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及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XX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科学判断和坚持“六用三提高”的要求,根据县委三届四次全会及县人大二届五次会议提出的推进农业“十化”建设目标,结合XX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十化”对发展XX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大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县委三届四次全会以及县人大二届五次会议提出推进农业“十化”建设,是XX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是提高XX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是加快XX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 当前“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近几年来,XX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着力实施“万元增收计划”全面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施种植业“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为推进农业“十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也要看到,XX仍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县,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严重短缺,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综合实力不强,发展XX现代农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后劲不足;二是农业科技应用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增效难;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困难,农民稳定增收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危机感,突出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做到坚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 全县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坚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不放松,坚持落实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坚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松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农业投入,狠抓农业设施化、产业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商品化、能源沼气化、环境生态化、农村协会化、农民知识化、管理民主化、服务社会化建设,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全县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切实加大农业投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不断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体系,狠抓农业“十化”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
“十一·五”末,全县推进农业“十化”的主要目标任 务是:
──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8亿公斤以上。农业生产总产值达21.5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13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 全面实施“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烤烟生产基地、万寿菊种植加工基地、蚕桑养殖加工基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啤酒大麦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现代畜牧业产业,力争畜牧业产值达10亿元。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实现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占农业产业的7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10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以上;
── 全县80%的农业生产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平台,主要农产品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农村新建沼气池2.7万口,改灶2万户;发展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00个;
── 全县实现“村户九个一”,全县50%的村委会基本达到“三村四化”新农村目标;
── 全县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到XX年,基本完成农业“十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XX农业现代化。
三、扎实推进农业“十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在统筹和谐发展、兼顾现实长远的基础上,XX县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增”目标,抓实抓好农业“十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力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推进农业设施化,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一是结合“三村四化”建设,继续抓好以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重解决农业设施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立体化开发发展,走科学、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加大现有农业设施的维修管护、改造提升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提升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业设施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四是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通过对山、水、路、田、村进行综合整治,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以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争取国家、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落户XX,加大县级土地开发项目建设投入,确保 城市建设及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占补平衡。
在XX年总耕地面积36.74万亩,完成农田基本建设19.51万亩,有各类水利设施29557件,总蓄水量1.78亿立方米,全县水利化程度61%;建有通车公路2654公里,国道、省道190公里,农村公路2438公里的基础上,到XX年开发新增耕地1.19万亩,整理面积4.6万亩,完成32.9万亩基本烟田建设,力争实现人均1亩高稳农田;完成12件病险小型水库、30件病险小型水库、50件病险小坝塘除险加固工程,每年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不少于100平方公里,解决农村2.44万人畜饮水安全,农村水利化程度提高到65%以上;新增四级油路368.4公里,四级混凝土路面158.2公里,乡村、村村公路1006.8公里,100%的乡通二级油路,100%的村委会通油路,50户以上的自然村100%的通公路,农村公路交通、卫生、教育、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有线电视县、乡、村三级光纤网络整体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以上。
推进产业特色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围绕种植业“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实现乡有支柱产业,村有特色产品,户有致富门路。二是按照“区域调专、产业调特、产品调优、规模调大”的思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努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做到 突出优势抓特色、依托龙头兴产业、壮大产业促增收,有效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调优调强农业结构,在巩固提升粮食、烤烟、畜牧、蚕桑、蔬菜、啤酒大麦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10万亩万寿菊、10万亩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建成万寿菊、中药材2个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三是建立集种植和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产业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变,农产品向绿色、生态和名特优产品转变,把生物资源开发及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XX的优势产业。四是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发展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全县产业化进程。在现有17个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到XX年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10个。
推进生产标准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抓好现代农业试点和推广工作,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营理念改造农业,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建立农产品检测机构,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二是按照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的原则,组织启动实施“七项工程”,即“农业标准体系创 建”工程、“农业标准示范”工程、“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优质安全认证”工程、“放心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工程、“农业标准推广服务”工程、“农业行政监管体系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三是坚持以产业化促进标准化,标准化推进产业化,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培育成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体,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四是以发展无公害、绿色环保产业、产品为重点,开展名牌、品牌农产品的申报、认定和源产地认证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品牌。
在蔬菜、水稻、马铃薯、蚕桑、中药材、水产等产业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已获得无公害基地认定1万亩、绿色基地认定5000亩,有4个无公害农产品和3个绿色食品通过认证,有农业标准化技术人员50人,农药残留检测设备一套的基础上,到XX年建设32万亩县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辐射带动120万亩大面积生产;组织制定60个无公害生产、加工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县级综合性质量监测中心1个;县级专业性监测中心4个;建设区域性监测站32个。全县80%的农业生产达到标准化要求,30万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0个单位、20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个单位、10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力 争1个单位、2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培养一支100人以上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平台。
