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21:4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第一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文章标题: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认证步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区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是从2000年开始抓起的,在全省各县区中起步较晚。几年来,在省、市绿办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努力,先后培育、申报、认定、认证了一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和产品,为发展全区高效种植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做

出了一定贡献。

回顾以往的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宣传地方优势,坚定发展信心

在2000年以前,由于我们对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宣传不够,致使全

区对该项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是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我们从宣传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入手,争取各级领导对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重视,坚定了广大群众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信心。

我区地处**省中南部,境内山低岗缓,川阔谷坦、沿河两岸土质肥沃。丰富的森林资源对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起着巨大作用,为人们营造了一个蓝天碧水的生态条件。区内无客水注入,境内又无污染型工业企业,这一切对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省农业环保检测部门对我区大气、水体和土壤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完全符合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的环境要求。

因此,区委、区政府从“十五”开始,就把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发展高效种植业的重要途径来抓,先后成立了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领导小组,制定了区绿色食品产业十年发展规划,区编

委于2001年正式批准成立了**区绿色食品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各项工作。

二、科学规划布局,分批推荐申报

在各级领导认识得到提高、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区绿办依据**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和全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十年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按照先易后难、分批申报和成熟一个申报一个、逐步推进的原则,先后申报、认定、认证了一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

到目前为止,全区共认定了一个绿色水稻基地、**个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了*个绿色大米、*个绿色甜糯玉米和**个无公害蔬菜产品。几年来,基地无公害蔬菜总面积达****亩,绿色水稻面积****亩,绿色甜糯玉米产量达***吨。这些无公害、绿色品牌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加大监管力度,提升产品档次

我区自2001年申报、认证、认定

全区第一个绿色水稻基地,第一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来,就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基地及其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以确保产品质量,维护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和形象。

一是我们切实加大了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区绿办主动协调执法办、工商、公安、食品药品监督、技术监督等部门,从源头上严控假劣农资、高毒、长残留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禁用、限用农资流入基地,切实保护生产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合法权益。

二是我们切实加大了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每年我们都结合冬春培训和各主要农时环节的技术现场会,对基地农户进行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并印发技术资料给每一个基地农户,使每个农户都至少有一名掌握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明白人。

三是加强对基地的监管力度。每个基地都成立了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组

织,并对生产全过程实行档案管理。我们还于去年4月,初步整合了农业、牧业、水利等产品监督检验资源。编制了**区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站,开展了部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其中无公害蔬菜市场质量检测、农药残留检测就进行了*次,抽样**余份,对促进全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四是切实加强对基地和产品的年检、审查工作。2001年以来,我们严格按照省、市绿办要求,对基地和产品及时进行年检和审查工作,对不能按规定时间年检,长时间拖延年检的产品及时进行了除名处理。

几年来,由于我们扎实、认真地狠抓了全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得到了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今后,我们将在国家和省、市各级绿办的指导和扶持下,创造性地做好本区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全区绿色食品产业朝着快速、有序、协调

方向发展,争取在不远的将来,使我区绿色食品产业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让全区农民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来源于,欢迎阅读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第二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文章标题: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认证步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区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是从2000年开始抓起的,在全省各县区中起步较晚。几年来,在省、市绿办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努力,先后培育、申报、认定、认证了一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和产品,为发展全区高效种植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一定贡献。

回顾以往的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宣传地方优势,坚定发展信心

在2000年以前,由于我们对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宣传不够,致使全区对该项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是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我们从宣传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入手,争取各级领导对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重视,坚定了广大群众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信心。

我区地处**省中南部,境内山低岗缓,川阔谷坦、沿河两岸土质肥沃。丰富的森林资源对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起着巨大作用,为人们营造了一个蓝天碧水的生态条件。区内无客水注入,境内又无污染型工业企业,这一切对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省农业环保检测部门对我区大气、水体和土壤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完全符合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的环境要求。

因此,区委、区政府从“十五”开始,就把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发展高效种植业的重要途径来抓,先后成立了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领导小组,制定了区绿色食品产业十年发展规划,区编委于2001年正式批准成立了**区绿色食品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各项工作。

二、科学规划布局,分批推荐申报

在各级领导认识得到提高、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区绿办依据**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和全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十年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按照先易后难、分批申报和成熟一个申报一个、逐步推进的原则,先后申报、认定、认证了一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

到目前为止,全区共认定了一个绿色水稻基地、**个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了*个绿色大米、*个绿色甜糯玉米和**个无公害蔬菜产品。几年来,基地无公害蔬菜总面积达****亩,绿色水稻面积****亩,绿色甜糯玉米产量达***吨。这些无公害、绿色品牌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加大监管力度,提升产品档次

我区自2001年申报、认证、认定全区第一个绿色水稻基地,第一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来,就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基地及其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以确保产品质量,维护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和形象。

一是我们切实加大了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区绿办主动协调执法办、工商、公安、食品药品监督、技术监督等部门,从源头上严控假劣农资、高毒、长残留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禁用、限用农资流入基地,切实保护生产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合法权益。

二是我们切实加大了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每年我们都结合冬春培训和各主要农时环节的技术现场会,对基地农户进行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并印发技术资料给每一个基地农户,使每个农户都至少有一名掌握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明白人。

三是加强对基地的监管力度。每个基地都成立了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组织,并对生产全过程实行档案管理。我们还于去年4月,初步整合了农业、牧业、水利等产品监督检验资源。编制了**区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站,开展了部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其中无公害蔬菜市场质量检测、农药残留检测就进行了*次,抽样**余份,对促进全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四是切实加强对基地和产品的年检、审查工作。2001年以来,我们严格按照省、市绿办要求,对基地和产品及时进行年检和审查工作,对不能按规定时间年检,长时间拖延年检的产品及时进行了除名处理。

几年来,由于我们扎实、认真地狠抓了全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得到了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今后,我们将在国家和省、市各级绿办的指导和扶持下,创造性地做好本区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全区绿色食品产业朝着快速、有序、协调方向发展,争取在不远的将来,使我区绿色食品产业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让全区农民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来源于范文搜网,欢迎阅读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第三篇:绿色食品产业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绿色食品产业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绿色食品产业包抓机制各成员单位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进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树立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大生态观,优化顶层设计,统筹工作布局,科学调配资源,完善政策措施,凝聚工作合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预计今年全区绿色食品加工产值达到661.2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营业收入641.1亿元,利润总额32.8亿元,带动农户60.7万户。

