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理论复习指导纲要(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20:5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术理论复习指导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术理论复习指导纲要》。

第一篇:武术理论复习指导纲要

理论考试复习指导纲要

一、填空题型:

1、在武术套路教学中,教师示范时,尤其是分解示范和领做示范都拌有口令。一般采用的口令有三种。即:常用口令、间有分解动作的口令和提示性口令。

2、在最新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难度的分值为2分,其中动作难度的分值为1.4分,连接难度的分值为0.6分。

3、武术教学具有体育教学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具有本身独立的特点。其特点有三:一注重直观教学,以领做为主;

二、强调动作规格,突出劲力和精神;

三、结合攻防动作进行讲解与示范。

4、武术运动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学校武术、实用武术。

5、南拳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节短势烈的拳术。南拳的拳种和流派颇多,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其动作朴实刚劲,步法稳固,拳势激烈,常以发声吐气助长发力。

6、武术源于我国古代的狩猎和战争,它是搏斗技术与经验的总结。7、1958年国家体委制定了第一部以流动面较广的长拳、太极拳、南拳为竞赛内容的《武术竞赛规则》。

8、在古代传统养身中,人们为了抵御大自然的侵袭、防病健身所出现的导引术、气功,诸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可以称为中国传统健身术或体育养身方法,但其不属于武术的范畴。

9、在最新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将裁判组分成了三组,即A、B和C组。其中A组评判动作质量,B组评判演练风格,C组评判动作难度。

10、唐

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时,裴旻

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有与 李白 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并称为唐代三绝。

11、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体育会等武术组织。1910 在上海成立了“精武体育会”,1918

年成立“中华武术会”,1926 年成立“致柔拳社”、“武当太极拳社”等武术团体,它们对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12、太极拳是一种 柔和、缓慢、轻灵 的拳术。它以太极十三势为其基本动作。

13、武术套路运动是武术动作以攻守进退、动静急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主要内容包括: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表演。

14、武术个人项目竞赛场地为长14米,宽8米,集体项目的场地为长16米,宽14米。

15、长拳是以拳、掌、勾为其基本手型和弓、马、仆、虚、歇步为其基本步型,并有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和跌扑滚翻等动作和技术组成的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的拳术。

16、棍术乃长器械的一种,棍的最低长度同本人身高。它以劈、扫、戳、挑、撩、拨等棍法为主,并配合步型、步法、身法等构成套路。练棍要求手臂圆熟,身棍合一,体现出勇猛,快速有力,棍打一大片的特点。

17、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性练习形式。目前武术竞赛中正在逐步开展的有散手、推手、短兵三项。

18、意想运动是通过有意想象复现所要完成的动作和套路。意想中参与运动的有关肌肉产生微弱变化,人的心理状态是跃跃预试。

19、对练是在单人基础上两人或两人以上,在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攻防的假设性实战练习。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的对练等。

20、武术个人项目的比赛场地为长14 米、宽 8 米;集体项目的场地长为 16

米、宽为14 米。

21、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其主要运动形式的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2、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包括 散打、太极推手、和 短兵 三项。、、;

23、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常用的讲解的方法形象化讲解,口诀化讲解,单字化讲解 和

术语化讲解。

24、象形拳是以攻防动结合模拟各种动物形态或人物形象所组成的拳术。常见的有螳螂拳、鹰爪拳、猴拳等。

25、棍术扫棍力点在棍前端,点棍力点在棍梢,撩棍力点在棍前端,劈棍力点在棍前端。

26、武术初学者在做弓步时常出现后脚拔跟,掀掌;后腿屈膝等问题;在做虚步时则容易出现弯腰和上体前俯,虚实不清、后腿蹲不下去等问题。

27、唐

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时,裴旻

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有与 李白 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并称为唐代三绝。

二、判断题型

1、宋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中华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三节棍属于软器械,双节棍属短器械。(×)

3、武术竞赛中的集体表演是以8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集体演练。(×)

4、在武术套路比赛中,器械接触线外地面或身体某一部位在空间超越了场地,不应判为出界而扣分。(√)

5、在最新套路竞赛规则中,倒地或器械掉地一次均被扣除0.3分。(√)

6、武术授课普遍采用的基本形式是串联形式。(×)

7、在需要进行分解示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的原则是先分解,后完整。(×)

8、推掌的力点在掌沿。(×)

9、在武术图解文字说明中,左(右)或右(左)是左右同时的意思。(×)

10、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规定武术传统项目的单练不得少于50秒。×

11、武术教学结构为闭环结构。√

12、“武举制”最初始于秦朝。×

13、砸拳的力点在拳背。√

14、在最新套路竞赛规则中,器械的任何部位触及场外扣0.1分。×

15、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60年发行第一枚武术邮票,其画面是太极拳。√

16、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凡是身体正面行进的动作,可做侧面示范。√

17、在武术图解中的虚线或实线表示该部位下一动行进的路线。√

18、截拳道的创始人为香港著名武星成龙。×

19、意想运动是通过有意想象复现所要完成的动作和套路。√ 20、在最新套路竞赛规则中,器械的任何部位触及场外扣0.1分。× 21、1953年,我国各地体育院系开始把武术列入正式课程。×

22、在需要进行分解示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的原则是先分解,后完整。(×)

23、简化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的。(×)

24、形意拳属于内家拳的范畴。(√)

25、在一个动作里含有擒纵或拿打的特征,这类动作可采用分解示范教学。(√)26、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27、1955年,我国各地体育院系开始把武术列入正式课程。(×)(√)

29、分解教学法与完整教学法应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应遵循先分解后完整的原则进行。(×)

28、集体表演是六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集体表演,可变换队形与团案和采用音乐伴奏。

三、选择题

1、时期乃中国传统武术大发展时期,各种流派林立,拳种纷呈。D

A、秦朝 B、三国 C、唐宋 D、明清

2、下列腿法中,属于屈伸性腿法。A

A、鞭腿 B、正踢腿 C、侧踢腿 D、外摆腿

3、年在日本横滨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着武术将首先在亚洲扎下根基,走进亚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D

A、1984 B、1985 C、1986 D、1987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60年发行第一枚武术邮票,其画面是

。B

A、形意拳 B、太极拳 C、八卦掌 D、剑术

5、系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所创。A

A、五禽戏 B、八段锦 C、十二段锦 D、导引养身功

6、下列哪种拳术属于象形拳? C

A、南拳 B、通臂拳 C、醉拳 D、侠拳

7、《中国武术史料集刊》,为 有关机构编辑,旨为出版《中国武术史》做准备。A A、台湾 B、香港 C、北京 D、四川 8、1910年在上海成立了 C。

A、中华武士会 B、致柔拳社 C、精武体育会 D、武当太极拳社

9、《中国武术史料集刊》,为 A 有关机构编辑,旨为出版《中国武术史》做准备。A、台湾 B、香港 C、北京 D、四川

10、A 系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所创。

A、五禽戏 B、八段锦 C、十二段锦 D、导引养身功

11、“武术”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 B 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文选》中,但不具有今天武术概念所具有的意义。

A、秦朝 B、南朝 C、北朝 D、三国

12、在最新武术竞赛规则中,难度的分值为2分,其中连接难度的分值为 B。

A、0.5 B、0.6 C、0.7 D、0.8

13、太极拳中的揽雀尾是由 D 种技法组成的。

A、1 B、2 C、3 D、4

14、C 属于象形拳。

A、形意拳 B、地躺拳 C、武松脱靠拳 D、迷踪拳

四、简答题型

1、简述在武术套路教学中教师讲解示范的位置有何规律?

答:(1)、教师可以在横队的排头、排尾连线所构成的等边三角形的顶点位置示范;(2)、教师可以在相向而立的二列横队之间的空地位置示范;(3)、教师可以在半圆弧形或马鞍形的队形中间位置示范。总之,无论采用哪种队形,教师都应设法使学生比较清晰地观察到示范动作。

2、解释在武术活动中,练武者行抱拳礼的动作要求及其含义。

答:即右拳左掌相抱,曲臂前伸,正立,目注受礼者,以示敬意。这种礼示:右手握拳表示尚武,以武会友;左掌曲拇指、余指伸直并拢,表示不自大和四海武林同道团结齐心、发展武术(1分)。

3、简述武术的教育价值。

答:武术是一种武技,学习武术对人还有一种武德的教育作用。武德可以理解为掌握武技的人所应具备的道德,是习武者为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而建立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体系。在学习武术时应注重武德,可以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为自我修养的提高、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4、简述在武术套路教学中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有哪些?

答:(1)、基本技法;(2)、动作规格;(3)、攻防技术;(4)、关键环节;(5)、易犯错误。

5、试写出简化太极拳24势动作名称。

6、武术套路教学中常用的纠错的方法有哪些?

答:在武术套路教学中教师常用的纠错的方法有:慢解领做法,语言提控法,静站体验法,助、阻合力法,保护帮助法,附设条件法,素质补缺法,讲示攻防法,对比求异法和避免干扰法等等。

7、试析武术“内外兼修”的内涵及涵盖方面。

答:武术内外兼修言简意赅地反映了其文化属性,使武术超越了一般的体育技能的层面,它以阴阳哲学为基础,体现了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1分),如武术整体运动观、阴阳变化观等(1分)。“内外兼修”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

一、武术锻炼最求外在的形健和内在的神韵,以达到身心兼备(1分);

二、武术强调练“外”,又强调练“内”。通过武术锻炼可以外强筋骨,更可提高神经系统和内脏功能。亦即所谓的“内外兼修”的整体运动观(1分);

三、武术最求德艺双修,既强调技术的精益求精,同时还强调武德修养(1分)。

五、问答题型

1、简略说明看图自学武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答:

(一)看图方法:

1、先看分解动作图和身体各部(包括器械)运动路线,然后详细阅读文字说明,初步了解动作过程和要领;

2、按照图和文字说明的顺序边看边做,学会几个或一组动作;

3、掌握动作的上下肢配合,反复练习,使之熟练;

4、按照要领和要求反复体会动作;

5、每看图学完一组动作后,要连接起来复习,然后再与前组所学动作一起复习巩固;

6、为提高学习效果,可以三人一组,其中一人阅读图解,一人做动作,一人检查,然后互授。

(二)注意事项:

1、通过图解学练武术动作和套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反复实践,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才能逐步掌握武术图解知识的规律。

2、遇到复杂的动作时,可先学下肢动作,再学上肢动作,然后上下协调配合起来。

3、武术运动中的“眼法”,要求运动时做到“眼随手动”;静止时的“目随视注”。但在图解文字说明中只写到“目随视注”,而未写明运动过程中“眼随手动”的变化。这一点在学会动作后的练习中有特别注意。

4、有些书上的插图并没有将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路线全部用箭头表示出来,因此,要详细阅读文字说明,一面漏做或错做动作。

5、初学时,要定好方向,不要经常变换位置。否则,容易弄错方向,影响学习效果。

2、试写出“冲拳”的动作说明、要点与要求、练习步骤、易犯错误和纠正办法。

答:

一、动作说明:冲拳分平拳与立拳两种。两脚左右开立,抱拳于腰间,挺胸、收腹、直腰,右拳从腰间向前猛力冲出,转腰、顺肩,在肘关节过腰后,右前臂内旋,力达拳面,臂伸直,高于肩平。同时左肘向后牵拉,左右可交替进行。

二、要点与要求:出拳要快速有力,有寸劲,做好拧腰、顺肩、急旋臂的动作。

三、练习步骤:

1、先慢做,不要用全力,注意动作的准确性。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快速有力。

2、结合各种步型、步法和腿法做冲拳练习。

四、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1、冲拳时肘外展,使拳从肩前冲出。

纠正方法:前脚先不着地,等支撑腿下蹲后再以脚尖虚点地面成虚步。

2、冲拳无力。

纠正办法:强调紧握拳和肩下沉,冲拳时,前臂要内旋,动作快速。

3、冲拳过高和过低。

纠正方法:可在练习人前面设一与肩同高的目标,强调向目标击打。

3、试写出“正压腿”的动作说明、要点与要求、练习步骤、易犯错误和纠正办法。(自己找)

4、写出“虚步”的动作方法、要点与要求、练习步骤、易犯错误和纠正办法。

答:

一、动作方法:两脚前后开立,右脚外展45度,屈膝半蹲,左脚脚尖虚点地面,膝微屈,重心落于后腿上。眼向前平视,左右脚可交替进行。

二、要点与要求:挺胸、塌腰、虚实分明。

三、练习步骤:

1、可先手扶一定高度的物体进行练习;或先把姿势放高一些,然后逐渐按规格要求做正确的动作。

2、逐渐延长练习时间。

3、可结合手型、手法练习。

四、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1、虚实不清。

纠正方法:前脚先不着地,等支撑腿下蹲后再以脚尖虚点地面成虚步。

2、后退蹲不下去。

纠正办法:可做单腿屈蹲或双腿负重屈蹲等练习,以发展下肢力量。

5、简述《中华新武术》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

答:《中华新武术》的“新”的意义之一在于它被确定为当时在全国推行的“正式体操”(2分),从此西方的“体操”概念与中国传统的武术不是名义上而是实质上结合在一起了(1

分)。它不仅对学校,对社会,乃至对当时的北京体育研究社等民间武术社团,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分)。

《中华新武术》的“新”还体现在实施教材的教学方法上(1分)。它借鉴西方兵操配以口令的形式,从简单易学的武术基本动作入门,先单式教练,后连贯成套教练(1分);既有单操团体教练,又有对操团体教练(1分)。教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至今仍是院校武术的经典教法(1分)。

《中华新武术》不仅在教学法方面对近、现代中国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倡导者在吸收“兵式体操”的时候,也认同了西“体操”的运动形式(1分)。接受了西方体育的竞技思想(1分)。

如果《中华新武术》仅为军警之术,如果《中华新武术》没有列入学校体育,如果《中华新武术》的倡导者们不再作武术表演和竞技的探索,那么《中华新武术》只能停留在兵操阶段(2分),西方的体育科学思想和方法就不可能通过武术这个渠道融入中国主流社会的教育和体育之中去(1分)。《中华新武术》是先驱者们探索救国图存的众多尝试中的一种,虽然它不可能从本质上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面貌,它的命运是短暂的,有其悲剧性的一面(1分),然而,它对武术的贡献却是突破性的,它成功地将西方体操的方式、体育教学的方法(1分),以及竞技运动的思想注入传统武术之中,给中国武术留下了深深的印迹(1分)。

第二篇:武术理论

第一章 武术概述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经过不断的创新、提炼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各种拳械套路和对抗运动形式,并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竞技比赛、表演娱乐、交流技艺、增进友谊、陶冶情操等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第一节

武术的概念

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在原始社会,武术这一概念是指人们狩猎活动中的“搏击”,春秋战国时称为“技击”,汉代称为“武艺”,并延用到明末。“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中的“堰闭武术,阐扬义令”,这里的武术,是指军事技术,一般称为“技击”和“武艺”。民国初期称“国术”、“功夫”。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武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进步,冷兵器逐渐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产生和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武术竞赛规则的规定,武术已演化成为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其内容、形式和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其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这就需要对武术进行科学的定义。

1988年2月,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武术学术专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武术被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从而使武术有了比较完整、准确、科学的概念。这一概念体现了武术的以下特点:

一、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

武术的技击内容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技术,它在古代军事斗争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现代武术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武术是我国历代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将零乱的攻防技术不断综合整理、发展,并用套路形式提炼出来的技术体系。它的技击性是沟通原始狩猎技术、古代军事技术和现代武术运动技术的内在联系,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因此,武术的概念必须反映其本质属性——技击性及其技术范畴,如徒手的踢、打、摔、拿和器械的劈、砍、扎、击、刺等攻防格斗技法。

