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推动我市现代农业进程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
推动我市现代农业进程
多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并在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总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市情,准确把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环节,瞄准龙头企业这个关键点,切实提出发展对策,真抓实干,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走出一条具有平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使全市农村经 1
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产业化呈现以下发展特点:
一是龙头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全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是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在政府部门的有力推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市场驱动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得到稳定发展,中药材、核桃、花椒、油橄榄、蔬菜、苹果、商品牛、商品猪、优质粮油等产业形成了优势较为明显的产业带。
三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科技部门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地引进示范推广了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农业科技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45%以上。
四是名优品牌农产品不断涌现。按照市场消费的需求,把树品牌、创名优作为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关键,加大了对名优新产品的开发、宣传、营销、注册、认证。到2009年底,全市已认证有机食品1个1270亩,绿色食品13个45.85吨,无公害农产品42个182.6万亩,注册商标46件,为拓展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看到以上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实力不
强,带动能力弱。总体上看,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在起步阶段,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弱,对农村经济带动力不强,受益农户少。二是大部分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真正称得上名牌、拳头产品的少,受多方因素制约许多企业不具备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的能力。三是农业产加销体系尚未健全,产业布局不合理,规模小,一些龙头企业原料无法保障。四是培育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环境欠佳。
二、对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建议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项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是符合我国国情和世界农业发展总趋势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中的关键环节,对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代表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快慢,关键在龙头企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好坏,关键也在龙头企业。实践证明,龙头带基地、联农户、进市场的生产格局要靠龙头企业;农产品的不断开发,流通领域进一步延伸,实现多次增值也要靠龙头企业;农业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也要靠龙头企业。
因此,现就如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出如下建议:
(—)要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建议市、县政府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平安市农业龙头企业规划》,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完成原始积累的老板和农村能人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并在项目招商引资、贷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在全市上下形成亲商、爱商的良好风气,真正为企业分忧解难。
(二)龙头企业要坚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一是要抓市场研究。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最终裁判,拥有市场,企业才能生存发展。龙头企业第一要务就是要紧盯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跟踪消费的变化趋势,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
二是要抓市场开拓。龙头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重视本地市场,更要重视外地市场;要关注国内市场,更要关注国外市场,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增加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三是要抓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是龙头企业掌握原料来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搞好产销衔接的主要形式。龙头企业要在规范与农户的产销合同上下功夫,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
(三)龙头企业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竞争力
一是要抓科技创新。龙头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要通过引进新设备,采取新工艺,推广新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形成“一料、多种产品、综合效益”的发展格局。
二是要抓质量安全。质量是农产品竞争的核心,是企业的生命,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龙头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第一的观念,按照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从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到产中技术环节,再到产后农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运等,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操作,提高从农户到加工企业等各环节的标准化生产水平。要建立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市农产品进入市场,走出国门创造条件。
三是要抓品牌打造。品牌是企业的形象,是产品质量的标志。要把企业品牌建设作为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狠抓产品科技含量,产品质量,以及策划宣传,形成一批企业名牌、行业名牌。
四是要抓增长方式转变。龙头企业要从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出发,转变增长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积极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一
方面要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节本增效,另一方面要发展绿色经济、集约经济、循环经济。要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通过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和破坏,防止在企业的布局上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以上仅是自己的浅显认识,如有不足,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市直涉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县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粮、棉、油、花卉、木材、畜产品初、精、深加工等六大产业链,依托资源优势,建立基地,招商引资,培育龙头,拓宽市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截止2011年底,全县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24家,全年企业销售收入50.8亿元,净利润3.2亿元,上交税金
1.8亿元,创汇1520万美元。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达到452家,其中省、市、县三级示范社25家,入社会员9040个,带动农户22600户,统一销售农产品2.2亿元,年人均增收1600元。建成了一大批优势产业基地,种植业初步形成了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优质玉米,30万亩花生,30万亩瓜菜和20万亩优质棉花的主导产业区,推广种植小麦—西瓜—棉花,小麦—棉花—辣椒等一年三—五熟的间作套种模式50万亩,以天源面业,尉氏纺织,福甬针织,旭梅香料为主的规模以上粮棉油产品加工 1
企业83家,产值108亿元。畜牧业基本形成以生猪、肉牛、奶牛、肉鸭、蛋鸡、蛋鸭为主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各类养殖基地540个,以中原皓月、河南雏鹰、华中畜禽物流、兆丰园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企业128家。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县活林木蓄积量170万立方米。以尉氏森腾木业、开封市新茂森木业、晨曦木业、阿凡达精工家俱等为主的木材加工企业600余家。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既解决了农民农产品卖难,又吸引转移农村劳动力55000人,人均增收3500元。农业产业化的提升,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去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5亿斤,实现了八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98元,实现了八连快,农村经济繁荣,农村面貌欣欣向荣。
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是发展现代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这次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为契机,把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具体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粮、棉、油、木材、畜牧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强力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农产
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加,使尉氏县早日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具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3个,省级15个,市级50个,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60亿元,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50家,创建农业示范园区2个,农业产业化集聚区1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60个,创省、市、县三级示范社150个,带动农户50000户。建立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20个。具体措施是: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扶强龙、引外龙、育小龙原则,对我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选择一批重点培植对象,实行“一企一策”,重点扶持、鼓励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组建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粮食、棉花、油料等加工企业,加强对外合作,扩大企业规模,全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创建示范社活动,力争年底新增市级示范合作社7家。
