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的决

时间:2019-05-12 20:5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的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的决》。

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的决

【发布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40号 【发布日期】2009-05-08 【生效日期】2009-05-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陕西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的决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40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的决定》已经省政府2009年第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袁纯清

二○○九年五月八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的决定

根据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结合我省实际,省人民政府决定对《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五条、第十九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二条中的“劳动保障”修改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二、删去第五条中的 “人事”,将其修改为“各级财政、地税、民政、审计、工商、统计等行政部门和银行应协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做好失业保险工作。”

三、将第七条第(一)项修改为:“单位按本单位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2%缴纳;职工个人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的1%缴纳,由所在单位按月从工资中代扣代缴。”

将第(二)项修改为:“职工工资低于统计部门发布的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高于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作为缴费基数。”

四、将第八条第一款修改为:“企业、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在所得税前列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在本单位社会保险费中列支。”

将第二款修改为:“职工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应当从工资薪金应缴纳所得额中扣除。”

五、将第十三条第二款修改为:“建立失业保险省级调剂金制度。调剂金以各市依法应征收的失业保险费为基数,按失业保险费率3%中的0?3%筹集,由各市在每季度后次月的20日内按季上缴省财政专户。对逾期不上缴的,由省财政从有关市的财政预算中扣减。”

六、在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的第(三)项后增加一项,即“

(四)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此外,对个别文字表述作了修改,有关条文序数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订,重新发布。

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

(2003年7月12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88号发布根据2009年5月8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及其职工和国家机关的劳动合同制职工,依照本办法规定,办理失业保险登记,缴纳失业保险费,依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第三条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失业保险工作的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失业保险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设立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失业保险工作。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经费列入预算,由财政拨付。

设区的市级财政应当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补助县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业务。

第五条第五条 各级财政、地税、民政、审计、工商、统计等行政部门和银行应协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做好失业保险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 失业保险基金必须存入财政部门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的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财政、审计部门依法进行监督。

失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第七条第七条 失业保险费按下列规定缴纳:

(一)单位按本单位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2%缴纳;职工个人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的1%缴纳,由所在单位按月从工资中代扣代缴。

(二)职工工资低于统计部门发布的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高于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作为缴费基数。

(三)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第八条第八条 企业、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在所得税前列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在本单位社会保险费中列支。

职工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应当从工资薪金应缴纳所得额中扣除。

第九条第九条 单位和职工个人每月应缴失业保险费基数和失业保险费,由各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核定,失业保险费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向地方税务机关提供缴费单位失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以及缴费申报的情况。

地方税务机关应于每月3日前,将各缴费单位的社会保险费专用缴款书传递给失业保险经办机构。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建立缴费记录,连续记载单位和职工个人的缴费情况。

第十条第十条 单位和职工有权查询缴费记录。单位每年应定期向职工公布本单位及职工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情况。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失业保险费不得减免。单位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暂时无力缴纳的,由单位提出申请,经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核定缓缴期限下发缓缴通知书后,方可缓缴:

(一)经营困难连续3个月未发给职工工资(含生活费)的;

(二)单位濒临破产,在法定整顿期限内的;

(三)单位因自然灾难造成严重损失,无法正常生产经营,处于停产期间的。

缓缴期限自核准之日起最长不超过6个月。期满无正当理由仍不缴纳的,自缓缴期满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

拒不缴纳失业保险费、滞纳金的,由地方税务机关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解散、关闭、破产或者被撤销的单位,应自公告之日起15日内,书面通知失业保险关系所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参加财产清算,依法从资产变现收益中清偿欠缴的失业保险费。

企业经营权或者所有权变更的,应当清偿欠缴的失业保险费;未清偿的,由取得经营权或者所有权的一方负责缴清。

法人资格灭失的单位,当月起停止缴纳失业保险费。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失业保险基金在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省人民政府另有规定的除外。

建立失业保险省级调剂金制度。调剂金以各市依法应征收的失业保险费为基数,按失业保险费率3%中的0?3%筹集,由各市在每季度后次月的20日内按季上缴省财政专户。对逾期不上缴的,由省财政从有关市的财政预算中扣减。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设区市的失业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时,应首先使用历年结余;历年结余仍不敷使用时,由省级失业保险调剂金调剂和设区市的财政补贴。

省级调剂金和设区市的财政补贴按1∶1的比例分担。省级调剂金不敷使用时,由省财政给予补贴。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的预算、决算,由设区市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复核、财政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一)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三)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规定同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失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停领取失业保险金;重新具备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领取剩余期限的失业保险金:

(一)应征服兵役的;

(二)从事有报酬工作的;

(三)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者劳动教养的;

(四)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失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

(一)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

(二)移居境外的;

(三)无正当理由3次拒绝就业服务机构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的;

(四)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单位应及时向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书面告知其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档案等资料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7日内,报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

职工失业后,应在单位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证明之日起60日内,到失业保险关系所在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金申领手续,领取失业证。失业证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自接到失业申请之日起15日内,确认其是否应当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人员,自确认后的次月起领取失业保险金。

由于单位过失致使失业人员无法办理失业登记的,其失业保险待遇,由单位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期限支付。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失业保险金按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本人所在地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75%计发。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失业保险金的发放,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月开具领取失业保险金单证,失业人员凭单证到指定银行领取失业保险金。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根据失业人员失业前累计缴费时间确定,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一)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满2年的,领取3个月失业保险金;

(二)累计缴费时间2年以上不满3年的,领取6个月失业保险金;

(三)累计缴费时间3年以上不满4年的,领取9个月失业保险金;

(四)累计缴费时间4年以上不满5年的,领取12个月失业保险金;

(五)累计缴费时间5年以上不满10年的,领取18个月失业保险金;

