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安监局抓好“三个建设”,确保执法规范公正
区安监局抓好“三个建设”,确保执法规范公正
一是抓能力建设,提升执法水平。执法人员结合实际工作,认真贯彻和落实上级相关文件精神,通过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学习,稳步推进各项安全生产执法工作,确保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2016年重点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及解读》等法律法规,参加了市局组织的安监系统业务培训,为完成年度执法计划打下了业务基础。进一步熟练了宁波市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原有的基础上,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中尝试现场打印照片、熟练了电子章等新的技能,提高了执法效率。
二是抓制度建设,强化执法监督。相继出台了《江北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使规则》、《危险化学品出入库制度》等规定,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实行案件承办人员、法制员、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四级审核制,严把立案报批审核关、行政处罚集体讨论制度。行政处罚案件办理情况及时在区安全生产官网上公开;不定期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和纪检组对执法工作进行监督评议。
三是抓程序建设,增强执法效力。在执法过程中,切实做到“四个严”:一是严把思想关。坚持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增强办案人员的法制观念,确保秉公执法;二是严把证据关。注重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及合法性,确保证据客观真实、合法有效;三是严把程序关。审核案卷时,严格审查程序合法性问题,如执法人员是否表明身份,执法人员是否为2人以上等,确保每个环节无一疏漏;四是严把法律关。在适用法律上,严格依法办事,法无明文规定的,不得处罚。
截至目前,我区行政处罚案件保持零投诉、零复议、零诉讼。
鲍海珍
2017年2月20日
第二篇:规范执法行为 促进执法公正
规范执法行为 促进执法公正”心得体会(交警版一)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责就是依法处理交通违法、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安全畅通,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是一支党领导下执行交通管理任务的行政执法力量,在执法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意识,让人民群众满意,就必须进一步规范公安交通管理执法行为,才能确保我们正确行使执法权。大队根据支队专项整改活动精神,为了规范民警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全面开展执法质量整改活动。就当前交警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端正执法思想以及提高执法水平,本人在此项活动中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整改活动是规范当前交警工作的需要
交警部门是以行政执法为主,兼有部分刑事司法权的执法单位。交警最广泛的执法活动,属于行政执法范畴。而当前交警执法从总体上存在着“三重三轻”的倾向。即:重行政权,轻公民权;重权力的施行,轻权力的制约;重实体法,轻程序法。具体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
1、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在一些事故案件的处理上以罚代刑,降格处理,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
2、少数民警办案中随心所欲,甚至办人情案。
3、事故案卷不规范,材料不全。
4、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依然存在。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客观因素外,内部执法机制不健全,执法监督检查不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些问题不解决,公安机关交警部门的公信度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支持度将会打折扣。对此我个人认为,开展此项专项整改活动,正是适应当前交通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是一项适合民心、民意的长久工程。
二、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端正执法思想加强交通管理工作和交警队伍建设的战略措施来抓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交警做为公安机关的一个警种,也是国家重要的执法机构。进一步完善执法机制,规范执法行为,是实施以法治国方略的需要;也是改善公安交警执法形象,促进廉政建设,密切警民关系的需要。因此,交警部门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新形势下完善执法机制和规范执法的极端重要性,把它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
规范执法行为,要从以下两方面提高认识:一是交通管理职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执法活动来实现;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机制不健全,交通管理工作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规范执法是为了加强交通管理,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形势。我们要通过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实现人民警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维护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执法不规范,执法不力,就谈不上保护人民;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就会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必须以树立正确执法观和科学发展观为切入点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强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和管理科学化建设,努力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交通管理执法权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必须满腔热忱地对待群众的诉求,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执法,本着对群众利益和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办案,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切实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四、“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必须建立规范的机制和优化执法程序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民警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建章立制,规范执法行为,优化执法环境。