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面试热点:山西贫困户拒资助,是扶贫路上的新课标
面试热点http://
公务员之路,从华图起步
第二篇:2014山西公务员面试热点:“遮羞墙”
2014山西公务员面试热点:“遮羞墙”
【公务员面试热点】
甘肃漳县境内212国道沿线建起2米高、用琉璃瓦装饰的墙。村民称这些墙是10月份开始修建的,是“扶贫项目”。他们称这些墙最大作用是遮丑,让过路的领导觉得好看。当地称,修墙是进行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改善和美化人居环境。
“遮羞墙”对于公众来说并不陌生,媒体早就曝出过甘肃省国家级贫困县修建“文化墙”事件。今年,武汉市武湖村紧邻着汉施公路一侧砌了千米长的围墙。一位村民说:“你们看,围墙靠马路一侧,看上去十分美观;可围墙后面到处都是建筑垃圾,杂草丛生,没有人管。这不就是为了遮羞么?”
【预测题目】
2013年12月3日人民网报道:甘肃漳县境内212国道沿线建起2米高、用琉璃瓦装饰的墙。村民称这些墙是10月份开始修建的,是“扶贫项目”,是为了领导路过时觉得不妨碍观瞻。当地政府称,修墙是进行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改善和美化人类居住环境。对上述事件,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甘肃漳县官员建造“遮羞墙”这一事件,体现了政府官员错误的政绩观,是过分搞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的表现。违背了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
遮羞墙之所以会出现:第一,漳县部分干部存在错误的政绩观。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工作作风泛滥,很多时候,官员的政绩是建立在“看得见”的前提之上的,这就使得很多官员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投向形象工程,至于民众真正的困苦则很难顾及。很多官员为了讨好领导取得政绩,抱着浮夸的心态只讲面子工程,用形式遮住上级的眼睛,耽误了真正的发展;第二,漳县部分干部错误的群众观。政府财政资金来源于纳税人,作任何决策时,都要充分听取民意,看百姓答应不答应,赞同不赞同,支持不支持,百姓反对的事情一定不要做;第三,官员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唯GDP论思想严重,把政绩作为衡量官员的最主要标准,导致该政府没有把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建设上,只注重道路的维修和翻新以及政府大楼的豪华offcn版权。
因此,要提升官员的服务意识,更好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第一,地方政府要转变错误的政绩观,不弄虚作假,不搞形象面子工程。“遮羞墙”遮得住上级领导的眼睛,可遮不住老百姓的眼睛。严禁“遮羞墙”的现象,需要我们政府克服浮夸之心,把群众的困苦放在心上,根据本县实际情况,切实解决群众的需求,比如多建几所学校、多建几栋保障房、多开展扶贫济困活动,这样才能受到百姓的拥护,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第二,树立服务意识,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听取民意,百姓赞同的才去做,百姓拥护的才去做;第三,完善官员的绩效考评机制,把群众的满意度纳入进来,并且要拓宽群众监督和反映民意的渠道,加强政务公开,把人才资金技术用于民生的建设,实现群众真正的脱贫致富。
第三篇:山西公务员面试热点:国家治理现代化
山西公务员面试热点:国家治理现代化
【报告摘要】
报告指出,要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要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改革。【名师解读】
治理一词,缘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往我们说“管理”,今天成“治理”,虽是一字之变,但这种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变化,意味着我们不仅于思想观念上不再走人治的老路,而且于政治生态上铲除了人治隐形存在的可能,最终使那种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法治无所依凭。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必然是法治。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理系统现代化;二是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谓的治理系统现代化,主要是指权力运行的现代化,运行有两个保证,一个保证它的纯洁性,反腐也是系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未未来五到十年乃至三十年的改革,要实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公平正义社会的一个体现就是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标准表述】 [深刻内涵]
在过去的政府管理模式下,权力的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运用政治权威发号施令、制定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垂直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寻求一致目标等方式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当前,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一极,是政府和企业之外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第三种力量。
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基础之上的合作。法治是这一系统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秩序,就无从谈治理。
[综合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公共问题层出不穷,政府的治理压力不断加大。就公共问题的数量而言,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所面临的问题都呈现“井喷”之势,这给政府压上了沉重的治理担子。
当前,中国的治理重点和难点逐步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转移。经过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完善,国家治理经济事务的很多理念、方式和手段已经渐入佳境。然而,复杂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包括社会公正、环境污染、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使社会矛盾日渐尖锐化,国家的维稳态势日趋严峻。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
【报告摘要】
报告指出,要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要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改革。【名师解读】
