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因信用卡止付而不能接收汇入款的案例
因信用卡止付而不能接收汇入款的案例
一、案例经过
网点工作人员在办理跨行收报确认交易中,发现一笔金额为2万元,汇款人与收款人同一姓名,从他省跨行汇来的款项不能记账入收款账户;经系统查询,该收款账户为信用卡,卡号与户名均无误,卡片状态为:止付;该卡因透支1万元没有及时还款,已被设置为止付。通过查询到的联系电话与持卡人联系,知道了事情的详细情况:持卡人在他省,因商务繁忙,没有注意到已超过还款期限,即使卡片被设置为:止付;该笔汇款,正是要归还透支款项的本息。怎么办呢?经办人员发愁了:退回吧,决定不行,汇款人已明确要还透支款项?且催收透支款项,就是每个员工应尽的责任;不退回,卡片在止付状态下又不能入账?于是把此事告诉了业务主管;业务主管赶紧和信用卡部进行联系,协商确定由网点填制申请表撤消止付,等入账之后,再给予恢复:止付。
二、案例分析
当信用卡的状态为:止付,只能做现金存入款项交易,不能做转账汇入款项交易,而致使他省跨行汇款而来的款项不能入账到因透支而止付的卡片中;经过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协商、配合等繁杂手续,才能得以入账。
三、案例启示
(一)及时催收透过款项。本案中的客户为银行的优质客户,这部分客户都是信用较好、有一定资产的客户,一般不会出现有意不归还透支款。网点应指定专人加强对信用卡透支超期未还款项的催收,及时告知客户透过情况,以防止客户因遗忘还款而致使卡片被设置为止付状态;对于有意拖延不还款的,也是一种忠告,有利于防止资产的流失。
(二)增强上下级的沟通。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不能解决的业务问题,要养成及时与上级相关部门的沟通,才能得到完善、妥当的解决;自作主张、麻虎应对,通常会使业务问题更繁杂、更难解决,甚至带来差错与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责任心。对未能自动入账的报文,收报经办人员一定要树有高强度的工作责任心面对,认真、实质性地核实清楚后,才可确定是否入账或退汇;本案中,如果经办人员未作深一步的核实,直接退汇,不但不能收回透支款项,还将导致客户的不满,势必影响到银行的服务形象。
第二篇:课堂因“节外生枝”而精彩-案例
课堂因“节外生枝”而精彩
—巧用初中科学课堂非预设生成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背景: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只要课堂存在,教学意外就必定伴随其左右。课堂是活的,即使最充分的预设,也有“节外生枝”的动态生成.结合初中科学课堂中的教学实例,探求如何巧用教学机智,合理运用生成性的课堂资源,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使教与学的活动体现真正的精彩。
案例描述:
一、当实验失败时„„
案例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浙教版科学八下《空气》)
讲完空气中有什么成分之后,我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简单的仪器,粗略地测定出空气中氧气大约占了多少体积?讨论完实验方案,我让两个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来演示实验,可是在学生完成这个实验后,意外发生了:
瓶内进来的水还不到十分之一(正确应是五分之一),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还有学生在大声地嘲笑做实验的两位同学。两位同学一下子脸红了,眼巴巴地看着我。实验的失败连我也没有预料到,再看着下面哄笑的学生,我思考着如果“收拾烂摊子”。
按进度,本来这时候应该从这个实验获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然后再了解其他各种成分的含量,最后再了解一下空气的用途,这才刚好是一堂完整的课啊。可是现在„„思考片刻后,我意识到此时切不可草率收场,更不可“糊弄”学生,因为这时学生可能比平时更专著地看着教师,因此老师更应沉着、冷静,认真帮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我回过神来。
我把目光投向刚刚笑得很大声的几位同学,问到:“到底是我们实验失败了,还是其他的科学家错了?”
“当然是我们失败了”同学们不加思索地回答道。
“难道科学家就不会错?如果是我们失败了,那我们又是哪里做错了呢?”教室内笑声停了。有的同学限入了沉思,有的开始轻声讨论。
过一会儿,我发现刚才演示的一位学生红着脸,首先举起了手,我心里暗暗高兴,马上请他发言。
他说:“我猜想可能是刚刚我们把燃烧匙伸得太慢影响了实验结果。在瓶塞盖紧前,瓶内空气已从集气瓶内受热逃走了一部分。这样瓶内的空气就少了一些,自然里面的氧气也就少了一些。”
有几位同学不住得点头称是,我也露出赞许的笑脸,课堂气氛又开始活跃起来。刚刚“主刀”做实验的另一位学生高高地把手举起来,看来他也有话要说。“我觉得他提出的意见虽然有道理,但是无论多快,从燃烧匙点燃伸入到塞紧瓶塞总是需要一段时间吧,所以这个实验失败是不能避免。”
这时,班内的智多星站了起来,有条不紊地说道:“我有个办法。我从课外书中知道白磷比红磷着火点低,会自燃的。我认为本实验如果把红磷换成白磷,让它自燃,也就不用打开瓶塞把燃烧匙拿出来点燃后再伸回去了。这样小王的这个问题自然就可以避免了。” 生1:“我反对。白磷着火点再低,总比室温高吧,它怎么会燃烧起来呢?”