(六)累计缴费时间满10年以上的,领取24个月失业保险金。

失业保险费缴费时间按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时间分别累计计算。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内,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未领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是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实行失业保险个人缴费制度之前的职工个人连续工作年限,视同个人缴费时间,与实行个人缴费制度之后的实际缴费时间合并计算;职工个人累计缴费时间与其失业前所在单位的累计缴费时间不一致时,以职工个人累计缴费时间为准。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单位和职工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由于单位原因中断缴费的,在职工失业后计算失业保险待遇时,按中断缴费每满一年,核减1个月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减少的失业保险待遇,由单位支付。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后,不能重新就业,且距法定正常退休年龄不足2年的,可以申请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至法定正常退休年龄。继续领取的标准为失业保险金标准的80%,但不得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按所在地失业保险金标准的6%计发,随失业保险金按月发放,包干使用。患病需住院治疗的,经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批准,在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指定的医院住院治疗,可按住院医疗费的70%申领一次性住院医疗补助金,但最高不得超过本人应领取失业保险金总额的2倍。

农民合同制工人不享受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因违法行为致伤、致病的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不享受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待遇。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其家属可以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抚恤金。失业人员死亡当月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可由其家属一并领取。但因参与违法活动致死的,不得申请领取丧葬补助金和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抚恤金。

丧葬补助金和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抚恤金的标准,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参照本省企业在职职工享受标准确定。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一年,本单位已缴纳失业保险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可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申领一次性生活补助。补助期限为每满一年补助1个月,但最长不超过24个月,补助标准为当地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女性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生育的,经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可一次性领取相当于本人3个月失业保险金标准的生育补助费。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失业人员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可按照规定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可以享受一次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具体补贴办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商省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单位、职工在省内跨统筹地区转移时,失业保险关系应随之转移,失业保险费不转移。转出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为转出单位或职工开具失业保险转迁证明。转出单位或职工应在60日内持证明到转入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接续手续,按转入地经办机构核定的缴费基数,自转出地停止缴费的当月起缴纳失业保险费。

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与本人户籍不在同一统筹地区的,由原单位失业保险关系所在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将失业保险关系转入户籍所在地,由户籍所在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转出地失业保险金标准支付。

单位、职工和失业人员跨省迁转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建立公示制度,在醒目位置悬挂办事程序、项目、标准,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按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5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

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88号

《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已经省政府2003年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8月15日起施行。

省长 贾治邦

二00三年七月十二日

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及其职工和国家机关的劳动合同制职工依照本办法规定,办理失业保险登记,缴纳失业保险费,依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失业保险工作的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失业保险工作。

第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失业保险工作。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经费列入预算,由财政拨付。

设区的市级财政应当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补助县、区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业务。

第五条 各级财政、地税、人事、民政、审计、工商、统计等行政部门和银行应协同劳动保障部门做好失业保险工作。

第六条 失业保险基金必须存入财政部门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的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财政、审计主管部门依法进行监督。

失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第七条 失业保险费按下列规定缴纳:

(一)单位按本单位职工上月平均工资总额2.5%缴纳;职工个人按本人上月平均工资收入的1%缴纳,由所在单位按月从工资中代扣代缴。

(二)职工工资低于所在地上社会平均月工资60%的,以所在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职工工资基数高于当地上社会平均月工资300%的,以当地上社会平均月工资300%作为缴费基数,超过部分单位和职工个人不再缴费。

(三)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第八条 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在所得税前列支;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在本单位社会保险费中列支。

职工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不计入个人当期薪金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第九条 单位和职工个人每月应缴失业保险费基数和失业保险费,由各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核定,失业保险费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向地方税务机关提供缴费单位失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以及缴费申报的情况。

地方税务机关应于每月3日前将各缴费单位的社会保险费专用缴款书传递给失业保险经办机构。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建立缴费记录,连续记载单位和职工个人的缴费情况。

第十条 单位和职工有权查询缴费记录。单位每年应定期向职工公布本单位及职工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情况。

第十一条 失业保险费不得减免。单位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暂时无力缴纳的,由单位提出申请,经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核定缓缴期限下发缓缴通知书后,方可缓缴:

(一)经营困难连续3个月未发给职工工资(含生活费)的;

(二)单位濒临破产,在法定整顿期限内的;(三)单位因自然灾难造成严重损失,无法正常生产经营,处于停产期间的。

缓缴期限自核准之日起最长不超过6个月。期满无正当理由仍不缴纳的,自缓缴期满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

拒不缴纳失业保险费、滞纳金的,由地方税务机关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

第十二条 解散、关闭、破产或者被撤销的单位,应自公告之日起15日内,书面通知失业保险关系所在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参加财产清算,依法从资产变现收益中清偿欠缴的失业保险费。

企业经营权或者所有权变更的,应当清偿欠缴的失业保险费;未清偿的,由取得经营权或者所有权的一方负责缴清。

法人资格灭失的单位,当月起停止缴纳失业保险费。第十三条 失业保险基金在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省人民政府另有规定的除外。

建立失业保险省级调剂金制度。调剂金以各市依法应征收的失业保险费为基数,按失业保险费率3.5%中的0.5%筹集,由各市在每季度后次月的20日内按季上缴省财政专户。对逾期不上缴的,由省财政从有关市的财政预算中扣减。

第十四条 设区市的失业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时,应首先使用历年结余;历年结余仍不敷使用时,由省级失业保险调剂金调剂和设区市的财政补贴。省级调剂金和设区市的财政补贴按1∶1的比例分担。省级调剂金不敷使用时,由省财政给予补贴。

第十五条 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的预算、决算,由设区市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复核、财政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一)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三)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规定同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 失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停领取失业保险金;重新具备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领取剩余期限的失业保险金:

(一)应征服兵役的;(二)从事有报酬工作的;

(三)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者劳动教养的。

第十八条 失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

(一)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二)移居境外的;

(三)无正当理由3次拒绝就业服务机构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的。

第十九条 单位应及时向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书面告知其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档案等资料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7日内,报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

职工失业后,应在单位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证明之日起60日内,到失业保险关系所在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金申领手续,领取失业证。失业证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自接到失业申请之日起15日内,确认其是否应当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人员,自确认后的次月起领取失业保险金。

由于单位过失致使失业人员无法办理失业登记的,其失业保险待遇,由单位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期限支付。

第二十条 失业保险金按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本人所在地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75%计发。

第二十一条 失业保险金的发放,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月开具领取失业保险金单证,失业人员凭单证到指定银行领取失业保险金。第二十二条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根据失业人员失业前累计缴费时间确定,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一)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满2年的,领取3个月失业保险金;

(二)累计缴费时间2年以上不满3年的,领取6个月失业保险金;

(三)累计缴费时间3年以上不满4年的,领取9个月失业保险金;

(四)累计缴费时间4年以上不满5年的,领取12个月失业保险金;

(五)累计缴费时间5年以上不满10年的,领取18个月失业保险金;累计缴费时间满10年以上的,领取24个月失业保险金。

失业保险费缴费时间按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时间分别累计计算。

第二十三条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内,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未领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是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第二十四条 实行失业保险个人缴费制度之前的职工个人连续工作年限,视同个人缴费时间,与实行个人缴费制度之后的实际缴费时间合并计算;职工个人累计缴费时间与其失业前所在单位的累计缴费时间不一致时,以职工个人累计缴费时间为准。

第二十五条 单位和职工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由于单位原因中断缴费的,在职工失业后计算失业保险待遇时,按中断缴费每满一年,核减1个月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减少的失业保险待遇,由单位支付。

第二十六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后,不能重新就业,且距法定正常退休年龄不足2年的,可以申请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至法定正常退休年龄。继续领取的标准为失业保险金标准的80%,但不得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二十七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按所在地失业保险金标准的6%计发,随失业保险金按月发放,包干使用。患病需住院治疗的,经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批准,在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指定的医院住院治疗,可按住院医疗费的70%申领一次性住院医疗补助金,但最高不得超过本人应领取失业保险金总额的2倍。

农民合同制工人不享受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因违法行为致伤、致病的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不享受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待遇。

第二十八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其家属可以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抚恤金。失业人员死亡当月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可由其家属一并领取。但因参与违法活动致死的,不得申请领取丧葬补助金和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抚恤金。

丧葬补助金和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抚恤金的标准,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参照本省企业在职职工享受标准确定。

第二十九条 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一年,本单位已缴纳失业保险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可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申领一次性生活补助。补助期限为每满一年补助1个月,但最长不超过24个月,补助标准为当地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

第三十条 女性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生育的,经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可一次性领取相当于本人3个月失业保险金标准的生育补助费。

第三十一条 失业人员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可按照规定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三十二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可以享受一次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具体补贴办法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商省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三条 单位、职工在省内跨统筹地区转移时,失业保险关系应随之转移,失业保险费不转移。转出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为转出单位或职工开具失业保险转迁证明。转出单位或职工应在60日内持证明到转入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接续手续,按转入地经办机构核定的缴费基数,自转出地停止缴费的当月起缴纳失业保险费。

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与本人户籍不在同一统筹地区的,由原单位失业保险关系所在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将失业保险关系转入户籍所在地,由户籍所在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转出地失业保险金标准支付。

单位、职工和失业人员跨省迁转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四条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建立公示制度,在醒目位置悬挂办事程序、项目、标准,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按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5日起施行。

第三篇:陕西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土地利用和保护

第三章国家建设用地

第四章乡(镇)村建设用地

第五章奖惩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一切土地依法属于国家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国家建设所征用的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用地单位只有使用权。

农村居民的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饲料地,所有权属于集体,个人只有使用权。

第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第四条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要全面规划,加强管理,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坚决制止乱占耕地和滥用土地的行为。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全省土地的统一管理工作。市、县(含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统一管理工作。机构设置由省人民政府确定。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工作。

第二章土地利用和保护

第六条国家建设和乡(镇)村建设用地,必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

第七条国家建设和乡(镇)村建设用地,实行计划管理。县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用地控制指标,计划部门综合平衡,逐级上报,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八条使用国有土地,用地单位已经撤销或者迁移的;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连续2年未使用的;不按批准用途使用的;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核准报废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报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使用证。被收回的土地,可有偿划拨给其他建设单位使用,或者暂借给农民耕种。暂借给农民耕种的土地收回时,不再付给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第九条铁路、公路沿线以及水利工程因安全防护需要、又在批准的现行设计定额内的已征留用土地,由使用单位管理、保护,其他单位不得占用。

第十条集体和个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应严格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不得荒芜耕地。

第十一条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采沙、采石、取土加强管理。对开采过的土地,开采单位或个人应负责恢复利用。

第十二条经批准的宅基地划定后1年内必须修建房屋,逾期不建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决定由原土地所有单位收回。

凡按村镇建设规划搬迁住宅的,新住宅建成后,旧住宅必须拆除,有复垦条件的,原土地所有单位应进行复垦。

第十三条征用有灌溉设施的水地或城市郊区、工矿区的菜地,用地单位应向当地县人民政府缴纳农田水利开发建设基金或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低产田和新菜地开发。缴纳标准和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十四条凡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三章国家建设用地

第十五条国家建设用地,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征用或划拨。

第十六条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建设单位必须持国务院主管部门或者县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向县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用地的地址、面积和范围的报告。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应当符合城市规划。

