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构感想
结构设计技术总结
一、拿到作业图不要盲目建模计算。先进行全面分析,与建筑设 计人员进行勾通,充分了解工程的各种情况(功能、选型等)。
二、建模计算前的前处理要做好。比方荷载的计算要准确,不能估计。要完全根据建筑做法或使用要求来输入。
三、在进行结构建模的时候,要了解每个参数的意义,不要盲目修改参数,修改时要有依据。
四、在计算中,要充分考虑在满足技术条件下的经济性。不能随意加大配筋量或加大构件的截面。这一点要作为我们的设计理念之一来重视。
五、梁、柱、板等电算结束后要进行大量的调整和修改,这都要有依据可循(可根据验算简图等资料)。具体有以下集中修改或注意事项:
a、梁:
1、梁的标高(是否确定梁底标高及梁上翻等问题)
2、梁的支座负筋不能太疏,要人为加密。
3、梁的跨数要核对。
4、尽量减少钢筋的种类和级差(≤2级)
5、有雨蓬等外挑构件处的梁要加强(可以将此处的箍筋加密、设置抗扭钢筋等措施)
6、钢筋在梁中的放置必须满足净距要求,特别是梁上部钢筋的净距(≥1.5d或30mm)
7、碰到电算结果的井字梁(有主次关系)处,要分清主次关系,在主要梁支座处标出支座筋
8、搁在边梁上的连梁等,在*边梁处的支座筋不宜过大,宜减小,从而减少对边梁的扭矩
9、有主次梁关系,从梁截面上也有区别,次梁适当放小。
b、柱:
1、满足轴压比要求(≤0.9)
2、大跨度的厂房等,柱子截面宜选用长方柱。
3、构造柱的设置(细查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72)
c、板:
1、负筋不宜选用过细的钢筋,可以用较大直径的钢筋代替,可避免施工时被踩下;较大
直径 钢筋不宜过疏,否则受力不力或容易开裂。
2、在结构平面图中须注明标高及板剖面图。
3、屋面板的钢筋须全部拉通。
4、板配筋要表达清楚,不能让施工人员猜测。
5、在结构平面图中,注明雨蓬、阳台、檐口等位置及尺寸,并画出大样。
d、基础:
1、不能将深基础与浅基础混用。
2、基础荷载计算时,千万别漏算荷载(包括底层墙体荷载重量等)
3、基础(包括地梁、承台等)的标高要满足上部管线的通过,一般其上预留300mm 结构设计计算书范本
一、设计依据
1. 执行的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与地方标准; 2. 应用的计算分析软件名称、开发单位; 3. 资料:地质勘察报告、试桩报告、动测报告等。
二、结构的安全等级;砼结构、钢结构、桩基、天然地基等安全等级。
三、荷载取值
1.墙自重取值:(1)砼墙 kN/m3 (2)围护外墙 kN/m2 (3)内隔墙 kN/m2 (4)活动隔断等效荷载 kN/m2 2.侧压力、水浮力计算、人防等效静载、底层施工堆载、支挡结构的地面堆载。注:一、二、三部分扩初设计说明中已有时,应复制一份作为施工图设计的资料存档。
四、楼面(含地下室)、屋面荷载计算(推荐格式,括号中数值为推 荐值)1. 底层楼面 静载:
(1)砼板厚 mm,自重标准值(kN),分项系数。(2)面层厚度 mm,自重标准值(kN),分项系数。(3)底粉或吊顶,标准值(1)kN/m2,分项系数1.2。(含吊挂灯具风管重)
静载合计 标准值(kN)/m2
活载:施工活载标准值(10)kN/m2,分项系数1.3。
2. 楼面荷载计算:按荷载标准层分别写。一般楼面: 静载:
(1)砼板厚 mm,自重标准值 kN/m2,分项系数。(2)面层厚度 mm,自重标准值 kN/m2,分项系数。(3)底粉或吊顶,标准值 kN/m2,分项系数。
小计 kN/m2 活载:(1)活载标准值 kN/m2,分项系数1.4。(2)等效隔断 kN/m2,分项系数1.4。
特殊楼面:机房、贮藏、库房等活载大的逐项写出。(3)隔墙计算:q= kN/m2,hioxqi= kN/m hio(净高)不上人屋面: 静载:
(1)防水层,标准值 kg/m2,分项系数1.2。(2)保温层,标准值 kN/m2,分项系数1.2。(3)找平隔气层,标准值 kN/m2,分项系数1.2。(4)mm厚屋面板自重,标准值 kN/m2,分项系数1.2。
静载合计: kN/m2 检修活载:标准值0.7kN/m2,分项系数1.4。
注:不上人的屋面活载平屋面建议标准值1.0kN/m2,斜屋面为0.5kN/m2。上人屋面:
静载:饰面,标准值 kN/m2,分项系数1.2。刚性面层(50厚),标准值 kN/m2,分项系数1.2。找平层,标准值 kN/m2,分项系数1.2。防水层,标准值 kN/m2,分项系数1.2。保温层,标准值 kN/m2,分项系数1.2。找平、隔气层,标准值 kN/m2,分项系数1.2。屋面板自重,标准值 kN/m2,分项系数1.2。吊顶或底粉,标准值 kN/m2,分项系数1.2。
合 计: kN/m2 楼梯荷载计算: 号楼梯静载:
(1)楼板自重标准值(1.15t+0.08)×24,分项系数1.2。(2)饰面自重标准值1.6d×21(水泥),分项系数1.2。或1.6d×28(石料)(3)底粉自重标准值0.5kN/m2。
合 计: kN/m2 注:(1)t为楼梯板厚(mm),d饰面厚度(m)。(2)1.15=1/cosα,α梯板顷角 α=tg(16/28),即tg(160/280)(3)饰面计算中系数1.6≈(280+165)÷280
五、地基基础计算书 1. 天然地基
(1)持力层选择,基础底面标高。(2)地基承载力设计值计算。
(3)底层柱下端内力组合设计值(可以用平面图代替)。(4)基础底面积计算
应归纳总底面积,总垂直荷载设计值,供校对用。(5)基础计算书:冲切、抗剪、抗弯计算。2. 复合地基 (1)静载试验值。(2)承载力设计值计算与选用值。(3)、(4)、(5)同天然地基。3. 桩基
