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六(一)班 吴志雯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同样的错,不能犯三次”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是,如果一旦有人问你,什么是家风家教?估计大家不一定都能说的出来吧。
记得在小的时候,我每次去同学家玩,几乎每次都会超过妈妈给我规定的时间。如果玩的尽兴,会很晚才回家,所以爸爸妈妈在家很着急。有一次,妈妈很认真地对我说:“同样的错,不能犯三次,记住了吗?”“妈妈,我向你保证,下一次到朋友家玩的时候,一定按时回家。”
可是,好景不长,没多长时间,我的老毛病又犯了。那是在一次周末,我的作业写完了,在家觉得很无聊,所以我就去同学家玩。到了中午,妈妈规定的时间到了,我该回去了,但是我还想再玩会儿。就这样,一直玩到了吃饭的时间,他的家人让我在他家吃,我腼腆的答应了。刚吃到了一半时,妈妈突然打来电话,让我赶紧回家。我想,这下完了,回家又要挨骂了。我回到家,妈妈把我拉到了她的房间,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并说:“你在别人家,不仅打扰了别人吃饭,而且还给人家带来了负担”。听了妈妈一番苦口婆心说教后,我暗下决心:从此以后,一定要将这个坏习惯给彻底改掉!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家风家教”是什么了。“家风”就是一家的门风,如果门风一旦败坏,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会败坏,就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后代了!“家教”就是这家的家庭教育,没有了教育,孩子就会被宠坏„„
(天长市界牌九年制学校六年级学生
吴志雯
指导老师
王九凤)
第二篇: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他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好的家风,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成长在拥有良好的家风的家庭中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幸,能领先于他人及早地认知生活。在父母的影响下,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思想丰富而多彩,有着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每天过得都很有意义,日子里写满的是充实:我生活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从小父母朴实无华、勤俭节约的品质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友善待人的品格。
虽然出生在农村,但是我的父母思想绝不落伍,特别重视我和弟弟的教育问题,尤其是我的爸爸,为了让我们接受好的教育,为了不让我们将来怨恨他们,从小便把我们送到城里读书,让我们接受良好的教育环境,受到好的教育熏陶。小学二年级便把我送了出去,还记得那时候,二年级的我就要接受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的现实,每次打电话给家里,总是哭地稀里哗啦,妈妈每次都狠心地在电话那头说:
“不行还是回村里上吧!”然后说到激动之处就会把电话挂断,不想再听我无理的抱怨与哭啼声。现在想想,真的是每次打电话都会哭,到后来连生活老师都会嘲笑地说我两句。可是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独自在城里读书真的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自己一个人洗漱,自己一个人叠被子,自己一个人打饭洗碗,自己一个人处理好多事情,还要忍受每天放学后没有父母陪在身边的孤独感,所以从小我就特别羡慕那些跑校的同学,羡慕他们每天放学之后有父母来接;羡慕每次下雨,有父母来送雨伞;羡慕周末放学父母会早早地来接他们,而我总是等到最后人都走空了,爸爸才来接我; 羡慕开家长会,他们的父母会来听……现在用笔写下当时的心境,都感觉到有点心酸,更何况当时年幼的我。但是,我还是要特别感恩我的父母,在当时那个还不太重视教育的年代,他们毅然决然地把我送到城里读书,让我接受最好的教育,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宽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独立自主,勤奋努力,吃苦耐劳的品质。刚到城里读书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个农村人,不免会产生自卑感,但是父母从小教育我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他们的一番心血,我心中便有了一股执念,默默告诉着自己:我要好好学习,为了父母,更为了自己。凭着这股韧劲,我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受到老师的喜欢和同学的欢迎,渐渐地我适应了学校生活,融入了集体生活,也就没有那么想家了。
