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制度讲座各章概念及重难点知识(第三章)

时间:2019-05-12 21:0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务员制度讲座各章概念及重难点知识(第三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务员制度讲座各章概念及重难点知识(第三章)》。

第一篇:公务员制度讲座各章概念及重难点知识(第三章)

第三章 职务与级别

一、基本概念

1、职位分类:即以职位为分类对象,根据公务员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为公务员管理提供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2、品位分类:即以人为分类对象,通常以人的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和应获得报酬的多少为标准对公务员进行分类的人事分类制度。

3、职位类别:是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将公务员职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进行管理的职位管理制度。

4、职务序列:是依据所负责任的大小、难易程度的高低、资格条件的不同,而设置的从低到高的职务层次,形成机关的层级结构,也为公务员提供了职业发展的阶梯。

二、重点与难点问题解析

(一)什么是职位分类?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职位分类,即以职位为分类对象,根据公务员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为公务员管理提供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公务员分类制度是管理科学理论发展的产物,并且伴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

职位分类首创于美国,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科学人事管理方式和人事分类制度。1895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动作与工作时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工作分析”、“时间和动作研究”的管理方法,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集前人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之大成,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发展。“科学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劳动效率,通过提出科学的标准,包括选任标准、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组织原则,以达到科学的分工和管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20世纪二十年代后,政府部门管理也开始应用科学管理思想。1923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美国第一个《联邦政府职位分类法案》,标志着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的产生。职位分类制度从美国开始很快风行全球,西方国家纷纷效仿并以之改革公务员管理体系。

(二)职位分类有何特点?

职位分类作为一种现代人事分类制度,具有五个特点:

(1)职位分类遵循“因事择人”的原则,分类的对象是职位,而不是职位上的人;

(2)职位分类依据的基本标准要素,是该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所需资格条件;

(3)职位分类不是解决某一个职位具体应该干什么,而是通过对职位面临的工作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进而确定每一个职位在全部职位分类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达到分类管理的目的;

(4)职位分类旨在通过实行科学分类来提高公务员管理水平;

(5)职位分类随着职位结构和组织职能、职位工作的变化而相应变化。

(三)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与品位分类制度的各有何优缺点?

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是两种基本的公务员分类方式,我国公务员法规定的分类制度就是一种以职位分类为主,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相结合的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这两种分类方式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互有长短。职位分类的优点在于:(1)因事设人而避免了因人设事滥竽充数现象;(2)可以使考试和考核标准客观,有利于事得其人,人尽其才;(3)便于实行公平合理的工资待遇和制定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4)可以做到职责分明,减少不必要的推诿纠纷,有利于获得职位的最佳人选,解决机构重叠、层次过多、授权不清、人浮于事等问题,提高组织机构的科学化、系统化水平,使组织机构经常处于合理高效的状态。

但职位分类也有其缺点:(1)灵活性差。职位分类较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和职位,而对高级行政职位、机密性职位,临时性职位和通用性较强的职位,则不太适用。(2)管理成本高。实施职位分类的程序繁琐复杂,考核方面过于注重公开化和量化指标,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使人感到繁琐、死板、不易推行。(3)欠缺人性化。职位分类重事不重人,强调“职位面前人人平等”,因此严格限制了每个职位的工作数量、质量、责任,严格规定了人员的升迁调转途径,有碍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流动,个人积极性不容易得到充分发挥。

品位分类制度则与之相反,其优点主要表现在:(1)结构富有弹性,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便于人事机构调整公务员的职务,所采用的级别随人走,免除了因职务变动和另有任命所带来的不安全感,能调动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流动;(2)它是建立在公务员应该是具有多方面知识的通才,而不需要很专门的知识这一认识基础上的,比较适用于担任领导责任的高级公务员;(3)注重按行政首长和上级主管的意图行事,有利于集中统一地领导,树立行政权威,分配工作任务特别是临时性的任务指派也容易。

然而,现代公务员职能范围日益扩大,分工愈来愈细,许多专业性、技术性工作进入公务员的工作领域,它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缺陷来,特别成为业务类公务员管理的一大障碍:(1)不注重对工作人员现有岗位设置是否合理进行调查分析,因人设岗,容易造成机构臃肿、职责不清,人浮于事的局面;(2)在人事管理中主观随意性比较大,没有统一、规范的要求;(3)过分重视学历、资历、身份等静态因素,不利于学历低、资历浅但能力强、水平高的人才脱颖而出。总之,品位分类在对公务员管理的规范性、效率性、公正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

(四)我国怎样划分公务员职位类别?

职位类别是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将公务员职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进行管理的职位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已有的职位类别包括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以及法官和检察官类。除此之外,国务院还可以按照实际需要设立其他的类别。

1、综合管理类职位

综合管理类职位指机关中除行政执法类职位、专业技术类职位以外的履行综合管理以及机关内部管理等职责的职位。这类职位数量最大,是公务员职位的主体。综合管理类职位具体从事规划、咨询、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及机关内部管理工作。

2、专业技术类职位 专业技术类职位指机关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履行专业技术职责,为实施公共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技术手段保障的职位。与其他类别职位相比,专业技术类职位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具有只对专业技术本身负责的纯技术性;二是具有不可替代性;三是技术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体现在技术层面上,为行政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最终的行政决策权仍属于行政领导。专业技术类职位存在于各种机关中,是机关完成公共管理工作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其他职位不可取代的。

3、行政执法类职位

行政执法类职位指行政机关中直接履行监管、处罚、稽查等现场执法职责的职位。这是行政执法类职位的本质特征。与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职位相比,行政执法类职位具有下列特点:一是纯粹的执行性,只有对法律法规的执行权,而无解释权,不具有研究、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的职责。这一点,与综合管理类职位的区别尤为明显。二是现场强制性。依照法律、法规现场直接对具体的管理对象进行监管、处罚、强制和稽查。行政执法类职位主要集中在公安、海关、税务、工商、质检、药监、环保等政府部门,且只存在于这些政府部门中的基层单位。

4、法官、检察官类职位

目前公务员队伍中除上述三类职位外,还有法官、检察官类职位。该类职位分别行使国家的审判权与检察权,具有司法强制性和较强的专业性,与其他类别职位的性质、特点存在明显区别。担任法官、检察官都要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因而与普通公务员的产生是有严格区别的。此外,法官、检察官必须由人大及其常委会任命,也与普通公务员由行政首长任命不同。

5、国务院设置的其他类别

公务员类别的划分应该根据公务员管理的实际需要而有所变化,公务员法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践的需要,单独增设新的类别,为进一步完善职位分类制度预留制度空间。

(五)我国怎样设置公务员的职位类型和职务序列? 我国根据“职位类别”和“是否承担领导职责”这两个标准来区分公务员的职务类型,将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两大类型。领导职务负有领导职责,具有组织、管理、决策、指挥的职权和责任。

非领导职务不负有领导职责,一般不具有组织、管理、决策、指挥的职权和责任,但是较高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可协助同级领导职务工作,经授权可以负责或协调某一方面的工作。

公务员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序列的职务层次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非领导职务与领导职务序列具有对应关系:巡视员对应厅局级正职,副巡视员对应厅局级副职,调研员对应县处级正职,副调研员对应县处级副职,主任科员对应乡科级正职,副主任科员对应乡科级副职。

我国还规定了非领导职务层次与领导职务层次对应的最高上限,“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

(六)我国领导职务具体包括哪些职位?

