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沙堰村社区教育服务站创建汇报(改)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服务新农村建设
---汤庄镇沙堰村社区教育服务站创建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
首先感谢你们莅临我村指导检查工作,我代表汤庄镇沙堰村两委会就如何发挥社区教育服务站教育功能,促进我村经济发展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以健全机制为保障,力促服务站建设规范化
(一)领导重视形成合力
汤庄镇党委政府将各村社区教育建设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社区教育内容与村各项工作相融合,以社区教育作为切入点,有利于村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和社区的和谐发展。在我们沙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是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者与组织者,村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村支书任站长,确定一名懂业务、认真负责、乐于奉献的办学副支书主持社区教育服务站的日常工作,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承担对社区教育的指导和管理职能。
(二)制度建设形成规范
为确保社区教育服务站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根据镇政府办公室下发的《汤庄镇社区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服务站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各项要求,制定完善了工作目标责任制度、联系会议制度、表彰奖励制度、学习制度等,一整套的社区教育服务站管理要求,确保社区教育服务站年初有计划、有目标,年中有检查、有考核,年度有总结、有评比。
社区教育服务站根据计划,组织教学对象,安排教学时间,聘请相关老师,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规范办学工作,提高社区教育的办学成效。社区教育服务站为增加农民的收入、构建和谐社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阵地建设形成支撑
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标准,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克服筹资难题,分期分批逐步完善,实现社区教育服务站达标建设。目前,我们社区教育服务站有一个多功能教室、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文体活动场地(篮球
场、排球场)、一个宣传画廊、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学设施基本齐全,能够满足日常教学活动的需求。
二、以全员培训为抓手,保持服务站运作常态化
我们确立以建设新农村、服务老百姓为宗旨,以开发人力资源为目标,以社区教育服务站为载体,全面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不断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目前,我村社区教育结合学习型村居、学习型家庭和个人的创建,充分开展全员培训学习活动已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社区内自觉学习,不断学习的“充电”氛围已初步形成。
(1)青少年校外教育
我村常年在外地打工近300人,留守儿童120多人,都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其中有16人爷爷奶奶年老体弱,照看孩子有困难。这些孩子远离母爱,需要社会关心帮助。今年4月,我们举行了忆光荣革命传统、看家乡今昔巨变的主题教育,邀请了退休老校长吕维文同志讲述革命故事,讲述家乡解放以来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为了培养社区青少年社会实践能力,我们定期组织他们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做家务;利用寒暑期组织青少年组成环保服务队,大力倡导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循环发展的新意识、新风尚,让孩子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环保小使者;结合《预防青少年犯罪》法规,我们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和对犯罪案例的学习,通过举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提高孩子们的法律意识;逐步培养他们关心社区、热爱社区、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2)成人教育
针对仍留守土地的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种养殖技术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社区教育服务站为他们请来了种养殖方面的行家里手,开设了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秸秆还田技术培训、科学养殖培训、生态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等培训,尽力满足种养殖户、种植户在技术培训上的需要,使他们能更高产、高效的种养,逐渐走上高效农业的道路。村里有春国手套厂、亚华建安公司等多家企业,为服务企业发展,我们为它们开展企业职工安全生产、缝纫工等培训,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质态和产出效益。
(3)老年教育
让老年人有所“乐”。成立了一支老年健身训练队伍,由退休老教师李月兰同志担任领队兼教练,开展健身锻炼,增强他们的体质,活跃他们的身心。开展诸如老年人棋牌比赛、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竞赛等,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品味。邀请镇仿保所赵刚等医生来社区开展老年健康保健培训,借助社区网站、小报宣传老年卫生保健知识,对老年人进行常规体检等,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4)妇女教育
