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架桥铺路

时间:2019-05-12 20:5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架桥铺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架桥铺路》。

第一篇: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架桥铺路

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架桥铺路

——“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调查

省政府研究室调研组

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并着力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到位的问题,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大荔县立足其农业大县广阔的农资需求空间,以及广大农民对农业适用技术的迫切需求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陕西荔民公司用理念整合资源,用农资销售助推农业适用技术推广,以“政府引导、群众点菜、科技送餐、企业埋单”为基本形式,为农民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农业技术推广的瓶颈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以完善的农资销售服务促进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新成果转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创新模式,被誉为“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契合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而且符合支持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的基本要求。最近,我们深入大荔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已深深植根于渭北高原沃土,并在一些县区复制推广。

一、“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内涵、流程、特征及成效

(一)“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内涵

所谓“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就是大荔县的荔民科技服务模式,是“县为单元、直营联盟、连锁经营、技企结合、技物结合、密集覆盖、全程服务”的农技农资双连锁的服务模式。它是根据国家建设新农村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新形势的需要,把过去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为推动、以农技人员为主体的传统农技推广体制、以及“110”服务体系、星火科技“12396”服务热线,同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化运作、物资与技术配套的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全天候、全过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农”的一种农村科技创新服务新体系。该模式的核心是探索创立了“政府+企业+专家+农户”“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制,通过“政府引导、群众点菜、科技送餐、企业埋单”的服务方式,实现了“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科技110”和科技培训的有机融合,把政府的推动力、企业的内生力和技术的辐射力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做到了“零距离” 服务,达到了农民满意、专家满意、企业满意、政府满意的“四满意”效果,走出了一条农业科技推广的新路子,有力地助推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运作流程

“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服务农业、服务农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成功运行体制,主要得益于科学构建了农资连锁经营和农业适用技术推广这两大网络。如图所示:

“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农技农资双连锁运行流程图

一是构建农资连锁经营网络,确保农资优质价廉送到 农民手中。荔民公司在大荔县城设立了农资连锁经营总部,主要负责与供应商的联络及农资采购,并采取统一采购、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服务“六统一”方式,向乡(镇)农资连锁经营中心店、村连锁店配送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村级连锁店主要负责为广大农户提供便捷服务和优质农资产品。

二是构建农技连锁服务网络,确保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及时有效地推广到农户的大田上。具体做法是,由县政府出面协调,从县农技单位选派公司需要的果业、红枣、设施农业等方面专家,经考核与双向选择后录用,公司总部组建了拥有30多人的专家团队,主要从事网上答疑、咨询、下乡讲课、田间技术指导等服务。乡镇科技特派员一般由乡镇农业干事兼任,主要搞好技术宣传与推广。村级联络员主要是分发科技资料、办黑板报、建立科技示范田,不定期召集群众举办培训会。

从调研情况看,“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农技服务网络主要有10项免费服务方式:专家团电话咨询;科技110热线电话“出诊”;网络视频咨询;专家不定期进村授课;科技报刊免费入户;黑板报农情预报;手机短信群发;测土配方施肥;建立科技示范样板田;提供果品销售信息服务。对需要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首先在示范样板田中进行试验示范,定期组织现场观摩,通过示范引领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本领。

(三)基本特点

“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注重将政府拥有的专家资源与民营企业的市场要素配置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指导作用,以“诸多农业科技免费服务”为纽带,以农资农技双连锁为主要形式,把政府的推动力、企业的内生力和技术的辐射力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机制与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推动力为手段的农技推广体系的有机融合,为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从调查情况看,“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主要表现出四个基本特点:

一是示范引领及辐射带动功能日趋增强。2007年7月荔民公司开始创建,2008年连锁店发展到34家,2010年发展到150家,覆盖了该县所有乡镇,全县四分之一的行政村开办了连锁店、聘请了技术员,这样,不仅解决了这些村长期存在的农业适用技术推广不到位的难题,惠及了数十万农户,而且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2011年,该模式在渭南市实现了全覆盖,并逐步发展到省内王益区、周至、眉县、户县等地乃至甘肃等省。

