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民生科技促进行动
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行动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既是我国总体民生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对改善农村民生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及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的意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民生工作,现提出本行动方案。
一、新农村民生工作科技需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村民生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农村民生问题与农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农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民生得到较快的改善。但总体看来,我国农村民生工作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村民生主要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科技支撑薄弱。
1、农村健康卫生发展滞后,迫切需要科技支撑。农村看病难、看病贵,公共卫生薄弱,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简单、易用、低成本的农村医疗卫生技术和装备缺乏,廉价、高效、针对性强的适宜药物较少,绝大部分农民缺少必要的营养、卫生、健康和防疫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2、农村人居环境令人担忧,迫切需要科技支撑。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还比较多,农民住宅设计不合理,低成本、适合本地特色的采暖降温、集中废弃物处理和能源利用技术与装备缺乏,大部分农民的居住、餐饮、采暖降温等仍沿用传统方式。
3、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薄弱,迫切需要科技支撑。农村公共服务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低,简单、易用的现代信息化操作技术缺乏;农村社区发展规划不全,功能分区不合理,科技含量低;农村宣传和培训内容比较单一,针对性不强,科技要素缺乏。
4、农村民生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迫切需要科技支撑。农村民生科技产业尚未建立,农村民生科技产品稀缺;农村民生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专业化科技服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农村民生科技布局尚未形成,科技支撑体系有待加强和完善;农民现代生活意识有待提升。民生工作是我国社会发展整体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与城市民生科技工作相比,农村民生科技工作相对滞后,底子薄,基础差,技术手段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加强农村民生科技工作大有作为,非常急迫,是当前农村科技工作中重要而紧迫的重点任务。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农村科技以农民为本的方针,以科技惠及亿万农民生活为宗旨,以科技同保农民安康、科技促建农村新家园、科技培养新农民为抓手,让科技根植于农民生活,让科技融入农村生活,把科技成果还惠于农民,为加强农村民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继承已有的良好工作基础,针对农村民生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民生科技工作,并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突出重点。以促进农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充分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为宗旨,重点解决农村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2、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国情、民情、农情,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和农村民生工作的急迫需求,统筹兼顾,科学部署,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民生科技工作。
3、加强创新,集成示范。集中优势力量,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成果集成转化推广为重点,以示范为引导,为民生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各方配合,上下联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单位的积极性,确保农村民生科技工作的实惠进村入户。
5、整合资源,综合推进。注重现代农村民生科技创新、集成、示范与推广,把加强农村民生科技工作与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把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与农村信息化、科技特派员等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让最广大的农民更便捷、更廉价、更快速、更充分地享受到科技进步的成果。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完成农村民生科技发展总体布局,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1、初步构筑农村民生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农村民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发、集成、转化和推广农村民生适用技术和装备,显著提高农村民生科技的创新能力;
2、初步构建农村民生科技服务体系。强化机制创新,推动重心下移,壮大农村民生科技服务队伍,显著提高农村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3、为农村民生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开发一批低成本适用技术和装备,集成一批简易的成套技术和设备,并进行应用推广;建立一批区域性的农村民生科研示范和综合集成示范。
具体包括:
----开发一批低成本适用技术和装备,形成相关模式和标准。在农村水处理技术与装备、农村医疗卫生、农村能源使用等方面开发一批适用技术和装备,形成一批模式和技术标准,并在农村民生工作中示范和推广应用。
----集成一批简易的成套技术和设备。农村水处理技术与装备、农村医疗卫生、农村防震减灾、农村社区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加强综合集成,开发一批成套技术和设备,并在示范区内应用和推广。
----培育一批农村民生科技专业服务人才。结合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农村民生服务企业和服务队,培训一批农村民生科技专业服务人员。