第十七条建设地址选定后,建设单位必须持初步设计的批准文件及计划投资文件和其他有关的文件,交由所在地的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核定用地面积,并统一组织征地。

第十八条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按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审批权限,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用地单位支付各项费用,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核发土地使用证。

第十九条征用土地的审批权限:

一、征用耕地3亩以下(含本数,下同),其他土地10亩以下,由县人民政府批准。

二、征用菜地5亩以下,耕地3亩以上10亩以下,其他土地10亩以上20亩以下,由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批准。

三、征用西安市城区、郊区的菜地10亩以下,耕地30亩以下,其他土地50亩以下,由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征用土地面积超过本条二、三项,不足五项规定数额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五、征用耕地1000亩以上,其他土地2000亩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审查,报国务院批准。

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青苗铲除和单位、群众搬迁,按照征地审批权限一并报批。

第二十条一个建设项目所需土地,应当根据总体设计一次申请批准,不得化整为零。分期建设的项目,应当分期征地,不得先征待用。铁路、公路和输油、输水、输气等管线建设需要使用的土地,可以分段申请批准,办理征地手续。

第二十一条建设项目施工需要的堆料场、运输通道等临时用地,应当尽量在征用的土地范围内安排。确实需要另行增加临时用地的,由建设单位提出临时用地数量和期限的申请,按第十九条规定的审批权限批准后,同土地所有单位签订临时用地协议,并按该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以下称年产值)逐年给予补偿。

临时用地一般不得超过2年,不得在临时用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必须延期使用的,应经原批准机关同意。使用期满,建设单位应当恢复土地的生产条件,及时归还。

架设地上线路、铺设地下管线、建设其他地下工程、进行地质勘探等,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由当地县人民政府批准,并按照前款规定给予补偿。

第二十二条国家建设划拨土地和收回征而未用借给农民耕种的土地,按照征用土地的审批程序和权限办理。

第二十三条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由用地单位支付补偿费。征用经济收益高的耕地、园地和城镇郊区的菜地,按该地年产值的5至6倍补偿;征用其他耕地,按该地年产值的4至5倍补偿;征用有收益的其他土地,按该地年产值的2至3倍补偿。

被征用土地上有附着物和青苗的,用地单位还应当支付附着物补偿费和青苗补偿费。补偿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四条征用土地单位除按规定支付补偿费外,还应支付安置补助费。

安置补助费的标准,按每人平均占有耕地多少确定。征地前每人平均占有耕地2亩以上的,安置补助费为该地年产值的3倍;每人平均占有耕地1亩以上2亩以下,安置补助费为该地年产值的4至5倍;每人平均占有耕地5分以上1亩以下,安置补助费为该地年产值的5至7倍;每人平均占有耕地3分以上5分以下,安置补助费为该地年产值的6至8倍;每人平均占有耕地3分以下的,安置补助费为该地年产值的8至10倍。

第二十五条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适当增加安置补助费,但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该地年产值的20倍。

第二十六条征用土地的各项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除被征用土地上属于个人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付给个人外,其他由被征地单位用于发展生产、安置多余劳动力的就业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不得私分、挪用,不许任何单位和个人克扣、占用。

集体所有制单位、全民所有制单位吸收被征地单位多余劳动力就业的,将相应的安置补助费转拨给吸收劳动力单位。

第二十七条经批准征用的土地,被征地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国家建设需要,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本办法规定的范围以外提出附加条件,不得妨碍和阻挠征地工作的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征地之机,私自索要财物。征地单位不得付给超过规定标准的财物。

第二十八条土地被征用后,所在县要相应调整被征用土地单位的农业税和粮食定购任务。

第二十九条被征地单位的土地被全部征用,又不具备迁村、并村条件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将原有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

第三十条因国家建设用地需要拆迁单位或个人房屋的,可以按照拆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给予安置或补偿。

因搬迁造成生产经营企业停产、歇业的,除按规定给予补偿费外,还应按拆迁前六个月的月平均纯利润,根据双方协议期限,由用地单位赔偿经济损失。

第三十一条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参照本章规定办理。

第三十二条凡来本省投资的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或者联合经营企业需要使用土地的,予以优先安排。

第四章乡(镇)村建设用地

第三十三条乡(镇)村企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持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占地平面图、协议书、乡(镇)人民政府的审核意见,向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用地申请,按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审批权限办理。

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四条乡(镇)村企业建设、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占用耕地,应向被占地单位支付土地补偿费。

乡(镇)村企业建设占用耕地,按该地年产值的3至4倍补偿;占用经济收益高的耕地,按该地年产值的4至5倍补偿。

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占用耕地,按该地年产值的2至3倍补偿。

被占用土地上有青苗和附着物的,应向被占用土地单位支付青苗补偿费和附着物补偿费。

第三十五条农村居民、回乡落户的离休退休退职干部和工人、复员退伍军人、回乡定居华侨建住宅使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土地的,经村民委员会审查,由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使用耕地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建住宅用地,使用城市郊区土地,每户不得超过2分;使用川地、原地,每户不得超过3分;使用山地、丘陵地,每户不得超过4分。

第三十六条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建住宅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必须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其用地面积不得超过2分,并参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标准支付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家属在农村的国家工作人员和乡镇干部,不得在城乡两地建房。

第三十七条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业户及个人合伙需要生产经营场地的,必须持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批准经营的文件及用地申请书,同被用地单位签订的协议书,办理审批手续。使用非耕地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使用耕地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经审查批准使用的生产经营场地,不许私自转让或改变用途,并应按临时用地补偿费标准逐年给予补偿。停业后应限期交还场地,报原批准机关备案。

