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NDSlog3.3.3测井曲线数字化软件操作规程
NDSlog3.3.3<测井曲线数字化软件>操作规程
1、开机
2、在控制面板上双击快捷方式ndslog图标,单击ok提示。
此时屏幕上出现NDS/log3.3.3视窗。该视窗分为上、下、左、中、右五个部分。上部是视窗主菜单,共六项:File,Edit,View,Option,Tools,help。每一个主菜单里都有许多子菜单可供使用。
左边的五个大方块表示作图的步骤,共五步。作图先从第一步开始,第一步完成后再点击第二步,依此类推,直到第五步作完一条曲线。作图的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内容和要求。第一步是确定曲线的深度轴(纵坐标)和水平轴(横坐标)。第二步是对深度轴、水平轴进行校正,减小其误差,使其和底图相等并重合。第三步是画水平线(即深度线),水平线的间隔有1米、2米、5米3种类型。第四步是画竖线,使其和水平线形成方格状。方格的面积是1CM²,方格的作用在于准确的确定曲线某一点的深度值和横坐标值(OHMM,uS/m,mS/m,MV,CM等〉。第五步是给曲线起名字并在底图上用鼠标作图,新做曲线必须和原曲线完全重合。大方块的下部是四个小方块,代表画笔、橡皮擦、剪刀、曲线平移。再下面是放大镜,点击 兵缩小。
视窗的右边是显示图纸的文件名、深度轴顶部、底部数值及单位、水平轴比例尺的类型(线性的、对数的、混合的)、比例尺的左右值及单位、单个曲线名称等。视窗的右下角则是显示光标的位置及光标处于曲线某一位置时某一点的深度值和横坐标值。
下部小视窗是显示图纸的颜色。微电极有两种颜色出现时,可用
按钮里的、、等按钮能对底图进行放大或功能显示彩色和黑白图形。也可用键盘上的F10功能键切换彩色或黑白图形。
视图的中央部分(大方块区)则是显示曲线图纸的地方。
3、单击File打开主菜单,单击Open,则显示最高级的文件:d:ndsprojects
4、单击color文件夹,浏览文件名(Files),并选中一口井。
5、单击Load按钮<加载>,荧屏的中央部分则显示某井的一种测井图(标准测井图、固井测井图、组合测井图)。
6、浏览测井图,选中某条曲线,按照作图的五个步骤作图。先完成第1—4个步骤。
7、点击第五步方块,给曲线起名字。单击AddNew->Other,在Curve abbreviation(曲线缩写名)视窗中写入曲线名,例如
8、在200﹪倍数下开始用鼠标描绘曲线。
9、第一条曲线在画完后,再按照第6—8条的步骤顺序画第二条曲线、第三条曲线………
10、测井曲线画完后,操作员要进行自我检查,检查自己所绘制的曲线是否符合质量要求,有错误的地方要进行修改。自检的主要内容有:
(1)曲线的井号、曲线的名称、曲线的图头(表格)内容。
(2)曲线作图的各项设置是否合理,曲线设置子菜单
(3)曲线的方格网线是否合格,纵坐标数值、单位是否正确,纵坐标要和原图基线完全重合。方格网要能将曲线控制在自己的泛围之内。
(4)每条曲线名称正确,所绘即所是,不错线、不串线、不断线、不少线。标准图画R25、Sp、Cali,固井图画CBL,组合图画ML1、ML2、AC、R04、R4、COND、GR、CAL、SP等。
(5)第二比例曲线的初始值<即与第一比例线接头的地方>正确,初始值不正确,则会造成第一、二比例线对接的失败。
(6)曲线检查完毕后,要进行曲线回放<回放方法另述〉,回放曲线要和原图完全重合,不重合则要找出原因,在原图上进行修改。
(7)自己认为合格的曲线要进行保存(Save,Save命令隐含在File主菜单中),以防作图文件的丢失。
第二篇:测井车操作规程
测井车操作规程
作业前基本检查
1.柴油燃油是否充足。
2.电瓶电压是否正常,正常时接通电瓶电源。3.绞车液压油油量以及油液清洁程度。4.柴油发电机燃油油路。5.车箱各舱门关闭并锁好。6.锁好绞车排绳支架。
7.交流电开关处于断开状态。8.刹车阀处于松开刹车位置。9.滚筒控制手柄处于中间位置。10.油门阀处于最后位置。11.带上安全用电接地棒。12.PTO处于脱开位置。13.发动机限速开关关闭。
作业现场施工时的准备
一、底盘设置
1.将底盘置于测井作业的适当位置:车尾正对着井口并距井口有一定的距离,至少能满足排绳器正常排绳的需要。
2.将变速杆置于空档位置,手制动阀拉到驻车位置,气压表指示不小于700kPa(否则影响绞车取力器的顺利挂合)。
