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残疾人工作的几点思考
社区残疾人工作的几点思考
“社区”是我国社会学者从外文翻译过来的一个名词,特指经过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经过规模调整了的居民委员会辖区。社区残疾人工作是依托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力量为残疾人服务,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项工作。社区残疾人工作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残疾人事业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新开辟的业务领域。
在梧州市的15万残疾人中,有万生活在城市社区。经过两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区残疾人工作纳入了社区建设总体布局、残疾人组织也逐步加强、残疾人工作基础逐步规范扎实、残疾人各项服务工作逐步展开。[网文章找文章到网]但52个社区中,还存在思
想认识不够统一、工作进展不够平衡、虽然建立了残协,但没有专职残协工作人员,没有必要的经费、场所和设备。因此,对社区残疾人工作值得思考。
一、社区是残疾人工作的落脚点
残疾人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生存的环境主要在社区。我国有6000万残疾人,其中有2000多万残疾人生活在城市社区。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他们中的多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人。这就决定了残疾人与社区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以至对于社区的依赖和依靠。残疾人不管是日常的衣、食、住、行,或者康复、教育、就业、文化生活,还是在参与民主生活、行使民主权利、展示才能和人生价值、创造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等,都有离不开社区提供的条件,离不开这个基层社会舞台。
广大残疾人生活在社区,需求在社区,这就决定了残疾人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必须深入到社区。“十五”计划纲要
明确规定了旨在改善残疾人状况的康复、教育、就业、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减缩贫困、文化生活、无障碍环境等工作任务。工作目标是宏观的,但最终都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残疾人身上。残疾人是否切实受益,以及残疾人的认同和满意程度,是衡量这项工作质量的尺度。实践经验表明,只有把工作做到社区、家庭,才能真正接触到残疾人,才算是工作到位。社区残疾人工作要求从每一个残疾人出发,始终把他的生存状况的改善作为关注的焦点,要面对面地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蝶山新兴社区的唐积坤中风卧床,若没有社区康复员的热心肠,哪能如今行动自如生活自理;73岁的特困残疾人黎惠球,过冬连草席都没有,若非社区残协的雪中送炭,恐怕“屋有冻死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是残疾人工作的落脚点,只有把社区残疾人的工作做好,残疾人事业才能扎下根本,才能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二、社区建设可以全面促进残疾人工作
社区建设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社区服务工作基础上不断丰富、拓展而来的结果。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福利事业、社区组织、社区服务、卫生、文化、社区治安等。随着社区建设的开展,残疾人不仅得到了更多、更好的服务和照顾,也给他们创造了更多的参与社会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在14个部门共同签发的《关于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意见》中对关于建立残疾人组织方面,明确提出要依托社区居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残疾人组织,即“社区残疾人协会”,协会下设“三组一站”,即社区残疾人服务组、社区康复组、残疾人联络组和志愿者服务站。社区残疾人协会主席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担任,副主席由优秀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友担任。在梧州市52个社区中,有120多名优秀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友担任社区残协的副主席和委员,协助社区开展残疾人工作。
残协除了体现特殊人群的自身代表性和社区自治组织对这一群体的所担负的义务与责任外,还可以使社区残疾人协会更有效地发挥“中介”和“纽带”作用,使残疾人的利益得到更可靠的保障。积极推进社区残疾人工作,可以将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落实到社区,可以使基层残疾人工作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有效地改变基层残疾人工作相对薄弱的局面,推进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残疾人工作对社区建设的能动作用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残疾是人类不可避免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也正是因此,才激发人类不懈地努力去克服、消除残疾带来的障碍,追求完善,获取自由。社区建设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力,这其间社区残疾人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往往集中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工
作上。事实上,无论是社区服务,还是社区建设,大量的、基本的工作对象还是弱势群体,即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为上述人群提供服务和保障构成了社区工作的主体,也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的根本宗旨。
残疾人作为特殊而困难的弱势群体,构成了他们需求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从而使得社区残疾人工作更为艰巨、复杂。正因如此,残疾人工作在不断地拓展着社区建设的工作领域,做好社区残疾人工作更加显示出社区建设的无比优越,显示出社区建设给社会文明带来的积极成果。从另一方面看,在残疾人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只要帮助他们消除障碍,提供必要的条件,就会焕发他们的能动作用,同样成为社区建设的力量,成为社会文明的建设者。在梧州市的“爱心超市”、“爱心书报亭”和“庇护工场”,这种生动事例是屡见不鲜。残疾人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在社区建设中同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感
