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湖北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邵汉生
2009年第10期 ——社会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工作卓有成效,正日益成为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秩序的“稳定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我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全国同步。1984年启动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试点,从服务国企改革发展到适应多种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5大社会保险初具规模,成为我省社会保障体系的主干,为促进改革发展、平衡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今年7月底,全省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5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87万人次,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达到747万人;前7个月征收五项社会保险费235亿元,支出156亿元。
一、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行。我省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养老保险已成为我省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社会保险险种。
一是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在制度层面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要求,覆盖范围从一开始的国有和集体企业,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国营农场,参保人员从过去的企业职工,扩大到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打破了行业、地域、身份的限制,使更多的劳动者享有养老保障。在工作机制上,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劳动保障综合管理、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扩面征缴工作机制,每年开展扩面征缴攻坚,扩大覆盖面。
二是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初期,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由企业发放,实行差额缴拨,部分企业由于经济困难,往往拖欠养老金发放。为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从2000年起,我省实行收支两条线,企业应缴的养老保险费由税务征收,离退休人员养老金通过银行、邮局社会化发放,并建立“扩面征缴、动用积累、上级补助、省级调剂、财政兜底”5道防线,连续数年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三是努力提高养老待遇。我省是老工业基地,退休人员数量大,人员情况复杂。既有百岁老人,也有纺织压锭提前退休人员,养老金总体水平偏低,不平衡的矛盾较大。我们在养老金调整中注意完善政策,照顾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从2005年起连续5年调整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平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的611元提高到目前的1050元,增幅达72%。不仅改变了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水平长期偏低的状况,而且通过对特殊对象实行倾斜的政策,初步缓解了几类特殊群体历史上形成的利益矛盾。同时,我省积极发展和规范企业年金。截止目前,全省新建企业年金132家,资金15.73亿元,已有14.3万名职工享受企业年金政策,提高了退休待遇水平。
四是稳妥推进制度改革。为配合国有企业改制,我们制定了企业改制分流人员养老保险接续办法,在社保经办机构开设个人窗口,方便分流人员续保缴费,使其养老保险得到保障。我们在全国率先探索了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13万分流人员和退休职工纳入养老保险范畴,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提供了有效保障。为解决历史遗留的农垦企业、监狱企业、农村信用社、农业“小三场”职工养老保险问题,我们分别制定的养老保险办法并得到顺利执行。我们按照国家的部署,实施了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调整了参保缴费办法,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并争取国家批准我省为扩大做实个人账户8个试点省份之一,为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提前应对。
五是探索农村养老保障。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省里出台了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武汉、黄冈、咸宁、宜昌、随州、襄樊及20多个县(市、区)出台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到2008年底,仅城镇规划区内的被征地农民,已有11.66万人纳入了社会保障。我们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出台了村主职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将村主职干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目前,政策宣讲、业务培训等工作已完成,参保工作正全面展开,年内全省3万多名村主职干部养老保险可望解决。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地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省里重点指导鄂州、钟祥、宜都、团风等4个市、县试点,鼓励各地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开展试点。目前,已有钟祥、宜都、南漳等11个县(市、区)出台了试点办法,先行自费改革。截至目前,全省共有64788人参加新农保,保费收入8611万元,40763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已发放养老金717万元。
二、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制度;1990年,国家作出了初步改革,将过去由国家或企业统包改为由职工少量负担,同时推行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医疗费用社会统筹;1994年,国家在江苏镇江和江西九江进行职工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试点;1996年6月,国务院在“两江”试点的基础上,转发了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意见》。由此,“两江”模式逐渐成为全国“医改”主导思路;199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全面改革。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我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历经了劳保公费医疗、社会统筹医疗保险试点、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民医疗保险体系试点等4个阶段,初步形成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三位一体、覆盖城乡各类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建立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费用救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为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样化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同时,加快完善政策,优化服务,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截止2009年7月,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775.5万人,年均增长率达19%;基金累计节余35.4亿元;参保职工住院人均报销4432元,报销率达到69%。