智多星:“会燃烧的,我看过白磷在空中自燃的实验。真不行,还可以放在热水中加热一下,一定能行。”
生2:“我觉得应该让集气瓶冷却得更充分一些再放开夹子。”
生3:“我觉得如果我们换一个体积更大一些的集气瓶,这样实验误差会小一些。” 生4:“我觉得除了这些之外,我认为塞子一定要塞紧,不要让气体在燃烧时从缝隙中逃走了。”
大家七嘴八舌的,兴致高涨。最后我们一起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并成功地完成了实验。成功地喜悦溢满所有人的心田。
二、当学生还有一连串问题时„„
案例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浙教版科学七下):
在这一节里,教材并没有涉及“回声”的知识,但在各种教辅用书里都出现了关于“回声”的练习题,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到了“回声”的知识,本想提完即可,一略而过,学生了解就行。没想到刚提完“回声”是怎么形成的意外就发生了„„
学生用一连串的问题表现出他们对“回声”的浓厚兴趣,同时也用这一连串的问题打破了我的预设。
不少学生嘀嘀咕咕:教室里有墙壁这些障碍物,但为什么听不到回声?(表现出对回声形成原因的质疑)
我很爽快的解释:是因为人耳把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区分不开啊!
学生眼睛一亮,又新生一问:怎样才能不混在一起呢?
(我一想,如果继续回答学生的疑问,那将离教案越来越远了,所以我非常急于结束这个话题。)
我故意用“一略而过”的口吻说: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要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区分开!
听完这个解释,他们小组之间讨论开了:要离障碍物多远才能让回声比原声晚0.1S呢?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他们的兴趣和质疑,情绪不得不受到激发,我决定:不按照我的预设内容讲下去了!马上,我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计算离障碍物至少多远才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提出了一个更加诱发学生思考能力的问题:你能用这个知识测两地的距离?你能用这个知识测声速吗?
课本上并没有这段知识内容的文字描述,学生通过讨论把这两个问题全都解决了。虽然预案设计没有完成,但聆听着他们的讨论与交流,我得到了预案之外的喜悦,学生得到了预
案之外的收获。
三、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案例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浙教版科学八上)
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练习课上,我出示一道练习题。20℃时,20克水中放入10克的食盐,充分地溶解,求食盐在20℃时,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20℃,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学生们认真地思考起问题,都在草稿纸上演算着。(几分钟后)
生1:我算出来了,是33.3%
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生1:10克食盐除以10克+20克溶液质量,等于33.3%。
师:你们知道什么叫溶液吗?
生(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和物,叫做溶液。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对!但你们知道,20℃时,10克食盐在20克水中有没有刚好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和物呢?溶液的质量是20克+10克吗?
(学生愣了一下,思考起来,好像明白点什么!)
生2:老师,我知道了,先应该在20℃时,把20克水中溶解掉的食盐质量计算出来,然后把溶解掉食盐质量除以溶解掉食盐质量加上20克水的质量。
师:嗯,非常正确。所以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理解概念的内涵,不能看到数据急于计算。
生3:老师,我不是这样做的,我先判断10克食盐在20克水中有剩余,说明已经形成饱和溶液了,然后直接把溶解度除以100克加上溶解度。
师:为什么你这样做啊?
生3:因为饱和溶液中有这样一个关系:溶解度/(100+溶解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已经掌握了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以及溶解度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了。
通过这样的找错、改错、正确地回答,我想学生对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以及溶液的概念理解深刻多了,以后学生再碰上类似的问题,错误的概率肯定也会大大减少。
四、当教师未能明白学生的回答时„„
案例4:《功和功率》(浙教版科学九上)
在这堂课的最后,我请学生小结这堂课所学的知识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回顾这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并让学生多角度思考,使他们能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因此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可心里预想着的答案肯定是(功率的定义、意义、计算公式及国际单位)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啊?