挂合绞车取力器“PTO”前必须将手制动刹车拉起,踩离合器大约6秒钟后,挂合PTO(确保气压表指示≥0.7MPa),底盘变速箱手柄放在4档位置。4.按下驾驶室驾驶员中控台右侧PTO开关,只有此开关开通后才能保证操作舱油门控制旋钮对发动机油门的控制,即实现远程油门控制。5.接通操作台面板24V直流电系统。
6.发动机怠速运转至少2分钟,再使发动机转速提高到工作转速。发动机工作转速设置为1200rpm。7.接通外接电源或起动柴油发电机。
8.打开220V照明灯、空调、井口灯以及所需的各种电器。9.起动测井仪器系统。
10.开始测试作业。电缆测试作业前应作好以下准备工作。
二、液压系统的设置
2.1 操作绞车之前必须设置滚筒刹车。滚筒控制器处于中位。
2.2 确认发动机转速在1200rpm。
2.3 转动操作台上的系统压力调节阀,将系统压力设置在一个合适的范围(详见系统压力调节阀的操作说明)。
三、绞车操作准备
3.1 松开排绳器锁定销,将电缆正确地穿过测量头的计量轮。
3.2 控制手柄置于中位。
3.3 将滚筒控制手柄置于“下放”位置,放出一定长度的电缆,以备测井时用。3.4 滚筒控制手柄置于“中”位置,将滚筒停下并设置刹车。3.5 装配滑轮、线载张力测量仪器系统。
3.6 滚筒控制手柄置于“下放”位置,排绳器进行排绳。3.7 将井下测试工具与电缆头连接,准备测试作业。注意事项:
1、发动机启动后,怠速运转10-15分钟,检查发动机水温指示、机油压力表指示、燃油表指示和气压表等指针在正常范围内。、进入操作舱检查,确保绞车控制手柄中位;检查驾驶室气压表指示,确保气压表指示≥0.7MPa才能进入取力器挂合操作。
3、为安全本车挂合绞车取力器“PTO”前必须将手制动刹车拉起。4、发电机工作时必须打开发电机舱门,拉出舱外。5、绞车工作时必须保证刹车手柄置于解除制动位置。、作业时严禁直接刹车,应先将油泵控制器手柄至于中位或按下紧急切断阀后实施刹车。、操作滚筒控制Ⅰ手柄时滚筒控制Ⅱ手柄应在O位,同样操作滚筒控制Ⅱ手柄时滚筒控制Ⅰ手柄应在O位,两手柄全在O位时为空档;及操作任何一个控制手柄时,另一个控制手柄一定在O 位。、滚筒调速及换向操作应缓慢,从一个方向换到另一个方向时,应在中位稍作停留,以免损坏油泵及换向机构。
9、作业完成后要先摘开取力器再熄火,避免行车中或下次作业启动发动机时取力器处于挂合状态,造成事故。
10、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保持液压油的清洁、油量,不同环境使用相应牌号的液压油。
四、测试过程中操作
下列步骤是常规测试作业所必须完成的。牢记安全第一,绞车系统是很强大有力的,违规操作可能对人员和设备造成伤害。4.1 接通测试仪器的电源。
4.2 检查电缆测量系统操作是否正常,测试精度设置是否正确。4.3 三档变速箱挂上档,起动绞车,测试仪器串进入井口。从滚筒开始转动时起就要保持记录,这有可能是你能得到的唯一记录。4.4 三档变速箱挂档时应缓和,不能猛拉硬拽。若不能完全挂合,先放空档位置,稍微转动马达再挂档,挂合后方可起动液压马达进行作业。
4.5 时刻注意监视负载显示,一旦出现井底遇卡,负载会出现突然增大。
4.6 井底遇卡时,不要硬性的拉拽,应该通过一起一下的动作来试着下放仪器。在遇卡的井里,利用适当的辅助设施总是能使井下仪器保持下放。4.7 当仪器下到指定位置后,停下绞车,即可准备仪器系统井下测试。
4.8 开始连续测试作业。绞车控制手柄回到“上提”位置,以适当的速度上起。4.9 调整电缆张力,进行过载保护。
4.10测试过程中要继续监视电缆负载,观察测试仪器的张力增加显示。4.11电缆回收时,要使用排绳器使电缆平整的排放在滚筒上,缆绳排放时不要出现有间隙或重叠。为保护电缆不被损坏,在井下仪器全部起出之前,出现任何的间隙或重叠都要及时纠正。4.12电缆回收到最后几层时,应对电缆进行润滑。打开喷油器开关,每缠完一层,就喷一次油。
4.13测试工作完成,测井仪器起出井口后,将仪器放倒、拆开。4.14拆卸电缆和张力测量系统。
4.15将电缆从测量头中取出,固定排绳支架。
五、系统压力设定操作说明
为了防止井下遇卡等意外情况发生时,绞车和下井工具不被损坏,设置了系统压力调节控制系统。此系统通过限制泵排量,维持操作者所调定的系统最高压力设置。系统压力控制的设定是在下井测试前,根据缆绳上的附重大小而预先设置的。本测井作业车具有上提作业时的系统压力调节功能。
