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基层公务员晋升建“双梯制” 诸多改革难题待破解
厦门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
基层公务员晋升建“双梯制” 诸多改革难题待破解
在酝酿和试点多年之后,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将要在基层迎来全面推广,基层公务员的评价体系与薪资调整或将面临新一轮变革。在专家看来,在晋升渠道架起职务与职级“双梯”之后,包括如何保障职级晋升科学透明、如何解决基层财政压力等等,一系列执行阶段的改革难题,需要配套制度来破解。
现状——
基层公务员的“待遇”尴尬
12月2日,中央深改组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官方在新闻通稿中称:“在职务之外开辟职级晋升通道,在全国县以下机关实施这项改革,有利于调动广大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
“基层公务员不升职也可涨工资”,“不当官也能享官员待遇”,“基层公务员将不再担心晋升‘天花板’”„„这项改革的“利好”影响迅速被各大媒体聚焦。舆论对于这条消息的敏感,反映出社会对于基层公务员薪酬话题的高度关注。
张醒是安徽某县级机关的一名公务员,获悉这个“利好”消息后,他的第一反应是:工资真的能涨? 工作四年,科员张醒的工资刚刚超过2000元。“亲友都觉得我在政府机关上班,是个‘官’,但是,同样工作四年,在县城企业打工的同学至少也能领到3000多元,我的工作,中听不中用。”张醒说,因为工资低,四年前跟自己一起入职的同事已经有人辞职,逃离体制内。
在中国的公务员体系里,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据媒体统计,当前各地公务员工资的四个组成部分中,职务工资约占20%,级别工资约占25%,地区附加津贴约占45%,各种补贴约占10%。
职务工资比例虽不高,但由于地区附加津贴多是按照职务发放,职务工资整体所占比例接近七成,职务对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有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长期以来,职务晋升被视为公务员队伍中的最大激励,职务提高不仅是手握权力的增加,也意味着薪资待遇的提高。
厦门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不过,对于张醒这样的基层公务员来说,晋升职务又谈何容易。
“比如县以下,正处级只有县委书记、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等少数几个职务。多数公务员基本都是在科员、办事员这两个级别之间走完了个人仕途。”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中新网记者说,对于绝大部分基层公务员来说,晋升机会的狭窄,就意味着提高待遇的机会渺茫。
变革——
给基层公务员晋升架起“双梯”
张醒刚刚入职的时候,也听到过周边老员工的一些“热心”提醒与劝告:“干的好,不如关系好;工资少,不如再报考。”
“就是说,要想待遇好,就得尽快找关系,趁着年轻尽快升职,如果嫌工资少,又没关系,干脆就早点准备,再报考高级别的单位,逃离基层。”张醒说,每年的“公务员热”,准确的说,应该是“大衙门”的报考热,这些级别较高的部门,岗位待遇高,上升渠道好,年轻人中,不少是选择先在基层干两年,再寻求“向上”报考的机会。
“700余万公务员中,500多万人都在县级以下工作。基层公务员承担了大量工作,但晋升通道却十分狭窄。”汪玉凯说,在目前公务员队伍的“金字塔”结构中,绝大部分公务员属于科员及科员以下职务,但是,职务与待遇挂钩,以职定级、以职定薪,这导致基层留人难,基层公务员工作不踏实,积极性受挫。
正因如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公务员的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这次中央深改组审议的《意见》,亦可视为对三中全会部署的落实。
“职务与职级并行”,在舆论中也被称为公务员晋升的“双梯制”,也就是说,即使没有职务升迁,也可以通过职级晋升获得待遇的提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向中新网记者表示,公务员的职务与职级划分,国家早就有相应的规定,如今强调“并行”,主要是体现在薪酬待遇的配备上,因为目前的薪酬待遇主要与职务捆绑。
“比如同时入职的甲和乙,工作10年后,能力相当的两人中,甲当了科长,薪酬待遇提升,乙没有升职,薪酬维持原状,这让乙感到不公平。未来,将薪酬
厦门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与职级挂钩,即使乙没有升官,但是并不影响他提高职级、增加薪资。”竹立家说。
汪玉凯也表示,这就相当于给公务员增加了一条晋升通道,就是在职务与待遇挂钩的基础上,职级也跟待遇挂钩,公务员只要工作能力、工作表现合乎要求,就能不断提高职级。
执行——
基层“职级晋升”需科学透明
在舆论分析中,构建公务员“职务晋升”与“职级晋升”的“双梯制”,公务员的晋升变一元为多元,能让更多人从职级晋升中获得相应的认同,让年轻公务员看得见未来,促使他们放弃“逃离基层”的念头。