二是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医疗保障问题。我们积极争取建立财政补贴制度,解决困难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和城镇低保对象医疗保障。经过努力,建立全省44万名困难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和145万名城镇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制度。这两项制度为全国首创。
三是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2007年,我们争取国家将武汉、荆门、孝感纳入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首批试点。2008年,又争取黄石、襄樊、宜昌等14个市、州、林区为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增试点城市,将试点扩大到全省。目前,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已达到747万人,参保率超过65%。今年还将启动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工作。
三、失业保险保生活促就业。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我省出台了《湖北省失业保险实施办法》,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范围,提高了统筹层次。截止目前,全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430万人,今年以来已约11万人次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用工的影响,报经省政府同意,我们一方面通过缓缴失业保险费,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减轻困难企业缴费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预计全省全年减征失业保险费4.13亿元。另一方面,我们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拿出约9300万元,实行援企稳岗,对实行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形式,不将员工推向社会的困难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帮助企业稳定岗位。
四、工伤生育保险均衡企业负担。改革开放前,我省一直按照《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由企业支付工伤待遇。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其弊端日益突出。1993年,我省下发了《关于企业职工因工致残有关待遇的规定》,这标志我省工伤保险制度迈出了由企业化管理向社会化管理的重要一步。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我省相应出台了《湖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在全省范围内初步建立了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
随着就业形式的变化,生育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1994年,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这是生育保险制度最基础的规章。1993年,我省着手进行生育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各地结合实际,相继出台了生育保险制度办法,将生育保险的管理模式由用人单位管理逐步转变为由各地社会保障机构负责管理,实行社会统筹。目前,全省17个市(州)都出台了生育保险政策。武汉、仙桃等地已将生育保险的参保范围扩大到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用人单位。截止目前,全省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已分别达394.9万人、317.2万人,基金累计结余分别达7.2亿元和5.4亿元。
五、严格基金监管,确保安全完整。社会保险基金是职工的“养老钱”、“救命钱”,我们加强监管,确保安全完整。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全省基本建立了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督“四位一体”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
1998年以前,基金监督工作主要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担,管理不够规范,挤占挪用情况比较严重。省劳动保障厅于2000年机构改革时设立了规划财务监督处,负责全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1998年以后,国家和省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差额缴拨改为全额拨付,基金管理逐步规范。2001年,我省改革基金征收体制,由社保经办机构征收改为地税部门征收,形成了目前我省劳动保障部门核定、地税部门征收、财政部门管理的基金征收管理模式。我省从2003年开始,实行社会保险基金一年一内审制度,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财政部、国家审计署对我省的做法多次给予肯定。
今年5月22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专题研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并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把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为优先目标,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城乡、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配套推进,积极而为、量力而行,逐步将各类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城乡统筹和应保尽保。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加强社会保障统筹,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再做新贡献。■
(作者系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
第二篇:湖北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湖北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邵汉生
2009年第10期 ——社会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工作卓有成效,正日益成为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秩序的“稳定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我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全国同步。1984年启动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试点,从服务国企改革发展到适应多种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5大社会保险初具规模,成为我省社会保障体系的主干,为促进改革发展、平衡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今年7月底,全省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5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87万人次,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达到747万人;前7个月征收五项社会保险费235亿元,支出156亿元。
