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管理及店面盘点流程

时间:2019-05-12 21:3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仓库管理及店面盘点流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仓库管理及店面盘点流程》。

第一篇:仓库管理及店面盘点流程

仓库管理及店面盘点流程

一、仓库管理流程

(一)仓库管理原则

1、库存商品做到分类存放,每天坚持打扫卫生,清除浮灰,每周整理仓库一次,做到账实相符,账本简单明了。

2、对商品类目细分。按品牌或系列分类,分为美白类、活肤类、清爽类、液体类、膏状类等等分类摆放。货物入库之后记个流水账,另一个是电子帐、手工帐、系统帐并存,根据流水账、系统帐、手工帐把库存核对好。

3、商品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出货。

4、商品进出要有手续和纪录(以免出现数量不对)。

5、对坏货进行登记(便于跟供货商退货)不要让其他闲杂人等进入仓库。

(二)仓库管理流程

1、商品入库流程

(1)根据经理下达的采购订单认真审核库存数量,核定品牌、类型及进货数量。

(2)跟厂家确定送货、到货时间,并及时通知经理。

(3)当商品运抵至仓库时,仓管员必须严格认真检查商品外包装是否完好,若出现破损等情况,仓管员必须及时上报经理。

(4)确定商品外包装完好后,仓管员必须依照相关单据:订货单、随货同行联,对进货商品品名、数量、规格、型号进行核实,核实正确后方可入库保管,若单据与商品实物不相符,应及时上报经理。

(5)入库商品在搬运过程中,按照商品外包装上的标识进行搬运;在摆放时,按照仓库堆放距离要求、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

(6)入库商品明细必须由经理指定人员和仓库管理人员核对签字认可,做到账实相符。商品验收无误后,仓库管理员依据验收单及时记账,详细记录商品的名称、数量、规格、入库时间、单据号码等,做到帐、货相符。

2、商品出库流程

(1)根据开具的出库单或调拨单,或者开具的退货单。认真核对单据上商品名称、规格、数量等。

(2)仓库收到以上单据后,在对出库商品进行实物明细点验时,必须认真清点核对准确、无误,方可签字认可出库。

(3)在商品出库时双方应认真清点核对出库商品的品名、数量、规格等以及外包装完好情况。

(4)商品出库后仓库管理员在当日根据正式出库凭证销账并清点货品结余数,做到账实相符,同时系统里做出库单处理。

3、下班前查看各个店面之间的货品调拨情况,与纸质库存登记簿进行核对,做到心中有数。

二、货物盘点流程

(一)盘点安排

1、盘点人员的安排:仓库管理员;

2、盘点时间的安排:安排在月底之前或月末;

3、盘点间隔时段:一个月盘点一次;

4、盘点前的准备工作:打印盘点表,提前通知店长;

(二)盘点要点 清点库内实物,需要店长或店长指派人员与仓库管理员分区分类分品,逐区逐款实点并记录。需要注意:不记错品名,记清品名规格型号及条码;清点数量,并记录好.不能漏盘或重盘,盘点中注意实物定位,不做移位,盘点应有一个顺序,自内向外或自外向内,按顺序一路清点,不可随意。

盘点的主要目的是清点仓库商品的数量,与系统里库存进行核对,列出盘点差异清单,并寻找盘点差异的原因,进行相应登记交予经理,并留档。

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经验和面临的挑战

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形成及基本经验

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我们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以稳定币值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稳定币值的内在要求。不论现代经济中货币形态发生多少变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与整个商品世界相对应,因而货币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这一本质关系不会改变。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还是我国和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经验总结,这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提供例证。

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要求我们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既要注重稳定,又要注重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坚持在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中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同时,在强调金融和经济发展时,又要兼顾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保持长期稳定。货币政策不能只有短期目标而没有中长期目标,支持短期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长期经济和金融稳定为代价。

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这方面在国外也有同样的经验。

第二,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应该主要指实体经济价格的稳定。对资产价格我们需要关注,但它不应作为目标。从中国的实践来看,中国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的波动经常是非常不一致的。

理论上,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强调的不外乎是中间目标变量与最终目标变量的相关性、中央银行的可控性以及它的数据是否容易得到。关于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1997年以前意见基本统一,1998年开始有不同意见,到2000年时出现公开争论。一方的观点认为,从1998年开始中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就已经转变为利率,而不应该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现在看来,这一看法尚难以经受近几年实践的检验。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全社会金融资产的90%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而商业银行资产的70%以上是贷款,存款大于贷款,存贷款的利率都没有市场化。虽然最近几年货币市场发展十分迅速,中央银行也已经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市场的利率,但是,货币市场利率对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利率仍然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现在是不够畅通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还是信贷渠道。据此,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应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水平。

根据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验,M1和工业生产是高度相关的,而工业生产又是与物价高度相关的。近几年M1与工业生产的相关性减弱了,主要原因是由于M1的统计方法存在偏差而使M1的统计准确性出现问题。由于中国投资者对股市有特别的热情,而新股申购又要冻结资金,所以月底如有新股发行,大量的存款就由商业银行转到了证券公司的账户上,证券公司再回存商业银行表现为同业存款。存款在极短时间内的这种转移,本来不应改变其资金性质,它应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但是实际上这部分存款一直未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经过三年努力,人民银行有关部门于2001年上半年终于将M2的统计口径改了过来。但是,M1的统计口径至今还没有改,因此M1的统计仍是不准确的。今年3月份M1增长10.1%,4月份增长11.5%,5月份跳高到14.6%,不是决定货币供应的因素(如信贷、外汇占款、债券投资等)有了什么突然变化,而是新股发行办法由申购改为配售,干扰因素消失,M1统计基础自动回归原位。

我们的基本结论是,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与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和货币市场状况是紧密相关的。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要符合中国金融结构和货币市场发展实际。在讨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时,不少论者喜欢引用美国现在的做法和美国学者的说法。美国当时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呢?当时在美国,主要是由于共同基金的快速发展,银行资产在全社会金融资产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结果反映到以银行概览为基础的货币供应量统计覆盖面大大缩小,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自然大大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国目前的情况不是这样。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占全社会金融资产的比重很高,货币供应量统计还很有意义。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第三,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

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方向,是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其目的是将配置金融资源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市场,以便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去发展中国的金融和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基础是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利率市场化。这几年我们整体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货币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很快,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大面积的进步,货币政策工具改革使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都是近几年所取得的货币政策改革最重要成果的一部分。

第四,搞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初,曾经有很多人担心,如果出现货币政策操作不当,可能会抵消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近几年,我们在货币政策操作中,时刻注意防止出现这种挤出效应,特别注意及时增加和保持商业银行适度流动性水平,让他们在参与购买财政部国债后,仍然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增加贷款。商业银行贷款这几年基本平稳,并没有减少。公开市场操作促进了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国债发行成本大幅度降低。1997年10年期固定国债利率为11.83%,而目前7年期固定国债利率已降到2%。货币政策支持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信贷政策支持有市场、有效益企业的发展,以及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企业。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主要是支持下岗工人再就业和农村扶贫以及发放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等,这些政策措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适应经济开放的需要,搞好内部与外部的平衡。

近几年,我们有效地控制住了短期投机资本的冲击,由此我们取得了在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方面的主动权。由于把国际短期投机资本挡在了国门之外,因此我们躲过了亚洲金融危机这一场劫难。我们一直坚持对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实行国家控制。当初在确定这个原则时,也有过不同的意见,但是我们在仔细评估了境内外币利率对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之后,还是决定对境内小额外币利率实行了控制。最近几年,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我们成功保持了中国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的独立性。当美国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六次加息时,我们始终保持减息政策不动摇。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它适应了中国经济形势的需要,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货币政策面临新挑战

过去几年,中国货币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但是,最近一段时间,社会上对货币政策的议论开始比较多起来。这不是货币政策整体上出了什么问题,整体上我们没有出问题。在过去几年货币和信贷平稳增长的基础上,今年货币信贷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到5月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比去年同期多增加近700亿元,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分别增长14%和14.6%,货币和信贷增长总量基本适度。总量不紧,但是结构性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一定程度上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是存在中小企业贷款难、农民贷款难以及县域金融萎缩问题。这是货币政策正面临的一项挑战。从发展趋势看,这些资金结构性矛盾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未来也可能转化为总量不足的问题。目前已开始出现某种信贷紧缩的苗头。最近几年,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保持了贷款总量的平稳增长,但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幅和份额仍出现持续下降。虽然这几年其他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不断增加,补充了国有商业银行下降的部分,但是从趋势看,由于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持续多增加贷款将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它们的贷款很可能也难以持续较大幅度增长。这是货币政策将要面临的一项挑战。

目前资金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原因,一是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比较困难,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同时中小企业本身存在很多不足和整个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健全,使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比较困难。二是由于金融体制发生了变动。最近几年占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纷纷加强了集中化管理,上收贷款权,结果限制了其分支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从国有商业银行角度看,这是必要的,否则无法提高内控水平。但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经济范围减少贷款的同时,又没有新的其他金融机构补充进去,结果就形成了相当一部分县域经济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目前资金结构性矛盾很大程度上是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严重不合理的反映……(全文请阅读《中国金融》印刷版2002年第8期)

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整政策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时,货币政策偏向紧缩。最终反映到物价上,就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目录

1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2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手段

3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 4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5稳健的货币政策与中小企业融资 6稳健的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

7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形成及基本经验 1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编辑 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我国货币政策管理中,中央银行是以比较平稳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来实现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的。从一般货币理论看,对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有两种不同的操控手段:恒定与权变。前者认为,只要货币供应量保持固定增长率,公众就会作出合理预期,从而使物价收敛于稳定。后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应随经济的变动,由央行随时调节。前者的缺点是过于僵硬,在现实中几乎无法运行;后者则因政策制定者预测的主观性与公众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的冲突而受到挑战。因此,不少国家采用预先公布货币供应量增长区间的方式进行调控。在我国,也有人认为控制货币供应量不是好的货币控制手段,应以利率作为调控的中间目标。其实,我国的利率还处于管制阶段,企业还处于对利率不敏感时期。在这种条件下,央行放弃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转而用调整利率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2003年GDP增长9.1%,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1.2%;2004年GDP增长9.5%,M2 增长14.6%,CPI上涨3.9%。今年M2 计划增长15%,CPI估计上升 3.28%。2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手段编辑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工具都得到了较好应用。首先,2003—2004年,央行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分别只上调了1和0.5个百分点,却产生了很大的市场效果。上世纪90年代央行也曾多次调整准备金率,且调整幅度大大高于这两次,但市场几乎没有反应。这说明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已经很高。其次,公开市场操作日臻成熟。央行在市场上通过公开买卖国债,向商业银行体系放松或收缩银根,从而起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使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得以保证。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形成的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央行在国债买卖之外加大了央行票据的发行,以冲销人民币的过快增长。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量2003年达到14万亿元左右,2004年也有近12万亿元,大大超过其他证券市场的交易量。第三,利率手段的运用日益重要。2004年初,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被放宽至央行基准利率的1.7倍和2倍。到当年10月,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开了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限和贷款利率的上限。特别是后一次利率调整,虽然幅度很小,但对市场的影响很大,甚至国际金融市场和一些国际原材料市场的价格都因之下跌。这说明我国市场经济进程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利率的提高,使市场得到非常明确的信号,央行对经济过热的调控作用进一步加强。

央行还通过票据再贴现政策、窗口指导以及发布对某些风险的提示来实施宏观调控。可以看到,央行不再依赖单一的政策,而是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系列微调手段,前瞻性地出台一系列措施,以达到综合的政策效果。这种组合拳式的调控方式,将是今后的主要调控手段。3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编辑 在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今年财政政策正式从积极转向稳健,形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稳健”。这是宏观调控格局的一个转变。