(1)单桩承载力极限标准值计算(分别按钻孔计算)。(2)桩数计算
总桩数,总荷载设计值。(3)静载试验分析,桩位调整。(4)承台设计计算(冲切、剪切、抗弯)
六、地下室计算 1. 荷载计算
2. 内力分析:侧板、底板。3. 配筋原则 (1)强度控制顶板。
(2)裂缝控制,结构自防水底板、周边墙板
结构设计新手指南
本文是送给刚接触结构设计及希望从事结构设计的新手的,其目的只是为了向新手们对结构设计的过程以及结构设计所包括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做过多的描述,所以我只是按整个过程淡淡的讲了一遍,只是写给初入行者或想入行又对设计过程不了解者看的,再请各位前辈不要笑我,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谢谢。。
一、看懂建筑图
结构设计,就是对建筑物的结构构造进行设计,首先当然要有建筑施工图,还要能真正看懂建筑施工图,了解建筑师的设计意图以及建筑各部分的功能及做法,建筑物是一个复杂物体,所涉及的面也很广,所以在看建筑图的同时,作为一个结构师,需要和建筑,水电,暖通空调,勘察等各专业进行咨询了解各专业的各项指标。在看懂建筑图后,作为一个结构师,这个时候心里应该对整个结构的选型及基本框架有了一个大致的思路了。
二、建模(以框架结构为例)
1、三维建模
当结构师对整个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考虑建模了,建模就是利用软件,把心中对建筑物的构思在电脑上再现出来,然后再利用软件的计算功能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符合现行规范以及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现在进行结构设计的软件很多,常用的有PKPM,广厦,TBSA等,大致都差不多。这里不对软件的具体操作做过多的描述,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每个软件的操作说明书(好厚好厚的,买起来会破产)。每个软件都差不多,首先要建轴网,这个简单,反正建筑已经把轴网定好了,输进去就行了,然后就是定柱截面及布置柱子。柱截面的大小的确定需要一定的经验,作为新手,刚开始无法确定也没什么,随便定一个,慢慢再调整也行。柱子布置也需要结构师对整个建筑的受力合理性有一定的结构理念,柱子布置的合理性对整个建筑的安全与否以及造价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不过建筑师在建筑图中基本已经布好了柱网,作为结构师只需要对布好的柱网进行研究其是否合理。适当的时候需要建议建筑更改柱网。当布好了柱网以后就是梁截面以及主次梁的布置。梁截面相对容易确定一点,主梁按1/12跨度考虑,次梁可以相对取大一点主次梁的高度要有一定的差别,这个规范上都有要求。而主次梁的布置就是一门学问,这也是一个涉及安全及造价的一个大的方面。总的原则的要求传力明确,次梁传到主梁,主梁传到柱。力求使各部分受力均匀。还有,根据建筑物各部分功能的不同,考虑梁布置及梁高的确定(比如住宅,在房中间做一道梁,本来层就只有3米,一道梁去掉几十公分,那业主不骂人才怪…)。梁布完后,基本上板也就被划分出来了,当然悬挑板什么的现在还没有,需要以后再加上…,梁板柱布置完后就要输入基本的参数啦,比如混凝土强度啊,每一标准层的层高啊,板厚啊,保护层啊,这个每个软件设置的都不同,但输入原则是严格按规范执行。当整个三维线框构架完成,就需要加入荷载及设置各种参数了,比如板厚啊,板的受力方式啊,悬挑板的位置及荷载啊什么的,这时候模形也可以讲基本完成了,生成三维线框看看效果吧,可以很形象的表现出原来在结构师脑中那个虚构的框架。
2、计算
计算过程就是软件对结构师所建模型进行导荷及配筋的过程,在计算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软件的各种参数,以符合实际情况及安全保证,如果先前所建模型不满足要求,就可以通过计算出的各种图形看出,结构师可以通过对计算出的受力图,内力图,弯矩图等等对电算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模型中的不足并加以调整,反复至电算结果满足要求为止,这时模型也就完全的确定了。然后再根据电算结果生成施工图,导出到CAD中修改就行了,通常电算的只是上部结构,也就是梁板柱的施工图,基础通常需要手算,手工画图,现在通常采用平法出图了,也大大简化了图纸有利于施工。3。绘图
当然,软件导出的图纸是不能够指导施工的,需要结构师根据现行制图标准进行修改,这就看每个人的绘图功底了,施工图是工程师的语言,要想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设计,就需要更为详细的说明,出图前结构师要确定,别人根据施工图能够完整的将整个建筑物再现于实际中,这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仔细再仔细,认真再认真。结构师在绘图时还需要针对电算的配筋及截面大小进一步的确定,适当加强薄弱环节,使施工图更符合实际情况,毕竟模型不能完完全全与实际相符。最后还需要根据现行各种规范对施工图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核对,宗旨就是完全符合规范,结构设计本就是一个规范化的事情。我们的设计依据就是那几十本规范,如果施工图中有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地方,那发生事故,设计者要负完全责任的。。。总的来讲,结构施工图包括设计总说明,基础说明及基础平面布置,如果是桩基础就还有桩位图,柱网布置及柱平法大样图,每层的梁平法配筋图,每层板配筋图,层面梁板的配筋图,楼梯大样图等,其中根据建筑复杂程度,有几个到几十个结点大样图。4。校对审核出图