国家级正职包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家级副职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纪委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省部级正职包括: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党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

省部级副职:中共中央纪委常委;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副职领导人(党组成员)和副部级机关(党组)正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省纪委书记;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

厅局级正职包括: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下属司局室正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副部级机关(党组)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的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纪委书记。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

厅局级副职包括: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下属司局室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直属机关副职,副厅级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下属机关正职,各地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副职,纪委书记。

县处级正职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下属处室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机关副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正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

县处级副职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的下属处室副职;各地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副职和副处级单位正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纪委书记。

(七)级别有什么功能?

级别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确定工资及其他待遇的重要依据。级别除了是确定公务员工资待遇的重要依据之外,还和职务一起,共同确定其他待遇的依据。“其他待遇”是指政治待遇、工作待遇、生活待遇等。一般而言,工作待遇主要依据职务,而生活待遇比较侧重于依据级别。

二是平衡比较各类职务序列的标尺。我国公务员职务序列根据职位类别分别设置,便会出现多种职务序列,而多种职务序列对应同一个级别序列,级别就成为平衡比较各类公务员职务序列的统一标尺。以职务层次为横轴,以级别为纵轴构成的“坐标系”,可以标识不同类别、不同职务层次的公务员在科层组织中所处的位置。例如,一个县长职位与高级翻译职位如果都是17级,那就说明这两个职务应该享受同等工资待遇。

(八)我国如何划分公务员级别?

1、我国公务员的级别共分为27级。

2、实行职务与级别的交叉对应关系,即“一职数级,上下交叉”。职务与级别相对独立,但并不是完全分离的。职务与级别是确定工资待遇的两个基本要素,级别与职务“一职数级,上下交叉”,即一个职务对应一个级别范围。例如,在我国27级级别层次中,县处级正职对应着7个级别,国家级副职对应着3个级别。反过来看,一个级别上也有不同的职务分布,例如,在第十级上,对应着综合管理类职位中的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和厅局级副职等3个职务等次。这种职务与级别交叉对应的关系既不单纯重视考虑职位因素,又不是只偏重品位因素,而是充分体现职位与品位相结合的原则,符合级别的功能定位,也符合我国的工资制度。

3、我国公务员级别划分“向基层倾斜”。也就是说,越是基层的职务,对应的级别越多;越是高层的职务,对应的级别越少。国家级正职对应的级别最少,仅一个;办事员和科员职务对应的级别最多,都分别对应了9个级别。这是因为基层公务员职务晋升台阶相对较少,职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为此应在级别设置中给基层公务员更多发展的机会,体现在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上,职务层次越低,与级别的交叉对应幅度越大,使得基层公务员有更多晋升级别的机会,对基层公务员的激励效果会越明显。

(九)确定和晋升公务员级别的依据是什么?

确定公务员级别的总的原则是:公务员的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这就规定了公务员确定和晋升级别的四个依据:

1、职务。这里说的职务,不仅包括领导职务,还包括非领导职务;不仅包括综合管理类职务,而且包括专业技术类职务、行政执法类职务等多种职务。级别的确定与晋升应与职务相对应,在对应幅度内确定公务员级别。所任职务是确定公务员级别的一个基础性条件。每一职务的公务员都对应一定范围内的级别,如县长就对应7~10级这四个级别。这一级别范围、幅度是根据其职务确定的,公务员的具体级别只能在该范围、幅度内确定。公务员的职务确定之后,再根据其他依据,即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在该职务所属的级别幅度内具体确定。

2、德才表现。这里所说的德才表现,反映公务员的素质,不仅包括思想品质,还包括能力才干。德才表现是确定公务员级别的重要依据。“德”是指公务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包括政治立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及个人私德等各方面的表现;“才”是指公务员的才能、能力,包括与职务相关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表达能力、办事能力等等。总的来说,即胜任职务的能力。德才表现也是公务员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3、工作实绩。此处的工作实绩,主要是指工作完成的数量、质量以及社会效果。公务员的工作实绩是公务员德才在任职中的具体实现,是对公务员完成工作目标的客观评价。工作实绩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我国公务员管理中存在一个误区,即单纯以定量标准来衡量公务员的工作实绩,而忽略对其工作的质量评价。例如,过分强调以GDP增长率、招商数量等“硬指标”来评价地方领导的工作业绩,往往造成地方政府的政策失误。另外,工作实绩是公务员年度考核的重点,在实际操作中,公务员级别的确定,包括级别的晋升、降低等,在进行考核时都是以公务员的年度考核结果为主要依据。

4、资历。资历,包括学历、工龄与任职经历和年限等能反映资历的情况。比如博士生与本科生的初定级别是有区别的,工龄长短及在同一级职务上的任职年限在确定级别时也是重要依据。这就出现出任同一个职务,其级别会因人而异的状况。这其实是品位因素在级别中的体现。

以上四项既是确定级别的依据,又是级别晋升的依据。公务员在不晋升职务的情况下,只要合乎规定条件,也可以在职务对应范围内根据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晋升级别。我国公务员的职务等次和职数相对级别而言要少,公务员晋升职务的机会也较少,难度较大。因此,晋升级别成为公务员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梯,这是级别功能的重要体现。

(十)什么是公务员的衔级制度?

我国在人民警察、海关、驻外外交机构等特殊领域还设置了公务员衔级制度。衔级的主要功能是,在特定的工作场景下能够迅速辨识身份,理顺指挥关系,完成工作任务。因此,衔级一般有标志性装饰,衔级还反映国家给予特定公务员群体的荣誉。衔级根据实际管理需要依法设置。人民警察、海关、外交机构公务员的工作有自己的特殊性。

人民警察警衔设五等十三级:总警监、副总警监;警监共三级;警督共三级;警司共三级;警员分两级。

海关关衔设置为五等十三级,即:一等,海关总监、海关副总监;二等,关务监督共三级;三等,关务督察共三级;四等,关务督办共三级;五等,关务员共两级。海关总署正职授海关总监,其他职务授相应的关衔。

授予警衔和关衔都是以公务员现任职务、德才表现、担任现职时间和工作年限为依据,与公务员法规定的确定级别的依据相比还是有所差别的。衔级的确定没有强调工作实绩和资力,而将任职时间、工作年限也作为确定衔级的依据。

(十一)法官、检察官实行什么级别制度?