召力,成为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四、融入社区是社区残疾人工作的基本思路
社区建设为残疾人事业提供了一次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这次机遇,积极探索社区工作的新途径,开辟残疾人工作的新领域。社区建设是社会管理体制在基层层面的重大改革,这对于任何一项要求有所作为的工作来说,具有先决性、基础性的意义。因此,将社区残疾人工作融入社区建设的大局,按照社区建设的总体框架进行设计并随着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同步发展是这项工作的总体思路。
(1)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方式。社区残疾人工作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调动社区内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中介组织和居民群众等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推进
社区残疾人工作的合力。梧州市自2002年始,开展了“青年志愿者爱心进社区”活动,切实为社区的残疾人提供了医疗卫生、家政维修、技术培训等上万人次服务。
(2)将社区残疾人工作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融为一体、同步发展、共建共享。要树立信心,弘扬一个理念,实行两个整合,从本地区社区建设的实际出发,将社区残疾人工作融于社区建设之中,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发掘潜力,拓展服务能力,做到社区残疾人工作与社区建设协调发展,使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尤其在社区康复方面更突显,因为社区康复工作不仅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要充分发挥社区内各有关组织即残疾人协会,工、青、妇组织等,志愿人员、残疾人自身及其亲友的作用,形成“社区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
(3)建立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核心、社区残疾人组织为纽带、社区服务
机构为基础的工作机制,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哪里有社区,哪里有残协”,发挥社区居委会的自治组织作用,充分利用社区残疾人协会联系残疾人的优势,以人为本,夯实基础,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残疾人工作机制,推进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调动残疾人的积极性,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二篇:社区残疾人工作事迹材料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扶残助残浓厚氛围
(一)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为确保社区残疾人工作有效、有序开展,根据市、区残联要求及社区残疾人工作实际,社区及时调整残疾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社区主任为主席,残协委员为副主席,广大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为成员的社区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具体负责残疾人工作。社区残协建立健全了《残疾人协会主席工作职责》、《社区残疾人协会工作制度》等20项职责和制度,建立和完善了《贫困残疾人基本情况表》、《重度残疾人基本情况表》等10项基本信息台账,切实加强了社区与残疾人及其监护人的联系,确保残疾人及时、有效的得到帮助。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扶残助残浓厚氛围。
能否营造一个良好的扶残助残氛围是顺利开展残疾人工作的必要条件。近两年,社区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一是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横幅等方式对残疾人工作制度、优惠政策进行广泛宣传;二是组织演出、宣讲、观看专题影片等宣传活动,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累计组织专场宣传活动9次;三是利用元旦、春节、“妇女节”等节假日在社区游园、辖区市场等人口聚集区开展宣传动员,截止目前,共发放助残日历2000张,宣传书籍800余本。累计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残疾人康复读物600余本。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使扶残助残理念深入人心,使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创建活动人人知晓。
二、推进体系建设,提升保障和服务水平
我社区积极推进残疾人工作“两个体系”建设,以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作为社区残疾人工作的重点,集中解决了一批残疾人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完善保障服务、促进扶贫工作。残疾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的身体缺陷,导致无法就业或难就业,从而直接影响其生活状态。社区残协本着急残疾人之所急、想残疾人之所想的服务理念,及时掌握残疾人生活状况,了解残疾人需求,将辖区符合条件的58户、61名残疾人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为5名重度和特困残疾人办理了医疗救助和大病救助,缓解其经济压力。常年组织志愿者开展“一帮一”、“众帮一”助残活动,累计帮扶慰问残疾人34户,发放慰问金5000余元。社区重度和困难残疾人与市、区单位结成帮扶对子12对,帮扶救助20余次。社区5户残疾人家庭分到廉租住房,1户精神残疾人享受政府临时救助,1户残疾儿童享受为期三年的残疾儿童教育助学救助。
(二)加大法律宣传,维护合法权益。社区始终把维护残疾人权益作为残疾人工作的重点。每年5月份社区都会邀请金川路司法所所长向残疾人讲解《残疾人就业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等相关法律,并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发放各类法律法规宣传资料。2010年8月,社区调解委员会会同八冶二公司物业管理科、金川路司法所等单位对10区20栋一起涉及残疾人的民事纠纷进行调解,最终使双方达成协议,维护了残疾人合法权益。
