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衡阳市星火网申报材料
背景材料
衡阳市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衡阳市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173公里,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现辖7县(市)和5区,总人口70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近100万人,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
衡阳市位于湘江中游、衡山之南,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有“雁城”之雅称。它背依衡岳,南面五岭,西连黔滇,北通鄂豫。衡阳是我国南方的重要交通枢纽。京广、湘桂铁路干线交汇市区,开工建设的京广与京九铁路南段联络线也汇接于衡阳。衡北编组站以其吞吐量大、现代化程度高成为全国铁路大型编组站之一。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北京至广州的107国道,衡阳至广西凭祥的322国道,连接湘赣闽三省的“三南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水上运输也很便利,湘江上溯潇水,下入洞庭,千吨级轮船通江达海,耒水、蒸水等一级支流四季通航。衡阳机场可直达广州、深圳等城市。市区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不到200公里,走京珠高速公路行程不到2小时。距广州近600公里,长沙近200公里,桂林300余公里。素有“南北要冲,两广咽喉”之称。
衡阳市区位优势明显,经济聚集效应突出。衡阳地处我国南方四大市场(华东市场、华南市场、中南市场、西南市场)的中心地带。南有华南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北有长江经济带,西部面对西部大开发区域。距广州600公里,距武汉500公里,是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资源北移西进的交汇点。这种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给衡阳经济的复兴带来了无限生机。“十五”期间,衡阳市市委、市政府将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将把衡阳建设 成为集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商贸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因此,在我市建立起一个基于网络环境大型综合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通过衡阳市科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通过农业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农用动态信息上网发布与交流、农业专家系统建设与应用、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广与扩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实验、多层次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对农业和农村的全面渗透,为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快速、及时、准确地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知识信息和服务信息,同时建立起与省、国家科技部门联通的星火计划管理服务体系,促进衡阳市农村信息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应用能力的增强,加大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提高星火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衡阳市科技工作现状 1.2002年科技工作概况
衡阳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全市科技工作以推进“三化”进程为主线,以创新、创业、创环境为重点,确立大科技工作思路,突出实施高新技术带动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政府财政、企业、社会对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工作更趋活跃繁荣。
2002年列入国家科技项目7项,省科技项目18项,比年初目标增加9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4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3项,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基金项目1项。争取省重大专项1项,省重点项目5项,省一般项目12项。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1400余万元。安排市级科技计划102项,其中科研计划30项,火炬计划5项,社会发展计划33项,成果推广计划7项,星火 计划22项,软科学计划5项。市县两级共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620万元,项目实施率达到95.5%,有一批项目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全部完成后,年可新增产值15亿元,新增利税2.5亿元。全市申请专利260件,同比增长17%。核准登记省级科技成果9项,进行省级技术鉴定6项,市级技术鉴定验收21项,这些成果多数处于国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衡阳千山制药机械公司研究开发的“BSY50/50-120型新型高速大输液生产自动线”,整体技术属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衡阳宏湘化工公司研究开发的“用尿素生产硫脲”项目,在省级技术鉴定会议上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赞赏,该项目被列入省级重大专项。
2002年全市经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32家,比上年新增7家。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省高新技术引导资金项目1个,落实扶持资金2000万元。市科技引导资金重点支持项目共14个,安排资金1020万元。全市累计争取省引导资金7600万元,市安排引导资金2600万元,总计共投入10200万元,共扶持高新技术企业48个,并确定了重点支持10个重点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产业优势逐步显现。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中,“双季戊四醇”、“钛白粉”、“防氡墙漆”、“水基石墨芯棒润滑剂”、“超细煅烧高岭土”、“盐化工系列产品”、“不锈钢软磁合金”、“贮氢合金材料”等一批项目规模迅速扩大。机电一体化产业中,“超高压变压器”、“系列通信光缆”、“系列制药机械”、“高压油井管”、“轿车机油泵”、“风顺车桥架”等产品做大做强。二是企业技术创新得到加强。衡阳钢管集团公司、特变衡阳变压器公司、天宇化工公司、紫光古汉集团、亚新科衡阳公司、272厂、金果衡阳电缆厂、衡东机油泵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省级技术中心,紫光古汉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即将挂牌。一些企业申请专利积极性明显提高,自我保护和创新意识明显增 强,特变衡阳变压器公司成立了知识产权委员会,公司负责人亲自兼任主任,该公司今年就申请了10件专利,比去年增加7件。今年前11个月,全市企业共申请专利60件,比去年同期增长300%。三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迅速。今年入驻开发区几家大企业相继开工,千山制药机械公司、风顺车桥公司、台湾华荣集团、黄花集团等一批新项目总投资6亿元,壮大了区内企业阵容,孵化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57个,发展势头良好,有望明年进入壮大发展的快车道。
