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验汇报材料

时间:2019-05-12 20:1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验汇报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验汇报材料》。

第一篇: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验汇报材料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

验汇报材料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验汇报材料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推进我镇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发展,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镇党委、镇政府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健全制度、合理引导、稳步推进。近年来,从文化产业培育开发、群众文化场所建设、公共文化水平提升等方面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

有特色、群众娱乐有场所、服务管理上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之路。现就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安定区城西南34公里处,属二阴地区。东邻内官营镇,西接临洮、榆中两县,北与称钩镇毗邻。全镇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共96个村民小组,有3162户13380人;境内主要有细水岔、石门两大流域;内高公路穿境而过,并且是兰渝铁路、西气东输石油管道、引洮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过境段,区域地理位置重要;镇内拥有安定区最大的水库石门水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兰星石门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坪洞沟遗址”璀璨夺目。镇域社会和谐安定,历史传统文化悠久,群众文娱活动丰富,群众文化需求强烈。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优势文化产业发掘不断深入。,石门遗址甘肃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的评定为我镇建设文化旅游重镇打下坚定的基础,依托石门水库生态自然资源优势及石门遗址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我镇将石门旅游开发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通过放大效应不断发掘和推广优势文化产业,形成文化共富新格局,今年初步确定在石门旅游开发区建成石门遗址观光线一条,并将协调区文广局建设石门遗址文化陈列馆一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

本着“丰富群众体育娱乐活动,提高群众精神体质面貌,构建符川和谐发展”的宗旨,我镇近年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初步建成了镇综合文化站的办公活动场所。由省上配套、我镇自筹的镇体育中心建设正在筹建之中,拟建设高标准灯光球场一座,建筑面积2040㎡;规划建设3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场地硬化总面积1200㎡以上,配置1副标准篮球架;建设1块面积为3㎡的大路径硬化场地一个,配置2张室外乒乓球台;其余7560㎡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在红庄、兰星、长丰、金星等村分别通过私人筹建、群众自筹、部门帮扶等形式现已建成群众体育活动场所4处,并配备各类包括篮球架、乒乓球案等健身器材;文化工程方面,共建成农家大院2个,农家书屋5个,现存图书8000余册,涵盖各个门类及学科,特别是农业种植技术及养殖技术类书籍受到群众极大欢迎。春节镇上筹资5万元,首次举办春节灯会,亮化美化镇区主街道,营造节庆文娱活动气氛,创造群众文娱活动条件,全镇初步形成活动开展有场所,群众文娱有组织的新格局。

文化活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专业人才队伍是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我镇高度重视文化活动队伍的建设。我镇文化站现有包括1名站长、5名文化专干在内的工作人员共6人,专业涵盖体育、绘画、旅游等多个方面,是我镇文化工作及活动宣传开展的中坚力量。各村农家书屋都设置了以村文书为骨干的图书管理员,并建立健全了相关职责,制定了各类书籍管理借阅制度。利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公共文化产业致富工作,协调拟建设石门遗址文化陈列馆和石门遗址观光线,大力宣称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加强各类文化体育娱乐队伍建设。

文化服务硬件配套不断完善。

全镇共配套卫星设施400余套,电视、广播基本实现全覆盖。认真组织开展好农村文化下乡活动。文化大下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引起群众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镇级基层服务点建设不断完善,配备电脑4台。依托镇文化站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10个,共配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共11套。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成覆盖所有村的公共文化信息共享数字服务体系,使群众可以直接客观地接收各类信息,做到资源共享。各中小学校积极投入文化体系建设,开放体育活动场地,义务开展各类文化及专业技能

培训,大力开展文化体系建设实践活动。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不断丰富。

我镇利用建成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全镇常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篮球队伍达到16支,每年在重要节假日都举办篮球联赛,群众体育运动积极新高涨,“十一五”时期的五年间,全镇共举办各类赛事930场次,累计万人次参与;全镇共组建秧歌队10支,其中以罗家岔为代表的特色秧歌表演队在全镇具有极大影响力,成为我镇文化活动队伍建设的标志。联系“双联”行动帮扶单位在红庄村开展书法绘画作品大下乡活动,共为该村帮扶村民书写书画作品百余幅,将文化气息送入千家万户之中,镇党委、镇政府会同各区直部门及镇直各单位定期开展“文化、政策、法制宣传月”活动,开展文化、政策、法律宣传咨询及培训活动。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和开展,进一步推动了我镇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打造“宜居、宜商、宜游、宜投”的“四宜”镇构建了深

