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远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管理办法
清远市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和环境监督的长效机制,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建立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下简称“环保监督员“)管理办法。
第二条 建立环保监督员制度,旨在广泛发动公众对区域、流域、行业、企业、政府及社会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监督内河涌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推动区域环境整治,促进城市环境面貌提升。
监督工业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个人及各类排污单位、排污者的污染治理和排污行为,促进环境保护自觉行动,各方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监督市(县/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执行情况,监督全市环保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促进环境保护职责落实到位,提高环境管理效能。
监督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与环保公益服务,培育生态文化,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第三条 市环境保护局是环保监督员的管理机构,市环境保护局依照本办法负责环保监督员的聘请、管理和组织。第四条 环保监督员的条件
(1)清远市常住人口,关心、支持和热心环境保护事业,对环境保护工作有一定了解;
(2)有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有民主监督意识,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映环保真实情况,如实举报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3)年龄18周岁以上、7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公正廉洁,诚实守信,自愿承担环保监督员工作职责,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现场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条 环保监督员聘任程序:
环保监督员采取公开招募和定向选聘两种形式。对于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的环保监督员(不含各级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凡符合第四条所列条件的个人均可报名。同时,市环境保护局可通过协调定向选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环保社会组织成员、新闻媒体行业人员、工业园区工作人员为环保监督员,或通过基层组织推荐村民、居民作为环保监督员。
市环境保护局按照代表性、广泛性、区域性原则确定环保监督员名单。
经公示无争议,环保监督员签署承诺书后,市环境保护局向环保监督员颁发聘书及《清远市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证》。环保监督员名单的公示及公布将在“清远市环境保护局”网站上公布。
环保监督员每届任期二年。届满不再续聘者,视为自动解聘。第六条 环保监督员主要职责包括:
(1)举报各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2)举报环境保护职责履行、工作作风等存在问题并协助有关部门调查。举报具有环境保护职责的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领导干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环境保护工作职责、不良工作作风等问题。
(3)监督排污单位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现场检查排污单位的生产工艺设备、环境管理工作开展、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及运行、污染物排放等情况。由所在县市环保部门依申请组织环保监督员开展该项检查。
(4)监督全市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的执行、具体工作任务的落实等,按要求参与环保重点工作任务的督查、督办工作。
(5)留意潜在的环保信访事件。对于可能激化的由于环保问题、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及时向市环境保护局报告。
(6)提出对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环保知识学习,结合日常对环保工作的关注,注重收集、了解周围群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诉求、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市环境保护局反馈。
(7)积极配合做好公众环保宣传。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身体力行,倡导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主动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的环保知识等。
第七条 环保监督员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的举报、投诉,对环境保护职责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的行为,以及针对环保工作存在的其他问题,采用书面、网络邮件形式向市环境保护局反映,反映材料应明确时间、地点、事件等具体内容,并提供视频、录音、照片等或其他证据材料。
第八条 市环境保护局建立环保监督员事项统一受理和限时办理制度。
市环境保护局对环保监督员举报、监督、反映的情况统一受理,按照“职能管理、属地管理”的原则分派办理。
环保监督员监督事项的办理接收部门在30工作日内完成办理,并将办理结果书面反馈环保监督员。因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完成的,应及时向环保监督员作出解释。
第九条 市环境保护局建立环保监督员监督事项办理的反馈跟进制度。
市环境保护局协调市直部门会同各县(市/区)对应部门做好环保监督员监督事项的办理,并将办理情况按季度(于每度结束后两周内)、年度(于每年度结束后一个月内)作出总结。
第十条 市环境保护局建立环保监督员会议制度。每年举行环保监督员例会,通报环保工作形势、重点环保工作进展、年度环保工作计划等,听取环保监督员对环境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一条 市环境保护局建立环保监督员培训制度。组织对环保监督员的环保法律法规、环保基础知识等培训,不断提高环保监督员的社会监督水平。
第十二条 市环境保护局每年参照有关标准,给予每位监督员200元话费补贴。对于勇于举报、积极监督、成绩突出的环保监督员,市环境保护局予以表扬奖励。每年评选10%的优秀环保监督员,颁发证书并给予奖励。
第十三条 为保障环保监督员制度有效运行,对于长期不履行职责的环保监督员,存在以下行为之一的,市环境保护局有权对其解聘。(1)聘期内未举报、监督或提交环保工作意见或建议的,无故长期不参加环保监督活动、会议或培训的;
(2)利用环保监督员身份敲诈、勒索、恐吓、威胁被监督对象,或者诬告和伪造虚假信息及线索的,情节严重的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3)利用环保监督员身份向企业推介环保工程、环保业务等,从中谋取利益的;
(4)在新闻媒体或网络论坛、新媒体发表不当言论或负面舆情信息的;
(5)组织或参与群众非法聚集活动的;
(6)个人提出辞聘或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担任环保监督员的。第十四条 环保监督员在环保监督过程中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利用市环境保护局或环保监督员的名义、标志进行非法活动的,应依法承担相应责任,购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管理办法
附件1:
关于加强和创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社会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完善社会监督网络,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水平,确保公众饮食安全,现就加强和创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但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监管工作任重道远。餐饮服务是从农田到餐桌食品生产经营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食品安全风险具有广泛性、累积性和显现性等特点。同时,餐饮服务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社会关注度和期望值高,食品安全保障任务繁重。当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监管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的需求。全面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必须坚持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格局。这是新形势下做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监管方式的必然要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创新监管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快建立健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体系,不断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水平。
(二)加强和创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践行科学监管理念,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动员、积极参与、有效衔接的原则,建立监管部门依法履职、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机制和覆盖城市、乡镇、村居的基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队伍,形成全民关注、全民参与、全民支持、全民共享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推动我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取得新进步,有效保障城乡居民饮食安全。
二、动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参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
(三)建立基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紧紧依托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农村和城市社区药品监督网络和药品供应网络建设平台,积极探索在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确定专职或兼职人员作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协管员,聘任村委会、社区居委会负责人或热心公益服务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员担任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信息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和区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宣传普及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知识,协助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关要求并协助监督执行,负责区域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报告,负责农村集体聚餐备案和指导,以及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信息报告等。各地要进一步完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管理制度,加强培训和考核,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将监管触角延伸至乡镇(街道)和村居(社区),构筑城乡基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的工作网络。
(四)建立健全基层群众体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依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立健全基层群众体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工作的机制,定期组织基层群众体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执法活动,参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听取监管人员现场讲解,让基层群众通过亲身体验,了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逐步将基层群众体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并通过规范执法、科学执法和文明执法,积极争取广大基层群众的关心和支持,巩固和扩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的群众基础。
三、鼓励社会团体参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
(五)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作用。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相关行业协会建立沟通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其优势,积极支持其参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自律性高、作用发挥好的相关协会,可聘请其参与监管部门的政策宣讲、法规普及、专题调研、规划制定及专项整治等活动,也可委托其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状况调查、课题研究等。要积极搭建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沟通交流的平台,借助其在消费权益保护、消费观念引导等方面的优势,共同维护消费者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六)充分发挥学术团体和中介组织作用。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有关学术团体和从事餐饮安全调查、咨询等工作的有关中介组织的沟通合作,共同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题调研、学术研讨。同时,根据需要,可委托具有一定科研实力的高等院校、学术团体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培训和满意度调查等,充分发挥学术团体和中介组织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中的作用。
四、支持新闻媒体参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
(七)完善餐饮安全信息发布机制。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餐饮服务日常监管信息发布制度,针对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按照科学、客观、透明、有序的要求,加强与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交流,适时发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增强社会消费信心。
