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大全)
政府工作报告
——深圳市市长 许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新30年的第一年,是“十二五”起步之年,是深圳“大运”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面对举办大运会的繁重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创造深圳质量,完成了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初步预计,本市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增长10%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超过40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9亿元,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2140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8亿元,增长18%。出口总额2455亿美元,增长20.3%,实现十九连冠。在经济总量高位突破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全面提升。
——自主创新实现“四个领先”。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66%,居全国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全球五强企业我市占据两席,企业创新水平全国领先;新一代移动通信、超材料、基因测序和基因组分析等技术全球领先;高新区单位面积产值、税收均居全国首位。基础创新能力建设加速,新增国家级创新载体数量接近此前的总和。获2011年度中国十大创新城市第一名。
——结构优化实现“七个高于”。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增速高于GDP增速2倍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速高于工 1 业增速7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税收增速高于一般服务业税收增速11.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GDP增速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3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增速高于出口总额增速11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比重近九成,高于全国大城市平均水平。
——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三个下降”。万元GDP建设用地下降11.9%;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到0.47吨标准煤和18.7立方米,均为全国最低;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超额完成控制目标。用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低的环境代价实现了更有质量的增长。
——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实现“三个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24万元提高到3.63万元,增长12%;最低工资标准从每月1100元提高到1320元,增长20%;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月450元提高到510元,增长13.3%。
——文化建设实现“三个加快”。文化影响力加快提升,深圳“十大观念”影响广泛,“迎风飘扬的旗”等原创精品唱响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市群众艺术馆及六区文化馆均成为国家一级馆,公共图书馆人均图书量居国内大城市前列,公益性文化活动超过1万次;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增长20.5%,占GDP比重8%,华强文化科技等十家文化领军企业平均增速超过30%。
——城市发展实现“三个跃升”。城市基础设施实现跃升,广深高铁、深圳北站、机场二跑道等建成启用,地铁运营里程由22公里增加到178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180万人次;城市面貌实现跃升,全面开展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完成1608个城中村综合整治项目、15000多栋建筑刷新改造和46项城市照明提升工程,涌现出深圳湾体育中心、大运中心等一批新地标;人居环境质量实现跃升,新增绿道809公里,深圳湾公园等建成开放,公园总数达到789个,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23.5万吨,福田河、新洲河等干流水质明显改善。一年来,我们立足打基础、谋长远,既抓好当年工作,又前瞻布局“十二五”及更长远发展;突出抓创新、调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优布局、强功能,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着力惠民生、促和谐,加强社会建设,在推动科学发展、创造深圳质量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一)举全市之力成功举办大运会,创造了不一样的精彩。办好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是中央赋予深圳的光荣使命,是深圳对世界的郑重承诺。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出席大运会开幕式并宣布开幕,给我们以巨大鼓舞和激励。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为大运会成功举办提供了重要保证。深圳人民不辱使命,燃烧激情,挥洒汗水,团结拼搏,积极探索简约、创新、绿色、低碳的办会新路,奉献了一届青春活力的体育盛会和一场欢乐祥和的人文盛会,15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随队官员参加大运会,赛会规模和项目数量创历届之最,实现了“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谱写了大运会历史上新的辉煌篇章。这是全市人民的骄傲,这是深圳经济特区的荣耀!回顾大运筹办举办的1500多个日日夜夜,不仅唤起我们对大运奋斗历程的美好回忆,而且带给我们富有启示的理性思考。在大运会举办过程中,我们突出创新创意、绿色低碳,强调开闭幕式回归体育、回归仪式,首创火炬虚拟传递,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有效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在创新大型赛事举办方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我们突出价值提升,办赛事与办城市、惠民生相结合,推动城市建设全面提速,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展示了深圳改革开放创新之城、青春时尚绿色之都的独特魅力。我们突出简约简朴,场馆设施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实现了赛时保障、后续运营和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我们突出全民参与,深入开展迎大运创文明活动,127万名志愿者服务大运,818座志愿者服务站遍布全市,市民自愿停驶机动车43万辆,展示了可贵的公民责任和良好的文明素质。历史选择了深圳,深圳无愧于历史。大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物质财富、制度财富和精神财富。大运会虽然闭幕,但大运精 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拓创新,奋勇前进!
(二)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统领,谋划新时期发展战略布局。一是围绕主题主线,立足经济特区发展新定位、新使命,以深圳质量为核心理念,组织编制了“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战略举措。二是加快制定82项专项规划,构建了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主体,以专项规划、各区规划和功能区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三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对108项主要目标任务、85项指标、109项重点工程,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建立动态分类考核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使“十二五”宏伟蓝图早日成为现实。
(三)着眼于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有力地提升了深圳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投入运行,运算速度全球第四;国家基因库挂牌成立,将为开发利用基因信息资源奠定基础。二是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基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34家,其中国家级20家。三是全方位支持处于科技前沿的新型研究机构加快发展,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华大基因分别与国际水稻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光启研究院在超材料领域一年内申请国内专利和PCT国际专利超过1000件。四是完善自主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加大创新投入,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30.6%。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新注册超材料、新能源国家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基金951家,超过“十一五”注册数总和;创投机构数量和管理资本规模超过全国1/3。中小板、创业板新上市企业分别占全国新增总量的1/10和1/8。落实高层次人才政策,启动人才安居工程,实施“孔雀计划”,引进10个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探索建设专业化、国际化特色学院,华大基因学院挂牌成立。成功举办第十三届高交会和第十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
(四)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 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及政策,与生物、互联网、新能源形成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政策体系。启动建设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11个集聚区,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整合技术、资本、产业等要素资源,组建基因工程、超材料、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新材料等产学研资联盟,推进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坚持以应用促发展,组织实施示范工程,新一代移动通信TD-LTE规模试验启动,基因诊断和新能源汽车等开始规模化应用。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金融业资产规模、效益指标、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居全国前列,银行业利润增长26.1%,跨境人民币业务增长2.8倍。证券业资产、利润指标全国第一。深交所新上市公司243家,IPO家数连续两年全球第一。中国资本市场学院启动建设。保险业机构数量和资产总量居全国前列。引进法人金融机构8家。物流业向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顺丰、怡亚通等领军物流企业迅速壮大,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全球第四。“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文化产业新业态特色凸显,华谊兄弟文化城落户深圳,欢乐海岸建成开业,华侨城集团进入全球旅游景区八强。软件业务收入2250亿元,占全国的1/8。三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圳黄金珠宝业产值超过全国七成,钟表出口总额占全国55%,服装品牌享誉全国。完成710家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工业产品内销比重达到46.5%,提高3个百分点。获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工作奖”一等奖。四是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高端化。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深超光电低温多晶硅液晶面板5代线投产,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合资项目、腾讯深圳云计算数据中心奠基。五是引资引智相结合,产业发展和创新引领并举,着力集聚优质高端资源。引进大型总部企业9家。与大唐集团、百度等大型央企、知名民企签约合作项目311项,意向总投资超过8000亿元;与中科院、北大等22所院校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引进29项科技经贸人才合作项目。
(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加强社会建设。一是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实施积极就业政策,财政投入8亿元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养老、医疗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60万、1100万。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开工建设7.6万套保障性住房,相当于“十一五”开工总量,提前超额完成任务。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归集人数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二是建立价格调节专项资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300家平价农副产品流动商店投入运营。三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出台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市财政教育支出188亿元,增长26.3%。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办学正式签约,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工作有序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水平提升,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2.07万个,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稳步发展。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社康中心就诊量达3230万人次,首诊率提高到38%。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试运行,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投入使用,儿童医院住院楼等重大卫生项目建设加快。新增三甲医院5家,5个医学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精心组织庆祝建党90周年等主题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钢琴协奏曲大赛。关山月美术馆入选全国九大重点美术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达到160台,年借阅量超过110万册次。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文博会规模和影响进一步扩大。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深圳运动员在大运会、城运会等重大比赛中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四是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社会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壹基金”落户深圳,举办首届中国〃深圳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志愿者之城建设全面启动。连续第七次获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建成社区服务中心100家,提高了基层服务能力。完善社会工作体系,社工服务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高。推进积分入户工作,1万多名优秀务工人员通过积分入户落户深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治安形势持续好转。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面推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人口计生、统计、档案、民族、宗教、司法、外事、港澳、对台、侨务、气象、民防、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和老年人、妇 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步。
(六)抓住办大运的历史机遇,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一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特区一体化扎实推进,市级政府投资的75.4%投向原特区外,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福田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增强,罗湖服务型经济加快发展,南山创新型城区建设全面推进,盐田现代化滨海城区特征愈益显著,宝安、龙岗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光明、坪山两大新型功能区正在成为新的增长极,龙华和大鹏功能新区设立,形成了定位明确、各具特色、协调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二是以城市更新释放发展空间。出台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探索城市发展单元综合开发模式,推动城市发展由依赖增量土地向存量土地二次开发转变,由单一功能开发向整体功能开发转变。大冲村整体改造等24个城市更新项目开工。三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丹平快速一期等道路竣工通车,深惠、水官等道路改造完成,打通33条断头路,取消梧桐山隧道和马田、水田收费站,结束了我市普通公路收费的历史。新增、更新公交运力3493辆,新增公交专用道168公里。原特区外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由81%提高至85%。“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实现了广电播控平台与电信传输网络的对接。四是强化城市资源能源保障。岭澳核电三期、国家成品油深圳油库、西气东输二线深圳段、迭福LNG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南方电网深圳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公明供水调蓄、清林径引水调蓄水源工程有序推进。五是加大节能节水力度。投放使用新能源汽车2288辆,累计达3035辆,实现碳减排2.4万吨,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和应用规模最大的城市。政府机关带头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率先实现对大型公共建筑动态能耗监测全覆盖。全市节能建筑面积达到6088万平方米,建筑节能71.6万吨标准煤。水资源消耗增长低于GDP增速7个百分点,被评为全国节水型城市。六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大气、水环境治理,完成80%的电厂机组低氮改造,全面推广国IV汽油;新增258公里污水收集管道,龙岗河、观澜河治理力度加大。通过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专家组评审。
(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按照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运作的思路,建立市场导向的新型投融资体制,调动金融资本,释放投资潜力。组建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拓展市地铁集团和投资控股公司功能,增强国有企业投融资和发展能力,市属国有企业服务全市改革发展大局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开展土地整备制度改革,加大存量土地开发投资力度,启动首期45平方公里的土地整备,为特区未来发展腾出空间。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获国家批准,为我市通过先行先试破解用地约束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实施第四轮财政体制改革,以集中财力办大事和调动区级政府积极性相结合为原则,下沉财权和事权,推动管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四是完善市级大部门体制改革,已批准建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完成区级政府机构改革,公务员分类改革等各项综合配套改革进展顺利。五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引进外商投资项目2470项,合同利用外资增长30.5%。华为、中兴、比亚迪等企业加快全球布局。六是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深港跨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签署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开发等4个深港合作协议。出台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及管理办法,法定机构运作模式初步建立。推动建立前海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形成统筹前海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协调机制,前海先行先试特殊政策已报国家审批。加快深莞惠一体化,启动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取消深惠、深莞边界8个收费站。成立深汕特别合作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对口援疆各项工作全面展开。扎实推进省“双转移”和“双到”工作,在全省产业转移目标考评中名列前茅,深圳经济特区服务全国全省的作用更加突出。
(八)以务实创新效率为导向,着力提高政府工作质量。一是认真执行法律法规和人大各项决议,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社会各界监督,主动听取公众对公共政策的意见建议。加强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办理质量进一步提升。二是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对重点工作进行全过程跟踪督 办,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主要行政事项的实时监督和市区街道三级联网监察,市级机关审批事项提前办结率达99.7%。三是以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简化办事程序,建立跨部门协同办理机制。企业登记前臵审批事项大幅精简。四是创新服务方式,市行政服务大厅推出行政审批电话预约服务和延时服务。企业注册逐步实现即来即办。积极开展服务企业活动,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深圳政府在线”在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蝉联第一。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我们不懈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中央和各省区市驻深单位,向驻深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和土地、资源、环境等内部约束加大,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人口迅速增长,需求日益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还不平衡,转型期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三是快速城市化积累的各种问题需要加快解决,城市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四是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和针对性亟需增强;五是行政服务质量和效能尚需提升,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加大力度。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将认真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2年工作思路和重点
2012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创新发展、提升质量的关键年,是攻坚克难、转型升级的奋斗年,是开放合作、外溢发展的加速年。我们要准确把握今年工作的阶段性特征,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建立新机制,增 创新优势。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十分严峻复杂,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社会在呈现良好态势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区域竞争更加激烈。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立足当前,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增长;更要增强机遇意识,着眼长远,把加快转型升级放在第一位,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在转型中发展、在创新中提升、在克难中求进。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按照中央和省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经济特区创新发展的宝贵机遇,弘扬大运精神,想干、敢干、快干、会干,把创新发展、深圳质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更加注重追求质量、改善民生、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改革创新、外溢发展,努力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本市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4.25%和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左右。
上述目标,综合考虑了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了与“十二五”规划的有机衔接,是在转型升级中追求更高发展质量的目标,是富有挑战、积极进取的目标,需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顽强拼搏才能实现。为此,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围绕主题主线,优化发展,在政策导向和资源配臵上体现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实施结构性、差异化政策,从产业、财政、土地和环保等方面,引导资源更多地投向自主创新、转型升级、低碳发展和社会建设等领域。重点做好以下九个 方面工作:
(一)坚持抓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是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全面落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以自主创新引领深圳未来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市财政支持技术创新和吸引人才支出增长20.5%。争取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深圳,加快建设国家基因库,发挥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和服务作用。继续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新增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组织实施50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引导科研机构、企业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在一些前沿和新兴领域取得突破。
二是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继续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完善覆盖创新全链条的支撑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价值创造良性互动。做实做好创投引导基金,支持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加快发展,完善信用担保、融资租赁和科技保险,助推创新型企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组织开展创新成果应用推广计划,新增20个以上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发展项目。主动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引进跨国公司、国际研究机构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打造国际化创新中心。深入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实现深港两地研发设施、检测平台等创新资源合作共享。加快高新区转型升级,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第十四届高交会。
三是引进培育更多创新人才。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深入实施“孔雀计划”,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力争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10个以上,支持各类人才在深创新创业。提高深圳大学和清华、北大、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加快建设特色学院,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育创新人才和多层次技能人才。继续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增加人才公寓供应量,为1万名人才提供实物租售,为10万名人才提供租房货币补贴。