一、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行。我省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养老保险已成为我省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社会保险险种。
一是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在制度层面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要求,覆盖范围从一开始的国有和集体企业,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国营农场,参保人员从过去的企业职工,扩大到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打破了行业、地域、身份的限制,使更多的劳动者享有养老保障。在工作机制上,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劳动保障综合管理、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扩面征缴工作机制,每年开展扩面征缴攻坚,扩大覆盖面。
二是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初期,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由企业发放,实行差额缴拨,部分企业由于经济困难,往往拖欠养老金发放。为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从2000年起,我省实行收支两条线,企业应缴的养老保险费由税务征收,离退休人员养老金通过银行、邮局社会化发放,并建立“扩面征缴、动用积累、上级补助、省级调剂、财政兜底”5道防线,连续数年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三是努力提高养老待遇。我省是老工业基地,退休人员数量大,人员情况复杂。既有百岁老人,也有纺织压锭提前退休人员,养老金总体水平偏低,不平衡的矛盾较大。我们在养老金调整中注意完善政策,照顾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从2005年起连续5年调整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平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的611元提高到目前的1050元,增幅达72%。不仅改变了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水平长期偏低的状况,而且通过对特殊对象实行倾斜的政策,初步缓解了几类特殊群体历史上形成的利益矛盾。同时,我省积极发展和规范企业年金。截止目前,全省新建企业年金132家,资金15.73亿元,已有14.3万名职工享受企业年金政策,提高了退休待遇水平。
四是稳妥推进制度改革。为配合国有企业改制,我们制定了企业改制分流人员养老保险接续办法,在社保经办机构开设个人窗口,方便分流人员续保缴费,使其养老保险得到保障。我们在全国率先探索了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13万分流人员和退休职工纳入养老保险范畴,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提供了有效保障。为解决历史遗留的农垦企业、监狱企业、农村信用社、农业“小三场”职工养老保险问题,我们分别制定的养老保险办法并得到顺利执行。我们按照国家的部署,实施了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调整了参保缴费办法,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并争取国家批准我省为扩大做实个人账户8个试点省份之一,为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提前应对。
五是探索农村养老保障。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省里出台了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武汉、黄冈、咸宁、宜昌、随州、襄樊及20多个县(市、区)出台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到2008年底,仅城镇规划区内的被征地农民,已有11.66万人纳入了社会保障。我们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出台了村主职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将村主职干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目前,政策宣讲、业务培训等工作已完成,参保工作正全面展开,年内全省3万多名村主职干部养老保险可望解决。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地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省里重点指导鄂州、钟祥、宜都、团风等4个市、县试点,鼓励各地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开展试点。目前,已有钟祥、宜都、南漳等11个县(市、区)出台了试点办法,先行自费改革。截至目前,全省共有64788人参加新农保,保费收入8611万元,40763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已发放养老金717万元。
二、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制度;1990年,国家作出了初步改革,将过去由国家或企业统包改为由职工少量负担,同时推行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医疗费用社会统筹;1994年,国家在江苏镇江和江西九江进行职工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试点;1996年6月,国务院在“两江”试点的基础上,转发了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意见》。由此,“两江”模式逐渐成为全国“医改”主导思路;199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全面改革。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我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历经了劳保公费医疗、社会统筹医疗保险试点、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民医疗保险体系试点等4个阶段,初步形成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三位一体、覆盖城乡各类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建立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费用救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为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样化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同时,加快完善政策,优化服务,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截止2009年7月,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775.5万人,年均增长率达19%;基金累计节余35.4亿元;参保职工住院人均报销4432元,报销率达到69%。二是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医疗保障问题。我们积极争取建立财政补贴制度,解决困难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和城镇低保对象医疗保障。经过努力,建立全省44万名困难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和145万名城镇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制度。这两项制度为全国首创。