2、大力推进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建设。从今年开始,建立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鼓励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土地流转,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或“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流转模式,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有重点的支持粮食、棉花、畜牧等农
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种植养殖基地,确保全县粮棉油等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
3、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抓住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和紧邻港区的区位优势,在西部6个乡镇创建花生、水果、蔬菜、小杂果等示范园区,围绕粮食、花生、棉花、木材等优势产业,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打造粮、棉、油、木材、养殖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引导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功能设施完善的产业集聚区发展,连片发展,推进产业聚群发展。
4、推进品牌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经营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名牌,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竟争力,从今年起,政府对获国家、省级名牌的企业将给予重奖。
5、大力推进农业招商。立足我县资源优势,结合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抢抓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之机,进一步完善政策,改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重点引进一批“农”字头的大企业、大项目,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规模。
6、全力搞好服务。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能补贴的补贴,该减免的减免,实行企业收费“一费制”,杜绝向企业乱收费,建立银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切实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研究机构开展联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篇:09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思考1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新形势下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我市如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闯出一条加快农业发展的新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为此,我们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作了些调研和思考,以供参考。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化经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0家,市级龙头企业61家,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有8家,预计2008年,2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到9.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32.5%;实现利税
2.8亿元,同比增长23.2%;直接带动农户12.7万户,同比增长13%;农户增收1.66亿元,同比增长15%,户均增收1310元;预计我市列入省“双十双百”工程的七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29.5亿元,同比增长29 %;实现利润 13200 万元,同比增长 18 %;上缴税金 5600 万元,同比增长17.2 %;出口创汇 1520 万美元,同比增长14 %;带动10.8 万户农户增收14256 万元,同比增长11 %。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截止到2008年11月底,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 127 个,辐射带动农户 3.3万余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使 1
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较紧密的联合体。如2007年江西恩达家纺公司与瑞星苎麻专业合作社签订了收购合同,苎麻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出1050元/吨,既保证了恩达家纺公司优质苎麻原料的供应,又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种植苎麻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三是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的区域主导产业,新余蜜桔、优质苎麻、优质稻、生猪、蔬菜等产业已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预计到2008年底,全市建立种植基地面积 67.6 万亩,同比增长19 %,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6 %;建立规模养殖基地235 个,基地畜禽养殖量达到420 万头(只),分别增长21 %和28 %,约占全市畜禽养殖总量的49 %。
二、在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产业布局不合理。以粮为主的种植业主导型产业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初级产品多,名优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营养化的消费需求。
(二)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目前,我市大部分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年产值超过
1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只有8家,而全省现有超十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多家,超亿元的上百家。
(三)品牌效应不明显。在科技含量、品牌培植、市场意识等方面,我市与周边发达地市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广东、浙江等地区每年都有农业龙头企业获得ISO9000、14000系列标准或HACCP认证,而我市龙头企业获得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企业为数不多;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意识不强,产品竞争力弱,全市没有一家海外知名农业龙头企业,全市2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只有7家有少量产品出口,2008年出口创汇仅为 0.15 亿美元。
(四)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我市农业企业科研开发投入较少,龙头企业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为数不多,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基本上是搞“模仿秀”和实行“拿来主义”。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不高,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技术支撑,与全国、全省龙头企业整体水平比较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按照规划抓落实,合理布局农产品基地。我们要按照已经制定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我市农业资源优势科学地制定发展目标,处理好种、养、加之间的发展关系,使种植业的面积、养殖业的数量与加工业的能力和布局相匹配,达到种养业和加工业的科学衔接及综合效益最大化,使基地建设向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当前,我们要按照我市农业产业规划,着力实施“3321”工程,搞好100
万亩优质稻基地建设,抓好3个万头良种猪场和10万亩新余蜜桔、10万亩优质苎麻、10万亩高产油茶三大农业产业化基地,把农户的小规模生产连接为区域化生产,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
第二、抓龙头,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首要任务就是狠抓龙头企业迅猛发展,加速培育一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突破。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实行三个转变:一是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采取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使大者更大,强者更强,发挥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作用;二是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注入高新科技,增加投入,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发挥引导作用;三是国内型向国际型转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参与国际竞争。要实行三个转变就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吸引“三资”建龙头。要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把“民营资本、工商资本、外国资本”吸引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新的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培育一批外向度高的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促进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二是要整合资源壮大运营,整合现有产业,发展一批大型龙头企业集团,积极培植更多企业进入国家重点和省级龙头企业的行列。三是放手发展私营个体龙头企业。要按照“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的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私营个体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重点培育壮大百乐大米、恩达夏布、金土地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珊娜果业8万吨果品保鲜生产线和润合公司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线建设,力争3-5家进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第三、抓品牌,力争在实行品牌化经营上有新突破。目前,我市已确立新余蜜桔、高产油茶、恩达夏布、优质稻等多个优质农产品品牌为重点发展对象,必须狠抓优质农产品品牌的扩张覆盖,在质量上成势。主要是加大四个力度:一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二是加大品牌扶持力度,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各地也要选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重点予以扶持,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提高我市农产品竞争力。三是加大品牌延伸力度。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各地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要注重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准化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四是加大品牌开发力度。在品牌开发上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
