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技术与成本小结
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类型介绍
1.综合管廊根据其所容纳的管线可以分为:(1)干线综合管廊
一般设置于道路中央下方或道路红线外综合管廊带内,主要输送原站(如自来水厂、发电厂、燃气制造厂等)到支线综合管廊,其一般不直接服务沿线地区。其主要收容的管线为电力、通讯、自来水、燃气、热力等管线,有时根据需要也将排水管线收容在内。在干线综合管廊内,电力从超高压变电站输送至一、二次变电站,通讯主要为转接局之间的信号传输,燃气主要为燃气厂至高压调压站之间的输送。干线综合管廊的断面通常为圆形或多格箱形,综合管廊内一般要求设置工作通道及照明、通风等设备。干线综合管廊的特点主要为:稳定大流量的运输、高度的安全性、内部结构紧凑、兼顾直接供给到稳定使用的大型用户、一般需要专用的设备、管理及运营比较简单。干线综合管廊的示意图如下:
(2)支线型综合管廊
主要负责将各种供给从干线综合管廊分配、输送至各直接用户。其一般设置在道路的两旁,收容直接服务的各种管线。支线综合管廊的断面以矩形断面较为常见,一为单格或双格箱型结构。内部要求设置工作通道及照明、通风设备。主要特点为:有效(内部空间)断面较小、结构简单施工方便、设备多为常用定型设备、一般不直接服务大型用户。支线综合管廊示意图如下:
(3)缆线型综合管廊
主要负责将市区架空的电力、通讯、有线电视、道路照明等电缆收容至埋地的管道。一般设置在道路的人行道下面,其埋深较浅,一般在1.5米左右。以矩形断面较为常见,一般不要求设置工作通道及照明、通风等设备,仅增设供维修时用的工作手孔即可。示意图如下:
(4)干支线混合型综合管廊
干支线混合综合管廊在干线综合管廊和支线综合管廊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各有取舍,一般适用于道路较宽的城市道路。
2.根据断面形式划分:(1)矩形综合管廊
(2)半圆形综合管廊
(3)圆形综合管廊
(4)拱形综合管廊
3.根据舱室数量可分为:(1)单舱综合管廊
(2)双舱综合管廊
(3)多舱综合管廊
二、综合管廊平面布局的一般规定
1.与城市功能分区、建设用地布局和道路网规划相适应;
2.应结合城市地下管线现状,在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电力、通信等专项规划以及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的基础上确定布局;
3.应与地下交通、地下商业开发、地下人防设施及其他相关建设项目协调;
4.综合管廊适合条件:
(1)交通运输繁忙或地下管线较多的城市主干道以及配合轨道交通、地下道路、城市地下综合体等建设工程地段;
(2)城市核心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高强度成片集中开发区、重要广场、主要道路的交叉口、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过江隧道等;(3)道路宽度难以满足直埋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4)重要的公共空间;(5)不宜开挖路面的路段。
5.宜布置在道路两侧地块对公用管线需求量较大的一侧;
6.尽可能满足综合管廊与其他管线的交叉要求;
7.综合管廊接出管线的长度较短;
8.综合管廊对道路及两侧建筑物的影响较小;
9.充分满足道路规划对综合管廊管位的要求;
10.综合管廊的投料口、通风口、出入口等设施与道路景观及功能的结合;
11.宜将大管道管沟布置于人行道、绿化带下;
12.在机动车道下敷设小管道宜靠人行道,大管道靠车行道,便于小管道管沟绕行给大管道管沟投料口等节点创造条件;
13.综合管廊应设置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宜与临近公共建筑合建,建筑面积应满足使用要求。
三、综合管廊断面布置的一般规定
1.断面形式应根据纳入管线的种类及规模、建设方式、预留空间等确定;
2.应满足管线安装、检修、维护作业所需要的空间要求,管廊内部净高不宜小于2.4米,双侧设置支架或管道时检修通道净宽不宜小于1.0米,单侧设置支架或管道时检修通道净宽不宜小于0.9米;
3.管线布置应根据纳入管线的种类、规模及周边用地功能确定;
4.天然气管道应在独立舱室内设置,热力管道采用蒸汽介质时应在独立舱室内设置;
5.热力管道不应与电力管道同舱设置;
6.110KV及以上电力电缆,不应与通信电缆同侧设置;
7.给水管道与热力管道同侧布置时,给水管道宜在上方;
8.进入综合管廊的排水管应采用分流制,雨水纳入综合管廊可利用结构本体或采用管道排水方式;
9.污水纳入综合管廊应采用管道排水方式,污水管道宜设置在综合管廊的底部。
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 1.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
2.结构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和环境类别进行耐久性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的有关规定;
3.应按乙类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4.结构安全等级应为一级,结构中各类构件的安全等级宜于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同;