从1998年开始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针对当时的投资不足而实施的,其主要措施是通过增加国债发行,为基础建设提供资金,从而拉动银行信贷的增长。据统计,每1元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需要大约4元银行信贷资金配套。在民间资本小且不愿投资的时期,国家投资的拉动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是十分重要的。

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很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7%—8%的经济增长率已回升到9%以上。局部经济过热的出现,使宏观调控从拉动经济增长转为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钢铁、建材等的需求大幅上升,价格上涨。在利润诱导下,民间资本大量进入这些短缺行业,成为本轮投资热的一大特点。前几年对民间资本投资给予政策扶持的呼声很高,而现在民间投资已成为某些过热行业投资的主要力量,如电力、钢铁、煤炭的投资中有很大比重是由民间资本拉动的。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一个信号,表明政策的转向。但它并不意味着过去为拉动经济而发行的长期建设债券将完全退出市场。财政还会继续为未完工的国家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也会为过去发行的长期建设债券还本付息而发行新的债券,只不过发行额度会有所减少。按照经济学理论,财政投资会“挤出”民间投资,但我国的情况是因为民间投资不足而实施财政投资,不但不会“挤出”民间投资,反而会因为持续投资而维持经济适度增长。同样,按照经济学理论,财政投资的退出会使民间投资增加。但我国的情况又有不同,财政的逐渐退出是在民间投资已大规模进入之后,因而也不存在为民间资本投资让出空间的问题。更进一步分析,财政债券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大多是民间资本不愿或不能承担的。通过6年多的大规模建设,我国的基础设施已有很大改观,能够为民间资本进入生产领域提供相对良好的硬件环境。

稳健的财政政策对舒缓银行信贷压力的作用可能有限。银行信贷的压力目前主要来自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民间资本的投资压力。如果认为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后货币政策会有所放松,以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松紧搭配,这是不现实的。货币政策的稳健是在对经济不断的调控中实现的。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央行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运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的主要方式。

4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编辑 在这一轮投资热中,银行信贷快速增长。除了产业链中的上游行业出现短缺而形成大量投资,像房地产业等涉及居民消费的行业也出现了过旺需求,使总体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大幅增加。这种绷紧的信贷,实际上反映了民间投资中的资金很多是来自银行贷款,而并非其自有资金。通常,银行信贷对投资者的支持属正常业务,但在投资过热或经济泡沫出现时,大量银行贷款支撑的集中投资隐含很大风险。若过热的投资逐渐降温,银行贷款中的不良资产就可能大幅上升,造成银行体系的不稳定。

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有自己的经营准则和经营目标,也有自己的风险管理手段。随着我国银行业微观机制改造的深入,商业银行逐渐适应市场要求,对每笔贷款都会进行审查和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对宏观金融政策的变化比企业更为敏感,一旦政策信号出现变化,他们会作出反应,在信贷政策与风险衡量上进行调整。当企业还不认为经济过热或有泡沫时,银行已感受到袭来的凉意,需要增加防护措施了。这时,企业的资金需求与银行的信贷行为就会出现很大反差。比如,当你告诫说,月月上涨的钢铁价格是泡沫时,企业却认为这是市场需求的自然表现,所有的交易都是真金白银,没有泡沫,于是继续添置设备、扩大生产。大量的投资也涌进这个行业淘金。但一旦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钢材价格就会下跌。那时,不但原有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那些在热潮中进入的投资者也可能成为泡沫的牺牲品。当然,他们的投资极有可能是从银行借来的钱,泡沫的破灭最终将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就是要能看到这样的风险,提前出台政策来加以避免。商业银行在感受到风险时主动作出信贷政策调整是必然的,他们也需要自救。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是要自己稳健,而是要整个经济体系稳健。我国的经济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商业银行影响,因而商业银行的稳健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对经济体系与金融体系可能发生的坏结果进行修正和预防,这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既要有战略眼光,也要有战术规范。为保持稳健而进行的每一次调控,尽管是微调,都是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调整,都会有人受损、有人获益,因而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赞同。评价宏观调控是否成功,应看经济是否正在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是否让大多数人获益。5稳健的货币政策与中小企业融资编辑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贷款难的问题却一直未能解决。事实上,中小企业的经营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与银行的风险控制手段是不适应的。许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正规的资产负债表,更不用说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报表。这样的企业想要得到商业性贷款确实很难。从根本上讲,这与宏观调控或货币政策的松紧无关。

由于中小企业倒闭的概率较高,风险较大,按照商业上高风险、高收益原则,中小企业要想取得贷款,就须支付比大企业更高的利率。这似乎又与支持中小企业的初衷不符。从央行来讲,愿意看到更多的银行通过信贷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但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如果没有利益驱动,要商业银行自觉提供高风险、低收益的贷款也不现实。近来的利率自由化措施,为商业银行通过收取更高的利率来向中小企业放款提供了更好条件,只要商业银行能够通过获得风险溢价的方式弥补其风险,保持稳健经营,就会有一批商业银行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另一方面,可以考虑设立像日本的中小企业金库那样的政策性小金融机构,或对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进行财政贴息等。这些都是可以试验的方式。对高科技中小企业,则应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向他们投资,并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能得到多种融资机会和渠道,保持经济活力与社会稳定。6稳健的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编辑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基本上是进行总量调节。然而,我国经济的失衡又主要是结构问题。应如何看待这一矛盾?首先,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失衡,一定是某个行业、部门或地区出了问题,然后传染至总体经济。从我国的经验看,1992—1993年海南泡沫、2003—2004年房地产热等引致的能源、运输瓶颈,使经济出现局部过热,都是由一个或几个行业、地区表现出来的结构性问题最终导致宏观经济失衡的现实例子。货币政策对这种失衡的调控发挥了很好作用,使经济逐渐实现软着陆。其次,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很重要,但它并非单独发挥作用,货币政策不能包打天下。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国家的产业政策指引也是商业银行信贷的重要依据,通过这样的指引来实现资金支持的有保有压。税收政策的调整等也在某些方面起到了调控作用。这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不应依赖于单一政策,而应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的组合,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周期。但宏观调控的发展方向是明确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控中行政手段的使用会越来越少,将更多地依靠经济手段来调节。7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形成及基本经验编辑

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或 “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国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1998 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国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 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国现在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我国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以稳定币值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稳定币值的内在要求。不论现代经济中货币形态发生多少变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与整个商品世界相对应,因而货币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这一本质关系不会改变。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还是我国和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经验总结,这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提供例证。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要求我国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既要注重稳定,又要注重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坚持在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中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同时,在强调金融和经济发展时,又要兼顾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保持长期稳定。货币政策不能只有短期目标而没有中长期目标,支持短期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长期经济和金融稳定为代价。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要求我国必须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这方面在国外也有同样的经验。第二,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应该主要指实体经济价格的稳定。对资产价格我国需要关注,但它不应作为目标。从中国的实践来看,中国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的波动经常是非常不一致的。理论上,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强调的不外乎是中间目标变量与最终目标变量的相关性、中央银行的可控性以及它的数据是否容易得到。关于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1997年以前意见基本统一,1998年开始有不同意见,到2000年时出现公开争论。一方的观点认为,从1998年开始中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就已经转变为利率,而不应该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现在看来,这一看法尚难以经受近几年实践的检验。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全社会金融资产的90%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而商业银行资产的 70%以上是贷款,存款大于贷款,存贷款的利率都没有市场化。虽然最近几年货币市场发展十分迅速,中央银行也已经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市场的利率,但是,货币市场利率对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利率仍然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现在是不够畅通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还是信贷渠道。据此,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应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水平。

根据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验,M1和工业生产是高度相关的,而工业生产又是与物价高度相关的。近几年M1与工业生产的相关性减弱了,主要原因是由于ML的统计方法存在偏差而使M1的统计准确性出现问题。由于中国投资者对股市有特别的热情,而新股申购又要冻结资金,所以月底如有新股发行,大量的存款就由商业银行转到了证券公司的账户上,证券公司再回存商业银行表现为同业存款。存款在极短时间内的这种转移,本来不应改变其资金性质,它应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但是实际上这部分存款一直未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经过三年努力,人民银行有关部门于 2001年上半年终于将M2的统计口径改了过来。但是,M1的统计口径至今还没有改,因此M1的统计仍是不准确的。今年3月份M1增长10.1%,4月份增长11.5%,5月份跳高到14.6%,不是决定货币供应的因素(如信贷、外汇占款、债券投资等)有了什么突然变化,而是新股发行办法由申购改为配售,干扰因素消失,M1统计基础自动回归原位。

我国的基本结论是,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与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和货币市场状况是紧密相关的。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要符合中国金融结构和货币市场发展实际。在讨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时,不少论者喜欢引用美国现在的做法和美国学者的说法。美国当时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呢?当时在美国,主要是由于共同基金的快速发展,银行资产在全社会金融资产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结果反映到以银行概览为基础的货币供应量统计覆盖面大大缩小,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自然大大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国目前的情况不是这样。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占全社会金融资产的比重很高,货币供应量统计还很有意义。我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第三,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方向,是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其目的是将配置金融资源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市场,以便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去发展中国的金融和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基础是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利率市场化。这几年我国整体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货币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很快,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大面积的进步,货币政策工具改革使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都是近几年所取得的货币政策改革最重要成果的一部分。

第四,搞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初,曾经有很多人担心,如果出现货币政策操作不当,可能会抵消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近几年,我国在货币政策操作中,时刻注意防止出现这种挤出效应,特别注意及时增加和保持商业银行适度流动性水平,让他们在参与购买财政部国债后,仍然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增加贷款。商业银行贷款这几年基本平稳,并没有减少。公开市场操作促进了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国债发行成本大幅度降低。1997年10年期固定国债利率为11.83%,而目前7年期固定国债利率已降到2%。货币政策支持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信贷政策支持有市场、有效益企业的发展,以及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企业。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主要是支持下岗工人再就业和农村扶贫以及发放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等,这些政策措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适应经济开放的需要,搞好内部与外部的平衡。近几年,我国有效地控制住了短期投机资本的冲击,由此我国取得了在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方面的主动权。由于把国际短期投机资本挡在了国门之外,因此我国躲过了亚洲金融危机这一场劫难。我国一直坚持对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实行国家控制。当初在确定这个原则时,也有过不同的意见,但是我国在仔细评估了境内外币利率对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之后,还是决定对境内小额外币利率实行了控制。最近几年,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我国成功保持了中国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的独立性。当美国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六次加息时,我国始终保持减息政策不动摇。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它适应了中国经济形势的需要,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分析: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如何操作的

2001年06月14日 09:06 经济日报

戴根有/文

编者按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目前中央银行执行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的提法曾经几次变化,从早期的“适度从紧”到如今的“稳健”,其间的变化反映了货币政策的实践的深化和经验的提炼。本报今天发表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的文章,对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发展和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总结。

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朱镕基总理曾对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原则进行全面的概括: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二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三是实行全面的金融稳定计划;四是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货币市场。

应当说,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日渐明显。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中央银行体制在中国正式确立,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出现。1997年以前,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而1998年以后,主要是治理通货紧缩。

以1998年1月1日人民银行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和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为主要标志,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基本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这是我国金融调控方式的重大转变。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较长时期快速增长之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有所放慢,反映到金融方面,就是不良贷款问题突出,银行面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艰巨任务。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利率市场化改革从货币市场开始。

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放开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及现券买卖利率。1998年改革贴现率和再贴现率生成机制,此前贴现率与贷款利率、再贴现率与再贷款利率挂钩。1998年3月,人民银行改革再贴现率生成机制,使其成为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

1998年至1999年政策性金融债和国债实现了利率招标市场化发行;企业债券提高了利率的市场弹性。扩大了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范围,将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由20%扩大到30%。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30%。1999年10月,对5000万元以上、三年以上定期存款利率,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议利率。2000年9月,放开了外币贷款和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改革,总体运行平稳,市场给予了积极评价。