我国法官、检察官的级别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分别规定,其级别设置既不同于普通公务员级别序列,也不同于人民警察、人民海关的衔级序列。法官与检察官没有采用“衔级”的概念,但是,具体设置又类似于衔级。

法官的等级是法官的职级划分系列。十二级法官主要划分为以下四等:(1)首席大法官,首席大法官只有一人,即最高人民法院院长;(2)大法官,大法官一共包括两级;(3)高级法官,共包括四级;(4)法官,共包括五级。

检察官的职务和等级序列的规定也类似。十二级检察官主要划分为以下四等:(1)首席大检察官,首席大检察官只有一人,即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2)大检察官,大检察官一共包括两级;(3)高级检察官,共包括四级;(4)检察官,共包括五级。

法官等级的确定,以法官所任职务、德才表现、业务水平、审判工作实绩和工作年限为依据;检察官等级的确定,以检察官所任职务、德才表现、业务水平、检察工作实绩和工作年限为依据。可见,法官和检察官级别的确定特别强调了工作实绩和业务水平,尤其业务水平的规定反映了这两类公务员的法律专业性。

第二篇:(专科)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重难点分析

(专科)《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重难点分析(2)

《国家公务员制度》(本科)/《公务员制度讲座》(专科)共有4次平时作业和4次自检自测。因此,本课程的重难点分析也将分为4次。本课程的重难点分析主要是试图通过对4次平时作业和4次自检自测中的论述题进行分析和解答,以达到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重难点问题的目的。

(以下内容,绿色字体部分是参考答案,其他颜色字体为说明。每一题均需在答案的基础上作一定的阐述。)简答题

一、建立公务员考核制度有何意义?并简述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基本原则。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七章第一节中的“建立和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意义”和第二节中的“公务员考核的基本原则”这一知识点。

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要注意审题,本题实际上是有两个问题,同学们在回答时,不要有所遗漏。本题的答题要点如下:

1.意义:

(1)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公务员,激励和鞭策公务员提高素质,努力工作,争创一流业绩。

(2)有利于对公务员的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

(3)有利于为公务员管理的其他环节打下基础和提供依据。

2.基本原则:

(1)全面考核和重点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2)客观、公正、公开、民主的原则。

(3)分类考核的原则。即对不同的考核对象使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和方法。

(4)考用结合的原则。即对公务员的考核必须同正确使用考核结果有机结合起来,考核结果要作为调整公务员的职务、级别和工资以及公务员的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同学们还应注意对有关要点,特别是不易理解的要点进行阐述。

二、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具备哪些条件?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九章第二节中的“公务员晋升的条件”这一知识点。

本题可按以下思路作答:

1.首先回答公务员晋升职务的条件是什么意思。

公务员晋升职务的条件主要是侧重对公务员素质方面提出的要求,主要包括拟任职务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力水平等。

2.回答具体条件是什么。

包括:

(1)要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

1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2)要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

(3)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

(4)要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5)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

(6)要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团结同志。

同学们在回答本题,关键是要答出何为“公务员晋升职务的条件”。

三、简述公务员奖励制度的原则。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章第二节的“公务员奖励制度的原则”这个知识点。

本题的答题要点如下:

1.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2.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3.奖励个人与奖励集体并重的原则;

4.定期奖励和及时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5.有错必纠的原则。

以上只是回答本题的要点,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应对每个要点进行简要的说明,这样才能完整回答本题,不至于失分。

四、简述公务员录用的基本原则。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四章第一节的“公务员录用的基本原则”这一知识点。

本题可按以下思路作答:

1.公开原则。主要是指录用公务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2.平等原则。是指公民报考公务员的法律地位平等。

3.竞争原则。即公务员考试录用在全社会范围内公开进行,公开竞争。

4.择优原则。即报考者能否被录用,完全取决于本人的政治、业务素质。

本题比较容易为同学们所忽略的地方是只回答四个原则不回答各个原则分别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回答是不完整的。同学们应按以上思路作答。

五、简述公务员职务任免制度的功能作用。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八章第一节的“职务任免制度的功能作用”这一知识点。

本题的答题思路如下: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赋予职责。公务员最主要的义务,就是履行自身职责;通过履行职责保证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实现机

关的职能作用。

2.完善管理。对公务员的管理,体现在身份管理和职务管理两个方面。

3.保障权利。即保障机关和公务员双方的合法权利。

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应注意对每个功能作用进行一定的说明。否则会造成失分。

(专科)《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重难点分析(3)

《国家公务员制度》(本科)/《公务员制度讲座》(专科)共有4次平时作业和4次自检自测。因此,本课程的重难点分析也将分为4次。本课程的重难点分析主要是试图通过对4次平时作业和4次自检自测中的论述题进行分析和解答,以达到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重难点问题的目的。

(以下内容,绿色字体部分是参考答案,其他颜色字体为说明。每一题均需在答案的基础上作一定的阐述。)简答题

一、简述对公务员处分的种类和原则。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一章第三节中的“公务员处分”这一知识点。本题的答题思路如下:

种类:

公务员法沿用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将公务员处分的种类由轻到重依次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原则:

(1)事实清楚;(2)证据确凿;(3)定性准确;(4)处理恰当;(5)程序合法;(6)手续完备。

在回答“公务员处分的种类”时,要答出这个种类的划分是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而公务员法的规定又是沿用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而且,要指出这六种处分是的轻重程度是怎样的。

二、简述公务员培训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二章第一节中的“公务员培训的特点”这一知识点。本题答案如下:

1.从性质上看,它是一种继续教育,属于“第二教育过程”,是后学历的继续教育,是常规教育的发展和延续。

2.从目的来看,公务员培训主要是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3.从内容上看,它是针对工作职责要求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的要求而开展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教育,突出实用性。

4.从形式看,灵活多样,可以脱产培训,也可以在职培训。

5.在方法上,既有课堂讲授和自学,又有实际操作、实地考察等。

三、简述在具体实施公务员任职回避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三章第六节的“任职回避的原则”这个知识点。本题的答案如下:

1.以低避高原则。

有亲属关系的公务员,职务级别不同的,由职务级别较低的一方回避;职务级别相同的,一般由拟任者回避。

2.工作需要原则。

有亲属关系的公务员。职务级别不同的,个别因工作特殊需要者,经任免机关批准,也可由职务级别较高者回避。职务级别相同的,可由任免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和当事人情况决定其中一方回避。在特殊部门和特殊岗位任职的公务员,经人事部门批准,可以不实行回避。

同学们在回答这道题时,首先要答出原则是什么,然后再对原则进行一定的说明,不能够只回答要点,否则会失分。

四、何为公务员工资制度?并简述其基本原则。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四章第一节的“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原则”知识点。本题的答案如下: 公务员工资制度,是指在公务员依法履行职责、完成本职工作后,国家以法定货币支付给公务员个人劳动报酬的制度。