二、武术的运动形式是对抗格斗和套路演练

武术的概念不仅要反映武术的本质属性,而且要反映武术的运动形式。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抗格斗和套路演练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它们平行存在,相互补充。对抗格斗是武术攻防技术在双方直接对抗中的应用,套路演练是武术攻防技术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体现,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抗性练习,可以提高攻防技术,具有强健体魄、防身自卫价值;通过套路练习,既能掌握一定的攻防技能,又能熟练地展示武术的艺术性,具有观赏审美价值。武术概念反映的运动形式既属于体育范畴,又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三、武术的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教思想的影响,自然地融会了中国传统的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军事学、美学、养生等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邃,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性,又有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运动中的智慧结晶。

第二节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武术是随着中国社会形态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成长壮大的。其形成与发展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历史时期。

一、武术萌生于原始社会时期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在生产劳动和狩猎过程中,原始人不仅创制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同时又是武器),如石锤、石刀、石尖嘴凿、骨器、木棍等,而且在与禽兽的斗争中,人们学会了奔跑、跳跃、闪躲、滚翻、拳打、脚踢,以及运用石器、木棒进行劈、砍、刺等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击刺的技巧、攻防的姿势与动作,并产生了自觉运用这些技巧的观念。由此可见,武术最早是起源于生产劳动。武术不仅萌芽于人与兽斗,还源于人与人斗。到了氏族公社时代,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使用武力成为掠夺财富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这种战争促进了武术的产生。这一时期武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武器随着战争的需要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新石器时期出现了多种石兵器,除石刀外,有石枪、石矛、石戈、石斧、石铲、石槌等,而且还发明了弓箭,这是武器的巨大进步。

(二)攻防格斗技能得到了提高

人们在战争中使用武器,同时积累了使用的经验,经过归纳和总结,便从实践中萌生了武术的技击技术。

(三)萌生了武舞

原始社会人们为适应战争的需要,进行战斗的演习和操练,以熟悉战斗的技击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产生了武舞。这种武舞不仅是武术技术的演练,而且还有武艺表演、宣扬武威的作用。

(四)萌生了武术比赛

在原始社会的宗教活动中,有的部落以掷剑比赛的方式来确定部落首领,这是武术比赛的萌芽。

二、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商、周时期,氏族公社解体,产生私有制,进入了奴隶社会。这一时期的武术不单是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还逐渐成为人们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这一时期武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青铜兵器的广泛使用及演进

这一时期木器已被青铜器所代替,武器由简单到复杂,向多样化发展。为了适应车战的需要(车战是西周时期战争的主要形式),不仅武器数量猛增,而且种类较多。比如:铜矛、铜戈、铜斧、铜戟、铜剑等武器大量使用。形成了包括远射、格斗、卫体等进攻性兵器与防护装备的完全组合。

2(二)攻防格斗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发展

主要表现有三:一是为了适应战争形式的变化,按阵形队列进行武术操练,武术操练是当时军队作战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地促进了攻防格斗技术的提高;二是把习练搏斗、角力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大大促进了徒手搏斗技术的发展;三是提倡、鼓励习射,习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成为武士的重要标志,极大地促进了射术的发展。

(三)武舞开始分化

武舞既有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娱乐作用,同时也有习武健身的实用性,而且武舞的动作组合是形成武术套路的基础。在原始社会,武舞与武术是结合为一体的。商、周时期,武舞开始分化,但是舞蹈的艺术性尚未充分发展,舞蹈的实用性仍然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有了对抗形式的比赛 《礼记·王制》记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赢股肱,决射御。”表明当时已有了以比赛形式出现的技击运动,并通过对抗方式用“执技论力”、“赢股肱”来决胜负,促使拳斗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周代的骑射活动普遍开展,而且有体制完备的竞赛活动。这种较武竞赛不但具有习武健身、寓德于武的意义,而且有丰富的娱乐性,是古代重要的文体活动。

(五)武艺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例如,周代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前四艺中均有丰富的武艺教育内容。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武术在奴隶社会已开始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在军事活动中,而且在其他社会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一)隋、唐、五代及其以前的武术

隋、唐、五代及其以前的武术,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

春秋战国属于封建社会的早期,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已有较大的发展,文化学术繁荣,战争频繁,并以步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尚武之风盛行,武术的形式、内容和功能等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1)武术的社会功能向多样化演变。战争的发展促使质朴单纯的军事武艺演变成了丰富的武术文化。其主要表现是:武术不仅具有适应战争需要的实用性,而且具有了表演性、竞赛性、娱乐性和健身性,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武术技艺向多样化发展,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分流。(3)自觉性武术意识的出现和武术理论的形成。春秋战国时,人们在较武竞技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公平竞争、崇敬强者、以武艺高低决定社会地位的竞技意识,把习武论剑看成是一种“内可活身,外可应变”的修养之道,体现了中华武术的伦理特色。此时出现了一批武术家,在总结武术实战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武术理论,如剑术理论等。武术理论的出现是中华武术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重要标志。

2.秦、汉、三国时期武术向竞技方向发展并形成流派

秦、汉、三国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的建立,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使人民在较长的时期内处于相对安定的状态,这为武术由单纯军事技能向竞技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主要表现为:

(1)武器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汉代冶炼技术的发展,铁器逐渐代替了铜器,出现了许多适应战争需要的新武器,如刀、盾牌、长戟、戈、矛、殳、斧、大刀、狼牙棒等。武器的发展促进了使用武器的方法和技术的提高。

(2)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的竞技项目,如角抵、手搏、击剑等。同时也出现了剑舞、刀舞、钺舞等舞练形式的项目。

3(3)创编了模拟动物或吸取动物动作特点并结合攻防方法的“猕猴舞”、“狗斗舞”、“马舞”、“醉舞”、“六禽戏”、“五禽戏”等。

(4)攻防格斗技术和套路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攻防格斗技术如“手搏”、“角抵”等,以剑为主体的长短兵器对打,如“剑对戟”、“剑对钺”等。套路技术有单练套路,如“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猕猴舞”、“狗斗舞”等,对练套路有“空手对刀”、“剑盾对双戟”、“空手夺枪”等。

(5)武术理论和武术流派的形成。汉代,有关武艺理论著作大量出现。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就有199篇是武术著作,主要是论述射法、拳法和剑法的。由于汉代民间练武活动盛行,出现了许多武术家以及总结武术实践经验的理论著作,各有风格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6)汉代,刀、剑、角抵、相扑之术东传日本,这是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对外交流的开始。3.隋唐五代时期是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繁荣,武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1)器械的发展促进了武术技术的发展变化。在武器上“废长兴短”、“以铁代铜”,是器械发展的大转折。随着步骑战的发展,战场上较长的戟逐渐被淘汰,枪在战场上被广泛应用,剑被刀所代替,枪术、刀术、剑术在民间深受欢迎,广为传播。

(2)实行武举制度,推动了武术的发展。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勇人才,凡有一技之长被选中的,授其奖励和相应的称号,如“猛殿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等。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不仅促进了练武活动,而且出现了专职教习武艺的人。

(3)套路技术的新发展。唐代舞乐盛行,武术套路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舞蹈中的姿势动作以及手、眼、身法、步等表现形式,大大丰富了武术套路的结构、布局和演练技巧。

(二)两宋时期的武术

两宋时期的武术较之隋、唐、五代时期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1.尚武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宋代战争频繁,仍把武举作为取士之法,明确规定了考试项目,并兴建武学,培养武艺高超的人才。

2.通过打擂比武,选拔军事人才,促进武艺的提高。3.民间练武活动广泛开展,出现了不少武术家。4.出现了武术组织——“社”,为习武者提供了切磋技艺的场所,为武术的交流、传授、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套路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宋代武术套路已发展到较为完善的阶段,不仅套路结构系统完整,而且套路形式多样,有拳术、棍术、对练套路,还有集体表演套路等。

6.武艺向多样化发展。如剑、刀、枪、棍、斧、戈、鞭、锏等兵器的武艺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此外,还相继出现了七节鞭、九节鞭和十三节鞭等。

7.系统地总结了练武经验,使武术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其代表作有《武经总要》、《武经七书》、《建炎系年要录》、《武林旧事》等。

(三)明、清时期的武术

明、清时期是武术集大成的发展时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广泛发展,武术体育化进程已完成,武术与传统文化交融,已基本形成了理论体系。

1.套路技术和攻防格斗技术趋于完善 明、清时期的武术套路有了新的发展,有大量的武术著作研究套路内在的结构规律与运动形式,对套路的结构、动作的衔接、位移路线、动作招式及其变化、运动方法、攻防技术和战术理论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和图解。

2.武术体育化进程已经完成

武术的社会功能向多样化发展,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等功能与自卫防身功能 4 一样受到人们普遍重视,以习武健身为主旨的发展趋势拓宽了武术发展领域,标志着武术的体育性更强了。

3.流派林立

明代的武术家都“各有师承”,在传授武艺过程中互相吸收、借鉴、融合,逐步形成了许多不同风格特点的流派,著名的有少林、峨嵋、武当等。到了清代,流派又有了更大的发展。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既标志着武术的繁荣,也标志着武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对武术进行了分类 武术的流派繁多,为了便于区别,人们根据运动特点把武术分为“内家拳”与“外家拳”。如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划为内家拳,少林拳等多种拳术归于外家拳;有的按地域分为南派、北派;也有按山川分类的,如武当派、峨嵋派等拳派。

5.武术内容向多样化发展

明代拳种林立纷呈,各派拳术均有徒手与器械的练法。器械有长、短、软、双兵器等,人们把练武的主要内容统称为“十八般武艺”。清代,武术内容更是绚丽多彩,具有很多不同风格的拳术与器械,比较流行的套路就有几百种之多。

6.练武组织大量出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变化

清代民间秘密结“社”活动非常活跃。出于斗争的需要,“社”、“馆”把练武活动作为组织、教育和训练群众的重要内容,使武术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传授和发展。

7.武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整体观的武术理论形成

明、清时期大量的武术著作问世,其中明代有《纪效新书》、《练兵实记》、《练兵杂记》、《武编》、《江南经略》、《陈记》、《耕余剩记》、《持衡》、《武备志》等,清代有《手臂录》、《大棒说》、《拳经、拳法备要》、《内家拳》、《苌氏武技书》、《六合拳谱》、《太极拳谱》等。这些武术专著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历代积累的武术运动经验,研究了武术的运动形式、套路技术、攻防格斗技巧和战术理论,而且融摄了优秀传统文化,从人的整体出发,研究武术运动与人体的内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从而使武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四、民国时期武术的发展

民国时期,由于军阀割据,战争频繁,政局动荡,武术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但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武术组织广泛建立,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发展 这一时期,上海有“精武体育会”、“中华武士会”等30多家武术会、社,北京有“北京体育研究社”、“中华尚武学社”等25家武术会、社,天津有“中华武术会”、“道德武术研究会”等10多家武术会、社。其他大、中城市同样建立了一些武术会、社,各省、市、县也相继建立了不少国术馆。武术组织的广泛建立,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和普及。

(二)武术的体育化有了新的发展

各拳种不仅注重强身健体的锻炼效果,而且相继举办武术运动会。1923年4月,马良、唐豪等人联合发起在上海举办“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次武术单项运动会。1929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首次把武术套路列为表演项目。1933年武术正式被列为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竞赛项目。

(三)武术被正式列入学校体育课程,一批较好的教材问世 当时编写的教材有《国术概论》、《国术理论》、《华新武术》、《查拳图说》、《青萍剑图说》、《少林武当考》、《练步拳》、《八极拳》、《太极拳》、《八卦拳图说》等,使武术有一定的进展。

交通大学是我国开展武术运动最早的学校。该校(当时称南洋公学)在1915年把武术列入该校运动会项目,在1916年将武术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

为了向世界宣传介绍武术,民国中期,精武体育会总部先后多次选派武术名手赴其海外 5 分会执教,传播武术。1929年秋,福建永春组成“闽南国术团”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地巡回表演。1936年1月,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组成南洋旅行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进行了65场武术表演。1936年,中国体育协会选派国术表演队为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进行了表演,并应邀到法兰克福和慕尼黑等地进行表演。

五、社会主义时期武术的蓬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武术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并已走向世界,武术科研形势喜人,武术技术的规范化和理论的科学化日趋完善。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确保武术工作的开展

党和政府对武术工作非常重视和关怀,1949年10月政务院批准筹备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预备会上提出要开展武术运动。1950年全国体总在北京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把武术提到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后,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并设置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负责对武术等民族形式体育的挖掘、继承和推广工作。1955年,国家体委在运动司下设武术科,专门负责武术工作。之后,又将武术科升为武术处,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对武术的方针、政策,落实武术的普及、推广和组织竞赛等工作,并指导各地开展群众性武术活动。1958年9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武术协会,从组织上保证了武术工作的开展。为了加强武术科研工作的领导,1980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以后,有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成立了武术馆或武术院,不少地、市、县成立了武术协会,基层的武术馆(校)和辅导站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为了适应国内外武术发展的需要,1994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武术运动的普及、提高及向外推广工作起了规范指导作用。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促进武术活动群众化

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武术步入了体育竞赛领域。1957年武术被正式列为国家竞赛项目。1959年颁布的《武术竞赛规则》使武术竞赛走上了正规化。现在既有正规的全国武术锦标赛、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全国武术交流大会、全国青少年“武术杯”比赛,也有赞助性的“武术之乡”武术比赛、民间武术馆(社)及各种形式的武术节、武术比赛等,还有国际性、区域性的武术锦标赛、邀请赛等等。此外,企、事业单位或基层的武术比赛也十分活跃。这些比赛有力地推动了武术事业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群众性武术活动。

(三)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促进武术科学化 1.建立各种武术学术团体

为了适应武术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1987年6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在北京成立。随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武术学会。各种类型的基层武术研究会、研究所也陆续建立,形成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队伍,有力地推动了武术科研的发展。

2.举办多种多样的武术学术活动,促进了武术科学研究的发展近年来,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联合举办了多次大型的全国和国际学术活动,先后选编了《1988年中国国际武术节论文选》、《武术科学探秘》、《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论文选编》等。同时,地方性学术活动也十分活跃。通过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武术科学研究的领域和途径,对武术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哲学基础、生理机制、技术原理、养生思想等进行了多视角、多侧面的探讨,既有纵深发展的单学科研究,又有相关学科交叉融会的横向研究;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又有实际应用研究,大大促进了武术的理论化和科学化。

3.创办了一批武术刊物,出版了大量武术著作 自1981年以来,先后创办了《武林》、《中华武术》、《武术健身》、《精武》、《少林与太极》、《武魂》、《搏击》、《武当》等武术专业刊物。这些刊物对武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经验交流、信息传播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出版了大量的武术教材和专著,如《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拳械录》、《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武术学概论》、《中国查拳》、《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散手》、《太极拳运动》、《全国武术训练教材》等等。这些武术著作的出版,是武术趋于成熟和完善的标志。

(四)重视武术教育,加速人才培养 1.学校武术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得到了重视。1961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统一使用的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把武术作为重要内容之一。1963年出版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材,把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1993年国家体委群体司会同教育部门,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增加了武术内容的试点工作,先后在北京、河北、山西、陕西、江西等省、市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试点。30多年来,中、小学武术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普通高校的武术教育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而且从80年代以来许多高校成立了武术协会或武术学会,组织师生开展群众性的武术活动、比赛和学术研究,有效地促使了高校武术教学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走向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大学武术教育途径,有力地推动了普通高校武术活动的开展。

建国初期,在体育院校(系)中,武术被列为专项选修课。1958年之后,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先后设立了武术系,其他体育院校(系)设立了武术专项选修课,从教学上加强了武术的比重,促进了武术教学、训练、科研工作和武术人才的培养教育。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编写了第一部全国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使体育院校(系)的武术教学逐步走上了系统、规范的轨道,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专业人才。1978年以后,体育院校(系)的武术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体委组织编辑、出版了全国体育院校(系)通用教材《武术》1~4册,保证了武术教学的需要。各体育院校(系)除招收本科生外,还恢复了招收武术硕士研究生,使武术教育步入了现代科学文化领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门学科,这对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武术优秀运动队的建立与发展