(思考后)生甲:可以用功率来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师表扬,课件播放)
生乙: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可以根据P=W/t来计算功率,并了解了功率的国际单位是瓦(师亦表扬,课件播放)
生丙:功率的大小是由功的大小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的。
师迟疑:由功的大小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你再好好思考一下,是否正确?
生丙:我认为是正确的。
师:其他同学如何认为啊?(有六、七个学生回答:应该是正确的)
师有点急了,功率怎么可以是由功的大小和时间决定的呢?于是就立刻举了“机器造好之后功率是不变的”,的例子,草草了之。
冷静地思考一下上述片段,我心里虽然想的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小结,但在实际过程中思维方式仍然是封闭式的,我期盼着学生与自己的想法一致。其中一位学生说到了,功率的大小是由功的大小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的,其实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回答呀!“功率的大小是由功的大小和时间决定的”正确吗?当然是正确的,为什么一定要静止看待物体呢,我们可以根据多种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它。可我当时脑海里想功率是作为机器的一个主要指标,造好后应该是不变的,而忽略了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所以我反问了一句:是否正确?你们看清楚,再想想!从这我就应好好反思,教师不能限于自己的预设,不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教案框框之中。要尊重学生,给他们一次机会,让他们来解释,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案例反思: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由于科学课开放性太强,学生思维旁逸斜出,即使课前预设再充分,一节课也会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即非预设生成现象)。当意外不期而至时,有的教师视而不见,抑或压制学生“脱轨”言行;有的教师则视之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加以有效利用,课堂因此多了一份精彩,也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不同的教学行为,折射出不同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理念。下面通过几个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实例谈谈课堂意外的产生和应对策略。
应对策略一:发挥机智,反败为胜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实验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无论多么详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上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教学中,科学老师尽管做好了充分的实验准备,但在课堂上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演示实验时出现失败还是不可避免,而在学生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验中,出现实验不成功则更为常见。面对失败,我们应该怎么做?是放弃?或是随便找个理由糊弄学生?还是以此做为一个契机,分析失败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办法?我们理当选择后者。
失败的实验有时反而给我们提供了亲历性的探究,让学生在亲历科学的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求实规范,领悟求实精神,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实验必须“实事求是,严谨细致”。演示实验如此,学生实验也应如此。特别是一些定量实验,教师切不可随意批评,而
应鼓励学生面对失败现实,仔细分析失败原因,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这犹如一台戏,主角和配角让学生去演,教师当导演,适当给予指导点拨,而不能越俎代庖。当然我们不会刻意去制造失败,但是一旦实验中发生了失误或失败,就不能轻易放过。教师要抓住机会,充分利用这种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正确引导,反败为胜。
应对策略二:顺水推舟,调整预设。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疑惑是很常见的现象。但是有时学生的兴趣和质疑是我们没有预设到的,或者根本就是超出范围。此时,我们是置之不理?还是根据学生需要去调整教学内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从以上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提出疑惑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些疑惑。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源泉。因为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非预设生成了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善待学生的疑惑需求,适时地调整我们的课堂预设,在帮助学生解决重重疑惑的同时,也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应对策略三:灵活调控,变错为宝。
错误在学习过程中司空见惯。如何来对待这些错误呢?有的老师拒怕错误,当在课堂中出现时,只是以对错判断,然后另请他人,没有加以引导,整堂课展示的都是学生正确的回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都不能很好的提高。法国“做中学”科学方案中有这样一句话: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错了”,虽然有些绝对,却有其积极的意义。不轻易对学生说错,而是挖掘学生错误中的积极因素,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通过暴露思维过程,修正错误,消除疑惑,正确构建新知。
把学生的错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是真实的课堂教学手段,我们没有必要对学生的错误遮遮掩掩。而且当自主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主流时,学生在学习中难免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或判断上的失误。我们所要做的应当是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监控,自己发现错误,剖析错误,改正错误,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如果我们能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去分析错误的原因,寻找正确的方法。灵活调控,变错为宝,必能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应对策略四:耐心倾听,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在具体实施教案时,课堂经常会被学生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所打断。因为预案的设计只是我们所做的一个大致的教学流程,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但学生总是在这样的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课堂中教师如果自己不明白学生的回答,请你不要急于否定,给出正确答案。因为它往往是学生的思维火花,我们没有权利任其泯灭。我们可以把机会给学生,让他来解释。否则就会象上述例子中一样,失去一个可以利用这种非预设生成资源来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好机会: 只要课堂存在,教学意外就必定伴随其左右。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精心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但课堂又不再是完全预设“计划”的课堂。因此,我们应当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使每一堂课都能因生成而精彩。很显然,并非所有的意外都有价值。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更为活跃,教师要调控好课堂,维持必要的课堂秩序。但我们又要有一双慧眼,透视课堂,敏锐捕捉这些意外中有价值的信息,把它们整合到课程资源中去。并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预设,让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更多的美丽图景闪现和精彩绽放。课堂是活的,即使最充分的预设,也有“节外生枝”的动态生成,只有巧用教学机智,合理运用生成性的课堂资源,教与学的活动才体现真正的精彩!