(三)掌握康复需求,提供康复服务。社区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认真进行排查摸底,为社区35名白内障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和白内障患者数据库。为社区14户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发放“阳光家园”居家托养补助金8000余元。为2名残疾人赠送轮椅。社区参加医疗保险残疾人102名,其中83名(低保户64名,重残19名)残疾人属免费办理。社区整合现有资源,开办残疾人文化活动中心,中心依照残疾人身体状况编排了残疾人健身操,不定期进行培训、锻炼,为残疾人康复提供了极大帮助。社区还与卫生服务所联系发放连心服务卡66张,不定期对辖区内老年人、残疾人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建立康复档案,免费进行体检。
三、拓宽工作渠道,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
(一)改善生活环境,提升服务功能。社区按照省、市、区有关部门的要求,依托金川区养老服务金芝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认真组织实施建设金川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面对重重困难,社区领导多方联系,积极协调,努力争取,在2009年10月,完成了该项目的土地审批、办理完毕规划、建设、发改等部门手续,并于2010年7月开工建设金川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当社区残疾人听到这个好消息时感动地说:社区真的为我们这些人办了一件大好事,虽然我们给政府带来了这么多麻烦,但是政府还是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残疾人。
(二)健全就业网络,促进残疾人就业。为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社区完善了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为残疾人开设专门服务窗口,规范办事流程,全方位提供就业服务。社区残协及时掌握辖区内未就业大中专残疾毕业生情况,及时对辖区内登记失业残疾人家庭进行走访,配合社保开展好残疾人就业援助月活动。针对残疾人特殊情况,社区利用残疾人文化活动中心定期邀请专业人员教授适合残疾人学习的十字绣、绢花、珠绣等手工制作,提升残疾人就业技能,增强就业信心,改善家庭经济环境。推荐有技能有需求的残疾人参加省、市、区残联举办的各类残疾人培训班40余人次,使他们掌握了计算机、插花、烹饪等多种实用技能,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三)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文化生活。自社区成立以来,每年三
八、残疾人日、爱耳日、助残日、盲人节等残疾人节日社区都组织干部职工同辖区残疾人一同联欢、演节目,以丰富残疾人的文化生活。06年社区组织辖区残疾妇女开展了十字绣展、绢花展活动,共收展品20多件;08年开展了扑克比赛、书法绘画比赛、居民花卉展等多项活动;每年五、六月份,社区的都会组织残疾人及其家属同社区职工开展“趣味运动会”。辖区共有室外健身器材50多件,残疾人日常锻炼有去处,秧歌队、健身操队每天坚持锻炼,社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经过几年的建设,我社区残疾人工作已进入稳步发展轨道,但经验还不很成熟,今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特别是在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上还要加大服务力度,使残疾人康复、劳动就业、扶贫、宣传、维权和组织建设等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为xiexiebang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社区残疾人工作概况
开发区社区残疾人工作概况
开发区社区居委会成立后,从基础建设入手,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
区为依托、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方式,结合小区环境好、居民组成新、组织机构新、干部队伍新、居民整体文化素质高、生活服务需求高、残疾人数量不断增加、残疾人的需求逐步广泛化和多样化等特点,通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培养残疾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开展了适合残疾人特点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将社区残疾人工作融入到社区建设中,使其同社区各项事业共同发展,努力营造社区残疾人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良好氛围。
一、夯实基础,发扬民主,建立适应新型社区发展的残疾人组织为准确掌握社区内残疾人的状况,我们开展了调查摸底工作,对社区内的残疾人普遍走访了一次,并进行了登记,为做好工作打好基础。为建立适应新型社区发展的社区残疾人组织,召开各类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08年成立了开发区社区残疾人工作领导小组、残疾人协会配备了残疾人专职委员,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核心,以社区残疾人协会为纽带,以社区康复工作组为基础,社会各界参与,资源共享,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社区残疾人组织工作体系。
一是成立“社区残疾人工作小组”,组长由社区书记兼主任王琳担任,居委会全体成员参加、并吸收有关方面人员包括残疾人组成。使残疾人工作切实纳入了社区居委会工作范围。
二是通过社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社区残疾人协会主席,推举优秀残疾人为副主席。社区残疾人协会,协助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本社区残疾人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残疾预防、用品用具供应等相关工作;协调政府和社会与残疾人之间的关系,动员社会各界关心、理解、帮助残疾人,使残疾人增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乐观进取精神,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组建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组。组长、副组长由居委会和社区医疗站的人员担任。负责组织调查社区康复对象和康复需求,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训练和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康复站指导残疾人进行家庭康复训练,以改善功能,增强残疾人生活自理的能力。
四是成立社区助残志愿者联络站。站长、副站长由社区领导担任,成员由社区志愿者组成,联络员由社区残疾人专委联络,联络站负责制定本地区志愿者助残计划,倡导理解、尊重、关心残疾人和帮残助残的道德风尚,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和单位为残疾人服务。
