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2012年第一季度
太村镇2012年第一季度新农村建设
工 作 总 结
今年第一季度,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承接上一年度发展良好势头,镇村建设的框架迅速拉开,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抓规划。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统筹发展”的思路,紧切实际,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规划,将5个村的建设任务和日程进度迅速分解下发到各村党支部、村委会。先后聘请了县城建局、交通局、水利局等部门技术人员完成了杨坪、安家规划设计工作,太村、凉坪、赵家坡旧改示范村规划设计,坳乔、琅琊洼等巩固提高村规划,为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二是抓督查。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工程进度,我镇成立了由镇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领导包抓、乡镇干部包点、村干部具体实施的工作责任制,夯实工作责任,压实担子,明确工作任务、质量标准、时限要求,实行月总结、月考核制度。各村确定了示范村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驻村干部为直接责任人的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三天听取一次总结,每周对各村建设情况 1 现场督查一次,形成了上下联动、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工作机制。三是抓进度。今年,全镇共有新建村2个,旧改示范村3个,新农村示范村1个。杨坪、安家已完成了新村建设图纸设计和土地征用工作,现在正在进行地面附着物清理和工程招投标工作;太村、凉坪、赵家坡已完成了旧改示范村图纸设计和村委会建设用地征用工作,目前也在进行项目招投标工作,即将开工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1、新村建设征地进程缓慢,存在农民要价高的现象。
2、各村建设思路不清,目标不明,村民的参与性差,认识不到位。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的系统工程,但目前,群众的参与性差,“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村民的认知性与参与性差导致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困难,出现政府着急,村民冷观的现象。建议县委、政府列入专项资金,加强村民的发动工作,保证上下互动,共建和谐新农村。
3、资金投入不够,项目的带动作用小。目前我镇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大部分是自筹投资,对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带动作用有限,而在现代农业,村容整治,生活环境改善,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投入资金较少,农民得到的实惠有限,农村环境改变有限。建议县委、政府拓宽投资渠道,保证资金的投入。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据太村镇情实际,对所有示范村、新建村的规划,要按照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原则,高起点、高水平进行规划设计,严格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既突出要特色,又注重前瞻性,既要注重布局、户型,又要兼顾生活设施;既要搞好道路、排水、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又要兼顾公厕、广场、垃圾点等公共设施,努力把新农村建成展示新特点,富有新特色的农村群众现代生活的新家园。
(二)、坚持质量标准为先,突出重点,高水平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上,我们要做到“三坚持、三注重”。坚持新村规划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注重绿化和美化工作,实行田、林、路、渠、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群众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坚持农民素质与现代管理相配套,注重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一是重点抓好道路硬化、道沿铺筑、排水渠修筑,保证街道宽敞平坦;二是建设村庄中心广场、花园或运动场,增加公共空间和绿地面积;三是抓好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并配备村级卫生室;四是抓好垃圾点、污水池建设以及垃圾桶的布置;五是抓好便民超市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强化监督,完善机制。我们继续加大村庄公共设施、草地花园、树木道路的管护,进一步加大“护树、护路、保洁”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积极实施门前卫生日清扫制、公共卫生轮流值日制,垃圾袋装收集、集中处理制度。采取理事会、村规民约等形式,把突击整治与经常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建成一批,巩固一批,保证长远效益,不断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
总之,我镇第一季度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顺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决心积极争取包抓领导、包扶企业、包建部门的支持,群策群力,自加压力,埋头苦干、奋力拼搏,进一步扩大新农村建设规模,提升建设层次和品味,推动太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创新佳绩、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2012年第一季度
黄家湾村2012年新农村建设第一季度
工 作 总 结
今年第一季度,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工作队对黄家湾村建设的框架迅速拉开,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统筹发展”的思路,紧切实际,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规划。在制定规划前必须做好基础调研工作,对此于6月20 日在市政协陈达新主席率工作队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以及县冯华书记及相关局领导进行了现场办公会议。将黄家湾村现如今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了安排,其中必须于今年进行实施的项目有:
一、首先解决村委的“阵地”问题,作为村民团结的纽带与核心;