第三篇:综合实践,不能因“不安全”而形同虚设
《今日教育》投稿(请转孙署主编收)
1.文题: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因“不安全”而形同虚设
2.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整合了学科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非常喜欢它。但是,由于学校和老师的安全责任太大,在安全事故的处理上,学校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远远超出了应该承担的责任范围,因而使课程形同虚设。为使该课程落到实处,作者认为,学校应强化课程意识和责任意识,国家应在法律法规上更加明确学校的安全责任范围,地方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处理学校安全事故,社会和家长应大力支持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3.关键词:综合实践 活动 安全
4.作者姓名:刘兴才。
工作单位:重庆市大足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通信地址:重庆市大足县龙岗街北园路80号
E—mail: dzjkslxc@163.com
联系电话:1396393829
5-1-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因“不安全”而形同虚设
重庆市大足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兴才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面向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在整个活动中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非常强的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这是新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新课程区别于旧课程的重要标志,也是克服当前基础教育弊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实践证明,凡是扎实开展了活动的学校,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许多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才华是在其它学科教学中难以体现的,即使是学困生,其个性也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发挥,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非常浓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产生了独特的教学效果,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有识之士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然而,当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却履步维艰,甚至是形同虚设。影响综合实践活动正常开展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认识不足、应试教育的影响等等,但其中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怕出安全事故。安全,已成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的拦路虎,甚至达到为了保证航空安全,索性不让飞机起飞的地步。
笔者对本县及本市内的部分区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状况作过调查认为:就课程实施而言,多数学校只停留在课程表上,实际上被其它学科所挤占,课时量不足,中学比小学更甚;就活动的地点而言,大多数时间在教室内进行,较少走出教室,很难走出校门;就教师教学而言,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只能让学生做
一点活动方案或者自习——做其它学科的作业;就学生学习而言,学生对这样纸上谈兵的“活动” 索然无味。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笔者在学校领导和教师中开展调研时发现,谁都怕当“不安全校长”或“不安全教师”。为了减少或避免学生伤害事故,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带领学生外出搞活动必须经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镇乡党委政府严格审批(学校即使呈报活动方案,上级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审批)。为了学生安全,学校不愿意让学生到校外搞活动,把春游、野炊、瞻仰革命圣地、参观爱国主义基地等活动统统取消;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不敢带领学生外出搞活动;体育教师把体育课的跳箱、跳高、跳山羊、翻单双杠等运动项目取消;班主任对学生吃饭也做出时间限制,吃完饭就立即回到教室。为什么以上现象相当普遍?道理很简单,无限的安全责任谁愿意担当?谁能担当得起?
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早有明确规定,只要照此执行,学校领导和教师们也是认可的。可是,现在的学校安全事故处理,通常是由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等临时组成人员处理,处理的方法又是以调解为主。在调解中家长认为,学生只要是上学出了安全事故,学校就有责任,往往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官员们则为了保“安定”,不管学校有无责任或是否愿意,一般是学校出钱消灾,学校客观地成了唐僧肉。学校的经济赔偿远远超出了本身应当承担的职责范围,学校实际上承担了应该由学生监护人承担的责任。
