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2010年人口统计情况
北京市2010年人口统计情况
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人
这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共登记常住人口1961.2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604.3万人,增长44.5%。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8%。
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外省市来京人员增加447.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6%。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外来人口增长是我市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家庭户平均户规模继续缩小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668.1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639.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3.6%。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1人减少了0.46人。家庭户规模缩小,主要是由于生育水平不断下降、生活观念发生变化、人口迁移流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三、常住人口性别比略有下降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01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51.6%;女性为94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8.4%。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8,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9相比略有下降。
四、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化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68.7万人,占8.6%;15-64岁人口为1621.6万人,占82.7%;65岁及以上人口170.9万人,占8.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减少15.7万人,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增加563.4万人,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56.6万人,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
另外,60岁及以上人口2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5%,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75.9万人,比重没有变化。
五、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4.1%
北京市有56个民族,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881.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0.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1%。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582.7万人,增长44.9%;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1.6万人,增长36.8%。各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名前四位的依次是满族、回族、蒙古族和朝鲜族,这4个民族的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7.3%。
六、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常住人口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10年提高到2010年的11.5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6839人上升为31499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23165人下降为21220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4380人下降为31396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16963人下降为9956人。
全市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3.3万人,文盲率(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所占比重)为1.7%。与2000年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4.5万人,文盲率下降2.6个百分点。
七、城镇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685.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6.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75.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4.0%。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8.5个百分点。表明2000年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八、79.5%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
分功能区看,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常住人口最多,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8.7%;其次是城市发展新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占30.8%;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西城区)、生态涵养发展区(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常住人口较少,所占比重分别为11%和9.5%。
分区县看,朝阳区常住人口最多,为354.5万人,其次是海淀区和丰台区,分别为328.1万人和211.2万人,这三个区集中了全市45.6%的常住人口。此外,昌平区、大兴区、西城区和通州区的常住人口总量也都突破百万。
九、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情况
这次人口普查首次将居住在我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参与普查登记的人员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我市居住三个月以上或能够确定将居住三个月以上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但不包括出差、旅游等在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这次普查中,居住在我市并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为107445人,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8045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500人、台湾地区居民7772人,外籍人员91128人。
形成人口流入缓冲区
人口普查显示,北京核心区(东、西城区)人口密度是拓展区的3.1倍、发展新区24.4倍,白志刚建议,北京应分散中心城区功能,使天通苑、回龙观等睡城具备卫星城的魅力,以此降低震荡期的影响,规避流动人口管控带来的问题,“国际惯例表明,这也应该是北京人口管控的方向”。
“纽约、伦敦、东京,这些世界城市,也都面临人口膨胀的难题”,他说,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伦敦政府机关实行过三次机构疏散,“北京可以借鉴伦敦的经验,有计划的限制政府和企事业办事机构在北京市中心区的扩张发展,可以在周边卫星城区,建立综合办公中心,迁移城区办公人口”。
他表示,建设大都市圈是世界各国解决人口压力的重要举措。以东京的三层都市圈为例,内层是核心区也就是东京市中心;中间层是东京都市圈,包括一都三县;外层是一都八县的首都圈,“北京可以利用京津冀优势,与周边省市联合起来,建设北京大都市圈,发展周边中小城市,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形成人口流入北京的缓冲区”。
主持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北京市常住人口是1961.2万人,外省市的来京人员是704.5万人,也就是说在北京每三个人当口,就有一个是外地人。提前十年突破了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涌进北京?不同的人我想他们有不同的考虑。这其中相同的原因,就是看中了北京独有的机遇和成长的前景,一方面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因为这样的人群而充满了活力,而另外一方面,大量涌入的外地人也让北京的城市功能是不堪重负,到底应该如来协调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呢?