二、加强管理、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社区残疾人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一是建立了“一册四簿”,即开发区社区残疾人基本情况登记册、社区残协工作簿、扶残解困工作簿、助残志愿者活动簿、残疾人困难走(来)访登记簿。并制定和完善了残协工作制度,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志愿者联络站活动制度等,还建立了残疾人工作“六必访”制度,即残疾人家庭有天灾人祸必访,残疾人家庭有重大变故必访,残疾人有上访动向必访,重大节假日必访,入冬前换季必访,残疾人家庭闹矛盾必访。推动了社区残疾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形成了以残协为中心的残疾人管理服务体系。通过残协的协调、呼吁,社区内各方面的资源都纳入到社区残疾人管理服务体系。依照社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目标,残协利用社区市民学校等教育阵地,宣传残疾人保障法,向残疾人发放关于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引导残疾人在社区建设的大环境中,逐步树立“四自”精神,自觉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元旦、春节和全国助残日期间,社区给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家庭送慰问品和慰问金。多年来在市、区残联的正确指导下,我们依靠社会各界参与,调动辖区单位和群众的积极性,利用社区资源,从生活点滴入手,关心爱护残疾人,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融入社区,切实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开发区社区
开发区社区居民委员会
开发区社区残疾人协会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九日
第四篇:对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国残联在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宏伟目标。康复事业关系到残疾人的切身利益,是残疾人就学、就业、脱贫、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残疾人的迫切需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推进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工作,让康复进社区。但是,农村社区的康复工作,难度大,任务重,困难多。我就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提出加强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一、王江泾镇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
王江泾镇是嘉兴的北大门,北接江苏盛泽,南临嘉兴市区,20xx年实现生产总值XX.X亿元。全镇有行政村XXX个,社区居委会7个,总人口79XXX人。至20xx年全镇办证残疾人1XXX人,占总人口的XX.X%,其中肢体残疾人XXX人,占残疾人总数的XX.X%;听力残疾人XXX人,占XX.X%;语言残疾人7人,占XX.X%;视力残疾人XXX人,占XX.X%;智力残疾人110,占XX.X%;精神残疾人XXX人,占XX.X%。年龄在18岁以下残疾人XXX人,60岁以上残疾人XXX人,处在劳动年龄阶段的残疾人XXX人,占残疾人总数的XX.X%。
全镇现有农村社区康复指导站XXX个,有专职康复指导医生或指导员XXX人,大部分康复指导站都依托所在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从实施社区康复工作以来,共实施白内障手术30例,普及型假肢装配人数7人,听力障碍佩戴助听器XXX人,聋儿康复训练人数5人,目前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肢体残疾人XXX人。经统计,目前有需要康复服务的残疾人人数105,其中肢体残XXX人,脑瘫7人,语言残XXX人,智力残XXX人,视力2人。社区康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残疾人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镇社区康复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残疾人康复工作经费来源少,主要是向上级残联申请,康复工作的经费没有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的预算,各级财政对残疾人康复工作资金投入偏少。由于经费有限,社区康复指导站硬件设施不完善,人才队伍层次较低,除田乐社区康复指导站有较完备的康复器材外,其它的指导站康复器材较少,有的仅能提供咨询服务。二、社区康复工作、康复知识缺少广泛的、有深度的宣传。农村社区残疾人对康复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非常有限,大部分人还未听说过,更不知道康复与到一般医院看病有什么不同。三、康复治疗基本上是以狭义的治疗后康复为主,尤其是仅仅把非医疗性的器械训练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等作为一项社会服务项目。四、缺少有效的社区康复的评价机制。对社区康复的有效性、针对性还没有建立一套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缺少有效的依据。二、加强农村社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康复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各级政府要在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投入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的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农村地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加大基层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目前,农村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些农村社区没有一个康复网点,许多残疾人想康复而无处康复。而有的地方有康复服务网点,但基础设施落后,提供不了应有的服务内容,只是虚有其名罢了。由此可见,要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农村社区康复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起码要先为他们提供一个必要的康复场所和较为完备的康复器材。完善的康复基础设施是实现农村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最基本条件。只有具备这个条件,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才能有效的、全面的展开。
(二)加快农村社区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康复服务的水平。