此外,正如张醒抱怨的那句“干的好,不如关系好”,在专家看来,“双梯制”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为了职务晋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官场现形记”,让干部安心工作,促进行政效能提高。
“因为职务的重要性,为了一官半职,一些干部平时热心钻营,一些地方跑官要官之风严重,‘官本位’思想浓重,这些恶劣的官场生态,其实就是源于制度上的缺陷。”竹立家说。
谈及改革的影响,汪玉凯也表示,目前这项改革的具体措施尚未面世,但是,从执行层面来看,必须建立科学透明的职级晋升方案,要综合公务员的工作能力、群众评价等多方因素,防止制度设计上的“一刀切”与“齐步走”。
此外,根据公务员法,中国的公务员职务分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从国家级正职到乡科级副职,共分10个层级,非领导职务则从巡视员到办事员,分8个层级。
“如今在县级以下推进职务与职级并行,基层公务员的晋升路径和薪资调整就可能出现领导职务、非领导职务和职级三条线,这更显纷乱复杂,执行中是不是需要进一步优化改革,这也是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汪玉凯说。
虽然,“职务与职级并行”的积极效果显著,但是从酝酿到破题,从个别试点到全面推开,这一改革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徘徊。
厦门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有媒体报道,早在2004年公务员法向国务院提交初审时,就涵盖职务与职级制度的规定。在受访专家看来,徘徊10年才破题,亦折射出这项改革推行的谨慎与不易。
竹立家认为,改革之所以徘徊多年,最大的问题来自于财政支出的调整。公务员的工资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同一级别不同地区的官员薪酬差距就会很大。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薪酬挂钩之后,对于偏远、贫困地区来说,将面临增加财政支出压力的问题,这也是这一制度推进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完)(记者 阚枫)
本文摘自:http://xiamen.offcn.com/?wt.mc_id=bk11312
第二篇:安徽省考时政热点:基层公务员晋升建“双梯制” 诸多改革难题待破解
【铜陵中公教育】为您提供公务员工资改革最新消息,第一时间发布每日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政策解读、理论观察、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
在酝酿和试点多年之后,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将要在基层迎来全面推广,基层公务员的评价体系与薪资调整或将面临 新一轮变革。在专家看来,在晋升渠道架起职务与职级“双梯”之后,包括如何保障职级晋升科学透明、如何解决基层财政压力等等,一系列执行阶段的改革难题,需要配套制度来破解。现状——
基层公务员的“待遇”尴尬
12月2日,中央深改组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官方在新闻通稿中称:“在职务之外开辟职级晋升通道,在全国县以下机关实施这项改革,有利于调动广大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 “基层公务员不升职也可涨工资”,“不当官也能享官员待遇”,“基层公务员将不再担心晋升„天花板‟”……这项改革的“利好”影响迅速被各大媒体聚焦。舆论对于这条消息的敏感,反映出社会对于基层公务员薪酬话题的高度关注。
张醒是安徽某县级机关的一名公务员,获悉这个“利好”消息后,他的第一反应是:工资真的能涨? 工作四年,科员张醒的工资刚刚超过2000元。“亲友都觉得我在政府机关上班,是个„官‟,但是,同样工作四年,在县城企业打工的同学至少也能领到3000多元,我的工作,中听不中用。”张醒说,因为工资低,四年前跟自己一起入职的同事已经有人辞职,逃离体制内。
在中国的公务员体系里,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据媒体统计,当前各地公务员工资的四个组成部分中,职务工资约占20%,级别工资约占25%,地区附加津贴约占45%,各种补贴约占10%。
职务工资比例虽不高,但由于地区附加津贴多是按照职务发放,职务工资整体所占比例接近七成,职务对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有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长期以来,职务晋升被视为公务员队伍中的最大激励,职务提高不仅是手握权力的增加,也意味着薪资待遇的提高。
不过,对于张醒这样的基层公务员来说,晋升职务又谈何容易。
“比如县以下,正处级只有县委书记、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等少数几个职务。多数公务员基本都是在科 员、办事员这两个级别之间走完了个人仕途。”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中新网记者说,对于绝大部分基层公务员来说,晋升机会的狭窄,就意味着提高待遇的机 会渺茫。变革——
给基层公务员晋升架起“双梯”
张醒刚刚入职的时候,也听到过周边老员工的一些“热心”提醒与劝告:“干的好,不如关系好;工资少,不如再报考。”