(八)建立与媒体的沟通合作机制。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与新闻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与媒体的沟通合作机制。通过通气会、座谈会、现场调研等方式对相关媒体记者开展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增强舆论监督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客观性。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可邀请媒体共同参与突击检查、现场查处、突发事件处置等,为各类媒体有序、规范参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与当地新闻主管部门联合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好新闻评选等活动,更好地调动媒体参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九)建立舆情监测和快速反应机制。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有关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报道,加强舆情监测分析,从媒体报道中及时发现监管线索,对媒体监督事项实行登记和限时督办,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将整改结果或查处进展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媒体反馈,对不实信息及时予以澄清。
五、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
(十)积极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监督创造有利条件。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主动通过当地人大常委会、政协向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汇报工作、报送信息,通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题调研、视察活动、明察暗访等方式,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挥监督作用提供条件。要高度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办理,做到事事有反馈、件件有落实。
(十一)充分动员有关专业人士参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主动邀请和动员包括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参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要建立工作联系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定期加强联系,主动征求意见。要积极将参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的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纳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或专家库,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
(十二)拓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渠道。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投诉举报机构和队伍建设。在信件、走访等传统受理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12331全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电话网络,通过建立投诉举报网站、设立电子举报信箱、开设网络留言板、开通移动终端平台等方式,为群众投诉举报违法行为提供更加便利、通畅、有效的渠道。建立并落实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各界举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提高社会公众参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
六、全面落实加强和创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的保障措施
(十三)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健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经费保障机制,重点加大对基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队伍的宣传培训投入,加大对投诉举报受理平台建设、有奖举报等的投入,确保各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十四)建立宣传培训机制。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制定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计划,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和法律法规宣传;推动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和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内容;举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讲座,开展各种科普宣传活动、违法案件警示教育等,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公众的风险认知能力和监督能力;认真落实培训制度,对餐饮服务单位企业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实行全员培训,强化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素养。
(十五)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探索建立科学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地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评价。对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纳入监管绩效考核内容,推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第三篇:电信公司社会监督员管理办法
电信公司社会监督员管理办法
xx省xx市电信分公司
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员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电信“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中国电信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完善和扩大社会监督网络,更好地接受社会的监督,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中国电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会监督员条件:
一、政治上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中国电信、支持中国电信事业。
二、关心中国电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威望和知名度,具有准确掌握国家政策水平和中国电信发展方向的能力。
三、能够实事求是对中国电信服务进行监督,并能将广大群众对中国电信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聘任单位。
第三条社会监督员聘任范围:
本人自愿应聘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关人员、社会团体代表及民主人士。
第四条社会监督员聘任方式:
由xx电信分公司聘任,事先征得被聘人员所在单位及被聘任人同意。社会监督员聘期一般不超过两年,到期后自动解聘,也可以续聘,连续聘任一般不超过四年。聘书由xx电信分公司统一制发。
第五条社会监督员职责:
一、及时了解xx市电信分公司有关政策规定,了解分公司对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及安排,了解分公司服务工作情况及社会呼声与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向聘任单位反映。