顾兖州(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已经出来了,这次普查登记的常住人口是1961.2万人,那么在这个1961.2万人当中,户口不在北京,而长期在北京居住、生活、学习,我们讲长期半年以上,这个人数是多少呢?704.5万人,那么占35.9%。
解说:顾兖州,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他告诉记者,北京市的流动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近郊区,其中以朝阳区外来人口最多,为151.5万人,海淀区125.6万人,昌平区84.7万人,丰台区81.3万人,大兴区64.4万人,通州区43.5万人,这六个区县外来人口占到了北京市外来人口的78.2%。
顾兖州:北京的这些外地来京人员文化程度很高,甚至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那么北京的外地来京人员,每十万人当中,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有多少呢?23537人。
解说:许正中,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秘书长,他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就迅速增加,从最开始的五六百万人增长到目前的2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而在这些流动人口中,虽然不乏许多高学历人群,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无法享受北京的保障住房等福利,只能降低自己的居住条件,搬到了城市近郊,甚至农村。
许正中(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秘书长):这个人群到目前是处在非常尴尬的地位,一方面你又买不起,另一方面,你进入不了廉租房,进入不了我们的公租房这些,或者是我们的经济适用房这些体系。
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他们之所以向外搬迁,他是在外面居住,而不是说整个就出去了,他生活仍然在北京,那么这些人他在北京他不是劳动力市场上不需要了,而是住宅市场上他不能够承受他所居住所需要支出的成本。那就是说北京的劳动力市场和住宅市场的结构是失衡的。解说: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她告诉记者,对于许多白领迁往成外居住的现象,她十分担忧。因为这首先体现出我们我国白领阶层消费能力严重不足。而如果他们这种分离的状态持续发展下去的话,会使得城市生产交换的时间与交通成本大大增加,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这不仅仅反应出了当前城市打工者的收入水平与住房市场之间的矛盾,更反应出社会发展的结构失衡。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共有流动人口2.6亿,北京市拥有流动人口704.5万人,而这其中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则达到了140多万,均以工薪收入者为主。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段成荣认为,考虑到城市的长远发展,协调好流动人口打工者工作与生活的矛盾,才能更好的为实现创新型社会积累更多更好的人才。
段成荣告诉记者,在许多国家,只要在当地工作、生活或者纳税足够长时间就可以参与到一些福利保障性的项目当中。目前在我国重庆已经开始率先给外地打工者提供保障性的住房,而上海也开始试行居住满7年,便有条件转为上海户口的政策。对此专家学者们也纷纷建议,应该逐步扩大对流动人口的保障性政策范围,使这些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人们享受到相应的福利和保障。
许正中:这需要政府考虑普遍服务的问题。政府应该给这些人提供一种普遍的服务。解说:对于北京市未来的流动人口动态,顾兖州认为,随着北京市产业的不断升级,对于调节流动人口数量以及素质方面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
顾兖州:总体上,人口总量不宜增长过快,但是重点放在提高人口素质,调节人口结构上,这个今后在北京生活,既需要一些高端性的人才,这个比重可能会越来越大。
人口普查显示,北京核心区(东、西城区)人口密度是拓展区的3.1倍、发展新区24.4倍,白志刚建议,北京应分散中心城区功能,使天通苑、回龙观等睡城具备卫星城的魅力,以此降低震荡期的影响,规避流动人口管控带来的问题,“国际惯例表明,这也应该是北京人口管控的方向”。
“纽约、伦敦、东京,这些世界城市,也都面临人口膨胀的难题”,他说,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伦敦政府机关实行过三次机构疏散,“北京可以借鉴伦敦的经验,有计划的限制政府和企事业办事机构在北京市中心区的扩张发展,可以在周边卫星城区,建立综合办公中心,迁移城区办公人口”。
他表示,建设大都市圈是世界各国解决人口压力的重要举措。以东京的三层都市圈为例,内层是核心区也就是东京市中心;中间层是东京都市圈,包括一都三县;外层是一都八县的首都圈,“北京可以利用京津冀优势,与周边省市联合起来,建设北京大都市圈,发展周边中小城市,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形成人口流入北京的缓冲区”。
从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北京79.5%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资源分布不合理是造成人口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北京将研究制定相应措施予以改善。
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人普办常务副主任顾兖州告诉记者,北京市的面积是164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是1195人。但是分地区看,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核心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3407人,是拓展区的3.1倍,发展新区的24.4倍,生态涵养区109.8倍。
