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计划[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22:3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计划》。

第一篇: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计划

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计划

通榆县第五中学

康志永

现代的教育方针,要求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所谓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建功立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的教学工作,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其特点是渗透,而我们教文科的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德育渗透,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勤劳俭朴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质等等。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工作特点与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针对本学科特点,拟定本学科渗透德育教育计划如下:1、在历史教学中紧扣教材,自然渗透。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生拉硬扯,像贴标签一样贴上去,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这一过程我们在德育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那种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2、把握历史的学科特点,增强渗透的生动性。要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把握住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如在讲述香港与澳门回归这一部分时要求学生掌握回归的时间、内容等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信心,中国在一步步的走向强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3、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而且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古代史复习过程中,我总结到本册教材中有爱国爱民、舍生取义的英雄,也有卖国求荣、认贼作父的败类;有戎马倥偬、艰苦创立的开国之主,也有养尊处优、昏庸荒淫的亡国之君。学生就会思考,并对号入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憎分明的道德感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应注重渐进性。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总之,我们只有在平日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和渗透,一定会开创出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篇:浅析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析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上传: 易宜忠

更新时间:2012-5-17 10:06:08

浅析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其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著名史学家、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历史课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清朝末期也有人提出„亡国者,必先亡其史‟,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必须重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笔者将从历史课堂教学和历史课外教学中简略的阐述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历史学科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它不但能拓宽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而且能培养他们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当前历史教育应当体现的时代特征。

一、认清历史德育的紧迫性

前一时期,曾发生过某演员将类似日本军旗图案的衣料充作广告时装的事件,无独有偶,一些商店为了揽客,竟然也将“清朝兵勇”、“印度巡捕”等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当作牟利手段来张扬。此外,社会上还存在着其他与史实相左背离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现象。“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历史德育,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我们的学校教育成果评估标准,目前仍未完全摆脱看重“主课”成绩而忽视学科德育渗透的束缚,人为地制约了德育效果。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尽快改观,那么“忘祖数典”的现象还可能不断发生,道德失衡的悲剧还将会继续上演,这对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显然有着严重的消蚀作用。因此,我们的道德纠偏,确已到了关键地步。《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这也为进一步从历史教育中提升德育功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强化历史德育的可行性

各种历史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其中不乏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典例,这些具体内容与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为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实施历史德育提供了客观条件。

1、历史事件的德育内涵: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社会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凝聚着古今中外人类道德品质在各方面的反映。无论是人民革命斗争,还是科技成就的诞生,其过程中都体现出人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揭示出人类社会积极进取的价值内涵。

2、历史人物的德育内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时势造英雄。历史人物既然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便相应展现了社会环境中道德规范的一隅。充分利用其特性,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牛顿的思考探索,方志敏的清贫坚韧,周恩来的雄才大略,以及由历史人物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格言等内容,均能对青少年产生长期的道德指引作用,而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更具有榜样的示范力量。

3、历史文化的德育内涵:任何历史现象的发生,都需借助于相应的时间显示和空间方位,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如五四运动、北京天安门广场,还有人文观念、思想进化等,其蕴含的德育价值,是值得进一步发掘的。

三、突现历史德育的多样性

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德育的发展,“德育成了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的利器”历史德育要取得实效,应当寓德于史,不断寻求其新的契合点。

1、道德归类法:将历史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不同道德修养,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予以归类,让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加升印象,形成初步的道德观。

2、日期提示法:在节日和纪念日到来之际,提醒学生注意重温历史的一页,加深对历史德育的感受程度,诚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所指出的“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能“使人们……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3、参观访问法:结合春、秋游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乡土历史教育功能,在已有的历史教育资源中追寻历史德育的线索,寓教于乐,巩固德育效果。

4、影视再现法:作为综合性艺术和现代传媒组成部分的电影电视,能生动再现历史的原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或直接通过人物和事例折射其道德光泽,或间接将融合于内容的道德文明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此,鲁迅曾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要好”。通过观摩和评论相关的历史影视作品,能对学生的成长起熏陶作用。

5、角色体现法:通过主题班队会或其他形式,模仿正面历史人物不同方面的道德品质。它适合了青少年学生好动、好奇、好学的心理特征,久而久之,会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起潜移默化的效果。