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89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企业6家,经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22家,经市科技局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的54家(今年新认定34家)。2002年创产值29.8亿元,创利税近4亿元;开发新产品140余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8.2亿元。其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在逐步升级。以黄花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快速发育,无论加工、储藏、保鲜、营销都达到了一个新的规模。与此同时,民营科技企业在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也有了良好的起步,千山制药、恒生药业、金原纳米、九达软件等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快速成长。二是产品在加速换代。民营高科技企业依托自身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以对市场的高度敏感和对创新的迫切需求,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进程,贮氢合金、低钙工业硫脲、纳米氧化锌、高温煅烧高岭土、即食金针菜等进入规模生产,成为我市民营科技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机制在不断更新。多数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部分企业逐步从家族式经营、家长式管理中走出来,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开辟了二次创业的新天地。耒阳超牌化工有限公司完成二次创业后,企业发展跨上新台阶。该公司年产5000吨超细煅烧高岭土生产线已于2002年7月竣工投产,仅此一项创新增产值1800万元,利税600余万元,目前公司正着手第二期工程。四是创新有坚强后盾。通过科技部门的牵线搭 桥和企业自身努力,全市有120个民营企业与60多个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实现了产学研对接,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引进专利技术116项,开发专利技术68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一批骨干企业建立了网上主页,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22家重点企业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格局逐步形成。
2002年衡阳市坚持围绕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普及推广运用先进的栽培和饲养技术,引进推广运用一批农业新成果,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完成农业科研项目20项,稻岳优136的选育及利用研究、浓香型三系不育系316A选育与开发、高海拨山地造林树种选择及高效林分培育技术研究、紫色页岩山地龙须草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鸡马立克氏病调查及防治研究、24%纹霉净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及应用技术研究、红薯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利用芦竹栽培香菇研究等项目完成较好。全市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75项,种植两系杂交稻41.36万亩,比原计划增加21.36万亩。其中香两优68(早稻)17.95万亩,两优培九(中稻及一季稻)18.86万亩,培矮(晚稻)系列4.55万亩。板栗、梨枣、枇杷等优质水果相继引进,选育和示范性种植成功。芦竹、巴西竹、食用笋、梨枣、冬枣、龙须草等新品种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市委、市政府把推广运用芦竹、龙须草新成果作为改造紫色页岩山地的战略决策来抓,市委书记徐明华、市长贺仁雨亲自动员,现场办公,带领市、县51个部门和单位带头办点示范,全市已完成整地栽种13万亩。衡阳、祁东、常宁、耒阳四县(市)32个乡镇推广草食性动物新品种、饲养新技术,成效十分显著。年底存栏牛21.35万头,存栏羊32.88万只,存栏鹅23.75万羽。出栏牛7.52万头,羊36.17万头,鹅58.5万羽,比上年分别增长30%以上。引进良种种牛850头,种羊2200只,种鹅8000羽,这批引进良种,培育良好,正在发展壮大。2.衡阳市星火计划实施情况
“八五”以来,衡阳市共安排星火计划130余项,总投资2亿元以上。其中引进新技术新产品项目40余项;占总项目的30%;引进外资折合人民币5100万元,占43%。项目完工后新增产值4.76亿元,年创汇700万美元。五年来,衡阳市获国家星火科技二等奖1个,省星火科技一等奖1个,省星火科技三等奖3个,市级星火一等5个,市星火科技二等奖4个,市星火三等奖2个。1人个获全国星火企业家称号,1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星火明星企业。在全国各类星火成果展览会上获金奖14项,银奖4项,铜奖3项。有10人被评为省星火计划管理先进个人,2人获国家星火科技管理先进个人称号。
全市有一个省级星火密集县,四个省级星火示范乡镇,十二个省级星火示范村,一个市级示范区。
二、建设衡阳市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共同发展的世纪,国家信息化是它的重要基础,因为信息化是现代意义上进行知识与技术创新应用所必要的物质与技术条件。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地区,一个领域,一个行业,占领了信息技术的制高点,它将在21世纪获得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农业领域研究开发和建设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目的和意义。
1.加快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要在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膜等工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资源有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基础设施滞后,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优质率低,高产低效矛盾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偏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业科技含量有限,农技推广方式更是陈 旧,以至我市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仅为45%(“九五”期间)比经济发达的江苏、山东两省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低10个百分点,更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正是由于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不高,使农业成本高,优质农产品少,资源有效利用低,致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是一种现代化的载体,为逐步建立起高效的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体系,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步伐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而言之,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仅可以保存、传播各类农业信息和农业知识,而且可将分散的、局部的、单项的农业技术进行综合集成,实现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科技的总体水平,全面提高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从而促进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的大幅度提高。