其基本原则是:

(1)按劳分配原则;

(2)体现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实绩、资历等因素;

(3)保持不同职务、级别之间合理的工资差距。

以上只是回答本题的要点,有部分同学在回答基本原则时因为只回答了以上的要点而丢分,要注意的是应对每个要点进行简要的说明。

五、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在哪些情况下机关可以辞退公务员?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五章第三节的“公务员辞退的条件”这一知识点。本题答案如下:

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在以下五种情形下,机关可以辞退公务员:

1.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公务员,可以辞退;

2.对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公务员,可以辞退;

3.对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公务员,可以辞退;

4.对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改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公务员,可以辞退;

5.对无故旷工、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以上或者全年累积超过三十天以上的公务员,可以辞退。

本题实际上就是考核“公务员辞退的条件”这个知识点,同学们只要弄清楚了这一点,就能在教材上找到明确的答案。

开放教育(专科)《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重难点分析(4)

《国家公务员制度》(本科)/《公务员制度讲座》(专科)共有4次平时作业和4次自检自测。因此,本课程的重难点分析也将分为4次。本课程的重难点分析主要是试图通过对4次平时作业和4次自检自测中的论述题进行分析和解答,以达到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重难点问题的目的。

(以下内容,绿色字体部分是参考答案,其他颜色字体为说明。每一题均需在答案的基础上作一定的阐述。)简答题

一、简述我国建立公务员退休制度的意义。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六章第一节中的“建立退休制度的意义”这一知识点。本题的答题要点如下:

1.有利于形成公务员稳定的更新交替机制,保持公务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2.既是对公务员享受老有所养权利的保障,又是对公务员履行退休义务的督促;

3.是调节公务员领导职务管理的重要方式,避免出现公务员领导职务终身制;

4.是激励广大公务员努力工作的制度措施,有利于提高机关工作效能。

以上只是本题的答题要点,同学们应在以上要点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说明,才能完整回答本题,才不会失分。

二、简述我国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的性质。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七章第一节中的“申诉控告制度的性质”这一知识点。

同学们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公务员申诉是在对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人事处理不服时提出的;公务员控告则是公务员对机关及其领导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向上级机关或其他专门机关提出的指控。公务员申诉和控告的性质实际上是一致的。

本题可按以下思路作答:

1.保障性。公务员申诉,在客观上有纠正机关错误或不当人事处理行为的作用;因此,申诉与控告制度对公务员、对机关来说在性质上都有保障性。

2.监督性。在有关机关对公务员的申诉控告进行处理时,焦点始终集中在机关或其领导人的有关行为是否合法、合理和适当上;因此,公务员申诉和控告制度是一种纠错制度,是一种监督制度。

3.预防性。申诉和控告制度的确立,可以促使机关对公务员进行谨慎调查后,再作出人事处理决定。

4.程序性。申诉与控告制度主要是程序性的规定,程序公正是申诉与控告案件得以客观、公正处理的重要保证。

虽然本题在教材上有明确的答案,但需要同学们注意不要只是回答要点。大多数同学因为只回答要点而失分。

三、简述我国公务员提出控告的程序。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七章第三节的“控告的程序”这个知识点。本题的答题要点如下:

1.提出控告;

2.立案;

3.调查;

4.作出处理决定;

5.执行处理决定。

以上只是回答本题的要点,需要同学们对每个要点进行一定的说明,才能完整回答本题。大多数同学因为只回答以上要点而失分。

四、简述人事争议仲裁的含义及应遵循的原则。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八章第五节中的“人事争议仲裁的含义”和“人事争议仲裁的原则”这两个知识点。本题答题思路如下:

1.含义:

人事争议仲裁是指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申请仲裁的人事争议案件依法进行调解和裁决的活动。处理因履行聘任合同而产生的人事争议,是职位聘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原则:

(1)合法原则。即在对人事争议进行仲裁时,承担仲裁职责的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争议案件进行审查和处理。

(2)公正原则。即公道公平地处理争议案件。

(3)及时处理原则。一是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对于申请仲裁的案件,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限及时受理、抓紧审查和作出裁决,按时结案;二是人事争议仲裁的结果,当事人不履行的,要及时进行解决,以保证案件的顺利处理和处理结果的最终落实。

本题在教材上有明确的答案,但是在回答“人事争议仲裁的原则”时,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只是回答三个要点不进行简要的说明而丢分。

五、违反公务员法的主要情形有哪些?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九章第三节的“违反公务员法的主要情形”这一知识点。本题答题要点如下: 违反公务员法的主要情形有:

1.不按编制限额、职数或者任职资格条件进行公务员录用、调任、转任、聘任和晋升;

2.不按规定条件进行公务员奖惩、回避和办理退休;

3.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公务员录用、调任、转任、聘任、晋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以及考核、奖惩;

4.违反国家规定,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待遇标准;

5.在录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中发生泄漏试题、违反考场纪律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开、公正的现象;

6.不按规定受理和处理公务员申诉、控告;

7.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后,违反公务员法规定的从业限制;

8.违反公务员法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篇: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各章重难点

第一章 总 论

一、复习要求

1、教育技术的概述,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特点,教育技术理论和理论基础;

2、现代教育技术与学校的教育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3、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二、重、难点内容解析

1、教育和技术

教育: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等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

技术:有形的物质工具手段和无形的非物质的智能方法

2、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技术(物化形态)和无形技术(智能形态)两大类。

3、电化教育的定义:

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的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只是教育技术之中的一部分内容。

3、教育技术的两种形态:

有形技术(物化形态)和无形技术(智能形态)。

5、教育技术发展的三种来源:

视听教育、个别化学习和系统方法。

6、列出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内容:(指导97—98)美国媒体教育家戴尔(Dale E)提出,它将媒体提供的学习经验进行排列,形成金字塔形状,由下而上分为11种层次。“塔”的最低层的内容提供的学习经验最直观、具体,逐层上升直接感觉的程度越来越下降,趋向抽象的程度越来越高。言语信号 视觉符号

录音无线电静止画面 电影

教育电视台 参观展览 学习旅行 观摩示范 演戏的经验 设计的经验

直接有目的的经验

第二章 教学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复习要求

1、媒体与教学媒体,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软件选题原则和编制要求;视觉媒体及其特性及视觉媒体软件的编制;

3、听觉媒体及其特性及听觉媒体软件的编制;

4、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其软件编制;

5、多媒体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现代信息传输系统的教学应用

二、重、难点内容解析 1.教育媒体(教学媒体):教学媒体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媒体,它是在教学活动中,传递、承载和控制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中介,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是各种各样的媒体环境与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结合在一起的统称。3.媒体的分类:

(1)按其产生的时代划分:为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

(2)按其呈现信息的形态和特点划分:为印刷媒体、非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3)按其传递信息的流动方向划分:为单向媒体和双向(交互)媒体;