198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建立,之后几次起伏。1998年货币市场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扩大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统一联网;二是吸收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开展人民银行批准的资金拆借和债券回购、现券买卖业务。经中国证监会推荐,目前人民银行已批准14家证券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批准32只基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三是推动代理行制度发展。小金融机构通过代理行进入全国货币市场,目前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正在开展这项业务,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收益。

银行间债券市场1997年6月开始运行,目前交易量和托管量都已经超过了两个交易所。最近3年中央银行抓住时机,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1998年9月推动国家开发银行成功实现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市场化发债,是债券市场发展的一次重要突破;随后国家进出口银行也实现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财政部也回到了银行间市场,成功实现了市场化发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多元化,为支持积极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为有效降低国债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的发行成本,以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千方百计推动票据市场发展,继1998年3月份改革再贴现利率生成机制以后,连续四次下调再贴现利率,特别是1999年6月10日利用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机会,将再贴现利率3.96%一次性下调为2.16%,目的是通过较大幅度下调再贴现利率,提高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的积极性,再通过商业银行推动票据市场的发展。2000年商业银行承兑票据量和累计贴现量分别超过6700亿元和6300亿元,人民银行再贴现余额达到1258亿元,比上年增加758亿元,增长了一倍多,再贴现成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之一。据对全国29个中心城市统计,在当年银行承兑贴现票据中,票据背书3—5次的占40%,背书5次以上的占11%,中小商业银行办理的贴现占60%。

货币政策是如何操作的

近年来货币政策的操作是非常频繁的。其间以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和降低利率最为引人关注。

1998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改由商业银行按信贷原则自主发放贷款。

1998年和1999年,人民银行先后两次累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7个百分点,按1999年末存款余额计算,相应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7000多亿元,为商业银行购买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以及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提供了资金来源,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条件。在1996年、1997年3次降息的基础上,1998年、1999年又4次降息。7次降息存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5.73个百分点,贷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6.42百分点。1999年7月,中央银行下调利率时,5年期固定资产贷款利率下降2.34个百分点。降息减少了企业利息支出,提高了企业效益,支持了资本市场发展,降低了国债发行成本,启动了投资,促进了消费,对于抑制通货紧缩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人民银行鼓励商业银行发放基础设施配套贷款;并发布《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指导意见》,鼓励所有的商业银行去做所有种类的消费信贷业务,商业银行的住房信贷资产1997年为198亿元,到2001年3月达3800亿元。人民银行还发布了有关增加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农业贷款以及股票质押贷款等一系列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3年来,国有银行发放与国债使用项目配套的贷款已超过3200亿元,农业贷款逐年增加。

人民银行认真执行了金融稳定工作计划,支持和配合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提高其资本充足率。组建信达、长城、东方、华融等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1万多亿元不良资产,并对4200多亿元贷款实行债转股,明显降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3年来货币供应量、贷款平稳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

货币政策操作的经验

回顾几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坚持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

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积累了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经验,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基本实现了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朱总理曾对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原则进行全面的概括: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二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三是实行全面的金融稳定计划;四是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货币市场。

实践证明,实现其他任何目标都不能以牺牲币值稳定为代价。我们这几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一个基本的目标是保持货币供应量和贷款总量的适度增长,同时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建设,调整信贷政策,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国在处理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越来越成熟。

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定,必须符合中国现实经济和体制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使金融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成为可能。经过20年的转变,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间接调控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从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看,金融间接调控还有一个过程,国家银行的贷款指导性计划仍将发挥其作用。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货币供应量包括贷款仍然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以超额储备和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将逐步实现。长期来看,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作用将逐步增强。

三、根据金融市场发展状况,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

改革开放以前,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是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辅之以信贷政策的利率政策。1983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再贷款、存款准备金等手段逐步出现并发挥作用,利率的调控作用也越来越大,但贷款计划和中央银行贷款在货币政策工具中起主导作用。1998年贷款规模控制取消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相对削弱,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供应的主要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在适当降低商业银行过高流动性、稳定货币市场利率、及时微调银行体系流动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货币政策要搞好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三年来,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成功地防止了挤出效应,有力地支持了扩大内需,取得了显著成效。1998年建国以来财政首次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基本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增强了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五、适应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协调本外币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本外币政策的协调越来越重要。贸易顺差和资本净流入常常导致中央银行国外净资产规模的扩大,当国外净资产明显增加或减少时,必须相应减少或增加国内信贷规模,以保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在开放条件下,独立的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三者之间不可能同时实现。近几年我国的经验是,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控制资本流动。对外资直接投资放开,将国际短期资本挡在国门之外。1999年—2000年美国六次加息,对于国内美元存贷款利率,我们不是每次都跟着加,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

六、货币政策要与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搞好协调配合

货币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往往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及其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在我国金融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资金资源比较稀缺,需要通过利率政策、信贷政策加强对基础设施、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引进的政策支持。

货币政策的传导除了与企业部门密切相关外,还与个人消费行为密切相关,中央银行在通过现金管理控制货币投放时,要与收入政策密切配合,使两者相互统一。

七、完善的金融监管是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保障

稳定的金融微观基础是保障货币政策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实践表明,金融监管的加强与金融秩序的好坏密切相关,金融秩序混乱,很容易导致货币失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扭曲。只有把执行货币政策与加强金融监管的职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保证货币稳定,又保证金融稳定。

中国货币政策

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录

1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2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3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4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5中国货币政策面临新挑战

中国货币政策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

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 中国政府和 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 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 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 金融体制,企业高 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 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 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 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 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 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 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 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 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 金融稳定和 人民币汇率的稳定。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 通货紧缩时机增加 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 国际收支平衡,国家 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 直接调控向 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 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 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 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我们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信贷总量增加较多,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

2006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2.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O余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12.6%。上半年累计现金 净回笼563亿元,同比少回笼57亿元。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高位运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使2005年出现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之间差距加大的趋势有所改观。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受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影响,企业对 活期存款的需求有所上升。

二、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

6月末,全部 金融机构(含 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 存款余额3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比年初增加3.3万亿元,同比多增6041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比年初增加3.2万亿元,同比多增6324亿元; 外汇存款余额1610亿美元,同比下降2.6%,比年初增加88亿美元,同比少增17亿美元。

2006年以来,存款 期限结构出现了活期存款增加较多、余额占比上升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2005年出现的存款定期化趋势。

6月末,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5%,比年初增加8052亿元,同比多增2564亿元;其中,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820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56亿元。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1169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存款同比多增1502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同比少增333亿元。6月末,财政存款余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1%,比年初增加4375亿元,同比多增558亿元。

三、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

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 贷款余额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3%,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6068.1亿元。其中,人民币 贷款余额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外汇贷款余额1577亿美元,同比增长5%,比年初增加75亿美元,同比少增87亿美元。

2006年以来贷款增加较多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较快,投资项目较多,对贷款的 需求较为旺盛;二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持续积累、外汇大量流入导致 流动性充裕,给银行扩张信贷提供了资金条件;三是商业银行在 资本补充后更加注重提升资产收益和股东回报,通过扩张贷款增加盈利的动机增强。

从投向上看,上半年企业用于流动资金的人民币 短期贷款和 票据融资合计增加1.14万亿元,同比多增340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421亿元,同比多增913.2亿元,其中二季度票据融资增加316.1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1.02万亿元,同比多增3835亿元,其中,基建贷款同比多增1553.7亿元。上半年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9372.1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的93.1%。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投向上述行业的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了6562亿元。

分机构看,2006年上半年,除政策性银行外,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均同比多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9185.3亿元,同比多增4082.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分别增加4918亿元、1641亿元和3504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724亿元、745亿元和587亿元;政策性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1444亿元,同比少增274亿元。

四、基础货币平稳增长

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0%,比年初下降1247亿元,同比少下降246.3亿元。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 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3.1%,比 上年同期低0.62个百分点。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2.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4.2%,农村信用社为5.7%。

五、金融机构贷款 利率略有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金融机构2006年第二季度 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的统计显示,二季度金融机构发放的全部贷款中,实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一季度上升1.71个百分点,实行 基准利率和 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一季度分别下降1.66和0.04个百分点。

表1:2006年二季度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表

单位:%

注:城乡信用社浮动区间为(2,2.3] 数据来源: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备案表

受上调 贷款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略有上升。二季度,商业银行人民币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05%,为基准利率的1.03倍,利率水平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固定利率贷款占比为85.16%,加权平均利率为6.05%,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 浮动利率贷款占比为14.84%,加权平均利率为6.01%,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

上半年,单笔 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有所上升。其中,二季度61个月期 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4%,比上季度下降0.07个百分点,比年初上升0.39个百分点;37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3%,比上季度上升0.27个百分点,比年初上升0.66个百分点。

受美联储连续加息、国际 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影响,境内 外币贷款、大额存款利率水平继续上升。6月份,3个月以内美元大额存款(占金融机构美元大额存款全部发生额的73%)加权平均利率为4.39%,比年初上升1.11个百分点;1年期固定利率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35%,浮动利率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23%,分别比年初上升0.9和0.71个百分点。

表2:2006年上半年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表

单位:%

数据来源:商业银行外币利率备案表

六、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

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联动关系明显,市场供求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

5、6月份受我国 贸易顺差数据和国际外汇市场主要货币走势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中间价在8元上下振荡。6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956元,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0.94%。由于国际外汇市场欧元、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有所贬值,对日元汇率升值幅度收窄,分别为贬值1.16%和升值5.17%。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达7.9956元,最低为8.0705元;共有118个 交易日,其中有66个交易日升值、52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波动幅度为0.21%;人民币汇率日均波幅为35个基点,在 汇改至2005年底日均波幅17个基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6月末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一年期合约报价为7.74元左右,贴水在2500点左右,基本稳定在按 利率平价计算的远期贴水附近。

中国货币政策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政策 中央银行贷款 利率政策 汇率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面临新挑战

过去几年,中国货币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但是,最近一段时间,社会上对货币政策的议论开始比较多起来。这不是货币政策整体上出了什么问题,整体上我们没有出问题。在过去几年货币和 信贷平稳增长的基础上,今年货币信贷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到5月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比去年同期多增加近700亿元,广义货币和 狭义货币分别增长14%和14.6%,货币和信贷增长总量基本适度。总量不紧,但是结构性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一定程度上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是存在 中小企业贷款难、农民贷款难以及县域金融萎缩问题。这是货币政策正面临的一项挑战。从发展趋势看,这些 资金结构性矛盾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未来也可能转化为总量不足的问题。目前已开始出现某种 信贷紧缩的苗头。最近几年,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保持了贷款总量的平稳增长,但 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幅和份额仍出现持续下降。虽然这几年其他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 金融机构贷款不断增加,补充了国有商业银行下降的部分,但是从趋势看,由于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持续多增加贷款将受到 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它们的贷款很可能也难以持续较大幅度增长。这是货币政策将要面临的一项挑战。

目前资金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原因,一是由于 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由于 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比较困难,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同时中小企业本身存在很多不足和整个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健全,使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比较困难。二是由于 金融体制发生了变动。最近几年占 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防范 金融风险,纷纷加强了集中化管理,上收贷款权,结果限制了其分支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从国有商业银行角度看,这是必要的,否则无法提高内控水平。但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经济范围减少贷款的同时,又没有新的其他金融机构补充进去,结果就形成了相当一部分 县域经济和经济 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目前资金结构性矛盾很大程度上是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严重不合理的反映。

为了解决目前资金结构性矛盾,人民银行近年来一直在研究如何突破现行体制的限制,采取一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正在拟定的一项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拟对商业银行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各级分支机构都要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部门,各行要适当下放 流动资金贷款权,要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 信用评级制度和授信制度,允许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 信用贷款,适当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 利率浮动幅度,健全商业银行增加贷款的约束和 激励机制,提倡信贷创新,等等。现行商业银行体制与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要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商业银行体系,即大力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中国大多数经济比较活跃的县都应该有一家 地方性商业银行,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县域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推进 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 资本市场,扩大 直接融资渠道,改变目前 国民储蓄大部分进入商业银行、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贷款依赖过大的问题。资本市场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强调 股票市场。其实,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债券市场发展潜力是相当大的。全球统计,债券存量与 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而我国目前不到30%。非公开的 股本市场发展潜力也很大,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工作可做。