武术优秀运动队是我国武术技术最高层次的队伍,是培养武术人才的基地,始建于60年代初期,80年代以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武术运动发展的龙头。1954年在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组建了竞技指导科武术队,这是建国以来成立的第一支武术优秀运动队。1959年底至1960年初,山东、安徽、上海、辽宁等省、市率先组建了第一批武术优秀运动队。1978年以后,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成立了武术优秀运动队。目前,已建成了一批训练、培养武术人才的基地,形成了传统项目学校业余体校运动技术学校武术优秀运动队的“一条龙”训练体系。

第三节

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

一、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按攻守进退的运动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套路 7 运动按练习形式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

(一)单练

单练包括拳术与器械。1.拳术

拳术是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它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劈挂拳、翻子拳、地躺拳、象形拳等。(1)长拳

长拳是查拳、华拳、洪拳、炮拳、戳脚等拳术的总称。特点是:舒展大方,快速有力,节奏分明,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动作灵活多变。(2)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特点是:心静体松,呼吸自然,轻灵沉着,圆活连贯,上下相随,虚实分明,柔中寓刚,以意导动等。(3)南拳

南拳是流传于我国南方各地拳术的总称。有广东南拳、福建南拳、广西南拳、浙江南拳、四川南拳等。特点是:手法多变,腿法较少,动作紧凑,刚健有力,伴有发声吐气助发力,步法四平八稳、落地生根,身法俯仰吞吐、靠崩闪转。(4)形意拳

形意拳也叫“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它是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拳法,并吸取了龙、虎、猴、马、鼍、鸽、鹰、熊等动物的形象取法而组成的拳术。特点是:朴实简洁,动静分明,动作严谨,手脚和顺,身正步稳,快速整齐,劲力充实,稳固沉着。

(5)八卦掌

八卦掌是一种以摆扣步走转为主,以掌法变换为内容的拳术。特点是:沿圆走转,势势相连,身灵步活,摆扣清晰,随走随变,纵横交错。(6)通背拳

通背拳也称“通臂拳”,是流传在我国北方的主要拳种之一。它是以摔、拍、穿、劈、攒5种基本掌法为主要内容,通过圈、揽、勾、劫、削、摩、拨、扇8法的运用,而变化出许多动作的拳术。特点是:出手为掌,点手成拳,腰背发力,放长击远,甩膀抖腕,立抡成圆,吞吐虚胸,拧腰切髋,大开大合,击拍响亮,发劲冷弹脆快。(7)劈挂拳

劈挂拳全称“通备劈挂拳”,简称“劈挂拳”或“披挂拳”。是一种放长击远的拳术。特点是:长击为主,大开大合,双臂交劈,斜拦横击,吞吐含放,翻滚不息。(8)翻子拳

翻子拳是一种短小精悍、严密紧凑、方法脆快的拳术。特点是:往返连环,步疾手快,拳法紧密,闪摆取势,上下翻转,迅猛遒劲。(9)地躺拳

地躺拳是一种以跌扑滚翻等地躺跌法为主要内容,技巧性较强、动作难度较大的拳术。特点是:顺势而跌,旋即而起,卧地而击,高翻低滚,起伏闪避,一气呵成。(10)象形拳

象形拳是以攻防动作结合,模仿动物的特长和形态或模拟古代某些人物的搏斗、生活形象而编成的拳术。目前流传较广的有螳螂拳、猴拳、鹰爪拳、蛇拳、醉拳、武松脱铐拳等。特点是:象形取意,并体现武术的攻防动作。

2.器械

器械的种类很多,可分为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软器械4种。短器械主要有剑术、8 刀术、匕首等;长器械主要有枪术、棍术、大刀等;双器械主要有双刀、双剑、双钩、双枪、双鞭等;软器械主要有三节棍、九节鞭、绳标、流星锤等。(1)剑术

剑是短器械的一种,由尖、刃、脊、锋、护手、柄等部分组成。剑术主要是以刺、点、崩、撩、挂、截等剑法,配合步型、步法等构成套路。特点是:轻快洒脱,身法轻捷,刚柔相济,吞吐自如,富有韵律,矫健优美。(2)刀术

刀是短器械的一种,由刃、背、尖、护手盘和刀柄等部分构成。刀术是以缠头裹脑和劈、斩、撩、扎、挂、戳、刺等基本刀法为主,并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套路。特点是:勇猛快速,激烈奔腾,紧密缠身,雄健剽悍。(3)枪术

枪是长器械的一种。由枪头、枪缨和枪杆组成。枪术是以拦、拿、扎为主,辅以崩、点、穿、挑、云、劈、舞花等枪法,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构成套路。特点是:力贯枪尖,走势开展,上下翻飞,变幻莫测。(4)棍术

棍是长器械的一种。棍术是以劈、扫、戳、挑、撩等棍法和把法为主,并配合步型、步法、身法等构成套路。特点是:勇猛泼辣,两头使法,横打一片,气势磅礴。(5)大刀

大刀是长器械的一种。以劈、砍等刀法为主,结合舞花等动作构成套路。特点是:劈刀递攥,大劈大砍,气势雄伟,动作泼辣。(6)双刀

双刀是双器械的一种。以劈、斩、撩、绞等刀法,结合双手左右缠头、左右腕花、交互抡劈等变化构成的套路。特点是:刀法密集,贴身严谨,左右兼顾,边走边打。(7)双剑

双剑是双器械的一种。主要以穿、挂、云、刺等剑法为主,结合身法、步法、双手交替运用的套路。特点是:身随剑动,步随身移,剑法、身法、步法三者合一,潇洒奔放,矫健优美。

(8)双钩

双钩是双器械的一种。主要以勾、搂、锁、挂等方法组成套路。特点是:钩走浪势,身随钩走,钩随身活,身灵步轻,造型洒脱、多变。(9)九节鞭

九节鞭是软器械的一种。主要以抡、扫、缠、挂等软鞭鞭法组成套路。特点是:鞭走顺劲,抡舞如轮,横飞竖打,势势相连,时硬时软(软时似绳索缠绕,硬时似铁棒抡转)。(10)三节棍

三节棍是软器械的一种。主要以抡、扫、劈、舞花等棍法构成套路。特点是:能长能短,软硬变幻,勇猛泼辣,势如破竹。

(二)对练

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套路。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

1.徒手对练

徒手对练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进攻、防守、还击的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有对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形意拳对练等。

2.器械对练

器械对练是以器械的劈、砍、击、刺、挂、截、格、挡等技击方法组成对练套路。主要 9 有长器械对练、短器械对练、长与短器械对练、单与双器械对练、单与软器械对练、双与软器械对练等。常见的有单(双)刀进枪、三节棍进棍、双匕首进枪、对刺剑等。

3.徒手与器械对练

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方徒手,另一方持器械进行的攻防对练套路。如空手夺刀、空手夺棍、空手进双枪等。

(三)集体演练

集体演练是集体进行的徒手、器械或徒手与器械的演练。

二、格斗运动

格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斗勇、较技较力的对抗性练习形式。目前开展较广泛的有散手和推手。

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比赛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推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比赛规则,使用掤、捋、挤、按、采、扌列、肘、靠等方法,双方粘连粘随,通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劲将对方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

第四节

武术的特点和作用

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仅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而且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武术的特点

(一)以攻防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 无论是武术动作的本质内涵,还是演练时的精神意念,一般都具有攻防含义。从内容看,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是组成武术套路运动的主要内容。从技法看,有冲、撞、挤、靠、肘、挑、劈、砸等打法,有蹬、踹、弹、缠、挂、摆等踢法。这些动作有着不同的使用特点,但都具有攻防的作用。各种器械又有一系列进攻和防守的技术方法。人们择取健身壮体的功能将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活动,根据需要对原始的攻防技术作了改进和发展,但仍保持了攻防的特点。这一特点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主要标志。

(二)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 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不仅使武术得以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而且表现出各流派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1.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整套技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为主,但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动作原型相比有所变化,从而具有体育运动的意义:首先,它讲究动作衔接合顺和规格化,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其次,它讲究动作结构、韵律、节奏的严谨、优美、舒展大方,并向表演的规范化发展,从而具有观赏价值。

2.格斗

格斗是武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集中体现了武术的攻防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了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对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并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可见,武术的格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不尽相同,具有体育运动的属性。

(三)具有整体统一的运动观念

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念,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外合一,“内”指心、神、意等心理活动和气息的运行,“外”指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合一”指内与外要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达到形神兼备。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完整一气,从而体现“内外合一”和“形神兼备”的整体统一观。

(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比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1.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应不同的对象

有适应竞技对抗性练习的散手和太极推手;有适应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对练等。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练习。

2.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

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选择练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器械要求也不高,大都可以就地取材。

3.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

无论白天晚上,春夏秋冬,也无论时间长短都可以练习。

二、武术的作用

(一)增强身体素质

武术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它不仅是形体锻炼,而且使人的身心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尤其是武术的许多功法都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因此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有很好的作用。

(二)提高防卫能力

武术具有技击的特点,通过套路练习和格斗练习,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能够学会各种踢、打、摔、拿、击、刺的方法,掌握攻防格斗技术。若进行系统的、持之以恒的练习,就能够增长功力、抗击摔打、克敌制胜、具备防身自卫的能力。

(三)磨炼意志,培养道德情操

习练武术要勤学苦练,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和困难做斗争,要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勤奋刻苦、果敢顽强和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中国武术重礼仪,讲武德,通过练武习德,能培养尚武崇德、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观赏娱乐,丰富文化生活

武术以其形式、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套路结构和技术动作造型的艺术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无论是赛场上斗智斗勇、较技较力的对抗格斗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和随机应变的技巧,还是演练套路所展示的形神兼备的技艺和刚柔起伏的韵味等,无不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武术内容丰富,理论博大精深,功夫艺无止境,人们在练武时可以互相学习,切磋技艺,交流体会,增进友谊。随着武术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通过体育竞技、文化交流、教学活动等途径,武术在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概述

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太极图是我国古代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

关于太极拳的缘起,据考于明未清初逐渐形成的。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四年(1641)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陈王廷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参照了戚继光的《拳经》创编了太极拳。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三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武术家,抗倭名将;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取了其中三十二势编成拳套,陈玉廷吸收了其中二十九势编人太极拳套路。甚至陈氏的《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照戚氏《拳经》,可见影响之深。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③ 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各式传统太极拳也都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五式:(1)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兼;(2)杨氏太极拳,匀缓柔和,舒展大方;(3)吴氏太极拳,柔和紧凑,大小适中;(4)武氏太极拳,动作灵活,步法轻捷;(5)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风格相近,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话身灵。

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运动得到蓬勃发展,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家体委组织专家陆续编写出版了24式、88式、48式太极拳。又将传统的陈、杨、吴、武、孙式太极拳整理出版。太极拳在国外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1989年中国武术研究院编写了适应竞赛的陈、杨、吴、孙式太极拳和综合太极拳的套路,为太极拳迸一步向世界推广,迈出了可喜的人步。

二、太极拳的生理保健作用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形式体育项目之一,很早以前就在人民群众中广泛的流传着。几世纪以来,经过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近年来,许多人认为,并且有人记载过,打太极拳除增强体质外,是辅助治疗高血压、溃疡病、心脏病、肺结核„„的好办法,而且有一定疗效。因为过去一直被我们忽略所治疗方法――应用体育运动来防治疾病,已经被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并且已被公认为治疗过程中必要的环节,所以,太极拳之能配合医药来治疗某些疾病,则是应无疑义的了。事实证明,我国是最早应用体育防治疾病的国家。在我国最老的医学经典著作《皇帝内经素问》中就曾这样提过:“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导引”是一种体操活动)。不仅如此,我国的古代科学家们还进一步用科 学的理论,解释了“体育”能够健身治病的道理。一千八百多年以前,华陀曾编选了“五禽之戏”作为健身运动,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这都说明“体育”在防病和治疗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练习太极拳除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均匀的深呼吸与横膈运动,并且特别要求人们在打拳时,尽量做到“心静”,精神贯注。这样,就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了良好的影响,从而给其他系统与器官机能的活动与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证明太极拳的保健作用,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曾对五十到八十九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较详细的医学检查。其中三十二名是经常打太极拳的,五十六名是一般正常的老年人。对比观察的结果证明,常年打太极拳的老人,不论在体格方面,还是在心血管系统机能、呼吸机能、骨骼系统及代谢功能方面,都比一般的老人状况好。

为了解释方便起见,现按太极拳对人体各主要系统的生理影响,分述如下。

(一)打太极拳对神经系统所影响。根据近年来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运动生理学家对中枢神经的研究,使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中枢神经系统堆人体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神经系统,尤其是它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人类倚靠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田径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以适应与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人倚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因此,任何一种锻炼方法,如果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对全身来说就有很好的保健意义。太极拳的优越之点就在于此。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究“用意”,这些都对大脑活动有良好的训练作用。此外,从动作上来讲也是如此。练习太极拳时,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豪不散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动作的某些部分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间接地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训练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了其他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很有趣的运动,经常练习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练架子的时候,周身感觉舒适,精神焕发;练“推手”的时候,周身感觉活泼,反应灵敏。这些都是练拳的人情绪提高与兴趣浓厚的证明。情绪的提高在生理上是有重要的意义的。“情绪”提高,可以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许多实验都证明,做一种运动时,在用体力之前,仅仅是精神的影响就可以使血液化学、血液的动力过程、气体代谢等发生改变。对患某些慢性病的人来讲,“情绪”的提高更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活跃各种生理机制,同时能够使病人脱离病态心理。这对治疗功效来讲很重要。以上例子都充分说明,练习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着良好作用。

(二)打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对心脏 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在中枢神经活动支配下发生的。就太极拳动作的组成来说,它包括了各组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了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运动。因此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是一种用来消除体内淤血的良好办法。

我们知道,全身各部骨骼肌的周期性的收缩与舒张,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及向右心室充盈的必要的静脉压力。呼吸运动同样也能加速静脉的回流。例如:吸气时胸廓的容积增大,内部的负压增高,结果上下腔静脉的压力减低,静脉回流加速。这一点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太极拳的的动作舒展,胸部不要紧张,而且要求有意识的是呼吸与动作适当配合,这样就可以使呼吸自然,呼吸的效果就会增加,这也更好地加速了血液与淋巴的循环。我们经常见到,当一个人胸部、肩部、肘部肌肉紧张用力时,由于胸廓固定,吸气受到限制,结果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练者产生面红耳赤、颈部血管弩张的现象。练太极拳时就没有这种现象。

打太极拳,很多动作、姿势要求气向下沉,及过去所谓“气沉丹田”,这是一种横膈式呼吸,它在医疗与保健上都有作用。膈肌与腹肌的收缩与舒展,是腹压不断改变。腹压增高时,腹腔的静脉受到压力的作用,把血液输入右心房,相反当腹压减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这样,由于呼吸运动就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加强了心肌的营养。此外,横膈的运动又可以给肝脏以有规律性的按摩作用,是消除肝脏淤血、改善肝脏功能的良好方法。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对预防心脏各种疾病及动脉硬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的调查证实,经常打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影响良好。他们对两组老人进行了机能实验(在一分钟内,上‘下四十厘米高的板凳十五次),结果证明,太极拳组老人心血管功能好,三十二人老人中除一名不能完成各种定量负荷外,其余都能完成,而且,血压、脉搏的反应都正常。相反,对照组的老人,年龄越大,完成定量负荷的人越少,出现机能实验不良反应类型(如梯形上升型及无力型反应)的人越多。心电图的检查也同样证明了者一点,心电反应异常的,太极拳组仅占百分之二十八点二,而对照组的一般老人则占百分之四十一点三。从这些观察结果不难看出,经常打太极拳可以是心脏冠状动脉供血充足,心脏收缩有力,血液动力过程良好。

不仅如此,由于经常打太极拳,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改善体内各器官的协调活动,使迷走神经紧张度增高,各器官组织的供血、供养充分,物质代谢也得到改善,因而,常打太极拳的人发生高血压病及动脉硬化的较少。太极拳组平均血压为134.1/80.8毫米汞柱,对照组老人为154.5/82.7毫米汞柱。动脉硬化率,太极拳组是百分之三十九点五,一般老人为百分之四十六点四。