一、工作措施

(一)突出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增强“推动力”。自治区绿色食品产业包抓领导加强顶层设计,指导编制完成了《全区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安排部署重点工作,解决突出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包抓机制工作办公室紧盯目标定位和重点工作任务,制定印发了《2021年绿色食品产业工作要点及任务分工方案》,列出了任务、责任、时间“三个清单”,建立产业推进工作台账,压茬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包抓机制成员单位结合职责分工,出台了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若干财政扶持、科技支撑、用地用水保障等政策措施。各部门和各市、县(区)之间,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同步推进,形成了左右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

(二)突出培育主体,梯次发展增强“内动力”。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培育壮大加工主体,推动产业全程构建。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园区、聚集区10个,创建国家级产业强镇4个、产业集群1个,支持建设利通区、贺兰县、中宁县3个产业加工强县,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开展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评星定级,评定二星级企业145家、三星级95家、四星级20家。伊利乳业、塞尚乳业、厚生记、丰霖盛肉制品等26家绿色食品企业列入自治区“三个100”项目库,给予项目贴息资金支持1185万元。北方乳业、西鸽酒庄等6家企业被评为“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百瑞源、润德生物等6家企业被认定为数字化车间。目前,全区各类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717家,新增17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4家,新增85家;亿元以上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66家。

(三)突出外引内培,优化环境增强“吸引力”。坚持大招商、招大商,选优商、引名商,积极开展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先后多次赴发达省区开展招商活动,重点对接了正大集团、好想你食品公司、华润集团、广药集团王老吉公司、欧瑞园食品公司、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等企业、协会、园区,推动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功能饮料研发、采购等项目合作。启动“十四五”绿色食品产业重点招商项目编制工作,梳理绿色食品产业项目37个。借力中阿博览会等招商引资平台,签订招商引资项目55个,投资金额103.7亿元。举办了粤宁两省区经贸合作暨企业家座谈会、闽宁经贸合作交流恳谈会,组织五市分别在福州、漳州和泉州开展了宁夏绿色食品产业专题招商推介活动。今年,全区实施绿色食品产业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22个,到位资金58.23亿元。

(四)突出技术转化,转型升级增强“创新力”。深化农科教、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开展了全区绿色食品产业院(校)企及院(校)地对接交流活动,建立了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技术、人才需求台账,与浙江大学生工食品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进推广牛乳营养组分高效分离、葡萄酒低温浸渍单向微氧陈酿、功能性休闲米制品研发等绿色食品加工关键技术5项,为20余家企业解决了技术方面的实际问题。支持葡萄酒质量追溯、优质粮油高品质产地初加工等关键技术研发项目19个,组织实施绿色食品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9个。举办了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宁夏)绿色食品产业技术需求专场对接活动,征集到了全国15所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24项科技成果。

(五)突出品牌打造,发挥优势增强“影响力”。大力实施全区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巩固提升农业区域公用品牌13个,做优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品牌10个,培育绿色食品、名特优新产品品牌50个,申报各类绿色食品207个,认证GAP良好农业规范10家。成功举办宁夏品质中国行系列活动,现场签订了30余项合作协议,总金额超52亿元。参加第二十四届中国农洽会,推荐34家企业的产品参加评选,共获奖29个。在央视和重点城市开展广告宣传、制作品牌宣传片、“乡味宁夏”新媒体宣传多渠宣传推介我区绿色食品。创建国家、自治区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185个,审核发布农业领域标准34项,实现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产品质量、包装标识、储运保鲜等标准基本配套。

(六)突出要素保障,整合资源增强“造血力”。绿色食品产业包抓机制成员单位提高站位,创新举措,主动作为,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科技、人才、环保等方面的保障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中央和自治区资金1.3亿元,支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各环节。加强绿色食品产业金融支持和创新服务,建立绿色食品产业基金需求台账,做好企业需求与金融机构协调对接,各银行机构累计向绿色食品企业发放贷款80.4亿元,为全区249家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办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累计保障金额6.5亿元。摸清绿色食品产业的人才总量和结构,积极开展绿色食品产业人才培训工作,累计培训各类管理人员680人,提升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能力。

二、存在问题

产业链条散、价值实现不充足。加工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带动能力弱,亿元以上企业仅有66家。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不配套,不完善,流通损耗依然严重。加工水平还比较粗放,产后损失率在15%以上,加工副产物60%以上没有得到梯次利用。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不高,品牌竞争力不强。加工装备弱、技术人才不充分。加工技术集成度和适配性较差,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关键实用技术装备研发能力弱,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1%左右。高端和实用人才“双缺”,培养和留住人才“两难”,从业人员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2%。要素保障难、发展资源不充裕。加工企业可抵押资产有限,流动资金占用量较大,贷款融资难、还款压力大。自治区针对九大重点产业出台了一系列财政、土地、金融等支持政策,但绿色食品企业由于数量多、规模小,面临政策知悉难、申报难、落实难的问题。产业覆盖广、工作机制不协调。绿色食品产业工作涵盖全产业链,与奶产业、葡萄、枸杞、肉牛和滩羊产业交叉重叠,有的部门、县(区)还存在对工作认识不统一、不到位、不清晰的问题,在指导工作上手段不足、措施不硬、抓手不多,特别是用工业化理念指导产业发展还不够。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2022年,我们将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关于九大重点产业的工作要求和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引领,以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为目标,重点做好主体培育、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品牌宣传、统计监测五项工作。力争全区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达到75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以上,全区营业收入超1亿元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70家以上。

一是抓好主体培育。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的思路,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园区、集聚区10个,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强县。组织开展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评星定级活动,认定四星级企业20家,培育“专精特新”绿色食品企业10家。

二是抓好科技创新。实施绿色食品产业科技支撑行动,引导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新培育各类科技型企业10家。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科技研发项目15项,取得科技成果5项。推动产业结构、产能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支持20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装备改造升级。

三是抓好招商引资。找准招商引资的切入点、发力点,引进一批技术理念先进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补齐我区产业发展薄弱环节。依托产业集群招商,吸引更多绿色食品产业垂直和协作关系的企业投资配套与服务,提高落地项目的层次和质量。坚持招商、安商两手抓,落实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已落地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服务。

四是抓好品牌宣传。以品质和信誉为根本,巩固提升13个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和地位,做优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品牌10个,培育名特优新产品、绿色食品品牌50个。支持申报各类绿色食品200个,认证(GAP)企业10家。组织举办好宁夏品质中国行系列活动,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农交会、食品博览会、中国农洽会等展销展评活动,提升我区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

