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治安管理工作汇报
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治
安管理工作汇报
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治安管理工作汇报2007-02-18 09:42:38
立足和谐发展打造平安尚田
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治安管理工作
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现由我将尚田村的农村综合治安管理工作向大家作一汇报。
我们尚田村,是一个历来有着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优良传统的文明乡村,多年来,广大村民在这片徽岭山村土地上和睦相处、安居乐业,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辛勤耕耘着。××年月,在全县村级区域规模调整中,相邻的陈
村、东干村整体并入尚田,尚田村成为拥有个村民组,人的中心村,近年来,尚田村“两委”以社会稳定为大局,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倡导“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促进“并村”和“并心”工程同步发展。特别是××年,县委选派干部到我村挂职以来,通过广大干群的齐心努力,尚田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年,我村被评为县“文明村”××年被评为“市文明村”和“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党总支还被县委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我们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一、健全组织,完善村组社会综合治理信息网络体系,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服务型综治队伍。拆并村后,尚田村及时调整了村调解委员会成员,成立了村治保大队,健全了帮教和普法组织,把一批年富力强有文化、懂法律、懂政策,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并热爱综治工作的同志充实到综治组织中来,同时,村里根据实际村情,制定了《村
调解员守则》、《治保人员巡逻制度》、《村组综治信息员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完善综治工作的规章制度和配套措施,并以村民组为单位设立调解小组,所有党员均定为所在村组的义务综治信息员,村里一旦有矛盾纠纷苗头,综治信息员当即上门调解,本着“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原则,力争把矛盾纠纷控制和消除在萌芽和未发状态。此外,我村还构建了严密的排查调处网络,定期走访农户,及时掌握矛盾纠纷苗头,主动及时做好矛盾化解和防范工作。
尚田村作为拥有个村民组、个自然村的中心村,对突发性和不可预测行的矛盾纠纷,尤其需要一支素质过人、纪律过硬的综治队伍。为此,村两委突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不断强化队伍自身建设。在调解处理矛盾纠纷中每每旗开得胜。××年,“”洪灾面前,东干村部分村民有不稳定因素,村调解委员和村两委当即赶往现场,在控制突发事态的同时,为村民及时处理了事宜。
前年,蒙坑村在修路征地中,发生一起因口角而动武的突发事件,村调解主任余全敬带领村综治治安干部火速赶到现场,及时依法处理了此事。据统计,××年全村矛盾纠纷仅起,较××年下降了%,件件都是在村综治治安干部的调解下得以圆满解决。调解率和成功率均达到%。
二、无私奉献,发扬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和谐相处,人人有则”的良好氛围。有一批群众信得过的调解干部,有一支经得起考验的党员干部队伍,这既是尚田村能”公平、公正、公开”依法调处每一起矛盾纠纷的群众基础,也是尚田村得以依法治村,和谐相处的缘由所在。并村以来,村两委主要党员干部以维护和保持社会稳定为主要职责和使命,自费配备了摩托车、手机等交通,通信工具,义务奉献,为及时调解处理矛盾纠纷提供条件保障。一有情况,他们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纠纷调解无小事”,义无反顾投入调解处理之中,村总支书记十几年如一日,在处理矛盾纠
纷中,事无大小,坚持群众利益为先,不计个人得失。依法公正处理了一起又一起的调解事件。村调解委员会主任余全敬以身作则,舍小家,为大家,赢得较好口碑,今年,被推选为“市调解能手”,成为尚田村维护一方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
为难之处更显党员本色,关键环节干部带头突破。在我们尚田村,良好的干部素质和以稳定、发展大局为重的思想境界,为建设和谐农村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力的外部条件。××年,我村在拓宽村前公路工程中,涉及到户农户的征地,潜在的矛盾纠纷事件不下起,但关键时刻,村党员干部带头实行“为经济发展开路,为尚田发展奉献”的义举,义务奉献自己的征地赔偿。见此,户农户纷纷跟随。原有的矛盾纠纷也随之瓦解。
三、抓住机遇,推行“党员联系农户,共建平安乡村”活动。去年,在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我村树立党员责任意识,积极响应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共建平安
乡村”活动。坚持做到个结合,即与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试点工作相结合;与创建安全文明相结合;与关工委工作相结合;与党员教育管理相结合;与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相结合。活动坚持在村调解委设立专人值班接待来访群众,设立群众咨询热线电话,在多方聆听群众心声中,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一方稳定,激活一方发展的新路子。全村多名党员,经过摸底审核,共有名党员分别联系至户农户,激发了这些党员的责任感、光荣感和使命感。在推行中我村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员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在参与管理中,与综治治安人员一起不断学习政策法规,提高业务水平,在综治工作中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目前,我村社会治安防范网络体系较为严密,群众矛盾纠纷和隐患连年下降,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基本消除,或者得到控制,全村实现连续多年无重大
刑事案件发生,人人思稳定,户户求发展,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在我村悄然掀起。
各位领导,成绩的取得已经属于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将以更高的新起点,把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推向新阶段,为建设稳定、富有、民主的新尚田而共同奋斗。
谢谢!
第二篇: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治安管理工作汇报