厚的文化软实力。

三、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活动场地的限制。全镇农村体育基础条件差,设施比较新且利用率较高的公共娱乐及体育活动场地只有镇政府体育场及镇初级中学体育场,其他活动场地体育设施数量少,设施陈旧,场地简陋,场地硬化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全镇人民日益增长的群众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需求。

活动经费没有保障。由于种种原因,虽经镇政府及区上相关部门大力扶持,经费紧张有所缓解。但是,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投入经费远远不能解决我镇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费问题还需各方努力解决。

文化产业发掘尚有不足。我镇在新班子的带领下,抢抓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新机遇,不断深入发展文化产业,新建石门旅游开发区并积极统筹将文化产业纳入其中,特别是将“石门遗址”纳入旅游产业开发中。但是,我镇特色文化产业的

深挖力度还不够,我镇黄坪村“洞沟遗址”、大岔村“李广杏”等特色产业及罗岔村社火特色文化还未形成鲜明特色并产生宣传效应。深挖以上产业并使之不仅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基础,而且成为文化共富的资源,尚需发掘开发。农村文体形式简单。由于没有系统的规划,农村文体活动的开展还停留在节假日及群众自发开展的阶段。活动主要以篮球赛、社火等形式为主,活动形式单

一、特色不够鲜明、活动延续性不足。要通过不断健全文体活动机制,建立长效机制丰富文体活动内容,使我镇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之深入化、丰富化,真正实现富有特色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

四、几点意见建议

一、建全机构,加强管理。一是要建全镇村两级文化管理体系,保证镇村文化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要建立建全管理制度,按时开放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等场所。三是加强对各项文体设施及器材 的管理和维护,及时修复损坏的设施及器材,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率。

二、加强队伍建设。对各类文体工作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组建镇、村业余文艺队和运动队,培养本地的艺术、体育人才,开展文体交流活动;要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文体工作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农村文化体育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镇村文化活动,是一项长期经常开展的工作,不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因此,镇村两级组织,都要设立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专项发展基金,每年为农村各项文体设施、器材的维护、保养、修复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村级组织也要根据各自财力,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文化活动、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和书籍购置。确保文化活动工作正常开展。

四、将文化产业发掘培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通过不断深挖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实现宣传效应,带动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能

够满足群众文化娱乐需求,而且能够成为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使之发挥最大的功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共富。

第二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近年来,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利通区文体工作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文化建设,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文化阵地服务功能。近年来,我局抢抓机遇,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和资金支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投资了1530多万元,为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级文化室、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户等配备电脑、音响、乐器等设备,彻底解决了部分文化站 “空壳” 的问题;新建农家书屋133家,配备电脑48台,图书18.5万册,电子音响制品1XX余盘、报纸期刊3120份,在全市率先实现了 “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新建优秀农民文艺团队、农民文化户等民间文艺团队20家;新建篮球场87个,为基层配备健身路径600多件;争取“乡镇健身工程”4个,分别建设了XX平米带看台的灯光球场,群众健身娱乐条件明显改善。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活动亮点频频闪现。

坚持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成功举办系列文化活动,XX之区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一是品牌活动影响深远。成功举办了XXXXX文化旅游节,本届文化旅游节历时2个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等6项活动,为XX区群众奉献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二是民俗文化活动特色鲜明。在元旦、春节期间,共组织民间社火队开展社火巡演大拜年65场次;积极组团参加省社火大赛,荣获全省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社火大赛金、银、铜奖;成功举办了XX区首届元宵节花灯展,参展花灯达140盏,参观人数达10万人;开展“XXXXX”等民俗节庆活动为传统的民俗文化增添新的内涵。三是广场文化异彩纷呈。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喜迎十八大等重大节庆活动,组队参加了XX市红歌大赛,荣获一等奖和最佳风尚奖;依托居民文化大舞台,定期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专场演出,把文化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开展了以“展XX风采,建XX之区”、“歌颂党、展风采”、“红歌嘹亮 畅想青春”、“生命畅想、和谐家园”等为主题的系列广场文化活动620多场次,一批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幸福生活的精品文艺节目脱颖而出。四是基层文化活动覆盖面广。支持鼓励民间文艺团队建设,大力加强基层文体骨干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目前全区有各类民间文 艺团队50余支,队员1000余人, 一、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18名,成为我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认真实施“ 2131” 工程,农村电影覆盖率达到100%;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农村实用知识竞赛等活动,累计送科普资料3万余份,图书10000余册,文艺演出100多场次,电影下乡近4000场次,通过各类活动的举办,城乡群众学文化、增知识、提技能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精心筹办体育赛事,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