第四、抓技术,力争在科技创新上有新突破。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狠抓科技创新升级升档,在竞争上取胜。目前集中抓好“三引”:一是引导智力培训,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实施农民的实用技术教育,造就一大
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的农民;实施技术队伍的高新技术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造就一支熟悉现代企业生产技术的工人队伍;实施企业家的现代化管理教育,要对国家、省和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厂长经理进行培训,造就一批善经营、懂管理、高素质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二是引进高新先进科技。要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农业减耗减本增效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三是引进有效载体。各地要积极引导和引入龙头企业参与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企业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开发中心和推广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和主体。
第四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农村经济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农村经济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国家进一步提高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度,要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这是当今时代农业技术不断发展与生产工具更新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本文就以振兴农村经济作为基本目标,对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
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指的就是将经济效益作为中心,坚持市场导向的基本原则,促进传统农业朝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前进。要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目标,首先就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改造传统农业技术,不断解放农村劳动力,实现农业产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升,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农村经济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针对这些问题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
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农村经济的整体状况并不是很乐观,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产业资本,大多数农民都是通过种植业来获取经济收入,这就导致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难以形成林业、农业、渔业、牧业等相结合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而且许多地区在种植业方面也没有实现多样化的生产结构,仅仅局限于种植某一种或某一类作物,再加上作物的质量偏低,这就致使大量作物积压在仓库中,很难卖完,最终给农民的收入造成严重的影响。第二,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普遍偏低。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不高,尽管有少部分农村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生产,但这并不能从整体上改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绝大部分农村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采用的生产工具也亟待更新,而且许多农户都是采用的传统小农生产模式,在这种传统生产模式的指导下,我国农业生产的产量、技术水平等很难取得根本上的提升。第三,我国农村市场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当前,我国许多农村市场都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市场管理制度不完善、无固定场所等,这就导致农产品的流通受到了严重阻碍。另外,还有一些农村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偏低,这就阻挡了先进技术与资金的流入,使农村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信息建设工作未落实到位
要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就必须做好农业产业化信息建设工作。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农业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并没有将信息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信息意识薄弱。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都没有构建属于自己的科技信息服务站,这就导致农业产业化缺乏基本的信息支撑,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第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相对来说比较匮乏。第三,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的不足导致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工作难以得到有序开展。
(二)农业生产技术偏低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要实现土地的大规模流转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无法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实际生产之中,这就导致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受到了严重阻碍,此外,在一些位置比较偏远的农村,大多都是采用的传统生产方式,使农村劳动力很难得到解放。由于农村土地存在明显的分散性特征,每家每户都必须安排一定的人去耕作,大型的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根本不具备推广条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农村经济的对策
(一)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首先,应当加快发展以农业、林业、牧业等为主的一体化产业,这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直接的方式。其次,应当加大对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力度,提升小城镇的吸纳能力,这是使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以及减少农民数量的有效方式。再次,应当积极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向第三或第二产业,这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方式。最后,应当强化信息引导,大力引导农民朝着沿海城市、发达城市或者国外流动,进而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加有序化、科学化。
(二)做好资金供给、信息畅通、技术引进等方面的工作,全方位促进农村经济的振兴
1、确保资金供给充足
首先,应当利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大好机会,为农村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政府拨款。其次,应当大力发展一些市场前景广阔、效益较高的项目,以吸收更多的银行贷款以及民间集资。最后,应当深入挖掘自身存在的优势,打造有利的外部软环境,进而增强投资吸引力。
2、确保信息畅通无阻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必须积极引进和利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基于这些现代化传播手段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等诸多优势,可实现对市场动态的实时掌控,并实时发布相关的市场信息,这样就能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完善技术配套体系
首先,应当营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让广大优秀人才愿意投身于农村建设中。其次,应当营造一个优良的制度环境,合理使用人才。再次,当地政府加强引导,在当地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经济发展人才。此外,在一些高校比较集中的地区,还可充分利用教育优势,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
(三)健全农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之所以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改变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存在极大的风险,在缺乏保障的条件下,农民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自然会选择基本不存在风险而又能给自己带来稳定收益的生产方式。由此可?,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必须健全农业保障体系,要求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同时也必须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振兴农村经济的目标。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生产技术偏低、信息建设不到位等问题,要求在今后的实践中必须提高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度,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稳步推进,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先杰,丁运超.振兴苏北农村经济的途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0(1):117-120.[2]梁开俭.产业化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加快武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3,(10):13-14.[3]豆国兰.优化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5,(7):47.[4]寇振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4029-4030,4033.[5]冉丛军.五师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8):5-6,8.[6]车德彬.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9):51-51.[7]刘文华,于洪洲,曹焕新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2):133-134,153.[8]刘庆生,罗通,宋奇辉等.提升产业规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吉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和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17-19.