第五章奖惩

第三十八条对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本办法,在保护、开发土地资源、节约用地以及土地管理和科研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同违法行为作斗争表现突出的,由各级人民政府予以表彰或奖励。

第三十九条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乡(镇)村企业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超过批准用地数量占用土地的,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在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对非法占用耕地的,并处以该地年产值2至10倍的罚款;对非法占用非耕地的,并处以每亩500元至1000元的罚款。对非法占地单位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条农村居民、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超过批准用地数量占用土地的,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并可处以每亩500元至2000元的罚款。

国家工作人员和乡镇干部利用职权,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按前款处罚,并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一条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没收非法所得,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在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对双方单位或当事人处以200元至3000元的罚款;对单位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并可处以50元至300元罚款。

第四十二条无权批准征用、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超越批准权限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对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单位主管人员或者个人给予行政处分,并可处以50元至300元的罚款。非法批准占用的土地按非法占用土地处理。

第四十三条上级单位或者其他单位非法占用被征地单位的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责令退赔,并处以非法占用数额的5%至20%的罚款,对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四条按照本办法规定应交还土地而不交还的,责令交还土地,并按每年临时用地补偿费1至3倍处以罚款。

第四十五条开发土地,造成土地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的,责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的,并处以该地年产值1至3倍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集体或个人承包经营耕地,荒芜满1年的,由村民委员会批评教育;荒芜满2年以上的,由原土地所有单位收回,并可处以50元至300元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决定。本办法第四十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行政处罚可以由乡(镇)人民政府决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八条行政处罚的罚款、没收的非法所得,追回的款物,没收的建筑物及其它设施,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如数上缴同级财政部门。

第四十九条对违法单位的主管人员或者个人的行政处分,由违法人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决定。

第五十条在变更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解决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争议的过程中,行贿、受贿,敲诈勒索,贪污、盗窃,哄抢国家、集体、个人财物,煽动群众闹事、阻挠国家建设等,违犯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五十一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4年12月29日陕西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的《陕西省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和村镇建房用地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失效日期」1990.08.24

第四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发[2007]27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去年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省各级各方面共同努力,扭转了能耗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节约能源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节能工作还存在管理不够到位和执法监管不够有力的问题,高耗能行业还存在扩张的内在冲动,节能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为确保完成我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任务,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节能办公室研究制订了《陕西省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管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节能目标任务的完成。要对200户重点用能企业逐户排查,研究节能对策、措施,形成各厂有对策、各业有特色的节能局面。要加强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工作,对未通过审查的,一律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要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限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要切实落实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淘汰火电、水泥、钢铁、焦炭、电石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产能。要强化对重点用能单位的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对浪费能源资源的行为予以曝光。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节能办公室要认真组织好《方案》实施工作,确保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取得实效。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陕西省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我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万元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各市(区)和省直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试行办法》(陕发〔2007〕11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陕政发〔2006〕30号)、《关于贯彻落实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全省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陕政发〔2007〕22号)及《陕西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的必要性

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是推动全省节能工作、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有效方法,也是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的具体行动。建立科学的节能评价考核管理机制,是衡量政府、企业节能管理责任是否落实的基本标准,是强化政策执行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具体抓手。制订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既细化了节能工作目标,又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节能工作的责任心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促进节能目标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对象

(一)各设区市政府、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省级有关部门。

(二)省政府确定的200户重点用能企业。

三、对各设区市政府、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的评价考核办法

(一)评价考核内容。

对各设区市政府、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以下称各市(区)〕的评价考核指标分为两类:节能目标完成指标(50分)和节能措施指标(50分)。具体节能目标评价考核指标及计分方法见附表1。

万元GDP能耗降低率为否决性指标,以省政府制定的目标为准,未达到计划目标值即为未完成目标考核等次。节能措施指标为定性评价指标,根据指标的完成率或有关工作完成情况计分。

(二)评价考核时间和程序。

各市(区)在上本地区万元GDP能耗及其降低率数据,经省级有关部门审定后一个月内,向省政府提交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自查报告。同时抄送省政府节能减排领导小组节能办公室(以下简称节能办公室)。省政府委托节能办公室组建评价考核工作组,每年对各市(区)进行抽查和调研评估。根据工作组的评价和调查报告,节能办公室完成对各市(区)的综合评价考核报告,于每年8月底前报经省政府审核后,向全省进行公告。

(三)评价考核等次。

以省统计局公布的各市(区)能耗指标作为定量评价考核的主要依据。评价考核分为四个等次:超额完成(95分以上且否决性指标超过计划目标值)、完成(75-94分且否决性指标达到计划目标值)、基本完成(60-74分且否决性指标达到计划目标值)、未完成(60分以下或否决性指标未达到计划目标值)。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次的市(区),应在一个月内做出原因解释并提交改进方案,省政府责令其限期改进。

(四)奖惩办法。

各市(区)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的结果,由省节能办公室报经省政府审定后,提交省委组织部,依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各市(区)和省直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试行办法》的规定,作为各市(区)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超额完成节能考核目标的市(区),省政府予以50万元的奖励,对考核结果为完成的,予以通报表彰,同时加大对超额完成和完成的市(区)节能项目的投资支持力度。对未完成的予以通报批评,领导干部不得参加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并暂停核准和批准该市(区)除鼓励类外的新建高耗能项目。

四、对省级有关部门的评价考核办法

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省级有关部门节能工作的责任是: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全省和20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省工交办负责全省工业企业的节能工作;省建设厅负责建筑节能工作;省交通厅负责交通节能工作;省商务厅负责商贸系统的节能工作;省旅游局负责旅游行业节能工作;省教育厅、省卫生厅负责教育、卫生系统节能工作;省农业厅、省水利厅负责农村节能工作;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省级机关节能工作;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统计局、省环保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协同做好相关工作。对上述部门的节能考核,依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各市(区)和省直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试行办法》的规定进行考核。