----建立一批农村民生区域性综合示范。在全国不同区域分别设立国家级和省级新农村民生科技综合示范乡(镇)共100个,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示范村共1000个,示范推广民生科技成果。示范区主要民生问题得到较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三、重点任务
改善农村民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务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重点开展十大任务。
1、农民就业创业科技促进行动
就业是民生之本。以坚持实际、实用和实效为原则,以提升农村青年就业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培养,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育和壮大农民技术员队伍、农村经纪人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农村能工巧匠队伍、农民企业家队伍和能够适用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后备队伍。
----选取典型乡(镇),开展农村远程培训、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及其他多元培训机制综合示范。
----加强农村科技创业培训。以农村知识青年、农村能工巧匠、农村经纪人为重点,扶持他们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能,着力提高农村青年的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加强农村就业增收培训。以提高农民自主增收为目标,以基层干部、专业大户、骨干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造就一批新农村建设急需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强化农村科技培训技术支撑。加强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职业技能培训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发和集成,为农民远程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科技支撑;加强农民生产、生活、就业、健康、卫生知识等新型课件多媒体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为农民提供直观、形象、生动、价廉的可视化的课件和多媒体教材。
----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培养,充分利用各级星火培训基地、星火学校、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重点支持、扶持一批能够为农民培训提供仿真环境的实习、实训基地,努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装备水平和科技水平。
----探索多元化农村科技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就业和创业中的作用,加大农村就业创业和新型农民培训的投入,探索和发展农科教结合的多元化农民培训模式。继续开展“百万农民科技培训”。
2、农民健康科技促进行动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缺少适宜医疗卫生技术和产品、营养不平衡、膳食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以改善农民营养状况、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开展适宜技术、产品研发和农村卫生保健技术集成示范,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全面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选取不同地域的典型乡(镇),开展农村居民食品营养教育、食品安全改善、营养监测预警和干预、农村综合医疗卫生技术应用试点,探索有效改善农民健康水平的成套技术和运行模式。
----以农村传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疫病的诊防和治疗为重点,研发一批科学有效、简单实用、经济廉价的适用技术和产品,用现代科学技术有效控制和预防严重危害农民健康传染病、流行病的传播和蔓延。
----以应对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装备、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形成一批适宜农村急救和自救的产品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农民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
----高度重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预防和诊治,研发集成一批疗效显著、经济廉价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降低治疗成本,加快康复速度,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强化农村妇女、儿童的医疗保健工作,加强农村妇女生殖道疾病快速诊断技术的研发和集成,提高农村儿童疫病的预防和诊治水平,为保障农村妇女儿童健康提供科技支持。
----依托大中型城市医疗卫生机构,以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村医生为对象,加强远程诊断电子网络系统技术支持体系的研发和技术集成,为疑难疫病和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和乡村医生的培训,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条件,使“病有所医”真正落在实处。
----研究运行成本低,可接受性强,适应性广的农村居民食品营养及农村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模式,大力开展健康常识、简单急救措施、健康生活习惯等知识宣传培训。
----创新机制,组建面向农村的流动式健康促进科技服务队,促进医疗卫生科技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
----开发降低营养损失和减少安全隐患为重点的农村自制食品的食品安全改善技术;开展以解决其微量营养素缺乏或不平衡的问题,遏制农村慢性疾病、地方病增长为目标的食物综合营养平衡配合技术研究,以解决品质差、品种少、营养价值低等问题为重点的农村营养型老人、妇幼食品配合技术研究。
3、农村康居工程科技示范行动
村庄是农民生存、生产、生活的根本载体和安居乐业的基础。但目前我国农村社区较普遍存在规划滞后、布局无序、功能不全,用地浪费、公用设施不配套、住宅设计手段落后、建设成本过高、农民生产生活不便等问题。开展农村社区规划和农民住宅建设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不同地区、不同特色的建设规划技术研究等,形成一批技术成果,在全国不同类型地区开展集成、示范和推广,形成支撑农村社区规划和农民住宅的技术体系。
----选取不同地域的特色乡(镇),开展乡村社区规划,村镇住宅建筑设计,适于小规模建造的农村住宅新型结构及施工,农村住宅节能节地节水治污,农村住宅智能化,农村传统建筑保护等综合示范。
----适宜农村使用的系列建材开发与应用。以建立农村住宅建筑产品应用标准、选用指南及分类编码等为重点的农村住宅建筑产品与构配件应用数据库系统开发。
----以低成本乡村住宅节能减污设计技术、农村住宅可持续使用设计技术等为重点的不同地域特色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模式研究。