因此,积极建设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对全面实施“科技兴农”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加快我市以农业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
2.加速实现我市农业的跨越发展
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进程。国际上发达国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已贯穿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
贯彻中共中央十六大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实施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联系衡阳的实际,推进传统农业改造,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世纪赋予的历史使命。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发 达国家是基于完成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之后进行的。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不能等待全部实现工业化再来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因此,根据国家、省、市科技工作的战略部署,我们要把建设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兴市战略,走科教兴农之路的重要内容和措施来抓。以提高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3.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人类已进入高度信息化、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经济的主要支撑,对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建设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正是“科教兴农”,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重大措施。
我市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优质率低,高产低效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加工系列化、经营一体化”的要求,在农村积极推进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使农业实现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建设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能够通过其改变农业生产要素,改变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业生产者可以提高科学生产水平,农业管理者可随时获得有效科学的决策,涉农部门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小试验、小圈子,实现科学配合,把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变为政府组织倡导,部门通力协作,农民直接参与的大行动。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技术思想、管理观念、经营观念、服务观念都将随之改变和更新,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都将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建立科学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使科技成果在农业领域里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也是建设和应用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迎接21世纪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我市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深远意义所在。
三、建设衡阳市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基础条件 1.我市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目的明确
衡阳市市委、市政府已明确未来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目标,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全市构筑“七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即:衡阳、衡南、衡东、耒阳为重点的100万亩高档优质稻产业带;东西两侧山丘区年出栏100万头草食动物产业带;322国道沿线年出栏100万头良种猪产业带;湘江、耒水沿线五个电站库区特种水产养殖产业带;常宁、耒阳为重点的100万亩有机油茶产业带;紫色页岩地区为重点的芦竹、龙须草等造纸原料产业带;市区周边的苗木花卉产业带。
2.我市广电、通讯事业发达
全市广播电视建成了无线、有线、微波等多种传输方式相结合的全市广播电视网,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0%,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
通讯十分发达程控电话扩容量到76.5万门,建成18个现代化通讯网。农村已实现光缆传输。全市乡镇通讯设施得到了高速发展,已经全部覆盖分组交换网和数字数据网电话已实现“村村通”。
3.我市具备良好的网络基础
现有两大主要政府网站:衡阳科技信息港、衡阳市政府公众网;其中衡阳科技信息港建立于1998年,是由衡阳市科技局主办,衡阳市科技信息研究所承办的多媒体交互式城市综合性科技信息网络系统,是国家科技信息网和湖南省科技信息港的组成部分。系统运行中型UNIX和NT系统,通过几次的升级改造,目前拥有一条2M的光缆专线出口。从事网络专业技术有5人。通过几年建设,衡阳科技信息港已经为我市12个县(市)区科技 局建立了虚拟网站,并且为我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体户制作了30多个虚拟网站,开发12个栏目,2312个静态网页,11个数据库,网站总容量达到1106M左右,日访问量上万次,网站规模在各地州市中居全省第一;衡阳科技信息港的信息资源以科技信息为主体,突出地方农业特色,开发的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基础数据库及成果数据库等,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并且通过送电脑下乡,培训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户,对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我市科技信息资源丰富
衡阳市科技信息研究所是湖南省最大的地市级科技信息研究机构,建有湖南省地市级最大的阅览大厅和网络大厅、科技图书库、网控中心。拥有40多台(套)计算机网络设施、设备。图书馆藏总量近100000余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企业公司及产品数据库、中国百万商务数据库、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等二十多个数据库。并拥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国内科技数据资源系统网的网上授权服务。同时每年组织数十所高等院校、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数百名高科技人员为我市各级政府机构、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决策咨询、产学研结合、科技项目评估、技术难题攻关、技术培训等工作。是衡阳市科技查新咨询定点单位、湖南省省级科技查新咨询代理单位、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联机检索系统分终端。已建成运行的衡阳市科技信息网络衡阳市科技信息港,是国家科技信息基本建设的组成部分。
