和中华财险2家机构承保,花生保险仅有内黄县开展,公益业保险自2012年起开展以来由省进行统保,中央、省财政各负担一半,2015年调整政策,需要县级配套保费补贴资金,目前有永安财险、平安财险、人保财险等公司在安阳县、林州市开展了部分业务。

2014年,我市共承保小麦种植面积166万余亩,约占种植面积的55%,承保玉米种植面积共计115万余亩,承保花生种植面积共计6.74万亩,约占种植面积的40%。共承保能繁母猪36214头,奶牛775头,育肥猪16735头。

2015年,我市共承保小麦种植面积81.61万余亩,约占种植面积的27%;玉米保险承保种植面积

时通知,逐县随机指定抽查乡镇和行政村,入户调查,深入田间地头,通过查看、走访、座谈、听取介绍等方式,把握农户参保、凭证入户、保险公示、受灾理赔等环节,及时发现并督促乡镇基层政府、承保机构等各方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农户反映的情况,并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进行通报。检查结束后,分别以文件对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督导各县市区、各承保机构的整改落实,进一步规范了农险业务工作。农业保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保险在投保阶段存在散户推动难、保费收取难现象,影响了农业保险的广覆盖原则。安阳地处豫北平原,近年来未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多年的农耕文化形成的是单户、散户个体小规模种植的小农经济,这种面广点小的状况不适应农业保险广覆盖的特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承保中收取保费难的局面。首先,小农经济的老思想缺乏风险补偿意识。大多数农户有着丰富的耕作经验,对一些旱涝保收的地块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主观上就不想投保,宁愿抱存侥幸心理。第二,保额小,吸引力不强。出险收益远不及打工收入,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小,理赔额形不成吸引力,农业保险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大打折扣,缴纳保费主动性不够。第三,农村留守人员关注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儿不太关注承保理赔等具体事情,粮食直补、新农合、贫困补助等可能比较操心,农业保险一亩地交几元钱还上心不够,交钱少,回报也少,关键还不能及时的看到潜在的收效与希望在哪里,是否或以伸手够到,有无资格拿到手中。第四,保费收取难。农村农户居住地分散,居住地和耕地的分离,土地的流转、转包、再分配等形成了实际耕种与统计的农户出现偏离。承保对象单家独户,太分散,缴费人并不积极,外出打工找不到人等诸多现象造成基层乡村、协保员、承保机构等人员逐村逐户承保登记收取保费等工作量太大了,程序太多了,找人不好找,收费不好找,签字不好找,一户仅是一亩地几亩地,要去多次才能完成程序和业务,费时费力。

3.2农业保险在理赔阶段存在着查勘定损程序多、周期长现象,不能有效发挥理赔及时快速的政策惠民效应。

一是农业保险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保险责任划分必须要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专家认定才有效。种植业保险品种定损要按不同生长期确定损失,由于投保的是活性标的,大多灾情核损过程较为繁锁复杂,即首先确定是否受灾,损失程度则要若干天以后才能确定,有的甚至要到作物成熟后才能确定。鉴定报告有时时间跨度较长,一定程度影响理赔速度,影响到投保人的期望值。二是农业生产一旦受灾,往往多地同时出现灾情,这种点多面广的状况在短时间内无法逐户核实灾情,形成了不能及时出险,农技专家不够,加大了农业保险灾后查勘定损的工作量和准确度,造成了农户受灾理赔难的错误认识。三是因土地变更账号更换等原因形成了相当一部分理赔的退票现象,而农户在查勘后并没有积极去找寻没有收到理赔款的原因,在农户中容易产生理赔不及时心理。四是政策的宣传还不彻底,对承保阶段宣传多,对理赔政策的宣传不够到位,引起参保农户的不满,很多农户对理赔的法定程序、不同生长期的理赔标准不是很清楚,结果理赔款发放下来,与其期望值相距甚远,影响了其来年再次投保积极性。理赔环节太多,程度过于复杂,致使理赔时间过长往往达几个月之久,建议上级有关部门研究简化一些程序,力求将理赔款早日兑付给受灾农户。

3.3基层服务网络还有待完善。由于农业保险面对的是千万计的农户家庭,在凭证发放和理赔时需要最基层的村级组织以及村级协保员的配合,由于村级组织在组织承保理赔等环节的不规范,协保员的兼职性质,承担着其他大量的农村工作,加上无报酬、报酬低等客观因素,基层服务网点及代理人员有时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工作,一定程度上形成承保理赔不及时,时间延误,保单填写不规范,信息不完整,核灾定损不合理,达不到规范要求。政府应有组织的有引导的开展工作,加大对各级组织的投入力度。

3.4协调处理好坏地参保中的反差问题。对于常年在干旱洪涝灾害不断的土地上种植的农户,丰年产量也不高,灾年更是收成少,参保热情很高涨,自愿主动交费,期盼赔付成了愿望,形成了年年保,年年理赔的局面,这要求商业承保机构只讲社会效益完全不讲经济效益也是背离的,也形成了承保机构多追求好地承保以达到盈亏平衡,坏地农户多追求参保理赔获得利益最大化,好地坏地投入成本不同、收成不同、受灾风险不同等诸多不一致之处,如何协调参保承保各方利益一致,如何区分好