(二)坚持调结构,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落实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政策,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7%。推进百度国际总部、海信南方总部等项目落地,加快建设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比亚迪汽车研发生产基地、阿里巴巴国际运营总部等高端产业项目,华星光电项目实现达产,引进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项目。力争大沙河创新走廊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集聚区在落实用地、提升功能、引进项目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实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强化经济中心城市的服务辐射功能。推进金融创新,集聚金融资源,打造全国金融要素交易、创业投资、财富管理和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中心。加强与香港金融业合作,积极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促进物流业向国际化、高端化、低碳化发展,重点发展供应链管理、物流总部经济、航运衍生服务等高端物流业态。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做强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完善扶持政策,引进大型总部企业10家以上。
三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把握好力度、步骤和节奏,坚持产业升级与转移合作相结合,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相结合,淘汰落后产能与引入新兴项目相结合,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新设5亿元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鼓励服装、钟表、黄金珠宝等优势传统产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延伸,向总部型经济发展。完成2000家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的不停产转型。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推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加快社区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促进新兴产业、高端项目落地,引导社区经济向更高经济形态转变。
(三)坚持扩内需,保持经济协调稳定增长
一是积极扩大消费。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继续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加中等收入人口比重,释放消费潜力。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培育服务消费。加快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市,大力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促进网络经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引进大型商贸企业和采购中心、营运中 心、供应链管理中心,完善核心商圈和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加快罗湖国际消费中心建设,营造舒适便利的消费环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5%。
二是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推进资源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强化特区建发、地铁和投控三大集团融资功能,创新运营模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企业发行商业票据和债券,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投融资格局。扩大社会投资,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公用事业和民生领域,社会投资比重达到75%以上。综合平衡经济产出、资源消耗、环境代价等因素,严把产业准入门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实行重大项目全程服务,明确责任,跟踪落实2011年招商引资、招研引智活动成果。促进重大项目快速落地,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开发格局。建立市、区、部门分级负责的投资项目定期会审制度,提高审理效率。
三是巩固和扩大对外贸易。坚持国际化战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主动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新变化,推出促进外贸出口的一揽子措施,努力扩大出口。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欧美等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东盟、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支持企业用好世贸组织规则,有效应对贸易摩擦。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提高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积极扩大进口。
四是拓展国内市场。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支持企业加强内销产品研发,强化品牌和质量优势,增强深圳产品竞争力。构建跨区域政府合作平台,发挥商会、中介机构作用,选择重点地区设立贸易中心和产品营销机构,举办深圳产品推介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内地经贸洽谈会、展销会,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力争工业产品内销比重提高到50%左右。
五是加大企业服务力度。高度重视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梳理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大力扶持企业特别是民 营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发展。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活动,建立市、区、部门快速协调机制,形成重大问题定期会商和领导挂点联系企业制度。实施中小企业创新帮扶行动计划,扶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积极稳妥发展小额贷款业务,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其服务企业、促进产业发展的功能。
(四)坚持惠民生,以更大力度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一是加大民生投入。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把尊重民意、吸纳民智、凝聚民心贯穿于为民服务的全过程,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生幸福城市。突出需求导向,加大民生投入,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市政府投资计划中,社会建设和民生投入比重达83.6%。市财政安排教育支出增长32%,卫生支出增长35.7%,保障性住房支出增长32%,就业支出增长44%,公共交通支出增长32.8%。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安排,形成全社会关心民生、共建民生的良好局面。
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促进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新增5亿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对困难群体的帮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养老、失业、劳务工医疗保险等制度。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全公共租赁房、安居型商品房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完成年度开工任务,提高竣工率。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用好价格调节专项资金,继续推出平价商店,努力稳定物价总水平。抓好“菜篮子”工程,加快平湖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广开渠道,保障农副产品供应稳定。
三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核心竞争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跨越式 发展,完成南方科技大学一期工程和筹办工作,加快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办学。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55万个,普高学位6750个,建成市第六高级中学和龙岗高级中学。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新办幼儿园70所,新增学位2万个。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新安医院、新明医院、宝荷医院等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新增病床数3000张,逐步实现医疗卫生设施均衡布局。提高社康中心医疗服务水平,让市民就近享有较好的医疗服务。引进一批国家级重点医学团队,集聚高层次医疗人才,启动80个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提高医疗卫生科研水平和实力。鼓励民营医疗和教育机构发展。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构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双拥共建工作。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加强大运场馆等体育设施后续开发利用。办好市第八届运动会和首届体育大会。
(五)坚持促和谐,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一是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推进社区织网工程和固本强基工程,进一步理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业委会、物业公司关系,创新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增强社区自治能力。新增社区服务中心100家,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加强人口管理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
二是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培育发展与规范管理并重,增强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制定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和发展经济型、公益型、服务型社会组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将社会组织能够接得住、管得好的事逐步转移过去。创新社会工作机制,提升社工综合素质。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以一流的法治环境增强深圳的竞争优势。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强化执法监督,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公民法治意识,营造法治社会人人参与、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围。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推动网络立法,净化网络环境。加快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制度,积极构建社会诚 信体系。
四是提升社会安全水平。健全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推进平安深圳建设。强化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加强校车安全管理,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总结推广大运会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经验,加大检验检测力度,提高抽检率,健全追溯体系,强化执法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行为,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让市民吃得放心、用得安心。做好民防、三防、气象和防震减灾工作,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预防和处臵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坚持创文明,持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一是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培育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发扬大运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市民归属感。发展壮大义工队伍,继续开展公务员志愿行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志愿者之城。深入实施关爱行动,办好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彰显深圳的包容感恩情怀。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创建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打造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和设计之都。加快建设当代艺术馆等重大文化项目和基层文化设施,扩大24小时自助图书馆规模,办好深圳读书月、创意十二月等公益文化活动,让市民享受到更加便捷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实施文学、影视、音乐、舞台艺术等创作工程,加大文化人才培育引进力度,不断推出“深圳创造”的文艺精品。加强重点文物、改革开放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丰富城市文化底蕴。
三是争当文化产业发展领头羊。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财政投入25亿元,支持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文化创意 产业发展。鼓励优势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集聚区。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将大鹏半岛打造成集文化、旅游、生态为一体的新型功能区。做强文博会、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国家级平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七)坚持提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一是以科学的城市管理和先进的硬件设施全面提升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把国际化理念融入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加强城市管理,完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在软实力上向国际先进城市看齐。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建成新航站楼,加快厦深铁路、深圳东站等重大交通工程进度,推动深中通道、深茂铁路、赣深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三期工程。深化公交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公交都市,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高到54.5%。继续打通断头路,改善交通微循环。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加快建设“智慧深圳”,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光纤宽带网络为重点,打造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家庭宽带用户达到350万户,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85%以上。构建多元化的能源资源保障体系,推进南方电网深圳抽水蓄能电站、LNG接收站等项目,完成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积极推动西江引水工程,逐步形成双气源、双水源供应格局,保障城市供气供水安全。
二是加快特区一体化,促进协调发展。根据新的财政体制,政府财力进一步向基层、向原特区外倾斜,区级财力每年增加150亿元以上。按照组团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要求,统筹推进光明、坪山、龙华、大鹏功能新区和民治、坂田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开发建设。加快南坪快速二期、坂银通道、坪盐通道等规划建设,打通特区一体化交通瓶颈。加快完善原特区外公共服务设施,公交500米站点覆盖率提高到87%,每千人病床数增加到2.4张,新增普高学位和95%的新增义务教育学位布局在原特区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
三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空间质量。综合运用城市更新、土地整 备、城市发展单元等手段,实施土地二次开发,加速释放一批优质空间。推进岗厦河园、大冲村、坂田宝吉等城市更新项目,通过土地整备累计释放65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推动航空城、华为科技城、笋岗-清水河片区等一批重点片区的综合开发。推动土地开发由地上空间向地下空间延伸,探索城市立体开发模式,拓展空间资源。做好基本农田建设改造工作。积极稳妥处理农村城市化历史遗留问题。强化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保持查处违法建筑的高压态势。
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低碳发展新路。出台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考核及评价机制。完善碳交易市场,促进低碳技术开发应用,开展低碳发展国际合作,推进深圳国际低碳城建设,在新规则中赢得新优势。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安排专项资金16亿元,增长128%。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和重点领域节能,新建政府投资项目全部实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大巴1500辆、纯电动出租车500辆。制定先进交通管理政策,倡导绿色出行。试运行企业排污权交易。加大深圳河、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茅洲河等河流治理力度,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59.5万吨,新建250公里以上污水管网。加快老虎坑、上洋污泥处理厂建设。研究推进优质水入户工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环保区域合作,综合治理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将PM2.5纳入监测范围。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循环利用水平。构建“四带六廊”生态安全体系,完善绿化生态系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新建和整理连通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1000公里,绿道网总长达到2100公里。
(八)坚持增活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一是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突出系统设计、开放互动、协同推进,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基础、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和强大动力。深化社会组织改革,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公立医院举办和监管机制,实行管办分开,探索医药分开,健全多层次的医 保体系。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深化公务员分类管理和事业单位改革,完善公务员交流制度,探索建立公职人员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启动新一轮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土地资源市场化配臵模式。探索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提高户籍人口比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实施外溢发展战略。强化深圳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服务能力、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以外溢发展突破城市空间制约,以区域合作优化要素资源配臵。积极探索“总部+分支、研发+生产、中心+网络”等外溢发展模式,鼓励深圳企业在输出产品的同时,输出技术、管理和服务。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快深莞惠一体化,完成深莞惠区域发展总体规划,构建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打造深圳产业转移最佳承接地。加强虚拟空间开发利用,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实体资源和现实空间的依赖。建设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培育壮大海洋产业。完善“双转移”长效机制,圆满完成“双到”任务。继续做好新疆、西藏和贵州等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
三是深化与港澳台合作。加快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积极争取前海先行先试特殊政策获国家批准,加大深港联合投资推介力度,突出抓好重点项目落地,尽快形成项目和单元开发亮点,推动前海开发开放大提速。抓住CEPA补充协议八在广东先行先试的机遇,进一步拓宽深港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积极推进广深港客运专线、莲塘/香园围口岸、落马洲河套地区合作开发等跨界项目建设,加强深港机场合作,促进要素更便利流动。以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中医药产业等领域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深澳合作。以落实ECFA协议为契机,提升对台合作水平。
四是提高对外开放层次。抓住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和产业布局深度调整的机遇,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合资、股权并购等途径,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引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聚焦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引进总部研发型、绿色低碳类项目,合同 利用外资80亿美元以上。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本土跨国企业全球布局。借助大运会的国际影响,拓展友好交流城市网络。加快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新格局,扩大深圳国际影响力。
(九)坚持转作风,推动政府工作提质提效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能力。主动适应科技进步、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要求,提高理论素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知识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完善学习制度,强化考核评价。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本领,不断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是深入基层,转变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健全民意收集反馈机制,畅通联系互动渠道,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态度,多做打基础、利长远、谋民利、造福祉的工作。着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减少会议、文件,严格控制各类评比达标活动。坚持勤俭办事,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三是完善责任体系,狠抓工作落实。围绕“十二五”规划和重点工作,加强行政责任体系建设,逐级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严格重大事项督查督办制度,将办大运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长效机制,以时限倒逼进度,以目标倒逼责任。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和质量。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推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政府统计四大工程建设。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强化过程控制,加强考评和督查结果的运用,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行政执行力。
四是主动接受监督,建设廉洁城市。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严格执行各项决议决定,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工作,高质量办好建议提案。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地发挥作用。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不断提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推进政务公开,接受社 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打造阳光政府。将质量意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严控一般性财政支出,今年行政经费零增长。全面推进廉洁城市建设,加大源头治腐力度,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治腐败行为,创造清正廉洁、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深圳经济特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锐意进取,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把深圳经济特区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第二篇:2011深圳市盐田区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3日在盐田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盐田区人民政府区长 杜 玲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自2006年10月至本次大会届满。五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和特色提升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举办深圳大运会盐田赛区各项赛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辖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五年来,经济实力实现跨越性提升。
本区生产总值先后跨越两百亿元、三百亿元台阶,预计2011年达到316亿元,比2006年增长85.7%;辖区税收收入总额连续跨越三个“十亿元”台阶,从2006年的19.8亿元增至2011年的48.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翻倍增长,从2006年的8.8亿元增至2011年的20.2亿元;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06.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5.8亿美元,均较大幅度超出预期目标;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万元GDP资源消耗稳步下降。产业结构更加优化,2011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3.8%,比2006年提高11个百分点,辖区市场主体首次超过万户,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盐田港区集装箱年吞吐量三次跨越千万标箱,2011年达1030万标箱,港口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9%,港区后方陆域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临港仓储基地。自2007年起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量均超过千万人次,东部华侨城、京基喜来登酒店、大梅沙湾游艇会、奥特莱斯购物村等一批高端旅游设施建成运营,2011年旅游业总收入达58亿元,成功创建“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深圳园区)落户梅沙,我区承办的中国(深圳)国际游艇及设备展览会成为国内“游艇水上第一展”。成功引进万科、大百汇等一批影响力强、贡献率高的企业总部,以周大福为龙头的黄金珠宝加工业异军突起。华大基因研究院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测序与分析中心,国家基因库依托华大首次组建,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柱产业量质齐增,总部经济从弱到强,新兴产业从无到有,经济发展的档次和效益跨入新阶段。
(二)五年来,社会事业实现整体性迈进。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加强。城镇户籍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基本建成充分就业城区;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慈善和社会福利事业长足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水平不断 提高,高考重点上线率和本科上线率位居全市前列,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普惠型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获得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等多项荣誉称号;成功举办深圳大运会沙滩排球、排球、篮球等比赛项目,我区帆板运动员勇夺4枚大运金牌,盐田体育中心等一批文体场馆投入使用,沙头角“鱼灯舞”成为我市首批唯一源于本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居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有效提升,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公共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首善之区”地位不断巩固,公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群众满意度位居全市前列;群众初信初访办结率达98.1%,群体性事件全部得到及时妥善处臵;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武装双拥、侨务台务、民族宗教、档案区志、救灾援助、对口扶贫等工作取得较好成绩。我们在社会建设中,切实加大民生投入,五年累计投入资金74.4亿元,完成50件群众关心的重点民生实事,全面落实社会建设行动计划,社会局面始终保持和谐稳定。