五是抓好统计监测。认真开展农产品加工(绿色食品)企业经济运行态势监测,按季度开展企业运行监测工作,全面掌握全区绿色食品企业经济运行动态,提升指导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针对性、科学性和精准性。鼓励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配套建设“大数据”管理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精准化种养等智能化设施设备,提升全区绿色食品产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第四篇:(精品)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战略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及其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 韩 杨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进行了梳理,根据各阶段不同特征,分析了影响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问题。研究表明:2003年是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形成期与成长期的“临界点”,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成功跨跃产业形成期,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它的发展将受其所在阶段的产业规模、产品和品种结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认证制度、政府监管制度、绿色食品市场与消费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时受产业、企业、消费者、政府等方面问题的制约。

关键词:有机食品 绿色食品 产业演进 阶段 产业生命周期

一、引言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加速,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人口、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加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爆发,人们对无污染、无公害食品的需要与日俱增。全球食品生产和贸易格局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食品的生产和贸易迅速发展。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提升要求食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需经过权威机构的认证,使得与食品生产有关的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地成为新的贸易障碍,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及其产品贸易将受到严格限制,而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食品逐渐取代传统食品将成为必然。

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生产和贸易协调发展。从20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已认识到常规农业1对资源、环境、人体健康造成的潜伏性、累积性、扩散性的危害,造成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不协调,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必然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既能保证产量又能保证经济效益,既能生产优质食品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等概念和发展思路。他们把不用或少用农药、化肥及其他人工合成品,只以生物学方法、采用有机耕作技术生产出来的食品称为有机食品。1924年,德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机农业组织——Demeter。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成立,标志着国际有机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研究和推广有机食品的生产方式,其范围由食品向其他经济作物拓展,加快了将有机农业及相关产业作为可持续农业模式替代常规农业生产方式的步伐,使得有机农业在规模、速度以及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顺应国际有机农业发展的潮流、应对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以及国内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综合背景下,1990年,中国提出了能够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开始推行“绿色食品工程”。与此同时,世界各国根据IFOAM 的基本标准制订本国的有机食品标准,有机食品相关产品的开发日益*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成贵研究员、杜志雄研究员、陈劲松副研究员、檀学文副研究员,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刘连馥会长和王济民等专家的相关建议。文责自负。1常规农业指在农业领域大量采用现代工业生产的装备和科学技术,特别是大量采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和农药,依靠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从农业外部投入,用高耗能来换取高产量的农业发展模式。由此人们又把这种现代农业称为“石油农业”,也叫常规现代农业。

丰富。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和出口,开展对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研究势在必行。那么,中国有机食品产业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食品2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何?任何产业的宏观管理者只有懂得产业生命周期,才能了解产业发展规律,针对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特征进行产业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因此,本文拟以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轨迹为基础,运用差分与模拟生长曲线所需要的产品生产、销售等项指标相结合方法,清晰地判断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所处的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及其产业生命周期的显性特征以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二、概念、理论及分析方法

(一)绿色食品产业内涵

绿色食品3(green food)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安全、优质食品。开发绿色食品,可以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在种植、养殖、加工过程中执行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生产资料,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在国外,类似的食品称为健康食品、自然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生态食品等4,这些食品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绿色食品所具有的正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过程节约资源;消费过程对环境友好;消费结果对自己、他人与后代都有利;消费具有“隐性”与“长期”效用。根据对绿色食品的理解,本文定义绿色食品产业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把标准化、产业化贯穿在“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条中,是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为主线的生态、安全、营养、优质、高效、高产的现代农业产业。它是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生产等农业发展模式的总结、拓展和提升,是一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环境友好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生命周期(ILC),是指产业从产生到衰亡的具有阶段性和规律性的动态变化过程。对于单个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可以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描述。生命周期范式广泛应用于具有动态演化特征的研究对象上,用于描述研究对象的成长轨迹(Klepper et al.,1996)。每个产业都有自己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即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个不同阶段(见图1)。

产业内企业数量、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技术创新的重点都会在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规律,但每个产业的这种规律又具有共性。在形成期,企业数量较少,消费者也较少,企业获利不多,且以产品创新为主;进入成长期,随着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产品产量也逐渐增加,激烈的价格战逐步展开,企业开始将创新的重点转向过程创新;到了成熟期,经过优胜劣汰,企业数量、市场需求与供给、技术都趋于稳定;衰退期则是产业新陈代谢的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产业相对的或绝对的规模萎缩,产业因产品老化、退化、功能减退而出现颓势。企业数量 图1 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 资料来源:Vernon(1966)。

(三)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

尽管产业生命周期被划分为4个阶段,但各阶段之间的界限并非显而易见,所以,在判断产业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时,往往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黄悦胜等,2002)。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是依据生产率、产品销售额、产品普及率等指标模拟生长曲线,利用差分判定产业生命周期。定性分析的方法主要采用类比法,即利用某一产业在空间发展的不均衡性,将后进地区产业发展状况与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后进地区产业的发展阶段。

生长曲线法是根据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产品产量或销售量增长率一般符合缓慢—快速—缓慢的特点,描点后呈S 型的规律,运用数学方程对某一产业的时间序列进行拟合,进而预测以后各年的产品产量或销售量,并可以依此判断产业生命周期的峰值点时间(李凯等,2005)。生长曲线法中最为著名的是皮尔曲线与龚伯兹曲线。皮尔曲线的方程为:

/(1)bt t Y L ae-=+(1)

(1)式中,t Y 代表产量或销售量,L 为变量t Y 的极限值,a、b 为未定系数,t 为时间变量。龚伯兹曲线可以描述一种新产品从试制期到饱和期产量的增长趋势,它的方程为:

t b y ka =(2)

(2)式中,y 代表某一产业的产量或销售量,a、b 为未定系数,01a <<,01b <<, t 为时间变量, k 为预测者给定的饱和值(李一智,1998)。

由于绿色食品产业在中国产生、发展的时间较短,很难利用生长曲线法对这一产业的成长进行描述和预测,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差分与模拟生长曲线所需要的产品生产、销售等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来判定产业生命周期。利用差分法5分析产业生命周期主要是通过分析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变化状况来判定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宋德军等,2008)。本文建立关于企业数量增长与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的定量分析模型,以离散型数据近似代替连续型数据。模型的形式如下:()y x t =(3)

由差分近似代替导数,描述企业数量的变化速度,即: ' '()()()(1)y x t x t x t x t =≈∆=--(4)