五、对20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评价考核办法

(一)评价考核内容。

评价考核指标分两类:节能目标完成指标(50分),节能措施指标(50分)。200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指标及总体计分方法见附表2。

节能量为否决性指标,以企业根据省上下达的“十一五”期间节能总量制定的目标为准,未完成该指标,考核结果即为未完成等次。节能措施指标为定性评价指标,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和指标的完成计分。

(二)评价考核时间和程序。

20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评价考核由省节能办公室负责实施。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

一200户重点用能企业应于每年3月底前向省工交办、省国资委和各市(区)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自查报告,同时抄送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其中,列入国家千家企业的我省22户重点用能企业同时抄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省节能办公室组织以社会专家为主的评估调查组,对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抽查和调研评估。省节能办公室根据评估调查组的报告,于每年5月份完成对20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综合评价报告,报省政府审核后,向全社会进行公告。

(三)评价考核等次。

评价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等次:超额完成(95分以上且否决性指标超过计划节能量)、完成(75-94分且否决性指标达到计划节能量)、基本完成(60-74分且否决性指标达到计划节能量)、未完成(60分以下或否决性指标未达到计划节能量)。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次的重点用能企业,应在一个月内做出原因解释并提交改进方案,由各设区市政府或省国资委责令限期改进。

(四)奖惩办法。

省政府对评价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的企业予以奖励,前10名各奖励10万元,10名以后的各奖励5万元;完成的企业,予以通报表彰。同时加大对超额完成和完成企业的节能项目的投资支持力度。评价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次的企业予以通报批评,一律不得参加评奖、授予荣誉称号。新建高耗能投资项目和新增工业用地将从严控制,并对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六、加强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

省节能办公室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监察厅、省人事厅、省统计局、省工交办等部门组成评价考核工作组,负责节能目标责任的评价考核和监督核查工作。

各市(区)要高度重视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要建立科学、合理、分级的考核指标、制度和程序,建立评价考核社会专家库,逐步完善评价考核工作的实施和检查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评价考核结果,并对自查报告和200户重点用能企业综合评价报告的准确性负责。

全省各级统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能源统计队伍建设,省级统计部门要完善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和监察体系,保证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全省各级宣传部门要加大节能宣传力度,新闻媒体要广泛开展节能宣传,搞好节能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节能的良好氛围。

附表:1.各市(区)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计分表

┌────┬─┬──────┬──┬────────────────────────┐│考核指标│序│考核内容

│分值│评分标准

││类型

│号│

│├────┼─┼──────┼──┼────────────────────────┤│节能目标│1 │万元GDP能耗 │40 │完成计划目标得40分,完成目标的90%得36分,完 ││(50分)│ │降低量

│成80%得32分,依次类推,每超额完成10%加3分,最多 ││

│ │

│加9分,本指标为否决性指标,只要未达到计划确 ││

│ │

│定的目标值即为未完成等次。

││

├─┼──────┼──┼────────────────────────┤│

│2 │万元工业增加│10 │完成计划目标得10分,完成90%得9分,80%得8分,││

│ │值能耗降低率│

│依次类推。

││

│ │(规模以上)│

│├────┼─┼──────┼──┼────────────────────────┤│节能措施│3 │节能工作组织│

4│

1、建立节能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2分;

││(50分)│ │和领导情况 │

2、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2分。

││

├─┼──────┼──┼────────────────────────┤│

│4 │节能目标分解│

3│

1、节能目标逐级分解,1分;

││

│ │和落实情况 │

2、开展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检查和考核,1分;

││

│ │

3、定期公布能耗指标,1分。

││

├─┼──────┼──┼────────────────────────┤│

│5 │调整和优化产│14 │

1、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升,4分;

││

│ │业结构情况 │

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4分││

│ │

│;

││

│ │

3、制定和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 ││

│ │

│,3分;

││

│ │

4、完成当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目标,3分。

││

├─┼──────┼──┼────────────────────────┤│

│6 │节能投入和重│11 │

1、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并足额落实,3分;

││

│ │点工程实施情│

2、节能专项资金逐年增加,4分;

││

│ │况

3、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4分。

││

├─┼──────┼──┼────────────────────────┤│

│7 │节能技术开发│

3│

1、把节能技术研发列入科技计划,2分;

││

│ │和推广情况 │

2、实施重点节能技术示范项目,推广节能技术服务机 ││

│ │

│制,1分。

││

├─┼──────┼──┼────────────────────────┤│

│8 │重点企业和行│6

1、完成重点用能企业(含200家企业)当年节能目标,││

│ │业节能工作管│

│2分;

││

│ │理情况

2、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率完成100%得2分,完成80% ││

│ │

│得1分,不足70%的不得分。

││

│ │

3、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完成目标得2分,││

│ │

│完成80%得1分,不足70%的不得分。

││

├─┼──────┼──┼────────────────────────┤│

│9 │法律、法规完│

5│

1、出台和完善各类《节能法》配套法律法规等,1分;││

│ │善和执行情况│

2、定期开展节能执法监督检查等,2分;

││

│ │

3、执行主要耗能产品和建筑能耗限额标准,2分。

││

├─┼──────┼──┼────────────────────────┤│

│10│节能基础工作│

4│

1、加强节能监察队伍、机构能力建设,1分;

││

│ │落实情况

2、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并充实能源统计力量,1分;

││

│ │

3、推广和普及能源计量器具,1分;

││

│ │

4、开展节能宣传和培训工作,1分。

│├────┼─┼──────┼──┼────────────────────────┤│小计

│ │

│100 │

│├────┴─┴──────┴──┴────────────────────────┤│注:

1、各市区节能目标计划根据省发展改革委下达的目标为准;上未完成的节 ││能目标,须分摊到以后。

││2、2010年节能目标以节能目标责任书签定的目标为准。

│└─────────────────────────────────────────┘

注:

1、各市区节能目标计划根据省发展改革委下达的目标为准;上未完成的节能目标,须分摊到以后。2、2010年节能目标以节能目标责任书签定的目标为准。

附件2:200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计分表

┌────┬─┬─────────┬──┬────────────────────┐│考核指标│序│考核内容

│分值│评分标准

││类型

│号│

│├────┼─┼─────────┼──┼────────────────────┤│节能目标│1 │节能量

│20 │完成计划目标得20分,完成目标的90%得1││(50分)│ │

│ │5分,80%得12分,70%得10分,60%得8分,50%││

│ │

│得6分,40%得4分,30%得3分,20%得2分,10%││

│ │

│得1分。每超额完成10%加3分,最多加8分。本││

│ │

│指标为否决性指标,只要未达到目标值即为未││

│ │

│完成等次。

││

├─┼─────────┼──┼────────────────────┤│

│2 │主要产品单位能耗(│20 │完成计划目标得20分,完成90%得16分,8││

│ │有主产品的企业)│

│0%得13分,70%得10分,60%得8分,50%得6分 ││

│ │

│,40%得4分,30%得3分,依此类推。单位产品││

│ │

│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分别││

│ │

│加3分和4分。

││

├─┼─────────┼──┼────────────────────┤│

│3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0 │完成计划目标得10分,完成90%得9分,80││

│ │

│%得8分,70%得7分,依此类推。

│├────┼─┼─────────┼──┼────────────────────┤│节能措施│4 │节能工作组织和领导│6

1、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挂帅的节能工作领 ││(50分)│ │情况

│导小组并定期研究部署企业节能工作,3分; ││

│ │

2、设立或指定节能管理专门机构并提供工作 ││

│ │

│保障,3分。

││

├─┼─────────┼──┼────────────────────┤│

│5 │节能目标分解和落实│8

1、按将节能目标分解到车间、班组或个 ││

│ │情况

│人,2分;

││

│ │

2、对节能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考评,2分;

││

│ │

3、实施节能奖惩制度,4分。

││

├─┼─────────┼──┼────────────────────┤│

│6 │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16 │

1、按规定淘汰落后耗能工艺、设备和产品,6││

│ │情况

│分;

2、安排节能研发资金,2分;

3、安排节 ││

│ │

│能资金并采取节能工程技术措施,8分。

││

├─┼─────────┼──┼────────────────────┤│

│7 │节能法律法规执行情│8

1、贯彻执行《节能法》及配套法律、法规,2││

│ │况

│分;

2、执行单位产品能耗定额和限额,2分;││

│ │

3、实施主要耗能设备定额管理制度,2分; ││

│ │

4、新、改、扩建项目按节能设计规范和用能 ││

│ │

│标准建设,2分。

││

├─┼─────────┼──┼────────────────────┤│

│8 │节能管理工作执行情│12 │

1、编制并实施节能计划,2分;

2、实行 ││

│ │况

│能源审计,并落实改进措施,4分;

││

│ │

3、建立能源统计台账,按时保质报送能源统 ││

│ │

│计报表,2分;

││

│ │

4、依法依规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并定期进行 ││

│ │

│检定、校准,2分;

││

│ │

5、节能宣传和节能技术培训工作,2分。

│├────┼─┼─────────┼──┼────────────────────┤│小计

│ │

│100 │

│└────┴─┴─────────┴──┴────────────────────┘

注:

1、节能目标以省发展改革委下达的目标为准;上未完成的节能目标,须分摊到以后。2、2010年节能目标以节能目标责任书中签定的目标为准。

发布部门:陕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07月25日 实施日期:2007年07月25日(地方法规)

第五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甘肃省实施〈失业保险条例〉办法》的决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35号 【发布日期】2007-04-08 【生效日期】2007-04-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甘肃省实施〈失业保险条例〉办法》的决定

(2007年3月2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第9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7年4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

府令第35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对《甘肃省实施〈失业保险条例〉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一条修改为:“为了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根据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二、第二条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本条所称失业人员,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适龄劳动者,依照本办法在在职期间履行了缴纳失业保险费义务,失业后按规定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员。”

三、第三条第二款修改为:“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失业保险工作。失业保险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

四、第四条第六款修改为:“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在缴纳所得税前列支;事业单位在事业费中列支;由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在计算纳税基数时扣除。”

五、增加一条,作为第五条:“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建立职工个人缴费记录,确保个人缴费记录清楚、准确,保存完整、安全。缴费职工、失业人员有权查询其缴纳失业保险费情况。对查询本人缴纳失业保险费情况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给予答询。”

六、第五条改为第六条,修改为:“失业保险基金实行市州级统筹。”

七、第六条改为第七条,修改为:“建立省级失业保险调剂金制度。各市州以上征收的失业保险费的6%-10%,向省失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上解调剂金。

各市州失业保险基金不敷使用时,可向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省财政部门申请调剂,经审核同意后,从省级失业保险调剂金中调剂一部分,其余部分由统筹市州财政予以补贴;省级失业保险调剂金不敷使用时,由省财政给予补贴。”

八、增加一条,作为第八条:“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下列支出:

(一)失业保险金;

(二)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生育补助金;

(三)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正常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以及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生活困难补助费;

(四)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

(五)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解除、终止劳动关系后的一次性生活补助;

(六)国务院、省政府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再就业有关的其他费用。”

九、删去第七条。

十、增加一条,作为第九条:“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自受理失业保险金申领手续之日起15日内对其失业保险情况进行审核确认。对具备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失业人员,核定其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和标准。”