如今我已步入大学,从小形成的坚忍不拔,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影响着我的成长进程,像指明灯般指引着我不断前行。
***提出,要求“求真务实,说真话,办真事”。这些话我太熟悉了,因为“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家的家风。爸爸妈妈从小就这样教导我,他们不会因为我是小孩,就撒谎骗我,不跟我讲真话。由此我也知道了,在大是大非的层面上,在真理与原则面前,人人平等。爸爸经常在家给我讲大道理,首先就是“实事求是”的意思,有时我被爸爸讲得哑口无言,但后来想一想,其实爸爸是对的。就应了上面那句话“在真理与原则面前,人人平等”,因为等我到了社会,或者出门在外,没人会让违背原则、是非不分地让着自己。只有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了,才能在社会上为自己赢取一块立足之地,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如今我在爸爸妈妈的引导下,养成的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的好习惯让我在生活中交到了人生挚友,与老师亦师亦友。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我们家的家风便是孝字当头。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常常对我们讲:“一个人有孝心,要有孝道,要爱长辈,要感谢长辈的抚养教育。一个没有孝心的人,是可耻的人,是没有道德的人。”爸爸妈妈常常为我们讲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等故事,让我们明白动物尚且知道
爸和妈妈是孝敬长辈的人。回到家,首先是问爷爷奶奶好,还常常给爷爷奶奶还回来他们喜欢吃的水果和零食。每到爷爷奶奶的生日,他们会早早为老人准备丰盛的饭菜,我们一家人共同祝爷爷奶奶生日快乐,福如东海。如果家里人谁不孝顺老人,就要被家法处置。那天,我因为不孝敬长辈受到了重重的惩罚。事情是这样的。我外公到我家来吃饭,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外公慢吞吞地走过来,笑着对我说:“这电视还挺搞笑的啊!但这电视又不是真的,有什么好看的地走过来,笑着对我说:“这电视还挺搞笑的啊!但这电视又不是真的,有什么好看的开饭了,我狼吞虎咽地吃着饭,好似一匹饥饿的狼。爸爸妈妈都在吃着饭菜,可唯独外公却没吃饭,因为他一直在不停地翻着菜,好像菜里有金子似的,将菜翻得乱七八糟。年少的我还不懂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可以说。看着外公将菜翻得乱七八糟,又想着之前的事,我实在忍无可忍,大吼:“翻什么翻,夹到哪块吃哪块,你烦不烦啊!还有刚才我看电视,看得正精彩,你插什么嘴啊,好不好看,真不真关你什么事啊!”当我正为自己终于出了口气而沾沾自喜时,话音刚落,一只巨大的手突然向我的脸颊打来,“啪......”随着一声清脆的声音,我的脸颊被爸爸那只巨大的手打红了。那记耳光打进我的骨头里,打到我的心里。爸爸气得满脸通红,头发像要竖起来似的,眼睛
瞪得大大的,鼻子尖上缀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眉毛怒气冲冲地向上挑着,额角的青筋随着呼呼的粗气一鼓一张,嘴却向下咧着。死死地盯着我。他脸上的肌肉一下子僵住了,纹丝不动,就像电影中的“定格” 爸爸生气地对我说:“你怎么能这样,他可是你外公啊!一个人要有孝心,要有孝道,要爱长辈,要感谢长辈的抚养教育。一个没有孝心的人,是可耻的人,是没有道德的人。爸爸的这些话让我彻底醒悟了,我羞愧万分,低着头真诚地给外公道了歉,外公也爸爸的这些话让我彻底醒悟了,我羞愧万分,低着头真诚地给外公道了歉,外公也原谅了我。这件事过后,我变成了一个孝顺的孩子,经常帮大人做家务,给长辈捶背揉背,陪外公散步......百孝顺为先”,“孝敬无底线”,我要牢牢记住这几句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从小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家教故事,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时代的家风会落脚于我家,我的家庭将会变得更充实更美好!