二是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及高效应用日趋明显。长期以来,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推动为手段的农技推广体系,受制于工作经费不足和交通工具缺乏,仅能推广至乡镇及行政村村委会周边区域,由行政村到自然村的“最后一公里”则难以逾越。荔民公司充分依托自身的农资营销以及农技咨询、培训、示范网络,加快了新技术新成果推广转化步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科技对农业产业的支撑作用,助推了适用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推广。

三是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调研发现,“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最直接的好处,不仅是把比市场价低15-25%的优质、高效、绿色、放心的农资送到农民手上,而且把方便及优质服务让给农民。

四是在科技推广及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打破原有的政府“单打一”、“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困局。为促进该模式顺畅运行并发挥更好作用,县政府专门设立了“技企结合”办公室,研究扶持政策并抓好落实,从而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运作、技企结合、技物结合,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机制,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四)主要成效

“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经过四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使各方普遍受益。

一是以惠民利民赢得农民满意。该模式连锁经营,一方面公司直接从厂家低价批量进货,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低价直销给农民,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主要靠低价厂家进货获取利润。另一方面,公司建立了“农民有需求、服务包满意”完善的农技咨询、培训及示范推广服务网络,及时有效地消除了多年来基层农技部门网断人散,新技术新成果难以真正落实到大田这一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是以薪酬博得专家(干部)赞赏。“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始终把农民和专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荔民公司把农资利润份额中的5%作为专家、特派员、联络员等技术人员的补助以及各种费用。该县红枣局工程师周爱英2008年4月被聘为驻公司总部专家团专家,在编辑《荔民科技报》等宣传资料的同时,经常下乡出诊、到田间实地指导作物管理及操作技术,既展示了自己的专业特长,体现了个人价值,又提高了收入,觉得日子过得很充实。

三是公司在服务农业服务农户中发展壮大。“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靠质优价廉薄利多销广覆盖的农资连锁经营,拓展了市场空间,提升了品牌效应,加速了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省内加盟店已达200多家,并在甘肃、山东等外阜市场成功导入。与此同时,荔民公司的营业额连续几年逐年迈上新台阶。

四是以实际效果获得政府肯定。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政府科技投入不足,农技单位经费短缺以及长期以来适用技术推广难以到位的突出问题,而且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促进了全县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2008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2009年升至3851元,2010年增至4660元,2011年攀升为5300元,均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和增长幅度。

二、创新探索及成功经验

(一)找准了农业科技推广中农资与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的契合点,从根本上解决了技物结合的难题

“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将农资销售和农技推广紧密结合起来,采用店面直接服务与田间技术指导融合的方式,不仅满足了农户防虫治病、播种施肥等现实需求,而且还满足了农户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等潜在需求。这是基于,农作物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是特殊商品,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农资特别是新型农药的科学应用实质上就是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过程。农资的这一特殊性,决定其应用和农业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具有广泛的一致性,都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科技贡献率。从这一共性出发,农资销售及其应用,本身就需要与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机结合与融合。该模式确定的农资农技双连锁的经营理念,较好地把握了农资使用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脉搏,从根本上解决了技术推广和农资销售有机结合的难题,也从本质上消除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

(二)切准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增收致富的真实心态,挖掘了技物结合的深度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耕田种地需要科学技术已成为绝大部分农民的普遍认识,然而,广大农民又最重现实,只有其亲眼看到或亲身体验到先进技术成果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时,才愿意接受和推广应用。在推广农业适用技术、选用优质农资上,大部分农民都愿意效仿“种田能手”等有经验种养大户的做法,跟着他们一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对此,荔民公司从吸纳和培养会员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在重点村、中心村培养并树立起一批种养能手、致富大户,带动周边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用典型样板带动村民发家致富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就是这样切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发展产业发家致富的心态,让农民亲眼看到科技入户入田的效果,并在实际耕作过程中使农民群众得到及时和实地指导,把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变成了现实,既通过销售农资实现盈利,又助推了农业科技快速普及,从而实现“双赢”。