坚持把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以筹办体育赛事为载体,强化工作措施,有序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精选XXXX、XX、武术等比赛项目,参加省第七届民族运动会,摘得1金2银2铜,取得奖牌总数位居全市第一的好成绩;组织45名运动员参加省第十三届运动会,荣获 “体育道德风尚奖”,并赢得15.5金、15银、4铜和总分211.5分的优异成绩;成功举办了XXX第六届农民运动会和首届运动会,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裁判员达3000多名,有力地推动了XX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圆满承办了XX市首届和谐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来自20多个社区XX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以“百乡千村农民体育活动”为契机,连续3年在13个乡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趣味体育比赛,累计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300多场次,参与群众达30多万人次。

几年来,我区文化体育工作先后获得省文化厅XX、XX文化工作考核先进市县二等奖,“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先进集体,XX市XX年元旦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先进集体,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XX区党委政府XX目标责任考核二等奖、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农村社区全覆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再接再厉,奋力开创文体工作新局面

一是抓项目,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有新突破。争取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逐步完成未达标乡镇综合文体站改造建设任务,做好乡镇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继续争取乡 “XXXX”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加快基层文艺团队建设,加大生态移民点、社区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设备配置,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

二是抓精品,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上有新举措。全力打造XXXX文化旅游节等富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极具亮点品牌文化;紧紧围绕区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系列文体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热爱家乡、建设XX之区的热情;高质量举办社火展演、元宵节花灯展等春节民俗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各类展演展览活动深入挖掘回乡文化内涵;多元化举办体育赛事,展现利通区各族群众精神面貌和风采。

三是抓产业,在创造经济效益上有新进展。结合“一十百千万”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努力打造文化产业专业村镇、文化产业一条街,培育一批文化产业致富带头人;围绕苦水河沿岸旅游发展规划,培育壮大XXXXX旅游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第三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调研报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以构建符合现代文化发展规律、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一是以市图书馆和市文化馆“两大馆”为中心,以镇(街道)文化站为纽带,以村文化活动室为支撑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覆盖全市城乡。

市文化馆现为“国家一级馆”、“全国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实现了“引进人才、充实队伍、完善内部设施、完善功能、加强培训、服务群众、辅导促进我市群众文艺活动深入开展”的目标任务。市图书馆现为“国家一级馆”、“全国文明图书馆”,完成了“重新布局,增强服务意识,增加设施设备,优化服务环境,抢救修复古籍,乡(镇)、村、社区图书室建设”的目标工作。全市有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个,乡镇文化广场1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18个,村文化活动室182个,行政村和社区书屋222个,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51个,移动数字图书馆1个,农民工文化驿站19个,留守儿童文化之家18个,文化培训演出基地1个,“馆校读书角”31个。全市文化活动阵地面积316700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5280平方米。

(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

一是坚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2019年,全市免费送文化下乡演出1000余场,每年放映公益电影2300余场。每年定期举办新年音乐会、“春联贴民心•送福到万家”义务书写春联、迎春美术作品展、初一巡游大拜年、广场文艺演出、广场电影周、“元宵灯谜”竞猜、龙狮舞迎春展演、“龙狮闹春”烧耍龙狮灯、保保节民俗文艺演出、文艺调演等活动。文化馆、图书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结合特色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做到了年年有系列、季季有主题、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2020年,积极谋划文化公益活动。在疫情前及疫情缓解后,举办迎春联谊会、义务送春联、抗“疫”文学艺术作品展、“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文艺巡演、农村村级(社区)文艺调演等活动30余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195场。