第三篇:我的家风家教故事111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受悠久的儒家文化熏陶,形成了我们仁义、宽厚的个性和忠诚国家、孝敬父母的观念。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良好家教家风,注重自身修养,注意行为举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育与传承良好家风从我做起.优良的家风,可以使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品质,在道德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尤其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道德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独特作用。
家风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家庭多年构成的为人处世的风尚,或叫家规、家风、精神、品格等,包括家庭成员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动准则。构建良好的家风最重要的是家长或家庭的主要成员的思想、观念、态度、行动的认识和体现;其次,是家庭的规则,家庭规则虽然大多数没有文字记载和要求,但身教、口传的传统美的教育非常关键;最后有着良好传统家风的家庭,在中国自古到今最重视的是子女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培养良好的素养,构成良好的思惟方式、处世原则、行动规范,从而代代相传,代有提高,家庭的文化,良好的家风。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石。家风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风格、作风和传统,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我们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记得小时候,爸妈说的最多的就是: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打架,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他们还告诉我在外边碰到长辈一定要叫人,小一点的叫哥哥、姐姐;大一点叫叔叔、阿姨,老一点的叫爷爷、奶奶等。礼貌、友爱、诚实是爸妈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家风的一个体现吧。
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平时的学校教育中,家风体现在孩子的言行之中,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孩子有家教,那个孩子没家教。家教也是一个家风的体现,它是通过孩子的言行表现出来了。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孩子的行为习惯作为学校是不大需要操心的,因为家长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已经帮学校教育好了。家风不仅是一些道德教育、礼貌教育、规矩教育,更是对我们的一种规范、一种风气、一种文化,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
如何更好地培育良好的家风家教,应该特别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视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资源的发掘和转化。应把家风家教看成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发掘,在全国逐步建立起家风家教的文化研究体系;发挥各类先进家庭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开展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学习型家庭等创建活动,结合城乡文明建设带动家风培育;抓好培育公民德行和成人、家长教育。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要放在培育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公民道德上;建立家风家教宣传的长效、联动机制。要运用各种方式,多方配合,建立相应的切实有效制度。
树立良好家风要与妇女素质提升相结合。良好家风是人成长进步的起点。树立良好家风要与家庭教育工作相结合。优良的家庭教育孕育着优秀的子子孙孙。回顾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庭,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俭”为林家之家风;曾国藩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勤”为曾家之家风。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铸就了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只有把的良好风气融入到每个家庭的血脉中,不断地规范做人做事的思维和方法,良好家风才能坚实并历经风雨传承下来。只有让良好风气与千家万户共同价值追求相互融合、互为依托、共生共长,才能在全社会激发出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对于我来说,我家的家风就是“学会做人”。这里讲的“学会做人”指的是在道德品行做好,不是说要做到最好,但在一般情况下,我都以此来告诫我自己。在为人处事方面,对别人要做到宽容、和善、认真地对待;在生活上,我会做到细心,对每件事都坚持认真地去处理;在道德方面,我时常提醒自己绝不做任何破坏、违反社会规则的事情,我会尽力地做好道德上的小事情,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不要做得最好,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对待它们。
正是有了良好的家风,我才成了一个合格的家庭成员。有时,我所学到的家风,是从父母的身上借鉴而来的。我觉得在此方面,父母对我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一些好的家风就会养成一些优秀的品质,正是有了这样良好的家风,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家风如细雨,润物细无声。每一位成年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为子女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风。因为只有正当的家风,才能给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风是孩子终身的财富。
赵瑞贤 实验初中***
第四篇: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作者
王跃
无眠的夜,总想起我的母亲:她面对困境的那种坚强,乐善好施的那份善良,对家庭对工作的那种担当,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们,影响着我们。她一生都在践行着忍耐与坚强,宽容与善良,奉献与担当。这就是我家的家风,我家的传承。
忍耐与坚强
母亲66年结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唯成分论,富农成分的母亲嫁给了贫农成分的父亲。看着那间只有十三四平米刚用石灰水刷过还弥漫着刺鼻石灰水味的婚房,看着家徒四壁只有两个铺盖卷堆在床上的婚房,母亲没有嫌弃和抱怨,从此开始了为这个家终其一生的劳作与奔忙。
那是何等的艰苦啊,没有水了,下班后疲累的爸爸要去五里外的王龙沟,挑两担水要一下午的时光;没有煤了,妈妈要在上班前的四五点钟去白羊墅车站的铁轨旁,把货车落下的煤面扫进筐;那是怎样的付出啊,小姑子饿了,妈妈快去做饭,小叔子病了,爸爸快去照看。爸爸一个月37.5的工资是一大家子人全部的预算。两个人为了一家子心无旁骛地付出,无怨无悔地奉献。最艰难的是,孩子们多了,六口人挤在一间十三四平米的房间。在其他兄弟妯娌们为爷爷奶奶的几间房屋争得面红耳赤,谩骂争吵时,我的父母不争不靠,自力更生,省吃俭用,终于修下了自己的两眼窑洞。
在母亲被生活挤兑的满腹委屈,疲累不堪的时候,她就给我们讲姥爷的故事:姥爷是在日本人占领了大西庄村的时候,被一个外号叫“油葫芦”人告密被日本人抓去的。当时姥爷参加了一个抗日组织,专门破坏敌人的通讯设备,日本人白天架起电线电缆,晚上就被我姥爷他们绞断,如此反复。一日晚间,姥爷出去再没回来。后来多方打听,被告密关进了日本人当时在下白泉的监狱里。放狗咬,严刑打,让钻进一个半米的狗洞里直不起身,受尽折磨而死。母亲总说,“姥爷在日本人的严刑拷打下都不屈不挠,这点困难又算什么?”