5利用差分法可以把数据修匀,使非平稳序列达到平稳序列。'' '' 2()()()2(1)(2)y x t x t x t x t x t =≈∆=--+-(5)

具体到绿色食品产业,()x t 代表第t 年获得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认证企业(以下简称“认证企业”)数量,(1)x t-代表第(1)t-年认证企业数量,则'()0x t >、''()0x t >代表第t 年绿色食品产业中的认证企业数量单调加速递增,'()0x t >、''()0x t <代表第t 年认证企业数量单调减速增加,'()0x t <、''()0x t >代表第t 年绿色食品产业中的认证企业数量单调加速递减,'()0x t <、''()0x t <代表第t 年认证企业数量单调减速递减;'()0x t =代表第t 年是该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峰值点,''()0x t =代表第t 年是该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临界点。

首先,计算出绿色食品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认证企业数量变化方向和变化速度的不同组合。具体判定标准见表1。其次,由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新兴应用经济理论,因此,本文除了使用差分法,考虑到绿色食品产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和体系,可用于横向和纵向对比的指标与数据很少6,在研究中除了依据企业数量的变化界定绿色食品产业的演进阶段,还采用模拟生长曲线所需要的产品生产、销售等指标(例如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品种数量、产地监测面积、实物总产量、销售额等)来综合衡量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所处的演进阶段及特征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统计年报》(历年)与笔者对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的访谈资料。

表1 绿色食品产业生命周期划分标准 形成期 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 '()x t > 0 > 0 < 0 < 0 ''()x t > 0 < 0 < 0 > 0

三、数据检验与分析

(一)数据检验

尽管中国自1990年就已开始发展绿色食品,但根据纵向统计数据追溯每年获得批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数量及每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量的变化趋势7(见图2),可以发现,1990~1996年每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及获得批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数量的情况并不乐观,绿色食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6纵向对比的指标中,由于统计数据的缺失,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品种数量等少数指标的数据可以追溯到1990年;横向对比的指标中,可用于衡量、分析绿色食品产业的指标的数据可以追溯到1996年。详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统计年报》(1997~2007年,历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7绿色食品获得认证后可连续3年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因此,每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数量是累计前3年获得批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的总数量与同期放弃、取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的总数量之差。1990~2007年每年获得批准及实际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数量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统计年报》(1997~2007年,历年)。依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企业统计,1996年,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之后认证企业数量逐年增多(见表2)。按照前述差分法对1996~2002年企业数量的检验结果显示,'()0x t >,''()0x t >;对2003年企业数量的检验结果显示,'()0x t >,''()0x t <。由此发现,1996~2002年认证企业数量以较快递增的速度(见表2中变化幅度与环比增长速度指标)发展,在经历了2003年的产业成长“临界点”之后,认证企业数量增加的速度加快,由于利润相对较高,竞争者纷纷加入。

表2 1996~2007年中国绿色食品产业认证企业数量()x t 数据检验及结果 年份 认证企业

平均认证企业(个)新增数量

平均新增数量(个)

变化幅度 环比增长(%)1996 463 892 — 219 — — 1997 544 81 — 17.49 1998 619 75-6 13.79 1999 742 133 58 21.49 2000 900 168 35 22.64 2001 1217 317 149 35.22 2002 1756 539 222 44.29 2003 2047 2047 291 291-248 16.57 2004 2836 4222 789 923 498 38.54 2005 3695 859 70 30.29 2006 4615 920 61 24.90 2007 5740 1125 205 24.3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统计年报》(1990~2007年,历年)汇总并根据计算公式(4)、(5)整理。

这一阶段,理想的市场发展态势是企业面对激烈竞争,主要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扩大 自身规模,提高市场集中度(宋德军,2008)。但是,在现实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绿色食品企业地域分布、地方保护、体制因素以及该市场进入壁垒低、该产业的获利性较高等原因,仍然会有大量小企业进入市场,同时一些应当被淘汰的小企业仍有一定生存空间,导致在“临界点”之后绿色食品企业数目仍然加速递增的状态。依据产业生命周期标准初步判定,2003年是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成长的“临界点”。2003年之前是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形成期,2003年之后,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由形成期进入成长期。

如前所述,上述分析中利用差分法来评定绿色食品产业生命周期的“临界点”,并不很严格。因此,还要根据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实物总量、绿色食品销售额、绿色食品出口

()x t '()x t ''()x t

积与绿色食品实物总量在2003年前后的变化趋势显著不同(见图3),可见,2003年是认证企业数量、认证产品数量、绿色食品实物总量、绿色食品销售额及出口额等多个指标的“临界点”(见图4)。由此,本文进一步判定,1996~2003年是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形成期,2003年之后,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则进入成长期。

图3 1996~2007年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总体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统计年报》(1997~2007年,历年)。图4 1996~2007年中国绿色食品销售及出口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统计年报》(1997~2007年,历年)。

(二)各阶段特征分析

根据上述指标、数据分析并结合对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的实地访谈,本文认为,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经历了以下发展过程:第一阶段,绿色食品产业形成期。这个阶段包括产业形成的基础建设阶段(1990~1996年);绿色食品产业正式形成的全社会推进的加速发展阶段(1997~2003年底)。第二阶段,绿色食品产业成长期。这个阶段包括成长早期,即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2004~2005年);成长中后期,即努力向成熟期迈进阶段(2006年以来)。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经历的两个发展阶段所呈现的特征如表4所示。

表4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形成期与成长期特征

形成期(1990~2003年)成长期(2004年至今)企业数量 认证企业数量增长快,增幅大,认证企

业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大。

认证企业数量继续增长,增幅减缓,大型认证企业数量增加。产品特征 比传统食品档次稍高、低附加值、初级

食品多。高性价比、低附加值、差别化大、深加工食品增多。出口 初级加工品所占比重大,出口额从无到 缓慢增长,出口产品品种比较单一。

深加工食品比重增加,出口产品品种结构多样化,出口额迅速增加。竞争形式 市场竞争不激烈,进入市场的贸易壁垒小,市场竞争特点主要是依靠传统产品模仿竞争,利润和产品销售市场空间巨

大。

市场竞争加剧,进入市场的障碍提高,市场竞争 特点是成本—价格—质量—品牌—规模—差异化

竞争,但利润和产品销售市场空间仍然巨大。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统计年报》(1997~2007年,历年)以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访谈资料总结。