治理一词,缘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往我们说“管理”,今天成“治理”,虽是一字之变,但这种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变化,意味着我们不仅于思想观念上不再走人治的老路,而且于政治生态上铲除了人治隐形存在的可能,最终使那种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法治无所依凭。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必然是法治。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理系统现代化;二是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谓的治理系统现代化,主要是指权力运行的现代化,运行有两个保证,一个保证它的纯洁性,反腐也是系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未未来五到十年乃至三十年的改革,要实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公平正义社会的一个体现就是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标准表述】 [深刻内涵]
在过去的政府管理模式下,权力的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运用政治权威发号施令、制定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垂直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寻求一致目标等方式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当前,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一极,是政府和企业之外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第三种力量。
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基础之上的合作。法治是这一系统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秩序,就无从谈治理。[综合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公共问题层出不穷,政府的治理压力不断加大。就公共问题的数量而言,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所面临的问题都呈现“井喷”之势,这给政府压上了沉重的治理担子。
当前,中国的治理重点和难点逐步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转移。经过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完善,国家治理经济事务的很多理念、方式和手段已经渐入佳境。然而,复杂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包括社会公正、环境污染、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使社会矛盾日渐尖锐化,国家的维稳态势日趋严峻。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
第四篇:2012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教育扶贫工程(精选)
2012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教育扶贫工
程
【背景】
2011年4月,邓飞等500多名记者联合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共同发起“免费午餐”公益行动,倡议按照3元一餐的标准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掀起一股民间公益热潮。
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计划中首要的一项措施是:中央财政 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国家试点每年需资金约 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2012年初,教育部在公布2012年工作要点时,首次提出以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集中实施一批教育民生工程,并制定《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继续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标准表述】 [目的] 扶贫先扶教,治贫先治愚。扶贫,长久之计是提高人口的素质,应该让他们从封闭的传统人变成文明现代人,用知识和技能去创造财富创造新生活。才能真正达到扶贫的目的。[原因] 一是援助项目主题虽然鲜明,但很少有对我国的贫困进行深度研究。需要研究真正使我国贫困地区人们达到文化自足的因素,研究中国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 后工业文明并存的特定的文明格局下,贫困地区贫困的形成史与文化机制,研究在中国这样的特定文明格局下,这种贫困得以维持和积累的文化因素等。
二是目标群体的缺席。贫困地区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援助,往往是项目资助者和咨询机构施加给受资助地区的学校和学生,而这些地区的学校和学生恰恰不能判断这些资助对他们的作用,这与采用“自上而下”的任务取向而忽视向上的信息交流渠道有关,没有从目标群体出发考虑问题。
三是大多数资助项目更关注硬件建设,而对接受了相应义务教育的毕业生的出路关注不够。义务教育之后,受资助地区初中毕业生如果继续上学需要更大的资 助,如果不继续上学而在他们本地从事既没有科技含量又没有注入科技动机的劳动,上学对他们来说,看不出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些项目没有关注这些地区和这些地 区的儿童发展的连续性问题。四是许多援助项目对贫困地区和我国的义务教育投入政策和管理体制认识不足,没有对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投入政策进行研究,对义务教育作为公共事业的均衡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政策依据的实证研究很不够。[措施] 要从根本上消除教育贫困,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从法律和政策的角度加以规范。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创新工作思路。第一,道义支持与制度建设兼顾,实现教育扶贫的制度化。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依法保障每个适龄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 任。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扶持力度,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现阶段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挑战。在我国这样一个区域间、城乡间、各行政级别之间教育资 源存在明显差异的大国,要实现均衡发展仅靠人道关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公平公正为基本导向和原则,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保障机 制。在制度的整体设计上,要深入研究五级政府(中央、省、市、县、乡镇)预算链条下如何加强预算经费的按时足额到位;各级政府安排下级的资金时需要什么样 的有效监督机制,他们对本级政府和本部门的利益关注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标准和机制加以限制,等等。