5.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应为三级,结构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小于或等于0.2mm,且不得贯通;
6.防水等级标准应为二级,并满足结构的安全、耐久性和使用要求;
7.抗浮稳定性抗力系数不低于1.05。
五、综合管廊的施工方法
1.明挖法现浇法:利用支护结构支挡条件下,在地表进行地下基坑开挖,在基坑内施工做内部结构的施工方法。其具有简单、施工方便、工程造价低的特点,适用于新建城市的管网建设,如下图:
2.明挖预制拼装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施工方法,要求有较大规模的预制厂和大吨位的运输及起吊设备,施工技术要求、工程造价较高。特点是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易于控制,如下图所示:
3.浅埋暗挖法:是在距离地表较近的地下进行各类地下洞室暗挖的一种施工方法。具有埋深浅,适应地层岩性差,存在地下水,周围环境复杂等复杂条件。在明挖法和盾构法不适应的条件下,浅埋暗挖法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它具有灵活多变,道路、地下管线和路面环境影响性小,拆迁占地小,不扰民的特点,适用于已建城市的改造;
4.顶管法:当管廊穿越铁路、道路、河流或建筑物等各种障碍物时,采用的一种暗挖式施工方法。在施工时,通过传力顶铁和导向轨道,用支撑于基坑后座上的液压千斤顶将管线压入土层中,同时挖除并运走管正面的泥土。适用于软土或富水软土层,无需明挖土方,对地面影响小;设备少、工序简单、工期短、造价低、速度快;适用于中型管道施工,但适应管线变向能力差,纠偏困难;
5.盾构法:使用盾构在地中推进,通过盾构外壳和管片支撑四周围岩,防止发生隧道内的坍塌,同时在开挖面前方用刀盘进行土体开挖,通过出土机械运出洞外,靠推进油缸在后部加压顶进,并拼装预制混凝土管片,形成隧道结构的一种机械化施工方法。
该法具有全过程实现自动化作业,施工劳动强度低,不影响地面交通与设施;施工中不受气候条件影响,不产生噪音和扰动;在松软含水层中修建埋深较大的长隧道往往具有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优越性。其缺点是断面尺寸多变的区段适应能力差,盾构设备费昂贵,对施工区段短的工程不太经济。
六、综合管廊的技术发展方向 1.预制拼装及标准化、模块化
综合管廊预制拼装技术是国际综合管廊发展趋势之一,大幅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质量,节约施工工期。
综合管廊标准化、模块化是推广预制拼装技术的重要前提之一,预制拼装施工成本的幅度取决于建设管廊的规模长度,而标准化可以使得预制拼装模板等设备的使用范围不局限于单一工程,从而降低摊销成本,有效促进预制拼装技术的推广应用。此外,编制基于综合管廊标准化的通用图,大幅降低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节约设计周期,提高设计图纸质量。
2.综合管廊与地下空间建设相结合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地下空间,实际工程中经常会发生综合管廊与已建或规划地下空间、轨道交通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难度、成本和风险通常很大。应从前期规划入手,将综合管廊与地下空间建设统筹考虑,不但避免后期出现的各种矛盾,还降低综合管廊的投资成本。如综合管廊与地下空间重合段可利用地下空间的某个夹层、结构局部共板等。
3.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相结合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看,对于具备条件的排水管道建议纳入综合管廊,新版《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增加排水管道入廊技术规定。将综合管廊的设计与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相结合,既满足综合管廊的总体功能,又能提高排水防涝标准,提升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例如将雨水调蓄功能与综合管廊功能相结合,是工程设计中比较容易实现的一种模式。雨水调蓄舱防淤积问题除设计坡度控制外,考虑设置复合断面和增加冲洗设施等措施。
4.“BIM+GIS”技术在综合管廊建设中的应用
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对工程项目信息化进行模型化,提供数字化、可视化的工程方法,贯穿工程建设从方案到设计、建造、运营、维修、拆除的全寿命周期,服务于工程项目的所有各方;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的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综合管廊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信息,包括周边环境、地质条件和现状管线等。“BIM+GIS”正好互补两者之间信息的缺失。采用“BIM+GIS”三维数字化技术,将现状地下管线、建筑物及周边环境的三维数字化建模,形成动态大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将综合管廊、管线及道路等建设信息输入,以指导综合管廊的设计、施工和后期的运营管理,有效提高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七、国内综合管廊造价小结