案例一:今年,某小学五年级5名学生中午私自翻越学校围墙到附近的河里游泳,其中1名学生溺水身亡。事故发生后,迅速成立了由县教委、县监察局、学校共同组成的安全事故处理小组。处理小组认为学校无责任,家长也从不谈责任人是谁,就是要挟学校赔偿20万元。经过3天的磋商,学校赔偿了7.1万元,连同打捞费、火化费等,共花掉8万元。
案例二:某初中生周末在家打牌,家长回家后严厉责骂,并怒气冲冲地追赶学生至楼顶,学生从楼顶摔下致死。家长组织十多人大闹学校,学校被迫送给2000元“送葬礼”,以了结此事。
案例三:某学生上学路过炸油炸粑的早餐店被油烫伤,也非要学校赔偿不可。由于伤势不严重,学校才幸免赔偿。
笔者认为,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没有相关政策作保障,安全责任得不到明确划分,活动得不到全社会的支持,其课程难以落实。为使该课程顺利实施,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家长支持,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课程意义,提高课程意识。
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现在我们的孩子走进了校园,却失去了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生机勃勃的生活世界。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克服当前的教育弊端,改变人才培养方式,使教育回归“原生态”的必要手段。我们应当站在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和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地方、学校共同管理的必修课程,必须按要求开足课时,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有人认为,搞综合实践活动会影响考试学科的成绩。其实不然,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实践、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挥,反而对学习其它学科有促进作用。搞综合实践活动,正是犹如让小鸟从小在大自然中学会觅食的方法,学到生存的本领,为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基。
从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角度看,《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
意见〉的实施意见》指出:“中小学校要组织好瞻仰革命圣地、参观爱国主义基地的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每年至少要组织学生开展1—2次参观工厂、农村、社区的活动,组织好学生军训、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初中生每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少于20天,高中生每年不少于30天„„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不认真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是有悖于中央精神的。要消除社会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应该用大量丰富多彩和健康向上的活动去代替低级趣味的活动,提高青少年抵抗社会不良现象的免疫力。思想教育的重点在于疏导,而不是堵塞。
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看,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开拓意识强,综合实践活动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拓展了空间。现在单元式的家庭住房多,独生子女多,留守儿童多,学生之间本身就缺乏交往。如果还把学生长期关在教室,与社会隔绝,单调的学习生活怎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身心怎能健康发展?成年人长期呆在家里尚且感到憋闷,想出去走一走,更何况天真活泼的孩子呢?
2.健全安全机制,公正处理事故。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依法保护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势在必行。
首先,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关于学校安全的政策法规,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具体化,使其更加有利于操作,严格划分学校、学生、监护人各自的安全责任范围,用法律法规保障教师敢于大胆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应以负责教育责任为主。至于对个别受伤害学生特殊的人道主义救助,必须坚持学校和师生自愿、量力的原则。
其二,健全学校安全事故处理机构。可否以县级为单位,由县级
教育行政、司法、安全、交通等部门共同建立学校安全教育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机构或组织(机构设立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机关内),专门负责学校的安全教育和安全事故处理。该组织处理不了的事故,移交司法机关按法律程序处理,以确保处理的及时性和公正性,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受影响。
其三,为了减轻受伤害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学校还应积极动员学生参加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3.提高安全意识,增强防范能力。