第二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摘要:农业保险是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产生的损失而设置的一种保险。完善的农业保险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而且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其次对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农业保险的长足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公司;发展对策

一、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几经起落,经历了曲折却又不断前进的过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力恢复经济,并进行了开办农业保险的初次尝试。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开始在一些地区试办了牲畜保险和棉花保险,虽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赔了近400亿的钱款。因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1953年进行农业保险整顿又在1955年重新开办农业保险,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尝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二)第二阶段。1958年,我国在经济上出现了左倾方针错误,开始提倡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因此大力发展人民公社,即集体劳动、劳动成果由集体分配,国家认为集体的力量大,可以对抗任何自然灾害,所以在这一年,国家宣布停止开办农业保险,在这之后,又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直到1982年才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这期间停办了24年。

(三)第三阶段。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实施,没有了集体劳作,而是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在提高的同时,也要自己面对自然灾害等农业问题,因此,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迫在眉睫。1982年国家恢复农业保险的办理,并且国家也采取许多的鼓励措施,因此,不仅办理农业保险业务的机构与保险税种有所增加,而且保险收入也大幅度提高,1982年至1992年这十年间,保险收入从23万升至8.62亿元。这期间,大多数农业保险机构都赔了钱,尽管如此,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在这一阶段也吸取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四)第四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保险也开始由商业化经营转变,而此时的商业保险公司也刚刚起步,规模小、业务单一,并且不能很好的应对风险,再加上这一期间国家不重视商业保险,鼓励措施少,支持力度不强,因此1993年后,农业保险开始萎缩,2004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3.77亿元,比上年减少了0.88亿元。

(五)第五阶段。2003年起,国家加大了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多次提及要加快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为了增强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国家开始给予农民财政补贴。2003年后农业保险不断发展,2013年的保费收入为306.6亿元,比2012年增加了66.4亿元,并且,农业保险的经营状况获得了改善,从刚开始的赔款转向盈利,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了赔付的速度,总的来说,从2003年至今,农业保险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而且也让保险公司获得了盈利。

二、农业保险现状分析

(一)农业保险总体状况。第一,农业保险发展速度加快。由于中央加快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使得保费收入和农业保险的业务量逐年上升。同时,一些保险公司开办了农业保险业务。第二,农业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有了自己的天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第三,农业保险为农民应对自然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保险最大的受益人是农民,在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后,农业保险的赔付款可以帮助农民维持基本生活,保障农民的灾后生活。第四,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在不断上升。由于国家出台很多政策大量发展农业保险,一些保险公司也跟上步伐,在农业保险业务中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提高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做出了贡献。

(二)农业保险的不足之处

1、农民购买保险机率较低。首先,农民的收入来源于土地,农民能够获得的收入很低,而农业保险正是要面对这些低收入人群,保险业务的开展确实有困难,并且农民种地所得的收入更愿意储蓄起来,把储蓄的钱用于盖房、生养子女、养老。在我国中西部的农民,他们种地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的开支,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投保;其次,农民并不热衷于农业保险,农民没有较高的风险意识,没有意识到转移风险的重要性,并且农民对于保险的赔付也抱有一种怀疑态度,有的农民甚至不相信会在遭受灾害后获得一部分赔偿,他们宁愿把钱存起来,也不愿意为未来的风险投保;再次,如今有不少农民放弃农村的土地,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进城打工,当然也不会问津农业保险了;最后,一些保险公司的保险理赔十分严苛,投保的农民想要拿到赔款并不是一件易事,这使得农民对农业保险有了偏见,只有少数人会购买农业保险。

2、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少,保险险种少。我国农业保险起步晚,发展也是几经起落,专业的保险公司凤毛麟角。专业的保险公司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华、阳光、安信等几家公司。这些公司除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各地有分支机构外,其他的公司覆盖性不强,只是局限在几个地区中,大大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农业保险的险种较少,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山村交通不发达,村落封闭,基于此保险公司不会经营较多的险种;此外,农业保险的风险较高,出于公司盈利的打算,保险公司不会冒风险经营易亏损的险种。

3、管理农业保险的问题。农业保险管理涉及到政府、农户、保险公司三方面的问题,政府实施政策性保险时,要考虑农民和保险公司两方面的利益,处理不好时,可能会带来冲突;再加上农村交通不发达,村落保守,导致保险宣传、发起、理赔等难度较高;当发生灾害时,在对灾害发生的性质进行定论时也容易产生问题,因此农业保险的管理难度较高。

4、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缺失。我国农业保险1982年恢复办理,农业保险发展时间短,因此专业人才匮乏。许多大学是近些年才开始设立农业保险专业的,这无法满足农业保险向前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人才数量与农业保险发展不协调的情况:保险机构去农户家宣传时,缺少专业的人才向农户进行宣传和普及知识;发生自然灾害时,同样缺少专业的人才对自然灾害进行定性和损失估计,这样会限制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1、加强农民的参保意识。农业保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参保意识,但是目前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意识较为淡薄,所以要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为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安排专家到农村进行讲座,也可以在电视和广播上进行宣传,等等。政府各级部门也要行动起来,勤下基层,在了解农民的同时也对农民讲解农业保险的具体条例,还要说明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好感,从而增加农民的参保意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扶持农业保险公司。政府可以对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补贴,免征一部分税款。政府可以免征农业保险所得税,扩大减免税的范围,同时对一些业务上的支出进行补贴。

3、加强农业保险的管理,培养专业人才。政府应适当建立农业保险的信息咨询机构和研发机构。建立农业保险的信息咨询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一些农产品的信息、价格、种植风险等农民关心的问题,从而减少农民可能产生的损失;建立研发机构,提高防灾水平,通过科技来提升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加大农业保险的管理。同时,应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这样,就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与物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冯月联,许月明,冀晓娜,黎鸿艳,王志国.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01:19-22+48.[2]许虹.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3]庹国柱.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障碍与前景[J].保险研究,2012,12:21-29.