推进产品商品化,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一是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生产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生产加工销售协作组织转变,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推进农产品商品化进程。二是构建市场网络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规范XX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着力建好播乐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西平优质商品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炎方马铃薯批发交易市场,西平、XX和炎方畜禽批发交易市场、德泽冬早优质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等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产地批发交易市场。三是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化建设,积极发展“网络农业”和订单农业。四是发展壮大农业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开发档次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构建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种养、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五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开展源产地保护、农产品地理证明商标和商品商标注册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申请认证工作,加快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努力打造XX优质天然色素、优质中药材和优质蚕茧等农产品省级、国家级品牌,通过品牌带动和促进全县农产品商品率的不断 提高。
在XX年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商品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到XX年建成1个县级信息网络平台,1个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1个县级综合性农产品检测中心,2个区域性农产品检测中心,10个乡镇农产品检测站点;建成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培育2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0~60%,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内驰名商标超过10个以上。
推进能源沼气化,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项目对全县农村能源建设的支持,发挥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国债、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温饱示范村建设、小流域治理等各类项目资金,提高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二是围绕“户均有一口沼气池”的目标,在“三村四化”市、县重点建设村和适宜地区推广沼气、太阳能等绿色清洁能源,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强化服务管理,重点抓好“建设、管理、服务、利用”四个关键环节,确保建设质量和农民长期受益。四是采取“政府补一点、农户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法,加大投入,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推进能源沼气化进程。在 XX年底户用沼气池2.05万口、节能改灶3万多户的基础上,新建沼气池2.7万口、改灶2万户,力争到XX年全县户用沼气池达4.75万口,实现年节约薪材15万吨。
推进环境生态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紧紧围绕建设珠江源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按照和谐村、生态村、文明村的建设要求,不断健全完善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因地制宜规划好村内绿化和休闲活动场所,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形成相对集中的“农家乐”旅游经济带。二是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行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加大生态农业模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生态模式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等推广力度。三是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加大农村脏、乱、差整治力度,按照“村七有、户六有”标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村景观生态化。四是以“三高”为重点,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旅游建设力度,实现山川林区景观多样化、景区景观特色化,不断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和农村村庄绿化率。五是加大生态乡镇建设力度,在巩固大坡生态乡的基础上,力争每年创建一个省级生态乡镇。六是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努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家园,使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清洁空气,吃上绿色无公害放心食品。
“十一·五”期间,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遵循外树形像、内求和谐的要求,以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城乡共同发展、基础设施健全、生活舒适便捷为核心,在XX年森林覆盖率45.5%,林地面积239万亩,水土流失治理176.3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2个的基础上,农村“三高”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力争XX年森林覆盖率达51%以上,努力实现环境生态化、人与自然和谐化。
推进农村协会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依托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支持鼓励创办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兴办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引导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化经营,采取多种市场运作模式,建立健全协会运行机制,支持各类协会不断拓宽为农民服务的领域和层次,坚持把农产品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办成股份制或公司制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适应市场要求。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支持和帮助协会为其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优质服务;引导农民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四是强化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积极抓好试验示范和典型引路,选择推行协会经营示范工程,增强协会的带动辐射力,引导协会健康发展,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到XX年,农产品专业协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XX年27个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个,其中经营实体型协会60个;实施20个不同行业的协会示范工程;重点扶持10个协会,建立和完善协会内部管理运行体制,促进协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力争全县农业主导产业都成立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辐射带动60%以上的农户,使全县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体制更趋完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推进农民知识化,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一是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步伐,依托“两校进村”等载体,逐步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教育培训网络。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实施“七个一工程”,增强广大农民学科技、奔市场、求创业、讲文明的意识,帮助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让农村青壮农民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掌握一项外出务工技能。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抓好农村职业教育,分层次、系 统地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千方百计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四是依托文明公民学校,开展好以政策法规、“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为主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五是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农业培训工程”、“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劳务扶贫培训工程”、“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农村经纪人培训,充分利用农业函授学校、农民夜校教育、农村妇女学校,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和科技培训,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帮助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掌握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培训农村劳力3万人次,达到户均一个科技明白人,户均拥有一名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获得者,努力造就“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
推进管理民主化,完善村民自治。一是巩固农村先进性教育成果,建立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实施“强基计划”,深化和拓展“云岭先锋”工程。二是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完善“一事一议”制度,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健全“两会一组”村民自治组织,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 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的文明村规民约。四是积极推行“阳光村务”,村级事务实行契约化管理,按照“五规范、一满意”的要求进行村务公开,加快农村管理民主化和村民自治化进程。力争到XX年全县基本实现农村管理民主化、村民自治化,努力实现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推进服务社会化,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创新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实行城乡统筹,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乡、村集体合作组织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格局。二是强化和落实社会服务政策,逐步构建多元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采取“机关挂村、厂矿联村、协会抓村”和“领导帮村、干部驻村、党员联户”等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使其走上规范化、民主化和有序化的轨道。四是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加快农技推广队伍的改革步伐,使农技服务融入农村、融入产业、融入农民。五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事前管理、动态管理,采取事中、事后监督等手段,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努力构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体系,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六是加大农 村“一会两站”建设,搭建为民服务平台。同时,根据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延伸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档次,做大服务规模,引导各社会化服务组织转变观念,找准位子,放下架子,挑起担子,不断完善服务项目,实现由单一产中服务向农业全程服务扩展。