从身体检查证明,经常打太极拳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胸廓活动度(预防肋软骨骨化)、肺的通气功能及氧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影响。太极拳组的老人的胸部呼吸差及肺活量都比对照组的大。这是因为经常打拳,胸部呼吸肌及膈肌有力,肺组织的弹性好,肋软骨骨化率低。对于已有的肋软骨骨化和胸廓活动已有障碍的老人来说,太极拳深长细匀的呼吸和腹肌、膈肌活动,既能增加通气功能,又能通过腹压有节律的改变,使血液加速,增进肺泡的换气功能,这都有助于保持老人的活动能力。在完成定量活动测验时,太极拳组老人气喘轻,恢复快,原因就在这里。

(三)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

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很突出。以脊柱为例,练拳时要求“含胸松腰拔背”、“腰脊为第一主宰”等,打太极拳与腰部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常地练习太极拳,无论对脊柱的形态和组织的结构都有良好作用。据观察,太极拳组老人发生脊柱畸形的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点八,而一般老人则为百分之四十七点二。驼背是典型的老年畸形,是衰老的结果。但是,经常打太极拳,驼背的发生率就远比一般人少。经常打太极拳脊柱的活动幅度也较好,太极拳组老人弯腰时手能触地的占百分之七十七点四,对照组老人占百分之十六点六。X线照相检查发现,太极拳组比对照组老年骨质舒松的发生率也较低(百分之三十六点六比百分之六十三点八)。老年性骨质舒松是一种衰老的退行性变化,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骨组织中成骨细胞不活跃,不能产生骨的蛋白基质,致使骨生成少,吸收多,骨质变松。骨质松就容易产生畸形,关节活动也就不灵活。而打太极拳要求动作连贯,圆活,周身节节贯串,因此打太极拳有一定的防老作用。

(四)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资料,目前还不多,但从上述两组老人的骨骼变化及动脉硬化发生率的差异来看,打太极拳对脂类、蛋白类以及无机盐中钙、磷的代谢影响是良好的。近年来,国外有不少人从物质代谢的角度研究运动的防老作用。例如,有人报道,老年人锻炼五到三十分钟后,血内的胆固醇含量会下降,其中以胆固醇增高的老人,下降尤为明显。也有人对动脉硬化的老人进行锻炼前后的代谢研究,发现经过五到六个月锻炼后,血中白蛋白含量增 14 加,球蛋白及胆固醇的含量却明显减少,而且动脉硬化的症状也大大减轻。这些研究结果,可以说明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良好影响。

(五)打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前面已经提到过,由于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他系统的机能活动,因此它可以预防并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运动、分泌、吸收的紊乱)。此外,呼吸运动对胃肠道起着机械刺激的作用,也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因此可以促进消化作用,预防便秘,这对老年人也是很重要的。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健身运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影响,加强了心血管与呼吸的功能,能减少体内淤血,改善消化作用与新陈代谢过程。所以,从医学的观点上来看,它是一种良好的保健体操与病人的医疗体操。

三、太极拳的特点

1.轻松柔和

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事锻炼。

2.连贯均匀

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3.圆活自然

太极拳的动作不同于其他拳术,它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往。通过弧形活动进行锻炼,使动作圆活自然,体现出柔和相济的特点,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4,协调完整

太极拳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的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在练习过程中,要以腰为轴,上肢和下肢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并且互相呼应,切忌上下脱节或此动彼不动、呆滞等现象。

四、太极拳的动作要领

各式太极拳有不同的流派特征,然而,它们的动作要领基本上是一致的。1.神为主帅,意动身随

练习太极拳的全过程都要求用意识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例如,做太极拳“起势”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从形象上看,与体操中两臂前平举的动作相似,但在太极拳的练法上,从开始做动作前就要有向前平举的意念。做气沉丹田就要有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意念。意不停,动作随之不停,犹如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穿起来一样。古人在练拳过程中所总结的“神为主帅,意动身随”,就是强调用意念引导动作。

2.注意放松,不用拙力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身体在自然状态或稳立的情况下,身体各部位放松,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人体的脊柱按自然的形态直立,头、躯干、四肢等部位自然、舒松地活动,达到式式连贯,处处圆活,不僵不拘,周身协调,动作自如。

3.上下相随,周身协调

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有人说,打太极拳时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成一气”,这些都是形容练太极拳时“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的意思。初学者虽然在理论上也知道要以腰为轴,由躯干带动四肢来进行活动,但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可先练习单式动作,同时练习步法,然后再进行套路动作练习。

4.分清虚实,稳定重心

在掌握太极拳身体姿势的动作要领后,要注意动作的虚实和身体的重心。因为在太极拳的套路中,动作之间的连接,以及位置方向的改变,都贯穿着步法的变换和重心的转移,同时,还要讲究身法和手法的运用。不论由虚到实,还是由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贯衔接,做到势断意不断,一气呵成。所谓“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就是对太极拳脚步轻盈和动作均匀的描述。

5.自然呼吸,气沉丹田

练习太极拳时,由于动作轻松柔和,要求呼吸平和,且要增加呼吸的深度,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太极拳运动强调运用腹式呼吸,以横隔肌上下活动完成“气沉丹田”,让腹部存养涵蓄,不使上浮,在练拳时就不至于因缺氧而气喘,并有助于重心稳定。注意含胸拔背有助于“气沉丹田”。

五、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1.头部

练习太极拳时,对头部姿势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所谓“头顶悬”、“虚领顶劲”,或“提顶”、“吊顶”的说法,都是要求练者头向上顶,避免颈部肌肉硬直,更不要东偏西歪或自由摇晃。头颈动作应随着身体位置和方向的变换,与躯干的旋转上下连贯协调一致。面部要自然,下颌向里收回,口自然合闭,舌上卷舔住上颚,以加强唾液的分泌。

眼神要随着身体的转动,注视前手(个别时候看后手)或平视前方,既不可皱眉怒目,也不要随意闭眼或精神涣散。打拳时,神态力求自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否则会影响锻炼效果。

2.躯干部

胸背:太极拳要领中指出要“含胸拔背”,或者“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意思是说在锻炼过程中要避免胸部外挺,但也不要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含胸拔背”是互相联系的,背部肌肉随着两臂伸展动作,尽量的舒展开,同时注意胸部肌肉要自然松弛,不可使其紧张,16 这样胸就有了“含”的意思,背也有“拔”的形式,从而可免除胸肋间的紧张,呼吸调节也自然了。

腰脊:人体在日常生活中,行、站、坐、卧要想保持正确的姿势,腰脊起着主要作用。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身体要求端正安适,不偏不倚,腰部起着重要作用。过去有人说:“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又说:“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劲气腾然”,“腰为车轴”等等,都说明了如果腰部力量中断或在身体转动中起不了车轴作用,就不可能做到周身完整一气。练习时,无论进退或旋转,凡是由虚而逐渐落实的动作,腰部都要有意识的向下松垂,以帮助气的下沉。注意腰腹不可用力前挺,以棉影响转换时的灵活性。这样腰部向下松垂,可以增加两腿力量,使下盘得到稳固,使动作既圆活又完整。

在配合松腰的要领当中脊椎骨要根据生理正常姿态竖起,不可因松腰而故意后屈前挺或左右歪斜,以致造成胸肋或腹部肌肉的无谓紧张。通过腰部维持身体的重心,能使动作既轻灵又稳定。可见,腰脊确是练太极拳的第一主宰。

臀部:练太极拳是要求“垂臀”(或称“敛臀”),这是为了避免臀部突出而破坏身体的自然状态。练习时,要注意臀部自然下垂,不要左右扭转。在松腰、正脊的要求下,臀部肌肉要有意识的收敛,以维持躯干的正直。总之,垂臀和顶头的要求一样,应用意识调整,不是用力去控制。

3.腿部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进退的变换,发劲的根源和周身的稳定,主要在于腿部。因而在锻炼时,要特别注意重心的移动、脚放的位置和腿弯的程度。练拳人常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可见腿部动作姿势的好坏,关系着周身肌肉的正确与否。

腿部活动时,首先要求胯和膝关节放松,这样可以保证进退灵便。脚的起落,要轻巧灵活;前进时脚跟先着地,后退时脚掌先着地,然后慢慢踏实。

初学的人,往往感到顾了手顾不了脚,而且大多数人只注意了上肢的动作,而忽略了腿脚的动作,以致影响了整个拳架的练习。应该充分认识腿脚动作在姿势变换中的重要性,认真学好各种步型步法。在练架子时,必须注意腿部动作的虚实,除“起势”、“收势”和“十字手”外避免体重同时落在两腿上。所谓腿部动作的虚实,就是体重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体重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但是,为了维持身体平衡,虚脚还要起着一个支点的作用(如虚步的前脚的弓步的后脚)。总之,既要分清虚实,又不要绝对化。这样,进退转换不仅动作灵活稳定,而且可使两腿轮换负荷与休息,减少肌肉的紧张和疲劳。

做弓步时,要以一腿弯曲支持体重,另一腿轻轻提起伸直(不可僵挺),脚跟自然落下,然后全脚慢慢踏实向前弓腿,这样进退自然,步幅适当。做跟步动作时,脚掌要先着地。蹬脚、分脚动作,宜慢不宜快(个别动作除外),应保持身体平衡稳定。摆脚动作(“摆莲脚”)或拍脚的动作,不可紧张,须根据个人技术情况而定,手不拍脚也可以。

4.臂部

太极拳术语中讲“沉肩垂肘”,就是要求这两个部位的关节放松。肩、肘两个关节是相 17 关联的,能沉肩就能垂肘。运动时应经常注意肩关节松开下沉,并有意识的向外引伸。

太极拳对手掌部位的要求是:凡是收掌的动作,手掌应微微含蓄,但又不可软化、飘浮;当手掌前推时,除了注意沉肩垂肘之外,同时手腕要微向下塌,但不可弯得太死。手法的屈伸翻转,要力求轻松灵活。出掌要自然,手指要舒展(微屈)。拳要松握,不要太用力。

手和脚的动作是完整一致的,如果手过度向前引伸,就容易把臂伸直,达不到“沉肩垂肘”的要求;而过分的沉肩垂肘,忽略了手的向前引伸,又容易使臂部过于弯曲。总之,动作时,臂部始终要保持一定的弧度,推掌、收掌动作都不要突然断劲,这样才能做到既有节分又不能连绵不断,轻而不浮、沉而不僵、灵活自然。

六、初学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1.速度要均匀。

初学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打基础,先把动作学会,把要领掌握好。熟练以后,不论速度稍快或稍慢,都要从头到尾保持均匀。打一套“简化太极拳”,正常的速度是四~六分钟,有的人慢练,可长达八、九分钟,但也不可太慢。

2.架式不可忽高忽低。

初学时架式可以高一点,也可低一点,但在“起势”时就要确定高等程度,以后整套动作,要大体上保持同样的高度(除“下势”以外)。体弱者最好采用高一点的架式练习,随着动作的熟练和体质的增强,再练中型架式或低一点的架式。

3.要适当掌握运动量。

太极拳运动虽然不如体操运动或者其它长拳运动剧烈,但是它要求上下肢在一定的弯曲下做慢动作,加之要求全身内外上下高度集中统一,所以,还是有一定运动量的。特别是下肢的运动量比较大。因为打这种拳,一方面要求两腿分清虚实,体重经常由一条腿来负担,而这条腿又是在膝关节弯曲情况下来支撑体重的;另一方面,由一个姿势转到另一个姿势、重心由一腿过渡到另一腿上时要求缓慢,用的时间较长,这就大大增加了下肢的负荷量。所以,初学的人练完一两趟“简化太极拳”,往往会感到两腿酸痛,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坚持练下去,这种腿部酸痛现象,就会消失。

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趟数多少、运动量大小,应根据工作和学习情况及自己的体质而定。一般健康无病的人,运动量可以略大一些,可以连续打一趟或两趟。老年人和体弱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调节运动量,可以单练一组或几组;也可以专练一两个式子,如“揽雀尾”、“云手”、“起势”等;也可以架式稍高一些,如“弓步”的前腿应当是膝盖与脚尖在一条垂线上,这时,膝关节弯曲度可略小一些。患有不同伤病的人,每次的运动量不宜太大,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运动量,必要时应征求医生的意见。总之,在初练太极拳时,运动量的掌握务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不应贪多求快,急于求成。

4.要持之以恒。

练太极拳同从事其它体育锻炼一样,贵在坚持。不仅开始时要积极参加练习,而且一定 18 要坚持继续练下去。根据自己生产、工作或学习的时间情况,最好每天在业余时间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练习。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或是认为已经练会了,或者感到病情有所好转,就不在继续坚持经常练习。那样,不仅不能逐步提高太极拳的技术水平,不能做到精益求精,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能更好的收到坚持练太极拳增强体质和治病防病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每天在班前、班后或工间操、课间操时间,在本单位的院落、空地都可以练习。有条件的最好能在清晨或晚间,就近到公园、树林、广场、河边、空地等空气清新和环境安静的对方练习。如果这些地方设有太极拳辅导站,可以参加集体学习,收效会更好一些。

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名称

第一组

(一)起势

(二)左右野马分鬃

(三)白鹤亮翅 第二组

(四)左右搂膝拗步

(五)手挥琵琶

(六)左右倒卷肱 第三组

(七)左揽雀尾

(八)右揽雀尾 第四组

(九)单鞭

(十)云手

(十一)单鞭 第五组

(十二)高探马

(十三)右蹬脚

十四)双峰贯耳

(十五)转身左蹬脚 第六组

(十六)左下势独立

(十七)右下势独立 第七组

(十八)左右穿梭

(十九)海底针

(二十)闪通臂 第八组

(二一)转身搬拦捶

(二二)如封似闭(二三)十字手

(二四)收势剑术 舞剑或用剑刺杀的技艺或技能。

历史渊源

“剑术”指使用剑的方法和技巧。剑产生在商代,较短,呈柳叶或锐三角形,初为铜制。汉代后铜剑渐被钢铁剑替代,并趋于定型。剑,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候,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自古剑术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为世人喜爱。

剑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器之一,誉称为“百兵之君”。剑在古时,是作战的武器,有剑锋和两刃,使用起来逢坚避刀,不硬撞、强击。练起来“剑如游龙”。带有几分文气、优美。其用法有刺、劈、挂、点、崩、云、抹、穿、压等,在剑法的基础配以剑指,加以各种步法、步型、跳跃、平衡、旋转等动作构成了剑术的套路。

剑术名目繁多,形式不一,仅单剑可分短穗剑、长穗剑;从剑路体势而言可分:工架剑、行剑、绵剑、醉剑和双手剑等。各种剑术风格不同。工剑、形健骨遒,端庄势整,一招一势,端端式式;行剑、流畅无滞,挥攉潇洒,忽往复收,行多停少;绵剑,柔和蕴籍,缓缓不断(如太极剑);醉剑,恣意挥舞,乍徐还疾,形如醉酒,以醉非醉;双手剑,双手持剑,劈、砍、挎、挂、身法矫健,丰彩多姿。

武术的剑,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富有传奇色彩。许多诗人都有赞美剑的诗句,所谓“一舞剑器动四方”,自古以来我国舞剑之风甚重。

剑的功能和作用

1、格斗:在古代主要用于军事格斗,是十分重要的作战武器,同时也可以用于自卫防身。战国晚期的“荆轲刺秦王”,是广为人知的长短剑相搏的典型事例。

2、表演:剑术除作战、防身之外,尚有一种功能,就是作为技击舞蹈的表演形式而供人欣赏

3、健身:随着时光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冷兵器已退出历史舞台。作为冷兵器的一员,剑在军事上的实用价值业已不复存在。今天,除了在特定的条件下,剑仍可以用于防身自卫之外,剑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已不再表现为一种军事战斗力的载体,而是演化成为一种用于健身的体育活动,用于观赏的表现形式,适合于竞技比赛的运动项目。健体强身,观赏娱乐,竞技比赛,正是今天剑术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其中,健身自然处于首要与中心地位。