第三篇: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

所谓的农业保险,是指对种植业(农作物)、养殖业(禽畜)在生产、哺育、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机构通过保险的形式,组织农业从业人员集体互助,使受损单位或个人得到应有的补偿,以便及时恢复生产,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农业风险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农业保险是许多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农业保障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用于降低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所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五个统筹发展战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农业和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却没有得到大力推行,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业保险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1.1农业保险的初步发展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只是在局部地区进行了零星的试点,没有形成大的气候。我国正式的农业保险应该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49年10月20日成立。次年,在山东商河、重庆北碚以及北京远郊试办牲畜保险;在江苏南通、陕西咸阳和北京远郊试办棉花保险。1951年在个别地区试办了油菜和水稻保险。1952年牲畜、棉花等农业保险基本覆盖了全国各地。1953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按照国家指示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基本停办了农业保险。1955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又恢复办理农业保险。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保险,经历了起起伏伏,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主要是学习的苏联模式。尽管当时的保险模式还不规范,但不能否认,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1.2农业保险的停办阶段

1958年至1981年是农业保险的停办阶段。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政府在认识上出现的偏差,认为人民公社规模大,后备力量强,抑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灾害的损失,公社有能力弥补。农村保险己不适应新形势,没有必要再继续办下去。’

1.3以商业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发展阶段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需要独白面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1982年国务院决定恢复办理农业保险,在我国停办了24年的农业保险终于重新走上历史的舞台。1985年,国务院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规定》,这是我国开展农业保险试点业务最早的法律依据,中央在《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也提出应积极兴办农村保险事业。1982年至1995年间,随着农业保险的恢复办理,农业保险业务曾一度出现繁荣状态,保费收入逐年增加。但是到了1996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组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农业保险由其中的中保财产保险公司经营。中保财产保险公司作为国有独资的商业保险公司,在兼顾商业利益的前提下,对农业保险进行了构调整,停办了一些亏损的险种,从此,农业保险的规模逐年呈现负增长。由一于损失率高,如果保费按照损失率来制定,农民保不起;但降低费率,保险公司赔不起,这就形成了一个无法

实现的商业保险市场。总之,农民的有效需求不足以支持一个完全的商业保险市场体系,因此,需要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1.4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农业保险的试点发展阶段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4年中国保监会遵循“先起步、后完善;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在黑龙江、吉林、上海、新疆、内蒙古、湖南、安徽、四川、浙江等9省市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工作。2004年到2010年,连续七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要求,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鼓励各地对特色农业、农房等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保险实现了飞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农保组织形式日益多 元,功能作用也得到有效发挥。

二.我国农业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我国自1982 年恢复农业保险业务以来,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农业保险在我国虽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对农业保险实行专门立法。农业保险的内容只是体现在《保险法》、《农业法》中,《保险法》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这些规定内容简单。没有针对农业保险的专门条款,也没有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险性质,农业保险经营一直无法可依。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农业保险的许多问题出现法律真空,如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主导地位不明确,如果政府运用行政管理方式向农民收缴农业保险的保费,容易被农民认为是加重负担而无法开展。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缺乏法律保护和约束,被保险人参保率、保险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也没有法律约束,被保险人“骗保”只是在道德上受到谴责,起不到根本效果。法律法规的缺位极大影响了农业保险规范化、制度化的健康发展。2.2 我国缺乏相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通常根据不同险种实行分类财政补贴。而我国由于没有财政补贴的特殊政策,农业保险同一般商业保险一样,服从于国家统一的财政政策,农业保险的连续亏损只能靠其它商业保险险种的盈利弥补,极大地挫伤了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或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必然导致此业务的萎缩。由于缺少财政补贴政策的直接扶持。使农民受经济条件约束,无力投保高保险费用的农业险,而保险公司又受高赔付率的影响,无法承保低保险费的农业保险,致使我国农业保险处于两难境地 2.3 农业保险管理难

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及政府、保险公司及农户三者之间的权利及义务,要实行有效的管理,将面临以下问题:农村区域广,这给保险的宣传发动,组织管理、定损理赔均带来一定的难度。有利益冲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涉及到保险公司以及入保农户双方的利益。社情较复杂,由于险情复杂灾害发生时的故意行为与和偶然事件在操作中很难界定。

农业灾害特别是自然灾害与气候密切相关,灾后定损时,就是受灾物种的生长期、物种数量、质量、面积均难以准确度量。保险制度不健全,全国尚无统一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地方也未建立简便、合理、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没有管理机构,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个新的政策, 政府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工作经费。缺乏筹资机制,目前还没有形成合理、简便、有效的投保方式。监督机制不全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点,却没有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2.4农民认识不到位