从人口分布来看,朝阳区常住人口最多,为354.5万人,其次是海淀区和丰台区,分别为328.1万人和211.2万人,这三个区集中了北京市45.6%的常住人口。此外,昌平区、大兴区、西城区和通州区的常住人口总量也都突破百万,门头沟区的人口最少为29.0万人。
顾兖州认为,人口分布要和资源分布相适应。“一个地区的资源是什么状况,这个地区的人口数就应该什么状况,资源分布不合理必然造成人口分布不均匀。比如说北京核心区的资源集中,而发展新区的资源不够,这样人口自然集中在核心区。”
近年来,过度集中的人口分布对北京中心城区的交通造成了巨大压力,同时也造成了水电、教育、医疗等资源的紧张局面。顾兖州表示,北京将注重研究人口自然增长规律和迁移流动的规律,结合首都人口的特性,学习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加强人口管理和人口服务工作。(记者毛伟豪、殷丽娟)
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本地区人口的迁移变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了解本地区人口迁徙流动变化特点和原因,对于合理调控人口规模,进行产业布局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密切。本文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迁移流动的原因及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一、常住外来人口中务工经商者比例超七成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已达704.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5.9%。常住外来人口中,务工经商的人口比例为73.9%,随迁家属比例为8.0%,学习培训的比例为4.7%。务工经商比例超过七成,说明十年来我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机会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口来京务工经商。
对比常住外来人口迁移原因构成,近十年来迁移原因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一是务工经商比例大幅提高,由2000年的68.3%上升为2010年的73.9%。二是学习培训的比例明显降低,由2000年的10.3%下降为2010年的4.7%。
二、举家迁移现象突出
常住外来人口迁移流动的第二位原因是随迁家属,加上投亲靠友,这两方面原因所占比例为12.5%。与早期外来人口多为单身闯天下不同,近几年在京的外来人口多呈现举家一同迁移来京,或是先期少量人口来京站稳脚跟后,然后召集亲友或同乡共同来京发展。
三、离家时间分段明显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外来人口离开户口登记地的时间分段比较明显,以三年期为段,先升后降,这部分常住外来人口占50.6%,其中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至一年和一年至两年的分别为14.2%和20.0%,表明我市常住外来人口近三年的规模增长较快;离家时间四到六年的常住外来人口比例较小,占12.2%,这部分人员流动性较强;六年及以上的外来人口所占比重较高,为24.8%,表明这部分人在北京有较强的立足基础,属于比较稳定的常住人口群体。
第二篇:荔湾区09年人口统计
2009年荔湾区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更新时间:2010-4-20 9:10:08
2009 年,是中国经济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荔湾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工作部署,带领全区人民团结拼搏,抓机遇、迎挑 战,打好“经济、生态、文化、民生”四张牌,实施积极的投资倍增计划,着力调结构、优服务,全区经济呈现由低向高逐步回升,全年实现预期目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格局,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
初步核算,2009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522.88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0.0%,增速由年初的低速运行转向逐季提升,较好地完成全年经济目标任务。三 次产业比例为0.9:29.4:69.7,第三产业的比例比上年提升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65亿元、153.63 亿元和364.60亿元,分别增长-0.8%、9.6%和10.3%。第二、三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为29.8%和70.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3.0 个百分点和7.0个百分点。财税收入
2009年,全区一般预算收入27.18亿元,增长10.4%。其中,营业税和城建税收入增幅均超过全区一般预算收入水平,分别实现收入5.02亿元和4.09亿元,增长均为13.7%。一般预算支出36.13亿元,增长13.1%。
全 年实现税收(含国税地税)135.00亿元,增长0.8%,其中国税收入97.19亿元,地税收入37.81亿元,分别增长1.1%和0.1%;全区税收 总额自10月起扭转下降趋势,全年实现微增。从三次产业税收情况看,第一、二、三产业税收分别为0.02亿元、86.71亿元和48.27亿元,分别增长-33.2%、7.7%和-9.6%。第二产业对全区税收增长贡献最大,弥补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税收下降缺口。固定资产投资