(4)按其媒体的组合方式划分:为单项媒体和多项媒体或多媒体组合系统;(5)按其作用于人的不同感官划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和视听综合媒体。分类的意义大致有三项:说明媒体的固有特征,方便管理和有效的使用。

4.一般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教学媒体具有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和组合性、工具性和从属性,能动性和可替换性。

5.教学媒体的教学功能:教学媒体一般是灵活的、可以替换的,关键在于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何种媒体更适合;各种媒体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必须正确地加以利用,再好的媒体,如果使用不当,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不存在对任何教学目标都最适用的“超级媒体(万能媒体)”。但是对某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说,存在使用某一种媒体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使用其它媒体的情况,即不同的媒体有各自的优缺点。

6.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1)使教学信息的传递更加标准化。(2)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3)使各种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更有效的运用。(4)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广泛适用。

(5)使教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6)教学媒体对满足那些因种种原因不能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学习的人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帮助,满足他们的个别学习需要,为业余学习和终身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

7.教学软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以文字教材为基础并与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机、电视(录像)机、电子计算机等)配套使用的片、盘、带等。

8.视觉媒体:指的是承载、传输和控制教学信息的一切视觉材料和工具。9.非投影型视觉媒体:就是不需要投影器材而直接就能观看、观察的那些视觉媒体。主要包括:黑板与粉笔、文字印刷材料、静止图片、图示(图解)、模型和实物教具等。通常教学中最普遍使用的五种教学媒体是:黑板与粉笔、文字印刷材料、静止图片、模型和实物教具。10.投影型视觉媒体:是指利用放映设备和光学原理将记录在被放映物体上的信息呈现出来并实施教学功能的一类视觉媒体。这类视觉媒体都由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幻灯机(片)、投影仪(片)等。

11.听觉媒体:指的是承载、传输和控制声音信息的物质材料和工具。主要包括广播与收音机、录音机与录音带、电唱机与唱片、CD机与CD盘等。教学模拟:教学模拟是在真实实验或实践的条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利用技术手段,经过专门设计,提供某种模拟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学习并进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12.计算机辅助教学:指在计算机的硬件环境下,教师与学生运用事先编制的教学软件进行教与学活动的过程。13.计算机辅助学习主要有辅助学习式和模拟环境式两种基本模式。计算机辅助学习式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教师与学生交互对话的形式,完成对某个教学目标的个别化学习。主要的表现形式有:(1)以复习巩固为目的的题库式,可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做出适当反馈;(2)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拓宽思路为目的的辅导式,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程度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3)适合于低年级学生特点,集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兴趣式;(4)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策略式。

第三章 教学设计

一、复习要求

1、教学设计的定义和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2、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3、学习目标的分析和编写方法;

4、确定教学策略。

二、重、难点内容解析

1.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2.教学设计是一种具有规划、研究、决策性质的过程。

3.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建构能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和优化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活动的最优化(相对而言),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4.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整个教学系统。

5.教学设计的任务:教学设计的任务包括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两方面的设计。具体任务是:分析研究教学任务或教学问题(学习需要和学习内容),分析研究学习者的情况,并以可以操作的形式写出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选择相应的媒体,形成为特定教学目标服务的有效的教学过程、形式和方法,构建实现教学目标的初步方案;对初步方案进行试用和评价,并根据反馈的信息作必要的调整,逐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相对而言)。6.教学设计的指导理论:教学设计的指导理论是关于人类学习心理的学习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一般教学理论和人类传播活动的科学理论。这些指导理论是教学设计中分析、研究问题和正确决策的主要理论依据。

7.教学设计以系统方法作为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8.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指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教”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教什么”;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教”;最后,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9.一般教学设计模式所包含的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一般教学设计模式所包含的成分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订;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对设计内容进行修改。

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首先应从学习需要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其次需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进行分析,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对学生的初始能力进行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然后需要阐明具体的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接下来再确定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的途径,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最后对教与学的行为做出评价,根据评价提供的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对设计内容进行修改。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结果有两种分类方法

(1)加涅把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五种类型。

(2)布卢姆把学习结果分为“认知、技能、态度”三类。教学设计一般采用加涅提出的学习结果的分类方法。

言语信息:作为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是记忆和陈述知识的能力。即学生学完知识以后,应当具备记住知识并在需要的时候表述出来的能力。

智力技能:作为学习结果,智力技能是一种认识和思考客观世界并运用符号去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它使学生能够理解概念、规则,并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则进行逻辑推理,去解决问题。智力技能包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辨别能力、概念形成、规则形成、高级规则应用。

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生用来指导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核心成分。

动作技能::动作技能表现在迅速、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中,它是一种必须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学到的能力。

态度:它是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虽然态度直接影响着行为,但是它并不等于行为,因为一个人完全可能持有某种态度而不采取相应的行动,或有某方面行为却不说明态度。态度不是天生的,它的形成或改变需要通过与环境长时间的作用,所以,态度的形成也是一种学习的结果。态度包含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是五种学习结果中最为复杂的一种。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

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是指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生目前水平与期望通过学习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学习需要分析是对差距进行系统化调查的过程,其内容包括:(1)调查研究,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以确认造成差距的真正原因和教学设计与消除差距之间的关系;(3)分析学习资源和教学、教学设计可能受到的约束条件,认定需要的教学设计项目,并阐述教学的总体目标。10.学习内容分析的任务: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二是揭示这些学习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然后按照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顺序安排出最佳教学顺序。

11.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结果有两种分类方法

(1)加涅把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五种类型。

(2)布卢姆把学习结果分为“认知、技能、态度”三类。教学设计一般采用加涅提出的学习结果的分类方法。

言语信息:作为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是记忆和陈述知识的能力。即学生学完知识以后,应当具备记住知识并在需要的时候表述出来的能力。

智力技能:作为学习结果,智力技能是一种认识和思考客观世界并运用符号去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它使学生能够理解概念、规则,并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则进行逻辑推理,去解决问题。智力技能包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辨别能力、概念形成、规则形成、高级规则应用。

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生用来指导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核心成分。

动作技能::动作技能表现在迅速、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中,它是一种必须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学到的能力。

态度:它是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虽然态度直接影响着行为,但是它并不等于行为,因为一个人完全可能持有某种态度而不采取相应的行动,或有某方面行为却不说明态度。态度不是天生的,它的形成或改变需要通过与环境长时间的作用,所以,态度的形成也是一种学习的结果。态度包含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是五种学习结果中最为复杂的一种。

12.学习内容分析工作主要有四方面内容:(1)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2)确定学习内容;(3)组织(或安排)学习内容;(4)进行初步评价。13.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内容组织的三种重要观点:

(1)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排列教学内容的观点。

螺旋式排列教学内容即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供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接触和掌握某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机会,并随着学生在智力上的成熟,围绕基本结构不断深化内容,使学生对学科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有意义的理解。(2)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直线编排教学内容的观点。