为了提高本村妇女群体的保健意识,我们专门邀请妇科专家来村为妇女们开展妇女保健知识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妇女们普及青春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的自我保健知识,逐步消除了以往的健康误区,也全面提升了她们的生殖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为了进一步营造妇女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家庭的平安、和谐促进社会的平安、和谐,我们社区教育服务站在3月8日“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开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系列活动,邀请镇妇联冯艳红同志给全村的妇女们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并开设“留守妇女自我保护”“预防家庭暴力“等讲座,通过学习,妇女们懂得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免受暴力伤害。
三、以资源整合为依托,打造服务站教育队伍最优化
为了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我村组建了村社区教育管理队伍,由村支部、村委会主任、村经济合作社的主要领导组成。同时组建了社区教育兼职教师队伍。组织本镇、本村中有一技之长,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参加到社区教育中来。擅长校外教育的退休老校长沈锦林老师,在老年保健方面颇有研究的洪照老师,热心于妇女工作的冯艳红妇联主任,在书法绘画方面有特长的镇文化站原站长徐赛林老师,关注村民卫生保健的镇卫生院张文俊副院长,种田土专家张国勤同志等,这些都是土生土长的沙堰村人,他们都很乐意成为沙堰村社区教育服务站志愿者,愿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们通过对社区教育服务站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积极扩充,使教师素质更高,学历文化更高,提高了社区教育服务站培训质量。
四、以终身学习为契机,追求服务站建设特色化
村党支部首先带头进行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开展对党章的学习、知识竞赛,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讨论,社区全体党员积极参与,撰写学习心得,交流学习体会,营造了浓烈的学习氛围。2012年我村被评为汤庄镇先进党支部。同时,社区教育服务站通过黑板报、宣传窗、横幅、标语、图书室等在村民中进行宣传,不断教育引导,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将农家书屋、活动场地等社区教育基地,在休息日、节假日、早晚向社区居民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艺术、技能等多方面的培训,并借助多媒体播放科教片等,从而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生活方式,为村民树立时时学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
我们还通过社区教育服务站广泛开展读书评比活动,每年评选5个学习型村民小组、20户书香家庭、40个学习型先进个人,从而在农村深入兴起“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风,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各位领导,以上是近年来我们沙堰村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情况汇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今后工作中如何把社区教育工作搞得更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努力。我们坚信在县镇各级领导和社区教育中心的帮助、指导下,沙堰村的社区教育工作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为服务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再创新的佳绩。谢谢大家!
汤庄镇沙堰村社区教育服务站
第二篇:长沙村社区教育服务站创建汇报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服务新农村建设
---氾水镇长沙村社区教育服务站创建工作汇报
氾水镇长沙村社区教育服务站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下,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宗旨,以构建学习型社区为目标,依托社区各种教育资源,满足全体村民的心理需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与实践活动,在普及科学知识,活跃文化生活,改善村容村貌诸方面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以健全机制为保障,力促服务站建设规范化
(一)领导重视形成合力
社区教育内容与村各项工作相融合,以社区教育作为切入点,有利于村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和社区的和谐发展。社区教育的服务范围是农村,服务的对象是村民。因此,它既是教育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又是各部门的一项工作职责,更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行为之一。领导重视是前提、是关键。氾水镇党委政府将各村社区教育建设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我们长沙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是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者与组织者,村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村支书任站长,确定一名懂业务、认真负责、乐于奉献的办学副支书主持社区教育服务站的日常工作,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承担对社区教育的指导和管理职能。
(二)制度建设形成规范
要推动一个村的社区教育和办好社区教育服务站,制度建设显得极其重要,要把社区服务站建设工作列入村干考核内容。为确保社区教育服务站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根据镇政府办公室下发的《氾水镇社区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服务站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各项要求,制定完善了工作目标责任制度、联系会议制度、表彰奖励制度、学习制度等,一整套的社区教育服务站管理要求,确保社区教育服务站年初有计划、有目标,年中有检查、有考核,有总结、有评比。
社区教育服务站根据计划,组织教学对象,安排教学时间,聘请相关老师,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规范办学工作,提高社区教育的办学成效。社区教育服务站为增加农民的收入、构建和谐社区作出了重
要贡献。
(三)阵地建设形成支撑