----农村社区发展规划与科学合理布局,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设备配置与发展规划,社区生态景观规划与建设等研究。
----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关键技术为重点的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模块化技术与软件开发。以提供农村住宅结构设计系统、提升农村住宅结构设计的技术水平为重点的住宅结构与构造选型设计技术与软件开发。
4、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行动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农产品高毒农药、兽药违规使用和残留超标问题入手,以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两个环节为关键点,提供从农田到市场的全程科技支撑。
----选取不同地域的典型乡(镇),开展农业标准化、绿色清洁生产、农产品质量追溯、农田地力修复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应用试点。
----加强农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开展相关农药及农药残留、兽药及兽药残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物和农畜产品的相关检测技术研究。
----加强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生物菌肥、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为重点的动植物肥、药类替代技术;开发环保型配合饲料等畜禽饲料及添加剂替代技术;开展高抗及多抗高产优质农畜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加强产地环境修复和地力恢复技术研究。开展土壤障碍因子诊断和矫治技术研究,及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技术以及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相关研究和示范;
----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技术研究。开展农产品的源头追溯和流向追踪研究,产品标签的开发、管理、使用、查询等相关技术研究和集成示范。
----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从农产品生产,到加工、包装、贮运等各环节,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建立标准化生产集成示范。
5、农村信息化科技促进行动
以建设数字化农村社区为切入点,以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为突破,以集成平台关键技术为依托,开发面向农村社区政务、医疗、财务、教育、文化、旅游、就业及突发事件应急等事务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农村基础信息获取关键技术、农村基础设施配置关键技术等为手段,集成与农村公共设施管理相关的重大信息系统。通过技术集成与示范,探索农村社区管理的经验和模式,全面提升农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选取典型乡(镇),开展农村社区网络建设、农村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农村社区信息化社会化服务等的综合示范。
----建立专业化农村信息科技服务队,加强信息服务、管理和日常维护。
----开发面向农村社区政务、医疗、财务、教育、文化、旅游、就业及突发事件应急等事务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农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的农村社区。
----面向现代农村社区的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和管理民主,对一批共性信息化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开发一批重大应用系统,通过技术集成与示范,探索数字化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和模式。
----重点加强基于“多网合一”技术的农村社区网络建设关键技术,突破一批低成本和低技术门槛的软硬件产品,满足广大农村对信息化的需求。
6、农村清洁社区环境科技促进行动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针对农村社区环境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现状,以改善农村社区环境为目标,统筹社区规划建设,加强农村社区环境治理,开发关键技术并进行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为环境清洁和谐社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选取不同地域的典型乡(镇),开展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农村环境服务队综合应用试点,探索有效改善农村环境水平的成套技术和运行模式。
----探索不同区域、不同生境条件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的技术服务新模式,建立专业化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服务队。
----以生产、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研究开发一批适合农村特点的简便、易行的农村废弃物收集、贮运和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工艺、设备和集成示范。
----以规模化养殖场为重点的有机废物资源化处理与综合利用的技术、设备与示范;以循环经济为目标的不同生态类型区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研究。
7、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科技示范行动
我国农村用能较普遍地存在能源结构不合理、热能利用效率低下和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急需依靠现代科技开发农村新型能源,提高热能利用效率、降低生态环境污染、促进能源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等。加强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以新技术突破推动新产品开发,带动示范推广和普及应用,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建立起支撑农村能源开发的技术体系。
----选取典型乡(镇),分别开展农村生物质能开发、新型农村户用发电、农村清洁供暖供热、农村供用电节能及服务队等综合示范。----加大以提高热能利用效率,降低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率为重点的节能灶、炕、灯和燃具的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及示范。
----发展以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沼气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开发与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