三是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2007年,我们争取国家将武汉、荆门、孝感纳入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首批试点。2008年,又争取黄石、襄樊、宜昌等14个市、州、林区为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增试点城市,将试点扩大到全省。目前,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已达到747万人,参保率超过65%。今年还将启动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工作。
三、失业保险保生活促就业。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我省出台了《湖北省失业保险实施办法》,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范围,提高了统筹层次。截止目前,全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430万人,今年以来已约11万人次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用工的影响,报经省政府同意,我们一方面通过缓缴失业保险费,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减轻困难企业缴费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预计全省全年减征失业保险费4.13亿元。另一方面,我们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拿出约9300万元,实
行援企稳岗,对实行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形式,不将员工推向社会的困难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帮助企业稳定岗位。
四、工伤生育保险均衡企业负担。改革开放前,我省一直按照《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由企业支付工伤待遇。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其弊端日益突出。1993年,我省下发了《关于企业职工因工致残有关待遇的规定》,这标志我省工伤保险制度迈出了由企业化管理向社会化管理的重要一步。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我省相应出台了《湖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在全省范围内初步建立了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
随着就业形式的变化,生育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1994年,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这是生育保险制度最基础的规章。1993年,我省着手进行生育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各地结合实际,相继出台了生育保险制度办法,将生育保险的管理模式由用人单位管理逐步转变为由各地社会保障机构负责管理,实行社会统筹。目前,全省17个市(州)都出台了生育保险政策。武汉、仙桃等地已将生育保险的参保范围扩大到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用人单位。截止目前,全省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已分别达394.9万人、317.2万人,基金累计结余分别达7.2亿元和5.4亿元。
五、严格基金监管,确保安全完整。社会保险基金是职工的“养老钱”、“救命钱”,我们加强监管,确保安全完整。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全省基本建立了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督“四位一体”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
1998年以前,基金监督工作主要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担,管理不够规范,挤占挪用情况比较严重。省劳动保障厅于2000年机构改革时设立了规划财务监督处,负责全省社会
保险基金监督工作。1998年以后,国家和省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差额缴拨改为全额拨付,基金管理逐步规范。2001年,我省改革基金征收体制,由社保经办机构征收改为地税部门征收,形成了目前我省劳动保障部门核定、地税部门征收、财政部门管理的基金征收管理模式。我省从2003年开始,实行社会保险基金一年一内审制度,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财政部、国家审计署对我省的做法多次给予肯定。
今年5月22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专题研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并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把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为优先目标,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城乡、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配套推进,积极而为、量力而行,逐步将各类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城乡统筹和应保尽保。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加强社会保障统筹,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再做新贡献。■
(作者系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
第三篇:社会保障制度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保障制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目标,由国家和政府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组织社会保障专业人员,对各项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过程。
2.生育保险制度:生育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规定,在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导致劳动力暂时中断时,由国家和社会及时给予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3.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全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4.国家卫生服务模式:模式就是模板、样板的意思,是可供别人模仿和学习的一系列做法或工作方式。模式的建立是一项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各种工作人员分工合作并将各项工作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有一个可做参考的模式或原型,或起模仿作用或起启发作用,否则,就会多走弯路,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在广泛的范围内迅速推广这项工作。
5.失业: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失业率是劳动人口里符合“失业条件”者所占的比例。实际上,确定确实在找工作的失业人员数量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找到工作前失业救济金已经过期的那些人的数量。失业的历史就是工业化的历史。在农村这并不被看作是一个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人员几乎没什么事可做。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工伤保险应遵循的原则。
答:
(一)无过失责任原则
(二)损害补偿原则
(三)严格区别工伤和非工伤的原则
(四)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2.简述社会救助的特点。