康复工作是一个全方位、多学科、深层次的技术问题,需要方方面面的技术人才。农村地区缺少专门的康复人才,不能够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内容,所能提供的康复服务与残疾人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要提高农村社区康复服务的水平,必须加快农村社区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XX%的残疾人的康复服务主要是在社区内进行的,要依靠农村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建立一只有社区领导、卫生人员、社区志愿人员、残疾人家属等参与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基本队伍。同时,医疗卫生部门、残联康复机构应针对不同的康复内容,加紧培训农村社区康复的技术人员。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社区康复服务的水平。
(三)加强社区康复服务的能力建设,促进社区康复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农村社区康复工作是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农村社区康复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是残疾人参与社区康复的积极因素,也是促进社区康复的可持续性发展关键。目前农村社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康复人才匮乏,造成社区康复工作的层次低、手段少、能力有限,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不强,仅仅能满足一些简单的功能训练和咨询服务,不足以吸引更多的残疾人参加到社区康复中来,能够提供的服务离残疾人的需求有较
对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第2页
大的差距。社区康复要在完善现有功能障碍康复的基础上,增加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康复服务的能力,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有效的康复服务,真正提高残疾患者的功能水平,使患者重返社会,担负起他们能承担和应承担的社会职能。
(四)加强康复工作的宣传,形成人人都有康复意识的环境。
残疾人康复工作在社会上,甚至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中并不是都很了解和熟悉,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对康复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非常有限,大部分人还未听说过,更不知道康复与到一般医院看病有什么不同。这就需要做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残疾人的康复工作;让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知道康复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依托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康复指导站、志愿者组织、民政、慈善、托养机构以及残疾人家庭等社会力量开展康复知识、康复服务的宣传,了解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进行康复技术指导,形成人人都有康复意识的环境。
(五)建立农村社区康复工作评价考核机制,促进康复工作有效开展。
为使农村社区康复工作有效开展,要建立三个方面的评价考核机制。一是从完善康复工作体系的角度,对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及服务网络建设,政府、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的工作职责与内容的评价考核。二是结合现实工作状况,对各类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就最具代表性的康复服务内容的评价考核。三是综合反映残疾人及其亲友在掌握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实现全面康复和对康复服务满意度的评价考核。通过建立评价考核机制,促进康复工作有效开展。
要在农村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必须适应当前形势,抓住有利时机,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加大农村康复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康复人才队伍,制定有行之有效的康复评价体系,尽快扩大残疾人康复受益面。
第五篇:对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国残联在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宏伟目标。康复事业关系到残疾人的切身利益,是残疾人就学、就业、脱贫、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残疾人的迫切需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推进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工作,让康复进社区。但是,农村社区的康复工作,难度大,任务重,困难多。我就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提出加强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王江泾镇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 王江泾镇是嘉兴的北大门,北接江苏盛泽,南临嘉兴市区,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25.35亿元。全镇有行政村33个,社区居委会7个,总人口79435人。至2006年全镇办证残疾人1189人,占总人口的1.5%,其中肢体残疾人695人,占残疾人总数的58.45%;听力残疾人130人,占10.93%;语言残疾人7人,占0.59%;视力残疾人141人,占11.86%;智力残疾人110,占9.25%;精神残疾人106人,占8.92%。年龄在18岁以下残疾人58人,60岁以上残疾人296人,处在劳动年龄阶段的残疾人835人,占残疾人总数的70.23%。全镇现有农村社区康复指导站20个,有专职康复指导医生或指导员20人,大部分康复指导站都依托所在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从实施社区康复工作以来,共实施白内障手术30例,普及型假肢装配人数7人,听力障碍佩戴助听器30人,聋儿康复训练人数5人,目前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肢体残疾人55人。经统计,目前有需要康复服务的残疾人人数105,其中肢体残70人,脑瘫7人,语言残12人,智力残14人,视力2人。社区康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残疾人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镇社区康复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残疾人康复工作经费来源少,主要是向上级残联申请,康复工作的经费没有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的预算,各级财政对残疾人康复工作资金投入偏少。由于经费有限,社区康复指导站硬件设施不完善,人才队伍层次较低,除田乐社区康复指导站有较完备的康复器材外,其它的指导站康复器材较少,有的仅能提供咨询服务。