(三)找准了发展现代农业与搞好农民科技培训的着力点和切入点,进一步加大了技物结合的力度

国内外农业生产的实践证明: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效。而发展现代农业,又需要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从各地多年的生产实践看,搞好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及作物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将农民科技培训,农业适用技术推广融入到农资连锁销售体系之中,并将农民科技培训作为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步伐的一种有效方式,切中了农民接受新知识、迫切需要新技术的要害。也就是说,该模式实行的技术培训、新知识传播和农资销售双连锁,找准了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民科技培训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科技培训的有效结合。

(四)探索了农业生产中技物结合的新体制新机制,提升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是搞好农民科技培训的根本目的。然而,多年来囿于种种原因,科技培训解决了农民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但经济收益却不尽如人意。从近年来农民培训的实践看,培训农民需要大量的资金,按现行政策,培训一个农民国家需要补助300多元经费。按目前小麦每斤1元钱计,经培训农民种植小麦增产量超过300多斤才算产生了经济效益。从调研情况看,“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立并推行的农技农资双网络连锁经营方式,利用农资销售、电话网络咨询、授课培训、示范观摩等有效途径培训农民,国家不花一分钱,并在实践中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说是目前大幅提升农民科技培训效率的最佳体制机制选择。

三、深刻体会及有益启示

启示一:“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利于科技成果及新技术新品种的广泛应用

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现代科技如优良品种、先进种植制度、栽培方式等武装农业,且不断地进行创新;用现代的组织制度和经济管理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用现代科技及管理方式培训广大新型农民。该模式农资经营和农业技术推广有机结合的这种双连锁经营方式,正好弥合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较好地弥补了现行农村体制下传统农业发展所不具备的这一难题,不仅使分散管理经营的土地获得了较好的科技技术支持,而且也产生了比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利于科技成果及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是目前我国现行农村经营制度下农业生产方式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模式尝试。

启示二:“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

该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较好地把握和促进了信息流、物流的双向流动。一方面,该模式为广大农民提供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成果并应用于田间管理、农业生产、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为农民群众提供超前的市场信息需求动向,使群众根据市场信息需求,提前谋划,不仅引导农民及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增强了他们闯市场、提效益、增收致富的本领和能力。此外,该模式农技农资双向流通经营方式,还加快了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合理配置了资源,使诸多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走向百姓家里,在渭南和三秦大地生根发芽,成为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启示三:“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现行农村经营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创新的有益探索

现行农村经营体制的基本特点是土地一家一户经营,农户承包地块分散零碎,不利于机械化耕作,不利于农业规模经营,也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其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难以解决现行体制下政府有钱养兵、无钱打仗,以及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而“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就是立足于改变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有效解决了政府农技推广最终入田到户的难题,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步伐,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实践证明,该模式的有效运行及其规模扩大、实力壮大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不断探索、创新和改革完善农村经营体制的实践过程。启示四:“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已成为我省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

目前,我省和全国一样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必然导致土地、水资源更加趋紧,需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业技术推广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实践证明,“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顺畅运营,加快了农业技术推广步伐,促进了大荔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充分显示了农业科技入户入田以及示范推广的重要作用,成为当地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与此同时,该模式还积极引进生物工程、信息网络等农业新技术及管理方式,大大加快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设施栽培、节水灌溉、立体种养等农牧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了农业高新技术的组装配套能力,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该模式已在我省多地复制推广,可以预测,该模式经不断实践完善,完全可能成为农村科技示范推广服务的一种有效载体。启示五:“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探索和初步实践 物联网是以电子标签和电子编码(EPC)为基础,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实物互联网络,其宗旨是实现全球实物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互通。按照今年中央提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建设基于信息和智能化管理的农业产业系统,也就是说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调查中,我们听到、看到和感受到的“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就是致力于借助简单的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传递,一是解决好让农民群众买到放心、用得安全、获得廉价质优的农资和农副产品;二是让农民获得及时快捷无偿优质的技术指导、新技术新成果普及应用、农作物病虫及家禽疫病预报和防治;三是在农民群众得到优质有偿服务中发展壮大了荔民公司的规模和实力。可以说,“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初步实践,具有较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和现实性,在物联网技术的探索、应用和实践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对我省甚至是我国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发展上的探索和实践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关于我省农村科技推广的一些思考及建议