答:(1)基础性
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必须是也只能是着眼于“保底”。(2)协调性
第一,社会救助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途径;
第二,协调社会救助同社会保护政策的其他方面比如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之间的关系;
其三,社会救助内容的本身的协调性。(3)选择性
社会救助必须有一整套严格的法定工作程序即“家庭经济情况调查”,“选择性”是社会救助最为突出的特点。(4)历时性
从社会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救助最早产生。
3.简述社会保障的机构设置。
答:(1)决策协调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一般由政府权威机构担任,主要担当向立法机构提供依据,协助制定社会保障的有关法律,并根据法律导向制定有关政策、制定发展规划,以及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预算的审议。同时,还负有对社会保障各项目管理部门进行协调的重任。
(2).业务执行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体制模式,由政府职能部门或事业单位及团组织担任。它实际是执行国家社会保障方针、政策的综合职能部门,通常要接受中央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双重领导,并且负责执行政策法规、落实实施方案,以及具体经办社会保障各项目费用的征集、核算和发放工作。
(3)资金运作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可以由社会保障基金独立运作,也可以委托专设的基金公司。它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统一运作和保值增值,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需求。它与业务执行机构关系密切但同时处于平行关系,根据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需要,可分别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资金运作机构。
(4)监察监督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应由中央或者地方政府领导下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担当,主要行使对社会保障各项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以及社会保障各项目基金的收支、营运和管理的监督权。监察监督机构的组成人员应包括政府部门负责人、社会贤达人士、公众代表和专家。此外,监察监督机构还上连立法机构的法律监察,下通广大民众的社会监督,通过包括审计在内的多种途径,使得社会保障工作在国家既定方针政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4.简述社会保险基金的特征。
答: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下简称社保基金)是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负责管理的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养老保障改革,确立了新的养老体系框架。但是,中国养老体系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我国社会保障重要财力储备的积极作用,促进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创新与发展。
三、综合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内容。
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国家将建立健全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参保范围: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基金筹集:个人缴费分12档 地方补贴每年至少30元
根据这份指导意见,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在个人缴费方面,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1200元12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在集体补助方面,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2、论述社会福利的特征和作用。
答:社会福利制度一般来讲具有四个特征:社会福利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每一项社会福利计划的出台总是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目的,总是以缓和某些突出的社会矛盾为终极目标;社会福利的普遍性,社会福利是为所有公民提供的,利益投向呈一维性,即不要求被服务对象缴纳费用,只要公民属于立法和政策划定的范围之内,就能按规定得到应该享受的津贴服务;社会福利较社会保险而言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是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在既定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力提高被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
社会福利基金的作用:社会福利基金的作用在于为社会弱势群体和有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带有福利性质的收入保障和服务保障。提供的收入保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提供低费用或免费的福利待遇,另一种是提供现金补贴。国家举办福利院为特定的人群提供生活保障。
第四篇: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1、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三大挑战。从长期看,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从中期看,要减轻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社会震动;在近期,要考虑如何根据宏观经济形势波动适时调整各有关项目的收支水平,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
2、保障范围覆盖不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生变化,社会保险资金开始转向社会统筹,在体制上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具体运行,但当前的三条保障线还不能全部覆盖城镇贫困范围。我国现有城镇贫困人口3100万以上,1999年享受社会保障的总人数不足300万,2000年不足400万。在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之外,传统的民政救济对象是“无劳动能力”的人,是为数较少的边缘群体。而在体制转轨中,“有劳动能力”却失去工作机会的人,也已经陷入贫困的境地,他们的基本生活也应得到保障。事实上,这部分人中的绝大多数既拿不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又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他们约占城市“下岗”、“失业”、“待岗”总人数的70%以上。
3、农村社会保障亟待发展。有的人提出,同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呈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救助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未在农村建立。有的人提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已经与国际劳动组织的有关条约存在巨大差距。有的人提出,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财政支出方面的失误。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而这10%的投入也是绝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