二、社区康复工作、康复知识缺少广泛的、有深度的宣传。农村社区残疾人对康复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非常有限,大部分人还未听说过,更不知道康复与到一般医院看病有什么不同。
三、康复治疗基本上是以狭义的治疗后康复为主,尤其是仅仅把非医疗性的器械训练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等作为一项社会服务项目。
四、缺少有效的社区康复的评价机制。对社区康复的有效性、针对性还没有建立一套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缺少有效的依据。
二、加强农村社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一)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康复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级政府要在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投入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的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农村地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加大基层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目前,农村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些农村社区没有一个康复网点,许多残疾人想康复而无处康复。而有的地方有康复服务网点,但基础设施落后,提供不了应有的服务内容,只是虚有其名罢了。由此可见,要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农村社区康复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起码要先为他们提供一个必要的康复场所和较为完备的康复器材。完善的康复基础设施是实现农村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最基本条件。只有具备这个条件,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才能有效的、全面的展开。
(二)加快农村社区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康复服务的水平。康复工作是一个全方位、多学科、深层次的技术问题,需要方方面面的技术人才。农村地区缺少专门的康复人才,不能够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内容,所能提供的康复服务与残疾人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要提高农村社区康复服务的水平,必须加快农村社区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70%的残疾人的康复服务主要是在社区内进行的,要依靠农村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建立一只有社区领导、卫生人员、社区志愿人员、残疾人家属等参与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基本队伍。同时,医疗卫生部门、残联康复机构应针对不同的康复内容,加紧培训农村社区康复的技术人员。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社区康复服务的水平。
(三)加强社区康复服务的能力建设,促进社区康复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农村社区康复工作是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农村社区康复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是残疾人参与社区康复的积极因素,也是促进社区康复的可持续性发展关键。目前农村社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康复人才匮乏,造成社区康复工作的层次低、手段少、能力有限,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不强,仅仅能满足一些简单的功能训练和咨询服务,不足以吸引更多的残疾人参加到社区康复中来,能够提供的服务离残疾人的需求有较
大的差距。社区康复要在完善现有功能障碍康复的基础上,增加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康复服务的能力,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有效的康复服务,真正提高残疾患者的功能水平,使患者重返社会,担负起他们能承担和应承担的社会职能。
(四)加强康复工作的宣传,形成人人都有康复意识的环境。残疾人康复工作在社会上,甚至残疾人及残疾
人家属中并不是都很了解和熟悉,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对康复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非常有限,大部分人还未听说过,更不知道康复与到一般医院看病有什么不同。这就需要做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残疾人的康复工作;让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知道康复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依托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康复指导站、志愿者组织、民政、慈善、托养机构以及残疾人家庭等社会力量开展康复知识、康复服务的宣传,了解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进行康复技术指导,形成人人都有康复意识的环境。
(五)建立农村社区康复工作评价考核机制,促进康复工作有效开展。为使农村社区康复工作有效开展,要建立三个方面的评价考核机制。一是从完善康复工作体系的角度,对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及服务网络建设,政府、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的工作职责与内容的评价考核。二是结合现实工作状况,对各类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就最具代表性的康复服务内容的评价考核。三是综合反映残疾人及其亲友在掌握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实现全面康复和对康复服务满意度的评价考核。通过建立评价考核机制,促进康复工作有效开展。要在农村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必须适应当前形势,抓住有利时机,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加大农村康复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康复人才队伍,制定有行之有效的康复评价体系,尽快扩大残疾人康复受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