二是文艺创作取得新成果。

我市先后出台《市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励办法》和《市文化艺术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文艺创作激励机制,完善文艺精品评价体系,文艺精品层出不穷。2020年进一步推动文艺精品创作,贯彻落实《市文化艺术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组织督查组对2019年文化艺术专项资金20个项目进行进度督查。我市每年获省级以上表彰的文学艺术作品数十件之多。突出的有王道义书法作品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谢兴华书法作品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戏剧小品《回家》获中央文明办、文化部等9部门文艺展演银奖,余显跃的漫画作品《最后拍卖》获美协全国评述金猴奖,国家发明专利“隐形练字法”在央视《我爱发明》栏目播放。舞蹈《三星堆祈福迎宾舞》参与三星堆、金沙、柬埔寨吴哥窟“一带一路”文化合作活动。“人飞天梦”微型报告文学《翱翔飞天梦》、《几十年前的谜》在《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公开发表。“罗永嵩书自撰楹联作品晋京展”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展览。2020年,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助力,打造《房湖夜月》夜游表演活动,创作大型舞蹈《大唐迎宾舞》、汉剧《牵丝配》、情景剧《西湖落成祭》等节目,创作抗疫歌曲《永不言败》被中宣部学习强国收录,央视移动新闻网观看人数12.4万,同时被央视频、省音乐家协会等中央、省级新媒体采用发布。文艺团体获省级先进集体1个,文艺作品获省级奖励4件,其中深度摄影俱乐部获省摄影展金银铜奖各1件,书协获省篆刻展最高奖优秀奖1件。李传晖书法作品入选“中国精神”全国社区第四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文艺作品入选省级30余篇,省级重点扶持项目1个。

三是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成效显著。

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了零门坎、无障碍全面对外开放,坚持每天开放8小时,每周免费开放时间达56个小时。市图书馆每年接待读者10万余人次,开展万人参与各类大型主题读书活动20余次,送书下乡及“你读书.我买单”购书活动近万册。推出“品读经典•共同战‘疫’”、“绽放春之美”摄影作品网络展示等活动15期。同时加强总分馆制建设,新建3个图书馆分馆,进一步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启动有声图书馆设计工作。先后获评“全国阅读推广优秀项目”、“2016年省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并顺利通过“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县级一级馆”评估定级。

市文化馆改善馆内条件,拓宽市民免费活动场地,增设了多功能排练厅(室)、美术书法培训室等。重点打造公益培训品牌,推出春、秋季成人公益艺术培训和暑期青少年公益培训精品课程,覆盖舞蹈、声乐、美术、书法、戏曲、国学和手工等内容,每年开设课程40余门,培训学员6000余人次。定期开设“名师讲堂”公益讲座,每季度邀请省级以上专家现场授课,声乐、摄影、营养、插花艺术悉数奉上,积极推动全民艺术普及。2020年,市文化馆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公益培训联盟,33家社会文艺组织积极参与公益培训,全年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服务7项,直接受益群众超过5千人,间接受益人群超过1万人次。在疫情管制期间,文化馆开展线上“宅家厨艺大比拼”、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展播等活动25期。

12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活动,每年免费服务活动人数达16万余人次。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一是注重文化队伍建设。

12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配备有编制的文化专干,各行政村城乡社区均配备有享受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和文化志愿者。充分利用大学“村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土文化能人服务公共文化,利用学生、青年团员等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通过文化干部和业余骨干大轮训,全市有业余文化队伍350余支,人数达10000余人。2020年10月,为有效应对后疫情时期基层文化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市文体旅游局组织全市镇(街道)文化站长赴重庆,以理论学习、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从乡镇文化站服务效能的提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乡镇文旅资源的发掘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等多角度开展交流和学习,加强了我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文化交流更为紧密。

2020年我市25件作品入选龙泉驿区、市迎接“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美术作品联展。借助这次作品联展,将市与龙泉驿区紧密相连,进一步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地美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三是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深入推进。