二、通组公路三条共计2.5公里的硬化项目;
三、连户便道7个组共计9.2公里的硬化项目;
四、排洪排涝渠全长380米;
五、200亩无公害蔬菜建设基地与500花椒经济林的产业调整。
时至今日工作队已经为黄家湾村进行上马工程如下: 第一、村委办公楼建设资金67.2万元,尚需资金10万元。其中资金帮扶单位有市物价局10万元,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铜仁分公司8万元上述两家单位已到账并付款与施工方。通过工作队多方面的跑资金市卫生局5万元,市计生局6 1
万元,省科协通过项目转换解决6万元,工作队从帮扶办公经费中拿出18万元。由于资金陆续的到账现村委办公楼已经完成两楼的建设,同时施工方保证于20日后进行全面完工。
第二,通过市政协陈达新主席现场办公会议的指示市公路局现如今通过项目转换以及多方面的筹措为黄家湾村通组公路解决了工程资金139.92万元。拟定于9月2日进场施工,并保质保量的于10月5日完全竣工。工程全权由思南县公路养护段进行勘察实施。
第三、通过多次与县财政局工作对接,现如今把2013年建设指标提前实施,落实了黄家湾村9.2公里共计57.32万元的连户便道。工程现正进行备料进场准备,工程实施主体由鹦鹉溪镇财政所所长田全文进行负责组织专业施工队伍进行建设,工程将于9月底全面竣工。
第四、由于工作队到市水务局进行黄家湾村排涝工程资金筹措,现已经得到市水务局汪局长答复并要求思南县水务局进行实地勘察与施工。工程共计380米耗资16.72万元,设计标准按照60年一遇进行施工。
以上工作为近期工作队主要建设工作,同时也是打好示范建设基础的工作。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工作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新农村建设工作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驻乐美村委会指导员杨春梅2008年5月12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后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为一名新农村指导员,我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同时又深深感到自身力量的微薄。在这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即使自己只能成为一粒沙或是一粒水泥,也要发挥好作用。在乐美村委会驻村一个季度做了一些小事,在此我把这个季度驻村以来的工作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工作情况
首先是加强学习。做为一个指导员,我们必须在掌握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首先要掌握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目标任务。本人自被抽调为新农村指导员后,有空时认真从网上查,书上找,报上看,认真学习了新农村建设相关的知识。通过学习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是对所驻村的情况做调查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顺利开展工作,刚驻村以后,就向村委会干部了解本村的情况。走村入户摸底调查,并把调查情况形成文字材料。
再次,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驻村期间我们在下村时积极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和涉及本职工作、以农民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在4月8日特意在村干部会上做了一次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对《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常识、农村居民建房程序进行宣传培训。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首先,要项目比较困难。做为一名指导员,我们也非常希望自己驻村一回能为所驻村争取一资金,做一些实事,解决一些困难。但作为一个基层干部,单位也困难,拿不出钱来帮助支持。而跑资金,要项目,要有人,才能有路子。有了路子,项目不对口也没有办法。其次是单位上的工作挂着,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驻村工作中,要想做一些实事也没有精力。我们局4月份搞了竞争上岗后,编制比原来少了一个人,业务繁重,一星期只能来一两天甚至更少,驻村的时间保正不了,加之村委会的好多困难是我们无力解决的,对我而言,村委会的困难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今后努力的方
困难以后也是会很多,单位上的工作我也脱不了身,驻村的时间仍然保证不了。但以后我尽量合理安排好时间,多创造一些驻村的时间,能为村委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实事,也不枉我来驻村一回。
第四篇:小孟镇第一季度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汇报
小孟镇第一季度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汇报
2009年第一季度,小孟承接上一发展良好势头,镇村建设的框架迅速拉开,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工作情况如下:
一、镇域总体规划和镇驻地、中心社区、中心村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情况。
2008年10月,我镇聘请山东省建筑大学进行了编制,将全镇42个行政村规划为“九点一心”,即九个中心社区和镇驻地。“九点”即九个中心社区为:海子中心社区、太平、苏户、河庄、函丈、史王、张王、吴寺、桑园;“一心”为镇驻地八村合一工程。
中心社区中心村:目前,张王、史王两个中心社区于2008年12月由市建筑设计院进行了规划编制;镇驻地由山东省建筑大学进行了编制规划,并划分了七大功能分区;南门村金府路以西,沙窝村以东片区由市建筑设计院进行了详细规划;供销社片区目前正在详细规划编制中。
二、中心社区、中心村及示范村建设进展情况: 镇驻地原食品站开发正在施工中,门头房主体已完成,第一幢居民楼已起一层;史王中心社区第一幢楼已竣工交付使用,居民已搬进新楼,第二幢楼正在规划中;太平中心社
区第一幢楼主体已完成,正在装修中;张王中心社区第一幢楼已起两层;吴寺中心社区主体已完成,正在装修中。
三、农村道路、饮水等基本建设和重点民生工程建设进展:
在农村道路上,结合市政府济阳路拓宽改造工程,镇党委政府积极协调配合,镇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对道路两侧的树木及其他障碍物进行清理,目前济阳路工程正在施工中,进展顺利。
继续实施世行三期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进一步完善路、林、沟、机井、井房配套农田设施,形成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迎接好省农业开发的总体验收。
今年,镇党委政府把村级管网改造作为重点工程,小孟水厂主管网已通到各村,与各村形成对接;同时,各村水表房正在建设中。镇里研究制订了《小孟镇村级管网改造实施意见》,对村级管网改造提出明确要求,着重在村级管网设计、管材购置把关、铺设技术指导上加强管理,力争改一个成一个,让老百姓早日吃上放心水。