我们姐弟四个就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中成长。或是我们的血液中就奔流着不屈与坚强,或是我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都不怕困难与挫折。我的弟弟,大学毕业独闯青岛,为省钱,打地铺,吃剩饭;为立足,搞推销,做应侍生;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都不叫屈不抱怨地走了过来,终于在青岛站稳了脚跟,事业也小有成就。
母亲面对病痛,也有异乎常人的忍耐与坚强。在她五十岁的那年,晚上天天咳嗽喘不过气来,胸闷睡不着觉,白天照样撑着病体伺候姥姥,照看姐姐家三岁的孩子,给一家子做饭,工作也没有落下。直到躺在医院才得以歇息。想起这些,我总会泪流满面。母亲因骨质增生腿疼得厉害,却也要拖着疼痛的腿干家务。不仅把自己家打扫的一尘不染,而且还要拖着病腿把楼梯一级一级地洒水扫净。至今母亲已75岁,仍坚持不懈地打扫楼梯。
我们几个子女在母亲的影响下,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要把屋子收拾得干净整洁。母亲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宽容与善良。母亲的善良在我们村子是有口皆碑的。记得小时候穷,吃上玉米面窝窝头就是最幸福的事了。那时候,母亲总是畅想,“什么时候能天天吃上白面馍馍就好了。”一次,一个讨饭的到了家门口时已过了饭点,衣衫褴褛的他走了好几家都没有讨到吃的,饿得已经说不出话了。母亲没再多言,二话没说捅开了火,给他做了碗玉面疙瘩。看着他狼吞虎咽地吃,我流出了口水,母亲平时都舍不得给我吃啊。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吃食施舍给别人,这何止是善良?
母亲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外人都能如此的好,对自己家人就更不用说。奶奶50
多岁眼睛失明,那时我家都搬离了村子,住在了城里。母亲下班后要给奶奶带些好吃的,做好饭,扶她去厕所,陪她聊聊天才往家里赶。看见奶奶的衣服旧了,就亲自给奶奶裁衣缝裤。奶奶的家产父母未分半份,母亲却从不计较这些,一如既往地孝敬奶奶。在农村的老人们都羡慕乃你啊有这样的媳妇。
宽容与善良已经成为母亲的习惯,如今传承给我们,也已成我们性格中的一部分。我们姐弟几个不仅孝顺,而且都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在那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母亲从未屈从于落后,从未向愚昧妥协。心中总是充满了对知识的崇拜,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母亲在山村务农后几年就成了我们村的民办教师。记忆中母亲的身后总是簇拥着十几个要背书的学生,暑假给学生免费补课那是常事。在得知民办教师可以通过考试转正的消息后,母亲人在哪儿,书就在哪儿。洗衣时背书,做饭时背书,上厕所背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转正,我们家的生活才开始有了改善。我们姐弟四个在母亲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学习刻苦,接二连三都考上了大学,跃出了农门,母亲长长的舒了口气。
不仅如此,当姑姑家的孩子第一次高考失利,因家贫想放弃学业时,是母亲一再劝说,并拿出200元钱做学费,鼓励他复读。九十年代初的贰佰元对我们家来说是巨资啊。如今姑姑家孩子研究生毕业做了外科医生。
每每思之,我都暗自庆幸,在那个落后的小山村,有这样伟大而明理的母亲。我庆幸我生于逆境中不屈的家庭。我的家庭,给我的不仅仅是衣食的富足,而是一种融入我血脉的精神的传承。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个家庭都有正确的家教观,有良好家教的传承,我们的社会是否更美好?