(三)五年来,城区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
全面实施“十大生态改善工程”,完成“两河一湾一网”整治,推进管网清源和排水达标小区创建工作,辖区污水处理率稳定在95%以上,全部学校建成绿色学校,全部社区被评为绿色社区、宜居社区,成功创建华南地区首个“国家生态区”。盐田三村、四村和西山吓村整体搬迁项目以及盐田中心区(中轴线)、盐田现代产业服务中心等战略性项目全面启动,中英街商业整合 提升一期项目投入运营,盐田旧墟镇、小梅沙片区整体改造规划不断完善。城市更新改造扎实推进,18个项目列入全市城市更新计划,5个改造项目已基本完成。疏港交通、过境交通和城区交通实现有机分离,现代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区档案图书馆、区游泳馆、区人民医院整体改造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加快建设。按照“办赛事、办城市”的大运理念,大力实施动感绿都营造、城市空间美化、灯光夜景改造、市容秩序整治等专项行动,顺利完成71个市容环境提升项目。全面完成老住宅区综合整治和以消防安全为重点的城中村整治,违法建筑实现“零增量”,连续8年获得“鹏城市容环卫杯”竞赛优胜奖。我们在城区建设中,突出“小而精、秀而美”的特色,强化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理念,城区生态环境和功能面貌明显改观。
(四)五年来,改革创新实现系统性推进。
顺利完成区级政府大部制改革,政府行政管理架构和运行水平进一步优化。有序推进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创新,积极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结合完善民意畅达机制,继续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社区自治功能和社区工作职能进一步强化。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率先开展社工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积极引入社工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顺利完成居住证改革试点工作,为全市外来人口管理提供成功经验。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五年累计引进各类人才5276名。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基本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集体股份合作公司股权分配改革稳步推进,国有和集体资产质量、效益逐步提升。先后设立“改革创新奖”和“区长质量奖”,改革促进制度和质量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这些改革创新举措,激发了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为全市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五年来,政府职能实现持续性转变。
认真执行区人大各项决议,主动向区人大报告、向区政协通报工作,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62件、政协委员提案535件。积极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行政审批事项纳入法定化、规范化轨道,政府规范性文件全部实现依法审查、备案和发布,“五五”普法工作顺利完成。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网络问政”有序开展,政府与居民良性互动渠道更加完善。实行月度量化考核制度和“问题管理”模式,实施“一线工作法”和居民评议政府工作机制,政府服务质量和管理效能不断提升。切实加强廉政建设,不断完善“制度+科技”的监察模式,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五年来共核减政府投资工程造价2.89亿元。我们在政府自身建设中,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加快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迈进。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居民,一批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居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辖区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2011年增至3.41万元,人均GDP达到2.34万美元,超过中等发达国家人均1万美 元的水平,居民的富裕程度不断提高。
——新增就业4070人次,“零就业家庭”保持“零记录”,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居民都能获得工作机会。
——建成保障性住房1221套,2007年底前入户盐田、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全部解决,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住房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为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缴交养老和综合医疗保险,为所有60岁以上且生活不能自理的户籍长者提供居家养助服务,为所有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弱势群体基本权益得到较好保障。
——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课本费、借读费,完成5所学校改扩建工程,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200个,户籍初中毕业生高中教育需求全部得到满足。
——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负担,2011年区属医院平均门诊人次费用、平均住院人次费用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9%、21.6%,区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建成投入使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建成“24小时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16台,全部社区建成配套文体场地设施,在全市率先形成“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优秀率连续4年居全市各区之首。
——连续8年实现命案、绑架案、涉枪案“三必破”,连续7年保持飞车抢劫和飞车抢夺“零发案”,辖区居民拥有满意的治安环境。——居民长期关注的交通瓶颈问题取得重大突破,梧桐山隧道取消收费,盐排高速、深盐二通道、盐田港立交等建成通车,基本建成辖区自行车慢行系统,辖区居民出行更加便利。
——新建改建公园14个,新增绿道和登山道共184公里,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9.4平方米,海滨栈道成为深受居民和游客喜爱的休闲亲海景观带。
——高清数字电视网络实现全覆盖,管道天然气覆盖主要片区,完成7座垃圾中转站及公厕改造工程,居民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
——免费为来盐建设者提供职业技能、健康培训2万人次,公共安全培训10.7万人次,所有符合条件的非户籍学龄儿童都能就读公办学校,来盐建设者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各位代表,事实充分说明,过去五年是我区发展快、变化大、人民群众得益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辖区居民和来盐建设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各驻盐单位、驻盐部队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朋友关心支持的结果。特别是,在长达四年的大运赛事筹办过程中,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方面顾全大局、团结一心、通力协作、甘于奉献,给予我们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紧迫的任务是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充分发挥我区优势,因地制宜破解发展瓶颈,切实增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最根本的目的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大力提升民生福利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辖区居民的幸福程度;最有效的手段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于打破前进道路上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全区人民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坚强的保障是转变作风、狠抓队伍,始终保持干事创业激情,着力打造“想干、敢干、快干、会干”的公职人员队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资源紧约束更为严峻,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矛盾突出,可建设用地极其匮乏,高素质人才仍然紧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二是经济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不足,支柱产业抗风险能力不强,新兴产业短期难以形成规模,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三是城区功能离现代化国际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城市更新改造步伐还需加快,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还需完善。四是利益诉求多样、社会矛盾复杂等问题更加突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居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更高要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力度有待加大。五是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配套性亟需增强,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还不够大。六是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政府公职人员安于现状、乐于守成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少数人员工作能力、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准不够高,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转变。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本着对事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努力让辖区群众满意。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 未来五年,是我区深入贯彻区四届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五年。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对我区外向型经济影响深远;国内先进城区发展迅猛,周边区域竞争激烈,使我区面临“不上则下、不进则退”的倒逼压力。在新的发展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宏伟目标,树立了创造“深圳质量”的新标杆,对盐田发展提出了“四个走在前列”的要求。区四届一次党代会对我区未来五年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确立了全面打造“新品质新盐田”、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滨海城区的战略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有关精神和区委决策部署,把品质跃升的要求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抓实干,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确保“一年有新变化、三年有新突破、五年上大台阶”,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品质”,打造向现代化国际化先进滨海城区迈进的“新盐田”。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个走在前列”的要求,围绕全面打造“新品质新盐田”的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社会和谐度和幸福感,提升城区品位和文明程度,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使辖区发展品质跃升至国内先进城区行列,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滨海城区打下决定性基础。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到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拟定为:
——预期性指标实现“三增、四超”。“三增”:即本区生产 总值达到480亿元,年均增长1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25亿元,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亿元,年均增长14%。“四超”:即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年均增长超过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万元,年均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4%,均超出全市预期平均水平。
——约束性指标实现“三控、四降”。“三控”:即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6.1‰以内;户籍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五年总体控制在0.06人以内。“四降”:即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12%;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万元GDP电耗累计下降15%;万元GDP水耗累计下降12%。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今后五年发展中,我们要强化扬长避短、以质取胜的理念,把握好四个方面的总体要求:
一是转型发展促品质。转型发展是打造“新品质新盐田”的必由之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战略高度整合发展空间,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挖掘城区发展潜能,以资源利用最优化完善城区整体规划,以资源效益最大化推进城区二次开发,积极破解资源紧约束困境,促进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要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充分发挥我区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港口物流、滨海旅游和生物科技“三张世界级名片”,强化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总部经济纵深化、传统产业高级化,促进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实现经济 发展由出口拉动、速度优先向扩大内需、质量优先转型;要深刻认识新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新变化,把服务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追求,尊重居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扩大公众有序参与,推动社会发展由管理型向公共治理型转型。
二是和谐发展促品质。和谐发展是打造“新品质新盐田”的根本要求。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我区良好的社会基础,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福利优质化,全面增强社会管理有效性,争当社会建设排头兵;要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辖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引领风尚、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激发辖区居民关心盐田、热爱盐田、建设盐田的精神力量,努力形成开放、包容、进取的滨海特色主流文化,全面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和文化软实力;要以民主法治为保障,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增强社会体系公信力,及时回应群众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分配公平,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三是创新发展促品质。创新发展是打造“新品质新盐田”的强大动力。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完善企业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支持和推动华大基因等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处于世界前沿、行业领先的优势,有效吸引、集聚和整合创新资源,在科技研发和应用上实现多领域、纵深化突破,整体提升我区科技实力,加快形成以生物科技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有机借鉴国内外先 进地区的创新理念和改革成果,加强改革顶层设计,以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为重点,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形成具有盐田特色的制度创新体系;要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各领域创新专才,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积极营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激发全社会“非同凡想”的创新意识,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体系。
四是低碳发展促品质。低碳发展是打造“新品质新盐田”的必然选择。要牢固树立生态建设与保护优先的理念,充分发挥我区梧桐山、三洲田等天然碳汇资源优势,加大海域、湿地、山林等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努力让辖区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绿色福利;充分利用我区产业低碳化发展的良好基础,把低碳环保作为新产业、新项目准入的刚性指标,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推广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基本建成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的低碳产业体系;积极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深入开展低碳机关、低碳学校、低碳家庭等创建活动,大力推广低碳消费、低碳出行等绿色生活方式,率先建成低碳生态示范区。
根据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是:
(一)着力打造产业发展三大高端集群,全面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
打造高附加值的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继续坚持以港兴区、区港联动战略,加快推进盐田港西区集装箱码头建设,全面完善后方陆域交通基础设施,支持港口提高疏港铁路运输能力,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水水联运,拓展港区发展的腹地空间,增强港口功能辐射能力。积极推动盐田综合保税区加快申报步伐,促进通关 服务不断优化,推进沙头角保税区、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转型升级、拓展功能、提升效益,争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积极推进盐田港现代物流中心、普洛斯国际物流园二期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大力支持商贸物流、供应链管理等高端物流业加快发展。建成盐田港国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港口物流业充分利用物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拓展高附加值业态,全力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环节延伸。要按照区域航运资源配臵中心的要求,以港口为核心、以保税功能区为基础,形成高端物流企业集聚、高端物流业态完备的产业集群,推动盐田港区成为华南地区集装箱大船首选港,努力建设全球一流的港口物流枢纽。
打造高效益的旅游文化产业集群。以东部华侨城和大、小梅沙景区为龙头,充分利用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海滨栈道、登山环道,深度开发以山地休闲、滨海度假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形成山海特色高端生态旅游中心。依托茵特拉根、万科国际会议中心、京基喜来登、京基海湾等高端酒店群,积极打造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文化交流品牌论坛,形成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会议会展中心。规划建设盐田文化创意产业园,积极推动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产业链开发,支持周大福、百泰等企业发展黄金珠宝创意设计产业,形成具有核心创造力的滨海文化创意中心。推动扩大游艇等高端休闲消费,提高国际游艇及设备展的交易规模和影响力,完成奥特莱斯购物村二期、中英街商业整合提升等项目建设,结合我区中心商务区、港口商务区等建设开发,大力发展新型商贸、高端商务消费业态,形成深圳东部时尚消费中心。要推动生态旅游与文化创意、商业消费融合发展,促进旅 游功能从“观光型”为主向“度假型”为主转变,努力建设世界知名的滨海休闲旅游胜地。
打造高成长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抢抓以生物基因为先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重大机遇,把扶持华大基因做大做强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突破口,全面推进华大成坑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全力支持华大在健康、环境和农业等领域实施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国家基因库、产学研资联盟等平台,加快基因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支持大百汇、海滨制药、中宝生物、汉邦多糖等生物科技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以华大基因为龙头、关联研发机构汇聚、科技与产业同步发展的国际生物科技“信息港”和生物产业集聚群。加快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构建多元化创新发展资助和融资平台,积极扶持金融、法律、会计等相关中介服务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利用片区规划改造和老工业区改造契机,加大对互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和企业总部的引进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深圳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布局盐田,努力建设国际前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二)努力争当社会建设三项“标兵”,全面增强辖区居民幸福感。
构建民生服务优质区。提高就业服务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深入实施就业困难人群帮扶工程,鼓励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继续保持充分就业社区全覆盖、“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完善普惠型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扎实做好武装双拥、对口扶贫工作。全 面实施素质教育,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进一步提升高中教育质量,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支持华大基因学院、东部华侨城低碳旅游学院等特色学院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医疗医技质量,提高人口素质和计生服务水平,努力建设深圳东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公共文化共享计划,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工业园区、居民小区延伸覆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保护、传承好“鱼灯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积极承办有特色、高水平的体育赛事,继续把山地马拉松等项目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品牌赛事,带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不断提高辖区居民体质和竞技体育水平。要率先构建“10分钟公共服务圈”,让每一位居民都处在便捷服务的平台上,享受到触手可及、举步可达的优质民生服务。
构建公共安全首善区。进一步完善综合性、全方位和立体式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确保“三案必破”和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全市最低,健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工作机制,加强外来人口和出租屋服务管理,继续保持公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群众满意度位居全市前列。完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臵能力,健全信访维稳和矛盾纠纷预警排查机制,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同联动,扩大弱势群体法律援助范围,及时将矛盾纠纷、隐患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和执法监察力度,有效防范各类安全 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把市场准入关,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监管无缝衔接。要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快速反应、有效处臵的“10分钟社会管理网”,使辖区每一片区域都纳入社会管理网络,让居民群众随时随地拥有安全感。
构建社会治理示范区。进一步深化社区治理体制创新,加强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完善社区多元治理机制,推进社区工作站与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各类组织合作共治,增进居民共同利益,提高居民自治水平。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方式,加快“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建设,大力扶持和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将社会微观事务管理等职能有序转移给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规范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对社会组织财务收支、社会捐赠等方面的监管,推动辖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全面推行“社工+义工”联动模式,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化、市场化水平。要加快完善公众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路径和机制,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中先行先试、走在前列。
(三)大力实施城区面貌三大提升优化工程,全面建设滨海生活新岸线。
实施标志性区域建设工程。要按照国际一流的设计理念和建设标准,全力推进盐田中心区(中轴线)项目,建设集高端商务商业、高星级酒店、时尚休闲娱乐设施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体,打造具有国际品位的深圳东部新地标,加快建设盐田现代产业服务中心、周大福总部大厦等项目,使沙头角滨海片区成为现代气息鲜明、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标志性区域。加快推进盐田 三村、四村和西山吓村整体搬迁新片区建设,推动实施盐田港商务办公配套服务区项目,打造融港口观光、物流商务、临港消费为一体的海上综合体,使盐田港口片区成为体现海港文化、港城协调发展的标志性区域。要以战略性、前瞻性眼光,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通过区域新地标建设引领城区发展现代化、国际化,努力形成融合自然生态之美、建筑风格之美、人文艺术之美的滨海城区新风貌。
实施城区更新改造工程。高标准推进盐田旧墟镇更新改造,巩固、提升盐田海鲜街的品牌优势,完善具有“渔人码头”特色的商业、居住设施,形成体现历史人文和滨海风情的魅力小镇。积极推进小梅沙整体改造,按照国际高端旅游度假区的标准,打造与大梅沙功能互补、相得益彰的“滨海明珠”。加快推进旧住宅区更新改造,推动海涛花园、桥东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顺利实施,完成沙头角购物中心、梧桐山隧道口北片区、径口村、沙头角十八号小区等整体改造。大力实施田心、太平洋等老工业区改造,努力实现厂房再造、产业臵换、功能提升。要把好每个地块、每个项目更新改造的规划设计关,没有一流的规划宁可不动,没有一流的设计宁可不改,形成“成熟一片、改造一片、提升一片”的城市更新格局。
