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安徽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中学文言文必背古诗词导读(五)
——来源:安徽教师招考网
2014安徽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中学文言文必背
古诗词导读
(五)连接:http://ah.zgjsks.com/html/jszg/zlfd/
第五首 龟虽寿
【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 【内容】: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小传】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 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 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 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 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 凉。散文亦清峻整洁。【注释】
本诗是《步出夏门行》之四。《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相和歌•瑟调曲》。夏门,此指汉代洛阳的城门。全诗分为五部分,最前是“艳”,是诗的序曲,下有《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
——来源:安徽教师招考网
[神龟]古人认为龟是长寿的动物,能通灵,故称神龟。[竟]完、终,此指死。
[螣蛇]传说与龙同类,能兴云驾雾。[终为土灰]终究会变成泥土尘埃。[骥]千里马。[枥(lì)]马棚。[烈士]胸怀壮志的人。[不已]不止。
[盈缩]本指进退、升降、成败、祸福等,这里指寿命长短的期限。[不但]不只。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只要注意身心的保养,也可以长寿。【导读】
南朝钟嵘写了一部 《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据《世说新语》记 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为什么理论家的眼光同读 者的赏爱如此大不相同呢?这是一个颇为发人深思的问题。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 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 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庄子•秋水 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 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 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 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 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
——来源:安徽教师招考网
停 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 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 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 “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 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
《龟虽寿》更可贵的 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 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 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 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 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 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 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钟嵘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 使然。我们知道,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 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今译】
通灵神龟虽长寿,终究会死到尽头。螣蛇兴云又驾雾,化作尘埃写千秋。骏马纵老卧马棚,日行千里亦不休。胸怀大志到暮年,雄心犹存阔步走。寿命长短有期限,天不留人志气留。
——来源:安徽教师招考网
身心保养好处多,南山松柏定长寿。