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标准,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克服筹资难题,分期分批逐步完善,实现社区教育服务站达标建设。目前,我们社区教育服务站有一个多功能教室、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文体活动场地(篮球场、排球场)、一个宣传画廊、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学设施基本齐全,能够满足日常教学活动的需求。
二、以全员培训为抓手,保持服务站运作常态化
我们确立以建设新农村、服务老百姓为宗旨,以开发人力资源为目标,以社区教育服务站为载体,全面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不断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服务站教育教学,越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就越能焕发出活力与魅力。目前,我村社区教育结合学习型村居、学习型家庭和个人的创建,充分开展全员培训学习活动已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社区内自觉学习,不断学习的“充电”氛围已初步形成。
(1)青少年校外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复兴的希望。我们村以校外辅导站为依托,努力构建少年儿童文明成长的平台。全村15个村民小组中,常年在外地打工近400人,留守儿童180多人,都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其中有26人爷爷奶奶年老体弱,照看孩子有困难。这些孩子远离母爱,需要社会关心帮助。在争创文明好少年活动中,社区教育服务站利用校外辅导站这个平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今年4月,举行了忆光荣革命传统、看家乡今昔巨变的主题教育,邀请了原镇文化站老站长韩长松同志讲述革命故事,原小学校长成际征同志讲述家乡解放以来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6月初,为配合农作物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组织学龄儿童散发宣传单、倡议书,向家长广泛开展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的科普宣传,大力倡导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循环发展的新意识、新风尚,讲清露天焚烧的危害性以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收效显著,村里没有发生一起秸秆露天焚烧现象。
为了培养社区青少年社会实践能力,我们定期组织他们帮助孤寡老
人、残疾人做家务;利用寒暑期组织青少年组成环保服务队,让孩子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环保小使者;结合《预防青少年犯罪》法规,我们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和对犯罪案例的学习,提高孩子们的法律意识;组织有专长的青少年为村民表演节目、出黑板报等,以此提高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培养他们关心社区、热爱社区、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2)成人教育
随着城市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大批文化程度较高的本地青壮年涌入到大城市中,仍留守土地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种养殖技术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对此情况,我们社区教育服务站为他们请来了种养殖方面的行家里手,开设了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秸秆还田技术培训、科学养猪培训、有机蔬菜种植技术培训、机插秧技术培训等,尽力满足种养殖户在技术培训上的需要,使他们能更高产、高效的种养,逐渐走上富裕的道路。原供销社老职工吴安年退休后办起了养猪场,年存栏120多头,种猪18头,年收益10多万。仓房组村民问泽民利用大棚培育蘑菇,年收益5万多元。农机大户郭庭华购买了2台插秧机,1台大型收割机,1台50大机,两台手扶拖拉机,不仅种好自己的20多亩地,还走南闯北搞农机作业,成为当地致富能手。村里有元润食品厂、运东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等6个企业,为服务企业发展,我们为它们开展企业职工安全生产培训,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
(3)老年教育
让老年人有所“为”。举办老年书画研习班,定期开展活动,相互切磋技艺。举办老年教育培训,如社会公德时事教育类、家庭教育类、有机蔬菜种植无公害类等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在自我特长、道德素质和创业意识等方面有所提升。
让老年人有所“乐”。成立了一支老年健身训练队伍,由退休老教师胥元太同志担任领队兼教练,开展健身锻炼,增强他们的体质,活跃他们的身心。开展诸如老年人棋牌比赛、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竞赛等,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品味。
让老年人有所“养”。协助镇民政成立“居家养老”协会,有针对性 的组织他们交流谈心,协调有关部门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尤其是空巢老人生活上的困难、精神上的困惑。邀请医院马庆红等医生来社区开展老年健康保健培训,借助社区网站、小报宣传老年卫生保健知识,对老年人进行常规体检等,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4)妇女教育
妇女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支庞大的留守队伍,担负着农田管理和家务管理的双重任务,关心妇女的身心健康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提高本村妇女群体的保健意识,我们专门邀请妇科专家来村为妇女们开展妇女保健知识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妇女们普及青春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的自我保健知识,逐步消除了以往的健康误区,也全面提升了她们的生殖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为了进一步营造妇女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家庭的平安、和谐促进社会的平安、和谐,我们社区教育服务站在3月8日“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开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系列活动,邀请镇妇联王主任给全村的妇女们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并开设“留守妇女自我保护”“预防家庭暴力“等讲座,通过学习,妇女们懂得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免受暴力伤害。