2020年参与配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天府大道北延线段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大力实施文化服务提质。突出季节特点、重要节庆、传统传承、品牌塑造,持续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加大优质艺术产品引进力度。进一步完善两馆一站一中心、文化院坝,名师名家工作室等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全面推进艺术精品创作。继续实施推动好市文艺资金扶持项目,注重发挥各文艺团体的作用。加强特色文艺精品节目的创编力度。组织文艺作品参赛、参展、参演,夺取奖牌。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加强文物保护,重点抓日常安全和消防检查,举办形式多样的文物宣传保护活动。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大对汉剧传承力度、“保保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推动“保保节”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第四篇: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材料

加强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材料

乌拉特中旗位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毗邻黄河后套平原,南部巍巍阴山如屏,山前黄河故道横贯东西,沿河遍布良田沃土;山后草原广阔,水草丰茂。全旗总面积23000平方公里,分为牧区、黄河灌区和山旱区。海流图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旗总人口14万人,是一个以汉族占多数,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旗。我旗始终把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族文化大旗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旗委、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坚持共建共享、共享共建,着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努力扩大有效文化供给,积极创新基层文化传播方式,不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让公共文化惠及全旗各族人民。

一、以建设覆盖城乡的文化阵地为基础,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承载力

公共文化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我旗把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当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结构布局,努力构筑公共文化阵地“3张网”,促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一是在提质上下功夫,构筑标志性文化设施网络。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大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力度,提升城乡文化品位。近年来,先后新建了青少年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乌拉特中旗博物馆、鸿雁剧场、哈萨尔广场、云英广场等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文化设施并投入使用,即将建成鸿雁文化广场、乌拉特主题文化广场等,构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主体框架,发挥重大文化设施的辐射作用,为满足城乡群众高层次文化艺术享受创造条件。二是在强基上下功夫,形成面向基层的文化阵地网络。把完善农村文化阵地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以苏木镇建成综合性文化站、85%的行政村嘎查建成文化活动场所为目标,实施农村牧区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开展“全旗民族文化示范苏木镇”、“特色文化苏木镇”评选活动,通过新建、改建、扩建、联建等方式,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基本形成完整的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全旗建成苏木镇文化站8个,苏木镇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分别达到了100%和65%,该工程取得明显的实效,得到了上三级主管部门的肯定。2009年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获得“全区文化系统先进集体”,2012年被自治区表彰为“2011全区文化工作先进旗县”;8个苏木镇(街道)被命名为“巴彦淖尔市民间文化之乡”。“一镇一品,一苏木一特色”的文化品牌格局初步形成。三是在扩网上下功夫,完善农村牧区公共文化传输网络。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抓手,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传播能力。依托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农村牧区MMDS有线数字网络等,2 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旗已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基层服务点 107个。

二、以丰富农村牧区群众有效文化供给为目标,不断扩大农村牧区公共文化的影响力

注重统筹区域、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切实加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有效文化需求,促进农村牧区文化的繁荣发展。一是提升“创”的水平,扩大基层有效文化供给。加强基层文化内容建设,组织文化部门干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抓好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类、信息类和教育类文化产品的创作,培育适合群众口味、反映农村牧区实际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加强农村牧区题材文艺精品创作,先后创作推出了《乌拉特情韵》、《草原酒歌》、《敖特尔青年》、《陶德芒奈》、《奔腾》等一批反映农村牧区实际、贴近群众的舞台精品力作。同时,以重大比赛活动促进农村牧区文艺创作生产,连续8年举办全旗农牧民文艺汇演、《情洒乌拉特》消夏广场文化艺术节、“乌拉特民歌千人演唱会”、“乌拉特原生态民歌大奖赛”、“二人台演唱会”、海流图镇社区广场文化艺术节、川井苏木草原民俗文化风情节等活动,努力提升农村牧区文化活动水平。二是健全“送”的机制,推动优质资源输向农村牧区。以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为主导,开展“送演出、送图书、送器材”等文化惠民活动,满足城乡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2011年,乌兰牧骑下基层演出112场,建成“草原书屋”、“农家书屋”45处,配套演出乐器17套。自“草 3 原书屋”工程实施以来,共建成了80个嘎查村书屋。以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组织文艺团队下苏木镇、进村嘎查巡回演出等,不断探索农村牧区文化工作的有效载体,助推农村牧区群众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以精神文化产品向基层传播、健全为群众服务长效机制为保障,组织开展“五个到基层”活动,即“送电影到基层、送图书到基层、送演出到基层、送辅导到基层、送宣传到基层”活动。三是加大“种”的力度,促进先进文化扎根基层。发掘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集镇文化、村落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培育一批文化示范户、文化大院、文化户、民间文艺团队等,切实把文化“种”到基层。2010年初开始,在全旗组织开展农牧民种文化活动,全旗目前已有11个苏木镇(社区)共80多个嘎查村参与活动,极大促进了我旗农村牧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以推进文化服务创新为重点,大力激发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发展的活力