在认识上,种养业大户均能接受政策性农业保险,而大多数分散经营的农户且认识较差。农民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风险观念淡薄以及对政策持怀疑态度。

2.5农险专业人才匮乏,业务质量低下

目前我国的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愿意留在农村发展的较少,而发展农业保险要求一批既了解农民的实际情况,又熟

悉保险;既要遵循国家农业保险的政策,还要善于宣传;既要知道保险的内容和条款,还要了解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心理的保险人,而这样的人才现在是少而又少。2000 年,全国从事农业保险的专门人才有9 000 余人,县以上每个行政区平均只有3 人。这么少的农保人员处理全国8 亿农村人口的农保业务,其工作量之大是可以想象的。没有足够的保险专业人员开展保险业务无法提高业务质量,更影响经营范围的扩大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提高业务质量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利益和农业保险业务的进一步开展; 没有高素质的业务人才管理和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业务风险高、经营亏损严重的局面就不能得到改善。

三.完善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

3.1 健全农业保险法律体系

现行的《保险法》是一部关于商业性保险的法律,不适用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保险公司不愿按商业性经营原则进入险种较少、风险较大、成本较高、政策性较强的农险市场,有的甚至被地方政府作为“乱收费”而强行停止;另一方面农户也因险种较少、费率较高、理赔屡见不鲜、防险意识不强等原因而拒受农险业务,需求动力不足。因此,政府应尽快颁布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将一些关系国计民生,易受灾害的品种、项目和行业确定为政策性险种,由政府对其提供保费补贴、业务费用和免税支持,并配套经营规则,以便实际操作有章可行。

3.2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

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并给予财政支持,是WTO 对农业扶持的重要绿色通道。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一规则,加快建立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机制。在财政支持的方式上主要有三种:其一,提供保费补贴,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购买力,解决农民买不起保险的问题。其二,提供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商业保险公司的费用压力,鼓励其经营农业保险。保险公司应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与其他业务严格分开,对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实行单独核算、专账专人管理。其三,提供再保险费补贴以及为农业保险建立巨灾风险准备基金,解决农业保险中巨灾风险难以分散的问题。在财政补贴的比例上,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合理调整各级政府之间的补贴标准:对欠发达地区,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应当大一些;对发达地区,中央财政的补贴比例可以小一些。政府应把农业保险作为一项特别的准公共产品,采取免征或少征农业保险业务的一切税费,加大保险组织自身的积累功能;放松放宽并积极引导农业保险组织资金的运用,增强其资金的增值功能; 利用财政补贴、金融手段来扶持其发展,增强农业保险供给。3.3 坚持多种形式和建立互保机制

农业保险具有风险额率高、损失程度大的特点,加上近几年来自然灾害有逐年加剧的趋势,仅靠政策性农业保险承担全部农业风险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体系,在更大范围内分散风险,分摊损失。要以农业保险为导向,依托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业专业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实行“自愿缴费、合作共享、自我管理、专户监管、滚动发展”的经营机制,真正形成组织多形式、所有制多结构多层次、融资多渠道的农业保险新格局,为广大农民提供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农业保险需求。3.4 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

农业保险作为社会福利政策和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信息分布和传递不平衡,信息来源渠道有限,保险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仍不熟悉,由于对保险的不了解给农村保险业务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各级各部门应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有效载体,多渠道加强农业保险作用的宣传,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引导农民认识到农业保险是保农、促农、转移分散风险的重要途径,从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农业保险;要全面开展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3.5 加强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

我国有8 亿农村人口,人口基数大,即便是参保率不高,参保人数仍然不少。由于农业保险缺乏专业人才,遇到多起理赔事件时,人员上往往出现捉襟见肘;同时由于专业知识有限,理赔过程耗时太长,对于具有明显季节性的农业生产而言时效性不强,这样既无法提高业务质量,又影响经营范围的扩大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因此政府要认识到培养专业化农业保险人才的重要性,要加快培养专业化的农业保险人才,积极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到农业保险人才队伍中

3.6 加强协调管理和开展指导服务

农业保险是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保险模式,不同于商业性保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要求紧,定损理赔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明确职责,通过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依托镇村两级,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干部、农技人员的作用,共同做好政策宣传、风险防范、现场勘查、责任界定、定损理赔等工作,并建立必要的利益分享和责任约束机制,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条不紊的开展,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结语 农业保险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我国农业保险的运用还不是很普及,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实践层次也还不高。要想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业安全生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就需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事业,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随着中央对农业保险的重视不断加深,相信在未来几年,我国农业保险事业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将会对解决三农问题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第四篇:台湾农业现状分析[推荐]

台湾农业现状分析

摘要:

当前台湾农业发展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面对台湾农业的成功,本文从其农业发展现状着手,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总结出近几年有利于台湾农业发展的几个方面的因素,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台湾农业;现状;分析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总面积为36188平方公里。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为台湾农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一.台湾农业发展现状