第二篇:山西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中学文言文必背古诗词导读
山西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中学文言文必背古诗词导读
(4)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注释】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本诗写一个采桑女子斥责“使君”调戏的故事,塑造了勤劳美丽,泼辣坚贞而智慧,不畏权贵,能言善道的古代妇女形象;揭露了“使君”的丑恶和愚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和无耻。乐府:汉代掌管音乐手官署;后来这个官署采集或创作的诗歌叫做“乐府”或“乐府诗”;再以后,成为一种特殊风格的诗体,即可以入乐的诗歌。[我]我们的省称,这句用的是作者的口吻。[好女]古代指美女。
[罗敷]古代美女名,汉代文学作品常用来作女子的名字。
[喜蚕桑]善于采桑羭养蚕。喜,一本作“善”。蚕桑在这里作动词。[青丝为笼系]青色的丝绳作为系篮子的绳子。
[倭(wō)堕髻(jì)]一种发式的名称,当时很流行,发髻偏在一旁,呈欲堕之状。[明月珠]宝珠名称。
[缃绮(xiāng qǐ)]缃:浅黄色。绮:有花纹的纺织品。[襦(rú)]短袄。
[行(xíng)者]过路人。
[下担捋(lǚ)髭(zī)须]这句描写行路人放下担子,摸着胡须,注视美丽的罗敷。下担:放下担子。捋:抚摩。髭:唇上的胡子。须:面颊下面的胡子。[脱帽著帩(qiào)头]这句描写青年人看见美丽的罗敷,脱下帽子整理发巾,故意做作来显示自己。著:戴。帩头:包头发的纱巾。
[来归相怒怨]回来后彼此抱怨。指耕者、锄者因注视美丽的罗敷而误了劳作,互相表示不满。
[但坐]只是因为。但:只是。坐:因为,由于。
更多考试备考资料和最新公告进入中公山西教师考试网(http://sx.zgjsks.com/)
[使君]汉代太守或刺史的称呼。太守、刺史是相当州郡一级的长官。[踟蹰(chí chú)]徘徊不前。[姝(shū)]美好,这里指美丽的女子。[谢]问。
[宁可共载不(fǒu)]愿意一起同车共乘吗?是调戏采桑女的话。宁:愿意。不:同“否”。[置辞]致词,答话。
[一何]多么。一:助词。何:何等,何其。[骑(jì)]骑马的随从。[上头]前列。
[何用识]以什么来辨识。用:以。
[白马从骊(lí)驹]骑着白马后面跟着小黑马的大官是我的丈夫。骊:纯黑色的马。[鹿卢剑]剑柄有用玉雕成辘轳形装饰的宝剑。[直]同“值”。
[府小吏]太守府中的小官吏。[朝大夫]朝廷中的大夫。大夫:官名。[侍中郎]官名。这种官常在皇帝左右侍奉。[专城居]一城之主,一城的最高长官。专:独占。[皙(xī)]白。这里指皮肤洁白。
[鬑鬑(lián lián)颇有须]鬑鬑:胡子稀疏的样子。颇:略,略微。[盈盈公府步]舒缓从容地在官府中走来走去。[冉冉府中趋]舒缓从容地在府中走来走去。[殊]优秀出众,与众不同。【导读】
这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剧性情节。
《陌上桑》故事很简单,语言也相当浅近,但有个关键的问题却不容易解释:诗中的秦罗敷到底是什么身份?按照诗歌开场的交代是一个采桑女,然而其衣着打扮,却是华贵无比;按照最后一段罗敷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这位夫人怎会跑到路边来采桑?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是这样看的:“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市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去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列不必严词拒绝。”以后有人作了进一步的申发,认为罗敷是一位劳动妇女,诗中关于她的衣饰的描写,纯出于夸张;最后一段,则是罗敷的计谋,以此来吓退对方。这已经成为通行的观点。但这些其实都是一厢情愿的推测之辞,诗歌本身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根据。以二十不足之女子嫁年已四十之丈夫,即在今日亦不足为奇,何以“必无是事”?况且文学本是虚构的产物,又何必“泥定看杀”其断然不可?至于后一种引申之说,看来似乎天衣无缝,其实仍是矛盾重重:既然作者可以夸张地描写罗敷的衣饰,而不认为这破坏了她的身分,为什么就不可以给她安排一个做官的丈夫?这是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同样的情况,而曲成已说。其实《陌上桑》并不是一篇孤立的作品,以上的问题,要从产生这一作品的深远的文化背景来解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中公山西教师考试网
山西近期教师招聘考试公告汇总
第三篇: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中学文言文必背古诗词导读(20)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中学文言文必背古诗词
导读(20)
第二十首 望岳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者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此诗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至开元二十八年(740)间,杜甫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岳]指东岳泰山,主峰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北。