中国已经加入了 世界贸易组织。尽管我们正式加入的时间才半年,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感觉到它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在前面总结过去几年货币政策基本经验时,我们谈到其中重要一条是正确处理了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 资本项目管理三者的关系,从而成功实现了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平衡。具体来讲,就是选择性地管住了资本项目,进而实行了有利于 中国国家利益和外国投资者利益的利率及汇率政策。简言之,就是有限度地实行了内外 金融市场的分割。但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内外分割的有效性,将会随时间的推移大打折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来自内部的危机冲击与来自外部的危机冲击,其结果是不大一样的。来自内部的危机冲击,我们可以控制,对 通货膨胀我们有办法治理;但来自外部的危机冲击,直接结果是国民财富的大量流失,进一步则可能造成 货币危机。这方面世界上不乏例证。这是中国货币政策未来将面临的挑战,与前面提到的挑战相比是更严峻的挑战。与此相联系的是 人民币汇率制度。我们需要总结1994年以来 外汇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管理资本项目方面的成功经验,以使中国在未来更为开放条件下保持金融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经济和金融要在稳定中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中国金融和经济不稳定,对整个世界都没有好处。

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

作者:佚名 时间:2015-04-14 浏览次数:78 次

“中国的经济和过去若干年相比较,目前增长速度是低了一些,但同时中国经济面临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把这种新的状态叫做新常态。”不久前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

同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相对于2014年13%的增长目标,今年M2增速预期调低了一个百分点。

“广义货币供应量也就是M2的增长仍旧是适度的,所以并没有改变稳健的货币政策状况。”周小川对于新常态经济环境下的央行货币政策解读称。

今年3月1日,央行再次启动降息。这是继2014年11月后,央行在短短百日内再次降息,也是自今年2月央行宣布降准后的又一重磅政策。

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曾一度存有疑惑,即为什么央行还坚持说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变化?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之下,目前货币政策究竟是松是紧?

“新常态是一种常态,不是一种特殊的、有问题的状态,因此不一定说货币政策的提法需要一个新的提法。”周小川解释道,“总体来讲,文字的描述只有五个大的范畴: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

周小川认为,以上五个范围覆盖面大。在每个范畴里,左右均可灵活地调整,但是从一个提法换到另一个提法,跨度比较大。

“目前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并不是向一个宽松方向发展,央行其实一直在执行中性的货币政策。”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央行采取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结构性的手段,也只是在财政政策做结构性调整不够给力的情况下的一种补充。因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整体上来说应该是一个总量政策,结构政策只是阶段性的、辅助的手段。

根据最新数据,随着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持续回落,以及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已经连续37个月负增长。在此背景下,市场更关心央行如何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表示:“虽然有很多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一般来说CPI是最主要的指数。最近这些年,我国有的年份CPI为负,比如1998到1999年连续两年CPI为负,2002年和2009年CPI也是略微地为负。”易纲表示。

“我们在密切关注价格走势的同时,也会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来调控好流动性。实际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恰恰是应对目前这种形势的一个合适的组合,也是政策的应有之义。”易纲称。

周小川表示,新常态下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货币政策一方面要支持经济增长,考虑经济增长的新的特点;一方面,也要促进结构改革。

在吴晓灵看来,央行会采取大量的措施。她举例称:比如,当外汇大量进入时,央行必须对冲基础货币,即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现在,外汇储备已经没有大幅度上涨了,甚至有时候还会下降,这个时候外汇占款就会减少,这时候央行释放货币的手段会从单一的外汇占款变成公开市场买卖债券,再贷款再贴现。

“央行会通过多种手段向社会释放基础货币,也不排除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释放基础货币。”吴晓灵表示,央行只是运用这个手段来满足社会以及银行间的流动性需要。

实际上,去年以来,央行创立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等多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中期借贷便利(MLF)和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并不断通过新型货币工具释放流动性。

“虽然从近期看,央行用了不少过去大家不太熟悉的货币政策工具,但相对于我们国民经济的体量非常大,每一项工具所使用的量并不一定很大。”周小川称,央行确实在尝试新的流动性管理以及信贷总量管理的工具,同时在引进国际上成功做法,使流动性管理的工具多元化。“这个多元化包括对市场短期流动性产生影响的工具,也包括一些中期甚至长期的流动性管理的工具,同时也在使用传统的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

虽然不断通过新型货币工具释放流动性,但央行目前“仍旧选择稳健的货币政策”。周小川解释,“中国GDP作为分母比以前大,所以任何工具操作从数量上也可能和以前相比会比较大。”

“这些工具加在一起,信贷扩张的速度或说货币供应总量扩张的速度,仍旧是相当稳健的。”周小川说,“整个社会信贷的扩张总量应该比名义GDP扩张总量略高2~3个百分点,根据中国传统的经验数据来看,这种量的掌握是比较稳健的,也大幅度低于经济刺激计划期间扩张的幅度。”

陆磊解读降准原因:强调货币政策仍是

稳健

2015年04月20日 07:01 《财经》杂志 收藏本文

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解读降准原因:强调货币政策仍是稳健

陆磊表示,央行此次降准基本上还是对冲外汇占款不足所产生的基础货币流动性缺口。他强调指出,降准本身不改变央行稳健和中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文|《财经》记者 由曦

2015年4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决定,自2015年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央行[微博]降准的时间颇值得玩味。就在两天前的4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刚刚到访中国工商银行(5.13,-0.01,-0.19%)和国家开发银行,谈及金融支持实体和降低融资成本。再将时间从4月17日推前两天到4月15日,统计局刚公布了2015年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GDP同比增速从去年四季度的7.3%进一步放缓至今年一季度的7%,这已经跌至全年目标(7%)的边缘值,在资深市场人士看来,真实的增长速度可能更低。而经济的低迷却与股市的亢奋却形成了鲜明对比。上周沪指轻松超越4300点、牛市预期越来越浓。

可以预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任何降息、降准之类的货币政策操作都容易被市场解读为货币政策宽松的标志,而这种理解又会进一步给资本市场“火上浇油”。

为了第一时间获得此次降准的权威解读,《财经》记者于降准消息公布当日晚间,专访了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陆磊表示,央行此次降准基本上还是对冲外汇占款不足所产生的基础货币流动性缺口。他强调指出,降准本身不改变央行稳健和中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货币政策仍是稳健

陆磊从资金的“量”、“价”以及商业银行可贷资金三个角度对此次降准的理由进行解释。

陆磊指出,从基础货币总量上看,今年一季度外汇占款同比少增1.04万亿元,M2的增速也因此而降低,为了维持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所预定的12%的目标,央行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进行对冲。至于为什么此次选择降低1%的准备金率(作者注:之前几次均是0.5%),陆磊表示,经过测算,1%的准备金率降幅所释放的流动性大体上与基础货币的损耗相当。

其次,央行的降准操作也考虑到了目前资金的价格。陆磊指出,央行始终关注金融机构能否向实体经济提供长期的低成本融资。他解释说,虽然近期观测到的名义融资成本有所下降,但是由于2015年一季度以来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增幅一直在-4.5%左右,所以实际融资成本依然较高、有下降的空间,这也是降准的考虑因素之一。

除了以上“量”和“价”的因素外,陆磊还提到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使得商业银行具有更充裕的可贷资金,这有助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也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目标的达成。

总结起来,央行的意思是想保持资金的水平面稳定,这个标尺是12%的M2增速目标,如果低于这个标尺,央行就要放一些水出来,可市场却忽略了水池之前的损耗,倾向于将央行维持水位平衡的操作,看成是大水漫灌。

“稳健”中的“宽松”

但市场也未必完全是错的,双方的在理解的程度上可能有所差异。

尽管央行一再强调货币政策稳健和中性的立场,但是周小川行长在今年“两会”的记者会上也曾表示,“稳健”这个词覆盖面比较大。在这个范畴里,向左向右都可以有灵活性的调整,但是从稳健换到另一个提法(比如“适度宽松”或者“适度从紧”),跨越的台阶就会比较大。周小川当时提醒市场关注M2这个指标,不管货币政策调节工具是什么,只要M2增长是适度的,就没有改变稳健货币政策的立场。

更易于理解的解释是,货币政策如果没有大的变化,“稳健”的用词就不会变,但这也并不代表央行不会选择更灵活的做法。

4月18日,一位微博认证为联合国[微博]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博士的人在微博上写道,“周小川在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发言:中国货币政策正在从“prudent(谨慎)“转向“accommodative(宽松)””。虽然这则表述并未见于央行和IMF[微博]官方所披露的周小川演讲稿,但熟悉相关规则的人都知道,书面上留下来的东西往往是不全面的。周小川的讲话肯定是有上下文的语境,虽然断章取义容易造成误判,但从蛛丝马迹上看,周小川意指的这种宽松应是稳健范畴内的宽松。

金融市场对宽松的预期已经比较明显。一位国有银行金融市场部资深人士表示,今年春节以后,资金市场的利率就一直在往上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参与者认为地方债务置换计划未来会挤压市场资金面,这时如果没有央行对冲的话,市场利率会一直往上走。

对此,陆磊表示,货币当局会关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但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说财政政策还不是央行最紧要的考虑的话,那么有一点是央行没有提及但有非常重要的,那就是金融稳定。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央行也希望在重大改革措施,比如存款保险,推出之时,有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

另外,此次降准还一如既往的表达了对于结构调整的关注。央行还表示,在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普降”1%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的支持力度,自4月20日起对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统一下调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至农信社水平;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执行较同类机构法定水平低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

第二篇:仓库盘点管理流程

仓库盘点管理流程

1.目的

制定合理的盘点作业管理流程,以确保公司产成品盘点数据的正确性,达到仓库产品有效管理和公司资产有效管理的目的。2.范围

盘点范围:仓库所有库存产成品 3.职责

物流仓储部:负责组织、实施仓库盘点作业、最终盘点数据的整理、查证。企管部:监督并协助物流仓储部进行盘点。财务部:负责监督盘点过程,审核仓库盘点数据。4.管理流程 4.1盘点方式 4.1.1定期盘点 A)月度抽盘

物流仓储部每月组织一次抽查盘点,盘点时间一般在每月的月中,月度抽查盘点由物流仓储部负责组织,企管部负责监督审核; B)年终盘点

仓库每年进行一次整体盘点,盘点时间一般在年终放假前的销售淡季,年终盘点由物流仓储部负责组织,企管部协助盘点,财务部负责监督审核; 4.1.2 不定期盘点

不定期盘点由物流仓储部根据需要自行安排。4.2 盘点方法及注意事项

A)盘点采用实盘实点方式,禁止目测数量、估计数量;

B)盘点需采用地毯式方式,将所负责区域内产品全部盘点完毕并按要求做好相应记录;

C)盘点采取分组方式完成,每个大组分为两个小组,各自盘点同一大类产品;

D)盘点完毕后盘点人员确认盘点数据,准确无误后,在盘点表上签字确认; E)参照初盘、复盘、查核、审核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F)盘点过程中注意保管好“盘点表”,避免遗失,造成严重后果; 4.3盘点计划 4.3.1盘点计划书

由仓储主管在盘点时间前一周制定出“盘点计划书”,内容包括对盘点具体时间、仓库停止作业时间、帐务取数时间、初盘时间、复盘时间、人员安排及分工、需要相关配合部门及注意事项等做详细计划。4.3.2 时间安排

A)初盘时间:为保证盘点数据的准确性;同一大类产品初盘时间要求在一天内完成;

B)复盘时间:为验证初盘结果数据的准确性;复盘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安排在初盘后的一周内完成;