“就是说,要想待遇好,就得尽快找关系,趁着年轻尽快升职,如果嫌工资少,又没关系,干脆就早点准备,再报考高级别 的单位,逃离基层。”张醒说,每年的“公务员热”,准确的说,应该是“大衙门”的报考热,这些级别较高的部门,岗位待遇高,上升渠道好,年轻人中,不少是 选择先在基层干两年,再寻求“向上”报考的机会。
“700余万公务员中,500多万人都在县级以下工作。基层公务员承担了大量工作,但晋升通道却十分狭窄。”汪玉凯 说,在目前公务员队伍的“金字塔”结构中,绝大部分公务员属于科员及科员以下职务,但是,职务与待遇挂钩,以职定级、以职定薪,这导致基层留人难,基层公 务员工作不踏实,积极性受挫。正因如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公务员的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这次中央深改组审议的《意见》,亦可视为对三中全会部署的落实。
“职务与职级并行”,在舆论中也被称为公务员晋升的“双梯制”,也就是说,即使没有职务升迁,也可以通过职级晋升获得待遇的提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向中新网记者表示,公务员的职务与职级划分,国家早就有相应的规定,如今强调“并行”,主要是体现在薪酬待遇的配备上,因为目前的薪酬待遇主要与职务捆绑。
“比如同时入职的甲和乙,工作10年后,能力相当的两人中,甲当了科长,薪酬待遇提升,乙没有升职,薪酬维持原状,这让乙感到不公平。未来,将薪酬与职级挂钩,即使乙没有升官,但是并不影响他提高职级、增加薪资。”竹立家说。汪玉凯也表示,这就相当于给公务员增加了一条晋升通道,就是在职务与待遇挂钩的基础上,职级也跟待遇挂钩,公务员只要工作能力、工作表现合乎要求,就能不断提高职级。
执行——
基层“职级晋升”需科学透明
在舆论分析中,构建公务员“职务晋升”与“职级晋升”的“双梯制”,公务员的晋升变一元为多元,能让更多人从职级晋升中获得相应的认同,让年轻公务员看得见未来,促使他们放弃“逃离基层”的念头。此外,正如张醒抱怨的那句“干的好,不如关系好”,在专家看来,“双梯制”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为了职务晋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官场现形记”,让干部安心工作,促进行政效能提高。
“因为职务的重要性,为了一官半职,一些干部平时热心钻营,一些地方跑官要官之风严重,„官本位‟思想浓重,这些恶劣的官场生态,其实就是源于制度上的缺陷。”竹立家说。
谈及改革的影响,汪玉凯也表示,目前这项改革的具体措施尚未面世,但是,从执行层面来看,必须建立科学透明的职级晋升方案,要综合公务员的工作能力、群众评价等多方因素,防止制度设计上的“一刀切”与“齐步走”。
此外,根据公务员法,中国的公务员职务分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从国家级正职到乡科级副职,共分10个层级,非领导职务则从巡视员到办事员,分8个层级。
“如今在县级以下推进职务与职级并行,基层公务员的晋升路径和薪资调整就可能出现领导职务、非领导职务和职级三条线,这更显纷乱复杂,执行中是不是需要进一步优化改革,这也是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汪玉凯说。
虽然,“职务与职级并行”的积极效果显著,但是从酝酿到破题,从个别试点到全面推开,这一改革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徘徊。
有媒体报道,早在2004年公务员法向国务院提交初审时,就涵盖职务与职级制度的规定。在受访专家看来,徘徊10年才破题,亦折射出这项改革推行的谨慎与不易。
竹立家认为,改革之所以徘徊多年,最大的问题来自于财政支出的调整。公务员的工资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同一 级别不同地区的官员薪酬差距就会很大。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薪酬挂钩之后,对于偏远、贫困地区来说,将面临增加财政支出压力的问题,这也是这一制度推进 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完)(记者 阚枫)更多公务员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内容请访问:铜陵人事考试网
第三篇:2015年厦门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3难题待破解
厦门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 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3难题待破解
专家称,中央深改小组会议作出了部署,意味着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可能会尽快出台
据新京报记者统计,此前,已有至少7省份曾表示推进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但记者采访发现,多地并无试点方案。那么,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难点在哪?记者采访基层公务员及相关专家,进行分析探讨。
【疑问1】
“跑官”将成“跑级”?