5.1 液压系统压力由装在操作台上的调压阀(也称张力调节阀)来调节,从而控制缆绳张力大小,左旋拉力减小,右旋拉力增大。
5.2 根据作业过程中提升负荷的大小,适当调节系统压力,能够使缆绳处于上提即可。注意系统压力不得超过25Mpa。
5.3 当井下仪器遇卡时,可旋转调压阀,缓慢增高系统压力的设置,使缆绳张力增大,观察是否能够解除遇卡。当系统压力达到25Mpa还不能依靠张力解除时,应立即停车。
5.4 无论使用哪种规格缆绳,调定的系统张力的大小,都不得超过该规格缆绳的安全允许拉力。同时应注意,调定系统张力应缓慢进行,以免冲击损坏系统元件。
八、关闭系统程序
测试作业完成后,要完成以下步骤;
8.1 将测井仪器从电缆上取下,并按照仪器操作步骤进行清洗。8.2 关闭地面测试仪器系统。8.3 拆卸缆绳张力测量系统。8.4 释放加载在缆绳上的张力。
8.5 将缆绳从测量头上取出,锁紧排绳支架。8.6 关闭井口灯和照明灯,空调。8.7 关闭电源总开关。8.8 三档箱挂空档位置。8.9 设置绞车气刹车。
8.10 踩下离合器,发动机转速控制在600r/min左右,脱开PTO(power take off)。
作业后检查
测试作业完成,离开作业现场前,应完成下列各项作业后检查工作: 1.绞车排绳支架是否固定。2.液压管线有无明显渗漏。
3.断开交流电源,断开所有用电开关。4.收起安全用电接地棒。
5.擦净设备上的油泥。6.收起各种气、电管线。
7.各部件及控制手柄恢复开机前的原位。8.收回梯子。
9.各舱门关闭锁好。
10.关闭绞车舱后挡板并锁紧。11.检查三档箱是否为空档。12.检查PTO是否断开。13.关闭气路开关。14.分项作好运转记录。
第三篇:测井曲线代表符号介绍
常用测井曲线符号单位
测井曲线名称 符号(常用)单位符号 单位符号名称 自然伽玛 GR API 自然电位 SP MV 毫伏 井径 CAL cm 厘米 中子伽马 NGR 冲洗带地层电阻率 Rxo 深探测感应测井 Ild 中探测感应测井 Ilm 浅探测感应测井 Ils 深双侧向电阻率测井 Rd 浅双侧向电阻率测井 Rs 微侧向电阻率测井 RMLL 感应测井 CON 声波时差 AC 密度 DEN g/cm3 中子 CN v/v 孔隙度 POR 冲洗带含水孔隙度 PORF 渗透率 PERM 毫达西
含水饱和度 SW 冲洗带含水饱和度 SXO 地层温度 TEMP 有效孔隙度 POR 泥浆滤液电阻率 Rmf 地层水电阻率 Rw 泥浆电阻率 Rm 微梯度 ML1或MIN 微电位 ML2或MNO 补偿密度 RHOB或DEN G/CM3 补偿中子 CNL或NPHI 声波时差 DT或AC US/M 微秒/米
深侧向电阻率 LLD或RT OMM 欧姆米
浅双侧向电阻率 LLS或RS OMM 欧姆米 微球电阻率 MSFL或SFLU、RFOC 中感应电阻率 ILM或RILM 深感应电阻率 ILD或RILD 感应电导率 CILD MMO 毫姆欧
PERM绝对渗透率,PIH油气有效渗透率,PIW水的有效渗透率。
测井符号 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
Rt true formation resistivity.地层真电阻率 Rxo flushed zone formation resistivity 冲洗带地层电阻率 Ild deep investigate induction log 深探测感应测井 Ilm medium investigate induction log 中探测感应测井 Ils shallow investigate induction log 浅探测感应测井
Rd deep investigate double lateral resistivity log 深双侧向电阻率测井 Rs shallow investigate double lateral resistivity log 浅双侧向电阻率测井 RMLL micro lateral resistivity log 微侧向电阻率测井 CON induction log 感应测井 AC acoustic 声波时差 DEN density 密度 CN neutron 中子
GR natural gamma ray 自然伽马 SP spontaneous potential 自然电位 CAL borehole diameter 井径 K potassium 钾 TH thorium 钍 U uranium 铀