当然,一个人做如此复杂的事情往往还是会出错,也对安全不利,所以结构师在完成施工图后,需要一个校对人对整个施工图进行仔细的校对工作,校对通常比较仔细资格也比较老,水平也比较高,设计中的问题多是校对发现的,校对出了问题后返回设计者修改。修改完毕交总工审核,总工进一步发现问题返回设计者修改,通常修改完毕后的施工图,有错误的可能性就很低了,就是有错误,也对整个结构不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然后签完字,盖完出图章和注册章,拿去晒图吧。。5。联系单或设计变更
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有时候实际情况与设计考虑的情况不符或,设计的施工难度过大,施工无法满足就需要设计变更,由甲方或施工队提出问题,返回设计修改,在施工过程中,设计也需要多次到工地现场进行检查,看施工是否是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来做的,不对的地方及时指出修改。。
结构统一做法
结构统一做法 设计前提条件
1.1 建筑物安全等级(地基规范):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1.2 建筑物重要性类别(抗震规范):丙类。1.3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1.4 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1.5 设计地震条件:地震分组为第二组。1.6 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1.7 抗震等级:框架四级。2 结构荷载条件 2.1 风荷载
A、基本风压取0.8 KN/㎡ B、体型系数:1.4 C、地面粗糙度:B类 2.3 楼面活荷载不折减
2.4 混凝土容重(kN/m3): Gc = 27.00 2.5 周期折减系数: TC = 0.7 2.6 考虑活荷不利布置;
梁跨中弯矩增大系数: BM = 1.00 2.7 中梁刚度增大系数: BK = 2.0 2.8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 BT = 0.85 2.9 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活荷质量折减系数(两处):
4.6 地梁配筋时,钢筋放大系数上下均取1.05;归并系数1.1;基础归并系数0.3 5.1 柱
5.1.2柱筋放大系数1.1,归并系数0.3;5.1.3 柱纵筋最小配筋率0.9%: 400X400:8φ16
450X450:8φ18或12φ16 500X500:12φ16
600X600:12φ20或16φ18 700X700: 16φ20或20φ18 5.1.4 柱纵筋间距不大于200 5.1.5 纵筋尽量用φ20,最大不超过φ25
5.1.6 箍筋尽量用φ8,当φ8@100不够时可用至φ10; 原则上,箍筋不采用φ12,否则需说明加大保护层厚度。5.1.7 箍筋加密区用@100;非加密区用@200;角柱箍筋非加密区用@150; 5.1.8 底层箍筋全长加密 5.1.9柱按双偏压计算 5.1.10注意短柱要全长加密
5.2 梁
5.2.1 用平法表示梁配筋,当梁布置密集时,可分为纵向梁,横向梁两张图。梁上下筋放大系数1.05,归并系数0.1。主次梁交接处,吊筋需表示。梁上起柱处,要表示。
5.2.2 梁宽250、其他次梁可小于250,跨度大于8000可用300;梁高1/8-1/12;断面尺寸控制办法:计算时用TAT,看计算结果配筋图内的配筋率图;要求全截面配筋率1.5-1.7之间。5.2.4贯通全跨的上、下纵向筋各不小于2φ14
5.2.5纵筋尽量用φ20及φ18,最大不超过φ25;一排根数不超过4,当配筋面积大时可做至二排或三排(第三排钢筋不超过2根)
5.2.6 梁跨度小于3000,纵向钢筋通长设置;梁跨度3000-4000,第一排纵向钢筋通长设置,如相邻跨跨度不小于6000,则所有纵向钢筋通长设置。
5.2.7 梁箍筋框架梁不小于φ8@200;次梁不小于φ6@200。梁端箍筋加密区长度为1.5倍梁高且不小于500,加密筋直径8,间距:hb/
4、8d、150三者取小值。5.2.8 如计算需配受扭筋则扭筋间距≤200: 梁高400-450不少于2根(双边); 梁高500-650不少于4根(双边); 梁高700-850不少于6根(双边); 梁高900-1050不少于8根(双边); 5.2.9 扭筋面积分配办法:
梁高≤400:扭筋面积上中下分别为1/3,1/3,1/3 梁高>400:扭筋面积上中下分别为1/4,1/2,1/4 5.2.10裂缝宽度要求:楼面≤0.3;屋面≤0.25.3 板
5.3.4 板配筋图用PKPM生成,板上下筋放大系数1.05。板钢筋不编号,整跨板配筋可编号。边支座设铰接;板面有高差设固端。板图内需表示构造柱。5.3.5裂缝宽度要求:楼面≤0.3;屋面≤0.2
5.3.6 板钢筋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0.27%,分布筋配筋率不小于0.15%: 6 施工图内容及统一要求 6.1板面开洞及周边加筋;
6.2板面标高不同时要有表示或注明标高。