衡阳市现有的10所大专以上高等学校、35所中等专科学校、10个科研院所科技信息资源更为丰富。其中南华大学计算机网络中心与Internet及Cernet联网,学校教学、科研设备总值上亿元,馆藏图书100余万册,长期订购中外文期刊3600种(其中外文期刊200多种),专利文献近20万件。另外该校新建的我省高校最大的科技图书馆(3万多平方米),即将投入使用,已订购超星电子图书馆(40万册)及中文期刊全文、人大复印资料、期刊索引、科技会议文献、专利网络版、外文检索等数据库,供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服务使用。
5.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初见成效
2000年8月,衡阳市入围国家“863”湖南省电脑农业示范区,衡阳市科技信息研究所承担了项目,经过二年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到2002年,我市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工程在省科技厅和市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工程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按照省厅要求突出水稻专项重点,我们在衡东县大浦镇、霞流乡的基础上增加了衡东县栗木乡、衡山县永和乡两个核心示范区1000亩,中心示范点面积310亩。示范户600户,四个示范乡镇示范面积共3万亩(大浦镇11000亩,霞流乡13000亩,栗木乡3000亩,永和乡3000亩),全市已推广应用在20万亩以上。我们对水稻专家决策和预测系统进行二次开发,重点修改了原系统中水稻专家系统,其中决策系统添加和修改数据500多条,对本地推广的30多个早、晚稻品种,各品种播种量、播种期、插期、插植密度等数据全部实行本地化。其中重点开发的两优培九优质稻品种决策系统,该系统在后衡山县永和乡松坳村试用后全部获得丰收。经市农业局、科技局组织专家测产,平均亩产达到780公斤,最高产量达到816公斤。为了配合水稻专家系统的实施推广,2002年又开发了三个数据库:衡阳市农业科技人才数据库、优质种苗数据库、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库,这三个库现已进入衡阳市科技信息港,通过因特网就可以查阅。同时,按照先试验,再推广的推广示范模式,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示范推广体系。
6.我市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高速发展
衡阳市现有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8个市级科技园。这批园区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全市科技创新的实力,充分发挥了科技辐射功能。祁东农业科技园成为第一 批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核心面积3万亩,辐射区面积34万亩,该园区按四大功能分区,即优质种苗区、高效种养区、农产品加工区、科技培训综合服务区。以黄花菜、香芋、草席、麒麟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加工区生机勃勃,脱水保鲜黄花菜进入产业化阶段,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即食金针菜”通过省级技术鉴定,批量生产在即。新投资1.6亿元速冻保鲜菜项目已于7月8日开工,新扩1.2万亩无污染绿色安全黄花菜核心园,项目建设已全面进入整地移栽阶段。金荔农业科技园进行主业调整,与中科院签订了合作开发合同,首期投资9500万元,栽培日本良种板栗6万株,杜仲15万株。衡山师古现代设施农业园二期扩建方案正在启动。酃湖生态农业科技园初具规模,人工孵化、培育娃娃鱼项目攻关获得成功,衡阳县英陂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已现端倪,项目前期规划评估论证工作已告结束,正上报国家计委、农业部审批。以市农科所、林科所、蔬菜所、种畜场为重点的动植物优质种苗基地正在应运而生。各县(市)区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积极筹建工业园和农业科技园,取得良好进展。
7.我市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和推广实力,拥有一支数量多、素质高的专业人才队伍。
我市现有大专以上高等学校10所,中等专科学校35所,市级以上科研单位10所,拥有本科以上的在校学生6万余人。拥有1000余人的计算机及网络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占20%以上,已形成结构合理,初具阵容的学术队伍。
我市共有农科大中专学校和科研单位9所,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50%。同时,我市实施国家星火计划十五年来,造就了一支星火计划实施的科研、开发、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以上这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我市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8.我市该项目建设,有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部门的紧密 配合
我市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家领导对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提高我市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经济收入非常重视,并对此开发的“电脑农业”、“村村通”以及“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新途径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许。市委书记徐明华明确指出:“这是一件大好事,我们要全力以赴,积极争取,做好方案,进入全省工程示范区”。分管农业、科技的市政府领导也指示我们要主动联系农业部门,早日拿出方案,向省里积极争取。随后,我市联合科技、农业部门的专业和管理人员多次到国内农业信息化搞得好的地区调研研究、考察学习,并多次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骨干参加全省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我市智能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分别列入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衡阳市“十五”信息化建设规划、衡阳市“十五”高新技术发展规划。
综上所述,衡阳市已经具备了建设衡阳市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基本条件,加之我市广大农村、农民以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对信息的渴望与需求日趋迫切,建设我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动衡阳农村信息化进程已刻不容缓。通过该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应用,使广大涉农部门和人员及时不断更新技术与知识,掌握现状与趋势,了解市场与供需,可提高我市广大农村农民、管理干部、农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驾驭现代农业的能力,从根本上保证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衡阳市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十五”星火计划发展纲要》、《关于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和《衡阳市“十五”信息化建设规划》及《衡阳市“十五”高新技术发展规划》,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有限目标,加强集成,主要围绕农业信息管理和农业智能化决策,从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生产两个方 面,发挥信息及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2.主要目标