第五篇: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老屋那扇石磨
儿时的时光总是在往后无数个岁月年轮的缝隙里穿插交织,极惹人怀念,宛如许久以前心中那只远飞的纸鸢。
离开老屋很久了,在老屋生活过的点点滴滴时常在眼前浮现,老屋依然是那样的清晰、闲适。旮旯里,印象极深的那扇石磨静静地停放着,似乎在讲述流逝的岁月......这扇石磨曾经是家庭的一部分,父母亲对家庭的勤俭持家、对子女的疼爱祈盼、对街坊邻居的厚道处事都能在这扇石磨上唤起记忆。石磨由一整块石头精心打磨而成,正中留有两个圆柱形的磨眼,是五谷杂粮的通道,对应的边沿凹进一个圆洞,那是石磨的耳朵,当木橛死死楔进去后,于是磨棍被绳索套连起来,在人或畜的动力下,石磨便旋转起来,唱出了深沉而久远的歌。
小时候,每当夕阳斜下,父亲和母亲就开始在石磨转圈。需要加工的是父母辛劳收获的各类农作物:麦子、黍、玉米,这是家里一年中最主要的口粮。它们被分类放入磨盘的中央,父亲用尽全身力气狠推磨棍,石磨嗡嗡嗡地叫起来,磨盘上纷纷落着不断流的“雨粉”,那“雨粉”绕石磨在磨盘上堆积高凹参差不齐的粉山。母亲边汗流浃背地推磨,边用一只手持着笤帚向里扫积粉山。到了晚上,石磨加工而成的金黄色小米、扑鼻入香的面粉倒进了粮仓,老屋灶台的锅里翻滚着金灿灿的煮玉茭,那也是刚从石磨上加工下来的,是我这一辈子最喜欢的食物。
董三爷,是老屋宅院里唯一的邻居。在他年轻的时候,媳妇不知什么缘故带着两个儿子离家出走,从此再无音信。董三爷双亲过世后,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母亲给我们讲起董三爷的经历,往往老泪纵横,告诉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要善待老人,能帮一把算一把。董三爷在一个冬日的早上不小心滑倒后,躺在床上在没有起来,那是他生命的的最后时光。那段日子,母亲总是把磨好、煮好的小米饭、面条、馒头让我给董三爷送过去,那时候粮食比较紧缺,我私下问母亲这得送到什么时候呀,母亲还未回答,父亲插嘴进来:小孩子别乱说话,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董三爷走了,走的很安详。董三爷的后事是父亲张罗村里人一起操办的。
后来我读书、升学、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慢慢的和老屋那些人事越来越远,儿子有天问我,妈妈,听我同学说,石磨豆腐好吃。姥姥家有石磨,咱周末回姥姥家吧?想想也是好久没回去了,答应了儿子。
母亲听说这次回来想吃自家豆腐,早早的把豆子泡好了。我们一到家,年事已高的母亲开始兴致勃勃地磨起了自家泡制好的豆子,磨顶上的豆子,一颗颗,一粒粒都涨得小指肚样,白白嫩嫩,哧哧啦啦地往磨眼里流淌。似乳汁的争先恐后地淌进预先放好的盆里。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开心地叫着儿子的乳名,张罗着我吃热豆腐,看着儿子狼吞虎咽的吃着豆腐,她高兴的鱼网纹像两朵怒放的菊花挂在两鬓,两眼激着热泪。在我的记忆里,用自家石磨做成的豆腐白白嫰嫰,把自家腌制的椿芽咸菜剁成碎沫添加一些调料掺进豆腐就着野菜团子食用,别有一番风味,不亚于炖煮鱿鱼的美味。
现在,石磨的功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对我来说,却是一笔永远的精神财富。“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谈人情”,当优良的家风家教在石磨的转动中发扬出来后,作为后人,应该铭记,应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