实施功能完善环境优化工程。加快推动轨道交通8号线开工建设,完成龙盐路、恒心路、坪盐通道等道路交通建设,协调推动盐田坳隧道取消收费,全面构建“两横五纵”跨区域交通网络;加快城区微循环道路建设,完成盐田港后方陆域支路等道路工程,优化完善公交线路,大力推进生态型、郊野型、都市型绿道 建设,形成慢行、公交、地铁无缝接驳的居民绿色出行网络。完成区人民医院整体改造、盐港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区游泳馆、区档案图书馆、东港中学、海曦小学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开办盐田高级中学,打造信息化程度更高的“无线城区”。全面完成优质饮用水入户、燃气管道进社区等民生工程,继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实现排水达标小区动态全覆盖。进一步提升环卫保洁、市容管理、综合执法精细化水平,严格监控和查处违法建筑,保持辖区违建“零增量”。在“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国际惯例和规格,全面完善城区空间指引和公共标识,建设一批城市雕塑等彰显滨海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加强绿化建设和管养工作,全面完善立体式城区绿地系统,实现“点上成荫、线上成林、面上成景”,加快形成沿山、沿海生态景观带,确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5%。要以国际著名湾区为标杆,用五年的时间,通过对辖区沙头角湾、大鹏湾沿线的建设改造和整治美化,形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高品质滨海生活新岸线。
三、2012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辖区“十二五”发展承上启下之年,也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区委工作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要求,既要看到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坚定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信心;也要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积极应对出口、投资需求面临的下行压力,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力争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公共服务、加快文化建设、提升城区功能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打造“新品质新盐田”奠定坚实基础。
2012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初步安排为:本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88亿元,与上年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户籍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4.3%,万元GDP水耗下降4%,万元GDP建设用地下降6.9%。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主要做好以下十二个方面的工作:
(一)促进港口物流业高端发展。推动盐田港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二期建设,逐步实现保税监管、码头堆场、拖车运输等各个领域的资源共享,探索建立综合性航运物流服务平台,加快形成报关报检、口岸通关、信息资讯等一体化服务新模式,有效提高企业通关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大力支持盐田港集团等港口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完成盐田港现代物流中心一期建设,深化与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发展壮大进口商品贸易,积极开展红酒交易、冷链物流等高端增值业务。继续推进港区后方陆域综合环境整治,切实提升港区综合配套服务水平。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动港区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建设低碳港口。
(二)进一步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档次。推动旅游与创意的融合,引导和支持旅游景区进行产品更新、二次开发,大力发展海上和山地休闲旅游项目,不断丰富旅游配套服务的内涵。推动旅游与节庆活动、会展交易的融合,进一步加强市场化运作,高水平举办2012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盐田分会场、第十一届深圳黄金海岸旅游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和国际性会展。推动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支持梅沙音乐产业基地与北大青鸟音乐集团合作发展,启动“创意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加快发展影视演艺、黄金珠宝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
(三)加快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华大基因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实施三个“百万基因组计划”,拓展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巩固其世界一流基因科研机构的地位。加快生物基因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以生育缺陷预防、耐寒植物培育、水稻分子育种等为突破口,形成一批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紧密结合的先导示范项目。推动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企业发挥原创技术优势,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制订实施田心工业区产业规划方案,积极引进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企业,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多点突破、形成规模。
(四)不断优化总部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围绕总部企业定向配套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推进周大福、大百汇、中宝生物等总部基地建设,支持总部企业关联发展、扎根发展。整备土地资源空间,积极引进创业投资、金融服务等领域优势企业在辖区设立总部,鼓励支持辖区企业进入上市快速通道。加强政策扶持,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用工难等实际问题,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五)积极扩大内需消费。认真落实平价农副产品流动售卖点、农超对接等便民措施,确保辖区物价总体稳定。继续推进中英街商业整合提升项目,加大知名商业品牌引进力度,实现首期 项目全面运营和二期项目试营业,着力营造管理有序、品质可靠、诚信公平的购物环境。积极支持奥特莱斯购物村二期项目建设,精心培育旅游消费、节日消费、时尚消费等特色消费模式。支持黄金珠宝、高端服装及先进制造业企业拓展内需市场,扩大销售网络,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六)加强国有和集体经济管理服务。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扶持和监管力度,支持国有企业积极参与辖区特色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国有经济转型升级,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的经济效益、资源效能和社会效应。进一步制定并落实扶持集体股份合作公司转型发展的措施,加强集体经济的规范管理和审计监督,稳妥推进资产清晰、条件成熟的集体企业完善章程、进行改制,推动集体经济从物业出租型向投资型、管理型、服务型转变。
(七)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建成覆盖全部社区的就业服务信息化系统平台,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实施居民自主创业分类培训,稳步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成北山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工作,扎实推进第五期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建设,认真落实住房公积金制度,着力解决高层次人才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加快完善分类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慈善捐赠网络,进一步提升养老助残、扶贫帮困等社会服务水平。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和保障,加快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名师工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全力确保校园校车安全。大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行社康中心标准化建 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监督,切实提高辖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进一步推进计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综合提升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水平。
(八)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城区安全。积极构建社会治安群防群治“1+28”防控体系,完善覆盖全区的警务巡逻、视频监控网络,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社会治安“打防管控”能力。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各级领导接访工作,及时有效化解信访积案,从源头上治理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应急信息化管理平台,切实提高应急处臵和保障能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防范制度,努力建设安全发展型城区。
(九)切实提高城区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扩大“中英街3〃18警示日”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巩固提升“文明大运”建设成果,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积极实施文化素养普及提升计划,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造特色海洋文化品牌,提升“海洋文化论坛”的影响力,启动建设“滨海〃蓝色艺术走廊”,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升华。充分利用大运场馆设施,支持社会力量办好全国女排联赛八一队主场有关赛事,丰富社区体育活动,积极创建“广东省体育先进区”。
(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层级改革试点工作,缩短管理链条,整合服务资源,构建扁平化、高效能的基 层管理新体制。按照省、市统一部署,重点推进公共服务类、企业化经营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政事关系。不断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区“织网工程”试点,推进社区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制定《幸福社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发布社区居民自治指数。继续强化民生领域的改革创新,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不断推动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取得新进展。
(十一)加快推进城区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完成区档案图书馆、梧桐山登山环道、社区绿道驿站及绿化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盐田现代产业服务中心、华大基因项目市政配套、菠萝山高科技工业园市政配套、盐田高级中学、区人民医院整体改造二期、盐港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区游泳馆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沙头角海山片区交通综合整治、梅沙片区旅游交通综合整治、盐田墟镇填海工程、公检法旧址地块改造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盐田三村、四村和西山吓村整体搬迁以及沙头角购物中心改造、径口村改造等项目建设。
(十二)进一步提升城区管理水平。继续巩固市容环境提升行动成果,积极推进立体绿化、林相改造和生态景观林建设,全面提升全区主要道路和重要节点的可视绿量。认真做好后大运时期城市管理工作,逐步摆脱“动员式”管理方式,建立常态、长效的城区管理模式。加强城管综合执法,大力开展“清洁深圳月”等爱国卫生活动,确保市容环境整洁有序。加大土地监察执法力度,从严查处违法建筑、违法用地行为。提高环境和水政执法效能,全面完成二类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从源头大力整治扬尘、噪声、废气等污染,进一步优化辖区居住环境。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今年要着力完成十件重点民生实事:一是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免费为居民举办16场文艺精品演出、100场体育技能培训;二是建成中英街文化步行街和文化墙,打造集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新亮点;三是将东和公园、明珠公园分别打造为法治文化、生育文化主题公园;四是完成盐港中小学和乐群小学改造扩建工程,新增中学学位400个、小学学位600个;五是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免费提供生殖健康普查等关爱服务;六是实施居民小区老旧供水管更新改造,完成4500户优质饮用水入户目标;七是开展排水管网改造二期工程,排水达标小区覆盖率达到50%;八是开展旧住宅区燃气管道改建工程,新增天然气目标用户1000户;九是完成10座垃圾中转站及公厕升级改造;十是建成运行“12349”公益服务平台盐田服务区,增建4个社区服务中心。
四、政府自身建设
做好2012年和今后五年的工作,全面打造“新品质新盐田”,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创新品质,首先要提升政府工作质量;打造新盐田,首先要创新政府工作机制。要适应经济社会加快转型的新形势,吸收借鉴现代政府治理理念,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型政府。
(一)强化服务为先的理念,建设人民满意的民生政府。要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的全新期待,全面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政府保基本、市场 促高端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公共事业投资运营机制,不仅要保障居民的基本需求,而且要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优质服务。要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构建综合性政务服务平台,推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等亲民便民措施,不仅要提供完备的公共产品,而且要提高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水平。要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政府服务不仅要惠及户籍人口,而且要让更多的来盐建设者分享辖区改革发展成果。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全面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设身处地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感同身受地为企业排忧解难,全面提高政府服务的有效度。
(二)强化法治为上的理念,建设人民满意的诚信政府。要主动顺应社会法治化、民主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把政府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要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不断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质量,大力支持“两代表一委员”反映民意诉求、监督政府工作。要完善行政决策听取公众意见制度,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和实施后评价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要营造程序公平的执法环境,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标准,坚决避免选择性执法,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要营造竞争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失信行为披露和社会惩戒机制,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恶意竞争等违法失信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经营秩序。要营造诚信守法的政务环境,强化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以良好的政务诚信树形象、做表率,引领带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度。
(三)强化责任为重的理念,建设人民满意的效能政府。要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提升政府工作效率的迫切要求,深化政府管理创新,大力提升行政效能。要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政府公职人员的职业素养、工作水平和敬业精神,努力做到本职工作“零缺陷”。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配臵行政资源,推进事权和职权相统一,有效解决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等问题。要优化政府运作流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打造全天候、多渠道、高效率的“在线政府”。要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居民评价政府和机关内部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加大重点工作督查督办力度,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大力弘扬大运精神,把高效有序的大运筹办经验进一步转化为制度成果,切实提高群众对行政效能的满意度。
(四)强化廉政为本的理念,建设人民满意的阳光政府。要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的强烈呼声,把公开透明作为政府运行最好的“防腐剂”,加快推进廉洁城区建设。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系统,坚持从严治政、从严执纪,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认真抓好工程建设、政府采购、资金使用等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深入开展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活动,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和公共项目,实行立项、实施、考评等环节全过程公开,坚决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格控制公务消费,按照上级部署定期公开“三公”经费。要高 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积极适应、充分利用短信、微博等新兴传播方式,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问题主动回应、沟通全面有效,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各位代表,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辖区居民生活得更加富足、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的使命光荣而艰巨,我们的未来美好而精彩,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全面打造“新品质新盐田”,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滨海城区,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谱写品质盐田新篇章!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十大生态改善工程”:是指我区自2009年开始实施的10个生态改善工程,具体包括:“正本清源、雨污分流”工程,河流、饮用水源和海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工程,中水回用系统建设工程,蓝天行动工程,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工程,绿色人居建设工程,生态修复和改善工程,生态示范社区和绿色系列创建工程,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示范工程,环境管理体制和能力建设工程。
2.“两河一湾一网”:“两河”是指盐田河、沙头角河;“一湾”是指沙头角湾;“一网”是指排水管网。
3.“四个走在前列”:2010年6月21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同志代表市委提出,盐田发展要“强化科学发展意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前列;强化特色精品意识,在现代化国际化城区建设上走在前列;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上走在前列;强化干事创业意识,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走在前列。”
4.改革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这一概念最初来自于系统工程学,其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被西方国家广泛应用于军事与社会管理领域,是政府统筹内外政策和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反复提到加强“改革顶层设计”这一概念。从目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顶层 设计这一概念的提出,要求党委和政府在改革与发展中必须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全局,以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未来发展谋划新的蓝图。
5.“非同凡想”:1997年史蒂夫〃乔布斯再度执掌苹果公司,他与团队共同创作了主题为“非同凡想”的广告词,作为苹果公司开发创新性产品的核心理念。此后,苹果公司的成功发展使这一理念被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创新思维”的代名词。
6.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7.商贸物流:是指在商业贸易中产生的物流过程。商贸物流一体化可以优化供应链,提高物流企业效益,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实现商流与物流的相互促进。
8.供应链管理:是指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通过计划和控制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过程,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提升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的业务效率,使商品以正确的数量、正确的品质,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以最佳的成本进行生产和销售。
9.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物与物、物与人的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目前,物联网被认为是今后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10.云计算:是指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按用户需求提供服务。
11.“两横五纵”跨区域交通网络:“两横”是指东西走向的深盐路—盐港路主干道、深盐二通道—盐坝高速快速路;“五纵”是指南北走向的盐排高速、恒心路、北山大道至盐田坳道路、龙盐路(盐田段)、坪盐通道。
12.“无线城区”:是指使用高速宽带无线技术覆盖城市行政区域,向公众提供随时随地接入、速度更快的无线网络。2010年5月17日,深圳移动与盐田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未来5年中投入6亿元用于盐田区的基础信息网络建设,构建数字化的“无线城区”。
13.合同能源管理:是指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由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约定节能目标,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的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这种节能方式可使用户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以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有助于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推动节能项目的实施。
14.三个“百万基因组计划”:2011年11月,华大基因研究院在“第六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提出“百万动植物基因组计划”、“百万人基因组计划”和“百万微生态系统基因组计划”,旨在对地球上不同的生物进行测序,并对它们的基因组解码,以揭示生命物质世界的未知规律,揭开生命之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5.社会治安群防群治“1+28”防控体系:盐田公安分局根据辖区实际,以督察队为链条,对28个相互独立又联动互补的防控元素进行衔接,构建系统化、常态化、规范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1”指督察队,“28”指夜巡队、GPS警车巡逻队、伏击队、流动警务室、卡点检查站、固定岗、综管员、特种场所专管员、护村队、企事业单位、物业小区、信息员、楼长、停车场、交通协管员、信息采集、高危人员管控、维稳预警、警情研判、刑事打击、阵地控制、综合执法、网络管控、防火体系建设、技防建设、防范宣传、大型活动安保、区域协作等防控元素。
16.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一岗”是指党政领导干部职务对应的岗位;“双责”是指领导干部既要履行岗位业务工作职责,又要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抓好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
17.“12349”公益服务平台:是指由深圳市民政局牵头构建的公益服务平台,包括“12349”热线电话和公益网站。该平台整合了全市民政信息资源,可为市民提供家政、家电维修、生活配送等社区生活便民服务,深圳老人呼援中心依托该平台为老人提供寻求紧急救助、走失定位、居家养老等服务。市民还可通过该平台进行社会福利、慈善等民政业务信息的咨询、投诉和建议,预约婚姻登记服务。
盐田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秘书处 2012年1月2日印发
(印600份)
第三篇: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4年1月23日在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许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市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打造深圳质量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在科学发展中实现新跨越,在质量提升中增创新优势,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初步预计,全年本市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2501亿元,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33.6亿元,增长10.6%;进出口总额5373.6亿美元,增长15.1%,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全口径公共财政收入4818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31亿元,增长16.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7%。
(一)质量型增长特征更加鲜明。深圳质量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质量第一成为各行各业的共同追求,深圳荣获全国首个“质量强市示范市”称号。经济指标实现“双突破”,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出口总额突破3000亿美元。资源能源消耗实现“双下降”,用水总量下降3300万立方米,预计万元GDp能耗下降4.3%。经济效益实现“双提高”,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提高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提高20个百分点。需求结构实现“双优化”,服务业投资占投资比重超过8成,工业产品内销比重首次超过5成。城市功能实现“双跃升”,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三,机场旅客吞吐量跃升至3000万人次以上。
(二)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着力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型经济持续发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提前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华为公司成为我国首个跻身全球研发支出50强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1.63万亿元,增长19.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下一代信息网络、高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基因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国际生物谷总体发展规划出台。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91家。技术创新向引领式迈进。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176家,累计达955家。组织重大技术攻关项目66项。新组建3D显示、大数据等产学研资联盟。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1万件,占全国48.1%。