第二,硬件援助与软件援助兼顾,实现受援者的自觉转变。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和扶贫力度的加大,绝对贫困地区和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减 少,对这些地区和人群的关注也逐渐从生存需要转向发展需要。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给这些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注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对这些地区和人群提 供教育援助时就不仅要关注他们最紧缺的物质资源中公版权,如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硬件设施,更要关注他们急需的师资、课程、管理等软件资源。要为受 援者注入一种新的理念,改变他们甘于贫困的精神面貌或者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需求,实现他们的自觉转变。第三,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兼顾,实现受援地区和受援群体的持续发展。已有的援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教育项目,往往具有很强的时限性。在项目目标设 定时,常常更关注能在短期内见效的指标,而对受援地区和受援群体的长远发展则缺乏关照,这样,项目的影响时间和范围也自然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今后开展教 育援助项目,要努力关照项目地区的长远发展,兼顾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实现受援地区和受援群体的持续发展。
第四,现代性资源与非现代性资源兼顾,实现援助投资收益的最大化。人们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援助形成了一种定式,即贫困地区的人拥有的是贫困文化,只能 用现代的文化对其进行改造,忽视了对贫困地区文化中积极的非现代性因素的充分挖掘。在物质资源极其贫乏的条件下,当地的人们积极挖掘自己的智慧,形成了许 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地特定情况下的特殊需求。比如,在居住分散地区,实行复式教学就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一个有效做法。因此,对贫困地 区的教育援助,应认真研究当地的特定文化传统和特殊环境因素,充分挖掘非现代社会中有利的教育资源,实现援助收益的最大化。
文章来源:国家公务员网校
第五篇:2018贵州公务员面试热点:扶贫先扶志
2018贵州公务员面试热点:扶贫先扶志
【热点背景】
习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又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40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新家,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数提前完成600万套目标任务。”可见我们在精准扶贫的路上已经取得了傲人的成就,然而到达2020年我们要全面消除贫困,意味着每分钟要脱贫约20人,这可以说是一场分秒必争的战役,而阻碍这场战争胜利的,正是“等靠要”的思想。
【命题预测】
近年来,为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基本方略,各地纷纷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准确识别。但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出现了“养懒汉”现象,有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比较重,缺少主动脱贫的动力,对此你怎么看? 【答题要点】
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但部分贫困户多年来一直受帮扶资助,至今却仍未摆脱贫困。这些贫困村、贫困人口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可以说与缺乏穷则思变、人穷志不穷的精神和理念紧密相关。
精准扶贫如果扶的是懒人,不仅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更对于那些急于脱贫、早该帮扶的贫困者造成新的“不公平”。如果未来的精准扶贫只是政府一头热,没有贫困户的全身心的参与,缺乏内生动力,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实。
之所以出现“养懒汉”的现象,一方面说明部分群众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勤劳苦干的精神。他们对扶贫开发认识发生了偏差,认为戴上“贫困帽”就冬暖夏凉,所以依赖性越发严重,越扶贫反而越想保贫。尤其是在一些偏远乡村,贫困户只关注自己有没有被列入重点扶助对象,当得知国家将大力实施扶贫攻坚,他们更是在家坐等、希望能够不劳而获,他们从思想上丧失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失去了改变生活的信心。
另一方面,没有扶不起来的群众,只有不对路的法子。所谓“扶不起来”,可能是领导干部扶的姿势不对,方式方法不对,没有因地制宜,没有符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想当然地扶贫,自然成效不好。
古人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扶贫帮困中,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认识,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要从思想上、精神上帮扶,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
志。更要在精神层面进行帮扶,提高他们致富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力,做到扶贫先扶“志”。
此外,领导干部应该积极寻找村民不配合脱贫根源所在,多走进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引导,让他们有“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培养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知识化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