直线编排教学内容即依据人们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层次,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学习的能力目标,然后按这些目标之间的心理学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个别到综合的依照等级排列学习内容。

(3)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逐渐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

逐渐分化指将学科的最一般和最概括的观念首先呈现,然后按细节和具体性逐渐分化;综合贯通是强调学科的整体性,学科内容不仅包括一个学科的概念和规则,同时也包括学科特定的结构和方法。要将教材内容按纵向序列的形式和横向系列的形式组织起来。

14、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方法:ABCD法。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一般应包括A、B、C、D四方面的内容。

A(Audience)即教学对象。指在教学目标中应写明教学对象或学习者。

B(Behavior)即行为。指在教学目标中应写明学生经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和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

C(Condition)即条件。指在教学目标中应写明上述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D(Degree)即标准。指在教学目标中应写明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例如: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能在10分钟之内,教学对象

条件 做完20道一位数的加法题,准确率达98%。

行为

标准

第四章 教学技能

一、复习要求

1.理解和掌握七种教学的一般技能。2.理解和掌握教学决策的技能。

3.理解和掌握间接指导的技能。4.理解和掌握教学媒体的展示技能。

5.理解微型教学的概念。了解微型教学的优点。明确微型教学的程序。

二、重、难点内容解析

1.教学的一般技能包括:导入的技能、变化的技能、说明的技能、强化的技能、提问的技能、板书的技能和总结的技能等。2.导入的技能主要包括:(1)直接导入法;(2)衔接导入法;(3)审题导入法;(4)演示导入法;(5)实验导入法;(6)实例导入法;(7)故事导入法。3.教态的变化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声音的变化。

4.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用语言必须带有科学性、适应性、教育性、启发性、情感性和艺术性,才能引导学生去理解某些重要的事实,形成概念、规律、原理和法则等。

5.说明的技能可以被分为讲述的技能和讲解的技能。6.强化的技能主要有:(1)语言强化法;(2)符号强化法;(3)动作强化法;(4)活动强化法。

7.提问的技能主要包括:(1)知识提问;(2)理解提问;(3)运用提问;(4)分析提问;(5)综合提问;(6)评价提问。

8.板书的主要形式:(1)提纲式;(2)语词式;(3)线索式;(4)图解式;(5)表格式;(6)板画式。

9.总结的技能主要包括:(1)归纳式;(2)比较式;(3)拓展延伸式;(4)练习式;(5)活动式。

10.教学媒体的展示技能: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运用各种能够用于课堂教学、便于向全班学生展示的教学媒体,把事物的形态、结构或变化过程等展示出来,以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行为方式。

11.微型教学及其主要特点:微型教学是训练师范学生和在职教师掌握教学技能的一种系统的培训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作为一个简化的小型教学技能的训练,以现代视听技术为基础;由少数学习者组成“微型课堂”(5人~10人),以真实的学生或受训者的同学充当“学生”,使课堂微型化;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训练某一两种教学技能;利用视听设备将实践过程记录下来,进行反馈评价,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他人评价。

第五章

教师的教学研究方法

一、复习要求

1.了解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关系。

2.理解和掌握教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二、重、难点内容解析

1.现代学校中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教师的两大任务。

2.小学教师如何克服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矛盾:首先,教师应该全面综合地考虑和注意教学和科研,应该用作为教育工作实践者的一只眼睛通盘注意整个工作系统,同时,用作为研究者的另一只眼睛注意整体中的那部分研究课题。如果认为精力和时间有限,可以将教学研究集中到较小的课题上。其次,应重点进行应用性教学研究。

3.教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有:(1)教育实验法;(2)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3)观察的方法;(4)调查的方法;(5)研究报告与论文的撰写方法。

4.教育实验法:指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求教育教学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5.论文或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形式:一篇论文或研究报告应具有题目、作者、摘要、前言、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及参考文献等部分。

第六章

教学评价

一、复习要求

1.理解教学评价及其分类。

2.掌握教学评价的设计方法。

3.理解测验题的编制原则、步骤和方法。

4.理解评价数据的收集方法。

5.掌握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6.掌握学习成绩的表示方法。

二、重、难点内容解析

1.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是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评价者主要是认课教师。

2.按价值标准分,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自我评价。

绝对评价:即目标达到程度的评价。其着眼点是学习者已达到哪些目标,未达

到哪些目标,整体目标达到程度如何。这一评价的价值标准是参照教学目标,它来自被测总体之外,与评价对象的学习团体无关。

相对评价:指学习者与其团体中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的价值标准设在团体内部,即要求把个人成绩同其他成员的成绩比较,从而明确某个人的相对地位,达到在全体学习成员中评价学习成果的目的。

3.按评价功能分,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一般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使其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及其目的:指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形成适合学习者的教学通过形成性评价,可使教师明确下一步该如何教,使学习者明确下一步该如何学,从而帮助师生完成既定的目标。

总结性评价及其目的:指某项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教学成果而进行的评价。用于教学的总结性评价,一般是指学期、学年末的考试,其目的在于确定综合目标或总目标的达到程度,和对较大的成果进行全面评定、平分。

4.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最常用的有测验法和观察法。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复习和考试的说明

1.电大专科各专业的学生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乌美娜、李芒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学习指导书为李小林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学习指导书》。

2.期末复习应以主教材、学习指导书和本考试说明为基础和依据。

3.该课程的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

第四篇: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及一般知识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及对象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及对象: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服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它是由全科医生和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社区卫生问题、满足基本保健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卫生服务。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

1、健康人群;

2、亚健康人群;

3、高危人群与重点保护人群;

4、病人。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一)有利于卫生事业适应社会需求

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多方面内容,其中适应社会需求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影响人民健康水平的主要疾病谱的变化,居民人均收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普遍期望能就近、方便地得到卫生服务。

(二)有利于优化配置卫生资源我国目前卫生服务的社会需求大部分在基层,即卫生服务的社会需求呈“正三角形”的分布。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卫生资源却配置在城市和较大的医疗卫生机构,使卫生资源的配置呈“倒三角形”;显然,这是一种不合理的配置状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引导卫生资源从上层向基层的流动,使卫生资源的配置与需求相对应,变“倒三角形”为“正三角形”,改善卫生资源配置效益。

(三)有利于抑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1、我国目前医药费不合理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本应在社区解决的医疗卫生问题,被吸引到了城市上层机构,特别是大医院,使大医院做了许多应是小医院或社区做的事情,技术效率不能充分发挥;同时造成了消费者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增加。

2、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费用控制的重要环节,全科医生则是控制医疗费用的守门人。

(四)有利于加强预防战略

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一次卫生革命和第二次卫生革命并存的特殊时期。医学模式、疾病谱、死亡谱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表明,全科医生可对所负责的家庭、人群的健康状况完全纳入自己的视野,自始至终地给以监测,管理和及时必要的服务,这是落实预防措施最关键的环节。