以衡阳科技信息网络为依托,以整合、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为重点,以服务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为目的,构建衡阳市星火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系统,促进市场、资源、技术、生产等信息的共享,为管理者决策、市场开发、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提高农民素质提供有效服务。通过以点带面、示范推广、逐步辐射、整体推进,提高我市农村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
五、衡阳市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内容 根据国家、省该项工程建设的总体安排,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精心构筑信息资源开发研究平台,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信息处理手段,建立综合性、开放式、智能化的多功能的农村信息网络综合服务系统。
1.充分利用衡阳科技信息港网络平台,建设市、县、乡的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形成市、县、乡三级网络体系架构。它的系统框架是:
基于Internet建设,以互联网为系统基础,分为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即,依托市科技信息港建立衡阳市星火农村信息服务网。各县(市、区)、乡(镇)、星火密集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市场设立衡阳市星火农村信息服务网服务站。各级服务网、站体制上独立运作,业务上紧密联系,构成系统框架。衡阳市星火农村信息服务网上联国家星火计划网站和其它相关网站,下联各县、乡服务站,构成系统框架。衡阳市星火农村信息服务网负责汇总、处理、发布本市范围内农村信息,同时负责与全国星火网站的联系,并为县、乡服务站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2.设立专家咨询服务和农业信息咨询台
主要服务功能有:政策法规、农业专家、农业技术成果、先进适用技术、农业产业化、星火企业、致富之窗、价格行情、农产品供求信息等等。
3.建设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库 重点引进开发如下数据库:
农业文献资料数据库(包括期刊、报纸、图书、专题资料、会议论文等);
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库(包括种植、养殖、加工业成果); 农业技术与产品数据库(包括各种实用技术与产品); 农产品与技术交易数据库(提供农业技术与产品的宣传与中介);
农业资源数据库(包括土地、土肥能力、气候、作物品种及产量资源);
农业科技人才数据库(包括从事农业科研开发与管理人才);
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包括各级政府发布的政策法规); 农业知识数据库(作为专家系统的基础)。4.建设农业动态信息上网
主要组织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商贸信息、农业气象信息、农业灾害信息、农用物资供求信息等上网发布。
5.建设适用我市的特色农业专家系统
重点研究开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轻工原料产业等农业专家系统。
6.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示范
建设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村信息服务示范区(点),包括县(市、区)、乡镇、村、农业科技园、专业户、农产品市场、企业的示范区(点),并充分发挥示范区(点)的辐射作用,增强全市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示范应用。
7.通过星火农村信息服务网的建设和应用,培养一批具有 较强信息收集能力、识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利用能力的农民技术骨干和多层次的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
六、、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将建成湘南地区农村信息化综合示范区,并将加速衡阳市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2.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将优化我市农业布局,发展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将建设一批品质优、规模大、特色突出、集中连片的名优特农产品商品基地,通过几年努力,在全市构筑“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即:年出笼1亿羽湘黄鸡产业带;年出栏500万头良种猪产业带;年出栏100万头草食动物产业带;200万亩绿色油茶产业带;100万亩高档优质稻产业带;40万亩芦竹、龙须草造纸原料产业带;10万亩特种水产养殖产业带;10万亩苗木花卉产业带。
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大力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一批支柱型龙头企业将做大做强,将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连接点,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拉动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作为实现农村减员增效、加速城镇化的切入点,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项目的实施,将重点建设好衡阳西渡现代农业示范区、金荔农业科技园、祁东农业科技示范园、衡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酃湖现代农业示范园等5个科技示范园,还将建设好以市农科所、蔬菜研究所、种猪场、水产良种场、奶牛示范场、林业中心苗圃等为依托的品种繁育基地。
通过项目的实施,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由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跨越。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农业整体效益将得到很大提高,全市引进推广国内外名优新品种200个以上,主要农产品优质率提高到 50%,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80%以上,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8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70元,年均增长5%。到那时,一个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一个人们富裕、社会安康、山川秀美的新衡阳,将屹立在中国的中部大地上。
七、保障措施
1.贯彻实施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切实实施我市智能化农业信息工程,建设好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2.加强对该工程实施的组织领导,成立衡阳市市、县、乡三级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和协调机构以及项目专家顾问组织。
3.建立多元投资体系。其中,市投入300万元(含国家、省支持资金)配套资金,保证该建设项目的启动和推进。
4.按照“先试验、再示范、后推广”的组织实施原则,强化示范工作。
5.加强宣传和培训,强化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的信息意识,培训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6.加强管理,在项目申请、审查、立项、实施、验收和经费管理上要创新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二篇:火网互联