剑的结构与规格

剑的结构

剑身:包括剑尖、剑刃、剑脊、剑面。

剑把:包括剑格、剑柄、剑首。

剑尖:即剑身最前端的尖锐部分。

剑脊:既剑身长轴隆起部分。

剑刃:既剑身两侧锋利部分。

剑面:指剑脊两侧的平面。

剑柄:指剑把上的握柄。

剑首;既剑柄后端的突出部分。

护手:又称剑格,指剑柄与剑身间相隔的突出部分。

剑穗:又称剑袍,是系在剑首的穗子。

剑鞘:既用来盛装宝剑的囊鞘。

剑的规格

剑的规格一般为:反手垂臂持剑,剑尖在人耳上沿以上;重量由0.5千克至1千克不等。竞赛规定用剑,成年男子剑重量不得轻于0.6千克,成年女子剑不得轻于0.5千克

剑指与剑穗

剑指

剑指是剑法的辅助动作。简单地说,就是当右手持剑,作出攻防劈刺等各种动作时,未持剑的左手要与其配合呼应,作出相应的动作,此时的左手即非握拳,也不是伸掌,而是食指与中指向前伸直,其余手指内屈。

作用:

1、剑指前伸,扰乱对方的视线。近身时还可以直接进攻。如:可用剑指刺喉、戳眼、点穴、点腕等。

2、如果对方使用不带刃的兵器,剑指的左右运行可以用于推、挡,而且还可以乘机抓握、夺取对方的兵器。

3、前后左右的运行,都可以协助身体保持平衡,如:弓步直刺,剑向前刺,剑指向后伸。

4、有助于增强刺剑、劈剑的力量。如:弓步挂劈,抡剑向右下方劈,左剑指应向左后上方摆,以加大臂力。

5、用于体能锻炼,可以丰富肢体活动的形式,增加运动量,从而使全身都得到较好的锻炼。

6、观赏剑术演练,剑与剑指动作的一开一合,可以增加动作的色彩,使剑术显得更加潇洒优美。

剑穗

剑穗是剑的附加部分,它既是剑的饰物,又具有技击的作用。剑出“刺、斩、撩、挂”,穗走“带、甩、摆、打”,穗随剑行,剑穗合一。

作用:

1、通过剑穗的飞舞,能够迷惑对方,指上打下,使其虚实难辨。

2、可以用穗子直接进攻。如:直击对方的头、眼、喉和穴位等。

3、剑光穗影,凤舞龙翔,能给人以极大的美感,是一种高品位的享受

历史发展

剑术在春秋后期开始出现,史籍中也开始出现关于剑术家的记载。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卧薪尝胆、报仇复国的越王勾践,曾请了一个埋名隐姓、生活在山林中的剑术家越女给他的士兵传授剑术。这个越女不仅剑术精通,而且还有一套理论。《吴越春秋》卷九和《庄子·说剑篇》都记述了古代击剑的技术和战术。《汉书·艺文志》载有《剑道》三十八篇,是论述汉以前击剑技术的专着。

汉朝发展起了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骑兵交战中以砍斫为主,很少有刺的动作。于是,环柄刀代替了剑,使得剑在战场上的使用价值大大下降。到了东汉末年,环柄刀几乎完全取代了剑,成为军中主要的短兵器。剑在战场上地位的下降反而使击剑的风气在社会上风行开来,人人喜欢击剑,喜欢佩带宝剑,剑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文人与剑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祖上在赵地就是以传授剑术而驰名;东方朔15岁就学习击剑;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年轻时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喜欢击剑。汉武帝时,渤海郡博学多文的儒士隽不疑,应邀去见一个大官,看门人要他解下佩剑,隽不疑十分坚决地回答道,剑是君子用以自卫的武备,不能解。陈寿写到他在“安平之世而刀剑不离于身”。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不少专门讲击剑方法的文章,据《汉书》记载,这样的文章有38篇,后来都失传了。东汉末年,剑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技艺高超的击剑家,这些人游走四方,传授剑术。如在汉恒帝和汉灵帝年间(公元147-189年),在首都洛阳城,一个叫王越的剑师就十分有名,教过不少徒弟。

汉代斗剑中显示了武艺造诣的深浅。曹丕《典论·自叙》:“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将军非法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芊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 军捐弃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这段记载,反映了当时剑术的高超和斗剑风的兴盛。

但自唐开始,士大夫心理充满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说,剑乃变为镇邪凶之器,一若此数尺刚铁,铸成剑形,即具有无上魔力者。于是家悬一剑,即以为祥,不习剑术,而以为剑自可以御敌而胜。所以自唐以后,剑类短兵,有一支为释道所利用,而引入歧途。从征军士多用刀而鲜用剑,佩刀者渐多于佩剑者,这对剑术的发展有相当的阻作用。

唐代,持剑舞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友人宴饮时也舞剑助兴。杜甫《舞剑器行》描述公孙大娘舞剑绝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江海凝清光。”剑的声光,似闻如见,精湛技艺,如呈眼前。公孙大娘的剑舞因为是舞蹈,需要高度的艺术化加工,与武艺完全不同,就是剑术也与实际的作战技术有较大的差距,这与后来紧紧扣住攻防格斗为主题发展起来的剑术套路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剑舞的高度发达,为后来剑术的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明代戚继光《武备志》中记载了剑的用法有:跨左击、跨右击,翼左击、逆鳞刺、坦腹刺、双明刺、旋风格、御车格、风头洗等。

明唐顺之《武编》说:宋太宗“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舞剑,皆能掷剑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妙绝无比。会北戎遗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士示之,袒裼鼓澡,挥刃而入,跳掷承接,霜锋雪刃,飞舞满空。”这些高超绝技,对后来剑术套路及表演技艺的发展,影响很大,演练的武术套路中,亦有所见。

清代又有宋仔凤《剑法真传》一书传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剑术成了剑的演练套路的代称,被列为中国武术比赛项目。增加了各种花法、平衡、翻腾、造型等动作,使剑术有了很大发展。

风格特点

剑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为兵器中之神,有君子之风。自古,行侠者佩剑而行,文雅高尚者佩剑,将军统帅佩剑,由此可见剑是武术文化的精髓,是衡量功夫境界高深的尺码。

剑的击法有;劈、刺、点;撩、崩、截、抹、穿、挑、提、绞、扫等。

剑术的特点是:轻快敏捷、潇洒、飘逸,有“剑走美式”、“剑如飞风”之说。剑术根据练法又分为行剑、势剑、双手剑、长穗剑、双剑、反手剑等。

剑术套路繁多,常见的有:自选剑术、青萍剑、武当剑、三才剑、三合剑、云龙剑、八卦剑、太极剑、螳螂剑、通臂剑、醉剑、宣化剑、七十三剑、龙形剑、奇门十三剑、白虹剑、纯阳剑、七星剑等。

主要剑法

(1)刺剑:立剑或平剑向前直出为刺,力达剑尖,臂与剑成一直线。剑刃朝上下为立剑,剑刃朝左右为平剑。

23(2)劈剑:立剑,由上向下为劈,力达剑身,臂与剑成一直线。抡劈剑沿身体右或左侧绕一立圆;后抡劈剑要与身体后转协调一致。

(3)挂剑:立剑,剑尖由前向上、向后或向下、向后为挂,力达剑身前部。上挂向上、向后贴身挂出;下挂向下、向后贴身挂出;抡挂贴身立圆挂一周。

(4)撩剑:立剑,由下向前上方为撩,力达剑身前部,正撩剑前臂外旋,手心朝上,贴身弧形撩出;反撩剑前臂内旋,余同正撩。

(5)云剑:平剑,在头顶或头前上方平圆绕环为云。上云剑在头顶由前向左后绕环,要仰头;左(右)云剑在头前上方向左后(右后)绕环,头向左肩侧倒。

(6)架剑:立剑,横向上为架,剑高过头,力达剑身,手心朝里或朝外。

(7)点剑:立剑,提腕,使剑尖猛向前下为点,力达剑尖,臂伸直。

(8)崩剑:立剑,沉腕使剑尖猛向前上为崩,力达剑尖,臂伸直,剑尖高不过头。

(9)截剑:剑身斜向上或斜向下为截,力达剑身前部。上截剑斜向上;下截剑斜向下;后截剑斜向右后下方,臂与剑成一直线。

(10)抱剑:右手抱剑于胸前,剑尖朝右为横抱剑;剑尖朝上为立抱剑;剑尖朝前为平抱剑。

(11)穿剑:平剑,剑尖经胸腹间弧形向前为平穿剑,力达剑尖,剑身不得触及身体;前臂内旋,立剑剑尖由前向后转动而出为后穿剑,力达剑尖,高不过膝,低不触地;抡穿剑剑尖向后、向左随转体贴身立圆绕环一周。

(12)斩剑:平剑向左(右)横出,高度在头与肩之间为斩,力达剑身,臂伸直。

(13)剪腕花:以腕为轴,立剑在臂两侧向前下贴身立圆绕环,力达剑尖。

(14)撩腕花:以腕为轴,立剑在臂两侧向前上贴身立圆绕环,力达剑尖。

剑 术 动 作 名 称

组合一 1-5式:预备式、丁字步前指、上步单拍脚、转身云接剑、跳叉步刺剑

组合二 6-8式:上步剪腕花、翻腰剪腕花、弓步刺剑

组合三9-12式:退步剪腕花、弧形步穿剑、并步后点剑、歇步反撩剑 组合四13-16式:左右挂剑、仆步截剑、丁步点剑、盘腿反撩剑

组合五17-19式:插步穿剑、转身云剑、弓步背剑 组合六20-25式:丁步架剑、上步撩剑、退步反撩剑、弧形步里合拍脚、扣脚截剑、弓步刺剑

组合七26-31式:退步绞剑、转身云剑、击步点剑、转身反撩剑、弓步刺剑、仆步崩剑

组合八32-36式:插步平斩剑、转身云接剑、虚步持剑、丁字步提剑、收势

第三篇:体育理论复习纲要

UIC体育保健课复习纲要(09冬版)

一、填空题、选择题的复习范围:

1.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WHO提出的健康概念是: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3.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4.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

5.一个人的精神健康,可用“三良”来衡量,“三良”即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6.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是

(1)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2)对于外界的刺激有良好的应急能力。(3)心理经常处于平衡和满足状态。

7.人体健康的四大基石是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8.减肥的正确方法是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为了起到好的效果,减肥训练的时间一般为1 小时左右。

9.在野外体育活动中,选定营地安扎帐篷时应以安全、避风、近水与平坦为基本原则。10.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有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等六大类。11.野外体育活动指导的基本内容包括:传授野外知识、预测危险、对参加者的观察、事故发生时的对策。

12.体育锻炼中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及生理现象有重力休克、肌肉痉挛、运动中腹痛、极点与第二次呼吸、低血糖症和疲劳等几种。

13.学校体育最本质的特点决定了体育的本质是教育。

14.健康成人每千克体重平均约有75ml血液。运动中受伤后,出血量达到全身血量的30%可出现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那么常用的止血方法有:(1)冷敷法;(2)抬高伤肢法;(3)加压包扎法;(4)加垫屈肢止血法;(5)手指直接指压止血法;(6)间接指压法。

15.有氧耐力通常称一般耐力; 无氧耐力通常称速度耐力。

16.高尔夫运动的主要特征:

1、修身养性,磨炼定力;

2、讲求诚信,自我约束;

3、注重礼仪,培养风度;

4、公平竞争,平等交流。

17.在一般情况下,环境湿度为40%~60% 时,最适合运动健身。

18.健身运动的形式和内容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提倡每周进行2-3次有助于保持肌肉力量和体重的锻炼,如哑铃、各种器械、上楼等。

19.靶心率:又叫“运动中适宜心率范围”,是健身运动中衡量运动强度的重要参数。当人们在靶心率范围内进行运动时,既能收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同时保证锻炼的安全性。20.百分之十原则:每周的运动强度或持续运动时间的增加不得超过前一周的10%。是指锻炼者既运用超负荷原则,又避免因过度运动而损伤的一种检测方法。21.网球、高尔夫、保龄球、斯诺克并称“四大绅士运动”。

23.传统功夫急救方法中,对于昏迷的患者,急救时可点掐或针刺的穴位是涌泉、人中、内关等。

24.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一般在室运动场上进行,从事各种身体技术练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25.骨骼、肌肉、关节 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人体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收缩为动力,并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人体的各种动作。正常成人全身骨头有 206 块。

26.运动处方是指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锻炼计划。根据目的不同,分为健身运动处方、健美运动处方、竞技运动处方和康复运动处方等。27.田径运动包括田赛和径赛 两大部分,以及由田赛和径赛的部分项目组成的全能运动。田径比赛中, 短跑属于无氧运动 , 中长跑属于有氧运动。

28.运动中韧带扭伤的处理方法应是先冷敷,再用绷带加压包扎并将受伤部位高抬;24小时后才可以做轻度的活动和按摩。

29.运动中出现昏厥,在进行人工呼吸时的频率最好保持在每分钟16-18次。

30.脉搏是了解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的简易可行的指标,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或运动员的脉搏较慢。正常人的安静脉搏为60-100次/分钟。

31.区别于学校体育的目的,竞技体育的主要目标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

32.最高心率:是指人体做极限运动时的心搏频率。

33.“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出自《黄帝内经》。34.中国第一次正式参加奥运会是1932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35.历史上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是:刘长春(短跑项目)。

36.历史上第一个荣获奥运会奖牌的中国运动员是:台湾的杨传广(铁人三项)。

37.国际奥委会于1979年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

38.新中国第一位获得奥运会金牌的男运动员是:许海峰(射击项目)。

39. 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的北京举行,它的口号是新北京、新奥运,本届奥运会的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40.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

41.奥林匹克的口号是“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42.体育的功能大体上可分为:健身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娱乐功能、社会情感功能等。

43.为了预防疾病,保障身体健康,每个人不管是在幼儿期、青年期、成年及老年期都应对身体、智能、体能、牙齿、心、肝、肺等组织做定期检查,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体检查项目要有所侧重。

44.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包括:运动目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的时间带、运动频度和注意事项等。

二、名词解释、简单题、论述题的复习范围: 1.什么是体育?

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文化教育活动,受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为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服务。

狭义的体育(亦称体育教育)是:一个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2.什么是体育教育?

是指促进身体发展,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3.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在友谊、团结、公平竞争基础上的相互了解。奥林匹克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4.什么是有氧运动?

在进行长时间的(大于15分钟,最好是30-60分钟)的、低强度的运动时,身体对氧供给量充足,能够满足“有氧代谢”的需氧量,肌肉运动能量来自于细胞内的有氧代谢(氧化反应),这一类运动称之为有氧运动。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步行、原地跑、有氧健身操等都是有氧运动。

5.在健身房锻炼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遵守器械上指导牌的要求进行锻炼身体,遵循科学健身原理。

2)锻炼时要逐步增大运动量,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相结合,做到适当运动,避免因超负荷运动带来不良后果。

3)进入健身房活动,须穿运动服、运动鞋。

4)遵守公共卫生与安全准则,文明锻炼,不大声喧哗、嬉闹。6.什么是无氧运动?

无氧运动是指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由于速度快且爆发力猛,人体内的糖分来不及经过氧气分解去提供能量,而不得不依靠“无氧供能”。这种运动会在体内产生过多的乳酸,导致肌肉疲劳,不能持久,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痛,呼吸急促。无氧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常见的无氧运动有赛跑、举重、投掷、跳高、拔河、肌力训练等。7.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

依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授和学习新内容所必须遵守的原则。指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的顺序安排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8.什么是身体素质?

所谓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它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五大素质。9.什么是“极点”? 极点是怎么产生的?