---开发应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为重点的关键技术和配套设备。
----探索农村地区沼气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建立专业化的农村沼气技术服务队。
8、农村饮水安全科技促进行动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饮用水安全隐患,生活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落后,给排水设施规划与建设严重滞后等突出问题,以保障农村供水安全和推进农村水污染防治为目的,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廉价实用关键设备开发,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建立试验示范性农村社区,加快技术集成与示范,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选取典型乡(镇),分别开展农村安全水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村安全饮用水处理、农村污水处理、农村水质检测等综合示范。
----大力加强农村安全用水知识和健康用水习惯的宣传培训工作。
----以水源安全为重点的农村安全水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不同水源条件下农村安全供水技术、工艺及设备开发,农村清洁饮用水工程引水净化技术、工艺及设备开发及示范推广。
----以生活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农村户、村和乡镇的污水收集系统、工艺和设备研究及不同规模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与工艺开发及示范推广。
----农村安全水处理和农村水质检测与水源性疾病监测等的关键技术和实用设备研发及示范推广。
9、农村防灾减灾科技促进行动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自然灾害是影响农村民生的最大的不可控因素。加强农村灾害规律的研究,提高对农村主要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及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促进现代化技术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因地制宜实施防灾减灾对策和减少灾害对发展的约束。
-----建立农村防灾减灾综合示范区。选取不同灾害类型发生的典型乡(镇),集成在灾害测、报、防、抗、救、援等方面的配套技术,探索防灾对策最佳组合方案、防灾工程体系灾时优化调度方案和居民避难系统的优化设计;加强灾区紧急处置、疫情控制、灾民饮食饮水清洁处理等医疗卫生关键技术的研发和集成,积极推广有效的减灾防灾技术,提升救灾快速反应系统装备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大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常识宣传,强化农民防灾减灾意识。
----加强农村畜禽动物疫病、干旱、低温冰冻、高温、洪涝等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针对上述灾害,研发集成一批适用关键技术和装备,大力提升农村防灾救灾技术水平。
----加强农村灾害科学与防灾减灾适用技术装备开发及示范推广。针对农村主要灾害,研发集成一批包括灾害监测、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预报、预警、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防灾工程的适用技术和装备,大力提升农村灾害综合防御体系的技术水平。
----加强易灾地区发展避灾产业的适用技术和装备的开发、示范与推广和宣传,建立起通过科技创新和应用科技手段防灾减灾,保障民生的体制与机制。
----加强农村灾害信息处理技术开发与信息管理,建立不同层次的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农村灾害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开展农村灾害风险防范救助保障与保险体系研究。
----农村灾害识别、预警及防御对策研究开发及示范。开展农村灾害风险识别技术、识别方法的研究与开发,加强风险度等级和风险防范级别技术的研究,建立风险类型的分类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风险评价的技术模型和经济模型。开展灾害预测预报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健全农村灾害预测预报预警系统。
10.农村民生科技服务促进行动
遵循主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服务专业化、组织网络化的发展方向,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村民生科技服务有效机制,着力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推动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重点由以前的产业服务为主向产业服务与改善民生并举转变。在总结、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农村民生科技特派员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民生科技特派员工作和创业的环境,充分发挥农村民生科技特派员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总结推广各地实施农业专家大院的经验,支持科技人员深入县、乡以下区域,通过“专家+农户”、“专家+社区+农户”、“专家+协会+农户”、“专家+服务组织+农户”等形式,提供农村民生科技服务与咨询。
----以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区域成果转化中心为基础,培育一批农村民生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以省级区域和中心地市区域为重点,依托具有相当基础和条件的企业或科研院所,发展区域农村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心。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引导支持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或合作社,使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健康发展。
----加强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新兴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建一批新农村建设科技服务示范体系。重点依托现有的大学和科研院所,鼓励其与地方政府联合,针对当地实际,优选若干实效、实用、符合当地特点的技术,动员各种科技智力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机制为农民和农村社区发展服务。
----重点建设全国星火科技110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促进建立农村民生科技成果信息联盟和信息共享服务机制,制定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建设标准规范,开展农村科技成果信息的标准化收集、数字化表达及加工、数据库和网络平台的建设,建立健全星火110科技信息服务系统。