“我们最关心的就是职级评定,谁来评?怎么评?以什么作为标准?”河南省南阳市一县直机关工作的基层公务员张明(化名)说,虽然看到了希望,但也担心,一旦“晋级”考核模式不合理,那么极有可能从现在的“跑官”变成“跑级”。
“现在的考核几乎流于形式,只要没有犯很严重的错误,那么考核基本都能得到‘称职’以上的评价。考核跟平常工作的勤勉度、工作成绩,并没有真正挂钩。”张明说。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如果职务与职级并行,不排除出现“跑级”,“势必有人见升迁无望,挖空心思跑级,找关系。因此,职务与职级并行,对公务员的考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近年来,国家一直试图破解公务员考核的僵局,探索建立科学可量化的考核机制,“公务员考核需要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日常考核机制。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平常考核的重要性。”
竹立家认为,“职级评定的考核是公务员考核的一部分,会逐渐完善。职级考核应该掌握一个原则,不能仅以工作年限作为唯一标杆,否则职级晋升就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
“公务员职级改革应与公务员退出机制等关联性制度改革同时进行,不能搞职级终身制,更不能把职级当成福利,对部分公务员应该实行聘期制、任期制,打破终身制。”竹立家说。
【疑问2】
厦门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晋级工资”从哪来?
张明认为,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对基层公务员个人而言,相当于提高待遇;但对县以下机关而言,则相当于财政支出增加。“基层公务员的工资都是地方财政出,所以我们担心,有的地方财政承担不起。”
张明说,以他所在的县为例,县直机关这个层级的科级公务员约有近1000人。“假设职务与职级并行后,会有1000名科员晋升到副科级,预计月工资涨500元左右,照此计算,每年县财政的人员开支就要多出600万元。”有同事说,这相当于县财政目前人员开支的2到3倍。县财政会不会埋单?能不能承受得起? 河南省社科联课题组对职务与职级并行的调研显示,“资源分布不均,如津(补)贴、财力状况、激励措施、办公经费、工作环境等,越到基层越薄弱,一些地方的县乡两级维持基层运转都成问题”。
竹立家表示,近年来,关于调整公务员工资的呼声越来越高,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一旦形成,财政预算中的人员经费开支也会增加,职务职级并行后新增开支也会纳入其中。
“目前,不少县市乡都是‘吃饭财政’,承担职务与职级所带来的人员开支,确实有难度。”竹立家说,公务员工资改革需财力支持,国家财政可在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力度,“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协助这些地区渡过改革难关”。
【疑问3】 职级晋升有无上限?
“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有一系列与职级设计的问题待解。张明说:“比如一名基层公务员的职级升到了跟县长一样,跟县长的工资待遇相同,这时他有了职务升迁的机会,那么他是从最基础的‘科员’开始升,还是直接一步到位,升到县处级领导干部?”
张明说,类似问题还有晋升职级的上限。“县以下公务员的职级晋升,有没有上限?能不能跨越所在单位的行政级别?”