切实加强交警系统法制队伍建设。在贯彻以法治国的新形势下,公安交警部门迫切需要一个健全的机构和一部分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来搞好法律服务和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各级领导要重视支持和关心法制队伍的建设,帮助我们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事法制工作的民警也要增强责任感,爱岗敬业,勤奋学习,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精通公安交警系统法律、法规的行家里手,为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执法行为是否规范,执法活动是否公正,不仅关系到公安队伍和民警本身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形象、威信及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关系到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要牢固树立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提高执法品质,改善执法形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改革开放创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第三篇:切实抓好-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
切实抓好”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
正”专项整改活动
切实抓好”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2007-02-17 16:40:30
中央政法委决定在全国政法机关集中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的重大部署,也是立足政法机关长远发展和现实需要相结合的全局性任务。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必须从适应新形势、提高司法能力和队伍素质的需要出发,紧密结合工作和队伍建设实际,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公正与效率的突出问题,建立规范司法行为的长效机制,努力维护司法公正。
必须把开展“专项整改”活动与审判管理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化的审判管理机制。要从司法权力运行的薄弱环节入手,把专项整改的着力点首先确定在审判管理上,确保司法活动公正、高效。一是全面加强审判流程管理。实行随机分案,排期开庭,跟踪督办,严格过程控制。二是认真加强审判监督。对审判过程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定期进行审判质量通报和讲评,总结教训得失。三是规范执行管理。实行执行分权改革,强化监督制约。四是加强审判效率和效果管理。严格控制审限,建立办案社会效果责任机制,确保良好的司法效益。
必须把开展“专项整改”活动与提高司法能力结合起来,建立一套职业化法官队伍的培育机制。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的职业化法官队伍,是规范行使司法权力的前提和基础。要通过建立和执行党组集体学习制度,提高班子政治素质和驾驭全局、解决矛盾的能
力;通过建立调研制度,就审判操作、法律适用、制度管理、案例评析等开展调研,促进有见地、有创新的调研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尽力拓宽法官的知识层面;通过开展不间断的业务观摩交流活动,促进干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审判水平;通过建立经常性的业务竞赛制度,促进干警资助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必须把开展“专项整改”活动与完善工作规范结合起来,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司法活动运行机制。审判工作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特别要求对司法活动进行规范。要切实规范庭审活动,解决少数法官庭审中漏落程序、适用法律不准确、随意干涉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办案透明度低等问题;要认真规范审判委员会工作,落实回避制度,强化宏观指导,把审委会建成最具权威的审判决策组织;要积极规范调解工作,确立
“多调少判,以调保稳”的工作思路,辨析法理,尽力做好当事人的思想
教育和法制宣传工作,避免“案结事不了”和当事人无休止的上访告状现象;要认真规范信访工作,建立完善包括领导机制、疏导机制、联动机制、考核机制在内的一整套处理涉诉上访案件的长效机制,将涉诉上访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轨道;要切实规范行政后勤管理,整合司法保障资源,调动各种有利因素,为审判工作提供全面、及时、有力的保障。
把开展“专项整改”活动与落实司法为民宗旨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充满人文关怀的司法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司法为民宗旨,在从立案到执行各个环节上实现便民利民。要在法院内部加大对利民设施的投入力度,对立案大厅和办公环境进行绿化、美化,设置阅报架、饮水机、老花镜、水笔等物品,从细微处体现司法人文关怀;要不断深化“司法为民”举措,实行院长轮流接访和预约接访制度,解决群众告状难、申诉难问题;积极落实司法救助制度,对于确有冤情又无力交纳诉讼费的当事人,实行司法
救助,切实体现司法的人民性。
把开展“专项整改”活动与反腐倡廉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三不为”的廉政建设机制。通过培育宣传典型、深入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抵御腐蚀和诱惑的免疫力,确保干警“不愿为”。通过重大案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实行重点人员重点管理,切实加强监督制约,确保干警“不能为”。要对法官和工作人员中出现的违纪苗头及时进行诫免谈话和调查处理,对发现的徇私枉法、滥用权力,办关系案、办人情案、办金钱案等现象,坚决一查到底,严格落实廉政纪律,以此建立起“不敢为”的惩戒机制。