----选取典型乡(镇),开展农村民生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专业技术协会、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等农村民生科技服务体系综合示范。
四、组织与实施
1、加强领导,为农村民生科技行动提供组织保障。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成立新农村民生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国新农村民生科技工作。对于开展农村民生科技行动省部共建试点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部和该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组成领导小组;非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由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牵头的领导机构,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安排和部署试验示范工作,并对试验示范工作的进展和效果实施监督,保障农村民生科技行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
2、增加投入,为农村民生科技行动提供经费支持。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企业、农户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农村民生科技投入体系。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把农村民生科技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重点,逐步实现农村科技投入由单纯注重产业发展向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并重的转变,在原有农村科技投入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民生科技的投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组织实施农村民生科技行动。
3、项目带动,推进百乡千村民生科技示范。
加强科技资源的集成与整合,把农村民生科技相关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中,围绕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集成和综合示范。统筹国家科技资源和地方科技资源,在全国不同区域共选择100个乡(镇)和1000个村,因地制宜,分别设立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新农村民生科技综合示范,集中示范和应用农村民生科技重点任务的研究成果及其他科技成果,总结和探索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技术和服务模式。
4、提升能力,加强农村民生科技基础性工作。
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建立一批研发基地,扶持一批服务机构,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培训一支科技服务队伍。引导大学和科研究机构加强农村民生科技领域学科建设,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培育一批研究开发农村民生关联产品的骨干企业,确保农村民生科技可持续发展。
5、创新机制,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民生科技工作。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社区、企业和农民参与新农村民生科技行动。实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和协调民生科技工作;实行部门会商制度,由科技部与各行业部门共同推进;建立省部共建的工作机制,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鼓励企业开发服务农村民生的产品,发展农村民生产业,引导社会资源导入农村民生;把民生科技服务作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引导在农村社区成立各种类型的专业服务队;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深入基层从事民生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工作;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民生科技工作的积极性。
6、加大宣传,营造推进农村民生科技工作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载体,加强对农村民生科技工作宣传。加强经验交流,总结推广各地促进农村民生科技工作的有效模式和做法;建立宣传阵地,报道在民生科技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对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和奖励;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和促进农村民生科技工作的良好环境。
7、强化科普,帮助广大农民树立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意识。通过开展网络远程教育,进行电视讲座,印刷各种科普书籍、宣传册等活动,对农民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及意识教育,普及农村民生科技知识,提高农民认知水平和意识,帮助农民建立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
第二篇:依靠科技发展蔬菜生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依靠科技发展蔬菜生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古交市龙子村典型材料
古交市邢家社乡龙子村地处古交大川中段,水源充足,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全村53户,286人,分布2个居住区,有耕地510亩,以蔬菜生产为主,专业菜田485亩,其中,日光节能温室2000间,是2007年古交市确定的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2007年以前,该村环境卫生差,菜田粪坑无序排列,废充物堆积,道路两旁村庄垃圾成堆,街巷泥土路,村庄建设进展缓慢。龙子旧村和河滩新村22户108人饮水困难,饮用水不达标,全村用电电压不足,公益设施短缺,村民对村干部的满意度不高。针对以上问题,村党支部、村委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制定了龙子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两委班子成员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认识到龙子村新农村建设一切为了村民,一切服务与村民。在工作中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体村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村级班子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保障村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蔬菜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村容村貌、文化、科技、卫生、教育、环保等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清思路后,经两委成员多次讨论确定工作思路为:扶持蔬菜产业,增加村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宜居村庄;保障村民权