2009年,按法人在地统计口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47亿元,增长1.7倍;按项目在地统计口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87亿元,增长64.9%。投资的高速发展态势为2005年以来之最,增长幅度也遥遥领先于广州市其他各区。
从 三次产业看,二、三产业投资均实现快速增长。2009年,按法人在地口径,第二、三产业完成投资分别为5.50亿元和84.68亿元,分别增长18.0% 和1.9倍;按项目在地口径,第二、三产业完成投资分别为12.45亿元和113.42亿元,分别增长1.1倍和61.4%。对外经济贸易
全 年商品进出口总额26.93亿美元,下降9.75%。其中,商品出口总额13.76亿美元,下降20.6%;商品进口总额13.17亿美元,增长 0.4%。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6.26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7.35亿美元,分别下降27.0%和11.9%。从出口国家和地区看,排前三位 的是香港、欧盟和亚洲其他国家(地区),共占全区出口总额的71.06%,其中对香港地区的出口额所占比重(52.94%)最大。从出口商品种类看,排前 三位的是船舶及运输设备、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共占全区出口总额的75.64%,其中以船舶及运输设备类所占比重最大,达 46.15%。全年新增外资项目58个,增长16.0%,实际利用外资0.62亿美元,增长4.7%,合同利用外资0.50亿美元,下降36.0%。
二、行业发展 农业
全 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00亿元,下降0.6%。其中,花卉产值5.90亿元,下降2.3%;占全区农业总产值比重为84.3%的花卉产值的下降,直接影响 着全区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走势。受广州城建轨道建设及城市化进程征地拆迁影响,荔湾农用耕地正在逐步减少,2009年末,全区耕地面积9035亩,比上年减 少600亩。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94.01亿元,增长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1.15亿元,增长8.4%,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为94.2%。全区工业生产从下半年开始扭转下滑趋势出现逐步加速发展的良好发展势头。
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增长较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18亿元,增长20.8%;实现利税总额105.94亿元,增长7.5%。
全 年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完成产值283.39亿元,增长11.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1.9%,拉动工业生产增长7.6个百分点。其中,烟草制品 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8.4%和8.5%,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由年初的下降30.4%提高到全年增长 4.2%。五大工业支柱行业对全区工业生产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
全区前20名重点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工业产值320.48亿元,增长8.0%,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1.3%,对全区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71.7%。其中,产值同比增速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主要有广州卷烟二厂、广州造船厂有限公司、广州柴油机厂等9家重点企业。
全年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9.19亿元,增长34.8%。其中,同比增速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企业有东门子电业(53.3倍)、微点焊设备(3.5倍)、阳普医疗(1.6倍)、新展有机硅(50.4%)等4家企业。建筑业
全年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建筑业总产值32.31亿元,增长11.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9.58万平方米,下降13.1%;工程结算收入61.29亿元,增长15.3%;工程结算利润3.03亿元,增长6.0%。国内商业
商 业发展势头好。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757.62亿元,增长26.3%。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销售额1212.45亿元,增长31.9%,比全区平均 水平高5.6个百分点,拉动全区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1.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销售种类主要有中西药品类、金属材料类、石油及制品类、日用品类和粮油食 品饮料烟酒类,分别实现销售额285.28亿元、366.67亿元、221.30亿元、103.62亿元和58.16亿元,分别增长18.2%、66.3%、-1.4%、0.6%和19.4%,占全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6.2%、20.9%、12.6%、5.9%和3.3%。