1.廊体造价与断面面积和舱位数量有关,按照国家试行投资标准估算,断面面积10-20平米、1舱位的廊体1公里造价约为0.56亿元;断面面积35-45平米、4舱位的廊体1公里造价约为1.31亿元,断面面积越大、舱位数量越多,造价越高。
2.国内的部分综合管廊的造价情况总结如下表:
第二篇: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成本与收入研究
一、地下综合管廊成本分析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制定的《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投资估算指标(试行)》中综合管廊单单是建设成本约0.5-1.7亿元。综合管廊PPP项目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成本一部分管廊的建设成本,另一部分是管廊的运营维护成本。
图1.1综合管廊PPP项目成本图
综合管廊PPP项目的建设成本C1,包括管廊的建筑工程、供电照明、通风、排水、自动化及仪表、通信、监控及报巧、消防等辅助设施的相关成本。
在整个设计寿命內,综合管廊PPP项目的运营成本C2,主要包括巡回检査、维护工程、进出管廊的管理、监控管理、设备运转管理以及应变处理等工作的成本。
二、综合管廊的回报机制
综合管廊PPP项目通常使用者付费无法覆盖社会资本的资金投入与合理利润,需要政府补贴弥补缺口,所以回报机制多为可行性缺口补助。其中使用者付费包括入廊费用与运营维护费用。入廊费与运营维护费用的计算依据则是建设成本与运营维护成本。
三、入廊收费依据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61号的要求,入廊管线单位应向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单位交纳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设计回报机制的目的是使社会资本获取投资回报,获得投资回报的直接途径是收费,收费就是指的入廊费用与运营维护费用。
入廊费也可以说是入廊管线的“买路费”主要根据地下综合管廊主体建设成本及其附属设施建设成本以及各管线单独敷设和更新改造的成本计算确定,主要是用以弥补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建设成本。
日常维护费是综合管廊PPP项目的第二现金流,也可以说是入廊管线的“物业管理费”主要根据地下综合管廊本体及附属设施维修、更新等维护成本以及水电消耗费用等因素合理计确定,用以弥补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运营维护成本。
四、入廊费与运营维护费用的计算方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的指导意见》(发改价格[2015]2754号)中明确指出,凡具备协商定价条件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费标准原则上应由管廊建设运营单位与入廊管线单位协商确定。对暂不具备供需双方协商定价条件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费标准可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其中入廊费与运营维护费用的计算方式主要根据:
(1)直埋成本法:是指按直埋方式敷设管线的直接成本加上道路占用赔补费和挖掘修复费用等间接成本从而形成的管线一次性摊销成本,作为管线入廊费用标准。直埋成本法可以很明确测算出当前管廊不入廊状态下的直埋成本,以此作为测算综合管廊入廊费的依据。
(2)空间比例法:将纳入管廊的管线在管廊中所占的空间比例计算出来,公共空间也按管线的空间比例进行分摊,两者相加,即为管线在成本分摊中所占的比例。
五、地下综合管政府指导价
针对管廊有偿使用指导意见,厦门、威海等城市制定了关于综合管廊的政府指导价,《威海市物价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威海市区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收费的实施意见》(威价发[2016]13号文)、《厦门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收费标准》等文件也相继出台。以威价发[2016]13号文为例对于综合管廊入廊费与运营维护费用也给出了指导价的具体计算公式: 某种管线的入廊费用(元/米·周期)=管线在不进入管廊的情况下单独敷设的成本(元)*管廊特许经营周期内某种管线需要单独敷设的次数(次)/(1-税率)
某种管线的管廊日常维护费用(元/米·年)=[管廊的运营成本(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管理单位的正常管理支出(元)]/管廊的总长度(米)*某种管线空间占比(%)*某管线对管廊附属设施的使用强度是系数*(1+利润率)/(1-税率)从而得到具体的政府指导价:
威海综合管廊入廊费与运营维护费用标准
第三篇:《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技术规程》专家意见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技术规程》专家意见如下:
一、总则部分
1、完善总则适用要求,修订第1.0.1及1.0.3条,突出本规程的重要性及意义。
2、综合管廊的涉及范围取消废物输送管。
二、术语部分
1、调整第2.0.1条文解释内容;
2、条文中补充“盖挖”施工做法。
三、综合管廊系统规划
1、取消第3.1.1.7条,修改第3.1.2条;
2、将第3.1.3条文中(5)、(6)条移到第5章中;
3、修订第3.2.4条中第(3)、(5)条,统一第3.2.3条中的管线避让原则;
4、参考GB50838-2012第3章,合理调整本章节编排顺序,正确使用工程用语。
四、综合管廊土建工程设计
1、补充预应力强度要求,高强度钢筋、高标号砼要求;
2、管廊上部汽车荷载:覆土大于1.0m时,取10kPa是否准确;
3、第4.3节按GB50838-2012,补充第4.3.1~4.3.7条;
4、第4.4.20节按照GB50838-2012补充第4.6.2~4.6.4条;
5、一般规定中补充GB50838-2012 中第4.1.1~4.1.2条。
五、附属工程
1、附属设施:
第5.3节综合考虑管廊的位置,来确定安全孔、通风口、投料口、逃生孔的间距;明确逃生孔的水平位置要求。
2、给排水专业:
(1)、取消第5.10.4及5.10.5有关排水泵选择的条文;(2)、合并有关消防灭火器的内容。(第5.4.9及5.4.11条);(3)、建议进一步补充完善细化综合管廊规划,断面决定等内容。
3、暖通专业:
(1)、调整第5.9.6~5.9.8条章节顺序;(2)、补充燃气进管廊的事故通风要求。
4、电气专业:
(1)、第5.5节按方案、负荷分级、供电、变配电、线路的顺序调整条文;
(2)、取消第5.5.2条内容;
(3)第5.5.10条按插座箱要求修改该条;(4)、增加总等电位联结要求;(5)、第5.6.1条取消应急灯配电要求;
(6)、合并第5.7,5.8节,改为监控与报警,条文中补充水位监控。
六、管廊施工及验收
第6.7节中,应先确定哪些附属工程需验收,再确定验收标准,不需要的不确定。
七、综合管廊管理
1、明确综合管廊及所容纳管线的管理主体和责任;
2、资料管理补充所容纳管线的资料管理。
第四篇:《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
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7号),做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建设工作,该部制定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现印发各地,请认真贯彻执行。
以下是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全文: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指导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无序建设,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以下简称管廊)工程规划编制工作。
第三条 管廊工程规划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地下管线综合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地下空间规划、道路规划等保持衔接。
第四条 编制管廊工程规划应以统筹地下管线建设、提高工程建设效益、节约利用地下空间、防止道路反复开挖、增强地下管线防灾能力为目的,遵循政府组织、部门合作、科学决策、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
第二章 一般要求
第五条 管廊工程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用于指导和实施管廊工程建设。编制中应听取道路、轨道交通、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广电、燃气、供热等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社会公众的意见。
第六条 管廊工程规划应合理确定管廊建设区域和时序,划定管廊空间位置、配套设施用地等三维控制线,纳入城市黄线管理。
第七条 管廊建设区域内的所有管线应在管廊内规划布局。
第八条 管廊工程规划应统筹兼顾城市新区和老旧城区。新区管廊工程规划应与新区规划同步编制,老旧城区管廊工程规划应结合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道路改造、河道改造、管线改造、轨道交通建设、人防建设和地下综合体建设等编制。
第九条 管廊工程规划期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并考虑长远发展需要。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十条 管廊工程规划原则上五年进行一次修订,或根据城市规划和重要地下管线规划的修改及时调整。调整程序按编制管廊工程规划程序执行。
第三章 编制内容