二、社会监督员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定期不定期对中国电信服务工作情况进行暗访并及时反馈暗访信息。
三、向社会宣传中国电信的有关法律、政策、规定。
四、配合xx市电信分公司进行专项调查研究。
第六条社会监督员联系制度:
一、社会监督员在了解到对电信服务方面的情况后,恳请及时和聘任单位纪检、监察及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室等部门进行联系。联系电话:xxxxxxxx
二、社会监督员的暗访方式主要采取电话、信函或登门走访等形式,了解中国电信的服务工作情况。
三、不定期组织社会监督员进行学习,了解电信行业的发展方向、发展前景,学习电信服务行业新政策及新业务。
四、每年召开一次社会监督员座谈会议,介绍一年来中国电信的服务情况;解析中国电信服务中存在问题;听取社会监督员对中国电信服务的感受;听取社会监督员了解到的对中国电信服务工作情况的意见和建议;介绍下一市电信分公司对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安排。
五、年末走访慰问社会监督员。
第七条本办法由xx电信有限公司xx市分公司负责解释。
第八条本办法从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电信分公司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员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电信“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中国电信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完善和扩大社会监督网络,更好地接受社会的监督,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中国电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会监督员条件:
一、政治上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中国电信、支持中国电信事业。
二、关心中国电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威望和知名度,具有准确掌握国家政策水平和中国电信发展方向的能力。
三、能够实事求是对中国电信服务进行监督,并能将广大群众对中国电信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聘任单位。
第三条社会监督员聘任范围:
本人自愿应聘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关人员、社会团体代表及民主人士。
第四条社会监督员聘任方式:
由xx电信分公司聘任,事先征得被聘人员所在单位及被聘任人同意。社会监督员聘期一般不超过两年,到期后自动解聘,也可以续聘,连续聘任一般不超过四年。聘书由xx电信分公司统一制发。
第五条社会监督员职责:
一、及时了解xx市电信分公司有关政策规定,了解分公司对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及安排,了解分公司服务工作情况及社会呼声与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向聘任单位反映。
二、社会监督员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定期不定期对中国电信服务工作情况进行暗访并及时反馈暗访信息。
三、向社会宣传中国电信的有关法律、政策、规定。
四、配合xx市电信分公司进行专项调查研究。
第六条社会监督员联系制度:
一、社会监督员在了解到对电信服务方面的情况后,恳请及时和聘任单位纪检、监察及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室等部门进行联系。联系电话:xxxxxxxx
二、社会监督员的暗访方式主要采取电话、信函或登门走访等形式,了解中国电信的服务工作情况。
三、不定期组织社会监督员进行学习,了解电信行业的发展方向、发展前景,学习电信服务行业新政策及新业务。
四、每年召开一次社会监督员座谈会议,介绍一年来中国电信的服务情况;解析中国电信服务中存在问题;听取社会监督员对中国电信服务的感受;听取社会监督员了解到的对中国电信服务工作情况的意见和建议;介绍下一市电信分公司对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安排。
五、年末走访慰问社会监督员。
第七条本办法由XX电信有限公司XX市分公司负责解释。
第八条本办法从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清远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清远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围绕广清一体化和南融北康发展战略,推动清远市协调发展、振兴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清远市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本办法所称市重点建设项目,是指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市人大审议通过,列入清远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的项目。
第三条 清远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分为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预备建设项目。
市重点建设项目是指已完成或预计当年9月底前可完成各类报批和招投标程序、具备开工条件的新开工项目,以及上未竣工重点建设项目需结转的续建项目。
市重点预备建设项目是指当年不具备开工条件,需重点开展前期调研论证和完善各类行政审批程序等前期工作,争取次年内开工建设的项目。
第四条 计划编报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对全市或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建设规模较大的交通运输、能源保障、水利、信息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推进城市化建设、环保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推进对粤北地区振兴发展、对推动我市南部地区加快融入珠三角和促进北部地区同步协调发展影响较大的发展平台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构建产业新体系,重点推进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创新发展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传统产业升级项目。
(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项目。
第二章 机构职责
第五条 市政府成立重点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相关副市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协助副市长工作的副秘书长及市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组成,负责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的统筹协调和服务管理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市重点办),设在市发展改革局,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研究提出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的政策、制度和建议,完善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统计分析市重点建设项目建设进展;督促推进市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协调解决市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向领导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市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考核;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市重点办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