C)查核时间:为验证初盘、复盘数据的正确性;审核时间安排在初盘、复盘过程中;

D)审核时间:财务对盘点数据进行全面核查,审核时间为查核工作结束后。4.3.3 人员安排

A)初盘人:负责盘点过程中产品的确认和点数、正确记录盘点表,由仓储部、财务部、企管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组成;

B)复盘人:初盘完成后,对于差异较大产品由复盘人负责对该产品进行复盘,由仓储部、财务部及企管部组成;

D)查核人:物流仓储部安排人员对初盘、复盘数据进行核查;

C)审核人:初盘、复盘完成后由财务部专人负责对盘点报表进行核查; D)取数人员:由财务部、物流仓储部共同完成; E)盘点组长:负责整个盘点过程中各组之间工作协调。4.3.4盘点前取数

A)取数截止点为盘点前一天所有出库和入库数据完成之后;

B)仓储部应在盘点截止点前将所有已记账的销售提单全部出库并记账,将生产和调拔入库数据全部录入核对无误后记账;

C)仓储部导出已扣款未发货数据和已发货未扣款数据交由供应部服务内勤确认签字后留存;

D)对于特殊事项不能及时处理的,由仓储部提供详细的原因说明以及对盘点有影响的品种数量明细;

E)以上项目检查无误后对数据账套进行备份; F)仓储部导出盘点库存报表由财务确认后留存。4.3.5盘点用具准备

盘点前准备好相关用具,具体有A4夹板、记号笔、手套、盘点记录表、记录笔、计算器等; 4.3.6盘点准备工作

A)盘点前需要将所有可以入库归位的产品全部归位入库登帐,因某种原因不能归位入库或未登记的进行特殊标示注明;

B)仓库整理:要求产品的堆置力求整齐、集中、分类,尽量不要出现同一产品多个区域存放;

C)盘点前仓库帐务工作需要全部处理完毕;

D)帐务处理完毕后需要制作“仓库盘点表”,格式请参照附件;

E)在盘点确定时间的最后一天,组织相关盘点人员先对库位情况进行了解。

4.4盘点会议及培训

4.4.1.仓库盘点前需要组织参加盘点人员进行盘点作业培训,包括盘点作业流程培训、上次盘点错误经验、盘点中需要注意事项等;

4.4.2.要组织相关参加人员召开会议,以便落实盘点各项事宜,包括盘点人员及分工安排、异常事项如何处理、时间安排等;

4.4.3.盘点前根据需要进行“模拟盘点”,模拟盘点的主要目的是让所有参加盘点的人员了解和掌握盘点的操作流程和细节,避免出现错误; 4.5 盘点工作奖惩

4.5.1 所有参加盘点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集合,严禁迟到。4.5.2 盘点过程中严禁弄虚作假,虚报数据,盘点粗心大意导致漏盘、少盘、多盘,书写数据要工整,严禁潦草、错误,丢失盘点表,随意换岗;复盘人不按要求对初盘异常数据进行复盘,禁止“偷工减料”;不按盘点作业流程作业等; 4.5.3仓储部将根据最终“盘点差异表”中数据及原因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考核;

4.6盘点作业流程 4.6.1初盘

A)初盘方法及注意事项

1)负责“盘点计划”中规定的区域内的产成品初盘工作;

2)按照库位先后顺序和先盘点整件数再盘点散件数原则进行盘点工作; 3)所负责区域内的产品一定要全部清点完成;

4)初盘时需要重点注意盘点数据错误原因:如产品库位错误,产品混放等; 5)盘库过程中尽量保证盘点中的品种不发货、不入库,对于有特殊情况要出入库的,需经盘点人员确认记录后方可进行。B)初盘作业流程

1)初盘人准备相关文具及资料(A4夹板、记录笔、盘点表等); 2)根据“盘点计划”中的安排对所负责区域内产品进行盘点; 3)按照库位顺序对产成品进行清点,不得跳盘;

4)每个库位产品盘点完成后需在库位上标注“已盘”并将盘点数量记录在本库位的产品外包装上;

5)盘点中不得有只数不记的情况,要确保盘点记录的完整性;

6)盘点中记录数据时,要写清计量单位,如有整件包装数量不同的产品,应做重点标识;

7)初盘过程中每盘点几个品种,两个小组需对盘点数据进行核对,对盘点差异数据产品进行再次盘点,以保证初盘数据的准确性;

8)在盘点过程中发现异常问题不能正确判定或不能正确解决时可以找盘点组长协调处理。

9)初盘完成后两组需再次对所盘产品进行核对;

10)初盘完成后,初盘人在“盘点表”上签名确认,签字后将初盘“盘点表”交予查核人员; 4.6.1复盘 A)复盘注意事项 1)复盘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错误原因:产品库位错误,产品标识错误,产品混放等;

2)是否存在漏盘产品。B)复盘作业流程

1)复盘产品确定:根据初盘盘点情况汇总表,数据差异较大产品; 2)复盘方式:复盘时根据初盘的作业方法和流程对异常数据产品进行再次清点;

3)复盘时需要重点查找以下错误原因:产品库位错误,产品标识错误,产品混放等;

4)复盘完成后,复盘人将复盘记录表确认签字后交予查核人员; 4.6.3 查核 A)查核注意事项

1)查核最终目标是确定产品差异数量及差异原因;

2)查核对于差异较大的产品,也不要光凭经验和主观判断,需要找初盘人或复盘人确定;

3)查核人对工作流程要熟知,工作态度要认真、细心、负责。B)查核作业流程

1)查核人对初盘及复盘的盘点表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查核重点、方向、范围等,按照盘点记录表上数据差异由大到小的方法进行查核;查核可安排在初盘或复盘过程中或结束之后;

2)查核人根据初盘、复盘的盘点方法对产品数据异常进行逐一查核; 3)确定最终产品盘点差异后,需要进一步找出差异原因;

4)按以上流程完成查核工作,将复盘的错误次数、原因进行记录,并体现在盘点汇总表中;

5)查核人完成查核工作后在“盘点表”上确认签字,并将“盘点表”递交至财务部,由财务部负责安排进行审核工作。4.6.5 审核 A)审核注意事项

1)物流仓储部需要积极配合财务部审核工作; 2)审核人对于盘点数据审核完毕后须签字确认; B)审核作业流程

1)审核人员根据备份的取数报表及初盘、复盘报表对仓储部审核完的盘点表进行审核;

2)审核人员需认真仔细的对盘点原始记录进行逐一核对,如有异议需及时和盘点人员进行确认,必要时可对仓库产品进行抽盘;

3)仓库查核人员在财务审核过程中需积极配合,对于审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

4)审核人员与仓储部查核人员,核对完成数据确认工作以后,进行签字确认。

4.6 最终盘点表审核

4.6.1.仓库确认及查明盘点差异原因并汇总书记写《差异情况产生原因报告》交予财务部审核人员;

4.6.2.财务部审核人员根据盘点情况汇总表,生成《盘点报告》交与总经理审批;

4.6.3仓储组根据盘点差异情况对责任人进行考核; 4.6.4财务部与仓储部分别对“盘点差异表”进行存档; 4.7盘点库存数据校正

6.8.1总经理书面签批“盘点报告”差异数据进行调整后,由仓储部负责根据“盘点差异表”对差异数据进行调整;

6.8.2仓储部调整差异数据完成后,财务部负责核查工作。

第三篇:仓库盘点管理流程

嘉隆仓库盘点制度

意义

仓库盘点制度是仓库在盘点作业方面的指导指导书,它通过对盘点的安排、计划、组织、初盘、复盘、稽核、查核、数据输入、盘点表审核、数据校正、盘点总结等方面进行说明、规定和指导,以给仓库盘点管理工作指明方向和给出措施方法。由于人为以及客观流程的疏漏等原因,造成的帐面、ERP系统、实际库存的数据的不符,需要建立完整的《仓库盘点管理制度》以保证基础数据相对正确。目的

制定合理的盘点作业管理流程,以确保公司库存物料盘点的正确性,达到仓库物料有效管理和公司财产有效管理的目的。范围

盘点范围:仓库所有库存物料。职责

仓储部:负责组织、实施仓库盘点作业、最终盘点数据的查核,校正,盘点总结。

财务部:负责稽核仓库盘点作业数据,以反馈其正确性,盘点差异数据的批量调整。

盘点方式 定期盘点;

2月末盘点;

仓库每月组织一次盘点,盘点时间在每月25日;盘点由财务负责组织,财务部负责稽核;

3年终盘点;

仓库每年进行一次大盘点,盘点时间一般在年终放假前;

年终盘点由财务负责组织,财务部负责稽核;

定期盘点作业流程参照本制度执行;

4不定期盘点;

不定期盘点由仓库自行根据需要进行安排,盘点流程参考6.2-6.11,且可灵活调整;

盘点方法及注意事项

1盘点采用实盘实点方式,禁止目测数量、估计数量;

2盘点时注意物料的摆放,盘点后需要对物料进行整理,保持原来的或合理的摆放顺序;

3所负责区域内物料需要分为两种盘点方法,每月盘点为财务部负责抽查所负责区域的25%,每个季度为整个盘点100%,年终盘点为全部实物,盘点完毕并按要求做相应记录;

4参照初盘、复盘、查核、稽核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5盘点过程中注意保管好“盘点表”,避免遗失,造成严重后果;

盘点计划

盘点计划盘

月底盘点由仓库和财务部自发根据工作情况组织进行,年终盘点需要征得总经理的同意;

2开始准备盘点一周前需要制作好“盘点计划书”,计划中需要对盘点具体时间、仓库停止作业时间、帐务冻结时间、初盘时间、复盘时间、人员安排及分工、相关部门配合及注意事项做详细计划。

时间安排; 初盘时间:确定初步的盘点结果数据;我司初盘时间计划在一天内完成;

2复盘时间:验证初盘结果数据的准确性;我司复盘时间根据情况安排在第一天完成或在第二天进行; 查核时间:验证初盘、复盘数据的正确性;我司查核时间安排在初盘、复盘过程中或复盘完成后由仓库内部指定人员操作;

4稽核时间:稽核初盘、复盘的盘点数据,发现问题,指正错误;我司稽核时间根据稽核人员的安排而定,在初盘、复盘的过程中或结束后都可以进行,一般在复盘结束后进行;

5盘点开始时间和盘点计划共用时间为当月25日左右,总体原则是保证盘点质量和不严重影响仓库正常工作任务;

人员安排;

人员分工; 初盘人:负责盘点过程中物料的确认和点数、正确记录盘点表,将盘点数据记录在“盘点数量”一栏; 复查人:初盘完成后,由复盘人负责对初盘人负责区域内的物料进行复盘,将正确结果记录在“复盘数量”一栏;

.3 查核人:复盘完成后由查核人负责对异常数量进行查核,将查核数量记录在“查核数量”一栏中; 稽核人:在盘点过程中或盘点结束后,由总经理和财务部、行政部指派的稽核人、和仓库经理负责对盘点过程予以监督、盘点物料数量、或稽核已盘点的物料数量; 数据录入员:负责盘点查核后的盘点数据录入电子档的“盘点表”中; 根据以上人员分工设置、仓库需要对盘点区域进行分析进行人员责任安排;

相关部门配合事项;

1盘点前一周发“仓库盘点计划“通知仓储部,物流部,生产部,质量部,并抄送总经理,说明相关盘点事宜;仓库盘点期间禁止物料出入库;

2盘点三天前要求采购部尽量要求供应商或档口将货物提前送至仓库收货,以提前完成收货及入库任务,避免影响正常发货; 盘点三天前通知质量部,要求其在盘点前4小时完成检验任务,以便仓库及时完成物料入库任务;

物资准备;

盘点前需要准备A4夹板、笔、透明胶、盘点盘点卡;

盘点工作准备;