在进行中长距离跑或剧烈运动开始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内,身体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部发闷、下肢沉重、动作失调、肋下疼痛、想呕吐等现象,不想再跑下去,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极点”。

极点产生原因:人体由相对安静状态转入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肉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而内脏器官和呼吸循环系统生理则惰性较大,其活动跟不上肌肉活动的需要,造成氧供应不足,二氧化碳和乳酸在体内大量堆积、使神经中枢的工作暂时失调所致。

10.什么是“第二次呼吸”?

在中长距离跑时,往往在开始跑出不久的一段时间内,会出现胸部发闷、呼吸困难、下肢沉重、动作失调等现象,被称为“极点”。“极点”出现后,继续坚持适当减速跑,加深呼吸,各种不良感觉就会消失,动作就会变得轻松、协调、有力,而且工作能力又会重新提高。这种现象被称为“第二次呼吸”。

11.体育锻炼导致身体过度疲劳后,易于出现的症状有: A.锻炼后第二天肌肉非常疼痛 B.肌肉痛感随着锻炼的次数逐渐加强

C.在没有有意识地降低体重的情况下体重下降 D.已能完成的练习任务现在完不成了 E.安静状态下的心率增加8~10次 F.感冒头疼等病状增多 G.食欲下降 H.淋巴结肿大 I.便秘、腹泻

J.毫无原因地放弃正常体育锻炼 12.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什么?

使世界运动员在每4年一次的盛大的体育节日——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聚会在一起,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赛的精神,促进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和平的世界。奥林匹克宗旨的高度概括是“和平、友谊、进步”。13.什么是健康?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善,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14.什么是养生:养生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积蓄的意思;生,指人体生命。养生,指调养人体和生活,以求长寿的意思。15.什么是野外体育活动?

野外体育活动是:将青少年带到广阔的自然中,以自然环境为教材的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教育目标的体育活动。

15.野外体育活动中安全保障基本措施有:(1)留意天气预报(2)适时添加衣服(3)避免过于疲劳(4)有规律的进食(5)注意饮食卫生(6)注意睡眠姿势(7)注意个人卫生(8)掌握应急处理的方法

(9)保持集体有爱,互相信任、互相帮助(10)一旦发生事故要果断处理

16.身体运动增进健康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哪些?

(1)培养良好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

(2)不断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科学知识,遵守运动与健康的各项原则;(3)不断掌握自己身体变化情况;

(4)参加身体运动必须有利于学习、工作和生活;(5)在体育活动中注重与他人交流;(6)加强身体运动后的恢复、调整和保养。17.运动中为什么会出现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即抽筋,指身体某部位肌肉不自主地强力收缩,而且无法很快地放松的现象。可能持续几秒钟,也可能持续15分钟以上。多种原因交互影响,主要有:运动前缺乏足够的热身运动;环境温度突然改变;天气炎热、身体水分流失太多或电解质不平衡,身体劳累肌肉疲乏;运动姿势不正确;运动中情绪太过紧张。18.野外体育活动指导员的基本职责

(1)指导员要计划好这次活动的目的、人数、时间、地点、装备、费用、食宿、交通、安全、报名方法、责任声明等。在活动出发前完成活动申请并制定、汇整活动计划书。(2)出发前召开全体队员会议讲解本次活动的基本概况,告诉大家这次活动的起点、途径路线、终点以及沿途的人文环境等情况,一般情况下不要随便更改活动计划。(3)详细了解每个队员的基本情况以及通讯方式。

(4)让全体队员了解本次活动的基本装备情况,指挥队员们认真进行公用物质的准备工作。(5)出行前需要对每条线路计划有详细的行程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并指定中途遇意外后的下撤线路、交通指南等。

(6)出发前安排好先锋及押后队员,一般应有经验丰富、身强体壮的队员担任,指导员在行进中一般走在先锋后面3~5人位臵。

(7)活动过程中向队员耐心讲解各种装备的使用,保证队员能够正常使用,避免损坏。(8)如果活动线路难度高、参加人数较多的话,应申请增加一个副指导员。

(9)在行进中,指导员应注意隔一段时间报数一次,带出去多少人就必须带回来多少人。(10)指导员与先锋员应经常沟通,不时间地查看地图以校正线路,一旦发现错误应及时更正,甚至原路返回。

19.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正确饮水方法是什么?

一次喝水量不应太多,每次少量,多次补充,并可喝少量淡盐水。不要喝生水,以免引起疾病。在紧张的运动中最好喝温开水。凉水刺激胃肠,使蠕动加强,易引起腹痛、腹泻。过冷刺激还易使咽喉发炎,嗓子嘶哑。20.为什么饭后不宜立即从事剧烈运动?

因为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高度兴奋,引起腹腔内器官的血管收缩,肌肉中的血管舒张,血液进行重新分配,大量血液流入肌肉,保证剧烈运动时肌肉工作的需要。腹腔器官的血管收缩,供给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因而,消化腺的分泌减少,同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受到限制,兴奋性降低,胃肠运动也受到抑制,消化能力降低。若饭后马上剧烈运动,不但对消化不利,甚至还会引起腹痛和呕吐。一般认为饭后1小时左右再进行运动较为适宜。

21.引起人体第三种状态(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有:

饮食不合理 ;休息不足,特别是睡眠不足 ;紧张程度过高,压力太大 ;长久的不良情绪影响。

22.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1)自身因素:对健康的认知水平,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情绪和精神状态,社交活动(2)遗传因素:遗传史指子代和亲代之间在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上的相似,使一切生物共有的基本特征。

(3)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秩序、伦理道德、宗教、风俗、教育等因素构成的社会环境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健康状况。

(4)自然环境:人类的各种生命活动都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风雨寒暑、二十四节气都会影响人的健康。

23.怎么样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1)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提高体育锻炼积极性;需要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体验运动的愉悦和挑战自我极限的乐趣,让体育活动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2)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明确竞争的意义,面对现实积极参与竞争。

(3)注意提高意志品质,刻苦付诸意志的行为,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磨炼意志品质,不断提高意志力水平。24.运动中如何应对腿部抽筋?

重视预防,在适应环境中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做运动,运动前做10—15分钟的热身运动,运动前、中、后都要摄取足够的水分。发送抽筋后要停止运动,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并补充水分(运动饮料);慢慢伸展痉挛的肌肉并做适度按摩;有条件可以做热敷或冷敷。25.为什么要测量心率?

心率,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安静心率有显著个体差异,平均在75次/分左右(60—100次/分之间)。心率可因年龄、性别及其它生理情况而不同。正常情况下,脉搏和心率是一致的,在运动中常用测量脉搏替代心率的测定。心率和吸氧量及最大摄氧量呈线性关系,所以心率可以用来控制运动强度。为了保证运动安全,预防突发心脏疾病,同时保证运动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心肺功能,需要对心率进行监测。26.运动损伤的原因有哪些?

1)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 2)运动时不专心,思想麻痹大意;

3)运动时情绪低下或恐惧,以及过分紧张; 4)运动内容组合不科学,方法不合理等; 5)因为体育场地或器械因素而导致出现运动损伤。6)自然环境以及运动服装不合要求等。27.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1)调畅神志。即通过许多方式如精神内守、涵养道德等保持精神愉悦、心理健康。(2)运动躯体。即通过适度运动躯体,如五禽戏、八段锦、十二段锦、太极拳等健身体。(3)适应环境。即适应气候、天气、周围地理环境的变化,趋利避害。“顺四时,适寒暑”。(4)调理饮食。通过按时的各种食物去保健,食疗对人体具有调和阴阳、滋养脏俯、补益气血、调节情感等作用。

(5)气功修炼。通过“吐纳”、“炼气”、“服气”、调身、调息、调心等修炼的方法,发挥人体内的生理潜能,提高抗病能力,增强体质。

28.野外体育活动主要有哪些项目,试分析野外体育活动有哪些作用。

野外体育活动“海陆空”无所不包,有登山、徒步旅行、攀岩、溪降、溯溪、露营、漂流、钓鱼、滑雪、滑草、定向运动、蹦极、潜水、热气球、自行车等。运动项目按季节可分为夏季和冬季两大类运动。

野外体育活动目的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参与者亲近自然并接受体力、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挑战,培养青少年的独立精神和认识、协调事物的能力。综合来讲,主要作用有:(1)野外体育活动是一种享受。(2)能够体验野外生活。

(3)投向大自然的怀抱,享受蓝天、绿野下的时光。(4)培育观察自然的眼光,提高环保意识。(5)学习求生技巧。

(6)培养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

29.在中国语境中,均衡膳食可以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和“红绿黄白黑”两句话。具体指:

“一”就是一天1袋牛乳,或1袋乳酸奶和1碗豆浆。“二”是指主食(碳水化合物)250~300g。

“三”是指3份高蛋白。瘦肉或1个鸡蛋;豆腐,鱼虾。

“四”是四句话,即“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粗细粮搭配,每周吃三四次粗粮、棒子面、老玉米、红薯等;三四五顿,是指每天吃的餐数,重点在七八分饱,不可每餐必饱,“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很有道理。

“五”是500g蔬菜和水果,经常吃新鲜蔬菜对预防癌症就很有效果。“红”是每天1个西红柿,或少许红葡萄酒;红辣椒可以改善情绪。

“黄”指的是胡萝卜、西瓜、红薯、南瓜等。含有维生素A较多,可以促进钙的吸收。“绿”是绿茶。绿茶中含有多种抗氧自由基物质,可延年益寿,减少动脉硬化。“白”是燕麦粉、燕麦粥。“黑”是黑木耳,可降低血粘度。30.论述体育具有哪些生物功能?

体育的功能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生物功能和社会功能(可以分为: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娱乐功能、社会情感功能)。

体育的生物功能主要包括健身养生、健美和健心等方面的功能。Ⅰ健身养生功能

(1)体育能促进各器官与系统的生长发育,促进结构和机能的改善,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青少年内脏和运动器官的生长发育,可使成年人各器官的结构与机能得到改善。(2)体育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基本活动能力,通过系统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能承受较大生理负荷的体育竞赛和生活劳动。

(3)体育可以提高人适应自然和抵抗疾病的能力。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不进能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4)体育能防治疾病,健康身体。不同的疾病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治疗、矫正和预防,使身体康复和健全。

(5)体育能延年益寿,医学专家和学者曾指出,懒动的人没有一个能长寿。因此,体育作为一种健身养生,延年益寿的手段是最好的,并可以伴随终生。Ⅱ健美功能

(1)体育可以塑造人的形体美,通过较系统的体育锻炼和一定的专项训练,可以使人的身材匀称、轮廓线条优美、形体健美。

(2)体育可以使皮肤和肌肉健美,一般的体育锻炼项目都可以达到肌肤健美的预期效果。(3)体育可以塑造人的姿态美,体育锻炼可以矫正人体的先天或后天的局部缺陷,而且还可以纠正人体站、坐、走、跑、跳等不正确姿态。

(4)体育可以塑造人体健康美,体育锻炼使人体骨骼粗壮,肌肉发达有力,身体匀称魁梧,人的精神面貌好,给人以“健、力、美”的感觉。Ⅲ 健心功能

(1)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人的高尚精神境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仅要克服运动负荷带来的一些生理和心理困难,而且要善于尊重同伴、对手、裁判和观众等,这可提高个人修养及心理宽容度。

(2)体育锻炼可以很好的调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健康情绪,可以通过打球、跳舞等排遣忧愁和不愉快的事。

(3)体育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遇到突发事件或某种特殊困难时,具有良好体育训练基础、心理品质好的人就不会出现过度的惊惶失措、害怕和束手无策等不正常的情况;相反,他能冷静思考,以最快速度做出较正确的应答性反应。

(4)体育可以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从生理学看,故中枢神经和大脑皮层是发展智力的物质基础,而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这种物质基础,促进人的接受能力提高。31.试论述体育锻炼过程中的FIT原则

FIT是次数(Frequency)、强度(Intensity)、和时间(Time)这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我们从事以健康为目的的运动必须采用的基本监控原则。该监控原则中的三个要素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改变其中的一个要素,其他的要素也需要相应改变。要想在安全的锻炼过程中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在体育锻炼中科学地控制每周锻炼的次数、每次运动的强度和每次运动的时间。

次数:表示一个人每周进行身体锻炼的次数。要想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每周至少应该进行3~5次体育锻炼。目前大学开设的体育课一般为每周一次,如果在体育课后不再进行身体锻炼就会影响锻炼效果。作为一名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后期的大学生来说,应该保证每周进行5次的体育锻炼。

强度:对有氧运动的强度控制可以通过测量心率来实现。在进行有氧运动时。心率应该控制在自己最大心率的60%~80%为宜。在力量练习中,可以通过调控练习器械的重量、练习的组数和次数来应用次数、强度和时间的监控原则。运动强度大小的监控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和现有的身体健康素质水平。要使自己现有的身体健康素质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就必须在适应一定的运动强度后,逐渐加大锻炼时的运动强度,即完成一个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这样一个锻炼的渐进过程。时间:是指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为了提高心肺循环系统的耐力,至少要持续进行20~30分钟的有氧运动。练习的强度会直接影响持续运动的时间,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控制运动时间要比控制运动强度容易得多。教师上中长跑课所采用的手段就是控制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有时教师要求学时在固定时间里进行持续的有氧运动(控制时间),有时教师要求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距离(控制强度)。32.运动中肌肉拉伤原因,症状,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原因:在完成各种动作时,由于肌肉主动的猛烈收缩(伸展),其力超过了

肌肉本身所承担的能力可发生主动或被动性肌肉拉伤。

症状:肌肉拉伤后局部疼蒲、压痛、肿胀、肌肉紧张、发硬、痉挛、功能障碍,当受伤肌肉主动收缩(伸展)时疼痛加重。预防措施:

1)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2)加强易伤部位肌群的韧性及力量的训练。3)被动牵拉肌肉的各种练习,必须注意循序渐进。

治疗:早期: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部。适当制动,防肿、镇痛、减轻炎症。中期:症状较轻者在伤后24小时,可采用外敷伤药、理疗、药物痛点注射、按摩等,加速再生修复。后期:增强和恢复肌肉的功能,常采用以按摩、理疗、功能锻炼为主,适当配以药物治疗(外敷药或熏洗药)。

33.述评近代中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程。

随着外国教会来华传教创办学校传播西体育和我国学校体育体制的逐步建立,西方体育运动在近代中国逐步传播与开展起来。1928年中华全国体协派宋如海一个人观摩第9届奥运会。

1932年我国派出了一个3人代表团参加第10届奥运会美国洛杉矶。唯一运动员刘长春没有取得好成绩,这是中国首次正式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比赛。

1936年我国组团143人参加第11届柏林奥运会。除符保卢通过撑杆跳预选赛,其他项目在首轮比赛中惨遭淘汰,但是武术表演受到欧洲人的普遍好评。

1948年我国代表团由王正廷为总领队,董守义为总干事,运动员33人参加第14届伦敦奥运会。所参加足球、篮球、游泳、田径、自行车等项目的比赛惨遭败绩。中国体育代表团因经费不足而无法回国,许多运动员只好流落异乡。

评价: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时期,国人即以体育为自强旗臶,争雄于万国运动会之上以回应东亚病夫之讥。奈何国运不昌、体育亦然,所屡遭败绩是为国家贫弱故。但近代体育人奋力拼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凸显自强不息之中华民族精神,亦顺应国际体育发展趋势,并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

34.试述体育锻炼的环境监控原则

在阳光下锻炼身体,我们可以直接接受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它们对人体的健康尤为重要。但是,这些射线和自然环境中的其他有害因素也随时威胁这我们的健康。因此,对锻炼环境的选择与监控就越发不能忽视。

A.太阳射线对人体运动的不良影响

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使表皮细胞破坏,导致皮肤发红、水肿、出现红斑;过量紫外线照射还可以引起光照性皮炎、眼炎、白内障、头痛、头晕、体温升高、精神异常等症状。还可诱发皮肤癌。

红外线对肌体的生物作用主要是热效应,其穿透力较强,常用于消炎、镇痛、改善局部营养、治疗运动创伤、神经痛和某些皮肤病。但是,过强的红外线照射对可使局部组织温度过高甚至发送烧伤。B.热环境中的体育锻炼