汪玉凯、竹立家等受访专家认为,职级如何与职务并行对应、如何调整,均需要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
厦门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职级与职务并行的根本目的是破除官本位。发达国家的公务员一般关注的都是职级,而非职务,因为只要职级高,也会有高收入和社会地位。我国要推行的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竹立家说。
“一项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具体的改革方案是否细化、具体化。”竹立家说,中央深改小组会议作出了部署,这意味着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可能会尽快出台,将明确职级晋升上限等问题。
竹立家认为,现行的《公务员法》极有可能启动修改。“实行了近十年的《公务员法》,公务员养老制度、薪酬制度等制度设计已经滞后,亟待修改,以便适应职务与职级等公务员薪酬改革的需求。”
本文摘自:http://xiamen.offcn.com/?wt.mc_id=bk11312
第四篇:安徽省考时政热点: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3难题待破解
【铜陵中公教育】为您提供公务员工资改革最新消息,第一时间发布每日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政策解读、理论观察、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
专家称,中央深改小组会议作出了部署,意味着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可能会尽快出台
据新京报记者统计,此前,已有至少7省份曾表示推进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但记者采访发现,多地并无试点方案。那么,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难点在哪?记者采访基层公务员及相关专家,进行分析探讨。【疑问1】 “跑官”将成“跑级”?
“我们最关心的就是职级评定,谁来评?怎么评?以什么作为标准?”河南省南阳市一县直机关工作的基层公务员张明(化名)说,虽然看到了希望,但也担心,一旦“晋级”考核模式不合理,那么极有可能从现在的“跑官”变成“跑级”。
“现在的考核几乎流于形式,只要没有犯很严重的错误,那么考核基本都能得到„称职‟以上的评价。考核跟平常工作的勤勉度、工作成绩,并没有真正挂钩。”张明说。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如果职务与职级并行,不排除出现“跑级”,“势必有人见升迁无望,挖空心思跑级,找关系。因此,职务与职级并行,对公务员的考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近年来,国家一直试图破解公务员考核的僵局,探索建立科学可量化的考核机制,“公务员考核需要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日常考核机制。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平常考核的重要性。”
竹立家认为,“职级评定的考核是公务员考核的一部分,会逐渐完善。职级考核应该掌握一个原则,不能仅以工作年限作为唯一标杆,否则职级晋升就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
“公务员职级改革应与公务员退出机制等关联性制度改革同时进行,不能搞职级终身制,更不能把职级当成福利,对部分公务员应该实行聘期制、任期制,打破终身制。”竹立家说。【疑问2】 “晋级工资”从哪来?
张明认为,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对基层公务员个人而言,相当于提高待遇;但对县以下机关而言,则相当于财政支出增加。“基层公务员的工资都是地方财政出,所以我们担心,有的地方财政承担不起。” 张明说,以他所在的县为例,县直机关这个层级的科级公务员约有近1000人。“假设职务与职级并行后,会有1000 名科员晋升到副科级,预计月工资涨500元左右,照此计算,每年县财政的人员开支就要多出600万元。”有同事说,这相当于县财政目前人员开支的2到3 倍。县财政会不会埋单?能不能承受得起? 河南省社科联课题组对职务与职级并行的调研显示,“资源分布不均,如津(补)贴、财力状况、激励措施、办公经费、工作环境等,越到基层越薄弱,一些地方的县乡两级维持基层运转都成问题”。
竹立家表示,近年来,关于调整公务员工资的呼声越来越高,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一旦形成,财政预算中的人员经费开支也会增加,职务职级并行后新增开支也会纳入其中。
“目前,不少县市乡都是„吃饭财政‟,承担职务与职级所带来的人员开支,确实有难度。”竹立家说,公务员工资改革需财力支持,国家财政可在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力度,“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协助这些地区渡过改革难关”。【疑问3】 职级晋升有无上限?
“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有一系列与职级设计的问题待解。张明说:“比如一名基层公务员的职级升到了跟县长一样,跟县长的工资待遇相同,这时他有了职务升迁的机会,那么他是从最基础的„科员‟开始升,还是直接一步到位,升到县处级领导干部?”