第五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一、长寿区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和能力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后,我区始终按照胡总书记“314”重要部署,紧紧围绕重庆市“一圈两翼”总体发展战略,抓住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机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积极融入主城发展,力争把长寿建设成为重庆的“工业高地、都市农业基地、旅游休闲胜地、区域物流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一流的生态大城市、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2007年,全区完成GDP总量125.3亿元,同比增长16.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4亿元,同比增长42.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51.4%;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32 %;农业增加值17.7亿元,同比增长10.8 %;农民人均纯收入4158元,同比增长19.5%。
近年来,我区农业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优势日渐显现,逐步形成了柑橘、蛋(肉)鸡、有机水产品、能源甘薯四大优势产业和蔬菜、生猪等潜势产业。目前,我区已发展柑橘面积21万亩,蛋(肉)鸡500万只,10万亩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进程加快,长寿湖生态鱼已获得绿色有机鱼和国家名牌农产品认证,能源甘薯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左右。《柑橘产业发展规划》、《蛋(肉)鸡产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规划》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区以“生态养殖——清洁能源——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为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
综上所述,我区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条件。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大、加快、加强”的总体要求,以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以现代工业的成果武装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发展水平,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化解产业空虚、解决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首要大事来抓。
(二)构建完善“五大体系”
1.现代农业装备体系——下大气力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的支农力度。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及现状,我区及时调整思路,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投入的方向和重点,即:以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土地规模经营相结合。在最近五年内,区财政将以产业扶持为重点,配套建设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总投入约5亿元,其中水利建设投入1.8亿元,交通建设投入1亿元。
二是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采取“集中财力、集中时间、集中投向”的方式,集中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薄弱环节。把各部门、各行业性质相似、功能相近的专项资金适当归并,统筹安排,“打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或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建立起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
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展开,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延长产业链条
根据国际国内、市内市外“农”情形势,通过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格局,并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出“打造重庆都市农业基地”,到2012年建成全市农业产业“四个第一”,即:最大的无公害柑橘基地,规模达40万亩;最强的无公害蛋(肉)鸡基地,规模达2000万只以上;最大的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规模达10万亩以上;最大的能源甘薯生产加工基地,年加工生产乙醇60万吨。
同时,我区十分注重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发展城乡关联产业,打造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产业链。这种关联产业链目的是把千家万户的小市场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以及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产业连接起来,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与市内外大市场连为一体,实现农业市场化,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需求、农民和市场脱节的问题。我区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关联产业。引导城镇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在新建产业上,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农用生产资料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第三产业等城乡关联产业为主。
3.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生产力。我区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按照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对技术队伍的高新技术教育、对企业管理者的现代化管理教育,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逐步建立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一是尝试实行科技研发课题招投标制。二是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承包制。三是大力推行校地、企地合作。
4.现代农业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狠抓源头治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我区要重点围绕柑橘、蛋(肉)鸡、水产、生猪、蔬菜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以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过程监测、市场准入等手段为突破口,强化农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
打造渝东物流中心,促进农产口市场流通,逐步建设起完善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按照我区农业产业规划布局,统筹规划发展农产品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批发市场与中转市场、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建设科学合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个市场流通主体,有效地解决了农资产品、农副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
(三)培育造就“一个主体”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之计。
1.培养新型留守农民
一是通过开办农民夜校或农民学校,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中青年农民开展大规模培训,或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手把手”式的现场上课,不断提高留守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未升入大中专院校在家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三是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规模经营大户、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一些技术性较强岗位的骨干农民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大批种植、养殖技术能手。
2.加强外出务工农民培训
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我区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管理,创新培训制度,实行高、中等职业培训与企业岗位定向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实用职业技能,促进农民广泛就业和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