三、以资源整合为依托,打造服务站教育队伍最优化
村对社区教育工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了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我村建立了四支强大的社区教育队伍:⑴、组建了村社区教育管理队伍。由村支部、村委会主任、村经济合作社的主要领导组成。⑵、组建了社区教育兼职教师队伍。我村社区教育兼职教师由村分管领导、镇农服中心专家、镇社区教育中心教师组成。⑶、组建了社区教育顾问和专家队伍。主要是由居住在辖区内的离退休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老教师、老职工等组成。⑷、组建了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由乐于为社区教育工作的在职和离退休干部、医生、教师、工人、大学生村官、致富能人等组成。
为了达到服务站教育队伍最优化,我们整合本土人力资源,充分发掘村中的人才优势,组织本镇、本村中有一技之长,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参加到社区教育中来,充分调动了人人参与社区创建的积极性。擅长校
外教育的退休老教师胥元太老师,在老年保健方面颇有研究的刁品中老师,热心于妇女工作的徐金凤妇联主任,在书法绘画方面有特长的镇文化站原站长韩长松老师,关注村民卫生保健的村卫生室张金兰医生,种田土专家张庭春同志等,这些都是土生土长的长沙村人,他们都很乐意成为长沙村社区教育服务站志愿者,愿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们通过对社区教育服务站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积极扩充,使教师素质更高,学历文化更高,提高了社区教育服务站培训质量。
四、以终身学习为契机,追求服务站建设特色化
为了进一步宣传普及全民终身教育观,发动村民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深入发展,村党支部首先带头进行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开展对党章的学习、知识竞赛,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讨论,社区全体党员积极参与,撰写学习心得,交流学习体会,营造了浓烈的学习氛围。2011年我村被评为氾水镇先进党支部。同时,社区教育服务站通过黑板报、宣传窗、横幅、标语、图书室等在村民中进行宣传,不断教育引导,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将农家书屋、活动场地等社区教育基地,在休息日、节假日、早晚向社区居民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艺术、技能等多方面的培训,并借助多媒体播放科教片等,从而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生活方式,为村民树立时时学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
我们还通过社区教育服务站广泛开展读书评比活动,每年评选5个学习型村民小组、20户书香家庭、40个学习型先进个人,从而在农村深入兴起“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风,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各位领导,以上是近年来我们长沙村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情况汇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今后工作中如何把社区教育工作搞得更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努力。我们坚信在县镇各级领导和社区教育中心的帮助、指导下,长沙村的社区教育工作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为服务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再创新的佳绩。谢谢大家!
氾水镇长沙村社区教育服务站
2012年8月
第三篇:村改社区
“村改居”社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摘要]推行“村改居”社区建设,是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应着重解决“村改居”社区建设管理体制、组织领导模式、集体资产改制、公共财政投入、社区服务体系和干部综合素质等问题。
[关键词]“城中村”;“村改居”;社区建设;发展对策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加快“村改居”社区建设与城市社区的接轨,是破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城市和乡村之间在土地、人口、管理体制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差异,尤其是在农村用地、公共投入、社会治安、生活环境等方面尚未纳入城市建设区的管理范围内,容易形成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城中村”现象。从表面看,撤村建居是村(居)民自治管理在名称和管理区域上的转换,但“村改居”的影响不仅仅是村委会名称的改变、农民的户口改变问题,更重要的是农村土地权益的变化、相关债权债务关系以及继承、连接以及农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
一、“村改居”社区建设的现状及难点分析
1、“村改居”社区运行体制尚未完成相应转换。“村改居”所带来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基层自治组织工作重心的改变。[2]“村改居”之前,村委会的工作是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要目标,社会管理工作大多停留在调解邻里纠纷、检查卫生和计划生育等方面;“村改居”之后,新建的社区居委会的主要管理职能是:协助政府或其派出机关,依法维护社会治安,调解民间纠纷,优化社区环境,做好计划生育和优抚救济等工作,涵盖了除发展经济之外的社会事务全方面管理。目前多数“村改居”社区仍按照原来村委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只是牌子从“村委会”换成了“居委会”,社区管理运行体制和组织架构没有完成相应的转换。如,原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外经济业务往来、签订征地拆迁补偿合同,使用的还是原村委会的名义和公章。一些在城市社区中由居民自行缴纳的物业管理、卫生保洁等费用,在“村改居”社区中基本上还是由村财务支出。“村改居”后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股份制企业(包括经营性公司和民办非企业机构)普遍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即使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的社区,集体资产的管理运营仍然与居委会合为一体,尚未成立具有独立法人、市场运作的现代企业经营主体。