[岱宗]即泰山。《风俗通•山泽篇》:“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岱,即“泰”字的音转。宗,泰山在五岳中居首位,为诸山所宗。夫,语助词。
“齐鲁”句意思是说:泰山苍翠的山峦,在齐鲁之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齐鲁,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史记•货殖列传》:“泰山之阳则鲁,泰山之阴则齐。”
[青]指苍翠的山色。[未了]不尽、不断。[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神奇秀丽。
“阴阳”句意思是说:山南山北,此晓彼昏,迥不相同。极言泰山之高大。[阴]山北背日为阴。[阳]山南向日为阳。[割]分。
“荡胸“句意思是说:山中云气层生,弥漫飘拂,涤荡胸襟。[曾]同“层”。[决眦(zì)]张目极视。决,裂开。这里是极力睁大的意思。[眦]眼角。[入]收入视野,看到。
[会当]定要、终当。[凌绝顶]登上最高峰。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一览众山小]用《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句意。【导读】
杜甫的诗篇善于把广阔的现实社会生活加以艺术概括,形象地反映重大政治题材,又善于作细节的描写,语言凝炼有力。[page] 这首五言古诗描绘了泰山雄伟神奇的气象,抒发了勇于攀登,积极向上的进取情怀。起首两句以设自答,紧扣题目,大气包举,神采飞扬。
三、四句承“青未了”。“钟”、“割”二字,常中见奇。
五、六句进一步写泰山景色及望岳感受,状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豪情。全诗以“望”字统摄,意境开阔,格调高昂,被人们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既有情趣,又蓄理趣,抒发了作者敢于攀登的壮志,蕴含了“登高望远”的哲理。
【今译】
东岳泰山巍巍壮观,造化万物的大自然,汇聚了天地神奇和巍峨;横亘南北的山姿,把晨光暮色截然分割。
云气升腾挠山峦,令人心胸激动开阔;极目远望蓝天归鸟,无限风光尽在眼前。等到登上泰山最高峰,放眼看脚下的山都变得很小了。
【简析】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写泰山的诗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其结句尤其精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第四篇:2015年云南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中学文言文必背古诗词导读
2015年云南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中学文言文必背古诗词导读(4)
第四首 陌上桑
年代:汉 出自:汉乐府 内容: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释】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本诗写一个采桑女子斥责“使君”调戏的故事,塑造了勤劳美丽,泼辣坚贞而智慧,不畏权贵,能言善道的古代妇女形象;揭露了“使君”的丑恶和愚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和无耻。乐府:汉代掌管音乐手官署;后来这个官署采集或创作的诗歌叫做“乐府”或“乐府诗”;再以后,成为一种特殊风格的诗体,即可以入乐的诗歌。
[我]我们的省称,这句用的是作者的口吻。[好女]古代指美女。
[罗敷]古代美女名,汉代文学作品常用来作女子的名字。
[喜蚕桑]善于采桑羭养蚕。喜,一本作“善”。蚕桑在这里作动词。[青丝为笼系]青色的丝绳作为系篮子的绳子。
[倭(wō)堕髻(jì)]一种发式的名称,当时很流行,发髻偏在一旁,呈欲堕之状。[明月珠]宝珠名称。
[缃绮(xiāng qǐ)]缃:浅黄色。绮:有花纹的纺织品。
[襦(rú)]短袄。[行(xíng)者]过路人。
[下担捋(lǚ)髭(zī)须]这句描写行路人放下担子,摸着胡须,注视美丽的罗敷。下担:放下担子。捋:抚摩。髭:唇上的胡子。须:面颊下面的胡子。
[脱帽著帩(qiào)头]这句描写青年人看见美丽的罗敷,脱下帽子整理发巾,故意做作来显示自己。著:戴。帩头:包头发的纱巾。
[来归相怒怨]回来后彼此抱怨。指耕者、锄者因注视美丽的罗敷而误了劳作,互相表示不满。
[但坐]只是因为。但:只是。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太守或刺史的称呼。太守、刺史是相当州郡一级的长官。[踟蹰(chí chú)]徘徊不前。[姝(shū)]美好,这里指美丽的女子。[谢]问。
[宁可共载不(fǒu)]愿意一起同车共乘吗?是调戏采桑女的话。宁:愿意。不:同“否”。[置辞]致词,答话。
[一何]多么。一:助词。何:何等,何其。[骑(jì)]骑马的随从。[上头]前列。
[何用识]以什么来辨识。用:以。
[白马从骊(lí)驹]骑着白马后面跟着小黑马的大官是我的丈夫。骊:纯黑色的马。[鹿卢剑]剑柄有用玉雕成辘轳形装饰的宝剑。[直]同“值”。
[府小吏]太守府中的小官吏。[朝大夫]朝廷中的大夫。大夫:官名。[侍中郎]官名。这种官常在皇帝左右侍奉。[专城居]一城之主,一城的最高长官。专:独占。[皙(xī)]白。这里指皮肤洁白。