把推进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改革管理办法,创新服务方式,释放发展活力,推进文化惠民。一是大力推进服务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服务创新,进一步让广大群众共享公共文化发展成果。逐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社会化服务和免费开放,全旗所有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常年免费对外开放,广大百姓有更多机会走进文化、了解历史、体验文明。二是大力推进科技装备创新。注重先进科技在公共 4 文化服务领域的转化和运用,提升城乡文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流动舞台车”的科技优势,推行“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系列下乡活动的品牌优势,运用专业文艺团体的优势,组织开展文化大篷车文艺下乡活动。目前,已奔赴8个苏木镇,近70多个村嘎查演出100多场,观众达10余万人次。三是大力推进农村牧区文化人才创新。农村牧区文化人才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力。我旗实施农村牧区文化队伍骨干培训工程,分阶段、分层次对农村牧区文化对象进行全面培训,积极培养文化创新人才。积极扶持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提高农村牧区自办文化的能力。2011年,下乡辅导300多人次,培训基层文艺骨干2次。目前,全旗农村牧区活跃着20多支业余文艺队伍,集聚400多名业余文艺骨干。

四、以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投入为保障,着力增强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驱动力

充裕的资金投入是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我旗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双轮驱动,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促进农村牧区公共文化的发展繁荣。一是坚持公共财政建文化。全旗各苏木镇把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来抓,列入公共财政预算之中,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坚持社会力量办文化。2011年全旗各帮扶单位共筹集资金108万元用于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其中新建基层文化室3个,文化大院4个,翻扩建文化室4 5 个,安装调频广播终端两套,购置服装道具、乐器102件(套)。我旗自2009年实施“新农村新牧区小康文化建设帮扶工程”以来,全旗108个帮扶单位共投入444.7万元,全部用于建设、更新和改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我旗农村牧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三是坚持市场运作兴文化。以产业化思维搞公共文化建设,发挥我旗边境口岸旗和巴彦淖尔对外开放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制定出台土地使用、信贷、行业管理等优惠政策,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通过公有民营、股份合作等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事业。制定实施以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区块、壮大一批重点文化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政策,组织开展文化项目招商引资活动,拓展公共文化建设新空间,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新动力。2011年引进内蒙古永恩宝玉石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了“珠丽戈泰宝玉石加工文化产业园区”;以公助民建方式建起了“云英主题文化广场”。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乌拉特中旗走出了一条公共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虽然我旗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继续探索实践,持之以恒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文化设施由广覆盖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进一步推动文艺创作由自娱型向精品型转变;进一步推动文 6 化活动由粗放型向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转变;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由传统手段向现代化、数字化手段转变;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向市场的“大循环”转变。通过全面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将乌拉特中旗建设成以“覆盖广泛、特色鲜明、品味高尚、品牌独树”为特色的民族文化强旗!

第五篇: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结

xx镇是于都的东大门,距于都县城仅17公里,323国道穿境而过,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设施网络,拓宽服务渠道,加快构建覆盖城乡、面向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推进我镇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加强设施网络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

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直文化单位的大力支持下,xx镇文化硬件和软件的建设都取得了明显的改善,为我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全镇文化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综合文化站功能凸显

xx镇综合文化站于2010年改建,坐落于政府大院左侧与xx大道路口交汇处,同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站内设置多功能活动厅、书刊阅览室、培训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等基本功能室,同时配套了室外篮球场、乒乓球场、露天舞台、宣传栏等文体娱乐宣传设施及场所。站内建筑面积829.38㎡,总投资60余万元,是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标准化综合文化站。