1.产业形成期(1990~2003年底)。(1)基础建设阶段(1990~1996年)。1990年,中国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工程”首先在农垦系统正式实施。在“绿色食品工程”实施后的3年中,完成了一系列基础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农业部设立绿色食品专门机构,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总公司、绿色食品办公室等经营和管理机构,并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通过委托全国各地分支管理机构,协助和配合中心开展宣传;以农垦系统产品质量监测机构为依托,建立起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监测系统,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此外,还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有关管理规定;对绿色食品标志进行商标注册,确立了标志的权威性。199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与此同时,绿色食品开发也在一些农场快速起步,并不断取得进展,1993年,全国绿色食品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当年新增产品数量达到217个。

由于绿色食品刚刚进入食品行业,大众消费者对其认知有限导致绿色食品市场环境并不理想,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并不多。1994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根据全国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形势转变绿色食品发展方式,拓展绿色食品开发领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①认证产品数量连续两年高增长。1995年新增认证产品263个,超过1993年最高水平1.07倍;1996年新增认证产品289个,比上年增长9.9%。②县域层次的开发逐步展开,绿色食品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全国许多县依托本地资源,在全县范围内组织绿色食品开发和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995年,全国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1700万亩,比1994年扩大3.6倍;1996年扩大到2248万亩,比上年增长32%。③产量增长超过产品数量增长。1995年,全国绿色食品主要产品产量达到210万吨,比上年增长203.8%,超过产品数量增长率4.9个百分点;1996年,主要产品产量达到360万吨,比上年增长71.4%,超过产品数量增长率61.5个百分点。这表明,认证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④绿色食品产品结构趋向居民日常消费结构。与1995年相比,1996年,中国绿色食品产品中粮油类产品比重上升了53.3%,水产类产品上升了35.3%,饮料类产品上升了20.8%,畜禽蛋奶类产品上升了12.4%8。⑤全国大部分省、市相继成立了包括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进行审查、监督、检测等内容的绿色食品产业管理网络,将分散的农户和企业纳入管理和开发序列,使它们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网络化的发展轨道。绿色食品开发由初加工、单一化向深加工、系列化、基地化转变,并不断取得进展。

(2)加速发展阶段(1997~2003年)。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主导设计与标准已经确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基本形成体系;绿色食品产业得到社会各方(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也得到国际市场的基本认可。上述特征标志着绿色食品产业早已进入了形成期。在此基础上,2002年,农业部在《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目标是:“通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全过程的监管,有效改善和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保障消费安全,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中等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应积极发展绿色食品8数据来源:《绿色食品发展历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和有机食品。”随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全面推进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战略部署的实施,“绿色农业”概念的正式提出与确立,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的频率明显加快,社会关注度大大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初具一定的影响力。这一阶段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①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迈上新台阶。到2003年底,全国认证企业总数达到2047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总数达到4030个。2003年,绿色食品产品实物总量达到3260万吨,主要产品产量中,大米225.6万吨,面粉41.9万吨,食用油21.3万吨,水果184.3万吨,茶叶12.9万吨,肉类10.1万吨,液体乳及乳制品182.6万吨。绿色产品年销售额723亿元,出口额10.8亿美元,出口率12.4%。受到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水域面积达到7710万亩。从产品类别上看,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占56.5%,畜禽产品占17.1%,水产品占3.3%,饮品占17.0%,其它产品占6.1%。②绿色食品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绿色食品品牌的吸引力,以及开发绿色食品为企业和农户带来的效益,有力地推动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绿色食品出口额持续高速增长说明,中国绿色食品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日益提升,一些产品陆续出口到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显示出绿色食品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并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③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已开发的绿色产品涵盖了粮油、蔬菜、果品、饮料、畜禽蛋奶、水产、酒类等。2003年底,在绿色食品产量中,初级产品占32.4%,初加工产品占26.7%,深加工产品占40.9%。④认证企业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在37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中,绿色食品企业有117家,占31.5%;另有299家绿色食品企业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证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比重逐步提高(初步测算,该项比重大米为1.81%,面粉为0.64%,食用植物油为1.54%,水果为1.61%,茶叶为18.3%,液体乳及乳制品为63.5%)。⑤部分绿色食品已形成集中产区,区域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部分地区将发展绿色食品与优势农产品区域产业带建设相结合,提高了主产区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部分地区,绿色食品开发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拉动力(王德章等,2003)。发展绿色食品与“三农”的关系更加紧密。以黑龙江省为例,2003年,该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农民人均增收35.9元,约占农民增收的30%。绿色食品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山东省已有40%的绿色食品企业生产出口产品,出口额达4亿美元。

2.产业成长期(2004年以来)。2003年底,农业系统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绿色食品工作体系发挥整体优势,因地制宜,积极组织产品认证。2003年底,申报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认证企业数量和申报产品数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企业续报率为73%,比上年提高了20~30个百分点,而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知名企业的续报率达到90%以上。这标志着,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步入成长期。这一阶段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①产业初具规模,产品结构逐渐优化,品种日趋多样化。2004年初以来,绿色食品认证产品和认证企业数量都以较快速度增长,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9.5%和36.1%;销售额和出口额也以较平稳的速度增长,年均分别增长25.2%和32.2%。产品结构继续优化,截至2007年底,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总数达到5740个,认证绿色食品总数达到15238个,其中,初级产品占37.2%,初加工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分别占37.7%和25.1%;品种结构优化,地方名特优产品日益增多,园艺、畜牧、水产等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产品比重逐步提高。按产品类别划分,绿色食品中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畜禽类产品和饮品类产品所占比重分别提升到总数的11.4%和5.3%。②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按照“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路线,参照发达国家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中国逐步建立起了科学、严格、系统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③认证制度基本建立。中国对绿色食品实行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产品认证与证明商标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制度(刘连馥,2007)。按照国家认证认可的基本要求,结合农产品认证的特点,中国对绿色食品建立了体系完整、程序规范的认证制度,保证

了认证的有效性。④监管制度全面推行。为了保证获得认证产品的质量,规范企业使用认证标志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中国对绿色食品建立并推行了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产品公告4项基本监管制度(王运浩,2007)。⑤扩大绿色食品市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有所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有更强的环保、健康意识,更多关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更贴近民生,也越来越符合大众的消费趋势和消费倾向。