立足和谐发展打造平安** 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治安管理工作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现由我将**村的农村综合治安管理工作向大家作一汇报。
我们**村,是一个历来有着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优良传统的文明乡村,多年来,广大村民在这片徽岭山村土地上和睦相处、安居乐业,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辛勤耕耘着。2003年10月,在全县村级区域规模调整中,相邻的陈村、东干村整体并入**,**村成为拥有8个村民组,2106人的中心村,近年来,**村“两委”以社会稳定为大局,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倡导“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促进“并村”和“并心”工程同步发展。特别是2004年,县委选派干部到我村挂职以来,通过广大干群的齐心努力,**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2004
年,我村被评为县“文明村”;2005年被评为“市文明村”和“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党总支还被县委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我们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一、健全组织,完善村组社会综合治理信息网络体系,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服务型综治队伍。拆并村后,**村及时调整了村调解委员会成员,成立了村治保大队,健全了帮教和普法组织,把一批年富力强有文化、懂法律、懂政策,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并热爱综治工作的同志充实到综治组织中来,同时,村里根据实际村情,制定了《村调解员守则》、《治保人员巡逻制度》、《村组综治信息员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完善综治工作的规章制度和配套措施,并以村民组为单位设立调解小组,所有党员均定为所在村组的义务综治信息员,村里一旦有矛盾纠纷苗头,综治信息员当即上门调解,本着“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原则,力争把矛盾纠纷控制和消除在萌芽和未发状态。此外,我村还构建了严密的排查调处网络,定期走访农户,及时掌握矛盾纠纷苗头,主动及时做好矛盾化解和防范工作。
**村作为拥有8个村民组、11个自然村的中心村,对突发性和不可预测行的矛盾纠纷,尤其需要一支素质过人、纪律过硬的综治队伍。为此,村两委突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不断强化队伍自身建设。在调解处理矛盾纠纷中每每旗开得胜。2004年,“6.25”洪灾面前,东干村部分村民有不稳定因素,村调解委员和村两委当即赶往现场,在控制突发事态的同时,为村民及时处理了事宜。前年,蒙坑村在修路征地中,发生一起因口角而动武的突发事件,村调解主任余全敬带领村综治治安干部火速赶到现场,及时依法处理了此事。据统计,2005年全村矛盾纠纷仅9起,较2004年下降了20%,件件都是在村综治治安干部的调解下得以圆满解决。调解率和成功率均达到100%。
二、无私奉献,发扬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和谐相处,人人有则”的良好氛围。有一批群众信得过的调解干部,有一支经得起考验的党员干部队伍,这既是**村能“公平、公正、公开”依法调处每一起矛盾纠纷的群众基础,也是**村得以依法治村,和谐相处的缘由所在。并村以来,村两委主要党员干部以维护和保持社会稳定为主要职责和使命,自费配备了摩托车、手机等交通,通信工具,义务奉献,为及时调解处理矛盾纠纷提供条件保障。一有情况,他们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纠纷调解无小事”,义无反顾投入调解处理之中,村总支书记十几年如一日,在处理矛盾纠纷中,事无大小,坚持群众利益为先,不计个人得失。依法公正处理了一起又一起的调解事件。村调解委员会主任余全敬以身作则,舍小家,为大家,赢得较好口碑,今年,被推选为“市调解能手”,成为**村维护一方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
为难之处更显党员本色,关键环节干部带头突破。在我们**村,良好的干部素质和以稳定、发展大局为重的思想境界,为建设和谐农村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力的外部条件。2005年,我村在拓宽村前公路工程中,涉及到21户农户的征地,潜在的矛盾纠纷事件不下10起,但关键时刻,村党员干部带头实行“为经济发展开路,为**发展奉献”的义举,义务奉献自己的征地赔偿。见此,21户农户纷纷跟随。原有的矛盾纠纷也随之瓦解。
三、抓住机遇,推行“党员联系农户,共建平安乡村”活动。去年,在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我村树立党员责任意识,积
极响应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共建平安乡村”活动。坚持做到5个结合,即与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试点工作相结合;与创建安全文明相结合;与关工委工作相结合;与党员教育管理相结合;与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相结合。活动坚持在村调解委设立专人值班接待来访群众,设立群众咨询热线电话,在多方聆听群众心声中,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一方稳定,激活一方发展的新路子。全村80多名党员,经过摸底审核,共有52名党员分别联系1至3户农户,激发了这些党员的责任感、光荣感和使命感。在推行中我村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员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在参与管理中,与综治治安人员一起不断学习政策法规,提高业务水平,在综治工作中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目前,我村社会治安防范网络体系较为严密,群众矛盾纠纷和隐患连年下降,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基本消除,或者得到控制,全村实现连续10多年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人人思稳定,户户求发展,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在我村悄然掀起。
各位领导,成绩的取得已经属于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将以更高的新起点,把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推向新阶段,为建设稳定、富有、民主的新**而共同奋斗。
谢谢!