4、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下。我国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极其低下,仅覆盖正式职工,并不包括农村就业人员和城镇非职工人员。目前,国家用于失业保险金的经费占GDP的比重还很低。国家用于下岗失业保险的经费包括两部分:一是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属于临时性财政支出,其中包括企业支付的一部分费用;二是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二者合计占GDP的比重,1996年为0.16 %,1
1999年提高到0.51%;二者合计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1996年为1.21%,1999年为4.20%。
5、立法滞后。在我国,除1953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可视为社会保障立法外,还没有第二部社会保障法律。虽制定了规定和条例,但不能代替法律的作用。首先,规定和条例不具备法律的权威性,执行起来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其次,有的规定或条例规定得较早,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最后,有的规定和办法具有明确的临时性,即权宜之计。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康发展。
1、历史沿革 :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0年颁布《救济失业工人的办法》,对解决旧中国遗留的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包括养老、伤残、遗属、疾病津贴、医疗、工伤和职业病、生育待遇等保障项目。此后,国家颁布了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并根据社会发展对有关政策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局限于城镇地区,重点是国有企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84年,开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86年,建立了城镇失业保险制度,1994、1996和1998年分别开始实施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9年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2、制度结构:中国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缴费型的社会保险和非缴费型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内容。
社会保险: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5个项目。国家依法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失业、疾病、工伤、生育时获得帮助和经济补偿,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
社会救济:中国政府对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救助的对象主要是:没有劳动能力且没有生活来源者;或虽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者;或虽有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但由于意外灾害使生活暂时无法维持者。
社会福利:中国政府和社会向特别需要关怀的社会成员提供必要援助,目前主要包括老人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等。
优抚安置:中国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
社会互助: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扶弱济困活动。目前主要有工会、妇联、青联等社会团体组织的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居民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等。
3、管理体制: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的计划。中央政府的职责是,制订全国统一的法规、政策和标准,对困难地区提供资金帮助;地方政府的职责是,根据中央的统一政策制定本地法规、政策和标准,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社会保障待遇。
中央政府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主要机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管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民政部负责管理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项目;卫生部负责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财政部负责制定社会保障的财政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实施对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的财政监督,为社会保障计划提供补助资金等。各省、市、县政府设有同样的行政管理机构,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职能。中央、省、市、县分别设立隶属于政府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的、非营利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要职责是,办理参保登记,收缴社会保险费,记录缴费,管理个人账户,确认并支付待遇,管理社会保险资金,提供查询等。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人员:(1)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即“三无”人员);(2)无劳动能力或缺乏劳动能力致贫的对象;(3)家庭成员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对象;(4)有生产生活能力但生活水平低于保障标准的扶贫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县、乡、村三级按比例共同负担(个别县(区)村级不负担),市财政每年安排部分资金对贫困村进行调剂补助。
(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合作医疗。我市农村合作医疗始于上世纪50年代,它通过乡、村集体经济和每个成员共同出资来筹集医疗资金,不仅为农民提供一般的门诊服务,而且还承担着疾病预防和饮食、饮水卫生、爱国卫生工作等,对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种种原因,合作医疗资金筹资困难,加之药品价格等因素,这项制度近乎名存实亡。
2.农民工住院医疗保险。我市于2001年6月颁布了《泉州市外来工农民工住院医疗保险暂行规定》,从当年7月份施行住院医疗保险基金社会统筹,由农
民工所在单位按上全市社会平均工资总额的2.5%缴纳医保费用,个人不负担,对参保的农民工推行医疗保险。目前,全市约有1700名农民工参加住院医疗保险,人均月缴纳25元。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我市的农民养老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状况基本相同,仍以家庭赡养和土地保障为主,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实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其提供了制度基础。