KTH gamma ray without uranium 无铀伽马 NGR neutron gamma ray 中子伽马
5700系列的测井项目及曲线名称
Star Imager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 CBIL 井周声波成像 MAC 多极阵列声波成像 MRIL 核磁共振成像 TBRT 薄层电阻率 DAC 阵列声波
DVRT 数字垂直测井 HDIP 六臂倾角
MPHI 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 MBVM 可动流体体积
MBVI 束缚流体体积 MPERM 核磁共振渗透率 Echoes 标准回波数据
T2 Dist T2分布数据
TPOR 总孔隙度 BHTA 声波幅度 BHTT 声波返回时间 Image DIP 图像的倾角
COMP AMP 纵波幅度 Shear AMP 横波幅度 COMP ATTN 纵波衰减 Shear ATTN 横波衰减
RADOUTR 井眼的椭圆度 Dev 井斜
原始测井曲线代码
AMP5 第五扇区的声幅值 AMP6 第六扇区的声幅值 AMVG平均声幅 AO10 阵列感应电阻率 AO20 阵列感应电阻率 AO30 阵列感应电阻率
AO60 阵列感应电阻率 AO90 阵列感应电阻率 AOFF 截止值
AORT 阵列感应电阻率 AORX 阵列感应电阻率 APLC 补偿中子 AR10 方位电阻率 AR11 方位电阻率 AR12 方位电阻率 ARO1 方位电阻率 ARO2 方位电阻率 ARO3 方位电阻率 ARO4 方位电阻率 ARO5 方位电阻率 ARO6 方位电阻率 ARO7 方位电阻率 ARO8 方位电阻率 ARO9 方位电阻率 AT10 阵列感应电阻率 AT20 阵列感应电阻率 AT30 阵列感应电阻率 AT60 阵列感应电阻率 AT90 阵列感应电阻率 ATAV平均衰减率 ATC1 声波衰减率 ATC2 声波衰减率 ATC3 声波衰减率 ATC4 声波衰减率 ATC5 声波衰减率 ATC6 声波衰减率 ATMN 最小衰减率 ATRT 阵列感应电阻率
ATRX 阵列感应电阻率 AZ 1号极板方位 AZ1 1号极板方位 AZI 1号极板方位 AZIM 井斜方位 BGF 远探头背景计数率 BGN近探头背景计数率 BHTA 声波传播时间数据 BHTT 声波幅度数据 BLKC 块数 BS 钻头直径 BTNS 极板原始数据 C1 井径 C2 井径 C3 井径 CAL 井径 CAL1 井径 CAL2 井径 CALI 井径 CALS 井径 CASI 钙硅比 CBL 声波幅度 CCL 磁性定位 CEMC 水泥图 CGR 自然伽马 CI 总能谱比
CMFF 核磁共振自由流体体积 CMRP 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 CN 补偿中子 CNL 补偿中子 CO 碳氧比 CON1 感应电导率
COND 感应电导率 CORR 密度校正值 D2EC 200兆赫兹介电常数 D4EC 47兆赫兹介电常数 DAZ 井斜方位 DCNT 数据计数 DEN 补偿密度 DEN_1 岩性密度 DTST 斯通利波时差 ECHO 回波串 ECHOQM 回波串 ETIMD 时间 FAMP 泥浆幅度 FAR 远探头地层计数率 FCC 地层校正 FDBI 泥浆探测器增益 FDEN 流体密度 FGAT 泥浆探测器门限 FLOW 流量 FPLC 补偿中子 FTIM 泥浆传播时间 GAZF Z轴加速度数据 GG01 屏蔽增益 GG02 屏蔽增益 GG03 屏蔽增益 GG04 屏蔽增益 GG05 屏蔽增益 GG06 屏蔽增益 GR 自然伽马 GR2 同位素示踪伽马 HAZI 井斜方位 HDRS 深感应电阻率
HFK 钾
HMRS 中感应电阻率 HSGR 无铀伽马 HTHO 钍 HUD 持水率 HURA 铀
IDPH 深感应电阻率 IMPH 中感应电阻率 K 钾
KCMR 核磁共振渗透率 KTH 无铀伽马 LCAL 井径 LDL 岩性密度 LLD 深侧向电阻率 LLD3 深三侧向电阻率 LLD7 深七侧向电阻率 LLHR 高分辨率侧向电阻率 LLS 浅侧向电阻率 LLS3 浅三侧向电阻率 LLS7 浅七侧向电阻率