全 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97亿元,增长16.3%,消费需求稳步攀升。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05.38亿元,增长17.0%,占全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9.8%,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93.2%。从商品种类看,中西药品类、汽车类分别实现零售额98.45 亿元和22.90亿元,分别增长19.7%和29.5%,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9.0%和6.7%,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 率分别为34.0%和10.9%。
重点企业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前20名企业全年实现零售额123.50亿元,增长 20.3%,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6.3%。其中,限额以上中西药品类、汽车类和百货类企业零售额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是 27.6%、5.8%和1.9%,分别增长21.1%、32.2%和5.6%,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2%、10.0%和 0.7%。
居民日常消费增长较快。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3178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增长较快的消费项目主要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分别增长23.1%、39.6%、14.4%和22.2%。房地产业
全 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2.04亿元,下降2.9%,房屋施工面积126.21万平方米,增长3.0%,房屋竣工面积18.22万平方米,下降 85.1%,商品房销售面积11.51万平方米,下降12.6%,商品房销售金额12.25亿元,下降0.6%。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6.36万平方米,下 降16.3%。
三、民营经济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89.64亿元,同比增长9.7%,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3%,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2009年末,全区个体户、私营企业6.11万户、从业人数12.99万人、注册资金66.76亿元,分别增长7.0%、4.5%和14.6%。
四、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建设
以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迎亚运为契机,全力推进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分别完成了桥中北路一期、五秀桥、福州路等一批路网建设工程,以及中山七八路、人民路(荔湾段)、六二三路以及东风西路(荔湾段)等道路的建筑立面整饰工程;不断推进陈家祠广场及周边、荔枝湾及周边社区、沙面地区、十三行商埠文化区、荔湾 水秀花香生态区和上下九步行街即“五区一街”的环境综合改造工作;完成了大冲口涌、下市涌的全部设计工作以及塞坝路、陈岗路等31项工程的水浸街治理,水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珠江沿岸环境综合整治的施工已全面铺开。全年完成沥青修复4.23万平方米;人行道、内街修复0.36万平方米;排水清疏10.89万 米,淤泥量0.28立方米,清理检查井3.65万座,盲道改造2.85万米。城市绿化
大力推进“迎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五区一街”和城区主干道路绿化改造,全年新增城区绿地面积27.6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20.37%,绿化覆盖率达到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6.77平方米。全年实施“青山绿地”二期工程10项,全面完成龙溪大道、花地大道南、南岸路等城区主干道路的绿化升级改造工程,以及荔湾湖公园、增埗公 园、西蕉公园、醉观公园和青年公园的生态改造建设。危房改造
大力推进危破房改造,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改造的小连片改造模 式,2009年,完成了聚龙村核心区连片危破房改造工作,恢复了聚龙村项目岭南特色建筑风貌;按照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要求,完成了文塔的维修改造;稳步 推进蒋光鼐故居维修工程和西荣巷安置房改造。全面完成2005、2006、2007年在册危房改造任务,共计619幢、面积7.28万平方米。环境保护
环 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全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年平均值为0.1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0.04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碳0.055毫克/立方米,工业废水排 放达标率97.87%,全区区域环境噪声值为55.1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值为68.2分贝。各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城市管理