四、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规模化基地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绿色、无公害种养殖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发展壮大特色种植、养殖规模,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推广农户联基地、基地
联企业、企业联市场的经营模式,加大对孟一粮油、大明牧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力争再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深加工优势产业,保证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储运、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
济宁利生集团与我镇“孟一粮油”合作兴建的粮食仓储、有机粮生产加工项目,总投资7800万,6000平米粮仓主体已完工。7月份开始进行3000亩有机粮食试种,3-5年内建成有机粮食生产基地并新上石磨面粉生产项目(郑州粮院专利项目)。
太阳纸立体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该项目一期计划投资5600万元,占地1000亩,已完成选址。
五、其它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和工程建设。
建立健全社区化建设管理服务体系,我镇召开村级工作会议、新农村建设座谈会,成立创建文明城市领导小组和社区化建设领导小组,相继制定《创建文明城市实施方案》、《社区化建设管理办法》(暂行)等。苏户与王海两村申报新农村示范村。
进一步完善环卫队伍管理制度,充实壮大行政执法队伍,对全镇五条主干道施行绿化、净化,坚决制止店外经营、乱搭乱建、乱贴乱画,及时清理小广告。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
通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 “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2007年以来,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三清、六改、四建、三普及”为主要内容,着力创新投入机制,科学编制规划、统筹资金投入、扎实实施清洁家园工程,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彰。连续三年新农村建设考核位列全市第一,连续两年被市政府评为开展“清洁家园”活动先进县。初步实现省委提出的“把通山建成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的目标。截止今年9月份为止,全县村庄整治达到一级目标的村有58个,达到二级目标的村有99个。现将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情况
(一)主要做法
1、创新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几年来我们采取县财政补助一点、驻村单位帮扶一点、涉农资金整合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等办法,多渠道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问题。一是财政加大了扶持力度。为了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不建不补”的原则,制定了项目奖补标准和奖补办
法,完善建设项目申报、施工、验收、奖补制度,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二是部门形成建设合力。通过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捆绑使用的办法,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各项涉农资金到位后,县财政局实行统一监管,分管县长一支笔审批,按照“渠道不变,资金性质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 的原则,集中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点,发挥资金的效益。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几年来,我县积极向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等部门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四是吸引社会力量投入。采取市场引入的办法,发挥资源优势,吸引民营资本、社会资金等参与投入新农村建设。五是引导农民自身投入。采取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筹补结合的办法,引导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自己受益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六是发挥共建帮扶作用。充分发挥省、市各部门驻村工作队和县直单位驻村的帮扶作用,引导各村迅速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通过创新投入机制,逐渐形成以群众投入为主和“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相结合的长效投入机制,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创新部门帮扶机制。一是依靠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坚持建立县领导联系点制度。保证重点试点村都有1名县级领导联系。二是推动建立部门包村责任制度。对所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由县直部门包村,每个部门抽一至二名专职干
部组成工作队,进驻所包的试点村,工作队的主要职责是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当好“五员”,即政策宣传员、工作协调员、项目指导员、信息收集员和工程监督员。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试点村明确专人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并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发动群众投资投劳,监督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投资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四是严格监督责任落实。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必须建立“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负总责,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量化分解,责任落实到人,确定完成时限,明确奖惩办法,建立责任体系,具体实施方案由我办负责组织实施。