从调研情况看,“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在省科技厅的支持指导下目前已在渭南市实现了全覆盖,并已辐射全省各地,省内加盟店已有200家,呈现出良好的示范引导和发展态势,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健全我省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水平,我们建议:

一是各级政府应重视和支持“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运行、示范和引领功能,选择当地有一定实力的涉农企业以及乐于服务“三农”的企业法人,因地制宜地进行示范、复制、推广并在实践中予以完善;

二是建议省科技厅把“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列入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予以支持研究,加快示范辐射及复制推广步伐,使该模式真正成为现阶段我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水平的重要组织形式;

三是有关部门应把示范推广“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比较好的县列入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县予以重点支持,使其在服务“三农”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是应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进一步发挥“专家大院”、“110”服务体系和星火科技“12396”热线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重要作用;

五是借鉴“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以及国内外成功做法和经验,适应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农科教单位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六是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发展,加大技物结合的力度,拓展技物结合的广度深度,加快形成以县为单位的“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科技示范推广格局。

调研组成员:蔡理让 曹可清 赵子厚 李凡

第二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陈 秀 花

就如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三大载体。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国家、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创建标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集中打造,重点完善提升现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扩展规模、联农带农、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上下功夫。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抓好入园企业的建设进程,使其尽快投产达效;主动做好即将入园企业的相关服务工作,推促其尽快入园兴建;加快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加工区规模,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加快加工区提档升级步伐。三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以特色专业市场为支撑,全面提升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水平。

二、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转变经营方式。一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当今,土地规模小而分散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市应该结合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注重发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技服务机构的作用,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品,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统一布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二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对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凡是农业发达、农村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比较发达。可见,只有大力促进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才能使我市农业真正走上产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之路;三是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就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经营农业、发展农业,优化整合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层次,增加农业效益。

三、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推广农业科技。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大力引进和推广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每年引进推广农业“三新”技术。使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农业,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率。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育,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双百双十”工程,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继续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科技挂钩、技术承包等活动,拓展“送科技下乡,促强农富民”活动内涵。加大对农民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努力提升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尽快实现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四、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提升质量创建品牌。品质是一个产品内在质量的表现,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产品的影响力、信誉度、市场占有率和生命力,尤其是农产品,它更关系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尤其是绿色、有机农产品,注重农产品质量,确保其品质,这是发展现代农业应该确立的基本理念和意识。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要确立品牌理念和意识,使自己的产品更富有个性、特点、影响力、信誉度、文化力、人格魅力和含金量,经久不衰。

五、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构建新型服务体系。一是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一个融信息采集发布,农产品营销,工作联络,预警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科学引领生产发展;二是构建营销服务平台。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业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搞好产销对接,加大促销力度,扩大农产品销售空间,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构建专业服务平台。引导农民组建植保、农机等专业服务队,发展农业经纪人和农产品营销队伍;四是构建金融服务平台。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农业激励扶持政策。

第三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依靠科技创新手段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益阳市科技局 洪照光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则下足,农民富则国家强。依靠科技创新手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的具体应用和落实。作为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的益阳市,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思路,突出重点,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农村经济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业科技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益阳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当前,益阳农业发展正加速转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良种良法得到普及和推广,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2008年,农林牧渔业比例调整正在向科学化方面发展。

一是由粗放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打破传统的种养模 式,实行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主推测土配方施肥、轻简栽培等节本降耗增效技术。逐步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方 式,出台了《益阳市耕地耕作管理暂行办法》,促进了土地的有序流转,规模经营发展迅速,全市发展50亩以上种粮大户1970 户,20亩以上50亩以下种粮大户5575户,涌现出了卢青年、刘进良等全国种粮标兵。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强化科学饲养,实现畜牧业生产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 效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全市现有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大户1787户,5000头以上大户22户。重点打造赫山、桃江、安化、沅江百万头生猪养殖大县(市)。“优质稻米、林纸竹板、水产畜禽、棉麻纺织、油蔬果茶五大生态产业链基地建设已超过1000万亩,2008年,五大产业链总产值可望超过360亿元。