(三)存在的问题 1.产业初具规模,但企业规模偏小,市场集中度仍然偏低,企业对绿色食品的续报率下降9。近年来,尽管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企业规模有所扩大,但与外国同类指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无论是生产基地还是生产加工企业都存在着规模过小的问题。上述情况不适应绿色食品产业国际化的要求。绿色食品产业市场集中度低和企业规模偏小,影响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以及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培育国内外驰名品牌的能力,不但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削弱了绿色食品产业的规模效应,影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资源配置和绿色食品产业布局不合理。从2005~2007年分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拥有的绿色食品数量最多,东部、北部的江苏、浙江、黑龙江、辽宁等获得绿色食品数量前十名的省份所拥有的绿色食品数量占全国的61%,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模式为重点产业链延伸型循环农业模式;而中部、西部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滞后。

3.大中城市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较高,农村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较低。由于绿色食品价格较高10,消费者虽然对绿色食品的购买意愿显著,但实际购买能力不足。消费者虽然普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但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较低;由于食品安全事件频频爆发,食品安全的公信度下降,据调查,有近一半的消费者不信任绿色食品标志;消费者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特征以及对绿色食品的信任程度,对消费者的绿色食品认知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曾寅初等,2007)。

4.驰名品牌少,品牌杂乱无序,良莠不齐。目前,中国绿色食品品牌杂乱,全国驰名品牌较少,同质性品牌较多。市场上品牌杂乱就难免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有的企业甚至为了争夺市场还互相展开价格战,违反市场规则、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也时有发生,降低了绿色食品品牌的市场认知度,损毁了绿色食品标志的信誉度。中国绿色食品产业要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快速发展,就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培育和发展驰名品牌,靠质量和信誉赢得市场,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5.绿色食品综合效益日益明显,但有机食品(AA 级绿色食品)比重小。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十几年来,A 级绿色食品迅速发展,而AA 级绿色食品发展缓慢。A 级绿色食品从1996年的273个发展到2007年的12228个,而同期,AA 级绿色食品只有3010个,只占绿色食品总数的24.62%。AA 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其出口潜力巨大,同时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加AA 级绿色食品的数量是一个重要任务,是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方向,国家级龙头企业在开发AA 级绿色食品中承担着主要任务。6.政策引导不够深入,市场发展不够规范,法律、自然环境急需改善。绿色食品产业成长期是中国绿色食品产业从成长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绿色食品产业的政策引导、法制化和规范化至关重要。中国绿色食品认证机构在认证程序和认证体系上还需要改进,并且要严格认证把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发展和产品质量监测是确保绿色食品质量的基础和关键。9续报是指由于绿色食品标志有效期是3年,3年以后企业要想绿色食品标志继续有效,就必须续报申请重新认证。

10商务部《绿色市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08》显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分别约为普通农产品价格的4倍、2.4倍和1.6倍。

四、简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一)简要结论

本文主要采用差分法与模拟生长曲线所需要的认证产品数量、认证企业数量、种植绿色食品的监测面积与绿色食品实物总量等指标,判定2003年是绿色食品产业形成期与成长期的“临界点”。由此,本文认为,1990~2003年是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形成期,在2003年之后,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则进入成长期。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成功跨跃产业形成期,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

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在经历了基础建设阶段、加速发展阶段以及快速成长阶段后,绿色食品产业从成长期向成熟期发展受到其所在阶段的产业规模、产品和品种结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认证制度、政府监管制度、绿色食品市场与消费需求等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在成长期已初具规模,但企业规模偏小,市场集中度仍然偏低,企业对绿色食品的续报率下降;资源配置和绿色食品产业布局不合理;消费者总体上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不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意愿显著但实际购买能力不足;驰名品牌少,品牌杂乱无序,良莠不齐;绿色食品产业的综合效益日益明显,但有机食品(AA 级绿色食品)比重小;政策引导不够深入,市场发展不够规范,法律、自然环境急需改善。

(二)政策启示

在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中国应重点将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推进,采取兼并、联合、股份合作等形式,组建一批规模较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企业集团,起到龙头企业带动、规模生产推动、市场流通拉动的效果,增强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密切产销衔接,形成合作共赢的格局,促使产业整体水平和企业个体规模相协调,以不断增强中国绿色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政府应通过对绿色食品知识的科学宣传,严格绿色食品认证制度的执行,加强对已经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及其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以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任程度,增强消费者信心,不断提升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和绿色食品的公信度。加快绿色食品标准、认证准则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绿色食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对绿色食品产业链自身上下游相关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需要推动技术进步,扩大生产基地建设和提高产业化程度,加强产业体系,强化认证后监管与责任追溯,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相关辅助性产业、基础性农业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创造有利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制,应该由产业形成期的政府推动、政策引导(自上而下)与市场需求拉动(自下而上的消费者需求与出口拉动)相互结合的引导型发展机制,逐步转变为以市场需求拉动为主的发展机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平稳推进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由成长期向成熟期发展。

参考文献

1.Klepper, Steven: Entry, Exit, Growth and Innovation over the Product Life Cycl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6(3): 562-583, 1996.2.Vernon, 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80(2): 190-207, 1966.3.黄悦胜、韩小念.:《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研究》,《改革与战略》2002年第8期。

4.李凯、代丽华、韩爽:《产业生命周期与中国钢铁产业极值点》,《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5.刘连馥:《绿色农业:立足国情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财经中国》2007年第9期。6.靳明:《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9.宋德军、刘阳:《产业发展阶段与物流业和谐发展研究——以中国绿色食品产业为例的实证及检验》,《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期。

第五篇:安徽省“十一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一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http:// 2010-7-29 10:31:0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绿色食品产业提出的新要求,为加快发展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我省绿色食品工作起步于1991年,是全国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经过十多年发展,现已初步形成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框架。到2005年底,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218家,产品363个;产地监控面积910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38%;年实物总产量达170万吨,产值66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业产值的4%;当年出口创汇4139万美元,占全省同期农产品出口额的12.5%;直接受益农户140万户,年人均来自绿色食品的新增收入为80-100元。全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有40家,占26%,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绿色食品企业6家,占30%。省、市、县三级绿色食品管理网络基本形成,拥有各类专兼职管理人员214人,其中22人为国家级绿色食品检查员,79人获国家级绿色食品监管员资质。

整个“十五”期间,我省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发展,但相对于邻近省份而言,仍属中等偏下的位置。目前,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迟缓,总体规模偏小;二是全程质量监控措施滞后,市场监管难度大;三是缺乏系统配套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财力支持不足。

二、发展机遇

我省绿色食品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期,省领导相继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绿色食品是农产品通向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绿色食品产业是我省农业的增长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事关国计民生,不容忽视。要求以系统性措施和足够大的力度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认真分析并充分发挥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优势,对于提升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