第十一条 规划可行性分析。根据城市经济、人口、用地、地下空间、管线、地质、气象、水文等情况,分析管廊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十二条 规划目标和规模。明确规划总目标和规模、分期建设目标和建设规模。
第十三条 建设区域。敷设两类及以上管线的区域可划为管廊建设区域。
高强度开发和管线密集地区应划为管廊建设区域。主要是:
(一)城市中心区、商业中心、城市地下空间高强度成片集中开发区、重要广场,高铁、机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所在区域。
(二)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主要道路以及景观道路。
(三)配合轨道交通、地下道路、城市地下综合体等建设工程地段和其他不宜开挖路面的路段等。
第十四条 系统布局。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土地使用、开发建设等,结合道路布局,确定管廊的系统布局和类型等。
第十五条 管线入廊分析。根据管廊建设区域内有关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广电、燃气、供热等工程规划和新(改、扩)建计划,以及轨道交通、人防建设规划等,确定入廊管线,分析项目同步实施的可行性,确定管线入廊的时序。
第十六条 管廊断面选型。根据入廊管线种类及规模、建设方式、预留空间等,确定管廊分舱、断面形式及控制尺寸。
第十七条 三维控制线划定。管廊三维控制线应明确管廊的规划平面位置和竖向规划控制要求,引导管廊工程设计。
第十八条 重要节点控制。明确管廊与道路、轨道交通、地下通道、人防工程及其他设施之间的间距控制要求。
第十九条 配套设施。合理确定控制中心、变电所、投料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等配套设施规模、用地和建设标准,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第二十条 附属设施。明确消防、通风、供电、照明、监控和报警、排水、标识等相关附属设施的配置原则和要求。
第二十一条 安全防灾。明确综合管廊抗震、防火、防洪等安全防灾的原则、标准和基本措施。
第二十二条 建设时序。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管廊建设的年份、位置、长度等。
第二十三条 投资估算。测算规划期内的管廊建设资金规模。
第二十四条 保障措施。提出组织、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措施和建议。第四章 编制成果
第二十五条 文本
(一)总则
(二)依据
(三)规划可行性分析
(四)规划目标和规模
(五)建设区域
(六)系统布局
(七)管线入廊分析
(八)管廊断面选型
(九)三维控制线划定
(十)重要节点控制
(十一)配套设施
(十二)附属设施
(十三)安全防灾
(十四)建设时序
(十五)投资估算
(十六)保障措施
(十七)附表
第二十六条 图纸
(一)管廊建设区域范围图
(二)管廊建设区域现状图
(三)管廊系统规划图
(四)管廊分期建设规划图
(五)管线入廊时序图
(六)管廊断面示意图
(七)三维控制线划定图
(八)重要节点竖向控制图和三维示意图
(九)配套设施用地图
(十)附属设施示意图
第二十七条 附件
规划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汇编等。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照执行。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中心镇开展管廊工程规划编制,可参
第五篇:《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
划编制指引》的通知
【颁布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文字号】建城[2015]70号 【颁布时间】2015-5-26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市政市容委、规划委,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规划局,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规划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7号),做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建设工作,我部制定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5年5月26日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指导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无序建设,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以下简称管廊)工程规划编制工作。
第三条 管廊工程规划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地下管线综合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地下空间规划、道路规划等保持衔接。