1盘点一周前开始追回借料,在盘点前一天将借料全部追回,未追回的要求其补相关单据;因时间关系未追回也未补单据的,借料数量作为库存盘点,并在盘点表上注明,借料单作为依据; 盘点前需要将所有能入库归位的物料全部归位入库登帐,不能归位入库或未登帐的进行特殊标示注明不参加本次盘点; 将仓库所有物料进行整理整顿标示,所有物料外箱上都要求有相应物料资料、储位标示。同一储位物料不能放超过2米远的距离,且同一货架的物料不能放在另一货架上。盘点前仓库帐务需要全部处理完毕;

帐务处理完毕后需要制作“仓库盘点表”,表的格式请参照ERP盘点表;并将完成后的电子档发邮件给对应人员;

.6 在盘点计划时间只有一天的情况下,仓库需要组织人员先对库存物料进行初盘;

盘点会议及培训

仓库盘点前需要组织参加盘点人员进行盘点作业培训,包括盘点作业流程培训、上次盘点错误经验、盘点中需要注意事项等;

仓库盘点前需要组织相关参加人员召开会议,以便落实盘点各项事宜,包括盘点人员及分工安排、异常事项如何处理、时间安排等;

盘点前根据需要进行“模拟盘点”,模拟盘点的主要目的是让所有参加盘点的人员了解和掌握盘点的操作流程和细节,避免出现错误;

盘点工作奖惩 在盘点过程中需要本着“细心、负责、诚实”的原则进行盘点;

盘点过程中严禁弄虚作假,虚报数据,盘点粗心大意导致漏盘、少盘、多盘,书写数据潦草、错误,丢失盘点表,随意换岗;复盘人不按要求对初盘异常数据进行复盘,“偷工减料”;不按盘点作业流程作业等(特殊情况需要领导批准); 对在盘点过程中表现特别优异和特别差的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仓库根据最终“盘点差异表”数据及原因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考核;

盘点作业流程

初盘前盘点 因时间安排原因,盘点总共只有一天或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可安排合适人员先对库存物料进行初盘前盘点;

初盘前盘点作业方法及注意事项

2.1 最大限度保证盘点数量准确;

2.2 盘点完成后将外箱口用胶布封上,并要求将盘点卡贴在外箱上;

2.3 已经过盘点封箱的物料在需要拿货时一定要如实记录出库信息;

2.4 盘点时顺便对物料进行归位操作,将箱装物料放在对应的物料零件盒附近,距离不得超过两米;

初盘前盘点作业流程

3.1 准备好相关作业文具及“盘点卡”;

3.2 按货架的先后顺序依次对货架上的箱装(袋装,以下统称箱装)物料进行点数;

3.3 如发现箱装物料对应的零件盒内物料不够盘点前的发料时,可根据经验拿出一定数量放在零件盒内(够盘点前发货即可);一般拿出后保证箱装物料为“整十”或“整五”数最好;

3.4 点数完成后在盘点卡上记录资料、储位、盘点日期、盘点数量、并确认签名;

3.5 将完成的“盘点卡”贴在或订在外箱上;

3.6 最后对已盘点物料进行封箱操作;

3.7 将盘点完成的箱装物料放在对应的物料零件盒附近,距离不得超过两米;

3.8 按以上流程完成所有箱装、袋装物料的盘点;

初盘前已盘点物料进出流程

4.1 如零件盒内物料在盘点前被发完时,可以开启箱装的已盘点的物料;

4.2 开启箱装物料后根据经验拿出一定数量放在零件盒内(够盘点前发货即可),一般拿出后保证箱装物料为“整十”或“整五”数最好;

4.3 拿出物料后在外箱上贴的“盘点卡”上予以记录拿货日期、数量、并签名;

4.4 最后将外箱予以封箱;

初盘

5.1 初盘方法及注意事项

5.1.1 只负责“盘点计划”中规定的区域内的初盘工作,其他区域在初盘过程不予以负责;

5.1.2 按储位先后顺序和先盘点零件盒内物料再盘点箱装物料的方式进行先后盘点,不允许采用零件盒与箱装物料同时盘点的方法;

5.1.3 所负责区域内的物料一定要全部盘点完成;

5.1.4初盘时需要重点注意下盘点数据错误原因:物料储位错误,物料标示SKU错误,物料混装等;

5.2.2 初盘作业流程

5.2.2.1 初盘人准备相关文具及资料(A4夹板、笔、盘点表);

5.2.2.2 根据“盘点计划”的安排对所负责区域内进行盘点;

5.2.2.3 按零件盒的储位先后顺序对盒装物料进行盘点;

5.2.2.4 盒内物料点数完成确定无误后,根据储位和资料在“盘点表”中找出对应的物料行,并在表中“零件盒盘点数量”一栏记录盘点数量;

5.2.2.5 按此方法及流程盘完所有零件盒内物料;

5.2.2.6 继续盘点箱装物料,也按照箱子摆放的顺序进行盘点;

5.2.2.7 在此之前如果安排有“初盘前盘点”,则此时只需要根据物料外箱“盘点卡”上的标示确定正确的物料信息、储位信息和盘点表上的物料信息、储位信息进行对应,并在“盘点表”上对应的“箱装盘点数量”一栏填上数量即可,同时需要在“盘点卡”上进行盘点标记表示已经记录了盘点数量;

5.2.2.8 如之前未安排“初盘前盘点”或发现异常情况(如外箱未封箱、外箱破裂或其他异常时)需要对箱内物料进行点数;点数完成确定无误后根据外箱“盘点卡”上信息在对应盘点表的“箱装盘点数量”一栏填上数量即可;

5.2.2.9 按以上方法及流程完成负责区域内整个货架物料的盘点;

5.2.2.10 初盘完成后根据记录的盘点异常差异数据对物料再盘点一次,以保证初盘数据的正确性;

5.2.2.11 在盘点过程中发现异常问题不能正确判定或不能正确解决时可以找“查核人”处理。初盘时需要重点注意下盘点数据错误原因:物料储位错误,物料标示错误,物料混装等;

5.2.2.12 初盘完成后,初盘人在“初盘盘点表”上签名确认,签字后将初盘盘点表复印一份交给仓库经理存档,并将原件给到指定的复盘人进行复盘;

5.2.2.13 初盘时如发现该货架物料不在所负责的盘点表中,但是属于该货架物料,同样需要进行盘点,并对应记录在“盘点表”的相应栏中;

5.2.2.14 特殊区域内(无储位标示物料、未进行归位物料)的物料盘点由指定人员进行;

5.2.2.15 初盘完成后需要检查是否所有箱装物料都有进行盘点,和箱上的盘点卡是否有表示已记录盘点数据的盘点标记。

5.2.3 复盘

5.2.3.1 复盘注意事项

5.2.3.1.1复盘时需要重点查找以下错误原因:物料储位错误,物料标示SKU错误,物料混装等;

5.2.3.1.2 复盘有问题的需要找到初盘人进行数量确认;

5.2.3.2 复盘作业流程

5.2.3.2.1 复盘人对“初盘盘点表“进行分析,快速作出盘点对策,按照先盘点差异大后盘点差异小、再抽查无差异物料的方法进行复盘工作;复盘可安排在初盘结束后进行,且可根据情况在复盘结束后再安排一次复盘;

5.2.3.2.2 复盘时根据初盘的作业方法和流程对异常数据物料进行再一次点数盘点,如确定初盘盘点数量正确时,则“盘点表”的“复盘数量”不用填写数量;如确定初盘盘点数量错误时,则在“盘点表”的“复盘数量”填写正确数量;

5.2.3.3 初盘所有差异数据都需要经过复盘盘点;

5.2.3.2.4 复盘时需要重点查找以下错误原因:物料储位错误,物料标示SKU错误,物料混装等;

5.2.3.2.5 复盘完成后,与初盘数据有差异的需要找初盘人予以当面核对,核对完成后,将正确的数量填写在“盘点表”的“复盘数量”栏,如以前已经填写,则予以修改;

5.2.3.2.6 复盘人与初盘人核对数量后,需要将初盘人盘点错误的次数记录在“盘点表”的“初盘错误次数”中;

5.2.3.2.7 复盘人不需要找出物料盘点数据差异的原因,如果很清楚确定没有错误可以将错误原因写在盘点表备注栏中;

5.2.3.2.8 复盘时需要查核是否所有的箱装物料全部盘点完成及是否有做盘点标记。

5.2.3.2.9 复盘人完成所有流程后,在“盘点表”上签字并将“盘点表”给到相应“查核人”;

5.2.4 查核

5.2.4.1 查核注意事项

5.2.4.1.1 查核最主要的是最终确定物料差异,和差异原因;

5.2.4.1.2 查核对于问题很大的,也不要光凭经验和主观判断,需要找初盘人或复盘人确定;

5.2.4.2 查核作业流程

5.2.4.2.1 查核人对复盘后的盘点表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查核重点、方向、范围等,按照先盘点数据差异大后盘点数据差异小的方法进行查核工作;查核可安排在初盘或复盘过程中或结束之后;

5.2.4.2.2 查核人根据初盘、复盘的盘点方法对物料异常进行查核,将正确的查核数据填写在“盘点表”上的“查核数量”栏中;

5.2.4.2.3 确定最终的物料盘点差异后需要进一步找出错误原因并写在“盘点表”的相应位置;

5.2.4.2.4 按以上流程完成查核工作,将复盘的错误次数记录在“盘点表”中;

5.2.4.2.5 查核人完成查核工作后在“盘点表”上签字并将“盘点表”交给仓库经理,由仓库经理安排“盘点数据录入员”进行数据录入工作;

5.2.5 稽核

5.2.5.1稽核注意事项

5.2.5.1.1 仓库指定人员需要积极配合稽核工作;

5.2.5.1.2 “稽核人”盘点的最终数据需要“稽核人”和仓库“查核人”签字确认方为有效;

5.2.5.2 稽核作业流程

5.2.5.2.1 稽核作业分仓库稽核和财务行政稽核,操作流程基本相同;

5.2.5.2.2稽核人员用仓库事先作好的电子档的盘点表根据随机抽查或重点抽查的原则筛选制作出一份“稽核盘点表”;

5.2.5.2.3 稽核根据需要在仓库进行初盘、复盘、查核的过程中或结束之后进行稽核(具体时间参照“仓库盘点计划”);

5.2.5.2.4 稽核人员可先自行抽查盘点,合理安排时间,在自行盘点完成后,要求仓库安排人员(一般为查核人)配合进行库存数据核对工作;每一项核对完成无误后在“稽核盘点表”的“稽核数量”栏填写正确数据;

5.2.5.2.5 稽核人员和仓库人员核对完成库存数据的确认工作以后,在“稽核盘点表”的相应位置上签名,并复印一份给到仓库查核人员,有查核人负责查核;查核人确认完成后和稽核人一起在“稽核盘点表”上签名;如配合稽核人员抽查的是查核人,则查核人可以不再复查,将稽核数据作为最终盘点数据,但数据差异需要继续寻找原因;

5.2.6 盘点数据录入及盘点错误统计

5.2.6.1 经仓库经理审核的盘点表交由仓库盘点数据录入员录入电子挡盘点表中,录入前将所有数据,包括初盘、复盘、查核、稽核的所有正确数据手工汇总在 “盘点表”的“最终正确数据”中;

5.2.6.2 仓库盘点录入员录入数据以“盘点表“的“最终正确数据”为准录入电子档盘点表中,并将盘点差异原因录入;

5.2.6.3 录入工作应仔细认真保证无丝毫错误,录入过程发现问题应及时找相应人员解决。

5.2.6.4 录入完成以后需要反复检查三遍,确定无误后将电子档“盘点表”发邮件给总经理审核,同时抄送财务部,深圳采购组,客服主管,IT部主管;