6.5钢筋的锚固、搭接长度在结构总说明中统一说明,不在各张施工图中说明。
第二篇:会议感想结构框架
会议感想结构框架
开头的文章:年月日地点在哪里召开什么什么人招什么会议,谁主持,展开以什么为中心的会议,针对什么问题,有什么发展前景。
第二段:会议上,对主要内容详细复述,给谁鼓励了
批评谁了
对本总结,指出发展方向。
第三段:除了领导以外的人员说了什么,各部门的报告。表了什么态度决心。和今后发展的建议。
第四段:这次会议,就我个人而言,感触很多。首先,作为新员工,感受到了领导对员工的关爱,深刻体会到了一个大家庭的团结力和向心力。其次,作为员工,必须把公司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公司和集体的利益为重,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工作坚守自己的岗位 作为公司一员,工作上我们必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自身做起,敬业务实,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为公司同时也为自己而不懈努力。严格律己,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坚守自己的岗位,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好职业技能,2011年过去了,虽然初入岗位,但是通过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很多东西。2012年我会更加严格律己,努力学习,争取成为公司中合格的员工,努力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第三篇:低结构教学感想
低结构教学感想
低结构教学,一场教学观的变革。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从“独奏者”的角色逐渐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并不断地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也不应该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做为教师的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提供材料、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探索、发现。这样,学生在质疑探索中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感受发现与成功。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未来社会不仅要获得知识和信息,还要能自如的运用它们,为此今天的教学我们要立足于教会学生正确思维、正确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应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发展学生聪明才智、养成独特个性与创新精神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教学过程应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因此教学应“中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
新课程教学宗旨、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应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养成。促进学生和谐可持续的发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总之,有效促进新课程的改革,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做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跟随时代要求更新教学观,而不是固步自封。做一个有创新、有良心的人民教师。
第四篇:结构选型课程感想(共)
建筑结构与选型是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建筑结构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认识;使建筑学专业学生掌握一般建筑结构的基本原理;具备进行一般房屋的结构设计能力;在建筑设计中能够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方案;对功能复杂、技术先进的大型建筑也具备初步的结构知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能够同结构工程师紧密合作,建造出适用、经济、合理、美观及新颖的建筑物。培养出既有建筑理论和艺术修养又懂得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优秀的建筑师。因为本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较多,难度大,因此,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尝试。