[鬑鬑(lián lián)颇有须]鬑鬑:胡子稀疏的样子。颇:略,略微。[盈盈公府步]舒缓从容地在官府中走来走去。[冉冉府中趋]舒缓从容地在府中走来走去。[殊]优秀出众,与众不同。【导读】
这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剧性情节。
《陌上桑》故事很简单,语言也相当浅近,但有个关键的问题却不容易解释:诗中的秦罗敷到底是什么身份?按照诗歌开场的交代是一个采桑女,然而其衣着打扮,却是华贵无比;按照最后一段罗敷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这位夫人怎会跑到路边来采桑?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是这样看的:“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市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去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列不必严词拒绝。”以后有人作了进一步的申发,认为罗敷是一位劳动妇女,诗中关于她的衣饰的描写,纯出于夸张;最后一段,则是罗敷的计谋,以此来吓退对方。这已经成为通行的观点。但这些其实都是一厢情愿的推测之辞,诗歌本身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根据。以二十不足之女子嫁年已四十之丈夫,即在今日亦不足为奇,何以“必无是事”?况且文学本是虚构的产物,又何必“泥定看杀”其断然不可?至于后一种引申之说,看来似乎天衣无缝,其实仍是矛盾重重:既然作者可以夸张地描写罗敷的衣饰,而不认为这破坏了她的身分,为什么就不可以给她安排一个做官的丈夫?这是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同样的情况,而曲成已说。其实《陌上桑》并不是一篇孤立的作品,以上的问题,要从产生这一作品的深远的文化背景来解释。
我们先从诗题《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说起。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在这里,谁知道发生过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这在《诗以》中已经很普遍。《汾沮洳》是写一个女子在采桑时爱上了一个男子:“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桑中》是写男女的幽会:“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乎上官,送我乎淇上矣!”可以说,在《诗以》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文学的“桑林”。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上述诗篇,也被儒家的经师解释为讥刺“淫奔”的作品。于是,在文学的“桑林”中,开始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戏妻故事。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鲁国
人秋胡,娶妻五日,离家游宦,身致高位,五年乃归。将至家,见一美妇人采桑于路旁,便下车调戏,说是“力桑不如逢国卿”(采桑养蚕不如遇上个做大官的),遭到采桑女的断然拒绝。回家后,与妻相见,发现原来就是那采桑女。其妻鄙夷丈夫的为人,竟投河死。乐府中有《秋胡行》一题,就是后人有感于这一传说而作。古辞佚,今存有西晋传玄之拟作,内容与《列女传》所载大体相同。可以到,“桑林”中的故事,原来大多是男女相诱相亲,而现在变成了女子拒绝子的引诱。当然,人们也可以说,秋胡是一个“坏人”,这种故事与《诗经》所歌唱的纯真爱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不要忘记:在民间传说文学故事中,虚设一个反面角色是很容易的。关键在于,通过虚设的人物活动,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审美理想。这样我们能得出结论:汉代的“桑林”,已经不同于《诗经》时代的“桑林”,文学中的道德主题,开始压倒了爱情主题。我们大概可以相信已经失传《秋胡行》古辞与《列女传》所载故事并无大异。而《陌上桑》显然是这一故事或直接从《秋胡行》演化而来的。试看两个故事的基本结构:场所:大路边的桑林;主人公:一位采桑的美妇人;主要情节:路过的大官调戏采桑女,遭到拒绝。所不同的是,在秋胡故事中,调戏者是采桑女之夫,故事最终以悲剧结束;在《陌上桑》中,采桑女另有一位做官的好丈夫,她拒绝了“使君”的调戏,并以自己丈夫压倒对方,故事以喜剧结束。实际上,《陌上桑》是把《秋胡行》中的秋胡一劈为二:一个是过路的恶太守,一个是值得夸耀的好丈夫。但尽管《陌上桑》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秋胡行》的故事,却也作了重要改变,从而使诗的重心发生转移。秋胡戏妻的故事,主旨是宣扬儒家道德,采桑女即秋胡妻的形象,也完全是一个道德形象。她即使是令人感动的,恐怕也很难说怎么可爱。故事中也提到她长得很美,但作为一个结构万分,这只是导致秋胡产生不良企图的原因。而《陌上桑》中的秦罗敷,除了拒绝太过的调戏这一表现德性的情节外,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描摹她的美貌,以及周围人对她的爱慕。这一部分,实际是全诗中最精彩的。这尽管同《诗经》所写男女相诱相亲之情不同,但两者具有共同的基点:即人类的普遍的爱美之心,和对理想的异性的向往,所以说,罗敷的形象,是美和情感的因素,同时代所要求的德性的因素的结合;换言之,是《诗经》的“桑林”精神与《秋胡行》的“桑林”精神的结合。