6、形象摹拟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知识,指导学生将历史上留下深刻道德印象的人物形象,通过视听手段刻画出来,显示其真、善、美的道德内涵,变历史德育的“无形”为“有形”,巩固并加深正面历史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历史德育几乎覆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然而其核心主要是包括爱人民、爱科学在内的爱国主义。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社会演进中历尽沧桑凝聚而成的爱国情感和由此而辐射出的英雄事例,成为我们时代最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充分发掘历史德育的资源,使它在素质教育中体现“与时俱进”的重要价值,应当成为学校乃至社会开展道德建设时一条值得思考的途径。

四、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的不同,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感染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对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2、教学方法的再现不同类型的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直观教学,即通过教具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因而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多么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会油然而起么!所以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传统。所以教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3、教师情感的熏陶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等。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就在即将沉没的当儿,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救他,可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犬”的爱犬到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下沉。邓世昌毅然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帝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五、历史学科课外教学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曾进行如下活动:

1、开展“学史一得”演讲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形式。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革命热情,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心情,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几年来在省市历史教研会的组织发动下,活动开展得很广泛,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2、开展历史教具小制作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描绘和制作一些简单的历史教具,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历史兴趣,培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特别是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具的制作活动,必然对所制教具产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义等做深入的了解,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几年来我们历史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绘制了二百余张历史人物画像,制作了几十件模型教具,有些教具还在省市的评比中获奖。

3、利用历史文物进行德育利用文物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是一个好方法。我们曾从三个方面开展这项活动。(1)考察历史古迹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组织学生先后参观考察了凌源红山文化遗址、仙灵寺商周遗址、义县北魏万佛堂遗址、兴城明代古城和山海关古长城等地。使学生看到祖国悠久历史,壮丽山川,认识到人民江山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2)进行文物收集几年来师生共收集了一百多件文物,其中有古币一百多枚,还有原始人使用的石器、红山原始人类的遗骨、明清瓷器、商周时期的古陶器等,还收集了志愿军援朝使用的茶杯,解放战争时用过的子弹等。通过对文物的收集和考证,学生们的思想受到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3)进行“文物”展览我们将收集的文物分类、编号、考证,书写说明词,然后进行展览。几年来我们曾多次进行了“伟大祖国在前进”,“中国古代货币”,“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等展览。由于文物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真实、信等特点,易为学生们接受和理解,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总之,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德育的主体是广大的学生,单纯的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达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给孩子们以一定的教育。育人德为先。历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德育作为出发点,教育我们的孩子们都有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 要] 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历史教学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中学历史教学应着力探索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途径,挖掘历史中的道德因素,通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稳定内化的道德感。

[关键词] 中学历史

渗透德育

中学生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课题,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人才是德才兼备;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做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

一、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学历史渗透德育的特点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评判性等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知道,世上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的内部联系。不了解这一点就无从确定。

(一)依附性。正如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一样,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文学依托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历史则以事实为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由于历史事实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因而,离开了它,历史教学不仅失去其科学性,也失去其教育性。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正因为如此,它才烛古照今、叙史载道,若脱离史实,“渗透”就成为空话。

(二)蕴含性。又可以说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不可否认,它也可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渗透”,也难收到渗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不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启发、得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来得迅猛强烈,但是,一旦领悟,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三)渐进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这种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德育渗透的渐进性。它告诉我们,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渗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没有,同时也告诉我们,难以过多。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乃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利用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渗透历史是由历史人物创造的,然而历史也是一幅由一个个历史事件所串联成的优美的画卷。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让学生心灵为之震撼,而著名的历史事件也能深深的吸引并最终打动和征服他们的善良和正义之心。女娲造人、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秦灭六国、长平之战、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垓下之围、匈奴西迁、昭君出塞、三国鼎立、三顾茅庐、黄袍加身、蒙古西征、郑和下西洋、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海战、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等这些生动的历史事件一定能让学生在聆听中洗涤灵魂。

二、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天下为公的爱国奉献精神、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暴的自强不息精神等道德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节约标兵”雷锋等等。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应有贡献。

(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我们应该牢记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各阶层的爱国志士,自觉地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立的新中国。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都是极好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而这一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三)、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可尊可敬的优秀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他们的名言、名句、名联,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但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可以提醒我们的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并引以为戒。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更是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极其事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充分利用课堂、历史教材及地方史来对中学生进行渗透德育

(一)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比较法的教学,要求学生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时候,要求学生归纳近百年来中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及其结果,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认清中国的国情。因此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利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学生的自我教育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段时间以来,历史学科成为了所谓的“副科”,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演小品,围绕着德育教育的主题,素材都由学生自己寻找,学生通过自己看教材、看课外书、找资料,自编自导,讲故事、演小品,在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又完成了自我教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方向盘的作用,切不可放手不管。