张明说,类似问题还有晋升职级的上限。“县以下公务员的职级晋升,有没有上限?能不能跨越所在单位的行政级别?”
汪玉凯、竹立家等受访专家认为,职级如何与职务并行对应、如何调整,均需要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
“职级与职务并行的根本目的是破除官本位。发达国家的公务员一般关注的都是职级,而非职务,因为只要职级高,也会有高收入和社会地位。我国要推行的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竹立家说。“一项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具体的改革方案是否细化、具体化。”竹立家说,中央深改小组会议作出了部署,这意味着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可能会尽快出台,将明确职级晋升上限等问题。
竹立家认为,现行的《公务员法》极有可能启动修改。“实行了近十年的《公务员法》,公务员养老制度、薪酬制度等制度设计已经滞后,亟待修改,以便适应职务与职级等公务员薪酬改革的需求。”
更多公务员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内容请访问:铜陵人事考试网
第五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善求基层难题破解之道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善求基层难题破解之
道
|背景链接*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正式印发。《意见》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领,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城乡社区治理作出全面、系统、深入部署,是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意见》作为首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对城乡社区工作进行专门部署的政策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城乡社区治理的高度重视和高瞻远瞩,对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创新基层治理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综合分析* [权威论述]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习近平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习近平[原因]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础,基层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个法治化进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长期稳定的目标,必须以基层为基本载体。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大量存在于基层,基层化解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在增加。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制度结构和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市基层治理日益复杂和任务加大。
与此同时,基层治理组织体系不适应性日益突出,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相对滞后,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基层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层出不穷,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基层治理方面的重要任务。
[意义]
这是完善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格局的重要举措。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最基本的单元。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社区日益成为社会群体的交汇点、社会矛盾的积聚点
和社会治理的着力点。但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目前仍然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资源投入不到位、动力转换不充分等瓶颈问题。构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和关口前移,可以有效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和风险,为维护基层和谐稳定健全了长效机制。
这是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城乡社区联系群众最直接、服务群众最具体。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要靠城乡社区宣传贯彻和执行;延伸到基层的各类公共服务项目,要靠城乡社区组织实施和提供。面对居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功能仍然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统筹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保障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任重道远。关注城乡社区治理是积极回应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重提升城乡治理水平、补齐治理短板的重大举措。
[对策]
一是要把握城乡社区治理的思路导向。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实现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更加完善,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要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城乡社区延伸。切实履行基层政府城乡社区治理主导职责,制定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派出机关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完善扶持政策、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
三是要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组织居民群众协商解决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措施,创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服务业,促进城乡社区服务项目、标准衔接,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培育心口相传的城乡社区精神,建立健全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发现和宣传社区道德模范、好人好事、善行义举,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