二是由数量型农业向品牌型农业转变。打破传统生产模式,由注重产品数量向商品质量转变坚持内在品质与安全质量并重、质量与品牌并举。一方面推广优质农畜品种,改进种养技术;另一方面,注重品牌建设,努力做到认证一个”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培植一个品牌,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不断放大质量和品牌的综合效应。已完成全380万亩农产品生产产地认定,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产品认证达309个产量占全市农产品总量的50%以上。农产品品牌声名远扬”粒粒晶“米业、”油中王“食用油、”益鑫泰“服饰、”卢青年“大米”辣妹子“食品、”泰升“果汁、”益阳“乳猪、”青松“皮蛋、”益华“水产、”三益“茶叶、益阳黑茶160 多个优质品牌将”鱼米之乡“的益阳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三是分散加工型农业向产业化经营型农业转变。突破单一的初级农产品种养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农产品市场,拓展农业功能,拉长产业链,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了由 3家国家级、23家省级(其中享受省级龙头待遇的企业3家)、127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聚集的企业集群。茶叶、蔬菜、水果等传统产业不断提升产业档次,焕发新的生机;益华 水产、)顺祥水产、洞庭珍珠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不断发展壮大,加工能力显著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质扩容,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46个,成员17.13万人,共带动农户38.34万户。我市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四是由手工农业向机械化农业转变。突破传统农业手工作式作业方式,普遍采用现代化工业成果来装备农业,以机械作替代手工操作,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改变了几千年”脸朝土背朝天“的农作历史。通过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为契机,以推广插秧机为重点,在全市形成了新型农机具的推广热潮。2008年,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296.1万千瓦,水田耕作机械化程度达87%,水稻收割机械化程度达到80%,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56%,三项指标均居全省之首。农机经营服务总产值突破12.5亿元。全程机械化作业正逐步在水稻、蔬菜、茶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五是由自然型农业向生态型农业转变。突破传统农业对土 地的掠夺型经营方式,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人文资源和 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融合,促进农业的循环生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冬季农业推广”油菜、马铃薯、蔬菜、绿肥“四大作物,实现绿色过冬,培肥地力。2007年,全市秋冬种面积和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分别达335万亩和435万亩。加速商品有机肥的推广,提高了耕地质量。加速推进规模畜禽养殖场户沼气工程建设,推广以秸杆还田、秸杆气化为主要内容 的秸杆综合利用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二、建设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市现代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处于初级 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土地瓶颈。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适度规模经营但现状是土地流转难度明显加大农民惜地意识更强。

二是资金瓶颈。现代农业是高投入的农业,靠一家一户投入不太现实,必须有工商资本的大举进入,真正实现”以工促农“才能规模经营。但目前工商企业主对现代农业的信心不足,观望的多,介入的少。

三是技术瓶颈。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有效提高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不适应现代农业需求。

四是人才瓶颈。农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和大量流失,制约着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

五是组织瓶颈。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不利于形成规模、品牌和合力,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六是农业科研机构瓶颈。农业科研机构的大量瘫痪和科研机构的不健全、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一)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两 大战略性任务:一是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二是支撑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我市要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上求突破,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地实际,走”五化“发展之路,即:农业生产集约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管理企业化、农业组织合作化、农业环境生态化。

(二)主要举措

1、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中低 产田的改造,全面提高农田标准化建设水平。实施”沃土工程“,构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加大力度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引进”三资“建设种苗设施、温室栽培、节水灌溉、集约化养殖、立体种养等设备和技术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推进农机装备的更新换代,提高农业机械的配套利用水平,推动农机发展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向农林牧副渔各领域扩展。

2、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加大科技自主创新力度。整合科技资源,开发先进实用技术,发挥引智、引技优势,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二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力度构建一支精干、高效、稳定 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以实施”三大工程“为抓子,加大优质高效高抗 新品种和省工节本增效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提高我市农业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度。按照上档次上规模、产业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运行机制活、辐射带动强经济效益好等要求以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建设的 区为基础,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新品种 新技术示范基地,新农民培训基地,新成果孵化基地,带动周 农民积极主动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