到XX年,全县实现农作物优质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重点科技推广应用率达85%以上,建立农业科技“110”指导服务中心。农机总动力达到23万千瓦,百亩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40千瓦;机耕面积21万亩以上,机耙面积20万亩,耕耙机械化程度达80%以上,争创“全国农机示范县”。畜禽产地检疫面达100%,定点屠宰检疫率达到100%,推进“放心肉工程”。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农资配送中心、日用工业品配送中心;发展农村便民超市,推进连锁经营,力争全县每个村有一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或专业经济协会、有一个综合服务社或农资农家店,使之成为农村现代物流网络的终端和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极大提高,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失地农民土地补偿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五保老人供养率达100%,重度残疾人员和其他无收入来源家庭救助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基本实现服务社会化。
四、强化措施,全面推进农业“十化”进程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把推进农业“十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系统工程抓实抓好,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强化领导,加速推进农业“十化”建设。推进农业“十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内容,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增强危机感,始终坚持“四个丝毫不能”,切实加强对推进农业“十化”建设的领导,每“化”确立一名县级领导负总责,明确一个牵头单位和相应的责任单位,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确保农业“十化”顺利推进。
强化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结合XX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处理好建设与发展的关系,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节约资源为前提,以科技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优化各种生产力要素组合,调整产业、产品和品种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特色农业,实现种植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逐步使我县农业向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强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十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全县各级各部门的支持配合和努力,其关键就是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投入。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的要求,深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贯彻落实“十项扶持政策、六项奖励激励措施、六项服务承诺”,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要增加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统筹安排教育、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扶贫、交通、基本烟田建设、城建、沼气等项目和资金,实现项目资金整合、现有资金和资源整合,形成配套扶持合力,使有限的资金和项目发挥最大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强化引导,扎实搞好农业“十化”发展规划。要因地制宜,借鉴外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应用各种现代科技和手段,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搞好政策、技术、市场引导,推动全县农业“十化”顺利开展。各乡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农业“十化”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项目规划,并抓好典型示范,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业“十化”建设。
强化统筹发展,拓宽农业发展外延和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加快小集镇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和拓展城镇集聚人口、产 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优势,引导和牵动农村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根据集镇建设的功能定位,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延伸产业链,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拓宽现代农业发展外延。
强化考核,确保农业“十化”建设目标任务的落实。要研究制定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列入各级各部门年度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制定本乡、本系统、本部门的发展扶持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
XX年4月 日
主题词:农村工作 现代农业 “十化”△ 意见
──────────────────────────────────
发:各乡党委,县委各部委和县级国家机关各办局,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
──────────────────────────────────
中共XX县委办公室 XX年4月 日印发
──────────────────────────────────
第二篇: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文章标题: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中共沾益县委 沾益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2007年4月10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及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沾益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科学判断和坚持“六用三提
高”的要求,根据县委三届四次全会及县人大二届五次会议提出的推进农业“十化”建设目标,结合沾益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十化”对发展沾益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大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县委三届四次全会以及县人大二届五次会议提出推进农业“十化”建设,是沾益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是提高沾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沾益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近几年来,沾益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着力实施“万元增收计划”全面推进“三村四
化”新农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施种植业“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为推进农业“十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要看到,沾益仍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县,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严重短缺,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综合实力不强,发展沾益现代农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后劲不足;二是农业科技应用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增效难;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困难,农民稳定增收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危机感,突出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做到坚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坚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不放松,坚持落实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坚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松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农业投入,狠抓农业设施化、产业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商品化、能源沼气化、环境生态化、农村协会化、农民知识化、管理民主化、服务社会化建设,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全县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总体思路是:以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切实加大农业投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不断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体系,狠抓农业“十化”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十一·五”末,全县推进农业“十化”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亿公斤以上。农业生产总产值达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13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全面实施“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烤烟生产基地、万寿菊种植加工基地、蚕桑养殖加工基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啤酒大麦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现代畜牧业产业,力争畜牧业产值达10亿元。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实现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占农业产业的7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10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以上;
──全县80%的农业生
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第三篇: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文章标题: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中共沾益县委 沾益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2007年4月10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
1号)及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沾益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科学判断和坚持“六用三提高”的要求,根据县委三届四次全会及县人大二届五次会议提出的推进农业“十化”建设目标,结合沾益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十化”对发展沾益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大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县委三届四次全会以及县人大二届五次会议提出推进农业“十化”建设,是沾益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是提高沾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沾益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近几年来,沾益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着力实施“万元增收计划”全面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施种植业“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为推进农业“十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也要看到,沾益仍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县,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严重短缺,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综合实力不强,发展沾益现代农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后劲不足;二是农业科技应用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增效难;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困难,农民稳定增收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危机感,突出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做到坚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坚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不放松,坚持落实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坚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松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农业投入,狠抓农业设施化、产业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商品化、能源沼气化、环境生态化、农村协会化、农民知识化、管理民主化、服务社会化建设,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全县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切实加大农业投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不断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体系,狠抓农业“十化”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