把“专项整改”与强化司法责任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责任追究机制。司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是司法制度中的关键内容,决定着司法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实践程度。要根据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每个工作环节的特性,明确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工作目
标和标准,完善综合考评制度,建立完整的工作责任体系。年底对综合考评情况进行汇总排序,严格奖惩,促进责任目标的完成。
第四篇:创新执法监督机制确保司法公平公正[定稿]
社会的变革,使执法的公正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给执法监督工作也带来严峻挑战,仅仅依靠社会监督、人大监督、法律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已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必须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党委政法委监督,确保执法公平公正。
一、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的主要内容
党委的执法监督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法委从执政党工作大局出发,在全国和本行
政管辖范围内,为确保法律正确统一实施,维护法治尊严,按照党的组织系统,对政法机关执行法律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协调、管理行为的总和。其理论依据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政党、国家、法治理论;其法律依据是宪法及有关组织法;其政策依据是党的有关政策、规定、决定、意见等。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检查指导监督政法机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二是检查监督政法机关的执法活动和政法干警的执法行为。三是组织领导政法机关妥善处理信访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四是发挥政法委执法监督职能加强案件的协调与督办。
二、案件协调与案件督办的范围及其界定
案件协调的范围主要针对公、检、法之间存在争议、致使案件久拖难决或处理不公,可能成为影响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案件。案件的督办则着重于对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热点”案件,久拖不决严重超法定时限的案件,当事人不断控告申诉、多次上访的案件,外地或新闻媒体反映有受地方或部门保护主义影响而没有严格依法公正审理的案件,上级有关部门督查督办的案件,政法干警违法违纪的典型案件。
案件督办和协调虽然都是党委执法监督的重要手段,但二者有较大的差别:从来源渠道上看,案件督办多是当事人反映的处理不公、欠拖不决和干警违法违纪案件;而案件协调多是政法部门之间存在较大分歧,认为需要协调的案件。从涉及的政法部门数量上看,案件督办多是涉及到一个部门的事情,涉及的问题较少、较单纯,而案件协调多是需要协调公、检、法等多个部门,涉及的问题较多、较复杂。从处理方式上看,案件督办是上级或党委政法委督促政法部门办理的案件,需要部门说明情况,报处理结果;而案件协调多是需要政法部门在达成共识后依法去落实的案件。
三、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监督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执法过程中徇私舞弊、收受贿赂、以情代法现象时有发生;执法缺乏人文关怀,暴力执法、拖延执法依然存在;办案粗糙,宽严失度,办案质量不高;暗箱操作,违规作业,执法透明度不强等,使执法监督难度和压力加大。
(二)执法监督权受限制。公、检、法部门存在双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督工作的开展,使党委政法委在执法监督过程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三)执法监督力量薄弱。当前由于基层政法委编制少,执法监督机构要么尚未建立,要么专兼职人员未落实到位。而从事执法监督工作的专、兼职干部中,有的法律素质不高,有的工作作风不硬,有的对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调查研究不够,遇到棘手问题束手无策,难以有效行使监督职责。
(四)执法监督来源狭窄。目前政法委监督的案件,大多数来自于上级党委、领导的批示和群众的来信来访,尤其对个案的监督没有领导批示很难奏效。狭窄的监督来源起不到相应作用。
(五)对党内执法监督存在排斥心理。部分政法部门领导对中央关于加强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文件精神领会不深,对执法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执法监督存在抵触情绪。有些同志还认为加强党对政法工作领导,只能是宏观上的领导,不宜对具体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对具体案件的监督干涉了司法的独立性。
四、执法监督问题的成因
(一)政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现有司法人员的来源非常复杂,有军队转业的、有从其他机关调入的、还有从企事业单位改行的,从法律院校毕业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导致政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办案质量不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执法工作的新要求。
(二)领导干部管理体制不规范。按照中央政策,在政法干部队伍管理上,要求党委政法委协助党委和组织部门考察管理干部。但在实际运作中,政法委只协助例行考核,协管工作迟迟得不到落实,干部管理和提拔任命建议权流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监督工作困难重重,监督效能低下。
(三)党内执法监督缺乏制度保障。目前,党委政法委实施法律监督,在立法上没有相应的具体规定和有效的措施保证,缺乏规范性的法律规定,又缺乏具体的程序操作,这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既使对执法过错进行责任追纠,也只能由执法部门按照法律程序进行,而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工作仅仅体现出间接性。
(四)党内执法监督关系尚未理顺。由于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起步较晚,许多工作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与相关部门的监督关系还不够理顺,致使目前工作手段乏力,没有完全掌握监督的主动权,存在调查难和处理难。
五、规范和加强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之策