第三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nbs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实现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80年代每年从农业部门净转出资金平均达1400亿元,比同期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多10倍。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应尽快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转变,采取必要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部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农业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稳定农业生产。同时,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对我国农业适度保护,应大力实施属于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的“绿箱”政策,包括政府的公共性服务、作物保护与收入安全计划、环境保护、贫困地区援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大江大河治理、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检疫防疫、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产前中产后服务;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国家投资逐步集中于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性项目,尤其是动植物品种资源和转基因工程研究,以保证充足的农业技术储备。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种植或养殖养市场上畅销的农畜产品,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农户、每个地块,到底应该种什么、养什么,群众往往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信息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了解,缺乏有关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及其分析和判断。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5、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快生态示范县建设,积极推广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狠抓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执法监督,巩固达标成果,为广大农村长远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采取国家出大头、地方拨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方式,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带入实质性运行轨道,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
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此外,农村基层党支部也要积极发挥作用,努力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6页)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真正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就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现在,在个别农村出现的党支部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下降的问题,主要是自身领导方式和工作业绩与形势的发展和农民的要求不适应造成的。因此,农村基层党支部,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致富上来,把单纯的行政领导转移到既领导又提供服务上来,把对普通党员的简单说教转移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上来,切实把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首先要扎实开展好村级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党员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等活动为载体,教育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同时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注意贴近实际。一方面通过农村典型事例和党员身边的巨大变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教育,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分析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谈心活动、板报宣传、外出参观、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从素质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把解决干部中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持经常化。其次,要组织广大农村党员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引导党员按照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办事。要让广大党员了解市场经济的特点、遵循的原则及主要特征,要学会研究市场、熟悉市场乃至驾驭市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从事经营活动。要教育党员认清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信誉经济,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守法经营,平等竞争,靠信誉、靠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效率求发展。第三,要积极开展党员自我教育。如采取组织党员开展宗旨教育、开展农民种养致富能手大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增强党性观念,通过学科学、用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在勤劳致富、“二次创业”、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第四,要不断壮大和纯洁农村党员队伍。党章中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因此,要注意对那些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民先进分子,主动关心,热情帮助,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使这些致富能手在党组织中更好地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要通过民主评议活动,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发挥模范作用、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及时作出组织处理,以进一步纯洁党的队伍。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6页)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第四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我区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一)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农民收入近80%来自农业。近年来,虽然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汇报