1、方针政策。国家把“三农”工作摆上了“重中之重”位置,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措施,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运作平台。大批工商企业纷纷看好绿色食品产业,相继投资绿色食品开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已成为国家制定公共政策时的主要因素之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新农村整体工作部署,都对发展绿色食品提出了明确要求。绿色食品作为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面临着良好的政策机遇和极大的拓展空间。

2、资源优势。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共有生物资源10917种,耕地面积410万公顷,草场面积166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水面48万公顷,常年粮食、油料、水果、茶叶、肉蛋和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十位。地处华东腹地,襟江近海,承东启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全省交通便捷,形成铁路、水运、公路、空运立体交通网络,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铁路通车里程居华东首位。全省各类生态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3%,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全省2/3的县(市)生态环境质量优良。此外,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这些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市场需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崇尚安全、优质、营养已成食品消费主流。商务部《2005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最关注食品安全的占71.8%,不关注食品安全的仅占0.6%,购买食品时首选质量的占30%,选择“价格优先”的仅占8%。绿色食品以无污染、安全、营养为宗旨,正逐步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绿色食品正成为食品消费的主流。据权威机构上世纪末评估,“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已达200亿美元。“中国绿色食品工程”被誉为全球可持续农业发展最成功模式之一。伴随“绿色壁垒”的日益严重,绿色食品将在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全省农产品抢占大中城市市场,发展国际贸易的主力军。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加快”方针,把绿色食品发展融入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增强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努力实现安徽绿色食品产业奋力崛起。

目标任务:到“十一五”末,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实现“三个明显提高”,即提高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贡献率、提高对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比重、提高在农民收入构成中的份额。到2010年,全省绿色食品产品总数稳定达到1300个,年均新增200个;绿色食品产地监控面积达2600万亩(包括农田、山场和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5%,其中生产基地1800万亩(不含复种面积),年均新增200万亩;绿色食品产品产值占当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提高到10%以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全面发挥绿色食品在农产品出口中的主导作用,在2005年绿色食品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12.5%的基础上,到2010年,将稳定达到40%以上,年增长5.5个百分点;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中70%以上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产品的加工(包装)转化率达80%左右;绿色食品在农民增收中的功能明显提升,贡献率将由2005年的5%左右提升至15%;并带动加工、包装、保鲜、营销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并新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10亿元。

进一步夯实绿色食品产业基础,“十一五”期间,加速产品流通,扩大市场占有率。新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个,总面积800万亩;建立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5个,并创建10个绿色食品生产县,开展县域环评,整县推进;建立4-5家区域性绿色食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一批绿色食品营销中心(或专柜)。

四、产业布局和建设重点

“十一五”期间,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质量为根本。二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三是坚持技术进步和创新。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及时跟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及时跟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及时跟进农业基地项目建设,及时跟进块状经济发展。

(一)主导产业。“十一五”期间,全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经济的重点是大宗粮油作物、区域特色产品和优质畜禽水产品。并逐步培植,做大做强,形成代表全省农业形象的名牌产品。

(1)绿色食品原料(水稻)开发:水稻种植面积800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3432.9万亩(2005年统计数据,下同)的23%以上,产量为230万吨。

(2)绿色食品原料(小麦)开发:小麦种植面积500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2984.3万亩的16%以上,产量为120万吨。

(3)绿色食品食用植物油开发:以油菜、花生和芝麻为开发重点,绿色食品原料油菜面积400万亩,花生面积150万亩,芝麻面积50万亩,占全省油料种植面积1954.7万亩的30%以上,食用植物油产量达40万吨。

(4)绿色食品茶叶开发:规模90万亩,占全省茶叶面积52%以上,产量3万吨。

(5)绿色食品乳制品开发:优质饲料和饲草原料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产品以纯牛奶、花色奶、奶粉为主,产量2万吨。

(6)绿色食品饮品及酒类开发:原料种植面积达200万亩,饮用水、白酒、啤酒、黄酒、葡萄酒多品种开发,产量20万吨。

(7)绿色食品养殖业产品开发:畜禽产品以羊、牛、禽、蛋产品为主,水产品以鱼、虾、蟹等为开发重点,养殖业产品产量达30万吨。

(8)绿色食品蔬菜产品开发:蔬菜产品开发以根菜类、菌菇、豆类、瓜类、茄果类、高山蔬菜和名、特、新蔬菜为主,面积100万亩。

(9)绿色食品名特优资源产品开发:以山核桃、竹笋、板粟、葛粉等产品开发为主,绿色食品原料种植面积达30万亩。

(二)区域布局

(1)以沿江晚粳稻、沿淮优质粳稻、江淮之间杂交籼稻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大米生产,重点建设安庆、巢湖、芜湖、宣城、池州等市的绿色食品稻米基地。

(2)以沿淮地区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专用小麦(面粉),重点建设淮北、阜阳、亳州、宿州、蚌埠、淮南、六安、滁州等市绿色食品专用小麦基地。

(3)以江淮之间双低油菜产业带,以皖东、淮北优质花生,阜阳、安庆芝麻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双低油菜生产和油料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合肥、滁州、巢湖、蚌埠、六安、宿州、安庆、芜湖、宣城等市的绿色食品油料加工产品的开发。

(4)以黄河故道地区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水果生产,以皖西、皖南山区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林特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抓好砀山、萧县、濉溪、怀远等县的绿色食品梨、葡萄、石榴,宁国市绿色食品山核桃等产品开发。

(5)以沿江地区和县、繁昌和沿淮淮北地区的怀远、砀山、阜南、埇桥、谯城等县(区)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以皖南山区、大别山区的岳西、金寨、绩溪、石台等县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高山蔬菜生产基地。

(6)建设皖南、皖西山区绿色食品茶叶产业基地,重点抓好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等市的绿色食品茶叶品牌开发。

(7)加强绿色食品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江淮、淮北地区绿色食品优质三元猪产业带,沿江及巢湖流域、宣城、合肥市绿色食品优质禽及禽蛋产业带,淮北地区绿色食品肉牛和优质肉羊带,城郊绿色食品乳品产业带开发。

(8)建设沿江和沿淮绿色食品水产品产业带,重点抓好大型库区、生态环境良好的湖泊等水域绿色食品水产品开发。建立绿色食品河蟹、鳜鱼、青虾出口创汇基地。

(三)重点工程。“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实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和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三大重点工程,为绿色食品发展构建平台,提供强力支撑。