“十一·五”末,全县推进农业“十化”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8亿公斤以上。农业生产总产值达21.5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13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全面实施“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烤烟生产基地、万寿菊种植加工基地、蚕桑养殖加工基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啤酒大麦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现代畜牧业产业,力争畜牧业产值达10亿元。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实现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占农业产业的7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10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以上;
──全县80%的农业生产
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平台,主要农产品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农村新建沼气池2.7万口,改灶2万户;发展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00个;
──全县实现“村户九个一”(村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个特色产业、一个合作经济组织、一个加工企业、一条畅通硬化道路、一个放心农资服务店、一个农民书屋;户有一个科技
明白人、一条致富门路、一口沼气池),全县50的村委会基本达到“三村四化”新农村目标;
──全县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到2010年,基本完成农业“十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沾益农业现代化。
三、扎实推进农业“十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在统筹和谐发展、兼顾现实长远的基础上,沾益县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增”目标,抓实抓好农业“十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力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一)推进农业设施化,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一是结合“三村四化”建设,继续抓好以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重解决农业设施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立体化开发发展,走科学、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加大现有农业设施的维修管护、改造提升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提升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业设施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四是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通过对山、水、路、田、村进行综合整治,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以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争取国家、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落户沾益,加大县级土地开发项目建设投入,确保城市建设及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占补平衡。
在2006年总耕地面积36.74万亩,完成农田基本建设19.51万亩,有各类水利设施29557件,总蓄水量1.78亿立方米,全县水利化程度61;建有通车公路2654公里,国道、省道190公里,农村公路2438公里的基础上,到2010年开发新增耕地1.19万亩,整理面积4.6万亩,完成32.9万亩基本烟(农)田建设,力争实现人均1亩高稳农田;完成12件病险小
(一)型水库、30件病险小
(二)型水库、50件病险小坝塘除险加固工程,每年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不少于100平方公里,解决农村2.44万人畜饮水安全,农村水利化程度提高到65以上;新增四级油路368.4公里,四级混凝土路面158.2公里,乡村、村村公路1006.8公里,100%的乡(镇)通二级油路,100%的村委会通油(弹石)路,50户以上的自然村100%的通公路,农村公路交通、卫生、教育、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有线电视县、乡、村三级光纤网络整体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以上。
(二)推进产业特色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围绕种植业“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实现乡(镇)有支柱产业,村有特色产品,户有致富门路。二是按照“区域调专、产业调特、产品调优、规模调大”的思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努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做到突出优势抓特色、依托龙头兴产业、壮大产业促增收,有效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调优调强农业结构,在巩固提升粮食、烤烟、畜牧、蚕桑、蔬菜、啤酒大麦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10万亩万寿菊、10万亩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建成万寿菊、中药材2个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三是建立集种植和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产业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变,农产品向绿色、生态和名特优产品转变,把生物资源开发及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沾益的优势产业。四是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发展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全县产业化进程。在现有17个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1个、1千万元以上的4个、500万元以上的7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个)的基础上,到2010年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10个。
(三)推进生产标准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抓好现代农业试点和推广工作,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营理念改造农业,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建立农产品检测机构,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二是按照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的原则,组织启动实施“七项工程”,即“农业标准体系创建”工程、“农业标准示范”工程、“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优质安全认证”工程、“放心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工程、“农业标准推广服务”工程、“农业行政监管体系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三是坚持以产业化促进标准化,标准化推进产业化,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培育成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体,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四是以发展无公害、绿色环保产业、产品为重点,开展名牌、品牌农产品的申报、认定和源产地认证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品牌。
在蔬菜、水稻、马铃薯、蚕桑、中药材、水产等产业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已获得无公害基地认定1万亩、绿色基地认定5000亩,有4个无公害农产品和3个绿色食品通过认证,有农业标准化技术人员50人,农药残留检测设备一套的基础上,到2010年建设32万亩县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辐射带动120万亩大面积生产;组织制定60个无公害生产、加工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县级综合性质量监测中心1个;县级专业性监测中心4个(其中:农业环境质量监测中心1个、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1个、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中心1个、动物疫病防控中心1个);建设区域性监测站32个。全县80的农业生产达到标准化要求,30万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0个单位、20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个单位、10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力争1个单位、2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培养一支100人以上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平台。
(四)推进产品商品化,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一是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生产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生产加工销售协作组织转变,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推进农产品商品化进程。二是构建市场网络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规范沾益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着力建好播乐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西平优质商品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炎方马铃薯批发交易市场,西平、盘江和炎方畜禽批发交易市场、德泽冬早优质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等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产地批发交易市场。三是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化建设,积极发展“网络农业”和订单农业。四是发展壮大农业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开发档次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构建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种养、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五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开展源产地保护、农产品地理证明商标和商品商标注册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申请认证工作,加快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努力打造沾益优质天然色素、优质中药材和优质蚕茧等农产品省级、国家级品牌,通过品牌带动和促进全县农产品商品率的不断提高。