田六村位于莘县王奉镇驻地西南5公里处,全村共385户,1471人,其中党员41名,现有耕地2164亩,人均耕地达1.7亩。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田六村党支部一班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自己动手,真抓实干,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截至目前,全村瓜菜菌常年种植面积达
800亩,林果面积550亩,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0元,位居全镇前列,一个经济发展、民主管理、精神文明、村容整洁、环境生态的新农村正在形成。
一、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党支部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支部书记商银祥任现职已近二十年,拥有扎实的党员基础和群众基础。近年来,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村党支部时刻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从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着力打造一个团结务实的村班子。
该村建立、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农民文化大院、图书室,配套了电视机、影碟机、电脑等远程教育设备。依托村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对党员干部加强学习,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强化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团结支部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带领群众致富。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群众有了向心力,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全村经济大发展。连年来,田六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县级优秀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全村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全镇前列,同时支部书记商银祥同志当选为莘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二、抓调整,引项目,经济发展创新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农村,生产发展在农村首要指的是农业发展。
田六村土质沙化,漏水漏肥严重,耕地产出率低,以往种植的小麦、玉米,产值低,收入少。近几年,村干部与群众“远学寿光,近学位庄”,正视分析自身优势,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业结构,通过外出参观取经,从1990年全村发展第一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开始,到现在全村共建有冬暖式大棚650棚,并筹建了一处蔬菜交易市场,日交易量平均为8万斤,最高时达20万斤。
近年来,田六村立足本村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推广有机肥料、生物肥料,严禁各种高残留剧毒农药、花费等生产投入品的使用,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进行生产,积极发展绿色蔬菜种植,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单一的种植结构。自1994年以来,该村连年被评为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
田六村有一处300亩废弃多年的集体梨园,由于品种老化,缺乏管理技术等原因,产量低,市场销路窄,别说外卖,自己吃都不觉得甜,几乎没有效益。党支部书记商银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千方设百计多方联系,最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郁金香生物技术公司达成了联合开发田六村梨树高接换头改造成韩国黄金梨基地项目,外方投入接穗种条和人员改接,并负责常年技术指导及20年产品包销工作,利润对半分成。梨园改接当年即形成花芽,第二年即结果达1000斤,2004年即达2000斤,2005年亩产3000斤以上,亩收入2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年年递增,相当可观。同时还发展250多亩的新梨园,大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为本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倡文明,树新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的有机统一体。为此,在发展农村经济实现生活宽裕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田六村近年来认真开展“文明户、文明街、文明村”创建活动,提倡文明新风,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田六村兴建文化大院,着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2003年,该村筹资5万元为村里安上了有线电视,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2004年,该村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组织村民修筑村内坑洼不平的道路。9月份,筹资15万元硬化了5公里的道路。同时投资13万元在村内3条主干道上铺设了给排水管道,并安装了高标准路灯48盏,达到净化、亮化,彻底改变了村里落后的生活环境。田六村还实施了“五改”即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灶住户五大工程,推广沼气、太阳能等实用技术,实现人畜分离、改厕入户、疏通沟渠、清洁引水、村路硬化、整洁美化,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生活居住环境质量。
下一步,田六村大力提倡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