城 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开展大型“六乱”整治行动200余次,整治乱摆卖8.38万宗,占道经营3.13万宗,乱张贴、乱涂写0.20万宗,乱拉挂 0.19万宗,乱堆放、开挖0.15万宗;取缔了一批“六乱”黑点。拆除主干道违法户外广告62宗,面积0.53万平方米;拆除主干道违法建设面积约 0.2万平方米。社会治安
加强维稳工作,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年刑事立案4010宗,下降15.9%,其中,“两抢” 案件613宗,下降25.7%,“两盗”案件1104宗,下降26.4%,诈骗案件649宗,下降6.9%;全年破获刑事案件4445宗,与去年持平;共 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6千多名,打掉各类犯罪团伙3百多个,抓获团伙成员1千多人。全年工矿商贸(含建筑)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5起,下降28.6%,死亡 3人,下降25.0%;全年发生火灾事故13起,下降18.8%,死亡3人,下降62.5%; 死亡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内。
五、社会各项事业 科技
全 年科技三项经费支出6652万元,增长11.9%;获国家科技部或国防科工委立项10项,省科技项目立项30项,粤港关键领域项目3项,产学研合作项目7 项,市级科技立项21项,项目拨款总额超过7000万元,项目数量和经费均比往年翻番增长。全年办理区专利申请资助及奖励310件,共计近18万元,全区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1家。教育
2009年末全区各类学校185所,在校学生11.49万人,教职工0.99万人,其中专任 教师0.74万人,初中升学率达96.25%。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区属高中上本科线有1541人,本科率达41.1%,比上年提高14.87个百分点,达到市预测目标的152.3%,超标率位居全市第一。文化
全年举办各种演出活动296场,各类展览106天;区图书馆共接待 读者20.5万人次;外借图书约22万册次;向读者推出新书8200册;积极开展图书进社区、图书进学校、图书进军营等流动服务,共计送书20000册; 全年共建35个农家书屋,成立了“广州图书馆艺术设计荔湾分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逢源分馆”,不断扩大服务对象范围。区博物馆共接待政府部门到馆参 观调研约100多批次,接待国内外游客、学生参观共约10万人次;义务为群众鉴定文物近千件。全年检查音像店1212家,书报摊3855家,网吧2515 家,捣毁存储非法出版物仓库11个,查处无证网吧7个,收缴电脑76台,查处无证店档68家,非法音像制品批销点1个,全年共收缴盗版光碟50.34万 张、盗版书2133本、“六合彩”报7.35万份。卫生
2009年末,全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87个,实有医疗病床4172 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421人,其中医生2550人。辖区内医院全年门诊量达676.06万人次,增长4.68%;其中区属医院门诊量达296.40万 人次,增长9.08%。全年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97.48%,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99.83%,3岁以下儿童保健期系统管理率99.07%,住院分 娩率99.97%,婴儿死亡率4.2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90‰,孕产妇死亡率为0。全年无发生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15种,共2768 例,发病率392/10万,其中麻疹下降78.43%,登革热仅发生1宗。全年监督食品经营单位2.28万间次,公共场所0.88万间次,处理群众投诉 191宗,处理率100%。处罚违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9间,取缔无证行医诊所44间。全年无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体育
全 年共承办和举办市级和全区性体育比赛活动32项,区属各单位、各街道和各体育协会体育比赛活动1103项,活动参与人数累计超过24万人次;新建健身路径 33条、篮球场7个以及健身广场1个,顺利通过全国“游泳之乡”初评。由我区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参赛成绩喜人,分别取得国际比赛冠军8项,亚军4项,季军3 项;取得全国比赛冠军7项,亚军10项,季军4项。目前我区带分赛计入第十五届市运会的金牌为21.75枚,282.75分。社区建设与社会福利
积 极推动“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社区服务网络,至2009年底,又有锦龙、罗涌等41个社区被评为广东省第三批“六好”平安和谐社区;荔湾 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逢源街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桃源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全年为 4766户低保救济家庭发放生活报障支出4240万元;资助11000多名困难群众参加了广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特困人员重大疾病医疗“二次救 助”317人次,救助金额77万元;实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零星报销”332人次,救助金额41万多元;发放低保人员基本医疗救助金近213万元、临时救 助金近101万元,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医疗需求。目前已有1650多户政府资助的对象享受了“平安通”呼援服务。