气温对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新陈代谢有很大影响。人体温度在37摄氏度时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人体的生理调节机能是有限的,在运动的时候,体内产生热量会大幅度增加,剧烈运动时比平时增加100倍以上,如果在高温环境下很难在短时间内向外散发,聚集时间久就会引起一系列的机能失调,甚至死亡。因此,首先尽量避免在酷暑下锻炼,如果在热环境中锻炼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通过增加排含量来增加体热的散发,同时控制练习强度和时间;其次要穿合适的服装,既要防晒还要通风透气,防止热疾病的发生。

C.湿度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它直接影响着水分的蒸发,湿度月大水分越难蒸发。在一般情况下,适宜的湿度为40%~60%,气温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空气湿度越低越好,当气温高于摄氏25度时,空气湿度以30%为宜。

D.冷环境中的体育锻炼

在寒冷环境下进行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但是,冷环境可使肌肉的粘滞性增大,伸展性和弹性降低,工作能力下降,还容易引起运动损伤。当大脑温度下降时,可发生意识丧失,甚至死亡。因此,在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病延长其时间,保证体温进一步地升高;其次,不要张大嘴巴呼吸,避免呼吸道感染;再次,注意对手脚,耳朵的保温,防止冻伤发生。

E.避免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中进行锻炼

大气污染的种类很多,约有100多种,大气中的污染物一般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也可以通过接触皮肤、粘膜、结膜等危害人体。大气中的臭氧和二氧化碳是影响锻炼效果的两个重要污染物,可导致胸腔发闷、咳嗽、头痛、晕眩及视力下降等,严重的还可导致哮喘。

长期暴露在臭氧含量超标的环境中,会导致肺功能下降。二氧化碳可以减少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数量,降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从而直接影响锻炼效果。在马路边跑步,呼吸带中弥漫着由汽车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对锻炼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应该避免到汽车流量大的马路边走步或跑步。36.论述冬季如何进行身体锻炼与保健。(开放型论述题)

35.论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放型论述题)

各位同学:

上述体育理论知识多为日常生活所应知晓和运用,请熟悉并努力掌握。请认真理解上述问题意涵,答题时不必完全文字照搬,事实和意思相同即可;关于论述题,要求述论结合,思路清晰、逻辑连贯,事实持之有据、评论言之有理,鼓励创新思维。

UIC 体育中心

第四篇:初中地理复习指导纲要

初中地理复习的几点做法

察右中旗二中李儒驿

系统、有效的复习是地理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下面是我在带领初中学生复习地理中的几点做法。

一、研读课标抓方向

《课程标准》是反映课程改革的法规性文件,是教师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地理学业考试是根据〈课标〉确定考查的内容与标准,复习能否取得最佳的效果,要看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的是否透彻,研究的是否深入,把握的是否到位。研究课标就是要对于复习的每一知识点,认真的弄清课标要求:研究课标要求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运用什么样的过程与方法达到,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哪些知识需要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哪些知识需要掌握以及哪些知识需要灵活掌握。

(二)过程性目标的要求:认真分析让学生“经历(感受)”什么,“体验(体会)”什么,“探索”什么。从而真正把握〈课标〉要求。对于不同的要求,复习时要有所侧重,把握好复习方向,避免走弯路。复习要有方向性:复习的方向性直接影响中考成绩的好坏。因此复习时目标一定要明确,找准复习的方向,复习的重点,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复习要有计划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较高程度的达到复习效果。复习计划要大小结合,即要有整体、长远的,又要有阶段的、短期的。整体怎样复习,分几个步骤,每一步骤时间多长,依据什么资料,达到什么程度。这些在复习开始时都要做周密的安排,合理的制定出适合自己学生水平的计划和目标要求。且不可具有盲目性,避免“前松后紧”。

二、回归教材抓基础

地理学科的学习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记忆和思维的规律也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时,要有知识的整理和构建过程。地理总复习的重心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融合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为一体上。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图表等素材,带领学生进行整理系统、概括结构、总结规律、分析联系、比较异同、归纳特征等。这一过程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可以使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网络”,以对各章节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空间结构;可以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和牢固,使零散的认识系统化,为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提供了可能和保障。目前阶段,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是贪快冒进,匆匆把课讲完,草草结束复习,早早地进入到强化训练和考试促进阶段,遗留下了学生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隐患。其不良影响为,-1-

容易出现复习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出现“知识混淆和成绩停滞不前”的现象。

三、突出重点抓主干

地理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复习时不可能也做不到面面俱到。在全面复习、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应突出学科重点知识,如:地球知识、地图知识、气候知识,中国自然环境知识、我国四大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等。重点知识应反复强调,注重归纳总结,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应用。要围绕主干知识来重点选题、做题。

四、突出特色抓地图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它的信息量大、生动形象的特点,正适合地理复习课的要求。如果没有地图的配合,复习是难以顺利进行的。地理考试中,读图与分析图表的试题比例一直是很大的,而许多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图表的识别和运用却是软肋所在。因此,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辅助功能,利用好课本插图、教学挂图、板图、自制的多媒体地图和各种资料创设各种地理表格。把重点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帮助学生掌握总结填绘图表、阅读图表、分析图表的基本方法或规律,使学生能熟练应用图文理解知识、图文相结合记忆、图文互换的技能的方法与操作能力,形成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复习效率。为了能达到上述复习目的,我们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对图表的运用和讲解,侧重于利用和创设各种类型的图表训练题;以学生理解和应用为目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快速而准确分析回答图、表问题的能力。复习阶段要把《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和教科书中的插图,作为自己学习上得心应手的辅助工具。“两图”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与教材紧密配合的。而且色调鲜艳悦目,内容生动活泼。如《中国地图册》中《地球》一图,只要看一眼,便会得出地表一片汪洋的结论,而且会掌握大陆分布的基本形势。《地球五带》一图,作者更是用心巧妙,用冷暖颜色显示地带温差,配合以动植物画面,十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地带的特点。学生要掌握不同类型的图,包括分布图、景观图、剖面图、动态过程图、统计图等。这些图会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揭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运动规律,概括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通过读不同类型的图,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就更深了。而对于自己掌握比较薄弱的图,就要亲自动手画画,这对于增强记忆是很有帮助的。比如你老记不住我国主要的几条铁路线,那你就拿张纸亲自来画,画的时候尽量画准方向,认真画完一次,这样对于铁路线的分布心中就有谱了。

五、讲究方法抓效率

地理学科内容广而复杂,涉及《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乡土地理》。而且学生学习地理学科时空跨度大,学生花在地理科复习上的时间有限,这样,学生就容易产生焦急烦燥心理,甚至畏难情绪,对地理科的学习容易失去信心。因此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复习策略,提高复习的效率,以便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复习讲究实效性:一方面要狠抓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讲究方法,提高效率,认真的设计好每一节课,向45分中要效率。复习课非常重要,它是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往往有些教师忽视了复习课的这种巩固双基、培养能力的作用;把复习课只看作是“划书活动”,让学生一遍遍的机械记忆。这样,不仅不能得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而且会把复习课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这种复习方法,精心设计、避免雷同,使每节复习课不仅具有综合性、针对性,而且富有新颖性,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一)“图文结合法”

地图是学生理解、分析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依托。文字是我们对地图所反映的地理信息的理性认识和思维判断结果的一种描述。“无文之图”是学生难解的“天书”,“无图之文”是苍白无力的说教。只有图文并茂,图文结合,才能使地图变得易懂,文字变得有所依托,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在地理复习课中要注意采用“图文结合法”,以图为点,串点成线,串线成网,逐步使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能力体系。让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探究性和自主性。

1、逐步培养学生“以文释图”,“以图释文”和“以图释图”的基本能力和方法。“以文释图”,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以图释文”,是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像,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益处的。“以图释图”,即是用另一张图反映这一张图,它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简单地说,地理就是地图上的道理。只有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图”的重要性,同时又能掌握图文结合的基本方法,这样“图文结合法”在复习中才能顺利地贯穿和渗透下去,最终完成复习各项目标。

2、根据复习目标,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提炼教材,精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图,然后加以巧妙设计和加工,尽可能在“图”的基础上涵盖复习目标所要求的重点内容。以初中地理教材第三册为例,可精选《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一月等温线图》、《中国七月等温线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图》《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图》等。通过对图的解读,使学生对各章的重点知识掌握殆尽,地理思维能力,图文转换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如:复习中国地理的省级行政单位、主要高原、平原、盆地、山脉时,让学生自制中国政区版图,并制作主要高原、平原、盆地、山脉的名称的小小文字卡片〖要求在这些文字卡片上着上其相应海拔高度的颜色作为底色〗。复习过程如下:先让学生把打散的各省区拼成完整的中国政区版图,可以分小组进行〖一般2~4人为宜〗,也可以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看谁拼得又快又好,待拼完后,用自已制好的高原、平原、盆地、山脉的小卡片,一人任意拿一张卡片,一个人回答问题——包括文字卡片上的地理名称的特点、所在的大致位臵、有什么河流流过、位于中国的哪一个阶梯上,目前的地理环境如何等等,另一个人则把卡片放在中国地图的相应位臵上〖填图〗。如果时间有剩余,还可以调换以上这几个人的角色,从头来一遍。这种复习方法形象、直观,学生易接受,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更能够进一步体会到复习内容的精髓。

3、根据图与图之间内在的地理逻辑,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地把各章零散的知识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逐步形成对整本教材的总体性的把握,构建比较系统的知识,能力体系。以初中地理教材第三册为例,可引导学生从《中国地形图》联系到《中国的人口密度图、中华民族的分布图》,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中国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的偏远山区;从《中国的地形图》联想到《中国的一、七月气温分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夏季气温高的地方和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主要是地形因素造成的,以及我国季风影响范围的内容等;

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引导学生把知识点落实到地理图表上,并向学生传授和引导总结填绘图表、阅读图表、分析图表的基本方法或规律,使学生能熟练利用图文记忆、图文结合、图文互换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以简要示意图像为线索进行综合复习,教会学生将地理知识点在示意图上串起来。例如长江干流犹如“L”和“w”两个英文字母连接而成。从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的“L”形河道为上游,谷深水急,水能资源丰富,虎跃峡、葛洲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都位于上游。“w”河道则为长江中下游,“w”上端分别是宜昌、武汉市(有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汇人)、上海(为长江的入海口);“w”下方两处转折点是我国两大淡水湖——洞庭湖和鄱阳湖,湖泊众多,航运价值大。复习时可指导学生先画出由“L”和“w”组成的示意图,再把以上的要素填注到相应的位臵上,还可把行政区的内容结合进来。

(二)“对比分析—综合归纳法”

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强调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性。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区域特征是建立在对区域整体性与差异性总结的基础上的,是对一个区域的地理概貌的高度概括。例如,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寒”、南方地区的“暖湿”等。这种差异性与区域所处地理位臵、地形、地势等自然地域密切相关。因此,区域所处的地域性(位臵和范围)往往就是造成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性的重要原因。复习时要正确分析和把握这种典型的地域性,由地域性引伸出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要通过综合的思维过程,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要通过对比分析的思维过程才能得出结论。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得出区域地理特征,往往能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例如,中国地理中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比较;西北内陆地区和东部季风地区的比较;世界地理中,英国和日本的比较等。因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探索环境,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列表对比、观察对比、类比归纳、发散演绎、因果联系等方式获得这些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方法。

(三)“串珠成线法”

在一定范畴内,许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当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时,应该放到与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联系的整体上去认识。联系的方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串珠成线法是联系法的一种,是根据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将零星的地理知识系列化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

分散的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认识地理事象的广度与深度。

例题:根据下面提供的文字信息,请你利用已经学过的地理原理,用恰当的文字,按因果关系将它们连接起来。

要求:连接而成的文段中必须涵盖下面列出的全部词语;必须准确、完整地表达地理原理。

地轴倾斜地球公转白昼四季太阳光热太阳直射

六、关注生活抓应用

在分析近几年中考试题特点时我们已谈过,近几年的综合试题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努力做到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功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密切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两耳要闻窗外事”,把课本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瞬息万变世界局势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完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视野,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生活或生产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如在复习中可以提供印度洋海啸、地震的有关图片或资料,问:苏门答腊岛位于板块,属于,并就如何减少此类灾害的损失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此题既联系了教材,又联系了社会的热点和重大问题)。要在平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基础上把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归纳,并从中找出与课本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热点问题作出正确分析、判断和评价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

七、强化训练抓能力

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复习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内容的基础上,就应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的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学会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规律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当然与地理有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适当做一些目的性练习、测试,以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有疑问的题目与同学进行讨论或请教老师。提高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知识间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复习的核心任务,而这项任务的落实必须依托于训练这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应选择有价值的、切合学生实际的试题,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解题的习惯;让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点评学生的答题情况;对某些试题进行拓展和迁移等。教师在每一次讲评中应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总结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加强学生能力训练复习:可分为训练读图能力、训练文字材料分析能力、绘图能力、统计数字资料的能力等,(如可训练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既给出某区域的相关资料,学生分析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也可提出一些问题或看法,让学生用资料说明。比如日本、资料:进口的主要原料所占的百分比,铝土矿、100,原油、99,煤、90,铁矿石、99。主要出口的工业品占的百分比:电子计算机、80,小汽车、57,船舶、56,电视机、70。由此分析: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及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还要搞好中考模拟训练,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

八、讲究技巧抓规范

重视学生考试技能的培养。首先,是阅题和审题能力的训练。现在很多的中学生在考试时,往往缺乏阅题和审题的技能,常常会错误地理解题意,想当然地回答问题,结果错、漏答的地方特别的多,而且马虎失分的情况也非常严重。因此,教师在平时复习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变换题型,尤其是多注意在学生容易轻视的知识点上,多做些手脚,防止学生答题时出现的定势现象。其次,是重视答题卡的训练,结合上次中考情况看,学生涂填答案失误或不规范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答题卡的练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复习得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基本能力得到训练,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中,学生自然满怀信心,以正常的心态审题,构思、组织答案,成功必然在望。

有好的开始,也要有好的结尾,所以任何地理教师必须注重讲授与复习,复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好坏。当然地理课的复习,同样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千万不能千篇一律,也就是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即使是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的班级里,还应当根据学生地理知识的基础、接受能力、掌握情况等的各异作出深浅不同、高低有别的解答。

因此,在复习中,我们要时刻注意结构是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注意对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具体复习时,一般先指导学生了解知识的组成要素,然后再探究其相互关系,以要素为线索,深入探究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具体操作时,可以通过绘制图表,把组成要素列在方框内,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来帮助学生归纳。同时,我们要进行知识的扩展,将知识的线索一直延伸到区域地理中,解决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凌乱和无头绪的困惑。

第五篇:武术理论试题

20010—2011学年体育与健康武术课理论试题

一填空题

1.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

2.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是维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民间武术团体

3.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4.武术起源于我们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5.(唐朝)始行武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6.器械是指手持武术兵器进行练习的套路运动。器械又可分为双器械、软器械(长器械)、(短器械)。

7.武术套路长拳的三种基本手型是(拳).(掌),(勾)

8.武术套路比赛的场地长(14米)米, 宽(8米)米

9.武术一般按运动形式分为三大类: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搏斗运动。

10.长拳的五种基本步型是歇步.仆步.(弓步).(马步).(虚步).11.散打的禁击部位是(后脑).(颈部).(裆部).12、健身、(防身)是武术的基本功能之一。

13武术是集防身、健身、(竞技)于一体的体育运动。

14在当代中国武侠小说创作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武侠小说家,当推中国香港的(金庸 ;查良镛)。

15.在中国武术史上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武打片是(少林寺)。

16(“和平”)永远是人类世界的主题,中国武术就是以它为价值准则的。

17太极拳主要包括(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

18.1927年中央国术馆于(南京)成立,并于1928和1933年在南京举办了两次国术国考。

19.1987年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武术开始成为正式国际比赛项目。

20.(军事战争)是促进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催化剂。

(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了武术硕士学位。(1996)-年正式批准上海体育学院设立武术专业博士学位点。