(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管理并重

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其活动面积均达100平方米,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级(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确保文化活动室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管理规范。积极向上争取“农家书屋”惠民工程指标,农家书屋拥有的图书平均达1500多册,书籍种类涉及农业、科普、法律法规、文艺书刊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实现全覆盖,通过共享平台,村级服务站点成为培训、学习和娱乐中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确保文化活动室与农家书屋、共享工程服务点的利用率,使广大群众享受免费、优质的文化资源,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镇政府、村委会每年拨付一定的经费,保障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的正常运转。

二、积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从群众的需要出发,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活动,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实现文化服务实用、优质、高效和便捷。

(一)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丰富文化下乡内容,扩大覆盖面,进一步深入偏远村组,不断提升活动实效。我镇始终把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农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为落脚点,充分发挥“政府买单,农民看戏、看电影,开展文体活动”的惠民政策,认真组织开展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每个行政村每年看12场以上电影,3场以上戏剧及文艺演出,组织群众文体活动5次以上,三项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受到了群众的赞扬。

(二)全面实行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政策。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建立起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升免费开放的内容与质量,实现均等普惠的免费服务。综合文化站实行全年“无闭室日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公共电子阅览室为群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50小时。

(三)做强做大特色文化活动。随着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群众自发组织开展门球赛、健身舞、秧歌舞、打腰鼓、赣南采茶戏等活动,重大节假日、春节期间,村(社区)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各种民俗文艺演出活动。充分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和优势,积极举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群众参与强性强的文化活动,如开展迎新春闹元宵民俗文艺汇演、兵乓球赛、象棋赛、选派人员参加“长征源”大合唱等。

(四)强化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服务。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有针对性的向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开放,努力完善方便残疾人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和妇女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通过暑期利用共享工程服务留守儿童、展播电影,为农民工宣传政策法规,为老年人设置棋牌室等,满足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维护和发展他们的文化权益。

三、切实优化文化人才队伍,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扶持培育群众文体队伍,群众自我文化服务迅速发展。近年来,由于上级文广部门的重视扶持和群众文化意识的不断增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据统计,目前我镇共有群众业余文体团队24支,参与人数达2500人。其中体育健身类包括广场舞、健身舞、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项,民营文艺团体也如雨后春笋,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如极具本土特色的xx铜管乐队、采茶剧团现如今已走出乡村,在周边县域乃至省份活跃。

优化文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的人员配备,为造就一支数量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有良好职业道德与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奠定基础。我镇综合文化站有3名人员编制,另外返聘退休老站长作为作为专职管理员,负责场馆管理,全天候对外开放。各村文化活动室配备一名由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并积极组建由大学生村官、村两委干部、社区干部以及具有一定文艺修养的文化热心人士构成的文化志愿者。将基层文化培训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通过专业培训、聘用聘任、定期服务等各种方式培养文化干部,提高专职文化干部、文艺骨干的业务水平。

四、努力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拓宽文化服务渠道

积极加强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技术创新促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

集中和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资源,通过数字资源库,为群众提供便捷、远程的公共信息服务和文化信息资源。加强农村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2011年元月,xx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综合文化站开展广播村村通惠民工程,投入15余万元,在全镇24个村,2个居委会安装了“村村响”广播,通过开设自办节目和转播新闻节目相结合的方法,让全镇人民不出门就知天下事。

我镇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形成了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良好局面,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还需进一步拓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扬优展长,加倍努力,继续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服务的全面提升。

下载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验汇报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验汇报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对于现代政府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首先是政治统治者其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人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局党委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越秀公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期间举办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篇材料)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

    关于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

    关于落实《文化部关于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的通知》情况的汇报 省xxx处: 《文化部关于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通......

    关于汊涧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

    关于汊涧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 尊敬的谢省长、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镇检查指导文化工作,根据安排现我就汊涧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向各位......

    县区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总结汇报

    县区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总结汇报去年以来,X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安排部署和总体要求,认真组织实施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

    XX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总结汇报材料(定稿)

    多管齐下 多措并举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新步伐 ——XX街道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总结汇报材料 2011年10月12日近年来,XX街道高度重视、着力强化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