M1R10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电阻率 M1R120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电阻率 M1R20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电阻率 M1R30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电阻率 M1R60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电阻率 M1R90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电阻率 M2R10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电阻率 M2R120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电阻率 M2R20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电阻率 M2R30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电阻率 M2R60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电阻率 M2R90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电阻率
M4R10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电阻率 M4R120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电阻率 M4R20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电阻率 M4R30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电阻率 M4R60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电阻率 M4R90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电阻率 MBVI 核磁共振束缚流体体积 MBVM 核磁共振自由流体体积 MCBW 核磁共振粘土束缚水 ML1 微电位电阻率 ML2 微梯度电阻率 MPHE 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 MPHS 核磁共振总孔隙度 MPRM 核磁共振渗透率 MSFL 微球型聚焦电阻率 NCNT 磁北极计数 NEAR近探头地层计数率 NGR 中子伽马 NPHI 补偿中子 P01 第1组分孔隙度 P02 第2组分孔隙度 P03 第3组分孔隙度 PD6G 屏蔽电压 PE 光电吸收截面指数 PEF 光电吸收截面指数 PEFL 光电吸收截面指数 PERM-IND 核磁共振渗透率 POTA 钾 PPOR 核磁T2谱 PPORB 核磁T2谱 PPORC 核磁T2谱 PR 泊松比
PRESSURE 压力 QA 加速计质量 QB 磁力计质量 QRTT 反射波采集质量 R04 0.4米电位电阻率 R045 0.45米电位电阻率 R05 0.5米电位电阻率 R1 1米底部梯度电阻率 R25 2.5米底部梯度电阻率 R4 4米底部梯度电阻率 R4AT 200兆赫兹幅度比 R4AT_1 47兆赫兹幅度比 R4SL 200兆赫兹电阻率 R4SL_1 47兆赫兹电阻率 R6 6米底部梯度电阻率 R8 8米底部梯度电阻率 RAD1 井径(极板半径)RAD2 井径(极板半径)RAD3 井径(极板半径)RAD4 井径(极板半径)RAD5 井径(极板半径)RAD6 井径(极板半径)RADS 井径(极板半径)RATI 地层比值 RB 相对方位 RB_1 相对方位角 RBOF 相对方位 RD 深侧向电阻率 RFOC 八侧向电阻率 RHOB 岩性密度 RHOM 岩性密度 RILD 深感应电阻率
RILM 中感应电阻率 RLML 微梯度电阻率 RM 钻井液电阻率 RMLL 微侧向电阻率 RMSF 微球型聚焦电阻率 RNML 微电位电阻率 ROT 相对方位 RPRX 邻近侧向电阻率 RS 浅侧向电阻率 SDBI 特征值增益 SFL 球型聚焦电阻率 SFLU 球型聚焦电阻率 SGAT 采样时间 SGR 无铀伽马 SICA 硅钙比 SIG 井周成像特征值 SIGC 俘获截面 SIGC2 示踪俘获截面 SMOD 横波模量 SNL 井壁中子 SNUM 特征值数量 SP 自然电位 SPER 特征值周期 T2 核磁T2谱