(五)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础

WH0指出:21世纪人人健康的总目的是提高卫生的公平性,确保所有人群利用可持续的卫生系统和服务,使所有人获得更长的期望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人享有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保健服务,是大势所趋。

(六)是转变医学模式的最佳途径

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全球医学发展的大趋势,医生深入社区和家庭,一言一行都脱离不了群众和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家庭和社会的各种信息。全科医生不仅需要学习生物医学知识,还必须学习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医学、公共关系学、卫生经济学、医学法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学、康复医学等知识和技能,与医学模式转变是相一致的。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初级保健各种类型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是基层群众同医疗卫生部门接触的第一步,他们应该充分了解辖区内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并提供基本的预防、医疗和康复服务。

(二)综合性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就其服务对象而言,不分性别和疾病类型,既包括病人,也包括非病人;就其服务内容而言,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就其服务范围而言,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就其服务方式而言,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

(三)持续性服务

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人员要主动关心社区内所有成员,对各种健康问题,无论新、旧、急性或慢性,从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到机体最初出现功能失调、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康复的各个阶段,包括病人住院、出院或请专科医师会诊等不同时期,提供连续性的服务。

(四)协调性服务社区医生的职责是向病人提供广泛而综合性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这种服务不可能包罗万象,不可能代替各门专科医疗。社区医生应当掌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专家、以及家庭和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的情况,并与之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以便协调各专科的服务,为居民提供全面深入的医疗服务。

(五)可及性服务

可及性或方便性是社区医疗的一个显著特点:

1、价格可及;

2、地理位置可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同于各级医院,尤其是地段医院。有些地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地段医院转化来的,这就更需要我们找准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划清职责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地段医院功能的主要区别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服务目标改进社区卫生状况,提高社区人群健康水平

使患者得到治疗和康复服务对象病人、亚健康人群、健康人群

病人服务方式医务人员走出医院,为社区居民开展卫生服务等候患者上门服务特点“以健康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

服务内容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

以医疗服务为主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人才培养全科医师

临床医师主要措施发现社区卫生问题,确定优先处理的重点,分明确临床诊断,制定治

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利用社区资源,制定社区疗方案,采取积极有效计划,组织人才实施。

措施,使患者康复。

国外卫生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医院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忽视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后果将是医疗费用加剧上涨和健康水平改善不明显。由此可见,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就越显得重要。近年来,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验提示:地段医院实现功能转变,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是社会发展和满足社区居民卫生需求的要求,也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五篇:公务员制度讲座

《公务员制度讲座》

一、单项选择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从何年何月何日起正式实施(D)。

A2005年10月1日

B.2005年4月27日 C.2005年12月1

D.2006年1月1日

2.属于国家公务员的是[B)。

A.在国家机关中工作的人员B.依法履行公职、纳人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C.行政工作人员D.履行公职的人员

3.公务员哪些行为受法律保护(C)。

A.行政行为

B.司法行为C.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 D.职务行为

4.我国《公务员法》中规定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为(C)。

A.权利5条、义务5条

B.权利8条、义务5条C.权利8条、义务9条

D.权利5条、义务8条

5.对于公务员职位,国家实行什么制度(A)。

A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

B公务员级别制度C公务员职位补贴制度

D公务员职位津贴制度

6根据公务员法规定,下列哪一部门有权对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公务员职位,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A)。

A国务院

B全国人大 C省级政府 D地方政府

7国家根据什么设置公务员职务序列(B)。

A公务员等级 B公务员职位类别C公务员工资级别 D公务员津贴

8非领导职务中的巡视员相当于(B)。

A正处级

B.正厅级 C.正部级

D.副厅级

9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由什么机关规定(B)。

A全国人大

B国务院 C省级政府 D地方人大

1录用特殊职位的公务员,经谁批准,可以简化程序或者采用其他测评办法(C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2定期考核的结果应当以什么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D书面形式)

3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是(D定期考核的结果)

4领导成员职务按照国家规定实行(C任期制)。

5何种公务员在选举结果生效时即任当选职务;任期届满不再连任,或者任期内辞职、被罢免、被撤职的,其所任职务即终止?(A选任制)

6何种公务员遇有试用期满考核合格、职务发生变化、不再担任公务员职务以及其他情形需要任免职务的,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任免其职务?(D委任制)

7不符合公务员在机关外兼职的条件的是(B 领取兼职报酬)。

8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逐级晋升。符合什么情况的,可以按照规定破格或者越一级晋升职务?(D 工作特殊需要)

9机关内设机构哪一级以下领导职务出现空缺时,可以在本机关或者本系统内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任职人选?(A

厅局级正职)

10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按照规定程序如何处理?(D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

1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怎么做?(D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

2何种情况下公务员应当受到处分?(B因违法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

3公务员违纪的,应当由什么机关决定对公务员违纪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认定的事实及拟给予处分的依据告知公务员本人?(C处分决定机关)

4处分决定应当以什么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B书面)

5警告处分的期间为(A6个月)?

6记大过处分的期间为(C18个月)?

7受撤职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B降低级别)。

8机关根据公务员工作职责的要求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需要,对公务员进行何种培训(B分级分类)? 9公务员的培训实行何种管理?(A登记管理)10公务员在不同职位之间转任应当具备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在规定(C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

11根据公务员法,对什么级别以下的领导成员应当有计划、有重点地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转任?(A省部级正职)

12对于机关的交流决定,公务员(A应当服从)。

13因地域或者工作性质特殊,需要变通执行任职回避的,由哪一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B省级)

14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A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

15公务员工资制度贯彻什么原则?(C按劳分配)

16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A年终奖金)。

17定期进行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调查比较,并将工资调查比较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依据的制度是(A工资调查制度)。

18公务员在何种情况下享受国家规定的伤残待遇。B因公致残

19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退休金以及录用、培训、奖励、辞退等所需经费,应当如何保障?