21.(1936年)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集体表演是以(6人)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集体演练。

到目前为止武术比赛的最高赛事为(世界锦标赛)

武术套路的雏形是(武舞)

22.宋代出现了大量以卖武为生的民间艺人,当时他们统称为(路歧人)。

元代禁止民间习武,只有(少林寺)仍能低调习武。

广东十虎是(清末民初)时代的人物。

23.(刀术)是以缠头裹脑和劈,砍,斩,撩,扎,挂,戳等基本方法,并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的器械演练形式.24.(剑术)是以刺,点,撩,截,格,挂等基本方法法和左手剑指,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的 器械演练形式.。

31.武术的本质特性是(攻防技击性)

32.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宋末的张三丰所创,有的说是明朝王宗岳所创,还有人说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所创编。

33.练习刀术时,未握刀的手的主要手型是(掌)

34.练习剑术时,未持剑的手的主要手型是(剑指)

35.马步的重心在(双脚中间)

36.蹲弓步时的主要重心在(前弓腿)

37.虚步的重心在(屈蹲腿)

38.长拳的基本手型“拳”分为五个部位,分别是拳眼,拳仑,拳心,(拳面)和(拳背)。

39.(《吴越春秋》)所记载的越女论剑,理法深奥、论述精辟至今不失光彩。

40.1985年是武术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年在西安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41武术中的四击是指:(踢)(打)摔拿

42“弹踢”的力点要求力达(脚背)

43“蹬踢”的力点要求力达(脚跟)

44明清时期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其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了大发展,武术作为 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运用.45.近代以后, 冷兵器在军事上的地位明显降低,但武术由于具有健体防身等多重功效而沿着(体育)的方向发展.46.(1957)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47.国家体委于(1958)年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编制了拳,刀,剑,枪,棍五种竞赛规定套路.48.散打于(1989)年被国家体委批准为体育正式竞赛项目.49.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6)年正式批准体育学科设立武术学科专业博士点,这标志着武术作为一门学科已迈入学术领域的最高殿堂.50.1988年亚奥理事会正式通过将武术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51.目前中国武术竞赛中搏斗类运动项目有(散打)和推手。

52.枪和棍属于长兵类器械,刀和剑属于(短兵)类器械。

53.简化太极拳全套动作分8组,包括起势和收势共24个动作,故又称(二十四式)太极拳.54.(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和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规律编排而成的整套练习形式.55.(搏斗)运动是指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志,较力,较技的实战练习形式.56.(功法)运动是以单个武术动作作为主体进行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57.(拳术)是指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58.剑的长度以练习者直臂垂直反手持剑的姿势为准,剑尖不低于本人的(耳上端).59.武术套路的基本步型包括: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

60.武术套路运动按练习形式可以分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三种类型。

61.散打比赛规定的得分部位是(头部)、躯干、大腿和小腿。

62.散打基本技术包括步法、拳法、摔法和(腿法)。

63..“武舞”是武术(武术套路)的雏形.64.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在与文化的交融中逐步与(养生)相结合,使武术成为强身除病的一种手段.65.两晋南北朝时期, 武术在与文化的交融中逐步与养生相结合,使武术成为(强身除病)的一种手段.66.(刀术)是唐代阵战的重要武器;剑术逐渐脱离军事实用性而在民间发展.67.(南拳)是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的一种步法稳固,节短势烈的拳术.68.象形拳指以模拟各种(动物)的特点和形态,以及表现某些古代人物的搏斗形象和生活形象的一种拳术.69.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

(五)种。

70.“少林拳”属于外家拳,“太极拳”属于(内家拳)。

71.武术中主要的拳种为:长拳、南拳和(太极拳)。

72.长拳中的冲拳要求力达(拳面)。

73.武术中的“百兵之首”是(棍)。

74.武术中的“百兵之王”是(枪)。

75.武术中的“百兵之君”是(剑)。

76.武术中的“百兵之帅”是(刀)。

77.在中国古代权利地位较高的人经常佩戴的武器是(剑),它也是权贵的象征。

78.武术项目是综合性运动,它需要的个人身体条件有协调性、敏捷性、力量和(柔韧)

79.武术的基本手型有

(三)种。

80.中国古代军事训练主要形式是“田猎”与(武舞)。

81.太极拳主要流派有

(五)种。

82.“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中的“外”指的是人体(外部形态)的活动.83..“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中的“内”指的是人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84.“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中的“内”指的是人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85.武术的本质特性是(攻防技击性).86.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和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规律编排而成的整套练习形式.(散打)运动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运动.87.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技击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89.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技击)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90.剑术中要求力贯剑身,力达剑尖的基本动作是(刺剑)。

91兵器中“势如猛虎”主要是形容(刀)术的。

92.兵器中“上下翻飞似游凤”主要是形容(剑)术的。

93.散打对抗竞赛中,腿法击中对方上身身体躯干得(两)分

94.散打对抗竞赛中,拳法击中对方头部的(一)分

95.散打对抗竞赛中,将对方摔倒或击倒而自己站立未倒的得(两)分

96.散打对抗竞赛中,用拳法击中对方上身身体躯干得

(一)分

97.散打对抗竞赛中,用腿法击中对方腿部得

(一)分

98.散打运动中的基本拳法有三种,分别是直拳、摆拳和(勾拳)

99.(元)朝统治中国后禁止民间习武,上缴所有铁器兵器,十户家庭只能共用一把菜刀。

100.(清)朝统治中国后为巩固政权禁止民间习武,南少林被灭,北少林受到监视。

二.单项选择题

25._C.1910 ____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是维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民间武术团体。

26.1927年中央国术馆于____ D.南京____成立。

27.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以_ C.武术__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28.___

C.1957_____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

29.国家体委于__ D.1958 _______年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30 :武术是以(C.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31,武术起源于(D.生产劳动).32.战争的出现,使武术向(D.军事技能)技能发展.A.体育运动 B.表演 C.武舞

33.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A.武舞).34.(B.武舞)是武术套路的雏形.A.五禽戏C.八段锦 D.易筋经

35.秦,汉,三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逐步由单纯军事技能向(A.竞技)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角抵,手搏,击剑等项目都很兴盛.36.秦,汉,三国时,不少武术项目被吸收到兴盛的“百戏”中,使武术向着(C.表演化)方向发展.37.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在与(C.军事)的交融中逐步与养生相结合.38.(A.秦,汉,三国)时期,盛行角抵,手搏,击剑等.B.唐朝 C.明朝 D.宋朝

39.(C.唐)朝始行武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勇人才,这对武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0.(D.刀术)成了唐朝时代阵战的重要武器.41.唐代以后,(C.剑术)逐渐脱离军事实用性而在民间发展.42.(B.元)代禁止民间习武,武术被保留在舞台上,武术受戏剧影响,套路走向艺术化,为后来套路的发展打下基础.43.()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武术表演.A.1927 B.1928 C.1929 D.1936

44.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奥运会参加武术表演.A.洛杉矶 B.柏林 C.慕尼黑 D.伦敦

45.(C.散打)运动经过十年试点试验,于1989年被批准为体育正式竞赛项目.46.散打运动经过十年试点试验,于(C.1989)年被批准为体育正式竞赛项目.47.按运动的形式武术可分(C.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三大类.50.套路运动主要的内容有(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表演.三:判断题

武术是以艺术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答案 : 假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单个动作和格斗运动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答案假:

假:

假: 武术起源于远古人类祖先的战争。答案战争的出现促使武术向体育的方向发展。答案

秦,汉,三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攻防格斗的武术与适应表演的套路互相抑制.答案 : 假

唐代始行科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答案 : 真

真 唐代以后刀术成了阵战的重要武器.答案 : 唐代以后剑术逐渐脱离军事实用性而在民间发展.答案 :

答案真 元代禁止民间习武,武术被保留在舞台上,武术受戏剧影响,逐步走向艺术化,为后来套路的发展加强了基础.插步、垫步、虚步都属于散打基本步法的一种。答案 :

《纪效新书》的作者是戚继光.答案 : 真

真 假近代以后,冷兵器在军事上的地位明显消退,但武术由于具有健体防身等多重功效,所以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答案 :

近代以后,热兵器在军事上的地位明显消退,但武术由于具有健体防身等多重功效,所以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答案 :

答案 : 假

假 假 元代禁止民间习武,武术被保留在舞台上,武术受戏剧影响,逐步走向艺术化,为后来套路的发展削弱了基础.唐代以后刀术逐渐脱离军事实用性而在民间发展.答案 : 唐代以后剑术成了阵战的重要武器.答案 :

秦,汉,三国时,不少武术项目被吸收到兴盛的“百戏”中,使得武术向朝着军事化方向发展.答案 : 假

秦,汉,三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逐步由单纯竞技向军事技能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答案 : 假

假 商周时期,体育运动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

武舞”.答案 : 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相扑”和“舞剑”。答案

屈伸性腿法有弹腿、侧踹腿、扫腿。答案 : 假

武术的本质是其技击性.答案 :

武术的本质是其艺术性.答案 : 真 假

剑术指以缠头裹脑和刺,点,撩,截,格,洗等剑法,配合步型,步法等而组成的套路演练形式.答案 : 假

真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方法制服对方的搏斗运动.答案 :

“器械”指手持短兵进行练习的套路运动.答案 : 假

搏斗运动指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志,较力,较技的假设性攻防练习形式.答案 : 假

真 拳术指徒手练习的功法运动.答案 : 套路运动主要的内容有规定拳,器械,对练和集体表演和推手.答案 : 套路运动主要的内容有规定拳,器械,对练和集体表演和搏斗运动.假 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答案 :

插步、垫步、进步都属于散打基本步法的一种。答案 :

答案 : 假

假 真 元代禁止民间习武,武术被保留在舞台上,武术受戏剧影响,逐步走向艺术化,为后来套路的发展削弱了基础.唐代以后刀术逐渐脱离军事实用性而在民间发展.答案 : 唐代以后剑术成了阵战的重要武器.答案 :

秦,汉,三国时,不少武术项目被吸收到兴盛的“百戏”中,使得武术向朝着军事化方向发展.答案 : 假

秦,汉,三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逐步由单纯竞技向军事技能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答案 : 假

假 商周时期,体育运动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答案 : 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相扑”和“舞剑”。答案 : 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相扑”和“舞剑”。答案 :

直摆性腿法有正踢腿、外摆腿、侧踹退。答案

多选题: 假:

1.武术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搏击运动。

2.以下哪两种动作不属于初级刀术套路中的基本步法C 丁步D 蝶步_。

3.以下哪三种动作不属于刀术的基本功动作B抡 C绷D拦拿扎。

4.下述非我国传统武术项目的是A 跆拳道D泰 拳。

以下哪些比赛没有设立武术项目__C奥运会 D残奥会__。

5.以下属于剑术的基本方法是_A刺B点 C挂。

6.散打运动中允许使用的技法是_B腿法C摔法D拳法。

7.以下哪两类护具不是散打竞赛中必带护具_A护踝_C护腕。

8.散打对抗竞赛中属于禁打的部位是___B颈部_D 裆部 E后脑。

9.以下哪两类不属于长兵器_C三节棍D九节鞭_。

10.以下哪些不是武术套路的基本步型_A垫步__B插步。

11.以下哪些不是散打运动的基本步型____C弓步___、D虚步____。

12.太极拳主要包括A陈式_C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

13.以下哪类动作不属于武术跳跃动作_C弹腿D踹腿。

A旋子B旋风脚C弹腿D踹腿

15.武术套路比赛评分由三类分数组成,分别是_B动作质量分 C套路演练分 D指定难度分。

16.散打运动中的基本拳法有__A直拳B摆拳_D勾拳_。17.散打运动中的基本腿法是 A鞭腿 B蹬腿。

18.中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曾经全国禁止习武_C清朝 D元朝。

19.以下哪些器械不属于短兵器___A朴刀_____、___C矛_____。

20.散打竞赛中进攻方哪些情况可得两分A腿法击中对方上身躯体_、B将对方摔倒或击倒自己站立。

21.运动会的形式分类,武术可分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三大类。

22.套路运动主要的内容有(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表演。

23.目前武术竞赛中搏斗运动的项目有(散打)和(推手).24.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

25.以下哪两种动作属于太极拳(搂膝拗步)(野马分鬃)

26.以下哪两种动作不属于太极拳(C单蝶步)(D麒麟步)。

27.秦汉三国时期将武艺做为竞技项目来鼓舞士气娱乐军士,出现了(手搏)(角抵)项目。

28“攻为阳,守为阴”是指(A 攻时奋力突进B 守时力法主柔C 阴阳协调平衡)。

29、武术的价值有(A 健身价值B 技击价值C 观赏价值D 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

30、六艺是指(A 礼B 乐C 射D 御)和书、数。

31、武术按功能可分为(A 竞技武术B 健身武术C 学校武术D 实用武术)。

32、套路运动可分为(A 单练B 对练C 集体演练)。

33、长拳主要手型有(B 掌C 拳D 勾)。

34、形意五形拳有劈、崩、横(C 钻D 炮)。

35、传统太极拳由陈式、杨式还有(A 吴式B 孙式C 武式)。

36.武术套路器械繁多,可以分为(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软器械).37.刀术练习中特别讲究与不握刀的闲手密切配合, 那么刀手配合的作用是(有助于身躯四肢在运动中的和谐)(有助于刀法力量的发挥)(有助维持身体平衡)。

38自学武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认识所学套路的风格特点)(技术动作的用意)(掌握必备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

39.剑术的技术要求是(轻快敏捷)(刚柔兼备)(腕把灵活)

40.压腿主要包括(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三种

41.武术套路腿法类型包括(直摆性腿法)(屈伸性腿法)

42.下列属于直摆性腿法的是(正踢)(里合腿)43下列属于屈伸性腿法的是(弹腿)(蹬腿)(侧踹)45.武术具有A健身 B.防身 C.修身养性 D.娱乐观赏)的作用

44.手法包括拳法、(A.掌法)和(D.肘法)

46.武术具有(A.广泛的适应性)(B.内外兼修)(D.形神兼备)的特点.47.在做抱拳礼时,并抱站立,左(C.掌),右(A.拳)在胸前相抱

48.长拳运动中的手型包括(掌)(拳)(勾)

49.太极拳对身体姿势的要求 太极拳对身体姿势的要求有沉肩坠肘,松腰松跨和(A.虚灵顶劲)(C.坐腕疏指)

50.套路运动主要内容包括四项即:集体表演、对练、(A拳术)(B器械)

下载武术理论复习指导纲要(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术理论复习指导纲要(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武术理论复习题

    名词解释 1.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2. 对练: 是在各种武术单练项目的基础上,两人或两人以上......

    复习纲要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方法论是指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世界观作为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

    纲要 复习

    纲要 复习题 1.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2. 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

    [武术散打理论讲稿]

    武术散打概述理论讲稿 前 言 在武术界“散打”和“散手”是通用的词汇。这种用法是否科学合理,顾及的人并不多,在这里我们需要做个简单的回顾。在散打比赛刚刚试行的20世纪70......

    武术课理论试题

    武术课理论试题 1、 本学期武术课里学了一套叫五步拳的拳术,请完整回答该套路中包括哪些手型和步型?(10分) 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和拳、掌、勾三种手型。 2、 本学期武术......

    大学武术理论试题库

    武术理论题库 一、 单选题 1.中国武术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的? A军事战争 B生产活动 C休闲娱乐 D祭祀活动 2.中国武术发展于我国远古祖先的? A军事战争 B生产活动 C休闲娱乐......

    理论-武术套路教学

    武 术 教 学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武术具有健体防身,娱乐表演,修身养性和防病治病等功能,是全民健身锻炼的重要内容,有广泛的社会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并且武术是中小学......

    武术理论复习题[5篇范文]

    一、名词解释 1.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2.对练: 是在各种武术单练项目的基础上,两人或两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