(三)充分利用历史的资料、信息

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历史的依据,这些历史的见证更真实、更直观地描述着历史的原貌,起着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物、书籍、图片、新闻资料等这些历史信息,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一些历史文物、古迹、博物馆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充分利用地方史的教材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地方史的内容,由于涉及到自己家乡的人、事、物,所以学生极易产生亲切感,认为可信,易于接受,而且也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如抗金顺昌大捷、阜阳四.九暴动等。历史与现实、祖国与家乡融合在一起,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着学生,教育的目的达到了。学习家乡的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爱家乡到爱祖国,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强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

(五)组织积极有趣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学生对德育的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历史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在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活动来临时,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功能,同时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形成可以面向全年级或全校学生开展,可以举办图片展览,使学生形象直观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所需图片可由学生自行收集。(2)播放录像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多次组织学生,播放有关历史文献片和电影,使学生直观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时,对中华的石窟艺术,可以播录像片,把石窟艺术的雄奇,精美展观在学生面前仿佛使他们融入到艺术的海洋里,还播放了《七七事变》、《长征》、《南京大屠杀》以及抗日战争的影片。这样的形式学生深受喜爱。(3)撰写历史人物小传。教师要求学生在仔细研读教材和课外书籍的基础上,对某个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重大活动进行专题探讨,然后以撰写人物小传的形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并对其功过进行客观评价。例如写秦始皇、曹操、陈独秀、拿破仑等的小传。(4)开展专题读书活动并撰写读书报告。教师可以选择一本历史著作、人物传记、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组织学生阅读。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包括介绍所读书籍或文章内容、作者观点的读后感(5)历史故事报告会或演讲会、历史成语故事会等。可以分组,通过竞赛的形式,使学生感到为集体争荣誉。这项活动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深受中学学生的喜爱,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历史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这种教学效果很好。(6)结合纪念重大节日,开展德育教育。通过这些纪念活动,组织专题报告和历史图片展,生动再现这些历史情景,如有勿忘国耻“九一八”,中国共产党诞生,香港回归,辛亥革命等,特别是关于抗日战争史实,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更能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社会现象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至于进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

要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但是一定要构建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只有将渗透德育教育置于历史规律之中,这种教育才是有说服力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历史事实,将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目的。

【参考书目】

《新世纪教师素养》张行涛、郭东岐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素质教育手册》(下)总编:柳斌

主编:周宏、高长海,九州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安徽历史》徐贵亮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 《中华上下五千年》袁野主编

作家出版社 七、八、九年级人教版历史课本教材

历史学科中渗透德育计划 2015-12-17 13:31:49

来源:

点击:33

悠悠中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即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中华民族自身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校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只给学生讲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现象,而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我国有重视历史和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轻摇薄赋、与民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初统治者总结隋亡的历史教训。唐太宗和大臣们经常讨论治政的利弊得失和治乱兴衰问题,认识到政权“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必须“居安思危”,“以古(历史)为镜”,因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这就是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的“一部历史,得可资,失亦可资也!”也正是在总结了“五四”以后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今天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苏联搞社会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历史,人心涣散,这是导致它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实行近代化,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决反对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否定党和人民奋斗历史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加强“两史一情”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国情,自强不息,振兴中华。”

二、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1、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会迅速发展。相反,如果什么时期内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历史上通过改革而带来了社会大治的史实举不胜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加强自己的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措施等。这些改革,无一不表现出改革者所具有的锐意创新、不墨守成规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而每一次改革都带来了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大治局面的出现,无一不是政治改革的结果。在学习这一历史知识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其经济、文化发展的突出成就及其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又充分联系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对经济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2、在历史学习中培养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连绵不断,正是因为他以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为依托,有深厚的物质基础。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科技创造,尤其是四大发明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文明的发展向世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因此,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文化既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养成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资料。

3、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开放意识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从来不拒绝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也有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成就了中华文明今天的丰富多彩与灿烂辉煌。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善于兼容并蓄,继承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必要的素质。

三、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素质情感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能激发起青少年“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点燃青少年立志的热诚,建立坚定的信心,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

1、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历史之中。中华民族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历史课有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关键是寓教于史,结合教材,不空洞说教,不搞简单化和片面性。在这点上,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数不清的素材:如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骞矢志西域,百折不挠;班超投笔从戎,立威边塞;史可法抗清,凛然正气,虽死不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陈化成、冯子材的老当益壮;谭嗣同的快哉赴死;陈天华的钟鸣狮吼等等,无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正气。在进行这些人物的教育时,我尽量地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言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去逐步地体会到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从而使学生联想到,假如我处于祖国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了记忆和理解。