3、强化农业功能拓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不仅更加重要地发挥-其食物供应、工业原生产的作用,而且其经济、生态、观光、科技等功能日益凸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挖掘农业文化涵,以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农展节庆为载体,展示现代农业、播农耕文化、体验乡土风情、释怀农民情节,充分发挥农业和 产、生活、生态综合功能,拓展农业的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道。重点是围绕”科教型、休闲型、度假型、体验型“观光农业的地位,加速我市人文资源和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融合,逐步形成批农业旅游观光基地,凸现文化、生态、科教、载体四大功能,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4、强化培育农业合作组织。一是着力推进土地的有序流 转。加强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在依法、自愿、有偿、合理、序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土地的流转新办法,最大限度提高土地 用率及产出率,推动农村土地向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龙头 业集中,突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中的土地”瓶颈“。二是全面推 农民专业化合作。按产业分类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 努力把高效农业做大做优做强。三是加强银企合作,扶持龙头 业发展。2008年上半年全市150多家龙头企业64个项目己向农发行申请贷款14.88亿元到位资金8.2亿元。四是积极探农业保险新机制。在水稻、棉花和能繁母猪的基础上进一步扩保险的种类和额度。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资产化抵押、农住宅抵押等农业资源资本化途径发展村镇银行。提高农业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5、强化提升农民素质。一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积极开 ”阳光工程“和”蓝色证书“等工程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搭建 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增强农民认识世界、接受新事新理念的能力。二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继续推进”科技人“工程和”五下乡“等活动,充分发挥科技示范的作用,加强对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种养水平。三是提高农民的综素质。利用各种媒体积极为农民开展信息服务、法律服务、市服务、政策服务,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以适应现代农业对”智能型农民"的要求。

二OO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优化农业结构 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优化农业结构 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作者:周宝新 丁旭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

优化农业结构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近几年来,锦州市在农业结构调整上面,迈出的步伐很大,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根据我最近的调研、学习和思考,就优化农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锦州市农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这里所说的农业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的是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水产养殖)。比较普遍的一个提法是大农业,实际上大农业是在广义农业的基础上,农业内涵的一种扩展和延伸,这里还要说明两个概念: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我认为,所谓传统农业,就是在传统生产观念、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管理体制下的农业生产模式。所谓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起来的,集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诸多特性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锦州市在稳定粮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畜牧、林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我市农业结构分布是:农业总产值236.09亿元,其中种植业:92.08亿元;林业:12377万元;畜牧:1150427万元;渔业:250328万元;服务业:26951万元。种植业总面积635.3万亩,粮食作物面积497.1万亩,其中,玉米:407.6万亩、小麦:

1.23万亩、水稻:63万亩;经济作物:60.2万亩;菜田:13万亩;水果:116.4万亩;设施农业:130.58万亩

从以上情况看,近年来,锦州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效果是显著的。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按照建设我市现代农业的总任务,还有相当的差距,二、存在的问题

锦州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和先进地区相比尚有差距,特别是随着结构的调整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具体表现是

1.农产品市场发育滞后,对市场的动态性、潜在性把握不够,产销脱节、种植业结构调整盲目性较大问题依然存在。

2008锦州市粮食总产量210.62万吨,其中玉米:171.65万吨,小麦3.68万吨,水稻:35万吨;经济作物:11.25万吨;蔬菜:683.16万吨;设施农业:529.37万吨,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盲目从事。具体表现一方面是农民跟风现象严重,从而盲目发展多种经营,弃粮转产,一些本来适宜种粮的也转了产,却不在精耕细作、增加科技含

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搞好加工转化上做文章。当前不少地方的多种经营,依然停留在“小而全”上。多种经营不等于经营多种,应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要确定经营项目。

2.农业科技化、标准化意识不强,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较低

锦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还有待完善;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民标准化意识不强,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与先进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农业品牌的创建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滞后,农产品出口创汇渠道不畅通;锦州市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作为产业化、规模化载体的龙头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还不足,带动能力弱。