台湾农业自1945年起,经历了粮食发展阶段、支持工业建设阶段、农工并重

1阶段、迈向自由化调整阶段和发展三生农业阶段等5个阶段,目前其农业现代化

发展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台湾农耕面积占全岛土地面积的1/4,全岛现有人口2300余万,其中农业人口400多万。2012年全省GDP为5215.58亿(约14.04兆新台币),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其中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及林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1%、37%、31%、1%左右3。

1.种植业现状

台湾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一年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占粮食总产量的六成以上,素有我国“海上粮仓”的美称。主要经济作物有蔗糖、茶、蔬菜、水果、花卉等。其中蔬菜的种植品种接近百种,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1,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花卉蔬菜现已成为台湾农业重要的产业部分。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目前,水果种植面积为23万公顷,主要有香蕉、菠萝、柑桔、芒果、柚子、柿子、释迦等。

2.畜牧业发展现状

台湾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为3.75亩,农民收入高,城乡差距小,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较大。台湾的畜牧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南部地区,以养猪业和养禽业是为核心,发展方向为:优质、安全、休闲、生态。其中养猪业占畜牧业产值的59%,占大农业的23%,养禽业占畜牧业产值的33%,占大农业的13%5。

3.渔业发展现状

台湾滩涂面积12万公顷,且处于寒、暖洋流交汇之处,是南北回游性鱼类必经之地,为台湾渔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台湾渔业在农林渔牧业总产值中约占31%,水产品出口占农产品总值的四成左右。台湾的渔业结构,分为远洋1

55台湾,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访问日期:2013-12-6.辽宁农经考察团,考察台湾农业的几点印象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2,(1).33-34.姜雪忠,张玉兰,姚建琴.值得借鉴的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经验[J].江苏农村经济2008(1).68-70 张强,顾传学.台湾畜牧业发展概况及启示[J].今日畜牧兽医, 2013(6).1-4.吴瑞荣.赴台湾渔业考察报告[J].中国渔业经济, 2002(2).45-46 台湾,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访问日期:2013-12-6.吴瑞荣.赴台湾渔业考察报告[J].中国渔业经济, 2002(2).45-46

渔业、近海渔业、沿岸渔业和养殖渔业四部分。其中远洋渔业产量占渔业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每年交易的鱼产品均在12亿元以上。随着近几年海洋资源的匮乏,养殖环境6的恶化,淡海水养殖逐渐被观光休闲渔业所取代5。

4.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台湾休闲农业始于1980年,在台北市木栅区指南山上,由53户茶农建立了全台湾第一个观光农园。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04年台湾休闲农业全年接待游客约4913万人次,平均每个农场年接待游客约4.5万人次6,台湾休闲农业的主要项目有:以教学体验、风味餐饮、乡村旅游、生态体验、果园采摘和农作体验以及民宿、蔬菜采收、农业展览、民俗技艺体验、林牧渔场体验、农村酒庄和市民农园等内容。2004年全年营业额收入超过45亿元。

二.台湾农业现状分析

60多年来,虽然台湾农业的产出在不断增长,但其占生产总值的比率不断下降。从1952年到2005年,按不变价格计算,台湾农业总产值增长近35倍,但同期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减少了0.42%,年均下降0.56%7 8 9。2004年,台湾农户每户收入22万元,其中非农收入17万元,农业收入5万元7。由于台湾社会的城镇化、工业化进度加快,以及存在的城乡收入差距,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由原来从事的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非农收入占农户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加。即便如此,2002年,台湾省人均耕地资源量为0.57亩,当年台湾土地综合产出率,即第一产业增加值按耕地面积平均,亩均426美元;农业劳动综合生产率,即平均每个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达到7627美元。此两项指标,台湾同北京农业相比,分别高出0.33倍和3.4倍10。

台湾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 亩,但其不仅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的自给有余,而且达到了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目标,其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1.台湾农协会

农会是台湾分布最广、影响最大、最为完善、功能最为齐全、运行十分规范、涉及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民组织。台湾农会于1900年起配合行政区域设置,在协助政府推行农业施政上,充分表现中间关键枢纽的角色。2007年台湾农会编列了1500亿元新台币并自行雇用17000余员工,办理农业推广、供销、信用及保险等业务,比“农业委员会”的预算和人员还多。在地方上已成为农民不可或缺的在知识上、生产上、生活上、销售上极为密切的组织或团体,替台湾农业建立了极为稳固的基础,同时也为台湾农业发展提供了最具体的贡献。

农会深入基层农村,以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知识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生产收益、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农会法第一条),是一具有政治性(保障农民权益)、教育性(教育农民知识技能)、经济性(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性(改善农民生活)等四大功能之农民组织。

分布在全岛的市、县、乡的农会,主要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协调农产品供6

8李飞.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3).台湾《农业统计年报(2005)》,“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编印,2006.台湾《农业统计年报(1997)》,“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编印,1998.9台湾《农业统计年报(2004)》,“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编印,2005.10

10文化.当代台湾农业概述[J].古今农业, 2004(4).17-24 文化.当代台湾农业概述[J].古今农业, 2004(4).17-2

4求关系、组织各种展示活动、进行营销咨询、协调政府为农业提供的补贴分配等。这些农民组织担负起了农民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责任,建立了从种到销全过程的产业链条,这种产业链不仅帮助农民提升了农业经营的竞争力,而且也使农民收益得到了保障。高度的组织化程度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台湾农业经的全面发展。