5.3 最终盘点表审核

5.3.1 仓库确认及查明盘点差异原因

5.3.1.1 因我司物流系统的原因,一般经过仓库确定的最终盘点表在盘点数据库存调整之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查核,只能先将“盘点差异表”发给IT部调整再查核未查明原因的盘点差异物料;在盘点差异物料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先发盘点差异表给采购,不影响采购交货的情况下,),需要全部找出原因再经过总经理审核后再调整;

5.3.1.2 在盘点差异数据经过库存调整之后,仓库继续根据差异数据查核差异原因,需要保证将所有的差异原因全部找出。

5.3.1.3 全部找出差异原因后查核人将电子档盘点表的差异原因更新,交财务经理审核,财务经理将物料金额纳入核算,最终将“盘点差异(含物料和金额差异)表”呈交总经理审核签字;

5.3.1.4 仓库主管根据盘点差异情况对责任人进行考核;

5.3.1.5 仓库对“盘点差异表”进行存档;

5.3.2 财务确认

5.3.2.1 在仓库盘点完成后,财务稽核人员在仓库“盘点表”的相应位置签名,并根据稽核情况注明“稽核物料抽查率”、“稽核抽查金额比率”、“稽核抽样盘点错误率”等;

5.3.2.2 总经理审核完成后“盘点差异表”由财务部存档;

5.3.3 总经理审核

5.4 盘点库存数据校正

5.4.1 总经理书面或口头同意对“盘点表”差异数据进行调整后,由IT部门根据仓库发送的电子档“盘点表”负责对差异数据进行调整;

5.4.2 财务部门调整差异数据完成后,形成“盘点差异表”并发邮件通知财务部相关人员、仓储部、总经理;

5.5盘点总结及报告

5.5.1 仓储部根据盘点期间的各种情况进行总结,尤其对盘点差异原因进行总结,写成“盘点总结及报告“;发送总经理审核,抄送财务部;

5.5.2 盘点总结报告需要对以下项目进行说明:

本次盘点结果、初盘情况、复盘情况、盘点差异原因分析、以后的工作改善措施等;

第四篇:仓库盘点管理流程

仓库盘点管理流程

意义

仓库盘点管理流程是仓库在盘点作业方面的指导操作性文件,它通过对盘点的安排、计划、组织、初盘、复盘、稽核、查核、数据输入、盘点表审核、数据校正、盘点总结等方面进行说明、规定和指导,以给仓库盘点管理工作指明方向和给出措施方法。由于人为以及客观流程的疏漏等原因,造成的账面、IT系统、实际库存的数据的不符,需要建立完整的《仓库盘点管理制度》以保证基础数据相对正确。目的

制定合理的盘点作业管理流程,以确保公司库存物料盘点的正确性,达到仓库物料有效管理和公司财产有效管理的目的。范围

盘点范围:仓库所有库存物料、半成品及产成品。职责

财务部:制订详细的盘点计划,包括盘点组织、人员安排。仓库部:负责实施仓库盘点作业、最终盘点数据的录入。

IT 部:负责盘点过程中数据的支持。管理流程

盘点方式 定期盘点;

2月末盘点(针对库房中原材料、成品、半成品);

每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组织一次盘点,盘点时间一般在自然月的第三周的周五及周六。季盘或者半年盘(对生产线及库房所有产品及物料)

仓库每季度或者半年进行一次大盘点,盘点时间一般在销售淡季;

4不定期盘点;

发现问题针对性的对某个库房进行临时性的抽查。

盘点方法及注意事项

1盘点采用实盘实点方式,禁止目测数量、估计数量;

2盘点时注意物料的摆放,盘点后需要对物料进行整理,保持原来的或合理的摆放顺序;

3所负责区域内物料需要全部盘点完毕并按要求做相应记录;

4参照初盘、复盘、查核、稽核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5盘点过程中注意保管好“盘点表”,避免遗失,造成严重后果;

盘点计划

盘点计划盘 月底盘点由财务部和仓库自发根据工作情况组织进行,季盘及半年盘点需要征得总经理的同意;

2开始准备盘点一周前需要制作好“盘点计划书”并发现相关负责人员,计划中需要对盘点具体时间、仓库停止作业时间、初盘时间、复盘时间、人员安排及分工、相关部门配合及注意事项做详细计划。

时间安排; 初盘时间:确定初步的盘点结果数据;我司初盘时间计划在一天内完成;

2复盘时间:验证初盘结果数据的准确性;我司复盘时间根据情况安排在第一天完成或在第二天进行; 查核时间:验证初盘、复盘数据的正确性;我司查核时间安排在初盘、复盘过程中或复盘完成后由仓库内部指定人员操作;

4稽核时间:稽核初盘、复盘的盘点数据,发现问题,指正错误;我司稽核时间根据稽核人员的安排而定,在初盘、复盘的过程中或结束后都可以进行,一般在复盘结束后进行;

5盘点开始时间和盘点计划共用时间根据当月销售情况、工作任务情况来确定,总体原则是保证盘点质量和不严重影响仓库正常工作任务;

人员安排;

人员分工; 初盘人:负责盘点过程中物料的确认和点数、正确记录盘点表,将盘点数据记录在“盘点数量”一栏; 复查人:初盘完成后,由复盘人负责对初盘人负责区域内的物料进行复盘,将正确结果记录在“调整数量”一栏;

.3 查核人:复盘完成后由查核人负责对异常数量进行查核,将查核数量记录在“查核数量”一栏中; 稽核人:在盘点过程中或盘点结束后,由总经理和财务部指派的稽核人、和仓库负责人对盘点过程予以监督、盘点物料数量、或稽核已盘点的物料数量; 数据录入员:负责盘点查核后的盘点数据录入电子档的“盘点表”中; 根据以上人员分工设置、仓库需要对盘点区域进行分析进行人员责任安排;

相关部门配合事项;

6.3.4.1 盘点前一周发“仓库盘点计划”通知财务部、生产部、采购部、物流部、质量部、客服主管、销售主管、IT组,并抄送总经理,说明相关盘点事宜;仓库盘点期间禁止物料出入库;

6.3.4.2 盘点三天前要求采购部尽量要求供应商或档口将货物提前送至仓库收货,以提前完成收货及入库任务,避免影响正常发货;

6.3.4.3 盘点三天前通知QC部,要求其在盘点前4小时完成检验任务,以便仓库及时完成物料入库任务;

6.3.4.4 盘点前和IT部沟通好,预计什么时间将最终盘点数据给到,由其安排对数据进行库存调整工作;

6.3.5 物资准备;

6.3.5.1 盘点前需要准备A4夹板、笔、透明胶、打印盘点表;

6.3.6 盘点工作准备;

6.3.6.1盘点一周前开始追回借料,在盘点前一天将借料全部追回,未追回的要求其补相关单据;因时间关系未追回也未补单据的,借料数量作为库存盘点,并在盘点表上注明,借料单作为依据;

6.3.6.2 盘点前需要将所有能入库归位的物料全部归位入库登帐,不能归位入库或未登帐的进行特殊标示注明不参加本次盘点;

6.3.6.3 将仓库所有物料进行整理整顿标示,所有物料外箱上都要求有相应物料标识。同一储位物料不能放超过2米远的距离,且同一货架的物料不能放在另一货架上。

6.3.6.4 盘点前仓库账务需要全部处理完毕;

6.3.6.5 账务处理完毕后需要打印“仓库盘点表”;

6.4 盘点会议及培训

6.4.1 仓库盘点前需要组织参加盘点人员进行盘点作业培训,包括盘点作业流程培训、上次盘点错误经验、盘点中需要注意事项等;

6.4.2 仓库盘点前需要组织相关参加人员召开会议,以便落实盘点各项事宜,包括盘点人员及分工安排、异常事项如何处理、时间安排等;

6.5 盘点工作奖惩

6.5.1 在盘点过程中需要本着“细心、负责、诚实”的原则进行盘点;

6.5.2 盘点过程中严禁弄虚作假,虚报数据,盘点粗心大意导致漏盘、少盘、多盘,书写数据潦草、错误,丢失盘点表,随意换岗;复盘人不按要求对初盘异常数据进行复盘,“偷工减料”;不按盘点作业流程作业等(特殊情况需要领导批准);

6.5.3 对在盘点过程中表现特别优异和特别差的人员参考“仓库管理及奖惩制度”做相应考核;

6.5.4 仓库根据最终“盘点差异表”数据及原因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考核;

6.9.1 仓库确认及查明盘点差异原因

6.9.1.1 因我司物流系统的原因,一般经过仓库确定的最终盘点表在盘点数据库存调整之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查核,只能先将“盘点差异表”发给IT部调整再查核未查明原因的盘点差异物料;在盘点差异物料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先发盘点差异表给采购,不影响采购交货的情况下,),需要全部找出原因再经过总经理审核后再调整;

6.9.1.2 在盘点差异数据经过库存调整之后,仓库继续根据差异数据查核差异原因,需要保证将所有的差异原因全部找出。

6.9.1.3 全部找出差异原因后查核人将电子档盘点表的差异原因更新,交仓库经理审核,仓库经理将物料金额纳入核算,最终将“盘点差异(含物料和金额差异)表”呈交总经理审核签字;

6.9.1.4 仓库根据盘点差异情况对责任人进行考核;

6.9.1.5 仓库对“盘点差异表”进行存档;

6.9.2 财务确认

6.9.2.1 在仓库盘点完成后,财务稽核人员在仓库“盘点表”的相应位置签名,并根据稽核情况注明“稽核物料抽查率”、“稽核抽查金额比率”、“稽核抽样盘点错误率”等;

6.9.2.2 总经理审核完成后“盘点差异表”由财务部存档;

6.9.3 总经理审核

6.10 盘点库存数据校正

6.10.1 总经理书面或口头同意对“盘点表”差异数据进行调整后,由IT部门根据仓库发送的电子档“盘点表”负责对差异数据进行调整;

6.10.2 IT部门调整差异数据完成后,形成“盘点差异表”并发邮件通知财务部、深圳采购组、仓库组、客服主管、总经理;

6.11 盘点总结及报告

6.11.1 根据盘点期间的各种情况进行总结,尤其对盘点差异原因进行总结,写成“盘点总结及报告“;发送总经理审核,抄送财务部;

6.11.2 盘点总结报告需要对以下项目进行说明:

本次盘点结果、初盘情况、复盘情况、盘点差异原因分析、以后的工作改善措施等; 表盘

7.1 盘点表

7.2 稽核盘点表

7.3 盘点差异表

第五篇:10仓库盘点管理流程

仓库盘点管理流程(拟)

【意义】

仓库盘点管理流程是仓库在盘点作业方面的指导操作性文件,它通过对盘点的安排、计划、组织、初盘、复盘、稽核、数据输入、盘点表审核、数据校正、盘点总结等方面进行说明、规定和指导,以给仓库盘点管理工作指明方向和给出措施方法。由于人为以及客观流程的疏漏等原因,造成的帐面、IT系统、实际库存数据的不符,需要建立完整的《仓库盘点管理制度》以保证基础数据相对正确。【目的】

制定合理的盘点作业管理流程,以确保公司库存商品的正确性,达到仓库对库存商品的有效管理和公司财产有效管理的目的。【范围】

盘点范围:仓库所有库存商品。

【职责】

仓库部:负责组织、实施仓库盘点作业、最终盘点数据的查核,校正,盘点总结。

财务部:负责稽核仓库盘点作业数据,以反馈其正确性。

IT部:负责盘点差异数据的批量调整。【管理流程】

盘点方式适应范围:

一、动态盘点

二、抽盘

三、循环盘点:不定期盘点由仓库自行根据需要进行安排,四、大盘:仓库每年进行一次大盘点,盘点时间一般在年终放假前的销售淡季;年终盘点由仓库负责组织,财务部负责稽核。

盘点方法及注意事项 :

1盘点采用实盘实点方式,禁止目测数量、估计数量;

2盘点时注意商品的摆放,盘点后需要对商品进行整理,保持原来的或合理的摆放顺序;