1. 结合专业特点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成为一名建筑师。作为一名建筑师,并不需要象结构工程师那样,必需具备扎实的结构理论基础和精确的结构计算方法;但建筑师必需准确地理解结构的概念,以便在处理工程技术问题时有科学的分析能力,对典型的结构体系有较好的理解,以便正确地认识建筑物设计中的全局性问题,在设计上有所创新;掌握一些近似的估算方法,了解一些宏观的估计,以便具有定性的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的能力。因此内容上主要讲解(1)基本构件;(2)结构选型。除了基本理论和概念外,注重一些实用的估算方法;同时加强介绍建筑与结构相关联的知识。
2. 结合新技术
当今,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不断研究出新材料、新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对一些已经采用和具有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体系和新理论及时补充。如增加了(1)抗震设计及结构减震控制技术;(2)高层钢结构;(3)钢管混凝土及劲性混凝土结构;(4)高层中常用的转换层方法等。
3. 结合广东省特点
因为我院的学生都是广东省生源,因此讲课时尽量多结合广东特点,如讲解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时,除介绍常规的方形矩形和圆形柱子外,还介绍了异型柱子,以及广东省有些地方的地基土等情况。
4. 结合建筑师注册考试的制度
人事部决定从1996年6月1日起,在我国实行注册建筑师制度。现在的学生毕业后必需面临建筑师的考试,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教学内容覆盖注册建筑师大纲的主要内容,有些习题就直接取自注册建筑师的复习题。
一、结合课程特点,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
1.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教学中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难点,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自学思考、提问,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效自学,指定了自学的内容,并精心设计若干思考题,在自学完后,对自学内容进行总结。
2. 开展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大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高、思维灵活、思维独立性强,对问题喜欢独立思考,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全班或小组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高层结构选型时,以班为单位,以“某一高层方案采用那种的结构体系较合理?”为题目进行讨论,同学非常积极,准备也很充分,同时提出了书中没有提到的较新的结构形式,学生都感到收获较大。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将掌握了高层结构体系的有关知识。
3.采用榜样示范法和诱导点化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如经常举一些有名的结构工程和建筑师的杰出的建筑作品进行分析,使同学感到结构课程的重要性。有时用假设、提问等方法,让同学来回答,有时让学生到黑板前来讲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等。
4.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由于课程的需要,如讲解各种结构体系时,必需同时介绍建筑物的平面图和立面图等,如果在黑板上画,既浪费时间又很难表达清楚,为此,制作了大量的胶片、幻灯片和录象片。如讲解大跨度建筑结构时,书中大部分只给出了每种结构形式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学生很难将他们的外形和平面图联系起来,因此利用幻灯和投影仪,剖析了许多实例,这样学生就能够完全理解每种结构体系。
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它是促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动因,动机可以引起和发动个体积极投入活动,使个体的活动能够朝着某一目标去努力;使活动能持续、加强或者制止和削弱。在学习过程中动机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有些偏见,认为建筑结构这门课较难学,要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动机。