A列人财政预算)

20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A引咎辞去领导职务)。

21公务员辞职或者被辞退,离职前应当办理公务交接手续,必要时按照规定接受(A审计)

1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B30日)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

2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不服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15)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30)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3公务员申诉的受理机关审查认定人事处理有错误的,什么机关应当及时予以纠正(C原处理机关)

4下列哪些职位不实行聘任制(C涉及国家秘密的)。

5机关聘任公务员,应当按照什么原则,签订书面的聘任合同,确定机关与所聘公务员双方的权利、义务(B平等自愿、协商一致)。

6聘任制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实行什么工资制度(C协议工资制)。

7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什么部门申请仲裁(A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二、多项选择题

1为什么要制定公务员法(ABCD)。A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

B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

C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D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

2下列哪些内容适用公务员法(ABC)。

A公务员的义务

B公务员的权利

C公务员的管理

D公务员的刑事责任

3公务员法中规定哪些人员的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BCD)。

A海关人员的义务权利和管理B法官的义务、权利和管理 C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的产生、任免、监督D检察官等的义务、权利和管理

4公务员的管理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应当坚持什么原则(ABCD)

A公开

B平等 C竞争 D择优

5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下列哪些原则(BC)。

A有才必用B任人唯贤 C德才兼备D德优于才

6下列属于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义务是(ABCD)。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B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C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D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7下列属于公务员享有的权利的是(ABCD)。

A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B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 C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D提出申诉和控告

8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哪些类别(ABD)。

A综合管理类B行政执法类C立法研究类 D专业技术类 9公务员职务分为哪几种(BD)。

A司法职务

B领导职务 C行政职务 D非领导职务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什么办法?(.A公开考试 B严格考查 C平等竞争D择优录取)

2下列哪些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A甲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B乙曾被开除公职)

3报考公务员提交的申请材料应当符合什么条件?(A具体C准确)

4公务员录用考试采取哪些方式进行?(A笔试 B面试)

5公务员录用考试根据什么内容分别设置?(A公务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D不同职位类别)

6招录机关根据什么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B外表C考察情况D体检结果)

7公务员职务实行的制度是(A选任制D委任制)?

8公务员任职必须在何种范围内进行,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B编制限额C职数)

9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具备拟任职务所要求的哪些方面的条件和资格?(A思想政治素质

B工作能力C文化程度D任职经历}

10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按照下列何种程序办理?(A.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 B .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任职建议方案,并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酝酿C.按照管理权限讨论决定D.按照规定履行任职手续)

11何种非领导职务出现空缺,可以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产生任职人选?(A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B副调研员以上)

12确定哪些任职人选,可以面向社会,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的人员中公开选拔?(B初任法 D初任检察官)

13对哪些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应当给予奖励?(B工作表现突出C有显著成绩和贡献D有其他突出事迹)

14对于公务员的奖励应当坚持的原则是?(A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D以精神奖励为主)

15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有下列哪些情形的,应当给予奖励?(A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成绩显著的 B在工作中有发明创造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C防止或者消除事故有功,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 D在抢险、救灾等特定环境中奋不顾身,做出贡献的)

16给予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奖励,按照(A规定的权限 B规定的程序)决定或者审批?

17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有下列哪些情形的,撤销奖励?(A弄虚作假,骗取奖励 B申报奖励时隐瞒严重错误 C申报奖励时严重违反规定程序D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撤销奖励的其他情形)1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有下列哪些行为?(ABCD)

2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不应当怎么做?(B拒绝执行决定或者命令C拖延执行决定或者命令,向再上一级汇报D执行后向再上一级汇报)

4处分决定机关认为对公务员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A管理权限D规定的程序)作出处分决定?

5公务员受下列哪些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ABCD)

7公务员解除处分后,哪些方面不受原处分的影响?(A奖励C级别 D职务)

8对公务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是(B公务员工作职责的要求C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需要)。

9下列可以作为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的有(A公务员培训情况 B学习成绩)。

10公务员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从事人员交流?(B公务员队伍内部C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D与人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11哪些人员可以调人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B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C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13根据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可以选派公务员到哪些地区挂职锻炼?(ABCD)

14公务员之间有何种关系,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A夫妻关系B直系血亲关系C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D近姻亲关系)

15公务员担任哪些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C乡级机关

D县级机关)

16公务员执行公务时,有下列哪些情形应当回避?(B涉及本人利害关系C涉及与本人的岳父有利害关系D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

17下列有权申请公务员回避的是(A公务员本人

B利害关系人)。

18公务员工资制度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下列哪些因素?(A工作职责 B工作能力C工作实绩D资历)19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哪些津贴?(B地区附加津贴C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D岗位津贴)20国家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保障公务员在(ABCD)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21公务员出现何种情形,其亲属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A因公牺牲 B因公死亡C因公病故)

22公务员有下列哪些情形的,不得辞去公职?(A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B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 C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D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

23公务员有下列哪些情形的,予以辞退?(B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C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 的 D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1公务员在何种情形下应当退休(B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 D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2公务员符合下列哪些条件,可以提前退休(A工作年限满三十年B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

3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哪些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A处分、降职、免职B辞退或者取消录用C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D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4公务员认为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向什么机关提出控告(C上级机关 D有关的专门机关)。

5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哪些职位实行聘任制(B专业性较强的职位C辅助性职位)。

6聘任合同应当具备下列哪些条款?(A合同期限B职位及其职责要求C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D违约责任

7人事争议仲裁应当根据哪些原则,依法维护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BCD)

8在录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中发生泄露试题、违反考场纪律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开、公正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如何处理?(A批评教育B处分C追究刑事责任)

9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哪些单位任职?[ A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B其他营利性组织)

10机关因错误的具体人事处理对公务员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如何处理?(A赔礼道歉 B恢复名誉C消除影响D赔偿损失

下载公务员制度讲座各章概念及重难点知识(第三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务员制度讲座各章概念及重难点知识(第三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务员制度讲座

    电大专科《公务员制度讲座》 简答题 1. 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分类? 答: 义务: 根据义务履行期间的分类: 1、 公务员在职期间的义务 2、 退出公务员系统后的义务; 根据义务履......

    公务员制度讲座

    试卷代号:5375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公务员制度讲座》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2年12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政治制度历史传统 2、任......

    公务员制度讲座作业

    公务员制度讲座作业(第一章——第五章)一、单项选择题(30*2=60)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从何年何月何日起正式实施()。DA.2005年10月1日B.2005年4月27日C.2005年12月1日D.20......

    公务员制度讲座复习题

    形考任务一 题目1 我国公务员的考核等次包括 a. 称职 b. 不称职 c. 基本称职 d. 优秀 正确答案是:优秀, 称职, 基本称职, 不称职 题目2 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

    公务员制度讲座小抄

    公务员制度讲座期末总复习范围 11. 公务员考核中,“业务水29.国家对因病而丧失劳动能8. 解除公务员行政警告处分的6. 我国公务员非领导职务序列A6.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下列平......

    公务员制度讲座小抄

    《公务员制度讲座》平时作业一(1-3章) 一、 填空题 1、在我国,公务员指的是,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 利的工作人员。 2、根据职位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将公务员职......

    公务员制度讲座小抄

    四、名词解释 B1保险制度:42公务员任用:43公务员任职:44公务员申诉: 80选任制:Y81养老保险制度:22公务员的挂职锻炼的特点。 23公务员的申诉制度的性质?24公务员法律责任的含义和......

    公务员制度讲座2

    《国家公务员制度讲座》(远程) 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5分,共25分) 1、《彭德尔顿法》是由美国国会议员彭德尔顿提出的,1883年在国会获得通过,这个法律确定了美国文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