“安全重于泰山”,“安全无小事”,学校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做到安全第一。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精心安排、周密组织各项活动,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把师生意外伤害事故降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学校和家长也应加大安全防范教育力度,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笔者认为,有条件的学校和家长,在做好安全防范的基础上,应当鼓励学生参加游泳、校外实践和社区服务等活动。反之,假如剥夺学生游泳的权利而使其不会游泳,以后万一被掉入河中,不是就成“秤砣”落水了吗?笔者是山区的放牛娃出生,我深刻地体会到:孩提时在绝壁上割草,大树上掏鸟窝,河里戏水的经历,是自己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4.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支持。
要通过地方政府、社区组织、家长委员会等,宣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消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会影响学科教学的顾虑,宣传学校、学生和监护人和各自的职责,使家长和全社会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教学活动,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综合实践活动是全新的课程,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培养高素质的各类人才是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充分考虑学生的安全是必要的,但切不可因噎废食,放弃综合实践活动。
二〇〇七年六月三日
第四篇:关于因信用卡盗刷引起的纠纷的审判案例
关于因信用卡盗刷引起的纠纷的审判案例—特约商户承担
中国法院网讯 丢失的银行卡被人用来在商场消费后,懊恼的杨某以商场未尽审查义务为由,将华堂商场告上了法庭。日前,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被告华堂商场赔偿原告杨某损失2208元。
2003年10月,杨某在招商银行办理了招商银行知音国际卡一张。2004年10月28日18:00-20:00,杨某在北京市海淀区龙翔路“大连海鲜农家菜”饭店吃饭期间不慎失窃,丢失银行卡和现金等。杨某发现被窃后于21:00通过电话方式挂失并到当地派出所报案。被窃的银行卡于当晚20:50左右被他人在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堂公司)所属的华堂商场亚运村店进行了五次交易,累计2208元。
为此,杨某诉至原审法院,主张华堂公司的收银员在收银过程中未能认真核对签名,违反了法律规定和收银操作规程,请求判令华堂公司赔偿其上述损失。
原审法院经审理认为,由于华堂商场亚运村店收银员工作疏忽,没能认真核对他人在信用卡支付同意单上的签名与持卡人姓名是否一致,造成杨某信用卡被冒用,违反了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卡联网联合业务规范》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故依法判决华堂公司赔偿杨某人民币2208元。
华堂公司不服原审判决,上诉至二中院,称杨某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其信用卡被盗的事实,华堂商场亚运村店收银员是按照华堂公司与工商银行的协议执行的,其操作并无违规之处;杨某未能妥善保管和被盗后未能及时挂失导致该信用卡被冒用,杨某对此应承担责任。
二中院经审查认为,根据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花园路派出所出具的证明,可以确认本案所涉杨某的招商银行信用卡被盗,且杨某已就此向公安机关报案。因杨某所持招商银行信用卡系凭签字授权支付的,华堂公司作为具有信用卡结算业务的特约商户,有义务严格依照有关信用卡操作规程完成结算,在核对签购单上签名与信用卡背面签名不一致或信用卡背面无签名的情况下,应停止受理结算业务。由于华堂公司未按操作规程尽到注意义务,致使杨某的信用卡被他人冒用,由此造成杨某的损失应由华堂公司承担。根据本案所涉信用卡的性质,该信用卡被冒用与持卡人杨某是否妥善保管和被盗后是否及时挂失之间无因果关系。综上,华堂公司的上诉主张均不能成立,法院依法驳回华堂公司上诉,维持原判。
第五篇:因公司财产被查封而不能补缴税款应否追究法定代表人的逃税罪
本案应否追究邱某逃税罪的刑事责任 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 王长军
一、案情
甲公司于2003年起即采取做帐外帐的方式隐匿收入,少缴税款,共计少缴税额5 585 172.21元,少缴税额占全部应税额的比例为83.06%。其中:2003年少缴税额
721 021.79元,少缴税额占全部应税额比例为80.82%;2004年少缴税额1 432 146.19元,少缴税额占全部应税额比例为94.28%;2005年少缴税额1 239 206.48元,少缴税额占全部应税额比例为86.38%;2006年少缴税额980 720.49元,少缴税额占全部应税额比例为66.31%;2007年少缴税额1 212 077.26元,少缴税额占全部应税额比例为86.60%。2008年10月2日,甲公司法定代表人邱某因涉嫌偷税罪被公安机关逮捕。2008年11月2日,税务部门给甲公司送达处理决定书,要求补缴税款、滞纳金。邱某对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表示愿意采取措施补缴税款,给付滞纳金,并且通过公安侦察人员提交书面申请给市政府,希望通过拍卖部分土地使用权补缴税款。但由于邱某人身自由被限制,公司土地使用权(价值约1亿元)、印章均被查封,直到法院2011年5月开庭审理时,甲公司仍未补缴税款给付滞纳金。
二、分歧
法院在审理时,对于本案发生在《刑法修正案
(七)》(以下简称修正案
(七))生效之前,审理在修正案
(七)生效之后,根据《刑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确立的从旧兼从轻原则,修正案
(七)规定的逃税罪比修改前的偷税罪对被告人有利,故应适用修正案
(七)无异议,但在应否追究邱某逃税罪的刑事责任上,存在很大分歧,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建议检察院撤回对邱某逃税罪的起诉。修正案
(七)对《刑法》第二百零一条偷税罪作了重大修改,不仅将罪名改为逃税罪,而且增加了第四款:“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即对逃税罪的初犯规定了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特别条款。根据修正案