2、村集体资产改制过程中利益复杂矛盾突出。由于“村改居”实行“集体资产权属关系不变”的原则,居民(村民)仍然与居委会存在财产关系。[3]在清产核资方面,由于集体资产年代久远,历史旧账结算不及时,村小组账目管理不规范,造成原村集体的债权、债务比较混乱。在集体土地、原村民自留地的征用中,有的土地面积的界线因赔偿款的因素而纠缠不清,有的土地被征用后,土地性质没有及时变更登记,造成现有集体土地存量数据不够真实,有的社区土地还没有完全被征用,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清产核资工作的开展。在股份界定和量化方面,在户籍迁移、人户分离、生老病死、新添人口、离异返迁妇女、“出嫁女”权限等涉及身份界定的关键问题上以及如何对集体资产分配权限进行量化和核算等方面,关系比较复杂、矛盾比较突出。在改制资产的经营管理方面,集体资产改制后,非经营性资产的改制实行“民办非企业”模式,由“村改居”后的社区居委会以民办非企业机构形式向区民政局登记,业务主管隶属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对经营性资产应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按照《公司法》进行运作管理,但在实际运作中对应管理原村集体的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的法人实体地位不明确,经营模式难以确立。
3、社区自治职能和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复杂的情况。撤村建居后村民虽然在户籍上转变为城市居民,但是长期农村生活形成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4]由于长期农村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性的熏陶,家族、宗族、乡里乡亲等传统关系还在起着主导作用,社区内的居民仍保留有较为浓厚的农民情结,心理上长期形成的对村委会等村社组织的认同与依赖远远大于社区居委会,“村改居”之后的社区干部、社区居民以及周围群众的认识基本上仍停留在原来的行政村。如不少村民仍习惯性地称呼居委会主任为“村长”,称社区为“我们村”。另外,“村改居”之后的辖区内部存有数量庞大、自发性、无序性流动人口,使得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社区建设和管理相关经费的筹集使用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目前社区组织对社区的管理仅仅局限于原来的村民,对大量的流动人员基本处于维持现状和保持稳定,对照成熟的城市社区,“村改居”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处于相当严重的缺位状态。
4.“村改居”社区工作者素质有待提升。由原先农村干部过渡而来的社区干部普遍缺乏城市社区的管理经验,社区重大事情的决策依然照原来的“两委”讨论的方式进行,社区的两委成员往往是原农村致富带头人,大部分社区干部拥有自己的事业,其精力主要放在自己事业的发展和经营上,无暇顾及服务群众和推动社区发展。从历史上看,村两委班子的换届选举,受村落宗族势力影响较大。“村改居”后,大部分社区的居住群落并没有打破原有的亲缘关系,宗族势力对社区两委选举的影响并没有因为“村改居”而减弱,[5]尤其“村改居”社区大多集中于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地区,村集体财产多,征地拆迁量大,补偿形式多样,在集体资产改制尚未完成以前,社区“两委”掌握征地拆迁、住房安置、货币补偿等大量公共资源的裁量权,更加剧了两委选举的竞争程度,没有宗族势力的支持,即便是高素质人才也难以进入社区两委班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两委班子的优化调整。
二、“村改居”社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1、完善“村改居”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村改居”之后,居委会存在着党(居民区党组织)、政(居委会)、经济(股份公司董事会)三套班子,分别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章程选举产生,并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能,必须健全和理顺“领导层”、“议事层”、“决策层”、“执行层”制度体系,注重选好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尤其是要选好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人选,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竞争上岗、先选后聘等形式,多渠道、多方式选拔优秀人才担任社区干部,明确规定社区干部作为社区工作者,参照事业单位落实各项待遇,享受养老、失业、医疗等福利待遇。大力推进社区党务、政务公开,构筑社情民意的收集、反映和解决通道,建立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议事规则,建立政务公开信息化网络系统,实行社区重大事务实行民主听证,推行居务公开、服务承诺、民主议事、民主评议等项制度,凡是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由社区居民实行民主决策。
2、做好村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和资产量化工作。委托专业机构,全面清查核实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界定权属,明确产权关系,确保集体资产的存量记录真实可靠。对于一些陈年旧账、无法追踪实现的债权债务,应向全体居民公布,在征得居民会议同意的前提下,按照“依据法律、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6],以村民大会表决认定方式为主(村民自治权的体现),以司法审判方式修正村民大会决定为辅(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两个程序的设置,以原村规民约中有关村民待遇的规定为主,并充分考虑社会变迁所出现的新情况,合理确定折股量化的资产类型、范围和方式,严格规范界定户籍迁移、人户分离、新添人口、离异返迁妇女、“出嫁女”等群体资格确认和分配份额。在程序上可以引入律师事务所专业法律机构,由律师起草资产股份改革方案,经社区集体资产股份改制工作小组、居民小组长、社区两委讨论,最后提交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讨论表决通过。