六、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9年末,全区户籍人口70.65万人,比上年增加0.04万人,增长0.1%;常住人口73.84万人,比上年增加0.49万人,增长0.7%。人口出生率6.7‰,人口自然增长率-0.75‰,计划生育率98.18%。劳动就业
2009 年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04万人,全年安置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76.0%。其中“4050”人员实现就业 1.94万人,再就业率70.75%;“零就业家庭”5户均已实现每户就业1人,再就业率100%。全年举办各类招聘会79场,提供各类就业岗位2.22 万个。全年收到劳动争议仲裁申请1722件,立案受理1438件,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共涉及劳动者人数达1438人、单位近490个。居民收入
城 市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09年,全区职工年人均工资45736元,增长9.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18元,人均消费性支出23178 元,分别增长10.8%和10.2%。2009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色电视机153台、家庭电脑127台、空调器182台、移动电话236部、电冰箱101台、组合音响73套、家用汽车16辆。
第三篇:黑龙江省人口统计(六次人口普查)
黑龙江省人口统计(六次人口普查)
全省总人口为38312224人。其中:哈尔滨市10635971人;齐齐哈尔市5367003人;鸡西市1862161人;鹤岗市1058665人;双鸭山市1462626人;大庆市2904532人;伊春市1148126人;佳木斯市2552097人;七台河市920419人;牡丹江市2798723人;黑河市1673898人;绥化市5416439人;大兴安岭行署511564人。
二、人口增长
全省13个市(地)的人口,同2000年11月1日0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893576人相比,10年共增加了1418648人,增长3.85%。平均每年增加141865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38%。
三、家庭户人口
全省13个市(地)共有家庭户12959910户,家庭户人口为36892642人,占总人口的96.29%;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85人,比2000年的3.23人减少了0.38人。
四、性别构成全省13个市(地)的人口中,男性为19459763人,占50.79%;女性为18852461人,占49.21%。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54降为103.22。
五、年龄构成全省13个市(地)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4580422人,占11.96%;15—64岁的人口为30543478人,占79.72%;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188324人,占8.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9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04个百分333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省13个市(地)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为347383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为574329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为1727168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为9224955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4797人上升为9067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3866人上升为1499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8863人上升为4508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1253人下降为24078人。
全省13个市(地)的人口中,文盲人口(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为78784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092152人,文盲率由5.13%下降为2.06%,下降了3.07个百分点。
第四篇:统计局关于人口统计的错误
统计局在人口统计上的数据错误
说明:我为什么会找统计局在人口统计上的错误,是因为我的责任感,还有就是继续计划生育必定会在未来造成一个人民的灾难,而我同情那些遭受灾难而痛苦的人,因此,我决定研究人口变化,但是我在研究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一一去克服,我感到无奈和愤怒的是,我国的人口统计竟然如此的糟糕,几乎没有能够让人可以直接使用的数据,所以,我不希望人民再受这种错误的数据的误导,同时希望获得大家的支持,推动废除如同寄生虫(人民的劳动成果—税收)一般的计划生育部门。
第一个错误—统计错误,即数据违背常识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错误,错误内容是0—30岁的人口统计无效,违反人口学的常识。请看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漏统计了超过2000万人,以下数据计算结果是漏统计了1865万人。(注解①人口普查数据和人口普查公报数据的差别):