(七)的规定,对逃避缴纳税款达到规定的数额、比例标准,已经构成犯罪的初犯,满足三个先决条件者可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即在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1.补缴应纳税款;2.缴纳滞纳金;3.已受到税务机关行政处罚。由于本案发生在修正案
(七)生效前,根据当时的规定,税务部门未对甲公司给予行政处罚(罚款),而按照修正案
(七),追究逃税罪的前提是首先对甲公司进行税务处罚而甲公司不履行,这是行政前置程序。本案违反了行政前置程序,故检察院应当撤回逃税罪起诉,将案件移送税务部门,由税务部门对甲公司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书,以明确其行政责任,也便于弄清甲公司是否有能力履行,是否愿意履行。只有当甲公司在行政处罚决定书规定的期间不履行时,方能追究邱某逃税罪的刑事责任。
第二种观点:根据市场价格,甲公司的土地价值超过1亿元,完全有能力履行补缴纳税义务,但因财产被查封而不能履行,故不应对邱某追究刑事责任。1.修正案
(七)未对单位有能力履行补缴税款义务,但因财产被司法机关查封而不能履行是否应追究刑事责任作出规定,对此可以做出二种完全相反的解释,但应当选择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2.按照疑罪从无的原则,不宜追究邱某的刑事责任;3.被告人邱某对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公安侦察人员都表示愿意采取措施补缴税款、滞纳金,并且提交了书面申请给市政府,希望通过拍卖部分土地使用权的方式补缴税款、接受处罚,而甲公司拥有的财产也大于应补缴的税款。只因邱某的人身自由被限制,公司土地使用权、印章等被查封,客观上造成甲公司无法补缴税款、给付滞纳金。故不能履行行政义务的责任不在甲公司,而是客观不能,不应给予刑罚处罚。倘若甲公司无力履行或财产解封后不愿履行行政义务,再来追究甲公司和邱某的逃税罪。
第三种观点:应当以逃税罪追究邱某的刑事责任。1.根据修正案
(七)的规定,对逃避缴纳税款达到规定的数额、比例标准,已经构成犯罪的初犯,只有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才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一是在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二是缴纳滞纳金;三是已受到税务机关行政处罚。但本案甲公司未在税务机关下达的追缴通知规定的时间内履行上述义务;2.修正案
(七)并未规定财产被查封可以成为不予追究逃税罪刑事责任的理由,况且,实践中因各种原因在规定时间内无法缴纳税款的情形较多,如公司财产因民事纠纷被其他法院查封等等,故无需考虑何种原因导致不能履行,只看最终是否在规定期间履行补缴纳税义务。3.根据2001年5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五十七条第二款:“纳税人在公安机关立案后再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或者接受行政处罚的,不影响刑事责任的追究。”本案系公安机关先立案侦查,税务机关后发出追缴通知,故是否补缴不影响对邱某刑事责任的追究。
三、评析
本案属于修正案
(七)生效后,对生效前的偷税行为在生效后如何处理的问题,实有研究的价值。笔者认为,上述三种观点均值得商榷。
(一)修正案
(七)对偷税罪的重大改变。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第一款对偷税罪的构成要件和刑罚作了规定:“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满百分之三十并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由于该条在实践中遇到了偷税行为表述过于复杂,执法实践中常在理解上引起分歧;偷税罪数额标准太低,打击面过宽,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税源的巩固;移送公安的案件过多,难以承受;偷税罪规定的负作用较大等诸多问题,社会各界呼吁修改的意见很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专家意见,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和做法,考虑到打击逃税犯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税收征管秩序,保证国家税收,同时有利于促使纳税义务人依法积极履行纳税义务,故对偷税罪作出了重大修改。
修正案
(七)对偷税罪的修改主要体现在:第一,将罪名由“偷税罪”改为“逃税罪”;第二,对逃税的手段不再作具体列举,而采用概括性的表述——“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以适应实践中逃避缴纳税款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第三,对构成“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具体数额标准未再作规定。但最大的修改在于增加了第四款:“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该款有两个方面在司法实践中值得特别注意:
1.程序上,规定了追究逃税罪的行政前置程序。即未经税务机关对逃税单位给予行政罚款,且被处罚单位未履行行政处罚义务,公安机关不得立案侦查。在研究逃税罪的适用过程中,对行政处罚与刑事追诉的关系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行政处罚不是刑事追诉的前置程序,认为只要符合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公安机关就可以立案。如果犯罪嫌疑人后来补缴了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并接受了行政处罚的,公安机关应予撤案,但并不能基于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第四款的规定排除公安机关的立案权;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处罚是刑事追诉的前置程序。