益,实现民主管理;文教环保同发展,促进富裕可持续。
两年来,在加强民主管理的同时,重点抓了稳定蔬菜产业,“三清,四化,四改,五通”和“五个一”工程建设,具体事迹如下:
一、壮大蔬菜产业,增加村民收入
蔬菜产业是该村的支柱产业,全村53户,有50户从事蔬菜生产,村民收入95%来自蔬菜生产,所以增加村民收入的前提是增加蔬菜产值,提高蔬菜生产效益。该村围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争取市政府立项改善蔬菜基础设施,新打井3眼,安装输水管道600余米,每间温室补助300元,修缮840间日光温室,示范移动大棚39亩,水泥硬化田间路1500米。围绕蔬菜科技推广开展技术培训,聘请河北农民技术员驻村指导,利用市科技三项费用为村民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生物农药,引进“博杰一号黄瓜”、“ 晋蕃茄四号西红柿”、“ 紫球葱头”等新品种11个,推广节水灌溉,叶面施肥等新技术8项。2007年以来相继成立了“古交市成昌盛养殖专业合作社”、“古交市锦全成苗木林专业合作社”、“古交市德意园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古交市德盛全蔬菜专业合作社”全村80%的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其中,德盛全专业合作社集资兴建冷藏库560立方,贮藏、加工、包装、销售蔬菜对内服务,对外参与市场竞争。注册“晋丰”“净范”两个商标,葱头、西红柿、南瓜、西芹获得农业部无公害认证,年产鲜菜达到250万斤,保护地亩产值达到2.4万元,是龙子村蔬菜生产的示范企业,并被评为太原市农民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社,获得“山西省模范集体”称号。在市、乡两级政府的支持帮助下,通过村民们的共同努力,2009年该村村民仅蔬菜一项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建设宜居村庄
围绕“三清,四化,四改,五通”和“五个一”工程,硬化街巷5280平米,实现硬化户户通,彻底改变以前干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局面。清理煤堆、粪堆、垃圾堆850余方,粉刷墙壁7300平米,新建垃圾池5个,改善居住环境,种植油松塔桧914株,建花池280平米,种植草坪2280平米,美化环境。建设宜居村庄。动员指导村民完善院落、围绕1800米,新建沼气池23户,改厨、改厕、改圈11户。在水利、供电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投资20余万元,完成了旧村人畜饮水工程一处,新村增设变压器一台。完善电教中心、计生卫生所、图书阅览室、科技星火学校,老年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009年新建立450平米文体休闲广场,科技文化活动室120平米,并配套图书3000余册,电脑3台,电视、投影仪、信息查询机各一台。新建120平米洗浴室,并投资20余万元配备太阳能热水设备。至此,龙子村“五个一工程”全面完工,受益农户100%。
三、建章立制,促进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全村稳定的关键所在。几年来,我们对收支情况、生育指标、宅基地审批、上级补助的发放和村务决策
等都在各种制度的约束下,充分发扬民主,使村民对村干部有效的监督。规定1万元开支以上的村务,经全体村民大会通过后方准实施,5000元以上的开支,经村委扩大会通过后方准实施,500元以内的开支,村干部有权作主,但下次全会及时通报,村级财务乡农经站代理。由于,有效的民主管理,缓解了干群对村务决策的矛盾,达到了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目标。在集体财产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出台了菜田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在村民大会通过后,互相监督,互相管理,使财产得到有效管理。
龙子村新农村建设以来,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发展蔬菜产业,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高于古交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18%;户均一套砖瓦院落,人均居住面积40平米,电视、电话、手机、电脑、太阳能热水器基本普及,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五保”“低保”户供养到位,村民生活宽裕;村内道路硬化户户通,粉刷墙壁、安装路灯、周边绿化改善了人居环境;班子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规范实现了民主管理。
二0一0年八月一日
第三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
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这为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保证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保障。为此,该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市场取向、因地制宜、效益优先、适度规模”的原则,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农业,使全县农村经济呈现出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一是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把不断优化结构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坚定地推进“一调五兴”工程的深入实施。在粮食生产上,积极推广良种、良法等先进的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稳步提升,今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3.6亿斤,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在果业生产上,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几年的滚动发展,全县果业由北向南依次形成了以苹果梨、酿酒葡萄和矮化苹果为主的三大果业生产基地,果树发展到530万株,年水果产量2300万公斤。在蔬菜生产上,坚持规模化经营和园区化发展,目前全县温室大棚累计发展到12580栋,年蔬菜产量在45万吨左右。二是不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畜牧业是上连加工业下连种植业的中轴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狠抓“兴牛”、“兴鹿”和“兴禽”工程的深入实施。到目前,全县规模养殖牧业