T2-BIN-A 核磁共振区间孔隙度 T2-BIN-B 核磁共振区间孔隙度 T2-BIN-PR 核磁共振区间孔隙度 T2GM T2分布对数平均值 T2LM T2分布对数平均值 TEMP 井温 TH 钍 THOR 钍
TKRA 钍钾比
TPOR 核磁共振总孔隙度 TRIG 模式标志 TS 横波时差
PORH 油气重量 NEWSAND BULK 出砂指数 NEWSAND PERM 渗透率 NEWSAND SW 含水饱和度 NEWSAND SH 泥质含量 NEWSAND CALO 井径差值 NEWSAND CL 粘土含量 NEWSAND DHY 残余烃密度 NEWSAND SXO 冲洗带含水饱和度 NEWSAND DA 第一判别向量的判别函数 NEWSAND DB 第二判别向量的判别函数 NEWSAND DAB 综合判别函数 NEWSAND CI 煤层标志 NEWSAND CARB 煤的含量 NEWSAND TEMP 地层温度 NEWSAND Q 评价泥质砂岩油气层产能的参数 NEWSAND PI 评价泥质砂岩油气层产能的参数 NEWSAND SH 泥质体积 CLASS SW 总含水饱和度 CLASS POR 有效孔隙度 CLASS PORG 气指数 CLASS CHR 阳离子交换能力与含氢量的比值 CLASS CL 粘土体积 CLASS PORW 含水孔隙度 CLASS PORF 冲洗带饱含泥浆孔隙度 CLASS CALC 井径差值 CLASS DHYC 烃密度 CLASS PERM 绝对渗透率 CLASS
PIH 油气有效渗透率 CLASS PIW 水的有效渗透率 CLASS CLD 分散粘土体积 CLASS CLL 层状粘土体积 CLASS CLS 结构粘土体积 CLASS EPOR 有效孔隙度 CLASS ESW 有效含水饱和度 CLASS TPI 钍钾乘积指数 CLASS POTV 100%粘土中钾的体积 CLASS CEC 阳离子交换能力 CLASS QV 阳离子交换容量 CLASS BW 粘土中的束缚水含量 CLASS EPRW 含水有效孔隙度 CLASS UPOR 总孔隙度,UPOR=EPOR+BW CLASS HI 干粘土骨架的含氢指数 CLASS BWCL 粘土束缚水含量 CLASS TMON 蒙脱石含量 CLASS TILL 伊利石含量 CLASS TCHK 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 CLASS VSH 泥质体积 CLASS VSW 总含水饱和度 CLASS VPOR 有效孔隙度 CLASS VPOG 气指数 CLASS VCHR 阳离子交换能力与含氢量的比值 CLASS VCL 粘土体积 CLASS VPOW 含水孔隙度 CLASS VPOF 冲洗带饱含泥浆孔隙度 CLASS VCAC 井径差值 CLASS VDHY 烃密度 CLASS VPEM 绝对渗透率 CLASS VPIH 油气有效渗透率 CLASS VPIW 水的有效渗透率 CLASS
VCLD 分散粘土体积 CLASS VCLL 层状粘土体积 CLASS VCLS 结构粘土体积 CLASS VEPO 有效孔隙度 CLASS VESW 有效含水饱和度 CLASS VTPI 钍钾乘积指数 CLASS VPOV 100%粘土中钾的体积 CLASS VCEC 阳离子交换能力 CLASS VQV 阳离子交换容量 CLASS VBW 粘土中的束缚水含量 CLASS VEPR 含水有效孔隙度 CLASS VUPO 总孔隙度 CLASS VHI 干粘土骨架的含氢指数 CLASS VBWC 粘土束缚水含量 CLASS VTMO 蒙脱石含量 CLASS VTIL 伊利石含量 CLASS VTCH 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 CLASS QW
井筒水流量 PLI QT
井筒总流量 PLI SK
射孔井段 PLI PQW
单层产水量 PLI PQT
单层产液量 PLI WEQ 相对吸水量 ZRPM PEQ 相对吸水强度 ZRPM POR 孔隙度 PRCO PORW 含水孔隙度 PRCO PORF 冲洗带含水孔隙度 PRCO PORT 总孔隙度 PRCO PORX 流体孔隙度 PRCO PORH 油气重量 PRCO BULK 出砂指数 PRCO HF 累计烃米数 PRCO