第四条 编制管廊工程规划应以统筹地下管线建设、提高工程建设效益、节约利用地下空间、防止道路反复开挖、增强地下管线防灾能力为目的,遵循政府组织、部门合作、科学决策、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
第二章 一般要求
第五条 管廊工程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用于指导和实施管廊工程建设。编制中应听取道路、轨道交通、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广电、燃气、供热等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社会公众的意见。
第六条 管廊工程规划应合理确定管廊建设区域和时序,划定管廊空间位置、配套设施用地等三维控制线,纳入城市黄线管理。
第七条 管廊建设区域内的所有管线应在管廊内规划布局。
第八条 管廊工程规划应统筹兼顾城市新区和老旧城区。新区管廊工程规划应与新区规划同步编制,老旧城区管廊工程规划应结合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道路改造、河道改造、管线改造、轨道交通建设、人防建设和地下综合体建设等编制。
第九条 管廊工程规划期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并考虑长远发展需要。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十条 管廊工程规划原则上五年进行一次修订,或根据城市规划和重要地下管线规划的修改及时调整。调整程序按编制管廊工程规划程序执行。
第三章 编制内容
第十一条 规划可行性分析。根据城市经济、人口、用地、地下空间、管线、地质、气象、水文等情况,分析管廊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十二条 规划目标和规模。明确规划总目标和规模、分期建设目标和建设规模。
第十三条 建设区域。敷设两类及以上管线的区域可划为管廊建设区域。
高强度开发和管线密集地区应划为管廊建设区域。主要是:
(一)城市中心区、商业中心、城市地下空间高强度成片集中开发区、重要广场,高铁、机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所在区域。
(二)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主要道路以及景观道路。
(三)配合轨道交通、地下道路、城市地下综合体等建设工程地段和其他不宜开挖路面的路段等。
第十四条 系统布局。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土地使用、开发建设等,结合道路布局,确定管廊的系统布局和类型等。
第十五条 管线入廊分析。根据管廊建设区域内有关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广电、燃气、供热等工程规划和新(改、扩)建计划,以及轨道交通、人防建设规划等,确定入廊管线,分析项目同步实施的可行性,确定管线入廊的时序。
第十六条 管廊断面选型。根据入廊管线种类及规模、建设方式、预留空间等,确定管廊分舱、断面形式及控制尺寸。
第十七条 三维控制线划定。管廊三维控制线应明确管廊的规划平面位置和竖向规划控制要求,引导管廊工程设计。
第十八条 重要节点控制。明确管廊与道路、轨道交通、地下通道、人防工程及其他设施之间的间距控制要求。
第十九条 配套设施。合理确定控制中心、变电所、投料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等配套设施规模、用地和建设标准,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第二十条 附属设施。明确消防、通风、供电、照明、监控和报警、排水、标识等相关附属设施的配置原则和要求。
第二十一条 安全防灾。明确综合管廊抗震、防火、防洪等安全防灾的原则、标准和基本措施。
第二十二条 建设时序。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管廊建设的年份、位置、长度等。
第二十三条 投资估算。测算规划期内的管廊建设资金规模。
第二十四条 保障措施。提出组织、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措施和建议。
第四章 编制成果
第二十五条 文本
(一)总则
(二)依据
(三)规划可行性分析
(四)规划目标和规模
(五)建设区域
(六)系统布局
(七)管线入廊分析
(八)管廊断面选型
(九)三维控制线划定
(十)重要节点控制
(十一)配套设施
(十二)附属设施
(十三)安全防灾
(十四)建设时序
(十五)投资估算
(十六)保障措施
(十七)附表
第二十六条 图纸
(一)管廊建设区域范围图
(二)管廊建设区域现状图
(三)管廊系统规划图
(四)管廊分期建设规划图
(五)管线入廊时序图
(六)管廊断面示意图
(七)三维控制线划定图
(八)重要节点竖向控制图和三维示意图
(九)配套设施用地图
(十)附属设施示意图
第二十七条 附件
规划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汇编等。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中心镇开展管廊工程规划编制,可参照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