3、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社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把“村改居”社区纳入城市社区管理范畴,政府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把应尽的职责推掉。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根据“村改居”社区建设的长期规划、财政能力和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确立一定时期内公共财政投入和村财支出的比例变化趋势,分逐步解决“村改居”社区干部工资补贴、社区卫生保洁、社会治安等由村集体负担的项目。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推进社区服务市场化,盘活原有的公共设施资源,对于能够市场化运作的(如社区卫生服务站),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解决,通过民间资本运作,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本着便民、利民的宗旨,采取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一部分资金困难,推动实现管理中体现自治、自治中实施服务、服务中获取效益的良性循环。
4.推动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制度。针对目前将社区建设混同于基层政权建设,把社区居委会当作政府的延伸的现象(居委会承担了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疲于应付完成政府交办的各种行政管理事务,在事实上成为了政府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一条腿),需要探索理顺社区管理工作中条条之间与条块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基层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按照体现“责任主体唯一”的管理原则,需要社区协助的各项工作应该实行准入制度,对于委托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要明确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并按“权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将政府职能部门转移给社区的社会事务的经费划拨给社区,减轻“村改居”社区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负担。
5.提升“村改居”社区工作者素质和完善服务体系。按照职业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有针对性开展各类社区业务培训,让“两委”成员了解居委会和村委会在职能上的差别,拓展“村改居”社区服务的渠道和方式。采用“掺沙子”和社会招聘的方式,将本社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5周岁以下,熟悉社区情况的年青人,作为接班梯队选入社区的“两委”班子,逐步优化社区工作人员的结构。整合和利用“村改居”社区现有资源,建立多渠道的社区服务投入机制,鼓励个体、私营民营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合伙经营等形式开办社区服务项目,重点发展面向广大居民的各项便民、利民、护民、爱民服务,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丽琴.从“村改居”看村委会的改革走向[J].理论月刊,2008,(9).[2]孙璐,毛满长.“村改居”中的社区管理转变[J].社区,2007,(2).[3]陈孜.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推动“村改居”进程[J].人民政坛,2004,(2).[4]福建农村社区建设课题组.厦门市湖里区禾山镇实施“村改居”的调研报告[J].东南学术,2003.[5]关于厦门市“村改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R].致公党厦门市委,2006.[6]集美区“村改居”社区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R].厦门市集美人民政府,2007.
第四篇:西湖村社区服务站总结材料
西湖村社区服务站建设情况
西湖村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东北部,紧挨燕郊八景之一的“铁壁银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本村产业以林业、旅游业为主导。全村村域面积2730亩,总人口142人其中农业户籍人口118人,居民户籍人口24人,党员27名;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带动下,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西湖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本村的实情,切实将农村社区服务站建设作为全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围绕“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原则,强化工作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注重服务质量,务求工作实效,西湖村社区服务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社区设施服务平台。
自西湖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工作进程,保证社区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及时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村两委干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社区建设办公室,为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按照农村社区建设要求,制定具体的服务建设计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服务计划及责任制度等,真正把农村社区建设、各项责任和目标落到实处。同时在实行了“三公开一监督”即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极大激发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成立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下设四个服务站,包括村落社区建设服务站、公共事务代办服务站、农业生产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站,由村两委成员分别担任站长。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一项全新工作,西湖村村干部、广大群众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多次在村内举办新农村社区建设、民主法治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知识宣传活动。共同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怎样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怎样发挥社区服务站的作用”等话题,通过宣传,提高了农村党员、广大干群的思想认识,使他们积极投身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去,形成了人人关心、大家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组织活动,开展服务。