四是要补齐城乡社区治理短板。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做好城市社区绿化美化净化,解决农村社区垃圾收集、污水排放、秸秆焚烧以及散埋乱葬问题。优化社区资源配置,探索建立基层政府面向城乡社区的治理资源统筹机制,推动人财物和责权利对称下沉到城乡社区。改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议事协调机制,探索在城市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实行自治管理、在农村社区提供物业服务。
|文章素材* [标题]
1.完善社区治理,打通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2.社区治理,要“破”更要“立” 3.健全社会治理,别忘了基层 4.社区治理要有乡土气 [开头] 示例一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移风易俗只是农村治理方方面面的其中之一,如今农村还有很多不好的东西需要摒弃,比如宗族势力、迷信思想;也有很多好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植入,比如法治、诚信,这些都是一个“破”与“立”的过程,极为不易。无论哪个方面,都需要从农村的特殊性出发,需要站在农民的角度研究问题。
示例二
古语云“打桩还需根基硬”,基层,是锻炼培养干部的主阵地,是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大平台,从基层选拔德才兼备、群众公认优秀干部,将大批后备干部、年轻干部放到基层一线进行培养锻炼,是事业发展、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
[分析] 示例一
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简单,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很难,社区基层治理注定是一个“老大难”——“老”在千年遗风,“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布新,尤其是我国农村地区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儿,很多风俗不单单是金钱上的事情,而是代表着乡亲邻里间的人情世故。如
果只是看到了婚丧嫁娶的奢靡,忽视了其承担的人情维系功能,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却没有“结合群众感受干工作”,这显然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示例二
从总体上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在“管”和“用”上面还存在着突出的问题,重“建”不重“管”、重“验”不重“用”现象突出,有效利用普遍不够。有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沦为验收和检查的“秀场”。不少地方政府积极投入资金建设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在验收达标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或被其他事务挪用和挤占。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适用度不够,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部分基层文化机构的设备设施陈旧简陋,建设中的制度性保障不平衡。
[结尾] 示例一
“破”并不意味着彻底摒弃,“立”也不是要完全另起炉灶,“破”的是糟粕,同时应该保留精华,我们相信,未来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扎实推进,广大农村地区还会不断面临“破”与“立”。尽管如此,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始终沾满泥土气息,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必将不断成熟,广大农村也会更加和谐美丽。
示例二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非一时之功,功未必在当下。因此,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的过程中,基层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基层建设的重点,管理也要随之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就是要建的好、管的也好,如此,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更持久。
|参考范文*
善求基层难题破解之道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柴米油盐醋,万事都缠身。”这句顺口溜,说的是基层工作的繁难与辛劳。的确,基层难题纷繁复杂,既有多年历史遗留的棘手问题,也有群众利益交织的突出矛盾,加之相关部门权责有时难以厘清、法规条款滞后于社会发展现状等,造成广大基层干部决断处理基层难题有时“力不从心”。
基层都是“小”干部,但这些小干部站在了政府社会治理“大平台”的第一线,他们守土有责、责任重大,又往往编制有限、一岗多劳,每日服务群众、直面矛盾,也会经常遇到
两难甚至多难选项不好抉择。就拿北京中心城区“黑幼儿园”来说,一者“市场”确有极大供需矛盾,二来经营存在各类重大隐患,三是谁去牵头执法责属不明。对此多难命题,是继续留给后任解决,还是“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是“以我为主,不推不靠”,还是“预案妥善,化于无形”?“关”与“不关”考验胆略和勇气,“谁来关”与“如何关”体现担当和智慧。
破解基层难题,首要在担当。面对基层工作中的重大矛盾或安全隐患,不能简单用一句“这不是属地责任”来“退避三舍”,也不能打着“历史遗留问题”的幌子为“不作为”找到合理借口。古人讲,“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凡事出于公心、秉持公道、维护公平,才能在较真碰硬中“底气十足”。基层干部要牢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朝着问题走,迎着困难上”,不闪不躲,敢于碰硬,主动作为。其实,再难的命题也终会有解,只是过程注定不会平坦。常言道,“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工作中只要相信干部群众的政治智慧和创新创造,以大局为重,互相理解,群策群力,永远“不抛弃、不放弃”,坚决做到“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彻底解决不收兵”,难题就总有解决的那一天。
破解基层难题,当凭“创新举措”发力。基层各种痼疾顽症之所以遗留至今,往往确有其一定历史成因和治理瓶颈。正所谓“事缓则圆”,我们不能只凭决心和热情去蛮干硬上,关键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充分梳理利害关系,科学评估破题招法,周密制定各项预案,特别是要摸透成因和弄清源头,把握事物规律。在充分谋划基础上,就当“综合施策”,基层属地单位要主动积极请缨,牵头搭建联合整治平台,集成并用足各种政策法规,广泛借助外脑外力,提前争取上级领导机关理解支持,充分调动一切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有利因素,尽量满足相关当事方正当利益诉求,集中力量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做好准备拿下遭遇战、打赢持久战。同时,也要注重做好抚慰人心的工作,坚持适时适度适当范围内公开信息、凝聚共识,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引导舆论、强化攻势,以期形成上下左右支持事业推动的最大公约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不避难,知难不难”,每当基层难题化解了,甚至是为一家一户解决了一点点具体的生活问题,基层干部的难与苦也就在群众的笑脸中升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