PF 累计孔隙米数 PRCO PERM 渗透率 PRCO SW 含水饱和度 PRCO SH 泥质含量 PRCO CALO 井径差值 PRCO CL 粘土含量 PRCO DHY 残余烃密度 PRCO SXO 冲洗带含水饱和度 PRCO SWIR 束缚水饱和度 PRCO PERW 水的有效渗透率 PRCO PERO 油的有效渗透率 PRCO KRW 水的相对渗透率 PRCO KRO 油的相对渗透率 PRCO FW 产水率 PRCO SHSI 泥质与粉砂含量 PRCO SXOF 199*SXO PRCO SWCO 含水饱和度 PRCO WCI 产水率 PRCO WOR 水油比 PRCO CCCO 经过PORT校正后的C/O值 PRCO CCSC 经过PORT校正后的SI/CA值 PRCO CCCS 经过PORT校正后的CA/SI值 PRCO DCO 油水层C/O差值 PRCO XIWA 水线视截距 PRCO COWA 视水线值 PRCOCONM 视油线值 PRC
第四篇:测井曲线典型形态
测井曲线的形态代表了地层特征,如自然电位曲线分为钟型,漏斗型,锯齿型,指型等,他们分别代表了各种信息。但是其中SP曲线幅度又分为高幅,中幅,低幅。请问一下这些幅度是怎样定义的。是用公式算的还是直接看曲线的。还有双测向曲线,声波时差,微电极曲线齿型是什么意思。
电位的形状确实可以指示出一定的沉积环境,比如“漏斗”:有口向上的漏斗,有口向下的漏斗,这就能分出沉积顺序,逆序还是正序。
不同测井曲线的形态以及变化关系,都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是沉积相的指相标志,也是层析地层划分识别的标志之一,你随便找一本层序地层学的书都有介绍
幅度一般代表了当时的沉积能量;一般都指的是电位或者伽马曲线.至于曲线形态: 1)钟型;底部突变接触,代表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2)漏斗型:顶部突变接触,代表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微相;3)箱型:顶底界面均为突变接触,表示水动力条件稳定,代表潮汐砂体或者废弃水下分流河道;4)齿形:反映沉积过程中能量快速变化,一般代表河道侧翼,席状砂,分流间湾微相.1、曲线幅度
高幅度:反映海湖岸的滩、坝砂岩体,由于波浪的作用淘冼、冲刷干净泥质含量少,改造彻底、分选好,中━细砂岩渗透性好,故高幅度。
中幅度:反映河道砂岩,水流冲刷强、物源丰富,分选差。
低幅度:反映河漫滩相,水流冲刷弱沉积物以细粒为主故以低幅度为主。
2、曲线形态
钟形:下粗上细,反映水流能量逐渐减弱,物源供应的不断减少。其代表相是蛇曲河点砂坝。曲线反映底为冲刷面,上面为河道 6, 砾石堆积,再上为河道砂,最上是河道侧向迁移后形成的堤岸砂,漫滩泥,沉积序列为河道的正粒序结构特征。
漏斗形:下细上粗反映向上水流能量加强,分选逐渐变好。代表相为海相滩坝砂岩体;另外反映了前积砂体的粒序结构,代表河口部位(包括水下河道河口部位)的沉积特征。为反粒序结构
箱形:反映沉积过程中物源丰富和水动力条件稳定,一种类型是正粒序特征,下部粒粗而上部分选好,因此幅度变化不大,它的代表相为支流河道砂。另外风成砂丘,也可成为这种形态,因而上下颗粒均匀。
齿形:a正粒序特征的正向齿形海进式(后积式)b反粒序特征的反向齿形海退式(前积式)海进式:地壳下降、海岸后退(向陆一方)细粒沉积物盖在粗粒沉积物之上,为上细下粗的后积式。
海退式:地壳上升,海水后退,粗粒沉积向远海方向移动、粗粒沉积物盖在细粒沉积之上,为下细上粗的前积式。
3、接触关系
底部突变式:一般反映上下层之间存在冲刷面,如河道砂岩,由河道下切造成。顶部突变式:三角洲相的河道砂坝,高出水面变为三角洲平原沼泽相,代表物源供应突然中断如废弃的河道,下部是旧河道上部是河漫滩。
底部渐变式:反映砂体的堆积特点,一般为水下河道冲刷能力差,冲刷面下部有砂,岸外砂坝。
顶部渐变式:为均匀的能量减退过程,河道侧向迁移。Z
4、曲线的光滑程度:属于曲线形态的次一级变化,取决于水动力能量对沉积物改造持续时间的长短,即反映了物源的丰富程,也反映了水动力能量强弱。
光滑曲体:物源丰富,水动力强淘洗充分,分选好的均质沉积如砂坝、滩坝。
微齿状:物源丰富,改造不彻底分选不好如河道砂,或具季节性变化,使流量引起沉积物粗细间互。