继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个奖项之后,又有9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大奖;腾讯、比亚迪等公司4项发明获中国专利金奖,占全国1/5。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技术国际领先,深圳企业获得LTE商用合同数全球第一。开放式创新步伐加快。引进10个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三星通信设备研究院等研发机构落户深圳。新增开展境外研发业务企业31家,华大基因成功收购全球知名的美国CGI公司。高交会、文博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电子信息博览会、IT领袖峰会等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产业转型升级步入正轨。科学把握转型升级的方向、重点、力度和时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抢先布局未来产业,出台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产业规划及政策,加快构建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可持续的产业竞争力。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预计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43.4∶56.6,服务业比重再提高近1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跃居全国第三,新引进法人金融机构26家。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1.3%。华星光电成为全球第五大液晶电视面板厂商,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项目正式投产。加工贸易企业中委托设计和自有品牌比重超过65%。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工业设计产业增速为工业增速3倍以上。
荣获全国唯一“中国钟表之都”称号,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基地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水贝·中国珠宝指数正式运行,服装、家具、眼镜等产业品牌化、时尚化转型加快。深圳位居2013福布斯中国商业城市榜第二位。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4家本土企业入选世界500强,27家企业进入财富中国500强。引进菜鸟网络等总部企业20家,总部企业数量在全球370个新兴市场城市中列17位。新增规模以上法人企业3667家。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20.3%。淘汰清理转型低端落后企业3145家。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9500亿元,“深商e天下”电子商务平台集聚企业超过3000 家,深圳成为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三网融合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网络支付、借贷和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发展居全国前列。
(四)绿色低碳成为城市新特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升大气、水环境质量和绿化水平,建设宜居宜业的绿色家园。市民绿色福利持续提升。pM2.5处于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最低水平。新建改造公园80个。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建成开放。投放公共自行车1万辆。完成124公里、3.56万亩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盐田区成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区,光明新区成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等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新增污水管网218公里,527个单位(小区)开展垃圾减量分类试点。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水耗三年累计下降33.4%,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167%,成为全国节水型示范城市。预计化学需氧量三年累计减排2.55万吨,提前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二氧化硫、氨氮分别累计减排5100吨和3600吨,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80%和96%,氮氧化物完成减排目标。
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新增绿色建筑380万平方米、节能建筑1000万平方米,全年可节电14.8亿度。全面推广使用国IV柴油;淘汰黄标车近3万辆,是上年的1.5倍。绿色低碳影响力不断扩大。率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占全市碳排放总量40%的机构上线交易,成为全国交易量最大的碳市场。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6363辆,居全球城市前列。国际低碳城建设加快,引进太空科技南方中心等10个重点项目,成功举办首届国际低碳城论坛。深圳成为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合作城市。
(五)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出台全面深化改革三年总体方案和改革计划,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成效。前海开发开放实现大提速。27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开工。产业准入目录出台,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强劲,入区企业超过3500家。前海股权交易中心等7家新型要素交易平台设立运行。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率先开展,备案金额超过150亿元。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扎实推进。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启动建设。前海商事法庭、国际仲裁院、廉政监督局成立运作。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率先全面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改革以来新增商事主体数同比增长152%。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市属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7.4%。
深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了市场化的产业用地供需平台,首宗原农村产业用地入市交易。实行以备案为主的社会投资管理改革,社会投资占比提高到80.8%。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扩大,20万户试点纳税人总体税负减轻34.4%,全市纳税人共减税81.6亿元。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改革试点启动。民生领域改革力度加大。公立医院“管办分离”改革取得突破,公立医院管理中心正式成立运作。出台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三级医院若干规定,内地首家香港独资眼科医院正式运营,社会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总量的23.3%。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实施积分入学。
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实际使用外资54.7亿美元。累计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2537家,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全省的47.7%;深圳企业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金额231.9亿美元,约占全国地方企业的22.5%。出台实施保税区转型升级总体方案。深港跨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深圳河治理四期工程开工,莲塘/香园围口岸前期工作完成。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实施。深汕特别合作区引进华润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全方位对口帮扶河源、汕尾工作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及重点县帮扶顺利开展。援疆、援藏和对口帮扶贵州等取得新成效。
(六)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以国际一流城市为标杆,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强化中心城市服务辐射功能。城市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特区一体化新三年计划实施,原特区外投资占全市比重达73%。调整优化基本生态控制线,高标准建设3万亩基本农田,完成土地整备18平方公里,开工天安岗头等49个城市更新项目,深圳再获省“三旧改造”一等奖,福田区成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深圳机场新航站楼启用,转场圆满成功。空港国际航线客流量增长25.6%,海港国际班轮航线达238条。厦深铁路投入运营,广深沿江高速、博深高速、清平高速二期建成通车,文锦渡口岸新旅检大楼投入使用,轨道交通三期7、9、11号线加快建设,丹梓西路等34条断头路打通,80个片区交通综合改善工程完成。新增管道天然气居民用户11万户。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等14项工程获6个国家优质工程奖、6个詹天佑奖和2个鲁班奖。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
4G网络正式商用运营,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商用启动,互联网、家庭宽带、无线宽带覆盖率分别达84.2%、83.1%和87.7%,蝉联国内“最互联网城市”称号。新增光纤入户30万户,开展30个智慧社区试点。深圳成为首个政务信息共享国家示范市,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信息加快实现“统一采集、部门共享、联网运行”。国际化城市形象持续提升。新增圣彼得堡、雅典、赫尔辛基、明斯克等10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达54个。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人文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成功演出。
WTA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深圳国际马拉松赛、中国杯帆船赛、世界模特和精英模特全球总决赛等高水平赛事成功举办。旅游总收入增长13.8%。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发布城市公共安全白皮书,出台台风暴雨灾害公众防御指引,扎实开展危险边坡、危化品、泥头车等隐患排查治理,着力提高安全水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食品、药品分别抽检27987和1315批次,依法查处其中不合格品1255和10批次,分散、落后的旧屠宰场全部关闭。推进平安深圳建设,立体防控体系不断完善,110接报刑事治安警情数继续下降,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
(七)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基本、可持续,加快民生幸福城市建设,111项民生实事完成109项,还有2项正加快推进。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全市财政对九类重点民生领域投入达1061亿元,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预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650元。新增就业人数超过8万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2.35%。社保基金收支分别增长22.7%、21.7%。保障性住房开工1.7万套、竣工2.21万套、供应2.7万套,建立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轮候机制,安排人才安居货币补贴10亿元,人才住房和补贴惠及约20万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启动。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新增幼儿园学位2万个、中小学公办学位2.04万个。建成普惠性幼儿园503所,学前儿童健康成长补贴惠及21.5万名儿童。
统一公办学校生均拨款和设备设施配备标准。发放民办义务教育学位补贴、民办中小学教师长期从教津贴5.8亿元。南方科技大学新校园启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启动校区工程完工。累计6所特色学院开始筹建。市儿童医院住院大楼等一批重大卫生项目建成启用,新增病床1042张。家庭医生签约户数累计达23.2万户。疾病预防控制水平进一步提升。出台加快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及养老设施专项规划、城市无障碍改造规划,新增养老床位 766张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家,市养老护理院、社会福利中心新址项目开工。深圳籍运动员在第12届全运会上获18金19银的历史最好成绩。
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等取得新进步。社会管理创新扎实推进。社会组织达 6944家,增长23%,专业社工5900多人。志愿者之城建设加快,注册志愿者超过90万。广泛开展各类慈善募捐活动,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慈展会。加快“织网工程”和“风景林工程”建设,新建社区服务中心150 家、社区家园网409个,罗湖区、坪山新区成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与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联动监管。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办读书月、外来青工文体节等各类文化活动1.5万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工程加快推进,深圳书城宝安城动工建设。创意信息港成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城市节奏》等5部作品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福田区入选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八)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政府工作提质提效,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市政府下发公文同比减少30.3%,各类简报减少50%,全市性会议申报核减率83%,“三公”经费下降11.5%以上。加强廉政建设,着力规范权力运行和政府行为。健全常态化的深入基层调研机制,全年专项调研服务企业1500多家,一批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严格遵守和执行各项法律法规,自觉在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开展工作,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工作,起草并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立法案10部,积极回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709件、市政协提案535件。
废止、修改规章20项和规范性文件249件。加强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平台建设,推进政务信息公开。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出台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实现审批事项法定化、规范化。全面推进部门内部审批流程再造,审批时限进一步压缩。建成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深圳分厅,市区两级网上办事大厅全部开通。完善政府绩效管理,试行绩效面谈制度。出台行政电子监察工作规定,审批业务提前办结率进一步提高。此外,信访、统计、计生、司法、民族、宗教、港澳、对台、侨务、口岸、民防、档案工作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定不移打造深圳质量,全力以赴推动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以创新理念赢得发展先机,以抢先布局获取竞争主动,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动力、活力全面增强,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了质量、速度同步提升,在协调发展中实现了生态、民生持续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深圳质量理念不动摇,以质量促进稳定增长,以质量创造竞争新优势,开辟发展新空间;
得益于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着力把握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平衡点,在更高水平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主动转型中防控经济失速风险,在创新发展中打破要素成本制约,增强了长远发展后劲;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着力释放改革红利,为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得益于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以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以实干成就美好梦想,形成了加快科学发展、共建美丽深圳的强大合力。在这里,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中央和省各部门、中央和各省区市驻深单位,向驻深解放军、武警官兵,向关心和支持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质量追求永无止境,科学发展任重道远。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外部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区域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同时,城市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破解二元结构、加快特区一体化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是城市人口规模大、结构不合理,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难度加大;
三是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存在薄弱环节,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汽车尾气排放、部分河段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灰霾天数在总体下降中还有反复,生态环境建设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五是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均,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六是政府管理中干预过多、监管不力并存,一些部门内部审批流程复杂,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行政效能还需作出更大努力。我们要直面挑战,正视问题,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思路和重点
2014年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完成本届政府各项目标任务的冲刺之年。新的一年,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刺激政策力度和效应逐步减弱,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但总体上缓慢复苏态势基本确立。国内经济运行还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宏观债务水平上升等突出问题尚未缓解,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征程中,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和奋发有为的工作激情,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先行先试,想干敢干快干会干,以改革开放、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的主动,赢得科学发展的主动和国际竞争的主动。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深圳质量理念不动摇,牢牢把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发展方向,以前海开发开放为突破口,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以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转型、促开放、惠民生,努力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推动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以改革促发展,就是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以市场化释放发展活力,以法治化提升治理能力,以国际化增强城市竞争力,在持续深化改革中保持特区领先优势,推动实现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发展。
以改革促创新,就是顺应世界科技革命新趋势和创新创意创造新特点,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创新组织方式,构建更加开放协同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让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推动创新向前沿高端迈进,不断增强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的创新驱动力。
以改革促转型,就是把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主动作为更好结合起来,强化市场利益导向,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快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转型升级的方向与提升质量的目标相一致,结构调整的力度与稳定增长的要求相协调,以更低的成本实现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和发展质量全面提升。
以改革促开放,就是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积极为开放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加快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打造扩大开放的战略平台,推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相促进、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对内对外开放相协调,构建高水平、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以改革惠民生,就是以改革的红利增进民生的福利,着力深化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改革,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提高公共服务多元供给能力,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社会政策托底功能,促进社会和谐有序,不断提升市民生活质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市民。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本市生产总值增长10 %左右;万元GDp能耗下降4.25%,万元GDp水耗下降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这里需要说明,10%左右的增速,是建立在质量提升前提下的速度,是在更高发展水平上稳中求进的速度,既综合了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国内经济稳中向好、深化改革释放活力、新的增长点开始发力等积极因素,也充分考虑了各种潜在风险和挑战。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保持足够的定力和自信,更需要全市上下顽强拼搏,付出艰苦努力。
今年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十大改革,创造体制机制新红利。深圳经济特区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我们要着眼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紧紧围绕“三化一平台”,在过去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继续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全面落实深化改革实施意见和改革计划,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率先形成有利于质量型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放宽市场准入,着力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隐性壁垒,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依托信用体系,完善监管制度,实现宽进严管。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化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提升混合所有制经济水平。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改革试点,加快政企、社企分开。
二是深入推进金融创新发展。落实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加快航空航运、稀贵金属等新型要素交易平台组建运行。率先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鼓励民间资本设立或并购金融机构,积极培育一批民营金融标杆企业。出台互联网金融政策,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等创新业态。
三是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完善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继续推进预算公开。改革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加强绩效评估。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启动国库现金管理改革。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
四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土地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构建土地二次开发利益共享机制,扩大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用地入市范围,探索完善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机制。
五是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科技计划管理方式,优化评审程序与组织方式。改革研发资金投入方式,引入创投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资源投向科技创新。
六是健全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国家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和医药卫生综合改革,创建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改革社保业务办理方式,推进资源共享、全市通办,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七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市属国有文化集团公司制改造。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参与国有文化单位和企业改制重组、合作经营。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和交易平台。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
八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探索优化行政区划设置,进一步理顺街道与社区管理事权,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推进街道城市管理执法权相对集中,减少权责交叉、多重执法。
九是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生态控制线管理,实施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健全碳交易市场运行和监管体系,扩大交易覆盖面,推动跨区域碳市场合作和碳金融产品开发。探索推进节能量、排污权、水权交易市场建设。
十是更加积极主动推进政府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编制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和运行流程图,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减、放、转”,凡是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优化部门内部流程和职能配置,加快并联审批和跨部门协同办理,建成网上办事大厅,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深化大部门制改革,理顺委局关系,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和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监管、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优化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健全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动态清理、适时调整机制,依法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运行。加强政府绩效考核,强化结果运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深化公务员分类及聘任制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探索实施以事定费,开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编制并公开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目录。开展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二)落实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前海开放发展新平台。前海开发开放是国家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要按照“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要求,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落实好比特区还要特的先行先试政策,高质量推动前海开发开放全方位突破,建设深圳质量典范区。