1.五保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产生,它规定集体经济必须保障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扶)养义务人的吃、穿、住、医、葬(未成年人保教)。目前,我市落实五保待遇的有4176人,其中有266人在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平均供养标准每人每月173元,年供养经费55万元;分散供养的有3910人,平均供养标准每人每月107元,年供养经费500多万元。我市五保户的保障水平要高于低保标准,其生活水准不低于当地农村的平均水平。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由政府组织和管理,将农民在谋生能力较强时期的保险投入积累起来,保障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农村养老保险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我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1992年开始试点,至2003年9月底,全市参保农民23.9万人,2003年实际缴费人数2242人,收取保费(含利息)455万元,历年滚存基金节余11045万元,近年来,主要重点抓好村干部、义务兵、计生对象的参保及已保人员的续保工作,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得到稳步发展。在基金管理上,坚持“省级统一代管,市级监督指导,县级平衡核算”的管理模式。
第五篇: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 社会互助
目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二.社会保险制度
(一)社会保险的定义
(二)社会保险的特征
(三)社会保险的功能
三.社会救济制度
(一)社会救济的定义
(二)社会救济的对象
四.社会福利制度
(一)社会福利的定义
(二)社会福利的内容、对象、形式
五.优抚安置制度
(一)优抚安置的定义
(二)优抚安置的对象
六.社会互助制度
(一)社会互助的定义
(二)社会互助的特点
前言
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工业社会,1601年英国女王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是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德国颁布的《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老年和残障》,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保制度产生。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一词由此产生,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已推行到全世界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与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公平性、普遍性、法制性和互济性。现代国家必须制定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贯彻实施。
二.社会保险制度
(一)社会保险的定义
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等。
(二)社会保险的特征
1.社会保险的客观基础,是劳动领域中存在的风险,保险的标的是劳动者的人身;
2.社会保险的主体是特定的。包括劳动者(含其亲属)与用人单位;
3.社会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
4.社会保险的目的是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
5.保险基金来源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缴费及财政的支持。保险对象范围限于职工,不包括其他社会成员。保险内容范围限于劳动风险中的各种风险,不
包括此外的财产、经济等风险.(三)社会保险的功能
1.稳定社会生活的功能
2.再分配的功能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
三.社会救济制度
(一)社会救济的定义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
(二)社会救济的对象
1.城市中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定期定量救济对象),无固定收入或收入不足以维持当地生活水平的居民(临时救济对象);
2.1961~1965年6月9日期间被精简退职的1957年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老弱残职工;
3.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被宽大释放的原国民党的党、政、军、特人员中无家可归者,生活困难的台湾同胞、去台人员亲属,因公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下乡知识青年,计划生育医疗事故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生活困难的刑事犯罪分子家属,生活困难的归国华侨和侨眷等。
四.社会福利制度
(一)社会福利的定义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欣赏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二)社会福利的内容、对象、形式
社会福利一般包括现金援助和直接服务。现金援助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收入补贴等形式实现;直接服务通过兴办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实现。主要内容有: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住宅服务、孤老残幼服务、残疾康复服务、犯罪矫治及感化服务(见矫治社会工作)、(见感化教育)、心理卫生服务、公共福利服务等。服务对象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军人及其家属、贫困者,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和家庭等。服务的形式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包括国家、集体、个人兴办的社会福利事业的收养、社区服务、家庭服务、个案服务、群体服务等。
五.优抚安置制度
(一)优抚安置的定义
优抚安置,是指国家对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如军人及其亲属予以优待、抚恤、安置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
军队离休干部生活待遇的具体项目包括:离休费、副食品价格补贴、生活补贴、粮油调价补贴、教龄护龄补贴、地区生活补贴、交通费、探亲路费、荣誉金、防暑降温费、保留福利补贴、保留伙食补贴、少数民族补贴、政府特殊津贴、残废金(伤残保健金)、生活补贴、住房补贴、公勤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电话补贴费、水电补贴费、军粮差价补贴、冬季取暖补贴费、军人职业补贴费、服装费、早期回国定居专家生活津贴。离休干部实际享受的待遇项目根据其实际情况确定。
(二)抚恤补助对象
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规定,优抚对象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役军人(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现役指战员);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
并不是所有的优抚对象都可以享受抚恤补助待遇。按国家现行规定,革命伤残军人享受伤残抚恤;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中符合规定条件的人员享受定期抚恤;在乡红军老战士、西路军红军老战士享受抚恤生活补助费;红军失散人员和符合规定条件的在乡老复员军人享受定期补助;少数带病还乡、医疗生活困难很大的退伍军人也可享受定期补助待遇。
六.社会互助制度
(一)社会互助的定义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社会互助包括两个方面:为受助者提供资金的社会互助。包括社会(国内)捐赠、海外捐赠、互助基金和义演义赛义卖,等等。为受助者提供服务的社会互助。包括邻里互助、团体互助和慈善事业,等等。
(二)社会互助的特点
1、相互认同和相互依存
2、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
3、利他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社会互助
4、返朴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