齿状:代表间歇性沉积迭加,海进、海退交替,还如冲积扇,辨状河道沉积。)
5、齿中线:指曲线形态上次一级的中线,当齿的形态一致时,齿中线相互平行,它反映能量的周期变化。平行齿中线又可分水平、上倾、下倾三类。
钟型SP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为正旋回性,而漏斗型反映为反旋回性沉积
第五篇:测井放射人员操作规程
测井放射人员操作规程
一、人员要求
1、凡从事测井放射作业的人员,必须学习有关放射性防护知识,并经有关部门专业培训,取得执业资格证后方可持证上岗工作。
2、新上岗或转岗人员必须经过健康体检合格,并取得“辐射工作人员上岗证”方可上岗。严禁未培训人员在放射源密度仪岗位工作。
二、操作准备
1、凡操作拆装核密度仪,必须熟悉操作拆装步骤,先提出安全操作方案,经厂领导批准方可实施。操作人员不能自行拆装,若有问题请专业人员拆装。
2、测井作业前要认真研究安全操作方案,必要时在院安全防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模拟操作实验。
3、将操作用品如:扳手、螺丝、梯子等工具准备齐全。做好人员防护,操作过程要遵守时间、距离、屏蔽防护原则,使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达到尽量低的水平。
4、操作安装和拆卸密度仪时,应使相邻区域的工作人员越少越好,工作场地要有放射性标志,有关领导及相关人员到场,并按照应急预案做好准备,保证密度仪、操作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安全。
三、操作要求:
1、新购入的放射源,按容器的编号、活度等与清单对照,经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签字领取。
2、对放射源要轻拿轻放,严禁磕碰、重摔放射源,防止放射源从容器内掉出。
3、严禁在未关闭放射源容器开关的状态下,拆卸和安装放射源。
4、放射源的射出孔要对准无工作人员的墙角或地面,要考虑到相邻区域的安全。
5、操作过程中,只允许操作人员和监督人员靠近现场,其他人员不得靠近,保证操作现场的安静。
6、检修人员必须穿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全部操作必须在安全防护人员监督下进行。
7、操作中如发生意外,造成人员摔伤或放射源容器摔落,大家不要慌,要服从现场领导同意指挥,按应急预案进行,采取完善措施,保证人员安全和放射源安全,减少损失。
8.野外从事放射源测井工作时,应划出方圆200米安全防护区域并设置危险警示标志和防护栏、绳隔离带,设专人值班看守巡查,严禁非工作人员靠近。
9、野外使用期间,项目负责人应编排班组人员每日轮流值斑表,值班人员负责夜间看守存放放射源的测井车辆,并负责监督实施。每次取出,放入均要对源的装置仔细检查,防止射线泄露,有使用登记,签名,办好交接手续。
10、值班人员要忠干职守,认真负责,对存放源的铅罐、箱的牢固程度、防护设施,双人双锁管理等进行经常性检查,并填写好值班记录。
11、工作人员操作时除佩带安全防护用品外,更重要的在操作前尽量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使装源、取源、放源时要动作迅速。减少外照射。最好设计使用自动装放源装置。
12、现场开始测井准备工作。操作技术人员开始穿戴防护用品,如:铅屏蔽、护目镜、个人辐射计量仪、辐射报警器等。安全防护用品穿戴整齐之后,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管理、操作俩人用各自保存的钥匙打开铅箱子上的双连锁,将放射源取出来,安装仪器即正是开始测井工作。
四、结束工作:
1、清理现场,核实各项数据,做好记录。
2、测井施工结束后,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拆卸仪器,将放射源体装入铅箱内,俩人一同上双连锁,经过检查确认无误后将铅箱装入工程车辆,由专业管理人员押运撤离施工现场。
3、发现问题,立即解决。若无法自行解决,立即上报公司和环保部门,直到彻底解决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