3、创新长效管理运行机制。一是突出村民自治,发挥理事会作用。积极开展 “村民理事会运作”的村民自治方式。所有的试点村普遍成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群众从村内热心于公益事业、办事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中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一般5-7人。理事会有章程,并建立了与村两委联系会议制度。所有村事务通过“一事一议”解决,让农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持久的动力。二是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维护的长效管理机制。①制定下发了《通山县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方
案》,出台了《通山县乡村环卫保洁管理办法》。为了加强集镇、村庄环境卫生管理,我们将每个乡镇保洁经费和农村保洁员补助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保洁员工作职责,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切实改变了过去村庄卫生无人管的现象。②建立了遍布乡村的垃圾收集网络,采取“组保洁、村收集,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广“五个一”的保洁措施,即每个自然湾建一个垃圾池,定一名卫生保洁员,配一部垃圾手推车,每个中心村建一个垃圾填埋场,每个乡镇配一台垃圾清运车,初步实现农户垃圾归池、池中垃圾集中收集清运的流水式作业,切实解决过去垃圾随手扔、到处堆的不文明习惯。③建立了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做到了有章可循。通过《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河流、沟渠保洁等制度,将相关的目标责任细化分解,逐一落实到户到人,使村庄长期保持洁净,从根本上消灭脏乱差。
(二)、主要成效
1、因地制宜,完成了全县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注重村庄规划与经济发展、地方特色、生态环境相结合,突出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我们邀请长江大学专家参与规划编制。2007年至今,全县共完成了202个村中心湾的村庄整治规划,占应编制规划总数的100%,洪港镇、南林桥镇、九宫山镇等10个乡镇完
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占应编制总数的83%,这些规划,对各乡镇、村的概况、布局、道路、景观、绿化、垃圾处理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设计说明,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2、整合资金,突破亿元投入用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采取“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方式,实行项目聚合、资金整合,牵引社会资金和农民自身投入,形成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几年来,全县捆绑涉农支农等专项扶贫资金5540万元,争取省发改委,省建设厅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凝聚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农民投工投劳30000多个,集中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使可用的资金发挥了最佳效应。
3、突出整治,改善家园环境。我们借助全省10个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县的东风,在全县182个行政村,249个自然湾,3.1万农户中大力开展乡村清洁工程活动,以“三清、六改、四建”为整治重点,全面开展了“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房、改水、改厕、改路、改栏、改环境”、“建办公楼、建卫生室、建文化娱乐场所、建超市”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几年来完成改三格式厕所2800个,改厨、改圈21000平方米,建沼气池4500口,清除垃圾32680吨,清除路障45450米,拆除残垣断壁485处。为各村配备手推式垃圾板车283部,建垃圾池550个,定保洁员289名,为各乡镇配备垃圾清运车13辆,购垃圾桶1012个,兑现保
洁员工资120余万元。新建改建村级办公场所102个,建超市85个,建卫生室40个,建农家书屋56个,配备体育器材30套。通过全面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4、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我们以道路硬化、排水、安全饮水三大工程为建设重点,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全县共完成村内主干道路硬化280公里,入户道硬化500公里,排水沟浆砌77160米,浆砌河堤6560立方米,桥涵45座,铺设自来水管56000米,有效地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全面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5、美化村庄环境,为实施“人居环境”工程夯实了基础。为了提高村民居住环境,创建旅游强县,我们加大了旧村改造力度,对县内国、省、县公路沿线的破旧房屋投入3000余万元进行立面改造,实施“人居环境”工程,在公路沿线民房前空地建护栏和绿地,打造生态景观,促进村庄环境升级,形成整洁、自然、生态、和谐的农村环境。几年来共完成沿线村庄环境整治工程货币量3000余万元。完成平改坡工程7万平方米,外墙粉刷68万平方米,刷白71万平方米,墙裙线条6万平方米,做瓦头419栋5641间,场地围护2.1万米,立面改造4850户,村庄植树28万余株,建休闲场所500余处,建花坛450个,安装路灯1500余盏,经过全面改造和整治,使全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成为通山一道亮
丽风景线,为创建旅游强县夯实了基础,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赞扬。