成立融资、环评、规划、用地、征地拆迁、政府采购 和招投标等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设在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土储局、市发展改革局,分别牵头负责推进各项前期工作。第六条 市发展改革局负责编制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第七条 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按照项目隶属关系,成立相应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负责相关市重点建设项目的筹划、推进和日常管理,协调解决用地、规划、立项、征地、拆迁、融资、环评、招标投标等工作,根据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各项工作,确保市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第三章 项目确定
第八条 列为市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原则要求:
(一)交通、能源类项目投资额要求1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其他项目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
(二)连阳地区投资项目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
第九条 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申报的市重点建设项目不受项目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的限制,但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突出重点,择优选择,按下列程 序申报:
(一)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将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八条规定的项目汇总,核准项目投资规模,于每年10月15日前向市发展改革局申报下一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二)中央、省驻清单位建设项目或无主管部门的非政府投资项目,凡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八条规定的,项目业主可自愿向市发展改革局申报下一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三)对未申报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较大政府投资项目,市发展改革局可直接纳入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四)已经开工的市重点建设项目,在其工程竣工投产之前,原则上自动结转为下市重点建设项目。第十条 申请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应通过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申报,并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一)市重点建设项目申请表及项目情况说明。
(二)已完成各类行政审批程序等前期工作的项目,提供项目及返还农民实业用地规划选址(或规划批准书)、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立项批复等证明;暂未完成前期工作但确保当年9月底之前能够开工的项目,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资金落实证明和项目选址符 合城规、土规、生态控制线、水源保护、环保要求等书面证明以及开展前期工作的节点计划。
(三)其他有关资料。
第十一条 申请列入市重点预备建设项目,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市重点预备建设项目申请表及项目情况说明。
(二)完成项目各类行政审批程序等前期工作的时间计划。
(三)其他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 市发展改革局对申报的项目,按本办法第三条、第八条确定的原则进行汇总、筛选,提出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草案,在征求各县(市、区)、各单位意见后,报市政府审审议;对位于市中心区域的项目按照《清远市中心区域重点项目建设启动方案》要求,征求高新区、清城区及相关市直部门意见后,再召集相关部门集中研究,确定启动项目,报市政府审议。所有项目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后,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最后由市政府印发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并执行。
第十三条 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经市政府印发执行后,各项目牵头部门不得擅自增减项目及调整投资计划,如需变更项目或调整投资计划,须报市发展改革局,由市发展改革局报请市政府同意后执行。
第四章 项目管理
第十四条 建立市四套班子领导重点包干、分工负责、联系督导重点建设项目制度。按照领导分工,省重点建设项目和省预备项目由市委主要领导及副市长按工作分工重点包干;除省重点及省预备项目外,市直部门牵头的市重点建设项目由副市长按工作分工负责;各县(市、区)的市重点建设项目由市委、人大、政协领导联系督导。市领导适时实地督导包干项目,及时解决突出问题。
第十五条 建立联络员制度并成立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工作组。由市发展改革局班子成员担任市领导包干项目的联络员,同时在市发展改革局内部成立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工作组,为市四套班子领导与牵头单位、项目业主之间加强沟通联系服务,负责跟进、督促相关单位落实市四套班子领导协调解决的问题。
第十六条 建立市重点建设项目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由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广清产业园及市直有关部门等组成,由市政府召集,市政府分管发改工作的副市长任第一召集人,市发展改革局负责人任召集人。主要任务是通报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重点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市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第十七条 建立市重点建设项目联系人及报送、统计制度。
(一)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广清产业园及市直项目牵头部门要确定联系领导和1名联络员(统计员),负责与市重点建设项目办联系,及时沟通项目建设情况。
(二)市重点建设项目实行月报、季报和年报制度,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广清产业园及市直项目牵头部门为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度报送责任单位;市直代建项目由代建部门为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度报送责任单位。
1、月报: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单位每月按照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要求于每月28日前报当月情况。
2、季报: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单位将本地区、本部门每季重点建设项目进度、投资完成情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和意见,分别于3月、6月、9月的28日报出。
3、年报: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单位要全面总结本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情况,对于未按计划完成的项目,要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并对下工作做出安排,于当年12月20日前报出。
第十八条 建立重点建设项目督查制度。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办公室、市重点办每半年联合组织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巡查,集中了解项目建设动态,查找问题,形成解决建议措施,报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