3所负责区域内商品需要全部盘点完毕并按要求做相应记录;

4参照初盘、复盘、查核、稽核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5盘点过程中注意保管好“盘点表”,避免遗失,造成严重后果;

盘点计划

1、抽盘、循环盘点、动态盘点由仓库和财务部自发根据工作情况组织进行,年终盘点需要征得总经理的同意;

2开始准备大盘一周前需要制作好“盘点计划书”,计划中需要对盘点具体时间、仓库停止作业时间、帐务冻结时间、初盘时间、复盘时间、人员安排及分工、相关部门配合及注意事项做详细计划。时间安排; 初盘时间:确定

2复盘时间:验证初盘结果数据的准确性;

3复核时间:验证初盘、复盘数据的正确性;复盘完成后由仓库内部指定人员操作;

4稽核时间:稽核初盘、复盘的盘点数据,发现问题,指正错误;稽核时间根据稽核人员的安排而定,在初盘、复盘的过程中或结束后都可以进行,一般在复盘结束后进行;

5盘点开始时间:由工作任务情况来确定,总体原则是保证盘点质量和不严重影响仓库正常工作任务; 人员安排; 初盘人:负责盘点过程中商品的确认和点数、正确记录盘点表,将盘点数据记录在“盘点数量”一栏;并签字确认; 复盘人:初盘完成后,由复盘人负责对初盘人负责区域内的商品进行复盘,将正确结果记录在“复盘数量”一栏;并签字确认; 复核人:复盘完成后由查核人负责对异常数量进行查核,将查核数量记录在“查核数量”一栏中;并签字确认; 稽核人:在盘点过程中或盘点结束后,由总经理和财务部指派的稽核人、和仓库经理负责对盘点过程予以监督、盘点商品数量、或稽核已盘点的商品数量;并签字确认; 数据录入员:负责盘点查核后的盘点数据录入电子档的“盘点表”中;并签字确认; 根据以上人员分工安排、仓库需要对盘点区域进行分析,进行人员责任安排;

相关部门配合事项;

一、大盘前一周发“仓库盘点计划“通知财务部、客服经理、项目经理、IT主管,并抄送总经理,说明相关盘点事宜;仓库盘点期间禁止货物出入库;

二、盘点三天前尽量要求供应商将货物提前送至仓库收货,以提前完成收货及入库任务,避免影响正常发货;

三、盘点三天前通知IT部,要求其在盘点前4小时完成相关工作,以便仓库及时完成商品入库任务;

四、盘点前和IT部主管沟通好,预计什么时间将最终盘点数据给到,由其安排对数据进行库存调整工作;

五、物资准备;盘点前需要准备夹板、笔、透明胶、盘点表;

六、盘点工作准备:

1、盘点前需要将所有能入库归位的商品全部归位入库登帐,不能归位入库或未登帐的进行特殊标示注明不参加本次盘点;

2、将仓库所有商品进行整理整顿标示,所有商品外箱上都要求有相应商品SKU、储位标示。

3、盘点前仓库帐务需要全部处理完毕;

4、帐务处理完毕后需要制作“仓库盘点表”,并将完成后的电子档发邮件给对应财务人员(有单项金额);

5、在盘点计划时间只有一天的情况下,需要组织人员先对库存商品进行整理;

6、盘点会议及培训

7、仓库盘点前需要组织参加盘点人员进行盘点作业培训,包括盘点作业流程培训、上次盘点错误经验、盘点中需要注意事项等;

8、仓库盘点前需要组织相关参加人员召开会议,以便落实盘点各项事宜,包括盘点人员及分工安排、异常事项如何处理、时间安排等;

七、盘点工作奖惩 : 在盘点过程中需要本着“细心、负责、诚实”的原则进行盘点; 盘点过程中严禁弄虚作假,虚报数据,盘点粗心大意导致漏盘、少盘、多盘,书写数据潦草、错误,丢失盘点表,随意换岗;复盘人不按要求对初盘异常数据进行复盘,“偷工减料”;不按盘点作业流程作业等; 对在盘点过程中表现特别优异和特别差的人员参考“仓库管理及奖惩制度”做相应考核奖励; 仓库根据最终“盘点差异表”数据及原因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考核;

八、盘点作业流程:

初盘作业流程: 初盘方法及注意事项: 只负责“盘点计划”中规定的区域内的初盘工作,其他区域在初盘过程不予以负责; 按储位先后顺序盘点商品的方式进行先后盘点;

所负责区域内的商品一定要全部盘点完成;

5初盘时需要重点注意盘点数据错误原因:商品储位错误,商品标示SKU错误,商品混装等; 初盘人准备相关文具及资料(夹板、笔、盘点表);

根据“盘点计划”的安排对所负责区域内进行盘点;

8在“盘点表”上对应的“箱装盘点数量”一栏填上数量;按以上方法及流程完成负责区域内整个货架商品的盘点; 10 初盘完成后根据记录的盘点异常差异数据对商品再盘点一次,以保证初盘数据的正确性;

在盘点过程中发现异常问题不能正确判定或不能正确解决时可以找“查核人”处理。初盘时需要重点注意下盘点数据错误原因:商品储位错误,商品标示SKU错误,商品混装等; 12 初盘完成后,初盘人在“初盘盘点表”上签名确认,签字后将初盘盘点表交给“查核人”查核;

初盘时如发现该货架商品不在所负责的盘点表中,但是属于该货架商品,同样需要进行盘点,并对应记录在“盘点表”的相应栏中;

特殊区域内(无储位标示商品、未进行归位商品)的商品盘点由指定人员进行;

初盘完成后需要检查是否所有商品都有进行盘点。复盘

1、复核盘点流程和初盘流程一直

2、复盘人完成所有流程后,在“盘点表”上签字并将“盘点表”给到相应“查核人”;

查核

查核最主要的是最终确定商品差异,和差异原因;

查核对于问题很大的,也不要光凭经验和主观判断,需要找初盘人或复盘人确定;

查核人对复盘后的盘点表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查核重点、方向、范围等,按照初盘点数据差异大复盘点数据差异小的方法进行查核工作;查核可安排在初盘和复盘结束之后;

查核人根据初盘、复盘的盘点方法对商品异常进行查核,将正确的查核数据填写在“盘点表”上的“查核数量”栏中;

5确定最终的商品盘点差异后需要进一步找出错误原因并写在“盘点表”的相应位臵;

按以上流程完成查核工作,将复盘的错误次数记录在“盘点表”中;

查核人完成查核工作后在“盘点表”上签字并将“盘点表”交给仓库经理,由仓库经理安排“盘点数据录入员”进行数据录入工作; 稽核

1仓库指定人员需要积极配合稽核工作;

“稽核人”盘点的最终数据需要“稽核人”和仓库“查核人”签字确认方为有效;

3稽核作业分仓库稽核和财务稽核,操作流程基本相同; 4稽核人员用仓库事先作好的电子档的盘点表根据随机抽查或重点抽查的原则筛选制作出一份“稽核盘点表”; 稽核根据需要在仓库进行初盘、复盘、查核结束之后进行稽核; 6 稽核人员可先自行抽查盘点,合理安排时间,在自行盘点完成后,要求仓库安排人员(一般为查核人)配合进行库存数据核对工作;每一项核对完成无误后在“稽核盘点表”的“稽核数量”栏填写正确数据; 稽核人员和仓库人员核对完成库存数据的确认工作以后,在“稽核盘点表”的相应位臵上签名,并复印一份给到仓库查核人员,有查核人负责查核;查核人确认完成后和稽核人一起在“稽核盘点表”上签名;如配合稽核人员抽查的是查核人,则查核人可以不再复查,将稽核数据作为最终盘点数据,但数据差异需要继续寻找原因; 盘点数据录入及盘点错误统计

经仓库经理审核的盘点表交由仓库盘点数据录入员录入电子挡盘点表中,录入前将所有数据,包括初盘、复盘、查核、稽核的所有正确数据手工汇总在 “盘点表”的“最终正确数据”中;仓库盘点录入员录入数据以“盘点表“的“最终正确数据”为准录入电子档盘点表中,并将盘点差异原因录入;

录入工作应仔细认真保证无丝毫错误,录入过程发现问题应及时找相应人员解决。

录入完成以后需要反复检查三遍,确定无误后将电子档“盘点表”发邮件给总经理审核,同时抄送财务部、客服经理,项目主管、IT部主管; 最终盘点表审核

仓库确认及查明盘点差异原因

因我司物流系统的原因,一般经过仓库确定的最终盘点表在盘点数据库存调整之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查核,只能先将“盘点差异表”发给IT部调整再查核未查明原因的盘点差异商品;需要全部找出原因再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再调整;

在盘点差异数据经过库存调整之后,仓库继续根据差异数据查核差异原因,需要保证将所有的差异原因全部找出。

全部找出差异原因后查核人将电子档盘点表的差异原因更新,交仓库经理审核,仓库经理将商品金额纳入核算,最终将“盘点差异(含商品和金额差异)表”呈交总经理审核签字; 仓库根据盘点差异情况对责任人进行考核;

1仓库对“盘点差异表”进行存档;财务确认

3在仓库盘点完成后,财务稽核人员在仓库“盘点表”的相应位臵签名,并根据稽核情况注明“稽核商品抽查率”、“稽核抽查金额比率”、“稽核抽样盘点错误率”等;

4总经理审核完成后“盘点差异表”由财务部存档;

盘点总结及报告

根据盘点期间的各种情况进行总结,尤其对盘点差异原因进行总结,写成“盘点总结及报告“;发送总经理审核,抄送财务部;

盘点总结报告需要对以下项目进行说明:

本次盘点结果、初盘情况、复盘情况、盘点差异原因分析、以后的工作改善措施等; 表盘初盘表 2 复盘表稽核盘点表盘点差异表

下载仓库管理及店面盘点流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仓库管理及店面盘点流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仓库盘点流程

    仓库盘点流程 一、 盘点目的:是通过对盘点的安排、计划、组织、初盘、复盘、稽核、查核、数据输入、盘点表审核、数据校正、盘点总结等方面进行说明、规定和指导,制定合理的盘......

    便利店仓库管理及盘点流程(精选五篇)

    仓库管理及盘点流程 一、仓库管理作业 仓库管理是指商品储存空间的管理。仓库管理作业应注意的问题有: 1、库存商品要进行定位管理,即将不同的商品分类、分区管理的原则来存放......

    仓库盘点管理流程部分参考[大全五篇]

    仓库盘点管理流程 仓库盘点管理流程是仓库在盘点作业方面的指导操作性文件,它通过对盘点的安排、计划、组织、初盘、复盘、稽核、查核、数据输入、盘点表审核、数据校正、盘......

    仓库盘点基本流程

    1.0目的 本程序确定了公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盘点流程,以规范公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循环盘点,有效保证库存的准确性. 2.0范围 2.1此程序应用于公司的原材料、半成......

    仓库盘点管理规定

    仓库盘点管理规定 1. 目的 为保障公司产品和物资的安全、完整,实现账务卡的一致,并及时为公司成本核算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数据信息,根据仓库和财务管理的一般要求,特制定本......

    仓库盘点工作流程通知

    盘点流程1.盘前准备1 盘点计划 仓库人员应提前做好初盘,以待复盘的完善执行;也同时要求生产现场,在复盘3天以前,调整生产作业,渐渐达成“净空”水准,以利盘点(因为“在制品”是最不......

    仓库盘点流程(共五则)

    仓库盘点流程 1、盘点准备 仓库主管将还未有自编码的存货通知支援中心补编编码,并通知有关部门填制相关单据处理帐外物资。 营销部、鞋业部和服装部通知厂家和客户在盘点日期......

    仓库盘点制度与流程

    《仓库盘点流程》 一、盘点目的 为了发现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账面差异及时找出原因,加强仓库库存管理,同时也是为了了解物品的存货水平,库存商品的周转情况,为生产、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