6、加强特色产业建设,促进了农民产业增收。我们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多元化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的要求,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坚持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农民就业的平台。一是以兴办观光产业带动农业发展。我们精心打造了一批观光农业示范工程。如九宫生态农业观光园,由全国劳模陈志远经营,现已建成大棚葡萄400亩,水榭竹楼式农庄450平方米,花卉苗圃200亩,总面积达到600余亩。年接待游客观光20万人次,创产值300万元,不仅带动周边68人就业,还带动了周边花卉苗圃,精养龙虾、阿德养鸡场、养猪养羊场等一批种养基地,连锁效应非常突出。二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民致富。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围绕城镇周边、景区周边、交通干线周边,推特色、推重点、推亮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大畈镇西泉村目前已建成26家具有一定接待规模的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服务产值300万元。通过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和致富,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三是以开放古民居带动旅游开发。通山有很多古民居,保存完好,规模较大,极具开发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我们通过保护古建筑,挖掘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带动村庄开发;另一
方面,我们把古民居开发作为产业来抓,为村级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大路乡吴田村,我们以王名番大夫第开发为重点,统一仿古建筑,集中连片开发,既彰显出历史文化新村的风貌,又为新村建设找到了产业支撑。
7、注重乡风文明,推进了农村民主建设。几来年,我们为159个试点村建起了政策宣传栏,财务、政务公开栏,配套了图书阅览室、电教室,新农民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党员收看远程教育片,沙堤村还创办了村广播室。我们以创建“十星文明户”、“少生快富户”、“科技示范户”和“创建清洁家园”大行动,定期组织检查,各试点村呈现出一派生机的良好氛围。全县129个试点村(自然湾)村支部、村委会都制订和完善了村规民约、民主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干部工作考核责任制、“双述双评”制度等,全面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试点村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村务、财务双公开,各项工作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坚持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相结合,矛盾调处机制不断健全,村规民约制度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有效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农村出现了和谐稳定的局面,社会秩序变好,村民能安居乐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经济支撑,资金投入仍然乏力。大多数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政府部门资金投入有限,不能满足一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日常管理投入。
二是农民规划意识淡薄,村庄建设管理依然存在较大难度。长期以来,村级建设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虽然我县在2009年底就完成了全县182个行政村中心湾的规划编制任务,但大多农民受封建迷信等陋习的影响,不讲科学规划,而是依靠风水先生选址定向,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的村不多,建设的随意性大,执行规划的力度还不够。
三是部分农民生活陋习难以转变,文明卫生难于保持。一是部分村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垃圾污染环境危害和影响人身健康等方面认识不够。二是村委会对此管理缺乏信心,有些村庄虽然制定了卫生保洁制度,但检查督办不够。因此,必须常抓不懈。
四是重建设轻管理倾向不同程度存在。一些试点村只注重建设,对建后管理重视不够,村庄园林绿化没有专人进行维护,保洁设施还不够完善,长效保洁机制有待加强。
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㈠主要工作任务。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确定我县“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加快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进程,把全县农村建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环境整
洁优美、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社会管理民主和谐、农民生活文明健康、精神风貌奋发向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和谐生活。
㈡工作重点择定。
1、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着力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生态、观光农业,积极实施“龙头带动,示范带动,品牌带动”战略。
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调优、调特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尽快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即:重点建设四大优势特色农业板块,即:库区发展水果、水产业;丘陵区发展茶叶、油茶、苦荞、黑豆、红苕;山区发展竹木、畜牧、中药材;城镇郊区发展蔬菜、花卉、苗木。到2015年,全县水果面积18万亩,其中:桔橙8万亩,水果总产量1亿斤;茶叶面积发展到3万亩;水产品产量1万吨,其中网箱养鱼1万吨;年生猪出栏25万头,奶牛1万头,养羊23万头,年养商品禽210万只;改造低产楠竹园10万亩,新发展高标准楠竹园5万亩。以通羊、大路、九宫山三个乡镇为重点,建成万亩高标准无公害蔬菜基地。要大力发展以楠竹、柑桔、脐橙、茶叶、银鱼为主的优质农产品,创农业名优品牌。
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倡导发展“猪—沼—优质农 10
产品”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沼气普及率达60%以上。以延长生态农业产业链为核心,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可再生资源开发性产业,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广秸秆气化等应用技术,发挥九宫山镇秸秆气化生产示范带动作用,普及秸秆气化生产。
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积极推行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游合一”。按照自然、采摘、品尝、休闲、度假、购物、消费等新的理念,发展多种功能的观光农业景区景点。要做大做强吴田畈、蘑菇畈、汪家畈的观光农业,在示范作用的带动下,促进“一线两圈”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