2、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丰富的嘉言懿行。这是我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教材。如诸葛亮为治理国家而“鞠躬尽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顾宪成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志向;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这些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是能让我们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此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学生树立面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民族。如孙膑双膝被残而作《孙膑兵法》;司马迁受迫害被处宫刑后发奋著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王羲之练字洗笔成墨池;祖冲之历经万次演算得到圆周率数值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等。加强对这些人物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取得的成就及其地位进行了记忆,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立志勤学是人材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自强不息,奋勇进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尽艰难而不衰亡的重要原因。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如坚持“直笔”修史,正确评价人物的司马迁;著《论衡》要对古往今来的学说进行秤量和品评,而后区别是非真假的王充;拒绝高官厚禄引诱,绝不放弃自己的《神灭论》主张的范缜等等。加强对这些人物的教学,不仅在智能上使学生明白了他们的真理观点出现在当时的进步性,理解了他们的学说内容,学说出现的背景,统治者为什么迫害他们的原因,而且在情感上也使学生对他们勇于坚持真理精神产生崇敬之心。

3、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

历史教材中,例举了许多危害一时,为后人所不齿的反面人物。如甘当儿皇帝的石敬瑭;善于拍马屁,装孝心、暗藏夺权野心的安禄山;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先投降女真贵族,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秦桧;“贪污之王”和坤;贪于权势,对内镇压太平天国、维新志士、义和团,对外一昧卖国的慈禧等等。将这些人物的丑恶言行尽量地揭露出来,使学生不仅对他们产生了憎恨感,也使学生在批判中辨明了是非,弘扬了正气。

四、以史为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认识问题,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观点和做人的准则。历史上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每个历史阶段的改革与革命,以及一些历史名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都为我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我们今天享受到的每一个细小的东西,在历史上都曾经只在人们的理想中存在,都是我们的祖先付出了千辛万苦的代价,这些理想的东西才变成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这些曾经是理想的东西的实现,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每一代人都为人类的幸福,贡献了自己的努力,后代人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想目标,进行新的奋斗,这才有我们的今天。理想的实现是没有止境的,一个目标实现了,就会很自然的为我们提出更多新的目标来。无数新的课题放在我们面前,就像无数颗明珠,看我们有没有志气去摘取,这正是历史放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以此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历史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人们的理想要符合这个规律才能够实现,否则就不能,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理想。历史也告诉我们,每一个时代总有一些使人不够满意的地方,因此,就需要有这个时代的理想,鼓舞人们去争取新的进步。这才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上无数的历史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想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崇高的理想激发了他们执著、高尚、勇于开拓、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形成、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动力。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如果只能做到让学生不断的作习题,得高分,上大学,那只是一个出色的教书匠而已,而作为一名真正的历史老师,我们应该做到对中国的历史融会贯通,让中国漫漫历史中透露出的精髓民族文化,真正能够潜移默化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增强民族责任感,从而提升每一位国民的民族意识。这正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形成一种强大影响力量并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三篇: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

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其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著名史学家、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历史课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清朝末期也有人提出‘亡国者,必先亡其史’,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必须重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历史学科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它不但能拓宽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而且能培养他们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当前历史教育应当体现的时代特征。

一、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的不同,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感染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对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2、教学方法的再现不同类型的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直观教学,即通过教具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因而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 会受到多么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会油然而起么!所以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传统。所以教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3、教师情感的熏陶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等。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就在即将沉没的当儿,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救他,可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犬”的爱犬到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下沉。邓世昌毅然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帝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二、历史学科课外教学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曾进行如下活动:

1、开展“学史一得”演讲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形式。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革命热情,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心情,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2、开展历史教具小制作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描绘和制作一些简 单的历史教具,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历史兴趣,培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特别是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具的制作活动,必然对所制教具产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义等做深入的了解,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德育的主体是广大的学生,单纯的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达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给孩子们以一定的教育。育人德为先。历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德育作为出发点,教育我们的孩子们都有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九年级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作为高一化学教师,应该多思考如何对高一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

学校以德育为首,这是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所决定的,也是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所处的主导地位所决定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各级各类学校不仅 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此话明确表达和肯定了德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德育为首,并不是德育唯一,更不是孤立,架空德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为首,并不排斥其他教育,也不能 代替其他各育,德育只有渗透到其他各育中,只有充分发挥德育对各育的导向作用和动力作用才能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