一是率先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民商事法律机制,推动设立前海商事法院,打造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商事仲裁平台。完善前海法定机构运作机制,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在企业设立、经营许可、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高效优质的一站式服务。积极推动深港货物贸易便利化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推进深港职业资格互认,促进各类要素更加便捷流动。
二是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开放发展。抓住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的重大机遇,积极在跨境金融、离岸金融、创新金融等领域先行先试,引进一批创新型金融机构和要素交易平台,加快建设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努力成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试验示范窗口。扩大跨境人民币贷款规模,力争备案金额超过500亿元。加大全球投资推广力度,突出高端定位、总部优先、业态先进,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实现入区企业超过1万家,服务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三是全面掀起前海开发建设高潮。瞄准世界最佳商务区,加快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新开工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以上,总投资规模1200亿元,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大开发格局。创新深港联合推进机制,健全深港两地高层定期沟通会晤和常态化工作联络机制,吸引更多香港企业参与前海开发建设。
(三)聚焦湾区经济,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发达的湾区经济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特征。深圳毗邻港澳、背靠珠三角、地处亚太主航道,要紧紧抓住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等重大机遇,发挥经济繁荣、市场开放、创新活跃、改革领先的综合优势,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拓展经济纵深,联手打造产业发达、功能强大、开放互动、区域协同的湾区经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合作,实现更高质量、更高能级的发展。
一是优化湾区经济发展布局。紧紧围绕陆海资源统筹、产业集群发展,高标准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湾总部基地、大鹏湾国际生态旅游区、国际生物谷等建设,不断强化福田、罗湖、南山商务中心功能,着力打造盐田、宝安、坪山中心区和大空港、北站商务区、光明门户区、大运新城等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片区协调互动的湾区经济发展形态。
二是增强湾区经济核心功能。依托深圳亚洲最大陆路口岸和海港、空港、信息港三港联动优势,着力增强航运、贸易、金融集聚辐射功能。加强与东盟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吸引国际合作机构落户,鼓励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完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网络,进一步提高国际中转比例,培育发展邮轮经济、游艇产业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提高港口经济附加值。提升新航站楼综合服务功能,推动空港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国际会展业和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加快金融中心城市建设,集聚更多金融高端资源,全年新引进法人金融机构20家以上。
三是提升湾区经济国际影响力。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输出产品的同时,更加注重输出资本、技术、管理、服务和品牌,服务贸易出口达到490亿美元。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实现利用外资58亿美元。全面落实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加强国际语言环境、国际化社区和国际学校建设,瞄准国际知名城市拓展友城网络,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四是推动湾区经济协同发展。面向亚太,立足全国,依托泛珠三角,加强与周边地区协作,开拓更加广阔的经济腹地,提升湾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加快广深港客运专线、莲塘/香园围口岸、深圳河治理四期等跨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落马洲河套等边境地区合作开发。深入落实CEpA、ECFA和粤港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交流合作,推动区域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深莞惠合作,推动深茂铁路、深中通道、穗莞深城际轨道、赣深高铁等项目的规划建设,打通区域合作战略通道,形成湾区经济发展联动效应。
(四)坚持质量优先,打造产业升级新优势。以质量创造价值,以质量赢得市场,是产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牢牢把握质量导向,在更高层次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全面提质增效。
一是突出增量优质、存量优化,完善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优势,加快留仙洞、大沙河创新走廊等产业基地集聚区开发建设。全面落实未来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快培育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产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推动服装、钟表、家具、眼镜、黄金珠宝等产业转型发展。推进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落实总部经济政策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引进一批总部企业。继续淘汰落后产能。
第四篇:2010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5月31日在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王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团结一心,努力工作,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过去五年,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长。
五年来,我们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推动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本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2009年达到8201亿元,居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581美元,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3%,达到359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4%,达到170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8%,达到2599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5%,达到276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80.8亿元,比2004年增长173.9%。5年累计实现中央级财政收入8153亿元,服务全国的能力显著增强。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评估报告中,深圳综合竞争力连续四年列内地城市榜首。
(二)过去五年,发展方式转变初见成效。
自主创新实现新突破。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6%。源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以及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研机构和创新基地落户深圳,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深港产学研基地等机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深港创新圈”建设深入推进,深港科技合作不断加强。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快速增长,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7.8%,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62.5%。2009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7.5%,连续六年居全国首位。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1∶46.7∶53.2,第三产业比重比2004年提高5.1个百分点。以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或投产,生物、新能源、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8508亿元,比2004年增长160.5%,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到59.5%。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业总资产达到 3.29万亿元,增长197.5%,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到1.84万亿元和1.48万亿元,分别增长125.4%和124.1%。创业板正式推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达到37家,占两板上市企业数的11%。创新融资担保方式,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得到改善。证券、基金、创投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全国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果,区域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物流业持续发展,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七年居全球第四,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八年居内地城市第四位。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走出了一条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设计之都”,“高交会”、“文博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品牌展会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每平方公里土地产生4.12亿元的生产总值和1.42亿元的财政收入,比2004年分别提高1.93亿元和0.81亿元。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
(三)过去五年,改革开放不断突破。
改革迈出新步伐。国务院批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深圳“一区四市”的战略定位和四个“先行先试”的改革方向,深圳正式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国有资产质量和效益位居全国前列。完成市区第三轮财政体制改革,市区两级事权与财权进一步匹配。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组建光明、坪山新区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政府投资项目实施并联审批,在地铁建设等领域推行BOT、BT模式。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基本完成,结束了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办企业的历史。不断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建立社会工作制度。设立社区工作站,初步理顺基层管理体制。社区居民自治和服务功能得到强化,居委会直选率从2005年的47%提高到92.8%。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新模式,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8%,达到2702亿美元,出口实现十七连冠。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1亿美元,来深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66家。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启动建设,五年来深圳企业累计在境外设立企业和机构405家,协议投资总额27.3亿美元。国际交往进一步扩大,新增国际友好城市2个,友好交流城市16个。深港合作取得重要突破,深港西部通道、福田口岸等一批重大跨界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正式启动,创立并成功举办三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莞惠合作全面加强,珠江口东岸一体化进程显著加快,“双转移”工作扎实推进,服务全省的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对口帮扶贵州、西藏、新疆及河源、湛江等地区和城市,高质量开展对口支援甘肃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被誉为全国对口支援工作的一面旗帜。
(四)过去五年,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城市规划力度不断加大。制定实施《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将全市近一半的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城市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不断增强。农村城市化全面完成,光明、龙华、大运、坪山四大新城建设正式启动,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内伶仃岛归属我市管辖。
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国家铁路“两线三站”建设加快,机场扩建工程稳步推进,铜鼓航道正式通航,大铲湾港区建成开港,城市辐射力明显增强。地铁1—5号线土建工程基本完成,“一横八纵”城市骨干路网基本形成,城市交通功能提升。水电油气等资源能源工程有序推进,城市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城市面貌不断改善。持续开展“城市管理年”与“基层基础年”、“清无”、“查违”和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市容环境明显改善。五年新建垃圾转运站423座,公厕403个,环卫保洁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出台城市更新办法,城中村和旧工业区改造稳步推进。落实市人大《关于坚决查处违法建筑和违法用地的决定》、《关于农村城市化历史遗留违法建筑的处理决定》,违法建筑和违法用地普查工作基本完成,查处工作有序推进,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升。制定《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工程。深入治理水、大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4.2%和26.9%。生态市建设有序推进,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和首个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城市。五年新建公园435个,“公园之城”初步形成。
(五)过去五年,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2万元,比2004年增长47.9%,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五年提高76.6%。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零就业家庭”户数保持动态归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农民工医保、少儿医保、大学生医保制度,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农民工的养老、工伤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均名列内地大中城市之首。初步构建起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推动出台《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十一五”期间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16.7万套,解决1.85万户户籍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低保户住房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启动实施人才安居工程。
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实现新发展。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5.4万个,完成特区外96所原村办小学改扩建工程。全面推行免费义务教育,惠及学生176万人次。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取得重大突破,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为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力量。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市第三人民医院、疾控中心等一批重大卫生项目建成使用,社区健康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卫生应急机制不断完善,有效防控甲型流感疫情。成功申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大运场馆建设等各项筹办工作有序展开,大运会城市行动计划进展顺利。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我市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涌现出以丛飞、郭春园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人物。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新馆、音乐厅、中心书城、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投入使用,公益性文化场馆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深圳读书月”、“公园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食品安全“五大工程”、“四大体系”初步建成,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市民饮食用药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和社会治安工作,社会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新气象台、天文台等公共设施建成使用,气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计生、统计、档案、民族、宗教、司法、外事、港澳、台务、侨务、民防、防震减灾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社会福利、慈善、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继续发展,民兵预备役和军民共建工作扎实推进,连续第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六)过去五年,政府建设扎实推进。
政府自身建设取得重要突破。积极探索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按照“市场、效率、服务”的导向,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初步建立起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共减少15个政府部门,取消、调整1/3的行政审批事项。实施功能区发展战略,设立光明新区、坪山新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积极开展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和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工作,公安系统公务员专业化改革深入推进。开展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审批运作方式和运行机制,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电子监察,行政效率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
民主法治建设继续推进。认真执行法律法规和人大各项决议,主动向市人大、政协报告、通报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五年来,市政府系统共办理代表大会议案1件、代表重点建议10件、建议2963件,政协重点提案和建议案22件、提案3128件。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提请市人大审议法规议案42项,制定、修改和废止了一批政府规章。在全国率先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登记事项,非行政许可事项减少50%。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凝聚了全市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在此,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及外地来深建设者,向给予我们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各省区市驻深单位,驻深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深圳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发展方式转型压力加大,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还不够高。二是特区内外发展不协调,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城市现代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城市国际化水平不够高,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集聚国际资源的能力有待提升。四是城市人口快速扩张与社会发展相对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在住房、交通、教育、医疗、治安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市民群众的期望。五是改革正处于攻坚期,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还不够大,改革的科学性、系统配套性亟需增强。六是政府职能转变与作风建设仍与建设民生型、服务型政府存在差距;一些领导干部腐败案件影响政府公信力与形象。以上问题事关长远,影响全局,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目标与任务
各位代表,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刚刚召开的中共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确立了深圳发展的重大方略,描绘了深圳未来30年的壮丽蓝图。今后五年是深圳新30年的第一个五年,对深圳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深圳经过30年的努力奋斗,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创新创业环境优良,具备了把握先机、调整路径、转变方式,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的条件和实力。然而,我们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经济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区域竞争也日趋激烈。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切实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努力激发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豪情壮志,抢抓机遇,争先进位,推动科学发展引领全国之先,发展方式转变引领全国之先,再创特区新的辉煌。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要求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的统一部署,以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为导向,追求“好”、力争“快”、坚持“特”、突出“新”、立足“干”,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社会民生,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走出新路子、实现新发展。
——立足新起点。深圳经济特区已经进入“三十而立”之年,综合实力跻身内地大城市前列,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央和省确立了深圳“一区四市”的战略定位,赋予了深圳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的新的历史使命,深圳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瞄准新目标。敢为天下先是深圳的风格,追求卓越是深圳的境界。我们将放宽视野,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经验,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我们将提升眼界,以香港、新加坡等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不断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走出新路子。我们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从外需拉动向内外需协调拉动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注重经济发展向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转变,从偏重物质进步向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转变,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实现新发展。我们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力争在短期内使深圳焕发新精神、展示新面貌、再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努力建设国际竞争力更强、创新活力更足、发展环境更优、民生福利更高的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到2015年,本市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接近新加坡的总量水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万元。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将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
(一)率先转变发展方式,走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要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领跑,深圳必须打破传统发展方式的束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尊重资源环境的约束,谋发展、做决策必须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力求以更小的投入、更低的消耗,创造更大的效益,真正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率先进入更高的发展境界。
一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积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将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主导战略,把核心技术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积极推进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技术攻关,力争在通信、新能源、基因技术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把深圳打造成核心技术创新之城。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教育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技术检测实验室,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深港创新圈”布局发展,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区域创新资源聚集整合,实现开放式创新及创新升级。鼓励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进一步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在一些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主导制定一批国际标准,抢占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把握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链、价值链跨区域、跨领域融合发展的趋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高端化、总部型、低碳化、集群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强做精第二产业,巩固制造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支撑地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坚持高端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企业向价值链的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高端环节攀升。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充分利用创业板等各种有利因素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完善金融配套服务,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巩固和提升深圳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提高金融对经济的服务能力和贡献率。继续做大做强文化、物流、旅游、会展等高端服务业,积极发展海洋产业和都市农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企业集团总部和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运中心落户深圳。坚持低碳化发展方向,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坚持集群化发展方向,以国际一流标准加快高新技术园区和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把深圳打造成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科技、文化、品牌、电子商务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更大的附加价值。促进加工贸易企业就地转型,实现品牌化、集约化发展。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积极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形成强大的中小企业梯队,促进产业聚变、裂变。