第十九条 建立重点建设项目进度通报制度。市重点项目办每月按市重点项目进度情况对各县(市、区)政府、市 直有关单位进行通报,并抄报给市四套班子领导、各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市直部门。
第二十条 建立市重点建设项目储备库制度。高新区管委 会、各县(市、区)政府、广清产业园及市直有关单位要按照《清远市重点建设项目储备库管理暂行办法》积极谋划储备项目。
第二十一条 建立市重点建设项目动态管理制度,采取准入退出制。市发展改革局根据项目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每年7月提出市重点建设项目调整方案,报市政府审定后执行。
(一)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增补
(1)具备开工条件的市重点预备项目,经市发展改革局核实后可转为市重点建设项目。
(2)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当年引进可开工的优质项目,向市发展改革局提出申请核实后,可增补列入当年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二)市重点建设项目的退出
(1)半年内未完成前期工作,建设项目无法开工的项目。
(2)开工建设后,半年完成进度计划在25%以下或连续半年处于停工状态的项目。
(3)改变合同约定或国家新政策不支持的项目。
(4)项目一经确定退出,取消所享受的政策优惠。
第二十二条 原则上要求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广清产业园及市直有关单位参照市的做法建立领导包干项目责任制,同时对辖区内的市重点建设项目每季度由主 要领导至少主持召开一次重点建设项目服务保障会议,及时听取工作情况,分析项目的进展动态,及时解决本级职责范围内的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属市级层面协调解决的问题。会议简讯及时上报市点办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宣传重点建设项目,营造重点项目建设良好氛围。
第二十三条 市重点办应经常深入建设项目现场,实地了解、收集项目进展的第一手资料,对上报的工程项目节点计划进行督查核实,了解实情及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时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
市重点项目办对未开工项目的前期工作、在建项目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组织召开专项协调会,会同市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商讨解决;对重大事项和具有共性的突出问题,报请领导小组或包干领导协调解决。
协调会议明确的事项,形成会议纪要或者文件,报送包干项目领导和相关单位。有关单位要按照会议要求尽快落实和反馈,市重点项目办跟进检查和督促。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 凡是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的项目,一律享受前期工作审批“绿色通道”待遇。各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有审批职能的部门要及时组织梳理涉及 本职能范围内的前期工作环节的事项,提前介入,窗口前移,服务前伸;各相关职能部门在立项、用地、规划、环评、招投标等关键环节,按照“并联审批、简化手续、限时办结”的要求办理,提高速度,压缩时间,支持项目加快前期工作的办理。同时,将市重点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纳入电子监察系统进行监督检查,提高审批效率。
第二十五条 市重点建设项目享有下列优惠政策:
(一)实行下限收费。除法律法规和政策另有规定外,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市重点项目建设期间的各种行政、事业收费按照最低下限标准收取,任何单位不得在国家、省规定之外自行出台向重点建设项目收费的各种政策。
(二)优先配置资源。对重点建设项目优先配置建设用地、用林等生产要素,市国土资源部门、市林业部门要会同市发改部门优先保障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用地规模、用林指标。优先配置通讯、供电、供水、供气、消防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三)优先享受扶持政策。对市重点建设项目各级各部门要优先申报国家和省建设资金补助,以及市各项产业政策扶持和专项资金支持,市财政部门要优先安排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资金,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经费。
第二十六条 市重点建设项目所在地政府应做好市重点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环境的综合治理,依法查处、打击扰乱破 坏重点建设项目行为,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考核奖惩
第二十七条 市重点项目办每年7月前结合工作实际,完善并印发市重点建设项目考核评分表,年底对市重点建设项目各牵头单位进行考核,对县(市、区)重点建设项目工作的考核结果纳入清远市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一)对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广清产业园的考核内容包括:落实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制情况、信息报送、项目储备库、列入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新开和竣工投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前期工作任务、计划完成情况、质量安全、廉政情况等。由市重点办根据自评汇报、核查资料、抽查具体项目和重点项目建设日常及临时性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二)对市直牵头部门的考核内容包括:落实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制情况、信息报送、投资计划完成情况、前期工作任务、新开和竣工投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质量安全、廉政情况等。由市重点项目办根据各牵头部门完成重点项目建设的日常、临时性工作情况及牵头部门上报的自评报告和自评表进行综合考评。
第二十八条 对前期工作进展缓慢,推进不力的相关责 任单位,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会同市重点办对责任单位分管领导进行约谈,未按期整改到位的,由市重点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对责任单位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对在建项目工作懈怠、延误建设进程的单位领导和项目责任人通报批评,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第二十九条 项目单位无故未开工建设或开工不足,由市政府收回该建设项目用地指标,调整用于其它符合条件的重点建设项目使用。
第三十条 对本没有特殊原因不按计划开工或违反有关规定骗取市重点建设项目资格享受优惠政策的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局报请市政府同意后,按照第十五条准入退出制,取消其市重点建设项目资格,并追回所有享受的政策优惠所得,三年内不得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
第三十一条 对弄虚作假、虚报统计数据等行为,按照《统计法》有关要求由市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情节严重的,依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属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按国家、省管理规定执行,同时享受市重点建设项目的优惠政策和服务。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发展改革局解释。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法追
究
其法
律
责
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