理由是根据初犯免责的有关规定,刑罚实际上是税务机关追缴税款的保障,只要国家税收没有损失,就不应追究纳税人的刑事责任。因此,在税务机关实施行政处罚之前,不能确定国家税收是否有实际损失,在此情况下公安机关就不宜立案。”[1]全国人大法工委刑法室副主任黄太云在《偷税罪的重大修改的背景及解读》中指出,“修正案二百零一条第四款对逃税罪规定了一个不追究刑事责任的特别条款,将是否补缴税款和缴纳滞纳金,接受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作为能否追究逃税罪初犯的刑事责任的前置条件,这个规定将不可避免地会对税务稽查机关与公安经侦部门今后在办理逃税案件上的分工合作方式带来改变。很显然,今后对于逃税案件,公安经侦部门主动介入查处的方式已不合适。这是因为,根据修正案的特别规定,对逃税行为是否够追究刑事责任主要看逃税人是否满足法律规定的三个先决条件才能确定,而这三个条件主要看逃税人能否积极与税务机关配合,补缴税款和缴纳滞纳金,接受税务机关行政处罚。因此,对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逃税案件,公安经侦部门等待税务机关移送就成为一个合乎逻辑的选择了。当然,除逃税案件以外的其他涉税犯罪案件,公安经侦部门还是应当主动介入查处的。”[2]因此,修正案
(七)生效后,税务机关对逃税单位处以行政处罚是公安机关追究其逃税罪的前置程序。2.实体上,对构成逃税罪的初犯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在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2)缴纳滞纳金;(3)已受到税务机关行政处罚。这三个条件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初犯才可以免责。[3]而“已受行政处罚”不单是指逃税人已经收到了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主要是行政罚款)决定书,是否已积极缴纳了罚款,是判断逃税人有无悔改之意的重要判断标准。[4]
(二)本案不应适用修正案
(七)规定的行政处罚前置程序。甲公司逃税的事实、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时间、税务机关要求补缴税款的时间都在修正案
(七)生效之前,但起诉到法院是在修正案
(七)生效之后,应否适用行政处罚前置程序,这是第一种观点与后两种观点分歧的关键。根据《刑法》第十二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的规定,适用不溯及既往和从旧兼从轻的原则。修正案
(七)规定的逃税罪比修改前的偷税罪对被告人有利,故应适用修正案
(七)。但是,修正案
(七)在程序上、实体上对本案并非都适用,只有实体上的规定才适用,即行政处罚前置程序不能适用。因为税务机关在2008年11月2日给甲公司送达处理决定书,要求补缴税款、滞纳金时,修正案
(七)还未出台,它对生效前税务机关的行为没有约束力,也无溯及力,只对生效后税务机关的行为具有法律效力,故第一种建议检察院撤回起诉,先由税务机关给予行政处罚的观点不正确。
(三)甲公司不符合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由于税务机关未对甲公司的偷税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甲公司也就不可能履行行政处罚义务,既然履行行政罚款的前提都不存在,讨论其财产被查封而不能履行也就没有必要,即本案不符合修正案第四款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三个条件。尽管纳税人甲公司主观上接受处罚,但是客观上没有履行处罚的内容,仍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可以将其主观悔罪态度作为从轻量刑的情节,故第二种观点认为因甲公司财产被查封而不能履行,不应对邱某追究刑事责任的观点也不正确。
(四)第三种观点的结论正确,但理由存在瑕疵。1.被处罚企业的财产足以履行行政处罚,因财产被查封而不能履行时,属于客观不能,法院应当考虑。只要是企业的合法财产,且未设置抵押,其数额超过应纳税金额,因为税收优先于普通债权,故不论是基于民事查封还是刑事查封,都应当考虑。如果“只看最终是否履行补缴纳税义务”,而不闻缘由,则将导致客观归罪。2.《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五十七条第二款:“纳税人在公安机关立案后再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或者接受行政处罚的,不影响刑事责任的追究。”该规定颁布于2001年5月7日,显然是根据修正案
(七)而做出的新规定,其针对的对象是修正案
(七)生效后发现的案件,且在税务机关下达处罚通知书规定的期间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才履行行政处罚义务的情形,并非适用公安机关先立案,税务机关后发出追缴通知的情形,否则将与行政处罚前置程序相矛盾。
综上,本案发生在修正案
(七)生效之前,不适用修正案
(七)规定的行政处罚前置程序,因税务机关未对甲公司给予罚款,甲公司自无履行罚款的可能,故不符合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无需考虑财产是否被查封的问题。鉴于逃税罪系单位犯罪,犯罪主体是甲公司,检察院只起诉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邱某,未起诉甲公司,根据2001年1月21日《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明确规定:“对应当认定为单位犯罪的案件,检察机关只作为自然人犯罪案件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及时与检察机关协商,建议检察机关对犯罪单位补充起诉。如检察机关不补充起诉的,人民法院仍应依法审理,对被起诉的自然人„„追究刑事责任„„”法院应当建议检察院补充起诉甲公司。如检察院不予补充,本案也只能依法追究被起诉的邱某的刑事责任,对犯罪的甲公司,法院应建议检察院另行起诉。
[1] 参见赵斌、曹云清:《刑法修正案(七)实施后如何认定逃税罪》,载《检察日报》第3版,2009年7月29日。
[2]参见黄太云:《偷税罪重大修改的背景及解读》,载《中国税务》2009年,第4期。[3] 黄伯青:《论逃税罪的“出罪”规定:初犯免责的理解与适用》,载http://www.xiexiebang.com/spyj/xsyt_view.aspx?id=11539 [4] 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