火网互联浅谈落伍者的感受,就快放国庆节了,火网互联小编在这里祝站长朋友们国庆节快乐,今天无意间看了落伍者站长董勤锋在落伍成立5周年时候的致辞感慨颇多,对互联网那份原始的渴望又一次被激起,虽然火网互联小编不是站长,但能充分体会到作为一名站长在建站之初到网站盈利的辛酸历程,火网互联--落董致辞读后感。从致辞中火网互联小编感受到落董同站长们一起走过的日子让人好生羡慕,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做到了真正的互联网资源共享。感到遗憾的是到现在才明白落伍者的最初宗旨---原创才是硬道理,自从进了落伍之后火网互联小编真正的感觉到落伍了,常有一种急躁和压迫感。落伍者创建于2001年,在国内算是比较早的社区交流网站了,谈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那句话:“本来没有的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今天的站长朋友们真应该感谢这位老站长前辈给广大站长朋友们提供这么好的一个站长资源共享交流平台。下面火网互联小编谈谈两个月来对落伍者的个人感受,写得不好的往前辈们见谅。
落伍者真的不浮夸,给人一种实打实的感觉,里面的建站资源和建站经验都很有针对性,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落伍者太注重用户体验了,广告少,灌水贴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落伍者就像一本建站百科全书,你所需要的,你所未知的,你可能遇到的建站问题在落伍者里都有涉及到。落伍者今天的成就来源于落伍者独特的文化和领导者独特的管理运营理念,不论互联网所经历过怎样的泡沫期,业内不乏有多少人士眼红,但落伍者还是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不人云亦云,读后感《火网互联--落董致辞读后感》。落董站长具备了战士一样的素质,只要自己认可的事情,只要对站长有利的事情,不论外界给予多大的干扰,始终坚持如一,真可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火网互联小编相信这其中也不乏有这样坚韧不拔的站长,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爬起,在一次又一次同行老大的打击中挣扎,火网互联小编觉得落董致辞中最经典的一段话,也是最有借鉴意义的一段话:“做网站跟你想象的是有区别的,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有一个很好的点子,其实我可以告诉你,中国人有想法的很多,10个人有8个人都有想法,但是能做到的很少很少,不是你觉得是怎么样的就能做到怎么样,你这样做觉得用户可能会接受,但是用户可能会觉得不舒服”从简单的字里行间中就不难体会到,落伍走到今天真的不容易,完全是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来考虑,可以这样说,落伍拥有很大一部分比较稳定的落伍者,在业内享有良好的口碑,落伍在烦乱的互联网泡沫中找准一个点,找准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不断的去挖掘,不断的去开发,不断的创新,目的就是为了更加迎合用户的体验。
其实不难发现现在国内多数互联网巨头们都是在97年前后就开始涉足建站了,庞大的用户群经过了多年的累积,中国人都有这样从众心理,那里的生意好那里的流量多就往那里跑,也不知道所看到的东东是不是自己真正所需要的,互联网从成立之初就给予国内网民一个不好的形象,那就是这个虚拟世界有多少东西是真实的,现在去讨论它的真实与否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生活就是离不开互联网,这样矛盾的心理就加剧了羊群效应的扩张,那个站的流量多访客多那个站的信息就是最安全可靠最有价值的,这也导致了很多优秀的个人站点真的很难立足,但也有部分有智慧的个人站长在寻求资源整合,以扩大影响力和号召力。
正如落董所说的那样,很多成功的东西并不是最好的,但是那个人一定会付出最大努力,而且也是最能坚持的。这就充分说明了在众多的站长中,好点子、好创意、好装备、好技术固然多,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坚持,持之以恒的去做。等待曙光出现的那一刹那,暮然回首走过的岁月,才觉得当初的选择,当初的坚持没有白费,或者失败了也不怨天尤人,火网互联小编觉得只要这个过程是充实的,成功与否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毕竟这数以百万记的网站中,成功的少之又少,心态放平和,找准自己拿得准的那个点,不断的做下去,不断的扩展资源和强化理念,那么现在的站长就有可能变成未来的董事长了。落伍就是为了更好的进步,时代在变,一切都在变,落伍一步前进两步。火网互联小编祝站长朋友们国庆节快乐。
第三篇:社区申报生态星材料
大西街道天光社区申报生态星材料
精心打造生态社区
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我们大西街道天光社区位于大西地区中部,占地面积0.15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居民楼24栋、131个单元,居民3044户、8627人,驻社区单位165个。今年以来,我们为贯彻沈河区和谐社区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开展特色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本社区的实际,以为民做好事、办实事为宗旨,以居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开展创建生态星活动,从而推动创建平安社区工作健康深入开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章立制,强化社区生态环境联动建设 创建生态型社区必须要有坚强的组织、刚性的制度保证。我们天光社区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以提高百姓生活品位,打造良好生活环境为主旋律,在各项工作基础设施、组织机构和服务功能均完善的同时,社区党委着力将环境管理摆上工作议事日程,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形成适应社区生态条件的发展模式,精心打造生态型社区,实现了生态环境优美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格局。
1、建章立制。一是社区建立了生态星创建工作领导小 组,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领导。同时强化生态联动建设。抽调骨干力量,具体负责生态创建工作的实施。二是按照上级生态星考核标准,建立制度,落实措施,具体分工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划分了责任、任务,明确了工作目标,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出“创建生态型社区”活动实施方案,制定了生态建设工作计划,建立健全了材料档案和图片档案,并设专人管理。三是明确领导责任,形成了社区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主任具体抓、社区干事合力抓的良好局面。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党委坚持做到每月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做到定期汇报、定期研究、定期部署,层层落实,保证了创建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
2、完善网络。一是积极做好辖区内垃圾处理网建设。街道、物业、社区三位一体,积极配合,做到居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二是与物业建立经常沟通机制,1.加强保洁员队伍的管理,定期对保洁员进行培训,使专业的环卫保洁员队伍,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创造洁净、舒适的生活环境。2.建立院长、楼长、单元组长为主体的居民自治队伍。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从而形成人人参与、层层负责的环保氛围。3.加强居民的素质教育,引导居民养成良好文明的卫生习惯,随时保持家庭环境整洁,无杂物堆放,倡导绿色楼道。4.社区工作者包片管理到位,随时发现垃圾随时处理,消除死角。
5、围绕环境保护成立共产党员服务队和环保志愿者监督队,建立健全了一个“内外结合、上下联动、覆盖全民”的社区生态环境监督网络。
二、贴近居民,不断拓展绿色生态全民意识