也正是因为罗敷不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一个道德形象,所以作者也没有必要为她安排一个强烈的悲剧下场,而让她在轻松的喜剧气氛中变得更为可爱。由此可见,《陌上桑》的故事,并不是一个生活中具体事件的记载或改写,而是漫长的文化变迁的产物罗敷这个人物,也是综合了各种因素才形成的。她年轻、美丽、高贵、富有、幸福、坚贞、纯洁,寄托着那些民间无名作者的人生理想。也因为她是理想化的,所以她并不严格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她既是一个贵妇人,又是一个采桑女。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常常有这样的情况。那些公主、王子,实际是代表着普通民众的心愿。一定要拿后世僵化得莫名其妙的政治观念去穿凿附会,反而是荒谬混乱的。然后回到诗歌本身。这诗原来按音乐分为三解,其文字内容,也相应地分为三段。第一段着重写罗敷的美貌和人们对她的喜爱。起首四句,从大处说到小外,从虚处说到实处,是典型的民间故事式的开场白。同时,这四句也奠定了全诗的气氛:明朗的阳光照耀着绚丽的楼阁,楼阁中住了一位漂亮的女子,色鲜明,光彩流溢,好像中国年画的味道。“照我秦氏楼”,既是亲切的口气,也表明诗人是站在罗敷的立场上说话,并由此把读者引入到这种关系中去。而后罗敷就正式登场了:她提着一只精美的桑篮,络绳是用青丝编成,提把是用桂树枝做就。这里器物的精致华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再看她的打扮,头上梳的是斜倚一侧、似堕非堕的“倭堕髻”(东汉时一种流行发式),耳朵上挂着晶莹闪亮、价值连城的明月珠,上身穿一件紫红绫子短袄,下身围一条杏黄色绮罗裙。一切都是鲜艳的、明丽的、珍贵的、动人的。这好像是一个采桑的农妇,其实是一个理想中的美女。照说,接下来应该写罗敷的
身体与面目之美。但这很困难。因为诗人所要表的,是绝对的、最高的美,而这种美无法加以具体的描绘。谁能说出什么样的身材、体态、眉目、唇齿算是达到了完善无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各具标准的审美要求。于是笔势一宕,作者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用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过路人放下了担子,伫立凝视。他好像年岁较大,性格也沉稳些,所以只是手捋着胡须,流露出赞叹的神气。那一帮小伙子便沉住气,有的脱下帽子,整理着头巾,像是在卖弄,又像是在逗引;至少赚得美人秋波一转,便可得意多时。种田的农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干了;回家还故意找碴,摔盆砸碗。因为看了罗敷,嫌老婆长得丑。这些都是诙谐的夸张之笔,令人读来不禁失笑,好像拿不准自己在那场合会是什么模样。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使得场面、气氛都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表达了不可描摹完美。反正,你爱怎么想像就怎么想像,罗敷总是天下最美的。这实在是绝妙之笔。观罗敷的一节,也最近于“桑林”文学的本来面目。它所表现的,是异性间的吸引,是人类爱美的天性。但它又不同于《诗经》中的作品,而是有分寸有限制的。那些观者,都只是远远地伸长了头颈看罗敷,却不敢走近搭话,更不敢有越规之举;而罗敷好像同他们并不发生关系,旁若无人。这就在男女双方之间,设下了一道无形的墙。这便是“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同时也有另一种分寸:尽管有那么多人在围观,那些小伙子几乎就在冲破防线,作者也没有让罗敷给他们来一通义正辞严的斥责。要不然,就太教人扫兴,太没有味道了。因为这诗原有双重的主题,作者都要照顾到。当然,整个第一段,是为了完成美和情感的主题,只是限制它,不让它破坏道德的主题。下面第二段,就开始转向了。“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好大气派!“使君”是太守、刺史一类官员的尊称,他们执掌一个地区的全权,汉人比之于古代的诸侯。官做得大,气派自然大,胆子跟着大。别人见了罗敷,只是远远地看着,这位使君就不甘心于此了。于是派了手下人去问:这是谁家的漂亮女子?多少年纪了?罗敷不动声色,一一作答。这都是为了充分地展开情节,使矛冲突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若是一上来就剑拔弩张,文学趣味就少了。顺带,又写出罗敷的年纪:十五至二十之间。中国古人认为这是女子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光。而后进入矛盾冲突的高潮。使君问道:你可愿意坐上我的车,跟我回去?罗敷的回答犹如当头一棒:“使君一何愚!”有了“一何”二字,语气十分强烈。理由是很简单:你有你的妻,我有我的夫。各安其家室,乃是礼教之大义,岂可逾越?这一节是从秋胡戏妻故事中继承来的,表现了诗歌的道德主题。而道德主题,总是在善与恶的冲突中才能表现得鲜明强烈。第三段紧接上一段的未句“罗敷自有夫”,由主人公全面铺展地夸耀丈夫。罗敷到底有没有那么一个丈夫?这问题本来很简单:诗中说有,我们只好承认有。尽管在一般读者的心理中,都不喜欢文学作品里的漂亮女子早早嫁人,那也无奈何。这问题还可从二方面来证明:其一,《陌上桑》的故事来源于秋胡戏妻故事,秋胡妻本是出嫁了的美妇人;其二,作者在这里是要彰扬忠贞的道德,总得先有丈夫才有忠贞。但第三段也并不完全是从道德主题着眼的。不然,完全可以让罗敷来一通说教。但如果真是那样,就糟糕了,这个美女马上就变得干巴巴的,教人喜欢不起来。