西湖村开展建设农村社区以来,为方便群众办事,专门建立了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下设四个服务站,包括村落社区建设服务站、公共事务代办服务站、农业生产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站,分别受理上级部门委托社区开展的各类社会管理事务和公共服务工作。
1、农业生产方面。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班,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前来授课,培训按照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标准程序,采用互动式扮演角色的教学方式,向广大培训学员介绍了涉及到包括种植、养植技术、集体及个人创业、农户经营等知识,内容十分广泛,整个培训具有针对性、参与性和愉悦性的特点。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田间路方便村民外运果品,帮助农户检修农用机械,为村民修建饮用水池和安装饮用水管道,在严重干旱期间,使村民生产和人畜饮用水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2、医疗卫生服务方面。
社区服务中心抓住冬季计生集中服务活动的有利时机,在健康妇检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做到了计生宣传教育入村、入户、入脑、入心,在全村大街上悬挂条幅,张贴各类计生宣传标语口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履行应尽的义务,组织村民进行健康管理、检测血糖、门诊就医、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等,发挥了地利人和的优势。
3、民生工作方面。
西湖村社区服务中心常年对困难群众开展临时救助,使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有了充分的保障。每年国庆节和春节等节假日都对贫困党员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走访慰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认真做好低保申报与动态审核,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做好农宅抗震节能保温改造申报工作,现在全村共有20余户农宅进行了抗震节能保温改造,享受了国家的改造补助。
4、完善相关制度,确保群众满意。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把完善民主制度、保障村民自治权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同时,社区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以网格化服务为载体,积极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通过社区建设,进一步规范了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保障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实现村民自治与社区建设有机统一,扎实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社区始终把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社区群众充分信任社区两委组织和干部,满意社区提供的服务。
二、主要效果
(一)农村社区基础建设焕然一新。编制村总体规划,按照村庄建设规划实施布局,达到有序、合理、优化。村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跟上,村组公路硬化率全面提高;添置多种运动器材,建造村民休闲娱乐广场1个,增加农民文化活动中心1个、“农家书屋”图书阅览室1个,丰富村民的日常娱乐生活。
(二)农村社区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培训支持,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产量,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创优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了高标准的卫生服务站,为村民提供方便廉价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96%以上的村民被纳入保障范围,有效帮助解决农民养老问题;活跃社区文化,组建了舞蹈队等文体队伍,引导群体经常性地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村居民生活。
(三)社区环境卫生水平大幅提高。社区服务中心合理规划布局建设了垃圾临时储存池库,并聘请专人组建了环境卫生保洁队,负责村组级道路的保洁、垃圾清运、边沟清理,使社区环境整洁,杜绝了脏乱现象,极大地改变了社区村民生活环境面貌。
(四)积极引导发展群众文体活动,丰富了社区村民的文化生活。西湖村社区服务站积极引导社区村民开展喜爱有益的文体活动,为村民自发组建的健身舞蹈队提供活动场地和配置必要的音响设备,免费提供照明用电、饮用水、座椅等,建设了图书室、文体活动室,为群众的文体活动搞好了服务,丰富了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
总之,西湖村社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西湖村社区各服务站点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的也存在一些不足,离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还有所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西湖村会更加努力,进一步扎实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第五篇:10.5沙琼村汇报材料
关于打造沙琼僜人村精品
旅游村的汇报
沙琼村(以下简称我村)村委会位于察隅县西南角,距镇政府驻地仅2.5公里,是一个以僜人为主的自然村,全村管辖3个村民小组,(一个僜人小组,二个藏族小组)。现有村民114户,538人,党员43名;僜人党员8人。现有耕地728亩,其中:水田339亩,旱地389亩,总播种面积1073亩,总产量1161549公斤,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60元,现金收入2700元,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一、沙琼村经济发展情况