我们本着创建绿色生态型美好家园,造福子孙万代为抓手,社区党委把宣传教育作为重要力量来抓,落实为百姓办实事的民生工程,经常性的大力宣传引导,强化生态全民意识。以积极开展好生态建设主题,召开环境整治动员会、利用黑板报、发放环保宣传小册子、生态建设倡议书等形式广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和意义。通过“绿色家庭创建”、“荣辱点评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和引导群众,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自觉参与中真正意识到生态建设的迫切性,营造了“家家齐行动,人人都参与”的浓厚创建氛围。我们还经常利用科普大学宣讲环保知识,每季度开展1次环保知识教育讲座,同时成立了社区环境义务监督队,环保志愿者队伍和树木养护队。把绿色与环保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居民自觉投身创建“绿色、生态、环保、整洁社区”的行动中来。使社区居民普遍曾强了环保意识和公德意识,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明显,现在社区内无“天女散花”、无卫生死角、无楼道内乱堆乱放、无乱贴乱画、无侵占绿地、无毁绿现象、无违章建筑、无车辆乱停乱放。社区内有规范的毒饵站,我们定期投药,我们还定期开展消杀四害行动,又经常组织社区居民和低保户清除“城市牛皮癣”,小招贴。老百姓拍手叫好。目前社区广大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大大增强,我们将继续夯实创建基础,形成人人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三、争创生态,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努力
在创建生态型社区的系列活动中,我们本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人与自然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的原则,不断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的需求,把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家庭,使居民“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意思提升为实际行动。
1、重点加强环境治理力度,着力解决社区居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如:节能减排、环境污染、垃圾排放、污水处理、食品安全等等。
2、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综合整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居民普遍认识到同在蓝天下爱绿护绿,共建生态家园的重要性。
3、社区与街道、物业联动,通力合作逐步改善社区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社区“荣辱点评台”,加强居民环境道德教育,使环境意识逐渐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使大家牢固树立爱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的思想,自觉投身生态社区建设。随着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定会逐步实现社区环境净化、绿化、美化,人群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的目标。让天光社区成为整洁、舒适、祥和的人居环境,为精心打造一个生态化社区走出一条新路。
大西街道天光社区 2009年9月30日
第四篇:社区申报平安星材料
***社区平安社区创建申报材料
强化群防群治 构建平安社区
***社区位于县城中心。辖区下岗失业人口多、流动人口多。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平安建设,***社区今年以来,结合本社区的实际,以为民做好事、办实事为宗旨,以居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开展创建平安社区活动,从而推动创建平安社区工作健康深入开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章立制,为社区平安提供组织保证 创建平安社区必须要有坚强的组织保证、刚性的制度保证。***社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社区党委为核心,以社区成员、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体,物业公司和辖区共建单位的组织体系。经常性的抓好社区志愿者协会、残疾人协会、老年协会等各类协会组织,有针对性,生动和有效地开展群众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地贯彻到基层。
1、发扬民主 健全制度。一是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召开党员大会和居民代表大会,进行宣讲,让全体党员和居民代表认清“创建平安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三是通过标语、板报在社区广泛宣传,使社区居民对这次活动人人皆知,家喻户晓。把综治工作和群防群治工作抓好,切实负起保一方平安的责任。四是成立了群防群治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组成巡逻队,分片负责,每人配备红袖标,确定巡逻路线,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专群结合,并做好记录。
2、群防群治 完善网络。一是与派出所联网。通过网格化巡逻,对违法犯罪成强大的震慑力和打击力,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二是警民联防,保证社区平安。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居民群众不仅是加强平安社区建设的力量源泉,而且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社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维护社区治安的积极性,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工作,落实防范责任和防范措施,努力预防和控制可防性、多发性案件的发生。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管区“政治安全、信访安全、社会安全”的工作目标。三是我们在注重发挥派出所社区民警业务熟、情况明、作风硬的骨干作用的同时,按照“管得严、防得住、控得牢”的原则,以驻街单位和商业网点为基础,以居民楼为重点,组建了一支群防群治队伍。从下岗党员、特困户、退休人员中挑选出身体健康,热爱社区工作的、居民信任的并且具有较好的个人素质的人员中招募志愿者,组成一支义务巡逻队。为了使这支队伍更加正规化,此外我们还请了消防大队民警培训队员学习防火、救火、宣传等方面的知识。夯实了群防群治的基础。
二、贴近居民,深入开创社区平安活动
我们本着社区平安工作长抓不懈、治安管理长治久安的原则,实现社区稳定。一是社区警务室民警与社区委员会之间紧密配合、互相联动。以社区民警为核心,综治队伍及物业、志愿者队伍为骨干,完善群防群治。强化对出租房屋和暂住人口的管理。二是社区在“三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支部、群防群治队伍、楼道单元组长,治安信息员的积极性,不断加强社区居民的自我防范意识。积极开展各类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及时掌握各类信息,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三是坚持抓好“四防”(防火、防盗、防空、防事故)工作,落实责任,经常开办防火救灾知识讲座。消除事故隐患。四是认真处理和调解社区各类民事纠纷,来信来访,民事纠纷调解率达95%以上,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之中。确保社区无重大刑事案件、火灾事故的发生,现在社区风气良好,无封建迷信活动,无邪教等现象,无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
三、以人为本,为百姓安居营造稳定环境
在创建平安型社区的系列活动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民利为先的原则,把和谐社区平安创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延伸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1、重点抓好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窃、抢劫等多发性案件的预防工作。
2、深入开展创建“无毒社区”,与辖区单位共建安全 社区等工作,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感。
3、健全治安防范队伍,严密监控和重点路段、部位的治安动态,及时处置突发性治安事件,调处和化解不稳定因素。