1.明确课程的作用与意义,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此课程的需要和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的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因此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为重要,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第一:明确此门课在学生从事建筑创作等工作时所起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好建筑结构的重要性;第二通过一些建筑结构倒塌与破坏例介绍,使学生明白结构决定着建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第三通过介绍一些建筑形式较好,但结构不合理而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经济损失,使学生认识到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着建筑的经济性。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剖析使学生明白建筑结构课程在将来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明白将来作为一个建筑师肩负的责任,从而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
2.重视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掌握本门知识。3.教学语言言简易赅,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将课程中复杂、抽象的理论和公式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讲解,化难为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凝练的语言激发学习动机。
4.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其体会成功的愉快,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过努力而结果失败,会使其情绪沮丧,对自己能力失去信心,产生畏惧感,因此在教学中由浅入深设计一些简单练习,使学生充满信心并产生兴趣,积极迎接新学习任务。
作业要精心设计和科学安排,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内容上既有结构基本理论知识的练习题,又有与建筑和结构都有关的题目。有时结合学生的建筑设计讨论结构方案,还有一些论述题等。如讲砌体结构时,给学生布置了题目为设计一个小学校,画出建筑和结构的平面布置图及墙体设计;如让同学找资料分析一些有名的建筑物的建筑和结构的特色的题目等。
五、教书育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抓两头带中间,对“差生”进行及时的帮助、引导,因为“差生”一般不是头脑笨,大部分是学习方法不对及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等,应及时帮助他们,找出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他们会很快赶上其他同学。对“优等生”,也要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指导,使他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以上仅是个人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寻求本课程的最佳教学内容及方法。使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提高和发展。
第五篇:结构创新设计与参赛感想
结构创新设计大赛参赛感想
摘要:设计大赛感性的回想之余,还是应该写些参赛经验之类的东西,毕竟,大赛在给了我们荣誉和信心之外,更多的是对研究经验的积累。关键词: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回顾 感想 心得
结构创新设计大赛是我们土木专业的重大赛事之一,受到了各同学的普遍重视,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赛的发展趋势和大赛中学生暴露出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作为一名土木专业的学生,我积极参加了创新设计大赛,经过将近八周的时间,我们的作品基本上也做完了。通过参加这次创新活动我是获益良多,下面来谈谈我参加这次创新过程的感受吧。