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商品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到2010年建成1个县级信息网络平台,1个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1个县级综合性农产品检测中心,2个区域性农产品检测中心,10个乡镇农产品检测站点;建成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培育2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达50~60,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内驰名商标超过10个以上。
(五)推进能源沼气化,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项目对全县农村能源建设的支持,发挥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国债、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温饱示范村建设、小流域治理等各类项目资金,提高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二是围绕“户均有一口沼气池”的目标,在“三村四化”市、县重点建设村和适宜地区推广沼气、太阳能等绿色清洁能源,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强化服务管理,重点抓好“建设、管理、服务、利用”四个关键环节,确保建设质量和农民长期受益。四是采取“政府补一点、农户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法,加大投入,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推进能源沼气化进程。在2006年底户用沼气池2.05万口、节能改灶3万多户的基础上,新建沼气池2.7万口、改灶2万户,力争到2010年全县户用沼气池达4.75万口,实现年节约薪材15万吨。
(六)推进环境生态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紧紧围绕建设珠江源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按照和谐村、生态村、文明村的建设要求,不断健全完善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因地制宜规划好村内绿化和休闲活动场所,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形成相对集中的“农家乐”旅游经济带。二是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行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加大生态农业模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生态模式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等推广力度。三是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加大农村脏、乱、差整治力度,按照“村七有、户六有”标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村景观生态化。四是以“三高”(村外森林覆盖率高、四旁林木绿化率高、村内绿化率高)为重点,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旅游建设力度,实现山川林区景观多样化、景区景观特色化,不断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和农村村庄绿化率。五是加大生态乡镇建设力度,在巩固大坡生态乡(镇)的基础上,力争每年创建一个省级生态乡镇。六是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努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家园,使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清洁空气,吃上绿色无公害放心食品。
“十一·五”期间,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遵循外树形像、内求和谐的要求,以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城乡共同发展、基础设施健全、生活舒适便捷为核心,在2006年森林覆盖率45.5,林地面积239万亩,水土流失治理176.3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2个的基础上,农村“三高”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力争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51以上,努力实现环境生态化、人与自然和谐化。
(七)推进农村协会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依托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支持鼓励创办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兴办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引导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化经营,采取多种市场运作模式,建立健全协会运行机制,支持各类协会不断拓宽为农民服务的领域和层次,坚持把农产品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办成股份制或公司制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适应市场要求。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支持和帮助协会为其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优质服务;引导农民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四是强化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积极抓好试验示范和典型引路,选择推行协会经营示范工程,增强协会的带动辐射力,引导协会健康发展,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到2010年,农产品专业协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2006年27个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个,其中经营实体型协会60个;实施20个不同行业的协会示范工程;重点扶持10个协会,建立和完善协会内部管理运行体制,促进协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力争全县农业主导产业都成立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辐射带动60以上的农户,使全县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体制更趋完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八)推进农民知识化,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一是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步伐,依托“两校进村”等载体,逐步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教育培训网络。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实施“七个一工程”(一村一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一村一个实用技术培训班、一村一个文化技术辅导站、一村一个农民书屋、一村一个试验示范基地、一村一个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一村一个规范“两校”),增强广大农民学科技、奔市场、求创业、讲文明的意识,帮助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让农村青壮农民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掌握一项外出务工技能。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抓好农村职业教育,分层次、系统地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千方百计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四是依托文明公民学校,开展好以政策法规、“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为主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五是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农业培训工程”、“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劳务扶贫培训工程”、“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农村经纪人培训,充分利用农业函授学校、农民夜校教育、农村妇女学校,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和科技培训,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帮助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掌握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培训农村劳力3万人次,达到户均一个科技明白人,户均拥有一名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获得者,努力造就“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
(九)推进管理民主化,完善村民自治。一是巩固农村先进性教育成果,建立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实施“强基计划”,深化和拓展“云岭先锋”工程。二是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完善“一事一议”制度,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健全“两会一组”(党员议事会、村民议事会和民主理财小组)村民自治组织,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的文明村规民约。四是积极推行“阳光村务”,村级事务实行契约化管理,按照“五规范、一满意”(规范公开内容、规范公开形式、规范公开时间、规范公开程序、规范公开管理,达到群众满意)的要求进行村务公开,加快农村管理民主化和村民自治化进程。力争到2010年全县基本实现农村管理民主化、村民自治化,努力实现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十)推进服务社会化,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创新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实行城乡统筹,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乡(镇)、村集体合作组织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格局。二是强化和落实社会服务政策,逐步构建多元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采取“机关挂村、厂矿联村、协会抓村”和“领导帮村、干部驻村、党员联户”等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使其走上规范化、民主化和有序化的轨道。四是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加快农技推广队伍的改革步伐,使农技服务融入农村、融入产业、融入农民。五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事前管理、动态管理,采取事中、事后监督等手段,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努力构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体系,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六是加大农村“一会两站”(一会:即消费者权益保护分会;两站:即12315投诉站、消费者维权联络站)建设,搭建为民服务平台。同时,根据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延伸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档次,做大服务规模,引导各社会化服务组织转变观念,找准位子,放下架子,挑起担子,不断完善服务项目,实现由单一产中服务向农业全程服务扩展。
到2010年,全县实现农作物优质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重点科技推广应用率达85以上,建立农业科技“110”指导服务中心。农机总动力达到23万千瓦,百亩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40千瓦;机耕面积21万亩以上,机耙面积20万亩,耕耙机械化程度达80以上,争创“全国农机示范县”。畜禽产地检疫面达100,定点屠宰检疫率达到100,推进“放心肉工程”。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农资配送中心、日用工业品配送中心;发展农村便民超市,推进连锁经营,力争全县每个村有一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或专业经济协会、有一个综合服务社或农资农家店,使之成为农村现代物流网络的终端和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极大提高,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失地农民土地补偿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五保老人供养率达100,重度残疾人员和其他无收入来源家庭救助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基本实现服务社会化。