2.精细化的农业生产

人多地少、地势不平坦等因素的制约,是的台湾无法如同美国澳洲那样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因此,精细化的农业生产是台湾农民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温暖潮湿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恰好满足了花卉蔬菜等园艺作物生产的环境需求,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在农会的协调帮助下,蔬菜和花卉产业迅速发展,花卉生产包括切花、兰花、球根、盆花、种籽、苗圃几类,其中以切花和兰花为主,近年来由于台湾努力提高其品质 积极研发新品种,拓展国际市场,花卉外销增长迅速。

3.休闲农业的兴起

台湾休闲农业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结合了农业产销、技工和游憩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企业,是农业经营新型态,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示范与教育功能。

休闲农业突破传统农业的范围,是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等综合经营,为人们提供休闲服务。所以,休闲农业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在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速的前提下,对寻求农业出路的一些大县来说,就必须整合全县资源,合理规划,从而发展县域经济。此外,台湾农业主管部门还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和利用占全台面积1/2以上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筹建步道,与民宿、观光农园结合,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

而对于休闲农业这种综合了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网络媒体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网站,主要内容有:新闻发布、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线路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其次,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合作分工,实现了观光、住宿、餐饮和娱乐的综合。很明显,这比起许多所谓旅游农业中的小而全,家家户户开展雷同的服务活动,有很大的进步,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效用。第三,产品经营多样化,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休闲农业能够提供的产品,除了实物的产品,还有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等“情境消费”的产品。这也是休闲农业吸引众多游客眼球之处。

4.政策的调整

台湾自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由于自然灾害和入世冲击,对农业主要造成了一下三种影响:

(1).农业发展萎靡,经济地位弱化。

台湾加入WTO后,开始兑现入世承诺。从农业方面来看,主要有三点:1.降低关税。入会后调降1021项农产品的关税。2.放松管制进口和限制进口地区。对包括稻米、砂糖、红豆、花生、鸡肉、小麦粉及各种鱼类等在内的农产品以及22项实行管制进口的水果进行开放。对苹果、凤梨、香蕉、柑桔等16项水果及全鸭、火鸡肉等产品取消进口地区限制3.削减农产品价格补贴。

(2).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

入世以来,由于受进口农产品冲击,台湾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呈波动下滑态势。其中又以传统农产品价格下降幅度为大,高价值农产品经过品质及市场调整有一定回升。

(3).农民收入水平下降,城乡差距扩大

截止2005年台湾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7121元新台币,约合5376美元。其总量是相当高的,但问题有二:其一是所得绝对量持续下降;其二是与城市居民收入相比,差距进一步扩大。90年代初,台湾一度以发展现代农业、增进农民福利为目标,致力于缩小工农收入的差距。1995年和1996年,农民和非农民收入比率达到历史上最小差距的,76.2:100,此后随着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二者差距再度拉大。2005年已扩大到71.4:100,退回到,1992年的水平11。

为挽救日益不景气的台湾农业,近年来,民进党当局采取了一些政策调整措施,试图激发农业的活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调整农地政策

2003年,台湾修订《农业发展条例》,放宽农地管理,促进农地流动,规定农民在农地上兴建农业设施免予申请建筑执照,允许企业法人申请耕地变更使用。2004年又出台了“耕地转移许可准则”,进一步放宽了农地使用范围。这些农地政策调整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农地流动,以满足工商业和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

(2).调整农业产业政策。

近年来,台湾调整的方向是应对“入世”需要,以发展高科技农业,推动农业产业整合。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1.把粮食生产作为基础产业,健全稻米安全体系,确保稻米种植面积在35万公顷左右;2.加速发展花卉、水果,建设花卉专业区、花卉物流行销中心,实施水果产销调节计划;3.控制养猪业污染,强化畜牧业自主调节功能;4.发展远洋渔业和水产养殖业;5.加快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精致农业和有机农业建设;6.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运销体系,建成花卉、水果、蔬菜、家禽、肉品、渔产等)大类全球资讯网。

综上所述,台湾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台湾政府对农业进行全方位的支持,不但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二、三产业,特别是技术培训与服务都有相关的配套政策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对拉动台湾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近年来尽管出台了一系列农业的扶持政策,但是与台湾相比差距甚远,特别是我国的农业救助还受资金的限制,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出台扶持农业的相关政策,以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步发展。

注:货币单位:元(特殊注明的除外)

11单玉丽.台湾农业救助的政策措施与前景分析[J].亚太经济, 2005(2).