首先要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参加创新设计比赛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这个过程很辛苦。但我坚信“天道酬勤”,努力过的,总有收获。在找工作的过程当中,比赛的经验成了我们一个很重的砝码,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们设计制作的六和塔,涉及到了实际工程应用的领域,是我们把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我们不会再口出“读书无用、理论害人”的狂言,因为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到用时方恨少”的真谛。原以为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会难到我们,但真正面对,我们还是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在指导老师的指点下,我们重温了原以为早已融会贯通的相关知识,翻阅了无数与相关的文献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架构;我们讨论、设计、制图,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并以明确整个设计与制作过程的开展步骤;我们一次次地修改和讨论,以保证尺寸的准确合理,有时甚至为几毫米而讨论半天„„印象中,我们似乎从来没有这样踏踏实实地关注过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阶段的进展,都让我们感到欢欣鼓舞,因为这里包含了我们多少心血,指导老师多少的教导和信任,也包含了多少身边同学的帮助。我们曾经说过:“荣誉是我们向往的,却不是我们在乎的。”因为我们真正在乎的是这样一个机会,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现了学而用之的目标,体会了科学研究的严谨,学会了一步一步脚印地前进,感受到了周围人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以及团队精神的力量。有了这一切,我们已经满足。
感性的回想之余,还是应该写些参赛经验之类的东西,毕竟,大赛在给了我们荣誉和信心之外,更多的是对研究经验的积累。
整个过程,我一直都坚持态度决定一切的观点,以什么样的态度做事,得到的就是什么样的结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善始善终,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对待、执行。我做事总有点马虎,这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重点改正。我们的这个团队,总体上办事效率较高,大家都非常认真、努力,踏实地做好每一步工作。但我们做的
还不够,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首先,我比较缺乏领导力。虽然大家一起讨论,有多种想法,可常常不能做出决定到底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其次就是各队员分工不明确,不够具体、细致、到位,没有做到每个人具体做什么的分工;再次是分工后各个队员相互配合不够,特别是后半段,比如在加工制造时,我经常不了解控制方面的进度,同时我也没向他们及时交待清楚加工的原理情况,这很关键,直接影响到整体的进展速度和效率。以上几点是我们以后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还有一点要注意,在工作开展的初期,队员的分工不需要太明确,而要先让大家都了解,熟悉了我们在做什么,该往哪个方向做,到了中期开始具体实施的时候再详细分工。这将对团队的办事效率及作品的改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以后的工作中,只要做好每一个环节,有一个领导核心,每个人明确自己的分工任务,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的同时,大家积极地相互合作,共同交流,我想必定是一个最好的团队。
听过这样一句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付出了多少决定了你可以得到多少。这句话我们一直记在心里。我们一直坚持着。只要你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人生中能有多少次去搏的机会呢?千万别让自己后悔啊,尝试过失败,总比后悔好受得多!
经过了这次参赛,“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这点我深有体会。对于我们这看似简单的实际问题,从方案的确定、思想上的设计到实践中的制作却是那么的艰难繁琐,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身边有这么优秀的导师指导,有这么多的同学帮忙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再大的困难也终究不会成为我们取得好成绩的问题。
比赛过了,我的最大的心得就是:创新的道路真的很艰难。但是无论道路有多艰难,唯只有我们能始终坚持不懈,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并付诸行动,才能在创新这条道路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