小区累计发展到34个,百头以上规模养殖大户累计发展到430户,牛、鹿、猪、羊、禽已分别发展到47.7万头、11万只、52.1万头、12.9万只和2710万只,牧业总产值实现16.8亿元。三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搞好产业上工业的发展思路,坚持用工业思维谋化农业发展,紧紧依托粮、畜、果、蔬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着力点,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作为重要补充,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到去年末,形成了以吉云鹿业、伊通河米业、领鲜食品、育强种业为骨干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积蓄了更大的内在活力,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200户,每年可转化粮食16万吨,加工畜禽产品9043吨,可转移富余劳动力2468人,务工人员年可收入3500元,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纽带的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四是不断优化劳动力结构。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完善服务,促进了农业内部分工分业,促进了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外出务工。今年全县劳务输出8.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4亿元。通过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今年全县农业总产值预计实现41.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3710元。
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科学编制规划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和长远发展。去年以来,该县立足全县实际,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并研究制定出《2006年-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同时,各乡镇、各村也都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本地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规划做到有目标、有重点、有内容、有措施,切实可行。在此基础上,他们本着规划先行,试点带动的原则,认真抓了省、市、县三级试点的启动工作。去年,伊通镇新四村、小营城子村被确定为省级试点村,景台镇赵家村、大孤山镇大孤山村、伊丹镇毯子村被确定为市级试点村,另外,其他11个乡镇也分别确定一个村作为县级试点村。省级试点村新四村投资400多万元,建设满族四合院30栋,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小营城子村投资300万元,实现水泥路、上下水、有线电视户户通,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市县试点村在上级政策和项目的支持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有关部门的帮扶,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今年,景台镇被列为省级试点镇,二道
镇宏明村、黄岭子镇迎风村被列为省级试点村,马鞍镇前进村被列为市级试点村,全县新农村建设正在扎实稳步地推进。
发挥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教育和引导农民在继承优良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增强诚信意识、公德意识和仁爱意识,全面规范农民的思想道德行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使其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为切实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科技素质和法律素质,提高农民自主发展能力,该县积极组织开展了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作用,通过职教中心、就业中心、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集中培训学习,利用电视远程教育、组织农业专家巡回讲课、举办科技大集等有效形式,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使每个农户至少有一人具备一技之长、掌握一至二门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成立了合同契约、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济组织近百个,经纪人队伍达到8700人,提高了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加强公约性法制教育,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组织开展平安村屯、平安乡镇、平安农村创建活动,营造了和谐稳定的新农村建设环境。
构筑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牢固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直接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对此,该县一是不断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坚持市场化运作,突出满族特色,做好农牧型、商贸型、旅游型等多样发展的小城镇文章,逐步提高城镇发展水平。二是不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全县农村油路(水泥路)总里程达530公里,村村通率已经达到80%。计划到2008年,全县基本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同时逐步推进“屯屯通”建设,景台镇赵家村、黄岭子镇迎风村、大孤镇杨树村实现了“屯屯通”水泥路。三是不断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到2006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71657户,移动、联通用户达到46000户,城乡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1部,宽带用户达到3936户,小灵通用户达到6230户,各乡镇都能收看到有线电视节目,有线电视节目达到45套。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县188个行政村已通59个村,占31.2%。四是不断加强村屯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推进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搞好退耕
还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全县加大村屯环境整治力度,清理村屯垃圾粪便、边沟污泥、围墙院落、乱堆乱建,认真解决脏、乱、差问题,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时,逐步抓了农村改水改厕,全县农村自来水覆盖面已经达到11.1%,已有41737人用上了自来水,修建卫生厕所1250个。五是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管并重,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同时,加快农机技术推广进程。通过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让良好的乡风随之而来。