学校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以教学为中心,是学校特殊职能决定的。学校是传授知识,技能,培养人才的场所,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通过教学。德育要 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有关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有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知识,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智育要通过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 展智力;进行体育,也要通过传授和学有关人体生理卫生知识,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环境保护,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体力,健康成长。三,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上好绪言课:根据德育目标和高一学生年龄、生理、心理、学科特点,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我重点摆在“迈好高中第一步”;为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开一个好头。于是我在新课前安排了一节“绪言”。在绪言课中我充分利用幻灯,挂图向学生大力宣传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我国古代化学上的发明创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灿烂的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我们的祖先在50万年以前就掌握了火的利用;西 汉前期出现了书写和绘图的纸,几个世纪后传人外国,纸的发明是用化学方法制成较纯的纤维素高分子的一项重要成就,我国劳动人民在1000多年前就制造出火 药,火药的发现,是人们从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的先声,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中的里程碑。3600年前的殷商时,就开始冶炼纯铜。青铜、春秋战国时就会鼓风炼钢 和铸造技术、比西方早1000多年。我国也是最早发现利用煤。天然气、石油的国家。英国人李约瑟在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26项技术发明,中国 都大大早于西方。通过这些生动史实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现代化学科学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诞生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奋图强,勇攀科学高峰,取得了巨大成就。1965年我国化学家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了蛋白质——结 晶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又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超导体的研究;碳60分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对新能源氢化钛的研究等都走在世界前列;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煤、水泥,原盐、稀上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钢铁产量进入世界钢铁大国行列;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增长速度居世界首 位。

综上所述,我认为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必须深钻教材,不仅要掌握教材中教学内容、体系,重点。难点,“双基”应达到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和领会蕴含于 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因素,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既要以典型材料为重点,通过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集中授以某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 法,又要注意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与化学“双基”教学融为一体,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因素渗透于化学教学之中,通过化学教学进行潜移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教 育。

第五篇:2011-2012学年历史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鞍山市第八中学2011-2012学年

历史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一、计划宗旨

学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 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能忽略起主导作用的品德教育。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首先要学会待人处世,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学会做人,也就 是说,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品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 成为重点,形成人人都做德育工作的大德育环境,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天地。

因此,作为学科教师,不能只单纯地传授学科知识,而必须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在授 业的同时传道,透彻地了解教书与育人、授业与传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把学科中渗透德育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归宿,在传授知 识的同时,养成学生完美、和谐的人格。

二、总体要求

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是需要一种完美和谐的艺术和高超的技巧的。教师不仅要积极探索在学科中渗透德育的规律,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还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层面和文化层面,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下面谈谈本人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初步探索和认识: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要点及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本学期在历史教学中,着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突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授课效益。加强分类教学研究,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

2、加强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

强化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在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历史知识,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

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

三、教学工作目标、任务及措施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历史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有实事求是、尊从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认识交流与合作,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4、掌握七年级阶段要求掌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并学会运用。指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要历史概念的含义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历史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学生课外历史知识的积累。

6、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7.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历史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8、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9、紧扣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挖掘渗透的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绝不是抛离语文学习滔滔不绝地大讲道理,必须根据历史学科特有的 教学目的、性质、任务和内容特点来进行。历史课具有工具性、知识性、思想性和情感交融的特点,一篇篇由具体形象的文字组成的课文,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 形象,描绘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图案,这些都可能蕴含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华,是培养学生崇高思想和崇高品德的生动教材。教师要善于把这些潜 在的德育因素发掘出来,借助这些渗透德育的载体来完成渗透的过程。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采用个人自评,生生互评等多种手 段,实行全面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总之,历史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之作,历史教学中处处蕴藏着德育因素,教师只要善于发掘其潜 在的教育因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规律,提高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艺术技巧,就能让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 识的同时提高品德素养。历史教学就是要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 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载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计划[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计划[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下历史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历史必修2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文德民族中学文综组莫跃勋 中学教育,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忽视了道德教育。但是,若果一个学生没有......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宋晓霞 一、计划宗旨 作为学科教师,不能只单纯地传授学科知识,而必须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在授 业的同时传道,透彻地了解教书与育人、授业与传道之间相互联系......

    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

    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沙湾县第一小学2011——2012学年 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

    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兼顾到德育,并努力使其取......

    浅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各科教学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熔知......

    九年级历史德育渗透总结

    九年级历史备课组德育渗透总结 沧江中学陈荣明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中学德育工作是教学最高最后的目标。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关系到能否实现学生文化于素质的“双赢”......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古邳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工作计划 悠悠中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即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中华民族自身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