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施“十镇百村乡村旅游”工程,利用五年时间,力争发展旅游名镇4个、旅游名村50个、生态休闲农庄100个、星级旅游农家乐500户。通过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⑴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村公路及村内主干道硬化400千米,入户道550千米,村内道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要道路红线宽度3—5米,次要道路1.2—2.5 11
米。村内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路灯亮灯率达到80%以上。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符合公共消防安全。自来水基本入户,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排水实行雨污分流,雨水就近排入自然水体,污水排入化粪池或沼气池集中处理后综合利用。五年计划完成村内排水沟5.3万米,完成11000户改水工程。
⑵不断完善乡村垃圾处理保洁机制。继续推进采取“组保洁、村收集,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广“五个一”的保洁措施,即每个自然湾建一至二个垃圾池,定一至二名卫生保洁员,配一部垃圾手推车,每个中心村建一个垃圾填埋场,每个乡镇配一台垃圾清运车。加大县财政争取资金投入力度,力争将村庄环境保洁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⑶不断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级组织工作用房和村民议事、文体活动场所及村级图书室建设。积极实施“市场工程”,大力推进“超市下乡”,试点村要建成主要日用品及农资商品齐全的便民超市,实现农民购买力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不出村。切实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动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
⑷不断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积极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工程、联户小型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秸杆气化工程、清洁卫生校园工程、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等“六 12
大工程”,规划5年修建农村沼气池5万口,乡镇秸杆气化站15所。同时建立健全农村能源服务网点,让农民真正用上清洁能源、经济能源、省心能源。
3、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⑴切实抓好村镇规划布局。树立全域谋划理念,做大做强中心城镇,特色镇。大力培育中心镇,推进中心村和新型社区建设,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积极构筑以中心镇区经济带为主体,以各类小城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空间结构,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十二五”期间计划扶持建设“宜居村庄”18个,引农进镇异地搬迁2500户。
⑵切实抓好“宜居村庄”建设。重点抓好列入“十二五”期间 “宜居村庄”建设的18个试点村规划建设工作,全县18个宜居村庄按照规划全面加快建设,到2015年基本形成主导产业较明晰,基础设施较完善,社会公共资源较完备,利用率较高,人口较集聚,农民收入水平较高的新型农村,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带动村。
⑶切实抓好达标村建设。到2015年全县建制村基本达到初级标准,其中达到一级目标95个,占总村数的54%,达到二级目标的91个,占总村数的46%。
(三)、保障措施
1、从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农民是农业
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全面系统的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实现“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十二五”期间,一要立足根本和长远,完善教育体系,开展农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二要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三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
2、从构建“管与用”平台上下功夫。一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领导上下力气,要着力构建有利于推进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由党委统领、政府实施、部门服务、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尤其要求坚持领导挂点、部门结对、干部蹲点、政策保障制度。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效能保障上,不仅要在扩权强镇上作好文章,而且又要在扩权强村上探索新路,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力。二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绩效管理上下力气,要突出实绩考核,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管理使用机制。三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氛围营造上下功夫,既要宣传推介外地的先进经验,又要总结宣传本地的探索实践,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化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干群、社会力量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3、从加强领导,强化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上做文章。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县领导挂点,乡镇领导包村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做到主要领导负责抓,分管领导抓具体抓,层层抓好责任目标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加强督查力度,认真履行督查职责,落实好“一月一督查”的工作措施,积极服务我县新农村建设。
通山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2011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