四、强化措施,全面推进农业“十化”进程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把推进农业“十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系统工程抓实抓好,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一)强化领导,加速推进农业“十化”建设。推进农业“十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内容,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增强危机感,始终坚持“四个丝毫不能”,切实加强对推进农业“十化”建设的领导,每“化”确立一名县级领导负总责,明确一个牵头单位和相应的责任单位,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确保农业“十化”顺利推进。
(二)强化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结合沾益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处理好建设与发展的关系,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节约资源为前提,以科技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优化各种生产力要素组合,调整产业、产品和品种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特色农业,实现种植(养殖)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逐步使我县农业向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强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十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全县各级各部门的支持配合和努力,其关键就是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投入。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的要求,深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贯彻落实“十项扶持政策、六项奖励激励措施、六项服务承诺”,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要增加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统筹安排教育、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扶贫、交通、基本烟(农)田建设、城建、沼气等项目和资金,实现项目资金整合、现有资金和资源整合,形成配套扶持合力,使有限的资金和项目发挥最大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强化引导,扎实搞好农业“十化”发展规划。要因地制宜,借鉴外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应用各种现代科技和手段,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搞好政策、技术、市场引导,推动全县农业“十化”顺利开展。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农业“十化”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项目规划,并抓好典型示范,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业“十化”建设。
(五)强化统筹发展,拓宽农业发展外延和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加快小集镇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和拓展城镇集聚人口、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优势,引导和牵动农村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根据集镇建设的功能定位,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延伸产业链,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拓宽现代农业发展外延。
(六)强化考核,确保农业“十化”建设目标任务的落实。要研究制定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列入各级各部门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制定本乡(镇)、本系统、本部门的发展扶持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中共沾益县委
沾益县人民政府
2007年4月日
主题词:农村工作 现代农业 “十化”△ 意见
──────────────────────────────────
发:各乡(镇)党委,县委各部委和县级国家机关各办局,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
──────────────────────────────────
中共沾益县委办公室2007年4月日印发
──────────────────────────────────
(共印170份)
《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第四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一、长寿区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和能力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后,我区始终按照胡总书记“314”重要部署,紧紧围绕重庆市“一圈两翼”总体发展战略,抓住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机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积极融入主城发展,力争把长寿建设成为重庆的“工业高地、都市农业基地、旅游休闲胜地、区域物流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一流的生态大城市、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2007年,全区完成GDP总量125.3亿元,同比增长16.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4亿元,同比增长42.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51.4%;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32 %;农业增加值17.7亿元,同比增长10.8 %;农民人均纯收入4158元,同比增长19.5%。
近年来,我区农业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优势日渐显现,逐步形成了柑橘、蛋(肉)鸡、有机水产品、能源甘薯四大优势产业和蔬菜、生猪等潜势产业。目前,我区已发展柑橘面积21万亩,蛋(肉)鸡500万只,10万亩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进程加快,长寿湖生态鱼已获得绿色有机鱼和国家名牌农产品认证,能源甘薯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左右。《柑橘产业发展规划》、《蛋(肉)鸡产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规划》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区以“生态养殖——清洁能源——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为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
综上所述,我区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条件。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大、加快、加强”的总体要求,以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以现代工业的成果武装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发展水平,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化解产业空虚、解决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首要大事来抓。
(二)构建完善“五大体系”
1.现代农业装备体系——下大气力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的支农力度。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及现状,我区及时调整思路,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投入的方向和重点,即:以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土地规模经营相结合。在最近五年内,区财政将以产业扶持为重点,配套建设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总投入约5亿元,其中水利建设投入1.8亿元,交通建设投入1亿元。
二是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采取“集中财力、集中时间、集中投向”的方式,集中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薄弱环节。把各部门、各行业性质相似、功能相近的专项资金适当归并,统筹安排,“打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或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建立起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
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展开,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延长产业链条
根据国际国内、市内市外“农”情形势,通过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格局,并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出“打造重庆都市农业基地”,到2012年建成全市农业产业“四个第一”,即:最大的无公害柑橘基地,规模达40万亩;最强的无公害蛋(肉)鸡基地,规模达2000万只以上;最大的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规模达10万亩以上;最大的能源甘薯生产加工基地,年加工生产乙醇60万吨。
同时,我区十分注重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发展城乡关联产业,打造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产业链。这种关联产业链目的是把千家万户的小市场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以及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产业连接起来,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与市内外大市场连为一体,实现农业市场化,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需求、农民和市场脱节的问题。我区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关联产业。引导城镇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在新建产业上,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农用生产资料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第三产业等城乡关联产业为主。
3.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生产力。我区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按照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对技术队伍的高新技术教育、对企业管理者的现代化管理教育,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逐步建立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一是尝试实行科技研发课题招投标制。二是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承包制。三是大力推行校地、企地合作。
4.现代农业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狠抓源头治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我区要重点围绕柑橘、蛋(肉)鸡、水产、生猪、蔬菜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以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过程监测、市场准入等手段为突破口,强化农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
打造渝东物流中心,促进农产口市场流通,逐步建设起完善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按照我区农业产业规划布局,统筹规划发展农产品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批发市场与中转市场、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建设科学合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个市场流通主体,有效地解决了农资产品、农副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
(三)培育造就“一个主体”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之计。