所以作者也是适可而止,道德大义在第二段用结末二句话点明之后,到第三段就转向一层富有喜剧色彩、诙谐的情节,使读者依然能够享受到文学的趣味。罗敷夸婿,完全是有针对性的。使君出巡,自然很有威势,于是她先夸丈夫的威势:丈夫骑马出门,后面跟着上千人的僚属、差役;他骑一匹大白马,随人都骑黑色小马,更显得出众超群;他的剑,他的马匹,全都装饰得华贵无比。使君官做得大,她就再夸丈夫的权位:丈夫官运亨通,十五岁做小吏,二十岁就入朝作大夫,三十岁成了天子的亲随侍中郎,如今四十岁,已经做到专权一方的太守。言下之意,目前他和你使君虽然是同等官职位,将来的前程,恐怕是难以相提并论了!最后是夸丈夫的相貌风采:丈夫皮肤洁白,长着稀稀的美髯,走起路来气度非凡,用这些来反衬使君的委琐丑陋。这么一层层下来,罗敷越说越神气,越说越得意,使君却是越听越晦气,终了必然是灰溜溜逃之夭夭。读自然也跟着高兴,直到故事结束。需要说明的是,罗敷的这位丈夫,也是童话中白马王子式的人物,不可拿生活的逻辑去查考。萧涤先生说,对这一节不可泥定看杀,不可求其句句实在,原是说得很对,但这个人物在故事里却是合理的存在,这是要注意到的。前面说了,《陌上桑》其实有双重主题,但作者处理得很好,并没有彼此分离。从道德主题来说,至少在本诗范围内,作者所要求的道德是合理的。在这里,坚贞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违背人性的教样,而是同确实可爱的丈夫及幸福的家庭生活联系在起的。从美的情感的主题来说,也没有因为道德约束的存在而受到过分的削弱。罗敷的美貌,在作者神妙的笔下表现得动人心魄,取得了以前文学作品所未有的效果。对于常人出于爱美之心而略有失态的行为,作者只是稍作揄,始终不失人情味。爱慕美色,其实是人的天性。但这种天性在生活中不能不受到约制,所以文学作品常常在这方面提供安全无害的补偿。《陌上桑》在这方面的意义恐怕比它的道德意味更重要一些,或至少说更受人喜欢。所以在《陌上桑》出现以后,魏晋南北朝产生了大量的模拟之作,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的诗篇。至于它的独特的表现手法,直到元明清的戏曲小说中,还不断有人效仿。如《西记》写莺莺出场时,便先写周围人看得失魂落魄的神态,正是从此中来。更多相关资料请猛戳 云南教师备考资料
第五篇:上海教师资格考试资料:初中文言文必背古诗词导读
上海教师资格考试资料:初中文言文必背古诗词
导读
上海中公、上海中公教师联合制作
第一首 关雎
年代:先秦
出自:《诗经》
内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作者小传】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注释】
这首诗选自《诗经•周南》,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
[关关]雎鸠的鸣声。
[雎鸠]水鸟名,即鱼鹰。传说它们情意专一。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美好的样子。
[淑]好,善。
[君子]周代对奴隶主贵族男子的通称。
[好逑(hào qiú)]爱慕而期望成配偶。
[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
[荇(xìng)菜]多年生水草,夏季开花,黄色,嫩叶可食。
[流]求,指女子采荇菜。
[寤]睡醒。
[寐]睡眠。
[思服]思念。
[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辗转(zhǎn zhuǎn)]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采]取。
[琴瑟]弦乐器,这里用作动词,弹奏琴瑟。
[友]亲。
[芼(mào)]拔取。
[钟鼓]打击乐器,这里用作动词,撞钟击鼓。
【导读】
《关雎》是一首恋歌。歌中描写了一个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引得一位青年男子的思慕,姑娘在河边采摘荇菜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梦寐不忘的情景。诗歌描画出这样一幅美丽的劳动风景图:清清的河水缓缓地流淌,一对对水鸟在河心小洲上追逐嬉戏。那紫红色的荇菜在河水中随波摇动,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河边采摘荇菜,她那窈窕的身影和水中左右摆动的荇菜交相辉映。诗中所表达的对这位姑娘的爱慕和思恋是那样的真挚和纯朴,没有半点儿矫揉造作之态。同时,在描写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时,又是和生产劳动联系在一起,由此形象而又生动地反映出了劳动人民朴素而纯洁的思想品质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译】
雎鸠关关叫得欢,成双成对在沙滩。美丽善良好女子,正是我的好伴侣。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右采摘忙不停。美丽善良好女子,做梦也在把她思。
追求她却不可得,日夜思念在心间。想啊想啊心忧伤,翻来覆去欲断肠。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边右边到处采。美丽善良好女子,弹琴鼓瑟永相爱。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边右边到处采。美丽善良好女子,鸣钟击鼓迎娶来。
考试党还看了:
上海教师招聘考试网:
http://sh.zgjsks.com/html/js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