4、开展治安混乱部位的整治活动。有序整治社区内一些乱停乱放的车辆,对出租屋、商业网点、废旧物资回收业、娱乐行业和重点路段进行治安情况专项整治。
5、大力倡导见义勇为,社区每年评选、表彰奖励涌现的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弘扬社会正气,营造全社会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浓厚氛围,同时要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努力减少青少年犯罪。
6、加强街巷、道路巡防,将社区志愿者治安巡逻覆盖整个社区。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专群结合”的群防群治新格局。
多年来,***社区党委、社区委员会带领社区工作者、群团组织、居民志愿者以及一切社会力量,紧紧围绕平安、和谐这一主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平安创建”和特色服务活动,进一步打造居民宜居环境,使社区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我们继续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积极探索社区平安建设工作的新途径。强化群防群治,构建平安社区。
***社区居委会 2011年9月27日
第五篇:社区申报服务星材料
大西街道天光社区申报服务星材料
以民为本 开拓创新 进一步提高了社区服务水平
天光社区位于大西地区中部,占地面积0.15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居民楼24栋、131个单元,居民3044户、8627人,驻社区单位165个。两年来,天光社区党委、社区委员会带领社区工作者、社团组织、居民志愿者以及一切社会力量,紧紧围绕和谐这一主题,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居民自治和特色服务活动,进一步打造居民宜居环境,使社区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建网络、抓队伍,打造为民服务平台
服务是社区建设永恒的主题,为了更好地为居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我们在加强社区管理的同时,依托社区工作站,搭建了为民服务的平台。我们建有150平方米的一站式服务办事大厅,2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室,50平方米的图书阅览室,并配置了彩电、VCD、麻将、棋牌、台球、健身器、按摩椅等设备设施20多套台,藏书6500多册,为居民提供了一系列温馨典雅的活动场所,使社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我们围绕“便民、敬老、党员、义工、就业、教育、助学、环境、妇女、安全、卫生”等方面内容,建立健全了一个“内外结合、上下联动、门类齐全、覆盖全
民”的社区服务网络,使居民不出社区便能享受到温馨细致地服务,从而解决各种生活问题。比如为了方便居民生活,我们建立家政、食杂、粮油、杂修、房产、干洗、缝纫等各种便民网点40多个;为了爱老敬老,我们搭建了老年日间照料站、老年人科普大学、老年人服务热线、孤老求助“一键通”、老年人维权站、老年人健康档案等服务设施和平台。我们发动驻社区单位、居民群众、青年学生,先后成立社区协会、联席会议、社团组织、互助机构等各种民间组织50多支,使社区志愿者队伍壮大到了1000多人。
二、做好事、办实事,认真实施“五民”工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服务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主题,所以说,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就必须做好服务居民这篇大文章。一是做好扶贫帮困“助民”。两年来,我们把帮助社区弱势群体作为社区党建工作重点来抓,组织成立了卫生保洁、绿化、助残、家政、医疗等12个志愿者服务队,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0多次。通过为下岗失业人员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介绍就业;为特困居民办实事、解难事等,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使他们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二是建立党员教育长效机制“育民”。在居民中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动,引导居民树立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爱家庭,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的和谐理念。在青少年当中开展“社区手牵手”、“做文明居民”、“社区是
我家”、“文明小市民”、“不让毒品进我家”等活动,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模式。三是成立各种社区文体团队“乐民”。为了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我们成立了自己的秧歌队、健身队、合唱团、书画协会、棋牌协会、台球协会等文艺骨干队伍20多支500多人,常年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促进了社区文化的繁荣。比如去年5月份举办的“天光社区友好周”,组织大家开展读书学习、老歌联唱、棋类比赛、书画展览等各种活动,其中的关爱聋哑人学手语、学习英语迎奥运,掀起了社区居民学习的热潮。两年来,我们开展大小文体活动100多场次,参与居民10000人次以上,通过活动增进了邻里沟通,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使居民参与活动率达到了50%,邻里相认相知率达到了60%。四是强化社区治安管理“安民”。社区党组织始终把社区治安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成立了红马甲巡逻队,白天、夜间协同派出所民警在区内巡逻,随时对辖区的矛盾纠纷、流动人口进行排查,在社区内逐步形成了“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五是争创文明社区“惠民”。为了彻底治理乱停乱放、乱倒垃圾等公共问题,给广大市民提供舒适的人居环境,我们坚持每天对辖区内的环境卫生、绿化等进行检查,保护了环境,维护了居民的切身利益。
三、重特色、抓创新,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创新是社区服务的灵魂,为了实现“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服务宗旨,我们以居民满意为目标,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创新活动。
1、设立荣辱点评台,倡导文明风尚。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来,我们及时设立了荣辱点评台,将社区内发生的有代表性的好人好事和不文明行为定期在荣辱点评台进行点评,让居民辨别美丑荣辱,不断提高“讲文明、创和谐”人人有责的自觉性和自豪感,取得了显著成效。荣辱点评台设立以来,共登出好人好事45篇,点评不文明行为15篇。通过点评,使居民从中受到很大教育,膀爷不见了、养宠物的随身带手纸了、邻里和谐了、互助友爱的气氛浓厚了。我们的做法先后受到沈阳日报、辽沈晚报、人民日报的关注和报道。
2、开展预约服务,方便了居民办事。社区是政府联系居民的桥梁、服务居民的窗口。为了打造全天候的社区服务平台,让居民随时享受社区服务,我们开通了社区预约服务,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居民需要服务,就可以打热线电话进行预约,在预约的时间一定有人等候服务。开通以来共接预约电话二百余次,为居民办事124件。
3、发放邻里互助卡,促进了相认相知。在开展和谐楼栋活动中,我们在奉天街191-1号楼进行试点,为每户居民发放了邻里互助卡,卡上印有本单元居民的姓名和住宅电
话。林大娘在家突然发病,就是因为按卡片打了一个求助电话捡了一条命,她高兴地逢人便讲,这真是“救命卡”啊。通过发放邻里互助卡,促进了邻里之间的相认相知相助,也增强了居民对社区委员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之,“只要居民认同的事,我们就全力以赴;只要居民受益的事,我们就坚持不懈,只要利于发展的事,我们就不断创新”,我们要以此为核形成天光社区的工作风格和执业精神,为本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大西街道天光社区 2009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