1.培养新型留守农民
一是通过开办农民夜校或农民学校,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中青年农民开展大规模培训,或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手把手”式的现场上课,不断提高留守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未升入大中专院校在家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三是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规模经营大户、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一些技术性较强岗位的骨干农民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大批种植、养殖技术能手。
2.加强外出务工农民培训
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我区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管理,创新培训制度,实行高、中等职业培训与企业岗位定向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实用职业技能,促进农民广泛就业和稳定就业。
第五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 中共曲靖市委副书记
陈世贵
各位领导:
根据大会安排,我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曲靖市近年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一、主要做法
(一)提高一个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目前农民就业的主要产业,虽然农业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并未改变,也不会改变。基于这样的认识,曲靖市各级党委、政府多年来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到了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在推进工业强市和城镇化战略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全市农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在“三农”问题中,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发展和培育农业产业是基础,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撑。发展和培育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
— 1 — 化经营,就是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市场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质量安全水平和整体市场竞争力。因此,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二)培育一个支撑。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的特色产业。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推进产业布局的区域化、合理化,并按规划布局加强各产业基地建设,为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曲靖市根据全市传统农业现状和地理、气候等条件,于2003年提出在全市除巩固烤烟产业外,着力培育种子粮油、畜牧、薯类、蔬菜花卉水产、蚕桑、林果六大主导产业,并相应推进“双六工程”和十二个科技示范园(场)建设。“双六工程”:至2007年底,建成六个种养规模达100万(亩或头、只)以上,六个种养规模达50万(亩或头、只)以上的大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至2006年底,“双六工程”建设和十二个科技示范园(场)建设已基本建成,下步工作主要是巩固和提升。
(三)推进一个进程。在“双六工程”和十二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场)基本建成的同时,积极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评活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育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至2006年底,全市固定资产达5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共144户,资产总额44.52 亿元,其中— 2 — 省级认定重点龙头企业12户,市级认定重点龙头企业64户。龙头企业共实现年销售额34.2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1%。带动全市70%以上的农户,全市农产品营销经济组织达1114个,成员总数19万人。建成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18个,其中年交易额达1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4个。珠江源农网被评为全国百强农网之一,2006年实现网上交易额达5.7亿元。全市组织制定了大宗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49项,国家立项的7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全市现已有172个农业及加工农产品品牌,其中省级著名商标5个,原产地或保护产品1个。获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46个,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81个,4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证书,1个有机食品获日本AFAS认证证书。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大大提高了我市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推动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加速了我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
(四)夯实一个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水利化程度决定着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农田水利化程度已近40%。多年来,全市坚持不懈大干农田水利建设,每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总投资达7亿元左右,并在加紧进行水源工程、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整治等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水价改革、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积极探索农业用水管理新模式。200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从2005年起用3至5年时间建设300万亩基本烟(农)田,确保“十一
— 3 — 五”末全市建成400万亩高稳产农田。至2006年底,全市已完成基本烟(农)田建设投资5.8亿元,建成基本烟(农)田80万亩。至此,全市已建成高稳产农田280万亩左右(含80万亩基本烟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为农业产业的培育、建设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提供一个支持。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需要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首先是不折不扣的落实中央农业税减免政策和中央“四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宏观环境。其次,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建设纲要》、《“双六”工程建设和优势农产品开发实施意见》、《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农村开展“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落实“万元增收计划”的通知》、《关于加快培育农村劳务产业的意见》等政策,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现在每年市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专项资金达5000万元,扶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达4500万元,扶持畜牧、林业产业的资金2000万元左右。从2005年起,全市 1601个村委会畜牧兽医人员每人每月补助提高到100元至150元。同时,对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产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乡镇干部给予提拔重用。中央政策的落实,地方政策— 4 — 的支持,为全市农业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六)搞好一个服务。搞好科技、人才、市场、信息、规划等方面的服务,也是产业培育与发展的重要保障。积极稳妥推进农口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科技承包,推进科技进村入户,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解决农民群众的科技需求。全市种植业良种覆盖率达90%,玉米制种、马铃薯良种繁育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农业机械总值达10.3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1亿瓦特。畜禽良种改良步伐加快,饲草饲料推广、兽医防疫工作力度加大,畜牧规模经营发展步伐加快,发展养殖小区157个,科学养殖水平提高。林业生产由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主向兼顾林业经济效益转变,生态旅游、特色经济林发展开始起步。主要森林病害防治、华山松木蠹象种群动态及综合治理、ABT生根粉在工程造林中的示范与推广取得重大进展,市林业局与会泽、沾益开展了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已投入使用,林业生产与管理中的科技水平提高。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5%。积极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引进市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特别是要引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认真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大宗农产品产地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培育和扶持发展各种农业合作组织或中介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努力扩大珠江源农网的覆盖面,尽量覆盖到所有乡镇和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规范信息的制定与发布,既宣传曲靖,又减少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严格执行市政府出台的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
— 5 — 实施意见,搞好村庄建设规划。按照《曲靖市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建设纲要》的要求,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并使产业布局向最适宜区集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加速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认真落实向村委会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的要求,做好下派工作。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60亿元,农业六个主导产业产值133.9亿元(不含烤烟产值2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96元,比上年增10%以上,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粮油种子产业:全市粮食播种756.9万亩,总产20.65亿公斤;油料播种63.5万亩,产量9638万公斤。粮油种子产业产值26.6亿元。
——马铃薯、魔芋产业:播种马铃薯213.4万亩,产量28亿公斤;魔芋10.9万亩,产量2亿公斤;马铃薯、魔芋产业产值14亿元。
——蔬菜、水产、花卉产业:蔬菜88.2万亩,产量18.9亿公斤,产值12.2亿元;渔业产量3.2万吨,产值3.2亿元;花卉10.5万亩,产值1.1亿元,其中万寿菊10万亩,产值8000万元,鲜切花0.5万亩,产值3000万元;中药材、雪莲果有新的发展,产值2000万元。蔬菜、水产、花卉、药材产业产值16.7亿元。
— 6 — ——茧丝绸产业:桑园18.5万亩,产茧1006.4万公斤,农业产值2.28亿元。
——畜牧产业:肉猪出栏630万头,肉牛出栏26万头,肉羊出栏74万只,肉禽出栏959万只,肉类总产74万吨,畜牧业现价总产值66亿元。
——林果产业:水果、干果、竹木、林副产品产值8.3亿元,其中水果31.6万亩,产值1.75亿元。
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培育,“双六工程”基地和十二个科技示范园(场)基本建成。
(二)区域布局、产业特色更加明显