三是加快功能区开发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发展极。深圳经济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平台之上,未来要在做大做强存量的同时,积极打造新的区域发展极和新的产业增长点,以增量求发展、求突破。要努力把握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规律,科学规划区域布局,合理确定各功能区定位,促进城市统筹协调发展。借鉴先进城市以大项目大投入推动开发建设的经验,创新开发模式,按照“产业集群化、用地集约化”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光明、坪山、前海等功能区,将其打造成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积极落实各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和政策,大力发展互联网、新能源、生物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产值规模超过6500亿元,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四是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不断巩固深圳经济中心地位。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要力争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做大经济总量。要坚持内外需并重,积极扩投资、促消费、稳出口,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以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社会民生、推动特区内外一体化为重点,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度和密度。积极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努力拓宽社会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激发全社会的投资潜力,力争到201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1.2万亿元。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努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培育旅游、文化、体育、健康等消费热点,完善商业网点布局,创新商业业态,积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机遇,充分利用深圳产品的品牌、创新、服务优势,加强内销渠道建设和市场推广力度,以服务内地创造新的发展空间。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二)全面优化发展环境,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从营造发展新优势的高度,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以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科学谋划城市发展,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创造力,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空间环境。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全面优化城市布局结构,为城市发展打基础、拓空间、优环境、增后劲。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统一”步伐,着力增强各层次、各领域规划的协调性、可实施性,实现法定图则全覆盖。大手笔推进土地资源整合,围绕重点发展地区、产业园区以及重大投资项目,加大土地权属整合力度,将分散的园区和地块进一步整合,提升功能区水平,使其成为吸纳和布局新兴高端产业和项目的重要载体。完善并强化查违工作机制,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和土地问题的处理。创新用地管理机制,加强土地整备储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科学规划和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空域和海洋空间,提升城市长远发展的容量。
充分利用深圳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特区一体化进程,按照国际一流水准,打造区域发展中心。到2015年,光明、龙华、大运、坪山四大新城要初具规模,宝安、龙岗中心区基本成熟,前海、大鹏半岛等地区规划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加大特区外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提高市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做好城市化过渡期后的体制转轨工作,大幅缩小特区内外发展差距,提高城市整体发展水平。
二是夯实城市基础,优化功能环境。加快推进枢纽型、功能性、信息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供有力的支撑。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广深港客运专线和厦深铁路、穗莞深城际轨道、地铁二期工程、“七横十三纵”干线路网、大铲湾港区、机场二跑道和新航站楼,以及一批重大交通综合枢纽,启动地铁三期工程,加快推进深中通道规划建设,尽快形成覆盖全市主要交通走廊的大容量骨干交通网络,把深圳建成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和国际商务运营功能的全球性物流枢纽城市、亚太地区重要的多式联运中心和供应链管理中心。加强口岸软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口岸通关环境。加快推进城市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力度,积极推动电子政务发展,努力打造数字城市、智慧深圳和国际信息枢纽港。
不断提高资源能源保障水平。继续推进水源网络建设,研究开辟新的境外水源,加强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严格节水管理,构筑完善的水资源保障体系。落实电网建设规划,加快重大电力和智能电网工程项目建设,逐步完善电力保障机制。推进重大油气项目建设,拓展油气资源供应渠道,完善油气供应网络和市场应急预警机制。加强粮食等重要物资的储备和调控管理。
三是加快更新改造,优化人居环境。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区更新并重,完善城市更新配套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大力推进城中村和旧住宅区改造,加快旧工业区转型升级,高水平实施旧商业区更新,向城市更新要空间、要资源、要环境。积极开展宜居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市容环境提升行动,持续提高城市、街景、建筑物的美化、绿化水平,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以完善市政配套和环境治理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努力改变城中村“脏、乱、差、挤、危”的落后面貌,逐步提升文明水平。提高重点区域、重点地段和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水平,集中打造一批城市亮点和建筑精品,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气质。加强文物保护,加大对大鹏所城、客家民居和南头古城等历史街区和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强化网格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
四是加强治理保护,优化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生态建设与保护优先的理念,积极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制定实施人居环境工作纲要。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和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持续开展生态区、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社区等系列创建活动,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力争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努力打造区域生态安全体系,扎实推进“四带六廊”生态网络体系和生态湿地系统建设,加快坪山生态湿地园、海上田园生态湿地建设。积极推进绿道网建设,到2012年建成300公里的珠三角区域绿道,2015年形成包括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的绿道网络。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启动大鹏半岛的生态旅游开发,加强内伶仃岛自然生态保护,加快建设国际滨海城市。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基本生态控制线监测和保护力度。加强水土保持和危险边坡整治,加快裸露土地复绿,全面修复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治理水、大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推动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入开展蓝天行动,全面推广使用国IV油,到2015年,灰霾天数要明显减少,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深化区域环保合作,建立健全区域河流和大气污染的预警和联防联治机制。
五是完善政策体系,优化人才环境。坚持引进、培育与使用并重,大胆创新人才政策法规,创造最优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打造人才“宜聚”城市。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做大做强人才载体,尽快形成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公共研发和技术服务平台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集聚平台。制定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和重大人才工程,以引进培养高层次和高技能专业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门类齐全、规模宏大、梯次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六是强化规则意识,优化法治环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公民社会更是法治社会。要始终坚持依法治市,强化规则意识,以规则、制度来调整、规范市场经济主体和社会群体的行为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维护和保障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优势,推动建立和完善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法规政策体系,努力营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尊重规则的良好氛围。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责任,努力做到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加快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真正形成鼓励诚信、惩戒失信的良好环境。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科学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改革开放是深圳的灵魂和生命线,是深圳创造新优势的根本手段。要按照四个“先行先试”的要求,深入落实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
一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按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深化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继续推进国资监管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基础性、先导性和公共性的独特作用,加大产业发展和资本运作力度,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大。积极稳妥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改革,促进其规范健康发展。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合理引导民营企业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深化大部门制改革,形成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架构。优化行政运行机制,推动政府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务实高效。合理划分各层级事权,适当调整行政区划,推进精简行政层级改革试点,缩短管理链条。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网上审批。全面完成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改革,建设一支专业、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三是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快法定机构建设。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增强基层自治功能。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引导社会组织健康规范发展,增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功能。不断完善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加快培育职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社工人才队伍。创新人口管理模式,加快建立全口径人口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不断提高户籍人口比重,优化人口结构。
四是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加强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水平。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等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发展。加快培育一批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增强深圳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五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深圳中心城市地位。以深港合作为先导、珠江口东岸地区一体化为重点,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扩大深圳经济腹地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深化深港、深澳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层次,加快深港重大跨界基础设施建设和前海、河套等地区开发,推动两地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优质生活圈,建设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城市。积极推进珠江口东岸一体化进程,将珠江口东岸地区打造成为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的机遇,把深圳打造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节点。不断创新对口支援工作方式,做好对口支援新疆及其它地区的工作。
(四)着力改善社会民生,使科学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加快解决市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提升民生福利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一是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努力创建充分就业城市和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将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按特区内外统一标准,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水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不断提高中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努力缩小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
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无障碍转移。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规范社保基金管理,确保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到2015年,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社保”。
着力提高住房保障水平,认真落实保障性住房条例和人才安居工程政策,在“十一五”期间基本解决户籍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将住房保障重点拓展到中等收入家庭和人才群体。加大对保障性、政策性住房的土地供应、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提高建设效率,着力增加在建项目的开工量、竣工量和供应量。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完善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切实提高普通市民的住房支付能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通过提供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公共租赁住房和安居型商品房等方式,解决人才安居问题,全面缓解人才住房困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贯彻落实物业管理条例,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加强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归集收取,在老住宅区、城中村引入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模式,营造安全舒适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全面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机行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探索创新学前教育管理模式,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基本解决高中学位不足问题。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力争南方科技大学建设初具规模,深圳大学改革发展取得突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为国际化、创新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建设国际学校和港人台商子弟学校,推动与境外高校合作办学取得实质性进展。鼓励社会力量出资办学,推动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城市。
加快推进重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增加基本医疗服务供给。建成滨海医院及其它市级医院,力争全市每千人病床数达到3.9张。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形成由政府提供公益性基本医疗服务、市场提供个性化和高端医疗服务的格局。完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合理就医模式,鼓励社区首诊,提高公共卫生资源使用效率。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完善职业病防控体系。积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市民心理健康水平。大力发展中医事业,推进中医临床研究和中医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模式,建设市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规划建设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大力推进“两城一都一基地”建设,积极培育龙头文化企业,鼓励文化创新,努力建设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和先锋城市,提升城市软实力。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按照“办赛事、办城市,新大运、新深圳”的要求,高水平举办一届更精彩、更成功、更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扎实推进人口计生、统计、双拥、司法、外事、港澳、台务、侨务、民族、宗教、档案等各项事业。
三是着力打造平安深圳。全面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动态治安防控体系,重点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保持对“黑恶势力”和“黄赌毒”的严打高压态势。建立完善群防群治体系,加大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集中整治,推动社会治安实现明显好转。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做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与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推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入开展职业安全教育,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加大“三防”、气象、民防、防震减灾和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构建科学有效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着力抓好信访维稳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我们将认真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坚持依法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认真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市政协的工作沟通和协商,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各项决议,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建议案,提高办理工作的质量和实际效果。
各位代表!我们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打造法治政府、阳光政府、高效政府、廉洁政府、民生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我们将按照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要求,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推进政府机构职责、行为、程序的法定化。我们将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充分发挥舆论和媒体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和决策效果评估制度,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我们将全面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强化行政问责,优化政务流程,进一步提高行政执行力和行政效能。我们将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充分发挥监察部门的作用,全面加强审计监督,以制度建设和权力监控为核心,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力度,坚决查处腐败案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我们将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把改善民生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把民生福利的指标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力求在民生服务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将积极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发展要求和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需要,不断创新和拓展政府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全力提升服务型政府的发展水平,使政府服务成为深圳的新特色、新优势。
三、2010年政府主要工作
201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一五”任务、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的总体要求,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本市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6%和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上年持平,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8%。
今年已经过去五个月了,完成全年预期目标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我们必须鼓足干劲、争分夺秒,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发展方式转变摆在突出位置,真正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一是推进核心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力度,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技术攻关。积极推进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以及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等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加快组建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新一代宽带移动通讯和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全面落实《深港创新圈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加快深港传染病研究中心等8个创新基地和深港IC设计创新平台等12个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巩固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支撑地位,积极发展金融、物流、会展、文化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制定出台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互联网、新能源、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落户深圳。三是切实推进节能减排,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支持节能重点工程,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努力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非常复杂,对深圳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挑战,我们要积极应对形势变化,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一是加大对企业的服务支持力度。扎实开展下基层送服务促转变活动,推动政策落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地、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困难,激发企业经营活力,进一步做大经济存量。二是充分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力度,加快推进中芯国际集成电路芯片、清洁能源汽车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以大项目大投入支撑经济大发展。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投融资平台建设。落实促进社会投资的政策措施,努力释放全社会的投资活力。三是积极促进居民消费。大力推进福田华强北、罗湖“金三角”等商圈建设,努力扩大大宗商品消费,培育旅游、文化、休闲、健康等新的消费热点,发展信贷消费、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全力稳定出口形势。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研究跟踪国际贸易保护新手段,组织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各类贸易摩擦。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五是大力实施内贸战略。年内举办和组织参加21个国内经贸洽谈会,为深圳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搭建平台。全面落实与各省市的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对口支援甘肃、新疆、贵州等地的机会,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六是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和预警,提高资源能源保障能力,确保电力供应,做好粮食等大宗商品储备工作。