第五篇:农业保险问题及其财税对策

农业保险问题及其财税对策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08-09-07 16:23:00 ]阅读:21作者:未知编辑:studa20

农业保险问题及其财税对策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08-09-07 16:23:00 ]阅读:21作者:未知编辑:studa20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把提高农民的保险保障能力作为工作重点,这是保障农民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证。结合对广东茂名、梅州、顺德等地的实地调研,我们着重对农业保险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财税对策建议。

农业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致使有生命的动植物发生死亡或损毁的经济损失,由保险人给予赔偿的一种保险。广义上说,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所面临的农业风险主要有自然灾害风险、资源风险、市场风险、资产风险及其他人力不可抗拒的灾害[1].这些农业风险与商业风险相比,具有突发性、脆弱性和不对称性特征。而且,农业风险单位很大,区域性明显并伴有广泛的伴生性。经营农业保险,成本高、费率高,定损理赔技术难度大,并面临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农业保险的以上特征,农业保险业务的纯商业化运作在国际上鲜有成功的例子。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农业保险视为准公共产品,对其从财税金融等方面进行倾斜扶持。

一、我国开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比较严重,仅2006年全国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就达到4109万公顷,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给农民增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我们在茂名、梅州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因天灾而遭受巨大损失的例子。如茂名市农业大县高州,号称“全国水果第一大县”,主要产品包括东部的荔枝、西部的龙眼、中部的香蕉和北部其他水果。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由于政府倡导和技术扶持,另一方面是由于水果市场价格不断提高(荔枝每市斤20元、龙眼每市斤30元),高州农民开始大片种植水果。高州市以前每年可征农业特产税数千万元。而现在水果价格低(荔枝每市斤2元、龙眼每市斤3元)、风险大,使得果农积极性下降。另外,由于种植业受天气影响较大(特别是传统的香蕉产

业),果农多数只能“看天吃饭”,暴雨、台风对农业有较大威胁。加上农村劳动力、化肥、农药、农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不断上升(常用果树农药从每瓶几十元升至目前的百多元),使得大多数的果农难以为继。许多果园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只有个别管理得好的果园还可以维持。又如梅州市金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于1998年,最初主要业务是养殖生猪和种植龙眼,但由于1999年霜冻,所种植的龙眼全部死亡,损失100多万,公司几乎面临倒闭。后经咨询省农科院,种植耐寒的天草柑,才逐步扭亏为盈,发展成为省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市龙头企业。

要增强农民的抗灾能力和灾后恢复再生产能力,必须搞好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政府支农的重要手段,可以改善农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促进农业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我国建国初即开办了农业保险业务,但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急剧变革,1953年停办,一直到1982年才重新开始农业商业保险试验。据保监会资料,从1985年到2004年间,除两年农业保险实现微利外,18年呈现亏损。20年间,农业保险业务的平均综合赔付率超过120%,远远大于国际上保险业务70%的临界点。同时,农业保险补偿水平很低,据测算,1998年-2000年需要补偿的农业损失平均每年1681.59亿元,通过农业保险平均每年补偿为4.5亿元,仅占0.27%.于是出现了保险公司不愿保、农民不愿参加的“双冷”局面。农业保险从1994年起,保费收入逐年下降,险种不断减少,规模逐渐萎缩。

由于农业保险连续10年的萎缩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以党的正式文件的形式将“探索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措施予以确定下来,同时2003年3月1日正式实行的《农业法》也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农业保险的地位和发展模式。此后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于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从2004年起,出现了新的转机,在保监会的积极推动下,陆续成立了上海安信、吉林安华、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等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并引进法国安盟公司等外资开展农险业务。全国有近90%的省市开展了试点,形成了专业性农保公司经营、商业保险公司自办、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政府与公司联办、共保经营等五种模式。到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46亿元,同比增长15.98%[2],赔款支出5.84亿元,同比增长3%,保额达733.21亿元,同比增长123.66%.农业保险的发展,对促进农业生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国农业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发展还很缓慢。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缺乏完善的立法支持;政府主导和扶持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国家农业巨灾基金,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缺失;农业保险在农业保护制度中的地位有待加强;农业保险发展的金融环境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经济组织化程度低;相关人才缺乏。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保险覆盖面小,保险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

三、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发展

发展农业保险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业产品供给,二是减少农民收入波动,增进农民福利。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目标有所侧重,发达国家侧重于后者,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主要侧重于前者。当前必须尽快建立财政支农型农业保险体系,利用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手段推动农业保险的进一步普及与完善,建立一个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符合中国特色的具有在中国特点的农业保险制度。

综观国外农业保险发展历程,运用保险机制为农村和农业发展服务是国际通行做法,许多国家实施政府干预的措施主要有:实施农业保险立法;政府直接经营管理农业保险或对私营保险公司、组织提供财政补贴,管制农业保险价格;对农民提供保费补贴;对农业保险业务给予税收减免。国家的财税支持是国外农业保险的普遍特征。借鉴国际经验,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支持方式

我国20多年的农业商业保险试验得出了与世界各国同样的结论:农业保险不能走纯商业化道路,政府必须从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

现在,虽然多个省市在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不少财政补贴措施,但是中央还没有出台系统地针对农业保险业务的补贴措施,尤其是没有从法律上明确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义务。近年中央财政收入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已经基本具备对农业保险的扶持能力。各级政府要按照WTO规则所允许的“绿箱政策”,对农业保险实行倾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业保障机制,改变过去财政补贴目标的短期性、补贴方式的模糊性和补贴对象、数额的随意性,建立健全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的长期和稳定的制度。

1.财政给予农民保费补贴。保费补贴根据对象确定,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每年补贴资金结余部分,应及时转入专户,用于今后以丰补歉。建立保费分摊机制,中央财政负责25%,地方财政负责25%,其他由龙头企业和农户自己缴纳,尽量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财政对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给予费用补贴。要兼顾政策需要和效率原则,建立责任制约机制,不宜采取“大兜底”的方式。目前可按保费的5%进行补贴,以后补贴额逐步增加到保费的20%。保险公司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在财务上单独管理,单独核算,滚动累存。其盈利不弥补其他保险项目的亏损,不用于发放员工奖金福利。