围绕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双六工程”基地建设的实施,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各县(市)区农业产业的区域、特色更趋明显,生产布局更趋合理,初步形成了以麒麟、沾益、陆良为主的优质稻米生产区;以宣威、会泽、沾益、富源为重点的专用玉米生产区;以罗平、师宗、陆良为重点的优质油菜生产区;以陆良、师宗、麒麟、沾益为主的蚕桑生产区;以宣威、会泽为主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区;以麒麟、陆良、师宗为重点的商品蔬菜生产区;以会泽、宣威、富源为主的腌肉型肉猪生产区;以师宗、罗平、富源、宣威、会泽、马龙为重点的优质黑山羊生产区。此外,还有富源魔芋、马龙的食用菌、沾益的万寿菊、罗平、师宗的生姜等特色非常鲜明。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
— 7 — 全市固定资产达5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44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2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4户。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3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1%,如加上烤烟产值20亿元,产业化经营约带动80%以上的农户。随着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市场观念进一步增强,一些龙头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趋势,循环农业开始出现,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各种专业协会、农村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和营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架起了农户、基地、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加速发展,加速了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近年来农资价格逐年上涨,农民种植(养殖)成本上升,一定程度上抵销了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效应。
二是农民收入低,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就学难、就医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民隐形负担不可忽视。
三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由于畜牧业生产量大面宽,疫病传播渠道多,危害性大,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基地与龙头脱节,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发育滞后;基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优势、特色不够明显;市场信息不灵,驾驭市场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不大不强,深加工能— 8 — 力低,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短,带动面不宽。
五是农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教育基本建设欠账大,部分地方新农村建设缺口较大,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投入下降,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经费紧缺。
六是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由于农村股份合作制、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发育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影响了农业科技、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行。
七是由于机构改革撤销了农村工作部,市、县都只有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且人员太少,远远适应不了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需要。加之2006年市、县、乡换届,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四、今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理顺农业农村工作综合职能部门机构设置,调整充实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充实和完善涉农部门“为农服务承诺制”,大力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加大考核力度,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广泛宣传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农村工作,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和“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主题,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化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围绕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双六工程”基地建设,继续调优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现有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和驾驭市场的能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群体竞争力。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尽量减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继续落实“万元增收计划”,深入开展“一乡一业,一品一村”创评活动,加快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培育。
(三)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业机械推广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高度重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创建、申报和认证工作,努力创建一批体现曲靖特色、发挥曲靖优势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速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对接。按照现有49个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对发展前景较好的优势特色农作物,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纳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之列。
(四)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步伐,继续巩固和提升畜牧业的支柱地位。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紧紧围绕到2010年全面实现“12112”目标的要求(即至2010年全市出栏肉猪1000万头、出栏肉羊200万只、出栏肉牛100万头,— 10 — 畜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人均畜牧业产值2000元),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突出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加快发展禽蛋、奶类产业。加大畜禽良种改良步伐,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健康养殖和畜产品加工,实施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进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推广生猪熟改生喂、青贮料、氨化料等畜牧业生产技术。继续抓好动物疫病防制工作。加强畜牧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引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畜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巩固和提升畜牧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
(五)突出重点,加快农村劳务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为目的,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农村劳务产业的意见》,以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乡活动为载体,主抓教育培训、有序转移输出、维权服务三大任务的落实,确保全市累计半年以上转移就业总量突破100万人。
(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为目标,以贫困群体和贫困人口为着眼点,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工发、劳动力培训转移“一体两翼”战略。突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益事业建设重点,创新工作方式,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落实力度,努力实现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同步推进、扶贫开发工
— 11 — 作力度与资金投入同步加大、基础设施条件与贫困村寨生活环境同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贫困人口素质同步提高的目标。
(七)注重生态建设,加快林产业发展步伐。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资源相结合,全面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好“五百”工程。即:力争用5年时间发展特色经济林和珍贵用材林300万亩、速生丰产林100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和封山育林100万亩,不断提高林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八)切实抓好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继续加大贷款融资力度,不断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切实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打牢水利发展基础,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突害的能力。认真抓好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和基本烟(农)田建设工作,做好大中型重点水利工程的立项建设准备工作,组织实施好“65421”工程(即用8—10年时间,新建改建60万口沼气池,建成50万个小水窖,建设400万亩有排灌条件、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新建和改建2万公里乡村公路,全力抓好1500个省级重点扶持贫困村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发展后劲。
(九)扎实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整合各项社会资源,逐步解决和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生产力和产业培育上,不断促进地方经济发— 12 — 展和农民增收。加强已建或正在建设村的跟踪管理,落实好今年启动150个建设村的建设工作和资金项目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长效机制,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农民满意工程。落实好农业部在麒麟区茨营乡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工作。
(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和谐农村建设。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继续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工作,完善农村各项救助制度,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在开发区、师宗县农村低保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和建立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对农村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各位领导,曲靖市在建设现代化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虽然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兄弟州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差距更大。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第八次党代会及这次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虚心向兄弟州市学习,切实把“三农”工作放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工作的投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抓紧抓落实,抓出成效,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