第五次人口普查:0—4岁:68978374人
第六次人口普查:10—14岁:74908462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5—9岁:90152587人
第六次人口普查:15—19岁:99889114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10—14岁:125396633人
第六次人口普查:20—24岁:127412518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15—19岁:103031165人
第六次人口普查:25—29岁:101013852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20—24岁:94573174人
第六次人口普查:30—34岁:97138203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25—29岁:117602265人
第六次人口普查:35—39岁:118025959人
任何一个人只要看到这个数据对比,想一想就会说,这是个错误的数据,数据与现实情况相反。因为第五次人口普查人数应大于第六次人口普查人数,即一群人活了10年,其中有少数人死亡(意外、车祸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时5—9岁的人,长大了10岁,第六次人口普查就是15—19岁,人数就增加了900多万,可能吗?不可能。事实上,5—9岁的人口,成长了10年,人口总数通常会下降,在我国的现实中,是一定会下降,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这部分人口的部分人死亡(疾病、意外事故等)。
第二个错误,统计数据设计导致的民众认知错误。
全国总人口和大陆人口是有区别的。但是,我觉得国家统计局在公布人口数据时有意误导民众,全国人口是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总人口,可是我国大陆的人口普查的工作就在大陆,民众就很容易误认为全国人口就是大陆人口,因此增强了大陆人口太多的紧张感,民众的这种人口过多的紧张感,会增强民众支持计划生育政策的意愿和行动,但是,真想骂人,我国人口总量和计划生育政策没有直接联系,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关系。因为计划生育政策不在香港和澳门实行,台湾就更不着边际了。所以,只有大陆人口才和计划生育政策有关,而我国的大陆人口总量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时是13。3亿,依据我国统计局的出生人口数据,2020年,大陆人口总量小于13.9亿,估计为13.7亿。2020年后,大陆人口可能是开始下降,也可能是小幅增加,增量为0—200万,2025年时肯定开始下降。
第三个错误,死亡人口统计错误
我们知道我国的人口死亡登记是由公安部门登记的,可是很多农村的家庭,老人自然死亡了会去派出所登记吗?我感觉不会。因为我在农村长大,从小到大,就前年听说过有人去派出所注销户口,就是有个人的父亲去世,让我爸爸去帮注销人口,因为我爸是村委的,而且他不知道怎样注销。我去派出所门口看到关于死亡人口注销的程序,我就在心里骂,真坑人。手续那么繁杂,怎么注销?开玩笑的说,派出所怕有人乱报人死亡,来乱注销户口。中国人都是神经病吗?没事跑去派出所说自己的亲人死了,来注销户口?无语!我心里想,以后我如果不是必须,有这样的事时,我绝不会去派出所注销户口。
第二,人口的非正常死亡的统计。这类死亡包括突发疾病去世,无法医治或无钱医治的死亡,意外事故等。这类死亡的统计,通常只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公务员、公益性单位的企业员工才有可能得到统计,或者是公安部门参与或司法部门参与的事件才会统计,靠
当事人上报统计几乎没有现实性,普通人谁会没事找事做呢?公安民警谁会没事找事做呢?死亡人口登记注销程序那么繁杂。
所以,死亡人口的统计数据是怎样出来的,是依据公安部门的统计数据推算和估计出来的,这样的数据有多大的可信度?普查数据都有错,推算和估算数据的错误性就更大了。
第五篇:东莞大朗镇姓氏人口统计排行
东莞大朗镇姓氏人口统计排行
截止2008年,东莞大朗镇户籍人口68374人,共有姓氏263个,其人口数如下:
叶14741人, 陈8248人, 刘6663人, 黄5519人, 李4135人, 钟3485人, 张3322人, 周2475人, 吴1931人,谢1890人, 彭1682人, 梁1289人, 邝1210人, 蔡1155人, 卢1002人,王846何801邓730黎690罗574韩517傅456袁448林248杨217曾215朱213 付197孙157郑130任124丁109胡104
尹95赖85苏82郭77廖77姚72徐68温66冯62莫61 肖58章56赵54潘50许50余48谭47邹44魏37高36吕35马35邱33利32范30 方29江28关27骆27庄27欧25殷25游25卓25唐24韦23杜21文21香21曹20 戴20麦20严20单19董19洪19蒋19蓝19陆19宋19巫19缪19欧阳18祈18薛18孔17芦17詹17覃17柯16 伍16萧16颜16金15龙15沈15 翟14雷14翁14程13汤13甘12贺12丘12夏12龚11卫11古10毛10万10
候9 阮9段8凌8施8石8史8田8俞8包7封7霍7秦7邵7司7熊7冼7岑7 庾7 滕7 崔6 房6 纪6 姜6 练6 倪6 宠6 钱6 江6 幸6 常5 简5 兰5 连5 蒙5 沙5 童5 武5 易5 宾4 成4 仇4 管4 荷4 揭4 柳4 宁4 容4 向4 刑4 延4 招4 邬4 白3 刁3 符3 具3 匡3 饶3 荣3 尚3 申3 舒3 粟3 涂3 岳3 祝3 敖2 鲍2 贝2 毕2 卜2 禤2 樊2 葛2 庚2 顾2 郝2 惠2 乐2 米2 斐2 区2 茹2 潭2 席2 阳2 甄2 值2 佘2 庹2 瞿2
1人姓的有58个:艾、傍、边、巢、池、代、弓、苟、官、锅、汉、华、覃、焦、康、旷、况、劳、疗、列、鲁、伦、梅、孟、苗、聂、牛、钮、农、盘、盆、蒲、戚、全、确、神、帅、谈、陶、屠、慰、习、先、贤、乡、项、衣、英、雍、于、喻、仲、宗、左、呙、缑、昊、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