3.财政补贴应找准“农户愿接受,公司不亏损,财政能承受”三者的平衡点,先保农业生产经营的物化成本,逐步发展过渡到保产量和保收入的成熟阶段。同时,应以补偿旱、涝、冰雹、病虫害等自然损失为主。在补贴方式上,应先确定一个重点补贴的目率,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有条件的地方,地方财政或者龙头企业可适当提高补贴幅度,降低农户保费支付压力。在经济较发达,财政实力强的地区可以进行农业收入保险试验,为我国农业保险长期目标服务。

4.赔付封顶,建立超赔付风险分摊机制。赔付总额限定在保费的5倍以内。赔付总额在保费2倍以内的,由保险公司全额赔付;赔付总额在保费的2倍以上3倍以内的部分,由保险公司和财政按1:1比例分摊;赔付总额在保费3倍以上5倍以内的部分,由保险公司和财政按1:2比例分摊。保险公司对损失超过保费5倍以上的部分不再负责。

5.国家建立巨灾准备金,对巨灾承担最后保险人的责任。巨灾准备金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财政预算拨款;部分农业保险经营盈余;巨灾风险证券化等;

国家设立某种农产品专项风险基金,与保险公司共担大灾风险。如国家从粮食调入省份收缴一部分财政费用,作为农业保险基金,保证粮食产区的农业稳步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农业保险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争取中央财政配套政策支持。地方政府要安排农业保险专项经费,以实施对农业保险的组织推动和配合工作,充分发挥县、乡财政干部的信息调查和稽查作用,减少财政补贴的浪费。同时,保费补贴和业务费用补贴要体现产品差异和地区差异。政策性保险实行强制保险,对保费和业务费用实行高补贴政策,以提高参与率,分散风险;商业性保险实行自愿保险,对保费和业务费用给予一定补贴。对中西部地区的补贴应高于东部。

(二)充分发挥税收对农业保险的推动作用

我国目前只对种、养两业险免征营业税和印花税,没有其他的税收优惠。这表明税收对农业保险的扶持还有很大的空间。建议对农业保险进一步加大税收方面的优惠:

1.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除了免缴营业税外,还免征企业所得税,扩大农业保险业务的利润空间,提高保险公司拓展业务的积极性。

2.对农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商业性保险业务的营业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等全部实行先征后返,返还部分计入公司大灾准备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3.对农业再保险实施税收优惠。具体步骤上可考虑由中国保监会牵头,与相关部门以法规形式确定再保险业务的政策性,然后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制定税收减免政策,并规定减免的税金纳入农业再保险责任准备金[3].鼓励实力较强的国际再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再保险体系建设,建立多重风险保障机制,通过国际再保险市场经营分散农业巨灾风险。

4.还可因地制宜,从流通环节适当征收农产品保险税、费,以补充农业保险基金,鼓励农业保险的有效发展。

(三)落实相关配套措施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加强农业风险防范设备建设;允许将农业保险费列入生产成本,通过价格机制,将农民缴纳保费的一部分转移给社会公众;把农业保险与农业项目扶持、农村信贷资金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

工带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允许农业保险基金投资优良证券品种,允许保险公司进行金融工具创新,开发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保险新产品,为保险公司发行巨灾债券提供信用升级担保,以农产品期货价格指导保险公司经营;救灾方式逐步向政策性农业保险过渡[4].扶持农业保险事业有利于化解“三农”问题,是构建农业生产保障体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大举措,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应当把握机遇,从长计议,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下,发挥农民和商业机构的积极性,推进城乡社会互助,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之路。

下载安阳农业保险工作现状和问题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阳农业保险工作现状和问题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建议

    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农业保险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以及政府政策的不够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农业保险的问题。我......

    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农业保险条例》,进一步做好我县2015年农业保险工作,根据省财政厅《关于2015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有关事项的通知》(xxxx〔2015〕1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

    农业保险工作汇报提纲

    首先,我代表县政府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各位领导,来我县调研指导农业保险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县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有关情况做以汇报。一、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基本......

    农业保险工作汇报提纲

    农业保险工作汇报提纲 首先,我代表县政府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各位领导,来我县调研指导农业保险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县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有关情况做以汇报。一、......

    栖霞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2011年“调研山东”暑期社会实践 作品名称: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单位名称:完成时间: 基层农业保险调查 ——基于栖霞市农业保险的调查研究 王杰章 郭洪东 王琳琳 席中媛 苏永明 王......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近年来,农业保险在各级ZF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目前,农业保险的承保险种明显增多,业务规模不断增大,覆盖领域逐步拓宽,保险主体日......

    保险理赔问题分析

    略谈保险理赔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保险理赔既是保险业务处理程序的最后环节,又是评估其他工作效率的最佳手段。更是保险人履行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具体体现,是验证保险公司......

    保险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保险营销渠道现状分析保险营销是关于保险商品的构思、开发、设计、费率厘定、推销及售后服务等的计划与实施过程,对保险公司而言,保险营销有利于了解市场需求,从而推出针对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