十一、第八条改为第十条,修改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三)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规定同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本条所称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是指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被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解除劳动合同的;根据《劳动法》第32条第二、三项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十二、第十条改为第十二条,修改为:“城镇企业事业单位与职工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或者工作关系后,应及时向失业人员出具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告知其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档案等资料自终止、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30日内报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失业后,应在单位出具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或者工作关系证明之日起60日内持其证明、《职工失业保险手册》、本人身份证和免冠照片,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或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

被解除劳动教养或者刑满释放人员,凡在职期间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履行了失业保险缴费义务的,可在回到原户籍所在地之日起60日内,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到参保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或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和失业保险金申领。”

十三、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三条:“失业保险金自办理失业登记之日起计算。失业保险金按月发放。可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发放,也可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为失业人员开具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单证,到指定的银行领取失业保险金。”

十四、第十一条改为第十四条,修改为:“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是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十五、第十二条改为第十五条,修改为:“失业保险金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0-80%计发。失业保险金的具体发放标准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公布。”

十六、第十三条改为第十六条,修改为:“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发给医疗补助金,包干使用,随失业保险金按月发放。具体标准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全省失业保险金标准的调整适时调整公布。

未参加医疗保险或已中断医疗保险患严重疾病需要住院治疗的,经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同意,按住院医疗费的70%给予补助,但补助金额累计不超过本人应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总和。”

十七、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七条:“女性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生育,符合国家计划生育规定的,可以申请领取与其失业保险金标准相同的3个月生育补助金。”

十八、第十四条改为第十八条,修改为:“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正常死亡的,一次性发给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对符合供养条件的直系亲属,以失业人员生前月领取失业保险金标准,按供养1人发4个月,供养2人发8个月,供养3人以上发12个月的规定一次性发给生活困难补助费。具体标准按同期在职职工非因工死亡丧葬补助金、抚恤金标准执行。”

十九、第十五条改为第十九条,修改为:“失业人员在一次失业期间,可免费参加一次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的职业培训机构组织的职业培训;可免费参加一次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的职业介绍机构组织的职业介绍活动。

职业培训机构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就业培训的补贴按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定执行;职业介绍机构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的,按实际介绍成功实现再就业人数给予补贴,具体标准按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定执行。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介绍机构分别持培训的失业人员名单、结业证、《职工失业保险手册》和介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人员名单、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书、《职工失业保险手册》等资料,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补贴。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将审核情况汇总后,报财政部门核拨资金。”

二十、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条:“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获准开办私营企业、从事个体经营或者自行组织就业的,凭营业执照及其他有效证明,可一次性领取其剩余期限失业保险金。”

十一、第十六条改为第二十一条,修改为:“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1年,本单位并已缴纳失业保险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可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申领一次性生活补助。领取补助金期限为:连续工作满1年不满2年的,发2个月生活补助;满2年不满3年的,发3个月生活补助;满3年不满4年的,发4个月生活补助;满4年不满5年的,发5个月生活补助;满5年以上的,发6个月生活补助。补助标准按失业保险金标准计发。”

十二、删去第十七条。

十三、删去第十八条。

十四、删去第十九条。

十五、删去第二十条。

十六、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二条:“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在省内跨统筹市州变换工作或转移劳动关系的,失业保险关系随之转移;职工在迁入地失业的,其在迁出地的缴费时间应与迁入地失业保险缴费时间合并计算。

失业人员失业保险关系转迁后,其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标准,按迁入地的标准执行。

失业保险关系跨省转迁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十七、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三条:“城镇企业事业单位不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和缴纳失业保险费,致使失业人员不能依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应承担赔偿责任,赔偿标准为失业人员应领取失业保险金总额或一次性生活补助的2倍。”

十八、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四条:“城镇企业事业单位不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以及缴纳和代扣代缴失业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并按照每有一名受侵害劳动者对单位处以1000元罚款,最高不超过3万元。”

十九、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五条:“培训机构、职业介绍机构以虚假、欺骗等手段骗取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最高不超过3万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六条:“财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地方税务机关及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责分工,由有关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给失业人员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向失业人员开具领取失业保险金或者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单证,致使失业保险基金损失的;

(二)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造成失业保险基金损失的;

(三)不按规定上解、下拨失业保险调剂金的;

(四)挪用、贪污失业保险基金或违反基金管理规定,造成基金损失的;

(五)拒绝为符合条件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和劳动者办理失业保险手续的;

(六)不依法履行职责,不按规定给失业人员失业保险待遇的。”

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七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中的劳动合同制工人、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组织以及其他经济组织的工作人员、外省(市、区)驻甘机构中的未参保的从业人员的失业保险,按照本办法执行。”

十二、第二十一条改为第二十八条,修改为:“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此外,根据本决定对部分条文的文字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甘肃省实施〈失业保险条例〉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改,重新公布。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的决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的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陕西省《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实施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现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订本实施办法。第二条 本实施办法的适用范围,与《条例》的实施范围相同。第三条......

    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条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

    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范文大全

    现发布《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省长程安东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九日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一条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

    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文主题词表

    《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文主题词表》编制和使用说明 (摘要) 一、编制原则 (一)词表结构力求合乎逻辑,具有较宽的涵盖面,便于使用。 (二)词表体现文档管理一体化的原则,即词表中主题词的区......

    湖北省失业保险实施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35号)

    湖北省失业保险实施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35号)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失......

    陕西省失业保险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申领和支付办法

    陕西省失业保险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申领和支付办法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失业保险职能作用,依据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和《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

    陕西省增值税减免税管理实施办法

    陕西省增值税减免税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增值税减免税管理,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税......

    陕西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修正)(合集5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一切土地依法属于国家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国家建设所征用的集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