通过积极努力,该县新农村建设正呈现出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事业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和谐安定的局面。今后,该县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统筹兼顾,科学谋划,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工作总结
一、课题简介
1、课题来源
本课题是柳州市科技局以柳科综字[xx年]8号文件下达给我们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并以xx年010601-5号签订了《广西柳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合同》。
2、总体目标
3、主要建设内容
⑴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示范村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把示范村建设成科普培训基地;
⑵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科技试验、示范。
兴贤村:以桑蚕、甘蔗、水果为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畜牧业。
雨卜村:以农家旅游为主导产业,发展以养猪业为主的种养事业。
4、课题实施村概况
雨卜村有7个自然屯,共有350户,总人口1410人,劳动力933人,耕地面积894亩,林地面积1045亩,xx年农民人均收入为1718元,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毛竹和养殖业。
5、课题实施概况
两年来我们组织科技人员下乡 83人次,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17期,培训人数1353人次,免费赠送技术资料1000份、科普光碟40张。项目范围总899产值万元,毛利440万元。
基本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现将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二、计划进度及实际进展情况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通过两年的实施,基要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考核指标任务,现将完成指标情况分述分下。
1、雨卜村考核指标及完成情况
表一:雨卜完成指标情况表
指标内容完成情况
实用技术培训畜 牧 业毛 竹 低 改竹木加工效益(万元)农民人均收(万元)养 猪(头)养 鸡(只)养 鸭(只)产 值(万元)面 积(亩)产 值(万元)指标任务400800xx***01890实际完成457812xx***4001950完成(%)***100158xx104⑴指标一:成立科技培训中心,培训农民400人,到2012年,获得绿色证书的人员要占全村有效劳动力的15%以上。
以下内容与本文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工作总结【返回 农村农业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工作总结
一、课题简介
1、课题来源
本课题是柳州市科技局以柳科综字[XX年]8号文件下达给我们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并以XX年010601-5号签订了《广西柳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合同》。
2、总体目标
XX年-2010年间,在我县重点建设2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村,通过建设,达到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3、主要建设内容
⑴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示范村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把示范村建设成科普培训基地;
⑵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科技试验、示范。
兴贤村:以桑蚕、甘蔗、水果为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畜牧业。
雨卜村:以农家旅游为主导产业,发展以养猪业为主的种养事业。
4、课题实施村概况
兴贤村,辖7个自然屯,共有426户,人口1762人,劳动力850人,水田580亩,旱地2321亩,林地面积1100亩,XX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213元,是一个以种桑养蚕、甘蔗、水果生产为主要收的行政村。
雨卜村有7个自然屯,共有350户,总人口1410人,劳动力933人,耕地面积894亩,林地面积1045亩,XX年农民人均收入为1718元,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毛竹和养殖业。
5、课题实施概况
两年来我们组织科技人员下乡 83人次,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17期,培训人数1353人次,免费赠送技术资料1000份、科普光碟40张。项目范围总899产值万元,毛利440万元。
基本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现将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二、计划进度及实际进展情况
按照XX年010601-5课题实施合同要求,XX年.1-XX年.6 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村项目工作方案,开展项目调研、进行基础材料、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XX年.8-2010.12 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创建阶段,2010.11-2010.12为项目材料撰写及实地验收阶段。
通过两年的实施,基要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考核指标任务,现将完成指标情况分述分下。
1、雨卜村考核指标及完成情况
表一:雨卜完成指标情况表
指标内容完成情况
实用技术培训畜 牧 业毛 竹 低 改竹木加工效益(万元)农民人均收(万元)养 猪(头)养 鸡(只)养 鸭(只)产 值(万元)面 积(亩)产 值(万元)指标任务 400 800 XX0 10000 40 3500 40 20 1890 实际完成 457 812 XX0 10050 194 3500 63 400 1950 完成(%)114 102 102 105 485 100 158 XX 104⑴指标一:成立科技培训中心,培训农民400人,到2010年,获得绿色证书的人员要占全村有效劳动力的15%以上。
以下内容与本文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工作总结相关,可查阅参考:·大学生村官村主任助理的工作总结·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2010年大学生村官工作总结·2010年大学生村官工作总结·村支部书记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大学生村官工作总结暨思想汇报·2010年村官助理工作总结·扶贫办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返回 农村农业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