我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业正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小麦、花生、油菜等;养殖业主要有黄牛、生猪、鸡、鸭、鱼等;近年来我村发展僜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旅游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统计,每年工作组和旅游到下察隅镇猎奇僜人民风民俗的旅游者就达五、六千人以上;仅沙琼僜人村在接待外来旅游者中所做的“僜家手抓饭”一年的纯收入就达20余万元之多;但更具纪念意义的是具有僜人民俗风情的手工艺品,如僜人服饰、佩饰、僜刀、狩猎工具等。
二、沙琼民俗僜人村简介
我国的僜人主要分布在我国林芝地区的察隅县境内(主要分布在下察隅镇境内,现有6个僜人聚居村,1300人)。僜人虽有自己的 1
语言,但没有文字,所以至今尚未经过国家识别并正式批准承认为一个民族,目前暂称为“僜人”。
沙琼僜人村现有村民62户,264人。僜人村坐落在高山峻岭台地上。绵恒不断的山川古木参天,瀑溪纵横云飞雾绕,峡谷内奔腾的河水匆匆南去,冰川入林,银蛇舞葱茏的奇观随处可见。沙琼僜人,就生活在这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世外桃源”之中。
解放前,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边远偏僻的山区,以山洞、木棚为家,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以狩猎、吃树皮、野果、鸡爪谷、包谷为生,衣不遮体,常常处在食不裹腹的境地。实行买卖婚姻,家庭一夫多妻,男人当权,相当于父系社会时代。迷信横行,驱鬼活动时常发生,由于居住环境恶劣,迷信思想严重,僜人生活条件低下,大人小孩营养不良,小孩成活率很低。
近年来,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为了使僜人进一步过上幸福生活,1968年当地政府开始动员僜人从深山老林搬至山下,分配土地,修建新家园,改变了过去住着直通房(面积狭小,住室与伙房相同,房屋又小、又黑、又暗)人均住房面积不到5平方米的落后面貌。在国家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我村村民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极大的提高了僜人生产、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
三、僜人民风民俗简介
沙琼僜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生产、生活、民居、餐饮、服饰、信仰与节庆都有其非常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民风民俗构成了当地极具参观、考察、研究的旅游资源优势,对外来人员颇具吸引力。
1、生产生活状况
察隅县海拔仅千余米,热量充足,水分丰沛。传统主要粮食为玉米、蔓稼谷。目前以玉米和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院内各类果树随处可见,丰收的季节,硕果累累,尽压断枝头。僜人不善于种蔬菜,辣椒撒在地上就长,因此,辣椒成了僜人餐桌上的主菜。僜人还饲养牛、猪、鸡等家禽家畜。僜人妇女初参加农活外,还在家从事手工纺织劳动。副业还有采集和狩猎。
2、民居、饮食习惯
沙琼僜人村建在离公路不远山前的台地上。远看是层层梯田拥簇的完整村庄,但进村则是一个个用石块或木板围起的院落、各不相关。院落大小不一,院中民居则是用圆木垒起来的箱型吊脚式房屋,下层圈养牲畜,上层住人。
酷嗜烟酒是僜人的习惯。僜人自己种一种叫“德旺”的烟草,叶子宽而短,烟叶收获后用脚踩柔再用火烤或太阳晒干,制成烤烟或晒烟。酒是僜人招待客人不可或缺的饮料,酒中上品是一种用鸡爪谷酿制而成的粮食酒,当地人把它叫做芒琼,口味甘甜,酒精度数低,是招待贵客的佳品。僜人传统的待客方式,是一定要杀鸡,并将鸡大腿和脯肉烤熟,其余的熬汤。摆在客人面前的是手抓饭、烤鸡、鸡汤。手抓饭要给客人添二次,汤不断地添,鸡腿客人一定要吃。
3、服装首饰
僜人的服饰、首饰颇具特色。男人身着无袖坎肩,腰佩尺余长的平头砍刀,肩挎熊皮袋,头扎白色或黑色头巾,梳发髻,僜人有“刀
不离身,身不离刀”的说法,这也是承袭狩猎采集生活方式的另一种遗存。女人身着短袖长衣,下穿条纹花裙,前额上方佩戴一种叫“格嘣”的椭圆形银片发陛。胸前佩戴叫“八纹的刚”的银饰品,形如核桃,外圆内空。硬币编制成项链或背包,银质手镯外形粗大但上面的浮雕却做工精美。老年妇女多戴一种叫“勾大白”的耳环。
4、信龙的原始宗教
僜人信奉自然拜物教,认为万物有灵,世上有鬼,无论什么都有鬼的指使,无论什么事都得祭鬼。每遇疾病、丧葬、生育时,停止劳动一至四天,进行杀牲送鬼活动。送鬼期间在门上插上树枝,以告外人不要进入室内,否则就要赔偿送鬼费用。僜人没历法也有固定的节日,送鬼时宰杀牲口宴请亲友形同节日。
四、我村旅游业投资和落实情况
近年来,地区和当地政府都十分关心和关注我村的旅游产业,竭力于把我村打造成一个精品的旅游景点。各部门积极推进我村旅游产业的同时,也加大了我村的旅游投资和开发力度。
1、地区发改委投资900余万元,给我村每户村民搭建民用住房。该项目工程已施工完毕。
2、地区旅游局投资250余万元,对我村房屋面进行了木条装修,屋顶的茅草装饰。村间铺石板路,改善饮水设施,新修文教室、进村大门和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
3、国家林业部在退耕还林项目中,成功引进板栗种植。为我村村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4、村民经过培训,学习了种养殖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成功引进了枇杷、木瓜、水蜜桃、甜柿、油桃、葡萄等多个经济林木品种。
五、推进旅游产业的后期打算
为做好我村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促使村民从旅游产业中增收,切实保护好僜人特有的民风民俗,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沙琼村委会特做出以下建议:
1、由国家和地区旅游部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我村旅游专项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体系。如:①新建农家乐模式的家庭旅馆,完善室内生活配套设施。②新修一些观景台,休憩小屋。
2、加大僜人民俗手工艺品的开发与生产,使其能满足市场供需。如:①开发生产僜人传统服饰,首饰和工艺品的流水线。②收购传统工具,用于文化室成列,保护物质遗产。
3、合理规划人力资源,加大手工艺品开发人员培训力度。如:①加大对僜人传统手工艺品技术人员(银匠工、织布人、编制人)的培训力度。②引进旅游管理人才,进一步做好我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工作。
4、加大推广宣传力度,打造极具僜人特色的旅游品牌。
如:① 借助新闻媒体和网络加大对僜人村旅游景点的宣传。②通过制作专题影片和专题书籍力推我村特色旅游亮点。
汇报人:沙琼村委会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