(三)全力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要把市民群众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强烈反映的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采取切实举措,认真加以解决。一是提高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全力创建充分就业城市和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动跨地区就业参保人养老保险关系顺利接续,健全少儿和大学生医保制度。二是要把解决住房难特别是人才住房问题作为住房工作的重点。加快出台《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的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年内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万套,提供住房1万套,发放5000户住房货币补贴。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全面落实人才住房货币化补贴政策,加快启动安居商品房建设。深入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出台《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整顿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加快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加大对特区外公交线网开设和运力投放力度,年内开通和调整公交线路100条以上,确保特区外公交覆盖率达80%以上,梅林关、布吉关等交通拥堵问题初步缓解。有序推进轨道交通、北环大道改造等工程,尽量减少城市建设对市民的交通干扰。加大出租车行业整顿力度,加大交通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提高公交管理运营水平。四是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推动南方科技大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今年开始自主招生。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改扩建工程,推进寄宿制高中建设,年内新增高中学位9000个。五是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管办分离、医药分开,进一步整顿规范医疗卫生市场秩序,努力解决市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六是尽快出台城市更新办法的实施细则,加快推进岗厦、大冲等旧村改造和华强北等城市更新项目。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实现全面突破,推进街景美化、建筑物与公共设施外立面翻新改造、户外广告整治,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努力使市容环境质量和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七是高度重视社会治安问题,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切实加强校园等敏感场所的安全防范工作,防止发生极端个人行为和暴力事件,提高市民群众的安全感。八是更加关心新生代劳务工。努力为一线劳务工尤其是新生代劳务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发展条件。要积极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推进和社会的快速转型,推动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依法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加快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引导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改善管理方式,建立健康向上、关爱和谐的企业文化,促进员工人际交流,增强员工集体归属感,使广大劳务工感受到更多的企业情感关怀。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组织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强对新生代劳务工进行知识、技能和心理健康培训,引导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塑造努力工作、不畏挫折、奋发有为的阳光心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为企业和社会特别是“企业型社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进一步提高政府处理企业群体危机事件的应急能力,营造更优的企业发展环境。
(四)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为未来发展打基础、做铺垫,更是今年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是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年内完成50公里地铁线路试运行。加紧开展轨道交通远景线网规划和建设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地铁7、9、11号线建设。加快机场二跑道、飞行区等机场扩建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穗莞深城际线、沿江高速、南坪快速二期、丹平路一期、外环高速等重大工程建设。二是推进功能区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大光明、坪山等功能区土地整备力度,加快华为科技城及各类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步伐,推动华星光电、岭澳核电、平安国际金融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三是大力推进中心公园、当代艺术馆、街区图书馆、数字电视普及、绿道网、城市规划馆等重点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落实电网建设和改造计划,继续推进供水、国家成品油储备深圳油库、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等资源能源重大项目建设。
(五)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认真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一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认真总结推广市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做法,积极稳妥地推进区级政府机构改革。探索行政层级改革,在盐田区和光明、坪山新区进行整合街道办及社区工作站试点。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试点,扩大聘任制公务员试点范围。全面试行政府绩效管理。完成市区第四轮财政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市区两级的积极性。二是全面加强深港合作。加快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和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加强莲塘/香园围口岸、机场联络线等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深港金融合作,积极推动深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不断提升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地位。三是积极推进珠江口东岸一体化,重点加强与东莞、惠州在发展规划、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环境生态等方面的衔接合作,尽快打通深莞、深惠之间的断头路。扎实推进“双转移”和对口扶贫工作。
(六)高质量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的机遇期、加快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期,编制好“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一是紧紧围绕“一区四市”战略定位,加强重大战略课题研究,科学制定深圳“十二五”总体规划。二是以“统筹兼顾、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共建共享”为原则,突出规划重点,深化经济、社会、城市等领域重大专项问题研究,编制新一轮产业、交通、资源、能源、环保、住房、教育、科技、文化等专项规划。三是加强衔接协调,争取把事关深圳发展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最大限度地为深圳未来发展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四是严格编制程序,增强民主参与,确保高效率、高水平完成“十二五”规划起草和修改上报工作。
(七)全力以赴做好大运会各项筹备工作。今年是大运会筹办的冲刺年,要积极做好各项筹办工作。一是全力推进大运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66个场馆的新建、维修改造工作,建好大运村及相关配套设施。二是大力推进大运会团队建设和市场运营开发,积极做好各项试运行工作。三是认真贯彻实施城市行动计划细化方案,深入落实大运会的安全保卫、志愿服务、信息通讯、新闻宣传、食品卫生、气象保障等工作。四是积极开展“迎大运、讲文明、树新风”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普及大运会及体育文化知识,深入开展“百万市民学外语”活动,努力营造全民参与大运、奉献大运、服务大运的氛围。
各位代表,深圳新一轮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新30年的伟大征程即将开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艰巨而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阔步前进,再谱特区建设新篇章,再创深圳发展新辉煌!
第五篇:2010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中英文词汇及表达
(一)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First session of the fifth people’s congress of Shenzhen Municipality
政协委员
member of Shenzhen Municipal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科学发展观 scientific outlook(thinking)on development 工业增加值 industrial value added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total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 全口径财政收入 all-inclusive fiscal revenues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general budgetary revenues of local treasury 中央级财政收入 fiscal revenues fo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发展方式转变 transformation of growth pattern 战略性新兴产业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生物、新能源、互联网 bio-industry, new energy, the Internet 自主知识产权
proprietary IPR
外币存贷 foreign currency deposit and loan 创业板
ChinNext(Growth Enterprise Market)中小板 SME Board 融资担保方式 financing guarantee model “设计之都” City of Design 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GDP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Outline of the Program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2008—2020)《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Overall Plan on Comprehensive Reforms in Shenzhen “一区四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国际化城市
strategic position of Shenzhen as a national pilot area for comprehensive reforms, national economic central city, national innovation-oriented city, a model cit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n international city 社工制度 social work system 流动人口 floating population 居住证制度 residence permit system “走出去”战略 “go global” strategy
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济贸易合作区 China-Vietnam(Shenzhen-Haiphong)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 ~~~~~~~~~~~~待续~~~~~~~~~~~~~ 国际友好城市 international sister city 友好交流城市 city of friendly exchange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Shenzhen & Hong Kong Bi-city Biennales of UrbanismArchitecture 双转移 industry and labor transfer
对口帮扶 poverty-reduction pairing program 城中村 village-in-city
化学需氧量 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 二氧化硫排放量 discharge of sulphur dioxide 人均可支配收入 per capital disposal income 全民医保 basic universal medical insurance
南方科技大学 Sout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SUSTC)
疾控中心 center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卫生应急机制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mechanism 民防 civil defense
民兵预备役 militia and reserve forces
聘任制公务员体制 civil servant contract system 民生型政府 people’s-livelihood-oriented government 服务型政府 public-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中共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 5th Municipal Party Congress 以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为导向 aim at innovative, transformative, low-carbo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追求“好”、力争“快”、坚持“特”、突出“新”、立足“干” strive for quality, speed, unique style, and stress on innovation and hard work
推动经济增长从外需拉动向内外需协调拉动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注重经济发展向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转变
shift economic growth from being driven by external demand to balanc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demand, from being driven by production factors to innovation, from emphasis on economic growth to balanced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努力建设国际竞争力更强、创新活力更足、发展环境更优、民生福利更高的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build Shenzhen into a modern, international and advanced city with greate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greater vitality in innovation, better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better welfare for the people
~~~~~~~~~~~~待续~~~~~~~~~~~~~
2010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中英文词汇及表达
(三)深港创新圈 Shenzhen Hong Kong Innovation Circle
产业链和价值链 industrial chain and value chain
产业集群化 industrial cluster
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 sound interac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推动企业向价值链的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高端环节攀升 help businesses to move up toward the high end of value chain such as R&D, design and brand services
多层次资本市场 multi-tiered capital market
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 Comprehensive Pilot Area for Financi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 Pilot Area for Insuran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expand RMB cross border trade settlement business 海洋产业 marine industry 都市农业 urban agriculture 总部经济 headquarters economy
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conservation and efficient use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服务外包 service outsourcing
把深圳建成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和国际商务运营功能的全球性物流枢纽城市、亚太地区重要的多式联运中心和供应链管理中心
Shenzhen will become a global logistics hub that can reach out and allocate global resources and provid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an important inter-modal transport center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enter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国际信息枢纽港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hub 智能电网 smart power grid
完善油气供应网络和市场应急预警机制 improve oil and gas supply network and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for market emergency
绿道网, 包括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
greenways network,including regional greenways, urban greenways and community greenways
生态补偿机制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and wastewater drainage network
预警和联防联治机制 system of early warning and cooperativ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待续~~~~~~~~~~~~~ 法治 rule of law
公民社会 civil society
依法治市 administer the city in accordance with law
诚信制度 credit system
社区股份合作公司 community-based share-holding cooperative
行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form an integrated, open, competitive and orderly market system
公用事业 public undertaking
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form a new pattern for multi-ownership economies to compete on an equal footing and develop in parallel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safeguard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政府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务实高效 orderly, transparent, pragmatic and efficient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架构 from a “check-and-balance”
administrative
pattern
between decision-making, execution and supervision
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 the government delinked with public institution, management decoupled with operation of the latter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uphold the fairness and righteousness of the society
职业培训体系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
就业能力 employability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labor contract system and collective contract system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employees
收入分配制度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labor remuneration in primary distribution
社会保障体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social insurance system “wide and multi-leveled coverage, affordable and sustainable service”
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无障碍转移
make the transfer of pension insurance across regions barrier-free
社保基金保值增值 value of the social security fund is sure to be maintained and increased
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 improve the social relief system centered on the minimum wage system 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 make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social welfare, charity, undertakings for the elderly, women, children and the disabled
全民社保 social insurance for all
保障性住房 affordable houses
住房公积金制度 housing accumulation fund system
公共租赁住房 public renting houses
安居型商品房 affordable commercial residential houses
物业管理 property management
学前教育 pre-school education
义务教育 compulsory education
民办教育 privately-run schools, schools run by non-governmental sectors
继续教育 continuing education
终身教育体系 system of lifelong education
学习型城市 learning-oriented society
医疗卫生体制 medical system
医疗卫生机构 medical institution
社区健康服务体系 communit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就医模式 model of patient visit
中医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ore value of socialism
全民健身运动 nationwide fitness campaign
黑恶势力 Mafia-like gangs, vice ring
信访
petition;letters and visits from the people 寻求意见和建议 solicit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执行能力和效能 executive capacity and administrative effeciency 监察审计部门 supervising and auditing departments
我们将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把改善民生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把民生福利的指标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力求在民生服务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We will constantly follow the concept of exercising power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eople, and make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well-being as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evaluate political achievemtents of local officials.We will give top priority to the people’s well-being and work to lead the country in terms of people’s well-being and services for the people.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scientific research 新一代宽带移动通讯
Next Generation Broadb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Digital TV 深港IC设计创新平台 Shenzhen Hong Kong IC Design Innovation Platform
~~~~~~~~~~~~待续~~~~~~~~~~~~~
深港传染病研究中心 Shenzhen Hong Kong Contagious Disease Research Center
大宗商品消费 bulk commodity consumption
信贷消费 credit consumption
网络购物 online shopping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protectionism in international trade
贸易摩擦 trade friction
市场多元化战略 diversified marketing strategy
内贸 internal trade
传统市场 existing market
新兴市场 new market
经贸洽谈会 economic and trade fair and forum
充分就业城市 city known for an adequate employment rate
货币补贴 monetary subsidies
人才安居工程 housing projects for the talents
自主招生 the authority of independent enrolment
寄宿制高中 boarding school-type senior high school 增加学位
academic degrees added to the roll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管办分离、医药分开 divorce of state administration from commercial operation of hospitals and divorce of hospital interests from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hain 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solve such problems facing the citizens as costly medical services and inadequacy of medical service supply to meet the demand
建筑物与公共设施外立面翻新改造 external façade renovation for buildings and public utilities
公共治安问题 public security concern
极端个人行为和暴力
individual extremity and violence
新生代劳务工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
一线劳务工 frontline worker
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
和谐劳资关系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
员工人际交流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mong employees
工会 labor union
共青团
Youth League of CPC
妇联 Women’s Federation
企业型社会 enterprise-based society
优良的企业发展环境 business-friendly environment
努力营造全民参与大运、奉献大运、服务大运的氛围
create an atmosphere that can encourage the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devote themselves to and render services to the Universi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