(一)必须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保障政法工作始终在党的监督和指导下良性发展。一是政法工作要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要切实转变政法各部门的思想认识,自觉服从党委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对党委和上级的要求,要雷厉风行、坚决贯彻落实。在工作上要防止那种借口政法机关独立办案而游离于党的领导之外,甚至企图削弱、摆脱党的领导的思想和行为。二是要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必须把党内执法监督与支持司法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司法机关的职权,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努力为司法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支持和帮助政法部门排除地方保护主义,部门本位主义对执法活动的干扰,当好政法机关的坚强后盾,确保政法机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三是加强基层党委政法委自身建设。要建立健全基层政法委工作制度,协管干部和执法监督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领导机制,更加有效地领导、支持、监督政法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四是大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以加强司法监督、确保司法公正为重点,着力在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上探索改革措施,使党内监督走向正规化,提高党委政法委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能力。
(二)必须理顺政法干部队伍管理体制,实现职能与职权协调统一。一是提高地方政法委机关的政治待遇,以提高政法委决策的执行力,扩大其“说话”的影响力,增加监督工作的领导力;二是下放地方政法部门的人事权。市、县(区)应大胆地把政法部门部分岗位的人事权下放到政法委。在市、县(区)政法部门干部的使用方面,把中层领导及以下干部的拟任权赋予政法委,由政法委组织人员对其进行考核,并提出任命建议,使政法委更好承担起指导政法队伍建设的职责。三是严把政法干部队伍进人关。政法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坚持凡进必考,人员进出必须经政法委把关,保持政法队伍的纯洁性,杜绝政法部门用人上的随意性。
(三)必须提高党内执法监督创新能力,增强监督工作的效率和效能。
一是要建立执法监督预防机制。当前,地方党委政法委对政法各部门的监督仅限于事后监督,事前、事中监督比较薄弱,往往是问题出现后才反馈到政法委,补救措施滞后,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为把执法监督转到事前上来,做到随时监督、预防监督和重点监督,要建立党内监督预防机制。要分别建立政法部门“单位执法质量档案”和“个人执法质量档案”。把单位执法档案及执法部门负责人的执法档案均建在市、县(区)委政法委,包括公、检、法、司所属的具备执法职能的科、室、所、队、庭等。执法档案建立后,随时记录执法人员每宗案件办理情况,且永久保存,档随人走。政法委执法监督机构通过随时查看执法档案,了解执法干警的基本情况,对办案质量不高的人员,实施重点监督,并给予预防提示,最大程度的减少执法过错行为的发生。
二是要畅通执法监督渠道。要在基层政法委设置政法监督热线,接受群众对执法不公、知法违法等不良行为的举报。政法委要定期组织人员通过回访执法相对人或召开座谈会、向社会发放执法评议卡、聘请执法监督员等民意调查的方式实施监督,使党内执法监督工作更广泛、更时效。
三是健全执法监督机构。当前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重点必须放在“有人办事、有机构办事”上,要克服编制困难,尽可能地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构,或设置执法监督和政法队伍管理职能的综合机构。要选调政策法律水平高、政治素质好、事业心责任心强的干部负责执法监督工作。同时,要对执法监督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客观、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练好基本功。
四是要提高执法违规成本。在执法过错追究上,党委政法委必须介入监督追究。对执法质量不高,甚至发生执法过错和错案的干警,根据执法人员违法事实的性质、情节、后果,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诫免谈话、通报批评、免职、辞退等处罚;对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给国家或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要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向执法过错责任人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切实提高执法违规成本。
第五篇: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心得体会
通过近期开展的“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 学习整顿,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就如何规范执法行为 促进执法公正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规范执法行为是对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规范执法是对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法制建设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严格执法,才能纠正违法行为,保护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才能体现法律的尊严。严格执法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要求执法人员必须秉公执法,严肃执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办案,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徇私枉法,钱权交易,办关系案、人情案甚至执法犯法、贪赃枉法都是与我们工作要求格格不入的。另一方面还要求我们办案人员要提高素质提高办案质量,因为案件质量的高低于取决于办案人员的各项素质,与办案人员的各项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
二、公正执法是对我们人民警察的基本要求。公正执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我们警察的基本要求,通过专项整顿使我认识到,公正执法就是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法定职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者不能超越法定职权执法。公正执法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尽职尽责,任何偏离法律规定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我们肩负着执法的重任,我们必须让让党和人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