(1)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选择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区,并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双低油菜、蔬菜、茶叶、林特产品为重点,建设50个、总面积达到800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选择10个绿色食品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区),支持开展县域环评,整县推进开发绿色食品产业,创建“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县(市、区)”。

(2)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建设。园区建设要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为主体,园区内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以及与食品工业相关的包装、原料、技术研发等企业间,实现相互配套,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板块。“十一五”期间,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手段,进一步扶持规范繁昌县和桐城市的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在有条件的地区,扶持新建5个左右的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通过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的建设,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综合效益。

(3)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和品牌建设。市场建设是培育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的一种有益措施,对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推进绿色食品产品贸易意义重大。“十一五”期间,在合肥、铜陵、芜湖、阜阳、黄山等交通、区位等优势明显的市,建设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在合肥、安庆、滁州、淮南、蚌埠等大中城市建立绿色食品营销中心、专柜30个。打造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实现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中70%以上是绿色食品。

(四)发展主体。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发展绿色食品的主导力量和重要载体。目前,我省国家、省、市、县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为20、313、729和658个。各类经济合作组织4500个。要通过政策引导、宣传发动、考评奖励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在绿色食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到2010年底,基本实现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指食品企业,下同)和70%的省级、50%的市级、40%的县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依托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行“协会+企业+农户”的基地建设和质量监管模式,力争在50%以上绿色食品的生产、管理和营销中,建立相应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建设。

五、保障措施

发展绿色食品的核心是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是现阶段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对安徽农业经济崛起具有重大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强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按期实现“十一五”目标和任务,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各级农业部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安徽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要结合“生态安徽”建设,加强绿色食品基地的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减少“白色污染”、扩大生物农药使用范围、保护渔业水域资源等措施,为绿色食品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严禁在绿色食品生产区域建立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严禁超标准排放“三废”,并建立绿色食品生产保护区。

(二)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要求,推广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使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种植(养殖)生产操作规程。引导加工企业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贮运。要在基地建设中,切实加强监管工作,大力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他们在指导农业投入品使用、实施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成立绿色食品办事机构,负责制定本区域绿色食品产业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在绿色食品开发中负责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等工作。要大力开展绿色食品知识、技术和各种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绿色食品事业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办事机构或重建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能、定编、定员,并提供相应工作经费。“十一五”期间,新增一批国家级绿色食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

(四)加大政策扶持。各级农业部门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激励和促进社会力量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在省级名特优新品牌农产品评审、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定、农产品(粮食、畜牧、蔬菜、水产等)十强县评比中,要把绿色食品作为重要条件之一;在“一村一品示范工程”、“农产品进超市”、“畜牧、水产富民行动”、“农村合作组织示范工程”等项目立项中,要把发展绿色食品作为重要立项依据;农产品商品基地、农业出口创汇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示范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工程建设中,要把发展绿色食品列入建设内容。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对与农户签订绿色食品产销合同并保证收购的企业,在贷款方面给予扶持;对从事绿色食品科研、生产企业要享受环保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同等待遇。

(五)多渠道增加投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中关于绿色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大公共财政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支持力度。争取省财政在专项预算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绿色食品开发专项资金。各级财政也要做出相应安排。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运用贴息、补助、以奖代补、投资参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绿色食品产业建设,扩大绿色食品投资规模。要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城市工商资本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发绿色食品,增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能力。引导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增加对绿色食品生产的投入。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起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农户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发展机制。

(六)扩大产业宣传推介。加大绿色食品宣传,积极引导生产和消费,增强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绿色食品事业,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社会合力,创造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快绿色食品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绿色食品交易网络。在全省大中城市建立绿色食品专营店、柜,使绿色食品直接与广大消费者见面,促进我省绿色食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建设绿色食品连锁店,营销中心等,逐步形成完备的绿色食品流通网络。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合理引导消费需求,积极通过农交会、绿博会等农产品展览展示活动,大力推介和推广认证产品。完善安徽绿色食品网,建设绿色食品电子商务网络平台。

(七)进一步加强产业管理。一是加强科技研究和推广,组织协调有关单位进行绿色食品专

用生产资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科技攻关;加大现有绿色食品科研成果进行应用和推广力度。二是充实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和食品监测机构力量,完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和食品监测机构手段。三是加大市场培育和监管力度,杜绝违规、侵权使用标志行为。四是多渠道多形式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绿色食品产业主体发展能力。

(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加强对绿色食品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培育精品农业,保障公共消费安全的重要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目标考核。省、市要恢复、成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或成立由农业、发展计划、财政、食品药品、工商、卫生、质监、环保等部门参加的联系会议制度,实行会商机制,及时研究和解决问题,确保绿色食品产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农民收入的大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绿色食品发展,将其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要健全绿色食品管理机构,改善工作条件,充实工作队伍,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在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要尽快形成“政府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关注”的共同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

下载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11年08月17日09时36分 稿源: 安徽省政府信息公开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各市、县(市、区)农委(畜牧、水......

    牡丹江市绿色食品产业推进组

    牡丹江市绿色食品产业推进组2011年2月 按照全省十大重点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全面落实省农村工作和市委十届十四次全委会议精神,大力实施“强农富民”工程,加快绿色食品产业的......

    甘肃省庆阳市大力发展种苗产业

    甘肃省庆阳市大力发展种苗产业 近日,在庆阳市秋季林业工作会上,庆阳市林业局印发了《扶持利用宜林荒山培育林木种苗产业工作方案》(讨论稿)(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的出台......

    成都市金牛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

    成都市金牛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 从交子故里,到现代商贸聚集区,地处成都西北的金牛区,历来都是经济贸易最为活跃的城区。生活小商品、生产资料、中药材、机电、灯具、建材„......

    一、佳木斯市绿色食品产业招商项目大全

    一、佳木斯市绿色食品产业招商项目 1.年综合加工30万吨优质绿色水稻项目。项目总投资4.5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税金2300万元。 2.10万吨糙米综合加工项目。项目总投......

    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大全五篇)

    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6-2020年)多年来,发展绿色食品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

    走向辉煌的哈尔滨绿色食品产业

    走向辉煌的哈尔滨绿色食品产业美丽富饶的哈尔滨,如一颗璀琛的珍珠,镶嵌在祖国的北疆。浓厚的文化底蕴、迷人的欧陆风情、雄厚的工业基础、壮美的自然风貌,赋予了这座年轻城市国......

    关于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调研报告 一、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现状 一是绿色食品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绿色食品生产面积已达4380万亩。其中,绿色食品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