3.二、三产发展缓慢,剩余劳动力安置渠道不畅通,农民收入结构有待改善。

锦州市农产品开发后劲不足,初级产品、普通产品依然占多,去年锦州市农业总产值236.09亿元,蔬菜产值71.12亿元,水果产值13亿元;设施农业产值63.87亿元。但是深加工产品、特色产品、高端产品少,利润空间有限,使得二、三产发展缓慢。

4.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平台作用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新技术和国内、国际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反馈,致使农民盲目赶行情,造成农产品滞销、低价现象严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有待调整完善,政府引导型产品的生产鼓励政策欠缺;“形象”,“面子”工程依然存在。

三、对锦州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1.农业结构调整应树立战略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服务意识

一是树立战略意识。根据当前市场需求,要把农业结构调整放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局去考虑,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树立市场意识。坚持市场决定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抓好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解决当前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农业增产不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四是强化人们的科技意识。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是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的增长能否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五是要从信息、技术、流通三个方面作文章,树立新的全面的服务意识,实实在在地为农民解决好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2.整合锦州市农业资源,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

一是要整合锦州市丰富的农产品、旅游等优势资源,大打科技牌,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逐步建立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高效益的技术推广体系;二是要加大科技示范的力度,进一步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更好地发挥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支持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三是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提高我市龙头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用率,推动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标准化建设,不断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3.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农产品信息平台,通过农村信息化平台,及时捕捉到全国甚至世界市场的信息,有效地将这些信息传递回来指导于生产。此外,要着重发挥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引导扶持作用,及时发现农业几大环节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解决资源分散、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利用政府信息、政策、项目优势,调节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不同部门的分配,使生产要素向社会急需且效益高的产业和部门转移集中,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使农业市场需求和供给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第五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最终版]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途径在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本文围绕新时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措施展开论述。

【关键词】现代农业 农业产业化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途径

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实现价值取向从自给型向市场型的转变;产业结构从分割型向联动型转变;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而推动上述转变基本的途径在于实现农业产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利益为纽带,以科技为支撑,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及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动而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新阶段面临的问题

1.产业化经营组织整体竞争力弱

我国农业产业化竞争力弱,不仅体现在单项产品、单个市场主体上,而且体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科技和产品质量、品牌与价格以及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化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上。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66000多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目前我国农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80%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3:1至4:1,而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40%—50%,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占到2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0.8:1。总体来看,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2.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现在农户和企业还都缺乏制度约束和风险保障机制。一方面,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加工、运销企业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3.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

主导产业是指能支撑区域经济状况和有鲜明特色的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源头和基础。尽管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都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但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较少。

4.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的缺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瓶颈问题之一。中介组织是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较为成功的国家,中介组织往往由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担当。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服务内容单一,主要限于技术、信息咨询和市场销售服务,而真正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则很少,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大部分合作组织生存较困难,因而很难做到积极有效的带动广大农户,服务农民。

三、进一步加快和推进新形势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的总抓手。工作的重点放在优化区域布局、培植主导产业和扶持龙头企业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我认为农业产业化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以壮大规模和增强带动能力为重点,把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龙头企业实力强弱和牵动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水平和成效。发展龙头企业,一方面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并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正确发挥政府作用,从市场体系的建设,金融支持和法律支持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同时在资金投入上,要引导各类资本向龙头企业集中,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兴办龙头企业。

2.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商品基地

选择农业主导产业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应该按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形成生产规模”的原则。这样可以达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的目的,还可以有效避免农业产业地区趋同的问题,防止某些农特产品生产能力过剩,有利于开发特色农业、开发特色农产品,创出名优特新产品,确立市场优势地位。

3.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要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推行“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和各类行业协会等多种方式,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

4.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是自主选择经营方向、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但要改变农民抵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法制观念淡薄,市场竞争意识、诚信理念缺乏的状况,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自己信得过,对农民生产经营具有支持力、约束力的农民合作组织。一方面为农民生产经营、市场销售、科技服务、信息采集进行全程的社会化服务,办一些单个农户需要而又难以办到和办好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可以代表农民处理与企业的关系,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争

取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2]党的十七大报告.

下载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架桥铺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架桥铺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